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3247A - 换热器芯子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3247A
CN103353247A CN2013102219841A CN201310221984A CN103353247A CN 103353247 A CN103353247 A CN 103353247A CN 2013102219841 A CN2013102219841 A CN 2013102219841A CN 201310221984 A CN201310221984 A CN 201310221984A CN 103353247 A CN103353247 A CN 1033532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heat exchanger
dividing plate
exchanger core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219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沃夫刚·施拉特
孙韧洁
王萍
刘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 Keqi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grana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 Keqi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grana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 Keqi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grana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 Keqi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grana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2198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53247A/zh
Publication of CN103353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32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换热器芯子,包括位于两块底板之间的层叠结构,层叠结构包括叠放的隔板和框架,隔板和框架相互之间形成内腔,底板上设置有供至少两种热交换介质出入的进口和/或出口,隔板上设置有与进口和/或出口对齐的第一通道,第一通道被闭合的内壁约束,形成供介质流动的集散空间的一部分。框架的四周具有框架封条,框架封条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二和第三通道与进口和/或出口以及第一通道对齐,第一、第二和第三通道都是槽形的,其中一部分第二和第三通道被闭合的内壁约束,另一部分第二、第三通道的内壁上设置开口并通过开口与内腔连通。

Description

换热器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的芯子,它由底板与隔板以及它们之间的间距框按照顺序叠加而成。这样形成的芯子里面包含至少两个彼此间密封隔绝的容纳流体的空间。
背景技术
换热器芯子经常被制成板翅式结构(例如:DE 20 2004 011 489 U1),它由隔板和一些单个的间距封条叠加而成,其中包含彼此间密封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供至少两种彼此传递热量的流动介质通过。芯子的各个零件通过钎焊方式被连接并相互密封。这样做成的芯子经过焊接与封头(集散器)连接到一起。封头有输入和导出流体的作用。这种结构形式由于组成部件的种类和数目众多,所以安装工时耗费多,材料成本也相对较高,再加上焊接的封头,使得这种结构的换热器占用更大空间。
为避免上述缺点,人们开发了一种把封头的集散空间集成到换热器芯子内的壳式冷却器(例如:DE 196 28 561 D1,  DE 202 10 209 U1)。集成到芯子里的集散空间由壳板上的孔及它们之间形成的通道组成。这些集散空间只同相关的流体通道相连。各流体空间和通道之间的密封通过置于壳板间的环形或圆盘形的间距圈来实现,这种间距圈同时也当密封件使用。这种结构的换热器芯子也由许多不同的零件组成,如果壳板间的通道里没有放置特别定制的翅片做填充,其结构强度会有问题。
