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41015A - 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有该介质进给装置的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有该介质进给装置的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41015A
CN103241015A CN201310019981XA CN201310019981A CN103241015A CN 103241015 A CN103241015 A CN 103241015A CN 201310019981X A CN201310019981X A CN 201310019981XA CN 201310019981 A CN201310019981 A CN 201310019981A CN 103241015 A CN103241015 A CN 1032410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body
roller
medium
interlock
feed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1998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41015B (zh
Inventor
小菅晋作
袖山秀雄
中岛贤一
稻叶正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96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623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96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6639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41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1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410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10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02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roll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5Cutting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51Cutting handled material transversally to feed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7Roller pairs both nip rollers being driv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1Dimensional aspect of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13Size
    • B65H2701/1133Size of webs
    • B65H2701/11332Size of webs strip, tape, narrow 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Landscapes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Unwinding Web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有该介质进给装置的打印装置,能够可靠检测一对辊之间的被进给介质的有无。该介质进给装置具有:第1旋转体,其轴接于第1辊的第1辊轴;第2旋转体,其与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并且通过与第1旋转体之间夹入的被进给介质脱离卡合;旋转体支承部件,其将所述第2旋转体支承为能够绕第2辊的第2辊轴自由旋转,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2辊进行移动,且在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卡合的前进位置和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脱离卡合的后退位置之间自由移动;以及检测部,其检测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后退位置的情况。

Description

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有该介质进给装置的打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一对排出辊夹持被进给介质来进行旋转进给的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有该介质进给装置的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通过一对排出辊(第1辊和第2辊)夹持打印带来进行旋转进给的带打印装置(介质进给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该带打印装置具有:一对排出辊,它们的外周面由导电性材料构成,并且在夹持着打印带的状态下进行旋转进给;按压机构,其相对地朝夹持方向按压一对排出辊;以及导通检测部,其与接触各排出辊的导电部分的一对触头连接,检测一对排出辊之间的导通、非导通状态,该带打印装置进行通过一对排出辊之间的打印带的检测。由此,能够检测打印带到达排出辊的情况,并且能够检测打印带已排出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01065号公报
但是,在以往的介质进给装置中,在异物附着于排出辊,或者排出辊彼此的接触不良的情况下,即使在排出辊之间没有打印带时,也通过导通检测部检测到非导通状态,从而不能可靠检测排出辊之间的打印带的有无。
此外,在这种介质进给装置中,在被放置的被进给介质的一部分到达夹持被进给介质并进行旋转进给的第1辊与第2辊之间的情况下,为了使被进给介质可靠进入到第1辊与第2辊之间,考虑设为第2辊可与第1辊分离接触的结构,在第2辊与第1辊分离的状态下放置被进给介质,放置后,使第2辊接近第1辊,夹持被进给介质并进行旋转进给。
此外,考虑设为具有如下部件的结构:与第1辊的第1辊轴轴接的第1旋转体;第2旋转体,其与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并且通过与第1旋转体之间夹入的被进给介质脱离卡合;以及旋转体支承部件,其将第2旋转体支承为能够绕第2辊的第2辊轴自由旋转,并且在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卡合的前进位置和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脱离卡合的后退位置之间相对于第2辊以自由移动的方式构成。该情况下,例如能够通过检测第2旋转体移动到后退位置的情况,来检测在第1辊与第2辊之间具有被进给介质的情况。
但是,在上述结构中,如上所述,在被放置的被进给介质的一部分到达夹持被进给介质并进行旋转进给的第1辊与第2辊之间的情况下,即使将第2辊移动到分离位置,如果第2旋转体位于前进位置,则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的间隙变窄,因此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在放置被进给介质时成为障碍,可能会在被进给介质没有进入到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的状态下放置被进给介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检测夹持被进给介质并进行旋转进给的一对辊之间的被进给介质的有无的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有该介质进给装置的打印装置。
本发明的课题之一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被放置的被进给介质的一部分到达夹持被进给介质并进行旋转进给的第1辊与第2辊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被进给介质可靠进入到第1辊与第2辊之间地放置被进给介质的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有该介质进给装置的打印装置。
本发明的介质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进给辊,其具有第1辊和第2辊,夹持被进给介质并进行旋转进给;第1旋转体,其轴接于第1辊的第1辊轴;第2旋转体,其与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并且通过与第1旋转体之间夹入的被进给介质脱离卡合;旋转体支承部件,其将第2旋转体支承为能够绕第2辊的第2辊轴自由旋转,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2辊进行移动,且在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卡合的前进位置和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脱离卡合的后退位置之间自由移动;以及检测单元,其检测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后退位置的情况。
