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58712B - 闪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闪光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58712B CN103258712B CN201310053005.6A CN201310053005A CN103258712B CN 103258712 B CN103258712 B CN 103258712B CN 201310053005 A CN201310053005 A CN 201310053005A CN 103258712 B CN103258712 B CN 1032587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reflector
- flasher
- anode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03B15/03—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lighting apparatus; Flash uni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2215/05—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units
- G03B2215/0582—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闪光装置。闪光装置(1)具备导电性的反射器(3),反射器收纳封入有氙气的具有透光性的氙气管(2)。氙气管(2)在两端具有阳极(21)和阴极(22),并在内部的阴极(22)侧具有与阴极(22)通电的烧结体(23)。反射器(3)的底面(34)的阴极(22)侧的端部(34a)位于比烧结体(23)靠阳极(21)侧的位置。在底面(34)设置有导电性的突出部(35),该突出部从底面(34)的阴极(22)侧的端部(34a)突出至比烧结体(23)的阳极侧的端部(23a)靠阴极(22)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封入有稀有气体的放电管的闪光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封入有氙气的氙气管收纳于在正面侧具有开口部的反射器的闪光装置(专利文献1)。该闪光装置中,氙气管的两端从反射器的侧面突出。
通常,在这样的氙气管中,在形成其轮廓的玻璃管的两端形成有阳极和阴极。另外,在氙气管的内部的阴极侧设置有与阴极电连接的具有导电性的烧结体。该烧结体作为电子源发挥功能,所述电子源具有当被施加电压时放出激发氙气的电子的性质。
此外,通常,这样的反射器的至少一部分的面具有导电性(以下将这样的面称为“导电性面”),对该反射器的导电性面(例如反射器的底面)施加用于从氙气管产生闪光的触发电压。由于触发电压是高电压,所以当对反射器施加了触发电压时,触发电压经由玻璃管放电到烧结体。
由此,从烧结体放出电子,并且该电子朝向氙气管的阳极移动。此时移动的电子与处于氙气的原子内的电子碰撞,从而氙气发光。该从氙气发出的光通过反射器的表面的反射会聚于正面侧,由此对闪光装置的正面照射高亮度的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7074号公报
近年来,要求搭载闪光装置的设备(例如带照相机功能的便携电话等)小型化,对闪光装置本身也要求小型化。例如,在闪光装置搭载于带照相机功能的便携电话的情况下,不仅在设计上存在制约,而且有时用于照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的辅助光发光部配置在闪光装置的发光部的附近。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在闪光装置的通过缩短反射器的长度而空出的空间中配置辅助光发光部。此时,若与缩短反射器长度相对应地缩短氙气管的长度,则闪光发光时的亮度降低,从而作为闪光装置的功能性下降。因此,需要尽可能地确保氙气管的长度。
然而,若在维持氙气管的长度的状态下缩短反射器的长度,则例如由于配线图案等的制约,有时使得“反射器的导电性面的两端中的靠氙气管的阴极侧的端部”必须构成为位于比“配置在氙气管内的烧结体的阳极侧的端部”靠氙气管的阳极侧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施加到反射器的导电性面的触发电压有可能无法对氙气管的烧结体充分地放电。因此,来自烧结体的电子的放出不充分,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地激发氙气。若不能充分地激发氙气,则不能进行闪光发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闪光装置,即使在维持管的长度的状态下缩短反射器的长度、使得“导电性面的阴极侧的端部”位于比“电子源的阳极侧的端部”靠阳极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进行闪光发光。
