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4507A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14507A
CN103314507A CN2012800052452A CN201280005245A CN103314507A CN 103314507 A CN103314507 A CN 103314507A CN 2012800052452 A CN2012800052452 A CN 2012800052452A CN 201280005245 A CN201280005245 A CN 201280005245A CN 103314507 A CN103314507 A CN 1033145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radially
bearing
support unit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52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糟谷悟
鬼头昌士
关祐一
高桥佑介
杉坂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14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45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4/00Machines adapted for the instantaneous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of the angular displacement of rotating parts, e.g. synchro, selsy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8Parallel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1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 B60L50/15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with additional electric power sup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1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by batteries charg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series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8Parallel type
    • B60K2006/4825Electric machine connected or connectable to gearbox input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6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 F16D25/062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 F16D25/063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 F16D25/0635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16D25/0638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with more than two discs, e.g. multiple lamella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能够良好地维持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支承精度,并可使装置整体小型化。该车辆用驱动装置(D)具备具有转子(Ro)和定子(St)的旋转电机(MG)作为车轮的驱动源。具备:检测转子(Ro)相对于定子(St)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传感器(23)、在定子(St)的径向内侧支承转子(Ro)的转子支承部件(30)、具有与旋转电机(MG)配置在同轴上并且与转子支承部件(30)驱动连结的泵转子(21)以及收容该泵转子(21)的泵壳(13)的油泵(OP)、和被配置在径向的泵壳(13)与转子支承部件(30)之间相对于泵壳(13)将转子支承部件(3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轴承(62)。旋转传感器(23)和支承轴承(62)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具有转子和定子的旋转电机作为车轮的驱动源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那样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例如公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以下,在该背景技术栏的说明中,在〔〕内引用专利文献1中的部件名以及附图标记中的一方或者双方来进行说明。如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检测旋转电机〔电动马达20〕的转子〔21〕相对于定子〔22〕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传感器、支承转子的转子支承部件〔转子轴32〕、以及具有泵壳和被收容在该泵壳内的泵转子的油泵。
在该装置中,转子支承部件固定在相对于输入部件〔旋转轴41〕被轴支承的输出部件〔输入轴31〕的外周面,由此在能够旋转的状态下被沿径向支承。在专利文献1中,转子支承部件贯通作为非旋转部件的泵壳,但在这些泵壳与转子支承部件之间没有配置任何特别的部件。因此,对于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支承精度存在改善的余地。
关于该点,也可考虑在相互相对旋转的泵壳和转子支承部件之间的、它们沿径向相互对置的位置(在该背景技术栏中称为“对置位置”)配置轴承。但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旋转传感器和泵壳沿轴向排列配置。而且,与之对应,旋转传感器和上述对置位置也沿轴向排列配置。因此,当将轴承配置到上述对置位置的情况下,旋转传感器和泵壳以及轴承在轴向占有的区域变大,结果导致装置整体的大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9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此,希望实现一种能够良好地维持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支承精度、并能使装置整体小型化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具有转子和定子的旋转电机作为车轮的驱动源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构在于,具备:检测上述转子相对于上述定子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传感器;在上述定子的径向内侧支承上述转子的转子支承部件;具有与上述旋转电机配置在同轴上并且与上述转子支承部件驱动连结的泵转子、以及收容该泵转子的泵壳的油泵;被配置在径向的上述泵壳和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之间,相对于上述泵壳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转子支承部件的支承轴承,上述旋转传感器和上述支承轴承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重叠的位置。
其中,“旋转电机”作为包含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实现马达以及发动机双方的功能的电动发动机中的任意一个概念而使用。
另外,关于2个部件的配置在规定方向观察时重叠是指:在将该规定方向作为视线方向而使视点向与该视线方向正交的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2个部件重叠而看到的视点存在于至少一部分区域。
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转子支承部件相对于与旋转电机被配置在同一轴上的油泵的泵壳,由支承轴承沿径向支承。在此,由于通常泵壳被固定于收容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各构成的壳体等,所以转子支承部件借助支持轴承被成为非旋转部件的泵壳支承。由此,能够良好地维持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支承精度。
