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48725A - 无线数据发送方法、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数据发送方法、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48725A CN103348725A CN2011800671195A CN201180067119A CN103348725A CN 103348725 A CN103348725 A CN 103348725A CN 2011800671195 A CN2011800671195 A CN 2011800671195A CN 201180067119 A CN201180067119 A CN 201180067119A CN 103348725 A CN103348725 A CN 1033487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data
- terminal device
- station apparatus
- radio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7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2186 Delayed delive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6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a dedicated channel for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数据发送方法、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无线基站装置(1)对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无线基站装置(1)获取同步的无线终端装置亦即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2),发送表示随机访问中的模式的信号以及数据。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2)将基于是否正确接收了数据和从无线基站装置(1)接收的表示模式的信号生成的响应信号经由随机访问信道发送给无线基站装置(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论述的实施方式涉及无线终端装置和无线基站装置之间的无线数据发送。
背景技术
已知将通知接收信号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响应信号发送给发送侧的通信装置的技术。这样的响应信号的例子是肯定响应信号(ACK)/否定响应信号(NACK)。
现在,将发送信号的装置记作第1通信装置,将接收信号的装置记作第2通信装置。另外,将信号从第1通信装置传输至第2通信装置的无线信号链路记作第1链路,将信号从第2通信装置传输至第1通信装置的无线信号链路记作第2链路。
在第1链路上将信号从第1通信装置发送至第2通信装置的情况下,第2通信装置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码。在解码成功的情况下,即在正确接收了信号的情况下,第2通信装置经由第2链路向第1通信装置发送肯定响应信号。解码失败的情况下,第2通信装置经由第2链路向第1通信装置发送否定响应信号。
此外,已知如下的基站装置,该基站装置具备:上行链路同步管理部,其管理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维持状态;发送部,其对上行链路同步维持状态的移动站装置发送同步恢复要求。
提出有准备同步随机访问信道、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的两种作为随机访问信道,根据移动站中有无时间的同步和有无资源分配,来分情况划分移动站的状态的连接处理方法。在该方法中,根据各种情况,适当地选择出同步随机访问信道/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上行共享控制信道的任意一个来实施连接处理。仅在能够获取无线链路的时间区域的同步的情况下才允许使用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与无线链路的时间区域的同步状态无关,允许使用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
另外,提出有用于检测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上的无线链路障碍的方法以及装置。在该方法以及装置中,对无线链路是否有同步内状况或者失去同步状况进行判定,在检测出失去同步状况的情况下宣告无线链路障碍。
在是本发明的应用对象之一的以3GPP制定标准的LTE(Long-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中,在上行链路上的无线链路中,进行时间区域的无线发送信号的同步维持。这是为了使基站接收部对移动站发送的无线信号进行接收的接收定时和特定的时间基准点的差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接收定时差为特定的值以下时,能够抑制移动站间的发送信号的干扰,使其较小,从而提高无线上行链路特性。通过基站向移动站发出移动站发送的信号的发送定时调整量的通知来进行同步维持,使用移动站和基站的两方所具备的计时器来判断同步状态。在移动站接收到通知发送定时量的控制信号时,使计时器的值(经过时间)初始化。在计时器的计时(经过时间)超过特定的值时,判断为失去上行链路的无线同步。基站总是测定移动站发送的信号的接收定时,若接收定时差变大,则向移动站发送发送定时调整用的控制信号。然而,若移动站的数据传输量降低,没有数据产生,则基站也能够有意地中断发送定时调整用控制信号的发送,使移动站的上行链路为非同步状态。在LTE系统的无线上行链路中,在失去上行链路的无线同步时,终端仅允许在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上的发送。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8/155935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7/139188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9-536502号公报
在为在上述的第2链路上的同步信道中发送响应信号的通信系统的情况下,若不建立同步信道的同步,则第2通信装置不能够发送响应信号。该情况下,第1通信装置延迟发送信号,直至第2链路上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建立。因此,存在从第1通信装置向第2通信装置发送信号产生延迟的现象。此外,这里的同步信道是仅在无线同步建立时使用的无线信道,不是用于获取同步所使用的无线信道。
发明内容
公开的装置以及方法的目的在于,降低在用于通知信号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未建立的情况下产生的信号的发送延迟。
根据方法的一观点,提供了包括无线终端装置和无线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数据发送方法。在该无线数据发送方法中,无线基站装置对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无线终端装置亦即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随机访问中的模式的信号以及数据。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将基于是否正确接收了数据和从无线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模式的信号生成的响应信号,经由随机访问信道发送给无线基站装置。
根据方法的其他观点,提供了包括无线终端装置和无线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数据发送方法。在该无线数据发送方法中,无线基站装置对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无线终端装置亦即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数据,并且在发送该数据的同时或之后,发送用于获取同步的定时调整信息。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基于定时调整信息与无线基站装置建立同步信道,经由同步信道将表示是否正确接收了数据的响应信号发送给无线基站装置。
根据装置的一观点,提供了具有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终端装置的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该发送部对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无线终端装置亦即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从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表示随机访问中的模式的信号、以及数据。无线终端装置具备发送部,该发送部将基于是否正确接收了该数据和从无线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模式的信号生成的响应信号经由随机访问信道发送给无线基站装置。
