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5514A -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5514A
CN103365514A CN2013101010580A CN201310101058A CN103365514A CN 103365514 A CN103365514 A CN 103365514A CN 2013101010580 A CN2013101010580 A CN 2013101010580A CN 201310101058 A CN201310101058 A CN 201310101058A CN 103365514 A CN103365514 A CN 103365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part
connecting portion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connecting
w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10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5514B (zh
Inventor
小林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65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5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5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55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尤其在坐标输入和手势操作的响应性方面优越且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具备传感器基板及柔性印刷电路基板,传感器基板具有:透明基体材料、设于透明基体材料的输入区域的透明电极、从透明电极的端部向位于输入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延伸形成的配线部、与配线部电连接的端子部,柔性印刷电路基板与端子部电连接。配线部具备:从透明电极的第一端部向所述周边区域延伸形成的第一配线部和从第二端部向周边区域延伸形成的第二配线部,第一端子部设置在第一配线部的端部。第一配线部和所述第二配线部在周边区域通过配线连接部电连接。

Description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位于输入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形成的配线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在该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中,从形成在传感器基板上的各电极的两侧引出配线部,各配线部的前端的端子部彼此在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内电连接(参照对比文献1的图5)。
通过采用如专利文献1那样从电极的两侧引出配线部而与柔性印刷电路基板连接的结构,能够减小电阻,能够加快电荷的充电时间而改善响应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8676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由于从电极的两侧引出配线部并将各配线部的端部作为与柔性印刷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用端子,因此与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电连接的传感器基板侧的端子部的个数增加,其结果是,存在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尺寸变大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内部使从传感器基板的电极引出的端子间电连接,但需要形成设置贯通孔等来进行连接这样的复杂的层叠结构。
如此,一直以来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的尺寸变大且在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内需要层叠结构,存在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尤其是坐标输入和手势(gesture)操作的响应性优越且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具备传感器基板及配线基板,所述传感器基板具有:透明基体材料;设置在所述透明基体材料的输入区域的透明电极;从所述透明电极的端部向位于所述输入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延伸形成的配线部;与所述配线部电连接的端子部,所述配线基板与所述端子部电连接,
所述配线部具备:从所述透明电极的第一端部向所述周边区域延伸形成的第一配线部;从所述透明电极的与所述第一端部不同的第二端部向所述周边区域延伸形成的第二配线部,所述端子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配线部的端部的第一端子部,
所述第一配线部和所述第二配线部在所述周边区域通过第一配线连接部电连接。
一直以来,不使第一配线部与第二配线部间在传感器基板侧电连接,需要在各配线部的端部设置与配线基板连接的连接用端子,但在本发明中,通过第一配线连接部使第一配线部和第二配线部在传感器基板侧电连接,因此只要在第一配线部的端部设置第一端子部即可,能够减半端子个数。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配线基板的尺寸。另外,无需如以往那样将配线基板侧层叠化。根据以上情况,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透明电极、所述第一端子部、所述第一配线部、所述第二配线部及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分别设有多个,
在所述第一配线部及所述第二配线部中,从相同的所述透明电极引出的配线彼此通过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电连接,
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以在俯视观察下不相互重合的方式形成。在本发明中,即使配线部的个数增加,也能够在传感器基板侧适当地通过配线连接部将从相同的所述透明电极引出的配线彼此平面地连接,能够使传感器基板的薄型化且抑制输入区域以外的周边区域的寄生电容的产生。另外,由于通过配线连接部使从相同的透明电极的两侧引出的第一配线部和第二配线部电连接,因此能够减小电阻,加快电荷的充电时间,从而能够提高坐标输入和手势操作的响应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当将俯视观察下正交的两个方向作为X1-X2方向及Y1-Y2方向时,
