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8897A - 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8897A
CN103358897A CN2013101000790A CN201310100079A CN103358897A CN 103358897 A CN103358897 A CN 103358897A CN 2013101000790 A CN2013101000790 A CN 2013101000790A CN 201310100079 A CN201310100079 A CN 201310100079A CN 103358897 A CN103358897 A CN 1033588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input block
speed reduction
eccentric part
siz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00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58897B (zh
Inventor
宅野博
铃木邦彦
高井智义
野村启太
山盛元康
小林恒
小野崎彻
田上将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58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88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58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88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B60L15/2054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by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s or clutch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42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electric machines
    • B60L2240/421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42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electric machines
    • B60L2240/423Tor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48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transmissions
    • B60L2240/486Operating parame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 F16H2001/325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comprising a carrier with pins guiding at least one orbital gear with circular ho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在减速传递机构中,将输入部件配置于如下的位置,在这些位置:将形成于球轴承与偏心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形成于球轴承与中心孔的内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以及球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合计所得的尺寸比将形成于多个输出部件的各外周面与滚针轴承之间的配合间隙、形成于滚针轴承与多个销插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以及滚针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合计所得的尺寸小。

Description

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例如具有电动机作为驱动源的电动车的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存在具备电动机以及减速传递机构并被搭载于汽车的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218407号公报)。上述电动机产生电机旋转力。上述减速传递机构对上述电动机的电机旋转力进行减速从而将驱动力传递到差动机构。
这种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传递机构具有一对圆板状的公转部件、多个外销、以及多个内销。上述公转部件由于电动机的带偏心部的电机轴的旋转而进行公转运动。上述外销对这些公转部件施加自转力。上述内销在这些外销的内侧将公转部件的自转力作为旋转力来向差动机构输出。
一对公转部件具有沿其中心轴线方向开口的中心孔、以及多个销插通孔。上述销插通孔绕上述中心孔的中心轴线等间隔地排列。一对公转部件在带偏心部的电机轴的偏心部经由轴承(凸轮侧的轴承)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多个外销绕带偏心部的电机轴的轴线等间隔地配置,并且被安装于减速传递机构用的外壳。
多个内销插通公转部件的多个销插通孔并绕带偏心部的电机轴的轴线等间隔地配置。并且,多个内销被安装于差动机构的差速箱。在多个内销上安装有用于减少内销与一对公转部件的多个销插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的轴承(销侧的轴承)。
在日本特开2007-218407号公报所示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不仅需要准备多个外销,还需要将公转部件的外周部形成为复杂的形状,所以是不经济的。
因此,考虑将公转部件作为外齿轮并且将用于对公转部件施加自转力的自转力施加部件作为内齿轮,使该内齿轮的齿数比外齿轮的齿数大,从而消除上述不经济性。
然而,若将这样的由外齿轮和内齿轮构成的减速传递机构用于汽车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则作为公转部件的外齿轮的公转速度变得比较高。由此,在输出时由离心力产生的载荷从公转部件向销侧的轴承作用。其结果是,需要使用耐老化性高的轴承作为销侧的轴承,导致成本增加。另外,由离心力产生的载荷作用于销侧的轴承也会产生销侧的轴承的寿命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实现成本的低廉化以及轴承的高寿命化的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具备:旋转轴,该旋转轴绕第一轴线旋转并具有偏心部,该偏心部以从所述第一轴线偏心的第二轴线为中心轴线;输入部件,该输入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外部周围,由外齿轮构成,具有以第三轴线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以及绕所述第三轴线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贯通孔,并且使第一轴承夹装在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与所述偏心部的外周面之间;自转力施加部件,该自转力施加部件与所述输入部件啮合,由具有比所述外齿轮的齿数多的齿数的内齿轮构成;以及多个输出部件,这些输出部件受到由所述自转力施加部件施加到所述输入部件的自转力并将自转力作为输出对象的旋转力而向其输出,在外部周围具有第二轴承并分别插通所述多个贯通孔,所述输入部件配置于如下的位置:将形成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偏心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形成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以及所述第一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合计所得的尺寸S比将形成于所述多个输出部件的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的配合间隙、形成于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多个贯通孔的各内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以及所述第二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合计所得的尺寸S'小。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示例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用于对搭载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的车辆的概要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3是意性地表示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减速机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输入部件相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的偏心部的支承状态和第二轴承相对于输出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6(a)以及(b)是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相对于输出部件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图6(a)表示输入部件的初始位置,而且图6(b)表示输入部件的移动位置。
