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82606A - 低压蒸汽轮机 - Google Patents

低压蒸汽轮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2606A
CN103282606A CN2012800043523A CN201280004352A CN103282606A CN 103282606 A CN103282606 A CN 103282606A CN 2012800043523 A CN2012800043523 A CN 2012800043523A CN 201280004352 A CN201280004352 A CN 201280004352A CN 103282606 A CN103282606 A CN 103282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medium
stator blade
steam
road
impo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43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82606B (zh
Inventor
丸山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ower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82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2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82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26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24Casings; Casing parts, e.g. diaphragms, casing fastenings
    • F01D25/26Double casings; Measures against temperature strain i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08Cooling; Heating; Heat-insulation
    • F01D25/10Heating, e.g. warming-up before star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7/00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by varying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08Cooling; Heating; Heat-insulation
    • F01D25/14Casings modified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3/00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axial-thrust balancing effected by working-fluid
    • F01D3/02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axial-thrust balancing effected by working-fluid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one fluid flow in one axial direction and another fluid flow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9/00Stators
    • F01D9/02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20/00Application
    • F05D2220/30Application in turbines
    • F05D2220/31Application in turbines in steam turb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urbine Rotor Nozzle Sealing (AREA)
  • Control Of Turb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备内机室(2)和以覆盖内机室(2)的方式设置在内机室(2)的外侧的外机室(4)的低压蒸汽轮机(1),具备:设置在内机室(2)与外机室(4)之间,并供热介质流通的热介质加热流路(16);向热介质加热流路(16)导入所述热介质的热介质导入路(54);以及至少设置在一个所述静叶片的内部,并将通过了热介质加热流路(16)的热介质导入的热介质室(12),利用通过热介质加热流路(16)而被加热了的所述热介质对设有所述热介质室(12)的静叶片进行加热。

Description

低压蒸汽轮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火力发电厂或原子能发电厂等中使用的低压蒸汽轮机。
背景技术
在火力发电厂或原子能发电厂中使用的低压蒸汽轮机在最终级附近在湿蒸汽条件下被驱动。在湿蒸汽条件下,伴随着泄水(drain)的产生或其成长而产生热力学上的、流体力学上的能量损失即湿润损失,而涡轮效率下降。而且,当泄水与以高速旋转的涡轮动叶片发生碰撞时,叶片表面受到腐蚀,可能会导致涡轮的可靠性下降。
