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9224A - 擒纵齿、具备该擒纵齿的擒纵轮、锚形擒纵器、机芯以及机械式钟表和转矩传递方法 - Google Patents

擒纵齿、具备该擒纵齿的擒纵轮、锚形擒纵器、机芯以及机械式钟表和转矩传递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9224A
CN103309224A CN2013100764631A CN201310076463A CN103309224A CN 103309224 A CN103309224 A CN 103309224A CN 2013100764631 A CN2013100764631 A CN 2013100764631A CN 201310076463 A CN201310076463 A CN 201310076463A CN 103309224 A CN103309224 A CN 1033092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scapement
convex surface
impingement area
surface part
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64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9224B (zh
Inventor
铃木重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Instrumen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Seiko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309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9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9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9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5/00Escapements
    • G04B15/06Free escapements
    • G04B15/08Lever escapement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5/00Escapements
    • G04B15/14Component part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struction of the lever or the escape whee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ars, Cam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擒纵齿、具备该擒纵齿的擒纵轮、锚形擒纵器、机芯以及机械式钟表和转矩传递方法,能够在碰撞面交替时高效地进行转矩的传递。在机械式钟表的锚形擒纵器的擒纵轮(2)的擒纵齿(1)中,连接停止面(10)与碰撞面(20)的锁定角部(30)成为弯曲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形态。在碰撞面(20)中的与锁定角部(30)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连续的部位存在弯曲的第二弯曲凸面部(21)。第二弯曲凸面部(21)可以在碰撞面(20)的全部范围扩展。在碰撞面(20)中的越是远离锁定角部(30)的部位,第二弯曲凸面部(21)的部分的曲率半径(R2)可以变得越大。碰撞面(20)中的与第二弯曲凸面部(21)的部分连续的部位也可以为平面状。

Description

擒纵齿、具备该擒纵齿的擒纵轮、锚形擒纵器、机芯以及机械式钟表和转矩传递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擒纵齿、具备该擒纵齿的擒纵轮、锚形擒纵器、机芯以及机械式钟表和转矩传递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机械式钟表的锚形擒纵器中,擒纵轮的擒纵齿相对于擒纵叉的进瓦或出瓦反复地进行(1)停止(被锁定)、(2)停止解除、(3)施加碰撞、(4)待机直至摆轮的摆钉返回再次对擒纵叉(的进瓦或出瓦)施加碰撞的位置这样的动作,从而间歇地对摆轮提供发条的转矩或能量。 
在以上内容中,在从(2)的停止解除至(3)的碰撞结束的期间内,在擒纵轮与摆轮之间,希望高效地从擒纵轮向摆轮施加转矩或供给旋转能量。 
可是,本发明者发现,在锚形擒纵器中,目前通常使用的擒纵轮(例如,专利文献1)难以进行转矩的施加或旋转能量的高效供给。 
如图8所示,在锚形擒纵器中目前通常使用的擒纵轮101的各擒纵齿102具备:直线状即平面状的停止面110和直线状即平面状的碰撞面120,该碰撞面120相对于该停止面110形成角度α,停止面110与碰撞面120之间的交叉部分即锁定角部成为具有角度α(预定的钝角)的角的角部130。 
另一方面,例如,如在图9的(a)等中关于进瓦202所示的那样,一般来说,擒纵叉201的进瓦202和出瓦也同样具有直线状即平面状的停止面210和直线状即平面状的碰撞面220,该碰撞面220相对于该停止面210形成角度β,停止面210与碰撞面220之间的锁定角部成为具有角度β(预定的钝角)的角部230,碰撞面220的另一端侧实际上也成为锐角γ的角部240。 
因此,擒纵轮101与摆轮之间的转矩或能量的交换大概如图9的(a)~(e)和图10所示。 
擒纵轮101的擒纵齿102以停止面110与擒纵叉201的进瓦202的停止面210卡合而停止,擒纵叉201借助从摆轮的摆钉受到的PW1方向的转动力对该擒纵轮101向C2方向推压,在碰撞马上解除之前,如图9的(a)所示,擒纵齿102成为下述这样的状态PS1:在停止面110中的锁定角部130的附近部分处从擒纵叉201的进瓦202的停止面210中的锁定角部230受到停止解除力。 
在刚刚成为状态PS1后,擒纵齿102由于擒纵轮101的惯性而一下子从进瓦202沿C2方向离开,然后,立刻在来自发条的经由运针轮系的C1方向转矩的作用下向C1方向旋转,从而在锁定角部130处与进瓦202的碰撞面220中的从锁定角部230偏移一定程度的长度ΔLP1的量的部位PP2接触,为了使擒纵叉201向PW1方向转动,擒纵齿102对该进瓦202作用与该进瓦202的碰撞面220垂直的方向PF2的力,从而开始经由擒纵叉201对摆轮施加转矩(图9的(b)的状态PS2)。 
