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6225A - 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 - Google Patents
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96225A CN103296225A CN2012101473003A CN201210147300A CN103296225A CN 103296225 A CN103296225 A CN 103296225A CN 2012101473003 A CN2012101473003 A CN 2012101473003A CN 201210147300 A CN201210147300 A CN 201210147300A CN 103296225 A CN103296225 A CN 1032962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hell
- back side
- cell
- pro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5000019994 cav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27455 bi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739 b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18095 Ni-M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8477 Ni—M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OJIJEKBXJYRIBZ-UHFFFAOYSA-N cadmium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Cd] OJIJEKBXJYRI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746 body regi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641 lithium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该单体电池外壳具有相互对称的凹陷结构,形成在单体电池的前面与背面并能相互拆装地连结,并以单体电池为中心进行结合,在两侧面利用夹槽进行固定;以及具有非相互对称的凹陷结构,而在单体电池的前面与背面能相互拆装地进行连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该单体电池外壳具有相互对称的凹陷结构,形成在单体电池的前面与背面并能相互拆装地连结,并以单体电池为中心进行结合,在两侧面利用夹槽进行固定;以及具有非相互对称的凹陷结构,而在单体电池的前面与背面能相互拆装地进行连结。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二次电池不同于一次电池,可进行充电及放电,由于数码相机、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混合动力汽车等前沿领域的开发,现在的研究十分活跃。作为二次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二次锂电池。其中,二次锂电池(以下统称锂电池)的工作电压为2.0~4.2V以上,用作便携电池设备的电源,或串联连接多个,用于高功率的混合动力汽车,与镍镉电池或镍氢电池相比,其工作电压高3倍,每单位重量的能量密度特性优秀,因而使用迅速增加。
这种锂电池由形成有供电源输入输出的极耳的单体电池和包裹上述单体电池的外壳构成。其中,把容纳于上述外壳的电池作为单位,称作单体电池。
上述单体电池包括:袋式电池;单体电池外壳,由相互分离形成的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构成,以便保护上述电池的前面和背面。
以往的单体电池外壳由金属材质构成,或由能绝热的塑料材料构成,以上述电池为中心,分别贴紧前面和背面地相互连结。此时,上述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相互间具有非对称结构或凹陷的结构地形成,在相互贴紧的状态下,用螺丝或螺栓连结固定。
发明内容
这种以往的单体电池外壳需要作业者把螺栓或螺丝联通地插入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然后使用诸如螺丝刀或扳手的工具,紧固插入的螺栓或螺丝,固定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因此,需要额外的作业时间,存在降低生产效率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如上以往问题而研发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体电池外壳,使以电池为中心,在前面与背面靠近并相互连结的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具有相互一致的凹陷的对称结构,具备无需另外的固定板便能够连结的夹槽。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了非对称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以电池为中心,在前面与背面靠近并相互连结的前面外壳与背面外壳上,能以非对称凹陷的结构实现插入式连结,无需另外的工具或固定装置便能够组装单体电池的外壳。
本发明由于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具有相互对称的凹陷的结构,取代另外的工具,在前面外壳与背面外壳相互结合的状态下,利用夹槽便能够组装单体电池外壳,因此节省组装时间和作业工时,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以保护电池的前面外壳与背面外壳相互对称的凹陷结构形成,能够以插入式简便地连结,因而能够减小单体电池本身大小,具有能够减小由一个以上的如上单体电池串联及/或并联的电池模块的大小的效果。
本发明由于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具有相互对称的凹陷的结构,取代另外的工具,在前面外壳与背面外壳相互结合的状态下,利用夹槽便能够组装单体电池外壳,因此节省组装时间和作业工时,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以保护电池的前面外壳与背面外壳相互对称的凹陷结构形成,能够以插入式简便地连结,因而能够减小大小,具有能够减小由多个单体电池连接的电池模块的大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中夹槽分离的附图,
图4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中的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的第1结合凸起及结合槽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中的夹槽结合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显示利用了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7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和图9是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另一实施例中的挂接凸起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另一实施例中的挂接凸起的剖面图,
图12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另一实施例中的第1极耳引导部与第2极耳引导部的俯视图,
图13和图14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另一实施例中的连接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5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另一实施例的使用示例的立体图。
*附图符号说明*
10:单体电池11:极耳
12:密封部13:主体
20:前面外壳21:前面隔壁
22:第1散热窗23:前面主体
24:前面侧部25:前面极耳引导部
26:第1散热口27:第1连结凸起
28:第1连结棒30:背面外壳
31:背面隔壁32:第1散热窗
33:背面主体34:背面侧部
35:背面极耳引导部36:第2散热口
40:夹槽41:第1容纳体
42:固定板43:固定条
44:基板支撑凸起45:第2容纳体
46:夹槽散热口241:第1结合槽
242:第1结合凸起341:第2结合槽
342:第2结合凸起
最佳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达成如上目的,包括以下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包括:袋式的单体电池,在上侧形成相互离开并输入输出不同极性的电源的电池极耳;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分别位于上述单体电池的前面与背面,并相互能拆装地连结;一对夹槽,在以上述单体电池为中心在前面与背面分别连结的上述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的侧方向上,分别插入并使之固定;而且,上述夹槽包括在内侧形成空闲空间的容纳体,以便在上述前面侧部与背面侧部相互结合的状态下,插入时能够容纳;上述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分别包括分别向侧方向延长并插入上述夹槽内侧的前面侧部和背面侧部。
在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上述容纳体包括在外面贯通形成的固定口;上述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包括一个以上的夹槽固定凸起,该夹槽固定凸起分别向上述夹槽侧方向延长,插入上述容纳体的内侧,在末端形成凸起,以便通过上述固定口而挂接。