因此,作为低压蒸汽轮机中的湿润损失减少及腐蚀防止的对策,已知有泄水捕获器和通过中空静叶片将泄水除去的技术。作为在低压蒸汽轮机中使用了泄水捕获器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对静叶片进行支承的静叶片外圈上设置泄水捕获器的技术。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能够利用泄水捕获器将涡轮驱动蒸汽含有的泄水捕获,并将捕获到的泄水经由通路向外部排出。而且,作为在低压蒸汽轮机中使用了中空静叶片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蒸汽轮机的静叶片,其构成为具有从外侧护罩通过静叶片内部而贯通到内侧护罩的空洞,并具有从静叶片的腹侧和背侧的表面连通至所述空洞且相互保持规定的间隔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根据专利文献2的蒸汽轮机的静叶片,能够从所述狭缝将泄水向静叶片内部的空洞引导,而由空洞来回收泄水。
另外,作为湿润损失减少及腐蚀防止的另一对策,已知有一种由外部向静叶片内导入蒸汽而对静叶片进行加热,防止静叶片表面上的蒸汽的凝结的技术。作为对静叶片进行加热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将从涡轮的高压级前的轴封填密件抽出的高温低压的泄漏蒸汽向中空的静叶片导入的技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559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365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617212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公开的使用了泄水捕获器的技术和专利文献2公开的使用中空静叶片的技术虽然通过除去泄水而能够实现湿润损失减少及腐蚀防止,但可能将涡轮驱动用蒸汽与泄水一起同时排出。而且,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对静叶片进行加热的技术中,作为对静叶片进行加热的能量而需要将蒸汽从外部导入,作为系统整体而需要从外部导入能量。而且,也可以取代由外部导入蒸汽的情况,而使用加热器对静叶片进行加热,但这种情况下,加热器驱动需要能量,作为系统整体,仍然需要从外部的能量的导入。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将驱动用的蒸汽与泄水一起排出,而且,不需要来自外部的能量的导入而对最终级附近的静叶片进行加热,由此能够实现湿润损失的减少及腐蚀的防止的低压蒸汽轮机。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在本发明中,涉及一种低压蒸汽轮机,其具备:内机室,收纳固定有多个动叶片的转子,且在内部固定有多个静叶片;以及外机室,以覆盖所述内机室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内机室的外侧,所述低压蒸汽轮机的特征在于,具备:热介质加热流路,设置在所述内机室与外机室之间,供热介质流通;热介质导入路,向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导入所述热介质;以及热介质室,至少设置在一个所述静叶片的内部,将通过了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的热介质导入,在利用通过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而被加热了的所述热介质来对设有所述热介质室的静叶片进行加热。
内机室与外机室之间形成有用于将在低压蒸汽轮机中做功后的蒸汽向另行设置的冷凝器引导的排气室。即内机室与外机室之间存在有在低压蒸汽轮机中做功后的蒸汽。另一方面,内机室内的高温蒸汽(尤其是蒸汽入口附近)具有的热量的一部分经由内机室而散热,向排气转移。转移到排气的热量以往与排气一起排出而未使用。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热介质加热流路设置在内机室与外机室之间,在热介质加热流路内流动的热介质与得到所述散热量的热能的在低压蒸汽轮机中做功后的蒸汽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
所述散热量的热能在以往未被有效利用而与排气一起排出。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以往未有效利用的所述散热量的热能,不用从外部导入能量,而能够对热介质进行加热。并且,将加热后的热介质向设于静叶片的热介质室导入而对静叶片进行加热,由此能够防止蒸汽在静叶片表面的凝结,减少湿润损失,防止腐蚀。即,通过使用所述散热量的热能,不用由外部导入能量而能够对静叶片进行加热。而且,本发明通过对静叶片进行加热来防止静叶片表面的蒸汽的凝结并防止泄水的产生,因此还不会排出驱动用的蒸汽。
另外,可以是,所述内机室由壁构件构成,所述壁构件经由叶片环将所述静叶片支承在内部。
作为低压蒸汽轮机的内机室,已知由经由叶片环将所述静叶片支承在内部的壁构件构成的单层内机室结构、使内机室成为第一内机室与第二内机室的双层结构而在第一内机室与第二内机室之间形成有抽气室的双层内机室结构。
单层内机室结构中,在内机室内流通的驱动用的蒸汽具有的热量经由内机室的壁面而向内机室与外机室之间放散的散热量比双层内机室结构多,因此能量的损失多。另一方面,单层内机室结构与双层内机室结构相比,结构简单,制作成本、维护成本低廉。
通过使内机室为单层内机室结构,能够抑制内机室的制作成本、维护成本。而且,由于能够将经由内机室的壁面而散热的以往废弃的热量用于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的热介质的加热,因此能够抑制作为低压蒸汽轮机整体的热能的损失。
