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15756B -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15756B
CN103215756B CN201310020001.8A CN201310020001A CN103215756B CN 103215756 B CN103215756 B CN 103215756B CN 201310020001 A CN201310020001 A CN 201310020001A CN 103215756 B CN103215756 B CN 1032157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part
spacing
feeding adjusting
sewing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00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15756A (zh
Inventor
三浦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077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403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15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57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15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57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其减少缝制间距切换时的部件间的摩擦。其具有:变更缝制间距的转动体;使转动体的转动角度变化的凸轮部件;对凸轮部件的转动角度进行设定的第一和第二调节部件;以使凸轮部件进行转动动作而切换凸轮部和转动体的抵接部之间的抵接状态的间距切换致动器。凸轮部隔着缝制间距为0的中间位置而相对地形成对正向进给间距进行调节的正向进给调节部、对逆向进给间距进行调节的逆向进给调节部。布料进给调节装置具有: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其使抵接部在正向进给调节部和逆向进给调节部之间移动而切换缝制方向;控制部,其在间距切换致动器动作开始时,使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在不切换缝制方向的范围内进行驱动。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两个调节部件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在从布料进给驱动源向进给齿传递进给动作的路径中途,具有能够调节其动作传递量的进给调节体。通过使该进给调节体转动而改变角度,从而能够调节缝制间距(进给量)。该进给调节体具有下述构造,即,在中立角度时缝制间距为0,如果从中立角度向一定方向转动,则正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从0开始增加,如果从中间角度向相反方向转动,则逆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从0开始增加。
另外,已知一种布料进给调节机构,其为了与缝制用途对应而灵活运用缝制间距,从而构成为能够切换单独设定的两个缝制间距。例如,布料进给调节机构构成为,具有两个调节部件,它们预先分别设定了与上述进给调节体的不同角度对应的不同缝制间距,在切换缝制间距时,能够从由一个进给调节部件设定的缝制间距向由另一个进给调节部件设定的缝制间距切换。
例如,图16示出了在日本特开2007-202667号公报所记载的布料进给调节机构100。布料进给调节机构100具有:第一调节部件101及第二调节部件102,其通过刻度盘操作而进行前进/后退移动;第一凸轮部件103,其具有通过支撑轴109而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的下端,并且通过螺旋弹簧107承受朝向图16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作用力,被第一调节部件101的前端部101A按压而转动;第二凸轮部件104,其具有通过支撑轴110而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的中间部,被第二调节部件102的前端部102A按压而转动;进给调节腕106,其具有单个抵接销105,可以与第一凸轮部件103及第二凸轮部件104的凸轮部103A、104A抵接;以及作用腕108,其与第二凸轮部件104连结,通过气缸(未图示)的作用而向图16中的左方移动。
进给调节腕106与进给装置的进给调节体(未图示)连结,如果该进给调节腕106转动,则进给调节体也联动地进行转动。
通过进给调节腕106的抵接销105与第一及第二凸轮部件103、104的凸轮部103A、104A进行抵接,从而经由进给调节腕106确定进给调节体的角度,将缝制间距调节为与抵接位置对应的缝制间距。
各凸轮部件103、104的凸轮部103A、104A均形成为在凹部的两侧具有倾斜部的大致V字状,并且该凹部成为使进给调节体处于中立角度的中间位置。各凸轮部103A、104A形成为,其一个倾斜部越远离中间位置,正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越大,各凸轮部的另一个倾斜部越远离中间位置,逆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越大。通过使抵接销105沿隔着中间位置相对的两侧倾斜部移动,从而进给调节体分别向正反各个方向转动,从而调节缝制间距的设定。
通常如图16所示,第一凸轮部件103通过螺旋弹簧107而承受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作用力,与第一调节部件101抵接,并且第二凸轮部件104以不与第二调节部件102抵接的方式退避。在该状态下,第二凸轮部件104的凸轮部104A位于第一凸轮部件103的凸轮部103A的后方(图16中的右方),远离抵接销105,第一凸轮部件103的凸轮部103A与抵接销105抵接而以由第一调节部件101设定的缝制间距进行布料进给。
如果在该状态下按下切换按钮,则通过气缸的动作,第二凸轮部件104的凸轮部104A位于第一凸轮部件103的凸轮部103A的前方(图16中的左方),以使得第二凸轮部件104与第二调节部件102抵接的方式,使第二凸轮部件104向图16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凸轮部件104的凸轮部104A与抵接销105卡合,从而将由第一调节部件101设定的缝制间距切换至由第二调节部件102设定的缝制间距。并且,通过气缸的不动作而恢复至所述通常状态。
另外,该布料进给调节机构100搭载有气缸,其承受朝向逆向进给的切换按钮的操作,使进给调节腕106的抵接销105从各凸轮部103A、104A中的正向进给侧的倾斜部向逆向进给侧的倾斜部转动,从而切换进给方向。
但是,在现有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机构中,在与气缸的作用/不进行作用对应而切换缝制间距时,从抵接销105与一个凸轮部件103(104)的凸轮部103A(104A)抵接的状态开始,直至抵接销105与另一个凸轮部件104(103)的凸轮部104A(103A)卡合而使得另一个凸轮部件104(103)与对应的调节部件102(101)的前端部102A(101A)卡合为止,使另一个凸轮部件104(103)旋转。因此,在从抵接销105与另一个凸轮部件的凸轮部卡合开始至另一个凸轮部件与对应的调节部件的前端部卡合为止,抵接销105和该凸轮部彼此发生滑动。由此,切换动作用的气缸需要具有与该抵接销和凸轮部之间的滑动摩擦导致的阻力对应的输出。这个情况即使在取代气缸而使用电磁铁等其它动作单元时也同样产生。