根据装置的其他观点,提供了具有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终端装置的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该发送部对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无线终端装置亦即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数据,并且在发送数据的同时或者在其后,发送用于获取同步的定时调整信息。无线终端装置具备:同步建立部,该同步建立部基于定时调整信息与无线基站装置建立同步信道;发送部,该发送部经由该同步信 道将表示是否正确接收了数据的响应信号发送给无线基站装置。
根据公开的装置或者方法,降低了在用于通知信号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未建立的情况下产生的信号的发送延迟。
本发明的目的以及优点是特别使用专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中所示出的要素及其组合进行具体化而得以实现的。上述的一般的叙述以及以下的详细的技术的两方仅是例示以及说明,不是如权利要求书那样对本发明进行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通信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图2是表示第2链路的信道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第1通信装置的硬件构成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4是第1通信装置的第1例的构成图。
图5是第2通信装置的第1例的构成图。
图6是通信系统中的处理的第1例的说明图。
图7是第1通信装置中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8是第2通信装置中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9是第1通信装置的第2例的构成图。
图10是第1通信装置的同步建立部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11是第2通信装置的第2例的构成图。
图12是第2通信装置的同步建立部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13是通信系统中的处理的第2例的说明图。
图14是第1通信装置的第3例的构成图。
图15是第2通信装置的第3例的构成图。
图16是通信系统中的处理的第3例的说明图。
图17是通信系统中的处理的第4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通信系统的构成例的图。通信系统100具备第1通信装置1和第2通信装置2。在第1通信装置1和第2通信装置2之间形成通过无线通信将信号从第1通信装置1传输至第2通信装置2的第1链路。另外,在第1通信装置1和第2通信装置2之间形成通过无线通信将信号从第2通信装置2传输至第1通信装置1的第2链路。
例如,第1通信装置1和第2通信装置2可以分别是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终端装置。该情况下,第1链路是下行链路,即是下行无线区间,第2链路是上行链路,即是上行无线区间。例如,第1通信装置1和第2通信装置2也可以分别是无线终端装置和无线基站装置。在该情况下,第1链路是上行链路,第2链路是下行链路。但本说明书的说明并不意图将第1通信装置1和第2通信装置2限定于该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终端装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通信系统100能够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
将通信系统100设计成第2链路的信道构造包括同步信道和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在同步信道上,第2通信装置2在预先分配给第2通信装置2的频带和时间帧的范围内,将信号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1。
在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上,第2通信装置2在预先在第2链路的无线资源内为了用于随机访问信道而确保的频带和时间帧的范围内,能够随时将信号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1。与同步信道的无线资源独立地另行确保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的无线资源,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上的信号不与同步信道上的信号发生冲突。
图2是表示第2链路的信道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第2链路的信道构造具有系统带宽为Bwf的时间帧3。在以恒定周期反复的帧3内的规定的子帧中,对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的无线资源4以及5分配规定的频带。在图2的例子中,分别对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的无线资源4以及5 分配第n个子帧的频带BW1和BW2。另外,对同步信道分配无线资源4以及5以外的区域。
图3是第1通信装置1的硬件构成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第1通信装置具备微处理器10、存储部11、数字信号处理器12、总线13。另外,第1通信装置1具备频率转换部14以及19、放大部15以及18、双工器16、和天线17。在以下的说明以及附图中,有时将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双工器分别记作“MPU”、“DSP”以及“DUX”。
MPU10、存储部11以及DSP12通过总线13连接。在存储部11中存储用于控制第1通信装置1的动作的各种程序、数据。存储部11也可以包括存储器、硬盘、非易失性存储器等。
MPU10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部11的程序,来执行用于控制第1通信装置1的动作的各处理。而且,DSP12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部11的程序,来主要执行与第2通信装置2的无线通信相关的各处理。存储部11存储MPU10以及DSP12执行的程序、被该程序临时使用的数据。
此外,在第1通信装置1是无线基站装置的情况下,第1通信装置1也可以具备控制第1通信装置1的上位装置、使第1通信装置1与主干网络连接的上位节点装置、进行与其他无线基站装置之间的信号收发处理的网络处理器。
频率转换部14将由DSP12生成的欲从第1通信装置1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的信号转换为无线频率。放大部15对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经由DUX16以及天线17发送放大后的信号。
从第2通信装置2发送的无线信号被天线17接收。接收信号被经由DUX16输入至放大部18。放大部18对接收信号进行放大。频率转换部19将放大后的无线频率的接收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由DSP12处理基带信号。
第2通信装置2也可以具备与图3所示的构成相同的构成。此外,图3所示的硬件构成只是实现第1通信装置1以及第2通信装置2的硬件构成的一个例子。若是执行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处理的硬件构成,则也可以采用其他任意的硬件构成。
图4是第1通信装置1的第1例的构成图。图3的MPU10以及DSP12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部11的程序,进行图4所示的构成要素的信息处理。第1通信装置1的其他实施例也相同。此外,图4以与以下说明相关的功能为中心而加以表示。因此,第1通信装置1也可以包括图示的构成要素以外的其他的构成要素。
第1通信装置1具备数据处理部100、控制信息处理部101、发送部102、DUX16、天线17和接收部104。第1通信装置1具备同步判定部105、正交编码获取部106、成功与否判定部107和再次发送控制部108。
数据处理部100对从第1通信装置1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的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部100对数据进行编码,然后输出。例如,在第1通信装置1是无线基站装置的情况下,第1通信装置1可以从上位节点装置接收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的数据,对其进行编码后输出。例如,在第1通信装置1是无线终端装置的情况下,数据处理部100还可以生成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的数据,对其进行编码后输出。
控制信息处理部101生成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的控制信号,根据规定的规则对其进行编码后输出。作为控制信号,可以是在第2通信装置2中,用于解调以及解码从第1通信装置1发送来的数据的信息。这样的信息例如可以是指定数据的编码方式、传输数据所使用的无线资源的信息。
发送部102对从数据处理部100输出的数据、从控制信息处理部101输出的控制信息进行调制以及多路传输,经由DUX16以及天线17进行发送。
经由天线17从第2通信装置2接收的接收信号被经由DUX16输入至接收部104。接收部104对分配给第2链路内的各无线资源的、来自第2通信装置2的发送信号进行解调以及解码。
