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39392A - 铰链装置 - Google Patents
铰链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39392A CN103339392A CN2012800076141A CN201280007614A CN103339392A CN 103339392 A CN103339392 A CN 103339392A CN 2012800076141 A CN2012800076141 A CN 2012800076141A CN 201280007614 A CN201280007614 A CN 201280007614A CN 103339392 A CN103339392 A CN 1033393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iction means
- cam part
- protuberance
- friction
- rec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轴向不变长、能够减少部件个数、构造简单、能够使摩擦转矩稳定的铰链装置。具备:凸轮部件5;通过夹持凸轮部件5而使摩擦面3a、4a与凸轮部件5的两面5a、5b相对向的摩擦部件3、4;向使凸轮部件5和摩擦部件3、4相接触的方向施力的施力组件6。在凸轮部件5的两面5a、5b以及摩擦部件3、4的对向面形成有相互嵌合的凸部55以及凹部35、45。凸轮部件5,在凸部55以及凹部35、45为非嵌合状态时,以凸部55或者凹部35、45的相反侧的端部56a、56b接触于摩擦部件3、4的摩擦面的方式倾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入笔记本型电脑、便携式电话机等的铰链装置,例如为使盖体相对于主体开合而使盖体相对于主体能够转动地连结的铰链装置。
背景技术
图13示出笔记本型个人电脑100的一例,主体(键盘)为第一部件110、盖体(显示器)为第二部件120,第二部件120能够开合地安装于第一部件110。第二部件120的开合通过相对于第一部件110进行转动操作而进行,为了使第二部件120能够转动地连结于第一部件110,这些部件110、120通过铰链装置130连结。
图14为说明以上的笔记本型个人电脑100所要求的特性的图,由显示器构成的第二部件120需要在规定角度(20°~180°)的范围内能够以任意角度保持的自由停止功能。此外,在全部闭合附近(0°~20°),要求第二部件120自行闭合的吸合动作。
图15示出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的铰链装置200,其能够进行吸合动作。图15示出第二部件120相对于第一部件110闭合角度0°的状态。铰链装置200中,由支架构成的摩擦部件210以立起状固定于第一部件110,凸轮部件220安装于第二部件120。摩擦部件210及凸轮部件220相互面接触。轴部件230通过螺栓240安装于第二部件120,轴部件230的轴部231贯通摩擦部件210及凸轮部件220。此外,在摩擦部件210和轴部件230之间,由于夹持有摩擦板250而产生摩擦转矩。
在轴部件230的轴部231上,安装有叠合多个碟形弹簧而形成的施力单元270。由碟形弹簧构成的施力单元270以将凸轮部件220向摩擦部件210按压的方式施力。在施力单元270的外侧设置有轴部件230的轴部231所贯通的垫圈280,通过压紧从垫圈280穿出的轴部件230的轴部231的前端部分,使施力单元270呈挠曲状态。由此,成为施力单元270施力于凸轮部件220的状态。
在这种构造中,一方面,轴部件230的轴部231的外形为平行切割、D切割、矩形等的非圆形,而该轴部231所贯通的摩擦部件210的轴孔为圆形,轴部件230旋转,而摩擦部件210成为不旋转的固定侧。相对于此,凸轮部件220的轴孔成为对应于轴部件230的轴部231的非圆形,由于轴部件230的轴部231贯通该轴孔,凸轮部件220与轴部件230(即第二部件120)共同一体旋转。从而,当转动操作第二部件120时,凸轮部件220相对于摩擦部件210旋转,它们之间面接触的对向面成为摩擦面而产生摩擦力,因此,凸轮部件220的旋转停止,第二部件120被以任意角度保持。
并且,在凸轮部件220的与摩擦部件210的对向面(摩擦面)形成有凸部291,在摩擦部件210的对向面(摩擦面)形成有凹部292。形成于摩擦面的上述凸部291及凹部292以如下方式形成:从第二部件120的打开角度为20°附近开始对应,在打开角度为0°时相嵌合。此外,在凸部291及凹部292的始端部及终端部,形成有斜面部(图示省略),当到达凸部291及凹部292能够嵌合的位置时,在斜面部之间产生滑动。当由于第二部件120的闭合动作而凸部291的斜面部及凹部292的斜面部相接触时,由于凸部291及凹部292之间发生的滑动所产生的旋转转矩和第二部件120的自重,凸轮部件220进行吸合动作,由此,第二部件120能够自行闭合。
