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5328B - 电压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电压缓冲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65328B CN103365328B CN201210100635.XA CN201210100635A CN103365328B CN 103365328 B CN103365328 B CN 103365328B CN 201210100635 A CN201210100635 A CN 201210100635A CN 103365328 B CN103365328 B CN 10336532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istor
- voltage
- couples
- seconds
- control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压缓冲器,其包括第一、第二、第三晶体管以及电压检测器。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第一参考电压。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一输入电压,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输出电压。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第二参考电压。电压检测器通过检测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上的电压来产生检测结果,并输出检测结果至第二晶体管的基底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压缓冲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通过改变晶体管临界电压(threshold voltage)来抑制非理想效应的电压缓冲器。
背景技术
电压缓冲器通常用来传送电压信号,并增强其驱动能力,同时也避免负载影响到电路的输出。图1绘示为现有一种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图。请参照图1,电压缓冲器100包括第一晶体管110、第二晶体管120、第三晶体管130、电流源IREF、输入电压VIN以及输出电压VOUT。其中,第一晶体管110耦接于系统工作电压VCC与第二晶体管120之间。电流源IREF耦接于系统工作电压VCC与第三晶体管130之间。并且,第二晶体管120与第三晶体管130的控制端互相连接。
电压缓冲器100是利用第一晶体管110作为源级随耦器(sourcefollower),并且以第二晶体管120、第三晶体管130作为电流镜(currentmirror)。从晶体管电流公式可得知偏压电流IB=I110=K(VIN-VOUT-VTH,110)2,其中,VTH为第一晶体管110的临界电压,K为常数。也就是说,当偏压电流IB维持不变时,输出电压VOUT与输入电压VIN具有线性比例关系。
然而,随着制程的演进,偏压电流IB易受漏源电压(drain-to-sourcevoltage)的影响而有所变动。为了减轻因电流变动所产生的非理想效应,多种通过控制偏压电流来提高线性度的电路设计相继提出。然而,其设计多为直接控制偏压电路,可能会导致高频电路不稳定,因而需增加其他补偿电路来稳定电路,增加了电路设计的复杂度与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压缓冲器,通过改变晶体管临界电压来抑制非理想效应的产生,以提升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线性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压缓冲器,其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以及电压检测器。其中,第一晶体管具有第一端、控制端与第二端。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第一参考电压,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第一偏压。第二晶体管具有第一端、控制端、第二端与基底端(bulk terminal)。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一输入电压,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一输出电压。第三晶体管具有第一端、控制端与第二端。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一第二偏压,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第二参考电压。电压检测器耦接在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二晶体管的基底端之间,接收并依据检测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上的电压来产生检测结果,并输出检测结果至第二晶体管的基底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压检测器包括分压模块、电流产生器以及电压产生器。其中,分压模块依据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上的电压进行分压处理,以产生一第一电压。电流产生器接收并依据第一电压来产生一电流。电压产生器依据此电流来产生检测结果。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分压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以及第五晶体管。其中,第四晶体管具有第一端、控制端与第二端。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第三偏压。第五晶体管具有第一端、控制端与第二端。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第二偏压,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第二参考电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流产生器包括第六晶体管,其具有第一端、控制端与第二端。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第二参考电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压产生器包括第七晶体管,其具有第一端、控制端与第二端。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第一参考电压,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第二晶体管的基底端,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并且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参考电压为系统工作电压,且第二参考电压为接地电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晶体管、第四晶体管与第七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五晶体管以及第六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参考电压为接地电压,且第二参考电压为系统工作电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晶体管、第四晶体管以及第七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五晶体管以及第六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
