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0901A - 车辆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车辆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0901A
CN103260901A CN2011800598556A CN201180059855A CN103260901A CN 103260901 A CN103260901 A CN 103260901A CN 2011800598556 A CN2011800598556 A CN 2011800598556A CN 201180059855 A CN201180059855 A CN 201180059855A CN 103260901 A CN103260901 A CN 1032609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lining
fabric
pneumatic vehicle
vehicle tire
wor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98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0901B (zh
Inventor
特蕾西娅·贝克尔
托马斯·格拉斯沃尔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inental AG
Original Assignee
Continental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inental AG filed Critical Continental AG
Publication of CN103260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0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09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09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9/2003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the belt cords
    • B60C9/2006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the belt cords consisting of steel cord plies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2009/2074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 of the belt cord
    • B60C2009/2083Density in width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商业车辆的车辆充气轮胎,该车辆充气轮胎具有一个胎体(5)、具有一个帘线带(9)、并具有一个成型胎面(10),其中该帘线带(9)由多个从径向内部朝径向外部彼此上下安排的帘线带层(13,14,15)形成,这些层中的至少两个帘线带层(13,15)形成为工作层,其中在这两个工作层中的径向内部(13)和径向外部的工作层(15)具有钢质增强织物(23,25),这些增强织物与圆周方向安排成10°-24°的角度,其中这两个工作层(13,15)的增强织物(23)交叉,其特征在于,在车辆轮胎中的这两个工作层(13,15)中的径向内部工作层(13)的相邻的增强织物(23)具有的彼此间距与这两个工作层(13,15)中的径向外部工作层(15)的相邻的增强织物(25)的彼此间距不同。

Description

车辆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商业车辆的车辆充气轮胎,该车辆充气轮胎具有一个胎体、具有安装在该胎体径向外部的一个帘线带、并具有安装在该帘线带上在该帘线带径向外部的一个成型的胎面,其中该帘线带由多个从径向内部朝径向外部彼此上下安排的帘线带层形成,这些层中的至少两个帘线带层形成为工作层,其中在这两个工作层中的径向内部和径向外部的工作层是具有嵌入到橡胶中的平行的钢质增强织物帘线带层,其中径向内部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在其取向中与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α,有10°≤α≤24°,并且径向外部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与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γ,有10°≤γ≤24°,其中在车辆轮胎的圆周方向U上看,一个工作层的增强织物与另一个工作层的增强织物具有相反的轴向倾斜方向。
背景技术