另外,在上述的特征构成中,支承轴承和检测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传感器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设置有这样的支承轴承的情况下,与支承轴受和旋转传感器沿轴向排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它们在轴向占有的区域缩小。由此,可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从而,能够实现可以良好地维持旋转电机的转子的支承精度并可使装置整体小型化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在此,优选采用如下构成:上述定子具有从定子芯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分别向轴向突出的线圈端部,上述旋转传感器以及上述支承轴承双方被配置在上述泵壳侧的与上述线圈端部在径向观察时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比转子支承部件靠向泵壳侧,除了支承轴承以及旋转传感器之外还包含定子的线圈端部,能够将它们在轴向占有的区域缩小。由此,可使装置整体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优选采用如下构成:上述转子支承部件具有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上述第一支承部件构成为与上述转子相接地保持该转子,上述第二支承部件构成为与上述支承轴承相接并且沿轴向支承上述第一支承部件,将上述第一支承部件和上述第二支承部件紧固固定的紧固部件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上述支承轴承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可使用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一边保持转子一边在径向适当地进行支承。此时,通过使用紧固部件将第一支承部件和上述第二支承部件紧固固定的构成,与例如通过焊接等使它们一体接合的情况进行比较,能够避免因热的影响而引起的变形。因此,从这点来看也能够良好地维持转子的支承精度。
另外,在该构成中,由于紧固部件被配置成在径向观察时与旋转传感器重叠,所以即使在使用这样的紧固部件的情况下,支承轴承、旋转传感器以及紧固部件在轴向占有的区域也几乎不变大。因此,能够抑制装置整体的大型化。
另外,优选是上述紧固部件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上述转子重叠的位置的构成。
在定子的径向内侧支承转子的转子支承部件可以具有至少从径向内侧支承转子,并位于比定子的内周面靠向径向内侧的部位。而且,根据该构成,能够使用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转子重叠的位置的紧固部件,在与转子位置对应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将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紧固固定。
另外,优选采用如下构成:与上述支承轴承独立地还具备相对于上述支承轴承在轴向的与上述泵转子侧相反侧将上述转子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支承轴承,上述定子具有从定子芯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分别沿轴向突出的一对线圈端部,上述支承轴承以及上述第二支承轴承被配置在上述一对线圈端部的轴向两侧端部间的区域内。
根据该构成,能够相对于支承轴承在轴向的泵转子侧,经由支承轴承将转子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能够在与泵转子侧相反侧,经由第二支承轴承将转子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这样,通过相对于旋转电机的转子在轴向两侧借助轴承支承转子支承部件,能够更良好地维持转子的支承精度。
另外,在该构成中,由于支承轴承以及第二支承轴承被配置在定子的轴向两侧的一对线圈端部的轴向两侧端部间的区域内,所以能够将支承轴承、第二支承轴承以及旋转传感器全部收容到定子在轴向所占有的区域内。因此,能够将装置整体集中得小。
另外,优选采用如下构成:还具备与作为上述车轮的驱动源的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以及选择性地将上述输入部件和上述输出部材驱动连结的摩擦接合装置,上述第一支承部件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径向延伸部、和从上述第一径向延伸部朝向上述泵壳侧沿轴向延伸并在其外周部保持上述转子的轴向延伸部,上述第二支承部件具有:相对于上述第一径向延伸部在上述泵壳侧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径向延伸部,上述摩擦接合装置被收容在由上述第一支承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支承部件划分的空间内,上述第二径向延伸部和上述轴向延伸部在上述轴向延伸部的上述泵壳侧的端部利用上述紧固部件可拆装地连结。
其中,“驱动连结”是指2个旋转部件以连结成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包含这2个旋转部件连结成一体旋转的状态、或者这2个旋转部件连结成能够经由一个或者2个以上传动部件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作为这样的传动部件,包含使旋转以同速或者变速传递的各种部件,例如,包括轴、齿轮机构、带、链等。另外,作为这样的传动部件,也可以包含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接合装置、例如摩擦离合器等。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摩擦接合装置选择性地将输入部件与旋转电机以及输出部件驱动连结。因此,在车辆具备内燃机以及旋转电机双方作为驱动源的情况下,能够根据需要使摩擦接合装置成为接合状态而将内燃机的驱动力传递到车轮,从而可确保较大的驱动力。或者,能够根据需要将旋转电机以及车轮与内燃机分离,仅通过旋转电机的驱动力来抑制使车辆行驶时的能效的降低。
另外,在该构成中,由于摩擦接合装置被收容在由第一支承部件以及第二支承部件划分的空间内,并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轴向延伸部以及转子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缩小摩擦接合装置和旋转电机在轴向占有的区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并且,在该构成中,由于利用紧固部件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能够拆装,所以可使摩擦接合装置的组装操作、检查操作等变得容易。
另外,优选是上述第二径向延伸部与上述轴向延伸部的抵接面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上述支承轴承重叠的位置的构成。
紧固部件被配置成贯通第二径向延伸部与轴向延伸部的抵接面而将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紧固固定。因此,通过如该构成那样将上述抵接面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支承轴承重叠的位置,能够将紧固部件配置到径向观察时与旋转传感器以及支承轴承双方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另外,优选采用上述泵壳具有沿轴向向上述转子侧突出的圆筒状的圆筒状突出部,与上述圆筒状突出部的内周面相接地配置上述支承轴承,与上述圆筒状突出部的外周面相接地配置上述旋转传感器的传感器定子的构成。
根据该构成,通过将利用沿轴向向转子侧突出的泵壳的圆筒状突出部,以与其内周面以及外周面分别相接的方式配置支承轴承和旋转传感器的传感器定子,由此能够使这些部件在径向观察时重叠的配置沿径向缩短并且简单地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驱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D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驱动装置D是使用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作为车辆的车轮W的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D构成为所谓的单马达并行方式的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D详细进行说明。
1.驱动装置的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该驱动装置D具备: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输入轴I、旋转电机MG、变速机构TM、与旋转电机MG驱动连结并且与变速机构TM驱动连结的中间轴M、和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轴O。另外,驱动装置D具备将输入轴I和中间轴M选择性地驱动连结的离合器CL、反转齿轮机构C、和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旋转电机MG经由中间轴M、变速机构TM、反转齿轮机构C、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以及输出轴O与车轮W驱动连结。上述各构成被收容在壳体(驱动装置壳体)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I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输入部件”,中间轴M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输出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特别标明加以区分的情况以外,以配置在同轴上的输入轴I、中间轴M以及旋转电机MG的旋转轴心为基准规定了“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旋转电机MG将内燃机E侧(图2中的右侧)定义为轴第一方向A1侧,相对于旋转电机MG将位于与内燃机E相反侧的油泵OP侧(图2中的左侧)定义为轴第二方向A2侧。
