CN103370761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0761A
CN103370761A CN2011800662872A CN201180066287A CN103370761A CN 103370761 A CN103370761 A CN 103370761A CN 2011800662872 A CN2011800662872 A CN 2011800662872A CN 201180066287 A CN201180066287 A CN 201180066287A CN 103370761 A CN103370761 A CN 1033707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unit
section
moving contact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62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0761B (zh
Inventor
田中博之
吉田邦广
箕轮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70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0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07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07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3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otating or pivoting movement
    • H01H50/64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otating or pivoting movement having more than one rotating or pivo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包括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基座1,基座1具有通过分隔壁9的操作孔10连通的第一空间部7和第二空间部8,第一空间部7一侧的长边侧开口,第二空间部8的与第一空间部7相反的长边侧以及分隔壁9的相对面侧开口;触点机构部2,具有配置于第一空间部7内的固定触点端子52以及可动触点端子53,可动触点端子53的可动触点58以能够相对于设置在固定接触端子52的固定触点进行接触和分离的方式相对;电磁块3,配置于第二空间部8,励磁而使可动铁片5转动,经由操作孔10驱动触点机构部2;插件6,配置于第一空间部7,被可动铁片5按压,通过向可动触点端子53侧突出的按压部71比可动触点更按压支轴72侧的。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磁继电器所公知的是,通过分隔壁将基座分割成上方侧空间部和下方侧空间部,使各空间部向基座的不同侧的方向上开口,一方面在上方侧空间部配置电磁块,另一方面在下方侧空间部配置触点机构部,由此提高两部件的绝缘性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电磁继电器中,虽然抑制外形尺寸使其较小,但是要求增大在触点开放的状态下的触点之间的绝缘距离。
但是,在所述以往的电磁继电器中,设置以使由电磁块驱动的可动铁片的驱动力经由插件传达至触点机构部的可动触点端子。并且,该插件处的按压位置是可动触点端子的自由端。因此,即使要增大触点间距离,也存在可动触点端子与插件干扰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5-2939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将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设置触点间距离从而提高触点间的绝缘性能的电磁继电器作为课题。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作为解决所述课题的方法是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
基座,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具有被分隔壁分割,通过形成在所述分隔壁上的操作孔相互连通的第一空间部以及第二空间部,所述第一空间部的一侧的长边侧开口,所述第二空间部的与所述第一空间部反对的长边侧以及所述分隔壁的相对面侧开口;
触点机构部,具有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内的固定触点端子以及可动触点端子,所述可动接触端子的可动触点以能够相对于设置在所述固定触点端子上的固定触点进行接触和分离的方式相对;
