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30569A - 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 Google Patents

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30569A
CN103230569A CN2013101558186A CN201310155818A CN103230569A CN 103230569 A CN103230569 A CN 103230569A CN 2013101558186 A CN2013101558186 A CN 2013101558186A CN 201310155818 A CN201310155818 A CN 201310155818A CN 103230569 A CN103230569 A CN 1032305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x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e prepar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558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建国
张梅红
于艳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15581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30569A/zh
Publication of CN103230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05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大青叶9~12g,蒲公英12~15g,板蓝根9~12g,金银花9~12g,穿心莲9~12g,郁金9~12g,虎杖9~12g,黄芩9~12g,桔梗6~9g,连翘9~12g,升麻9~12g,柴胡6~9g,白僵蚕9~12g,夏枯草9~12g,浙贝母12~15g,甘草6g。制备方法:取上述原料药,加适量水,文火煎煮浓缩成400ml/剂,滤渣成汤剂,早晚各服200ml,每日一剂,5剂为一疗程。本发明纯中药制剂,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

Description

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纯中药制作而成的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多流行于冬春季节。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病征,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腮腺肿胀在发病1~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约2周肿胀完全退尽。在发病初期的3~5天,可有发热、乏力、不愿吃东西等全身症状。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腮腺炎分为细菌性和传染性两种。化脓性腮腺炎是细菌性腮腺炎的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主要是葡萄球菌。常见的病因包括:(1)腮腺分泌机能减退,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及衰弱的患者;(2)腮腺导管口堵塞;(3)腮腺邻近组织的炎症。症状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增多,腮腺局部红、肿、痛、热。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病毒性腮腺炎通常称为流行性腮腺炎,较多发生于幼儿或少年时期,有传染接触史。可双侧或单侧受累,白细胞不但不增高反而减低或正常,局部症状和化脓性相似,但没有化脓倾向。
目前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早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采用刺激分泌的方法以保持唾液分泌畅通。如果病程超过一周,进入化脓期,则应进行切开排脓手术。而病毒性腮腺炎没有特效疗法,可以使用前述中药治疗,如果有并发细菌感染的可以使用抗菌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散风。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作而成:大青叶9~12g,蒲公英12~15g,板蓝根9~12g,金银花9~12g,穿心莲9~12g,郁金9~12g,虎杖9~12g,黄芩9~12g,桔梗6~9g,连翘9~12g,升麻9~12g,柴胡6~9g,白僵蚕9~12g,夏枯草9~12g,浙贝母12~15g,甘草6g。制备方法:取上述原料药,加适量水,文火煎煮浓缩成400ml/剂,滤渣成汤剂,早晚各服200ml,每日一剂,5剂为一疗程。一般服用1~2个疗程内症状减轻或消失。
最佳配比:大青叶10g,蒲公英15g,板蓝根10g,金银花10g,穿心莲10g,郁金10g,虎杖10g,黄芩10g,桔梗10g,连翘10g,升麻10g,柴胡10g,白僵蚕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5g,甘草6g。
腮腺炎在中医学称为“痄腮”,民间又俗称“蛤蟆瘟”、“大头瘟”。隋代《诸病源候论》有“风热毒气客于咽喉、颌颊之间,与气血相搏,结聚肿痛”的记载。金代窦杰《疮经验全书》在《诸病源候论》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指出“痄腮毒受在耳根,耳聤,通于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是风毒症”。《温病条辨》说:“温毒者,秽浊也,凡地气之秽未有不因少阳之气而上升者,春夏地气发泄,故多有此证”。故中医学认为,腮腺炎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其发病机理可归结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亏滞和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底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若受邪较重则常常并发少腹痛、辜丸肿胀。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则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变症。总之,因本病是风热时毒或湿热蕴结郁阻少阳、阳明之经,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消肿为主。西医药治疗腮腺炎目前方法较单一,而中医药治疗腮腺炎有独特的优势。但历代文献缺乏对上述导致腮腺炎的病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面认识,多侧重于从风、热、毒等病理因素的一个方面论治,未能结合经络辨证系统性综合治疗,疗效不够理想。
本发明的治疗机理:
药理学资料表明,上述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止痛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甘草有类激素样作用,能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