内燃机E是通过内燃机内部的燃料的燃烧而被驱动来输出动力的装置。作为内燃机E,可采用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E的曲轴等输出旋转轴与输入轴I驱动连结。输入轴I经由离合器CL与旋转电机MG以及中间轴M驱动连结,输入轴I通过离合器CL选择性地与旋转电机MG以及中间轴M驱动连结。在该离合器CL的接合状态下内燃机E和旋转电机MG被驱动连结,在离合器CL的释放状态下内燃机E和旋转电机MG分离。
旋转电机MG构成为具有定子St和转子Ro,能够实现作为接受电力供给来产生动力的马达(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接受动力供给来产生电力的发动机(Generator)的功能。因此,旋转电机MG与蓄电装置(未图示)电连接。作为蓄电装置,可使用电池、电容器等。旋转电机MG从蓄电装置接受电力供给而进行牵引,或者向蓄电装置供给通过内燃机E的转矩、车辆的惯性力而发出的电力并使之蓄电。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以与中间轴M一体旋转的方式被驱动连结。该中间轴M成为变速机构TM的输入轴(变速输入轴)。
变速机构TM是将中间轴M的旋转速度以规定的变速比进行变速并向变速输出齿轮G传递的机构。作为这样的变速机构TM,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以可切换的方式具备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档的自动有级变速机构。此外,作为变速机构TM,也可以使用能够将变速比无级变更的自动无级变速机构、以可切换的方式具备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档的手动式有级变速机构等。变速机构TM一边将被输入到中间轴M的旋转以及转矩根据各时刻下的规定的变速比进行变速并进行转矩变换,一边向变速输出齿轮G传递。
变速输出齿轮G经由反转齿轮机构C与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驱动连结。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经由输出轴O与车轮W驱动连结。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将被输入到该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的旋转以及转矩分配传递到左右2个车轮W。由此,驱动装置D能够使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的转矩传递到车轮W从而使车辆行驶。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D中,采用了输入轴I和中间轴M被配置在同轴上,并且输出轴O与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在不同的轴上相互平行配置的复轴结构。这样的结构适合作为例如FF(FrontEngine Front Drive: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辆所搭载的驱动装置D的构成。
2.驱动装置的各部的结构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D的各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壳体1具备:覆盖旋转电机MG、变速机构TM等各收容部件的外周的壳体周壁2、堵住该壳体周壁2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开口的第一支承壁4、和比该第一支承壁4靠轴第二方向A2侧沿轴向配置在旋转电机MG与变速机构TM之间的第二支承壁11。另外,壳体1具备将壳体周壁2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堵住的端部支承壁(未图示)。
第一支承壁4沿径向以及周向在旋转电机MG以及离合器CL的轴第一方向A1侧延伸。第一支承壁4相对于旋转电机MG以及离合器CL在轴第一方向A1侧隔开规定间隔地相邻配置。第一支承壁4具有轴向的贯通孔,该贯通孔中被插入输入轴I。由此,输入轴I贯通第一支承壁4而插入到壳体1内。第一支承壁4具有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沿轴向突出的圆筒状突出部8。第一支承壁4通过该圆筒状突出部8在旋转电机MG的轴第一方向A1侧将转子支承部件30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图3所示,第一支承壁4具有外侧壁部5、倾斜壁部6和内侧壁部7。外侧壁部5是构成第一支承壁4的径向外侧部分的壁部,沿径向延伸。外侧壁部5通过螺栓以径向外侧的端部紧固固定于壳体周壁2(参照图2)。内侧壁部7是构成第一支承壁4的径向内侧部分的壁部,沿径向延伸。内侧壁部7被配置成比外侧壁部5靠向轴第二方向A2侧。另外,在内侧壁部7上形成有圆筒状突出部8。倾斜壁部6以连接外侧壁部5和内侧壁部7的方式倾斜延伸。在本例中,倾斜壁部6按照越朝向径向内侧则越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的方式倾斜。
如图2所示,第二支承壁11沿径向以及周向在旋转电机MG以及离合器CL的轴第二方向A2侧延伸。第二支承壁11相对于旋转电机MG以及离合器CL在轴第二方向A2侧隔开规定间隔相邻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壁11具备:形成为从壳体周壁2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分隔壁12、和形成有收容泵转子21的泵室15的泵壳13。泵壳13通过泵体14和泵盖17相互接合而形成。在分隔壁12的径向中央部形成有中央开口部12a,泵体14被插入到该中央开口部12a中配置在分隔壁12的径向内侧。以从轴第二方向A2与泵体14相接的方式配置泵盖17。
构成泵壳13的泵体14以及泵盖17分别具有轴向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中插入中间轴M。由此,中间轴M贯通第二支承壁11。另外,在同轴状配置的泵体14和中间轴M之间插入有转子支承部件30的圆筒状突出部54。泵体14具有朝向轴第一方向A1侧沿轴向突出的圆筒状突出部16。第二支承壁11通过圆筒状突出部16在旋转电机MG的轴第二方向A2侧将转子支承部件30支承为能够旋转。
形成在泵体14和泵盖17之间的泵室15中收容有泵转子21。由泵转子21和收容该泵转子21的泵壳13构成了油泵OP。在本实施方式中,泵转子21具有作为内转子的驱动齿轮21a和作为外转子的从动齿轮21b,油泵OP为内切型的齿轮泵。构成泵转子21的驱动齿轮21a与旋转电机MG被配置在同轴上并以与转子支承部件30的圆筒状突出部54一体旋转的方式花键连结。油泵OP伴随着转子支承部件30的旋转从油盘(未图示)吸油,并排出该吸到的油,向离合器CL、变速机构TM、旋转电机MG等供油。其中,在泵体14、泵盖17以及中间轴M等的内部分别形成有油路,油泵OP排出的油经由这些油路被供给到成为供油对象的各部位。
如图2所示,被配设成贯通第一支承壁4的输入轴I在第一支承壁4的轴第一方向A1侧经由减振器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在输入轴I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孔部。孔部的内周面与输入轴I的外周面经由沿径向延伸的连通孔连通。另外,输入轴I将其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经由形成为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与离合器毂26连结(参照图3)。
被配设成贯通第二支承壁11的中间轴M与转子支承部件30的圆筒状突出部54花键连结。中间轴M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沿轴向插入到形成于输入轴I的孔部。中间轴M在其内部具有包括第一油路L1以及第三油路L3的多个油路。第一油路L1形成为与离合器CL的工作油压室H1连通。第三油路L3形成为经由输入轴I的孔部等与形成在转子支承部件30的内部的循环油压室H2连通。
离合器CL是能够切换输入轴I与中间轴M之间的驱动力的传递以及切断的摩擦接合装置。该离合器CL例如在仅利用旋转电机MG的转矩使车辆行驶的电动行驶模式(EV模式)时,发挥从旋转电机MG以及输出轴O断开内燃机E的功能。即,离合器CL作为内燃机断开用摩擦接合装置发挥作用。离合器CL作为湿式多片离合器机构构成。如图3等所示,离合器CL具备:离合器毂26、多个摩擦片27以及活塞28。它们被收容在以覆盖其周围的方式形成的转子支承部件30的内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支承部件30作为收容离合器CL的离合器壳体发挥作用。其中,转子支承部件30构成为还作为离合器鼓发挥作用。在花键连结于中间轴M的转子支承部件30和一体连结于输入轴I的离合器毂26之间设置有多个摩擦片27。相对于摩擦片27在轴第二方向A2侧配置有作为按压部件的活塞2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子支承部件30和活塞28之间形成液密状态的工作油压室H1。经由第一油路L1向该工作油压室H1供给从油泵OP排出并通过油压控制装置调整为规定的油压的油。根据供给到工作油压室H1的油压来控制离合器CL的接合以及释放。另外,相对于活塞28在与工作油压室H1相反侧形成循环油压室H2。经由形成于转子支承部件30的圆筒状突出部54的第二油路L2向该循环油压室H2供给由油泵OP排出的油(参照图2)。
