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1620B - 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91620B CN103291620B CN201210044802.3A CN201210044802A CN103291620B CN 103291620 B CN103291620 B CN 103291620B CN 201210044802 A CN201210044802 A CN 201210044802A CN 103291620 B CN103291620 B CN 10329162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ylinder
- central diaphragm
- compression chamber
- pressure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的密封壳体内设置有压缩机构,该压缩机构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中设置有第一压缩腔,该第一压缩腔中设置有第一活塞和第一滑片,第二气缸中设置有第二压缩腔,该第二压缩腔中设置有第二活塞和第二滑片,偏心曲轴同时驱动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用于支撑偏心曲轴的主轴承和副轴承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侧面,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之间设置有中隔板组件,该中隔板组件包括两件以上压紧的中隔板,该两件以上压紧的中隔板之间形成中隔板间隙,该中隔板间隙的压力与第一压缩腔的压力或第二压缩腔的压力之间形成压差Δp。本发明具有操作灵活和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式压缩机,特别是一种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旋转式压缩机被搭载在家用空调上,在全球的普及率逐步增加的背景下,冷量可变幅度、高效率和低振动方面有优势的双缸等的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的采用也在推进。但是,压缩效率的改善是当务之急。
在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中,由于气缸和活塞之间形成的活塞高度间隙ΔH对压缩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活塞高度间隙ΔH还是小点较好。但是,由于活塞高度间隙ΔH是根据构成压缩腔的气缸、活塞、偏心曲轴、轴承等零部件以及组装引起的累积误差决定的,所以活塞高度间隙ΔH变得较大。特别是在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中,因为气缸和活塞,再加上中隔板等的构成零部件数量增加,所以累积误差也会增加,活塞高度间隙ΔH就会变得更大。
参考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年号为平成10(1998)-213087旋转式压缩机。
参考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年号为2008-128231容量可变型旋转式压缩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适用范围广的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密封的壳体内设置有压缩机构,该压缩机构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中设置有第一压缩腔,该第一压缩腔中设置有第一活塞和第一滑片,第二气缸中设置有第二压缩腔,该第二压缩腔中设置有第二活塞和第二滑片,偏心曲轴同时驱动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用于支撑偏心曲轴的主轴承和副轴承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侧面,其结构特征是在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之间设置有中隔板组件,该中隔板组件包括两件以上压紧的中隔板,该两件以上压紧的中隔板之间形成中隔板间隙,该中隔板间隙的压力与第一压缩腔的压力或第二压缩腔的压力之间形成压差Δp。
所述中隔板组件由刚性不同的两件以上的中隔板组成。
所述中隔板由用于与第一气缸或第二气缸连接的压紧面和用于封闭第一压缩腔或第二压缩腔的开放面组成;相对于压紧面的刚性,开放面的刚性较小,开放面位于压紧面的内侧。
所述中隔板组件包括面对称的两件第二中隔板,每件第二中隔板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一环形槽连通,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二环形槽连通。