各第一配线部从位于所述输入区域的X1侧的X1侧周边区域形成至位于所述输入区域的Y1侧的Y1侧周边区域,
各第二配线部从位于所述输入区域的X2侧的X2侧周边区域形成至位于所述Y1侧周边区域,
在所述各第一配线部的端部设有第一端子部,各第一端子部在所述Y1侧周边区域沿X1-X2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
各第一配线连接部在所述Y1侧周边区域内从所述第一端子部的Y1侧端部引出,向接近所述第二配线部的方向绕回而与所述各第二配线部连接,
所述各第一配线连接部的表面由第一绝缘层覆盖。
由此,能够紧凑地配置各第一端子部,并且能够确保各第一端子部间的绝缘性。进而,能够将配线基板的电连接部和各第一端子部可靠地连接,且能够通过第一绝缘层可靠地防止配线基板的电连接部与第一配线连接部之间的短路。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及与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连接的所述第一配线部和所述第二配线部在远离所述输入区域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能够在狭窄的区域内平面地高效配置各第一配线连接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多个所述透明电极沿X1-X2方向延伸且在Y1-Y2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传感器基板的薄型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多个所述透明电极具备多个第一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
形成有将多个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经由第一连结部沿X1-X2方向连结而成的第一电极连结体,在Y1-Y2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一电极连结体,
形成有将多个所述第二透明电极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分离的位置而经由第二连结部沿Y1-Y2方向连结而成的第二电极连结体,在X1-X2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二电极连结体,
所述各第一透明电极部间的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各第二透明电极部间的所述第二连结部隔着第二绝缘层在俯视观察下交叉,
从位于所述各第一电极连结体的X1侧的所述第一端部及位于X2侧的所述第二端部分别延伸形成有所述第一配线部及所述第二配线部。由此,能够促进传感器基板的薄型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从所述各第二电极连结体的所述Y1侧的第三端部向所述Y1侧周边区域延伸形成有第三配线部,从所述各第二电极连结体的所述Y2侧的第四端部向所述Y2侧周边区域延伸形成有第四配线部,所述第四配线部从所述Y2侧周边区域绕回至所述Y1侧周边区域,
从所述各第二电极连结体引出的所述第三配线部和所述第四配线部经由形成在所述第三配线部的端部的第二端子部通过第二配线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三配线部及所述第四配线部与第一配线部及第二配线部电绝缘。在本发明中,相对于将多个第二透明电极沿Y1-Y2方向连结而成的各第二电极连结体,也能够从Y1-Y2方向的两侧引出配线部而通过第二配线连接部电连接,能够形成更优化了相对于坐标输入和手势操作的响应性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各第二配线连接部与所述各第一配线连接部电绝缘。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各第二配线连接部经由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电绝缘,所述第二配线连接部的表面由第三绝缘层覆盖。由此,能够确保第一配线连接部和第二配线连接部的绝缘性。另外,能够可靠地将配线基板的电连接部和各第二端子部连接,并且能够通过第三绝缘层可靠地防止配线基板的电连接部与第二配线连接部的短路。
另外,能够使所述第一配线部及所述第二配线部与第二配线连接部之间电绝缘。由此,虽然在具有第二配线连接部的部分成为层叠结构,但能够使用与传感器基板中的其他区域的工艺相同的工序形成层叠结构,与将配线基板侧层叠化相比能够有效地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一方构成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分体连接的桥式配线,
所述桥式配线和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或所述桥式配线和所述第二配线连接部由相同的材质形成。由此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由于通过第一配线连接部将第一配线部和第二配线部在传感器基板侧电连接,因此只要在第一配线部的端部设置第一端子部即可,能够减半端子部的个数。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配线基板的尺寸。另外,也不需要如以往那样将配线基板侧层叠化。另外,由于通过第一配线连接部将从相同的透明电极的两侧引出的第一配线部和第二配线部电连接,因此能够减小电阻,能够加快电荷的充电时间,能够加快坐标输入和手势操作的响应性。根据以上情况,坐标输入和手势操作的响应性优异,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中,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1(b)是沿着图1(a)所示的A-A线切断且从箭头方向观察到的静电电容式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图1(c)是与图1(b)一部分不同的静电电容式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2中,图2(a)是将图1(a)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静电电容式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2(b)是表示从与图2(a)不同的配线部到配线连接部的图案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3中,图3(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3(b)是沿着图3(a)所示的B-B线切断并从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4是将图3(a)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静电电容式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中,图5(a)是将本实施方式的透明电极的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5(b)是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图5(c)是与图5(b)一部分不同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2  透明基体材料