电磁块,配置于所述第二空间部内,在铁芯上经由卷线筒卷绕线圈而成,通过对所述线圈通电而励磁使可动铁片转动,经由所述操作孔驱动所述触点机构部;
插件,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内,被所述可动铁片按压,通过将一侧的短边部作为中心转动,在另一侧的短边侧,通过向所述可动触点端子侧突出的按压部,比所述可动触点更按压支轴侧。
通过这样的构成,若通过励磁电磁块转动可动铁片,使支轴作为中心使插件转动,该插件在比可动触点的更支轴侧按压可动触点端子而驱动。而且,按压可动触点端子的是从插件突出的按压部。因此,即使抑制由插件产生的转动量,能够获得较大的可动触点的位移量。也就是说,即使设置触点间距离较大,也能够充分地进行触点的开关动作。
优选的,所述插件的比所述按压部更靠近另一侧的短边侧向与设置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的可动触点的位置相反侧弯曲,具有避免与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的干涉的防干涉用弯曲部。
通过这样的构成,不用变更插件的转动中心,更能够较大地取得触点间距离。由于插件也实现了绝缘壁的职能,尽管存在操作孔,也使确保触点的开关部分和电磁块之间的觉远距离变为可能。
优选的,所述插件包括突部,所述突部具有在所述第一空间部内配置有触点机构部的状态下,与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的侧边缘部滑动接触并具有设置成可压入所述第一空间部内的倾斜部。
通过这样的构成,向基座安装插件时,能够使预先安装的可动触点端子通过倾斜部按压而慢慢地向固定触点端子侧变形。因此,即使充分、较大地取得触点间距离,也使安装插件变得不难以办到。
优选的,所述插件的突部比所述按压部更突出,在安装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内的状态下,具有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的防脱落功能。
通过这样的构成,插件的突部通过倾斜部使预先安装的可动触点端子变形而不仅使安装变得容易,并且使发挥安装后防止可动触点端子的脱落的功能变为可能。
优选的,所述盒体具有在第一空间部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插件的支轴的轴承部;
所述插件具有在所述支轴的一端侧阻止插件向所述轴承部向的插入的突起。
通过这样的构成,即使相对基座以错误的方向安装插件,由于通过突起被阻止,操作者能够无需注意安装方向,安心进行安装作业。
发明的效果
基于本发明,由于设置以使形成在相比可动触点更靠近支轴侧向插件按压可动触点端子的按压部,无需变更作为插件的旋转中心的支轴,便能够使可动触点端子的位移量变大。因此,即使使触点间距离变大,也能够从开放状态向闭合状态充分地使触点移动,使提高触点开关时的绝缘性能变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从电磁继电器的基座上卸下盒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表示从相反侧观察图2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的(a)为从与图2相同的一侧观察到的基座的立体图,图4的(b)为从与图3相同的一侧观察到基座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在图4的基座中安装有触点机构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在图1的基座中安装有盒体以外的部件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7为图2的电磁块的立体图;
图8为图7的电磁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9的(a)为图2的插件的立体图,图9的(b)为表示从下方侧观察图9的(a)的插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基座
1a…槽部
2…触点机构部
3…电磁块
4…盒体
5…可动铁片
5a…被吸引部
6…插件
6a…缺口部
7…第一空间部
8…第二空间部
9…分隔壁
10…操作孔
11…底壁
11a…缺口
12…第一端壁
13…第二端壁
13a…内顶壁
14…第一侧壁
14a…开口部
14b、14c…导向槽
14d…倾斜面
15…固定触点端子安装部
16…可动触点端子安装部
17…插件支撑部
18…第一压入接受部
19…第二压入接受部
19a…内顶壁
20…导向部
20a…立起壁
20b…内顶壁
21…端子用第一突条部
21a…倾斜面
22…端子用第二突条部
23…第一辅助压入接受部
24…第二辅助压入接受部
25…端子用第三突条部
26…缺口部
27…底座部
28…导向壁
29a…倾斜面
29…端子用第四突条部
30…端子用第五突条部
31…端子用第六突条部
32…第三辅助压入接受部
33…导向凹部
34…第四辅助压入接受部
35…鼓出部
36…支撑凹部
36a…倾斜面
37…防误安装用突出部
38…插件接受面
39…防干涉凹部