在专利文献2~6中,记载了增大摩擦转矩的同时确保吸合动作的构造。在这些专利文献中,为了增大摩擦转矩而不增大摩擦面的外径,设置多个摩擦面,减小每一面的面压。此外,为了确保吸合动作,增加凸部及凹部。图16显示了成为此构造的铰链装置300。
图16的铰链装置300成为如下构造:将第二摩擦部件310以固定状态组装于摩擦部件210,在该摩擦部件210和第二摩擦部件310之间夹入凸轮部件220。进一步,在第二摩擦部件310的外侧(施力单元270侧)配置与第二摩擦部件310面接触的第二凸轮部件320。此外,在第二凸轮部件320的与第二摩擦部件310相对向的面设置凸部291,在第二摩擦部件310的与第二凸轮部件320相对向的面设置凹部292,同时,在凸轮部件220的与摩擦部件210相对向的面设置凸部291,在摩擦部件210的与凸轮部件220相对向的面设置凹部292,进行吸合动作。图16(a)示出第二部件120的打开角度为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凸部291及凹部292嵌合。图16(b)显示第二部件120的打开角度为90°的状态,凸部291及凹部292成为非嵌合状态。
在图16的铰链装置300中,以如下四个面为摩擦面,即:形成有凹凸部291、292并且相对向的第二凸轮部件320和第二摩擦部件310的对向面、未形成有凹凸部291、292而以平面相对向的平面第二摩擦部件310和凸轮部件220的对向面、形成有凹凸部201、292并且相对向的凸轮部件220和摩擦部件210的对向面、未形成有凹凸部291、292而以平面相对向的摩擦部件210和摩擦板250的对向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43868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用新型登记第301156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3375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1731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310129号公报
专利文献6:WO2004-272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图15的铰链装置200中,当凸部291和凹部290为非嵌合状态时,仅凸部291与摩擦部件210的对向面(摩擦面)接触滑动而产生摩擦转矩,由于凸轮部件220倾斜,凸轮部件220与摩擦部件210的接触状态变得不稳定,产生施力单元270不是在轴向稳定弯曲而是倾斜弯曲的问题。结果,出现施力变得不稳定、摩擦转矩不稳定的缺点。
在图16的铰链装置300中,由于将凸部291分别设置于第二凸轮部件320及凸轮部件220,将凹部292分别设置于第二摩擦部件310及摩擦部件210,并且由于这些为串联配置,因此存在在轴向变长的问题。此外,由于需要第二凸轮部件320及第二摩擦部件310,因此部件个数变多,构造变复杂。
进一步,因为吸合动作时的冲程变长,构成施力部件的弹簧的冲程也变大,因此,为了确保耐久性需要增加弹簧的数量。即,将凸部291的高度设为H的情况下,就铰链装置300整体而言则为2H的冲程,为了对应该冲程,弹簧的数量需要为图15的铰链装置200的两倍。如此,由于弹簧数量增加,构造变得更为复杂。
本发明考虑到如上现有的问题点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铰链装置,这种铰链装置在轴向不变长,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尽管为简单的构造但是能够使摩擦转矩稳定,并且能够确保吸合动作。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铰链装置,其为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摩擦部件,上述第一摩擦部件固定于一个部件上;轴部件,上述轴部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该第一摩擦部件且另一部件固定于该轴部件;凸轮部件,上述凸轮部件以旋转受到约束但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在该轴部件上;第二摩擦部件,上述第二摩擦部件以夹着该凸轮部件与上述第一摩擦部件相对向的状态被固定;以及施力机构,上述施力机构向上述第一摩擦部件、凸轮部件和第二摩擦部件相接触的方向施力,在上述凸轮部件的两面的非同一位置上形成有凸部或凹部,在上述第一摩擦部件及第二摩擦部件的与上述凸轮部件相对向的摩擦面形成有与上述凸轮部件的凸部或凹部相互嵌合的凸部或凹部,在凸部或凹部为非嵌合状态时,上述凸轮部件以凸部或凹部的相反侧的端部接触于上述第一摩擦部件及第二摩擦部件的摩擦面的方式倾斜。
