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46865B - 基站装置、接收方法、用户装置、和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接收方法、用户装置、和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46865B
CN103346865B CN201310285521.1A CN201310285521A CN103346865B CN 103346865 B CN103346865 B CN 103346865B CN 201310285521 A CN201310285521 A CN 201310285521A CN 103346865 B CN103346865 B CN 1033468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s chunk
user
control channel
channel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855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46865A (zh
Inventor
川村辉雄
樋口健
樋口健一
佐和桥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346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68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468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68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04J13/0059CAZAC [constant-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79Formats for control data
    • H04L1/0081Forma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void errors in the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站装置、接收方法、用户装置、和发送方法。用户装置生成包括有关下行链路的送达确认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的至少之一的上行控制信道,在没有分配资源用于上行数据信道的发送的情况下,通过规定的专用频带发送该上行控制信道。上行控制信道包括多个对该用户装置用的CAZAC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因子而得到的单位块序列。

Description

基站装置、接收方法、用户装置、和发送方法
本申请为以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申请日为2007年10月01日,申请号为200780042775.3,发明名称为《用户装置、基站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用户装置、基站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这种技术领域中,迅速地进行有关下一代的通信系统的研究开发。在当前预想的通信系统中,从抑制峰值功率对平均功率比(PAPR: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的同时扩大覆盖范围的观点出发,期望在上行链路中利用单载波方式。此外,在该通信系统中,通过在多个用户之间共享的信道(shared channel)的形式,根据各个用户的通信状况等而适当地分配上下链路与无线资源。决定分配内容的处理被称为调度。为了适当地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各个用户装置将导频信道发送到基站,基站根据其接收质量来评价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此外,为了进行下行链路的调度,基站将导频信道发送到用户装置,用户装置基于该导频信道的接收质量,将表示信道状态的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报告给基站。基于从各个用户装置报告的CQI,基站评价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进行下行链路的调度。
在上行控制信道中,存在必需伴随上行数据信道而传输的控制信息(必需控制信息或者第1控制信息)、和与有无上行数据信道无关地传输的控制信息(第2控制信息)。在第1控制信息中,包括数据信道的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等的在数据信道的解调上不可欠缺的信息。在第2控制信息中,包括下行信道的CQI信息、下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资源分配请求等的信息。因此,用户装置有通过上行控制信道传输仅第1控制信息、仅第2控制信息、或者第1和第2控制信息的双方的可能性。
正在探讨着以下问题:在用于传输上行数据信道而分配了资源块(无线资源)的情况下,通过该资源块传输第1控制信息(以及根据需要而第2控制信息),但在没有传输上行数据信道的情况下,通过专用的资源(专用的频带)传输第2控制信道。以下,概述那样利用频带的例子。
图1表示上行链路的频带利用例子。在图示的例子中,准备了大小2种的数据尺寸的资源单位。大的资源具有1.25MHz的带宽FRB1和0.5ms的持续时间TRB。小的资源具有375kHz的带宽FRB2和0.5ms的持续时间TRB。持续时间可以被称为单位传输期间、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子帧等。这相当于一个无线分组的期间。资源在频率轴方向排列6个,左右配置了较小的资源。资源的配置模式可设定为各种各样,只要在发送侧和接收侧的双方已知即可。在图示的例子中,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使得在大的资源(第2、第3、第4和第5资源块)中的一部分期间,传输伴随上行数据信道的控制信道(第1控制信道)和根据需要传输第2控制信道。此外,用户装置的发送定时被调整,使得在小的资源(第1或者第6资源)中,在没有传输上行数据信道的情况下传输控制信道(第2控制信道)。此外,某个用户装置的第1控制信道使用两个小的资源被传输。在图示的例子中,用户装置A的第2控制信道通过第2子帧的第6资源和第3子帧的第1资源被传输。同样地,用户装置B的第2控制信道通过第3子帧的第6资源和第4子帧的第1资源被传输。这样,由于第2控制信道沿着频率轴和时间轴方向跳跃传输,所以得到时间和频率分集效果,能够增加第2控制信道在基站适当地解调的可靠性。
图2表示上行链路的其他的频带利用例子。与图1的情况相同地,准备大小2种的数据尺寸的资源。在本实施例中,关于较小的资源(第1和第6资源),子帧的期间TRB被进一步分为两个,设定了两个细分期间。在图示的例子中,某个用户装置A的第2控制信道通过第1子帧的第1细分期间(子帧的前半期间)的第1资源和同一第1子帧的第2细分期间(子帧的后半期间)的第6资源被传输。用户装置B的第2控制信道通过第1子帧的第1细分期间的第6资源和第1子帧的第2细分期间的第1资源被传输。在第3和第5子帧中也进行同样的传输。这样,由于第2控制信道沿着频率轴和时间轴方向跳跃传输,所以得到时间和频率分集效果,能够增加第2控制信道在基站适当地解调的可靠性。此外,用户装置A的控制信道的传输在一个子帧的期间内完成,用户装置B的控制信道的传输也在一个子帧的期间内完成。因此,从缩短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延迟的观点出发,这个例子是优选的。对于这种技术,例如记载在3GPP,R1-061675中。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关于图1或者图2的小的资源,如“控制A”或者“控制B”等,其全部资源如像被用户装置A、B等独占那样描述,但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观点出发,应该也允许资源被多个用户装置共享的情况。例如,考虑多个用户装置通过频分复用(FDM)方式共享专用频带的资源的情况。但是,若简单地通过FDM方式进行用户的复用,则每一个用户所占的频带变窄,频带中包含的码片数变少(码片速率变慢)。其结果,用于区分用户装置的导频信道的正交码序列数变少,存在导致干扰等级增加的顾虑。此外,若允许根据用户复用数等而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带宽频繁地变化,则在发送带宽存在变更时,基站必需将其内容逐一向用户装置通知。这样,还产生增加下行控制信息量(信令开销),降低数据信道的传输效率的顾虑。此外,还考虑通过如在W-CDMA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进行的码分复用(CDM)方式共享专用频带的资源的情况。在CDM方式中,能够较宽地确保一个用户所占的频带。但是,担心干扰功率等级变大,信号质量降低。在同一用户将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和信道状态信息(CQI)通过CDM方式复用而发送的情况下,担心还会导致峰值功率的增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从多个用户装置通过单载波方式发送包括对于下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和表示下行信道状态的信息(CQI)的至少一个的上行控制信道的情况下,实现较多地确保正交码序列数和减少发送频带的变动,并且对来自各个用户装置的上行控制信道进行复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在通过单载波方式至少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基站装置的用户装置中使用。用户装置包括:准备表示对于下行数据信道的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的部件;准备表示下行信道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的部件;控制信道生成部件,生成包括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和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至少之一的上行控制信道;以及在没有分配资源用于上行数据信道的发送的情况下,通过规定的专用频带发送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部件。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包括一个以上的单位块,所述单位块包括对该用户装置用的正交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因子而得到的序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从多个用户装置通过单载波方式发送包括对于下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和表示下行信道状态的信息(CQI)的至少一个的上行控制信道的情况下,实现较多地确保正交码序列数和减少发送频带的变动,并且能够对来自各个用户装置的上行控制信道进行复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频带利用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其他的频带利用例子的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用户装置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TTI、子帧和块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对每个长块LB相乘的因子的具体例子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CAZAC码的性质的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广播信息和分配号来确定码信息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通过执行图9的流程图而实现的CAZAC码、循环偏移量和频带的设定例子的图。