图7(a)以及(b)是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的第二轴承的外圈相对于输出部件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图7(a)表示外圈的初始位置,而且图7(b)表示外圈的移动位置。
图8(a)以及(b)是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相对于偏心部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图8(a)表示输入部件的初始位置,而且图8(b)表示输入部件的移动位置。
图9是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相对于偏心部的支承状态和第二轴承相对于输出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相对于偏心部的支承状态和第二轴承相对于输出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相对于偏心部的支承状态和第二轴承相对于输出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简化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相对于偏心部的支承状态和第二轴承相对于输出部件的安装状态来表示其变形例(1)的剖视图。
图13是简化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相对于偏心部的支承状态和第二轴承相对于输出部件的安装状态来表示其变形例(2)的剖视图。
图14是简化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相对于偏心部的支承状态和第二轴承相对于输出部件的安装状态来表示其变形例(3)的剖视图。
图15是简化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的输入部件相对于偏心部的支承状态和第二轴承相对于输出部件的安装状态来表示其变形例(4)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表示四轮驱动车的概要。如图1所示,四轮驱动车101使用前轮侧的动力系统以及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并具备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1、发动机102、驱动桥103、一对前轮104以及一对后轮105。上述前轮侧的动力系统以发动机为驱动源。上述后轮侧的动力系统以电动机为驱动源。
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1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01中的后轮侧的动力系统,并由四轮驱动车101的车体(未图示)支承。
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1将基于电动机4(如图2所示)的电机旋转力的驱动力向一对后轮105传递。由此,电动机4的电机旋转力经由减速传递机构5以及后差速器3(皆如图2所示)而向后桥轴106输出,从而驱动一对后轮105。电机旋转力传达装置1等的详细内容后述。
发动机102配置于四轮驱动车101中的前轮侧的动力系统。由此,发动机102的驱动力经由驱动桥103而向前桥轴107输出,从而驱动一对前轮104。
图2表示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的整体。如图2所示,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1大致构成为包括外壳2、后差速器3、电动机4以及减速传递机构5。上述外壳2将后桥轴106(如图1所示)的轴线(旋转轴线O)作为中心轴线。上述后差速器3向一对后轮105(如图1所示)分配驱动力。上述电动机4产生用于使后差速器3动作的电机旋转力。上述减速传递机构5对电动机4的电机旋转力进行减速并将驱动力传递到后差速器3。
外壳2除了具有后述的自转力施加部件52之外,还具有第一外壳元件20、第二外壳元件21以及第三外壳元件22,并配置于车体。上述第一外壳元件20收纳后差速器3。上述第二外壳元件21收纳电动机4。上述第三外壳元件22将第二外壳元件21的一侧开口部(与位于第一外壳元件20侧的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开口部)封闭。
第一外壳元件20配置于外壳2的一侧(图2的左侧),整体由向第二外壳元件21侧开口的阶梯状的有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一外壳元件20的底部设置有供后桥轴106(如图1所示)插通的轴插通孔20a。在第一外壳元件20的开口端面一体地设置有向第二外壳元件21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凸部23。凸部23的外周面由具有比第一外壳元件20的最大外径小的外径并且以旋转轴线O1为中心轴线的圆周面形成。在第一外壳元件20的内周面与后桥轴106的外周面之间夹装地配置有密封部件24,该密封部件24将轴插通孔20a密封。
第二外壳元件21配置于外壳2的轴线方向中间部,整体由朝旋转轴线O1的两个方向开口的无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二外壳元件21的一侧开口部(位于第一外壳元件20侧的开口部)一体地设置有阶梯状的内凸缘21a,该内凸缘21a夹装在电动机4与减速传递机构5之间。在内凸缘21a的内周面安装有用于安装座圈的圆环部件25。在第二外壳元件21的一侧开口端面(位于第一外壳元件20侧的开口端面)一体地设置有向第一外壳元件20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凸部27。凸部27的外周面由具有比第二外壳元件21的最大外径小且与凸部23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并以旋转轴线O1为中心轴线的圆周面形成。
第三外壳元件22配置于外壳2的另一侧(图2的右侧),整体由向第二外壳元件21侧开口的阶梯状的有底圆筒部件形成。在第三外壳元件22的底部设置有供后桥轴106插通的轴插通孔22a。在轴插通孔22a的内侧开口周边一体地设置有向电动机4侧突出的用于安装定子的圆筒部22b。在第三外壳元件22的内周面与后桥轴106的外周面之间夹装地配置有密封部件28,该密封部件28将轴插通孔22a密封。
后差速器3由差速箱(输出对象)30、小齿轮轴31、锥齿轮式的差动机构构成。上述差动机构具有一对小齿轮32以及一对侧面齿轮33。上述后差速器3配置于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1的一侧。
由此,差速箱30的旋转力从小齿轮轴31经由小齿轮32而被分配到侧面齿轮33。进一步,差速箱30的旋转力从侧面齿轮33经由后桥轴106(如图1所示)而被传递到左右的后轮105(如图1所示)。
另一方面,如果在左右的后轮105间产生驱动阻力差,则差速箱30的旋转力由于小齿轮32的自转而被差动地分配到左右的后轮105。
差速箱30被配置在旋转轴线(第六轴线)O6上,并且在第一外壳元件20上经由球轴承34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在电动机4的电机轴(旋转轴)42上经由球轴承35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差速箱30从减速传递机构5受到基于电动机4的电机旋转力的驱动力而绕旋转轴线O6旋转。
在差速箱30中设置有收纳空间30a以及一对轴插通孔30b。上述收纳空间30a收纳差动机构部(小齿轮轴31、小齿轮32以及侧面齿轮33)。上述一对轴插通孔30b与收纳空间30a连通从而使左右的后桥轴106分别插通。
另外,在差速箱30上一体地设置有与减速传递机构5对置的圆环状的凸缘30c。在凸缘30c上设置有绕旋转轴线O6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销安装孔300c。
小齿轮轴31在差速箱30的收纳空间30a中被配置在与旋转轴线O6正交的轴线L上,并且绕轴线L的旋转以及在轴线L方向的移动由销36限制。
一对小齿轮32被小齿轮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被收纳于差速箱30的收纳空间30a。
一对侧面齿轮33具有通过花键嵌合而使左右的后桥轴106(如图1所示)分别连结的轴连结孔33a。一对侧面齿轮33被收纳于差速箱30的收纳空间30a。而且,一对侧面齿轮33使其齿轮轴与一对小齿轮32的齿轮轴正交并与一对小齿轮32啮合。
电动机4具有定子40、转子41以及电机轴42,并在旋转轴线O1上经由减速传递机构5而与后差速器3连结。而且,上述定子40与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未图示)连接。电动机4的定子40从ECU输入控制信号,在定子40与转子41之间产生使后差速器3动作用的电机旋转力,使转子41与电机轴42一起旋转。
