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9214A - 传送装置、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送装置、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9214A
CN103309214A CN2012104479213A CN201210447921A CN103309214A CN 103309214 A CN103309214 A CN 103309214A CN 2012104479213 A CN2012104479213 A CN 2012104479213A CN 201210447921 A CN201210447921 A CN 201210447921A CN 103309214 A CN103309214 A CN 1033092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unit
transfer
recording medium
unit
position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479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9214B (zh
Inventor
村上顺一
北村笃行
佐藤雅弘
荻原敦
冈本哲二
渡边幸市
铃木渡
西出秀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09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92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92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92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送装置、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该传送装置包括:传送部件,其通过旋转来传送卷绕在其外周面上的对象;保持单元,其在其第一端可旋转地由传送部件支撑,当对象进入保持单元的第二端和传送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隙时,该保持单元通过将对象沿传送方向的前端夹持在该第二端和该外周面之间来保持该前端;以及定位单元,其设置在传送部件或保持单元上以便能够朝向对象进入空隙的方向的下游移动。当保持单元移动而保持对象时,定位单元与已经进入间隙的对象的前端接触并且沿着传送方向将对象定位。

Description

传送装置、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送装置、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2-137363披露了包括印版滚筒和压印滚筒的一种打印机。在这种打印机中,夹持单元和定位单元之间的接合部设置为从该定位单元的延长线和该夹持单元的交点沿着纸张传送方向凹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保持单元不充分地夹持对象沿传送方向的前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传送装置包括:传送部件,其通过旋转来传送卷绕在其外周面上的对象;保持单元,其在其第一端可旋转地由所述传送部件支撑,当所述对象进入所述保持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传送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隙时,所述保持单元通过将所述对象沿传送方向的前端夹持在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外周面之间来保持所述前端;以及定位单元,其设置在所述传送部件或所述保持单元上以便能够朝向所述对象进入所述空隙的方向的下游移动。当所述保持单元移动而保持所述对象时,所述定位单元与已经进入所述间隙的所述对象的所述前端接触并且沿着所述传送方向将所述对象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传送装置中,当所述保持单元朝向所述保持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传送部件的外周面分离的分离位置移动时,所述定位单元从其将所述对象定位的定位位置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移动。当所述保持单元从所述分离位置移动到所述保持单元将所述对象的前端夹持在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外周面之间的夹持位置时,所述定位单元返回到所述定位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的传送装置还包括:联动单元,其将驱动力从单个驱动单元传递到所述保持单元和所述定位单元,并且将所述定位单元的移动与所述保持单元的移动相联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一种转印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传送装置,所述对象是记录介质,并且所述传送部件是将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承载体,其承载待由所述转印装置转印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传送装置中,从所述传送部件的轴向看,所述保持单元与所述定位单元干涉,在所述保持单元的第二端形成有多个突出部,在所述定位单元的端部形成有多个突出部,并且当所述保持单元移动而保持所述对象时,所述定位单元的多个突出部位于所述保持单元的多个突出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定位单元不会移动的情况相比,减少了保持单元不充分地夹持对象沿传送方向的前端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定位单元不会返回到定位位置的情况相比,保持单元夹持对象的较小部分(较小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不同的驱动单元驱动保持单元和定位单元以控制保持单元和定位单元的移动的情况相比,减小了保持单元和定位单元的移动误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定位单元不会移动的情况相比,减少了由于保持单元不充分地夹持记录介质而引起的转印位置在记录介质上的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不采用根据第五方面的转印装置的情况相比,减少了由于保持单元不充分地夹持记录介质而引起的图像
形成位置在记录介质上的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可以将保持单元和定位单元设置在较小的空间内。
附图说明