这种情况下,优选在上述凸轮部件在上述非嵌合状态下倾斜时,上述第一摩擦部件及第二摩擦部件的摩擦面为大致平行。
此外,优选上述凸部或凹部设置于以上述轴部件为中心的对称位置。
此外,优选上述凸部或凹部设置成相对于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轴部件正交的直线在正交方向或平行方向上直线地延伸。
此外,优选上述凸部或凹部的长度是未到达上述凸轮部件的两面以及第一摩擦部件及第二摩擦部件的摩擦面的外周端的长度。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凸轮部件的两面及第一摩擦部件、第二摩擦部件的摩擦面形成凸部或凹部,它们为非嵌合状态时凸轮部件倾斜,由于该倾斜,位于凸部或凹部相反侧的凸轮部件的端部与第一及第二摩擦部件的摩擦面接触而产生摩擦转矩。因此,能够产生稳定的摩擦转矩。此外,由于凸部或凹部形成于凸轮部件的两面以及第一及第二摩擦部件的摩擦面,因此摩擦部分变多,能够使得稳定的摩擦转矩发挥作用。
此外,因为将凸部或凹部形成于凸轮部件的两面以及第一及第二摩擦部件的摩擦面,所以能够减少用于产生摩擦转矩的部件个数。并且,因为如此将凸部或凹部形成于凸轮部件的两面以及第一及第二摩擦部件的摩擦面,所以冲程并不变长而能够确保吸合动作。由此,能够防止铰链装置在轴向变长。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示出一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a)为向个人电脑安装状态的剖面图,(b)为第二部件的打开角度0°的俯视图,(c)为(b)的纵剖面图。
图3(a)为第二部件的打开角度180°的俯视图,(b)为(a)的纵剖面图。
图4示出第一摩擦部件,(a)为俯视图,(b)为左侧视图,(c)为(b)的E1-E1线剖面图。
图5示出凸轮部件,(a)为左侧视图,(b)为(a)的E2-E2剖面图,(c)为右侧视图。
图6示出第二摩擦部件,(a)为左侧视图,(b)为(c)的E3-E3线剖面图,(c)为右侧视图。
图7示出凸轮部件的第一变形方式,(a)为左侧视图,(b)为(a)的E5-E5剖面图,(c)为右侧视图。
图8示出凸轮部件的第二变形方式,(a)为左侧视图,(b)为(a)的E6-E6剖面图,(c)为右侧视图。
图9示出凸轮部件的第三变形方式,(a)为左侧视图,(b)为(a)的E7-E7剖面图,(c)为右侧视图。
图10示出凸轮部件的第四变形方式,(a)为左侧视图,(b)为(a)的E4-E4线剖面图,(c)为右侧视图。
图11为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12为示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使用铰链装置的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的立体图。
图14是说明铰链装置所要求的特性的侧视图。
图15(a)、(b)为现有的铰链装置的俯视图及纵剖面图。
图16(a)、(b)为其他现有的铰链装置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10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1,图1为分解立体图,图2为打开角度0°的状态,图3为打开角度180°的状态。
铰链装置1与图13及图14中示出的铰链装置130同样地,设置于铰链部分,作为显示器、盖体等的第二部件120相对于作为主体的第一部件110开合自如地安装于该铰链部分。
如图1所示,铰链装置1具备:轴部件2、第一摩擦部件3及第二摩擦部件4、凸轮部件5、施力部件6。
轴部件2由轴主体21和从轴主体21一侧的侧面一体延伸的轴体22形成。轴主体21如图2所示,通过螺栓7固定于第二部件120。因此,当转动操作第二部件120时,轴部件2与第二部件120成为一体而旋转。轴体22形成为平行切割圆而成的非圆形的外形。轴体22的外形可以为非圆形,也可以为对圆进行D切割而成的外形或矩形状、椭圆形状的外形。
由第一摩擦部件3及第二摩擦部件4形成夹持凸轮部件5的一对摩擦部件。第一摩擦部件3如图4所示,由底面侧的平面状的凸缘部31和从凸缘部31以直立状立起的轴承部32形成,凸缘部31通过螺栓8固定于第一部件110。因此,第一摩擦部件3成为固定侧部件。在该固定状态下,轴承部32成为从第一部件110立起的状态。轴承部32上形成有圆形的轴孔33,轴部件2的轴体22能够旋转地贯通轴孔33。
