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44954B -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44954B
CN103344954B CN201310282885.4A CN201310282885A CN103344954B CN 103344954 B CN103344954 B CN 103344954B CN 201310282885 A CN201310282885 A CN 201310282885A CN 103344954 B CN103344954 B CN 1033449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grid
depth
bathymetric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828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44954A (zh
Inventor
吴自银
李守军
尚继宏
李家彪
罗孝文
金肖兵
赵荻能
周洁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OA
Original Assignee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O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OA filed Critical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OA
Priority to CN20131028288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4495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44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4954A/zh
Priority to US14/416,053 priority patent/US9361728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4/072136 priority patent/WO201500349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44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4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05Geographic mode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86Combinations of sonar systems with lidar systems; Combinations of sonar systems with systems not using wave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88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5/89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1/002D [Two 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on
    • G06T11/60Editing figures and text; Combining figures or tex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20Editing of 3D images, e.g. changing shapes or colours, aligning objects or positioning par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06T5/90Dynamic range modification of images or parts thereof
    • G06T5/94Dynamic range modification of images or parts thereof based on local image properties, e.g. for local contrast enhanc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30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Acoustic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实现了多波束测深、单波束测深、历史地形图和全球地形等多种数据的合理拼接与海底地形构建。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历史海底地形图转换为网格数据,其他来源水深转换为网格,采用叠加对比方法对不同来源水深的精度进行评估;采用多图层方法,对多来源水深数据的融合、裁剪与拼接,建立误差分布模型对各种来源水深数据进行合理修正与融合;多来源水深海底地形与网格构建。本发明的优点是在海洋测绘与制图过程中,能有效利用多种来源数据,提升了历史水深数据精度和综合利用效率,在海洋测绘、海底地形地貌制图及海底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海洋测绘、计算机图形学和海底科学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多波束勘测的区域性和阶段性,在成图时经常存在测深数据空白区,为了使编制的图件美观,需要补充其他来源的海底地形数据,如历史地形图(包括纸介质和电子地形图)、全球地形库资料、卫星测高数据和单波束测深等,但这些数据的精度与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差甚远,如何有机融合多来源数据是编制海底地形图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多波束测深代表了当代最先进的海洋测绘技术,是绘制海底地形与地貌图的首选数据。单波束测深数据精度较高,但受调查成本限制,测线一般较为稀疏,难以编制高精度的地形图,尤其是具备真实感的三维海底地形图。已出版大比例尺地图或海图矢量化数据的优点是近岸浅水区数据精度较高,但在深水区多存在较大的精度问题。目前使用纸质地图数据的常见做法是直接矢量化,由此获取目标海区线状资料,然后通过手工拼图方式与多波束勘测区进行拼接,但在成图等深间距与纸图等深间距差异较大时很难拼接成图;其次,在构建等值树实现拓扑填色或绘制三维海底地形、地貌图时比较困难。卫星测高和全球地形库水深数据精度较差,尤其在浅于200m水深海区与多波束勘测数据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甚至出现等深线与岛屿频繁相交情况,一般在近海区不采用这类数据,仅在远海深水区作为海底地形、地貌制图的一种补充资料使用。