商业车辆的车辆充气轮胎是已知的,其中帘线带由四个在径向彼此重叠地安排的帘线带层形成,其中两个帘线带层形成为工作层,这些工作层的增强织物在其延伸中各自取向为与车辆轮胎的圆周方向成一个从15°到24°的角度。在此一个工作层的增强织物具有与另一个工作层的增强织物相反的轴向倾斜反向。这两个工作层由此组成交叉支撑(Kreuzverband)。帘线带此外通常在工作层之下具有一个形成为阻挡层的帘线带层,其增强织物在其延伸中与圆周方向成一个45°到70°的角度。此外作为第四个层,通常在这两个工作层之上形成另一个保护层,其增强织物在其延伸中与圆周方向成一个15°到24°的角度。帘线带层的这些增强织物是钢帘线。
已知的车辆轮胎在此分别形成有一个帘线带,该帘线带在两个工作层中分别具有相同的帘线外径和相同的帘线密度。在此,为了实现帘线带较高的圆周刚度和剪切刚度,这两个工作层形成有一个同样高帘线密度,即在一个工作层中相邻的帘线之间相应地形成有较小的但相同的间距。由此能够获得帘线带较高的圆周刚度和剪切刚度、良好的磨损图案(Abriebbild)和良好的轮胎磨损率。尽管如此,在两个彼此紧密安排的工作层中的高帘线密度导致了在轮胎中在帘线末端区域中较高的张力,如果没有额外措施这可能导致帘线边缘松脱并且由此不利地影响帘线带和车辆轮胎的耐用性。
此外还已知的是,此类帘线带在两个工作层中形成有一个很小的帘线密度并且由此在一个工作层的相邻的帘线之间形成有更大的间距,然而需要承受更低的帘线带刚度、更差的磨损表现和更差的磨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基本目的在于,以简单的方式提供一种用于商业车辆的车辆充气轮胎,该车辆充气轮胎在高耐用性下能够具有高的帘线带圆周刚度、良好的磨损图案和良好的磨损表现。
这个目的根据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1特征所述的一种商业车辆的车辆充气轮胎的设计来实现,该车辆充气轮胎具有一个胎体、具有安装在该胎体径向外部的一个帘线带、并具有安装在该帘线带上在该帘线带径向外部的一个成型的胎面,其中该帘线带由多个从径向内部朝径向外部彼此上下安排的帘线带层形成,这些层中的至少两个帘线带层形成为工作层,其中在这两个工作层的径向内部和径向外部的工作层是具有嵌入到橡胶中的平行的钢质增强织物的帘线带层,其中径向内部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在其取向中与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α,有10°≤α≤24°,并且径向外部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与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γ,有10°≤γ≤24°,其中在车辆轮胎的圆周方向U上看,一个工作层的增强织物与另一个工作层的增强织物具有相反的轴向倾斜方向;其中在车辆轮胎中的这两个工作层中的径向内部工作层的相邻的增强织物具有的彼此间距与这两个工作层中的径向外部工作层的相邻的增强织物的彼此间距不同。
通过处于具有更大帘线间距的工作层的帘线之间的橡胶材料量,能够实现帘线带中显著改善的张力分布。在此通过帘线带中另一个工作层,在帘线带的帘线末端区域中和工作层之间张力降低的情况下,实现了非常高的刚度。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2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在车辆轮胎中的这两个工作层中径向内部的工作层的相邻的增强织物具有的彼此间距小于这两个工作层中的径向外部工作层的相邻的增强织物。由此,直接改善了对强度要求最高的工作层,并且由此进一步改善了帘线带的耐用性。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3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其增强织物具有较小的彼此间距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具有的外径也小于其增强织物具有较大的彼此间距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由此可以最优地设定增强织物之间的张力分布并且进一步改善耐用性。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4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具有较小外径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的外径d2和具有较大外径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的外径d1形成为d1>(1.1d2)。由此可以显著改善在这层之间脱离联接的区域中的张力分布。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5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其增强织物具有较小间距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之间的间距a2和其增强织物具有较大间距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之间的间距a1形成为a1>(1.1a2)。由此能够优化在各层之间的张力分布以及帘线力。