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前端夹持件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前端夹持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4A和4B示出前端夹持件的结构;
图5A至5D示出由前端夹持件执行的夹持操作;
图6A至6C示出由前端夹持件执行的夹持操作;
图7是示出前端夹持件的定位单元的适当退回位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8是示出根据比较例的前端夹持件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首先,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1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50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5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62以及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62中的各种部件。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62中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10、记录介质供给器40和控制器60。图像形成单元10在作为对象实例的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记录介质供给器40将记录介质P供给到图像形成单元10。控制器60对图像形成装置50的各个部件的操作进行控制。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62的上部上设置有记录介质排出单元63。在图像形成单元10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了图像之后,记录介质P被排出到记录介质排出单元63。
记录介质供给器40包括记录介质容器41和传送单元45。记录介质容器41容纳记录介质P。传送单元45将记录介质P从记录介质容器41传送到图像形成单元10。传送单元45包括送出辊42和多个传送辊44。送出辊42将容纳在记录介质容器41中的记录介质P送出。传送辊44沿着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51布置,并且将由送出辊42输送出的记录介质P传送到图像形成单元10。
图像形成单元10包括感光鼓11和转印装置20。感光鼓11作为图像承载体的实例并且承载图像。转印装置20将由感光鼓11承载的图像(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感光鼓11沿着一个方向(例如,图1中箭头A的方向)旋转。
在感光鼓11周围沿着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布置有充电辊12、曝光装置13、旋转式显影装置14和清洁器15。作为充电器实例的充电辊12给感光鼓11充电。曝光装置13利用光使已经通过充电辊12带电的感光鼓11曝光,从而在感光鼓11上形成静电潜像。作为显影装置实例的旋转式显影装置14将已经通过曝光装置13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色调剂图像。清洁器15清除残留在感光鼓11上的残留色调剂(显影剂)。
曝光装置13根据从控制器60发送出的图像信号来形成静电潜像。从控制器60发送出的图像信号的实例包括控制器60从外部装置接收到的图像信号。
旋转式显影装置14包括旋转轴14A以及用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显影单元14Y、14M、14C和14K,这些显影单元沿着旋转轴14A的周向布置在旋转轴14A周围。旋转式显影装置14绕着旋转轴14A沿着箭头C的方向旋转。当旋转式显影装置14的显影单元14Y、14M、14C和14K中的一个位于与感光鼓11相对的对置位置时,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由颜色与位于该对置位置的显影单元对应的色调剂显影,从而色调剂图像得以形成。
转印装置20包括作为传送部件实例的转印鼓21。转印鼓21通过旋转来传送卷绕在其外周面上的记录介质P。在转印装置20中,已经由传送单元45传送的记录介质P卷绕在转印鼓21的外周面(具体来说,在下面描述的弹性层21B的外周面)上,并且和感光鼓11一起旋转。结果,记录介质P被传送到转印鼓21和感光鼓11之间的转印位置Tr(转印区域),并且转印鼓21将色调剂图像从感光鼓11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也就是说,转印鼓21还用作转印部件的实例,并且将色调剂图像从感光鼓11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如下所述,前端夹持件23和后端夹持件27分别夹持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前端和后端,从而记录介质P卷绕在转印鼓21的外周面上。
记录介质P在图1中所示的供给位置Pa(在下面描述的前端夹持件23开始保持记录介质P的保持开始位置)供给到转印鼓21。记录介质P在图1中所示的剥离位置Pb(前端夹持件23结束保持记录介质P的保持结束位置)从转印鼓21剥离。下面,详细地描述转印装置20的结构。
沿着传送路径51在转印位置Tr的下游(在图1中为上方)设置有定影单元30。定影单元30将已经通过转印装置20转印在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定影单元30包括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加热辊31对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加压辊32因抵靠加热辊31而抵压记录介质P。
在定影单元30中,隔着记录介质P旋转的加压辊32和加热辊31在沿着传送路径51朝向下游(在图1中向上)传送记录介质P的同时对记录介质P进行加压和加热。结果,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
沿着传送路径51在定影单元30的下游设置有排出辊46。排出辊46将已经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排出到记录介质排出单元63。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20的结构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装置20的结构。
如图1所示,转印装置20包括转印鼓21、前端夹持件23和后端夹持件27。作为前端保持部件实例的前端夹持件23设置在转印鼓21上,并且夹持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前端。作为后端保持部件实例的后端夹持件27设置在转印鼓21上,并且夹持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后端。