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中,特征在于,上述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以相互对称结构构成,分别包括:连结凸起,在上述单体电池侧方向的一面上凸出;以及连结棒,在上述单体电池侧方向的一面上凸出,在内侧形成供上述连结凸起插入的孔。
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中,优选上述前面外壳包括:第1散热窗,在向上述单体电池侧的一面上开口形成一个以上;前面隔壁,在向上述单体电池侧的一面上延长地凸出形成一个以上,对从上述单体电池中进行电源充电的主体的周边延长的密封部进行施压;上述背面外壳包括在与上述第1散热窗对应的位置开口形成的第2散热窗及在对应于上述前面隔壁的位置形成的背面隔壁,在上述单体电池与上述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之间形成离开的空间,形成对上述单体电池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的通道。
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中,特征在于,上述前面侧部和背面侧部在两侧的端面上,在相互对称的位置分别形成一个以上的结合凸起以及一个以上的结合槽,其中,结合凸起分别向相向方向延长,结合槽与上述结合凸起沿上下方向离开,与上述结合凸起一致地凹陷形成。
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中,优选上述夹槽还包括一个以上的夹槽散热口,该夹槽散热口开口形成,对上述单体电池发生的热进行散热。
在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中,上述夹槽还包括:固定板,在上述容纳体的端面上向上述单体电池侧方向折弯的两末端中,某一个固定于上述容纳体的端面,在连接上述折弯的两末端的端面上,贯通形成一个以上的固定孔;以及固定条,在上述容纳体的端面上,与上述固定板离开,沿上下方向延长,具备在与上述固定板的固定孔一致的位置凸出形成的插入凸起。
在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中,优选上述夹槽还包括基板支撑凸起,在上面向上方凸出,支撑安置于上述单体电池外壳上侧的电路基板。
本发明的第9实施例优选包括:裸电池,在上侧形成相互离开并输入输出不同极性的电源的电池极耳,输入输出电源;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分别位于上述裸电池的前面和背面,相互能拆装地连结;而且,上述前面外壳包括第1水平边框及第1侧部边框,其中,第1水平边框在上下末端沿水平方向延长,构成水平面,第1侧部边框以在上述第1水平边框的两侧末端沿上下方向延长的直立的端面形成;上述背面外壳包括第2水平边框及第2侧部边框,其中,第2水平边框在上下侧末端水平延长,构成水平面,第2侧部边框以在上述第2水平边框的两侧末端沿上下方向延长的直立的端面形成;如果上述前面外壳安置到上述背面外壳的背面,则上述第1水平边框的上面贴紧插入上述第2水平边框的下面,上述第1侧部边框的外面连结于上述第2侧部边框的内面。
在本发明的第10实施例中,优选上述前面外壳包括第1切开槽,该第1切开槽在从上侧延长的上述第1水平边框上切开形成一个以上,由末端向上方凸出的壁面构成;上述背面外壳包括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为了连结于上述第1切开槽,在从上侧延长的上述第2水平边框的下面向下凸出,具备挂接于在上述第1切开槽末端形成的壁面的凸起。
在本发明的第11实施例中,优选上述前面外壳还包括在下侧水平延长的第1水平边框上切开形成的一个以上的第2切开槽,上述背面外壳还包括在上述第2水平边框的下侧水平延长的水平面上向上方凸出并安置于上述第2切开槽的下部挂接棱。
在本发明的第12实施例中,特征在于:上述第1侧部边框和第2侧部边框具有形状相互一致的错层,沿上下方向延长形成。
在本发明的第13实施例中,特征在于:上述固定装置的上述水平面及竖直面的两侧在上述前面外壳上分开,上述竖直面的起始端从上述前面外壳的前面主体延长。
在本发明的第14实施例中,上述前面外壳包括:前面主体,由前面和背面构成,其中,前面的一面由端面构成,使上述裸电池贴紧,背面形成了上述第1水平边框及第1竖直边框;第1散热窗,在上述前面主体上开口形成,对上述裸电池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第1支撑条,从上述第1散热窗中上下延长;以及第1极耳引导部,由在上述第1水平边框的上面向上方凸出形成的壁面构成,引导上述裸电池的电池极耳。
[58]在本发明的第15实施例中,上述背面外壳包括:背面主体,在为使上述裸电池贴紧而一面由端面构成的背面上,形成上述第2水平边框及第2竖直边框;第2散热窗,在上述背面主体上开口形成,对上述裸电池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第2支撑条,在上述第2散热窗中上下延长;以及第2极耳引导部,由在上述第2水平边框的上面向上方凸出形成的壁面构成,引导上述裸电池的电池极耳。
在本发明的第16实施例中,上述第2极耳引导部包括:引导部插入槽,在上述第2水平边框的上面,切开得与上述第1极耳引导部的宽度一致;引导壁面,在上述引导部插入槽的末端向上方凸出形成。
在本发明的第17实施例中,优选上述引导壁面的两侧末端在上面以上述引导部插入槽为中心折弯形成。
在本发明的第18实施例中,优选上述前面外壳还包括第1隔壁,第1隔壁在上述裸电池不贴紧的背面的两侧凸出形成,具有与上述第1侧部边框一致的错层,沿上下方向延长。
在本发明的第19实施例中,上述背面外壳还包括第2隔壁,第2隔壁在上述裸电池不贴紧的前面的两侧凸出形成,具有与上述第2侧部边框一致的错层,沿上下方向延长。
在本发明的第20实施例中,上述背面外壳还包括基板支撑凸起,基板支撑凸起在上端向上方凸出形成,支撑电路基板。
在本发明的第21实施例中,上述背面外壳包括:插入装置,具备一对支撑板和插入凸起,其中,支撑板在上述第2侧部边框的两侧面沿上下方向相互离开,插入凸起在上述支撑板的上面或背面凸出;以及支撑装置,具备支撑条、第1支撑块、第2支撑块、安置槽,其中,支撑条在上述第2侧部边框的两侧面沿竖直方向延长,第1支撑块在上述支撑条的上侧凸出,下面形成平坦面,第2支撑块在上述支撑条的下侧凸出,上面由平坦面构成,安置槽在上述支撑块的平坦面上向内凹陷形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中的外壳与单体电池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中夹槽分离的附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利用了夹槽(40)的单体电池外壳包括:袋式的单体电池(10);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位于上述单体电池的前面和背面,能拆装地相互连结;一对夹槽(40),在上述前面外壳(20)与背面外壳(30)连结的状态下,在两侧方向插入并使之固定。
上述单体电池(10)由一对电池极耳(11)、密封部(12)、贴装部(13)构成,其中,一对电池极耳(11)向上方凸出形成,相互离开,输出不同电源,密封部(12)形成向上下左右侧延长的边框,供上述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贴紧,贴装部(13)供电源充电。
其中,上述密封部(12)作为以上述贴装部(13)为中心分别在上下左右侧延长的端面,上述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贴紧并施压。
上述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构成相互对称的凹陷结构,对上述单体电池(10)的密封部(12)施压,使上述单体电池(10)的前面和背面密闭。
详细而言,上述前面外壳(20)包括:前面隔壁(21),在指向上述单体电池(10)侧的前面凸出形成,用以贴紧上述单体电池(10)的密封部(12);第1散热窗(22),在上述前面外壳(20)贯通形成,进行散热;前面主体(23),作为前面外壳(20)的主体,连结于上述单体电池(10)的前面;前面侧部(24),沿上述前面主体(23)的两侧方向延长,供上述夹槽(40)连结;前面极耳引导部(25),在上述前面主体(23)的上方相互离开地形成,引导上述单体电池(10)的电池极耳(11);一个以上的第1散热口(26),在上述第1散热窗(22)的上下侧贯通形成一个以上,对单体电池(10)的热进行散热;第1结合凸起(242),在上述前面主体(23)上,在指向上述单体电池(10)侧的侧面凸出;第1连结棒(28),位于与上述第1结合凸起(242)相反一侧,供上述背面外壳(30)的第1结合凸起(242)插入。
上述前面主体(23)作为上述前面外壳(20)的主体,以由前面和背面形成的端面构成,在上述前面,使上述单体电池(10)贴紧前面。
上述第1散热窗(22)在上述前面主体(23)上开口形成,使上述单体电池(10)产生的热散热到外部。此时,上述第1散热窗(22)至少一个以上,优选能够涵盖与上述单体电池(10)的贴装部(13)相应的区域。
上述前面隔壁(21)在上述前面主体(23)上沿上述第1散热窗(22)的边界延长,向上述单体电池(10)的位置凸出地形成。其中,优选上述前面隔壁(21)与上述单体电池(10)的密封部(12)的位置一致地形成。即,上述前面隔壁(21)为一个以上,沿上述第1散热窗(22)的边界延长形成,贴紧上述单体电池(10)的密封部(12)。
上述前面隔壁(21)在上述前面外壳(20)上凸出形成并进行支撑,使上述单体电池(10)与上述前面外壳(20)间形成相互离开既定间隔的空间,能够形成使上述单体电池(10)产生的热流出到外部的散热通道。
上述前面极耳引导部(25)在上述前面主体(23)上向上方凸出,引导上述电池极耳(11)。上述前面极耳引导部(25)与后述的上述背面外壳(30)的背面极耳引导部(35)相互连结,形成贯通孔,使上述电池极耳(11)能够从其间凸出。为此,上述前面极耳引导部(25)在构成上述前面主体(23)上端的水平面上,在向内凹陷地切开的槽处,以向上方凸出的壁面形成。
上述第1散热口(26)在上述第1散热窗(22)的上侧和下侧贯通形成一个以上,对上述单体电池(10)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上述第1连结凸起(27)在上述前面主体(23)上向上述单体电池(10)侧方向凸出,连结于后述的上述背面外壳(30)的第2连结棒(图中未示出)。