在此,擒纵齿102在一下子从擒纵叉201的进瓦202的锁定角部230离开后与擒纵叉201的碰撞面220碰撞时,力以不连续且大幅变化的方向向擒纵叉传递,因此,从擒纵轮101向擒纵叉201的动力传递的效率降低,另外,对擒纵叉201的动力传递的空白期间出现了与长度ΔLP1相当的期间的量,无法有效使用擒纵叉的进瓦202的碰撞面220,由于这一点也使得从擒纵轮101向擒纵叉201的动力传递的效率降低。 
随着擒纵轮101的C1方向旋转,擒纵轮101的擒纵齿102的锁定角部130对进瓦202的碰撞面220施加转矩的部位PP沿着碰撞面220向EP方向移动,并通过在图9的(c)的状态PS3下示出的位置PP3而到达在图9的(d)的状态PS4下示出的跳动角部(脉冲峰值部)240。此时,擒纵轮101的擒纵齿102作用于擒纵叉201的进瓦202的碰撞面220的力的方向PF4在状态PS4中是与碰撞面220垂直的方向。 
然后,随着擒纵轮101进一步向C1方向旋转,如图9的(e)所示,取代擒纵齿102以其锁定角部130推压进瓦202的碰撞面220的情况,成为下述这样的碰撞面交替的状态PS5:擒纵轮101的擒纵齿102以其碰撞面120沿与该碰撞面120垂直的方向PF5推压进瓦202的跳动角部240。在该从碰撞面220向碰撞面120的碰撞面交替时,擒纵齿102施加于进瓦202的力的方向从PF4(与进瓦202的碰撞面220垂直的方向)急剧变化为PF5(与擒纵齿102的碰撞面120垂直的方向)。 
其结果是,难以有效地进行从擒纵轮101向擒纵叉201的转矩的传递、即从擒纵轮101经由擒纵叉201向摆轮的转矩的传递。即,例如,由于在该碰撞面交替时擒纵 齿102与进瓦202暂时分离或即将分离,因此有可能在这期间没有进行或者难以进行转矩或能量的传递。 
然后,随着擒纵轮101的C1方向旋转,进瓦202的角部240沿着擒纵齿102的碰撞面120向HP方向移动,同时进行从擒纵轮101向擒纵叉201的转矩供给、或经由该擒纵叉201向摆轮的转矩供给。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现有的擒纵轮具备现有的擒纵齿,在具有现有的擒纵轮的现有的锚形擒纵器中,存在图9的(e)中的碰撞面交替时的转矩传递的损失LP1和从图9的(a)至图9的(b)的碰撞开始为止的转矩传递的损失LP2等,从而有可能难以高效地进行从擒纵轮101向擒纵叉201的转矩供给、或经由该擒纵叉201向摆轮的转矩供给。 
如果针对进瓦的情况PJ1和出瓦的情况PJ2将与摆轮的旋转角θ对应的转矩比ΔT(在擒纵轮与摆轮之间的转矩的授受或输出输入)图表化,则成为图10那样,该图表的从状态PS1向状态PS2的变化及从状态PS4向PS5的变化对应于产生损失LP1、LP2的位置。关于以上的情况,不仅进瓦是这样,在出瓦的情况下也相同。 
另外,虽然目的不同,但提出有这样的结构:使进瓦的锁定角部230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部,或使碰撞面形成为凹状的弯曲部(专利文献2)。 
可是,通过该专利文献2公开的进瓦的凸状的弯曲部,无法避免上述的碰撞面交替时的力的方向的急剧变化,转矩传递的损失LP2未得到改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880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瑞士国专利702689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各个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碰撞面交替时高效地进行转矩的传递的擒纵齿、具备该擒纵齿的擒纵轮、具有该擒纵轮的锚形擒纵器、具有该擒纵齿的机芯、以及机械式钟表和转矩传递方法。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擒纵齿中,将停止面与碰撞面连接起来的锁定角部为弯曲的第一弯曲凸面部的形态。 
在本发明的擒纵齿中,“由于将停止面与碰撞面连接起来的锁定角部为弯曲的第一弯曲凸面部的形态”,因此,在从擒纵齿以其锁定角部推压擒纵叉的叉瓦(进瓦或 出瓦)的碰撞面的状态向擒纵齿以其碰撞面(更详细而言,擒纵齿的碰撞面中的与锁定角部连接的部位(换而言之,擒纵齿的第一弯曲凸面部的形态的锁定角部中的与碰撞面连接的部位))推压擒纵叉的叉瓦的跳动角部(脉冲峰值部)的状态进行碰撞面交替时,避免擒纵齿对擒纵叉的叉瓦施加的力的方向发生极端的变化,从而能够将该力的方向的变化或变动抑制在最低的限度,因此能够高效地对擒纵叉的叉瓦进行转矩的传递。 
另外,在本发明的擒纵齿中,“由于将停止面与碰撞面连接起来的锁定角部为弯曲的第一弯曲凸面部的形态”,因此,在停止解除时,形成擒纵齿的锁定角部的第一弯曲凸面部能够从擒纵叉的叉瓦的停止面大致连续地与碰撞面接触,所以,在从停止解除至碰撞开始的期间内,将擒纵齿离开擒纵叉的叉瓦而不进行转矩供给的空白期间抑制在最小的限度,并且能够有效利用擒纵叉的叉瓦的碰撞面。因此,能够高效地对擒纵叉的叉瓦传递扭矩。并且,能够将在停止解除后且在碰撞开始时的力的方向的变化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从擒纵齿对擒纵叉的叉瓦高效地传递扭矩。 
在本发明的擒纵齿中,典型的是,在碰撞面中的与锁定角部的所述第一弯曲凸面部连续的部位存在弯曲的第二弯曲凸面部。 
在该情况下,在碰撞面交替后,擒纵齿的碰撞面中的与擒纵叉的叉瓦的跳动角部抵接的部位的方向随着第二弯曲凸面部的弯曲向离开擒纵叉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变化,因此,能够随着擒纵齿的旋转来抑制从擒纵齿施加的转矩的降低,或者使该转矩增大。因此,能够高效地对擒纵叉的叉瓦传递扭矩。另外,第一弯曲凸面部与第二弯曲凸面部只要实际上能够连接,如果比较短的话,也可以在第一弯曲凸面部与第二弯曲凸面部之间夹设直线状(平面状)部分。 
在本发明的擒纵齿中,典型的是,所述第二弯曲凸面部在碰撞面的全部范围扩展。 
在这种情况下,从擒纵轮经由擒纵叉施加于摆轮的转矩通过碰撞开始后的整个碰撞期间能够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增加。 
在本发明的擒纵齿中,典型的是,在碰撞面中的越远离锁定角部的部位,所述第二弯曲凸面部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变得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从擒纵轮经由擒纵叉施加于摆轮的转矩能够在碰撞结束的阶段逐渐降低。 