从检索的公开资料分析,目前无成熟的技术方法解决海底地形、地貌图编制中多种来源数据的有效拼接问题,尤其是面对多波束测深、卫星测高、单波束测深和历史地形图等多种来源数据的无缝拼接与融合,无现成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存在的海底地形成与地貌图中多来源数据融合问题,提出一种通过矢量化海底地形图并添加地形特征线以保留原图的精细特征,通过多种来源水深数据网格的叠加、对比、修正和拼接,从而实现不同来源水深数据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海底地形的保真重建。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海底地形图转换为网格数据
(1)矢量化原海底地形图:通过平板式扫描仪扫描纸版海底地形图,并对平面地形图进行电子矢量化,并保留每条等深线的深度属性,矢量化后的电子地形图要和平面地形图完全吻合;矢量化后的电子地形图形成电子地形数据集D1={t1i},每条等深线t1i由水深集{x1j,y1j,z1j}构成,t1i={x1j,y1j,z1j};其中i,j为自然数;
(2)添加特征辅助线:对矢量化后的电子地形图进行检查,对于存在鞍部地形和正负极值地形区域的,则添加辅助线;添加的辅助线是与电子地形图中的矢量线趋势一致,添加后形成数据集D2={t2i},每条等深线t2i由水深集{x2j,y2j,z2j}构成,t2i={x2j,y2j,z2j};
(3)转换地形图为网格:采用Kriging网格化方法进行数据转换,转换后形成网格数据Ghis(I,J);
(4)重绘海底地形图:
对于转换后的网格,按照步骤(1)中的平面地形图一样的制图参数重新构建海底地形图,形成重绘后的地形数据集D3={t3i},每条等深线t3i由水深集{x3j,y3j,z3j}构成,t3i={x3j,y3j,z3j};其中所述的制图参数为投影方式、坐标系统和等深线间距;
或,叠加对比并评估转换精度方法:通过图层叠加对比的方法,将步骤(1)中与步骤(4)中所形成的数据集进行对比;
(a)逐点计算新旧等深线t1i={x1j,y1j,z1j}和t3i={x3j,y3j,z3j}空间距离: d j = ( x 1 j - x 3 j ) 2 + ( y 1 j - y 3 j ) 2 ,
(b)计算新旧等深线间的平均距离误差值: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22
(c)当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23
时,则返回步骤(2)重新添加辅助线,其中d为预给定的新旧等深线距离误差值,
时,输出转换后的网格文件Ghis(I,J);
或,采用同点数据提取并评估转换精度方法:在网格数据Ghis(I,J)中,按照地形数据集D1={t1i}中每条等深线t1i={x1j,y1j,z1j}的坐标(x1j,y1j)按照距离反比加权方法依次提取水深值z4j,形成新的数据集D4={t4i},每个新的水深数据t4i由水深点集合构成,t4i={x4j,y4j,z4j}。
(a)提取水深数据方法:依次读取t1i={x1j,y1j,z1j},按照坐标(x1j,y1j)查询在网格文件Ghis(I,J)中的位置,并按照最邻近四点的距离反比方法逐点计算每个点的水深值z4j
z 4 j = Σ I = k k + 1 Σ J = l l + 1 w ( I , J ) × dep ( I , J ) / Σ I = k k + 1 Σ J = l l + 1 w ( I , J )
w ( I , J ) = 1 / ( x 1 i - x ( I , J ) ) 2 + ( y 1 i - y ( I , J ) ) 2
x(I,J)和y(I,J)为网格数据的坐标值;w(I,J)为权重值;
(b)计算新旧等深线间的平均水深误差值: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34
(c)当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35
时,则返回步骤(2)重新添加辅助线,其中z为预给定的新旧等深线水深误差值,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36
时,输出转换后的网格文件Ghis(I,J);
步骤2:其他来源水深转换为网格
(1)再利用多波束方法测定海底水深数据,采用距离反比加权方法将所测得的海底水深数据网格化,形成网格数据Gmb(I,J);
(2)再利用单波束方法测定海底水深数据,采用Kriging网格化方法将所测得的海底水深数据进行网格化,形成网格数据Gsb(I,J);
(3)再利用卫星测高和全球地形库方法测得的海底水深数据,采用高斯样条插值或距离反比的方法将所测得海底水深数据进行网格化,形成网格数据Goth(I,J);
上述不同方法测得的海底水深数据,以相同参数进行网格化,包括插值方法、插值参数、坐标、投影和水深数据测量基准面;
步骤3:不同方法测得的海底水深数据进行精度评估,采用下述步骤进行评估:
(1)通过图层叠加对比方法,对不同方法测得的海底水深数据进行叠加对比,通过不同网格在重叠区域水深点的水深差值确定其精度;
(2)若有原始海底水深数据的,则进行对比,并按水深精度的高低顺序进行排序,保留其中最高精度的水深数据;
若没有原始海底水深数据的,则以多波束、或单波束测得海底水深数据为优先,其次是历史地形图所体现的海底水深数据、最后是卫星测高或全球地形库数据得到的海底水深数据;
步骤4:多来源水深数据的融合、裁剪与拼接,可采用下述步骤:
(1)通过图层叠加对比方法,在重叠区域,通过步骤3中所确定的最高精度的水深数据作为对其他来源数据的标准,并通过重叠区水深数据的误差均值△d来修正非重叠区的数据;
或,采用网格方法修正误差水深数据,即根据步骤3中所确定的最高精度数据和其他来源数据在重叠区相同位置的水深差值数据集Derr={ti},采用样条或者贝赛尔曲面方法,构建水深误差网格Gerr(I,J),然后使用该误差网格逐点修正非重叠区的数据;
(2)在重叠区保留最高精度的数据,裁剪掉其它数据,分别形成裁剪后的数据网格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41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42
步骤5:面向多来源水深的海底地形与网格构建,通过下述步骤构建海底地形:
(1)将步骤4(2)中形成的数据网格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43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44
转换为离散水深数据Dhis={ti}、Dmb={ti}、Dsb={ti}和Doth={ti};
(2)将步骤5(1)中的离散水深数据采用统一的网格化方法进行海底地形网格重建,形成统一的数据网格Gfus(I,J);
或,读取步骤4(2)中形成的各种水深数据网格,进行网格合并,形成统一的数据网格Gfus(I,J);
(3)基于合成的网格Gfus(I,J)重新绘制海底地形图,并和步骤1中的地形图进行叠加对比,按照步骤1(4)中的叠加对比并评估转换精度方法、或数据提取并评估转换精度方法评估融合后的数据精度。