如图2所示,在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旋转电机MG。旋转电机MG的定子St被固定于壳体1。转子Ro在定子St的径向内侧经由转子支承部件30被支承为旋转自如。定子St具备:固定于壳体1的圆筒状的定子芯Sc、被卷绕于该定子芯Sc的线圈。其中,线圈中从定子芯Sc的轴向两侧的端部沿轴向突出的部分为线圈端部Ce。在本例中,将轴第一方向A1侧的线圈端部设为第一线圈端部Ce1,将轴第二方向A2侧的线圈端部设为第二线圈端部Ce2。这样,定子St具有相对于定子芯Sc被配置在轴向两侧的一对线圈端部Ce1、Ce2。
转子支承部件30在定子St的径向内侧以相对于壳体1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转子Ro。转子支承部件30以在其外周部固定了转子Ro的状态,在轴第一方向A1侧隔着第一轴承61被第一支承壁4支承,在轴第二方向A2侧隔着第二轴承62被构成第二支承壁11的泵体14支承。另外,转子支承部件30形成为覆盖被配置在其内部的离合器CL的周围。为此,转子支承部件30具备:形成为覆盖离合器CL的轴第一方向A1侧以及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的第一支承部件31、和形成为覆盖离合器CL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第二支承部件51。
第一支承部件31构成为与第一轴承61相接并且还与转子Ro相接而保持该转子Ro。第二支承部件51构成为与第二轴承62相接并且沿径向支承第一支承部件31。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支承部件31具有:沿径向在离合器CL的轴第一方向A1侧延伸的第一径向延伸部32、和沿轴向在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延伸的轴向延伸部41。第二支承部件51具有沿径向在离合器CL的轴第二方向A2侧延伸的第二径向延伸部52。
如图3所示,第一径向延伸部32沿径向以及周向在离合器CL的轴第一方向A1侧延伸。第一径向延伸部32具有轴向的贯通孔,该贯通孔被插入输入轴I。由此,输入轴I贯通第一径向延伸部32而插入到转子支承部件30内。另外,第一径向延伸部32具有朝向轴第一方向A1侧突出的圆筒状突出部36。圆筒状突出部36形成为包围输入轴I的周围。圆筒状突出部36和输入轴I之间配设有第三轴承63。另外,在圆筒状突出部36和第一支承壁4的圆筒状突出部8之间配设有第一轴承6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6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支承轴承”。
第一径向延伸部32具有外侧延伸部33、倾斜延伸部34和内侧延伸部35。外侧延伸部33是构成第一径向延伸部32的径向外侧部分的延伸部,沿径向延伸。外侧延伸部33在径向外侧的端部与轴向延伸部41一体形成。内侧延伸部35是构成第一径向延伸部32的径向内侧部分的延伸部,沿径向延伸。内侧延伸部35被配置成比外侧延伸部33靠向轴第二方向A2侧。另外,在内侧延伸部3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圆筒状突出部36。倾斜延伸部34按照连接外侧延伸部33和内侧延伸部35的方式倾斜延伸。在本例中,倾斜延伸部34按照越朝向径向内侧则越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的方式倾斜。
轴向延伸部41沿轴向以及周向在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延伸。轴向延伸部41形成为圆筒状,在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与第一径向延伸部32一体形成。即,轴向延伸部41形成为从第一径向延伸部32向轴第二方向A2侧沿轴向延伸。另外,轴向延伸部41通过第一螺栓71在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与第二径向延伸部52紧固固定。在轴向延伸部41的外周部固定保持有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延伸部41具有:形成为圆筒状并从径向内侧支承转子Ro的径向支承部42、和形成为圆环状并从轴第二方向A2侧支承转子Ro的轴向支承部43。轴向支承部43从径向支承部42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例中,轴向支承部43在轴向以及径向具有规定的厚度。轴向支承部43上形成有多个紧固孔43b。多个紧固孔43b沿周向分散形成。另外,各个紧固孔43b形成为将轴向支承部43沿轴向延伸。其中,圆环状的转子保持部件44从轴第一方向A1侧外插到径向支承部42,该转子保持部件44从轴第一方向A1侧保持转子Ro。
第二径向延伸部52沿径向以及周方向在离合器CL的轴第二方向A2侧延伸。第二径向延伸部52具有轴向的贯通孔,该贯通孔被插入中间轴M。由此,中间轴M贯通第二径向延伸部52而插入到转子支承部件30内。另外,第二径向延伸部52具有向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圆筒状突出部54。圆筒状突出部54形成为包围中间轴M的周围。圆筒状突出部54的轴向的一部分的内周面在整个周向与中间轴M的外周面抵接。另外,在圆筒状突出部54和泵体14的圆筒状突出部16之间配设有第二轴承6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轴承6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支承轴承”。
如图3所示,第二径向延伸部52具有平板状延伸部53、传感器安装部55和连结用凸缘部56。平板状延伸部53是构成第二径向延伸部52的大部分的延伸部,沿径向延伸。平板状延伸部53在径向内侧的端部与圆筒状突出部54一体形成。另外,在平板状延伸部53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形成为相对于该平板状延伸部53向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整体为圆筒状的传感器安装部55。传感器安装部55在轴向以及径向具有规定的厚度。传感器安装部55被配置在轴向观察下与摩擦片27以及活塞28的按压部重叠的位置。
在传感器安装部55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形成为从该传感器安装部55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环板状的连结用凸缘部56。连结用凸缘部56被配置成从轴第二方向A2侧与轴向延伸部41的轴向支承部43相接。另外,连结用凸缘部56和轴向支承部43被配置成对齐径向外侧的端部。连结用凸缘部56上形成有与紧固孔43b数目相同的插入孔56b。各个插入孔56b形成为在与各自对应的紧固孔43b相同的径向以及周向的位置沿轴向贯通连结用凸缘部56。通过从轴第二方向A2侧插入到插入孔56b中的第一螺栓71和紧固孔43b螺纹接合,使得第一支承部件31和第二支承部件51被紧固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栓7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紧固部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第一螺栓71,在轴向延伸部41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第一支承部件31和第二支承部件51以可拆装的方式被连结。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所以能够一边确认在由第一支承部件31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1划分的循环油压室H2内收容的构成离合器CL的各部件是否分别维持高轴心精度,一边进行组装操作。而且,在轴心精度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情况下,能够卸下第一螺栓71来解除第一支承部件31和第二支承部件51的连结而再度进行组装操作。即,能够兼顾离合器CL的轴心精度的提高和组装操作的简化。同样,还能够简化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的离合器CL的检查操作等。
另外,通过成为使用第一螺栓71而不通过焊接等对第一支承部件31和第二支承部件51进行紧固固定的构成,能够不将它们加热到高温地在常温下进行连结。因此,可避免因热的影响而使得第一支承部件31、第二支承部件51产生变形,能够良好地维持转子Ro的支承精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栓71在轴向观察下与转子Ro重叠的位置、即在转子支承部件30的成为径向外侧端部附近的径向位置,对第一支承部件31和第二支承部件51进行紧固固定。
其中,在本例中,第二支承部件51通过焊接等将具有平板状延伸部53的第一部件和具有传感器安装部55以及连结用凸缘部56的第二部件接合而形成。第二支承部件51通过在该接合后对与第一支承部件31、中间轴M等的抵接部(包含抵接面)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然后,使用第一螺栓71与第一支承部件31紧固固定。因此,即使由于在形成第二支承部件51的过程中进行的焊接等而导致因热产生变形,最终转子Ro的支承精度也不会受到影响。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转子支承部件30的轴第二方向A2侧,在构成第二支承壁11的泵体14与第二径向延伸部52之间设置有旋转传感器23。旋转传感器23是用于检测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相对于定子St的旋转位置的传感器。作为这样的旋转传感器23,在本例中使用分析器。旋转传感器23具有传感器转子23a和传感器定子23b。传感器定子23b在圆筒状突出部16的径向外侧被固定于泵体14。传感器定子23b在其径向外侧的端部具有从传感器定子芯向轴向两侧突出的突出线圈部23c。传感器转子23a被配置在传感器定子23b的径向外侧并固定于转子支承部件30的第二径向延在部52的传感器安装部55。