3  面板
4、5  电极
6a、46  第一配线部
6b、47  第二配线部
6c  第三配线部
6d  第四配线部
7  第一连结部
8  第一电极连结体
9  传感器基板
10  桥式配线
11  输入区域
12  第二电极连结体
15  第一端子部
17  第二端子部
18  第一配线连接部
19、20、43  绝缘层
21  柔性印刷电路基板
25  周边区域
42  第二配线连接部
48  第一配线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1(b)是沿着图1(a)所示的A-A线切断且从箭头方向观察到的静电电容式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图1(c)是与图1(b)一部分不同的静电电容式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图2(a)是将图1(a)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静电电容式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3(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3(b)是沿着图3(a)所示的B-B线切断并从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另外,图4是将图3(a)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静电电容式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另外,图5(a)是将本实施方式的透明电极的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5(b)是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图5(c)是与图5(b)一部分不同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的俯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透明”、“透光性”是指可见光线透射率在50%以上(优选80%以上)的状态。进而,优选雾度值为6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1构成为具有传感器基板9和柔性印刷电路基板(配线基板)21。
传感器基板9具备:透明基体材料2;在透明基体材料2的表面2a形成的多个透明电极4、5;及多个配线部6。如图5(b)所示,在透明基体材料2的表面侧设置有透明面板3,因此图1(a)也可以为透视了透明面板3的图。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因透明电极透明而无法视觉确认,但在图1中示出了透明电极的外形。透明基体材料2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薄片状的透明基体材料或玻璃基体材料等形成。另外,各透明电极4、5通过溅射或蒸镀利用ITO(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等透明导电材料而成膜。
如图1(a)所示,在传感器基板9的输入区域(显示区域)11内形成有多个第一透明电极4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5。
多个第一透明电极4形成在图1(a)、图5(b)所示的透明基体材料2的表面2a上,如图5(a)所示,各第一透明电极4经由细的第一连结部7沿X1-X2方向(第一方向)连结。并且,如图1(a)所示,由沿X1-X2方向连结的多个第一透明电极4构成的第一电极连结体8在Y1-Y2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各第一透明电极4和各第一连结部7一体形成。
另外,多个第二透明电极5形成在图1(a)、图5(a)(b)所示的透明基体材料2的表面2a上。如此,第二透明电极5形成在与第一透明电极4相同的面(透明基体材料2的表面2a)上。如图5(a)(b)所示,各第二透明电极5经由分体形成的细的桥式配线10(第二连结部)沿Y1-Y2方向(第二方向)连结。并且,如图1(a)所示,由沿Y1-Y2方向连结的多个第二透明电极5构成的第二电极连结体12在X1-X2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如图5(a)(b)所示,在将第一透明电极4间连结的第一连结部7的表面上形成有绝缘层(第二绝缘层)20。并且,如图5(a)(b)所示,桥式配线10从绝缘层20的表面20a形成至位于绝缘层20的Y1-Y2方向的两侧的各第二透明电极5间。桥式配线将各第二透明电极5间电连接。
根据图5(a)(b)所示的结构,第一透明电极4和第二透明电极5形成电绝缘的状态。并且,能够将第一透明电极4和第二透明电极5形成在相同的面(透明基体材料2的表面2a)上,能够实现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1的薄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与图5不同地,第一连结部7构成形成于绝缘层20的表面上的分体的桥式配线,将第二透明电极5间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与第二透明电极5在相同的形成面一体形成。
如图1(a)所示,输入区域11的周围成为边框状的周边区域(非输入区域)25。输入区域11为透明、具有透光性,而周边区域25优选在形成于图5(b)所示的透明的面板3的背面3b上的装饰层(未图示)的作用下成为不透明、不具有透光性的装饰区域。装饰层能够相对于操作者遮挡配线部6、端子部15、端子部17、配线连接部18,并且能够赋予操作者审美性。
如图1(a)所示,在周边区域25形成有从各第一电极连结体8的X1-X2方向的两侧端部引出的多条配线部6。各配线部形成为具有Cu、Cu合金、CuNi合金、Ni、Ag等金属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各配线部可以构成为从各透明电极一体地引出ITO且在ITO表面形成有上述的金属材料的层叠结构。