在本发明的步骤1:历史海底地形图转换为网格数据中,(1)矢量化原海底地形图,如果原海底地形图是纸质地形图,需要采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其转换为电子版地形图,然后根据原始图件的相关参数(图框范围、坐标系、投影方式)评估扫描后的地形图精度,如果发生变形需重新扫描。对于精度符合要求的地形图,对其进行电子矢量化,并保留每条等深线的深度属性。矢量化后的电子地形图要和原图完全吻合,矢量化后形成电子地形数据集D1={ti}。
(2)添加特征辅助线。对矢量化后的海底地形图进行全面检查,对于等深线稀疏、存在鞍部地形和正负极值地形等需要添加辅助线来刻画原始图,避免后期网格化发生地形畸变,添加的辅助线需要有水深属性,且其水深值是变化的,这种变化要与已有的等深线或水深值变化趋势相吻合。添加辅助线的目的在于保留原图细部特征同时避免地形畸变,尤其在等深线包围区域内无其他水深信息能表达其变化趋势时,必须添加辅助线或水深值。添加后形成数据集D2={ti}。
(3)转换地形图为网格。一般而言,海底地形图为了美观可读,等深线多较为稀疏、水深点较少(如海图),一般的网格化方法已不能满足转换要求,可采用Kriging网格化方法进行数据转换,Kriging网格化方法在本行业内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插值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51
式中,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52
为待插深度点;dep(xi)为已知深度点,由数据集D2={ti}离散为水深点所得;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53
为各已知深度点的权值系数,该系数可通过Kriging公式计算:
Σ j = 1 n w j y ( x i , x j ) - u = y ( x 0 , x i ) Σ j = 1 n w j = 1 , i = 1,2 , . . . , n
式中,y(xi,xj)为各已知深度点间的协方差;y(x0,xi)为待插值点与各已知点间的协方差。
转换后形成网格数据Ghis(i,j)。
(4)重绘海底地形图。对于转换后的网格,按照和原海底地形图一样的参数重新构建海底地形图,要保持新旧地形图等深线间距完全一致。
形成重绘后的地形数据集D3={ti}。
(5)叠加对比并评估转换精度。通过图层叠加对比的方法,评估新、旧海底地形图中等深线的差异,对于等深线存在位移、变形或打结的区域,需返回到重新添加地形辅助线,如此循环,直至新旧海底地形图完全吻合,然后才输出转换后的网格文件,本发明中的吻合数据可以在系统中事先设定。
可采取两种方法对比转换前后的电子地形:
①通过图层叠加,通过人机交互模式初步判断新旧电子地形数据D1和D3是否吻合,包括新旧等深线形态是否一致,新的等深线是否有打结和畸变现象,如二者存在较大偏差,直接返回步骤(2)。
②在网格数据Ghis(i,j)中,按照地形数据D1={ti}的坐标依次提取水深值,从而形成新的数据集D4={ti},然后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依次判断每级等深线的差值,给出水深差值门限值d,当D1={ti}和D4={ti}中所有水深点差值的均方根小于d时,表示二者吻合,否则返回步骤(2)。
步骤2:其他来源水深转换为网格。对于不同来源水深数据,其网格化方法不同。可采用下述步骤:
(1)对于全覆盖的多波束水深数据,因其数据密度高、数据量大,可采用距离反比加权方法快速网格化,形成网格数据Gmb(i,j)。计算公式如下:
dep ( x , y ) = Σ i = 1 i = n w i z i ÷ Σ i = 1 i = n w i , 其中, w i = 1 / dis i 2
zi、wi和disi分别为参加网格化水深点的水深值、计算权重值及与交点的距离值;
(2)对于单波束测深数据,因为一般情况下,数据密度较为稀疏,可采用Kriging网格化方法进行网格化,形成网格数据Gsb(i,j)。计算公式见步骤1(1)。
(3)对于卫星测高和全球地形库水深数据,可采用高斯样条插值或距离反比的方法进行网格化,形成网格数据Goth(i,j)。
(4)所有不同来源数据,均要求按照相同参数进行网格化,包括插值方法、插值参数、坐标、投影和水深数据测量基准面等。
步骤3:不同来源水深的精度评估。可采用下述步骤进行评估:
(1)通过图层叠加对比方法,对不同来源水深数据进行叠加对比,通过不同网格在重叠区域水深点的水深差值来评估其精度。
(2)对于知道原始来源数据精度的水深,按照水深精度差异进行排序,保留最高精度的水深数据。
(3)对于不知道原始精度的水深数据,一般而言,首先以实测数据为准(如,以多波束和单波束测深数据精度最高),其次是历史地形图(如海图和正式出版的海底地形图)、最后是卫星测高或全球地形库数据等,按照数据来源可靠性进行排序。
步骤4:多来源水深数据的融合、裁剪与拼接。可采用下述步骤:
(1)通过图层叠加对比方法,在重叠区域,通过最高精度的水深数据来评价其他来源数据,并通过重叠区水深数据的误差均值△d来修正非重叠区的数据。
也可采用网格方法精确地修正误差水深数据。具体而言,根据最高精度数据和其他来源数据在重叠区相同位置的水深差值数据集Derr={ti},采用样条或者贝赛尔曲面方法,构建完整的水深误差网格Gerr(i,j),然后使用该误差网格逐点修正非重叠区的数据。
(2)在重叠区裁剪掉精度低的数据,保留最高精度的数据,保证所有数据子网格不重叠但能相互衔接,分别形成裁剪后的数据网格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71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72
步骤5:面向多来源水深的海底地形与网格构建。可通过下述步骤构建海底地形:
(1)将步骤4(2)中形成的数据网格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81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82
转换为离散水深数据Dhis={ti}、Dmb={ti}、Dsb={ti}和Doth={ti}。然后进入步骤(2)或者(3)。
(2)将步骤(1)中的离散水深采用统一的网格化方法进行海底地形网格重建,形成统一的数据网格Gfus(i,j);
(3)或者跳过步骤(2),直接采用统一的方法或软件,直接读取步骤4(2)中形成的各种水深网格,直接进行网格合并,从而形成统一的数据网格Gfus(i,j)。
(4)基于合成的网格Gfus(i,j)重新绘制海底地形图,并和原始图进行叠加对比,如果地形图存在畸变,返回步骤4,重新修正低精度水深数据,直至满足要求。
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现了多种来源水深数据的转换、评估、修正、融合和拼接,并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流程与方法,在海洋测绘过程中,能有效利用多种来源数据,从而实现了海底地形的构建和电子化成图,克服了传统的历史水深数据难以有效利用问题,提升了历史数据质量和多种来源数据的综合利用效率,在海洋测绘、计算机图形学与海底科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历史地形转换
图3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来源数据的拼接和融合