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6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在其增强织物具有较大间距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之间的间距a1形成为0.80mm≤a1≤1.30mm。由此可以在降低张力的情况下用增强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充分刚性地形成工作层。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7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在其增强织物具有较小间距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之间的间距a2形成为0.40mm≤a2≤0.75mm。由此可以在限制出现在帘线之间的张力的情况下实施最大的圆周和剪切刚度。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8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一个工作层的每面积单位的钢质量G1和另一个工作层的每面积单位的钢质量G2形成为(0.9G2)≤G1≤(1.1G2)。由此可以实现,使工作层中每面积单位的张力大小几乎相同。这些工作层由此形成了几乎平衡的包裹(Paket),以便良好地避免非均匀的磨损。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9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在这两个工作层之间安排有一个形成为零度层的帘线带层,该帘线带层具有嵌入到橡胶中的平行的增强织物,这些增强织物在其取向中与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β,有0°≤β≤5°。通过这种设计,可以提高帘线带的圆周刚度(有利地影响耐用性)并且降低磨损率。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0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在径向外部的工作层的径向外部,在该外部工作层上形成另一个具有平行的嵌入在橡胶中的增强织物的帘线带层。由此可以进一步改善对石块侵入的保护。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1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该另一个帘线带层形成为零度层,其增强织物在其取向中与车辆充气轮胎的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δ,有0°≤δ≤5°。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圆周刚度并且进一步改善磨损。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2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该额外的帘线带层的增强织物在其取向中与车辆充气轮胎的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δ,有10°≤δ≤90°、尤其有15°≤δ≤45°。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3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在该径向内部的工作层的径向内部、在该胎体与该径向内部的工作层之间形成另一个具有平行的嵌入到橡胶中的增强织物的帘线带层,其增强织物在其取向中与车辆充气轮胎的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ε,尤其有45°≤ε≤90°。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工作层的移动并且进一步改善耐用性。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4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径向地在这两个工作层之间安排的零度层在其于车辆充气轮胎中的轴向延伸部b(尤其至少10mm)中形成为小于这两个工作层中的每一个。该零度层由此在其在帘线带内移动中大幅度受到限制并且由此更好地受保护而免于其增强织物的破裂。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5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该零度层朝向两个轴向侧面终止在两个工作层的每一个的轴向延伸区域内部。该零度层由此在其在帘线带内移动中大幅度受到限制并且由此更好地受保护而免于其增强织物的破裂。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6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在这两个工作层中的径向外部的工作层在其于车辆充气轮胎中的轴向延伸部c中形成为小于这两个工作层中的径向内部的工作层。由此可以降低工作层之间的剪切并且改善耐用性。此外,由此还可以获得改善的刚度分布并由此获得改善的磨损图案。特别有利的是以下设计:这两个工作层中的径向外部的工作层朝向两个轴向侧面终止在这两个工作层中的径向内部的工作层的轴向延伸区域内部。由此可以额外地进一步降低工作层之间的剪切并且进一步改善耐用性。此外,由此还可以获得进一步改善的刚度分布并由此获得改善的磨损图案。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7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这个或这些零度层的增强织物是钢增强织物。由此可以额外地进一步改善这个或这些零度层的效果并且进一步提高圆周刚度。磨损和耐用性可以由此得到进一步改善。