图11表示利用块扩频码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用户装置的方框图。
图12表示利用块扩频码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方框图。
图13是表示对长块相乘的因子的图。
图14是表示对长块相乘的因子和块扩频码的具体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对长块相乘的第1~第12因子和块扩频码的具体例子的图。
图16表示利用块扩频码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用户装置的方框图。
图17表示被乘以映射到长块的正交码序列而得到的发送数据序列的具体例子。
图18表示利用块扩频码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方框图。
标号说明
302 CQI估计单元
304 ACK/NACK判定单元
306 每个块的调制模式生成单元
308 每个块的调制单元
310 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DFT)
312 副载波映射单元
314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FFT)
316 循环前缀(CP)附加单元
318 复用单元
320 RF发送电路
322 功率放大器
324 双工器
330 码信息确定单元
332 CAZAC码生成单元
334 循环偏移单元
335 块扩频单元
336 频率设定单元
338 导频信号生成单元
340 发送数据序列生成单元
702 双工器
704 RF接收电路
706 接收定时估计单元
708 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
710 信道估计单元
712 副载波解映射单元
714 频域均衡单元
716 离散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DFT)
718 解调单元
720 重发控制单元
722 调度器
724 码信息设定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没有分配资源用于发送上行数据信道的情况下,包括送达确认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的至少之一的上行控制信道通过规定的专用频带发送。上行控制信道包括对用户装置用的正交码序列(典型地是,CAZAC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的因子而得到的多个单位块序列(长块)。因此,基站装置若将来自多个用户装置的上行控制信道按每个单位块序列进行处理,则能够适当地分离多个用户而不会破坏用户之间的正交性。由于送达确认信息或者信道状态信息的信息量比较少,所以用对CAZAC码相乘的一个以上的因子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它们。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不伴随上行数据信道的上行控制信道由与某些乘法因子一同反复了长块量的CAZAC码序列、和由CAZAC码序列而成的导频信道构成。因此,基站装置只要对每个长块(long block)或者每个短块(short block)处理上行控制信道,就不会损伤CAZAC码的性质。这表示不仅用户之间的正交分离性好,长块的CAZAC码也能够作为信道估计或路径搜索等的参照信号来利用。由于不仅是导频信道包含的少量的短块,还可以使用在上行控制信道中包含多个的长块来进行信道估计等,所以能够对信道估计精度或路径搜索精度的提高起到较大的贡献。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来自多个用户装置的上行控制信道的复用可进行CAZAC码的码复用(CDM),也可以进行频率复用(FDM),但优先进行CDM。因此,能够尽量抑制变更用户装置的发送频带的需要。在此时的FDM中,可以不细分1/(用户复用数)那样的窄带。因此,能够将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频带较宽地确保为某种程度,能够将用于区分用户的码序列数较多地确保。由于在FDM中准备的频带的种类被限定为较少,所以频繁地变化发送频带也被抑制。尽量不允许频繁地变化发送带宽的其他理由是,即使频繁地变化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带宽,也因为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或信道状态信息(CQI)的数据尺寸比较小,所以难以大幅提高信道质量。倒不如不是很允许发送带宽的变化从而减少开销,以发送功率控制(功率控制)来应对信号质量为上策。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也可以进行准备,使得对同一内容的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一组因子(块扩频码)表示正交码序列。单位块也可以包括对正交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的因子(与块扩频码不同地准备的因子)而得到的序列。通过准备块扩频码,能够进一步增加可能的码复用总数。这样,能够进一步实现抑制用户复用数的增减所引起的发送频带频繁地变化的情况的效果。
实施例1
图3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用户装置的方框图。在图3中,描画了CQI估计单元302、ACK/NACK判定单元304、每个块的调制模式生成单元306、每个块的调制单元308、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DFT)310、副载波映射单元312、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FFT)314、循环前缀(CP)附加单元316、复用单元318、RF发送电路320、功率放大器322、双工器324、码信息确定单元330、CAZAC码生成单元332、循环偏移单元334、频率设定单元336和导频信号生成单元338。
CQI估计单元302测定并输出表示下行信道状态的量,即信道状态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状态信息是,例如通过对从基站发送的导频信道的接收质量(可以由SIR、SINR等表现)进行测定,并将该测定值变换为规定的数值来导出。例如,测定的接收质量(SIR)可以变换为用于表示32等级中的哪个等级的数值,并导出可由5比特表现的CQI。
ACK/NACK判定单元304判定在构成接收的下行数据信道的各个分组中是否有错误,并将判定结果作为送达确认信息而输出。送达确认信息可以由表示没有错误的肯定响应(ACK)或者表示有错误的否定响应(NACK)表现。由于送达确认信息能够表现有无对于接收分组的错误即可,所以本质上可用1比特表现,但也可以用更多的比特数表现。
每个块的调制模式生成单元306按每个块的调制模式分别调整信道状态信息(CQI)和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规定数的块包含在子帧中,子帧构成作为资源的分配单位的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图4表示块、子帧和TTI的一例。在图示的例子中,在1.0ms的TTI中,包括两个0.5ms的子帧,各个子帧包括6个长块(LB)和2个短块(SB),长块例如是66.7μs,短块例如是33.3μs。这些数值例只是简单的一例,可根据需要适当地变更。一般,长块用于在接收侧传输未知的数据(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等),短块用于在接收侧传输已知的数据(导频信道等)。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一个TTI中包括12个长块(LB1~LB12)和4个短块(SB1~SB4)。
图3的每个块的调制模式生成单元306决定这12个块(LB1~LB12)中的一个以上和表现信道状态信息(CQI)的比特间的对应关系、和12个块(LB1~LB12)中的一个以上和表现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的比特间的对应关系。用户装置有通过上行控制信道仅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仅发送送达确认信息的情况、以及发送这双方的情况。因此,(A)有可能12个块全部与信道状态信息相关联,(B)有可能12个块全部与送达确认信息相关联,(C)有可能12个块的一部分与信道状态信息相关联而剩余的块与送达确认信息相关联。任何情况下,都基于那样的对应关系,对12个块的各个块准备一个因子,对1个TTI全部准备12个因子(第1因子~第12因子)。
图5表示与长块相关联的因子的具体例子。在图示的(A)中,表示仅发送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的情况。作为一例,对于肯定响应(ACK),12个因子全部为“1”,对于否定响应(NACK),12个因子全部为“-1”。在图5中,作为否定响应(NACK)的其他例子,还表示了“+1”和“-1”混合的因子的组合。这些因子的具体的数值只是一例,只要在肯定响应中使用的12个因子和在否定响应中使用的12个因子作为整体不同即可。此外,送达确认信息不限于12个,可以由一个以上的因子表现。例如可以用一个因子区分ACK/NACK,也可以如(+1,+1)和(+1,-1)那样用两个因子区分ACK/NACK,也可以用比它更多的因子区分ACK/NACK。用一个因子区分ACK/NACK是最简单的判定,但从进一步提高判定精度的观点出发,利用多个因子的相位变化来区分ACK/NACK较好。此外,因子不仅可以是±1,一般可以是任意的复数。但在因子为±1的情况下,从通过简单的符号反转就能够进行运算的方面比较有利。这是因为如后所述那样,对某个CAZAC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的因子即可。