在本说明书中,将从各第一电极连结体8的X1侧端部(第一端部)8a向周边区域25的X1侧周边区域25a引出的配线部作为第一配线部6a,将从各第一电极连结体8的X2侧端部(第二端部)8b向周边区域25的X2侧周边区域25b引出的配线部作为第二配线部6b。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为不同端部,根据引出方法的不同,并非限定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从X1-X2方向的两侧引出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第一端部作为输入区域的X1侧端部,将第二端部作为输入区域的Y1侧端部。
如图1(a)所示,多条第一配线部6a从X1侧周边区域25a延伸形成至Y1侧周边区域25c。另外,如图1(a)所示,多条第二配线部6b从X2侧周边区域25b延伸形成至Y1侧周边区域25c。
如图1(a)、图2(a)所示,在Y1侧周边区域25c,各第一配线部6a的前端部构成第一端子部15。第一端子部15为与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1连接的连接用端子。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图2所示的附图标记6b定义为第一配线部、将附图标记6a定义为第二配线部的情况下,在图2所示的配线部6b的前端形成第一端子部16,并且,此时使第一端子部16从绝缘层19露出。
另外,可以在图2(a)所示的第一配线部6a的前端部形成第一端子部15,并且在第二配线部6b的前端形成虚拟的端子部16。可以形成为左右对称的配线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部15和第一配线部6a可以由不同材质形成,但采用相同的材质并将各第一端子部15和各配线部6a一体形成能够简化制造工序,并且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因此这是优选的。如图1(a)、图2(a)所示,第一端子部15的宽度形成得比第一配线部6a的配线宽度宽。
另外,如图1(a)、图2(a)所示,在Y1侧周边区域25c形成有从各第二电极连结体12的Y1侧端部(第三端部)12a引出的多条第三配线部6c。各第三配线部6c的前端构成第二端子部17。
如图1(a)、图2(a)所示,第一端子部15及第二端子部17在X1-X2方向上空开恒定的间隔排列。
如图1(a)、图2(a)所示,从相同的第一电极连结体8的两侧引出的第一配线部6a和第二配线部6b通过第一配线连接部18电连接。
在此,如图2(a)所示,在各第二配线部6b和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一体形成的情况下,没有严格地规定各第二配线部6b与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之间的边界,但例如可以规定成与各第一配线部6a和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之间的边界相同的位置。
如图1(a)、图2(a)所示,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从各第一端子部15的Y1侧端部朝向Y1方向的区域引出,并向接近第二配线部6b的方向被绕回而与各第二配线部6b一体连接。
如此,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形成在Y1侧周边区域25c且形成在比第一端子部15更远离输入区域11的区域(比第一端子部15靠Y1侧的区域)。
例如,如图2(b)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的形态:使图案从第一配线部6a的中途分支,一方成为第一端子部15,另一方经由配线连接部18与第二配线部6b连结,但若构成为在第一配线部6a的中途分支的形态,则需要使图案通过在X1-X2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端子部15、17间的非常狭窄的区域,因此如图2(a)所示,优选使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从各第一端子部15的Y1侧端部朝向比第一端子部15靠Y1侧的区域形成。
如图2(a)所示,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的表面由绝缘层(第一绝缘层)19覆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子部15及第二端子部17的表面未被绝缘层19覆盖而露出。
如图1(b)、图2(a)所示,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也可以与各第一端子部15一体形成。如图2(a)所示,各配线部6a和6b、各第一端子部15及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一体地图案化形成。
或如图1(c)所示,也可以将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和第一端子部15分开形成。此时,例如可以将第一配线连接部18与图5所示的桥式配线10同时地形成。由此,能够由相同的材质形成配线连接部18和桥式配线10。桥式配线10及第一配线连接部18的材质没有限定,例如可以是Au、Au合金或CuNi等金属层的单层结构,或也可以是在金属层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或该两者具备ITO的层叠结构。
图1(a)、图2(a)所示的点划线表示柔性印刷电路基板(配线基板)21。如图1(b)(c)、图2(a)所示,在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1的传感器基板9的对置面侧形成有多个配线部23,并且在各配线部23的前端形成有电连接部22。各配线部23中电连接部22以外的部分由绝缘层24覆盖。需要说明的是,配线基板并非必须限定为柔性的印刷电路基板,但使用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1在向电气设备的组装容易性、操作性方面优越,因此而优选。
并且,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1的各电连接部22、传感器基板9的各第一端子部15及各第二端子部17电连接。各电连接部22与各端子部15、17间经由例如各向异性粘接剂而接合。
如图5(b)所示,透明基体材料2的表面2a侧与面板3之间经由光学透明粘结层(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30接合。面板3没有特别限定材质,但优选使用玻璃基体材料或陶瓷基体材料。光学透明粘结层(OCA)30为丙烯酸系粘结剂或双面粘性胶带等。
另外,如图5(a)(c)所示,也可以在透明基体材料2的背面2b侧设置各透明电极4和5、绝缘层20及桥式配线10。在上述情况下,各配线层、各端子部及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也形成在透明基体材料2的背面2b侧。在图5(a)(c)中,在透明基体材料2的背面2b经由光学透明粘结层(OCA)28接合有其他透明基体材料26。