同理,上述第1连结棒(28)如图所示,使上述第1散热窗(22)位于其间,与上述第1连结凸起(27)离开,向上述单体电池(10)方向凸出形成,与上述背面外壳(30)的第2连结凸起(图中未示出)结合。
即,上述第1连结棒(28)在内侧形成供上述第2连结凸起(图中未示出)插入的孔,以向前方凸出的圆柱形成。当然,如果上述第1连结棒(28)包含形状对应于上述第2连结凸起(图中未示出)的孔,则即使以圆柱之外的外形形成,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
其中,上述第1连结凸起(27)和第1连结棒(28)使上述第1散热窗(22)位于其间,在相互离开的位置形成,更优选在前面外壳(20)的属于上述前面侧部(24)的前面外壳(20)的一面形成。即,上述单体电池(10)的上述贴装部(13)的横向直径大小与第1散热窗(22)相当,上述密封部(12)具有涵盖了对应于上述前面隔壁(21)位置的区域的直径。因此,上述第1连结凸起(27)和第1连结棒(28)在比上述单体电池(10)横向长度更长的位置形成,将上述单体电池(10)置于其间,能够与上述背面外壳(30)的第2连结凸起(图中未示出)和第2连结棒(图中未示出)连结。
上述前面侧部(24)作为从上述前面主体(23)向两侧方向延长的部分,上端至下端的高度小于上述前面主体(23)的高度,优选其差异加上上述夹槽(40)的厚度后,能够与上述前面主体(23)的高度一致。
同时,上述前面侧部(24)分别形成:第1结合凸起(242),从上述前面主体(23)相反侧末端向单体电池(10)方向延长形成;第1结合槽(241),与上述第1结合凸起(242)沿上下方向离开,供上述背面外壳(30)的第1结合凸起(242)安置。
上述第1结合凸起(242)呈沿上述背面外壳(30)连结的方向延长的条状,形成在末端向左右侧方向中的某一方向凸出的凸起。上述第1结合凸起(242)挂接于上述背面外壳(30)的第1结合槽(241),结合上述前面外壳(20)与背面外壳(30)。
同时,上述第1结合凸起(242)在从上述前面主体(23)两侧分别延长的一对前面侧部(24)上,位于互成对角线的方向。即,如果在一侧的前面侧部(24)形成的第1结合凸起(242)位于一侧前面侧部(24)的上侧,那么,在另一侧前面侧部(24)形成的第1结合凸起(242)则位于上述另一侧前面侧部(24)的下侧。
上述第1结合槽(241)作为在上述前面侧部(24)的侧端向内凹陷的槽,凹陷形成,以便能够安置上述第1结合凸起(242)。
上述第1结合槽(241)与上述第1结合凸起(242)相似,在上述前面主体(23)的两侧分别形成的前面侧部(24)上,在互成对角线方向上一致。
另外,上述前面侧部(24)还包括使上述夹槽(40)能拆装地连结的第1夹槽固定凸起(243)。上述第1夹槽固定凸起(243)在上述前面侧部(24)的与上述背面外壳(30)所在方向相反的面上,在上侧和下侧分别形成。
上述第1夹槽固定凸起(243)的起始端从上述前面侧部(24)的一面延长,而且,在上侧和下侧及末端,以与上述前面侧部(24)分离的形状,在末端外面形成插入上述夹槽(40)并固定的凸起。因此,上述第1夹槽固定凸起(243)的一侧连接于上述前面侧部(24),其他部分全部处于与前面侧部(24)分离的状态,因此,如果向左右方向施加力,则在弹性作用下恢复原位。
上述前面侧部(24)的第1夹槽固定凸起(243)可沿图2中前面外壳(20)所示方向确认,但由于其与背面外壳(30)的第1夹槽固定凸起(243)一致,参照图2的附图符号343的背面外壳(30)的第1夹槽固定凸起(243),能够明确确认。
上述背面外壳(30)具有与上述前面外壳(20)对称的形状。更具体而言,上述背面外壳(30)包括:背面主体(33),连结于上述单体电池(10)的背面;背面隔壁(31),在上述背面主体(33)上,指向上述单体电池(10)侧地凸出形成,以便贴紧于上述单体电池(10)的密封部(12);第2散热窗(32),在上述背面外壳(30)上贯通形成,进行散热;背面侧部(34),向上述背面主体(33)的两侧方向延长,连结上述夹槽(40);背面极耳引导部(35),在上述背面主体(33)的上方相互离开的形成,引导上述单体电池(10)的电池极耳(11);一个以上的第2散热口(36),在上述第2散热窗(32)的上下侧贯通形成一个以上,对单体电池(10)的热进行散热;第2连结凸起(图中未示出),在上述背面主体(33)上,指向上述单体电池(10)侧地凸出形成;第2连结棒(图中未示出),位于上述第2连结凸起(图中未示出)的相反侧,供上述前面外壳(20)的第1连结凸起(27)插入。其中,上述第2连结凸起和第2连结棒由于附图方向设置上的原因而未包含于附图中,但如上所述,分别在与第1连结凸起和第1连结棒相互对称的位置形成。
上述背面主体(33)作为上述背面外壳(30)的主体,以由前面和背面形成的直立的端面构成,位于上述单体电池(10)的背面,与位于上述单体电池(10)前面的上述前面外壳(20)连结。
上述第2散热窗(32)在上述背面主体(33)上贯通形成,使上述单体电池(10)产生的热散热到外部。此时,上述第2散热窗(32)为至少一个以上,优选具有能够涵盖属于上述单体电池(10)主体区域的位置和大小。
上述背面隔壁(31)在上述背面主体(33)上,沿上述第2散热窗(32)的边界延长,向上述单体电池(10)侧方向凸出形成。其中,上述背面隔壁(31)与上述单体电池(10)的密封部(12)位置一致,对上述单体电池(10)的密封部(12)的背面进行施压并固定。此时,上述背面隔壁(31)由于对上述单体电池(10)的密封部(12)施压,因而能够在上述单体电池(10)与上述背面外壳(30)之间形成离开的空间,从而形成能够散热的通道。
上述背面极耳引导部(35)在上述背面主体(33)上,在以水平面构成的上面向内凹陷地切开的槽处,以向上方凸出形成的壁面构成,引导上述电池极耳(11)。上述背面极耳引导部(35)具有与上述前面极耳引导部(25)一致的形状,当与上述前面极耳引导部(25)连结时,使容纳上述电池极耳(11)的空间能够凸出,在与上述前面极耳引导部(25)之间形成可供上述电池极耳(11)凸出的空间。
上述第2散热口(36)在上述背面主体(33)上,在上述第2散热窗(32)的上侧和下侧贯通形成一个以上,对上述单体电池(10)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上述背面侧部(34)作为从上述背面主体(33)向两侧方向延长的部分,具有与上述前面侧部(24)一致的形状,与上述前面侧部(24)连结。
上述第2连结凸起和第2连结棒具有与上述第1连结凸起(27)和第1连结棒一致的形状,故此省略其说明和附图。
同时,上述背面侧部(34)在上述背面主体(33)的相反侧末端分别形成第2结合凸起(342)和第2结合槽(341),其中,第2结合凸起(342)向单体电池(10)方向延长形成,第2结合槽(341)与上述第2结合凸起(342)沿上下方向离开,供上述前面外壳(20)的第1结合凸起(242)安置。
上述第2结合凸起(342)呈向上述前面外壳(20)连结的方向延长的条状,在末端向侧方向凸出,形成对应于上述第1结合槽(241)形状的凸起。图2作为显示了背面外壳(30)的背面的附图,可以看到上述第2结合凸起(342),但上述第2结合凸起(342)具有与上述第1结合凸起(242)一致的形状,因此不再以另外的附图追加显示。
上述第2结合槽(341)作为在上述背面侧部(34)上向内凹陷的槽,凹陷形成,以便能够安置上述前面外壳(20)的第1结合凸起。
另外,上述背面侧部(34)还包括使上述夹槽(40)能拆装地连结的第2夹槽固定凸起(343)。
上述第2夹槽固定凸起(343)呈起始端从上述背面侧部(34)延长的条状,上下侧和末端具有与上述背面侧部(34)的一面切开并分离的形状。而且,上述第2夹槽固定凸起(343)在末端外面上,形成插入上述夹槽(40)并固定的凸起。
上述夹槽(40)在内侧容纳结合了上述前面侧部(24)与背面侧部(34)的单体电池(10)外壳的两侧并进行固定。为此,上述夹槽(40)作为一对,包括:第1容纳体(41)和第2容纳体(45),在内侧形成空闲空间,以便上述前面侧部(24)和背面侧部(34)能够插入;固定板(42)及固定条(43),在上述第1容纳体(41)和第2容纳体(45)的端面上,与相邻的其他单体电池外壳连结;基板支撑凸起(44),从上述第2容纳体(45)的上面凸出,在末端由三角形的凸起构成,支撑电路基板(50,参照图6);夹槽散热口(46),在上述第1容纳体(41)和第2容纳体(45)的端面上,开口形成一个以上,对内侧的热进行散热。
上述第1容纳体(41)在上述单体电池外壳上,一面开口,其余三面以直立的端面形成,以便相互连结的前面外壳(20)与背面外壳(30)的一侧插入。其中,上述第1容纳体(41)在与上述前面侧部(24)和背面侧部(34)插入的开口面相邻的两侧面上,在上侧和下侧分别贯通形成固定口(411)。
上述固定口(411)在上述第1容纳体(41)中对内侧空间进行划分的壁面上贯通形成,安置插入上述第1容纳体(41)内侧的上述第1夹槽固定凸起(243)和第2夹槽固定凸起(343)的凸起。
上述第2容纳体(45)的形状和作用与上述第1容纳体(41)一致,在上述前面外壳与背面外壳结合的状态下,加装于另一侧部并可取下。
上述基板支撑凸起(44)从上述第1容纳体(41)和第2容纳体(45)的上面向上凸出,在末端由三角形的凸起构成,对安置于上述单体电池(10)的上面的电路基板(50,参照图6)进行支撑。
其中,上述基板支撑凸起(44)在上述第1容纳体(41)和第2容纳体(45)上分别形成,可根据使用者的选择,折断或直接使用。
另外,上述基板支撑凸起(44)如附图所示,可以在末端形成由一面向下的倾斜面构成的凸起,支撑电路基板。或者,作为图中未示出的另一实施例,上述基板支撑凸起也可由具有弹性且相互离开的两根柱子构成,在各个末端形成由向下的倾斜面构成的凸起。上述基板支撑凸起(44)在插入电路基板(50)的固定口(未赋予附图符号)时,相互离开的两个柱子在通过固定口的同时,借助于施加的压力而贴紧并穿过上述固定口,在穿过上述固定口之后,贴紧的两个柱子在分离的同时,挂接于上述固定口(未赋予附图符号)的上面,支撑上述电路基板(50)。
上述固定板(42)在上述第1容纳体(41)和第2容纳体(45)的端面上,以“匚”字形形成,一侧具有开放的形状,包含供上述固定条(43)连结的固定孔,以便其他单体电池外壳的固定条(43)安置。
上述固定板(42)在上述第1容纳体(41)和第2容纳体(45)的端面上形成,在一侧方向上指向单体电池(10)方向的两个末端中的某一个被固定,其余一个末端向外侧凸出,在其之间形成供上述固定条(43)插入的空闲空间。而且,上述固定板(42)在连接相互离开的两末端的端面上,形成在一侧上贯通形成的固定孔。
上述固定条(43)在上述第1容纳体(41)和第3容纳体的端面上,在与上述固定板(42)离开的另一侧位置(背面外壳(30)所在的方向)向上下方向延长,包括在与上述固定板(42)的固定孔一致的位置凸出的插入凸起(451)。
因此,上述固定条(43)通过在上述其他单体电池外壳上凸出的其他固定板(42)的开放一侧,安置于上述固定板(42)的内侧,此时,上述插入凸起(451)通过上述固定孔向外侧引出,与此同时,在上述单体电池外壳间完成连结。