在如ACK为NACK那样基站错误认定的情况下,只不过是不需要重发的分组重新发送到用户装置。但是,若如NACK为ACK那样错误认定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顾虑:用户装置得不到分组合成所需的重发分组,产生分组缺损,或者将新分组之间不合适地进行分组合成,从而导致质量显著恶化。因此,从防止NACK被错误认定为ACK的观点出发,设定用一个以上的因子表现的ACK/NACK的模式较好。
在(B)所示的例子中,表示仅发送信道状态信息(CQI)的情况。在图示的例子中,设为CQI由5比特表现,各个比特从高位比特开始依次由CQI1、CQI2、CQI3、CQI4、CQI5表现。一个长块与5比特中的任一比特相关联。换言之,对12个块的各个块准备的因子为CQI1~CQI5的任一个。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一个TTI中高位比特的发送次数成为低位比特的发送次数以上。最高位比特CQI1分配给4块,CQI2分配给3块,CQI3分配给2块,CQI4也分配给2块,而且,最低位比特CQI5分配给1块。这样,即使在产生了任何错误的情况下,也能够尽量不会使CQI的值剧变。
在(C)所示的例子中,表示从同一用户通过同一TTI发送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和信道状态信息(CQI)的情况。在图示的例子中,3块与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相关联,剩余的9块与信道状态信息(CQI)相关联。若能够利用多个TTI,则即使在同一用户发送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和信道状态信息(CQI)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A)或(B)方法。此外,在从小区中央移动到小区边缘的用户那样,信道状态比当初恶化的情况下,也可以停止报告CQI,仅进行ACK/NACK的反馈。对于通过上行控制信道发送什么样的信息,例如也可以通过高层的信令而适当地变更。
这样,图3的每个块的调制模式生成单元306对12个块的各个块准备一个因子,对一个TTI全部准备12个因子(第1因子~第12因子)。
图3的每个块的调制单元308对分配给用户装置的CAZAC码序列(序列的长度可与1个长块量相关联)的全部码片乘以第1因子而构成第1个长块,对同一CAZAC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第2因子而构成第2个长块,以下同样对同一CAZAC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第12因子而构成第12个长块,从而导出通过一个TTI发送的信息序列。对全部块共同使用的CAZAC码序列是为了区分用户装置而在所在范围小区分配的正交码序列,对于CAZAC码的性质在后面叙述。
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DFT)310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并将时间序列的信息变换为频域的信息。
副载波映射单元312进行在频域中的映射。特别在多个用户装置的复用上使用频分复用(FDM)方式的情况下,副载波映射单元312根据在频率设定单元336中设定的频带,映射信号。在FDM方式中,有集中式(localized)FDM方式和分布式(distributed)FDM方式的2种。在集中式FDM方式中,在频率轴上对各个用户分别分配了连续的频带。在分布式FDM方式中,生成下行信号,使得在宽带范围中(在上行控制信道用的专用频带FRB2整体范围中)断断续续地具有多个频率分量。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FFT)314通过进行傅立叶反变换,从而将频域的信号返回到时域的信号。
循环前缀(CP)附加单元316对发送的信息附加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CP)作为用于吸收多路径传播延迟和在基站中的多个用户之间的接收定时之差的保护间隔起作用。
复用单元318对发送的信息复用导频信道,生成发送码元。导频信道通过以图4的帧结构表示的短块(SB1、SB2)传输。
RF发送电路320进行用于通过无线频率发送发送码元的数字模拟变换、频率变换和频带限制等的处理。
功率放大器322调整发送功率。
双工器324适当地分离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以实现同时通信。
码信息确定单元330确定码信息,该码信息包括在用户装置中使用的CAZAC码序列(序列号)、CAZAC码序列的循环偏移量以及有关发送频带的信息。码信息也可以从来自广播信道的广播信息导出,也可以从基站单独通知。单独的通知例如可以通过L3控制信道那样的高层的信令进行。如在后述的第2实施例中说明的那样,码信息确定单元330还确定对多个块的各个块相乘的一组因子(块扩频码序列)表示哪个正交码序列。
CAZAC码生成单元332根据由码信息所确定的序列号,生成CAZAC码序列。
循环偏移单元334根据由码信息所确定的循环偏移量,通过偏移方式重新排列CAZAC码序列,从而导出其他码。
以下,概述CAZAC码(CAZAC code)。
如图6所示那样,设某一个CAZAC码A的码长为L。为了便于说明,假设该码长相当于L样本或者L码片的期间,但这样的假设并不是本发明所必需的。通过将包含该CAZAC码A的末尾的样本(第L个样本)的一连串的Δ个采样(图中,用斜线表示)移动到CAZAC码A的开头,从而生成如图6下侧所示的其他的码B。此时,关于Δ=0~(L-1),CAZAC码A和B相互正交。即,某一个CAZAC码和将该CAZAC码循环(cyclically)偏移的码相互正交。因此,在准备了一个码长L的CAZAC码的序列的情况下,理论上可准备L个相互正交的码组。某一CAZAC码A和不能通过CAZAC码A的循环偏移而得到的其他CAZAC码C不相互正交。但是,CAZAC码A和不是CAZAC码的随机码之间的互相关值比CAZAC码A和CAZAC码C之间的互相关值大很多。因此,从抑制非正交的码之间的互相关量(干扰量)的观点出发,也是CAZAC码较好。
在本实施例中,从具有这种性质的一组CAZAC码(通过循环方式偏移某一CAZAC码而导出的码序列组)中选择的CAZAC码用于各个用户装置。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将在L个相互正交的码组中成为基本的CAZAC码循环偏移Δ=n×LΔ而得到的L/LΔ个码实际作为移动台的导频信道使用(n=0、1、……、(L-1)/LΔ)。LΔ是基于多路径传播延迟量而决定的量。这样,从各个用户装置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即使在多路径传播环境下也能够相互适当地维持正交关系。对于CAZAC码的细节,例如在以下的文献中记载:D.C.Chu,”Polyphase codeswith good periodic correlation properties”,IEEE Trans.Inform.Theory,vol.IT-18,pp.531-532,July1972;3GPP,R1-050822,Texas In strumens,”On allocation ofuplink sub-channels in EUTRA SC-FDMA”。
图3的频率设定单元336是在对来自多个用户装置的上行控制信道适用了频分复用(FDM)方式的情况下,指定各个用户装置应利用哪个频率。
导频信号生成单元338准备在上行控制信道中包括的导频信道。如上所述那样,导频信道通过以图4的帧结构表示的短块(SB1、SB2)传输。导频信道也由分配给各个用户装置的某个CAZAC码构成。导频信道用的CAZAC码也可以由序列号和循环偏移量来确定。一般由于长块(LB)和短块(SB)的长度、期间或者码片数不同,所以在长块(LB)中包括的CAZAC码CL和在短块(SB)中包括的CAZAC码CS可以分别准备。但是,双方都在相同的用户装置中使用,所以在CAZAC码CL和CS之间可以有某些关系(例如,可以是CL的一部分构成CS)。
图7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基站装置。在图7中,描画了双工器702、RF接收电路704、接收定时估计单元706、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708、信道估计单元710、副载波解映射单元712、频域均衡单元714、离散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DFT)716、解调单元718、重发控制单元720、调度器722以及码信息设定单元724。
双工器702适当地分离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以实现同时通信。
为了在基带处理接收码元,RF接收电路704进行数字模拟变换、频率变换和频带限制等的处理。
接收定时估计单元706基于接收信号中的同步信道或者导频信道来确定接收定时。
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708进行傅立叶变换,并将时间序列的信息变换为频域的信息。
信道估计单元710基于上行导频信道的接收状态来估计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并输出用于进行信道补偿的信息。
副载波解映射单元712进行在频域中的解映射。该处理与在各个用户装置中进行的频域中的映射对应地进行。
频域均衡单元714基于信道估计值而进行接收信号的均衡。
离散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DFT)716进行离散傅立叶反变换,从而将频域的信号返回到时域的信号。
解调单元718解调接收信号。关于本发明是,解调上行控制信道,输出下行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CQI)和/或对于下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
重发控制单元720根据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的内容,准备新分组或者重发分组。
调度器722基于下行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CQI)的好坏或其他的判断基准,决定下行链路的资源分配内容。此外,基于从各个用户装置发送的导频信道的接收结果或其他的判断基准,决定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的内容。决定的内容作为调度信息而输出。调度信息确定在信号的传输上使用的频率、时间、传输格式(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率等)等。