根据该结构,在第1辊与第2辊之间没有被进给介质的状态下,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但在第1辊与第2辊之间插入被进给介质时,以绕第2辊的第2辊轴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第2旋转体,由此第2旋转体旋转而接受被进给介质,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不会妨碍被进给介质的通过。并且,第2旋转体通过在与第1旋转体之间夹入被进给介质,与第1旋转体脱离卡合。此处,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脱离卡合而解除与第1旋转体的重叠状态,由此支承第2旋转体的旋转体支承部件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被进给介质的厚度加上重叠状态的解除量。
因此,即使在被进给介质的厚度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旋转体支承部件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的移动距离。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后退位置的情况,能够可靠检测第1辊与第2辊之间的被进给介质的有无。
另一方面,在异物附着于第1辊和第2辊,或者第1辊和第2辊彼此的接触不良的情况下,旋转体支承部件也不会移动到后退位置,因此不会错误检测被进给介质。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还具备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具有:轴部;卡合部,其与旋转体支承部件卡合,与旋转体支承部件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的移动联动地以轴部为中心往复转动;以及被检测部,其与旋转体支承部件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的移动联动地以轴部为中心往复转动,被检测部相对于轴部,设置于卡合部的径向外侧,检测单元构成为面对被检测部的一方的转动端位置。
根据该结构,被检测部相对于轴部,设置于与旋转体支承部件卡合的卡合部的径向外侧,因此被检测部的转动距离比与旋转体支承部件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的移动距离对应的卡合部的转动距离大。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检测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后退位置的情况。此外,还可以设为以下结构:被检测部的转动距离比与旋转体支承部件的移动距离对应的卡合部的转动距离大,与其对应地减少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的重叠量。
另外,可以是旋转部件的被检测部与旋转体支承部件向后退位置的移动联动地向一方的转动端位置转动,通过检测单元检测在一方的转动端位置具有被检测部的情况来检测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后退位置的情况,也可以与之相反,旋转部件的被检测部与旋转体支承部件向后退位置的移动联动地向另一方的转动端位置转动,通过检测单元检测在一方的转动端位置没有被检测部的情况来检测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后退位置的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优选的是,第1旋转体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在周向上凹凸的第1凹凸部,第2旋转体通过在其外周面形成在周向上凹凸并且具有与第1凹凸部互补的形状的第2凹凸部,与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
在被进给介质较薄,并且由韧性差的材质构成的情况下,夹入在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的被进给介质弯曲成沿着相互重叠的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的外周面的形状,由此仅解除重叠量的一部分的重叠状态,因此旋转体支承部件可能仅在重叠量的一部分范围内在前进位置与后退位置之间移动。
与此相对,根据该结构,第1凹凸部和第2凹凸部分别是在周向上凹凸的形状,因此即使在被进给介质较薄,并且由韧性差的材质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夹入在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的被进给介质难以弯曲成沿着第1凹凸部和第2凹凸部的形状,因此能够充分解除重叠状态。因此,能够使旋转体支承部件可靠移动重叠量。
在这些情况下,优选的是,第1旋转体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在轴向上凹凸的第1凹凸部,第2旋转体通过在其外周面形成在轴向上凹凸并且具有与第1凹凸部互补的形状的第2凹凸部,与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在轴向上凹凸的第1凹凸部和第2凹凸部,使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
在这些情况下,优选的是,检测单元由非接触式传感器构成。
为了使得即使在被进给介质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检测,优选能够以尽可能轻的力移动旋转体支承部件,但是根据该结构,不需要如由接触式传感器构成检测单元的情况那样在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后退位置时作用按压传感器的触点的力,因此能够以尽可能轻的力移动旋转体支承部件。
在这些情况下,优选的是,还具有:介质放置部,在该介质放置部中放置作为进给辊的旋转进给对象的被进给介质;开闭部件,其对介质放置部进行开闭;以及分离接触机构,其与开闭部件的关闭联动,使第2辊相对于第1辊,在能够与第1辊之间夹持被进给介质的夹持位置、和与第1辊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分离接触。
根据该结构,在被放置的被进给介质的一部分到达夹持被进给介质并进行旋转进给的第1辊与第2辊之间的情况下,第2辊与开闭部件的打开联动地移动到分离位置,由此第1辊与第2辊的间隙变宽,能够使得被进给介质可靠进入到第1辊与第2辊之间地放置被进给介质。并且,伴随该第2辊向分离位置的移动,绕第2辊被支承的第2旋转体也与第1旋转体分离,因此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的间隙变宽,能够使得被进给介质可靠进入到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地放置被进给介质。
并且,在将被进给介质放置到介质放置部后,通过关闭开闭部件,第2辊与其联动地移动到夹持位置,因此能够设为通过第1辊和第2辊可旋转进给被进给介质的状态。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介质进给装置;以及打印单元,其对由介质进给装置旋转进给的被进给介质进行打印。
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检测送出由打印单元打印的被进给介质的第1辊与第2辊之间的被进给介质的有无。
本发明的其他介质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进给辊,其具有第1辊和第2辊,夹持被进给介质并进行旋转进给;分离接触机构,其使第2辊相对于第1辊,在能够与第1辊之间夹持被进给介质的夹持位置、和与第1辊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分离接触;第1旋转体,其轴接于第1辊的第1辊轴;第2旋转体,其与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2辊进行移动,且通过与第1旋转体之间夹入的被进给介质脱离卡合;旋转体支承部件,其将第2旋转体支承为能够绕第2辊的第2辊轴自由旋转,并且在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卡合的前进位置和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脱离卡合的后退位置之间相对于第2辊自由移动;以及联动机构,其与第2辊从夹持位置向分离位置的移动联动,使旋转体支承部件相对于第2辊从前进位置移动到后退位置,并且与第2辊从分离位置向夹持位置的移动联动,使旋转体支承部件相对于第2辊从后退位置移动到前进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第2辊移动到夹持位置的情况下,旋转体支承部件与其联动地相对于第2辊移动到前进位置,被第2辊支承的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在第1辊与第2辊之间插入被进给介质时,以绕第2辊轴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第2旋转体,由此第2旋转体旋转而接受被进给介质,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不会妨碍被进给介质的通过。并且,第2旋转体通过在与第1旋转体之间夹入被进给介质,与第1旋转体脱离卡合。此处,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脱离卡合而解除与第1旋转体的重叠状态,由此支承第2旋转体的旋转体支承部件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被进给介质的厚度加上重叠状态的解除量。