本发明是一种闪光装置,该闪光装置具备:封入有稀有气体的具有透光性的管;和收纳该管的形成为箱状的反射器,该闪光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管具有:阳极,其设置在该管的一端;阴极,其设置在该管的位于上述一端的相反侧的另一端;以及电子源,其具有导电性,配置在该管内的上述另一端侧,与上述阴极电连接,该电子源当被施加电压时供给激发上述稀有气体的电子,上述反射器在至少一部分的面具有导电性,在该反射器的正面具有正面开口部,该正面开口部构成为,以使上述管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开口,在该反射器的上述阴极侧的侧面具有侧面开口部,该侧面开口部构成为,以使上述管的上述另一端从该侧面开口部突出的方式开口,具有导电性的上述面的上述阴极侧的端部形成为,位于比上述电子源靠上述阳极侧的位置,上述闪光装置具备导电性的突出部,该突出部构成为,从具有导电性的上述面的上述阴极侧的端部突出至比上述电子源的上述阳极侧的端部靠上述阴极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反射器形成为,“具有导电性的面(以下称为“导电性面”)的阴极侧的端部”位于比“电子源的阳极侧的端部”靠阳极侧的位置。另外,突出部设置为,从“反射器的导电性面的阴极侧的端部”突出至比“电子源的阳极侧的端部”靠阴极侧的位置。此时,突出部由于具有导电性,所以与反射器的导电性面电连接。
由此,当用于从闪光装置进行闪光发光的触发电压施加于反射器的导电性面时,也施加于从反射器的导电性面突出的突出部。一般,由于触发电压是高电压,所以触发电压从突出部对管放电,从而从电子源放出电子。另外,通过所放出的电子激发稀有气体,使得稀有气体发光。
这样,通过将突出部设置于反射器的导电性面,使得当被施加了触发电压时,能够对电子源稳定地供给电压。由此,即使在维持管的长度的状态下缩短反射器的长度、使得“导电性面的阴极侧的端部”位于比“电子源的阳极侧的端部”靠阳极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进行闪光发光。
在本发明中,上述突出部优选与具有导电性的上述面一体地形成。由此,与反射器和突出部由分开的部件形成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图1的闪光装置的阴极侧的反射器和氙气管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闪光装置的反射器的立体图。
图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反射器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闪光装置;
2:氙气管(管);
3:反射器;
21:阳极;
22:阴极;
23:烧结体(电子源);
23a:烧结体阳极侧端部(电子源的阳极侧的端部);
31:正面开口部;
32:阴极侧侧面开口部(侧面开口部);
34:底面(具有导电性的面);
34a:底面阴极侧端部(阴极侧的端部);
35:突出部(本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的突出部);
36:突出部(其他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的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1例如搭载于带照相机功能的便携电话。
如图1和图2所示,闪光装置1包括氙气管2、反射器3和辅助光发光部4。
氙气管2具备两端成为大径部2a、2b的圆筒形状的玻璃管20。在玻璃管20的内部封入有氙气。在该玻璃管20的外周表面涂敷有透明电极(图示省略),该透明电极构成施加用于发光的触发电压的触发电极。此外,在氙气管2的两端设置有阳极21和阴极22。
进而,在氙气管2的内部的阴极22侧配置有烧结体23,该烧结体23具有导电性并且与阴极22电连接。烧结体23当被施加高电压时放出激发氙气的电子。该放出的电子朝向阳极21移动。在此,烧结体2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电子源”。
反射器3使用铝作为材料,并形成为闪光装置1的正面侧开口的箱状。在下文中将该开口称为正面开口部31。此外,将开口的一侧称为正面侧,并将正面侧的相反侧称为背面侧。反射器3将氙气管2发出的光从正面开口部31朝向照射方向(闪光装置1的正面方向)照射。反射器3的正面侧的表面(以下简称为“前表面”)设定了抛物线状的表面的曲率,能够将氙气管2发出的光朝向照射方向高效地照射。此外,反射器的形状只要能够向所期望的照射方向进行反射,则可以是任何形状。此外,反射器3通过将一张铝板冲裁后冲压而形成。
反射器3的底面34在收纳有氙气管2的状态下,反射器3的底面34与氙气管2的玻璃管20的透明电极接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反射器3的整个面由铝构成,所以反射器3的整个面具有导电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本发明中的所谓“具有导电性的面”在其本质的意思中是对管施加电压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是与透明电极接触的部位),以便施加用于激发稀有气体(例如氙气)的触发电压。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氙气管2(详细而言为透明电极)接触的反射器3的底面3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具有导电性的面”。
此外,在氙气管2(详细而言为玻璃管20)中,只要能够对氙气管2的大致整个面施加电压即可,也可以代替透明电极而卷绕导线。此外,也可以在氙气管2(详细而言为玻璃管20)的外周不设置任何部件,而使反射器3的具有导电性的面(底面34)与氙气管2(详细而言为玻璃管20)直接接触。
即,反射器3(详细而言为作为具有导电性的面的底面34)只要与设置于氙气管2的侧面或氙气管2的侧面的大致整个面的电极(例如涂敷的透明电极或卷绕的导线等)接触即可。由此,当对反射器3施加了触发电压时,能够向作为电子源的烧结体23放电,并且能够整体地激发封入在氙气管2内的氙气,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闪光发光。