在图1(a)所示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1中,当如图5(b)所示使手指F与面板3的操作面3a上接触时,在手指F与接近手指F的第一透明电极4之间、及手指F与第二透明电极5之间产生静电电容。基于此时的静电电容变化能够计算手指F的接触位置。手指F的位置基于与第一透明电极4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来检测Y坐标,并基于与第二透明电极5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来检测X坐标(自身容量检测型)。另外,也可以采用相互容量检测型,即向第一透明电极4和第二透明电极5的一方的第一透明电极的一列施加驱动电压,通过另一方的第二透明电极检测与手指F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通过第二透明电极检测X位置并通过第一透明电极检测Y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线部6a及第二配线部6b从各第一电极连结体8的两侧向周边区域25引出而与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1连接。由此,能够减小电阻,能够加快电荷的充电时间,从而能够获得相对于坐标输入、手势操作良好的响应性。
然而,一直以来,在传感器基板9侧不与第一配线部6a和第二配线部6b电连接,因此需要将各配线部6a、6b的端部作为与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1连接的端子部。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配线连接部18将第一配线部6a和第二配线部6b在传感器基板9侧电连接,因此能够在传感器基板9侧形成从第一配线部6a至第二配线部6b的连续的配线图案,因此,只要在各配线图案上分别形成端子部15、17各一个即可,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端子个数。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1的尺寸。如图2(a)所示,能够减小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1的宽度尺寸t1。另外,能够在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1的表面(与传感器基板9对置的对置面侧)平面地形成多个配线部23及电连接部22(参照图2(a)),无需如以往那样进行层叠化。
根据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1,与以往相比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传感器基板9侧通过第一配线连接部18将各第一配线部6a和各第二配线部6b连接,因此需要形成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用于确保与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1侧的电绝缘的绝缘层19,但这些层可以由与其他层的形成相同的工序形成,无需使制造工序复杂化,并且与改变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1侧的层结构和大小相比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a)、图2(a)所示,设置有多个第一配线连接部18,且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以在俯视观察(厚度方向(Z))下相互不重叠的方式平面地形成。由此,形成有第一配线连接部18的部分的厚度与其他部分相比不会极端地变厚,从而能够实现传感器基板9的薄型化。
另外,如图1(a)、图2(a)所示,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从各第一端子部15的Y1侧端部向周边区域25的Y1侧引出,并向接近第二配线部6b的方向绕回而直至与各第二配线部6b连接。如此,当从各第一端子部15观察时,通过使用远离输入区域11的一侧的区域来形成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能够使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以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适当且简单地形成。
另外,如图1(a)、图2(a)所示,各第一配线部6a在Y1侧周边区域25c的X1侧排列,各第二配线部6b在Y1侧周边区域25c的X2侧排列。并且,各第一配线部6a及各第二配线部6b中的配置在X1-X2方向的最内侧的第一配线部6a1和第二配线部6b1(在图2(a)中标注了附图标记)构成从相同的第一电极连结体8引出的组。另外,配置在第一配线部6a1及第二配线部6b1的一个靠外侧的第一配线部6a2和第二配线部6b2(在图2(a)中标注了附图标记)构成从相同的第一电极连结体8引出的组。进而,配置在第一配线部6a2及第二配线部6b2的一个靠外侧的(配置在最外侧的)第一配线部6a3和第二配线部6b3(在图2(a)中标注了附图标记)构成从相同的第一电极连结体8引出的组。
并且,将配置在最内侧的第一配线部6a1和第二配线部6b1间电连接的第一配线连接部18a配置在最内侧,将第一配线部6a2和第二配线部6b2间电连接的第一配线连接部18b配置在所述配线连接部18a的外侧,将配置在最外侧的第一配线部6a3和第二配线部6b3间连接的第一配线连接部18c配置在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18b的外侧且在各配线连接部中配置在最外侧。
如上述那样,在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中,从与位于X1-X2方向的最内侧的所述组相对的第一配线连接部18a至与位于X1-X2方向的最外侧的所述组相对的第一配线连接部18c依次在X1-X2方向及Y1方向上扩宽形成。并且,如上述那样,通过配置各第一配线部6a、各第二配线部6b及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能够形成左右对称的图案,能够简单且适当地将各配线部及配线连接部图案化形成。
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40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1不同,配线部从第二电极连设体12的Y1-Y2方向的两侧向周边区域25内引出。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各透明电极、各第一配线部、各第二配线部和第一配线连接部的结构与图1没有特别的变化,因此省略其附图标记。
如图3(a)所示,从各第二电极连结体12的Y1侧端部(第三端部)12a引出第三配线部6c,从各第二电极连结体12的Y2侧端部12b引出第四配线部6d。各第四配线部6d从Y2侧周边区域25d通过X1侧周边区域25a或X2侧周边区域25b而引出至Y1侧周边区域25c。
如图4所示,第二配线连接部42从位于各第三配线部6c的前端的各第二端子部17的Y1侧端部向Y1方向引出,向接近第四配线部6d的方向绕回而与第四配线部6d电连接。例如第四配线部6d引出至各端子部15、17的Y1侧端部的位置附近。
如图3(b)、图4所示,第二配线连接部42形成在绝缘层19的表面19a上。