用于检测经过的记录介质P的检测传感器25设置为与转印鼓21的外周面相对。检测传感器25沿着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设置在后端夹持件27的待机位置(在下面描述,即图1所示的后端夹持件27的位置)的上游。
转印鼓21
如图1所示,转印鼓21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62中,以便与感光鼓11相对并且可以绕着旋转轴21D旋转。转印鼓21包括具有筒状形状的基体部件21A以及形成在基体部件21A的外周面上的弹性层21B。
基体部件21A是导电的并且由例如金属材料制成。弹性层21B由半导电弹性材料(例如,聚氨酯树脂等树脂材料)制成。
当弹性层21B与感光鼓11接触时,转印鼓21与感光鼓11的旋转同步地沿着箭头B的方向旋转。弹性层21B的与感光鼓11接触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
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电压(转印偏压)施加在转印鼓21的基体部件21A上,从而色调剂图像在转印位置Tr从感光鼓11转印到卷绕在弹性层21B上的记录介质P上。
基体部件21A的外周面在周向上的一部分未被弹性层21B覆盖。露出基体部件21A的该部分被称为露出部21C。即使当露出部21C与感光鼓11相对时,露出部21C也不会与感光鼓11接触。
在图1和图2中,以双点划线K示出了在弹性层21B发生弹性变形时转印鼓21的外周界。为了清楚起见,环绕转印鼓21的整个周长绘制双点划线K。
后端夹持件27
如图1所示,后端夹持件27沿着转印鼓21的轴向跨过转印鼓21的外周面。后端夹持件27由设置在转印鼓21的轴向两端的支撑部27A支撑,以便后端夹持件27能够与转印鼓21的外周面接触和分离。
支撑部27A可旋转地由旋转轴27D支撑,旋转轴27D与转印鼓21的旋转轴21D同轴。后端夹持件27独立于转印鼓21而绕着转印鼓21旋转。
后端夹持件27在夹持记录介质P之前位于转印鼓21的外周上的预定待机位置(图1所示的后端夹持件27的位置)。例如,待机位置是沿着转印鼓21的旋转方向位于转印位置Tr(转印区域)和供给位置Pa之间的位置。
后端夹持件27由树脂材料(例如,PET、聚酰亚胺树脂或氟碳树脂)制成,并且具有沿着转印鼓21的轴向延伸的板状形状。后端夹持件27在转印鼓21的轴向上的长度大于卷绕在转印鼓21上的记录介质P(在该轴向上)的最大宽度。作为选择,后端夹持件27可以具有丝状形状、实心柱状形状等。
当检测传感器25检测到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后端经过时,后端夹持件27从后端夹持件27与转印鼓21分离的位置移动到后端夹持件27与转印鼓21接触的位置,从而通过将记录介质P的后端夹持在转印鼓21的外周面(具体来说,弹性层21B的外周面)和后端夹持件27之间来保持该后端。
前端夹持件23
如图2所示,前端夹持件23设置在转印鼓21的露出部21C中。前端夹持件23随转印鼓21一起旋转。
前端夹持件23包括保持单元22和定位单元24。保持单元22在保持单元22的基端可旋转地由转印鼓21(具体来说,基体部件21A)支撑。保持单元22通过将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前端夹持在保持单元22的第二端和转印鼓21的外周面之间来保持该前端。定位单元24设置在转印鼓21上。当保持单元22保持记录介质P时,定位单元24与记录介质P的前端接触并且沿着传送方向将记录介质P定位。
在转印鼓21的基体部件21A上的露出部21C中设置有与保持单元22相对的对置部件29。对置部件29具有与保持单元22相对的对置表面29A。对置表面29A位于弹性层21B的外周面的内侧(具体来说,弹性层21B在弹性变形状态下的外周界(双点划线K)的内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对置表面29A是转印鼓2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并且保持单元22将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前端夹持在保持单元22和对置表面29A之间。作为选择,保持单元22可以将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前端夹持在保持单元22和弹性层21B之间或者保持单元22和基体部件21A之间。
保持单元22具有沿着转印鼓21的轴向延伸的板状形状。保持单元22在转印鼓21的轴向上的长度大于卷绕在转印鼓21上的记录介质P在该轴向上的最大宽度。如图2所示,从纵向端部看,保持单元22具有弯曲成沿着转印鼓21的径向向外(图2中的左斜上侧)凸出的形状。
如图3所示,在保持单元22的末端,多个突出部227沿着保持单元22的纵向X排列。突出部227朝向转印鼓2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突出。保持单元22的突出部227保持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前端。从保持单元22的末端朝向其基端延伸的多个切除部223形成在多个突出部227之间从而沿着保持单元22的纵向X排列。由于切除部223的存在,定位单元24可以朝向保持单元22的基端(朝向转印鼓2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移动。
如图4A和4B所示,保持单元22的基端由摆动轴22C支撑以便可以相对于转印鼓21的基体部件21A摆动。这样,保持单元22可以在保持单元22的末端(转印鼓2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端)与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接触的接触位置(见图4A)以及保持单元22的末端与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分离的分离位置(见图4B)之间移动。
当保持单元22位于分离位置时,保持单元22允许记录介质P进入保持单元22和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之间的空隙S。当保持单元22位于接触位置时,保持单元22能够通过将已经进入空隙S的记录介质P夹持在保持单元22和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之间来保持记录介质P。也就是说,保持单元22的接触位置换言之是该保持单元夹持记录介质P的夹持位置。
当保持单元22位于夹持位置时,保持单元22能够在不与感光鼓11接触的情况下经过转印位置Tr。也就是说,当保持单元22位于夹持位置时,保持单元22位于图2中双点划线K的内侧。
安装部225与保持单元22的基端形成为一体。作为弹性部件(推压部件)实例的拉伸弹簧22B安装在安装部225上。安装部225在图4A中从摆动轴22C向下(朝向转印鼓21的旋转轴21D(见图1))延伸。拉伸弹簧22B利用其弹性力牵拉安装部225,从而朝向夹持位置(接触位置)推压保持单元22。
凸轮22D在图4A和4B中设置在安装部225下方(位于安装部225和转印鼓21的旋转轴21D(见图1)之间)。凸轮22D用于使保持单元22移动到分离位置。凸轮22D固定在凸轮轴26上、随凸轮轴26一起旋转、与安装部225接触、并且克服拉伸弹簧22B的弹性力使保持单元22移动到分离位置。