40…第二侧壁
41…第一窗部
42…第二窗部
43…电磁铁用第一突条部
44…电磁铁用第二突条部
45…第一导向片
45a…倾斜面
46…第二导向片
47…第一辅助导向杆
48…电磁铁用第三突条部
48a…倾斜面
49…电磁铁用第四突条部
50…电磁铁用第五突条部
51…第二辅助导向杆
52…固定触点端子
53…可动触点端子
54…固定端子部
55…固定触点
56…可动端子部
57…接触片部
58…可动触点
59…凸缘部
60…卷线筒
61…主体部
61a…中心孔
62…线圈
63…铁芯
64…磁极部
65…磁轭
66…板簧
67…卡止部
68…线圈端子用保持部
69…线圈端子
70…开口部
71…按压部
72…支轴
73…轴部
74…突起
75…按压接受部
76…按压突条部
77…防脱落用突部
77a…倾斜面
78…按压用突部
79…防干涉用弯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虽然对应于需要使用了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语(例如,包含“上”、“下”、“侧”、“端”的用语),但是这些用语的使用是为了使参照了附图的发明的理解变得容易,并非根据这些用语的意义对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另外,以下的说明本质上仅为示例,并非意在限制本发明、其适用物或其用途。
(1、整体构成)
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大致上为如下结构,即:在基座1上安装触点机构部2和电磁块3,通过盒体4覆盖这些部件。由电磁块3产生的驱动力经由可动铁片5以及插件6被传达至触点机构部2的可动触点端子53。
(1-1、基座1)
如图2、3所示,更详细而言,如图4的(a)、(b)所示,基座1是通过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成型加工而设置成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基座(以下,将沿长边向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向作为X轴,将沿短边向短边方向延伸的方向作为Y轴,将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方向作为Z轴来进行说明)。
基座1通过形成于XY平面上的分隔壁9在Z轴方向上被分成两段,分别形成有第一空间部7(下方侧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8(上方侧空间部)。在分隔壁9上形成平面视图下呈矩形形状的操作孔10,连通第一空间部7和第二空间部8。
第一空间部7被底壁11、两端壁(第一端壁12以及第二端壁13)以及侧壁(第一侧壁14)包围并仅向Y轴的一个方向(Y’方向)上开口。底壁11呈阶梯形状,即:与另一端(X’方向)侧上表面相比,一端(X方向)侧上表面凹陷。
在第一侧壁14上形成开口部14a,就图4的(b)所示的状态而言,同时可从视觉上确认第二空间部8的电磁块3和触点机构部2。另外,在第一侧壁14的两端侧形成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导向槽14b、14c。在各导向槽14b、14c上定位后述的电磁块3的线圈端子用保持部68。
在第一空间部7内分别形成位于一端侧的固定触点端子安装部15、位于另一端侧底面的可动触点端子安装部16、以及位于另一端侧上表面的插件支撑部17。
固定触点安装部15具有第一按入接受部18和第二按入接受部19。
第一按入接受部18包括:导向部20,该导向部20通过从立起壁20a的上端向一侧延伸设置内顶壁20b且设为平面视图下呈大致L字形而形成,所述立起壁20a从由底面向上方(Z方向)延伸;形成在与内顶壁相对的部分(底面)上的一对突条部(端子用第一突条部21以及端子用第二突条部22)。通过沿着内顶壁20b的底面的阶梯部的部分和端子用第一突条部21构成第一辅助压入接受部23,通过沿着内顶壁20b的里侧侧壁内表面的部分和端子用第二突条部22构成第二辅助压入接受部24。
如图6所示,第二压入接受部19包括:沿着第一端壁12向内侧突出并向X’方向延伸的内顶壁19a;以及在面对该内顶壁19a的部分(底面)上形成的突条部(端子用第三突条部25)。在第一端壁12中,在与底壁11的边界部分上形成缺口部26,避免与固定触点端子52的干涉。
如图4所示,可动触点端子安装部16具有从另一端侧底面朝向上方高出一阶的底座部27。在底座部27上,在X方向侧的边缘部形成导向壁28。另外,在底座部27的上表面上形成与Y轴平行地延伸的3个突条部(端子用第四突条部29、端子用第五突条部30以及端子用第六突条部31)。端子用第四突条部29以及端子用第六突条部31从底座部27至里侧的第一侧壁14的内表面与Y轴平行地延伸。从第二端壁13的内表面突出的内顶壁13a位于端子用第四突条部29的上方,并通过两者构成第三辅助压入接受部32。端子用第五突条部30位于形成于第一侧壁14的内表面的正视图下呈矩形形状的导向凹部33内。通过端子用第五突条部30和导向凹部33的内顶面构成第四辅助压入接受部34。