第二摩擦部件4如图2及图3所示外形为圆形,由于连结于第一摩擦部件3,与第一摩擦部件3同样地成为固定侧部件。为了将第二摩擦部件4连结于第一摩擦部件3,非圆形的外形的连结片44突出于第二摩擦部件4的同时,在第一摩擦部件3上形成有连结片44以嵌合状态插入的连结孔34(参照图4及图6)。由于连结于第一摩擦部件3,第二摩擦部件4以大致平行于第一摩擦部件3的轴承部32而立起的状态固定于第一摩擦部件3。在第二摩擦部件4上,与第一摩擦部件3同样地形成有圆形的轴孔43,轴部件2的轴体22能够旋转地贯通该轴孔43。
如图2及图3所示,凸轮部件5的外形为圆形,配置为被第一摩擦部件3及第二摩擦部件4所夹持。如图5所示,在凸轮部件5上形成有对应于轴部件2的轴体22的非圆形的轴孔53,轴体22贯通该轴孔53。因此,凸轮部件5以与轴部件2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轴部件2。从而,凸轮部件5成为旋转侧部件,通过转动操作第二部件120,凸轮部件5与轴部件2成为一体而旋转。由于该旋转,在第一摩擦部件3和第二摩擦部件4之间产生摩擦转矩。
施力部件6通过使多个板簧6a沿轴部件2的轴体22的长度方向成为层叠状态而形成。在各个板簧6a上分别形成对应于轴部件2的轴体22的非圆形的轴孔6b,轴体22贯通该轴孔6b。因此,各个板簧6a与轴部件2的旋转、即第二部件120的转动成为一体而旋转。另外,可以通过使多个弹性体代替多个板簧6a层叠作为施力部件6。
在图1及图2中,符号9表示插入轴部件2和第一摩擦部件3之间的摩擦板,形成有对应于轴部件2的轴体22的非圆形的轴孔9b,轴体22贯通该轴孔9b。因此,摩擦板9与轴部件2的旋转成为一体而旋转。由于该旋转,在摩擦板9和第一摩擦部件3之间产生摩擦转矩。
在图1及图2中,符号10表示配置于施力部件6的外侧的挡板。在挡板10上形成有对应于轴部件2的轴体22的非圆形的轴孔10b,轴体22贯通该轴孔10b。因此,挡板10与轴部件2的旋转成为一体而旋转。轴部件2的轴体22贯通挡板10,通过压紧该贯通端22a而使施力部件6的板簧6a为挠曲状态。因此,施力部件6施力,使得第二摩擦部件4、凸轮部件5、第一摩擦部件3及摩擦板9相互接触。
在该实施方式中,凸部55及凹部35、45形成于凸轮部件5、第一摩擦部件3及第二摩擦部件4。凸部55形成于凸轮部件5的两面,凹部35、45形成于摩擦部件3、4中的与凸轮部件5的对向面。
如图5所示,凸部55形成于凸轮部件5的第一摩擦部件3侧的面5a(以下,称为“右面5a”)的同时,形成于第二摩擦部件4侧的面5b(以下,称为“左面5b”)。凸轮部件5的两面5a及5b的凸部55夹着轴孔53形成于以轴孔53为中心的对称位置,右面5a的凸部55及左面5b的凸部55形成于凸轮部件5的两面的非同一位置。即,在图5的状态下,面5a侧的凸部55位于轴孔53的下侧,面5b侧的凸部55位于与前述位置呈对称位置的轴孔53的上侧。这里,由于轴部件2的轴体22贯通轴孔53,因此成为两面5a、5b的凸部55形成于以轴体22为中心的对称位置。凸轮部件5的两面5a、5b中的未形成有凸部55的部分为平面。
凸轮部件5的两面5a、5b的凸部55沿与上下方向正交于轴部件2的轴体22的直线正交的方向以规定的长度直线地延伸。由于成为这种直线地延伸的形状,凸部55能够与后述的凹部35、45交差的同时进行滑动,通过与该凹部35、45之间的滑动产生摩擦转矩。凸轮部件5的两面5a、5b的各自的凸部55具有顶部55a和围绕顶部55a的斜面部55b,由于通过设置围绕顶部55a的斜面部55b而产生滑动,因此能够进行吸合动作。
一对摩擦部件3、4中的凹部35、45与凸轮部件5的凸部55相嵌合,如图2及图4所示,凹部35形成于第一摩擦部件3的与凸轮部件5相对向的摩擦面3a,如图2及图6所示,凹部45形成于第二摩擦部件的与凸轮部件5相对向的摩擦面4a。这些凹部35、45以对应于凸轮部件5的凸部55的方式而形成,在形成于以贯通各轴孔33、43的轴部件2的轴体22为中心的对称位置的同时,具有与凸部55相同的长度,在与上下方向正交于轴部件2的轴体22的直线正交的方向上直线地延伸。进一步地,凹部35、45具有底部35a、45a和围绕底部35a、45a的斜面部35b、45b,由于在斜面部35b、45b和凸部55的斜面部55b之间产生滑动,因此能够进行吸合动作。一对摩擦部件3、4的摩擦面3a、4a中的未形成有凹部35、45的部分为平面。
以上的凸轮部件5侧的凸部55及一对摩擦部件3、4的凹部35、45,在第二部件120的打开角度为约20°~34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约20°~180°)时,因为成为非嵌合状态而发生滑动,所以产生摩擦转矩。此外,在第二部件120的打开角度为约20°~0°、340°~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约20°~0°)时,进行吸合动作。以下,说明凸轮部件5及摩擦部件3、4的动作及作用。
图2示出第二部件120的打开角度为0°附近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凸轮部件5的右面5a的凸部55嵌合于第一摩擦部件3的凹部35的同时,凸轮部件5的左面5b的凸部55嵌合于第二摩擦部件4的凹部45。由此,第二部件120的闭合状态得以维持。