图4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构建海底地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作具体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是按照下述步骤建立的:
完整的工作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
步骤1:历史海底地形图转换为网格数据
(1)矢量化原海底地形图。如果原海底地形图是纸质地形图,需要采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其转换为电子版地形图。然后根据原始图件的相关参数(图框范围、坐标系、投影方式)评估扫描后的地形图精度,如果发生变形需重新扫描。对于精度符合要求的地形图,对其进行电子矢量化,并保留每条等深线的深度属性。矢量化后的电子地形图要和原图完全吻合。矢量化后形成电子地形数据集D1={ti}。
(2)添加特征辅助线。对矢量化后的海底地形图进行全面检查,对于等深线稀疏、存在鞍部地形和正负极值地形等需要添加辅助线来刻画原始图,避免后期网格化发生地形畸变,添加的辅助线需要有水深属性,且其水深值是变化的,这种变化要与已有的等深线或水深值变化趋势相吻合。添加辅助线的目的在于保留原图细部特征同时避免地形畸变,尤其在等深线包围区域内无其他水深信息能表达其变化趋势时,必须添加辅助线或水深值。添加后形成数据集D2={ti}。
(3)转换地形图为网格。一般而言,海底地形图为了美观可读,等深线多较为稀疏、水深点较少(如海图),一般的网格化方法已不能满足转换要求,可采用Kriging网格化方法进行数据转换。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91
式中,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92
为待插深度点;dep(xi)为已知深度点,由数据集D2={ti}离散为水深点所得;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093
为各已知深度点的权值系数,该系数可通过Kriging公式计算:
Σ j = 1 n w j y ( x i , x j ) - u = y ( x 0 , x i ) Σ j = 1 n w j = 1 , i = 1,2 , . . . , n
式中,y(xi,xj)为各已知深度点间的协方差;y(x0,xi)为待插值点与各已知点间的协方差。
转换后形成网格数据Ghis(i,j)。
(4)重绘海底地形图。对于转换后的网格,按照和原海底地形图一样的参数重新构建海底地形图,要保持新旧地形图等深线间距完全一致。
形成重绘后的地形数据集D3={ti}。
(5)叠加对比并评估转换精度。通过图层叠加对比的方法,评估新、旧海底地形图中等深线的差异,对于等深线存在位移、变形或打结的区域,需返回步骤(2)重新添加地形辅助线,如此循环,直至新旧海底地形图完全吻合,然后才输出转换后的网格文件。
可采取两种方法对比转换前后的电子地形:
①通过图层叠加,,基于人机交互模式初步判断新旧电子地形数据D1和D3是否吻合,包括新旧等深线形态是否一致,新的等深线是否有打结和畸变现象,如二者存在较大偏差,直接返回步骤(2)。
②在网格数据Ghis(i,j)中,按照地形数据D1={ti}的坐标依次提取水深值,从而形成新的数据集D4={ti},然后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依次判断每级等深线的差值,给出水深差值门限值d,当D1={ti}和D4={ti}中所有水深点差值的均方根小于d时,表示二者吻合,否则返回步骤(2)。
历史地形图的转换见图2。
步骤2:其他来源水深转换为网格。对于不同来源水深数据,其网格化方法不同。可采用下述步骤:
(1)对于全覆盖的多波束水深数据,因其数据密度高、数据量大,可采用距离反比加权方法快速网格化,形成网格数据Gmb(i,j)。计算公式如下:
dep ( x , y ) = Σ i = 1 i = n w i z i ÷ Σ i = 1 i = n w i , 其中, w i = 1 / dis i 2
zi、wi和disi分别为参加网格化水深点的水深值、计算权重值及与交点的距离值;
(2)对于单波束测深数据,因为一般情况下,数据密度较为稀疏,可采用Kriging网格化方法进行网格化,形成网格数据Gsb(i,j)。
(3)对于卫星测高和全球地形库水深数据,可采用高斯样条插值或距离反比的方法进行网格化,形成网格数据Goth(i,j)。计算公式见步骤2(1)。
(4)所有不同来源数据,均要求按照相同参数进行网格化,包括插值方法、插值参数、坐标、投影和水深数据测量基准面等。
步骤3:不同来源水深的精度评估。可采用下述步骤进行评估:
(1)通过图层叠加对比方法,对不同来源水深数据进行叠加对比,通过不同网格在重叠区域水深点的水深差值来评估其精度。
(2)对于知道原始来源数据精度的水深,按照水深精度差异进行排序,保留最高精度的水深数据。
(3)对于不知道原始精度的水深数据,一般而言,首先以实测数据为准(如,以多波束和单波束测深数据精度最高),其次是历史地形图(如海图和正式出版的海底地形图)、最后是卫星测高或全球地形库数据等,按照数据来源可靠性进行排序。
步骤4:多来源水深数据的融合、裁剪与拼接。可采用下述步骤:
(1)通过图层叠加对比方法,在重叠区域,通过最高精度的水深数据来评价其他来源数据,并通过重叠区水深数据的误差均值△d来修正非重叠区的数据。
也可采用网格方法精确地修正误差水深数据。具体而言,根据最高精度数据和其他来源数据在重叠区相同位置的水深差值数据集Derr={ti},采用样条或者贝赛尔曲面方法,构建完整的水深误差网格Gerr(i,j),然后使用该误差网格逐点修正非重叠区的数据。
(2)在重叠区裁剪掉精度低的数据,保留最高精度的数据,保证所有数据子网格不重叠但能相互衔接,分别形成裁剪后的数据网格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111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112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113
不同来源数据的裁剪与拼接示意见图3。
步骤5:面向多来源水深的海底地形与网格构建。可通过下述步骤构建海底地形:
(1)将步骤4(2)中形成的数据网格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114
Figure BDA00003475772700115
转换为离散水深数据Dhis={ti}、Dmb={ti}、Dsb={ti}和Doth={ti}。然后进入步骤(2)或者(3)。
(2)将步骤(1)中的离散水深采用统一的网格化方法进行海底地形网格重建,形成统一的数据网格Gfus(i,j);
或者跳过步骤(2),直接采用统一的方法或软件,直接读取步骤4(2)中形成的各种水深网格,直接进行网格合并,从而形成统一的数据网格Gfus(i,j)。
(3)基于合成的网格Gfus(i,j)重新绘制海底地形图,并和原始图进行叠加对比,如果地形图存在畸变,返回步骤4,重新修正低精度水深数据,直至满足要求。
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构建海底地形见图4。

Claims (1)

1.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1:海底地形图转换为网格数据