通过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用具有透光性的透明电极,与通常卷绕不使光透过的导线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遮挡氙气发光时的光的一部分。此外,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用透明电极的情况下,或者在卷绕导线的情况下,与不设置透明电极和导线等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得与反射器3的具有导电性的面(底面34)的电连接更可靠。
辅助光发光部4的光源为白色的发光二极管。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1的照相机(图示省略)在摄影时通过安装有电路等的控制部(图示省略)的控制,使辅助光发光部4的发光二极管点亮。而且,控制部根据从发光二极管射出的光直到由被摄体等反射而返回来为止的时间等,来推断照相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所谓自动对焦功能)。这样,辅助光发光部4用于所谓自动对焦。
本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1由于搭载于便携电话,所以根据设计等的情况,在该闪光装置1配置有辅助光发光部4的基础上要求小型化。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们为了应对小型化的要求,而想到了缩短反射器3的长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以下简称为“反射器3的长度”)并在空出的空间中配置辅助光发光部4(参照图1)。这时,若与缩短反射器3的长度相对应地缩短氙气管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下简称为“氙气管2的长度”),则氙气管2发光时的亮度降低,从而作为闪光装置1的商品性下降。因此需要尽可能地确保氙气管2的长度。
但是,由于在维持氙气管2的长度的状态下缩短反射器3的长度,所以将反射器3形成为,“反射器3的底面34的两端中的靠氙气管2的阴极22侧的端部(以下将该端部称为“底面阴极侧端部”)34a”位于比“配置在氙气管2内的烧结体23的阳极21侧的端部(以下将该端部称为“烧结体阳极侧端部”)23a”靠氙气管2的阳极21侧的位置。在此,这样形成反射器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上述反射器形成为,上述具有导电性的面的上述阴极侧的端部位于比上述电子源靠上述阳极侧的位置”。
当对氙气管2的阳极21和阴极22之间施加电压(例如300[V])并且对氙气管2的侧面的大致整个面和烧结体23施加高电压(例如6[kV]。以下将该电压称为“触发电压”)时,氙气管2发出非常高亮度的光(进行所谓闪光发光)。
在反射器3电连接有导线(图示省略),对该导线施加触发电压。由此,经由反射器3对氙气管2施加触发电压。如上所述,在氙气管2(详细而言为玻璃管20)的侧面的大致整个面涂敷有透明电极(图示省略)。由此,当对反射器3施加触发电压时,经由透明电极对氙气管2的侧面的大致整个面施加触发电压。
在缩短反射器的长度之前,该反射器的阴极侧的端部配置在比烧结体阳极侧端部23a靠阴极22侧的位置。因此,由于施加于反射器的触发电压是高电压,所以从反射器的底面经由氙气管2的玻璃管20向烧结体23放电。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上所述地配置辅助光发光部4,所以底面阴极侧端部34a位于比烧结体阳极侧端部23a靠氙气管2的阳极21侧的位置。虽然透明电极涂敷在氙气管2(详细而言为玻璃管20)的侧面的大致整个面上,但是以防止与基准电位点接地的阴极22和该透明电极电导通的方式进行涂敷。因此,透明电极从氙气管2的阴极22侧的端部设置预定距离地涂敷。此外,在涂敷透明电极时,涂敷液状的电极。因此,涂敷在玻璃管20上的透明电极在成为固体时的形状和位置等存在偏差。
因此,即使在比烧结体阳极侧端部23a靠阴极22侧的位置涂敷透明电极从而将闪光装置1构成为通过该透明电极对烧结体23施加触发电压,透明电极的偏差的个体差异也大,从而难以将闪光装置1构成为无论是哪个个体都对烧结体23稳定地施加触发电压。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1中,在反射器3设置有板状的突出部35,该突出部35具有导电性,且从“底面阴极侧端部34a”突出至“比烧结体阳极侧端部23a靠阴极22侧的位置”。此时,突出部35与氙气管2的“比烧结体阳极侧端部23a靠阴极22侧的表面”接触。突出部35利用铝板与反射器3一体地形成。因此,突出部35与反射器3电连接。
通过这样的突出部35,使得施加于反射器3的触发电压也传递至突出部35,并经由玻璃管20向烧结体23放电。通过该放电,从烧结体23放出电子,该电子朝向阳极21移动。这时移动的电子通过与处于氙气的原子内的电子碰撞,使得氙气发光。闪光装置1利用反射器3的正面侧的表面的反射,使该从氙气发出的光朝向闪光装置1的正面侧照射高亮度的光。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1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突出部35,来减少突出部35与烧结体23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偏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器3构成为从其底面34对氙气管2施加触发电压,并且形成为底面阴极侧端部34a位于比烧结体阳极侧端部23a靠阳极21侧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在反射器3设置有板状的突出部35,该突出部35具有导电性,且从“底面阴极侧端部34a”突出至“比烧结体阳极侧端部23a靠阴极22侧的位置”。