另外,还存在下述问题,即,由于因滑动而使凸轮部件或抵接销磨损,缝制间距变化,所以需要调整,维护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缝制间距切换动作的协调化。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具有:第一调节部件,其通过操作而前进/后退移动;第二调节部件,其通过操作而前进/后退移动;第一凸轮部件,其通过第一支撑轴而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被所述第一调节部件按压而限制旋转位置;第二凸轮部件,其通过第二支撑轴而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可与所述第二调节部件接触/离开,在抵接时被按压而限制旋转位置;间距切换致动器,其与所述第二凸轮部件连结,使第二凸轮部件与所述第二调节部件接触/离开;以及控制部,其驱动所述间距切换致动器。所述第一凸轮部件具有第一凸轮部,其将缝制间距为0的中间位置作为边界,相对地形成能够设定正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的第一正向进给调节部、以及能够设定逆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的第一逆向进给调节部。所述第二凸轮部件具有第二凸轮部,其将缝制间距为0的中间位置作为边界,相对地形成能够设定正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的第二正向进给调节部、以及能够设定逆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的第二逆向进给调节部。所述布料进给调节装置还具有:转动体,其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凸轮部和所述第二凸轮部的其中一个抵接的抵接部,能够以一个轴为中心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并且与其旋转角度对应而在从正向进给至逆向进给的范围内变更缝制间距;以及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其以使得所述抵接部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凸轮部的其中一个的所述正向进给调节部和所述逆向进给调节部之间移动的方式,使所述转动体旋转,由此,将缝制方向从正向进给方向和逆向进给方向的其中一个方向向另一方向切换,控制部在所述间距切换致动器的动作开始时,将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在不会切换缝制方向的范围内进行驱动。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具有:第一调节部件,其通过操作而前进/后退移动;第二调节部件,其通过操作而前进/后退移动;凸轮部件,其通过支撑轴而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被所述第一调节部件按压而限制旋转位置;间距切换致动器,其与所述凸轮部件连结,使所述凸轮部件与所述第二调节部件接触/离开;以及控制部,其驱动所述间距切换致动器。所述凸轮部件具有凸轮部,其将缝制间距为0的中间位置作为边界,相对地形成能够通过所述抵接部的抵接而调节正向进给的缝制间距的正向进给调节部、以及能够通过所述抵接部的抵接而调节逆向进给的缝制间距的逆向进给调节部。所述布料进给调节装置还具有:转动体,其具有能够与所述凸轮部抵接的抵接部,能够以一个轴为中心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并且与其旋转角度对应而在从正向进给至逆向进给的范围内变更缝制间距;以及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其以使得所述抵接部在所述凸轮部的所述正向进给调节部和所述逆向进给调节部之间移动的方式,使所述转动体旋转,由此,将缝制方向从正向进给方向和逆向进给方向的其中一个方向向另一方向切换,控制部在所述间距切换致动器的动作开始时,将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在不会切换缝制方向的范围内进行驱动。
所述布料进给调节装置也可以还具有对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规定动作量进行检测的检测单元,所述控制部在直至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规定动作量为止,执行所述间距切换致动器的动作开始时的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动作。
所述布料进给调节装置也可以还具有对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动作时间进行计时的计时单元,所述控制部在直至所述计时单元计时至规定的动作时间为止,执行所述间距切换致动器的动作开始时的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动作。
发明的效果
在使用第一和第二凸轮部件而设定两个不同缝制间距的结构的情况下,首先,操作第一和第二调节部件而分别确定前进/后退位置。此时,第一凸轮部件与第一调节部件抵接,第二凸轮部件远离第二调节部件。
然后,在从选择了由第一调节部件设定的缝制间距的状态切换至由第二调节部件设定的缝制间距的情况下,与间距切换致动器同时地,使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在不会切换缝制方向的范围内进行驱动。其结果,抵接部从正向进给调节部/逆向进给调节部的一个向另一个移动。在此期间,由于间距切换致动器执行凸轮部件的切换动作,所以可以避免或减少抵接部和第二凸轮部件的凸轮部之间的滑动接触。由此,滑动摩擦减少,即使是输出较低的小型间距切换致动器也可以容易地进行缝制间距切换动作。
另外,通过减少滑动摩擦,可以更快速地进行缝制间距切换动作。
此外,通过减少滑动摩擦,可以减少抵接部和凸轮部的磨损,实现耐久性及维护性的提高。
在使用一个凸轮部件设定两个不同缝制间距的结构的情况下,首先,操作第一和第二调节部件,确定各自的前进/后退位置。在此时,凸轮部件与第一调节部件抵接,远离第二调节部件。
然后,在从选择了由第一调节部件设定的缝制间距的状态切换至由第二调节部件设定的缝制间距的情况下,与间距切换致动器同时地,使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在不会切换缝制方向的范围内进行驱动。其结果,在凸轮部件的凸轮部中,抵接部从正向进给调节部和逆向进给调节部的一个向另一个移动。并且,在此期间,由于间距切换致动器使凸轮部件转动而切换抵接部和凸轮部之间的抵接位置,所以可以避免或减少抵接部和凸轮部之间的滑动接触。由此,滑动摩擦减少,间距切换致动器的负载减少,从而能够使用输出较低的小型间距切换致动器。
另外,通过减少滑动摩擦,可以更快速地进行缝制间距切换动作。
此外,通过减少滑动摩擦,可以减少抵接部和凸轮部的磨损,实现耐久性及维护性的提高。
另外,在构成为具有对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规定动作量进行检测的检测单元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该检测单元检测间距切换致动器的适当的动作量,可以进行更准确的动作,可以实现机构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在构成为具有对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动作时间进行计时的计时单元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该计时单元检测间距切换致动器的适当的动作定时,可以进行更准确的动作,可以实现机构可靠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缝纫机的底座部内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的V-V剖面图。
图3是图1中的W-W剖面图。
图4是传动机构的斜视图。
图5是布料进给调节机构的斜视图。
图6(A)是从Y轴方向观察抵接销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一凸轮部件的动作说明图,图6(B)是从Y轴方向观察设定了正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的第一凸轮部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7(A)是从Y轴方向观察从第二调节部件退避后的第二凸轮部件的动作说明图,图7(B)是从Y轴方向观察抵接在第二调节部件上的第二凸轮部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8(A)表示方向切换气缸的停止状态,图8(B)表示方向切换气缸在微小动作量下的动作状态。
图9是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0是间距切换控制中的时序图。