在本发明的擒纵齿中,在全部碰撞面形成有所述第二弯曲凸面部的情况下,当擒 纵轮的直径为4.85mm时,典型的是,所述第二弯曲凸面部的曲率半径R2为0.4mm~0.6mm。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获得碰撞面的第二弯曲凸面部的优点。并且,在曲率半径R2过小的情况下(小于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下述担忧:由于在碰撞面交替后擒纵齿的碰撞面对擒纵叉的叉瓦的跳动角部施加的力的方向急剧变化,所以导致转矩过分增大。另一方面,在曲率半径R2过大的情况下(大于上限值的情况下),擒纵齿的碰撞面的第二弯曲凸面部实际上等同于不存在,实际上如现有的擒纵齿的碰撞面那样成为平面状(横向观察时为直线状),因此,由于第二弯曲凸面部的存在所带来的好处几乎都失去。 
在本发明的擒纵齿中,碰撞面中的与所述第二弯曲凸面部的部分连续的部位可以为平面状。 
在这种情况下,从擒纵轮经由擒纵叉施加于摆轮的转矩能够在后碰撞结束的阶段大致呈直线地降低。 
在本发明的擒纵齿中,在碰撞面中的与所述第二弯曲凸面部的部分连续的部位为平面状的情况下,当擒纵轮的直径为4.85mm时,典型的是,所述第二弯曲凸面部的曲率半径R2为0.2mm~0.5mm。 
与在碰撞面全部范围存在第二弯曲凸面部的情况相比,使第二弯曲凸面部的曲率半径R2的适当的范围向R2较小的一侧偏移,这是因为,由于第二弯曲凸面部的扩展长度变短,因此要使在该扩展的范围内的面的方向更大幅度地变动。 
在本发明的擒纵齿中,典型的是,在擒纵轮的直径为4.85mm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弯曲凸面部的曲率半径R1为0.01mm~0.05mm。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获得锁定角部的第一弯曲凸面部的优点。另外,在曲率半径R1过小的情况下(小于下限值的情况下),擒纵齿的锁定角部的第一弯曲凸面部实际上等同于不存在,实际上如现有的擒纵齿的锁定角部那样成为存在有棱角的顶点的角部,因此,由于第一弯曲凸面部的存在所带来的好处几乎都失去。另一方面,在曲率半径R1过大的情况下(大于上限值的情况下),存在难以适当地进行与擒纵叉的出瓦的卡合(出瓦的停止)的担忧。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擒纵轮具备上述那样的擒纵齿。 
另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锚形擒纵器具有:上述那样的擒纵轮;擒纵 叉,其从所述擒纵轮进行转矩的授受,并且间歇地限制所述擒纵轮的旋转,从而将发条的转矩向摆轮传递;以及摆轮,其受到来自所述擒纵叉的转矩,并且对所述擒纵叉进行作用。 
另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机芯具有上述那样的锚形擒纵器。 
另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机械式钟表具有:上述那样的机芯;和壳体,其中内置所述机芯。 
另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转矩传递方法从擒纵轮向擒纵叉的叉瓦传递转矩,所述擒纵轮具有擒纵齿,所述擒纵齿的将停止面与碰撞面连接的锁定角部为弯曲的第一弯曲凸面部的形态,本发明的转矩传递方法的特征在于,在随着所述擒纵轮的旋转使所述碰撞面与所述擒纵叉的叉瓦抵接来传递所述转矩时,使所述擒纵叉的叉瓦沿所述第一弯曲部接近所述碰撞面,由此,在抑制所述擒纵齿对所述擒纵叉的叉瓦施加的力的方向的变化或变动的同时,传递所述转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锚形擒纵器的俯视说明图,该锚形擒纵器具有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擒纵轮,该擒纵轮具备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擒纵齿。 
图2是将图1的擒纵轮的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擒纵齿的部分放大而示出的俯视说明图。 
图3是示出锚形擒纵器的擒纵齿与进瓦之间的转矩授受的变化的图,该锚形擒纵器具有擒纵轮,该擒纵轮具备图2的擒纵齿,(a)是示出停止的解除开始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b)是示出停止的解除正在进行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c)是示出擒纵齿对进瓦的碰撞开始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d)是示出擒纵齿对进瓦的碰撞正在进行的状态、且为擒纵齿的圆弧状锁定角部沿进瓦的碰撞面移动至中途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e)是示出擒纵齿对进瓦的碰撞正在进行的状态、且为擒纵齿的圆弧状锁定角部沿进瓦的碰撞面移动至跳动角部(リーピングコーナー)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f)是示出碰撞面交替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图4是关于擒纵叉的进瓦示出转矩比ΔT相对于摆轮旋转角θ的变化的图表,且是示出关于图3的锚形擒纵器的变化和关于图8所示的现有的锚形擒纵器的变化的图 表。 
图5是关于擒纵叉的出瓦示出转矩比ΔT相对于摆轮旋转角θ的变化的图表,且是示出关于图3的锚形擒纵器的变化和关于图8所示的现有的锚形擒纵器的变化的图表。 
图6是将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的擒纵齿的部分放大而示出的与图2同样的俯视说明图。 
图7是针对具备图6的擒纵齿的锚形擒纵器而与擒纵叉的进瓦及出瓦相关地示意性地示出转矩比ΔT相对于摆轮旋转角θ的变化的图表。 
图8是关于现有的锚形擒纵器的现有的擒纵轮的现有的擒纵齿的俯视说明图。 