另外,可以是,设有所述热介质室的静叶片具有将所述热介质室内的所述热介质向静叶片外喷射的狭缝,所述热介质是水,通过在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中流通而成为蒸汽且被导入所述热介质室。
通过设置所述狭缝而从热介质室向静叶片外喷射热介质,无需设置将导入热介质室的热介质从热介质室排出的流路,结构简单。而且,通过使向热介质室导入的热介质为蒸汽,即使将热介质从所述狭缝向静叶片外喷射,热介质在内机室内也不会成为杂质。此外,通过从狭缝喷射作为热介质的蒸汽,能够利用该蒸汽使动叶片做功。
另外,可以是,所述热介质导入路是将冷凝水向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引导的冷凝水导入路,该冷凝水是使在所述低压蒸汽轮机中做功后的蒸汽凝结而成的,使用所述冷凝水作为所述热介质。
通过使用所述冷凝水作为所述热介质,无需与在低压蒸汽轮机的驱动时需要的介质分开准备热介质。
另外,可以是,设有:静叶片表面温度检测单元,其检测设有所述热介质室的静叶片的表面温度;蒸汽压力检测单元,检测设有所述热介质室的静叶片的上游侧的蒸汽的压力;以及热交换量调整单元,基于所述静叶片表面温度检测单元的检测温度与所述蒸汽压力检测单元的检测压力下的饱和蒸汽温度之差,调整所述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量。
为了对静叶片进行加热来防止静叶片表面的蒸汽的凝结,需要将静叶片的表面温度维持成比与静叶片周围的蒸汽压力相当的饱和蒸汽温度高的温度。因此,设置热交换量调整单元,基于静叶片表面温度检测单元的检测温度与所述蒸汽压力检测单元的检测压力下的饱和蒸汽温度之差来调整由热交换单元进行的热交换量,通过将静叶片的表面温度维持成比与静叶片周围的蒸汽压相当的饱和蒸汽温度高的温度,而能够防止静叶片表面的蒸汽的凝结。
另外,可以是,所述热交换量调整单元具备:热介质流量调整阀,设于所述热介质导入路;以及调整阀控制单元,基于所述静叶片表面温度检测单元的检测温度与所述蒸汽压力检测单元的检测压力下的饱和蒸汽温度之差,来调整所述热介质流量调整阀的开度。
由此,对热介质流量调整阀的开度进行调整而调整热介质向热介质加热流路的导入量,由此能够调整热介质加热流路的热介质的加热量。
另外,可以是,具备多条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所述热介质导入路在中途分支成多个分支导入路,并且各分支导入路与所述多个热介质加热流路分别连接,所述热交换量调整单元具备:分支导入路热介质流量调整阀,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分支导入路;以及分支导入路调整阀控制单元,基于所述静叶片表面温度检测单元的检测温度与所述蒸汽压力检测单元的检测压力下的饱和蒸汽温度之差,来调整所述分支导入路热介质流量调整阀的开度。
由此,调整各分支导入路热介质流量调整阀的开度而调整向各分支导入路的热介质导入量,由此能够调整各分支导入路的热介质的流量。而且,通过将一部分的分支导入路热介质流量调整阀的开度设为零,能够变更在热介质的加热中使用的热介质加热流路的条数,变更热介质的传热面积,而能够调整热介质加热流路的热介质的加热量。
另外,可以是,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设置在所述内机室的上半部的周围。
内机室上半部与内机室下半部相比经由内机室的散热量多。因此,通过将热介质加热流路设置在内机室上半部,能够更有效地对热介质进行加热。而且,通常在内机室下半部安装有较多的抽气管等的附属部件。因此,通过在附属部件安装数量较少的内机室上半部安装热介质加热流路,热介质加热流路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可以是,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设置在所述内机室的蒸汽入口部的周围。
在蒸汽入口部内部,在低压蒸汽轮机进行做功之前的状态的蒸汽即在内机室内流动的蒸汽中的温度最高的状态的蒸汽流动。因此,在蒸汽入口部,向内机室外的散热量大,因此通过将热介质加热流路设置在蒸汽入口部周围,能够有效地对热介质进行加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低压蒸汽轮机,其不会将驱动用的蒸汽与泄水一起排出,且通过不从外部导入能量而对最终级附近的静叶片进行加热,能够减少湿润损失及防止腐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低压蒸汽轮机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热交换板周边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最终级静叶片周边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最终级静叶片的加热的冷凝水导入控制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5是实施方式2中的热交换板周边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最终级静叶片的加热的冷凝水导入控制的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例示性地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但是该实施例记载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的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别特定的记载,就不是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定于此,只不过是说明例。
实施例
(实施方式1)