码信息设定单元724基于调度器的分配结果,确定码信息,该码信息包括用于表示上行链路的用户装置使用的CAZAC码的序列号、循环偏移量、可使用的频带等。码信息可以通过广播信道而共同通知给各个用户装置,也可以单独地通知给各个用户装置。在前者的情况下,各个用户装置需要从广播信息中唯一地导出本装置用的特定的码信息。
图8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动作步骤。在该动作例子中,与全部用户装置相关联的一般的码信息通过广播信道(BCH)发送。各个用户装置从广播信息中唯一地导出本装置所特有的码信息。一般的码信息例如可以包括在小区内使用的CAZAC码序列为N序列(C#1、C#2、……C#N)的情况、对各个序列的循环偏移量有M个(0、LΔ、……,(M-)×LΔ)的情况、和使用频率复用方式(FDM),可利用的频带有F组(Bw1、Bw2、……、BwF)的情况等。
在步骤B1中,基站装置进行下行链路的调度,下行控制信道(L1/L2控制信道)、下行数据信道和导频信道发送到用户装置。
在步骤M1中,用户装置基于在下行控制信道中包括的信息,确定与在上行控制信道中使用的码有关的信息(该用户装置用的码信息)。
图9表示可以在步骤M1中使用的码信息的确定方法例子。为了简化,设为准备2个CAZAC码序列(C#1、C#2),对各个序列准备3个循环偏移量(0、LΔ、2LΔ),准备2组可利用的频带(Bw1、Bw2)。因此,可区分2×3×2=12组用户装置。数值例只是一例,可使用适当的任何数值。
在步骤S1中,确认在下行L1/L2控制信道中指定的本装置的分配号P(=1、2、……、12)为哪个号。
在步骤S2中,判定分配号P是否比3大。在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P=1、2、3的情况下),序列号被确定为C#1,偏移量被确定为(P-1)×LΔ,频带被确定为Bw1。在分配号P比3大的情况下,流程进至步骤S3。
在步骤S3中,判定分配号P是否比6大。在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P=4、5、6的情况下),序列号被确定为C#1,偏移量被确定为(P-4)×LΔ,频带被确定为Bw2。在分配号P比6大的情况下,流程进至步骤S4。
在步骤S4中,判定分配号P是否比9大。在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P=7、8、9的情况下),序列号被确定为C#2,偏移量被确定为(P-7)×LΔ,频带被确定为Bw1。在分配号P比9大的情况下,(P=10、11、12的情况下),序列号被确定为C#2,偏移量被确定为(P-10)×LΔ,频带被确定为Bw2。
图10例示通过执行图9的流程而实现的CAZAC码、循环偏移量和频带。如图所示,首先,通过同一序列的CAZAC码的码复用(CDM)方式复用用户。若用户进一步增加,则用户在其他频带通过相同的CAZAC码序列被码复用。之后,在可利用的各个频带进行CDM。换言之,CDM和FDM都进行,但CDM优先。在对超过通过某一CAZAC码系列的码复用和频率复用而能够区分的用户数的用户进行复用的情况下,准备其他的CAZAC码序列,通过CDM、或通过CDM和FDM复用用户。设准备N个在小区内使用的CAZAC码序列(C#1、C#2、……、C#N),对各个序列准备M个循环偏移量(0、LΔ、……、(M-1)×LΔ),使用频率复用方式(FDM),准备F组可利用的频带(Bw1、Bw2、……、BwF)。此时,CAZAC码的序列号由将(P/(M×F))的小数点以下的值进位的值表现,频带使用第((P-(n-1)×(Μ×F))/M)个,循环偏移量由P-((n-1)×(Μ×F))-(f-1)×Μ=PmodM的LΔ倍表现。
在关于图9和图10说明的例子中,在分配号或者用户复用数超过3的时刻开始使用其他频带Bw2。但是,还考虑在用户复用数大于3且6以下的情况下也利用同一频带Bw1,而代替地利用其他CAZAC码序列C#2。CAZAC码C#1和C#2是相互不能通过循环偏移而导出的关系,非正交。这是因为互相关值比较小即可。
这样,根据广播信息和分配信息P,确定各个用户装置的码信息。确定的码信息被通知到图3的CAZAC码生成单元332、循环偏移单元334、频率设定单元336以及导频信号生成单元338。
在图8的步骤M2中,对下行数据信道的各个分组判定有无错误。错误检测例如可以通过循环冗长检测(CRC)法进行,也可以通过在本技术领域中公知的适当的任何错误检测法进行。对每个分组判定表示没有错误(或者即使存在错误,也在允许范围内)的肯定响应(ACK)或者表示有错误的否定响应(NACK),肯定响应(ACK)和否定响应(NACK)构成送达确认信息。
在步骤M3中,测定下行导频信道的接收质量,将该测定值变换为某一范围内的数值,从而导出信道状态信息(CQI)。例如,在接收质量的好坏由32等级表现的情况下,通过变换为表示当前的接收质量(SIR等)为哪个等级的数值,从而导出可由5比特表现的CQI。
步骤M2和M3不一定要以这个顺序进行。送达确认信息的判定和信道状态信息的测定可以在适当的任何时刻进行。
在步骤M4中,生成用于将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和信道状态信息(CQI)的双方或者一方通知给基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如上所述,在图3的每个块的调制模式生成单元中,对12个块的各个块准备一个因子,对一个TTI全部准备12个因子(第1因子~第12因子)。12个因子的一个以上表示送达确认信息或者信道状态信息。上行控制信道具有如图4和图5所示的帧结构。例如,通过对分配给用户装置的一个CAZAC码序列(已进行循环偏移)全体乘以第1因子,从而生成第1长块(LB1)。通过对同一CAZAC码序列乘以第2因子,从而生成第2长块(LB2)。以下同样对同一CAZAC码乘以第K因子,从而生成第K长块(LBK)。这样,生成包括12个长块的上行控制信道用的帧。更正确地说,在该帧中还包括由CAZAC码而成的导频信道。
这样生成的上行控制信道通过在专用频带从用户装置发送到基站。
在步骤B2中,基站装置从多个用户装置接收上行控制信道并对其进行解调。各个用户装置发送同样的上行控制信道,但它们使用不同的循环偏移量的CAZAC码序列、不同的频带或者不同序列的CAZAC码。如上所述,由于在各个长块中只不过是对CAZAC码全体乘以一个因子,所以基站装置能够将从各个用户装置接收的上行控制信道同相相加。因此,同一序列的不同的循环偏移量的CAZAC码之间的正交性不会破坏,所以基站装置能够将来自各个用户装置的信号正交分离。即使使用了非正交的CAZAC码,也能够以与使用随机时序的情况相比低的干扰等级来区分用户装置。此外,通过判别在关于各个用户装置的上行控制信道中使用的第1至第12因子的内容,能够判别送达确认信息和/或信道状态信息的内容。
在步骤B3中,基于在上行控制信道中从用户装置报告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和/或信道状态信息(CQI),进行重发控制和资源分配等的处理。
实施例2
图11表示利用块扩频码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用户装置。图示的用户装置与图3的用户装置大致相同,但在利用块扩频码(BLSC:Block Spreading Code)的方面大不相同。图11中包括块扩频单元335。块扩频单元335准备规定数个的多个一组因子(块扩频码),各个因子乘以长块(LB)的各个块。块扩频码是正交码序列,对于使用哪个正交码序列是由来自码信息确定单元330的信息来指定。
图12表示利用块扩频码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基站装置。图示的基站装置与图7的基站装置大致相同,但在利用块扩频码的方面大不相同。在图12的基站装置中,码信息设定单元724除了指定表示CAZAC码序列的序列号、循环偏移量和可使用的频带之外,还指定表示块扩频码为哪个的信息(码信息)。
图13表示没有乘以块扩频码的第1用户装置UE1和第2用户装置UE2的子帧。第1和第2用户装置一起使用某一CAZAC码序列(CAZAC1),但第2用户装置使用与第1用户装置不同的循环偏移量Δ。因此,从各个用户装置发送的两个子帧相互正交。“Mod.a”表示调制为与第1用户装置UE1有关的最初的长块的数据,即相乘的因子。“Mod.a”~“Mod.f”相当于与第1用户装置UE1有关的第1因子~第6因子(或者第7~第8因子)。“Mod.u”~“Mod.z”相当于与第2用户装置UE2有关的第1因子~第6因子(或者第7~第8因子)。
图14表示对图1和第2用户装置UE1、UE2的各个装置的长块乘以块扩频码的情况。在图示的例子中,对2个长块的各个块各准备一个某一因子(除了调制数据之外)。该因子构成块扩频码(BLSC),并且如图中用虚线框包围那样,对第1用户装置UE1准备正交码(1,1),对第2用户装置UE2准备正交码(1,-1)。如在第1实施例中说明那样,只要对一个以上的长块乘以相同的因子(值),就不会失去构成长块的CAZAC码的正交性。因此,如图示那样对多个块的各个块相乘的一组因子成为在用户之间正交的码,则能够维持CAZAC码的正交性并且通过码使各个用户正交。但是,一个正交码所乘的多个块必需是全部相同的内容。在图示的例子中,对于第1用户UE1的第1因子和第2因子都是“Mod.a”,第3因子和第4因子都是“Mod.b”,第5因子和第6因子都是“Mod.c”。同样地,对于第2用户UE2的第1因子和第2因子都是“Mod.x”,第3因子和第4因子都是“Mod.y”,第5因子和第6因子都是“Mod.z”。因此,通过第1~第12因子搬运的信息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会受到限制,但由于如图5说明那样用于表现ACK/NACK等所需的比特数比较少,所以那样的限制不是致命的。
由于可通过块扩频码(1,1)和(1,-1)区分第1和第2用户装置UE1、UE2,所以在第1和第2用户装置中使用的CAZAC码的偏移量可以相同(不一定要改变循环偏移量Δ)。为了便于说明,说明了乘以长块的因子,但也可以对短块SB乘以任何因子。
图15是表示第1~第12因子以及块扩频码的具体例子的图。图15(1)与图14所示的例子相同,设为第1~第12因子表示如图5所示的ACK。此外,在图15(1)中对每两个块乘以正交码序列,第1和第2用户装置被相互区分。
图15(2)表示正交扩频码长为4的情况。此时,对4个长块乘以4个因子,4个用户进行码复用。在图示的例子中,使用如下4个正交码:
(+1,+1,+1,+1),
(+1,-1,+1,-1),
(+1,+1,-1,-1)和
(+1,-1,-1,+1)。
如上所述那样,在从各个用户装置发送的子帧中,需要在4个块中调制相同的数据(例如,对于第1用户是Mod.a)。这样,码长不仅可以是2、4,可以使用适当的任何长度的正交码。码长是根据用户数和频带等而例如在基站装置中决定。
图15(3)表示发送CQI的情况。与图5(B)的情况相同地,表现CQI的各个比特由CQI1~CQI5表现。
另外,在正交码中可利用适当的任何正交码。如图示的例子那样,码的分量可以是±1,或者也可以如下那样由相位因子来表现:
(1,1,1),
(1,exp(j2π/3),exp(j4π/3))以及
(1,exp(j4π/3),exp(j2π/3))。
根据本实施例,不仅利用CAZAC码的循环偏移量,还利用块扩频码,从而与第1实施例的情况相比能够较多地确保码的正交复用数。在并用了CDM和FDM的情况下,由于CDM的可复用数增加,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利用FDM而引起的带宽的变更。能够大幅减少通知带宽变更的频度和通知所需的无线资源。
实施例3
图16表示利用块扩频码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用户装置。图示的用户装置与图11的用户装置在通过一个长块能够发送数比特~数十比特的信息的方面大不相同。在图16中包括发送数据序列生成单元340来代替每个块的调制模式生成单元。此外,由于图示的用户装置不使用CAZAC序列,所以省略了CAZAC码生成单元332和循环偏移单元334。