另一方面,在第2辊移动到分离位置的情况下,旋转体支承部件与其联动地相对于第2辊移动到后退位置,因此被旋转体支承部件支承的第2旋转体不会相对于第2辊朝第1旋转体侧突出。因此,在放置被进给介质使得被进给介质的一部分到达夹持被进给介质并进行旋转进给的第1辊与第2辊之间时,能够使第2辊移动到与第1辊分离的分离位置并且使第2旋转体与第1旋转体分离,因此第1辊与第2辊之间的间隙、以及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的间隙变宽,能够使得被进给介质可靠进入到这些间隙之间地放置被进给介质。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联动机构具有:施力单元,其朝向前进位置对旋转体支承部件施力;以及联动卡合部和联动卡合承受部,它们与第2辊从夹持位置向分离位置的移动联动地进行卡合,并且与第2辊从分离位置向夹持位置的移动联动地脱离卡合,通过联动卡合部和联动卡合承受部卡合,抵抗施力单元使旋转体支承部件从前进位置移动到后退位置,并且通过联动卡合部和联动卡合承受部脱离卡合,允许利用施力单元的旋转体支承部件向前进位置的移动。
根据该结构,在第2辊移动到夹持位置的情况下,联动卡合部和联动卡合承受部脱离卡合,由此旋转体支承部件被施力单元施力而朝前进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在第2辊移动到了分离位置的情况下,联动卡合部和联动卡合承受部卡合,由此抵抗施力单元而使旋转体支承部件朝后退位置移动。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联动机构还具备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具有:轴部,其在外周面形成有联动卡合部;以及支承部件卡合部,其与旋转体支承部件卡合,与联动卡合部和联动卡合承受部的卡脱联动,以轴部为中心往复转动,以使旋转体支承部件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移动,旋转部件与第2辊从夹持位置向分离位置的移动联动,移动到联动卡合部与联动卡合承受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并与第2辊从分离位置向夹持位置的移动联动,移动到联动卡合部与联动卡合承受部脱离卡合的脱离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第2辊移动到夹持位置的情况下,旋转部件移动到脱离位置且联动卡合部与联动卡合承受部脱离卡合,由此支承部件卡合部转动并使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前进位置。与此相对,在第2辊移动到分离位置的情况下,旋转部件移动到卡合位置且联动卡合部与联动卡合承受部卡合,由此支承部件卡合部转动并使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后退位置。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旋转部件还具有被检测部,该被检测部与旋转体支承部件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的移动联动地以轴部为中心往复转动,还具有面对被检测部的一方的转动端位置的检测单元。
根据该结构,在第2辊移动到夹持位置的状态下,在第1辊与第2辊之间夹入被进给介质时,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后退位置。并且,旋转部件的被检测部与旋转体支承部件向后退位置的移动联动地向一方的转动端位置转动,通过检测单元检测在一方的转动端位置具有被检测部的情况来检测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了后退位置的情况。因此,能够检测第1辊与第2辊之间的被进给介质的有无。
另外,也可以是旋转部件的被检测部与旋转体支承部件的向后退位置的移动联动地向另一方的转动端位置转动,通过检测单元检测在一方的转动端位置没有被检测部的情况来检测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后退位置的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优选的是,还具有:介质放置部,在该介质放置部中放置作为进给辊的旋转进给对象的被进给介质;以及开闭部件,其对介质放置部进行开闭,分离接触机构与开闭部件的打开联动,使第2辊从夹持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与开闭部件的关闭联动,使第2辊从分离位置移动到夹持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放置被进给介质时,能够通过打开开闭部件使第2辊与其联动地移动到分离位置,在放置被进给介质后,能够通过关闭开闭部件使第2辊与其联动地移动到夹持位置。
本发明的其他打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其他介质进给装置;以及打印单元,其对由介质进给装置旋转进给的被进给介质进行打印。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放置被进给介质使得待由打印单元打印的被进给介质的一部分到达第1辊与第2辊之间时,容易地放置被进给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闭盖状态的带打印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开盖状态的带打印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示出带切断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带打印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5是示出带进给动力系统的俯视图。
图6的(a)是从带进给方向上游侧观察到的带排出机构的立体图,(b)是从带进给方向下游侧观察到的带排出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带排出机构中的驱动辊部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带排出机构中的从动辊部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动辊部中的可动支座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开闭盖的开闭时和打印带的进给动作时的、从动侧旋转体周围的一系列动作的俯视图,(a)是开闭盖打开时的俯视图,(b)是开闭盖关闭时且在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之间没有打印带的状态的俯视图,(c)是开闭盖关闭时且在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之间夹入了打印带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开闭盖的开闭时和打印带的进给动作时的、排出驱动辊和排出从动辊周围的一系列动作的俯视图,(a)是开闭盖打开时的俯视图,(b)是开闭盖关闭时且在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之间没有打印带的状态的俯视图,(c)是开闭盖关闭时且在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之间夹入了打印带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开闭盖的开闭时和打印带的进给动作时的、排出驱动辊和排出从动辊周围的一系列动作的主视图,(a)是开闭盖打开时的主视图,(b)是开闭盖关闭时且在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之间没有打印带的状态的主视图,(c)是开闭盖关闭时且在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之间夹入了打印带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开闭盖的开闭时和打印带的进给动作时的排出驱动辊、排出从动辊和钩部件周围的一系列动作的主视图,(a)是开闭盖打开时的主视图,(b)是开闭盖关闭时且在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之间没有打印带的状态的主视图,(c)是开闭盖关闭时且在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之间夹入了打印带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的图,(a)是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卡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卡合后的状态的主视图,(c)是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脱离卡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d)是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脱离卡合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标号说明
1:带打印装置;6:开闭盖;10:盒安装部;12:带排出机构;104:驱动侧旋转体;105:从动侧旋转体;106:旋转体滑块;108:分离接触机构;111:排出驱动辊;131:驱动侧旋转体齿部;136:从动侧旋转体齿部;141:排出从动辊;193:滑块检测器;194:轴部;195:卡合臂;196:检测臂;198:联动卡合部;T:打印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介质进给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带打印装置作为介质进给装置。该带打印装置在一边进给作为打印对象物的打印带一边进行打印之后,对打印带进行半切割,同时切断打印带的打印完毕部分,并将该带片(标签)排出到装置外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左”、“右”、“上”、“下”以使用带打印装置的用户所观察的方向(正面观察)为准。【0001】