后来又有一种上述结构的换热器芯子(DE 10 2007 021 708 A1)问世,它由冲制隔板和夹放其间的一个个冲制框格按照顺序交替叠加而成。这些冲制框格既是间距板,又作为密封材料构成流体通道空间的间壁,把不同的流体彼此隔开。一种介质(例如冷却液)里的框架还可带有伸向框架内部的封条,这种封条使介质在流动过程中多次转换方向。像在壳式结构的换热器芯子里一样,隔板孔之间形成的通道对在其中流动的介质起了封头的作用。对换热器里的另一个介质,例如汽车发动机的增压空气,要么没有封头,要么在需要时采用通常的封头。这种层叠结构的材料成本和工作费用相对较低,因为只需要把一摞板子叠放起来,然后通过钎焊或者其它工艺把它们连接起来。
上述以及类似的换热器芯子虽然有较好的热交换功能,但在应用中常常因为不同机动车类型对换热器流体进出口位置的要求不同,而难以满足特殊安装的需要。由于通常换热器的安装空间很有限,这种类型换热器芯子的流体进出口需要与不同的运用场合相匹配。为此,换热器的底板和隔板上要有专门的开孔,而在加工这些不同开孔的底板和隔板时又要用到各种模具,所以具有集成集散空间这一优点的换热器芯子又面临着生产制造上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寻求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既能控制这种换热器芯子零件的种类,又能根据客户需求轻松调节其进出口位置,来满足各种场合的安装要求。此外,还应使这种换热器芯子只通过少量改变,就能用于两种、三种或多种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芯子,包括位于两块底板之间的层叠结构,层叠结构包括叠放的隔板和框架,隔板和框架相互之间形成内腔,底板上设置有供至少两种热交换介质出入的进口和/或出口,隔板上设置有与进口和/或出口对齐的第一通道,第一通道被闭合的内壁约束,形成供介质流动的集散空间。框架的四周具有框架封条,框架封条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二和第三通道与进口和/或出口以及第一通道对齐,第一、第二和第三通道都是槽形的,其中一部分第二和第三通道被闭合的内壁约束,另一部分第二、第三通道通过开口与内腔连通。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等。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在隔板之间放置间距板(下文统称为“框架”),框架有一个封条状的封闭周边。带有槽形通道的隔板和框架内的封条形成了流体进出换热器芯子的集散空间。框架封条上的一些特定开口接通集散空间与隔板间的作为流体通道的内腔,使各流体能流进或流出相应的通道。集成到芯子内、横截面为槽形的集散空间使得底板上流体进出口的位置可以在集散空间槽形横截面的范围内改变。从而,隔板和框架叠放组成的芯子主体可以与许多具有不同流体进出口位置的底板结合使用。此外,可以用封条把框架内的内腔分隔成两个或多个空间,这样就能方便地制造成适合两种以上流体的换热器。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分别为换热器顶部和底部的倾斜视图,这是本发明关于换热器芯子和接管件的第一种结构图,该结构适用于两种介质之间的热传递;
图3和图4分别为换热器芯子的上下底板,底板尺寸根据图1合图2的比例缩小了;
图5是根据图1和图2比例缩小了的换热器芯子隔板俯视图;
图6和图7分别是根据图1和图2比例缩小了的换热器芯子框架俯视图;
图8是图1和图2所示的换热器芯子整体结构的爆炸图;
图9至图16是与图1至图8相对应的视图,这是本发明关于换热器芯子和其零部件的第二种结构图,该结构适用于三种介质之间的热交换;
图17至图24是与图1至图8相对应的视图,这是本发明关于换热器芯子和其零部件的第三种结构图,该结构适用于四种介质之间的热交换;
图25至图32为图9至图16中所示的第二种换热器芯子的顶部和底部视图,流体的接管件分别被安装在不同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几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和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芯子的第一种整体结构图。它包含一层叠结构1,该层叠结构主要是由上下间隔放置的隔板2(图5)、两两与隔板2交替放置的框架3和4(图6、图7)和端部的底板5和6(图3、图4)所组成。如图3至图7所示,隔板2,框架3和4以及底板5和6的大小相同,具有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外轮廓以及平行于矩形长边并且向外延伸的中心对称线7至11。
底板5和/或底板6上配有图8所示的进口孔和/或出口孔12a至12d,接管14装在这些孔上,用来引入和排出流经换热器芯子的流体介质。底板5上有两个进口孔12a和12c,以及两个出口孔12b和12d。底板6则没有这种开口孔12。
隔板2上配有与隔板2的纵轴线9相平行,以隔板的纵向侧边15为边界的边缘区域里有第一通道16,第一通道16的数量取决于流经换热器芯子的介质的数量。在该结构中,每个隔板的边缘区域都有两个这样的第一通道16。所有这种第一通道16都被约束在闭合内壁17内。
图6显示了第一框架3,它是一个整体框架,放置在每两块隔板2之间。该框架的外沿是封条18和封条19,封条18与纵轴线10相平行,封条19与纵轴线10相垂直,它们组成了一个四周闭合的框架。