大青叶,味苦性寒,归胃、心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斑。《本草正义》载其:“味苦气寒,为清热解毒之上品,专主温邪热病,实热蕴结,及痈疡肿毒诸证”。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疗疮肿毒,乳痈,瘰疠,目赤,咽痛。《本草正义》:“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
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治疗疮疖痈毒,红肿热痈之证。《本草述》记述板蓝根:“治天行大头热毒”。
金银花,归肺,胃,心,大肠经。《神农本草经》载“金银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淤之功效,主治外感风热、瘟病初起、疮疡疔毒、红肿热痛。
穿心莲,味苦,性寒。心、肺、大肠、膀胱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连翘,味苦,性微寒。入心、肺、小肠经。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疏散风热。
以上六味药,为本方的主药,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
郁金,味辛、苦,性寒。归心、肝、胆经。功能活血止能,行气解郁,清心凉血,疏肝利胆。
虎杖,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胆经。功能活血散瘀,祛风通络,清热利湿,解毒。《滇南本草》载其能攻诸肿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心、肝、胆、大肠经。功能泻火解毒,止血,清热燥湿。《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
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能引诸药上行,《本草经疏》谓“借其升上之力,以为舟楫胜载之用,此佐使之职也”。
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归肺、脾、大肠、胃经。具有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载升麻解百毒,辟温疾。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功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本草纲目》称“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
白僵蚕,味辛咸,性平。入肝、肺、胃经。功能祛风解痉,化痰散结。《本草求真》: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之品。能治丹毒瘙痒,亦是风与热炽,得此辛平之味,拔邪外出,则热自解。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功能清肝明目,散结解毒。《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疬散结气。
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功能清热化痰,散结消肿。《本草正》记载浙贝母“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功能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上述诸药合用,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化痰祛风,疏肝止痛,针对腮腺炎的根本病机,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综合分析本发明治疗腮腺炎的药理学机理,可能在于抗菌、抗病毒、解热、止痛等方面。本发明采用上述配方后,具有如下临床效果:
1.有效治疗腮腺炎,临床治愈率为46.7%,显效率为26.7%,有效率为23.3%,临床总有效率为96.7%。
2.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
3.纯中药制剂,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本方针对腮腺炎的病机,精选常用中药,探索最佳剂量,组成治疗腮腺炎的固定方剂,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作而成:大青叶9~12g,蒲公英12~15g,板蓝根9~12g,金银花9~12g,穿心莲9~12g,郁金9~12g,虎杖9~12g,黄芩9~12g,桔梗6~9g,连翘9~12g,升麻9~12g,柴胡6~9g,白僵蚕9~12g,夏枯草9~12g,浙贝母12~15g,甘草6g。制备方法:取上述原料药,加适量水,文火煎煮浓缩成400ml/剂,滤渣。
实施例2: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作而成:取大青叶10g,蒲公英15g,板蓝根10g,金银花10g,穿心莲10g,郁金10g,虎杖10g,黄芩10g,桔梗10g,连翘10g,升麻10g,柴胡10g,白僵蚕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5g,甘草6g。制备方法:取上述原料药,加水1500ml,文火煎煮浓缩成400ml/剂,滤渣。
临床试验:
为验证本发明的治疗效果,于2010~2012年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对本发明进行了如下临床试验:
1.资料和方法
1.1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初病时可有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疼痛,有弹性感。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实验室检查:(1)血象检查。血白细胞总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继发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淀粉酶活性增高,与腮腺肿胀相平行,2周左右恢复至正常。(3)病原学检查。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用补体结合试验或ELISA法检测抗V(Virus)和抗S(Soluble)两种抗体,S抗体在疾病早期的阳性率为75%,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证据,患病6~12月后逐渐下降消失,病后2年达最低水平并持续存在。
1.1.2中医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温毒在表证: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触之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咽痛、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热毒蕴结证: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胀痛,范围大,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口渴欲饮,头痛呕吐,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邪陷心肝证:高热不退,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头痛项强,烦躁,呕吐剧烈,或神昏嗜睡,反复抽搐,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1.1.3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2)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3)由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4)同时符合下述病例排除标准。