来自第2通信装置2的发送信号包括在第2链路内的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上传输的正交编码。该正交信号是随机访问中的模式的一个例子。第2通信装置2对经由第1链路从第1通信装置1接收的信号的解 码是否成功进行判定。第2通信装置2根据解码成功与否来调制正交编码,并经由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对其进行发送。接收部104将从第2通信装置2接收的正交编码输出给成功与否判定部107。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为从第1通信装置1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由第2通信装置2判定解码是否成功的信号的例子,采用从数据处理部100输出的数据进行以下说明。为了将由第2通信装置2判定解码是否成功的信号与其他信号加以区别,有时将其记作“发送数据”。但本说明书的说明并不意图将由第2通信装置2判定解码是否成功的信号限定于特定种类的信号。
来自第2通信装置2的发送信号包括在第2链路内的同步信道上传输的响应信号。响应信号是第2通信装置2通知经由第1链路从第1通信装置1接收的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肯定响应信号(ACK)以及否定响应信号(NACK)。接收部104将从第2通信装置2接收的响应信号输出给再次发送控制部108。
同步判定部105判定是否建立了第2链路中的与第2通信装置2之间的同步信道的同步。例如,同步判定部105可以基于第2通信装置2是否经由第2链路上的同步信道连续发送数据来判定同步的建立。但同步判定部105判定同步的方法也可以不是上述方法。同步判定部105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判定同步信道的同步是否建立。同步判定部105将判定结果输出给成功与否判定部107。
正交编码获取部106获取与从第2通信装置2发送来的正交编码相同,且第2通信装置2实施调制前的正交编码。例如,正交编码获取部106可以根据与第2通信装置2共享的正交编码指定信息确定出正交编码。
正交编码指定信息例如可以是指示作为正交编码的编码序列的序列指示信息。例如正交编码也可以是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在正交编码是CAZAC序列的情况下,序列指示信息例如也可以是序列号和循环位移量。
正交编码获取部106也可以根据正交编码指定信息生成正交编码。 而且,也可以预先将多个正交编码存储在存储装置中,从存储装置读出根据正交编码指定信息指定的正交编码。另外,正交编码指定信息也可以是正交编码本身。
为了使得第2通信装置2能够获取与正交编码获取部106获取的正交编码相同的正交编码,正交编码获取部106也可以将正交编码指定信息经由发送部102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正交编码获取部106将获取的正交编码输出给成功与否判定部107。应予说明,正交编码指定信息是表示随机访问中的模式的信号的一个例子。第1通信装置1也可以在发送数据前,将正交编码指定信息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第1通信装置1也可以在发送数据的同时将正交编码指定信息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
在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未建立的情况下,成功与否判定部107基于从第2通信装置2接收的调制完毕的正交编码、和正交编码获取部106获取的调制前的正交编码,判定经由第1链路从第1通信装置1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的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
例如,第2通信装置2可以通过使根据解码是否成功而不同的值的编码乘以原来的正交编码来调制正交编码。因此,基于解码是否成功和正交编码指定信息生成从第2通信装置2发送的正交编码。成功与否判定部107通过使原来的正交编码乘以调制完毕的正交编码,检测出与解码是否成功相对应的编码列的一方,从而能够判定解码是否成功。因此,将调制完毕的正交编码作为表示解码是否成功的响应信号来使用。例如,第2通信装置2在解码成功的情况下,使编码“1”乘以原来的正交编码,在解码失败的情况下,使编码“-1”乘以原来的正交编码。若使原来的正交编码乘以调制完毕的正交编码,则解码成功的情况下的相乘后的编码列成为“1,1,…,1”,解码失败的情况下的相乘后的编码列成为“-1,-1,…,-1”。
成功与否判定部107将判定结果通知给发送部102。例如,发送部102可以将解码失败的数据再次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
在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建立的情况下,再次发送控制部108从接收部104接收第2通信装置2发送的肯定响应信号(ACK)以及否 定响应信号(NACK)的其中一方。在第2通信装置2发送的响应信号是否定响应信号(NACK)的情况下,再次发送控制部108可以指示发送部102向第2通信装置2再次发送解码失败的数据。
接着,对第2通信装置2的构成和功能进行说明。图5是第2通信装置2的第1例的构成图。图3的MPU10以及DSP12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部11的程序,进行图5所示的构成要素的信息处理。第2通信装置2的其他实施例也相同。应予说明,图5以与以下说明相关的功能为中心加以表示。因此,第2通信装置2也可以包括图示的构成要素以外的其他的构成要素。
第2通信装置2具备数据处理部200、发送部201、DUX202、天线203、和接收部204。第2通信装置2具备同步判定部205、成功与否判定部206、正交编码获取部207、调制部208、转换部209、再次发送控制部210。此外,在附图中,有时将转换部记作“SW”。
数据处理部200对欲从第2通信装置2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1的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部200对数据进行编码,然后输出。例如,在第2通信装置2是无线终端装置的情况下,数据处理部200也可以生成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1的数据,对其进行编码后输出。例如,在第2通信装置2是无线基站装置的情况下,第2通信装置2也可以从上位节点装置接收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1的数据,对其进行编码后输出。
发送部201对从数据处理部200输出的数据、由后述的转换部209选择的正交编码、以及从后述的再次发送控制部210输出的响应信号进行调制以及多路传输。此时,发送部201将第2链路的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的无线资源分配给正交编码的发送。发送部201将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无线资源分配给响应信号的发送。发送部201经由DUX202以及天线203发送多路传输的信号。
经由天线203从第1通信装置1接收的接收信号被经由DUX202输入至接收部204。接收部204根据从第1通信装置1发送来的控制信息,对分配给第1链路内的各无线资源的、来自第1通信装置1的发送信号进行解调以及解码。
成功与否判定部206判定由接收部204接收的来自第1通信装置1的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成功与否判定部206将判定结果输出给转换部209以及再次发送控制部210。
同步判定部205判定第2链路中的与第1通信装置1之间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是否建立。例如,同步判定部205可以基于从第1通信装置1发送的、同步信道中的发送定时的修正信号的接收是否停止来判定失去同步。但同步判定部205判定同步的方法也可以不是上述方法。同步判定部205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判定同步信道的同步是否建立。同步判定部205将判定结果输出给调制部208以及再次发送控制部210。
正交编码获取部207获取经由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1的正交编码。例如,正交编码获取部207可以根据与第1通信装置1共享的正交编码指定信息来确定出正交编码。正交编码获取部207也可以通过获取从第1通信装置1发送来的正交编码指定信息,来共享与第1通信装置1相同的正交编码指定信息。
正交编码获取部207也可以根据正交编码指定信息生成正交编码。另外,还可以预先将多个正交编码存储在存储装置中,从存储装置读出根据正交编码指定信息指定的正交编码。另外,正交编码指定信息也可以是正交编码本身。正交编码获取部207将获取的正交编码输出给调制部208以及转换部209。
调制部208根据来自第1通信装置1的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来调制正交编码。例如,调制部208可以通过使根据解码是否成功而不同的值的正交编码乘以原来的正交编码来调制正交编码。例如,第2通信装置2在解码成功的情况下,使编码“1”乘以原来的正交编码,在解码失败的情况下,使编码“-1”乘以原来的正交编码。
调制部208将调制后的正交编码输出给转换部209。并且,也可以使调制部208构成为仅在第2链路上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未建立的情况下进行正交编码的调制,在同步建立的情况下不进行调制。
转换部209在第2链路上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未建立的情况下,选择由调制部208调制出的正交编码。在第2链路上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建立 的情况下,选择从正交编码获取部207输出的调制前的正交编码。转换部209将选择出的正交编码输入至发送部201。