定子40配置于电动机4的外周侧,并且通过安装螺栓43而被安装于第二外壳元件21中的内凸缘21a。
转子41配置于电动机4的内周侧,并且安装于电机轴42的外周面。
电机轴42配置在旋转轴线O1上。并且,电机轴42的一侧端部在圆环部件25的内周面经由球轴承44以及套筒45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另一侧端部在第三外壳元件22的内周面经由球轴承46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电机轴42的整体由使后桥轴106(如图1所示)插通的圆筒状的轴部件形成。
在电机轴42的一侧端部一体地设置有俯视为圆形的偏心部42a以及俯视为圆形的偏心部42b,上述偏心部42a以具有偏心量δ1地从电机轴42的旋转轴线O1偏心的轴线(第二轴线)O2为中心轴线,上述偏心部42b以具有偏心量δ2(δ1=δ2=δ)地从旋转轴线O1偏心的轴线(第二轴线)O2'为中心轴线。而且,一侧的偏心部42a和另一侧的偏心部42b配置在绕旋转轴线O1等间隔(180°)地排列的位置。即,一侧的偏心部42a和另一侧的偏心部42b以如下方式配置在电机轴42的外部周围,即、从轴线O2到旋转轴线O1的距离与从轴线O2'到旋转轴线O1的距离相等,并且轴线O2与轴线O2'之间的绕旋转轴线O1的距离相等。另外,偏心部42a和偏心部42b配置在沿旋转轴线O1的方向并列的位置。
在电机轴42的另一侧端部配置有作为旋转角度检测器的解析器47,该解析器47被夹装在电机轴42的外周面与圆筒部22b的内周面之间。解析器47具有定子470以及转子471,并被收纳于第三外壳元件22内。定子470安装于圆筒部22b的内周面,转子471安装于电机轴42的外周面。
图3以及图4表示减速传递机构。图5(a)以及图5(b)表示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和第二轴承的安装状态。如图3~图5(a)、(b)所示,减速传递机构5具有一对输入部件50、51、自转力施加部件52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输出部件53。减速传递机构5夹装地配置于后差速器3与电动机4(皆如图2所示)之间。而且,如上所述,减速传递机构5对电动机4的电机旋转力进行减速从而向后差速器3传递驱动力。
如图4所示,一侧的输入部件50由具有以轴线(第三轴线)O3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50a的外齿轮构成。一侧的输入部件50配置在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靠后差速器3(如图2所示)侧。并且,一侧的输入部件50使作为第一轴承的球轴承54夹装在中心孔50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a之间从而被电机轴42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一侧的输入部件50从电动机4受到电机旋转力而进行具有偏心量δ的沿箭头m1、m2(如图3所示)方向的圆周运动(绕旋转轴线O1的公转运动)。球轴承54具有:2个配置于其内外的作为座圈的内圈540、外圈541以及在内圈540与外圈541之间滚动的滚动体542。内圈540以在电机轴42的径向具有空隙(间隙)的方式安装于偏心部42a,而且外圈541以在电机轴42的径向具有空隙(间隙)的方式安装于中心孔50a。即,内圈540通过间隙配合而安装于偏心部42a的外周面,而且外圈541通过间隙配合而安装于中心孔50a的内周面。此外,图4表示离心力P1作用于一侧的输入部件50、内圈540、外圈541以及滚动体542的状态。
在一侧的输入部件50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绕轴线O3等间隔地排列的销插通孔(贯通孔)50b。将销插通孔50b的孔径设定为比输出部件53的外径加上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5的外径所得的尺寸大的尺寸。将滚针轴承55的外径设定为比球轴承54的外径小的尺寸。在一侧的输入部件50的外周面设置有呈渐开线齿形的外齿50c。
外齿50c构成为,其两个齿面(输入部件50在圆周方向的两个齿面)作为相对于自转力施加部件52中的内齿52c的两个齿面(自转力施加部件52在圆周方向的两个齿面)的公转力施加面以及自转力承受面而发挥功能。将外齿50c的齿数Z1设定为例如Z1=195。
如图4所示,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由具有以轴线(第三轴线)O3'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51a的外齿轮构成。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配置于一侧的输入部件50的、靠电动机4(如图2所示)侧。并且,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使作为第一轴承的球轴承56夹装在中心孔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b之间从而被电机轴42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从电动机4受到电机旋转力而进行具有偏心量δ的、沿箭头m1、m2(如图3所示)方向的圆周运动(绕旋转轴线O1的公转运动)。球轴承56具有:2个配置于其内外的作为座圈的内圈560、外圈561以及在内圈560与外圈561之间滚动的滚动体562。内圈560以在电机轴42的径向具有空隙(间隙)的方式安装于偏心部42b,而且外圈561以在电机轴42的径向具有空隙(间隙)的方式安装于中心孔51a。即,内圈560通过间隙配合而安装于偏心部42b的外周面,而且外圈561通过间隙配合而安装于中心孔51a的内周面。此外,图4表示离心力P2作用于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内圈560、外圈561以及滚动体562的状态。
在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绕轴线O3'等间隔地排列的销插通孔(贯通孔)51b。将销插通孔51b的孔径设定为比输出部件53的外径加上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7的外径所得的尺寸大的尺寸。将滚针轴承57的外径设定为比球轴承56的外径小的尺寸。在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外周面设置有呈渐开线齿形的外齿51c。
外齿51c构成为,其两个齿面(输入部件51在圆周方向的两个齿面)作为相对于自转力施加部件52中的内齿52c的两个齿面(自转力施加部件52在圆周方向的两个齿面)的公转力施加面以及自转力承受面而发挥功能。将外齿51c的齿数Z2设定为例如Z2=195。
自转力施加部件52由以旋转轴线O1为中心轴线的内齿轮构成。自转力施加部件52夹装地配置在第一外壳元件20与第二外壳元件21之间。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整体由朝旋转轴线O1的两个方向开口并构成外壳2的一部分的无底圆筒部件形成。而且,自转力施加部件52与一对输入部件50、51啮合,并对受到电动机4的电机旋转力而公转的一侧的输入部件50施加沿箭头n1、n2方向的自转力,而且对受到电动机4的电机旋转力而公转的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施加沿箭头l1、l2方向的自转力。
在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周面上以在旋转轴线O1的方向具有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嵌合部52a以及第二嵌合部52b,上述第一嵌合部52a与凸部23的外周面嵌合,上述第二嵌合部52b与凸部27的外周面嵌合。另外,在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渐开线齿形的内齿52c,该内齿52c被夹装在第一嵌合部52a与第二嵌合部52b之间从而与一侧的输入部件50的外齿50c以及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外齿51c啮合。
内齿52c构成为,其两个齿面作为相对于一方的输入部件50中的外齿50c以及另一方的输入部件51中的外齿51c的各齿面的自转力施加面以及公转力承受面而发挥功能。将内齿52c的齿数Z3设定为例如Z3=208。由此,根据α=Z2/(Z3-Z2)计算减速传递机构5的减速比α。
图6(a)以及图6(b)表示第二轴承的配合间隙。图7(a)以及图7(b)表示第二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图8(a)以及图8(b)表示第一轴承的配合间隙和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如图2以及图6~图8所示,多个输出部件53由一侧端部具有螺纹部53a而另一侧端部具有头部53b的螺栓构成,将多个输出部件53插通一侧的输入部件50的销插通孔50b以及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销插通孔51b从而将螺纹部53a安装于差速箱30的销安装孔300c。