发送数据序列生成单元338生成表示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或信道状态信息(CQI)的数据序列。
每个块的调制单元308将通过发送数据序列生成单元340输入的发送数据序列按每一个长块对应,对每个长块乘以正交码序列。进一步,对乘以正交码序列的各个长块乘以通过后述的块扩频单元335准备的规定数的一组因子(块扩频码)。
块扩频单元335准备规定数个的多个一组因子(块扩频码),各个因子乘以各个长块(LB)。块扩频码是正交码序列,对于使用哪个正交码序列是由来自码信息确定单元330的信息而指定。
图17表示生成被乘以映射到长块的正交码序列而得到的发送数据序列的具体例子。
生成用于表示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或信道状态信息(CQI)的数比特~数十比特的数据序列,例如a1、a2、a3、……、aN(N为N>0的整数)。此外,准备正交序列C1、C2、C3、C4、……、aM(M为M>0的整数)。例如,在扩频率为M的情况下,准备C1、C2、C3、……、CM。因此,在扩频率为4的情况下,准备C1、C2、C3、C4。以下,作为一例说明扩频率为4的情况,但对于4以外的情况也是相同的。
对数据序列乘以正交序列。即,进行a1×C1、a1×C2、a1×C3、a1×C4、a2×C1、……、a4×C4。之后,按相乘的正交序列进行排列变换。
其结果,仅生成扩频率(扩频码序列)数个的对数据序列乘以正交序列的块。这些块映射到各个长块,之后被乘以块扩频码。
在第1和第2实施例的用户装置中,在各个长块中只能发送1比特的信息,但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发送多个比特,例如能够发送N比特的信息。
例如在扩频率为4,并且要发送的信息为4比特的情况下,由于4比特分别在4个长块中发送,所以实质上与每一个长块发送1比特的信息相同。但是,在扩频率为4,并且要发送的信息为12比特的情况下,由于12比特分别在4个长块中发送,所以实质上每一个长块能够发送3比特的信息。
图18表示利用块扩频码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基站装置。图示的基站装置与图12的基站装置大致相同,但在不需要进行表示CAZAC码序列的序列号的设定和循环偏移量的设定的方面大不相同。在图18的基站装置中,码信息设定单元724指定用于表示可使用的频带和块扩频码为哪个的信息(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能够由块扩频码来区分用户装置。例如在正交扩频码长为4的情况下,对4个长块分别乘以4个因子。例如在4个用户进行码复用的情况下,使用如下4个正交码:
(+1,+1,+1,+1),
(+1,-1,+1,-1),
(+1,+1,-1,-1)和
(+1,-1,-1,+1)。
码长不仅可以是4个,也可以使用适当的任意长度的正交码。码长可根据用户数和频带等而例如由基站装置决定。
另外,在正交码中可利用适当的任何正交码。如图示的例子那样,码的分量可以是±1,或者也可以如下那样由相位因子来表现:
(1,1,1),
(1,exp(j2π/3),exp(j4π/3))以及
(1,exp(j4π/3),exp(j2π/3))。
根据本实施例,使用块扩频来进行正交CDM发送,从而与如第1和第2实施例那样使用了CAZAC序列的循环偏移的情况相比,能够发送更多的比特数。
此外,通过在长块之间相乘的正交码(块扩频码),能够识别用户。
此外,适用块扩频的其他序列,例如在第2实施例中说明的通过CAZAC序列的循环偏移而生成的其他序列,可通过块扩频进行正交CDM。
为了便于说明,将本发明分为几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各个实施例的区分对于本发明并不是本质性的,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两个以上的实施例。为了促进理解发明而使用了具体的数值例进行了说明,但如果没有特别禁止,那些数值只不过是简单的一个例子,可使用适当的任何值。
以上,参照特定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各个实施例只是例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各种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置使用功能性的框图进行了说明,但那样的装置可以由硬件、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各种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包含在本发明中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2006年10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6-272352号、2006年11月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6-298313号及2007年1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7-001855号的优先权,将2006-272352号、2006-298313号及2007-001855号的全部内容引用到本国际申请中。

Claims (40)

1.一种基站装置,通过单载波方式从多个用户装置至少接收上行控制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提取部件,从上行控制信道提取表示对于下行数据信道的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和表示下行信道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的至少之一;
调度器,根据信道状态信息和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对下行数据信道分配资源;以及
发送部件,发送下行数据信道,
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包括一个以上的单位块,所述单位块包括对循环偏移量的正交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因子而得到的序列,所述循环偏移量是从基站装置对用户装置单独通知的循环偏移量,并且是对于每个用户装置不同的循环偏移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交码序列是CAZAC码序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因子是“+1”或者“-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达确认信息表示的内容,通过对1个以上的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一组因子表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一部分单位块的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因子表示送达确认信息,对另一部分单位块的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因子表示信道状态信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表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各个比特通过对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相乘的一组因子来表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高层的比特对应的单位块的数目为与低层的比特对应的单位块的数目以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分配信息和正交码序列之间设定规定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对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的分配信息,导出所述正交码序列。
9.一种基站装置,通过单载波方式从多个用户装置至少接收上行控制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提取部件,从上行控制信道提取表示对于下行数据信道的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和表示下行信道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的至少之一;
调度器,根据信道状态信息和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对下行数据信道分配资源;以及
发送部件,发送下行数据信道,
在没有对上行数据信道的发送分配资源的情况下,用规定的专用频带接收所述上行控制信道,
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包括一个以上的单位块,并且用根据下行控制信道指定的分配号而导出的频率的专用频带进行接收,所述单位块包括对循环偏移量的正交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因子而得到的序列,所述循环偏移量是根据下行控制信道指定的分配号而导出的循环偏移量,并且是对于每个用户装置不同的循环偏移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交码序列是CAZAC码序列。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因子是“+1”或者“-1”。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达确认信息表示的内容,通过对1个以上的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一组因子表现。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一部分单位块的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因子表示送达确认信息,对另一部分单位块的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因子表示信道状态信息。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表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各个比特通过对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相乘的一组因子来表现。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高层的比特对应的单位块的数目为与低层的比特对应的单位块的数目以上。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