因此,利用突出部35,能够将闪光装置1构成为,无论是哪个个体都对烧结体23稳定地施加触发电压。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1即使在维持管的长度的状态下缩短反射器的长度、使得“导电性面的阴极侧的端部”位于比“电子源的阳极侧的端部”靠阳极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亮度降低,并且能够防止氙气不发光的情况存在,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闪光发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35与反射器3一体地形成。因此,反射器3和突出部35通过将一张铝板冲裁后冲压来形成。由此,与在分别制造突出部35和反射器3之后将突出部35安装于反射器3来制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制造工序简单,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形成为板状,但是不限于此。突出部只要“从具有导电性的面的阴极侧的端部(底面阴极侧端部34a)突出至比电子源的阳极侧的端部(烧结体阳极侧端部23a)靠阴极22侧的位置”即可。由此,能够使突出部与氙气管2的侧面(详细而言为氙气管2的侧面中的比作为电子源的烧结体23的阳极21侧的端部23a靠阴极22侧的侧面)接触,当对反射器3施加触发电压时,能够使该电压从突出部对烧结体23稳定地放电。
这例如也可以如图4中其他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反射器3所示,突出部36不是板状,而是形成为沿着氙气管2的侧面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同样能够使突出部与氙气管2的侧面(详细而言为氙气管2的侧面中的比作为电子源的烧结体23的阳极21侧的端部23a靠阴极22侧的侧面)接触,能够使触发电压从突出部36对烧结体23稳定地放电。
Claims (2)
1.一种闪光装置,该闪光装置具备:封入有稀有气体的具有透光性的管;和收纳该管的形成为箱状的反射器,该闪光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管具有:
阳极,其设置在该管的一端;
阴极,其设置在该管的位于上述一端的相反侧的另一端;以及
电子源,其具有导电性,配置在该管内的上述另一端侧,与上述阴极电连接,该电子源当被施加电压时供给激发上述稀有气体的电子,
上述反射器至少在对管施加电压的面具有导电性,在该反射器的正面具有正面开口部,该正面开口部构成为,以使上述管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开口,在该反射器靠近阴极侧的侧面具有侧面开口部,该侧面开口部构成为,以使上述管的上述另一端从该侧面开口部突出的方式开口,并且在该反射器靠近阳极侧的侧面具有开口部,
具有导电性的上述面的靠近阴极侧的端部形成为,位于比上述电子源靠阳极侧的位置,
所述闪光装置具备导电性的突出部,该突出部构成为,从具有导电性的上述面的靠近阴极侧的端部突出至比上述电子源的靠近阳极侧的端部靠阴极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出部与具有导电性的上述面一体地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34025A JP2013171119A (ja) | 2012-02-20 | 2012-02-20 | ストロボ装置 |
JP2012-034025 | 2012-02-2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58712A CN103258712A (zh) | 2013-08-21 |
CN103258712B true CN103258712B (zh) | 2016-12-07 |
Family
ID=48962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53005.6A Active CN103258712B (zh) | 2012-02-20 | 2013-02-18 | 闪光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26106B2 (zh) |
JP (1) | JP2013171119A (zh) |
CN (1) | CN1032587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45706B2 (ja) * | 2011-04-06 | 2016-07-0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ストロボ装置 |
JP5919461B2 (ja) * | 2011-08-08 | 2016-05-1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ストロボ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1757A (zh) * | 1999-04-28 | 2002-05-29 | 韦斯特电气株式会社 | 放电灯和使用该灯的电子闪光装置 |
CN101725904A (zh) * | 2008-10-17 | 2010-06-09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闪光灯模组 |