图3示出第二部件120的打开角度为180°附近的状态,在约20°~180°的状态下,凸轮部件5的两面5a、5b的凸部55与一对摩擦部件3、4的凹部35、45成为非嵌合状态。在该状态下,凸轮部件5的两面5a、5b的凸部55接触于一对摩擦部件3、4的摩擦面3a、4a中的平面部分,由于该接触,凸轮部件5在一对摩擦部件3、4之间倾斜。在该倾斜状态下,凸轮部件5的各个凸部55的相反侧的端部接触于相对向的摩擦部件3、4的平面部分。即,如图3所示,与凸轮部件5的右面5a的凸部55呈相反侧的左面5b的端部56a接触于第二摩擦部件4的摩擦面4a中的平面部分,与凸轮部件5的左面5b的凸部55呈相反侧的右面5a的端部56b接触于第一摩擦部件3的摩擦面3a中的平面部分。并且,由于上述这些接触,在凸轮部件5和一对摩擦部件3、4之间产生摩擦转矩,因此能够产生稳定的摩擦转矩。另外,为了能够使凸轮部件5倾斜,在凸轮部件5的轴孔53和轴部件2的轴体22之间设置足以能够倾斜的间隙。
在凸轮部件5的凸部55未嵌合于摩擦部件3、4的凹部35、45的非嵌合状态下,摩擦部件3、4的摩擦面3a、4a为大致平行。这是由于夹持轴体22的位置的凸部55及端部56b在凸轮部件5的两面5a、5b接触于摩擦部件3、4的各自的摩擦面3a、4a。如此,由于摩擦部件3、4的摩擦面3a、4a成为大致平行,因此摩擦转矩偏移的情况消失,能够使得稳定的摩擦转矩产生。
如此,由于凸轮部件5在一对摩擦部件3、4之间倾斜,凸轮部件5的两面5a、5b的两个凸部55成为与摩擦部件3、4接触状态的同时,凸轮部件5中的凸部55的相反侧的端部56a、56b成为与摩擦部件3、4接触的状态。从而,凸轮部件5与一对摩擦部件3、4成为在四点接触的状态,摩擦部分变多。由此,能够获得稳定的摩擦转矩。这种情况下,通过使摩擦部件5的两面5a、5b的凸部55变长,两个凸部55及两个端部56a、56b在大致三角形位置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摩擦部件3、4的倾倒而保持平行,能够获得稳定的摩擦转矩。
在第二部件120从打开角度约20°移行至0°期间,由于施力部件6的施力,凸轮部件5的两面5a、5b的凸部55及与其相对向的一对摩擦部件3、4的对向面3a、4a的凹部35、45在相互嵌合的方向上产生旋转力。由此,产生吸合动作,与第二部件120的自重协同作用,成为闭合状态。
在以上动作中,当凸轮部件5斜着倾斜时,因为凸轮部件5与一对摩擦部件3、4在四点平行接触,所以摩擦部件3、4中的摩擦面3a、4a保持大致平行状态。因此,对于施力部件6的板簧6a不作用倾斜的偏负载。
图4中,符号36表示凸轮部件5的右面5a中的端部56b在第一摩擦部件3的对向面3a上滑动的轨迹,图6中,符号46表示凸轮部件5的左面5b中的端部56a在第二摩擦部件4的摩擦面4a上滑动的轨迹。上述轨迹36及46与形成于摩擦部件3、4的凹部35、45相比形成于外周侧,凸轮部件5的端部56a、56b不会通过摩擦部件3、4的凹部35、45,而是通过摩擦部件3、4的平面部分。由此,能够减少摩擦转矩的变动,能够得到稳定的摩擦转矩。这样的轨迹36、46能够通过将凸轮部件5的凸部55及一对摩擦部件3、4的凹部35、35设定为未到达其外周端的长度而形成。
如上所述,由于凸轮部件5倾斜,第二摩擦部件4的轴向的移动量减少,施力部件6的板簧6a的挠曲减小。例如,设定凸轮部件5的外径为直径10mm、凸部55的位置为距离中心3.5mm、高度(H)为0.5mm(参照图5)的情况下,板簧6a的挠曲量(W1-W2)则为0.59mm。另一方面,在将凸轮部件220及第二凸轮部件320串联配置的图16的现有装置中,W1-W2=2H,即1mm。在该实施方式中,因为W1-W2=1.18H,所以能够将冲程降低约40%。由此,能够防止铰链装置1在轴向变长。进一步,由于相比图16的现有装置能够降低冲程因此使板簧6a的数量为2/3,从而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图7至图10示出形成于凸轮部件5的凸部55的其他实施方式。在夹持凸轮部件5的一对摩擦部件3、4的摩擦面上,形成有与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凸部55对应的凹部35、45,在图中省略其图示。
在图7中,对于凸轮部件5的两面5a、5b分别形成有两个凸部55。两面5a、5b的两个凸部55设置于轴部件2的轴体22的对称位置。此外,各面5a、5b的凸部55相对于上下方向正交于轴体22的直线,在平行方向上直线地延伸。通过这样的图7的凸部55,也能够在得到稳定的摩擦转矩的同时,能够降低冲程、减少部件个数。
图8中,对于凸轮部件5的各面5a、5b形成有两个凸部55。两面5a、5b中的两个凸部55设置于轴部件2的轴体22的对称位置的同时,相对于上下方向正交于轴体22的直线,在正交方向上直线地延伸。两面5a、5b的凸部55通过冲压凸轮部件5而形成,因此能够使凸轮部件5轻量化。