多个输出部件53插通圆环状的垫片58,该垫片58被夹装在头部53b与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之间,多个输出部件53配置于如下的位置,在这些位置,滚针轴承55(57)相对于输入部件50(51)的配合间隙S0(在本实施方式中S0=0)、S1以及径向内部间隙S2(S2=w:运转间隙)合计所得的尺寸S'(未图示)比球轴承54(56)相对于输入部件50(51)的配合间隙S3、S4(皆未图示)以及径向内部间隙S5(S5=t:运转间隙)合计所得的尺寸S(S=S3+S4+S5>S0+S1+S2=S')大。换言之,输入部件50(51)配置于尺寸S比尺寸S'小的位置。由此,如果输入部件50、51受到随着其圆周运动而产生的离心力P1、P2所产生的载荷而向载荷方向移动,则在销插通孔50b、51b的内周面经由滚针轴承55、57而与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抵接前,中心孔50a、51a的内周面经由球轴承54、56而与偏心部42a、42b的外周面抵接。
配合间隙S0形成于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与滚针轴承55的内圈的内周面之间,并且形成于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与滚针轴承57的内圈的内周面之间。
配合间隙S1形成于滚针轴承55的外圈550的外周面与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之间的外圈550的外周面最接近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的部位,且配合间隙S1形成于滚针轴承57的外圈570的外周面与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之间的外圈570的外周面最接近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的部位。
配合间隙S3形成于中心孔50a的内周面与球轴承54的外圈541的外周面之间,且配合间隙S3形成于中心孔51a的内周面与球轴承56的外圈561的外周面之间。
配合间隙S4形成于球轴承54的内圈540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a的外周面之间,且配合间隙S4形成于球轴承56的内圈560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b的外周面之间。
而且,多个输出部件53构成为,从一对输入部件50、51受到由自转力施加部件52施加的自转力并将该自转力作为差速箱30的旋转力而向其输出。
在多个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且在介于螺纹部53a与头部53b之间的部位安装有用于减小输出部件53与一侧的输入部件50中的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的滚针轴承55,在多个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且在介于螺纹部53a与头部53b之间的部位安装有用于减小输出部件53与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中的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阻力的滚针轴承57。
滚针轴承55具有:座圈(外圈)550,该座圈550在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具有内圈轨道面并且能够与一侧的输入部件50中的多个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接触;以及滚针551,该滚针551在上述座圈550的内周面与输出部件53的内圈轨道面之间滚动。滚针轴承57具有:座圈(外圈)570,该座圈570在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具有内圈轨道面并且能够与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中的多个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接触;以及滚针571,该滚针571在上述座圈570的内周面与输出部件53的内圈轨道面之间滚动。
这里,将上述配合间隙S0+S1(在本实施方式中S0=0,故S0+S1=S1)、第二轴承(滚针轴承55、57)的径向内部间隙S2以及尺寸S(S=S3+S4+S5)分为一侧的输入部件50侧和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侧来说明。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在一侧的输入部件50侧,将配合间隙S1的设定为如下尺寸,即、输出部件53从其初始位置(图6(a)所示的位置)到在使轴线(第五轴线)O5与外圈550的轴线(第四轴线)O4一致的状态下在其与输入部件50之间相对移动而最接近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的位置(图6(b)所示的位置)的尺寸的2倍(S1=2×(s1-s1'))。在初始位置,在使轴线O5与轴线O4、旋转轴线O6与旋转轴线O1、轴线O2与轴线O3分别一致的状态下,输出部件53配置于销插通孔50b的开口面一侧(图6(a)中的开口面上侧)。
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将径向内部间隙S2设定为如下的尺寸,即、从滚针轴承55的外圈550的轴线O4与输出部件53的轴线(第五轴线)O5一致的位置(图7(a)所示的初始位置)到沿输出部件53的径向(第一方向X1)移动而最接近输出部件53的位置(图7(b)所示的移动位置)的尺寸的2倍(S2=2×(s2-s2'))。如图5所示,若使用外圈550从初始位置到移动位置的尺寸(R1-R3),则S2=2×(R1-R3)。在该情况下,径向内部间隙S2是滚针轴承55的运转间隙w。尺寸R1是在外圈550的初始位置从轴线O6到外圈550的外周面(最远离轴线O6的部位)的尺寸。尺寸R2是在外圈550的移动位置从轴线O6到外圈550的外周面(最远离轴线O6的部位)的尺寸。
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将尺寸S设定为如下的尺寸,即、一侧的输入部件50从轴线O3与轴线O2一致的位置(图8(a)所示的初始位置)到沿偏心部42a的径向(第二方向X2)移动而最接近偏心部42a的位置(图8(b)所示的移动位置)的尺寸的2倍(S=2×(s-s'))。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若将从内圈540的内径减去偏心部42a的外径所得的尺寸设为D并将从中心孔50a的内径减去外圈541的外径所得的尺寸设为d,而且将球轴承54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t,则尺寸S为S=D+d+t。
同样地,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在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侧,将配合间隙S1设定为如下的尺寸,即、输出部件53从其初始位置(图6(a)所示的位置)到在轴线O5与外圈570的轴线(第四轴线)O4'一致的状态下在其与输入部件51之间相对移动而最接近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的位置(图6(b)所示的位置)的尺寸的2倍(S1=2×(s1-s1'))。在初始位置,在使轴线O5与轴线O4'、旋转轴线O6与旋转轴线O1、轴线O2'与轴线O3'分别一致的状态下,将输出部件53配置于销插通孔51b的开口面一侧(图6(a)中的开口面上侧)。
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将径向内部间隙S2设定为如下的尺寸,即、从使滚针轴承57的外圈570的轴线O4'与输出部件53的轴线(第五轴线)O5一致的位置(图7(a)所示的初始位置)到沿输出部件53的径向(第一方向X1)移动到最接近输出部件53的位置(图7(b)所示的移动位置)的尺寸的2倍(S2=2×(s2-s2'))。如图5所示,若使用外圈570从初始位置到移动位置的尺寸(R4-R2),则S2=2×(R4-R2)。在该情况下,径向内部间隙S2为滚针轴承57的运转间隙w'。尺寸R4是在外圈570的初始位置,从轴线O6到外圈570的外周面(最远离轴线O6的部位)的尺寸。尺寸R2是在外圈570的移动位置,从轴线O6到外圈570的外周面(最远离轴线O6的部位)的尺寸。
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将尺寸S设定为如下的尺寸,即、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从使轴线O3'与轴线O2'一致的位置(图8(a)所示的初始位置)到沿偏心部42b的径向(第二方向X2)移动而最接近偏心部42b的位置(图8(b)所示的移动位置)的尺寸的2倍(S=2×(s-s'))。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若将从内圈560的内径减去偏心部42b的外径所得的尺寸设为D'并将从中心孔51a的内径减去外圈561的外径所得的尺寸设为d',而且将球轴承56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t',则尺寸S为S=D'+d'+t'。
接下来,使用图1~图5对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2中,若向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1的电动机4供给电力来驱动电动机4,则该电机旋转力经由电机轴42而被施加到减速传递机构5,从而减速传递机构5动作。
因此,在减速传递机构5中,输入部件50、51沿例如图3所示的箭头m1方向而具有偏心量δ地进行圆周运动。