首先,使用图1,说明低压蒸汽轮机的结构的简要情况。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低压蒸汽轮机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低压蒸汽轮机1具备内机室2和以覆盖内机室2的方式设置在内机室2的外侧的外机室4。并且,在内机室2与外机室4之间形成有空间14。
内机室2构成为包括:收纳转子6的内机室主体22;由外部向内机室主体22导入蒸汽用的蒸汽入口部24;对于在内机室22主体中做功后的蒸汽的流动进行引导的流动引导件26。而且,内机室2是单层内机室结构。
转子6在外机室4外由轴承部12支承为旋转自如。而且,在转子6上植入并固定有多个动叶片8,转子6的植入了动叶片的部分及动叶片8收纳在内机室主体22内。
在内机室主体22内,以经由叶片环11(图1中未图示)而与转子6侧的动叶片8相对的方式安装多个静叶片10。
而且,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结构,包围内机室2的上半部地设置热交换板16。热交换板16是热介质(在实施方式1中是后述的冷凝水)在内部流通的流路,由能够与流路外部进行热交换的材料形成。即,热交换板16为了使在热交换板16内流动的热介质与热交换板16外部进行热交换而设置。
接下来,使用图1~图3,说明热交换板16周边的结构及动作。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热交换板周边的概略结构图,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最终级静叶片周边的概略结构图。
在图2中,38是冷凝水泵。冷凝水泵38是将冷凝水供给至下一工序用的泵,设置在低压蒸汽轮机1的外部,所述冷凝水是在冷凝器(未图示)中对在低压蒸汽轮机1做功之后的水蒸气进行等压冷却而使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由冷凝水泵38供给的冷凝水通过冷凝水流路39,在冷凝水流路39上由两台串联配置的低压供水加热器40、42加热之后,供给至下一工序。
另外,在冷凝水泵38的下游且在低压供水加热器40的上游形成有从冷凝水流路39分支的上游侧冷凝水导入路50,并且在低压供水加热器42的下游形成有从冷凝水流路39分支的下游侧冷凝水导入路52。上游侧冷凝水导入路50与下游侧冷凝水导入路52合流而形成冷凝水导入路54,冷凝水导入路54与热交换板16连接。
另外,在上游侧冷凝水导入路50、下游侧冷凝水导入路52、冷凝水导入路54分别设有对内部的流体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控制阀44、46、48。控制阀44、46、48均通过后述的控制装置30来调整开度。
另外,在图2及图3中示出设于低压蒸汽轮机1的多个静叶片中的最终级的静叶片,即位于内机室主体22内的蒸汽流动最下游的最终级静叶片10a。在最终级静叶片10a安装有对其表面温度进行检测的静叶片表面温度计34。而且,在最终级静叶片10a的蒸汽流动上游侧设有对蒸汽的压力进行检测的蒸汽压力计32。静叶片表面温度计34及蒸汽压力计32的检测值被输入至控制装置30。
而且,最终级静叶片10a如图3所示那样为中空形状,在内部形成有热介质室12。热介质室12经由通过内机室主体22的壁面及叶片环11内的静叶片导入路17而与热交换板16连通。由此,能够将通过热交换板16而被加热而实现了蒸汽化的冷凝水向最终级静叶片10a内的热介质室12导入。
需要说明的是,热交换板16在热交换效率上优选从蒸汽入口部24延伸设置到中间段静叶片部分。
另外,在最终级静叶片10a上设有将热介质室12与静叶片10a外部连通的狭缝13。狭缝13设置在最终级静叶片10a上的在内机室主体22内部流动的蒸汽流动下游侧。
接下来,说明以上的结构的低压蒸汽轮机1的动作。
在低压蒸汽轮机1中,由外部导入的蒸汽通过蒸汽入口部24而被导入到内机室主体22内。导入到内机室主体22的蒸汽边通过静叶片10边膨胀而增速,对动叶片8做功而使转子6旋转。
在内机室主体22内做功后的蒸汽从内机室主体22向空间14排出。排出到空间14的蒸汽的一部分如图1的A所示的流动那样沿着流动引导件26向内机室主体22的上方流动之后,沿着内机室主体22的周围向下方流动。并且,所述蒸汽的一部分从外机室4下部的排出部(未图示)向外机室4外排出之后,向所述冷凝器(未图示)输送。另一方面,排出到空间14的蒸汽的剩余的一部分如图1的B所示的流动那样沿着流动引导件26在空间14内向下方流动,从外机室4下部的排出部(未图示)向外机室4外排出,向所述冷凝器(未图示)输送。
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装置30,进行向最终级静叶片10a内的热介质室12的冷凝水导入控制。使用图4,说明该控制。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最终级静叶片的加热的冷凝水导入控制的步骤的流程图。
当驱动低压蒸汽轮机1时,进入步骤S1。
在步骤S1中,向控制装置30输入安装在最终级静叶片10a上的静叶片表面温度计34的检测值(以下,称为最终级静叶片表面温度),并且输入安装在最终级静叶片10a的蒸汽流动上游侧的蒸汽压力计32的检测值(以下,称为最终级上游蒸汽压力)。
接着,进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中,通过控制装置30,以最终级上游蒸汽压力为基础而运算该压力下的饱和蒸汽温度,算出该饱和蒸汽温度与最终级静叶片表面温度的温度差Δt。需要说明的是,在此,Δt表示最终级静叶片表面温度-饱和蒸汽温度。
接着,进入步骤S3。
在步骤S3中,判断Δt是否比预先设定的阈值t1小。需要说明的是,t1为正的值。
在步骤S3中,若为Yes(是)即Δt<t1,则最终级表面温度未被充分加热,在最终级静叶片10a的表面,蒸汽可能凝结,因此进入步骤S4。
另一方面,在步骤S3中若为No(否)即Δt≥t1,则最终级静叶片表面温度被充分地加热,在最终级静叶片10a的表面,蒸汽发生凝结的可能性低,进入步骤S5。