1.1.4病例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其他疾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3)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4)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1.2一般资料
6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0~28岁,平均14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0天,平均10天。西药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11~29岁,平均14.5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1天,平均11.9天。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1)治疗组30例,给予本药物。水煎,浓缩成400ml/剂,每日1剂,早晚各服200ml,连续服用1个疗程,判定疗效。(2)对照组30例,利巴韦林,1g/d,儿童15mg/kg,静滴,7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判定疗效。
1.3观察项目
1.3.1安全性观测项目:(1)一般检测项目:心率、血压、呼吸、脉搏;(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3)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BUN,Cr)。
1.3.2疗效性观察项目:(1)观察治疗前后腮腺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2)观察血液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改善情况。
1.4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腮腺炎的疗效评定标准,结合临床自拟如下:
1.4.1疗效判定:(1)痊愈: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正常;(2)显效: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明显减轻,可正常生活及工作,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明显改善;(3)有效: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减轻,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有改善;(4)无效: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无改善。
1.4.2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均由SPSS11.5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临床疗效综合比较及分析(见表1)
表1临床疗效综合比较n(%)
Figure BSA00000886730700071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3安全指标监测
治疗组30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脉搏、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本发明对于腮腺炎的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检查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显著缩短病程,预防复发,从而达到治疗腮腺炎的目的。
典型病例
病例1:张×,男12岁,学生,于2010年4月2日感觉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舌苔淡黄舌质红,脉象浮数。经某医院给与西药注射治疗,病势热稍有减缓,3天后,热像非但不减,反呈上升趋势,继续治疗2日,病情未见好转来我处。查体:患儿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舌红苔黄脉滑数,发热39℃。遂给本方治疗,水煎服日1剂,取400ml,日2次温服。服用2剂后,症状大减,继续服用4剂诸症悉除。
病例2:赵×,女,21岁,于2011年4月21日就诊。该患于3日前自觉精神倦怠,右耳下肿胀,痠楚,曾自服板蓝根冲剂。昨日起发热微恶寒,右耳下肿胀加剧,张口及咀嚼受限,大便结,小便短,色深黄。体检:体温38℃,脉搏86次/分,舌淡红,苔薄黄,脉象濡数,右侧耳下漫肿,按之痠楚,皮色不红,无灼热感,左侧肿胀不明显,自诉有轻微痠痛感。给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5日后,病愈。
病例3:王×,5岁,因腮腺肿大2天,于2012年3月12日就诊。双侧腮腺肿大,查体:腮腺导管红肿,无脓性分泌物。舌红苔黄脉滑数。血淀粉酶326IU/L.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给本方治疗,水煎服日1剂取200ml,日2次温服.连服6日后,病愈。
病例4:许××,男29岁,于2010年2月6日就诊。7天前,患者开始出现腮腺肿大,近3天腮腺疼痛明显,发热,纳食减少。查体:双侧腮腺轻度肿大,边界不清,触痛。舌淡红,苔薄黄,脉象弦数。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给予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日后,病愈。
病例5:杨××,男,7岁。于2011年2月17日就诊。6天前,患儿开始发热、腮腺肿痛。一天前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舌质红,舌苔黄厚。查体:双侧腮腺轻度肿大,边界不清,触痛不明显,颈有抵抗,病理反射(一)。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并脑膜炎。遂给本方治疗,水煎服日1剂取200ml,日2次,温服。服用7剂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7剂诸症悉除。
病例6:张××,男,37岁。于2010年10月24日就诊。患者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张口及咀嚼受限,发热、乏力、纳差,大便结,小便短,色深黄。查体:双侧腮腺轻度肿大,边界不清,触痛不明显。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遂给本方治疗,水煎服日1剂,取400ml,日2次,温服。服用3剂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4剂,诸症悉除。