特别有利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8的特征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设计,其中至少安排在这些工作层之间的零度层的增强织物是高拉伸帘线(HE)。由此能够简单地实现在轮胎构造过程中轮胎的提升(Erhebung)。
附图说明
在下面将借助图1至图8所展示的径向构造式商业车辆充气轮胎的实施例来详细解说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径向构造式的、商业车辆的车辆充气轮胎的横截面图示,
图2根据图1的剖线Ⅱ-Ⅱ,图1的帘线带的俯视图,其中为了简化,轮胎的所有其他部件都没有示出,
图3与图1的展示类似的车辆充气轮胎的局部横截面图示,具有替代性的帘线带设计,
图4根据图3的剖线Ⅳ-Ⅳ,图3的帘线带的俯视图,其中为了简化,轮胎的所有其他部件都没有示出,
图5与图1的展示类似的车辆充气轮胎的局部横截面图示,具有另一个替代性的帘线带设计,
图6根据图5的剖线Ⅵ-Ⅵ,图5的帘线带的俯视图,其中为了简化,轮胎的所有其他部件都没有示出,
图7以垂直于增强织物取向的截面图分别示出帘线带的两个工作层的横截面,
图8以垂直于替代于图7的设计的增强织物取向的截面图分别示出帘线带的两个工作层的横截面。
附图标记说明
1    胎圈区域
2    侧壁
3    胎冠区域
4    胎圈芯
5    胎体
6    角顶(胎芯滑块)
7    胎体包围部
8    胎圈加强条带
9    帘线带
10   成型的胎面
11   侧壁橡胶条带
12   内层
13   帘线带层(工作层)
14   帘线带层(零度层)
15   帘线带层(工作层)
16   帘线带层
17   帘线带层
23   增强织物
24   增强织物
25   增强织物
26   增强织物
27   增强织物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展示了径向构造式的商业车辆充气轮胎,该车辆充气轮胎具有两个在车辆充气轮胎的径向R上延伸的侧壁2和一个轴向地形成于其间的胎冠区域3。侧壁在其径向朝内的延伸末端处分别形成有一个胎圈区域1,在该胎圈区域中形成有在圆周方向U上防移动(zugfester)的、在圆周方向上在轮胎的整个圆周延伸的已知类型的胎圈芯4。胎圈芯4以已知方式由在车辆充气轮胎的圆周方向U上延伸的、嵌入到橡胶中的金属丝盘绕形成。在胎圈芯4上以常规方式由硬橡胶材料形成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角顶(胎芯滑块(Kernreiter))6。该车辆充气轮胎是用胎体5形成的,该胎体从形成于车辆充气轮胎的左侧胎圈区域1中的胎圈芯4在车辆充气轮胎的径向R上向外穿过左侧的侧壁2延伸到胎冠区域3、并且在胎冠区域3中在车辆充气轮胎的轴向A上延伸到右侧的侧壁2、并且在车辆充气轮胎的右侧侧壁2中径向向内延伸到形成在右侧侧壁2的胎圈区域1中的胎圈芯4。胎体形成为,在两个胎圈区域1中分别沿胎圈芯4的轴向内侧延伸到相应的胎圈芯4的径向内侧、然后在轴向的延长线中沿胎圈芯4的径向内侧延伸到胎圈芯4的轴向外侧、并且然后在胎圈芯4的轴向外侧上的延长线中作为包围部(Umschlagsteil)7径向向外延伸。胎体5以其包围部7沿角顶6的轴向外侧延伸并且终止于角顶7的轴向外侧上。胎体以已知的、未详细示出的方式由一个在圆周方向U上在车辆充气轮胎的整个圆周上延伸的胎体层形成,该胎体层具有嵌入到橡胶中的帘线(例如钢帘线),这些帘线在侧壁2的区域中基本上在径向R上延伸并且在胎冠区域中基本上在轴向A上延伸。一个由已知的特别气密的橡胶材料制成的内层12在胎体5的朝向轮胎内层的侧面上从左侧胎圈区域1延伸到右侧胎圈区域1。在胎圈区域1中,在胎体5的远离胎圈芯4的侧面上分别形成有一个额外的胎圈强化条带8,该胎圈强化条带在该车辆充气轮胎的整个圆周上延伸。胎圈强化条带8例如是由平行的纺织品类或金属类的增强织物制成的、嵌入到橡胶中的材料条带。
在胎冠3的区域中在车辆充气轮胎的径向R中在胎体5外部、在胎体5上形成有一个在圆周方向U中在车辆充气轮胎的整个圆周延伸并且在轴向A中从左胎肩到右胎肩延伸的帘线带9,该帘线带由三个在径向R中彼此重叠并且上下安排的帘线带层13、14和15形成。在帘线带9上,在帘线带9的径向外部形成有一个在圆周方向U中在车辆充气轮胎的整个圆周上延伸并且在轴向A中从左胎肩到右胎肩延伸的、成型的、已知类型的胎面10,该胎面完全覆盖帘线带9。在轮胎侧壁2的区域中,在胎体5的轴向上远离轮胎的侧面上以已知方式形成有一个侧壁橡胶条带11,该侧壁橡胶条带在径向R中从胎圈区域1延伸到胎冠区域3中的成型胎面10。