图9是示出现有的锚形擒纵器的擒纵齿与进瓦之间的转矩授受的变化的图,该现有的锚形擒纵器具有现有的擒纵轮,该现有的擒纵轮具备图8的现有的擒纵齿,(a)是示出停止的解除开始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b)是示出在解除停止后一下子从进瓦离开的擒纵齿对进瓦的碰撞开始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c)是示出擒纵齿对进瓦的碰撞正在进行的状态、且为擒纵齿的锁定角部沿进瓦的碰撞面移动至中途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d)是示出擒纵齿对进瓦的碰撞正在进行的状态、且为擒纵齿的锁定角部沿进瓦的碰撞面移动至跳动角部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e)是示出碰撞面交替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图10是针对具备图8的现有的擒纵齿的现有的锚形擒纵器而与擒纵叉的进瓦及出瓦相关地示意性地示出转矩比ΔT相对于摆轮旋转角θ的变化的图表。 
标号说明 
1、1A:擒纵齿; 
2、2A:擒纵轮; 
3:锚形擒纵器; 
4:机械式钟表; 
10:停止面; 
20:碰撞面; 
21、21A:第二弯曲凸面部; 
22、22A:圆弧面; 
23、23A:端缘部; 
24:端缘部; 
25:部分(区域); 
26:端(端缘部); 
27:部分(区域); 
28:直线状部; 
30:锁定角部; 
31:第一弯曲凸面部; 
32:圆弧面; 
33:端缘部; 
34、34A:端缘部; 
40、40A:(擒纵齿的)跳动角部(脉冲峰值部);70:擒纵叉; 
71:擒纵叉轴; 
72:叉头; 
73:进瓦; 
74:出瓦; 
75:停止面; 
75a:部位; 
76:碰撞面; 
77:锁定角部; 
77a:顶点; 
78:跳动角部(脉冲峰值部); 
78a:顶点; 
80:摆轮; 
82:摆钉; 
300:机芯; 
400:壳体; 
A、B、C:中心轴线; 
Al、A2、Bl、B2、C1、C2:旋转(转动)方向; 
E1、HI:移动方向; 
F、F1、F2、F3、F4、F5、F6:力的方向; 
Jl、J1A:进瓦的θ-ΔT曲线; 
J2、J2A:出瓦的θ-ΔT曲线; 
R1:擒纵齿的锁定角部的第一弯曲凸面部的圆弧面的曲率半径; 
R2:擒纵齿的碰撞面的第二弯曲凸面部的圆弧面的曲率半径; 
S1、S1A、S2、S2A、S3、S3a、S3A、S4、S4A、S5、S5A、S6、S6A、S6a、S6aA、S7、Sa:状态; 
θ:摆轮旋转角; 
ΔT:转矩比。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在附图中示出的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 
在图1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机芯300、且为装配于机械式钟表4的机芯,该机芯300具有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锚形擒纵器3,该锚形擒纵器3具有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擒纵轮2,该擒纵轮具备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擒纵齿1。擒纵轮2能够绕中心轴线C向C1、C2方向转动,以传递(未图示的)发条的转矩。在锚形擒纵器3中,标号70是擒纵叉,标号80是摆轮。摆轮80在游丝81的作用下能够绕中心轴线A向A1、A2方向往复转动,摆轮80在摆钉82处受到来自擒纵叉70的转矩,并对该擒纵叉70进行作用。擒纵叉70能够绕擒纵叉轴71的中心轴线B向B1、B2方向转动,擒纵叉70借助叉头72与摆钉82进行转矩的授受,并利用进瓦73和出瓦74间歇地限制擒纵轮2的C1方向旋转,从而将发条的转矩一点点地传递至摆轮80。作为机芯300(驱动体)的一个示例,是从机械式钟表4除去所谓的外装部分(壳体400,时针(未图示)等)后的部分,机芯300构成为包括动力源的主发条(未图示)、使针运动的驱动齿轮(小时轮(未图示)等)等、用于控制齿轮的转速的锚形擒纵器3(调速/擒纵机构)、或上弦机构(未图示)等,并且机芯300能够以单体流通。 
如图2所示,在擒纵轮2的各擒纵齿1中,停止面10与碰撞面20之间的锁定角 部30为平滑地弯曲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形态。更详细而言,在该示例中,第一弯曲凸面部31成为半径R1的圆弧面32,该第一弯曲凸面部31中的靠停止面10侧的端缘部33与该停止面10连续且平滑地连接。并且,第一弯曲凸面部31中的靠碰撞面20侧的端缘部34与该碰撞面20连续且平滑地连接。 
另外,在图2的擒纵齿1中,碰撞面20也是平滑地弯曲的第二弯曲凸面部21的形态。更详细而言,在该示例中,第二弯曲凸面部21成为半径R2的圆弧面22,该第二弯曲凸面部21中的靠锁定角部30侧的端缘部23与形成该锁定角部30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中的所接近的端缘部34连续且平滑地连接。并且,第二弯曲凸面部21中的相反侧的端缘部24延伸至跳动角部(リーピングコーナー)或脉冲峰值部)インパルスビーク)40。 
在此,在擒纵轮2的直径为4.85mm左右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形成锁定角部30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圆弧面32的半径(曲率半径)R1约为0.01mm~0.05mm,形成碰撞面20的第二弯曲凸面部21的圆弧面22的半径(曲率半径)R2约为0.4mm~0.6mm。 
在R1处于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获得锁定角部的第一弯曲凸面部的优点。 
另外,在曲率半径R1过小的情况下(小于下限值的情况下),擒纵齿的锁定角部的第一弯曲凸面部实际上等同于不存在,实际上如现有的擒纵齿的锁定角部那样成为存在有棱角的顶点的角部,因此,由于存在第一弯曲凸面部所带来的好处几乎都失去。另一方面,在曲率半径R1过大的情况下(大于上限值的情况下),有可能难以适当地进行与擒纵叉的出瓦的卡合(出瓦的停止)。 
并且,在R2处于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获得碰撞面的第二弯曲凸面部的优点。 
另外,在曲率半径R2过小的情况下(小于下限值的情况下),存在下述担忧:由于在碰撞面交替后擒纵齿的碰撞面对擒纵叉的叉瓦的跳动角部施加的力的方向急剧变化而导致转矩过分增大。另一方面,在曲率半径R2过大的情况下(大于上限值的情况下),擒纵齿的碰撞面的第二弯曲凸面部实际上等同于不存在,实际上如现有的擒纵齿的碰撞面那样成为平面状(横向观察时为直线状),因此,由于存在第二弯曲凸面部所带来的好处几乎都失去。 