(1)矢量化原海底地形图:通过平板式扫描仪扫描纸版海底地形图,并对平面地形图进行电子矢量化,并保留每条等深线的深度属性,矢量化后的电子地形图要和平面地形图完全吻合;矢量化后的电子地形图形成电子地形数据集D1={t1i},每条等深线t1i由水深集{x1j,y1j,z1j}构成,t1i={x1j,y1j,z1j};其中i,j为自然数;
(2)添加特征辅助线:对矢量化后的电子地形图进行检查,对于存在鞍部地形和正负极值地形区域的,则添加辅助线;添加的辅助线是与电子地形图中的矢量线趋势一致,添加后形成数据集D2={t2i},每条等深线t2i由水深集{x2j,y2j,z2j}构成,t2i={x2j,y2j,z2j};
(3)转换地形图为网格:采用Kriging网格化方法进行数据转换,转换后形成网格数据Ghis(I,J);
(4)重绘海底地形图:
对于转换后的网格,按照步骤(1)中的平面地形图一样的制图参数重新构建海底地形图,形成重绘后的地形数据集D3={t3i},每条等深线t3i由水深集{x3j,y3j,z3j}构成,t3i={x3j,y3j,z3j};其中所述的制图参数为投影方式、坐标系统和等深线间距;
或,叠加对比并评估转换精度方法:通过图层叠加对比的方法,将步骤(1)中与步骤(4)中所形成的数据集进行对比;
(a)逐点计算新旧等深线t1i={x1j,y1j,z1j}和t3i={x3j,y3j,z3j}空间距离: d j = ( x 1 j - x 3 j ) 2 + ( y 1 j - y 3 j ) 2 ,
(b)计算新旧等深线间的平均距离误差值:
Figure FDA0000453666520000012
(c)当时,则返回步骤(2)重新添加辅助线,其中d为预给定的新旧等深线距离误差值,
Figure FDA0000453666520000014
时,输出转换后的网格文件Ghis(I,J);
或,采用同点数据提取并评估转换精度方法:在网格数据Ghis(I,J)中,根据地形数据集D1={t1i}中每条等深线t1i={x1j,y1j,z1j}的坐标(x1j,y1j)按照距离反比加权方法依次提取水深值z4j,形成新的数据集D4={t4i},每个新的水深数据t4i由水深点集合构成,t4i={x4j,y4j,z4j};
(a)提取水深数据方法:依次读取t1i={x1j,y1j,z1j},按照坐标(x1j,y1j)查询在网格文件Ghis(I,J)中的位置,并按照最邻近四点的距离反比方法逐点计算每个点的水深值z4j
z 4 j = Σ I = k k + 1 Σ J = l l + 1 w ( I , J ) × dep ( I , J ) / Σ I = k k + 1 Σ J = l l + 1 w ( I , J )
w ( I , J ) = 1 / ( x 1 i - x ( I , J ) ) 2 + ( y 1 i - y ( I , J ) ) 2
x(I,J)和y(I,J)为网格数据的坐标值;w(I,J)为权重值;
(b)计算新旧等深线间的平均水深误差值:
Figure FDA0000453666520000023
(c)当
Figure FDA0000453666520000024
时,则返回步骤(2)重新添加辅助线,其中z为预给定的新旧等深线水深误差值,
Figure FDA0000453666520000025
时,输出转换后的网格文件Ghis(I,J);
步骤2:其他来源水深转换为网格
(1)再利用多波束方法测定海底水深数据,采用距离反比加权方法将所测得的海底水深数据网格化,形成网格数据Gmb(I,J);
(2)再利用单波束方法测定海底水深数据,采用Kriging网格化方法将所测得的海底水深数据进行网格化,形成网格数据Gsb(I,J);
(3)再利用卫星测高和全球地形库方法测得的海底水深数据,采用高斯样条插值或距离反比的方法将所测得海底水深数据进行网格化,形成网格数据Goth(I,J);
上述不同方法测得的海底水深数据,以相同参数进行网格化,包括插值方法、插值参数、坐标、投影和水深数据测量基准面;
步骤3:不同方法测得的海底水深数据进行精度评估,采用下述步骤进行评估:
(1)通过图层叠加对比方法,对不同方法测得的海底水深数据进行叠加对比,通过不同网格在重叠区域水深点的水深差值确定其精度;
(2)若有原始海底水深数据的,则进行对比,并按水深精度的高低顺序进行排序,保留其中最高精度的水深数据;
若没有原始海底水深数据的,则以多波束、或单波束测得海底水深数据为优先,其次是历史地形图所体现的海底水深数据、最后是卫星测高或全球地形库数据得到的海底水深数据;
步骤4:多来源水深数据的融合、裁剪与拼接,可采用下述步骤:
(1)通过图层叠加对比方法,在重叠区域,通过步骤3中所确定的最高精度的水深数据作为对其他来源数据的标准,并通过重叠区水深数据的误差均值Δd来修正非重叠区的数据;
或,采用网格方法修正误差水深数据,即根据步骤3中所确定的最高精度数据和其他来源数据在重叠区相同位置的水深差值数据集Derr={ti},采用样条或者贝赛尔曲面方法,构建水深误差网格Gerr(I,J),然后使用该误差网格逐点修正非重叠区的数据;
(2)在重叠区保留最高精度的数据,裁剪掉其它数据,分别形成裁剪后的数据网格
Figure FDA0000453666520000031
Figure FDA0000453666520000032
步骤5:面向多来源水深的海底地形与网格构建,通过下述步骤构建海底地形:
(1)将步骤4(2)中形成的数据网格
Figure FDA0000453666520000033
Figure FDA0000453666520000034
转换为离散水深数据Dhis={ti}、Dmb={ti}、Dsb={ti}和Doth={ti};
(2)将步骤5(1)中的离散水深数据采用统一的网格化方法进行海底地形网格重建,形成统一的数据网格Gfus(I,J);
或,读取步骤4(2)中形成的各种水深数据网格,进行网格合并,形成统一的数据网格Gfus(I,J);
(3)基于合成的网格Gfus(I,J)重新绘制海底地形图,并和步骤1中的地形图进行叠加对比,按照步骤1(4)中的叠加对比并评估转换精度方法、或数据提取并评估转换精度方法评估融合后的数据精度。
CN201310282885.4A 2013-07-08 2013-07-08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 Active CN1033449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82885.4A CN103344954B (zh) 2013-07-08 2013-07-08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
US14/416,053 US9361728B2 (en) 2013-07-08 2014-02-17 Submarine topography 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multi-source water depth data integration
PCT/CN2014/072136 WO2015003496A1 (zh) 2013-07-08 2014-02-17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82885.4A CN103344954B (zh) 2013-07-08 2013-07-08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44954A CN103344954A (zh) 2013-10-09
CN103344954B true CN103344954B (zh) 2014-07-02