图11是布料进给调节机构的另一个例子的斜视图。
图12是图11的布料进给调节机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13是图11的布料进给调节机构的凸轮部件的侧视图。
图14是传动机构的另一个例子的分解斜视图。
图15是图14的传动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6是现有的布料进给调节机构的侧视图。
标号的说明
10 缝纫机
16 缝纫机电动机
20 缝纫机架(缝纫机框架)
21 底座部
40 进给装置
43 上下进给轴
46 水平进给轴
48、48B 传动机构
52、52B 进给量可变部
55、55B 进给调节体
70、70A 布料进给调节机构
73 第一进给调节腕
73A 进给调节腕
74 第二进给调节腕
76、76A 第一调节螺钉部件(第一调节部件)
77、77A 第二调节螺钉部件(第二调节部件)
78 第一凸轮部件
78A 凸轮部件
79 第二凸轮部件
80、80A 间距切换气缸(间距切换致动器)
81、81A 方向切换气缸(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
86、86A 转动体
87 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单元)
90 控制部
731、731A、741 抵接销(抵接部)
781、781A、791 凸轮部
784、784A、794 中间位置
785、785A、795 正向进给调节部
786、786A、796 逆向进给调节部
821 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9,详细说明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的缝纫机。
[缝纫机架]
缝纫机10具有缝纫机架20(缝纫机框架),该缝纫机架20具有:底座部21,其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具有平坦的细长状的底座面;纵向机体部22,其从缝纫机底座部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向上方直立设置;以及臂部(未图示),其从纵向机体部22的上端部与底座部21的上方相对地沿相同方向延伸设置。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底座部21的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Y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及Y轴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
[针板及布料压脚]
如图3所示,在底座部21的上表面设置有针板11,该针板11上形成有插入缝针的针孔、和使后述的进给装置40的进给齿41进出的通孔11a,在针板11的针孔及通孔11a的正上方的位置处,配置有被布料压脚棒18支撑的布料压脚19。
[缝纫机电动机及传动机构]
如图2所示,上轴12在臂部内沿Y轴方向配置,与设置于臂部外的缝纫机电动机16(图9)连结而被旋转驱动。上轴12经由未图示的曲轴机构,向在下端部保持缝针的针棒施加上下运动。另外,在上轴12上,在纵向机体部22侧的端部上固定安装有带齿的带轮14,在该带轮14上架设有同步带13,该同步带13用于向进给装置40的上下进给轴43传递旋转驱动力。
缝纫机电动机16可以经由联轴器与上轴12连结,也可以经由齿轮等传动机构传递扭矩。
[釜机构]
如图1~图3所示,釜机构30具有釜轴32,其在沿Y轴方向的状态下可旋转地支撑在底座部21内。釜轴32的一端部保持公知的全旋转釜31,并且在相反端部经由齿轮机构60与上下进给轴43连结而随动旋转。
[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60具有:主动齿轮61,其固定安装在上下进给轴43上;以及从动齿轮62,其固定安装在所述釜轴32上,与主动齿轮61啮合。主动齿轮61的齿数是从动齿轮62的齿数的两倍。
[进给装置]
如图2及图3所示,进给装置40具有:进给台42,其在长度方向中间部固定保持进给齿41;上下进给机构,其通过上下进给轴43的旋转而使进给台42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往复运动;以及水平进给机构,其通过上下进给轴43的旋转而使进给台42在沿水平方向的进给方向(X方向)往复运动。
上下进给机构具有:上下进给轴43,其在底座部21内可沿Y轴方向旋转地被支撑;偏心凸轮44,其固定在上下进给轴43上;以及曲柄杆45,其与偏心凸轮44嵌合,将上下进给轴43的旋转变换为上下方向的往复驱动力而向进给台42传递。
上下进给轴43在底座部21内沿Y轴方向配置,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上下进给轴43的纵向机体部22侧的一端部固定有带齿的带轮15,在该带轮15上架设有同步带13。带轮15的齿数与前述上轴的带轮14的齿数相同。即,带轮14和带轮15等速旋转。
另外,一端部与偏心凸轮44嵌合的曲柄杆45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与进给台42的一端部连结,在上下进给轴43进行全周旋转时,利用偏心凸轮44而以该偏心凸轮44的偏心量的两倍的行程使进给台42的一端部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
使进给台42沿进给方向(X轴方向)往复运动的水平进给机构,与上下进给轴43平行地配置,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水平进给机构具有:水平进给轴46,其与上下进给轴43联动地往复转动;水平进给臂47,其将水平进给轴46的往复转动驱动力变换为进给方向的往复驱动力而向进给台42传递;以及传动机构48,其将上下进给轴43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往复转动驱动力而向水平进给轴46传递。
利用上述上下进给机构及水平进给机构的动作,使进给齿41以通过公知的进给运动(椭圆运动)产生的规定的缝制间距单位,进行布料的间歇进给动作。
基于图1、2、4,说明传动机构48。
传动机构48具有:偏心凸轮49,其固定在上下进给轴43上;曲柄杆50,其一端部经由偏心凸轮49连结在上下进给轴43上;摆动臂51,其固定在水平进给轴46上;以及进给量可变部52,其可以将曲柄杆50的另一端部和摆动臂51的摆动端部之间进行连结,并且可以对向水平进给轴46传递的往复转动角度的幅度进行调节。
曲柄杆50以其长度方向大致沿X轴方向的方式配置,其基端部可旋转地与偏心凸轮49嵌合,前端部与进给量可变部52连结。如果上下进给轴43进行全周旋转,则曲柄杆50的前端部通过偏心凸轮49而以偏心凸轮49的偏心量两倍的行程,沿曲柄杆50的长度方向进行往复动作。所述曲柄杆50的往复动作经由进给量可变部52及摆动臂51,作为往复转动驱动力向水平进给轴46传递。
进给量可变部52如图4所示,大致U字型的进给调节体55利用与水平进给轴46平行的支撑轴56而可相对于缝纫机架旋转地被支撑,在进给调节体55的两个前端部,通过一对支撑轴57A、57B可旋转地支撑一对第二连杆体54、54的一端。
一对第二连杆体54、54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结并支撑在支撑轴59上,该支撑轴59可旋转地与曲柄杆50的前端连结。此外,支撑轴59上可旋转地支撑一对第一连杆体53的下端,一对第一连杆体53的上端可旋转地与摆动臂51的前端连结。支撑轴57A、57B、59分别与水平进给轴46平行。
由此,进给量可变部52具有:一对第一连杆体53,其与曲柄杆50的前端部和摆动臂51的前端部连结;一对第二连杆体54,其将曲柄杆50的另一端部的往复运动方向向其中一个方向引导;以及进给调节体55,其对第二连杆体54的引导方向进行调节。
在进给量可变部52中,在使进给调节体55旋转至第一连杆体53和第二连杆体54平行且成为叠放状态的角度位置(中立角度)时,成为曲柄杆50的驱动力不会向摆动臂51传递的状态,由于没有向水平进给轴46传递往复转动动作,所以缝制间距为0。
并且,如果使该进给调节体55从中立角度向一侧转动,则与该转动角度量对应而向摆动臂51侧施加往复摆动动作,由此,可以增加正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
另外,如果使该进给调节体55从中立角度向反方向转动,则与转动角度量对应而向摆动臂51侧施加往复摆动动作,在此情况下,由于在相位反转后进行传递,所以可以增大逆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