径向内部的帘线带层13和径向外部的帘线带层15形成为轮胎的工作层并且分别在圆周方向U中在车辆充气轮胎的整个圆周上延伸并在轴向A中从左胎肩延伸到右胎肩。工作层13是由一个嵌入到橡胶中的丝状平行增强织物23的层形成的,该工作层基本上直线地延伸了在轴向A上测量的帘线带层13的总宽度a并且与圆周方向U成一个倾斜角度α,有10°≤α≤24°。工作层15是由一个嵌入到橡胶中的丝状平行增强织物25的层形成的,该工作层基本上直线地延伸了帘线带层15的总宽度c并且与圆周方向U成一个倾斜角度γ,有10°≤γ≤24°。沿着圆周方向U看,工作层15的增强织物25的倾斜方向是与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的倾斜方向相反的轴向A。在两个工作层15和13之间形成的第三帘线带层14在圆周方向U中在车辆充气轮胎的整个圆周上延伸并在轴向中从左胎肩延伸到右胎肩并且形成为0°层。为此,帘线带层14是由嵌入到橡胶中的平行丝状增强织物形成的,这些增强织物直线式地在车辆充气轮胎的整个圆周上延伸,同时与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β,有0°≤β≤5°,并且由此基本上在车辆充气轮胎的圆周方向U中取向。所有三个帘线带层13、14和15朝向两个轴向侧面延伸,分别达到在相应的胎肩中轴向上位于地面支撑面外部的位置,通过地面支撑面的轴向宽度Ta来表示。帘线带层14在其整个轴向延伸部上不仅与安排在其之下的工作层13、还与安排在其上的工作层15处于直接接触。
在轮胎中0°层14在轴向A中延伸一个轴向宽度b,下部工作层13在轴向A中延伸一个轴向宽度a,而上部工作层15在轴向A中延伸一个轴向宽度c,有a>c>b。在此,内部工作层13朝向0°层14的两个轴向侧面延伸一个轴向延伸长度e而超过该0°层14的相应的帘线带边缘的轴向位置。类似地,外部工作层15在两个轴向中分别延伸一个轴向延伸长度d而超过该0°层14的相应的帘线带边缘的轴向位置。对于这个伸出部的延伸长度e和d有e>d。尺寸d在此形成为d≥10mm。尺寸e在此实施例中形成为e≤60mm。还有,在伸出部的区域中,这两个工作层13和15不接触。
图7a示意性展示了对应于图2的横截面图示Ⅶa-Ⅶa的、穿过径向外部的工作层15的横截面,其中所示截面是垂直于工作层15的增强织物25的纵延伸方向。
图7b展示了对应于图2的径向内部工作层13的横截面图示Ⅶb-Ⅶb的、穿过径向外部的工作层13,其中所选截面是垂直于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的纵延伸方向。
增强织物25是已知类型的钢帘线,具有外径d1。工作层15的相邻的增强织物25分别以一个垂直于增强织物25的延伸方向测量的间距a1相对彼此安排的。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是已知类型的钢帘线。增强织物23形成有外径d2。工作层13的相邻的增强织物23分别以一个垂直于增强织物23的延伸方向测量的间距a2相对彼此安排的。间距a1和a2形成为a1>a2。增强织物25的直径d1和增强织物23的直径d2形成为d1>d2
在此,直径d1和d2形成为d1>(1.1d2)。间距a2和a1形成为a1>(1.1a2)。
间距a1在此形成为0.80mm≤a1≤1.30mm。间距a2在此形成为0.40mm≤a2≤0.75mm。
间距a1和a2以及直径d1和d2还有所使用的钢帘线材料在此被选择为:在车辆轮胎的圆周方向U中被工作层13或工作层15拉伸(aufgespannten)并在轴向A上被工作层13或工作层15拉伸的、被覆盖的面中,工作层15中所使用的钢的每面积单位钢质量G1和工作层13中所使用的钢的每面积单位钢质量G2形成为(0.9G2)≤G1≤(1.1G2)。例如,对于相同的面积单位,所使用的工作层15的质量G1和所使用的工作层13的质量G2形成为G1=G2
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例如是3x0.20+6x0.35类型的钢帘线。工作层15的增强织物25例如是3+8x0.35类型的钢帘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有a1=1.00mm,a2=0.60mm,d1=1.45mm并且d2=1.13mm。
图8a和8b展示了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如在图7a和7b中所示的实施例,在图8a和图8b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工作层15的相邻的增强织物25之间的间距形成为a1并且工作层13的相邻的增强织物23之间的间距形成为a2,有a1>a2。在间距a1和a2之间的其他标示对应于与图7a和7b相关地描述的标示。与图7a和7b不同,不仅工作层15的增强织物25还有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都形成有外径d1并且由此这些外径被大小相同地构成。此外,与图7a和7b相关展示的一样地来实施这个设计。
增强织物2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是已知类型的钢帘线。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增强织物24是以已知方式形成为高拉伸帘线(HE帘线)的钢帘线。此类高度可伸长的高拉伸帘线在伸长为0%与2%之间时具有的E模量小于其在伸长高于2%时的E模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选择β=1°,α=20°,γ=20°,d=11mm并且e=15mm。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一个未展示的替代性实施方式中,内部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的倾斜角度α形成为大于外部工作层15的增强织物25的倾斜角度γ。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一个未展示的替代性实施方式中,内部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的倾斜角度α形成为小于外部工作层15的增强织物25的倾斜角度γ。