定位单元24具有沿着转印鼓21的轴向延伸的板状形状。定位单元24在转印鼓21的轴向上的长度大于卷绕在转印鼓21上的记录介质P在该轴向上的最大宽度。如图4A所示,从纵向端部看,定位单元24具有弯曲成朝向保持单元22(4A中的左斜上侧)凹陷的形状。
如图3所示,在定位单元24的末端,多个突出部243沿着定位单元24的纵向排列。多个突出部243突出到保持单元22的多个切除部223中。突出部243设置为与保持单元22大致垂直。突出部243可以通过切除部223从保持单元22的末端朝向保持单元22的基端移动。定位单元24的突出部243与记录介质P的前端接触。
如图4A和4B所示,定位单元24的基端(转印鼓2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端)由摆动轴24C支撑以便可以相对于转印鼓21(具体来说,基体部件21A)摆动。这样,定位单元24可以在定位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移动。当保持单元22位于接触位置时,定位单元24位于定位位置并且沿着传送方向(进入方向(转印鼓21的旋转方向))将记录介质P定位。当保持单元22位于分离位置时,定位单元24位于定位单元24从定位位置朝向保持单元22的基端(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下游端)退回的退回位置。
当定位单元24从定位位置朝向退回位置移动时,允许记录介质P更深地进入保持单元22和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之间的空隙S。
安装部245与定位单元24形成为一体。作为弹性部件(推压部件)实例的拉伸弹簧24B安装在安装部245上。安装部245在图4A中从摆动轴24C向下(朝向转印鼓21的旋转轴21D(见图1))延伸。拉伸弹簧24B利用其弹性力牵拉安装部245,从而朝向定位位置推压定位单元24。
凸轮24D在图4A和4B中设置在安装部245的左侧(转印鼓2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凸轮24D用于使定位单元24移动到退回位置。如同凸轮22D一样,凸轮24D固定在凸轮轴26上、随凸轮轴26一起旋转、与安装部245接触、并且克服拉伸弹簧24B的弹性力使定位单元24移动到退回位置。
这样,用于使定位单元24移动的凸轮24D和用于使保持单元22移动的凸轮22D均固定在单个凸轮轴26上,并且由控制器60控制的单个驱动电动机28(驱动单元)使凸轮轴26旋转。当驱动电动机28使凸轮轴26旋转时,凸轮24D和凸轮22D一起旋转,并且凸轮24D和凸轮22D分别与定位单元24的安装部245和保持单元22的安装部225接触。
凸轮24D和凸轮22D之间的相位差设定为这样:当保持单元22朝向分离位置移动时,定位单元24从定位位置移动到退回位置,并且当保持单元22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触位置时,定位单元24返回到定位位置。这样,定位单元24的移动与保持单元22的移动相联动。也就是说,凸轮24D和凸轮22D还用作联动单元的实例,并且将定位单元24的移动与保持单元22的移动相联动。
如至此所述,后端夹持件27和前端夹持件23分别夹持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后端和前端,从而记录介质P卷绕在转印鼓21的外周面上。定位单元24和保持单元22各自由例如不锈钢(SUS)等金属材料制成。
图像形成装置50的图像形成操作
接下来,描述由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50执行的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
在图像形成操作开始之前,后端夹持件27沿着转印鼓21的旋转方向位于转印位置Tr和供给位置Pa之间的待机位置。
当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送出辊42从记录介质容器41输送出记录介质P,并且传送辊44朝向转印鼓21传送记录介质P。当记录介质P朝向转印鼓21被传送时,转印鼓21旋转并且前端夹持件23朝向供给位置Pa移动。
当传送辊44已经将记录介质P传送到转印鼓21时,前端夹持件23在供给位置Pa夹持住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前端。当转印鼓21旋转时,由前端夹持件23夹持的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前端穿过转印鼓21和位于待机位置的后端夹持件27之间的空隙Sa。在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前端已经穿过空隙Sa之后,后端夹持件27夹持住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后端。这样,前端夹持件23和后端夹持件27分别夹持住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前端和后端,从而记录介质P卷绕在转印鼓21的外周面上。
当记录介质P卷绕在转印鼓21的外周面上时,转印鼓21和后端夹持件27彼此同步地旋转,从而记录介质P也旋转。这样,记录介质P被传送到转印位置Tr。
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感光鼓11经由充电辊12充电(充电)并且通过曝光装置13曝光(曝光),从而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1上。与感光鼓11相对的显影单元14Y将静电潜像显影,从而黄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1上(显影)。转印鼓21将黄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已经被传送到转印位置Tr的记录介质P上。
转印鼓21和后端夹持件27彼此同步地旋转,从而使记录介质P也旋转。旋转式显影装置14旋转到显影单元14M与感光鼓11相对的位置。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执行充电、曝光和显影,以便在感光鼓11上形成品红色的色调剂图像。品红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随着转印鼓21和后端夹持件27的旋转再次被传送到转印位置Tr的记录介质P上。同样地,蓝绿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相继以叠加方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
在这些色调剂图像已经以叠加方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之后,前端夹持件23在剥离位置Pb松开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前端,从而记录介质P从转印鼓21剥离。