与此相随,输入部件50一边使外齿50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啮合一边绕轴线O3(图3所示的箭头n1方向)自转,而且输入部件51一边使外齿51c与自转力施加部件52的内齿52c啮合一边绕轴线O3'(图3所示的箭头l1方向)自转。在该情况下,由于输入部件50、51的自转,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与滚针轴承55的座圈550抵接,而且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与滚针轴承57的座圈570抵接。
因此,输入部件50、51的公转运动不向输出部件53传递,仅输入部件50、51的自转运动向输出部件53传递,自转力从输入部件50、51作为差速箱30的旋转力而向其输出。
由此,差速器3进行动作,基于电动机4的电机旋转力的驱动力被分配到图1中的后桥轴106,并向左右的后轮105传递。
这里,在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1中,伴随着动作的进行,离心力P1随着输入部件50的圆周运动而对其进行作用,而且离心力P2随着输入部件51的圆周运动而对其进行作用。
与此相随,输入部件50朝离心力P1的作用方向(例如图5的下方)移动,而且输入部件51朝离心力P2的作用方向(例如图5的上方)移动。
在该情况下,如图4以及图5所示,如果一侧的输入部件50受到基于随着其圆周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P1的载荷而朝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在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经由滚针轴承55而与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抵接前,中心孔50a的内周面经由球轴承54而与偏心部42a的外周面抵接。由此,使来自一侧的输入部件50的由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集中而由球轴承54承受。因此,抑制来自一侧的输入部件50的由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到多个滚针轴承55。
同样地,如图4以及图5所示,如果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受到基于随着其圆周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P2的载荷而朝载荷的方向移动,则在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经由滚针轴承57而与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抵接前,中心孔51a的内周面经由球轴承56而与偏心部42b的外周面抵接。由此,使来自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由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集中而由球轴承56承受。因此,抑制来自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基于离心力P2的载荷作用到多个滚针轴承57。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使用耐老化性高的轴承球用于滚针轴承55、57。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输入部件50、51沿箭头m1方向进行圆周运动从而使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1动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使输入部件50、51如图3所示那样沿箭头m2方向进行圆周运动也能够使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1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地动作。在该情况下,输入部件50的自转运动沿箭头n2方向进行,而且输入部件51的自转运动沿箭头l2方向进行。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能够抑制由离心力P1产生的载荷从输入部件50作用于滚针轴承55,并且能够抑制由离心力P2产生的载荷从输入部件51作用于滚针轴承57。因此,不需要使用耐老化性高的轴承用于滚针轴承55、57,所以能够实现成本的低廉化。
(2)能够抑制由离心力P1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针轴承55、以及能够抑制由离心力P2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针轴承57。由此,也能够实现滚针轴承55、57的高寿命化。
接下来,使用图9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进行说明。图9表示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以及第二轴承的安装状态。在图9中,对具有与图5相同或者等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传递机构100(表示一部分)的特征在于,球轴承54、56的内圈540、560通过过盈配合而安装于偏心部42a、42b的外周面,而且外圈541、561通过间隙配合而安装于中心孔50a、51a的内周面。
因此,在一侧的输入部件50侧,若将从中心孔50a的内径减去外圈541的外径所得的尺寸设为d并且将球轴承54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t,则尺寸S(如图8所示)被设定为S=d+t。
另外,若将滚针轴承55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w,则径向内部间隙S2(如图7所示)被设定为S2=w。
同样地,在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侧,将从中心孔51a的内径减去外圈561的外径所得的尺寸设为d'并且将球轴承56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t',则尺寸S被设定为S=d'+t'。
另外,若将滚针轴承57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w',则径向内部间隙S2被设定为S2=w'。
在这样构成的减速传递机构100中,若一侧的输入部件50受到基于随着其圆周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P1的载荷而朝载荷的方向移动,则使来自一侧的输入部材50的由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集中而由球轴承54承受。
另外,若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受到基于随着其圆周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P2的载荷而朝载荷的方向移动,则来自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由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集中而由球轴承56承受。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抑制来自一侧的输入部件50的由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针轴承55,而且抑制来自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由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针轴承57,不需要使用耐老化性高的轴承用于滚针轴承55、57。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接下来,使用图10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进行说明。图10表示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以及第二轴承的安装状态。在图10中,对具有与图5相同或者等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传递机构200(表示一部分)的特征在于,通过间隙配合而将球轴承54、56的内圈540、560安装于偏心部42a、42b的外周面,此外,通过过盈配合而将外圈541、561安装于中心孔50a、51a的内周面。
因此,在一侧的输入部件50侧,若将从内圈540的内径减去偏心部42a的外径所得的尺寸设为D并且将球轴承54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t,则尺寸S(如图8所示)被设定为S=D+t。
另外,若将滚针轴承55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w,则径向内部间隙S2(如图7所示)被设定为S2=w。
同样地,在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侧,若将从内圈560的内径减去偏心部42b的外径所得的尺寸设为D'并且将球轴承56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t',则尺寸S被设定为S=D'+t'。
另外,若将滚针轴承57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w',径向则内部间隙S2被设定为S2=w'。