图3和图4展示了另一个替代实施方式,其中除了图1和图2中所示的帘线带层13、14和15之外,帘线带9在外部工作层15的径向外侧上形成有一个额外的帘线带层16,该帘线带层在圆周方向U中在车辆充气轮胎的整个圆周上延伸并在车辆充气轮胎的轴向A中从左胎肩延伸到右胎肩。帘线带层16是由一个嵌入到橡胶中的丝状平行增强织物26的层形成的,该层基本上直线地延伸了帘线带层16的总宽度f并且与圆周方向U成一个倾斜角度δ,有15°≤δ≤45°。帘线带层16在其总轴向延伸上与工作层15处于直接接触,并且在轴向A中终止于其两个帘线带层边缘处,这两个帘线带层边缘分别处于该0°层14的最近的帘线带层边缘与该径向外部工作层15的最近的帘线带层边缘之间、与0°层14的帘线带层边缘的轴向间距为g,有g<d。宽度f是该额外的帘线带层16的轴向延伸尺寸,有b<f<c<a。
在一个实施例中,帘线带层16的增强织物26形成有与工作层15的增强织物25相同的倾斜方向。
增强织物26是已知类型的钢帘线。
在另一个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额外的帘线带层16形成为0°层,并且其在车辆充气轮胎的整个圆周上延伸的增强织物26的倾斜角度δ,有0°≤δ≤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将额外的工作层16形成为0°层时,增强织物26是已知类型的钢帘线。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形成为0°层的工作层16的增强织物26是以已知方式形成为高拉伸帘线(HE帘线)的钢帘线。此类高度可拉伸的高拉伸帘线在拉伸为0%与2%之间时具有的E模量小于其在拉伸高于2%时的E模量。
图5和图6展示了另一个替代实施例,其中与图1和图2中所示和所说明的实施例不同,帘线带9额外形成有一个安排在径向内部工作层13与胎体5之间的径向位置中的帘线带层17,该帘线带层在圆周方向U中在车辆充气轮胎的整个圆周上延伸并在车辆充气轮胎的轴向A中从左胎肩延伸到右胎肩。帘线带层17是由一个嵌入到橡胶中的丝状平行增强织物27的层形成的,该层基本上直线地延伸了帘线带层17的总宽度h并且与圆周方向U成一个倾斜角度ε,有45°≤ε≤90°,例如有ε=50°。帘线带层17在其总轴向延伸上与工作层13处于直接接触,并且在轴向A中终止于其两个帘线带层边缘处,这两个帘线带层边缘分别处于该0°层14的最近的帘线带层边缘与该径向外部工作层15的最近的帘线带层边缘之间、与0°层14的帘线带层边缘的轴向间距为k,有k<d<e。宽度h该额外的帘线带层17的轴向延伸尺寸,有b<h<c<a。
在一个实施例中,帘线带层17的增强织物27形成有与径向内部的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相同的倾斜方向。
增强织物27是已知类型的钢帘线。
在另一些替代的、未展示的实施方式中,与图3和图4相关地展示的、具有额外帘线带层16的实施方式还形成有与图5和图6相关地展示的、额外的内部帘线带层17。在此情况下,帘线带9由一个5层安排形成,其中从径向内部朝径向外部彼此重叠地安排有帘线带层17、13、14、15和16。

Claims (18)

1.商业车辆的车辆充气轮胎,该车辆充气轮胎具有一个胎体(5)、具有安装在该胎体(5)径向外部的一个帘线带(9)、并具有安装在该帘线带(9)上在该帘线带(9)径向外部的一个成型的胎面(10),其中该帘线带(9)由多个从径向内部朝径向外部彼此上下安排的帘线带层(13,14,15)形成,这些层中的至少两个帘线带层(13,15)形成为工作层,其中在这两个工作层中的径向内部(13)和径向外部的工作层(15)是具有嵌入到橡胶中的平行的钢质增强织物(23,25)的帘线带层,其中该径向内部的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在其取向中与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α,有10°≤α≤24°,并且该径向外部的工作层(15)的增强织物(25)与该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γ,有10°≤γ≤24°,其中在该车辆轮胎的圆周方向U上看,一个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与另一个工作层(15)的增强织物(25)具有相反的轴向倾斜方向,
其特征在于,
在该车辆轮胎中的这两个工作层(13,15)中的该径向内部的工作层(13)的相邻的增强织物(23)具有的彼此间距与这两个工作层(13,15)中的该径向外部的工作层(15)的相邻的增强织物(25)的彼此间距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在该车辆轮胎中的这两个工作层(13,15)中的该径向内部的工作层(13)的相邻的增强织物(23)具有的彼此间距小于这两个工作层(13,15)中的该径向外部的工作层(15)的相邻的增强织物(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其增强织物(23)具有较小的彼此间距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23)具有的外径也小于其增强织物(25)具有较大的彼此间距的工作层的增强织物(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该具有较小外径的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的外径d2和该具有较大外径的工作层(15)的增强织物(25)的外径d1形成为d1>(1.1d2)。