图9中,相对于右面5a的凸部55,左面5b的凸部55没有被设置于以轴体22为中心的对称位置,而是形成于偏离于对称位置的位置。两面5a、5b的凸部55都是相对于上下方向正交于轴体22的直线在正交方向上延伸,不过左面5b的凸部55并非直线地延伸而是以稍微弯曲的状态延伸。在这种构造中,也能够在得到稳定的摩擦转矩的同时,能够降低冲程、减少部件个数。
图10中,相对于凸轮部件5的两面5a、5b,以成为轴体22的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凸部55。任一个凸部55都被配置为在上下方向正交于轴体22的直线上延伸。在这种构造中,也能够在得到稳定的摩擦转矩的同时,能够降低冲程、减少部件个数。
图11及图12分别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1A及1B,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1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
图11所示的铰链装置1A中,凹部57形成于凸轮部件5,凸部37、47形成于夹持凸轮部件5的一对摩擦部件3、4,其他构成与铰链装置1相同。凹部57、凸部37、47与铰链装置1中的凸部55及凹部35、45同样地,在被设置于以轴部件2的轴体22为中心的对称位置的同时,形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正交于轴体22的直线,在正交方向上直线地延伸。即,在该实施方式的铰链装置1A中,将凹凸部设置为与铰链装置1正相反。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使摩擦转矩稳定、减少部件个数、轴向不变长的铰链装置。
图12示出的铰链装置1B使用多个碟形弹簧6c作为施力部件6的弹簧。多个碟形弹簧6c以正反反转并邻接的方式设置。这种情况下,在施力部件6和第二摩擦部件4之间设置隔板11,使得碟形弹簧6c不直接接触第二摩擦部件4。使用这种碟形弹簧6c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使摩擦转矩稳定、减少部件个数、轴向不变长的铰链装置。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可以将凸轮部件5连结于第一部件110作为固定侧,将一对摩擦部件3、4连结于第一部件110作为旋转侧。
符号说明
1、1A、1B 铰链装置 2 轴部件
3 第一摩擦部件 3a 摩擦面
4 第二摩擦部件 4a 摩擦面
5 凸轮部件 5a 右面
5b 左面 6 施力部件
22 轴体 35、45、57 凹部
37、47、55 凸部 110 第一部件
120 第二部件。
Claims (5)
1.一种铰链装置,其是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的铰链装置,所述铰链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摩擦部件,所述第一摩擦部件固定于一个部件上;轴部件,所述轴部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该第一摩擦部件且另一部件固定于该轴部件;凸轮部件,所述凸轮部件以旋转受到约束但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在该轴部件上;第二摩擦部件,所述第二摩擦部件以夹着该凸轮部件与所述第一摩擦部件相对向的状态被固定;以及施力机构,所述施力机构向所述第一摩擦部件、凸轮部件和第二摩擦部件相接触的方向施力,
在所述凸轮部件的两面的非同一位置上形成有凸部或凹部,在所述第一摩擦部件及第二摩擦部件的与所述凸轮部件相对向的摩擦面形成有与所述凸轮部件的凸部或凹部相互嵌合的凸部或凹部,在凸部或凹部为非嵌合状态时,所述凸轮部件以凸部或凹部的相反侧的端部接触于所述第一摩擦部件及第二摩擦部件的摩擦面的方式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轮部件在所述非嵌合状态下倾斜时,所述第一摩擦部件及第二摩擦部件的摩擦面为大致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或凹部设置于以所述轴部件为中心的对称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或凹部设置成相对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轴部件正交的直线在正交方向或平行方向上直线地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或凹部的长度是未到达所述凸轮部件的两面以及第一摩擦部件及第二摩擦部件的摩擦面的外周端的长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22696 | 2011-02-04 | ||