以擒纵轮2的外径为4.85mm、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圆弧面32的曲率半径R1为0.02mm、第二弯曲凸面部21的圆弧面22的曲率半径R2为0.5mm的情况为例子,在图1和图2的基础上根据图3的(a)~(f)和图4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擒纵轮2的擒纵齿1与擒纵叉70的进瓦73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说明。在图3的(a)~(f)等中,进瓦73具有停止面75、碰撞面76、锁定角部77以及跳动角部或脉冲峰值部(インパルスビーク)78。停止面75和碰撞面76为平面,在图3的(a)~(f)那样的主视说明图中所示的情况下为直线状。锁定角部77和跳动角部78分别为平面与平面交叉而成的角部,实际上,存在顶点77a、78a。另外,图4表示相对于摆轮的旋转角θ(将游丝不存在往复转动方向的弹性变形的中立位置设定为θ=0)的、在擒纵轮与摆轮之间的经由擒纵叉的进瓦实现的转矩的出入(摆轮/擒纵轮的转矩比)ΔT,粗实线J1表示具备擒纵齿1和擒纵叉70的锚形擒纵器3中的摆轮旋转角θ与转矩比ΔT之间的关系,虚线PJ1表示具备图9的(a)~(e)所示的现有的擒纵齿102和擒纵叉201的现有的锚形擒纵器中的摆轮旋转角θ与转矩比ΔT之间的关系。 
在图3的(a)中,示出了状态S1:擒纵齿1在停止面10的端部且构成锁定角部30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靠停止面10侧的端缘33,与进瓦73的锁定角部77的顶点77a卡合或抵接。 
在进入该状态S1之前,擒纵齿1以停止面10与进瓦73的停止面75抵接,借助向A1方向旋转的摆钉82而向B1方向转动的擒纵叉70以进瓦73的停止面75沿B1推压擒纵齿1的停止面10,以较短的时间将擒纵齿1沿C2方向推回。该状态Sa在图4中是以标号Sa示出的状态。 
图3的(a)的状态S1在图4中是以标号S1示出的状态。在该状态S1后,随着进瓦73向B1方向转动,擒纵齿1的与该进瓦73的锁定角部77的顶点77a抵接的部位沿第一弯曲凸面部31平滑且逐渐地接近碰撞面20。 
因此,如图3的(b)所示,擒纵叉70以进瓦73的锁定角部77的顶点77a推压擒纵齿1的方向、换而言之、从擒纵齿1的抵接面部向进瓦73的锁定角部77的顶点77a作用的力的方向逐渐变化,被进瓦73推压的擒纵齿1沿C2方向从进瓦73离开(图3的(b)和图4的状态S2)。另外,在第一弯曲凸面部31与进瓦73的锁定角部77的顶点77a抵接的情况下,在该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抵接部位施加有与接触平面垂直的方向F(在状态S1下为方向Fl,在状态S2下为方向F2)的力。 
另外,处于图3的(b)所示的状态S2时的进瓦73和具备该进瓦73的擒纵叉70的B1方向旋转角比状态(PS1)下的擒纵叉201的PW1方向的旋转角小,该状态(PS1)为:如图9的(a)所示那样,现有的擒纵叉201的进瓦202的锁定角部230的顶点与现有的擒纵齿102的锁定角部130的顶点卡合,从而擒纵齿102从进瓦202离开的状态。即,对于具备擒纵齿1的擒纵轮2,根据图4的状态S2与状态PS1的比较可知,在摆轮旋转角更大(摆钉返回量较少)的时候,该擒纵轮2能够从进瓦73以较小的加速状态离开。 
如在图3的(c)和图4中由状态S3所示那样,由于C2方向的惯性而一下子从进瓦73离开的擒纵齿1在来自发条的转矩的作用下立刻(在较短的空白期间后)恢复为C1方向旋转,并以构成锁定角部30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中的与碰撞面20连接的端缘部34、即碰撞面20中的与第一弯曲凸面部31连接的部位23与进瓦73的碰撞面76中的锁定角部77的附近的部位75a抵接。因此,能够有效利用进瓦73的碰撞面76。 
由于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存在,在状态S2下,擒纵齿1在摆轮80的转速较小的期间内从进瓦73离开,因此,与现有的擒纵齿102相比较,擒纵齿1更早地、即在比进瓦73的锁定角部77更近的部位75a处与进瓦73的碰撞面76抵接,从而能够经由进瓦73(擒纵叉70)对摆轮80施加转矩。 
在从图3的(c)至图3的(d)及(e)以及图4中,如状态S4和S5所示,此后,随着擒纵齿1的C1方向旋转,擒纵齿1的锁定角部30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中的靠碰撞面20侧的端缘部34(碰撞面20的靠第一弯曲凸面部31侧的端缘23)与进瓦73的碰撞面76抵接的部位沿E1方向移动,同时,擒纵齿1以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端缘部34继续对进瓦73的碰撞面76施加转矩。并且,该阶段持续至成为状态S5,在该状态S5下,擒纵齿1的锁定角部30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中的靠碰撞面20侧的端缘部34到达位于进瓦73的碰撞面76的端部的脉冲形角部。 
在以上的从状态S3至S5的期间,擒纵齿1以锁定角部30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中的靠碰撞面20侧的端缘34与进瓦73的碰撞面76抵接,从而对该碰撞面76沿垂直的方向F(在状态S3下为方向F3,在状态S4下为方向F4,在状态S5下为方向F5)施加力。该力的方向F3、F4、F5在与进瓦73的碰撞面76垂直的方向上大致固定,因此如图4所示,擒纵齿1施加至进瓦73的转矩能够保持为大致固定。 
当擒纵轮2进一步沿C1方向旋转时,从擒纵齿1的锁定角部30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中的靠碰撞面20侧的端缘34与进瓦73的碰撞面76抵接的状态(S3、S4、S5)转移至进瓦73的跳动角部(脉冲峰值部)77与擒纵齿1的碰撞面20抵接的状态(S6)。即,成为下述这样的碰撞面交替的状态S6:与转矩传递相关的碰撞面从进瓦73的碰撞面76转移为擒纵齿1的碰撞面20。 
在进行该碰撞面交替S6时,如图3的(f)所示,擒纵齿1对进瓦73施加的力的方向、即与抵接面的接触平面垂直的方向F从图3的(e)的状态S5下的由假想线示出的方向F5(在状态S5中与进瓦73的碰撞面76垂直的方向)变换为由实线所示的方向F6(与碰撞面20的端缘部23的接触平面垂直的方向,该碰撞面20的端缘部23与锁定角部30的端缘34连接或重合)。在该擒纵轮2的擒纵齿1的锁定角部30形成有圆弧面32的形态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且该碰撞面交替发生在弯曲凸面部31的端缘部34及碰撞面20的与该端缘部34相邻或重合的端缘23,因此,该从方向F5向方向F6的变化非常小。因此,在该碰撞面交替的状态S6中,能够将从擒纵轮2经由擒纵叉70施加给摆轮80的转矩的变动抑制在最小的限度,从而能够将转矩传递的损失抑制在最低的限度。即,由于能够将因该碰撞面交替的状态S6时的转矩变动而导致擒纵齿1与进瓦73离开的情况或对该情况的担忧抑制在最低的限度,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转矩传递。 