此外,第2通信装置2也可以构成为与第2链路上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是否建立无关,发送根据来自第1通信装置1的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而调制后的正交编码。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转换部209。
再次发送控制部210生成与来自第1通信装置1的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对应的响应信号。再次发送控制部210将响应信号输入至发送部201。
接着,对通信系统100中的整体处理进行说明。图6是通信系统100中的处理的第1例的说明图。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述的操作AA~AF的各操作也可以是步骤。
在操作AA中,在第2链路上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尚未建立的状态下,产生从第1通信装置1向第2通信装置2发送发送数据的事件。例如,第1通信装置1的数据处理部200从上位节点获取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的发送数据。另外,例如,数据处理部200生成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的发送数据。在操作AB中,第1通信装置1的发送部102经由第1信道将发送数据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
在操作AC中,第2通信装置2的接收部204尝试对经由第1信道接收的发送数据进行解调以及解码。成功与否判定部206判定解码是否成功。在操作AD中,调制部208根据解码是否成功来调制正交编码。转换部209将调制后的正交编码输入至发送部201。
在操作AE中,发送部201在第2信道的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上,将调制后的正交编码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1。在操作AF中,成功与否判定部107基于接收的正交编码和调制前的正交编码,判定经由第1信道发送来的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
接着,分别对通信系统100中的第1通信装置1以及第2通信装置2的处理进行说明。图7是第1通信装置1中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述的操作BA~BG的各操作也可以是步骤。
在操作BA中,同步判定部105判定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是否建立。在同步建立的情况下(操作BA:是),处理进入操作BF。在同步未建立的情况下(操作BA:否),处理进入操作BB。
在操作BB中,发送部104将从数据处理部100输出的发送数据和从控制方法处理部101输入的控制信息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在操作BC中,接收部104尝试接收在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上传输的正交编码。在接收到正交编码的情况下(操作BC:是),处理进入操作BE。在未接收到正交编码的情况下(操作BC:否),处理进入操作BD。
在操作BD中,再次发送控制部108判定在规定时间内是否接收到了正交编码。在未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正交编码的情况下(操作BD:是),处理返回操作BB。在尚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操作BD:否),处理返回操作BC。
在操作BE中,成功与否判定部107基于接收的正交编码和正交编码获取部106获取的调制前的正交编码,判定第2通信装置2是否成功解码了在操作BB中发送的发送数据。在发送数据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发送部102再次发送与解码失败的数据相同的数据。
在操作BF中,发送部104将从数据处理部100输出的发送数据和从控制方法处理部101输入的控制信息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在操作BG中,接收部104接收经由第1信道发送来的通知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响应信号。再次发送控制部210判定响应信号是否是肯定响应信号。在响应信号是肯定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操作BG:是),处理结束。在响应信号是否定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或者在没有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操作BG:否),处理返回操作BF。
图8是第2通信装置2中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此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下述的操作CA~CK的各操作也可以是步骤。在操作CA中,接收部204尝试接收从第1通信装置1发送来的发送数据和控制信息。
在操作CB中,同步判定部205判定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是否建立。在同步建立的情况下(操作CB:是),处理进入操作CH。在 同步未建立的情况下(操作CB:否),处理进入操作CC。
接收部204在控制信息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操作CC:否),不对在操作CA接收的信号进行处理。由于在该情况下,与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相关的信息不返回至第1通信装置1,所以第1通信装置1再次发送相同的数据。因此,处理返回操作CA。
在接收部204成功接收了控制信息的情况下(操作CC:是),处理进入操作CD。在操作CD中,成功与否判定部206判定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
在操作CE中,调制部208根据是否成功解码来调制正交编码。在操作CF中,发送部201将调制后的正交编码经由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1。在发送数据的解码成功的情况下(操作CG:是),处理结束。在发送数据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操作CG:否),第1通信装置1再次发送数据,所以处理返回操作CA。
在操作CH中,接收部204对接收的发送数据进行解码。在操作CI中,成功与否判定部206判定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在发送数据的解码成功的情况下(操作CI:是),处理进入操作CJ。在发送数据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操作CI:否),处理进入操作CK。
在操作CJ中,再次发送控制部210生成肯定响应信号。发送部201经由同步信道将肯定响应信号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然后,处理结束。在操作CK中,再次发送控制部210生成否定响应信号。发送部201经由同步信道将否定响应信号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由于第1通信装置1再次发送数据,所以处理返回操作CA。
根据本实施例,即便响应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未建立,也能够通过调制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上的正交信号来通知可否解码发送数据。因此,能够在同步信道的同步建立处理完成前发送信号。因此,能够避免信号发送的延迟。
由于对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分配与同步信道不同的无线资源,所以正交编码不与在同步信道上传输的其他信号冲突。另外,正交编码也不与在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上传输的其他正交编码发生干扰。因此,第2 通信装置2能够不与在第2链路上传输的来自其他通信装置的信号发生干扰地向第1通信装置1通知解码是否成功。
此外,若第2通信装置2根据解码是否成功调制出的正交编码是在第2链路上的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上传输的正交编码,则可以是任意的信号。例如,第2通信装置2也可以根据解码是否成功来调制用于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建立的前同步信号。
以下,对根据解码是否成功来调制前同步信号的情况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9是第1通信装置1的第2例的构成图。对与图4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对于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的构成要素的动作,只要未进行特殊说明,则相同。另外,其他实施例也可以具备图4所示的构成要素、其功能。
第1通信装置1具备资源管理部120、调度器121、同步建立部122、正交编码生成部123。资源管理部120管理第1通信装置1和第2通信装置2之间的第1链路以及第2链路的无线资源。