如图3(b)、图4所示,第二配线连接部42与第二端子部17电连接。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配线连接部42经由形成在绝缘层19上的贯通孔19b与第四配线部6d电连接。
各第二配线连接部42成为隔着绝缘层19与从第一配线部6a电连接于第二配线部6b的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电绝缘的状态。各第二配线连接部42与各第一配线连接部18电绝缘即可,也可以形成为图3(a)、图4以外的图案。
另外,如图3(b)所示,各第二配线连接部42的表面由第三绝缘层43覆盖。
根据图3、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能够相对于将多个第二透明电极5沿Y1-Y2方向连结而成的各第二电极连结体12也从Y1-Y2方向的两侧引出配线部6c、6d,并通过第二配线连接部42电连接。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改善相对于坐标输入、手势操作的响应性。
另外,虽然需要使第二配线连接部42与第一配线连接部18间电绝缘,图3(b)所示那样成为层叠结构,但可以使用与传感器基板9中的其他区域的工艺相同的工序形成层叠结构,与将柔性印刷电路基板21侧层叠化相比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例如,在图3、图4的结构中,可以将绝缘层19(第一绝缘层)由与图5所示的绝缘层20(第二绝缘层)相同的工序形成,并将第二配线连接部42由与图5所示的桥式配线10相同的工序形成。
上述所示的形成在输入区域11内的透明电极4、5的结构为一个例子,并非限定于此。例如,如图6所示,在X1-X2方向上细长的多个透明电极45在Y1-Y2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从各透明电极45的X1-X2方向的两侧至周边区域25内延伸形成有第一配线部46和第二配线部47,且各第一配线部46和各第二配线部47经由第一配线连接部48电连接。在图6的结构中,未图示在输入区域11内沿Y1-Y2方向延伸的透明电极,但沿Y1-Y2方向延伸的透明电极形成在其他透明基体材料表面上。并且,图6所示的透明基体材料和具备沿Y1-Y2方向延伸的透明电极的其他透明基体材料经由光学透明粘结层(OCA)接合。
另外,如图1(a)、图3(a)、图6所示,在不仅设有较大地形成在传感器基板的大致中央的输入区域、还设置有较小地形成在传感器基板的端部附近或角部的小输入区域的结构中,可以相对于设置在小输入区域内的1个或2个以上的透明电极从两侧引出配线部,并通过配线连接部将引出的各配线部连接。

Claims (12)

1.一种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具备传感器基板及配线基板,所述传感器基板具有透明基体材料、设置在所述透明基体材料的输入区域的透明电极、从所述透明电极的端部向位于所述输入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延伸形成的配线部、与所述配线部电连接的端子部,所述配线基板与所述端子部电连接,
所述配线部具备从所述透明电极的第一端部向所述周边区域延伸形成的第一配线部、从所述透明电极的与所述第一端部不同的第二端部向所述周边区域延伸形成的第二配线部,所述端子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配线部的端部的第一端子部,
所述第一配线部和所述第二配线部在所述周边区域通过第一配线连接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电极、所述第一端子部、所述第一配线部、所述第二配线部及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分别设有多个,
在所述第一配线部及所述第二配线部中,从相同的所述透明电极引出的配线彼此通过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电连接,
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以在俯视观察下不相互重合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将俯视观察下正交的两个方向作为X1-X2方向及Y1-Y2方向时,
各第一配线部从位于所述输入区域的X1侧的X1侧周边区域形成至位于所述输入区域的Y1侧的Y1侧周边区域,
各第二配线部从位于所述输入区域的X2侧的X2侧周边区域形成至位于所述Y1侧周边区域,
在所述各第一配线部的端部设有第一端子部,各第一端子部在所述Y1侧周边区域沿X1-X2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
各第一配线连接部在所述Y1侧周边区域内从所述第一端子部的Y1侧端部引出,向接近所述第二配线部的方向绕回而与所述各第二配线部连接,
所述各第一配线连接部的表面由第一绝缘层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及与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连接的所述第一配线部和所述第二配线部在远离所述输入区域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透明电极沿X1-X2方向延伸且在Y1-Y2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透明电极具备多个第一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
形成有将多个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经由第一连结部沿X1-X2方向连结而成的第一电极连结体,在Y1-Y2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一电极连结体,
形成有将多个所述第二透明电极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分离的位置而经由第二连结部沿Y1-Y2方向连结而成的第二电极连结体,在X1-X2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二电极连结体,
所述各第一透明电极部间的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各第二透明电极部间的所述第二连结部隔着第二绝缘层在俯视观察下交叉,
从位于所述各第一电极连结体的X1侧的所述第一端部及位于X2侧的所述第二端部分别延伸形成有所述第一配线部及所述第二配线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各第二电极连结体的所述Y1侧的第三端部向所述Y1侧周边区域延伸形成有第三配线部,从所述各第二电极连结体的所述Y2侧的第四端部向所述Y2侧周边区域延伸形成有第四配线部,所述第四配线部从所述Y2侧周边区域绕回至所述Y1侧周边区域,