Claims (2)

1.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大青叶9~12g,蒲公英12~15g,板蓝根9~12g,金银花9~12g,穿心莲9~12g,郁金9~12g,虎杖9~12g,黄芩9~12g,桔梗6~9g,连翘9~12g,升麻9~12g,柴胡6~9g,白僵蚕9~12g,夏枯草9~12g,浙贝母12~15g,甘草6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各组份的最佳重量配比为:大青叶10g,蒲公英15g,板蓝根10g,金银花10g,穿心莲10g,郁金10g,虎杖10g,黄芩10g,桔梗10g,连翘10g,升麻10g,柴胡10g,白僵蚕10g,夏枯草10g,浙贝母15g,甘草6g。
CN2013101558186A 2013-04-25 2013-04-25 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Pending CN1032305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558186A CN103230569A (zh) 2013-04-25 2013-04-25 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558186A CN103230569A (zh) 2013-04-25 2013-04-25 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30569A true CN103230569A (zh) 2013-08-07

Family

ID=48878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558186A Pending CN103230569A (zh) 2013-04-25 2013-04-25 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30569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56148A (zh) * 2013-12-27 2014-03-26 丁丽 一种治疗腮腺炎的中药配方
CN104922273A (zh) * 2015-07-03 2015-09-23 梧州市景泰养鳖专业合作社 治疗中华鳖腮腺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40383A (zh) * 2015-07-03 2015-09-30 梧州市景泰养鳖专业合作社 一种治疗中华鳖腮腺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88198A (zh) * 2015-11-30 2016-02-03 姜晓红 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汤剂
CN105343627A (zh) * 2015-12-03 2016-02-24 刘彩虹 一种治疗热毒型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CN105362464A (zh) * 2015-12-06 2016-03-02 景金发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6074887A (zh) * 2016-08-16 2016-11-09 安徽天乾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组治疗腮腺炎的中药组方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6757A (zh) * 2010-06-02 2010-09-01 泰一和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扁桃体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6757A (zh) * 2010-06-02 2010-09-01 泰一和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扁桃体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国钧: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新中医》 *
尹毅: "中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7例", 《中国民间疗法》 *
李涛: "复方双花片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00例", 《内蒙古中医药》 *
王艳文等: "自拟腮腺炎合剂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内蒙古中医》 *
董俊峰: "中药治疗小儿腮腺炎高烧500例", 《陕西中医》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56148A (zh) * 2013-12-27 2014-03-26 丁丽 一种治疗腮腺炎的中药配方
CN104922273A (zh) * 2015-07-03 2015-09-23 梧州市景泰养鳖专业合作社 治疗中华鳖腮腺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40383A (zh) * 2015-07-03 2015-09-30 梧州市景泰养鳖专业合作社 一种治疗中华鳖腮腺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22273B (zh) * 2015-07-03 2017-12-22 梧州市景泰养鳖专业合作社 治疗中华鳖腮腺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40383B (zh) * 2015-07-03 2017-12-22 梧州市景泰养鳖专业合作社 一种治疗中华鳖腮腺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88198A (zh) * 2015-11-30 2016-02-03 姜晓红 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汤剂
CN105343627A (zh) * 2015-12-03 2016-02-24 刘彩虹 一种治疗热毒型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CN105362464A (zh) * 2015-12-06 2016-03-02 景金发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6074887A (zh) * 2016-08-16 2016-11-09 安徽天乾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组治疗腮腺炎的中药组方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30569A (zh) 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制剂
CN103860697A (zh) 一种用于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2772511B (zh) 一种治疗痄腮的中药组合物
CN103191290B (zh) 一种治疗鼻渊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3041030B (zh) 一种治疗大头瘟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4587302A (zh) 一种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中药制剂
CN103301211A (zh) 一种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药
CN102772650A (zh) 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73935A (zh) 一种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中药制剂
CN102526620B (zh) 一种治疗妇科炎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应用
CN103536721A (zh) 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中药
CN103341059A (zh) 一种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3585360A (zh) 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
CN105214067A (zh) 一种治疗结肠癌术后腹泻的药物
CN100556442C (zh) 用于治疗感冒的药
CN102698102A (zh) 一种治疗慢性喉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4147334A (zh) 一种祛痰药的中药配方
CN108671186A (zh) 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中药灌肠剂
CN103494924B (zh) 一种治疗湿热郁结型痤疮的中药组合物
CN106237115A (zh) 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89841A (zh) 一种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药物组合物
CN106266970B (zh) 一种治疗生产引发子宫内膜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4721386B (zh) 一种治疗虚寒型咳喘的中药外用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07124A (zh) 一种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中药制剂
CN103393948B (zh) 一种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中药制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