在步骤S4中,基于所述温度差Δt,通过控制装置30使控制阀48全开,并增大控制阀44或46的开度。由此,在冷凝水流路39中流动的冷凝水向经由冷凝水导入路54的热交换板16内的导入量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在温度差Δt例如成为负的值等、最终级静叶片表面温度比饱和蒸汽温度更低时,为了将通过更高温的由低压供水加热器40、42加热后的冷凝水更多地向热交换板16导入而以使控制阀46的开度大于控制阀44的开度的方式调整控制阀44、46的开度。反之,在Δt为接近t1的值时,以使控制阀44的开度大于控制阀46的开度的方式调整控制阀44、46的开度。
由冷凝水导入路54导入到热交换板16内的冷凝水在热交换板16内流通的同时,与热交换板16的外部即空间14内的蒸汽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成为蒸汽。在热交换板16中变成蒸汽的冷凝水经由静叶片导入路17而向设于最终级静叶片10a的热介质室12导入。变成蒸汽的冷凝水导入至热介质室12,从而将最终级静叶片10a加热。
当步骤S4结束时,返回步骤S1。
需要说明的是,导入至热介质室12的蒸汽喷射到比狭缝13靠外部即内部机室主体22内。由此,不需要蒸汽化的冷凝水的排出系统,并且能够通过喷射的蒸汽化的冷凝水而对动叶片进行做功。
另一方面,在步骤S5中,判断Δt是否比预先设定的阈值t2小。需要说明的是,t2设定为比t1大的值。
在步骤S5中,若为Yes(是)即t2<Δt,则最终级静叶片表面温度被过分加热,进入步骤S6。在步骤S5中,若为No(否)即t2≥Δt,则直接返回步骤S1。
在步骤S6中,减小控制阀44或46的开度而削减向热交换板16的冷凝水导入量。
当步骤S6结束时,返回步骤S1。
在低压蒸汽轮机1的运转中,通过反复进行以上的步骤S1~步骤S6,而调整向热介质室12导入的热介质(蒸汽化的冷凝水)量,能够保持t1≤Δt≤t2的状态,即最终级静叶片表面温度能够保持为t1~t2、比饱和蒸汽温度高的状态。
由此,能够防止最终级静叶片10a表面的蒸汽的凝结而实现湿润损失的削减和腐蚀的防止。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热介质室12且向热介质室12导入由热交换板16加热而蒸汽化的冷凝水的静叶片并不像实施方式1那样局限于最终级静叶片。即,也可以包括最终级静叶片而在多个静叶片上设置热介质室,向该多个热介质室导入蒸汽化的冷凝水。
(实施方式2)
图5是实施方式2中的热交换板周边的概略结构图。在图5中,与图1~图3相同的符号表示同一部件,省略其说明。
在图5中,将构成内机室2的蒸汽入口部24包围地设置第一热交换板16a,并且将内机室主体22的上半部包围地设置第二热交换板16b。热交换板16a、16b均是热介质(在实施方式2中是后述的冷凝水)在内部流通的流路,由能够与流路外部进行热交换的材料形成。
另外,在冷凝水泵38的下游侧形成有从冷凝水流路39分支的冷凝水导入路55。冷凝水导入路55在中途分支成两条分支导入路55a、55b。两条分支导入路55a、55b分别与热交换板16a、16b连接。
在分支导入路55a、55b分别设有对内部的流体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控制阀45a、45b。控制阀45a、45b均由后述的控制装置31来调整开度。而且,静叶片表面温度计34及蒸汽压力计32的检测值被输入至控制装置31。
接下来,使用图6,说明以上的结构的低压蒸汽轮机1’的动作。
在步骤S11中,向控制装置31输入静叶片表面温度计34的检测值即最终级静叶片表面温度,并且输入蒸汽压力计32的检测值即最终级上游蒸汽压力。
接下来,进入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通过控制装置31,以最终级上游蒸汽压力为基础而运算该压力下的饱和蒸汽温度,算出该饱和蒸汽温度与最终级静叶片表面温度的温度差Δt。
接下来,进入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判断Δt是否比预先设定的阈值t1小。需要说明的是,t1为正的值。
在步骤S13中,若为Yes(是)即Δt<t1,则最终级表面温度未被充分加热,在最终级静叶片10a的表面,蒸汽存在凝结的可能性,因此进入步骤S4。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中,若为No(否)即Δt≥t1,则最终级静叶片表面温度被充分地加热,在最终级静叶片10a的表面,蒸汽发生凝结的可能性低,进入步骤S5。
在步骤S14中,基于所述温度差Δt,通过控制装置31,增加流路打开的分支导入路的条数。例如若控制阀45a、45b这双方为关闭的状态,则打开控制阀45a、45b的任一者。由此供在冷凝水流路39中流动的冷凝水的一部分流动的分支导入路的条数增加,在热交换板中流动的冷凝水进行热交换的传热面积增加。
由冷凝水导入路55导入的冷凝水在热交换板16a、16b内流通的同时,与热交换板16a、16b的外部即空间14内的蒸汽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成为蒸汽。在热交换板16a、16b中变成蒸汽的冷凝水经由静叶片导入路(在图5中未图示)向设于最终级静叶片10a的热介质室12导入。变成蒸汽的冷凝水导入至热介质室12,由此,将最终级静叶片10a加热。
当步骤S14结束时,返回步骤S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15中,判断Δt是否比预先设定的阈值t2小。需要说明的是,t2设定为比t1大的值。
在步骤S15中,若为Yes(是)即t2<Δt,则最终级静叶片表面温度被过分加热,进入步骤S16。在步骤S15中,若为No(否)即t2≥Δt,则直接返回步骤S11。
在步骤S16中,通过控制装置31减少流路打开的分支导入路的条数。例如若阀45a、45b这双方为打开的状态,则将阀45a、45b的任一者关闭。由此,削减在热交换板中流动的冷凝水进行热交换的传热面积。
当步骤S16结束时,返回步骤S11。