此外,资源管理部120在第2链路中,分别对同步信道以及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分配无线资源。资源管理部120将与当前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状态相关的信息提供给接收部104以及调度器121。
调度器121基于从资源管理部121提供的第1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状态的信息,确定出用于发送从数据处理部100输出的发送数据、从控制信息处理部101输出的控制信息的无线资源。发送部102基于来自调度器121的指示,调制发送数据以及控制信息,并进行多路传输。
另外,发送部102将由资源管理部120决定的、与第2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状态相关的信息作为控制信息,对发送信号进行多路传输。接收部104基于第2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状态的信息,对来自第2通信装置2的发送信号进行解调以及解码。
同步建立部122实施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建立处理。图10是第1通信装置1的同步建立部122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同步建立部122具备序列指定部130、要求信号生成部131、接收时期测定部132、和修正信号生成部133。
序列指定部130在第2链路的同步建立处理时指定作为前同步信号使用的正交编码的编码序列。序列指定部130将指定正交编码的编码序列的正交编码指定信息提供给要求信号生成部131以及正交编码生成部123。
在通知了产生了从数据处理部100发送发送数据的事件时,要求信号生成部131生成要求信号。要求信号是要求第2通信装置2经由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发送根据正交编码指定信息指定的正交编码的信号。要求信号生成部131经由发送部102,将作为上述的控制信息之一的要求信号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
接收时期测定部132对经由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发送的、作为前同步信号的正交编码的接收时期进行测定。修正信号生成部133根据要求信号的发送时期至正交编码的接收时期的长度,生成对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第2通信装置的发送定时进行修正的修正信号。修正信号的一个例子例如是在以3GPP(Th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决定的通信方式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中规定的TA(Timing Advance:时间提前量)信息。修正信号生成部133经由发送部102将作为上述的控制信息之一的修正信号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此外,修正信号是用于获取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的定时调整信息的一个例子。
参照图9。正交编码生成部123生成根据从序列指定部130提供的正交编码指定信息指定的正交编码。正交编码生成部123将正交编码输出至成功与否判定部107。
成功与否判定部107基于从第2通信装置2接收的调制完毕的正交编码、和正交编码生成部123获取的调制前的正交编码,判定发送数据解码是否成功。
接下来,对第2通信装置2的构成以及处理进行说明。图11是第2通信装置2的第2例的构成图。对与图5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对于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的构成要素的动作,只要没有进行特殊说明,则相同。另外,其他实施例也可以具备图11所示的构成要素、其功能。第2通信装置2具备资源选择部220和同步 建立部221。
接收部204从第1通信装置1接收第1通信装置1的资源管理部120分配的第2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状态的信息、要求发送作为前同步信号的正交编码的要求信号、和修正信号作为控制信息。
资源选择部220管理第2链路上的无线资源。资源选择部220从接收部204获取第2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状态的信息。
发送部201基于从资源选择部220提供的分配状态的信息,对从数据处理部200输出的数据、作为前同步信号的正交编码、以及从再次发送控制部210输出的响应信号进行调制以及多路传输。
同步建立部221实施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建立处理。图12是第2通信装置2的同步建立部221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同步建立部221具备正交编码生成部231和定时调整部232。正交编码生成部231生成根据要求信号所包含的正交编码指定信息指定的正交编码。正交编码生成部231将正交编码输出至调制部208以及转换部209。
定时调整部232根据修正信号对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中的第2通信装置的发送定时进行修正。定时调整部232将修正后的发送定时信号输出至发送部201。发送部201根据从定时调整部232输出的定时信号,发送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信号。
图13是通信系统100中的处理的第2例的说明图。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述的操作DA~DK的各操作也可以是步骤。在操作DA中,在第2链路上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尚未建立的状态下,产生从第1通信装置1向第2通信装置2发送发送数据的事件。在操作DB中,第1通信装置1的发送部102将发送数据、用于要求第2通信装置2发送作为前同步信号的正交编码的要求信号,经由第1信道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
在操作DC中,第2通信装置2的接收部204尝试解调以及解码发送数据。成功与否判定部206判定解码是否成功。在操作DD中,正交编码生成部231生成正交编码。在操作DE中,调制部208根据解码是否成功调制正交编码。在操作DF中,发送部201在第2信道的非同 步随机访问信道上,将调制后的正交编码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1。
在操作DG中,成功与否判定部107基于接收的正交编码和调制前的正交编码,判定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在操作DH中,发送时期测定部132测定正交编码的接收时期。
在操作DI中,修正信号生成部133根据从要求信号的发送时期至正交编码的接收时期的长度来生成修正信号。在操作DJ中,修正信号生成部133经由发送部102将修正信号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在操作DK中,定时调整部232根据修正信号来修正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中的发送定时。
此外,操作DG的处理和操作DI~DK中的各处理哪一个先执行都可以。
根据本实施例,在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未建立的期间,在产生了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的发送数据时,能够在为了同步建立而要求第2通信装置2发送前同步信号的同时发送发送数据。因此,降低了发送数据的发送延迟。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作为根据可否解码调制的正交编码,使用前同步信号。因此,降低了无线资源的消耗。
接着,对通信系统100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第1通信装置1在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未建立时,在产生了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的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在不晚于发送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发送定时的修正信号的时期的时期发送发送数据。而且,第1通信装置1在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建立后,经由同步信道接收用于通知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响应信号。
图14是第1通信装置1的第3例的构成图。对与图9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对于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的构成要素的动作,只要没有特殊说明,则相同。另外,其他实施例也可以具备图14所示的构成要素、其功能。
在某一实施例中,调度器121在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未建 立的情况下,使从数据处理部100输出的信号的发送时期延迟至修正信号的发送时期。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调度器121在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未建立的情况下,在早于修正信号的发送时期的时期,将发送数据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再次发送控制部108根据同步后经由同步信道接收的响应信号,判断同步前发送的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因此,对再次发送控制部108设定比第2通信装置2进行同步处理所允许的期间长的再发送超时时间。