在这样构成的减速传递机构200中,如果一侧的输入部件50受到基于随着其圆周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P1的载荷而朝载荷的方向移动,则来自一侧的输入部材50的由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集中而由球轴承54承受。
另外,如果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受到基于随着其圆周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P2的载荷而朝载荷的方向移动,则来自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由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集中而由球轴承56承受。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抑制来自一侧的输入部件50的由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针轴承55,而且抑制来自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由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针轴承57。由此,不需要使用耐老化性高的轴承用于滚针轴承55、57。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接下来,使用图11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中的减速机构进行说明。图11表示输入部件的支承状态以及第二轴承的安装状态。在图11中,对具有与图5相同或者等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传递机构300(表示一部分)的特征在于,通过过盈配合而将球轴承54、56的内圈540、560安装于偏心部42a、42b的外周面,此外,通过过盈配合而将外圈541、561安装于中心孔50a、51a的内周面。
因此,在一侧的输入部件50侧,若将球轴承54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t,则尺寸S(如图8所示)被设定为S=t。
另外,若将滚针轴承55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w,则径向内部间隙S2(如图7所示)被设定为S2=w。
同样地,在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侧,若将球轴承56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t',则尺寸S被设定为S=t'。
另外,若将滚针轴承57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w',则径向内部间隙S2被设定为S2=w'。
在这样构成的减速传递机构300中,如果一侧的输入部件50受到基于随着其圆周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P1的载荷而朝载荷的方向移动,则来自一侧的输入部材50的由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集中而由球轴承54承受。
另外,如果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受到基于随着其圆周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P2的载荷而朝载荷的方向移动,则来自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由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集中而由球轴承56承受。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抑制来自一侧的输入部件50的由离心力P1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针轴承55,而且抑制来自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由离心力P2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于滚针轴承57。由此,不需要使用耐老化性高的轴承用于滚针轴承55、57。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以上,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所示的变形。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以使从轴线O2到旋转轴线O1的距离与从轴线O2'到旋转轴线O1的距离相等并且轴线O2与轴线O2'之间的绕旋转轴线O旋转的距离相等的方式将一侧的偏心部42a和另一侧的偏心部42b设置于电机轴42的外周面并且在电动机4的电机轴42上且在以绕其轴线(旋转轴线O1)相互等间隔(180°)地分离的部位配置有一对输入部件50、5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输入部件的个数能够适当地变更。
即,在输入部件为n(n≥3)个的情况下,若在与电动机(电机轴)的轴线正交的假想面,沿绕电机轴的轴线的一个方向依次配置有第一偏心部的轴线、第二偏心部的轴线、…、第n偏心部的轴线,则以从各偏心部的轴线到电机轴的轴线的距离相等并且连结第一偏心部、第二偏心部、…、第n偏心部中的彼此相邻的2个偏心部的轴线与电机轴的轴线的线段所成的夹角为360°/n的方式将各偏心部配置于电机轴的外部周围,并且,将n个输入部件在电机轴上配置于绕其轴线而具有360°/n的间隔地分离的部位。
例如,在输入部件为3个的情况下,若在与电机轴的轴线正交的假想面,沿绕电机轴的轴线的一个方向依次配置有第一的偏心部的轴线、第二偏心部的轴线、第三偏心部的轴线,则以从各偏心部的轴线到电机轴的轴线的距离相等并且连结第一偏心部、第二偏心部、第三偏心部中的彼此相邻的2个偏心部的轴线与电机轴的轴线的线段所成的夹角为120°的方式将各偏心部配置于电机轴的外部周围,并且,将3个输入部件在电机轴上配置于绕其轴线而具有120°的间隔地分离的部位。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5、57由外圈550、570以及滚针551、571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由配置于输出部件的外部周围的内圈、配置于内圈的外部周围的外圈以及夹装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地配置的滚针构成的滚针轴承。在该情况下,将尺寸S'设定为S'=S0+S1+S2、S'=S0+S2、S'=S1+S2以及S'=S2的某一种。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同时采用发动机102以及电动机4作为驱动源的四轮驱动车10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仅以电动机为驱动源的四轮驱动车或者作为两轮驱动车的电动车。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具有发动机、基于电动机的第一驱动轴和基于电动机的第二驱动轴的四轮驱动车。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输入部件50、51的中心孔50a、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a、42b的外周面之间分别使用作为深沟球轴承的球轴承54、56作为第一轴承,并将输入部件50、51相对于偏心部42a、42b而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代替深沟球轴承而使用除了深沟球轴承以外的球轴承、滚子轴承作为第一轴承。这样的球轴承、滚子轴承可以列举出例如角接触球轴承、滚针轴承、棒状滚子轴承、圆柱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等。另外,也可以代替滚动轴承而使用滑动轴承作为本发明的第一轴承。
例如,如图12~图15所示,在使用滚针轴承500(内圈501、外圈502、滚动体503)以及滚针轴承600(内圈601、外圈602、滚动体603)作为第一轴承的情况下,一侧的输入部件50在偏心部42a经由滚针轴承500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在偏心部42b经由滚针轴承600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该情况下,图12与图5、图13与图9、图14与图10、图15与图11分别对应,代替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球轴承54,在一侧的输入部件50的中心孔50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a的外周面之间夹装地配置滚针轴承500,而且代替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球轴承56,在另一侧的输入部件51的中心孔51a的内周面与偏心部42b的外周面之间夹装地配置滚针轴承600。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输出部件53的外周面且在介于部53a与头部53b之间的部位分别安装有能够与输入部件50的销插通孔50b的内周面接触的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5、以及能够与输入部件51的销插通孔51b的内周面接触的作为第二轴承的滚针轴承5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代替滚针轴承而使用除了滚针轴承以外的滚子轴承、球轴承。这样的球轴承、滚子轴承可以列举出例如深沟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棒状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等。另外,也可以代替滚动轴承而使用滑动轴承作为本发明的第二轴承。