所述各端子用突条部29、30、31被形成为截面呈圆弧状,与后述的触点机构部2的各端子部53、55线接触。该线接触位置高精度地形成,端子用第一突条部21及端子用第二突条部22、以及端子用第三突条部25至端子用第五突条部30分别位于同一XY平面上。但是,不限于线接触,也可以形成平坦表面而设为面接触。另外,各端子用突条部29、30、31的前端部分(Y’方向)分别形成有随着趋向前端而逐渐地接近底面的倾斜面29a、30a、31a。另外,在所述各内顶壁20b、19a、13a的下表面分别形成在前端部分(Y’方向)随着趋向前端而逐渐地从底面远离的倾斜面。因此,若从基座1的一侧插入各端子部53、55,则各端子53、55被所述倾斜面引导而被夹持于内顶壁20b、19a、13a的下表面与突条部21、22、25、29、30、31的线(面)接触位置之间。
插件支撑部17包括:设置在构成第一空间部7的分隔壁9的下表面的鼓出部35;以及设置于该前端部分、截面呈大致C字形的支撑凹部36。在支撑凹部36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插件6的支轴72。在鼓出部35上形成到达支撑凹部36的倾斜面36a,限制向插件6的上方侧的转动范围。
在插件支撑部17和开口部14a之间的位置上形成从第一侧壁14突出的防误安装用突出部37,防止后述的插件6向错误的方向上安装。另外,如图6所示,在插件支撑部17相反侧的内顶壁下表面上形成下降一阶的插件接受面38。
如图4的(b)所示,第二空间部8在Y方向和Z方向上开口。在划分第二空间部8的分隔壁9的上表面形成防干涉凹部39,防干涉凹部39相对于操作孔10在X’方向上连续,用于避免与磁轭65的板簧66的铆接部分的干涉的防干涉凹部39。另外,在分隔壁9的上表面上,在X方向以及Y方向上连续的部分比防干涉凹部39更低一阶,从而避免与可动铁片5的干涉。在Y方向上连续的部分形成进一步向Z’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4d。
在构成第二空间部8的侧壁(第二侧壁40)上分别形成有向X轴方向远离的两处窗部(第一窗部41以及第二窗部42)。各窗部41、42是从与分隔壁9的上表面相同的位置向Z方向扩大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孔。并且,各窗部41、42配置在能够充分地确保线圈62与触点开关部之间的绝缘的位置上。具体来说,在卷绕的线圈62的两端侧,通过后述的第一导向片45以及第二导向片46确保绝缘距离。在分隔壁9的上表面上,在从各窗部41、42可视觉确认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沿Y、Y’方向延伸的突条部(电磁铁用第一突条43以及电磁铁用第二突条部44)。与所述各突条部21、22、25、29、30、31同样地,各突条部43、44截面呈圆弧状,其最高位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在各突条部43、44上,后述的电磁块3的磁轭65的底面与其抵接,经由对应的各窗部41、42可视觉确认磁轭65的位置。
在第二侧壁40的内表面上形成向X轴方向延伸且向Y方向突出的第一导向片45、以及从该第一导向片45进一步向Y方向突出的第二导向片46。
在第一导向片45的一端(X’方向)侧形成有第一辅助导轨47。在第一导向片45的另一端(X方向)侧下表面,形成面对所述电磁铁用第一突条部43的电磁铁用第三突条部48,并形成可夹持磁轭65的第一夹持部。第一导向片45的下表面的一端侧是与第二导向片46的下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另一端侧的突出侧的边缘部形成随着趋向Y方向而逐渐地向Z方向倾斜的倾斜面45a。
在第二导向片46的下表面上,以预定间隔分别形成有挂在第一导向片45的下表面与Y轴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电磁铁用第四突条部49以及电磁铁用第五突条部50。与前述同样地,各突条部49、50设为截面呈圆弧状,在前端侧形成倾斜面,圆弧部分最突出的部分成为抵接位置(抵接直线部)。电磁铁用第五突条部50构成面对所述电磁铁用第二突条部44并可夹持磁轭65的第二夹持部。在第二导向片46的下方侧突出设置第二辅助导轨51。第二辅助导轨51随着趋向X方向而逐渐地向第二侧壁40的内侧表面倾斜。
并且,在基座1的底壁11上,如图4的(a)所示,在第一空间部7开口那侧的两处的角部形成缺口11a、11b,在该处分别配置固定触点端子52以及可动触点端子53的爪部。另外,在第一端壁12、第一侧壁14以及第二端壁13的外表面上形成槽部1a,防止将盒体4覆盖于基座1并封装其接合部分时的封装剂的侵入。
(1-2、触点机构部2)
如图2、3所示,触点机构部2包括固定触点端子52和可动触点端子53。所述固定触点端子52是在固定端子部54上铆接固定固定接点而成的。可动触点端子53是在可动端子部56上铆接固定接触片部57的一端侧,在接触片的另一端侧铆接固定可动触点58而成的。
(1-3、电磁块3)
如图7、8所示,电磁块3是向在两端具有凸缘部59的卷线筒60的主体部61上卷绕线圈62而成的。铁芯63压入主体部61的中心孔61a。铁芯63从卷线筒60的一端侧突出的部分为磁极部64,在从另一端侧突出的部分上铆接固定大致呈L字形的磁轭65的一端部。板簧66铆接固定在磁轭65的另一端侧底面上。另外,板簧66通过前端部分弯曲而形成卡止部67。另外,在凸缘部59上线圈端子用保持部68被一体成型,在该处线圈端子69分别被压入。设置使得在各线圈端子69的上端部处线圈62的两端部被分别缠绕并焊接。