如图1和图2所示,带打印装置1具有:装置主体2,其对打印带T进行打印处理;以及带盒C,其收纳打印带T和色带R,以拆装自由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2。在带盒C内以自由送出的方式收纳有作为打印对象物的带剥离带Tb的打印带T。
装置主体2由装置壳体3形成外壳,在装置壳体3的前半部上表面配设有具备各种键4的键盘5。另一方面,在装置壳体3的后半部左上表面较大范围设置有开闭盖6,开闭盖6以设置于后端部的铰链(省略图示)为中心上下开闭。在开闭盖6的前侧设有用于打开盖的盖体打开按钮8。而且在装置壳体3的后半部右上表面配设有显示来自键盘5的输入结果等的长方形的显示器9。
按下盖体打开按钮8打开开闭盖6时,其内部凹入形成有拆装自由地安装带盒C的盒安装部10,带盒C在打开了开闭盖6的状态下可拆装地安装于盒安装部10。即,开闭盖6对盒安装部10进行开闭。此外,在开闭盖6上,形成有:动作突起6a,其突出设置于左前部下表面,与后述的钩部件175卡合;以及用于在关闭盒安装部10后的状态下视觉确认带盒C的安装/非安装的观察窗13。
在装置壳体3的左侧部形成有与盒安装部10相连的带排出口17,在盒安装部10与带排出口17之间构成带排出路径18。而且,在装置壳体3内部,从上游侧起,以面对带排出路径18的方式组件化地内置有切断打印带T的带切断机构11、和从带排出口17排出切断后的打印带T的带片的带排出机构12。
另一方面,在盒安装部10中配设有在头罩20内具有多个发热元件的热敏式打印头21、与打印头21相对的压板驱动轴23、缠绕色带R的缠绕驱动轴24以及后述的带盘32的定位突起25。压板驱动轴23和缠绕驱动轴24贯穿盒安装部10的底板27,底板27的下部空间配设有作为驱动压板驱动轴23和缠绕驱动轴24的动力系统的带进给动力系统26(参照图5)。
带盒C是在盒外壳31内部的上中央部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收纳卷绕有打印带T的带盘32,并在右下部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收纳卷绕有色带R的色带盘33而构成的,打印带T和色带R是以相同的宽度构成的。并且,在带盘32的左下部,形成有供覆盖上述打印头21的头罩20插入的贯穿孔34。进而,在贯穿孔34的附近,与打印带T和色带R重合的部分对应地配置有供上述压板驱动轴23嵌合并进行旋转驱动的压板辊35。另一方面,与上述色带盘33临近配置有嵌合着缠绕驱动轴24并进行旋转驱动的色带缠绕盘36。
当带盒C安装于盒安装部10时,头罩20插入贯穿孔34,定位突起25插入带盘32的中心孔,压板驱动轴23插入压板辊35的中心孔,缠绕驱动轴24插入色带缠绕盘36的中心孔。通过压板驱动轴23和缠绕驱动轴24的旋转驱动,将打印带T从带盘32输送出去,色带R从色带盘33输送出去,在贯穿孔34的部分与打印带T重合而一并前进,然后将打印带T从形成于盒外壳31的侧面的带送出口38输送到盒壳体31的外部,从而将色带R缠绕于色带缠绕盘36。另外,在打印带T与色带R一并前进的部分,压板辊35与打印头21隔着打印带T与色带R相对,进行所谓的打印进给。
打印带T由在背面形成有粘接剂层的记录带Ta、以及通过该粘接剂层粘贴在记录带Ta的剥离带Tb构成。并且,打印带T将记录带Ta作为外侧且将剥离带Tb作为内侧,卷绕收纳于带盘32。另外,对于打印带T,准备了带类别(带宽度、打印带T的底色、底纹、素材(质感)等)不同的多种打印带,分别与色带R一起收纳于盒外壳31内。例如,打印带T的带宽度在4~36mm的范围内准备多种,带厚度在0.1~0.8mm的范围内准备多种。
并且,在盒外壳31的背面设置有用于确定打印带T的类别的多个孔(省略图示)。另一方面,在盒安装部10中与多个孔对应地设有多个检测这些孔的位图案的微型开关等带识别传感器37(参照图4),使用该带识别传感器37检测多个孔的状态,从而能够判别带类别(尤其是带宽度)。
在将带盒C安装于盒安装部10并关闭了开闭盖6时,打印头21经由图外的头部释放机构转动,在打印头21与压板辊35之间夹入打印带T和色带R,带打印装置1处于打印待机状态。
在打印数据的输入、编辑之后,若发出指令进行打印动作,则对压板辊35进行旋转驱动,从带盒C输送出打印带T,并且打印头21进行驱动以对打印带T进行期望的打印。与该打印动作同时,在带盒C内缠绕色带R,并将打印带T的打印完毕部分从带排出口17送出到装置外部。
打印完成后,通过带切断机构11对打印带T进行半切割,并且对打印带T的打印完毕部分的后端部进行全切割。此处所谓的“全切割”,是指一体地切断打印带T整体、即记录带Ta和剥离带Tb的切断处理,所谓“半切割”,是指不切断剥离带Tb而仅切断记录带Ta的切断处理。另外,作为半切割,也可以设为仅切断剥离带Tb的结构。
通过带排出机构12的动作仅将切断后的带片的前端部从带排出口17排出。由此制作出打印有期望的字符等的标签。
如图3所示,带切断机构11具有对打印带T进行全切割的剪刀式全切割器61;相对于全切割器61设置于带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对打印带T进行半切割的铡刀式半切割器62;由步进电机构成,作为全切割器61和半切割器62的驱动源的切割器电机63;将切割器电机63的动力传递给全切割器61和半切割器62的切割器动力传递机构64;以及切割器位置检测传感器67,其面向构成切割器动力传递机构64的曲柄圆板74的周面的一个位置进行配设,检测曲柄圆板74的初始位置(参照图4)。并且,曲柄圆板74从初始位置起正旋转,之后逆旋转并返回到初始位置,由此全切割器61进行切断动作,曲柄圆板74从初始位置起逆旋转,之后正旋转并返回到初始位置,由此半切割器62进行切断动作。
参照图4对带打印装置1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带打印装置1具有操作部201、打印部202、切断部203和检测部204。另外,带打印装置1还具有驱动部205,该驱动部205由驱动显示器9的显示器驱动器211、驱动打印头21的打印头驱动器212、驱动带进给电机41的打印进给电机驱动器213和驱动切割器电机63的切割器电机驱动器214构成。还具有与上述各部分连接,控制带打印装置1整体的控制部200。
操作部201具有键盘5和显示器9,进行利用键盘5的字符信息的输入和各种信息在显示器9上的显示等,作为与用户的接口发挥作用。
打印部202具有用于使压板辊35和后述的排出驱动辊111旋转的带进给电机41和打印头21,通过带进给电机41的驱动使压板辊35旋转而输送打印带T。进而,根据所输入的字符信息驱动打印头21,从而对输送的打印带T进行打印。另外,打印部202通过带进给电机41的驱动使排出驱动辊111旋转,进行打印带T的排出。
切断部203具有使全切割器61和半切割器62进行动作的切割器电机63,通过切割器电机63的驱动由全切割器61和半切割器62对打印后的打印带T进行半切割和全切割。
检测部204具有带识别传感器37、切割器位置检测传感器67和后述的滑块检测器193,进行带类别的检测、切割器位置的检测和打印带T的有无检测,并且将各检测结果输出给控制部200。
控制部200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215、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216、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217和控制器(IOC:Input Output Controller:输入输出控制器)218,彼此通过内部总线219连接起来。而且CPU215按照ROM216内的控制程序,从带打印装置1内的各部分经由控制器218输入各种信号、数据。另外,根据所输入的各种信号、数据处理RAM217内的各种数据,经由控制器218向带打印装置1内的各部分输出各种信号数据。由此,例如根据检测部204的检测结果,由控制部200进行打印处理和切断处理的控制。
如图5所示,带进给动力系统26具有作为动力源的带进给电机41、将带进给电机41的动力传递给压板驱动轴23和缠绕驱动轴24的进给动力传递机构42。即,带进给电机41兼用作压板驱动轴23和缠绕驱动轴24的动力源。并且后面会详细叙述,该带进给电机41还作为带排出机构12的排出驱动辊111的动力源。
进给动力传递机构42具有与形成于带进给电机41的主轴的齿轮啮合的输入齿轮51、与输入齿轮啮合并且将动力分支到压板驱动轴23侧与缠绕驱动轴24侧双方的分支齿轮52、与分支齿轮52啮合并使缠绕驱动轴24轴接旋转的第1输出齿轮53、与分支齿轮52啮合的中继齿轮54、与中继齿轮54啮合并使压板辊35轴接旋转的第2输出齿轮55。驱动带进给电机41时,压板驱动轴23和缠绕驱动轴24经由各齿轮而旋转。由此,输送打印带T,并且与带进给同步地进行色带R的缠绕。
参照图6至图9对带排出机构12进行说明。带排出机构12通过夹持辊(进给辊)旋转进给并排出打印带T,夹持辊由与打印带T的剥离带Tb侧旋转接触的排出驱动辊111(第1辊)和与记录带Ta侧旋转接触的排出从动辊141(第2辊)构成。
带排出机构12具有:具备排出驱动辊111的驱动辊部101;具有与排出驱动辊111相对的排出从动辊141的从动辊部102;以及向排出驱动辊111传递从上述进给动力传递机构42进行动力分支后的带进给电机41的旋转动力的排出动力传递机构103(参照图5)。
此外,带排出机构12具有:分别形成为齿轮状且相互在重叠状态下卡合的驱动侧旋转体104和从动侧旋转体105;旋转体滑块106,其支承从动侧旋转体105,并且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构成以使得从动侧旋转体105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104卡脱;检测机构107,其检测滑动到一方的移动端的旋转体滑块106;以及分离接触机构108,其与开闭盖6的开闭联动,使排出从动辊141与排出驱动辊111分离接触。
如图7所示,驱动辊部101具有:排出驱动辊111;以及以自由旋转的方式保持排出驱动辊111和驱动侧旋转体104的驱动辊支座112。