另外,如在图4中由虚线的状态PS5所示且在图9的(e)中所示那样,在由现有的擒纵齿和擒纵叉构成的锚形擒纵器的情况下,在擒纵齿102的尖角的锁定角部130与进瓦202的尖角的跳动角部240抵接的状态PS5下发生碰撞面交替,从而使得转矩的方向在瞬间较大幅度地变动。因此,存在这样的担忧:由于转矩变动较大,擒纵齿1从进瓦73暂时离开等而导致转矩传递効率降低。并且,引起该状态PS5的碰撞面交替的进瓦73的旋转角比状态S5的情况下的进瓦73的旋转角小。 
在图3的(f)的状态S6之后,转移至下述这样的状态S6a(图4):进瓦73的跳动角部78的顶点78a沿擒纵齿1的碰撞面20向H方向(参照图3的(f)和图2)移动,直至从擒纵齿1离开。在该状态S6a中,在跳动角部78的顶点78a与构成碰撞面20的第二弯曲凸面部21抵接期间,沿与该第二弯曲凸面部21的抵接部的接触平面垂直的方向作用有力。在该状态S6a期间,转矩随着摆轮80的旋转稍微增加。 
在以上内容中,虽然对锚形擒纵器3中的经由进瓦73进行的转矩的传递进行了 说明,但在出瓦74中也大致同样。 
即,图5示出相对于摆轮的旋转角θ的、在擒纵轮与摆轮之间经由擒纵叉的出瓦实现的转矩的出入(摆轮/擒纵轮的转矩比)ΔT,粗虚线J2表示具备擒纵齿1和擒纵叉70的锚形擒纵器3中的摆轮旋转角θ与转矩比ΔT之间的关系,细虚线PJ2表示具备现有的擒纵齿102和擒纵叉201的现有的锚形擒纵器中的摆轮旋转角θ与转矩比ΔT之间的关系。 
在擒纵轮2的外径为4.85mm且R1=0.02mm以及R2=0.5mm的情况下,粗虚线J2与细虚线PJ2的差异和图4的实线J1与虚线PJ1的差异大致一致,关于进瓦73进行的说明对于出瓦74也适用。 
擒纵轮2具备以上那样的擒纵齿1,在具有该擒纵轮2的锚形擒纵器3中,能够将转矩的传递効率提高3%左右。例如日本特开平2010-91544号公报中记述的那样,能够利用应用了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微细加工技术(例如,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技术)和其它微细加工技术)来形成这样的擒纵齿1。 
在以上内容中,对在擒纵齿的碰撞面的全部范围形成第二弯曲凸面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擒纵轮2A的擒纵齿1A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构成为,在碰撞面20A中的从与锁定角部30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圆弧面32的端缘部34A直接连接的部位23A至碰撞面20A的约为一半为止的区域或部分25具备第二弯曲凸面部21A,并在从该部分25的端部26(即,第二弯曲凸面部21A的端缘部26)至擒纵齿1A的跳动角部40A为止的区域或部分27具有直线状部(平面状部)28。部分(区域)25与部分(区域)27的比例典型为一比一左右,但也可以使第二弯曲凸面部21A比直线状部28长,也可以相反地使直线状部28比第二弯曲凸面部21A长。 
对图6的擒纵轮2A的要素中的与图2的擒纵轮2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记同一标号,对于虽然相对应却存在不同之处的要素,在同一标号后标记后缀A。 
在该情况下,当擒纵轮2A的外径为4.85mm左右时,优选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圆弧面32的曲率半径R1=0.01mm~0.05mm,优选第二弯曲凸面部21A的圆弧面22A的曲率半径R2=0.2mm~0.5mm。另外,使第二弯曲凸面部21A的圆弧面22A的曲率半径R2的范围比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圆弧面22的曲率半径R2的范围稍小是因为:由于该延伸范围较短,所以要进一步增大面的方向的变化。 
在图7中,在擒纵轮2A中,针对擒纵齿1A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圆弧面32的曲率半径R1为0.04mm、且第二弯曲凸面部21A的圆弧面22A的曲率半径R2为0.34mm的情况,分别与进瓦73和出瓦74相关地以实线J1A和虚线J2A示出相对于摆轮的旋转角θ的转矩比ΔT。 
如果以进瓦73为例具体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由于在擒纵齿1A的锁定角部30存在圆弧面32的形态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根据状态S1A、S2A、S3A的转矩比ΔT的变化可知,从停止状态进入到碰撞开始时的力的变化变得连续,因此,能够将擒纵齿1A与进瓦73之间的跳动抑制在最低的限度。 
另外,在该擒纵齿1A的情况下,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圆弧面32的曲率半径R1为0.04mm,并且比擒纵齿1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的圆弧面32的曲率半径R1=0.02mm大,因此,在状态S3后存在较长的倾斜部S3a,碰撞开始后的力的变化更加平滑。 
另外,由状态S5A、S6A下的转矩比ΔT的变化可知,由于能够将碰撞面交替时的力的方向的变化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将擒纵齿1A与进瓦73之间的跳动抑制在最低的限度。 
进而,在该情况下,在碰撞面交替后,由于在状态S6a后变化为状态S7,所述状态S6a为:进瓦73的跳动角部从曲率半径为R2的第二弯曲凸面部21A的存在圆弧面22A的部分(区域)25受到转矩,所述状态S7为:进瓦73的跳动角部从直线状部28受到转矩,该直线状部28从擒纵齿1A的碰撞面20A中的端缘部26延伸至位于跳动角部40A的端部24A,因此,随着摆轮旋转角θ的增大,转矩比ΔT继续下降。 