基于上述,本发明所提供的电压缓冲器通过提供反馈电压至晶体管的基底端,来改变晶体管等效临界电压,藉以有效抑制非理想效应的产生,提升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线性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为现有一种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电压缓冲器的电路方块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电压缓冲器的电路方块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电压缓冲器的电路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电压缓冲器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300、400、500:电压缓冲器;
110、120、130、M1~M7:晶体管;
210、510:电压检测器;
212:分压模块;
214:电流产生器;
216:电压产生器;
GND:接地电压;
IREF:电流源;
I1:电流;
I2、IB:偏压电流;
VCC:系统工作电压;
VB1、VB2、VB3:偏压;
VIN、VIN:输入电压;
VOUT、VOUT:输出电压。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电压缓冲器的电路方块图。请参照图2,电压缓冲器200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以及电压检测器2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M1为P型晶体管(PMOS transistor),第二晶体管M2及第三晶体管M3为N型晶体管(NMOS transistor)。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与第三晶体管M3串联耦接于系统工作电压VCC与接地电压GND之间。
详细地说,第一晶体管M1具有第一端(即,源极)、控制端(即,栅极)与第二端(即,漏极)。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耦接系统工作电压VCC(即,第一参考电压),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耦接第一偏压VB1。第二晶体管M2具有第一端(即,源极)、控制端(即,栅极)、第二端(即,漏极)与基底端(即,基极)。第二晶体管M2的漏极耦接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耦接输入电压VIN,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耦接输出电压VOUT。第三晶体管M3具有第一端(即,源极)、控制端(即,栅极)与第二端(即,漏极)。第三晶体管M3的漏极耦接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耦接第二偏压VB2,第三晶体管M3的源极耦接接地电压GND(即,第二参考电压)。
电压检测器210耦接在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与第二晶体管M2的基极之间。电压检测器210是用以接收并检测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上的电压来产生反馈电压,并将此反馈电压输出至第二晶体管M2的基极。电压检测器210是用以调整第二晶体管M2的基极的电位,当输入电压VIN上升时,电压检测器210产生反馈电压使第二晶体管M2的基极的电位随之上升;当输入电压VIN下降时,电压检测器210产生反馈电压使第二晶体管M2的基极的电位随之下降。据此,通过改变第二晶体管M2的等效临界电压,可有效抑制非理想效应的产生,意即提升输出电压VOUT与输入电压VIN之间的线性度。
图3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电压缓冲器的电路方块图。须说明的是,图3是图2的电压缓冲器200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
电压缓冲器300除了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之外,电压检测器210还包括分压模块212、电流产生器214以及电压产生器21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M1为P型晶体管,第二晶体管M2及第三晶体管M3为N型晶体管,其耦接关系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赘述。
其中,分压模块212先接收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端上的电压,并且依据此电压进行分压处理,以产生第一电压V1(未绘示)至电流产生器214。电流产生器214接收并依据第一电压V1来产生电流I1(未绘示)。电压产生器216再依据电流I1的驱动来产生反馈电压,并将此反馈电压输出至第二晶体管M2的基极。
图4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电压缓冲器的电路图。须说明的是,图4是图2的电压缓冲器200的一种详细实施方式。
电压缓冲器400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以及第七晶体管M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M1、第四晶体管M4与第七晶体管M7为P型晶体管。并且,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五晶体管M5以及第六晶体管M6为N型晶体管。以下针对第四晶体管M4至第七晶体管M7做详细说明。
第四晶体管M4具有第一端(即,源极)、控制端(即,栅极)与第二端(即,漏极)。第四晶体管M4的源极耦接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耦接第三偏压VB3。第五晶体管M5具有第一端(即,源极)、控制端(即,栅极)与第二端(即,漏极)。第五晶体管M5的漏极耦接第四晶体管M4的漏极,第五晶体管M5的栅极耦接第二偏压VB2,第五晶体管M5的源极耦接接地电压GND。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晶体管M4与第五晶体管M5为图3实施例的分压模块212的一种实现方式。
第六晶体管M6具有第一端(即,源极)、控制端(即,栅极)与第二端(即,漏极)。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耦接第五晶体管M5的漏极,第六晶体管M6的源极耦接接地电压GND。在本实施例中,第六晶体管M6为图3实施例的电流产生器214的一种实现方式。第七晶体管M7具有第一端(即,源极)、控制端(即,栅极)与第二端(即,漏极)。第七晶体管M7的源极耦接系统工作电压VCC,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耦接第二晶体管M2的基极,第七晶体管M7的漏极耦接第六晶体管M6的漏极。此外,第七晶体管M7的漏极还包括耦接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在本实施例中,第七晶体管M7为图3实施例的电压产生器216的一种实现方式。
当电压缓冲器400的第二晶体管M2接收输入电压VIN时,第四晶体管M4的源极用以接收并检测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上的电压,透过第四晶体管M4与第五晶体管M5的运作即可产生一分压。并通过第五晶体管M5的漏极与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的耦接关系而可将此分压提供给第六晶体管M6。第六晶体管M6接收此分压后进而驱动系统工作电压VCC产生流经第七晶体管M7与第六晶体管M6的电流I1。电流I1流经第七晶体管M7后产生反馈电压并输出至第二晶体管M2的基极。