水平进给轴46配置在釜轴32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图2及图3中的左方)。水平进给轴46的纵向机体部22侧的轴线方向一端部与进给量可变部52连结,经由进给量可变部52而从上下进给轴43施加往复转动驱动力。水平进给轴46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与水平进给臂47连结,经由水平进给臂47而向进给台42传递沿X轴方向的往复驱动力。
水平进给臂47的下端部(基端部)固定连结在水平进给轴46的轴线方向一端部上,水平进给臂47的上端部(摆动端部)连结在进给台42上。
进给台42配置在针板下方,布料进给方向(X轴方向)前侧的端部经由曲柄杆45与上下进给轴43连结,布料进给方向后方侧的端部经由水平进给臂47与水平进给轴46连结。
另外,进给台42以上下进给轴43侧的端部略微向纵向机体部22侧弯曲形成(偏移)的状态进行安装。
[布料进给调节机构]
基于图5至图7,说明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此外,在这些附图中,省略了进给量可变部52的详细结构。
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可以通过将进给调节体55与两个目标转动角度配合,而自由切换两个不同幅度的设定缝制间距,另外,还可以对前述两个不同幅度的设定缝制间距下的正向进给方向和逆向进给方向进行切换。
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具有:输入腕71,其经由支撑轴56固定安装在进给调节体55上;调节轴72,其在底座部21内沿X轴方向的状态下可旋转地被支撑;第一和第二进给调节腕73、74,其固定安装在该调节轴72上;连杆体75,其将第一进给调节腕73和输入腕71的转动端部连结;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6、77(第一和第二调节部件的例子),其通过手动的刻度盘操作而进行缝制间距的设定;第一和第二凸轮部件78、79,其在底座部21内可绕X轴转动地被支撑;间距切换气缸80(间距切换致动器的例子),其对分别由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6、77所设定的缝制间距进行切换;方向切换气缸81(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例子),其对缝制方向的正反进行切换;以及连杆体82~84及切换腕85,其将方向切换气缸81的输出向调节轴72传递。
此外,上述调节轴72、第一和第二调节腕73、74、以及切换腕85彼此固定连结,作为在底座部21内一体地绕X轴进行转动动作的转动体86起作用。
上述输入腕71向以沿X轴方向的支撑轴56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第一进给调节腕73也向以沿X轴方向的调节轴72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伸,上述输入腕71和第一进给调节腕73的转动端部相互通过连杆体75连结而构成四连杆机构。即,如果在调节轴72侧产生转动,则可以经由支撑轴56使进给调节体55联动地转动。
此外,进给调节体55通过拉伸弹簧58而始终被施加以图6中的支撑轴56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动力。
第一和第二进给调节腕73、74均在其侧面部具有沿X轴方向凸出的凸台状的抵接销731、741(抵接部的例子)。所述抵接销731、741形成下述构造,即,分别与后述的第一和第二凸轮部件78、79的凸轮部781、791抵接,从而对第一或第二进给调节腕73、74的绕调节轴72的转动角度进行固定。
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6、77由手动进行旋转操作的刻度盘部761、771、以及通过旋转操作而进行前进/后退移动的轴部762、772构成,刻度盘部761、771设置在缝纫机架20的外部侧面上,轴部762、772通过螺钉构造而支撑在缝纫机架20上。
另外,对于上述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6、77,如果对各个刻度盘部761、771进行旋转操作,则轴部762、772前后移动,其前端部按压第一和第二凸轮部件78、79而使第一和第二凸轮部件78、79转动,从而分别对不同幅度的缝制间距进行设定输入。
此外,从上述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6、77输入的缝制间距的设定幅度成为在正向进给方向和逆向进给方向上共通的值,可以利用由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6、77所设定的缝制间距进行正向进给和逆向进给。
另外,在缝纫机架20的内部中的轴部762、772的前方,分别配置有第一和第二凸轮部件78、79。
第一凸轮部件78在其下端部具有沿X轴方向的转动轴782(第一支撑轴的例子),在与轴部762相对的部位处,形成有该轴部762按压接触的平坦的抵接面783。
此外,第一凸轮部件78在X轴方向上与第一进给调节腕73相邻地配置,形成于凸轮部件78上部的凸轮部781与第一进给调节腕73的抵接销731卡合。
该凸轮部781如图6所示,是朝向第一进给调节腕73侧开口的大致V字状的切口,以在V字的底部(最内部)与抵接销731抵接的状态下进给调节体55成为缝制间距为0的中立角度的方式,将各部件进行组装。即,凸轮部781中的V字底部为将缝制间距设定为0的中间位置784。
另外,凸轮部781形成以中间位置784为边界而彼此相对的倾斜部分,其中一侧(图6中的上半部分)形成通过使抵接销731抵接而可以对正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进行调节的正向进给调节部785。另外,凸轮部781的另一侧的倾斜部分(图6中的下半部分)形成通过使抵接销731抵接而可以对逆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进行调节的逆向进给调节部786。
此外,与凸轮部781相对的抵接销731的抵接位置由第一凸轮部件78绕转动轴782的转动角度而确定,第一凸轮部件78的转动角度可以通过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的旋转操作进行设定。
此外,如上述所示,进给调节体55通过拉伸弹簧58而以图6中的支撑轴56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承受扭矩,由此,也向第一进给调节腕73传递朝向相同方向的扭矩。由此,如果如图6(A)至图6(B)所示使第一凸轮部件78后退,则抵接销731沿正向进给调节部785移动。由此,在将进给方向向逆向进给方向切换的情况下,利用方向切换气缸81强制地使调节轴72转动,从而使抵接销731与逆向进给调节部786抵接。由此,可以使进给调节体55越过中立角度而转动至逆向进给侧,进行向逆向进给方向的缝制。
并且,如上述所示,在该凸轮部781中,通过使抵接销731绕调节轴72转动,从而将该抵接销731从与正向进给调节部785的规定位置抵接的状态切换至与逆向进给调节部786的规定位置抵接的状态。将凸轮部781的形状设计为,在该情况下的抵接销731抵接在正向进给调节部785的规定位置处的状态中的正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和抵接销731抵接在逆向进给调节部786的规定位置处的状态中的逆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的间距幅度相等。
第二凸轮部件79以长度方向大致沿Z轴方向的状态延伸,在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具有沿X轴方向的转动轴792(第二支撑轴的例子),在转动轴792的略微上方且与轴部772相对的部位处,形成有该轴部772按压接触的平坦的抵接面793。
此外,第二凸轮部件79在X轴方向上与第二进给调节腕74相邻地配置,形成于其下部的凸轮部791与第二进给调节腕74的抵接销741卡合。
如图7所示,该凸轮部791与第一凸轮部件78的凸轮部781相同地,具有中间位置794、正向进给调节部795和逆向进给调节部796。针对上述部件,由于形成与第一凸轮部件78的凸轮部781相同的构造,所以省略它们的说明。