在低压蒸汽轮机1’的运转中,通过反复进行以上的步骤S11~步骤S16,来调整向热介质室12导入的热介质(冷凝水)在热交换板中的传热面积,由此能够保持t1≤Δt≤t2的状态。
由此,能够防止最终级静叶片10a表面的蒸汽的凝结而实现湿润损失的削减、腐蚀的防止。
此外,与实施方式1一样,设置热介质室12且向热介质室12导入由热交换板16a、16b加热而蒸汽化的冷凝水的静叶片并不像本实施例那样局限于最终级静叶片。即,也可以包括最终级静叶片而在多个静叶片上设置热介质室,向该多个热介质室导入蒸汽化的冷凝水。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设置两个热交换板,并且将冷凝水导入路55分支成两个,但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热交换板,并且使冷凝水导入路55分支成与热交换板同数的3条以上。热交换板的个数及冷凝水导入路55的分支数越多,越能够进行更细的传热面积调整,但需要的控制阀数增多,成本变高。因此,热交换板的个数及冷凝水导入路55的分支数可以兼顾成本和传热面积调整的精度来决定。
另外,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的任一者均在已设的具有内机室和外机室的低压蒸汽轮机设置热交换板,并且使静叶片为具有热介质室的静叶片,设置向热交换板的热介质导入系统,由此能够进行本发明的实施。即,在新制作低压蒸汽轮机时,能够进行向已设设备的对应。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用作一种低压蒸汽轮机,不会将驱动用的蒸汽与泄水一起排出,而且通过不从外部导入能量而将最终级附近的静叶片加热,能够减少湿润损失及防止腐蚀。

Claims (9)

1.一种低压蒸汽轮机,其具备:内机室,收纳固定有多个动叶片的转子,且在内部固定有多个静叶片;以及外机室,以覆盖所述内机室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内机室的外侧,
所述低压蒸汽轮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热介质加热流路,设置在所述内机室与外机室之间,供热介质流通;
热介质导入路,向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导入所述热介质;以及
热介质室,至少设置在一个所述静叶片的内部,将通过了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的热介质导入,
利用通过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而被加热了的所述热介质对设有所述热介质室的静叶片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蒸汽轮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机室是由壁构件构成的单层内机室结构,所述壁构件经由叶片环将所述静叶片支承在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压蒸汽轮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所述热介质室的静叶片具有将所述热介质室内的所述热介质向静叶片外喷射的狭缝,
所述热介质是水,通过在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中流通而成为蒸汽且被导入所述热介质室。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低压蒸汽轮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介质导入路是将冷凝水向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引导的冷凝水导入路,该冷凝水是使在所述低压蒸汽轮机中做功后的蒸汽凝结而成的,
使用所述冷凝水作为所述热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低压蒸汽轮机,其特征在于,设有:
静叶片表面温度检测单元,检测设有所述热介质室的静叶片的表面温度;
蒸汽压力检测单元,检测设有所述热介质室的静叶片的上游侧的蒸汽的压力;以及
热交换量调整单元,基于所述静叶片表面温度检测单元的检测温度与所述蒸汽压力检测单元的检测压力下的饱和蒸汽温度之差,调整所述热交换单元的热交换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压蒸汽轮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量调整单元具备:
热介质流量调整阀,设于所述热介质导入路;以及
调整阀控制单元,基于所述静叶片表面温度检测单元的检测温度与所述蒸汽压力检测单元的检测压力下的饱和蒸汽温度之差,来调整所述热介质流量调整阀的开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压蒸汽轮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条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
所述热介质导入路在中途分支成多个分支导入路,并且各分支导入路与所述多个热介质加热流路分别连接,
所述热交换量调整单元具备:
分支导入路热介质流量调整阀,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分支导入路;以及