所述中隔板组件包括面对称的两件第二中隔板,每件第二中隔板上设置有与偏心曲轴上的偏心轴的外径相匹配的中心孔,每件第二中隔板上设置有锥形槽,该锥形槽与中心孔连通,上下设置的两个锥形槽连通。
所述中隔板组件包括第一中隔板和第二中隔板,第一中隔板上设置有连通孔,吸气管与第二压缩腔连通,连通孔的一端与第二压缩腔连通并开口于吸气管的上方,连通孔的另一端与中隔板间隙连通;第二中隔板上设置有与偏心曲轴上的偏心轴的外径相匹配的中心孔,第二中隔板在中心孔的周围设置有O形圈;O形圈位于连通孔的另一端的内侧。
所述中隔板组件包括第一中隔板和第二中隔板,第一中隔板和第二中隔板上分别设置有与偏心曲轴上的偏心轴的外径相匹配的中心孔,在中心孔的周围设置有用于将开放面密封的O形圈,开放面通过中隔板间隙上设置的间隙槽和连通孔与第二滑片腔连通,间隙槽位于O形圈的外侧;其中,连通孔设置在第一中隔板上,连通孔的一端与间隙槽相通,连通孔的另一端开口于第二滑片腔。
一种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将使中隔板间隙的压力与第一压缩腔或者第二压缩腔的任一排气压力或者吸气压力相等。
所述中隔板间隙的压力在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之间进行切换。
本发明在以双缸为代表的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中,根据压缩腔的压力变动使中隔板组件发生变形,改善压缩效率的技术有关。为了达成该目标,用多个中隔板构成中隔板组件。
在两个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中间设置有中隔板组件,该中隔板组件由刚性高的第一中隔板和刚性较低的两个第二中隔板组成。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的压力在低压和高压之间变化,与此相对,第一中隔板和第二中隔板之间形成的中隔板间隙的压力通常是高压。由于该压差的存在,第二中隔板会朝压缩腔方向产生变形,所以活塞高度间隙ΔH就会变小,成为最佳值。
本发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后,压缩机在运转中优化了活塞高度间隙ΔH,提高了压缩效率。另外,因为压缩机启动时,活塞高度间隙ΔH最大,所以启动也容易。
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和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压缩机构P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的第一中隔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第一中隔板的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的第二中隔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的第二中隔板的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的活塞高度间隙ΔH的说明图。
图8为实施例1中的第二中隔板的变形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2中的压缩机构P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3中的压缩机构P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3中的第二中隔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3中的第二中隔板的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4中的压缩机构P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4中的第二中隔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4中的第二中隔板的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5中的压缩机构P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6中的压缩机构P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中:R为旋转式压缩机,D为电机,P为压缩机构,S为偏心曲轴,E为偏心轴,F为压紧面,G为开放面,C为中隔板间隙,L为低压腔,N为高压腔,ΔC为中隔板变形量,ΔH为活塞高度间隙,M为中隔板组件,M1为第一中隔板,M2为第二中隔板,2为壳体,13a为第一气缸,13b为第二气缸,14a为第一压缩腔,14b为第二压缩腔,16a为第一活塞,16b为第二活塞,17a为第一滑片,17b为第二滑片,18b为第二滑片腔,21为主轴承,22为副轴承。