在整体流程上,当输入电压VIN上升时,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输出至第二晶体管M2的基极的反馈电压随之上升;当输入电压VIN下降时,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输出至第二晶体管M2的基极的反馈电压随之下降。以使流经第二晶体管M2的偏压电流I2保持稳定。其中,计算偏压电流I2的公式如下:
I2=K(VIN-VOUT-VTH)2 (1)
其中,K为常数,VTH为第二晶体管M2的临界电压。
将公式(1)对输入电压VIN进行偏微分运算可推得公式(2)如下:
其中,t为一常数(constant)。由公式(2)中可发现若公式(2)中等号左边两项皆可维持为常数,则便可推得输出电压VOUT与输入电压VIN为一次方线性关系,因此整体电路呈高线性度表现。然而,实际上第二晶体管M2的偏压电流I2与输出电压VOUT及输入电压VIN呈正相关。因此,现有电路设计是利用公式(3)所示来补偿因偏压电流I2变化产生的非理想效应。
公式(3)是将公式(2)中的设为0,并且引入一电流变化量ΔI来补偿偏压电流I2的变化量。
然而,如先前技术所述,通过补偿偏压电流的变化量所设计的偏压电路,通常会有高频电路不稳定的问题。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以公式(4)来设计晶体管临界电压变化的电压缓冲器,藉以得到相同的线性度表现。
本发明是利用临界电压变化量ΔVTH的关系来设计电压缓冲器,不仅可达到如公式(3)相同的线性度表现,且可避免高频不稳定的电路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图4所示的电压缓冲器400中的P型晶体管可利用N型晶体管来实现,而电压缓冲器400中的N型晶体管可利用P型晶体管来实现。实现方式如图5所示,图5是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所绘示的电压缓冲器的电路图。
请参照图5,电压缓冲器500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以及第七晶体管M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M1、第四晶体管M4以及第七晶体管M7为N型晶体管;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五晶体管M5以及第六晶体管M6为P型晶体管。换句话说,图5所示的电压缓冲器500为图4所示的电压缓冲器400的互补实施例。
其中,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与第三晶体管M3串联耦接于接地电压GND(即,第一参考电压)与系统工作电压VCC(即,第二参考电压)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以及第七晶体管M7是作为电压缓冲器500中的电压检测器510。电压检测器510耦接在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与第二晶体管M2的基极之间。电压检测器510是用以接收并检测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上的电压来产生反馈电压,并将此反馈电压输出至第二晶体管M2的基极。至于本实施例的整体流程及其他细节是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故在此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提供反馈电压至晶体管的基底端,来改变晶体管等效临界电压,藉以有效抑制非理想效应的产生,提升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线性度。并且,本发明的设计可避免产生高频电路不稳定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电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晶体管,具有第一端、控制端与第二端,其中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一第一参考电压,该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一第一偏压;
一第二晶体管,具有第一端、控制端、第二端与基底端,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该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一输入电压,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一输出电压;
一第三晶体管,具有第一端、控制端与第二端,该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该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一第二偏压,该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一第二参考电压;以及
一电压检测器,耦接在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与该第二晶体管的基底端之间,接收并依据检测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上的电压来产生一检测结果,并输出该检测结果至该第二晶体管的基底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缓冲器,其中该电压检测器包括:
一分压模块,依据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上的电压进行分压处理,以产生一第一电压;
一电流产生器,接收并依据该第一电压来产生一电流;以及
一电压产生器,依据该电流来产生该检测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缓冲器,其中该分压模块包括:
一第四晶体管,具有第一端、控制端与第二端,该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该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一第三偏压;以及
一第五晶体管,具有第一端、控制端与第二端,该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该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该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该第二偏压,该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该第二参考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压缓冲器,其中该电流产生器包括:
一第六晶体管,具有第一端、控制端与第二端,该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该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该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该第二参考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压缓冲器,其中该电压产生器包括:
一第七晶体管,具有第一端、控制端与第二端,该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一参考电压,该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该第二晶体管的基底端,该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该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并且该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该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压缓冲器,其中该第一参考电压为系统工作电压,且该第二参考电压为接地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缓冲器,其中该第一晶体管、该第四晶体管与该第七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缓冲器,其中该第二晶体管、该第三晶体管、该第五晶体管以及该第六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压缓冲器,其中该第一参考电压为接地电压,且该第二参考电压为系统工作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压缓冲器,其中该第一晶体管、该第四晶体管以及该第七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压缓冲器,其中该第二晶体管、该第三晶体管、该第五晶体管以及该第六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00635.XA CN103365328B (zh) | 2012-04-09 | 2012-04-09 | 电压缓冲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00635.XA CN103365328B (zh) | 2012-04-09 | 2012-04-09 | 电压缓冲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65328A CN103365328A (zh) | 2013-10-23 |
CN103365328B true CN103365328B (zh) | 2015-05-13 |
Family
ID=49366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00635.XA Active CN103365328B (zh) | 2012-04-09 | 2012-04-09 | 电压缓冲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36532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02268B (zh) * | 2015-02-04 | 2017-08-08 | 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电压缓冲电路及具有其的驱动负载随时序切换的电路 |
CN105511542B (zh) * | 2016-02-01 | 2017-01-25 | 东南大学 | 一种应用于sar adc的电压缓冲器 |
CN106788393B (zh) * | 2017-03-15 | 2023-04-28 | 浙江集速合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增强电压缓冲器线性度的电路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73765B2 (en) * | 2000-12-15 | 2003-06-03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Input-output buffer circuit and method for avoiding inadvertent conduction of a pull-up transistor |
CN101453207A (zh) * | 2007-12-06 | 2009-06-10 |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输出缓冲器 |
CN101615048A (zh) * | 2008-06-24 | 2009-12-30 |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
-
2012
- 2012-04-09 CN CN201210100635.XA patent/CN10336532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73765B2 (en) * | 2000-12-15 | 2003-06-03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Input-output buffer circuit and method for avoiding inadvertent conduction of a pull-up transistor |
CN101453207A (zh) * | 2007-12-06 | 2009-06-10 |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输出缓冲器 |
CN101615048A (zh) * | 2008-06-24 | 2009-12-30 |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65328A (zh) | 2013-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07754B (zh) | 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 | |
CN104571242B (zh) | 电压调节器 | |
CN102208898B (zh) | 差动放大电路 | |
CN110729995B (zh) | 一种电平转换电路及电平转换方法 | |
CN107102665A (zh) |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 |
CN102035484A (zh) | 差动放大器 | |
KR101155852B1 (ko) | 전력 검출기 | |
US7436261B2 (en) | Operational amplifier | |
CN104881070A (zh) | 一种适用于mems应用的超低功耗ldo电路 | |
TWI461883B (zh) | 電壓緩衝器 | |
CN102868295B (zh) | 应用于高压dc-dc转换器的自举充电电路 | |
CN103365328B (zh) | 电压缓冲器 | |
CN102394634A (zh) | 数模混合控制体偏置型c类反相器 | |
US9369098B2 (en) | Inverting amplifier | |
US9755588B2 (en) | Signal output circuit | |
CN105099436B (zh) | 轨对轨输入缓冲器 | |
CN103729012B (zh) | 一种耐高压电路及耐高压恒流源电路 | |
CN105305989A (zh) | 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 |
CN102915066B (zh) | 用于输出基准电压的电路 | |
CN103647519A (zh) | 一种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级 | |
US7629846B2 (en) | Source follower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 |
CN112394830B (zh) | 触摸模拟前端电路及其触摸显示设备 | |
CN111510090B (zh) | 一种高压摆率和宽输出范围的运算放大器 | |
CN106292832A (zh) | 一种改进型紧凑cmos稳压电路 | |
CN102355253B (zh) | 用以输出随工艺变异的驱动电流的输出级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