分支路调整阀控制单元,基于所述静叶片表面温度检测单元的检测温度与所述蒸汽压力检测单元的检测压力下的饱和蒸汽温度之差,来调整所述分支导入路热介质流量调整阀的开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低压蒸汽轮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设置在所述内机室的上半部的周围。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低压蒸汽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介质加热流路设置在所述内机室的蒸汽入口部的周围。
CN201280004352.3A 2011-03-31 2012-03-08 低压蒸汽轮机 Active CN1032826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0415 2011-03-31
JP2011080415A JP5055451B1 (ja) 2011-03-31 2011-03-31 低圧蒸気タービン
PCT/JP2012/056023 WO2012132826A1 (ja) 2011-03-31 2012-03-08 低圧蒸気タービ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2606A true CN103282606A (zh) 2013-09-04
CN103282606B CN103282606B (zh) 2015-10-21

Family

ID=46927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4352.3A Active CN103282606B (zh) 2011-03-31 2012-03-08 低压蒸汽轮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684667B2 (zh)
EP (1) EP2634378B1 (zh)
JP (1) JP5055451B1 (zh)
KR (1) KR101353799B1 (zh)
CN (1) CN103282606B (zh)
WO (1) WO201213282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0979B (zh) * 2014-12-02 2018-01-19 常州英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供热管网内蒸汽流动滞留段在线诊断消除系统及工作方法
TWI757541B (zh) * 2017-08-31 2022-03-11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蒸氣渦輪系統及複合循環設備
CN114776402A (zh) * 2021-01-22 2022-07-22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航空发动机的轴承腔封严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57410B2 (ja) * 2013-04-16 2016-07-27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排熱回収装置
JP6797701B2 (ja) 2017-01-20 2020-12-09 三菱パワー株式会社 蒸気タービン
JP6637455B2 (ja) 2017-02-10 2020-01-29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蒸気タービン
EP3460205A1 (de) * 2017-09-22 2019-03-2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ampfturbine
EP3591175A1 (de) * 2018-07-02 2020-01-0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usgangöffnung einer dampfturbine
CN114718662B (zh) * 2022-03-28 2023-08-08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火电机组低压缸零出力系统的调节阀控制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58105A (en) * 1977-10-18 1979-05-10 Fuji Electric Co Ltd Device for preventing water drops from occurring on steam turbine
JPH01300002A (ja) * 1988-05-24 1989-12-04 Toshiba Corp 蒸気タービンノズル装置
JPH10103008A (ja) * 1996-10-01 1998-04-21 Fuji Electric Co Ltd 蒸気タービンの静翼ヒーティング方法
US6851924B2 (en) * 2002-09-27 2005-02-08 Siemens Westinghouse Power Corporation Crack-resistance vane segment member
EP1775431A1 (de) * 2005-10-12 2007-04-1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Aufwärmen einer Dampfturb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97758A (en) * 1974-03-14 1976-12-14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Moisture control device for steam turbines