Claims (8)

1.一种减速机构,具备:旋转轴,该旋转轴绕第一轴线旋转并具有偏心部,该偏心部以从所述第一轴线偏心的第二轴线为中心轴线;输入部件,该输入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外部周围,由外齿轮构成,具有以第三轴线为中心轴线的中心孔以及绕所述第三轴线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贯通孔,并且使第一轴承夹装在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与所述偏心部的外周面之间;自转力施加部件,该自转力施加部件与所述输入部件啮合,由具有比所述外齿轮的齿数多的齿数的内齿轮构成;以及多个输出部件,这些输出部件受到由所述自转力施加部件施加到所述输入部件的自转力并将该自转力作为输出对象的旋转力而向其输出,在外部周围具有第二轴承并分别插通所述多个贯通孔,该减速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件配置于如下的位置,在这些位置:将形成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偏心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形成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以及所述第一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合计所得的尺寸S比将形成于所述多个输出部件的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的配合间隙、形成于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多个贯通孔的各内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以及所述第二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合计所得的尺寸S'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具有:配置于所述偏心部的外部周围的内圈、配置于所述内圈的外部周围的外圈、以及夹装在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地配置的滚动体,若将从所述内圈的内径减去所述偏心部的外径所得的尺寸设为D并将从所述中心孔的内径减去所述外圈的外径所得的尺寸设为d,而且将所述第一轴承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t,则将所述尺寸S设定为S=D+d+t、S=d+t、S=D+t以及S=t的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包括在所述偏心部的外周面形成的内圈轨道面,并且具有配置于所述内圈轨道面的外部周围的外圈、以及夹装在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轨道面之间地配置的滚动体,
若将从所述中心孔的内径减去所述外圈的外径所得的尺寸设为d并且将所述第一轴承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t,则将所述尺寸S设定为S=d+t或S=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包括在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形成的外圈轨道面,并且具有配置于所述外圈轨道面的内部周围的内圈、以及夹装在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轨道面之间地配置的滚动体,
若将从所述内圈的内径减去所述偏心部的外径所得的尺寸设为D并且将所述第一轴承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t,则将所述尺寸S设定为S=D+t或S=t。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包括形成于所述偏心部的外周面的内圈轨道面、以及形成于所述中心孔的内周面的外圈轨道面,并且具有夹装在所述外圈轨道面与所述内圈轨道面之间地配置的滚动体,
若将所述第一轴承中的径向内部间隙的运转间隙设为t,则将所述尺寸S设定为S=t。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轴承包括在所述输出部件的外周面形成的内圈轨道面并且具有配置于所述内圈轨道面的外部周围的外圈、以及夹装在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轨道面之间地配置滚动体,
若将形成于所述外圈的外周面与所述多个贯通孔的各内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设为S1并且将所述第二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设为S2,则将所述尺寸S'设定S'=S1+S2或S'=S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轴承具有:配置于所述输出部件的外部周围的内圈、配置于所述内圈的外部周围的外圈、以及夹装在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地配置的滚动体,
若将形成于所述输出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内圈的内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设为S0并将形成于所述外圈的外周面与所述多个贯通孔的各内周面之间的配合间隙设为S1,而且将所述第二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设为S2,则将所述尺寸S'设定为S'=S0+S1+S2、S'=S0+S2、S'=S1+S2或S'=S2
8.一种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具有:产生电机旋转力的电动机和对所述电动机的所述电机旋转力进行减速而输出驱动力的减速机构,该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构是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减速机构。
CN201310100079.0A 2012-03-28 2013-03-26 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588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4610 2012-03-28
JP2012074610 2012-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8897A true CN103358897A (zh) 2013-10-23
CN103358897B CN103358897B (zh) 2016-09-07

Family

ID=48095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007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58897B (zh) 2012-03-28 2013-03-26 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97533B2 (zh)
EP (1) EP2644425B1 (zh)
JP (1) JP6152680B2 (zh)
CN (1) CN1033588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6517B (zh) * 2012-01-11 2017-04-26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
WO2015104980A1 (ja) * 2014-01-08 2015-07-16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US20180109161A1 (en) * 2014-08-05 2018-04-19 Harmonic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Motor with differential matching gear
JP6933099B2 (ja) * 2017-11-16 2021-09-0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断続装置