从所述各第二电极连结体引出的所述第三配线部和所述第四配线部经由形成在所述第三配线部的端部的第二端子部通过第二配线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三配线部及所述第四配线部与第一配线部及第二配线部电绝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第二配线连接部与所述各第一配线连接部电绝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第二配线连接部经由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电绝缘,所述第二配线连接部的表面由第三绝缘层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一方构成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分体连接的桥式配线,
所述桥式配线和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或所述桥式配线和所述第二配线连接部由相同的材质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一方构成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分体连接的桥式配线,
所述桥式配线和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或所述桥式配线和所述第二配线连接部由相同的材质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的一方构成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分体连接的桥式配线,
所述桥式配线和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或所述桥式配线和所述第二配线连接部由相同的材质形成。
CN201310101058.0A 2012-03-30 2013-03-27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55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1911 2012-03-30
JP2012081911A JP6029842B2 (ja) 2012-03-30 2012-03-30 静電容量式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5514A true CN103365514A (zh) 2013-10-23
CN103365514B CN103365514B (zh) 2016-05-04

Family

ID=49367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105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5514B (zh) 2012-03-30 2013-03-27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029842B2 (zh)
KR (1) KR101494073B1 (zh)
CN (1) CN103365514B (zh)
TW (1) TWI475461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9370A (zh) * 2018-02-02 2018-07-24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9074195A (zh) * 2016-04-19 2018-12-2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CN111279301A (zh) * 2017-11-01 2020-06-12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CN111742286A (zh) * 2018-03-14 2020-10-02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明电极构件、层叠透明电极构件及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CN112947786A (zh) * 2016-10-21 2021-06-1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检测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3916266A (zh) * 2020-07-08 2022-01-11 Oht株式会社 容量传感器和容量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5275B2 (ja) * 2014-05-13 2017-09-1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249899B2 (ja) * 2014-07-29 2017-12-2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723901B2 (ja) * 2016-10-21 2020-07-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検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15856A1 (en) * 2008-06-18 2009-12-24 Sony Corporatio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touch pane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CN102087568A (zh) * 2008-03-26 2011-06-08 索尼公司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110304578A1 (en) * 2010-06-09 2011-12-1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ouch pa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519170D0 (en) * 2005-09-20 2005-10-26 Philipp Harald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US7932898B2 (en) * 2005-09-20 2011-04-26 Atmel Corporation Touch sensitive screen
TWM344544U (en) * 2007-12-25 2008-11-11 Cando Corp Sensory structure of touch panel
JP5133204B2 (ja) * 2008-11-06 2013-01-3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タッチパネル