3.各部的配置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以及图3来说明构成驱动装置D的各部的配置结构。在此,对沿轴向配置在第一支承壁4和第二支承壁11之间的各部件的相互间的配置结构详细进行说明。
与构成转子支承部件30的轴向延伸部41的径向支承部42的外周面相接地保持转子Ro。离合器CL被收容在形成于转子支承部件30的内部的循环油压室H2内,在转子Ro的径向内侧,被配置在径向观察下与该转子Ro重叠的位置。在本例中,离合器CL的整体与转子Ro(旋转电机MG)重叠。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结构,能够将它们所占有的空间的轴向长度缩短它们相互重叠的量(即离合器CL的轴向宽度量)。
在相对于离合器CL的轴第一方向A1侧,在径向的输入轴I与第一支承壁4的内侧壁部7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65。另外,在径向的输入轴I与转子支承部件30的圆筒状突出部36之间配置有第三轴承63。第三轴承63和密封部件65被配置在轴向观察下重叠的位置。另外,第三轴承63与密封部件65在轴第二方向A2侧隔开规定间隔相邻配置。与圆筒状突出部36的外周面相接地配置有第一轴承61。与圆筒状突出部36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分别相接地配置的第三轴承63和第一轴承61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位置。在本例中,第三轴承63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一部分和第一轴承61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一部分在径向观察时重叠。第一轴承61的外周面与圆筒状突出部8的内周面相接。即,径向上的圆筒状突出部36与圆筒状突出部8之间配置有第一轴承61。第一轴承61在轴向被配置在内侧壁部7和第一径向延伸部32的内侧延伸部35之间。第一轴承61以及圆筒状突出部8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内侧延伸部35重叠的位置。
内侧延伸部35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三轴承63重叠的位置。比内侧延伸部35靠向轴第一方向A1侧配置的第一径向延伸部32的外侧延伸部33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三轴承63以及第一轴承61双方重叠的位置。在本例中,外侧延伸部33的整体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轴承61重叠。外侧延伸部33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摩擦片27重叠的位置,并且被配置在与第一支承壁4的倾斜壁部6也重叠的位置。
外侧延伸部33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转子Ro和转子保持部件44的抵接面重叠的位置。转子Ro以及转子保持部件44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第一支承壁4的倾斜壁部6重叠的位置。倾斜壁部6与转子保持部件44在轴第一方向A1侧隔开规定间隔相邻配置。另外,外侧延伸部33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线圈端部Ce1重叠的位置。在本例中,外侧延伸部33在径向观察下和第一线圈端部Ce1中的与定子芯Sc的边界线部附近重叠。另外,内侧壁部7以及倾斜壁部6也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线圈端部Ce1重叠的位置。在本例中,内侧壁部7的整体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线圈端部Ce1重叠。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离合器CL在轴第一方向A1侧,第三轴承63、第一轴承61以及外侧延伸部33沿径向按所记载的顺序排列,它们都在第一线圈端部Ce1的径向内侧,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线圈端部Ce1重叠的位置。在本例中,第一轴承61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一部分与第一线圈端部Ce1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一部分在径向观察时重叠。另外,密封部件65以及内侧壁部7也在第一线圈端部Ce1的径向内侧,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线圈端部Ce1重叠的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结构,相对于离合器CL在轴第一方向A1侧,能够缩短第三轴承63、第一轴承61、密封部件65、内侧壁部7、外侧延伸部33以及第一线圈端部Ce1等所占有的空间的轴向长度。
其中,第一线圈端部Ce1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第一支承壁4的外侧壁部5重叠的位置。外侧壁部5与第一线圈端部Ce1在轴第一方向A1侧隔开规定间隔相邻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侧壁部5的径向内侧,在径向观察时与外侧壁部5重叠的位置配置有构成减振器的螺旋弹簧(参照图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包含减震器在内缩短了它们所占有的空间的轴向长度。
相对于离合器CL在轴第二方向A2侧,与转子支承部件30的圆筒状突出部54的外周面相接地配置有第二轴承62。第二轴承62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第一轴承61以及第三轴承63重叠的位置。在本例中,第二轴承62的内圈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第三轴承63重叠的位置,并且第二轴承62的外圈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第一轴承61的内圈重叠的位置。另外,第二轴承62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构成油泵OP的驱动齿轮21a重叠的位置。第二轴承62与泵体14的圆筒状突出部16的内周面16a相接。即,在径向上的转子支承部件30的圆筒状突出部54与泵体14的圆筒状突出部16之间配置有第二轴承62。
与圆筒状突出部16的外周面16b相接地配置有旋转传感器23的传感器定子23b。与圆筒状突出部16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分别相接地配置的第二轴承62和传感器定子23b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位置。在本例中,传感器定子23b的传感器定子芯整体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二轴承62重叠。另外,传感器定子23b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突出线圈部23c也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二轴承62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定子23b在与泵体14的支承抵接面14a相接的状态下通过第二螺栓72被紧固固定于泵体14。此时,第二螺栓72的头部72a被配置在径向上的圆筒状突出部16与突出线圈部23c之间。在本例中,第二螺栓72的头部72a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二轴承62以及轴第一方向A1侧的突出线圈部23c双方重叠的位置。圆筒状突出部16、第二螺栓72的头部72a以及轴第一方向A1侧的突出线圈部23c沿径向排列,与它们在轴第一方向A1侧隔开规定间隔相邻配置有第二径向延伸部52的平板状延伸部53。
对与传感器定子23b在径向外侧对置配置的传感器转子23a而言,其外周面与传感器安装部55的内周抵接面55b相接。传感器转子23a在与传感器安装部55的支承抵接面55a也相接的状态下,通过传感器转子保持部件24从轴第二方向A2侧进行保持。传感器转子保持部件24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轴第二方向A2侧的突出线圈部23c重叠的位置。在传感器安装部55的径向外侧形成的连结用凸缘部56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传感器转子23a(旋转传感器23)重叠的位置。在本例中,连结用凸缘部56的整体在径向观察时与旋转传感器23重叠。另外,对连结用凸缘部56而言,其整体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二轴承62也重叠。连结用凸缘部56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轴向延伸部41的轴向支承部43以及转子Ro双方重叠的位置。连结用凸缘部56以及轴向支承部4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转子Ro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附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延伸部41的轴向支承部43和第二径向延伸部52的连结用凸缘部56的抵接面56a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旋转传感器23以及第二轴承62双方重叠的位置。而且,配置成贯通连结用凸缘部56与轴向支承部43的抵接面56a而将它们紧固固定的第一螺栓71也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旋转传感器23以及第二轴承62双方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第一螺栓71的头部71a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传感器转子保持部件24以及轴第二方向A2侧的突出线圈部23c双方重叠的位置,轴部71b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传感器转子23a、传感器定子23b的传感器定子芯、轴第一方向A1侧的突出线圈部23c以及第二轴承62重叠的位置。