下面参照图4至图6,对包括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利用了夹槽(40)的单体电池外壳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显示本发明利用了夹槽(40)的单体电池外壳中的前面外壳(20)与背面外壳(30)的第1结合凸起(242)及第2结合槽(341)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是显示本发明利用了夹槽(40)的单体电池外壳中的夹槽(40)的结合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6是显示使用本发明的利用了夹槽(40)的单体电池外壳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首先,为了组装一个电池模块而使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结合于上述单体电池(10)的前面和背面。因此,作业者以上述单体电池(10)为中心,使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分别位于前面和背面并进行施压。
此时,上述前面外壳(20)的前面隔壁(21)和背面外壳(30)的背面隔壁(31)分别贴紧上述单体电池(10)中的向主体外侧延长的密封部(12)的前面和背面,上述第1结合凸起(242)安置于位于上述背面外壳(30)上侧的第2结合槽(341),在上述背面外壳(30)的端面上,位于下侧的第2结合凸起(342)安置于上述第1结合槽(241)。
与此同时,上述第1连结凸起(27)插入上述第2连结棒,上述第2连结凸起插入上述第2连结棒。
其中,上述第1结合凸起(242)和第2结合凸起(342)在上述前面侧部(24)和背面侧部(34)分别向背面和前面方向延长,此时,距离起始端既定距离的上侧和下侧处于从上述前面侧部(24)和背面侧部(34)切开并分离的状态。因此,上述第1结合凸起(242)和第2结合凸起(342)处于只有起始端连接,而其余部分分离的状态,因此,末端在弹力作用下能够活动。因此,作业者在使上述第1结合凸起(242)和第2结合凸起(342)与第1结合槽(241)和第2结合槽(341)的位置一致后,对上述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施压,便能够实现连结。
此时,上述前面隔壁(21)和上述背面隔壁(31)正在对上述单体电池(10)的密封部(12)施压,在上述前面外壳(20)与背面外壳(30)之间,处于离开的状态,形成能够对上述单体电池(10)驱动中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的通道。同时,上述第1散热窗(22)与第2散热窗(32)、第1散热口(26)与第2散热口(36)能够使上述单体电池(10)产生的热向外部散热,能够防止因过热而发生损伤。
前面外壳(20)与背面外壳(30)如此连结后,作业者把上述夹槽(40)分别插入上述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的两侧,使上述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固定。
即,第1容纳体(41)在上述前面外壳(20)与背面外壳(30)的一侧插入,第2容纳体(45)在另一侧插入。此时,在上述前面外壳(20)的一面与在背面外壳(30)的背面分别向侧方向延长的第1夹槽固定凸起(243)与第2夹槽固定凸起(343)在插入上述第1容纳体(41)的内侧时,借助于弹力而向内侧旋转。
因此,在上述前面侧部(24)和背面侧部(34)插入上述第1容纳体(41)的内侧时,上述第1夹槽固定凸起(243)和第2夹槽固定凸起(343)由于上述第1容纳体(41)的内侧面施加的压力而向内侧旋转,在通过上述第1容纳体(41)的固定口(411)而引向外侧的同时,使上述背面侧部(34)和前面侧部(24)分别固定于上述第1容纳体(41)。
相反,当从上述单体电池外壳(20,30)分离上述第1容纳体(41)时,以末端尖锐的圆珠笔或镊子,对凸出于上述第1容纳体(41)外面的上述第1夹槽固定凸起(243)和第2夹槽固定凸起(343)的凸起末端进行施压,对上述第1容纳体(41)施加力并拉出即可。
如此组装的一个以上的单体电池(10)相互导电连接,以模块形态安装于电池的外壳(60)内。因此,作业者把在上述单体电池外壳两侧分别形成的固定板(42)和固定条(43)连接于相邻其他单体电池外壳的固定板(42)和固定条(43)进行固定。
首先,第1单体电池(1)的第1固定条(43)安置于相邻第2单体电池(2)的第2固定板(42)的内侧,第2单体电池(2)的第2固定条(43)安置于第3单体电池(3)的第3固定板(42)进行连结。利用这种方式,固定了一个以上的单体电池(1,2,3)后,使向上述单体电池外壳上侧凸出的电池极耳(11)导电连接于电路基板(50),能够安装于上述电池外壳(60)。
此时,在各单体电池的上端凸出的各个基板支撑凸起(44)可根据上述电路基板(50)的结构或形状,由作业者任意切除在上述第1容纳体(41)和第2容纳体(45)上端形成的基板支撑凸起(44),或者直接使用,对上述电路基板进行支撑。
即,上述电路基板(50)根据容纳上述电池模块的外壳大小或有无固定口而具有多种形状。因此,作业者为与上述电路基板(50)的形状相符,可以切除在上述第1容纳体(41)和第2容纳体(45)上分别形成的上述基板支撑凸起(44),或改变其形状,以便于支撑上述电路基板(50)的下面,或贴紧电路基板的切开的端面进行支撑,如果上述电路基板上存在贯通形成的固定口(图中未示出),则使上述基板支撑凸起贯通上述固定口(图中未示出),对电路基板(50)进行支撑。
本发明利用如上所述的对称的凹陷结构和夹槽,能够组装单体电池外壳,作为另一实施例,还包括利用非对称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下面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7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8和图9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其中,图8、图9是显示指向互不相同方向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7至图9所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包括在袋式的裸电池(10)的前面连结的前面外壳(20')、在上述裸电池(10)的背面与上述前面外壳(20')连结的背面外壳(30')。
上述裸电池(10)由一对电池极耳(11)、边框部(12)和主体(13)构成,其中,一对电池极耳(11)向上方凸出形成,相互离开,输出不同电源,边框部(12)形成上下左右侧边框,供上述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贴紧,主体(13)进行电源充电。
其中,上述边框部(12)作为以上述主体(13)为中心在上下左右侧分别延长的端面,被上述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所施压。
上述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构成非相互对称的凹陷结构,把上述裸电池(10)置于其间,上述前面外壳(20')的前面(20a')安置于上述背面外壳(30')的凹陷的背面(31b')并固定。
为此,上述前面外壳(20')呈具有前面(20a')和背面(20b')的直立的形状,包括:前面主体(21'),对上述裸电池(10)的边框部(12)施压并进行固定;第1散热窗(22'),在上述前面主体(21')上贯通形成,对上述裸电池(10)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第1支撑条(23'),在上述第1散热窗(22')中竖直地直立形成,贴紧上述裸电池(10)的前面并进行支撑;第1极耳引导部(24'),作为在上述前面主体(21')的上面向上方凸出的壁面,对上述裸电池(10)的电池极耳(11)进行支撑。
上述前面主体(21')包括:第1水平边框(211'),沿上下左右末端延长,向与上述裸电池(10)所在方向相反的方向延长,上面和下面构成水平面;第1侧部边框(214'),在上述第1水平边框(211')的两侧末端向上下方向延长;第1切开槽(212')及第2切开槽(213'),在上述第1水平边框(211')上,在上侧和下侧切开形成一个以上。
上述前面主体(21')的前面(21a')作为直立的端面,贴紧上述裸电池(10)的边框部(13)进行施压,背面(20b')在上下左右侧末端,凸出形成上述第1水平边框部(211')和第1侧部边框(214')。同时,优选上述前面主体(21')的两侧(21a”)具有上述第1侧部边框(214')向两方向凸出的形态。
上述第1水平边框(211')在上述前面主体(21')的上侧和下侧以水平面形成,向与上述裸电池(10)的位置相反的方向延长形成。其中,上述第1水平边框(211')在以上述裸电池(10)为中心与上述背面外壳(30')结合时,安置于上述背面外壳(30')的背面(31b'),贴紧并插入后述第2水平边框(311')的内侧面。
上述第1侧部边框(214')在上述前面主体(21')的两侧(21a”)上,以分别向竖直方向延长的端面形成。此时,上述第1侧部边框(214')向上述裸电池(10)的相反位置凸出。其中,上述第1侧部边框(214')从上述第1水平边框(211')向下延长,形成倾斜面(214a',215a')和错层(214b',215b'),错层(214b',215b')构成从上述倾斜面(214a',215a')向竖直方向延长的端面。
上述第1切开槽(212')在上述前面主体(21')的上端切开形成,上述第2切开槽(213')在上述前面主体(21')的下端,在上述第1水平边框(211')上切开形成。其中,上述第1切开槽(212')和第2切开槽(213')供后述的上述背面外壳(30')的固定装置(312')和下部挂接棱(313')插入,对安置于上述背面外壳(30')背面的上述前面外壳(20')进行固定。
其中,上述第1切开槽(212')在上述前面主体(21')的第1水平边框(211')上切开,形成位于上述前面主体(21')的上端的挂接棱(212a'),能够被后述的上述固定装置(312')所挂接。
上述第1散热窗(22')在上述前面外壳(20')的中心部开口形成,使上述裸电池(10)的主体(13)产生的热散热到外部。
其中,上述前面外壳(20')包括第1隔壁(215'),第1隔壁(215')在形成上述第1散热窗(22')的前面主体(21')上,以上述第1散热窗(22')为中心,从上述前面外壳的背面(21b')凸出。