5.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其增强织物(23)具有较小间距的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之间的间距a2和其增强织物(25)具有较大间距的工作层(15)的增强织物(25)之间的间距a1形成为a1>(1.1a2)。
6.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其增强织物(25)具有较大间距的工作层(15)的增强织物(25)之间的间距a1形成为0.80mm≤a1≤1.30mm。
7.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其增强织物(23)具有较小间距的工作层(13)的增强织物(23)之间的间距a2形成为0.40mm≤a2≤0.75mm。
8.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一个工作层(13)的每面积单位钢质量G1和另一个工作层(15)的每面积单位钢质量G2形成为(0.9G2)≤G1≤(1.1G2)。
9.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在这两个工作层(13,15)之间安排有一个形成为零度层的帘线带层(14),该帘线带层具有嵌入到橡胶中的平行的增强织物(24),这些增强织物在其取向中与该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β,有0≤β≤5°。
10.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在径向外部的工作层(15)的径向外部、在该外部工作层(15)上形成另一个具有平行的嵌入在橡胶中的增强织物(26)的帘线带层(16)。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该另一个帘线带层(16)形成为零度层,其增强织物(26)在其取向中与该车辆充气轮胎的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δ,有0°≤δ≤5°。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该额外的帘线带层(16)的增强织物(26)在其取向中与该车辆充气轮胎的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δ,有10°≤δ≤90°、尤其有15°≤δ≤45°。
13.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在该径向内部的工作层(13)的径向内部、在该胎体(5)与该径向内部的工作层(13)之间形成另一个具有平行的嵌入到橡胶中的增强织物(27)的帘线带层(17),其增强织物(27)在其取向中与该车辆充气轮胎的圆周方向U成一个角度ε,尤其有45°≤ε≤90°。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径向地在这两个工作层(13,15)之间安排的零度层(14)在其于该车辆充气轮胎中的轴向延伸部b中形成为小于这两个工作层(13,15)中的每一个,该轴向延伸部尤其至少10mm。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该零度层(14)朝向两个轴向侧面终止在这两个工作层(13,15)的每一个的轴向延伸区域内部。
16.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该径向外部的工作层(15)在其于该车辆充气轮胎中的轴向延伸部c中形成为小于这两个工作层中的径向内部的工作层(13),
其中,尤其这两个工作层(13,15)中的径向外部的工作层(15)朝向两个轴向侧面终止在这两个工作层(13,15)中的径向内部的工作层(13)的轴向延伸区域内部。
17.根据权利要求9和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这个或这些零度层(14,16)的增强织物(24,26)是钢质增强织物。
18.根据权利要求9和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充气轮胎,
其中至少安排在这些工作层(13,15)之间的零度层(14)的增强织物(24)是高拉伸帘线(HE)。
CN201180059855.6A 2010-12-17 2011-11-11 车辆充气轮胎 Active CN1032609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61330.4 2010-12-17
DE102010061330A DE102010061330A1 (de) 2010-12-17 2010-12-17 Fahrzeugluftreifen