对分配信息和正交码序列之间设定规定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对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的分配信息,导出所述正交码序列,
所述对应关系被设定为,对所述专用频带中的第1频带和所述专用频带中的第2频带的各个频带,决定能够通过码分复用方式进行分配的用户复用数。
17.一种接收方法,用于基站装置,所述基站装置通过单载波方式从多个用户装置至少接收上行控制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方法包括:
从上行控制信道提取表示对于下行数据信道的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和表示下行信道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的至少之一的步骤;
根据信道状态信息和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对下行数据信道分配资源的步骤;以及
发送下行数据信道的步骤,
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包括一个以上的单位块,所述单位块包括对循环偏移量的正交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因子而得到的序列,所述循环偏移量是从基站装置对用户装置单独通知的循环偏移量,并且是对于每个用户装置不同的循环偏移量。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交码序列是CAZAC码序列。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因子是“+1”或者“-1”。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达确认信息表示的内容,通过对1个以上的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一组因子表现。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一部分单位块的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因子表示送达确认信息,对另一部分单位块的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因子表示信道状态信息。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表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各个比特通过对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相乘的一组因子来表现。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与高层的比特对应的单位块的数目为与低层的比特对应的单位块的数目以上。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分配信息和正交码序列之间设定规定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对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的分配信息,导出所述正交码序列。
25.一种接收方法,用于基站装置,所述基站装置通过单载波方式从多个用户装置至少接收上行控制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方法包括:
从上行控制信道提取表示对于下行数据信道的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和表示下行信道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的至少之一的步骤;
根据信道状态信息和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对下行数据信道分配资源的步骤;以及
发送下行数据信道的步骤,
在没有对上行数据信道的发送分配资源的情况下,用规定的专用频带接收所述上行控制信道,
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包括一个以上的单位块,并且用根据下行控制信道指定的分配号而导出的频率的专用频带进行接收,所述单位块包括对循环偏移量的正交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因子而得到的序列,所述循环偏移量是根据下行控制信道指定的分配号而导出的循环偏移量,并且是对于每个用户装置不同的循环偏移量。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交码序列是CAZAC码序列。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因子是“+1”或者“-1”。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达确认信息表示的内容,通过对1个以上的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一组因子表现。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一部分单位块的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因子表示送达确认信息,对另一部分单位块的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上相乘的因子表示信道状态信息。
3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表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各个比特通过对多个单位块的各个单位块相乘的一组因子来表现。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与高层的比特对应的单位块的数目为与低层的比特对应的单位块的数目以上。
32.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接收方法,
对分配信息和正交码序列之间设定规定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对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的分配信息,导出所述正交码序列,
所述对应关系被设定为,对所述专用频带中的第1频带和所述专用频带中的第2频带的各个频带,决定能够通过码分复用方式进行分配的用户复用数。
33.一种用户装置,通过单载波方式至少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包括:
判定部件,准备用于表示对于下行数据信道的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
控制信道生成部件,作成包含所述送达确认信息的上行控制信道;以及发送部件,在没有对上行数据信道的发送分配资源的情况下,用规定的专用频带发送所述上行控制信道,
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中,在构成子帧的多个单位块的所有单位块中,包含对该用户装置用的正交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因子的序列,
在对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的分配信息和上行控制信道中应使用的正交码序列间设定规定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对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的分配信息,导出所述上行控制信道中应使用的该用户装置用的正交码序列。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正交码序列是,循环偏移量为从基站装置对用户装置单独通知的循环偏移量、并且为对于每个用户装置不同的循环偏移量的正交码序列。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包含一个以上的单位块,并且通过根据下行控制信道指定的分配号而导出的频率的专用频带进行发送,所述单位块包括对循环偏移量的正交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因子而得到的序列,所述循环偏移量是根据下行控制信道指定的分配号而到导出的循环偏移量,并且是对于每个用户装置不同的循环偏移量。
36.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应关系被设定为,对所述专用频带中的第1频带和所述专用频带中的第2频带的各个频带,决定能够通过码分复用方式进行分配的用户复用数。
37.一种发送方法,用于用户装置,所述用户装置通过单载波方式至少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方法包括:
作成包含用于表示对于下行数据信道的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的上行控制信道的步骤;以及
在没有对上行数据信道的发送分配资源的情况下,用规定的专用频带发送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步骤,
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中,在构成子帧的多个单位块的所有单位块中,包含对该用户装置用的正交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因子的序列,
在对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的分配信息和上行控制信道中应使用的正交码序列间设定规定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对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的分配信息,导出所述上行控制信道中应使用的该用户装置用的正交码序列。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正交码序列是,循环偏移量为从基站装置对用户装置单独通知的循环偏移量、并且为对于每个用户装置不同的循环偏移量的正交码序列。
39.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包含一个以上的单位块,并且通过根据下行控制信道指定的分配号而导出的频率的专用频带进行发送,所述单位块包括对循环偏移量的正交码序列的全部码片乘以相同因子而得到的序列,所述循环偏移量是根据下行控制信道指定的分配号而到导出的循环偏移量,并且是对于每个用户装置不同的循环偏移量。