此外,该第二凸轮部件79的上端部经由连杆体801与间距切换气缸80的柱塞连结。该间距切换气缸80通常处于图7(A)所示的柱塞后退的状态,由此,第二凸轮部件79的抵接面793处于远离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的轴部772的前端部的状态,其凸轮部791也维持远离第二进给调节腕74的抵接销741的状态。即,在该状态下,选择由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设定的缝制间距,而没有选择由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设定的缝制间距。
并且,在向由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设定的缝制间距进行切换的情况下,如图7(B)所示,间距切换气缸80的柱塞前进,第二凸轮部件79以旋转轴792为中心向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切换为凸轮部791与抵接销741抵接的状态,在第二凸轮部件79的抵接面793与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的轴部772的前端部抵接的位置处,第二凸轮部件79停止转动,从而切换为由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设定的缝制间距。
此外,在此时,必须使由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设定的缝制间距小于由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设定的缝制间距,这是由于,如果设定为由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设定的缝制间距较大,则即使利用间距切换气缸80执行切换至第二凸轮部件79的动作,第二凸轮部件79的凸轮部791也无法到达抵接销741,无法切换至由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设定的缝制间距。即,上述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用于小间距设定。
如图5及图8所示,方向切换气缸81的柱塞连结连杆体82的一端部,该连杆体82的另一端部与双臂曲柄部件83的一个腕部连结,其中,该双臂曲柄部件83由底座部21可转动地支撑。此外,双臂曲柄部件83的另一个腕部与连杆体84的一端部连结,该连杆体84的另一端部与固定安装在调节轴72的端部上的切换腕85的转动阶梯部连结。
并且,根据上述结构,如果方向切换气缸81的柱塞进行后退动作,则经由连杆部件82、84、双臂曲柄部件83及切换腕85,对调节轴72施加向图6~8中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力。并且,由此,各抵接销731、741分别从凸轮部781、791中的正向进给调节部785、795向逆向进给调节部786、796侧移动,在以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6、77的其中一个设定缝制间距进行缝制的情况下,均可以进行从正向进给向逆向进给的切换。
另外,在上述连杆体82上,在其中间部分标有标记821。该标记是为了下述目的而附加的,即,由于在后述的间距切换控制中,方向切换气缸81需要以不会切换缝制方向的程度的微小动作量进行驱动,所以需要对该微小动作量的动作进行检测。
即,在该连杆体82上,一并设置对标记821进行检测的光学位置检测传感器87(检测单元的例子),如果方向切换气缸81的柱塞仅以预先规定的微小动作量进行后退移动,则标记821进入位置检测传感器87的检测范围,输出检测信号。然后,如果由此检测到微小动作量的动作,则进行控制,以使得方向切换气缸81停止而不会产生超过上述微小动作量的动作。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参照图9,说明上述缝纫机10的控制系统。
缝纫机10具有对各结构进行动作控制的控制部90。并且,在该控制部90中,分别经由驱动回路803、812与对间距切换气缸8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电磁阀802、以及对方向切换气缸8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电磁阀811连接,并且与前述的与方向切换气缸81一并设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87连接。
另外,控制部90经由接口97与间距切换开关95和对缝制方向的正反进行切换的方向切换开关96连接,其中,该间距切换开关95用于将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的设定缝制间距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的设定缝制间距进行切换。
另外,在该控制部90中,经由电动机驱动回路161连接有编码器17,其对缝纫机电动机16及其转速进行检测。
控制部90具有CPU91、ROM92、RAM93、EEPROM94,在缝制时,一边监视编码器17的输出,一边以使得缝纫机电动机16维持目标速度的方式进行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具有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和图9所示的控制系统。
[间距切换控制]
在图10所示的时序图中,说明控制部90针对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进行的间距切换控制。
首先,作为动作的前提,如图6(B)所示,处于第一凸轮部件78的凸轮部781与抵接销731抵接的状态,以由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设定的缝制间距进行缝制。另外,在此时,间距切换气缸80处于使柱塞后退的状态,如图7(A)所示,第二凸轮部件79处于远离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的状态。此外,方向切换气缸81如图8(A)所示,处于使柱塞前进的状态,形成当前所选择的第一凸轮部件78的凸轮部781中的正向进给调节部785与抵接销731抵接的状态。
然后,如果间距切换开关95被按下(图10(A)接通),则控制部90控制电磁阀811而使方向切换气缸81的柱塞后退(图10(B)接通)。另外,同时控制电磁阀802而使间距切换气缸80的柱塞前进(图10(C)接通)。
通过该方向切换气缸81的动作,调节轴72向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抵接销741向从凸轮部791的正向进给调节部795离开的方向移动。并且,与此同时,间距切换气缸80如图7(B)所示,按压第二凸轮部件79的上端部,使凸轮部791向抵接销741侧移动。此时,通过抵接销731向从正向进给调节部785离开的方向移动、以及抵接销741向从正向进给调节部795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避免或减少上述抵接销和凸轮部彼此之间的滑动。由此,间距切换气缸80可以以较小的输出顺利地进行切换动作。
另一方面,如果方向切换气缸81的柱塞以一定程度进行后退移动,则由位置检测传感器87检测出标记821(图8(B)及图10(D)接通),控制部90在该传感器检测的同时停止方向切换气缸81的动作(图10(B)断开),使柱塞恢复前进状态。
由此,抵接销741在到达凸轮部791的逆向进给调节部796之前返回,抵接销741与正向进给调节部795抵接,从而设定为由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所设定的缝制间距。
此外,如果再次按下间距切换开关95(图10(A)断开),则恢复下述状态,即,间距切换气缸80的柱塞后退(图10(C)断开),第二凸轮部件79的凸轮部791从抵接销741离开,第一凸轮部件78的凸轮部781再次抵接抵接销731,从而恢复由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设定的缝制间距。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缝纫机10中,在间距切换控制中,在从选择了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的设定缝制间距的状态向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的设定缝制间距切换时,与间距切换气缸80同时地,使方向切换气缸81在不会切换缝制方向的范围内进行驱动。
由此,各抵接销731、741从正向进给调节部785、795向逆向进给调节部786、796侧产生移动,在此期间,由于间距切换用气缸80执行向第二凸轮部件79的切换动作,所以可以避免或减少抵接销731和第一凸轮部件78的凸轮部781之间的滑动接触、以及抵接销741和第二凸轮部件79的凸轮部791之间的滑动接触。由此,滑动摩擦降低,间距切换用气缸80的负载降低,可以使用输出较小的小型气缸。