图中所示的框架封条19较窄,相比之下框架封条18则较宽。此外,第二通道20和21被设计在框架封条18上,与隔板2相似的是,每个框架封条18都配有第二通道20和21。每两个彼此相对的第二通道,例如通道20受闭合内壁22的约束。另外一对第二通道,例如通道21则受到闭合内壁23的约束,虽然它们的四周基本是闭合的,但其内部有开口24,这个开口通向框架的内部空间,即腔室25,这一腔室空间的四周受框架封条18,19的约束,上下则受到相邻隔板2或底板5,6的约束。换句话说,开口24连接起了第二通道21和腔室25,换热器里的第一种介质如机动车辆的冷却水,可以通过开口24流经第二通道21和腔室25。
第二种框架4与框架3的结构很类似,它是由框架封条26和27所组成的整体冲制框。较宽的框架封条26包含两个第三通道28,29,两个彼此相对的第三通道,例如通道28四周封闭边界30的约束。另外一对通道,例如通道29四周则受边界31的约束,虽然边界 31的四周基本是闭合的,但其内部有开口32,这个开口通向框架的内部空间,即腔室33,这一部分空间的四周受框架封条26和27约束,上下则受到相邻隔板2或底板5,6的约束。开口32连接起了第三通道29和腔室33,第二种介质如机动车辆的发动机油,可以通过开口32流经第三通道29和腔室33。此外,所有的槽形通道16,20,21,28 和29,它们既平行于框架3,4的纵轴线10,11,又平行于层叠结构1里的隔板2和底板5,6的纵轴线7至9。
如图6和图7所示,框架3的两个开口24与框架4的两个开口32彼此成对角线分布。其中开口24分别分布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图6),与此相反,开口32则分布在右上角和左下角(图7),这种排布设计可以使流体按照图中标出的箭头方向流经腔室25,33。如图5-图7所示,槽形通道16, 20, 21, 28 ,29的宽度和长度大致相同,它们的长度不超过隔板2和框架3或4的长度的一半。此外,通道16, 20, 21, 28 , 29必须要求被精确共轴地堆叠放置。如图6至图8所示,框架3和4的外形相同,但在进行堆叠时,其中一种框架需要以纵轴线10和11为中心线,被旋转180°放置。
图8为例所示的层叠结构是按照从底部往上的顺序这样堆放而成:底板6,隔板2,框架3,隔板2,框架4,然后再次按照隔板2, 框架3,隔板2,框架4这样循环下去,直到层叠结构1的最上端隔板2上放置了底板5之后结束。纵轴线7至11彼此上下保持在一个平面上。接着,以上描述的所有零部件通过钎焊,相互液密地连接。底板5和6,隔板2以及框架3和4有个特别的优点,即它们都是由金属板,特别是铝板所制成,隔板2双面都带有钎料层,这样就不再需要任何其它焊剂。此外,底板5和6,隔板2以及框架3和4都是从金属板整体加工成型的, 例如通过冲压,激光切割或水切割成型。
在装配完成的换热器芯子中,槽形第一通道16既要与槽形第二通道20和21对齐共轴,又要与第三槽形通道28和29对齐共轴。由一部分通道16与通道21,28组成的区域和和另一部分通道16与通道20,29组成的区域如图8所示堆叠在一起,分别构成了两种换热介质各自的集散空间,由通道16,21和28所构成的集散空间通过开口24只与腔体25相通,而由通道16,20和29所构成的集散空间通过开口32与腔体33相通。此外在图8的示例中,底板5配有进口和出口12a至12d,它们与相邻放置的隔板2上的各一个第一通道16对齐,另一个底板6上则没有进口或出口12。这种结构设计可以使第一种介质通过进口12a流进,再通过出口12b流出,流体通过进口12a可相继流经第一通道16,第三通道28和第二通道21。进入通道21的流体通过开口24流进腔室25内,再经由对角方向的另一个开口24流入通道21,随后流体流出通道21,并继续流过四周封闭的通道16和28,通往底板5的出口12b。相同的原理,第二种介质由进口12c进入到通道16,29和20所组成的集散空间内,通过开口32流入内腔33内,再经由对角方向的另一个开口32流出,接着再流过该方向的通道29,20和16,直至流到出口12d。于是,封闭通道20参与形成了第二种介质的集散空间,封闭通道28参与形成了第一种介质的集散空间;而带有开口24,32的通道21,29 则分别使第一种介质和第二种介质流过由框架3,4及相邻的隔板2所组成的液密的腔室25,33。
为增强框架3,4的刚性,进而使整个换热器芯子的刚性得到增强,一些四周密封的第二通道20,28被垂直于纵轴线10和11的、起拉杆作用的连接条从中间一分为二。图6左下角的通道20配有一个连接条34,图7左上角的通道28配有一个连接条35。而由此所造成的通道20,28横截面减小不会造成问题,因为进口和出口12a至12d,接管件14和开口24,32 的流体横截面本来就比槽形通道的横截面要小。
图1至图8所示的换热器芯子适用于2种介质之间的热传递,例如机动车发动机的机油和机动车的冷却水。图9至图16所示的换热器芯子则适用于3种介质之间的热传递。比如机动车的变速器油就属于第三种介质,它和发动机油一样被相同的冷却水所冷却。
图9至图16中的零部件和图1至图8中的基本相同。 图9至图16中的零部件使用了与图1至图8相同的数字标号,只是在这些标号后面多加了一个字母“a”,特别是隔板2a、底板5a和6a和框架3a和4a。与图1至图8不同的是,上底板5a的进口和出口数量分别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3个,它们分别是进口12a,12c 和12e,出口12b,12d 和12f,上底板5a还配有接管件14(图16)。此外,隔板2a上以侧边15a(图13)为边界的槽形第一通道16a由原来的每边2个增加到了每边3个,通道16a被约束在闭合内壁17a内。