Family

ID=49279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82885.4A Active CN103344954B (zh) 2013-07-08 2013-07-08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61728B2 (zh)
CN (1) CN103344954B (zh)
WO (1) WO20150034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4954B (zh) * 2013-07-08 2014-07-0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
CN103591942B (zh) * 2013-11-07 2014-07-23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基于声速最大偏移的声速剖面快速精简与自动优选方法
CN104680583B (zh) * 2013-11-27 2018-04-27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海底地形自动生成的方法
CN103837140B (zh) * 2014-03-21 2014-10-0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种初始弧后盆地大陆架划界的测绘方法
CN104156527B (zh) * 2014-08-12 2017-10-13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用于航海模拟器仿真的雷达模拟数据合并方法
CN104361616B (zh) * 2014-11-05 2017-09-01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风电场风资源评估的地形地貌文件获取方法
CN104794267B (zh) * 2015-04-08 2017-09-19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基于ecdis的水深信息显示及应用方法
CN105391694A (zh) * 2015-10-20 2016-03-09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多源态势信息融合方法
CN106709993A (zh) * 2017-01-06 2017-05-24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多波束水深资料网格化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7589464B (zh) * 2017-09-07 2018-05-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卫星测高重力数据与船测重力数据融合方法
CN107578068B (zh) * 2017-09-18 2018-05-0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卫星测高重力数据与重力卫星数据融合方法
CN108830794B (zh) * 2018-05-31 2022-02-18 中国人民解放军61540部队 高斯投影的pdf地图跨图幅无缝拼接显示方法
CN108875177B (zh) * 2018-06-06 2022-09-16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bim模型创建单波束测点下内河航道疏浚图形的方法
CN109410736B (zh) * 2018-09-14 2019-08-30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多源dem数据无缝融合方法及处理终端
CN109446485B (zh) * 2018-11-05 2023-01-06 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 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季节性湖泊湖底地形生成方法
CN109544691B (zh) * 2018-11-05 2021-07-06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自动融合多源异构水深数据构建高分辨率dbm的mf方法
CN109448539B (zh) * 2018-12-14 2021-03-19 深圳市置辰海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qt框架的多波束色阶图绘制方法
CN109816713B (zh) * 2018-12-26 2023-03-31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一种非自主测绘海图的水深注记精度定量评估方法
CN109752723B (zh) * 2019-01-07 2020-12-29 北京臻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下地形图绘制方法及装置
CN110119578B (zh) * 2019-05-16 2022-06-03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海底趋势面构造方法、海底趋势预估方法及装置
CN110853139B (zh) * 2019-07-02 2024-03-19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多波束测深数据化简方法及装置
CN110457422B (zh) * 2019-08-20 2023-06-06 重庆壤科农业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土壤样品采集自动布点系统及方法
CN111735437A (zh) * 2019-10-14 2020-10-02 北部湾大学 一种基于Jason-1和CryoSat-2卫星数据的海底地貌解译方法
CN110956696B (zh) * 2019-11-13 2023-04-28 中国人民解放军92859部队 一种基于多尺度海图数据的海底地形模拟仿真方法
CN111275819B (zh) * 2019-12-18 2023-05-16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一种遥感卫星的全球高程基准模型的应用方法
CN111784790A (zh) * 2020-06-22 2020-10-16 上海米哈游天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地貌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784789B (zh) * 2020-06-22 2024-03-08 上海米哈游天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地貌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035430B (zh) * 2020-07-13 2023-12-19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一种边界约束的自适应海底地形图水深点检测与筛选方法