26为上下螺钉,44为中心孔,45a为第一环形槽,45b为第二环形槽,47为锥形槽,49为气体通道,50为平衡槽,52为O形圈,54为间隙槽,55为连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为旋转式压缩机R的内部构造。旋转式压缩机R在被密封的壳体2内配置有压缩机构P和电机D,它们被固定在壳体2的内壁上。压缩机构P包括第一气缸13a和第二气缸13b,第一气缸13a中设置有第一压缩腔14a,该第一压缩腔14a中设置有第一活塞16a和第一滑片17a,第二气缸13b中设置有第二压缩腔14b,该第二压缩腔14b中设置有第二活塞16b和第二滑片17b,偏心曲轴S同时驱动第一活塞16a和第二活塞16b,用于支撑偏心曲轴S的主轴承21和副轴承22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缸13a和第二气缸13b的侧面,第一气缸13a与第二气缸13b之间设置有中隔板组件M,该中隔板组件M包括两件以上压紧的中隔板。
储液器A上配备的两件吸气管4分别和上述两个气缸连接。
实施例1中的气缸的吸气压力是压力为Ps的低压,壳体压力是和气缸排气压力相等的压力为Pd的高压Pd。另外,在两个压缩腔上各自配置有第一活塞16a和第二活塞16b,和分别与各自的活塞的外周抵接进行往复运转的滑片(图上未显示)。
参见图2,为压缩机构的详图。在第一气缸13a的中心部配备有第一压缩腔14a,在第二气缸13b的中心部配备有第二压缩腔14b,在这两个气缸之间配备有圆形的中隔板组件M。中隔板组件M由第一中隔板M1和在第一中隔板M1的平面上压紧的两个第二中隔板M2组成。第二中隔板M2比第一中隔板M1的板厚较薄。
第二中隔板M2由一个平板组成;第二中隔板M2能够分隔成连接气缸固定平面的压紧面F和成为上述两个压缩腔的底面的开放面G;换句话说就是,第二中隔板M2由用于与第一气缸13a或第二气缸13b连接的压紧面F和用于封闭第一压缩腔14a或第二压缩腔14b的开放面G组成。开放面G位于压紧面F的内侧。相对于压紧面F的刚性,开放面G的刚性较小。
预装配的中隔板组件M通过由五组上下螺钉26在两个气缸之间被牢固的连接。由于壳体2的压力是压力为Pd的高压,所以在和第一中隔板M1压紧的两个第二中隔板M2之间形成的微小间隙的压力也是高压。以下将该间隙称为中隔板间隙C。被配置在中隔板间隙C上的环状的平衡槽50是使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和壳体2的压力保持相等的技术方案。但是,如果没有平衡槽50也能确认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为高压的话,就能省略平衡槽50。
使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与第一压缩腔14a或者第二压缩腔14b的任一排气压力或者吸气压力相等。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在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之间进行切换。以下将作具体说明。
参见图3-图4以及图5-图6,分别为第一中隔板M1和第二中隔板M2的详图。它们具备了平面度和平行度被严格控制的两个平面、和与偏心曲轴S上配备的两个偏心轴E的外径相等的中心孔44和五个螺钉孔27。如上所述,第一中隔板M1的两面上分别设置有平衡槽50和气体通道49。气体通道49的开槽深度较平衡槽50的开槽深度浅一些。
在实施例1中,第一中隔板M1的厚度为t1,第二中隔板M2的厚度为t2,有t1>t2。在图5中的第二中隔板M2上显示了与气缸压紧的压紧面F和与压缩腔的内径相等的开放面G的范围。
参见图7,第一压缩腔14a和第二压缩腔14b是通过被配置在气缸中央的圆柱体和第二中隔板M2的开放面G、主轴承21或者副轴承22的平面围成的腔。而且,两个压缩腔各自被活塞和滑片(图未显示)隔开,分成了低压腔L和高压腔N。低压腔L和高压腔N根据活塞的回转角度θ而改变容积。低压腔L的压力通常是压力为Ps的低压,高压腔N的压力在低压Ps和高压Pd之间发生变化。将该高压腔N的压力设为P(θ)。活塞内部和中心孔44的压力通常是和壳体2的压力相等的高压Pd。
活塞高度间隙ΔH是气缸高度Hc和活塞高度Hr之差,有ΔH=Hc-Hr。活塞高度间隙ΔH是在活塞的上下滑动面和主轴承21和副轴承22之间形成的间隙的总和。活塞高度间隙ΔH是对旋转式压缩机R的压缩效率影响最大的间隙,是从活塞内部(高压侧)经由活塞高度间隙ΔH向低压腔L和高压腔N泄漏的气体引起的再次膨胀损失。泄漏到低压腔L中的高压气体成为冷量的损失,泄漏到高压腔N中的高压气体成为消耗动力的损失。
参见图8,表示根据压差Δp变形的第二中隔板M2的示意图。压差Δp是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Pd与第一压缩腔14a或者第二压缩腔14b的压力之间的压差。在第一压缩腔14a和第二压缩腔14b中,在其各自的低压腔L中有:压差Δp=Pd-Ps;在其各自的高压腔N中有:压差Δp=Pd-P(θ)。根据该压差Δp,第二中隔板M2的开放面G朝向第一压缩腔14a或第二压缩腔14b发生变形,并得到变形量ΔC。变形量ΔC在中心孔44的周围最大,在压紧面F上不发生变形。