TWM364912U (en) * 2008-12-18 2009-09-11 Shinan Snp Taiwan Co Ltd Capacitor-type touch panel
TWM383160U (en) * 2009-12-31 2010-06-2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Touch panel
TW201102698A (en) * 2010-01-26 2011-01-16 Mastouch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ies Co Ltd Single-layer 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8970508B2 (en) * 2010-02-11 2015-03-03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screen panel
JP5513262B2 (ja) * 2010-06-02 2014-06-0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KR101217591B1 (ko) * 2010-06-14 2013-01-02 일진디스플레이(주) 정전용량 터치 센서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7568A (zh) * 2008-03-26 2011-06-08 索尼公司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090315856A1 (en) * 2008-06-18 2009-12-24 Sony Corporatio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touch pane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US20110304578A1 (en) * 2010-06-09 2011-12-1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ouch panel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4195A (zh) * 2016-04-19 2018-12-2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CN109074195B (zh) * 2016-04-19 2021-09-14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CN112947786A (zh) * 2016-10-21 2021-06-1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检测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1279301A (zh) * 2017-11-01 2020-06-12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CN108319370A (zh) * 2018-02-02 2018-07-24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1742286A (zh) * 2018-03-14 2020-10-02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明电极构件、层叠透明电极构件及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CN113916266A (zh) * 2020-07-08 2022-01-11 Oht株式会社 容量传感器和容量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5514B (zh) 2016-05-04
KR20130111297A (ko) 2013-10-10
JP2013210938A (ja) 2013-10-10
TWI475461B (zh) 2015-03-01
JP6029842B2 (ja) 2016-11-24
TW201342176A (zh) 2013-10-16
KR101494073B1 (ko) 2015-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65514A (zh) 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
US9864457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ensor
CN107015691B (zh) 具有压力感测器的触控显示面板
CN104330935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2109690B (zh) 内嵌触摸屏液晶显示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04166512U (zh) 输入装置
CN106648195A (zh)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203643972U (zh) 输入装置
CN104615323A (zh) 一种3d模组、3d显示装置和3d模组的驱动方法
CN102760017A (zh) 内嵌式触控面板
CN104035605B (zh) 触控显示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CN101470290A (zh) 有源矩阵显示器与其前、后基板以及其感测方法
TWI604343B (zh) 觸控螢幕面板及具有其之影像顯示裝置
CN104765499A (zh) 触摸屏及触控装置
CN106919280A (zh) 检测装置及显示装置
CN205318347U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CN103293778A (zh) 一种触摸液晶光栅装置和3d/2d平板显示装置
CN107153475B (zh) 触控面板
CN103246385A (zh) 输入装置
CN104407761A (zh) 触摸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摸显示装置
US10746770B2 (en) Capacitive sensor suppressing breakage of electrode linking parts due to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CN110023886A (zh) 触摸传感器信号积分
CN204242158U (zh) 触摸显示面板和触摸显示装置
CN103246384A (zh) 触摸面板
US8723067B2 (en) Capacitive touch control sens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S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