另外,通过滑动摩擦降低,可以更快速地进行切换动作。
此外,通过滑动摩擦降低,可以减少部件的磨损,实现耐久性及维护性的提高。
另外,优选在上述缝纫机10中,间距切换控制中的方向切换气缸81的动作在抵接销741不到达凸轮部791的逆向进给调节部796的范围内进行,为了满足该条件,设置用于对方向切换气缸81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动作的情况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传感器87,根据该位置检测传感器87的检测而进行使方向切换气缸81停止的控制。
由此,可以使方向切换气缸81以适当的动作量动作,可以避免抵接销741与凸轮部791的逆向进给调节部796抵接而产生滑动摩擦等情况,可以通过进行更可靠的动作而提高机构的可靠性。
[其它]
此外,在上述缝纫机10中,为了使间距切换控制中的方向切换气缸81执行微小动作,而进行下述控制,即,利用位置检测传感器87,在实际的动作量到达目标值后,使方向切换气缸81停止,但方向切换气缸81的停止条件并不限定于动作量,例如也可以基于动作时间进行设定。
例如,在预先已知利用方向切换气缸81使抵接销741从正向进给调节部795到达逆向进给调节部796为止的动作所需时间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下述控制,即,将比该动作所需时间更短的时间设定为方向切换气缸81的动作时间,在经过该动作时间的时刻,使方向切换气缸81停止。
例如,在上述动作所需时间为10[ms]的情况下,进行下述控制,即,在利用控制部90的CPU91的内置时钟(计时单元的例子)对方向切换气缸81从驱动开始后经过比动作所需时间10[ms]更短的时间、例如5[ms]进行计时后,使方向切换气缸81的动作停止。
由此,在间距切换控制中,可以使方向切换气缸81以微小动作量进行动作,可以得到与使用位置检测传感器87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作为第二实施方式,在图11及图13中说明布料进给调节机构的另一个例子。此外,在上述附图中,省略进给调节体55的图示,仅图示了其支撑轴56。另外,进给调节体55及进给装置40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机构。
在前述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中,进给调节腕73、74和凸轮部件78、79各具有两个,本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A仅使用一个进给调节腕及凸轮部件这一点与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不同。
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A具有:输入腕71A,其经由支撑轴56固定安装在进给调节体55上;调节轴72A,其在底座部21内以沿X轴方向的状态可旋转地被支撑;进给调节腕73A,其固定安装在该调节轴72A上;连杆体75A,其连结进给调节腕73A和输入腕71A的转动端部;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6A、77A(第一和第二调节部件的例子),其通过手动的刻度盘操作而进行缝制间距的设定;凸轮部件78A,其在底座部21内可绕X轴转动地被支撑;间距切换气缸80A(间距切换致动器的例子),其对分别由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6A、77A所设定的缝制间距进行切换;方向切换气缸81A(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例子),其切换缝制方向的正反;以及切换腕85A,其将方向切换气缸81A的输出向调节轴72A传递。
此外,上述调节轴72A、进给调节腕73A及切换腕85A彼此固定连结,作为在底座部21内一体地绕X轴进行转动动作的转动体86A起作用。
上述输入腕71A向以沿X轴方向的支撑轴56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伸。并且,相同地,可以通过连杆体75A而与可绕X轴转动的进给调节腕73A联动。
进给调节腕73A在其侧面部具有沿X轴方向凸出的凸台状的抵接销731A(抵接部的例子),形成通过与凸轮部件78A的凸轮部781A抵接而对绕进给调节腕73A的调节轴72A转动的转动角度进行固定的构造。
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6A、77A形成与前述调节螺钉部件76、77大致相同的构造。由此,具有通过其刻度盘部761A、771A的旋转操作而进行前进/后退移动的轴部762A、772A。
并且,在上述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6A、77A的情况下,也通常以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A的设定缝制间距进行缝制,可以通过间距切换气缸80A的动作而切换为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A的设定缝制间距。
另外,在正向进给和逆向进给的情况下都以相同设定间距进行缝制这一点、以及需要使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A的设定缝制间距小于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A的设定缝制间距这一点,与各调节螺钉部件76、77相同。
但是,上述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6A、77A在缝纫机架的侧面,以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A为上方而上下并列地配置。
并且,在缝纫机架20的内部中,在上下排列的轴部762A、772A的前方配置有凸轮部件78A。
该凸轮部件78A上下并列地设置有分别与轴部762A、772A抵接的第一和第二抵接面787A、788A,在抵接面之间具有沿X轴方向的转动轴782A(支撑轴的例子)。另外,在该转动轴782A上安装有扭转螺旋弹簧789A,该扭转螺旋弹簧789A将凸轮部件78A的第一抵接面787A向与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A压接的方向按压。
此外,凸轮部件78A在X轴方向上与进给调节腕73A相邻地配置,凸轮部件78A在与各抵接面787A、788A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形成的凸轮部781A,与进给调节腕73A的抵接销731A卡合。
如图13所示,凸轮部件78A的凸轮部781A在形成为板状的凸轮部件78A上,以大致三角形状穿孔形成。该凸轮部781A的与三角形的一条边相当的部位形成正向进给调节部785A,与正向进给调节部785A相对且相当于相邻的一条边的部位形成逆向进给调节部786A,与上述调节部785A和786A之间的顶点相当的部位形成中间位置784A。
该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A具有下述特征,在如上述所示由一个部件分别构成凸轮部件78A和进给调节腕73A的同时,实现由两个调节螺钉部件76A、77A设定的设定缝制间距的切换。
对其动作原理进行说明。首先,如果利用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A对所期望的缝制间距进行设定调节,利用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A对与由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A设定的缝制间距相比较小的所期望的缝制间距进行设定调节,则通过扭转螺旋弹簧789A而使凸轮部件78A的抵接面787A与第一调节螺钉部件76A压接,在抵接面788A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A之间形成间隙。
如图13的实线所示的抵接销731A,示出此时与正向进给调节部785A相对的抵接位置。