开放面G的变形量ΔC不仅仅只是由低压腔L和高压腔N的压差Δp来决定的,当朝向这些腔开口的开放面G的面积发生变化时,变形量ΔC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其变形模式较复杂。但是,由于变形量ΔC跟压差Δp成比例变大,所以变形量ΔC朝低压腔L变大,朝高压腔N变小。
也就是说,在低压腔L中的ΔH变的最小,在高压腔N中的ΔH在最小和最大(不变化)之间变化。
以图8为例进行说明,由于上下两件第二中隔板M2的一侧压力为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Pd,该上下两件第二中隔板M2的另一侧压力为Ps或P(θ),故上下两件第二中隔板M2分别受压差Δp的作用,并各自向对应的压缩腔产生变形量ΔC,于是,位于上面的第二中隔板M2向上抬起第一活塞,位于下面的第二中隔板M2向下压第二活塞,使第一活塞、第二活塞与各自的气缸之间的高度间隙ΔH减小。
从活塞内部(高压侧)到低压腔L或者高压腔N的气体泄漏量的特性是与压差Δp成正比,与活塞高度间隙ΔH成反比,故从活塞内部到低压腔L以及高压腔N的气体泄漏量都会减少。
考虑到构成的各个零部件的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零部件的平面度和平行度、和其变形等),活塞高度间隙ΔH通常设定在10~20μm的范围。并且,通过活塞的偏心回转,在上下滑动面上产生1~3μm厚的油膜以及相应的油压。因此,开放面G的变形量ΔC被限制在大约1μm~8μm的范围,并且不断发生变化。众所周知,活塞高度间隙ΔH如果减少3μm的话,压缩机效率就会改善3~5%。如果压缩机的工作效率COP是3.20的话,就会被改善到3.30~3.36,因此其效果非常大。
但是,为了通过开放面G的变形量ΔC优化活塞高度间隙ΔH,有必要调整第二中隔板M2的刚性。例如,基于选定的材料将第二中隔板M2的刚性(板厚)优化。另外,如果第一中隔板M1的刚性太小的话,第一中隔板M1会由于两个压缩腔的压差而产生振动,所以需要注意。
如上所述,通过开放面G的变形优化活塞高度间隙ΔH,就允许将活塞高度间隙ΔH的设计间隙改大若干,或者增加公差。因此,本发明不只是效率改善,还能改善压缩机的制造性。另外,在压缩机停机中,因为低压和高压平衡,所以压差ΔP=0。因此,其特长是活塞高度间隙ΔH变成最大,活塞滑动阻力较小,压缩机启动容易。其优点是:即使在作为往技术课题的低温时油粘度较高的条件下,或者油中的冷媒溶解较大,油膜形成较困难的条件下,也容易启动。
实施例2
参见图9,所示的中隔板组件M由刚性较大的第一中隔板M1和刚性较小的第二中隔板M2组成,将第一中隔板M1配置在第二压缩腔14b侧,将第二中隔板M2配置在第一压缩腔14a侧。在这些中隔板之间形成的中隔板间隙C为高压Pd,所以在第一压缩腔14a中由于中隔板间隙C的增加,第二中隔板M2发生变形,但是在第二压缩腔14b中、第一中隔板M1几乎不发生变形。因此,在第一压缩腔14a中,活塞高度间隙ΔH会减少,但是第二压缩腔14b的活塞高度间隙ΔH几乎不减少。
旋转式压缩机排量大,活塞高度尺寸也较大,第一压缩腔14a由于热膨胀、零部件变形等缘故,有必要增加活塞高度间隙ΔH的设计值。通过实施例2可以在这样条件不好的气缸中,将运转中的活塞高度间隙ΔH缩小到最佳范围,能够防止效率降低。于是,实施例2所示的是根据技术目的,通过中隔板的设计和其配置,能够选择性的改善压缩腔的效率。
其余未述部分见实施例1,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如果第二中隔板M2的厚度t2变小的话,刚性就会降低,所以相对于压差Δp,变形量ΔC就会过度反应。另外,由于零部件加工中的负荷,有平面精度下降的课题。为了对其进行改善,实施例3与在改大平板厚度的同时,可以局部配置空间调整平板刚性。
参见图10,所示的实施例3通过面对称的两个第二中隔板M2构成中隔板组件M。如图11-图13所示,第二中隔板M2在厚度为t2的平板之中具有第一环形槽45a和第二环形槽45b。两个环形槽调整第二中隔板M2的刚性,优化变形量ΔC。另外,环形槽的数量、幅度和深度可以根据需要增减。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一环形槽45a连通,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二环形槽45b连通。另外,实施例3包含环形槽的整个开放面G变成中隔板间隙C,其压力为高压Pd。另外,实施例3如参考专利文献1(旋转式压缩机)所揭示的一样,能将排气装置内置在中隔板组件M中的消音器腔中。
其余未述部分见实施例1,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参见图14,所示的实施例4设置有对第二中隔板M2的中心孔44开孔的锥形槽47。图15-图17是第二中隔板M2的详细图。锥形槽47是面向中心孔44的圆形槽,锥形槽47能够调整第二中隔板M2的刚性,优化变形量ΔC。另外,锥形槽47的形状能够根据需要适当的进行变更。锥形槽47与中心孔44连通,上下设置的两个锥形槽47连通。
其余未述部分见实施例1,不再赘述。
实施例5
参见图18,所示的中隔板组件M由第一中隔板M1和第二中隔板M2组成。第一中隔板M1通过连接在第二压缩腔14b上的连通孔55在吸气管4的上部开孔。连通孔55的一端与第二压缩腔14b连通并开口于吸气管4的上方,连通孔55的另一端与中隔板间隙C连通。