已经从转印鼓21剥离的记录介质P被传送到定影单元30,并且定影单元30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排出辊46将已经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排出到记录介质排出单元63。如至此所述,图像形成处理执行完毕。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
接下来,描述作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的由前端夹持件23执行的用于保持记录介质P的夹持操作。
如图5A所示,在夹持操作开始之前,保持单元22位于保持单元22与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接触的接触位置(即保持单元22将要夹持记录介质P的夹持位置)。在此时,定位单元24位于定位单元24将要沿着传送方向使记录介质P定位的定位位置。
当夹持操作开始时,由控制器60控制的驱动电动机28使凸轮轴26(正向)旋转从而使凸轮24D和凸轮22D也(正向)旋转。于是,凸轮24D和凸轮22D分别与定位单元24的安装部245的保持单元22的安装部225接触(见图4B)。
因而,如图5B所示,保持单元22开始从接触位置(见图5A)朝向保持单元22与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分离的分离位置移动。与此同时,定位单元24开始从定位位置朝向定位单元24朝向保持单元22的基端退回的退回位置移动。
如图5C所示,当保持单元22到达分离位置时,定位单元24到达退回位置。在此时,保持单元22和转印鼓21(具体来说,弹性层21B)的外周面21E之间的角度θ1小于90度。
如图7所示,定位单元24的退回位置可以设置在从保持单元22和转印鼓21(具体来说,弹性层21B)的外周面21E的交点E进一步偏向保持单元22的基端(偏向转印鼓21的中心)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当记录介质P进入保持单元22和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之间的空隙S时,记录介质P更容易首先与保持单元22而不是定位单元24接触。
如图5D所示,当保持单元22位于分离位置并且定位单元24位于退回位置时,记录介质P进入保持单元22和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之间的空隙S。
如图6A所示,由于定位单元24位于退回位置,所以已经进入保持单元22和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之间的空隙S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首先与保持单元22接触。然后,沿着以较小的角度θ1倾斜的保持单元22朝向保持单元22的基端引导记录介质P的前端。
接下来,由控制器60控制的驱动电动机28使凸轮轴26(反向)旋转从而使凸轮24D和凸轮22D也(反向)旋转。结果,凸轮24D和凸轮22D分别与定位单元24的安装部245和保持单元22的安装部225分离(见图4A)。
因而,如图6B所示,保持单元22开始从分离位置朝向夹持位置(接触位置)移动。与此同时,定位单元24开始从退回位置朝向定位位置移动。这样,朝向保持单元22的末端将记录介质P推回。
如图6C所示,当保持单元22到达接触位置时,定位单元24到达定位位置。从而,保持单元22通过将记录介质P夹持在保持单元22和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之间来保持记录介质P,并且当保持单元22保持记录介质P时,定位单元24沿着传送方向将记录介质P定位。保持单元22在图1所示的供给位置Pa保持记录介质P。
如至此所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由于定位单元24移动到退回位置,所以允许记录介质P更深地进入保持单元22和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之间的空隙S。结果,记录介质P不太可能从保持单元22意外地脱出。因此,凭借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与定位单元24不会移动的结构相比,减少了保持单元22不充分地夹持记录介质P沿传送方向的前端的发生。
由于减少了保持单元22不充分地夹持记录介质的发生,所以减少了因保持单元22夹持不充分而引起的转印位置(图像形成位置)在记录介质上的偏移。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当记录介质P进入保持单元22和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之间的空隙S时,记录介质P的前端首先与保持单元22接触然后沿着保持单元22被引导。在此时,由于保持单元22和转印鼓21(具体来说,弹性层21B)的外周面21E之间的角度θ1小于定位单元24和转印鼓21(具体来说,弹性层21B)的外周面21E之间的角度θ2,所以记录介质P的前端不太可能发生弯曲。
图8示出了这样的比较例:定位单元24不会退回,并且当记录介质P进入保持单元22和对置部件29的对置表面29A之间的空隙S时,记录介质P的前端首先与定位单元24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角度θ2大于90度(参见图5C),因此记录介质P沿着定位单元24显著地翘起。结果,记录介质P的前端有可能变得弯曲。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当保持单元22夹持记录介质P时,定位单元24返回到定位位置。因此,与定位单元24不会返回到定位位置的情况相比,保持单元22夹持记录介质P的较小部分(较小区域)。因此,减小了记录介质P的空白区,从而可以在较大区域内形成图像。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驱动力从单个驱动电动机28传递到保持单元22和定位单元24,从而定位单元24的移动与保持单元22的移动相联动。因此,与通过使用不同的驱动单元驱动保持单元22和定位单元24来控制保持单元22和定位单元24的移动的情况相比,保持单元22和定位单元24的移动误差较小。
变型例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定位单元24设置在转印鼓21上。然而,情况并非必须如此。例如,定位单元24也可以设置在保持单元22上。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保持单元22的移动与定位单元24的移动相联动。然而,情况并非必须如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保持单元22和定位单元24在相同的时刻开始移动。然而,它们也可以在不同的时刻开始移动。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力从单个驱动电动机28传递到定位单元24和保持单元22,并且定位单元24的移动与保持单元22的移动相联动。然而,情况并非必须如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驱动单元驱动保持单元22和定位单元24来控制保持单元22的移动和定位单元24的移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调整、变更和改进。例如,可以以组合方式应用上述变型例。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上描述。本发明的意图并非在于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实施例的选取和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各种实施例并且本发明的各种变型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本发明的意图在于用前面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传送装置,包括:
传送部件,其通过旋转来传送卷绕在其外周面上的对象;
保持单元,其第一端可旋转地由所述传送部件支撑,当所述对象进入所述保持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传送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隙时,所述保持单元通过将所述对象沿传送方向的前端夹持在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外周面之间来保持所述前端;以及
定位单元,其设置在所述传送部件或所述保持单元上以便能够朝向所述对象进入所述空隙的方向的下游移动,当所述保持单元移动而保持所述对象时,所述定位单元与已经进入所述间隙的所述对象的所述前端接触并且沿着所述传送方向将所述对象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当所述保持单元朝向所述保持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传送部件的外周面分离的分离位置移动时,所述定位单元从其将所述对象定位的定位位置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移动,并且
当所述保持单元从所述分离位置移动到所述保持单元将所述对象的前端夹持在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外周面之间的夹持位置时,所述定位单元返回到所述定位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装置,还包括:
联动单元,其将驱动力从单个驱动单元传递到所述保持单元和所述定位单元,并且将所述定位单元的移动与所述保持单元的移动相联动。
4.一种转印装置,其作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对象是记录介质,并且所述传送部件是将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部件。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装置;以及
图像承载体,其承载待由所述转印装置转印的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从所述传送部件的轴向看,所述保持单元与所述定位单元干涉,在所述保持单元的第二端形成有多个突出部,在所述定位单元的端部形成有多个突出部,并且当所述保持单元移动而保持所述对象时,所述定位单元的多个突出部位于所述保持单元的多个突出部之间。
CN201210447921.3A 2012-03-06 2012-11-09 传送装置、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3092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9253A JP2013184758A (ja) 2012-03-06 2012-03-06 搬送装置、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49253 2012-03-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9214A true CN103309214A (zh) 2013-09-18
CN103309214B CN103309214B (zh) 2017-06-23

Family

ID=49113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47921.3A Active CN103309214B (zh) 2012-03-06 2012-11-09 传送装置、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34386A1 (zh)
JP (1) JP2013184758A (zh)
CN (1) CN10330921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4110A (zh) * 2019-03-08 2021-09-21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46612B1 (en) 2015-12-11 2016-09-20 Xerox Corporation Multiple-gripper architecture for multi-sheet-length digital printing
JP7398045B2 (ja) * 2018-11-21 2023-1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40723A (en) * 1917-12-15 1920-05-18 Cottrell C B & Sons Co Sheet-registering device
JPH11202640A (ja) * 1998-01-09 1999-07-30 Toray Ind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137363A (ja) * 2000-11-06 2002-05-14 Tohoku Ricoh Co Ltd 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8220A (en) * 1902-06-07 1914-08-25 American Lithographic Co Sheet feeding and registering mechanism for printing-presses.
JPS57182443A (en) * 1981-05-08 1982-11-10 Komori Printing Mach Co Ltd Front guide device for sheet fed press
DE3311196A1 (de) * 1983-03-26 1984-10-04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6900 Heidelberg Verfahren zur fliessenden anlage von boegen
US5253583A (en) * 1991-03-04 1993-10-19 Fuji Kika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ice for positioning printing material for use in a printing apparatus