CN101725929A (zh) * | 2008-10-16 | 2010-06-09 | 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 | 闪光灯模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32551A (ja) * | 1992-02-20 | 1993-09-10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反射傘 |
JP3831463B2 (ja) * | 1997-01-30 | 2006-10-11 |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トロボ装置 |
US6337953B1 (en) * | 1998-11-16 | 2002-01-08 | Konica Corporation | Strobe device of lens-fitted film unit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he strobe device |
JP2002099029A (ja) * | 2000-09-21 | 2002-04-05 | Konica Corp | ストロボ装置 |
JP4597361B2 (ja) * | 2000-12-27 | 2010-12-15 | パナソニック フォト・ライティング 株式会社 | ストロボ装置の発光装置 |
JP2010097074A (ja) | 2008-10-17 | 2010-04-30 |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 ストロボ装置 |
JP5895138B2 (ja) * | 2011-03-29 | 2016-03-3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ストロボ装置 |
-
2012
- 2012-02-20 JP JP2012034025A patent/JP2013171119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2-18 CN CN201310053005.6A patent/CN103258712B/zh active Active
- 2013-02-19 US US13/770,822 patent/US892610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1757A (zh) * | 1999-04-28 | 2002-05-29 | 韦斯特电气株式会社 | 放电灯和使用该灯的电子闪光装置 |
CN101725929A (zh) * | 2008-10-16 | 2010-06-09 | 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 | 闪光灯模组 |
CN101725904A (zh) * | 2008-10-17 | 2010-06-09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闪光灯模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58712A (zh) | 2013-08-21 |
US8926106B2 (en) | 2015-01-06 |
JP2013171119A (ja) | 2013-09-02 |
US20130215592A1 (en) | 2013-08-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00214779A1 (en) | LED Fluorescent Tube | |
US20090121602A1 (en) | Light source apparatus | |
CN103258712B (zh) | 闪光装置 | |
JP5069371B1 (ja) | 光源装置 | |
KR101140162B1 (ko) | 직관형 엘이디 램프 조립체 | |
JP5524931B2 (ja) | 補助ランプ付き高圧放電ランプ | |
TW480534B (en) | Long light source | |
CN110249267B (zh) | 高压放电灯 | |
CN217057187U (zh) | 外壳表面自发光的照明装置 | |
US20080304280A1 (en) | Flickerless light source | |
JP2008010169A (ja) | 照明装置 | |
JP2007265900A (ja) | 照明装置 | |
WO2014108975A1 (ja) | ストロボ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
CN103443704A (zh) | 闪光灯装置 | |
CN201487563U (zh) | 一种高速闪光灯 | |
KR102349116B1 (ko) | 제논 플래쉬 램프 | |
CN102222596B (zh) | 车辆用放电灯 | |
JP4966132B2 (ja) | スポットライト | |
TWM286897U (en) | Lighting device | |
EP2246872A1 (en) | Vehicle headlamp | |
JP2016167589A (ja) | 紫外線照射装置 | |
JP2008288178A (ja) | ダミー発光管 | |
KR101430020B1 (ko) | 전구형 엘이디 램프 | |
CN101566313A (zh) | 一种采用led作为光源的照明灯管 | |
JP2008300241A (ja) | 蛍光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