并且,在以虚线J2A示出的出瓦74的情况下,也与以实线J1A示出的进瓦73的情况大致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以上内容中,虽然对擒纵齿1、1A的锁定角部30的第一弯曲凸面部31由单一的圆弧面32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第一弯曲凸面部31在端缘33与端缘34、34A之间并不限于以朝外侧凸出的方式平滑地弯曲的情况,在端缘33与端缘34、34A之间可以由曲率半径不同的多个区域构成,也可以使曲率半径连续地变动。关于碰撞面20、20A的第二弯曲凸面部21、21A也同样。 
在以上内容中,对进瓦73和出瓦74的锁定角部有棱角而存在顶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根据期望,在进瓦73和出瓦74的锁定角部形成擒纵齿1、1A的弯曲凸面部31那样的弯曲凸面部。在此,典型的弯曲凸面部由圆弧面构成。 

Claims (13)

1.一种擒纵齿,
将停止面与碰撞面连接起来的锁定角部为弯曲的第一弯曲凸面部的形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擒纵齿,
在所述碰撞面中的与所述锁定角部的所述第一弯曲凸面部连续的部位存在弯曲的第二弯曲凸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擒纵齿,
所述第二弯曲凸面部在所述碰撞面的全部范围扩展。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擒纵齿,
在所述碰撞面中的越远离所述锁定角部的部位,所述第二弯曲凸面部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变得越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擒纵齿,
在擒纵轮的直径为4.85mm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弯曲凸面部的曲率半径(R2)为0.4mm~0.6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擒纵齿,
所述碰撞面中的与所述第二弯曲凸面部的部分连续的部位为平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擒纵齿,
在所述擒纵轮的直径为4.85mm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弯曲凸面部的曲率半径(R2)为0.2mm~0.5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擒纵齿,
在所述擒纵轮的直径为4.85mm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弯曲凸面部的曲率半径(R1)为0.01mm~0.05mm。
9.一种擒纵轮,所述擒纵轮具备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擒纵齿。
10.一种锚形擒纵器,
所述锚形擒纵器具有:
权利要求9所述的擒纵轮;
擒纵叉,其从所述擒纵轮进行转矩的授受,并且间歇地限制所述擒纵轮的旋转,从而将发条的转矩向摆轮传递;以及
摆轮,其受到来自所述擒纵叉的转矩,并且对所述擒纵叉进行作用。
11.一种机芯,所述机芯具有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锚形擒纵器。
12.一种机械式钟表,
所述机械式钟表具有:
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芯;和
壳体,其中内置所述机芯。
13.一种转矩传递方法,所述转矩传递方法是从擒纵轮向擒纵叉的叉瓦传递转矩的转矩传递方法,所述擒纵轮具有擒纵齿,所述擒纵齿的将停止面与碰撞面连接起来的锁定角部为弯曲的第一弯曲凸面部的形态,
在随着所述擒纵轮的旋转使所述碰撞面与所述擒纵叉的叉瓦抵接来传递所述转矩时,
使所述擒纵叉的叉瓦沿所述第一弯曲部接近所述碰撞面,由此,在抑制所述擒纵齿对所述擒纵叉的叉瓦施加的力的方向的变化或变动的同时,传递所述转矩。
CN201310076463.1A 2012-03-09 2013-03-11 擒纵齿、具备该擒纵齿的擒纵轮、锚形擒纵器、机芯以及机械式钟表和转矩传递方法 Active CN1033092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3551A JP5891076B2 (ja) 2012-03-09 2012-03-09 がんぎ歯、該がんぎ歯を備えたがんぎ車、アンクル脱進器、ムーブメント、並びに機械式時計及びトルク伝達方法
JP2012-053551 2012-03-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9224A true CN103309224A (zh) 2013-09-18
CN103309224B CN103309224B (zh) 2017-05-31

Family

ID=49118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6463.1A Active CN103309224B (zh) 2012-03-09 2013-03-11 擒纵齿、具备该擒纵齿的擒纵轮、锚形擒纵器、机芯以及机械式钟表和转矩传递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91076B2 (zh)
CN (1) CN103309224B (zh)
CH (1) CH706224B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34319B2 (en) 2015-08-25 2020-01-14 Citizen Watch Co., Ltd. Escapement for timepiece
CN110794663A (zh) * 2018-08-03 2020-02-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擒纵叉、机芯、钟表
CN111324027A (zh) * 2018-12-13 2020-06-23 伊塔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至少一个挠曲轴承的时计谐振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713143A1 (fr) * 2016-11-17 2018-05-31 Richemont Int Sa Échappement pour pièce d'horlogerie.