(1-4、可动铁片5)
可动铁片5是通过冲压加工磁性板材而在中间部分处使其弯曲而成的。可动铁片5的一端侧通过被铁芯63的磁极部64吸引的被吸引部5a而从弯曲部分朝向另一端侧形成开口部70,在其前端部分形成宽度较窄的按压部71。铆接固定在磁轭65上的板簧66插入开口部70,板簧66的卡止部67被卡止,由此使得可动铁片5安装在电磁块3上。在该安装状态下,可动铁片5能够以磁轭65的另一端侧下边缘为支点转动。
(1-5、插件6)
如图9所示,插件6是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成型加工而设置成平面呈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体。
在插件6的一端部形成支轴72。在支轴72上形成在两处的外径尺寸变大的轴部73,在基座1的支撑凹部36处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该轴部73。另外,在支轴72的一端部形成突起74。突起74用于防止插件6错误而以里外相反的方式向基座1上安装。也即是说,设置使得当从基座1的一侧安装插件6时无法从突起74侧向支撑凹部36内插入支轴74。
在插件6的上表面中央部形成按压接受部75。按压接受部75是从两侧部朝向中央部逐渐地朝上方突出的大致三角形形状。按压接受部75的上端部圆弧状地形成(也可以具有平坦表面),能够通过可动铁片5的按压部71进行按压。
在插件6的下表面形成按压突条部76。按压突条部76从插件6的一侧的侧边缘朝向另一侧的侧边缘延伸至中央部。在按压突条部76的一侧的侧边缘部下表面形成有防脱落用突部77。防脱落用突部77具有从侧边缘侧逐渐地突出的倾斜面77a,以在基座1上安装了插件6的状态,引导可动接触点端子53的接触片部57,安装后防止可动触点端子53向侧方移动。另外,在按压突条部76的中央部下表面,形成对可动触点端子53的接触片部57的中心位置能够进行按压的按压用突部78。
在插件6的一侧的侧边缘部形成缺口部6a。与所述突起74同样地,缺口部6a用于防止插件6向错误的方向安装。若在错误的方向上插入,则插件6的侧边缘部与基座的防误安装用突出部37抵接,这样一来会变得无法插入。
插件6的另一端(自由端)侧弯曲并形成防干涉用弯曲部79,防干涉用弯曲部79在与形成按压突条部76的平面部相对平行的平面内进行了错位。也即是说,当使插件6的上表面直至抵接于支撑凹部36的倾斜面36a而转动时,与将插件6单纯地设置为平坦的形状相比,能够使自由端侧的位置位于上方侧。
因此,即使使可动触点端子53的可动触点58的远离位置(从固定触点55远离的初始位置)充分地位于上方侧,较大地获得触点间距离,也不会变更插件6的支轴72的位置,能够避免可动触点端子53与插件6的干扰。也即是说,能够充分地确保触点间距离,确保预定的绝缘性。另外,因为插件6比按压突条部76在前端部处更弯曲,因此,基于按压用突部78的可动触点53的接触片部57的按压位置以及按压角度不受到由弯曲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与以往相同,能够通过最合适的位置以及角度按压。进一步的,在将插件6安装于基座1时,无需使可动触点端子53的接触片部57大幅度地变形,操作性优异。
(2、组合方法)
其次,对由所述构成形成的电磁继电器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基座1的第一空间部7向Y方向上安装触点机构部2。即,向基座1的固定触点端子安装部15压入固定触点端子52。另外,将可动触点端子53压入可动触点端子安装部16。通过这些触点端子52、53的压入,在各触点端子安装部15、16的入口侧形成各内顶壁20b、19a、13a的倾斜面、突条部21、22、25、29、30、31的倾斜面21a、22a、25a、29a、30a、31a,因此,能够将各触点端子52、53顺畅地插入对应的各触点端子安装部15、16。并且,若进一步地将触点端子52、53压入下去,则固定触点端子52搭上突条部21、22、25而被支撑下表面,其后,在上表面处内顶壁20b、19a与其按压接触。可动触点端子53搭上突条部29、30、31而被支撑下表面,其后,在上表面处内顶壁13a与其按压接触。
如上所述,在基座1上安装的各触点端子52、52中,首先,下表面被突条部21、22、25、29、30、31支撑,其后,上表面压接于内顶壁20b、19a、13a。并且,即使假设通过压入会使构成基座1的树脂被切削,其也会成为内顶壁20b、19a、13a。因此,基于突条部21、22、25、29、30的支撑位置为基准位置。
接下来,在基座1的插件支撑部17上从一侧向Y方向安装插件6。插件6通过向支撑凹部36内插入支轴72而施行。此时,如果插件6未以正确的方向插入,则突起74将会抵接于支撑凹部36的入口部分。因此,不会弄错插件6的安装方向。并且,若以正确的方向插入插件6,则形成于插件6的下表面的防脱落用突部77抵接在可动触点端子53的接触片部57的边缘上,使接触片部57逐渐地弹性形变。具有倾斜面77a,使得防脱落用突部77的突出尺寸足够大,并且逐渐地增高。因此,先安装的可动触点端子53不会形成阻碍,能够顺畅地安装插件6。其后,防脱落用突部77越过接触片部57,接触片部57恢复形状而与按压用突部78抵接。另外,可动铁片5的按压部71与插件6的按压接受部75抵接,可动铁片5经由插件6承受可动触点端子53的接触片部57的施力,被吸引部形成从铁芯63的磁极部64远离的状态。