DE4134767A1 (de) * 1991-10-22 1993-04-29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Vorrichtung zur vorderkantenausrichtung
DE4210327A1 (de) * 1992-03-30 1993-10-07 Koenig & Bauer Ag Bogenwendeeinrichtung in einer Rotationsdruckmaschine
US5762333A (en) * 1994-08-31 1998-06-09 Komori Corporation Sheet reversing apparatus for sheet-fed rotary press with reversing mechanism
FR2744708B1 (fr) * 1996-02-09 1998-04-30 Heidelberg Harris Sa Butee deplacable disposee sur des cylindres de machines rotatives a imprimer sur lesquels passent les produits
DE19833903A1 (de) * 1998-07-28 2000-02-03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Verfahren zur Übernahme einer Bogenhinterkante von einem vorgeordneten Zylinder einer Bogenrotationsdruckmaschine
DE19958238B4 (de) * 1999-01-18 2006-11-16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Klemmvorrichtung zum Festklemmen eines Zylinderaufzuges auf einem Druckmaschinenzylind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40723A (en) * 1917-12-15 1920-05-18 Cottrell C B & Sons Co Sheet-registering device
JPH11202640A (ja) * 1998-01-09 1999-07-30 Toray Ind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137363A (ja) * 2000-11-06 2002-05-14 Tohoku Ricoh Co Ltd 印刷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4110A (zh) * 2019-03-08 2021-09-21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CN113424110B (zh) * 2019-03-08 2024-02-23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9214B (zh) 2017-06-23
US20130234386A1 (en) 2013-09-12
JP2013184758A (ja) 201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50938B (zh) 显影装置和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4823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943414A (zh) 记录材料排出装置和使用其的记录材料处理装置
EP309618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ation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3309214A (zh) 传送装置、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55639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09196A (zh) 充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8149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293923A (zh) 记录介质传送体、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H061027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80452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operable in plural speeds and having selective control of separation between image bearing member and belt
JP200808360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342411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926559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22245B2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30358A (ja) 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
JP39437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25755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186056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203231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that reduces misregistration of images
US11934135B2 (en) Recording medium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467039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98291A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7168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0921447B1 (en) Transfer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