其中,优选上述第1隔壁(215')在开口形成上述第1散热窗(22')的上述前面主体(21')上,向上述第1散热窗的上下方向延长时,具有小于上侧与下侧水平面(312a')的长度的长度。更优选,与上述第1侧部边框(214')的长度一致地形成,第1隔壁(215')与第1侧部边框(214')及后述第2侧部边框(314')均构成相同的错层,在与结合了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的单体电池相邻的其他单体电池之间形成通道。
上述第1支撑条(23')在上述第1散热窗(22')的上、下侧端面(221)之间竖直地延长并固定,支撑上述前面外壳(20')与背面外壳(30')之间的裸电池(10)。其中,优选上述第1支撑条(23')在构成上述第1散热窗(22')的上侧端面和下侧端面的平坦面上,即在上述第1散热窗下侧水平延长的第1隔壁(215')的上面,设置于远离上述裸电池(10)的方向的末端,在上述裸电池(10)与第1支撑条(23')之间形成离开的空间。
上述第1极耳引导部(24')作为在上述前面主体(21')的上侧向上方凸出的壁面,引导上述裸电池(10)的电池极耳(11)。为此,上述第1极耳引导部(24')在上述第1水平边框(211')的上面以“┗”字形形成,以从水平面(241)折弯并向上方凸出的竖直面(242')形成。
上述背面外壳(30')作为直立的端面,包括:背面主体(31'),由背面(31b')和前面(31a')构成,其中,背面(31b')贴紧上述裸电池(10),前面(31a')供其他裸电池(10)的前面外壳连结;第2散热窗(32'),在上述背面主体(31')上开口形成;第2支撑条(33'),在上述第2散热窗(32')中竖直地连接,支撑上述裸电池(10);固定部(40'),与其他单体电池外壳连结;基板支撑凸起(35'),支撑安置于上面的电路基板(50');第2电池极耳引导部(34'),引导上述电池极耳。
上述背面主体(31')包括:第2水平边框(311'),在上端和下端构成向上述裸电池(10)方向水平延长的水平面;第2侧部边框(314'),在上述第2水平边框(311')的上端的两侧末端向下侧延长,连接于下端的第2水平边框(311');固定装置(312'),安置于上述前面外壳(20')的第1切开槽(212');第2隔壁(315'),在开口形成了上述第2散热窗(32')的背面主体(31')上,向上述裸电池(10)的相反侧位置延长。
上述第2水平边框(311')由在上述背面外壳(30')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向上述背面主体的前面(31a')和背面(31b')延长的水平面构成,当上述前面外壳(20')安置于背面(31b')时,上述第1水平边框(211')插入其内面。
上述第2侧部边框(314')在上述前面主体(21')的上述第2水平边框(311')的两侧末端竖直地延长,与上端和下端的第2水平边框(311')连接。其中,上述第2侧部边框(314')在上侧和下侧构成倾斜面(314a),形成向端面(314b)连接的错层。优选上述第2侧部边框(314')的错层具有与上述第1侧部边框(214')和上述第1隔壁(215')一致的形状。
上述第2隔壁(315')在上述背面主体(31')上,在与上述裸电池(10)相反侧位置,即,在上述背面主体的前面(31a'),以上述第2散热窗(32')为中心,在上下左右侧,以向上述裸电池(10)的相反方向凸出形成的壁面形成。其中,上述第2隔壁(315')在上侧和下侧水平延长的壁面的两侧末端,在向竖直方向延长时形成错层,以便与上述第2侧部边框(314')一致。
上述第2散热窗(32')在上述背面主体(31')上开口形成,使上述裸电池(10)产生的热散热到外部。
上述第2支撑条(33')竖直延长,与上述第2隔壁(315')的上端和下端连接,支撑上述裸电池(10)。
参照图10和图11,详细说明上述固定装置(312')。
图10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中的固定装置(312')的立体图,图11是上述固定装置(312')的侧剖面图。
如图10及图11所示,上述固定装置(312')由从上述背面主体(31')上延长的竖直面(312b')、从上述竖直面(312b')折弯的水平面(312a')、从上述水平面(312a')的背面向下凸出的凸起(312c')构成。
上述竖直面(312b')呈起始端从上述背面主体(31')延长、两侧端从上述背面主体(31')切开的形状,借助上述起始端而支撑于背面主体(31'),因此,沿上下方向具有弹力,能够活动。
上述水平面(312a')在上述竖直面(312b')的上端折弯形成。此时,上述水平面(312a')处于与上述第2水平边框(311')分离的状态。
上述凸起(312c')作为从上述水平面(312a')的背面向下凸出的部分,具有从上述水平面(312a')的末端向一个方向倾斜地延长后,向直立的端面折弯的形状。
上述固定装置(312')如图11所示,安置于上述前面外壳(20')的第1水平边框(211')的第1切开槽(212'),上述凸起(312c')在上述第1切开槽(212')的内侧,挂接于上述前面外壳(20')的挂接棱(212a'),使上述前面外壳(20')和背面外壳(30')固定。
另外,上述背面主体(31')还包括下部挂接棱(313'),下部挂接棱(313')从上述第2水平边框(311')的下端向上方凸出,安置于在上述第1水平边框(211')上形成的第2切开槽(213')。上述下部挂接棱(313')在上述第2水平边框(311')的下端,由一个以上相互离开并向上方凸出的壁面形成。
上述基板支撑凸起(35')从上述背面主体(31')的上端向上方凸出形成,末端以三角形直立形成。
参照图12,详细说明上述第2极耳引导部(34')。
图12是显示本发明中的第1极耳引导部和第2极耳引导部的俯视图。
如图12所示,上述第2极耳引导部(34')包括:引导部插入槽(342'),在上述背面主体(31)的上端,在水平延长的第2水平边框(311')上切开,形成供上述第1极耳引导部(24')插入的空间;引导壁面(341'),从上述引导部插入槽(342')的末端向上方凸出形成。
上述引导部插入槽(341')在上述第2水平边框(311')上切开形成。此时,上述引导部插入槽(341')安置上述第1极耳引导部(24')。
上述引导壁面(342')作为从上述第2水平边框(311')向上方凸出的竖直壁面,具有“匸”字形形状。即,以上述引导部插入槽(341')为中心,两末端折弯,构成包围上述引导部插入槽(341')的形状。
因此,如果上述第1极耳引导部(24')安置于上述引导部插入槽(341'),则在上述第1极耳引导部(24')的竖直壁面(242')与上述引导壁面(342')之间形成离开的空间,使上述电池极耳(11)能够向上方凸出。
上述连接部(40')包括:插入装置(41'),在上述第2侧部边框(314')的两侧面,插入其他单体电池;支撑装置(42'),供其他单体电池的插入装置(41')安置。参照图13,对上述连接部(40')进行详细说明。
图13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非对称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中的连接部(40')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3所示,上述插入装置(41')包括:一对支撑板(411'),向上下方向相互离开;插入凸起(412'),在上述支撑板(411')的上面或背面构成倾斜面并凸出。
上述一对支撑板(411')在上述第2侧部边框(314')的外面,包括沿上下方向相互离开地形成的第1支撑板(411')和第2支撑板(411')。其中,上述第1支撑板和第2支撑板共同赋予了附图符号411',以下的第1插入凸起和第2插入凸起共同赋予了附图符号412'。
上述插入凸起(412')由第1凸起(412')和第2凸起(412')构成,其中,第1凸起(412')在位于上侧的第1支撑板(411')的上面构成倾斜面并向上侧凸出,第2凸起(412')在位于下侧的第2支撑板(411')的背面,沿向下倾斜的方向延长形成并凸出。
上述支撑装置(42')包括:支撑条(421'),固定于上述第2侧部边框(314')的外面,向上下方向延长;支撑块(422'),在上述支撑条(421')的上侧和下侧,向其他单体电池的插入装置(41')所在的方向凸出;安置槽(423'),在上述支撑块(422')的水平面(422a')上向内凹陷。
上述支撑条(421')向竖直方向延长,固定于上述第2侧部边框(314')的外面。其中,上述支撑条(421')与上述插入装置(41')相互离开地形成。
上述支撑块(422')在上述支撑条(421')的上端与下端,向其他单体电池的插入装置(41')所在的方向凸出,特别是上述一对支撑块(422'),包括:第1支撑块(422a'),从上述支撑条(421')的上侧凸出,在下面形成平坦的面;第2支撑块(422b'),从上述支撑条(421')的下侧凸出,上面由平坦面构成。
上述安置槽(423')在上述支撑块(422')的平坦面上,向内凹陷地形成,以便在其他单体电池的插入装置(41')插入上述支撑块(422')之间时,分别安置上述第1凸起(412')和第2凸起(412')。
例如,上述安置槽(423')包括:第1安置槽(423a'),从上述第1支撑块(422a')的下面向上形成,供上述第1凸起(412')安置;第2安置槽(423c),从下侧的第2支撑块(422b')的上面向下形成,供上述第2凸起(411')安置。
本发明包括如上构成,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通过如上构成达成的作用。
首先,作业者使上述裸电池(10)位于上述背面外壳(30')的背面(31b')。此时,上述裸电池(10)的主体(13)贴紧上述第2散热窗(32'),边框贴紧向上述第2散热窗(32')外侧延长的上述背面外壳(30')的背面(30b')。同时,上述电池极耳(11)在上述第2水平边框(311')的上面,通过上述引导部插入槽(341')向上面凸出。
然后,作业者把上述前面外壳(20')的前面(20a')安置于上述裸电池(10)与上述背面外壳(30')的背面(30b')。同样,上述裸电池(10)的上述主体(13)通过上述前面外壳(20')的第1散热窗(22')露出于外侧。
然后,上述作业者把上述前面外壳(20')的第1水平边框(211')和第1侧部边框(214')的外面在上述背面外壳(30')的前面,插入第2水平边框(311')和第2侧部边框(314')的内侧。此时,上述前面外壳(20')的第1水平边框(211')贴紧上述第2水平边框(311')的内侧面,上述第1侧部边框(214')贴紧上述第2侧部边框(314')的内侧面。
而且,随着上述前面外壳(20')在上述背面外壳(30')上安置于上述第2水平边框(311')和第2侧部边框(314')的内侧,上述固定装置(312')被安置于上述第1水平边框(211')的第1切开槽(212').