进一步的,在预安装的电磁块3上利用板簧66安装可动铁片5。并且,在基座1的第二空间部8中从一侧向Y’方向安装电磁块3以及可动铁片5。此时,磁轭65的一侧的侧边缘部通过电磁铁用第三突条部48、电磁铁用第四突条部49以及电磁铁用第五突条部50的倾斜面48a、49a、50a被引导至最突出的圆弧部分的抵接位置之后,向位于上方侧的电磁铁用第一突条部43以及电磁铁用第二突条部44之间压入。
这样一来,在对基座1安装了触点机构部2、电磁块3以及插件6的状态下,从第一空间部7开口的一侧观察基座1,不仅触点机构部2,也能够经由第一窗部41以及第二窗部42来确认电磁块3的磁轭65的位置。也即是说,能够从同方向上同时地确认以往不能同时地确认的触点机构部2和电磁块3的位置。因此,能够正确地检测(测定)触点机构部2和电磁块3的位置关系,如处于适当的位置关系则能够保证精度,如非如此则能够指示修正或者放弃等,从而能够实施适当的处理。并且,根据情况,对触点机构部2和电磁块3的位置关系而言,从第二空间部8开口的一侧确认电磁块3,经由开口部14a确认触点机构部2也是可能的。
最后,在使盒体4覆盖基座1之后,通过封装基座1的下表面侧来完成电磁继电器的安装作业。
并且,也可以在安装后述的电磁块3之后安装插件6。该情况下,插件6的按压接受部75和按压突条部76由于具有倾斜面,因此不用对可动铁片5与可动触点端子53的接触片57之间进行特意地按压拓宽,仅向基座1压入插件6即可简单地安装。
(3、动作)
接下来,对由所述构成形成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不对线圈62进行通电,电磁块3为消磁状态,则可动铁片5经由被可动触点端子53的接触片部57的弹力按起的插件6而施力。因此,可动铁片5维持在使其被吸引部从铁芯63的磁极部64分离的状态。因此,可动触点端子53的可动触点58维持从固定触点端子52的固定触点55分离的状态。
若对线圈62通电而励磁电磁块3,则可动铁片5的被吸引部5a被铁芯63的磁极部64吸引,可动铁片5转动。通过可动铁片5的转动,其按压部71按压插件6的按压接受部75,插件6被按下。插件6以支撑在支撑凹部36处的支轴72为中心转动,通过按压用突部78使可动触点端子53的接触片部57弹性形变。因此,可动触点58闭合于固定触点55。
通过按压用突部78按压的接触片部57的位置以及角度设定为对使接触片部57弹性形变而言适当的位置以及角度。即,按压位置设定在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处,通过伴随可动铁片5的转动的插件6的转动,按压用突部78的移动尺寸为能够将可动触点58以希望压力与固定触点55相对闭合的值。另外,从位于水平位置的插件6的下表面向下方直角地延伸的按压用突部78和接触片部57所形成的角度设定为当接触片部57变形时按压位置不大幅度变化的角度。
若切断向线圈62的通电而使电磁块3消磁,则通过铁芯63的磁极部64吸引可动铁片5的被吸引部的磁力消失。由此,被可动铁片5按下的插件6变为能够移动的状态,接触片部57通过弹力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可动触点58从固定触点55开放。
(4、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记载于前述实施方式的构成,可以实施各种变更。
虽然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使得在两处设置窗部,但也可以是一处。另外,设置使得窗部设置在第二侧壁40上,但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侧壁14上。重要的是,形成用于同时地从一个方向确认电磁块3和触点机构部2的窗部即可。
虽然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使得向基座1的第二空间部8压入电磁块3的磁轭65,但也可以设置成能够压入磁轭65以外的其他构件。例如,可以设置成能够压入电磁块3的卷线筒60的一部分(延伸设置凸缘部59的局部而形成的压入部等)。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基座1上设置以形成从一端侧延伸至另一端侧的截面呈圆弧状的多个突条部,但不限于突条部,也可以通过多个突起构成。重要的是,其为能够获得支撑触点机构部2或电磁块3的基准的位置的构造。

Claims (5)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具有被分隔壁分割,通过形成在所述分隔壁上的操作孔相互连通的第一空间部以及第二空间部,所述第一空间部的一侧的长边侧开口,所述第二空间部的与所述第一空间部相反的长边侧以及所述分隔壁的相对面侧开口;
触点机构部,具有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内的固定触点端子以及可动触点端子,所述可动接触端子的可动触点以能够相对于设置在所述固定触点端子上的固定触点进行接触和分离的方式相对;