另外,这里又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框架,第一框架3a和第二框架4a。
第一框架3a和框架3基本类似,不同的是与纵轴线10a相平行的框架封条18a,每个封条18a上都配有2个第二通道20a和1个第二通道21a,每个第二通道20a四周都受内壁22a的约束,每个第二通道21a都带有1个开口24a,开口24a通向四周受框架约束的内腔25a。2个第二通道21a彼此成对角线排布在框架上,如图14所示。
第二框架4a上配有框架封条26a,它与纵轴线11a相平行,每个封条26a上都配有1个第三通道28a和两个第三通道29a1和29a2,第三通道28a四周受内壁30a的约束,第三通道29a1和29a2分别带有通往框架内部的开口32a1和 32a2。开口32a1通向第一腔室33a1,开口32a2通向第二腔室33a2。如图15所示,由框架封条26a 延伸出的分隔封条36把腔室33a1和33a2相互液密地分隔开,另外腔室33a1和33a2同前述的腔室25和33一样,其上下两面都与相邻的隔板2a液密地连接。同样也如图15所示,两个腔室33a1和33a2大小相同,通向腔室33a1的两个通道29a1彼此成对角线排布,通向腔室33a2的两个通道29a2彼此也成对角线分布。图14和图15中的箭头标明了三个腔室25a,33a1和33a2内流体可能的流向。
图11至图15中所有零件的装配如图16所示。从下底板6a往上顺序依次为:隔板2a,框架4a,隔板2a,框架3a,然后再次按照这样循环下去,直到层叠结构1a的最上端的隔板2a上放置了上底板5a之后结束。如上文中以图8为例所描述的一样,层叠结构1a中的所有零部件通过钎焊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一个结构紧凑的换热器芯子。
在装配完成的换热器芯子中,第二通道20a, 21a和第三通道28a, 29a1,29a2要与第一通道16a对齐共轴。通道20a,29a1和通道16a组成第一种介质的集散空间,通道29a2,20a和通道16a组成第二种介质的集散空间,通道21a和通道28a,16a组成第三种介质的集散空间。与图1至图8相似,第一种介质,例如油,可以通过开口32a1流入腔室33a1,第二种介质,例如油,可以通过开口32a2流过腔室33a2,第三种介质,例如冷却水,可以通过开口24a流过腔室25a。
与图1至图8类似,至少有部分通道20a配有增强自身稳定性的连接条34a(参见图14所示)。
本发明以上所描述的换热器芯子还可以有许多其它形式的配置组合。图17至图24所示换热器芯子的零部件使用了与图1至图8相同的数字标号,只是在这些标号后面多加了一个字母“b”。与图9至图16所示换热器芯子最主要的不同是,图17至图24所示的换热器芯子用于4种介质,第四种介质可以是例如机动车的离合器油。因此,图17至图24中的底板5b,6b含有各4个与接管件14相连接的进出口12(图24);隔板2b上两边以侧边15b为界的边界区域内各有4个槽形通道16b。另外,还有两种与之前所述略有不同的框架3b和4b。图22中的框架3b与图14中的框架3a不同的是,与原来每边配3个第二通道相比,这里的框架封条18b每边配置4个第二通道20b或21b,通道21b彼此成对角线排布,四周都受内壁约束,每个第二通道21b都带有开口24b,开口24b通向四周受框架约束的腔室25b。框架4b与图15中的框架不同的是,与原来每边配3个第三通道相比,这里每个封条26b上都配有4个第三通道28b,29b1,29b2和 29b3,第三通道28b四周闭合,通道29b1至29b3都分别带有开口32b1,32b2,32b3。开口32b1,32b2,32b3分别通向腔室33b1,33b2, 33b3。与框架封条26b相连的分隔封条37把腔室33b1和33b2相互液密地分隔开,分隔封条38把腔室33b2和33b3相互液密地分隔开。
根据类似的方式,第二框架4b可以做成多于3个腔室,使之适用于多于3 种介质的情况,即框架4a,4b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设计成至少两个或多个腔室结构。
以上所描述的零部件根据图24进行装配,与图16类似,隔板2b和不同的框架3b,4b按顺序交替放置形成层叠结构1b,加上底板5b和6b后完成装配,各零部件经过钎焊最终制成可通过4种介质的换热器芯子,同其它例子一样,由第一,第二和第三通道集成的集散空间可供四种介质流通。
本发明一个特别的优点是,进口和出口12可以在槽形通道16, 20, 21, 28 和 29的槽长范围内,被排布在底板5和6上的不同位置。此外如图25至图32显示,图9至图16所示换热器的进口、出口12和接管件14可以有选择地配置在上底板或下底板5和6上。