第二中隔板M2在中心孔44的周围具有O形圈52。该O形圈52位于连通孔55的另一端的内侧。因此,在O形圈52与压紧面F之间的开放面G的范围之内的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通常为低压Ps。
在压缩机运转中,中隔板组件M因为以O形圈52为界的开放面G的整个区域是和吸气压力相等的低压,所以第一中隔板M1和第二中隔板M2压紧,像一个平板一样进行运动。因此,能够提高中隔板组件M的刚性。
其余未述部分见实施例1,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6是实施例5的应用例。
参见图19,显示的是变容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P。和第一气缸13a相比较,第二气缸13b的高度尺寸较小,另外,第二气缸13b的第二滑片腔18b被具有延长的平面的中隔板组件M和副轴承22密封。将配备在壳体2外部的三通阀(图上未显示)连接在第二滑片腔18b上,使第二滑片腔18b的压力在低压Ps和高压Pd之间进行切换。其结果是,能够停止第二气缸13b的第二滑片17b的滑动,又能解除停止。其详细记载在参考专利文献2(容量可变型旋转式压缩机)等上。
中隔板组件M由第一中隔板M1和第二中隔板M2组成。和实施例5一样,在中心孔44的周围通过O形圈52将开放面G密封,防止来自于中心孔44的高压气体的侵入。另外,开放面G通过中隔板间隙C上设置的间隙槽54和连通孔55,与第二滑片腔18b连通。其中,间隙槽54位于O形圈52的外侧;连通孔55设置在第一中隔板M1上,连通孔55的一端与间隙槽54相通,连通孔55的另一端开口于第二滑片腔18b。因此,连通间隙槽54的开放面G的整个区域的压力和第二滑片腔18b的压力相等。
如果第二滑片腔18b的压力为高压,那么第二滑片17b就会往复运动,所以第二气缸13b和第一气缸13a共同起压缩作用,此时为模式P。但是第二滑片腔18b一切换成低压,第二滑片17b就会在第二滑片腔18b中停止,第二气缸13b就中断压缩作用。其结果是冷量降低,此时为模式S。
在模式P时,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为高压,所以第二中隔板M2和第一中隔板M1的开放面G都发生变形,优化两个压缩腔的活塞高度间隙ΔH。另一方面,在模式S时,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因为是低压,两个中隔板均不变形。因此,两个压缩腔的活塞高度间隙ΔH不变化。
如果进一步详细说明的话,在模式S时,第二滑片17b与第二活塞16b脱离,所以第二活塞16b在第二压缩腔14b中空转,停止低压气体的吸气作用和排气作用(由于排气阀片排气孔关闭)。因此,第二压缩腔14b的压力通常为低压。因为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也是低压,所以活塞高度间隙ΔH不发生变化,维持最大间隙。也就是,能够预先防止由于活塞高度间隙ΔH变小引起的第一中隔板M1和活塞16b的滑动面的接触造成的动力损失和发热。
另外,如实施例2的图9所示,如果构成中隔板组件M的话,不管运转模式如何,就能够使第一压缩腔14a侧的第二中隔板M2变形,使第二压缩腔14b侧的第一中隔板M1不变形。
本发明不受实施例1到实施例6揭示的技术范围限制,在其主旨范围内,能够扩大应用。另外,上述的揭示技术方案全部能够广泛应用在空调、冰箱、热水器等的压缩机上。
Claims (7)
1.一种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密封的壳体(2)内设置有压缩机构(P),该压缩机构(P)包括第一气缸(13a)和第二气缸(13b),第一气缸(13a)中设置有第一压缩腔(14a),该第一压缩腔(14a)中设置有第一活塞(16a)和第一滑片(17a),第二气缸(13b)中设置有第二压缩腔(14b),该第二压缩腔(14b)中设置有第二活塞(16b)和第二滑片(17b),偏心曲轴(S)同时驱动第一活塞(16a)和第二活塞(16b),用于支撑偏心曲轴(S)的主轴承(21)和副轴承(22)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缸(13a)和第二气缸(13b)的侧面,其特征是在第一气缸(13a)与第二气缸(13b)之间设置有中隔板组件(M),该中隔板组件(M)包括两件以上压紧的中隔板,该两件以上压紧的中隔板之间形成中隔板间隙(C),该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与第一压缩腔(14a)的压力或第二压缩腔(14b)的压力之间形成压差Δp,
所述中隔板由用于与第一气缸(13a)或第二气缸(13b)连接的压紧面(F)和用于封闭第一压缩腔(14a)或第二压缩腔(14b)的开放面(G)组成;相对于压紧面(F)的刚性,开放面(G)的刚性较小,开放面(G)位于压紧面(F)的内侧,