驱动辊支座112由以下部件构成:与从动辊部102相对且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驱动辊开口114的开口形成片113;以及驱动侧安装片115,其从驱动辊开口114的带进给方向下游侧外缘起竖立设置于后方,并安装于基架(省略图示)。在驱动辊开口114的上下外侧形成有一对驱动辊轴承部116。将排出驱动辊111和驱动侧旋转体104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一对驱动辊轴承部116,并且从驱动辊开口114稍微向从动辊部102突出。此外,在驱动辊开口114的带进给方向下游侧的缘部的上下大致中间部,驱动侧旋转体104的外周部所处的旋转体支承部117朝向驱动辊开口114的内侧,突出设置成大致“C”字状。
排出驱动辊111具有上下两端部被支承于一对驱动辊轴承部116的驱动辊轴121;以及以自由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于驱动辊轴121的驱动侧上辊主体122和驱动侧下辊主体123。
在驱动侧上辊主体122的下端部,形成有与驱动侧旋转体104的驱动侧旋转体孔部132(将后述)嵌合的上辊嵌合凸部124。另一方面,在驱动侧上辊主体122的上端部形成有上辊齿轮部125。
此外,驱动侧下辊主体123与驱动侧上辊主体122同样地形成,在上端部形成有与驱动侧旋转体104的驱动侧旋转体孔部132嵌合的下辊嵌合凸部126,在下端部形成有下辊齿轮部127,排出动力传递机构103的下游端与该下辊齿轮部127啮合。
驱动侧旋转体104轴接于驱动辊轴121,并设置于驱动侧上辊主体122与驱动侧下辊主体123之间。驱动侧旋转体104在外周面形成有在周向上形成凹凸的齿轮齿状的驱动侧旋转体齿部131(第1凹凸部),并且在中心部上形成有上述上辊嵌合凸部124和下辊嵌合凸部126分别嵌合并且供驱动辊轴121贯穿插入的驱动侧旋转体孔部132。驱动侧旋转体104与排出驱动辊111的驱动侧上辊主体122和驱动侧下辊主体123形成为大致相同直径,在轴接于驱动辊轴121的状态下,相对于驱动侧上辊主体122和驱动侧下辊主体123在径向上没有伸出(参照图11)。
并且,上辊嵌合凸部124和下辊嵌合凸部126分别嵌合到驱动侧旋转体孔部132,由此驱动侧上辊主体122、驱动侧下辊主体123和驱动侧旋转体104被一体地轴支承于驱动辊轴121。并且,在经由排出动力传递机构103将带进给电机41的旋转动力传递至下辊齿轮部127时,驱动侧上辊主体122、驱动侧下辊主体123和驱动侧旋转体104一体旋转。另外,不论打印带T的带宽度如何,都以驱动侧旋转体104和从动侧旋转体105位于宽度方向大致中间部的方式送出打印带T。
如图8所示,从动辊部102具有:排出从动辊141;以及以自由旋转的方式保持排出从动辊141和从动侧旋转体105的从动辊支座142。
从动辊支座142具有固定于基架的固定支座143;以及可动支座144,其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排出从动辊141,并且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收纳于固定支座143,使得排出从动辊141与排出驱动辊111分离接触。
固定支座143形成为与驱动辊部101相对的面和带进给方向上游侧的面打开的箱状,并由以下部件构成:形成于上壁部下表面和下壁部上表面,引导可动支座144的滑动的上下一对引导槽151;导块153,其在与驱动辊部101相反侧的端部设置于上下大致中间部,形成有引导可动支座144的滑杆166的圆形导孔152;在导块153的上方突出设置于带进给方向下游侧,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承后述的钩部件175的钩支承轴154;以及从带进给方向上游侧的开放缘部起延伸设置,并安装于基架(省略图示)的从动侧安装片155。并且,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固定支座143的侧壁部下方内表面,形成有后述的联动卡合部198卡合的联动卡合承受部。
如图9所示,可动支座144形成为与驱动辊部101相对的面打开的箱状,在上壁部下表面和下壁部上表面,在驱动辊部101侧的端部,形成有支承从动辊轴171(将后述)的上下一对从动辊轴承部161,在下壁部上表面,相对于下侧的从动辊轴承部161,在与驱动辊部101侧的相反侧,形成有支承旋转部件支承轴191(将后述)的下端的旋转部件轴承部162。
可动支座144具有:形成于上壁部上表面和下壁部下表面,与各引导槽151卡合的上下一对引导肋163;在带进给方向上游侧的内侧面和下游侧的内侧面的上下方向大致中间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引导旋转体滑块106的滑动的一对导轨164;与固定支座143的导块153相对,后述的复位弹簧(省略图示)的一端接触的弹簧支承部(省略图示);从弹簧支承部起突出设置于驱动辊部101的相反侧(前侧),贯穿固定支座143上的导孔152的滑杆166;形成为在滑杆166的上方连接带进给方向上游侧的侧面和下游侧的侧面的水平部167;以及突出设置于水平部167的与驱动辊部101相反侧的端部上表面,与钩部件175卡合的支座卡合承受部168。此外,在滑杆166的前端,旋合有作用为防止滑杆166从导孔152脱落的防脱销169。
排出从动辊141具有上下两端部被支承于一对从动辊轴承部161的从动辊轴171;以及以自由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于从动辊轴171的从动侧上辊主体172和从动侧下辊主体173,排出从动辊141随着排出驱动辊111的旋转而旋转。
从动侧旋转体105以绕从动辊轴171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与支承其的旋转体滑块106一起设置于从动侧上辊主体172和从动侧下辊主体173之间。从动侧旋转体105在外周面形成有在周向上形成凹凸的齿轮齿状的从动侧旋转体齿部136(第2凹凸部),并且形成有从动辊轴171留有空隙地贯穿的圆形的从动侧旋转体孔部137。从动侧旋转体105与排出从动辊141的从动侧上辊主体172和从动侧下辊主体173形成为大致相同直径,在旋转体滑块106移动到了后退位置的状态(具体将后述)下,相对于从动侧上辊主体172和从动侧下辊主体173在径向上没有伸出(参照图11)。
从动侧旋转体齿部136形成为驱动侧旋转体齿部131互补的形状,构成为驱动侧旋转体104可与从动侧旋转体105啮合。从动侧旋转体105在与驱动侧旋转体104之间没有打印带T的状态下,与驱动侧旋转体104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随着驱动侧旋转体104的旋转而旋转。在驱动侧旋转体104与从动侧旋转体105之间夹入打印带T时,从动侧旋转体105与驱动侧旋转体104脱离卡合。另外,驱动侧旋转体104与从动侧旋转体105的重叠宽度例如为几mm左右。
分离接触机构108与开闭盖6的关闭联动,相对于排出驱动辊111,使排出从动辊141移动到可与排出驱动辊111之间夹持打印带T的夹持位置,与开闭盖6的打开联动,使排出从动辊141移动到与排出驱动辊111分离的分离位置。分离接触机构108具有构成为以固定支座143的钩支承轴154为中心自由转动的钩部件175、和与可动支座144的滑杆166外部嵌合的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可动支座144的弹簧支承部接触,另一端与固定支座143的导块153接触,相对于固定支座143将可动支座144朝驱动辊部101侧施力。
钩部件175由如下部件形成:与固定支座143的支座卡合承受部168卡合的钩卡合部176;与钩卡合部176弯曲相连,在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供钩支承轴154贯穿插入的轴孔的轴孔形成部177;以及与轴孔形成部177弯曲相连,供形成于开闭盖6的动作突起6a卡合的突起支承部178。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钩支承轴154上,组装有将钩部件175朝钩卡合部176与支座卡合承受部168卡合的方向进行转动施力的卡合弹簧(受扭螺旋弹簧)。
钩部件175在开闭盖6打开从而动作突起6a与突起支承部178脱离卡合时,被卡合弹簧施力,钩卡合部176朝与支座卡合承受部168卡合的方向转动。结果抵抗复位弹簧,排出从动辊141朝分离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在开闭盖6关闭从而动作突起6a与突起支承部178卡合时,抵抗卡合弹簧,钩卡合部176朝从支座卡合承受部168脱离卡合的方向转动。结果通过复位弹簧,排出从动辊141返回到夹持位置。
由此,排出从动辊141与开闭盖6的打开联动地朝分离位置移动,排出驱动辊111与排出从动辊141的间隙变宽。因此,在将带盒C放置到盒安装部10时,即使在打印带T从带送出口38伸出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打印带T可靠进入到排出驱动辊111与排出从动辊141之间地放置带盒C。并且,在将带盒C放置到盒安装部10后,通过关闭开闭盖6,排出从动辊141与其联动地移动到夹持位置,因此能够通过排出驱动辊111和排出从动辊141设为可旋转进给打印带T的状态。
另外,后述的旋转部件192也与排出从动辊141一起被可动支座144支承,因此旋转部件192通过分离接触机构108与开闭盖6的开闭联动地进行往复移动。
旋转体滑块106由以下部件构成:形成为俯视大致长方形,在驱动辊部101侧的一半部分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从动侧旋转体105的旋转体支承部181;以及在与驱动辊部101侧相反侧的一半部分比旋转体支承部181厚地形成的旋转部件卡合部182。
在旋转体支承部181上形成有沿旋转体滑块106的滑动方向延伸的长孔183(参照图10),从动辊轴171贯穿插入到该长孔183,旋转体滑块106能够相对于排出从动辊141滑动。此外在旋转体支承部181的上表面,以沿着长孔183的驱动辊部101侧的圆弧部外缘的方式突出设置有支承凸部184,支承凸部184与从动侧旋转体105的从动侧旋转体孔部137卡合,由此从动侧旋转体105以绕从动辊轴171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另一方面,在旋转部件卡合部182上形成有供后述的旋转部件192的卡合臂195卡合的卡合孔185。
并且,旋转体滑块106被上述导轨164引导,在支承于旋转体滑块106的从动侧旋转体105与驱动侧旋转体104卡合的前进位置、与从动侧旋转体105与驱动侧旋转体104脱离卡合的后退位置之间滑动。