JP7085822B2 (ja) * 2017-11-28 2022-06-17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ギヤモータ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US10563729B2 (en) * 2018-01-08 2020-02-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per-cycloidal differential
US10378613B1 (en) * 2018-02-07 2019-08-1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Electric powertrain with cycloidal mechanism
US11336147B2 (en) * 2018-11-07 2022-05-17 Delta Electronics, Inc. Speed reducing device having power source
US11578789B2 (en) 2018-11-07 2023-02-14 Delta Electronics, Inc. Cycloid speed reduc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70951A (en) * 1937-12-06 1939-08-29 Fred W Coffing Continuous power eccentric dual gear speed reducer
FR2571462A2 (fr) * 1984-10-08 1986-04-11 Durand Francois Reducteur planetaire avec deux excentriques doubles
US5286237A (en) * 1991-08-13 1994-02-15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Inscribed meshing planetary gear construction
JP2866246B2 (ja) 1992-02-18 1999-03-08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内接噛合式遊星歯車構造を採用した増減速機シリーズ
TW512211B (en) * 1999-03-16 2002-12-01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Driving device
JP4025152B2 (ja) * 2002-08-30 2007-12-19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駆動装置
JP4098654B2 (ja) * 2003-03-31 2008-06-11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バルブ駆動装置
JP4112461B2 (ja) * 2003-08-29 2008-07-02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内接噛合遊星歯車機構
US7794350B2 (en) * 2004-03-25 2010-09-14 Tokyo Electron Limited Turning device for heavy object
US20070060440A1 (en) * 2005-08-31 2007-03-15 Pao-Ling Lee Speed reduction system for generating high torque
JP2007218407A (ja) 2006-02-20 2007-08-30 Ntn Corp 自動車駆動ユニット
US8132636B2 (en) * 2006-03-08 2012-03-13 Ntn Corporation In-wheel motor drive unit
JP5374215B2 (ja) * 2008-07-02 2013-12-25 Ntn株式会社 サイクロイド減速機、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10255713A (ja) * 2009-04-23 2010-11-11 Ntn Corp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US8475315B2 (en) * 2010-02-15 2013-07-02 Jtekt Corporation Swing internal contact type planetary gear device and rotation drive device
JP5440326B2 (ja) * 2010-03-30 2014-03-1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変速歯車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33194B2 (ja) * 2010-04-23 2014-06-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変速歯車装置
JP2011231801A (ja) * 2010-04-23 2011-11-17 Jtekt Corp 変速歯車装置
JP5564352B2 (ja) * 2010-07-23 2014-07-30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13007443A (ja) * 2011-06-24 2013-01-10 Jtekt Corp 減速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回転力伝達装置
JP5817247B2 (ja) * 2011-06-24 2015-11-1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モータ回転力伝達装置
EP2602509B1 (en) * 2011-12-05 2014-04-16 JTEKT Corporation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motor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44425B1 (en) 2014-12-03
US9397533B2 (en) 2016-07-19
EP2644425A1 (en) 2013-10-02
JP6152680B2 (ja) 2017-06-28
CN103358897B (zh) 2016-09-07
US20130257202A1 (en) 2013-10-03
JP2013228098A (ja) 2013-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8897A (zh) 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
EP2615330B1 (en)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motor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2076993B (zh) 摆线减速器、轮毂电机驱动装置及车辆用电动机驱动装置
CN102840313B (zh) 具备减速机构的马达旋转力传递装置
EP2685129B1 (en)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motor torqu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3620264A (zh) 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
CN103133607A (zh) 减速机构以及具备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
JP5811335B2 (ja) 軸受装置、これを備えた減速機構、及びモータ回転力伝達装置
EP2538114A2 (en)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motor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CN103358900A (zh) 马达驱动力传递装置
JP2013117284A (ja) 減速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回転力伝達装置
JP6003557B2 (ja) 減速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回転力伝達装置
JP2013142447A (ja) 減速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回転力伝達装置
JP2014052063A (ja) 減速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回転力伝達装置
JP6028386B2 (ja) 減速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回転力伝達装置
JP5849783B2 (ja) 減速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回転力伝達装置
JP2014005891A (ja) 減速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回転力伝達装置
JP2014016017A (ja) 減速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回転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