所述中隔板组件(M)包括第一中隔板(M1)和第二中隔板(M2),第一中隔板(M1)上设置有连通孔(55),吸气管(4)与第二压缩腔(14b)连通,连通孔(55)的一端与第二压缩腔(14b)连通并开口于吸气管(4)的上方,连通孔(55)的另一端与中隔板间隙(C)连通;第二中隔板(M2)上设置有与偏心曲轴(S)上的偏心轴(E)的外径相匹配的中心孔(44),第二中隔板(M2)在中心孔(44)的周围设置有O形圈(52);O形圈(52)位于连通孔(55)的另一端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中隔板组件(M)由刚性不同的两件以上的中隔板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中隔板组件(M)包括面对称的两件第二中隔板(M2),每件第二中隔板(M2)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45a)和第二环形槽(45b),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一环形槽(45a)连通,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二环形槽(45b)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是所述中隔板组件(M)包括面对称的两件第二中隔板(M2),每件第二中隔板(M2)上设置有与偏心曲轴(S)上的偏心轴(E)的外径相匹配的中心孔(44),每件第二中隔板(M2)上设置有锥形槽(47),该锥形槽(47)与中心孔(44)连通,上下设置的两个锥形槽(47)连通。
5.一种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密封的壳体(2)内设置有压缩机构(P),该压缩机构(P)包括第一气缸(13a)和第二气缸(13b),第一气缸(13a)中设置有第一压缩腔(14a),该第一压缩腔(14a)中设置有第一活塞(16a)和第一滑片(17a),第二气缸(13b)中设置有第二压缩腔(14b),该第二压缩腔(14b)中设置有第二活塞(16b)和第二滑片(17b),偏心曲轴(S)同时驱动第一活塞(16a)和第二活塞(16b),用于支撑偏心曲轴(S)的主轴承(21)和副轴承(22)分别设置在第一气缸(13a)和第二气缸(13b)的侧面,其特征是在第一气缸(13a)与第二气缸(13b)之间设置有中隔板组件(M),该中隔板组件(M)包括两件以上压紧的中隔板,该两件以上压紧的中隔板之间形成中隔板间隙(C),该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与第一压缩腔(14a)的压力或第二压缩腔(14b)的压力之间形成压差Δp,
所述中隔板由用于与第一气缸(13a)或第二气缸(13b)连接的压紧面(F)和用于封闭第一压缩腔(14a)或第二压缩腔(14b)的开放面(G)组成;相对于压紧面(F)的刚性,开放面(G)的刚性较小,开放面(G)位于压紧面(F)的内侧,
所述中隔板组件(M)包括第一中隔板(M1)和第二中隔板(M2),第一中隔板(M1)和第二中隔板(M2)上分别设置有与偏心曲轴(S)上的偏心轴(E)的外径相匹配的中心孔(44),在中心孔(44)的周围设置有用于将开放面(G)密封的O形圈(52),开放面(G)通过中隔板间隙(C)上设置的间隙槽(54)和连通孔(55)与第二滑片腔(18b)连通,间隙槽(54)位于O形圈(52)的外侧;其中,连通孔(55)设置在第一中隔板(M1)上,连通孔(55)的一端与间隙槽(54)相通,连通孔(55)的另一端开口于第二滑片腔(18b)。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将使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与第一压缩腔(14a)或者第二压缩腔(14b)的任一排气压力或者吸气压力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中隔板间隙(C)的压力在排气压力和吸气压力之间进行切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44802.3A CN103291620B (zh) | 2012-02-24 | 2012-02-24 | 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44802.3A CN103291620B (zh) | 2012-02-24 | 2012-02-24 | 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91620A CN103291620A (zh) | 2013-09-11 |
CN103291620B true CN103291620B (zh) | 2015-12-02 |
Family
ID=49093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4480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1620B (zh) | 2012-02-24 | 2012-02-24 | 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29162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30466A (zh) * | 2018-06-25 | 2019-12-31 | 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 压缩机及其排气结构与中间隔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41693A (ja) * | 1998-02-24 | 1999-09-07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圧縮機 |