连结用凸缘部56、轴向支承部43以及第一螺栓71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二线圈端部Ce2重叠的位置。在本例中,连结用凸缘部56、轴向支承部43以及第一螺栓71的轴部71b全体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二线圈端部Ce2重叠。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离合器CL在轴第二方向A2侧,第二轴承62、旋转传感器23以及第一螺栓71沿径向按所记载的顺序排列,它们全部在第二线圈端部Ce2的径向内侧,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二线圈端部Ce2重叠的位置。在本例中,第二轴承62的整体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二线圈端部Ce2重叠。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结构,相对于离合器CL在轴第二方向A2侧,第二轴承62、旋转传感器23、第一螺栓71以及第二线圈端部Ce2所占有的空间的轴向长度被缩短。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第二线圈端部Ce2从轴第二方向A2侧相接并用于将定子线圈和变频器装置(未图示)等旋转电机控制装置电连接的连接端子76。而且,第一螺栓71的头部71a以及轴第二方向A2侧的突出线圈部23c双方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连接端子76重叠的位置。连接端子76被配置在第一螺栓71的头部71a的径向外侧,与它们在轴第二方向A2侧隔开规定间隔相邻地配置有沿径向平板状延伸的分隔壁12。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D中,转子Ro以及转子支承部件30(除了圆筒状突出部54中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一部分以外)、离合器CL、第一轴承61、第二轴承62以及第三轴承63全部被配置在作为一对线圈端部Ce1、Ce2的轴向两侧端部间的区域而定义的定子占有区域R1内。并且,除了这些部件之外还包含旋转传感器23以及第一螺栓71在内都被配置在对上述的定子占有区域R1进一步还包含连接端子76的配置区域而定义的扩展定子占有区域R2内。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D中,将离合器CL、轴承61、62、63、旋转传感器23以及第一螺栓71全都收容到定子St在轴向占有的区域(扩展定子占有区域R2)内。即,驱动装置D的轴长被有效缩短,实现了驱动装置D整体的小型化。
4.其他实施方式
最后,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则也能够与以其他实施方式公开的结构组合来加以应用。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轴承61的一部分和第一线圈端部Ce1的一部分被配置成在径向观察时重叠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另外,以第二轴承62的整体被配置成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二线圈端部Ce2重叠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例如第一轴承61的整体被配置成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线圈端部Ce1重叠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或者,第一轴承61被配置在与第一线圈端部Ce1不同的轴向位置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另外,第二轴承62的一部分和第二线圈端部Ce2的一部分被配置成在径向观察时重叠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其中,当2个部件的一部分彼此在径向观察时重叠时,上述2个部件的轴向的相对位置关系是任意的。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旋转传感器23和第二线圈端部Ce2被配置成在径向观察时重叠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旋转传感器23被配置在与第二线圈端部Ce2不同的轴向位置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螺栓71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二轴承62以及旋转传感器23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第一螺栓71被配置在与第二轴承62以及旋转传感器23不同的轴向位置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该情况下,例如可构成为第二支承部件51具有一体形成的第二径向延伸部52和轴向延伸部41、且第一支承部件31具有第一径向延伸部32,并且构成为第一螺栓71在轴向延伸部41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将轴向延伸部41和第一径向延伸部32紧固固定。该情况下,若采用第一螺栓71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轴承61以及第一线圈端部Ce1中的一方或者双方重叠的位置的结构则为优选。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离合器CL、轴承61、62、63、旋转传感器23以及第一螺栓71各自的整体被配置在扩展定子占有区域R2内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上述各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全被配置在扩张定子占有区域R2内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螺栓71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转子Ro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第一螺栓71被配置在与转子Ro不同的径向位置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该情况下,可采用例如第一螺栓71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摩擦片27重叠的位置的结构。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与泵体14的圆筒状突出部16的内周面16a相接地配置第二轴承62,并且与其外周面16b相接地配置传感器定子23b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第二轴承62以及传感器定子23b中的一方或者双方被配置在与泵体14的圆筒状突出部16无关的位置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该情况下,例如可采用传感器定子23b与比圆筒状突出部16靠径向外侧形成的、和该圆筒状突出部16不同的轴向突出部等的径向外侧面相接配置的构成。或者,也可采用例如传感器定子23b通过第二螺栓72被固定在泵体14的支承抵接面14a而不是通过圆筒状突出部16等沿径向支承的构成。另外,还能够采用第二轴承62与比圆筒状突出部16靠径向内侧形成的、不同于该圆筒状突出部16的轴向突出部等的径向内侧面相接配置的构成。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传感器定子23b被固定在泵体1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按照分隔壁12、泵体14以及泵盖17各自的大小以及配置关系的顺序将传感器定子23b固定于分隔壁12或者泵盖17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使用了具有传感器转子23a和传感器定子23b的分析器作为旋转传感器2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能够采用例如将霍尔IC、磁阻元件传感器等作为旋转传感器23的各种构成。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构成转子支承部件30的第一支承部件31和第二支承部件51通过第一螺栓71被紧固固定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例如第一支承部件31和第二支承部件51通过焊接而一体化的构成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采用驱动装置D是适于搭载到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车辆的复轴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例如变速机构TM的输出轴与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被配置在同轴上并且直接与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驱动连结的、单轴结构的驱动装置D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这种结构的驱动装置D适于搭载到FR(Front Engine RearDrive)车辆的情况。