JP2011022696 | 2011-02-04 | ||
PCT/JP2012/050641 WO2012105296A1 (ja) | 2011-02-04 | 2012-01-13 | ヒンジ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39392A true CN103339392A (zh) | 2013-10-02 |
Family
ID=46602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076141A Pending CN103339392A (zh) | 2011-02-04 | 2012-01-13 | 铰链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598776B2 (zh) |
CN (1) | CN103339392A (zh) |
WO (1) | WO2012105296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21560A (zh) * | 2015-10-13 | 2016-01-06 | 重庆晟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关节 |
CN111795061A (zh) * | 2020-07-22 | 2020-10-20 | 大桥精密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铰链及其与箱体的配合结构 |
TWI848465B (zh) * | 2021-12-10 | 2024-07-11 |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 鉸鏈裝置及使用此鉸鏈裝置的電子機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30852A (ja) * | 2000-07-14 | 2002-01-31 | Nhk Spring Co Ltd | 開閉装置 |
CN1890473A (zh) * | 2003-12-11 | 2007-01-03 | 三菱制钢株式会社 | 能够进行导线布线的双轴铰链机构 |
CN1902405A (zh) * | 2004-01-09 | 2007-01-24 | 思嘎茨讷工业株式会社 | 铰接装置 |
JP2010175000A (ja) * | 2009-01-30 | 2010-08-12 | Toyoda Gosei Co Ltd | 回動装置 |
CN201696463U (zh) * | 2010-02-09 | 2011-01-05 | 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器的凹凸轮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69112102T2 (de) * | 1990-03-07 | 1996-04-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Öffnungs- und Schliessmechanismus. |
CN2130955Y (zh) * | 1992-07-28 | 1993-04-28 | 陈桂榕 | 枢轴 |
-
2012
- 2012-01-13 JP JP2012555775A patent/JP5598776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1-13 WO PCT/JP2012/050641 patent/WO201210529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1-13 CN CN2012800076141A patent/CN10333939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30852A (ja) * | 2000-07-14 | 2002-01-31 | Nhk Spring Co Ltd | 開閉装置 |
CN1890473A (zh) * | 2003-12-11 | 2007-01-03 | 三菱制钢株式会社 | 能够进行导线布线的双轴铰链机构 |
CN1902405A (zh) * | 2004-01-09 | 2007-01-24 | 思嘎茨讷工业株式会社 | 铰接装置 |
JP2010175000A (ja) * | 2009-01-30 | 2010-08-12 | Toyoda Gosei Co Ltd | 回動装置 |