即,由于上述竖直面(312b')从上述背面主体(31')上延长,所以,在上述水平面(312a')安置于上述第1水平边框(211')的同时,可借助弹性而上下活动。
因此,上述固定装置(312')在上下活动的同时,挂接于上述第1切开槽(212')的挂接棱(212a')。
而且,从上述第2水平边框(311')的下端凸出的下部挂接棱(313')安置于上述第2切开槽(213')。因此,上述前面外壳(20')在上述背面外壳(30')的背面,被上述固定装置(312')和下部挂接棱(313')固定。
此时,上述前面外壳(20')的第1极耳引导部(24')插入上述背面外壳(30')的第2极耳引导部(34')的引导部插入槽(341')后,在上述第2极耳引导部(34')的引导壁面(342')之间,可以形成供上述电池极耳(11)凸出的空间。
而且,上述第1隔壁(215')与上述第1侧部边框(214')和第2侧部边框(314')在两侧端,借助倾斜面(214a',215a')而形成相互一致的错层(214b',215b'),于是,在与相邻的其他单体电池之间形成离开的空间,形成能够散热的空气通道。同样,上述第2隔壁(315')与向上述背面外壳(30')前面(31a')凸出的第2侧部边框(314'),借助倾斜面(314a',315a')而形成相互一致的错层(314b',315b'),因此,在与相邻的其他单体电池之间,形成能够散热的空气通道。
如此一来,本发明能够使上述前面外壳(20')安置于在上述背面外壳(30')凹陷形成的背面(31b')并进行固定,因此,组装过程简单,能够极大地缩短组装时间。
另外,本发明使上述前面外壳(20')与背面外壳(30')之间的分解也能够以简单的过程进行。即,如果上述作业者对上述固定装置(312')的水平面(312a')的末端向上方施加压力,那么,在上述固定装置(312')的背面形成的凸起(312c')则从在上述前面外壳(20')的第1切开槽(212')的末端形成的挂接棱(212a')脱离,从而能够简便地使前面外壳(20')从上述背面外壳(30')的背面(31b')分离。
以这种过程组装的一个单体电池为了容纳于电池外壳(60'),需要进行导电连接多个单体电池并组装成一个模块的过程。以图14及图15所示为例对此进行说明。
图15是显示本发明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的实施例的附图。
如图15所示,第1单体电池(1')随着上述第2单体电池(2')的插入装置(41')插入支撑装置(42')而与第2单体电池(2')连结。而且,上述第2单体电池(2')随着第3单体电池(3')的插入装置(41')插入上述第2单体电池(2')的支撑装置(42')而固定。
更详细而言,上述第2单体电池(2')的第1支撑板(411')的第1凸起(412')与第2支撑板(411')的第2凸起(412')插入第1单体电池(1')的支撑条(421')之间,分别插入上述第1单体电池(1')的第1安置槽(423a')和第2安置槽(423b'),使上述第1单体电池(1')与第2单体电池(2')之间固定。
同样,上述第3单体电池(3')的第1凸起(412')和第2凸起(413')插入上述第2单体电池(2')的第1安置槽(423a')和第2安置槽(423b'),使上述第2单体电池(2')与第3单体电池(3')连结。经过这一过程,上述一个以上的单体电池在两侧依次以插入式连结,能够构成一个电池模块。
而且,作业者把如上组装的上述电池模块容纳于电池外壳(60')内,把贴装了电路的电路基板(50')安置于上述电池模块的上面进行固定,其中,上述电路用于向上述外壳(60')上安装的电路基板(50')及电源输入输出端子传输电信号。此时,上述电路基板(50')包括一个以上的固定孔(51'),以便上述基板支撑凸起(35')能够从一侧贯通并凸出。
上述基板支撑凸起(35')贯通上述固定孔(51'),在上端凸出,露出于上述电路基板(50')的上面,在以过盈连接方式插入在上述电路基板(50')上形成的固定孔(51')的同时,支撑上述电路基板(50')。
如上组装的上述单体电池(1',2',3')借助于上述连接部(40'),依次连结一个以上,构成一个电池模块。而且,上述一个以上的单体电池折弯各个电池极耳(11),或连接另外的能导电的导体,进行导电连接,安置于电池外壳(60')中。
此时,上述第1单体电池(1')的第2隔壁(315')向上述第2单体电池(2')的前面外壳(20')的背面(21b')方向凸出,在上述第2单体电池(2')的前面外壳(20')前面(21a')形成的第1隔壁(215')向上述第1单体电池(1')的背面外壳(30')的背面(31b')方向凸出。
因此,由于上述第1单体电池(1')的第2隔壁(315')与第2单体电池(2')的第1隔壁(215')以相互面对面的形状连结,所以在上述第1单体电池(1')与第2单体电池(2')之间形成离开的空间。即,本发明在上述裸电池(10)与上述前面外壳(20')及背面外壳(30')之间,通过上述第1散热窗(22')与第2散热窗(32')进行散热,在单体电池与单体电池之间形成通道,能够对发生的热进行散热。
因此,本发明在上述前面外壳(20')与背面外壳(30')上形成非相互对称的凹陷结构,组装简单并能够拆卸,即使上述电池内没有另外的冷却装置,也能够自然冷却。
工业利用可能性
以上对本发明记载的具体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可进行多种变形及修改,这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言而喻的,这种变形及修改当然属于权利要求书。
Claims (21)
1.一种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袋式的单体电池,在上侧形成相互离开并输入输出不同极性的电源的电池极耳;
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分别位于所述单体电池的前面与背面,并相互能拆装地连结;
一对夹槽,在以所述单体电池为中心在前面与背面分别连结的所述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的侧方向上,分别插入并使之固定;而且,
所述夹槽包括在内侧形成空闲空间的容纳体,以便在所述前面侧部与背面侧部相互结合的状态下插入时能够容纳;
所述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分别包括分别向侧方向延长并插入于所述夹槽内侧的前面侧部和背面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体包括在外面贯通形成的固定口;
所述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包括一个以上的夹槽固定凸起,该夹槽固定凸起分别向所述夹槽侧方向延长,插入所述容纳体的内侧,在末端形成凸起,以便通过所述固定口而挂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以相互对称结构构成,分别包括:
连结凸起,在所述单体电池侧方向的一面上凸出;以及
连结棒,在所述单体电池侧方向的一面上凸出,在内侧形成供所述连结凸起插入的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面外壳包括:第1散热窗,在向所述单体电池侧的一面上开口形成一个以上;前面隔壁,在向所述单体电池侧的一面上延长地凸出形成一个以上,对从所述单体电池中进行电源充电的主体的周边延长的密封部进行施压;
所述背面外壳包括在与所述第1散热窗对应的位置开口形成的第2散热窗及在对应于所述前面隔壁的位置形成的背面隔壁,在所述单体电池与所述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之间形成分隔的空间,形成对所述单体电池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的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面侧部和背面侧部在两侧的端面上,在相互对称的位置分别形成一个以上的结合凸起以及一个以上的结合槽,其中,结合凸起分别向相向方向延长,结合槽与所述结合凸起沿上下方向分隔,与所述结合凸起一致地凹陷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槽还包括一个以上的夹槽散热口,该夹槽散热口开口形成,对所述单体电池发生的热进行散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槽还包括:
固定板,在所述容纳体的端面上向所述单体电池侧方向折弯的两末端中,某一个固定于所述容纳体的端面,在连接所述折弯的两末端的端面上,贯通形成一个以上的固定孔;以及
固定条,在所述容纳体的端面上,与所述固定板分隔,沿上下方向延长,具备在与所述固定板的固定孔一致的位置凸出形成的插入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槽还包括:
基板支撑凸起,在上面向上方凸出,支撑安置于所述单体电池外壳上侧的电路基板。
9.一种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裸电池,在上侧形成相互分隔并输入输出不同极性的电源的电池极耳,输入输出电源;
前面外壳和背面外壳,分别位于所述裸电池的前面和背面,相互能拆装地连结;而且,
所述前面外壳包括第1水平边框及第1侧部边框,其中,第1水平边框在上下末端沿水平方向延长,构成水平面,第1侧部边框以在所述第1水平边框的两侧末端沿上下方向延长的直立的端面形成;
所述背面外壳包括第2水平边框及第2侧部边框,其中,第2水平边框在上下侧末端水平延长,构成水平面,第2侧部边框以在所述第2水平边框的两侧末端沿上下方向延长的直立的端面形成;
如果所述前面外壳安置到所述背面外壳的背面,则所述第1水平边框的上面贴紧插入所述第2水平边框的下面,所述第1侧部边框的外面连结于所述第2侧部边框的内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面外壳包括第1切开槽,该第1切开槽在从上侧延长的所述第1水平边框上切开形成一个以上,由末端向上方凸出的壁面构成;
所述背面外壳包括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为了连结于所述第1切开槽,在从上侧延长的所述第2水平边框的下面向下凸出,具备挂接于在所述第1切开槽末端形成的壁面的凸起。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面外壳还包括在下侧水平延长的第1水平边框上切开形成的一个以上的第2切开槽;
所述背面外壳还包括在所述第2水平边框的下侧水平延长的水平面上,向上方凸出并安置于所述第2切开槽的下部挂接棱。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侧部边框和第2侧部边框具有形状相互一致的错层,沿上下方向延长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的所述水平面及竖直面的两侧在所述前面外壳上分离,所述竖直面的起始端从所述前面外壳的前面主体延长。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外壳包括:
前面主体,由前面和背面构成,其中,前面的一面由端面构成,使所述裸电池贴紧,背面形成了所述第1水平边框及第1竖直边框;
第1散热窗,在所述前面主体上开口形成,对所述裸电池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第1支撑条,从所述第1散热窗中上下延长;以及
第1极耳引导部,由在所述第1水平边框的上面向上方凸出形成的壁面构成,引导所述裸电池的电池极耳。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外壳包括:
背面主体,在为使所述裸电池贴紧而一面由端面构成的背面上,形成所述第2水平边框及第2竖直边框;
第2散热窗,在所述背面主体上开口形成,对所述裸电池产生的热进行散热;
第2支撑条,在所述第2散热窗中上下延长;以及
第2极耳引导部,由在所述第2水平边框的上面向上方凸出形成的壁面构成,引导所述裸电池的电池极耳。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极耳引导部包括:
引导部插入槽,在所述第2水平边框的上面,切开得与所述第1极耳引导部的宽度一致;
引导壁面,在所述引导部插入槽的末端向上方凸出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壁面的两侧末端在上面以所述引导部插入槽为中心折弯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9或12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面外壳还包括第1隔壁,第1隔壁在所述裸电池不贴紧的背面的两侧凸出形成,具有与所述第1侧部边框一致的错层,沿上下方向延长。
19.根据权利要求9或12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外壳还包括第2隔壁,第2隔壁在所述裸电池不贴紧的前面的两侧凸出形成,具有与所述第2侧部边框一致的错层,沿上下方向延长。