图25和图26显示的例子是,上底板5a上配有2个用于第一种介质流入和流出的接管件39a,39b以及2个用于第二种介质流入和流出的接管件39c,39d。下底板6a上则装有2个用于第三种介质流进流出的接管件39e和39f。图27和图28中,上底板5a上的接管件40a,40c 和 40e用于3种介质的流入,下底板6a上的接管件40b,40d 和40f用于3种介质的流出,接管件40a和40b,40c和40d ,40e和40f分别被成对分配给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种介质。接管件其它可能的位置排布(当然还包括进出口12)可参见图29,图30,图31和图32。此外如之前已提到,所有接管件39和40以及底板5a 和6a上相应的进出口12都可以在纵轴线9a的方向上,在槽形的第一通道16a(图13) 及与之相应的第二通道20a, 21a和第三通道 28a,29a的槽长范围内任意交错排布。其优点在于,采用同样的隔板2a和框架3a,4a(图13至图15),只需配上不同的符合具体接管位置要求的底板5a和6a,就可以做成许多接管件39,40不同分布位置的换热器。以上优点同样也适用于图1至图8和图17至图24中的换热器例子。
为了方便换热器在机动车上的安装,隔板2,底板5,6和框架3,4的封条18,26上都配有安装孔41(如图1至图7),这些安装孔在层叠结构1上形成上下贯穿的通道,用于安装螺栓等紧固件。安装孔41此处设计成长孔。
此外,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内腔25,33(如图6和图7)内还配有图8,图16和图24中所示的翅片42。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与内腔25,33大小相匹配的翅片42,其外轮廓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在制造过程中不需要复杂的模具和工序。
为了方便层叠结构1,1a和1b的装配, 每个隔板2,底板5,6和框架3,4都至少配有一个区别于其它外角轮廓的特殊外角, 如图5至图7所示,除尖外角43外,其余都是圆角或倒角44。特殊外角43在层叠结构中必须被叠放在一起。这样做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可避免装配过程中的叠放错误,另一方面通过对层叠结构可视外角43,44的检查,是否所有零部件都叠放正确,结果一目了然。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文所举的几个例子,它可以有多种方式的变化。举例来说,图15和图23中所描述的相同大小的腔室33a1,33a2 和33b1 至 33b3,它们也可以有不同的大小,特别是在纵轴线11a,11b方向上,大小可以做变化。腔室大小的选择取决于散热量要求。此外,那些介质从哪个方向流过不同的腔室和是任意可选的,也就是说,图6与图7,图14与图15和图22与图23中的箭头只是举了个例子。另外,第一,第二和第三通道没必要非得彼此相对地排布在长边上。例如,图7中的通道29,可以垂直于纵轴线11排布,配置相应宽度的封条27,在2个开口32之间加上分隔封条,通过开口32流进腔室33平行于纵轴线11的流体从半个腔室里流向对面的封条27,经过分隔封条导向,流体流进另外半个腔室,再流回另一个开口32。隔板2和另一个框架3上的通道排布也可一并跟着做改变。热交换介质也可以是除上述以外的其它介质,如制冷剂,添加或者不添加防冻剂的水,气态介质,如空气,它既可以用作冷却介质,又可以用作待冷却介质。此外,当使用不带涂层的隔板2时,底板5,6直接与框架3或4相连,通过辅助钎料之类彼此钎焊在一起。在图8至图16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使框架 3a 含有2个腔室,以便用两种不同的冷却介质来冷却两种不同的待冷却介质。通道16, 20, 21, 28 和 29可以至少部分不平行于纵轴线9至11,或者不只是和纵轴线9至11平行,而是也可以垂直于纵轴线9至11布置。另外,通道16、20、21、28和29的长度应只略短于隔板(或底板)长度除以通过换热器的介质数目(比如在图9至图16中,略小于总板长的1/3)。此外,如果换热方面需要,也可采用多于两种类型的框架。最后,以上介绍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应用在上文里没有说明和描述的其它组合中。
如上所述,我们完全按照本发明的宗旨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法。相关技术领域的从业者可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同的变化及实施。

Claims (18)

1.一种换热器芯子,包括位于两块底板之间的层叠结构(1,1a,1b),所述层叠结构包括多块隔板(2,2a,2b)和夹放于隔板(2,2a,2b)之间的框架(3, 4; 3a, 4a; 3b, 4b),所述隔板和框架互相之间形成多个彼此间相对密封的、供至少两种热交换介质流过的内腔(25, 33; 25a, 33a1, 33a2; 25b, 33b1 至33b3),底板 (5, 6; 5a, 6a; 5b, 6b)上设置有供至少两种热交换介质出入的进口和出口(12, 12a ,12b,12c,12d),所述隔板(2,2a,2b)上设置有与进口和出口(12, 12a ,12b,12c,12d)对齐的第一通道(16,16a,16b),所述第一通道被四周闭合的内壁(17,17b)约束,构成供热交换介质流动的集散空间的一部分,所述框架(3, 4; 3a, 4b; 3b, 4b)的四周具有框架封条(18,19,18a,19a,26,27,26b,27b),框架封条至少部分与进出口和第一通道(16, 16a, 