CN201696463U (zh) * | 2010-02-09 | 2011-01-05 | 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器的凹凸轮结构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21560A (zh) * | 2015-10-13 | 2016-01-06 | 重庆晟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关节 |
CN105221560B (zh) * | 2015-10-13 | 2018-05-08 | 重庆晟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关节 |
CN111795061A (zh) * | 2020-07-22 | 2020-10-20 | 大桥精密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铰链及其与箱体的配合结构 |
CN111795061B (zh) * | 2020-07-22 | 2023-10-13 | 大桥精密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铰链及其与箱体的配合结构 |
TWI848465B (zh) * | 2021-12-10 | 2024-07-11 | 香港商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 鉸鏈裝置及使用此鉸鏈裝置的電子機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598776B2 (ja) | 2014-10-01 |
JPWO2012105296A1 (ja) | 2014-07-03 |
WO2012105296A1 (ja) | 2012-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20026B1 (en) | Hinge assembly | |
US10070546B1 (en) | Bendable display apparatus and supporting device | |
US10488882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hinge assembly | |
TW202113533A (zh) | 軟性顯示屏幕之折收轉軸結構 | |
CN101672321B (zh) | 铰链结构 | |
US20080184530A1 (en) | Split barrel structure of hinge | |
CN103527618B (zh) | 铰链及具有该铰链的电子装置 | |
CN107288995A (zh) | 开合装置及使用此开合装置的终端机器 | |
CN103339392A (zh) | 铰链装置 | |
CN101684838A (zh) | 铰链结构 | |
US8091176B2 (en) | Furniture hinge deceleration device and furniture hinge having said deceleration device | |
JP2007160572A5 (zh) | ||
CN103092024A (zh) | 原稿压合板开阖装置及事务机器 | |
CN113048143B (zh) | 电子装置 | |
US20170310838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20190580A (ja) | 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用ヒンジ機構 | |
US7988146B2 (en) | Media fixing device | |
TWM535933U (zh) | 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 | |
JP5374760B2 (ja) | ヒンジ装置 | |
JP5125227B2 (ja) | テーブル板の支持構造 | |
CN201409272Y (zh) | 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固定系统 | |
CN218020950U (zh) | 夹持机构及文件夹板 | |
US9804414B1 (en) | Eyeglass structure | |
CN201109269Y (zh) | 杠杆拱型文件夹机构 | |
KR102542067B1 (ko) | 휴대단말기용 폴더블 힌지모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03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