40.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应关系被设定为,对所述专用频带中的第1频带和所述专用频带中的第2频带的各个频带,决定能够通过码分复用方式进行分配的用户复用数。
CN201310285521.1A 2006-10-03 2007-10-01 基站装置、接收方法、用户装置、和发送方法 Active CN1033468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72352 2006-10-03
JP272352/06 2006-10-03
JP298313/06 2006-11-01
JP2006298313 2006-11-01
JP2007001855A JP4629056B2 (ja) 2006-10-03 2007-01-09 ユーザ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001855/07 2007-01-09
CN2007800427753A CN101536381B (zh) 2006-10-03 2007-10-01 用户装置和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27753A Division CN101536381B (zh) 2006-10-03 2007-10-01 用户装置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46865A CN103346865A (zh) 2013-10-09
CN103346865B true CN103346865B (zh) 2016-11-02

Family

ID=3926853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85521.1A Active CN103346865B (zh) 2006-10-03 2007-10-01 基站装置、接收方法、用户装置、和发送方法
CN2007800427753A Active CN101536381B (zh) 2006-10-03 2007-10-01 用户装置和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27753A Active CN101536381B (zh) 2006-10-03 2007-10-01 用户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2) US8565166B2 (zh)
EP (1) EP2068477A4 (zh)
JP (1) JP4629056B2 (zh)
KR (3) KR101449556B1 (zh)
CN (2) CN103346865B (zh)
AU (1) AU2007303287B2 (zh)
BR (1) BRPI0718305A2 (zh)
CA (1) CA2665113A1 (zh)
MX (1) MX2009003545A (zh)
WO (1) WO20080416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38114A2 (en) * 2006-09-26 2008-04-03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sequence modulation for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GB0619530D0 (en) * 2006-10-03 2006-11-15 Nokia Corp Signalling
RU2438238C2 (ru) * 2006-10-03 2011-12-27 Нтт Досомо, Инк. 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EP2063544A1 (en) * 2006-10-06 2009-05-27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0910707B1 (ko) 2006-10-19 2009-08-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US8761145B2 (en) 2006-10-31 2014-06-24 Kddi Corporation Wireles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wireles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JP4531784B2 (ja) 2007-03-20 2010-08-2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JP4824612B2 (ja) 2007-03-20 2011-11-3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ES2735877T3 (es) * 2007-06-15 2019-12-20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Llc Aparato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y procedimiento de difusión de señal de respuesta
WO2009011523A1 (en) * 2007-07-16 2009-01-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and acknowledgement signals in sc-fdma communication systems
RU2433541C2 (ru) 2007-07-16 2011-11-10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сигналов индикатора качества канала и подтверждения приема в системах связи sc-fdma
CN101940046B (zh) * 2008-02-04 2015-07-22 诺基亚通信公司 将循环移位映射到用于ack/nack资源分配的信道索引
JP5024548B2 (ja) 2008-03-13 2012-09-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制御信号復調装置、制御信号復調方法、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1296513B (zh) * 2008-04-22 2013-05-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US8321741B2 (en) * 2008-05-05 2012-11-27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adaptive control mechanis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246650B2 (en) 2008-06-04 2016-01-26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open loop transmission diversity
JP5320829B2 (ja) * 2008-06-09 2013-10-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制御チャネル送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RU2010151976A (ru) * 2008-06-20 2012-06-27 Панасоник Корпорэйшн (Jp)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передачи и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передачи
US8644397B2 (en) * 2008-09-23 2014-0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Efficient multiplexing of reference signal and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796318B (zh) * 2009-01-30 2017-12-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数据信道或控制信道上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JP2010278887A (ja) * 2009-05-29 2010-12-09 Panasonic Corp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送信方法
CN101635980B (zh) * 2009-08-28 2012-12-12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利用cazac序列降低参考信号papr的装置和方法
EP2343849B1 (en) * 2010-01-07 2019-05-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hancing features of uplink reference signals
EP2566081B1 (en) 2010-04-30 2019-02-2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1138849A1 (ja) 2010-05-06 2011-11-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応答信号マッピング方法
KR101760016B1 (ko) * 2010-12-21 2017-07-2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기지국 및 그것의 자원 할당 방법
JP5094991B2 (ja) * 2011-07-15 2012-12-1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送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JP5210441B1 (ja) * 2012-01-10 2013-06-1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リソースの管理方法および管理装置
CN103944841B (zh) * 2013-01-17 2017-03-08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信道估计方法及其装置