16b)位置对应,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封条(18,19,18a,19a,26,27,26b,27b)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道(20, 20a, 20b; 21, 21a, 21b)和第三通道 (28, 28a, 28b; 29, 29a1, 29a2; 29b1 ,29b2,29b3) ,第一、第二和第三通道都是槽形的,其中一部分第二和第三通道被四周闭合的内壁(22; 30, 30a)约束,另一部分第二、第三通道,通过开口(24, 24a, 24b; 32, 32a1, 32a2, 32b1 ,32b2, 32b3)与内腔 (25, 25a, 25b; 33, 33a1, 33a2, 33b1 ,33b2,33b3) 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底板(5, 6)上共设置有两个进口(12a, 12c)和两个出口(12b, 12d),隔板(2)上设置有四个第一通道(16),框架(3,4)上设有四个第二通道(20, 21)和第三通道( 28, 29)。
3.根据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隔板(2)表面的外轮廓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并且,隔板的其纵轴线(9)彼此相平行,隔板(2)具有与纵轴线(9)相平行的侧边(15),第一通道(16)排布在隔板(2)上以侧边(15)为外缘的边缘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框架(3, 4)具有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外轮廓,框架具有纵轴线(10,11),框架包括与其纵轴线(10,11)平行的纵向封条(18,26),第二通道(20, 21)和第三通道( 28, 29)开设于该纵向封条(18,26)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通道分别沿平行于隔板及框架的纵轴线(9, 10, 11)的方向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通道(16; 20, 21; 28, 29) 分别具有与隔板(2)和框架(3,4)的纵轴线(9,10,11)相平行的纵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通道(16; 20, 21; 28, 29) 的长度略小于底板或隔板(2, 3, 4) 的长度除以通过换热器的介质的数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20, 20a, 28)中设置有具有拉杆作用的连接条(34, 34a, 35)。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框架包括第一框架(3)和第二框架(4),第一框架(3)与第二框架(4)的结构相同,两者分别用来形成两个适用不同介质的内腔(25, 33),第一框架(3)和第二框架(4)在层叠结构(1)中以纵轴线(10, 11)为中心线旋转180°相互交错地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框架包括第一框架(3a, 3b)和第二框架(4a, 4b),每个第一框架(3a, 3b)具有一个内腔(25a, 25b),适用于一种介质,每个第二框架(4a, 4b)具有适用于至少两种介质的至少两个内腔(33a1, 33a2; 33b1 ,33b2,33b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第二框架(4a, 4b)位于两相对侧的纵向封条(26, 26a, 26b)中的每一个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三通道( 28, 28a, 28b; 29a1, 29a2; 29b2, 29b3),其中至少有两个第三通道的壁上开口,且两个壁上开口的第三通道的外壁之间连接一分隔封条(36; 37, 38),该分隔封条分隔出至少两个内腔(33a1, 33a2; 33b1,33b2 33b3)。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框架(3, 4; 3a, 4a; 3b, 4b)由金属板一体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框架(3, 4; 3a, 4a; 3a 4b)通过冲压,激光或水切割成型。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底板(5, 6; 5a, 6a; 5b, 6b)、隔板(2, 2a, 2b)和框架(3, 4; 3a, 4a; 3b, 4b)通过钎焊相互液密地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隔板(2, 2a, 2b)双面都带有钎料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内腔(25, 25a, 25b; 33, 33a1, 33a2, 33b1,33b233b3)里放置有翅片(42)。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层叠结构(1,1a,1b)中的底板(5, 6; 5a, 6a; 5b, 6b)、隔板(2, 2a, 2b)和框架(3, 4; 3a, 4a; 3b, 4b)上都配有相互对齐的安装孔(41)。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换热器芯子,其特征在于:底板(5, 6; 5a, 6a; 5b, 6b)、隔板(2, 2a, 2b) 、框架(3, 4; 3a, 4a: 3b, 4b)上都配有一外轮廓异于其它外角(44)的特殊外角(43)。