检测机构107具有:下端被形成于可动支座144的旋转部件轴承部162支承的旋转部件支承轴191;以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旋转部件支承轴191支承的旋转部件192;以及经由大致方形的安装基板199安装于固定支座143的导块153的下方附近的滑块检测器193。并且,检测机构107具有转动施力弹簧(省略图示),该转动施力弹簧朝旋转体滑块106向前进位置滑动的方向,对与旋转体滑块106卡合的卡合臂195(将后述)的转动施力。
旋转部件192具有:供旋转部件支承轴191贯穿插入的圆筒状的轴部194;从轴部194的上端部起沿径向延伸,具有与上述卡合孔185卡合的卡合部的卡合臂195;以及从轴部194的下端部起以与卡合臂195大致垂直的方式沿径向延伸,前端部(被检测部)面对滑块检测器193的检测臂196。检测臂196形成得比卡合臂195长。
旋转部件192通过卡合臂195与旋转体滑块106的卡合孔185卡合,而与旋转体滑块106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的滑动联动地旋转。旋转部件192的卡合臂195和检测臂196与旋转体滑块106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的滑动联动地,以轴部194(旋转部件支承轴191)为中心往复转动。即,轴部194将卡合臂195在前后方向的转动转换为检测臂196在左右方向的转动,但与检测臂196比卡合臂195长的量相应,检测臂196的转动的振幅为卡合臂195的转动的振幅的数倍。另外,以下,将旋转体滑块106从前进位置滑动到后退位置时的卡合臂195和检测臂196的转动方向称作后退转动方向,旋转体滑块106从后退位置滑动到前进位置时的卡合臂195和检测臂196的转动方向称作前进转动方向。
检测臂196在其大致中间部弯曲成俯视曲柄状的弯曲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卡定转动施力弹簧的一端的钩持部197。转动施力弹簧由受扭螺旋弹簧构成,卷绕于旋转部件支承轴191,一端被卡定于上述钩持部197,另一端被卡定于固定支座143的内侧。转动施力弹簧将卡合臂195朝前进转动方向施力。即,转动施力弹簧经由卡合臂195朝向前进位置对旋转体滑块106施力。
并且,在旋转部件192的轴部194上,在检测臂196的基端部附近,形成有朝与卡合臂195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突出的联动卡合部198。旋转部件192与排出从动辊141一起被可动支座144支承,与排出从动辊141的从夹持位置向分离位置的移动联动,向与形成于固定支座143内侧的联动卡合承受部卡合的卡合位置移动,与排出从动辊141的从分离位置向夹持位置的移动联动,向与联动卡合承受部脱离卡合的脱离位置移动。
在联动卡合部198与联动卡合承受部卡合时,卡合臂195抵抗转动施力弹簧而朝后退转动方向转动,旋转体滑块106相对于排出从动辊141朝后退位置移动。在联动卡合部198与联动卡合承受部脱离卡合时,卡合臂195被转动施力弹簧施力而朝前进转动方向转动,旋转体滑块106相对于排出从动辊141朝前进位置移动。
滑块检测器193由透射型的光传感器(光中断器)构成,配设成面对转动到后退转动方向的转动端的检测臂196的前端部。滑块检测器193通过在相对配置的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之间插入检测臂196的前端部,截断该光,检测到旋转体滑块106滑动到了后退位置的情况。
另外,滑块检测器193可以由接触式传感器构成,但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用非接触式传感器,不需要如由接触式传感器构成的情况那样在旋转体滑块106移动到了后退位置时作用按压传感器的触点的力,因此能够以尽可能轻的力移动旋转体滑块106,即使在打印带T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检测。
参照图10至图13,说明开闭盖6的开闭时和打印带T的进给动作(排出动作)时的带排出机构12周围的一系列动作。
如图10至图13的各(a)所示,在打开开闭盖6时,开闭盖6的动作突起6a与钩部件175的突起支承部178脱离卡合,钩部件175的钩卡合部176与支座卡合承受部168卡合。其结果,排出驱动辊111从夹持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并且旋转部件192从脱离位置移动到卡合位置。伴随排出驱动辊111向分离位置的移动,绕从动辊轴171被支承的从动侧旋转体105也与驱动侧旋转体104分离,因此驱动侧旋转体104与从动侧旋转体105的间隙变宽。
并且,伴随旋转部件192向卡合位置的移动,联动卡合部198与联动卡合承受部卡合,卡合臂195和检测臂196朝后退转动方向转动。由此,旋转体滑块106相对于排出驱动辊111朝后退位置移动,因此被旋转体滑块106支承的从动侧旋转体105不会相对于排出驱动辊111朝驱动侧旋转体104侧突出。
由此,与开闭盖6的打开联动,排出从动辊141朝分离位置移动,并且旋转体滑块106相对于排出驱动辊111朝后退位置移动,因此排出驱动辊111与排出从动辊141的间隙变宽,并且驱动侧旋转体104与从动侧旋转体105的间隙变宽。因此,在将带盒C放置到盒安装部10时,即使在打印带T从带送出口38伸出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打印带T可靠进入到排出驱动辊111与排出从动辊141之间以及驱动侧旋转体104与从动侧旋转体105之间地放置带盒C。
如图10至图13的各(b)所示,在安装带盒C后,关闭开闭盖6时,开闭盖6的动作突起6a与钩部件175的突起支承部178卡合,钩部件175的钩卡合部176与支座卡合承受部168脱离卡合。其结果,排出驱动辊111从分离位置移动到夹持位置,并且旋转部件192从卡合位置移动到脱离位置。伴随旋转部件192向脱离位置的移动,联动卡合部198与联动卡合承受部脱离卡合。
在驱动侧旋转体104与从动侧旋转体105之间没有夹入打印带T的情况下,卡合臂195和检测臂196朝前进转动方向转动。由此,旋转体滑块106相对于排出驱动辊111朝前进位置移动,因此被旋转体滑块106支承的从动侧旋转体105与驱动侧旋转体104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此外,在该状态下,检测臂196没有面对滑块检测器193,因此通过滑块检测器193检测到旋转体滑块106没有移动到后退位置的情况,并检测到在驱动侧旋转体104与从动侧旋转体105之间以及排出驱动辊111与排出从动辊141之间没有打印带T的情况。
如图10至图13的各(c)所示,在进行打印处理,在排出驱动辊111与排出从动辊141之间插入打印带T时,从动侧旋转体105绕从动辊轴171以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由此从动侧旋转体105旋转而接受打印带T,驱动侧旋转体104和从动侧旋转体105不会妨碍被进给介质的通过。
并且,从动侧旋转体105在与驱动侧旋转体104之间夹入打印带T时,与驱动侧旋转体104脱离卡合,解除与驱动侧旋转体104的重叠状态。由此,支承从动侧旋转体105的旋转体滑块106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打印带T的厚度加上重叠状态的解除量。
与旋转体滑块106向后退位置的移动联动,旋转部件192的卡合臂195和检测臂196朝后退转动方向转动,检测臂196的前端部面对滑块检测器193。并且,通过滑块检测器193检测到旋转体滑块106移动到了后退位置的情况,并检测到在驱动侧旋转体104与从动侧旋转体105之间以及排出驱动辊111与排出从动辊141之间有打印带T的情况。
此处,对于旋转部件192,由于检测臂196形成得比卡合臂195长,面对滑块检测器193的检测臂196的前端部相对于轴部194设置于卡合臂195的卡合部的径向外侧,因此检测臂196的转动距离比与旋转体滑块106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的移动距离对应的卡合臂195的转动距离大。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检测旋转体滑块106移动到了后退位置的情况。此外,还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检测臂196的转动距离比与旋转体滑块106的移动距离对应的卡合臂195的转动距离大,与其对应地减少驱动侧旋转体104与从动侧旋转体105的重叠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打印装置1,在将带盒C放置到盒安装部10时,即使在打印带T从带送出口38伸出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打印带T可靠进入到排出驱动辊111与排出从动辊141之间以及驱动侧旋转体104与从动侧旋转体105之间地放置带盒C。此外,能够可靠检测排出驱动辊111与排出从动辊141之间的打印带T的有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作为驱动侧旋转体104和从动侧旋转体105,分别设为具有驱动侧旋转体齿部131和从动侧旋转体齿部136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只要驱动侧旋转体104和从动侧旋转体105相互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并且通过夹入的打印带T脱离卡合即可。
参照图14,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驱动侧旋转体254和从动侧旋转体255。驱动侧旋转体254由驱动侧小直径部261、以及在驱动侧小直径部261的两端面与驱动侧小直径部261设置在同轴上的驱动侧第1大直径部262和驱动侧第2大直径部263一体形成,整体形成为辊状,具有外周面在轴向上形成凹凸的驱动侧凹凸部(省略图示)。驱动侧第1大直径部262和驱动侧第2大直径部263与排出驱动辊111的驱动侧上辊主体122和驱动侧下辊主体123形成为大致相同直径,在轴接于驱动辊轴121的状态下,相对于驱动侧上辊主体122和驱动侧下辊主体123在径向没有伸出。