JP2016149583A (ja) * 2013-06-06 2016-08-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RU2631660C1 (ru) * 2013-09-27 2017-09-26 Нокиа Солюшнз энд Нетуоркс Ой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е 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ресурсов физического канала управления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BR112016021988A8 (pt) * 2014-03-25 2021-07-13 Huawei Tech Co Ltd estação base,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e método de obtenção de informação de estado de canal
KR101815496B1 (ko) * 2015-10-02 2018-01-05 주식회사 써랜라잇 동물 배변 훈련용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동물 배변 훈련 시스템
CN113992315A (zh) * 2017-01-06 2022-01-28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终端、基站、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4271B2 (ja) 1994-05-25 2000-02-28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方法
US8831115B2 (en) 2004-12-22 2014-09-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C-CDMA multiplexing in an orthogonal uplink
JP2006272352A (ja) 2005-03-28 2006-10-12 Nisshin Steel Co Ltd アルミニウム鋳造用仕切り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50083B2 (ja) 2005-04-25 2011-03-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液圧制御装置および作動特性取得装置
US7961700B2 (en) * 2005-04-28 2011-06-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operation in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JP2007001855A (ja) 2005-05-27 2007-01-11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3−5族窒化物半導体積層基板、3−5族窒化物半導体自立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素子
US20070183386A1 (en) * 2005-08-03 2007-08-0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s and Multi-User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 Allocation
EP1955509A4 (en) * 2005-11-28 2011-07-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AND TRANSMITTING A CODE SEQU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985023A4 (en) 2006-01-25 2014-08-13 Texas Instrument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ORTHOGONAL SIGNALS USING BLOCK SHIFTING
US8102802B2 (en) * 2006-05-08 2012-01-24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downlink acknowledgments and transmit indicators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472713B2 (ja) * 2006-06-19 2010-06-0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装置、送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8374161B2 (en) * 2006-07-07 2013-02-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571120B2 (en) 2006-09-22 2013-10-2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acknowledge/not acknowledge (ACK/NACK) bits and their embedding in the reference signal
WO2008038114A2 (en) 2006-09-26 2008-04-03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sequence modulation for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JP4940867B2 (ja) * 2006-09-29 2012-05-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制御信号およびリファレンス信号の多重方法、リソース割当方法および基地局
JP5014727B2 (ja) * 2006-10-03 2012-08-2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ユーザ端末
US8300582B2 (en) * 2006-10-04 2012-10-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ACK transmission for SDM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10707B1 (ko) * 2006-10-19 2009-08-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US9019983B2 (en) * 2006-10-27 2015-04-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obile terminal
US8761145B2 (en) * 2006-10-31 2014-06-24 Kddi Corporation Wireles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wireles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onsideration on transmit diversity in E-UTRA uplink;Toshiba Corporation;《3GPP,TSG-RAN WG1 #46,R1-062192》;20060901;全文 *
Data-non-associated L1/L2 Control Channel Structure for E-UTRA Uplink;NTT DoCoMo,Sharp,Toshiba Corporation;《3GPP TSG-RAN WG1 LTE Ad Hoc, R1-061675》;2006063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41675A1 (en) 2008-04-10
JP2008136156A (ja) 2008-06-12
EP2068477A1 (en) 2009-06-10
KR20140012195A (ko) 2014-01-29
US20100046480A1 (en) 2010-02-25
BRPI0718305A2 (pt) 2014-04-15
US20140003398A1 (en) 2014-01-02
CN101536381B (zh) 2013-08-07
AU2007303287B2 (en) 2012-10-11
US8565166B2 (en) 2013-10-22
KR101449556B1 (ko) 2014-10-13
MX2009003545A (es) 2009-06-22
CN101536381A (zh) 2009-09-16
KR20140012194A (ko) 2014-01-29
EP2068477A4 (en) 2011-12-07
KR101441455B1 (ko) 2014-09-23
CN103346865A (zh) 2013-10-09
CA2665113A1 (en) 2008-04-10
KR101399465B1 (ko) 2014-05-27
US8873499B2 (en) 2014-10-28
KR20090073203A (ko) 2009-07-02
AU2007303287A1 (en) 2008-04-10
JP4629056B2 (ja) 2011-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6865B (zh) 基站装置、接收方法、用户装置、和发送方法
CN102664723B (zh) 用户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01977440B (zh) 用户装置及方法
JP4531784B2 (ja) ユーザ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CN101911555B (zh)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用户装置和方法
CN104205973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资源分配方法
CN104509193A (zh)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CN103155471B (zh)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5101656B2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JP5138730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