CN112037296B (zh) * 2020-07-13 2024-05-14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一种大洋矿区申请图件的绘制方法
CN112035429B (zh) * 2020-07-13 2023-08-22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一种基于海底地形模型的多尺度等深线自动提取方法
CN113656852B (zh) * 2020-07-17 2023-07-04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一种精细化河道地形快速生成方法
CN112417779B (zh) * 2020-11-19 2023-10-3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海流能理论储量评估方法
CN113109793A (zh) * 2021-03-22 2021-07-13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自适应分辨率水深曲面滤波方法及装置
CN113091852B (zh) * 2021-03-25 2022-06-07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水库测深基准场建设方法及用途
CN114136320B (zh) * 2021-11-19 2023-06-2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 基于特征互补特性的海洋多物理场参数特征定位融合方法
KR102648440B1 (ko) * 2021-12-10 2024-03-18 주식회사 지오스토리 항공 수심 라이다 보정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4565545A (zh) * 2022-02-28 2022-05-31 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地形区域的拼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63019B (zh) * 2022-03-16 2023-10-31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 单波束时延检校方法
CN114707376A (zh) * 2022-03-18 2022-07-05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一种模拟海底多金属结核赋存分布方法
CN114820951A (zh) * 2022-06-27 2022-07-29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基于小波和滤波器的复合海底地理实体逐级分解方法
CN114994764B (zh) * 2022-08-05 2022-10-21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融合多波束水深数据改正深水浅剖反射数据体的方法
CN115164944B (zh) * 2022-09-09 2022-12-02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一种多波束测深异常的角度和传播时间相关改正方法
CN116341408B (zh) * 2023-03-13 2024-05-2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距离相关水声学应用的海洋模式数据坐标转换方法
CN115951361B (zh) * 2023-03-13 2023-05-30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海上风电桩的智能地形扫测方法
CN116303861B (zh) * 2023-03-21 2024-03-26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海底栖息地的制图方法和装置
CN117516636B (zh) * 2024-01-03 2024-04-19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海岸堤坝安全监测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17557681B (zh) * 2024-01-09 2024-04-16 山东鲁邦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源测绘数据的高精度地形图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7709207B (zh) * 2024-02-05 2024-05-07 北京开运联合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多波束测量船的测量布线设计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7908108B (zh) * 2024-03-20 2024-05-28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 一种海洋地震实时监测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71561B2 (en) * 2000-06-26 2004-08-03 Hydroacoustics Inc. Sonar system especially for shallow water application such as in littoral environments
CN101788666A (zh) * 2010-03-17 2010-07-28 上海大学 基于多波束声纳数据的水下三维地形重建方法
CN103033814A (zh) * 2012-12-21 2013-04-1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一种用于声纳探测定位的多源数据融合平台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0632A (ja) 2002-11-19 2004-06-17 Hitachi Ltd 3次元海底地形データ作成装置
US20100257004A1 (en) * 2009-04-01 2010-10-07 Chervon U.S.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ducting geologic basin analysis