从动侧旋转体255由从动侧大直径部266、以及在从动侧大直径部266的两端面与从动侧大直径部266设置在同轴上的从动侧第1小直径部267和从动侧第2小直径部268一体形成,整体形成为辊状,具有外周面在轴向上凹凸且与驱动侧凹凸部互补的形状的从动侧凹凸部(省略图示)。从动侧大直径部266与排出从动辊141的从动侧上辊主体172和从动侧下辊主体173形成为大致相同直径,在旋转体滑块106移动到后退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从动侧上辊主体172和从动侧下辊主体173在径向没有伸出。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在驱动侧旋转体254上形成有驱动侧旋转体孔部,在从动侧旋转体255上形成有从动侧旋转体孔部。
利用该结构,驱动侧旋转体254和从动侧旋转体255相互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并且通过夹入的打印带T脱离卡合。原本如之前的实施方式的驱动侧旋转体104和从动侧旋转体105那样,驱动侧旋转体齿部131和从动侧旋转体齿部136分别是在周向上形成凹凸的形状,因此即使在打印带T较薄,并且由韧性差的材质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夹入在驱动侧旋转体齿部131和从动侧旋转体齿部136之间的打印带T难以弯曲成沿着驱动侧旋转体齿部131和从动侧旋转体齿部136的形状,因此能够充分解除重叠状态。因此,能够与重叠对应地使旋转体滑块106可靠移动。

Claims (13)

1.一种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进给辊,其具有第1辊和第2辊,夹持被进给介质并进行旋转进给;
第1旋转体,其轴接于所述第1辊的第1辊轴;
第2旋转体,其与所述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并且通过与所述第1旋转体之间夹入的所述被进给介质脱离卡合;
旋转体支承部件,其将所述第2旋转体支承为能够绕所述第2辊的第2辊轴自由旋转,并且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2辊进行移动,且在所述第2旋转体与所述第1旋转体卡合的前进位置和所述第2旋转体与所述第1旋转体脱离卡合的后退位置之间自由移动;以及
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旋转体支承部件移动到所述后退位置的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介质进给装置还具备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具有:轴部;卡合部,其与所述旋转体支承部件卡合,与所述旋转体支承部件在所述前进位置和所述后退位置之间的移动联动地以所述轴部为中心往复转动;以及被检测部,其与所述旋转体支承部件在所述前进位置和所述后退位置之间的移动联动地以所述轴部为中心往复转动,
所述被检测部相对于所述轴部,设置于所述卡合部的径向外侧,
所述检测单元构成为面对所述被检测部的一方的转动端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旋转体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在周向上凹凸的第1凹凸部,
所述第2旋转体通过在其外周面形成在周向上凹凸并且具有与所述第1凹凸部互补的形状的第2凹凸部,与所述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旋转体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在轴向上凹凸的第1凹凸部,
所述第2旋转体通过在其外周面形成在轴向上凹凸并且具有与所述第1凹凸部互补的形状的第2凹凸部,与所述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由非接触式传感器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介质进给装置还具有:
介质放置部,在该介质放置部中放置作为所述进给辊的旋转进给对象的所述被进给介质;
开闭部件,其对所述介质放置部进行开闭;以及
分离接触机构,其与所述开闭部件的关闭联动,使所述第2辊相对于所述第1辊,在能够与所述第1辊之间夹持所述被进给介质的夹持位置、和与所述第1辊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分离接触。
7.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以及
打印单元,其对由所述介质进给装置旋转进给的所述被进给介质进行打印。
8.一种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进给辊,其具有第1辊和第2辊,夹持被进给介质并进行旋转进给;
分离接触机构,其使所述第2辊相对于所述第1辊,在能够与所述第1辊之间夹持所述被进给介质的夹持位置、和与所述第1辊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分离接触;
第1旋转体,其轴接于所述第1辊的第1辊轴;
第2旋转体,其与所述第1旋转体在重叠的状态下卡合,并且通过与所述第1旋转体之间夹入的所述被进给介质脱离卡合;
旋转体支承部件,其构成为以绕所述第2辊的第2辊轴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第2旋转体,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2辊进行移动,且在所述第2旋转体与所述第1旋转体卡合的前进位置和所述第2旋转体与所述第1旋转体脱离卡合的后退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第2辊自由移动;以及
联动机构,其与所述第2辊从所述夹持位置向所述分离位置的移动联动,使所述旋转体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第2辊从所述前进位置移动到所述后退位置,并且与所述第2辊从所述分离位置向所述夹持位置的移动联动,使所述旋转体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第2辊从所述后退位置移动到所述前进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机构具有:
施力单元,其朝向所述前进位置对所述旋转体支承部件施力;以及
联动卡合部和联动卡合承受部,它们与所述第2辊从所述夹持位置向所述分离位置的移动联动地进行卡合,并且与所述第2辊从所述分离位置向所述夹持位置的移动联动地脱离卡合,
通过所述联动卡合部和所述联动卡合承受部卡合,抵抗所述施力单元而使所述旋转体支承部件从所述前进位置移动到所述后退位置,并且通过所述联动卡合部和所述联动卡合承受部脱离卡合,允许所述施力单元使所述旋转体支承部件向所述前进位置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机构还具备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具有:轴部,其在外周面形成有所述联动卡合部;以及支承部件卡合部,其与所述旋转体支承部件卡合,与所述联动卡合部和所述联动卡合承受部的卡脱联动而以所述轴部为中心往复转动,以使所述旋转体支承部件在所述前进位置和所述后退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第2辊从所述夹持位置向所述分离位置的移动联动,移动到所述联动卡合部与所述联动卡合承受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并与所述第2辊从所述分离位置向所述夹持位置的移动联动,移动到所述联动卡合部与所述联动卡合承受部脱离卡合的脱离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还具有被检测部,该被检测部与所述旋转体支承部件在所述前进位置和所述后退位置之间的移动联动地以所述轴部为中心往复转动,
所述介质进给装置还具有面对所述被检测部的一方的转动端位置的检测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介质进给装置还具有:
介质放置部,在该介质放置部中放置作为所述进给辊的旋转进给对象的所述被进给介质;以及
开闭部件,其对所述介质放置部进行开闭,
所述分离接触机构与所述开闭部件的打开联动,使所述第2辊从所述夹持位置移动到所述分离位置,与所述开闭部件的关闭联动,使所述第2辊从所述分离位置移动到所述夹持位置。
13.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以及
打印单元,其对由所述介质进给装置旋转进给的所述被进给介质进行打印。
CN201310019981.XA 2012-02-01 2013-01-18 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有该介质进给装置的打印装置 Active CN1032410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9610 2012-02-01
JP2012019611A JP5862331B2 (ja) 2012-02-01 2012-02-01 媒体送り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JP2012019610A JP5966392B2 (ja) 2012-02-01 2012-02-01 媒体送り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JP2012-019611 2012-0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41015A true CN103241015A (zh) 2013-08-14
CN103241015B CN103241015B (zh) 2015-09-02

Family

ID=48870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19981.XA Active CN103241015B (zh) 2012-02-01 2013-01-18 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有该介质进给装置的打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905661B2 (zh)