在间距切换时,间距切换气缸80A进行动作而柱塞将凸轮部件78A的后端部附近的上表面向下方按压。由此,凸轮部件78A以转动轴782A为中心而向图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切换为抵接面788A与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A压接的状态。并且,如果凸轮部件78A向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则抵接销731A在正向进给调节部785A上滑动的同时朝向中间位置784A移动(双点划线的抵接销731A),因此,与抵接销731A卡合的进给调节腕73A(在图13中省略图示)向图13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进给调节体55与进给调节腕73A一起转动,从而切换至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A的设定缝制间距。
另外,方向切换气缸81A在从正向进给向逆向进给切换时,向切换腕85A施加向图12中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由此,进给调节腕73A与切换腕85A一起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使抵接销731A向图13中的731R的位置移动。由此,可以使抵接销731A与逆向进给调节部786A抵接,使进给调节体55转动至以设定缝制间距进行逆向进给的状态。
对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A中的间距切换控制进行说明。即使在该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A的情况下,方向切换气缸也与前述方向切换气缸81相同地,在其前进/后退动作部位处标有标记,通过位置检测传感器对不会从正向进给切换至逆向进给这一程度的微小动作进行检测。
并且,对于间距切换气缸80A及方向切换气缸,与图10的时序图所示的对前述间距切换气缸80及方向切换气缸81进行的动作控制相同地,进行动作控制。
即,在间距切换时,间距切换气缸80A及方向切换气缸同时开始动作。由此,通过方向切换气缸而使抵接销731A从凸轮部781A的正向进给调节部785A离开,与此同时,利用间距切换气缸80A使凸轮部件78A进行转动,因此,抵接销731A不会在正向进给调节部785A上滑动地,向由第二调节螺钉部件77A设定的设定位置移动。
另外,如果通过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微小动作,则方向切换气缸的柱塞返回初始位置,因此,可以使抵接销731A移动至预定位置。
即,对于该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A,也与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的情况相同地,对于间距切换气缸80A,可以实现小型化,提高动作的快速性以及降低各部件的滑动磨损。
[第三实施方式]
作为第三实施方式,在图14及图15中,说明将上下进给轴43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往复转动驱动力而向水平进给轴46传递的传动机构48的另一个例子。即,前述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70A均限定于传动机构48,但也可以应用下述所示的传动机构48B。在对该传动机构48B的说明中,针对与前述缝纫机1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传动机构48B具有:偏心凸轮49B,其固定安装在上下进给轴43上;曲柄杆50B,其一端部经由偏心凸轮49B与上下进给轴43连结;摆动臂51B,其固定安装在水平进给轴46上,并且以该水平进给轴46为中心进行摆动;以及进给量可变部52B,其将曲柄杆50B的另一端部和摆动臂51B的摆动端部之间进行连结,并且可以对向水平进给轴46传递的往复转动角度的幅度进行调节。
进给量可变部52B具有:连杆体53B,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与摆动臂51B的摆动端部连结,中间部与曲柄杆50B的另一端部连结;一对方形滑块54B,其保持在该连杆体53B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上;进给调节体55B,其具有对方形滑块54B进行引导的引导槽551B;以及支撑轴56B,其使进给调节体55B可以绕Y轴转动。
上述连杆体53B的两端部及中间部分别可绕Y轴转动地连结摆动臂51B、方形滑块54B及曲柄杆50B。
并且,由于连杆体53B的中间部与曲柄杆50B的另一端部连结,所以如果上下进给轴43进行旋转,则被施加包含上下方向成分的往复动作。并且,在连杆体53B的另一端部上安装有方形滑块54B,该方形滑块54B形成下述构造,即,由形成在进给调节体55B上的引导槽551B限制其移动方向。
在此情况下,例如如图15所示,如果引导槽551B朝向上下方向,则从曲柄杆50B输入至连杆体53B的往复动作也大致为上下方向,该连杆体53B以与摆动臂51B之间的连结部为支点而进行往复转动动作。因此,摆动臂51B的转动端部侧成为大致静止状态,并不向水平进给轴46传递转动动作。即,该朝向为进给调节体55B中的中立角度。
然后,如果使进给调节体55B从中立角度向任意一侧转动,则引导槽551B向斜向方向倾斜,因此,在连杆体53B中产生左右方向(X轴方向)的往复动作成分,由于该成分也传递至摆动臂51B的转动端部,所以也向水平进给轴46传递转动动作。并且,传递至水平进给轴46的往复转动的行程与进给调节体55B距离中立角度的角度变动量对应而变动。
另外,通过使进给调节体55B从中立角度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其中一个方向转动,从而传递至水平进给轴46的往复动作的相位反转。由此,可以与向各方向的转动角度对应地,任意调节正方向和反方向的缝制间距。
前述布料进给调节机构70、70A通过在上述传动机构48B中的支撑轴56B上安装输入腕71、71A,从而可以实现与传动机构48完全相同的功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和第二调节部件的例子,说明了第一和第二调节螺钉部件,但第一和第二调节部件中的一个或两者只要可以通过操作而前进/后退移动即可,也可以不具有螺钉构造。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间距切换致动器和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例子,说明了间距切换气缸和方向切换气缸,但间距切换致动器和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中的一个或两者也可以是除了气缸之外的致动器。

Claims (4)

1.一种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其具有:
第一凸轮部件,其通过第一支撑轴而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
第二凸轮部件,其通过第二支撑轴而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
第一调节部件,其通过操作而前进/后退移动,按压所述第一凸轮部件而限制所述第一凸轮部件的旋转位置;
第二调节部件,其通过操作而前进/后退移动,在与所述第二凸轮部件抵接时,按压所述第二凸轮部件而限制所述第二凸轮部件的旋转位置;
间距切换致动器,其与所述第二凸轮部件连结,使第二凸轮部件与所述第二调节部件接触/离开;以及
控制部,其驱动所述间距切换致动器,
所述第一凸轮部件具有第一凸轮部,其将缝制间距为0的中间位置作为边界,相对地形成能够设定正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的正向进给调节部、以及能够设定逆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的逆向进给调节部,
所述第二凸轮部件具有第二凸轮部,其将缝制间距为0的中间位置作为边界,相对地形成能够设定正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的正向进给调节部、以及能够设定逆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的逆向进给调节部,
该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布料进给调节装置还具有:
转动体,其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凸轮部和所述第二凸轮部的其中一个抵接的抵接部,能够以一个轴为中心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并且与其旋转角度对应而在从正向进给至逆向进给的范围内变更缝制间距;以及