图15是第2通信装置2的第3例的构成图。对与图11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对于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的构成要素的动作,只要没有特殊说明,则相同。另外,其他实施例也可以具备图15所示的构成要素、其功能。第2通信装置2具备存储成功与否判定部206的判定结果的存储部222。
成功与否判定部206将在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未建立的期间接收的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存储至存储部222直至同步建立。再次发送控制部210在同步建立部221建立了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后,根据存储至存储部222的判定结果发送响应信号。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同步建立部221的正交编码生成部231将生成的正交编码输出至发送部201。
图16是图15以及图16的通信系统100中的处理的第1例的说明图。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述的操作EA~EJ的各操作也可以是步骤。
在操作EA中,在第2链路上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尚未建立的状态下,产生从第1通信装置1向第2通信装置2发送发送数据的事件。在操作EB中,第1通信装置1的发送部102经由第1信道向第2通信装置2发送用于要求第2通信装置2发送作为前同步信号的正交编码的要求信号。此时,发送部102等待发送数据的发送。
在操作EC中,正交编码生成部231生成正交编码。在操作ED中,发送部201在第2信道的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上,将正交编码发送 给第1通信装置1。
在操作EE中,发送时期测定部132测定正交编码的接收时期。在操作EF中,修正信号生成部133根据从要求信号的发送时期至正交编码的接收时期的长度来生成修正信号。
在操作EG中,修正信号生成部133经由发送部102将修正信号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发送部102在发送修正信号的同时,将发送数据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
在操作EH中,成功与否判定部206判定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在操作EI中,定时调整部232通过根据修正信号对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中的发送定时进行修正,来建立同步信道的同步。此外,操作EH和EI哪一个先执行都可以。在操作EJ中,再次发送控制部210经由同步信道,将用于通知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响应信号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1。
根据本实施例,第1通信装置1在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建立前,能够发送发送数据。其结果,降低了发送数据的发送延迟。
接着,参照图17对图15以及图16的通信系统100中的处理的第2例进行说明。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述的操作FA~FJ的各操作也可以是步骤。
在操作FA中,在第2链路上的同步信道的同步尚未建立的状态下,产生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的发送数据。在操作FB中,发送部102经由第1信道,将发送数据和要求信号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
在操作FC中,成功与否判定部206判定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将判定结果存储在存储部222中。在操作FD中,正交编码生成部231生成正交编码。在操作FE中,发送部201在第2信道的非同步随机访问信道上,将正交编码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1。
在操作FF中,发送时期测定部132测定正交编码的接收时期。在操作FG中,修正信号生成部133根据从要求信号的发送时期至正交编码的接收时期的长度来生成修正信号。在操作FH中,修正信号生成 部133经由发送部102将修正信号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
在操作FI中,定时调整部232通过根据修正信号对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中的发送定时进行修正,来建立同步信道的同步。在操作FJ中,再次发送控制部210将用于通知发送数据的解码是否成功的响应信号经由同步信道发送给第1通信装置1。
在第2链路的同步信道的同步未建立的期间,在产生了发送给第2通信装置2的发送数据时,能够在为了同步建立而要求第2通信装置2发送前同步信号的同时发送发送数据。因此,降低了发送数据的发送延迟。
这里记载的全部例子以及条件用语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发明、和发明人为了技术进步而给出的概念,是用于实现教育目的的,不应理解为将其局限于具体记载的上述例子和条件、以及关于显示本发明的优越性以及劣等性的本说明书的例子的构成。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为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以及范围,能够对其施加各种变更、置换以及修正。
图中符号说明:
1…第1通信装置;2…第2通信装置;100…通信系统;102、201…发送部;104…接收部;105、205…同步判定部;107、206…成功与否判定部;208…调制部;209…转换部。
Claims (14)
1.一种无线数据发送方法,是包括无线终端装置和无线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数据发送方法,其中,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对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随机访问中的模式的信号以及数据,所述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是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该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所述无线终端装置,
所述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经由随机访问信道,将基于是否正确接收了所述数据和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所述模式的信号生成的响应信号发送至该无线基站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发送所述数据的同时,发送表示所述随机访问中的模式的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发送所述数据前,发送表示所述随机访问中的模式的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随机访问中的模式是在同步信道的同步建立中使用的前同步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装置伴随着所述数据的发送而向所述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要求信号,该要求信号是要求发送所述前同步信号的信号。
6.一种无线数据发送方法,是包括无线终端装置和无线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数据发送方法,其中,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对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数据,并且在发送该数据的同时或在发送了该数据之后,对所述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用于获取同步的定时调整信息,所述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是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该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所述无线终端装置,
所述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基于所述定时调整信息来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建立同步信道,将表示是否正确接收了所述数据的响应信号经由该同步信道发送给该无线基站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从接收了所述数据起至所述同步信道的同步被建立为止,存储是否正确接收了所述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根据是否正确接收了所述数据来进行所述数据的再次发送处理,