JP6748318B1 (ja) * 2020-01-29 2020-08-26 セイコーウオッチ株式会社 脱進調速機、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時計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76454A (en) * 1951-01-15 1954-04-27 Straumann Reinhard Clockwork escapement
US3538705A (en) * 1968-11-07 1970-11-10 Hamilton Watch Co Escapement
CN2359716Y (zh) * 1998-06-29 2000-01-19 白寅明 一种耐热定时器
CN2388623Y (zh) * 1999-09-01 2000-07-19 余杭市福来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擒纵轮
US20080008051A1 (en) * 2006-06-23 2008-01-10 Omega S.A. Mobile micromechanical element with shock controlled rotation
US20080259739A1 (en) * 2007-04-18 2008-10-23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ere Suisse Lever escapement for a timepiece
CN101711378A (zh) * 2007-05-30 2010-05-19 奥米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钟表的叉瓦式擒纵机构
CN102103357A (zh) * 2009-12-21 2011-06-22 劳力士有限公司 瑞士杠杆擒纵机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76454A (en) * 1951-01-15 1954-04-27 Straumann Reinhard Clockwork escapement
US3538705A (en) * 1968-11-07 1970-11-10 Hamilton Watch Co Escapement
CN2359716Y (zh) * 1998-06-29 2000-01-19 白寅明 一种耐热定时器
CN2388623Y (zh) * 1999-09-01 2000-07-19 余杭市福来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擒纵轮
US20080008051A1 (en) * 2006-06-23 2008-01-10 Omega S.A. Mobile micromechanical element with shock controlled rotation
US20080259739A1 (en) * 2007-04-18 2008-10-23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ere Suisse Lever escapement for a timepiece
CN101711378A (zh) * 2007-05-30 2010-05-19 奥米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钟表的叉瓦式擒纵机构
CN102103357A (zh) * 2009-12-21 2011-06-22 劳力士有限公司 瑞士杠杆擒纵机构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34319B2 (en) 2015-08-25 2020-01-14 Citizen Watch Co., Ltd. Escapement for timepiece
CN110794663A (zh) * 2018-08-03 2020-02-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擒纵叉、机芯、钟表
CN110794663B (zh) * 2018-08-03 2022-04-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擒纵叉、机芯、钟表
US11480924B2 (en) 2018-08-03 2022-10-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scape lever, movement, and timepiece
CN111324027A (zh) * 2018-12-13 2020-06-23 伊塔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至少一个挠曲轴承的时计谐振器
CN111324027B (zh) * 2018-12-13 2021-08-31 伊塔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至少一个挠曲轴承的时计谐振器
US11520292B2 (en) 2018-12-13 2022-12-06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ere Suisse Timepiece resonator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flexure bear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H706224A2 (fr) 2013-09-13
JP2013186078A (ja) 2013-09-19
JP5891076B2 (ja) 2016-03-22
CN103309224B (zh) 2017-05-31
CH706224B1 (fr) 2017-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9224A (zh) 擒纵齿、具备该擒纵齿的擒纵轮、锚形擒纵器、机芯以及机械式钟表和转矩传递方法
US9075394B2 (en) Flexible escapement mechanism with movable frame
JP5959750B2 (ja) 可撓性定力パレットレバー
JP5064084B2 (ja) フォイール・セットの単方向回転駆動のためのリバーサ機構
EP2553533B2 (fr) Dispositif de blocage pour roue dentée
CN102467071B (zh) 用于钟表机构的同步擒纵系统
US7708455B2 (en) Direct impulse escapement for timepiece
US7607822B2 (en) Escapement including two escape wheels
US20100149926A1 (en) Detent escapement
CN108427260A (zh) 钟表棘爪系统
US9207640B2 (en) Flexible escape mechanism with no pallet lever
WO2017033688A1 (ja) 時計の脱進機
CN105785744B (zh) 用于驱动钟表日历机构活动件的装置
US20040013046A1 (en) Escapement for timekeeper
US8579498B2 (en) High efficiency escapement
CN104011608B (zh) 擒纵机构
US9152128B2 (en) Escapement mechanism for a watch movement
US9052694B2 (en) Escapement device for timepiece
JP7325172B2 (ja) 機械的結合装置
CN210402025U (zh) 机械钟表的叉瓦式擒纵结构
JP2021522521A (ja) 係止アンクルを備えた脱進機構、及びそのような脱進機構を備えた計時器
JP2019521344A (ja) エスケープメント・メカニズム
CN104570685A (zh) 用于钟表机心的擒纵机构
CN217587869U (zh) 钟表擒纵机构
CN113267984B (zh) 擒纵调速器、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