电磁块,配置于所述第二空间部内,在铁芯上经由卷线筒卷绕线圈而成,通过对所述线圈通电而励磁使可动铁片转动,经由所述操作孔驱动所述触点机构部;
插件,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内,被所述可动铁片按压,通过将一侧的短边部作为中心转动,在另一侧的短边侧,通过向所述可动触点端子侧突出的按压部比所述可动触点更按压支轴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的比所述按压部更靠近另一侧的短边侧向与设置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的可动触点的位置相反侧弯曲,具有避免与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的干涉的防干涉用弯曲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包括突部,所述突部具有在所述第一空间部内配置有触点机构部的状态下,与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的侧边缘部滑动接触并设置成可压入所述第一空间部内的倾斜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的突部比所述按压部更突出,在安装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内的状态下,具有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的防脱落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具有在第一空间部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插件的支轴的轴承部;
所述插件具有在所述支轴的一端侧阻止插件向所述轴承部的插入的突起。
CN201180066287.2A 2011-02-02 2011-03-23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33707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0853A JP4798312B1 (ja) 2011-02-02 2011-02-02 電磁継電器
JP2011-020853 2011-02-02
PCT/JP2011/056901 WO2012105065A1 (ja) 2011-02-02 2011-03-23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0761A true CN103370761A (zh) 2013-10-23
CN103370761B CN103370761B (zh) 2015-10-14

Family

ID=44946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6287.2A Active CN103370761B (zh) 2011-02-02 2011-03-23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798312B1 (zh)
CN (1) CN103370761B (zh)
WO (1) WO201210506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1461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继电器
CN111584304A (zh) * 2019-02-15 2020-08-25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的端子和电磁继电器
CN115052733A (zh) * 2020-03-13 2022-09-13 欧姆龙株式会社 模具更换装置及成形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0474B2 (ja) * 2019-09-13 2023-07-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89079A (ja) * 2001-03-26 2002-10-04 Takamisawa Electric Co Ltd 電磁継電器
CN1677601A (zh) * 2004-03-31 2005-10-05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US20080238591A1 (en) * 2007-03-26 2008-10-02 Fujitsu Component Limit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1533738A (zh) * 2008-03-14 2009-09-16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05595A (ja) * 1992-01-28 1993-08-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継電器