将所述再次发送处理中的再次发送超时时间设定为比赋予由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实施的所述同步信道的同步建立处理的期间长。
9.一种通信系统,具有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终端装置,该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该发送部对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表示随机访问中的模式的信号以及数据,所述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是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该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所述无线终端装置,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具备发送部,该发送部经由随机访问信道,将基于是否正确接收了所述数据和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所述模式的信号生成的响应信号发送给该无线基站装置。
10.一种通信系统,具有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终端装置,该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该发送部对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数据,并且在发送该数据的同时或在发送了该数据之后,对所述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用于获取同步的定时调整信息,所述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是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该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所述无线终端装置,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具备:
同步建立部,其基于所述定时调整信息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建立同步信道;和
发送部,其经由该同步信道,将表示是否正确接收了所述数据的响应信号发送给该无线基站装置。
11.一种无线终端装置,具备:
接收部,其接收从无线基站装置向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无线终端装置发送的表示随机访问中的模式的信号以及数据;
发送部,其经由随机访问信道,将基于是否正确接收了所述数据和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的表示所述模式的信号生成的响应信号发送给该无线基站装置。
12.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送部,其对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随机访问中的模式的信号以及数据,所述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是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无线终端装置;和
接收部,其经由随机访问信道接收基于是否正确接收了所述数据和表示所述模式的信号生成的响应信号。
13.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送部,该发送部对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数据,并且在发送该数据的同时或在发送了该数据之后,对所述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发送用于获取同步的定时调整信息,所述非同步无线终端装置是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该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无线终端装置;和
接收部,其经由该同步信道从该无线终端装置接收表示是否正确接收了所述数据的响应信号。
14.一种无线终端装置,具备:
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向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无线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并且接收在发送所述数据的同时或在发送了所述数据之后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向所述在上行无线区间未能与无线基站装置获取同步的无线终端装置发送的用于获取同步的定时调整信息;
同步建立部,其基于所述定时调整信息来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建立同步信道;和
发送部,其经由该同步信道将表示是否正确接收了所述数据的响应信号发送给该无线基站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1/052916 WO2012108045A1 (ja) | 2011-02-10 | 2011-02-10 | 無線データ送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装置及び無線基地局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48725A true CN103348725A (zh) | 2013-10-09 |
CN103348725B CN103348725B (zh) | 2017-05-03 |
Family
ID=46638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67119.5A Active CN103348725B (zh) | 2011-02-10 | 2011-02-10 | 无线数据发送方法、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294388A1 (zh) |
EP (1) | EP2675209B1 (zh) |
JP (1) | JP5629333B2 (zh) |
KR (2) | KR101514590B1 (zh) |
CN (1) | CN103348725B (zh) |
WO (1) | WO201210804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60251B (zh) | 2012-02-17 | 2016-06-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US9854506B2 (en) * | 2013-08-08 | 2017-12-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iming synchronization for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for asynchronous LTE deployments |
CN104640195B (zh) * | 2013-11-13 | 2018-03-30 |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 |
US10652844B1 (en) * | 2014-01-07 | 2020-05-12 | Marvell Asia Pte. Ltd. | Paging auto-acknowledgement |
US10250362B2 (en) * | 2014-03-20 | 2019-04-02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n-orthogonal access in LTE systems |
US10111190B2 (en) | 2014-12-23 | 2018-10-23 | Idac Holdings, Inc. | Latency reduction in LTE systems |
WO2018028775A1 (en) * | 2016-08-10 | 2018-02-1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ommon synchronization signal for a new radio carrier supporting different subcarrier spacing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68186A (zh) * | 2008-04-25 | 2009-10-2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无线基站、移动站以及通信方法 |
CN101637041A (zh) * | 2007-03-13 | 2010-01-27 | 夏普株式会社 |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
CN101641993A (zh) * | 2007-08-08 | 2010-02-03 | 夏普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装置 |