US5953900A (en) * 1996-09-19 1999-09-21 Siemens Westinghouse Power Corporation Closed loop steam cooled steam turbine
JP3564290B2 (ja) * 1997-12-24 2004-09-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蒸気冷却型ガスタービン
JPH11336503A (ja) 1998-05-27 1999-12-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蒸気タービン静翼
JP3862893B2 (ja) 1999-08-17 2006-12-27 株式会社東芝 蒸気タービンのドレン分離構造
US8142137B2 (en) * 2008-11-26 2012-03-27 Alstom Technology Ltd Cooled gas turbine vane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58105A (en) * 1977-10-18 1979-05-10 Fuji Electric Co Ltd Device for preventing water drops from occurring on steam turbine
JPH01300002A (ja) * 1988-05-24 1989-12-04 Toshiba Corp 蒸気タービンノズル装置
JPH10103008A (ja) * 1996-10-01 1998-04-21 Fuji Electric Co Ltd 蒸気タービンの静翼ヒーティング方法
US6851924B2 (en) * 2002-09-27 2005-02-08 Siemens Westinghouse Power Corporation Crack-resistance vane segment member
EP1775431A1 (de) * 2005-10-12 2007-04-1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Aufwärmen einer Dampfturbin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0979B (zh) * 2014-12-02 2018-01-19 常州英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供热管网内蒸汽流动滞留段在线诊断消除系统及工作方法
TWI757541B (zh) * 2017-08-31 2022-03-11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蒸氣渦輪系統及複合循環設備
US11408339B2 (en) 2017-08-31 2022-08-09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Steam turbine system and combined cycle plant
CN114776402A (zh) * 2021-01-22 2022-07-22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航空发动机的轴承腔封严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32826A1 (ja) 2012-10-04
CN103282606B (zh) 2015-10-21
JP5055451B1 (ja) 2012-10-24
US20120251304A1 (en) 2012-10-04
EP2634378A4 (en) 2014-08-27
EP2634378B1 (en) 2016-02-24
EP2634378A1 (en) 2013-09-04
US8684667B2 (en) 2014-04-01
KR101353799B1 (ko) 2014-01-21
KR20130084700A (ko) 2013-07-25
JP2012215104A (ja) 201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2606A (zh) 低压蒸汽轮机
JP5184211B2 (ja) 復水器及び発電設備
KR101714946B1 (ko) 복수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증기터빈 플랜트
JP5479192B2 (ja) 蒸気タービンプラント
JP5912323B2 (ja) 蒸気タービンプラント
US7993426B2 (en) Moisture separator
WO2014112408A1 (ja) 湿分分離加熱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る湿分分離加熱設備
CN1573018B (zh) 蒸汽涡轮机
JP5818557B2 (ja) 蒸気タービンプラント
WO2014113109A1 (en) Dual end plate subcooling zone for a feedwater heater
JP5479191B2 (ja) 蒸気タービンプラント
Velikovich et al. Condensers for cogeneration steam-turbine units of the Ural Turbine 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TSUBISHI JUKOGIO KK

Effective date: 2015022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226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Pow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