CN2013102219841A 2013-06-06 2013-06-06 换热器芯子 Pending CN1033532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219841A CN103353247A (zh) 2013-06-06 2013-06-06 换热器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219841A CN103353247A (zh) 2013-06-06 2013-06-06 换热器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3247A true CN103353247A (zh) 2013-10-16

Family

ID=49309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219841A Pending CN103353247A (zh) 2013-06-06 2013-06-06 换热器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5324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564737C2 (ru) * 2013-11-14 2015-10-1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Инженерный центр "Нефть и газ" Тепломассообменный аппарат
CN113318466A (zh) * 2019-07-02 2021-08-31 江苏远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蒸发器的实现方法
RU2759622C1 (ru) * 2021-04-02 2021-11-16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Научно -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ехнологий Органической, Неорганической Химии И Биотехнологий" Аппарат воздушного охлаждения
RU2773426C1 (ru) * 2021-07-22 2022-06-03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Научно -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ехнологий Органической, Неорганической Химии И Биотехнологий" 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аппарат воздушного охлаждения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2256A (zh) * 1986-03-06 1987-09-16 麦克科德热交换机公司 采用适合产生单通道或双通道流动结构的板件的换热器芯结构
US5911273A (en) * 1995-08-01 1999-06-15 Behr Gmbh & Co. Heat transfer device of a stacked plate construction
CN1225718A (zh) * 1997-05-07 1999-08-11 瓦莱奥空调技术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机动车带有室分隔件的热交换器汇集箱
CN101680689A (zh) * 2007-05-22 2010-03-24 贝洱两合公司 热交换器
US20110120678A1 (en) * 2009-11-12 2011-05-26 Autokuhler Gmbh & Co. Kg Heat exchanger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2256A (zh) * 1986-03-06 1987-09-16 麦克科德热交换机公司 采用适合产生单通道或双通道流动结构的板件的换热器芯结构