(1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应用于具备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双方作为车辆的车轮W的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D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仅具备旋转电机MG作为车轮W的驱动源的电汽车(电动车辆)用的驱动装置。
(12)关于其他结构,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是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关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没有记载的构成,在不脱离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也能够适当地改变。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优选用于具备具有转子和定子的旋转电机作为车轮的驱动源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D-驱动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E-内燃机;MG-旋转电机;Ro-转子;St-定子;Ce-线圈端部;Ce1-第一线圈端部;Ce2-第二线圈端部;I-输入轴(输入部件);M-中间轴(输出部件);CL-离合器(摩擦接合装置);W-车轮;13-泵壳;16-圆筒状突出部;16a-内周面;16b-外周面;OP-油泵;21-泵转子;23-旋转传感器;23b-传感器定子;30-转子支承部件;31-第一支承部件;32-第一径向延伸部;41-轴向延伸部;51-第二支承部件;52-第二径向延伸部;56a-抵接面;61-第一轴承(第二支承轴承);62-第二轴承(支承轴承);R1-定子占有区域;R2-扩展定子占有区域。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具有转子和定子的旋转电机作为车轮的驱动源,其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传感器,其检测所述转子相对于所述定子的旋转位置;
转子支承部件,其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支承所述转子;
油泵,其具有与所述旋转电机被配置在同轴上并且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驱动连结的泵转子、和收容该泵转子的泵壳;以及
支承轴承,其被配置在径向的所述泵壳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之间,相对于所述泵壳将所述转子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旋转传感器和所述支承轴承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从定子芯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分别沿轴向突出的线圈端部,
所述旋转传感器以及所述支承轴承双方被配置于所述泵壳侧的与所述线圈端部在径向观察时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支承部件具有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
所述第一支承部件构成为与所述转子相接地保持该转子,
所述第二支承部件构成为与所述支承轴承相接并且沿径向支承所述第一支承部件,
将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紧固固定的紧固部件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所述支承轴承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部件被配置在轴向观察时与所述转子重叠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支承轴承独立地还具备相对于所述支承轴承在轴向的与所述泵转子侧相反侧将以所述转子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支承轴承,
所述定子具有从定子芯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分别沿轴向突出的一对线圈端部,
所述支承轴承以及所述第二支承轴承被配置在所述一对线圈端部的轴向两侧端部间的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与作为所述车轮的驱动源的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与所述旋转电机以及所述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以及将所述输入部件和所述输出部件选择性地驱动连结的摩擦接合装置,
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径向延伸部、和从所述第一径向延伸部朝向所述泵壳侧沿轴向延伸并在其外周部保持所述转子的轴向延伸部,
所述第二支承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径向延伸部在所述泵壳侧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径向延伸部,
所述摩擦接合装置被收容在由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承部件划分的空间内,
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和所述轴向延伸部在所述轴向延伸部的所述泵壳侧的端部利用所述紧固部件可拆装地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与所述轴向延伸部的抵接面被配置在径向观察时与所述支承轴承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具有在轴向向所述转子侧突出的圆筒状的圆筒状突出部,
与所述圆筒状突出部的内周面相接地配置所述支承轴承,与所述圆筒状突出部的外周面相接地配置所述旋转传感器的传感器定子。
CN2012800052452A 2011-03-22 2012-02-10 车辆用驱动装置 Pending CN1033145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2328A JP5610226B2 (ja) 2011-03-22 2011-03-22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1-062328 2011-03-22
PCT/JP2012/053146 WO2012127930A1 (ja) 2011-03-22 2012-02-10 車両用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4507A true CN103314507A (zh) 2013-09-18

Family

ID=46876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52452A Pending CN103314507A (zh) 2011-03-22 2012-02-10 车辆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42198A1 (zh)
JP (1) JP5610226B2 (zh)
CN (1) CN103314507A (zh)
DE (1) DE112012000375T5 (zh)
WO (1) WO2012127930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3062A (zh) * 2015-09-15 2017-03-2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一体式变速箱的同步马达的位置传感器的方法和装置
CN111660782A (zh) * 2019-03-06 2020-09-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11886783A (zh) * 2018-03-28 2020-11-03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13489212A (zh) * 2020-03-16 2021-10-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单元
CN114390983A (zh) * 2019-12-26 2022-04-22 株式会社爱信 车用驱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68598B2 (ja) * 2010-03-31 2013-03-2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JP6191097B2 (ja) * 2012-03-16 2017-09-0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トルクセンサのステータ