2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外壳还包括基板支撑凸起,基板支撑凸起在上端向上方凸出形成,支撑电路基板。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外壳包括:
插入装置,具备一对支撑板和插入凸起,其中,支撑板在所述第2侧部边框的两侧面沿上下方向相互离开,插入凸起在所述支撑板的上面或背面凸出;以及
支撑装置,具备支撑条、第1支撑块、第2支撑块、安置槽,其中,支撑条在所述第2侧部边框的两侧面沿竖直方向延长,第1支撑块在所述支撑条的上侧凸出,下面形成平坦面,第2支撑块在所述支撑条的下侧凸出,上面由平坦面构成,安置槽在所述支撑块的平坦面上向内凹陷形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24642.7A CN104733652B (zh) | 2012-02-23 | 2012-05-11 | 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2-0018318 | 2012-02-23 | ||
KR1020120018318A KR101323875B1 (ko) | 2012-02-23 | 2012-02-23 | 홀더를 이용한 전지셀 케이스 조립체 |
KR1020120018417A KR101323983B1 (ko) | 2012-02-23 | 2012-02-23 | 비대칭 음각구조를 이용한 전지셀 케이스 |
KR10-2012-0018417 | 2012-02-23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24642.7A Division CN104733652B (zh) | 2012-02-23 | 2012-05-11 | 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96225A true CN103296225A (zh) | 2013-09-11 |
CN103296225B CN103296225B (zh) | 2015-07-08 |
Family
ID=490031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4730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6225B (zh) | 2012-02-23 | 2012-05-11 | 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 |
CN20151012464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33652B (zh) | 2012-02-23 | 2012-05-11 | 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2464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33652B (zh) | 2012-02-23 | 2012-05-11 | 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240579B2 (zh) |
JP (2) | JP5619819B2 (zh) |
CN (2) | CN103296225B (zh) |
WO (1) | WO2013125748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63665A (zh) * | 2014-04-24 | 2017-02-22 |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 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池电芯组件及包括该组件的二次电池 |
CN106558661A (zh) * | 2017-01-17 | 2017-04-05 |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可定向排气的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 |
CN106784429A (zh) * | 2017-01-18 | 2017-05-31 |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及软包电池 |
CN112272885A (zh) * | 2018-06-08 | 2021-01-26 | 西门子股份公司 | 安装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102913A (ja) * | 2012-11-16 | 2014-06-05 | Nintendo Co Ltd | 電池を用いる手持ち型電子装置および電池ユニット |
KR20140101164A (ko) * | 2013-02-08 | 2014-08-19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US10608215B2 (en) * | 2013-09-30 | 2020-03-31 | Lg Chem, Ltd. | Curved surface-structured battery pack |
JP6159658B2 (ja) * | 2013-12-18 | 2017-07-05 | 古河電池株式会社 | 中仕切り板 |
WO2016004079A1 (en) | 2014-06-30 | 2016-01-07 | Black & Decker Inc. | Battery pack for a cordless power tools |
JP6429367B2 (ja) * | 2014-07-28 | 2018-11-28 | 中部電力株式会社 | 蓄電体保持ケース |
KR101936414B1 (ko) | 2017-03-17 | 2019-01-08 | 세방전지(주) | 동시 수납구조를 갖는 전지셀과 이를 이용한 전지팩 |
KR101937264B1 (ko) | 2017-08-11 | 2019-01-10 | 현대오트론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전자 제어 장치 |
KR102184368B1 (ko) * | 2017-12-11 | 2020-11-3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JP7049852B2 (ja) * | 2018-02-15 | 2022-04-07 | Fdk株式会社 | ケース及び素子パック |
KR102289963B1 (ko) | 2018-06-29 | 2021-08-12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홀더를 구비한 이차전지 팩 |
KR20210115177A (ko) * | 2020-03-12 | 2021-09-27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조립이 용이한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팩 |
Citation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60169A (en) * | 1970-04-22 | 1972-05-02 | Mallory & Co Inc P R | Battery packaging device |
JP2000340194A (ja) * | 1999-05-31 | 2000-12-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池パック |
JP2001325930A (ja) * | 2000-05-17 | 2001-11-22 | Tookado:Kk | 電池ケース構造 |
CN1914748A (zh) * | 2004-01-28 | 2007-02-14 | 株式会社Lg化学 | 组装式结构的二次电池 |
JP2007109544A (ja) * | 2005-10-14 | 2007-04-26 | Nec Corp | 収納ケース、収納部材および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 |
CN101065862A (zh) * | 2004-12-24 | 2007-10-31 | 株式会社Lg化学 | 用于新颖结构的电池匣及含有该电池匣的开放式电池模块 |
CN101147277A (zh) * | 2005-03-23 | 2008-03-19 | Sk能源株式会社 | 层叠高能锂聚合物电池的单体电池的结构 |
CN101147276A (zh) * | 2005-03-23 | 2008-03-19 | Sk能源株式会社 | 高能可充电锂电池的壳体 |
CN101170166A (zh) * | 2006-10-24 | 2008-04-30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电池 |
CN101399322A (zh) * | 2007-09-26 | 2009-04-01 |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电池盒 |
CN101517782A (zh) * | 2006-09-25 | 2009-08-26 | 株式会社Lg化学 | 用于电连接电池组电池的连接构件 |
CN101573807A (zh) * | 2006-11-27 | 2009-11-04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具有优良的可生产性和结构稳定性的电池组 |
CN101728580A (zh) * | 2008-10-14 | 2010-06-09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聚合物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
US20100266883A1 (en) * | 2009-04-20 | 2010-10-21 | Lg Chem, Ltd. | Frame member, frame assembly and battery cell assembly made therefrom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
KR20100135601A (ko) * | 2009-06-17 | 2010-12-27 | (주)아이셀시스템즈코리아 | 기구물체결방식의 유닛팩 조합형 셀 카트리지 |
CN102067354A (zh) * | 2008-06-30 | 2011-05-18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包括具有对齐和紧固元件的电池单元组件的电池模块 |
KR20110066774A (ko) * | 2009-12-11 | 2011-06-1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신규한 구조의 내장형 이차전지 팩 |
US20110256446A1 (en) * | 2010-04-17 | 2011-10-20 | Lg Chem, Ltd. | Battery cell assembli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79618B2 (ja) * | 1999-08-18 | 2004-10-2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 |
JP2001052667A (ja) * | 1999-08-11 | 2001-02-23 | Tookado:Kk | 電池パックの蓋結合構造 |
JP2001052666A (ja) * | 1999-08-11 | 2001-02-23 | Tookado:Kk | 電池パックの蓋組構造 |
JP2001057186A (ja) * | 1999-08-17 | 2001-02-27 | Tookado:Kk | 電池パックの蓋重合構造 |
JP2001057187A (ja) * | 1999-08-17 | 2001-02-27 | Tookado:Kk | 電池ケースの蓋嵌合構造 |
JP2001057188A (ja) * | 1999-08-17 | 2001-02-27 | Tookado:Kk | 電池パックの蓋の組み構造 |
JP2001093492A (ja) * | 1999-09-27 | 2001-04-06 | Tookado:Kk | バッテリケースの上下蓋組合せ構造 |
JP2001135288A (ja) * | 1999-11-09 | 2001-05-18 | Tookado:Kk | 電池パックの蓋側面の構造 |