PCT/EP2011/069920 WO2012079871A1 (de) 2010-12-17 2011-11-11 Fahrzeugluftreif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0901A true CN103260901A (zh) 2013-08-21
CN103260901B CN103260901B (zh) 2015-12-16

Family

ID=44992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9855.6A Active CN103260901B (zh) 2010-12-17 2011-11-11 车辆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2) EP3121031B1 (zh)
CN (1) CN103260901B (zh)
DE (1) DE102010061330A1 (zh)
ES (2) ES2622132T3 (zh)
PL (1) PL2651660T3 (zh)
WO (1) WO20120798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63352A1 (en) * 2020-08-31 2022-03-03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ruck t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87604A (en) * 1978-12-26 1980-07-0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Radial tire
JPS59199304A (ja) * 1983-04-27 1984-11-12 Bridgestone Corp 悪路走行での耐久性を改善したラジアルタイヤ
US5318643A (en) 1990-03-21 1994-06-07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Vehicle tires including plies with high strength reinforc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L2651660T3 (pl) 2017-07-31
EP3121031A1 (de) 2017-01-25
ES2762907T3 (es) 2020-05-26
ES2622132T3 (es) 2017-07-05
EP3121031B1 (de) 2019-12-11
DE102010061330A1 (de) 2012-06-21
EP2651660B1 (de) 2017-01-18
WO2012079871A1 (de) 2012-06-21
EP2651660A1 (de) 2013-10-23
CN103260901B (zh) 2015-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96098B2 (en) Pneumatic vehicle tire
US9604503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4321206B (zh) 充气轮胎
US7458200B2 (en) High elongation cable
KR101711817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JP6622651B2 (ja) タイヤ
KR101741051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JP646794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710068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CN104870212B (zh) 车辆充气轮胎
KR101730943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CN206030964U (zh) 车辆充气轮胎
CN102858557A (zh) 车辆充气轮胎
KR20110060805A (ko) 공기 타이어
CN103180151A (zh) 充气车辆轮胎
KR101711816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CN104703813A (zh) 充气轮胎
CN101795875B (zh) 重载车用轮胎
CN101213093B (zh) 用于重型车辆的轮胎
CN103260901A (zh) 车辆充气轮胎
CN103260902B (zh) 车辆充气轮胎
EP2495112B1 (en) Pneumatic tire, in particular low aspect ratio super single truck tire
CN105829131A (zh) 充气车辆轮胎
KR101730944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US20180170110A1 (en) Pneumatic tire having a single carcass ply reinforced with steel cor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