JP5983044B2 (ja) 2012-05-30 2016-08-3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DE102012214327A1 (de) * 2012-08-10 2014-02-13 Engineering Center Steyr Gmbh & Co. Kg Antriebseinheit für ein Hybridfahrzeug
WO2014051110A1 (ja) * 2012-09-28 2014-04-0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EP2955047B1 (en) * 2013-05-31 2018-09-05 Aisin AW Co., Ltd. Vehicle drive device
WO2014192376A1 (ja) * 2013-05-31 2014-12-0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6160633B2 (ja) * 2015-01-23 2017-07-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GB2545627B (en) 2015-10-16 2021-04-21 Yasa Ltd Axial flux machine arrangement
DE102017218868A1 (de) * 2017-10-23 2019-04-25 Audi Ag Antriebseinrichtung
JP6923459B2 (ja) * 2018-01-24 2021-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7158921B2 (ja) * 2018-06-29 2022-10-24 ボッシュ株式会社 駆動用電動機及び電動車両
EP3886298B1 (en) * 2019-01-09 2024-03-06 Aisin Corporation Vehicle drive device
JP7411392B2 (ja) 2019-11-18 2024-01-11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駆動装置
JP7463957B2 (ja) 2020-12-17 2024-04-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モータ取り付け構造
DE102021118986A1 (de) 2021-07-22 2023-01-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bridmodul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15997A (ja) * 2005-07-07 2006-01-19 Aisin Seiki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DE102005040770A1 (de) * 2005-08-29 2007-03-08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triebsstrang eines Hybridfahrzeuges
US20100109461A1 (en) * 2008-10-31 2010-05-06 Aisin Aw Co., Ltd. Vehicle drive device
CN101911443A (zh) * 2008-05-30 2010-12-0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3601B2 (ja) * 2008-05-30 2012-12-1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15997A (ja) * 2005-07-07 2006-01-19 Aisin Seiki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DE102005040770A1 (de) * 2005-08-29 2007-03-08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triebsstrang eines Hybridfahrzeuges
CN101911443A (zh) * 2008-05-30 2010-12-0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US20100109461A1 (en) * 2008-10-31 2010-05-06 Aisin Aw Co., Ltd. Vehicle drive device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3062A (zh) * 2015-09-15 2017-03-2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一体式变速箱的同步马达的位置传感器的方法和装置
CN106533062B (zh) * 2015-09-15 2019-04-0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一体式变速箱的同步马达的位置传感器的方法和装置
CN111886783A (zh) * 2018-03-28 2020-11-03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11886783B (zh) * 2018-03-28 2023-12-01 株式会社爱信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11660782A (zh) * 2019-03-06 2020-09-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11660782B (zh) * 2019-03-06 2023-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14390983A (zh) * 2019-12-26 2022-04-22 株式会社爱信 车用驱动装置
CN114390983B (zh) * 2019-12-26 2024-03-01 株式会社爱信 车用驱动装置
CN113489212A (zh) * 2020-03-16 2021-10-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42198A1 (en) 2012-09-27
DE112012000375T5 (de) 2013-10-17
JP2012200074A (ja) 2012-10-18
JP5610226B2 (ja) 2014-10-22
WO2012127930A1 (ja) 201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14507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US7975571B2 (en) Hybrid drive device
CN101678752B (zh)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JP6112229B2 (ja) 駆動装置
WO2011062266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255555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6052435B2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WO2011062264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11062265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991381B2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US9150092B2 (en) Drive unit for vehicle
JP2018184137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03081311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6020401B2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CN106143110B (zh) 用于混合动力电动车的动力传输装置
CN103797277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WO2019187597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250013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15723551A (zh) 单挡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US20220176800A1 (en) Transmission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Transmission Assembly
JP5406815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74738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8065409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2096677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15723552A (zh) 单挡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