CN (1) CN10324101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1796A (zh) * 2015-08-28 2018-04-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处理装置以及带处理方法
CN114450171A (zh) * 2019-09-30 2022-05-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用带盒和打印设备
CN114536971A (zh) * 2020-11-26 2022-05-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辊、介质输送装置、液体喷出装置以及辊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7708B2 (ja) * 2012-09-27 2016-10-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7272030B2 (ja) 2019-03-19 2023-05-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リボン送り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JP7293784B2 (ja) 2019-03-25 2023-06-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検出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JP7211194B2 (ja) 2019-03-25 2023-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排出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JP7346933B2 (ja) * 2019-06-26 2023-09-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ッター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3211B2 (en) * 1999-04-26 2003-12-16 Shuichi Aratsu Printing device and roll paper
CN1861414A (zh) * 2005-05-10 2006-11-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卷纸输送装置和打印设备
US20090103965A1 (en) * 2007-10-19 2009-04-23 Manroland Ag Web-fed printing press
DE102008035754B4 (de) * 2008-07-31 2010-03-11 Eastman Kodak Co.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einer Position von Führungs- und/oder Transportrollen für Bedruckstoffe in Druckmaschinen
CN101746161A (zh) * 2008-12-01 2010-06-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US20100221052A1 (en) * 2009-02-27 2010-09-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Recording sheet de-cur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26214B2 (ja) * 2002-09-24 2008-07-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ラベルテープの印字装置
JP2005247442A (ja) * 2004-03-01 2005-09-15 Murata Mach Ltd 排出ローラ装置
JP4243864B2 (ja) * 2005-01-26 2009-03-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8001065A (ja) 2006-06-26 2008-01-10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08013265A (ja) 2006-07-03 2008-01-24 Seiko Epson Corp 送りローラ、送り検出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JP5152247B2 (ja) * 2010-04-27 2013-02-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3211B2 (en) * 1999-04-26 2003-12-16 Shuichi Aratsu Printing device and roll paper
CN1861414A (zh) * 2005-05-10 2006-11-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卷纸输送装置和打印设备
US20090103965A1 (en) * 2007-10-19 2009-04-23 Manroland Ag Web-fed printing press
DE102008035754B4 (de) * 2008-07-31 2010-03-11 Eastman Kodak Co.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einer Position von Führungs- und/oder Transportrollen für Bedruckstoffe in Druckmaschinen
CN101746161A (zh) * 2008-12-01 2010-06-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US20100221052A1 (en) * 2009-02-27 2010-09-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Recording sheet de-cur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1796A (zh) * 2015-08-28 2018-04-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处理装置以及带处理方法
CN114450171A (zh) * 2019-09-30 2022-05-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用带盒和打印设备
CN114536971A (zh) * 2020-11-26 2022-05-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辊、介质输送装置、液体喷出装置以及辊的制造方法
CN114536971B (zh) * 2020-11-26 2023-06-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辊、介质输送装置、液体喷出装置以及辊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41015B (zh) 2015-09-02
US20130195535A1 (en) 2013-08-01
US8905661B2 (en) 2014-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1015A (zh) 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有该介质进给装置的打印装置
US5133615A (en) Ticket issuing machine
US6408750B1 (en) Printer capable of cutting margins
US7410315B2 (en) Paper discharge mechanism for a printer, and a printer
CN106687295A (zh) 带盒
CN107921796A (zh) 带处理装置以及带处理方法
CN106715134A (zh) 带盒
CN102806782A (zh) 带切断装置、带打印装置以及步进电机的控制方法
US20140186088A1 (en) Printer
CN105313507A (zh) 用于形成自层压式打印标签的带式打印机、带盒和墨带
CN103241013A (zh) 驱动装置、具有驱动装置的印刷装置及驱动装置控制方法
CN101758670B (zh) 图像记录装置
CN101920602A (zh) 打印机
JP5966392B2 (ja) 媒体送り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JP4760224B2 (ja) バインダカートリッジ
CN203185857U (zh) 电子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CN101151163A (zh) 带处理装置、带处理装置的带处理方法及程序
JP5839520B1 (ja) ラベルプリンタ
CN107428174B (zh) 带印刷装置
CN104943412A (zh) 传送装置
US5913623A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1105383A (ja) シート切断装置
JP2013000956A (ja) テープ処理装置
CN202293699U (zh) 带盒
CN100423946C (zh) 薄料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