JP2001014996A (ja) * 1999-06-30 2001-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継電器
JP2002184291A (ja) * 2000-12-11 2002-06-28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89079A (ja) * 2001-03-26 2002-10-04 Takamisawa Electric Co Ltd 電磁継電器
CN1677601A (zh) * 2004-03-31 2005-10-05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US20080238591A1 (en) * 2007-03-26 2008-10-02 Fujitsu Component Limit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1533738A (zh) * 2008-03-14 2009-09-16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1461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继电器
CN111261461B (zh) * 2018-11-30 2024-01-30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继电器
CN111584304A (zh) * 2019-02-15 2020-08-25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的端子和电磁继电器
CN115052733A (zh) * 2020-03-13 2022-09-13 欧姆龙株式会社 模具更换装置及成形装置
CN115052733B (zh) * 2020-03-13 2024-02-23 欧姆龙株式会社 模具更换装置及成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98312B1 (ja) 2011-10-19
WO2012105065A1 (ja) 2012-08-09
JP2012160399A (ja) 2012-08-23
CN103370761B (zh) 2015-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03832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1271800B (zh) 电磁继电器
CN1294606C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370761A (zh) 电磁继电器
JP4471859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00524571C (zh) 电磁继电器
CN203839295U (zh) 电磁继电器
CN101283428B (zh) 继电器
CN101271801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985605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2651527B (zh) 插件连接器
ES2317143T3 (es) Rele electromagnetico.
US10650996B2 (en) Relay
CN101438365A (zh) 电磁继电器
US9437382B2 (en) Electromagne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the same
CN104347317A (zh) 触点机构以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CN101271799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1872696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348434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4520129A (zh) 电磁继电器
US20150228431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3770941A1 (en) Relay
US20180261414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2725814A (zh) 电磁接触器和用于该电磁接触器的组装方法
CN203787362U (zh) 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