US5911273A (en) * 1995-08-01 1999-06-15 Behr Gmbh & Co. Heat transfer device of a stacked plate construction
CN1225718A (zh) * 1997-05-07 1999-08-11 瓦莱奥空调技术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机动车带有室分隔件的热交换器汇集箱
CN101680689A (zh) * 2007-05-22 2010-03-24 贝洱两合公司 热交换器
US20110120678A1 (en) * 2009-11-12 2011-05-26 Autokuhler Gmbh & Co. Kg Heat exchanger network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564737C2 (ru) * 2013-11-14 2015-10-1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Инженерный центр "Нефть и газ" Тепломассообменный аппарат
CN113318466A (zh) * 2019-07-02 2021-08-31 江苏远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蒸发器的实现方法
RU2759622C1 (ru) * 2021-04-02 2021-11-16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Научно -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ехнологий Органической, Неорганической Химии И Биотехнологий" Аппарат воздушного охлаждения
RU2773426C1 (ru) * 2021-07-22 2022-06-03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Научно -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ехнологий Органической, Неорганической Химии И Биотехнологий" 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аппарат воздушного охлаждени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03666B (zh) 热交换器
US20110120678A1 (en) Heat exchanger network
CN104937364B (zh) 具有歧管组件的多管束换热单元
JP4281634B2 (ja) 冷媒蒸発器
JP6420140B2 (ja) オイルクーラ
CN102564176B (zh) 热交换器
CN102939509A (zh) 板式热交换器、油冷却系统以及用于冷却油的方法
CN104990433B (zh) 板翅式换热器
RU2604121C1 (ru) Пластина пластинчатого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а и 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US20210180881A9 (en) Heat-exchanging plate, and plate heat exchanger using same
CN102636055A (zh) 油冷却器
CN103353247A (zh) 换热器芯子
CN105333649A (zh) 一种换热器以及该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JP6993862B2 (ja) オイルクーラ
CN201897410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KR102029096B1 (ko) 열교환기 시스템
EP1702193B1 (en) A plate heat exchanger
CA2889399A1 (en) Stacked-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single plate design
CN101261057B (zh) 板式换热器
JP5161709B2 (ja) オイルクーラ
JP2864173B2 (ja) 熱交換器
JPH10292995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KR20190075466A (ko) 중간 플레이트를 포함하는 인쇄기판형 열교환기
CN113532166B (zh) 换热芯体及换热器
KR20110079950A (ko) 종횡유로를 가지는 고효율 미세채널 적층형 열교환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