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其以使得所述抵接部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凸轮部的其中一个的所述正向进给调节部和所述逆向进给调节部之间移动的方式,使所述转动体旋转,由此,将缝制方向从正向进给方向和逆向进给方向的其中一个方向向另一方向切换,
控制部在所述间距切换致动器的动作开始时,将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在不会切换缝制方向的范围内进行驱动。
2.一种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其具有:
凸轮部件,其通过支撑轴而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
第一调节部件,其通过操作而前进/后退移动,按压所述凸轮部件而限制所述凸轮部件的旋转位置;
第二调节部件,其通过操作而前进/后退移动;
间距切换致动器,其与所述凸轮部件连结,使所述凸轮部件与所述第二调节部件接触/离开;以及
控制部,其驱动所述间距切换致动器,
所述凸轮部件具有凸轮部,其将缝制间距为0的中间位置作为边界,相对地形成能够调节正向进给的缝制间距的正向进给调节部、以及能够调节逆向进给的缝制间距的逆向进给调节部,
该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布料进给调节装置还具有:
转动体,其具有能够与所述凸轮部抵接的抵接部,能够以一个轴为中心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框架上,并且与其旋转角度对应而在从正向进给至逆向进给的范围内变更缝制间距;以及
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其以使得所述抵接部在所述凸轮部的所述正向进给调节部和所述逆向进给调节部之间移动的方式,使所述转动体旋转,由此,将缝制方向从正向进给方向和逆向进给方向的其中一个方向向另一方向切换,
控制部在所述间距切换致动器的动作开始时,将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在不会切换缝制方向的范围内进行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对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规定动作量进行检测的检测单元,
所述控制部在直至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规定动作量为止,执行所述间距切换致动器的动作开始时的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对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动作时间进行计时的计时单元,
所述控制部在直至所述计时单元计时至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规定的动作时间为止,执行所述间距切换致动器的动作开始时的所述进给方向切换致动器的动作。
CN201310020001.8A 2012-01-18 2013-01-18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 Active CN1032157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7756A JP5940307B2 (ja) 2012-01-18 2012-01-18 ミシンの送り調節機構
JP2012-007756 2012-01-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5756A CN103215756A (zh) 2013-07-24
CN103215756B true CN103215756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290562A (de) * 1951-04-25 1953-05-15 Orelli Franz Von Umsteuerbare Stoffvorschubeinrichtung an einer Nähmaschine.
US5014635A (en) * 1988-11-29 1991-05-14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evice for controlling feeding quantity of a sewing machine
US5299518A (en) * 1988-06-04 1994-04-05 Pfaff Industriemaschinen Gmbh Lower feed dog lifting, lowering, and horizontal coupling
CN101012605A (zh) * 2006-01-31 2007-08-08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调节装置
CN102061575A (zh) * 2009-11-11 2011-05-18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290562A (de) * 1951-04-25 1953-05-15 Orelli Franz Von Umsteuerbare Stoffvorschubeinrichtung an einer Nähmaschine.
US5299518A (en) * 1988-06-04 1994-04-05 Pfaff Industriemaschinen Gmbh Lower feed dog lifting, lowering, and horizontal coupling
US5014635A (en) * 1988-11-29 1991-05-14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evice for controlling feeding quantity of a sewing machine
CN101012605A (zh) * 2006-01-31 2007-08-08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调节装置
CN102061575A (zh) * 2009-11-11 2011-05-18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17884B1 (en) Cloth feed adjust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CN105088547A (zh) 缝纫机抬牙送料机构及缝纫机
CN105113152A (zh) 缝纫机
CN105177870A (zh) 缝纫机抬牙机构
CN107268190A (zh) 缝纫机
CN101285249B (zh) 缝纫机的进给装置
CN103469499B (zh) 缝纫机送布机构
CN103451857B (zh) 缝纫机
KR100993713B1 (ko) 재봉틀의 천이송 장치
CN102965853A (zh) 双针缝纫机
CN111197203A (zh) 一种抬牙剪线组件和具有该抬牙剪线组件的缝纫机
CN103173942B (zh) 缝纫机
CN103215756B (zh)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装置
KR20030051314A (ko) 재봉기의 바늘땀 형성 장치
CN1746365B (zh) 缝纫机
CN107761258A (zh) 一种缝纫机的送布调节机构
CN1904180B (zh) 缝纫机的送布装置
CN109056197B (zh) 电动缝纫机的针距可调精密倒顺缝驱动机构
JPH02182286A (ja) ミシン
CN205244353U (zh) 变速鼓换挡机构
CA1201021A (en) Fabric feeder mechanism for sewing machine
CN209428704U (zh) 缝纫机的针距调节机构
CN205011970U (zh) 缝纫机抬牙机构
CN201627055U (zh) 一种新型缝纫机
CN101275340B (zh) 钉扣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