KR20110018218A (ko) 2009-08-17 2011-02-23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전자 해도용 해저 지형 생성 방법
CN102446367B (zh) 2011-09-19 2013-03-13 哈尔滨工程大学 基于多波束声纳海底测量数据构建三维地形矢量模型的方法
CN102855609B (zh) 2012-07-30 2014-10-01 南京大学 集成高光谱数据和稀疏声纳数据的浅水水下地形构建方法
US9378462B2 (en) * 2012-08-15 2016-06-28 Questor Capital Holdings Ltd. Probability mapping system
CN103148842B (zh) 2013-02-04 2014-11-05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种基于遥感图像特征的浅海沙波区多波束测深地形重构方法
CN103344954B (zh) * 2013-07-08 2014-07-0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71561B2 (en) * 2000-06-26 2004-08-03 Hydroacoustics Inc. Sonar system especially for shallow water application such as in littoral environments
CN101788666A (zh) * 2010-03-17 2010-07-28 上海大学 基于多波束声纳数据的水下三维地形重建方法
CN103033814A (zh) * 2012-12-21 2013-04-1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一种用于声纳探测定位的多源数据融合平台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数字海底"数据库:海底多源综合数据的集成与管理方法研究;苏天赟,刘保华,翟世奎,梁瑞才,郑彦鹏;《海洋科学进展》;20051031;第23卷(第4期);504-512 *
多波束数据的海底数字地形模型构建;高金耀、金翔龙、吴自银;《海洋通报》;20030228;第22卷(第1期);30-38 *
数字海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实现-—以渤海油田工程地质示范区系统为例;郑彦鹏,梁瑞才,王勇,孟恩,韩国忠,苏天,张政民;《海洋科学进展》;20040731;第22卷(第3期);354-358 *
李军、李海滨、申家双、滕惠忠、叶秋果、张靓.水陆三维地形地貌融合应用研究.《海洋测绘》.2011,第31卷(第4期),
水陆三维地形地貌融合应用研究;李军、李海滨、申家双、滕惠忠、叶秋果、张靓;《海洋测绘》;20110731;第31卷(第4期);43-46 *
苏天赟,刘保华,翟世奎,梁瑞才,郑彦鹏."数字海底"数据库:海底多源综合数据的集成与管理方法研究.《海洋科学进展》.2005,第23卷(第4期),
郑彦鹏,梁瑞才,王勇,孟恩,韩国忠,苏天,张政民.数字海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实现-—以渤海油田工程地质示范区系统为例.《海洋科学进展》.2004,第22卷(第3期),
高金耀、金翔龙、吴自银.多波束数据的海底数字地形模型构建.《海洋通报》.2003,第22卷(第1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61728B2 (en) 2016-06-07
US20150243074A1 (en) 2015-08-27
WO2015003496A1 (zh) 2015-01-15
CN103344954A (zh) 2013-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4954B (zh) 一种基于多来源水深数据融合的海底地形地貌构建方法
CN103400405B (zh) 基于海底数字水深模型特征提取的多波束水深图构建方法
Huisman et al. Principl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US9507893B2 (en) Tool for rapid configuration of a river model using imagery-based information
CN103456041B (zh) 一种基于s-57电子海图数据的三维地形和雷达地形生成方法
CN101739887B (zh) 一种获取三维古地形图的方法及装置
CN103093410B (zh) 一种海底地形六维网格的测绘方法
CN101154295A (zh) 航道三维仿真电子图
FR2987138A1 (fr) Titre non renseigne.
CN101154313A (zh) 三维仿真数字信息航道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03884321A (zh) 一种遥感影像成图工艺
CN102607569B (zh) 导航中大比例尺水系自动生成多重小比例尺数据的方法
CN103292792B (zh) 一种适用海底探测与假地形处理的实测svp重构方法
CN104050474A (zh) 一种基于LiDAR数据的海岛岸线自动提取方法
Lukas Cartographic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al change
CN106023311B (zh) 提高三维地形生成精度的方法
CN114943178A (zh) 一种三维地质模型建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N104680583B (zh) 一种海底地形自动生成的方法
CN102968470A (zh) 一种准确计算具有水涮窝的冲沟沟头沟壁形态变化的方法
CN102830960A (zh) 航道三维仿真电子图
CN113140043A (zh) 一种基于区间估计的三维多层环境模型构建方法
Parker et al. A Tampa Bay bathymetric/topographic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with internally consistent shorelines for various datums
Liu et al. Fusing multiscale charts into 3D ENC systems based on underwater topography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
Parker et al. Blending bathymetry with topography: The Tampa Bay demonstration project
McGrath et al. Generation of 2D riverbed topography for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using 1D cross-section da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