KR20100049487A (ko) * | 2008-11-03 | 2010-05-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및 하향링크 멀티 캐리어를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 사용자 기기의 기지국에의 임의 접속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401465B2 (en) | 2005-11-16 | 2008-07-22 | Deere & Company | Dual pump dual pressure hydraulic circuit |
CN103874121A (zh) | 2006-05-05 | 2014-06-18 | 广东新岸线计算机系统芯片有限公司 | 长期演进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的无线电链路故障检测方法及其装置 |
US8478285B2 (en) * | 2006-06-19 | 2013-07-02 | Ntt Docomo, Inc. |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synchroniz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IC chip |
GB2441165B (en) * | 2006-08-21 | 2011-02-09 | Ipwireless Inc |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network controller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feedback from subscriber communication units |
KR101319872B1 (ko) * | 2006-10-04 | 2013-10-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제어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통신 자원 할당 방법 |
JP2008155935A (ja) | 2006-12-22 | 2008-07-10 | Kao Corp | 包装袋 |
JP5140300B2 (ja) * | 2007-03-23 | 2013-02-06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局、無線基地局及び同期確立方法 |
-
2011
- 2011-02-10 KR KR1020137020642A patent/KR10151459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2-10 KR KR1020157008977A patent/KR10152499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2-10 JP JP2012556721A patent/JP5629333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2-10 CN CN201180067119.5A patent/CN103348725B/zh active Active
- 2011-02-10 WO PCT/JP2011/052916 patent/WO201210804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2-10 EP EP11858261.8A patent/EP2675209B1/en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7-11 US US13/940,030 patent/US2013029438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37041A (zh) * | 2007-03-13 | 2010-01-27 | 夏普株式会社 |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
CN101641993A (zh) * | 2007-08-08 | 2010-02-03 | 夏普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装置 |
CN101568186A (zh) * | 2008-04-25 | 2009-10-2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无线基站、移动站以及通信方法 |
KR20100049487A (ko) * | 2008-11-03 | 2010-05-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및 하향링크 멀티 캐리어를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 사용자 기기의 기지국에의 임의 접속방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2108045A1 (ja) | 2014-07-03 |
EP2675209A1 (en) | 2013-12-18 |
WO2012108045A1 (ja) | 2012-08-16 |
US20130294388A1 (en) | 2013-11-07 |
CN103348725B (zh) | 2017-05-03 |
EP2675209A4 (en) | 2017-05-24 |
KR101524995B1 (ko) | 2015-06-01 |
JP5629333B2 (ja) | 2014-11-19 |
KR20150046357A (ko) | 2015-04-29 |
EP2675209B1 (en) | 2020-04-22 |
KR101514590B1 (ko) | 2015-04-22 |
KR20130121149A (ko) | 2013-1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48725A (zh) | 无线数据发送方法、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 |
CN102111886B (zh) |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
CN104995980B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
CN112152760B (zh) | 一种psfch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
CN104995979B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
CN112118086B (zh) | 一种同步方法及装置 | |
CN104243116A (zh) | 移动站与基站之间的连接处理方法、移动站和基站 | |
CN102742343A (zh)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4821868A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5580421A (zh) |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7637118A (zh) | 用于蜂窝IoT网络中的通信的方法与装置 | |
CN102577555B (zh)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5643642A (zh) | 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06465358B (zh) | 改进的无线网络中的传输和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 |
US12016001B2 (en) | Slot aggregation method and device, slot aggreg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EP3713176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sequence group and cyclic shift | |
CN110267352B (zh) | 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及装置 | |
CN108123785A (zh) | 通信方法及系统 | |
US10412714B2 (en) | Channel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hannel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09474997B (zh) |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 |
US20190021063A1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KR20190068594A (ko) | 수신기 특정 전송 길이 | |
CN103828455A (zh)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台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7666374A (zh) | 一种sPUCCH的HARQ‑ACK信息的传输方法 | |
CN111492697A (zh) | 一种无线通信用户设备及其无线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