JP2003151520A (ja) * | 2001-11-16 | 2003-05-23 | Tocad Energy Co Ltd | 電池パック |
JP2003257389A (ja) * | 2002-03-06 | 2003-09-12 | Sony Corp | 電池装置 |
KR20060105208A (ko) * | 2005-04-01 | 2006-10-11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매우 얇은 두께의 전지팩 |
JP4810180B2 (ja) * | 2005-10-07 | 2011-11-09 |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パック |
JP4539742B2 (ja) * | 2008-03-18 | 2010-09-08 | Tdk株式会社 |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
DE102008043960A1 (de) * | 2008-11-21 | 2010-05-27 | Robert Bosch Gmbh | Vorrichtung mit mindestens einer Akkumulatorzelle |
DE102009012180A1 (de) * | 2009-02-27 | 2010-09-02 |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 Akkupack für ein Elektrowerkzeug |
JP5481982B2 (ja) * | 2009-07-17 | 2014-04-2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KR101090717B1 (ko) * | 2009-09-07 | 2011-12-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KR101091426B1 (ko) * | 2009-11-06 | 2011-12-07 |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 전지 케이스 |
KR101192042B1 (ko) * | 2010-11-01 | 2012-10-1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
2012
- 2012-04-13 WO PCT/KR2012/002796 patent/WO2013125748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5-11 CN CN201210147300.3A patent/CN10329622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5-11 CN CN201510124642.7A patent/CN10473365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6-10 JP JP2012131452A patent/JP561981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6-19 US US13/526,623 patent/US924057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5-29 JP JP2014111614A patent/JP581382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9-09 US US14/849,285 patent/US993529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60169A (en) * | 1970-04-22 | 1972-05-02 | Mallory & Co Inc P R | Battery packaging device |
JP2000340194A (ja) * | 1999-05-31 | 2000-12-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池パック |
JP2001325930A (ja) * | 2000-05-17 | 2001-11-22 | Tookado:Kk | 電池ケース構造 |
CN1914748A (zh) * | 2004-01-28 | 2007-02-14 | 株式会社Lg化学 | 组装式结构的二次电池 |
CN101065862A (zh) * | 2004-12-24 | 2007-10-31 | 株式会社Lg化学 | 用于新颖结构的电池匣及含有该电池匣的开放式电池模块 |
CN101147277A (zh) * | 2005-03-23 | 2008-03-19 | Sk能源株式会社 | 层叠高能锂聚合物电池的单体电池的结构 |
CN101147276A (zh) * | 2005-03-23 | 2008-03-19 | Sk能源株式会社 | 高能可充电锂电池的壳体 |
JP2007109544A (ja) * | 2005-10-14 | 2007-04-26 | Nec Corp | 収納ケース、収納部材および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 |
CN101517782A (zh) * | 2006-09-25 | 2009-08-26 | 株式会社Lg化学 | 用于电连接电池组电池的连接构件 |
CN101170166A (zh) * | 2006-10-24 | 2008-04-30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电池 |
CN101573807A (zh) * | 2006-11-27 | 2009-11-04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具有优良的可生产性和结构稳定性的电池组 |
CN101399322A (zh) * | 2007-09-26 | 2009-04-01 |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电池盒 |
CN102067354A (zh) * | 2008-06-30 | 2011-05-18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包括具有对齐和紧固元件的电池单元组件的电池模块 |
CN101728580A (zh) * | 2008-10-14 | 2010-06-09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聚合物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
US20100266883A1 (en) * | 2009-04-20 | 2010-10-21 | Lg Chem, Ltd. | Frame member, frame assembly and battery cell assembly made therefrom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
KR20100135601A (ko) * | 2009-06-17 | 2010-12-27 | (주)아이셀시스템즈코리아 | 기구물체결방식의 유닛팩 조합형 셀 카트리지 |
KR20110066774A (ko) * | 2009-12-11 | 2011-06-1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신규한 구조의 내장형 이차전지 팩 |
US20110256446A1 (en) * | 2010-04-17 | 2011-10-20 | Lg Chem, Ltd. | Battery cell assemblies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63665A (zh) * | 2014-04-24 | 2017-02-22 |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 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池电芯组件及包括该组件的二次电池 |
CN106463665B (zh) * | 2014-04-24 | 2020-09-08 |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 用于二次电池的电池电芯组件及包括该组件的二次电池 |
CN106558661A (zh) * | 2017-01-17 | 2017-04-05 |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可定向排气的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 |
CN106784429A (zh) * | 2017-01-18 | 2017-05-31 |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及软包电池 |
CN112272885A (zh) * | 2018-06-08 | 2021-01-26 | 西门子股份公司 | 安装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187036A (ja) | 2014-10-02 |
JP5619819B2 (ja) | 2014-11-05 |
CN104733652B (zh) | 2017-04-12 |
JP5813826B2 (ja) | 2015-11-17 |
US20130224523A1 (en) | 2013-08-29 |
CN103296225B (zh) | 2015-07-08 |
US20150380690A1 (en) | 2015-12-31 |
WO2013125748A1 (ko) | 2013-08-29 |
JP2013175424A (ja) | 2013-09-05 |
US9240579B2 (en) | 2016-01-19 |
US9935298B2 (en) | 2018-04-03 |
CN104733652A (zh) | 2015-06-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96225B (zh) | 利用凹陷结构的单体电池外壳 | |
CN103296302B (zh) | 具备连接装置的锂电池 | |
CN104900824B (zh) |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 | |
CN1945786B (zh) | 灯、灯座、供电模块、具有供电模块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设备 | |
CN202695647U (zh) | 锂离子电池组以及锂离子电池组组合 | |
EP3624213B1 (en) | Lithium battery package | |
CN204144348U (zh) | 模块化电池模组壳体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 | |
US11863926B2 (en) | Headset kit | |
CN205828722U (zh) | 收发模块用插塞式连接器 | |
US8916286B2 (en) | Battery pack | |
CN204348627U (zh) | 接触器 | |
CN104283240A (zh) | 多功能移动电源 | |
CN110190202A (zh) | 车用蓄电池和车辆 | |
EP4094915A1 (en) | Pouch-forming apparatus and forming method | |
CN216981565U (zh) | 一种用于电池充电器的双弹簧滑动轨道 | |
CN102683625A (zh) | 电池盖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 |
CN219871988U (zh) | 一种蓝牙眼镜 | |
CN101598308A (zh) | 灯座及其背光模块 | |
CN217011097U (zh) | 带有无线充电器的蓝牙音箱 | |
CN216649993U (zh) | 一种眼镜式助听器 | |
KR101323983B1 (ko) | 비대칭 음각구조를 이용한 전지셀 케이스 | |
CN217903223U (zh) | 一种具有防爆结构的镍氢电池 | |
CN211428949U (zh) | 一种移动电源用手机支架 | |
CN220421453U (zh) | 一种平板电脑壁挂充电装置 | |
CN218277416U (zh) | 一种便于维修的充电宝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