JP2005180330A (ja) * | 2003-12-19 | 2005-07-07 | Toshiba Kyaria Kk | 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
CN100532856C (zh) * | 2007-11-17 | 2009-08-26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旋转式压缩机的排气阀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201902335U (zh) * | 2010-12-20 | 2011-07-20 |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双缸旋转式压缩机中间板的排气结构 |
CN201991778U (zh) * | 2011-03-09 | 2011-09-28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变容压缩机的隔板结构 |
-
2012
- 2012-02-24 CN CN201210044802.3A patent/CN10329162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91620A (zh) | 2013-09-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09051B2 (ja) | 可変容積シリンダのスライディングベーン制御構造、可変容積シリンダおよび可変容量圧縮機 | |
US20120301341A1 (en) | Compressor | |
US20130129552A1 (en) | Rotary compressor | |
EP2800901B1 (en) | Suction valve assembly for alternative compressor | |
CN101012832A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CN103291620B (zh) | 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06177223A (ja) | ロータリ式2段圧縮機 | |
CN207813931U (zh) | 压缩机构、压缩机及制冷装置 | |
JP2013167256A (ja) | ロータリ圧縮機 | |
JP4466627B2 (ja) | 密閉型ロータリー圧縮機の製造方法 | |
CN103452854B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CN115306715A (zh) | 一种变容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 |
JP5363486B2 (ja) | ロータリ圧縮機 | |
CN205446037U (zh) | 变容气缸的滑片控制结构、变容气缸及变容压缩机 | |
JP2023019120A (ja) | ピストン及び往復動圧縮機 | |
CN201902330U (zh) | 可变容量的旋转压缩机 | |
CN114017330B (zh) | 转子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 |
CN204984885U (zh) | 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装置 | |
CN103089618B (zh) | 涡旋压缩机 | |
CN202900652U (zh) | 涡旋压缩机 | |
JP6350916B2 (ja) | ロータリ圧縮機 | |
CN105822553A (zh) | 多缸旋转压缩机 | |
WO2022082958A1 (zh) |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 |
CN109322827B (zh) |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密封装置和滚动转子式压缩机 | |
JP2007327433A (ja) |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Ozu Masao Inventor after: Zhou Xingbiao Inventor after: Guo Hong Inventor before: Ozu Masao Inventor before: Zhou Xingbiao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2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