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5621A - 中继用户装置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的中继台以及中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继用户装置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的中继台以及中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5621A
CN103155621A CN2011800482973A CN201180048297A CN103155621A CN 103155621 A CN103155621 A CN 103155621A CN 2011800482973 A CN2011800482973 A CN 2011800482973A CN 201180048297 A CN201180048297 A CN 201180048297A CN 103155621 A CN103155621 A CN 1031556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ality indicator
called station
trunk desk
quality
qc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82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5621B (zh
Inventor
森冈康史
山田晓
高桥秀明
岩村干生
萩原淳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155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5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5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56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07Relay station based processing for cell extension or control of coverage are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6Cell enhancers or enhancement, e.g. for tunnels, building shado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用于中继从第1通信台至第2通信台的无线通信的中继台包括:质量等级识别部,根据来自第1通信台的接收信号,识别用于表示无线通信所期待的质量的第1质量指示符;映射部,对具有在第1通信台与中继台之间的通信中的质量指示符和中继台与所述第2通信台之间的通信中的质量指示符的对应关系中与第1质量指示符对应的第2质量指示符所表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将接收信号相关联;以及发送部,通过无线承载,对第2通信台发送接收信号。

Description

中继用户装置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的中继台以及中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继用户装置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的中继台以及中继方法。
背景技术
在蜂窝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扩大小区覆盖范围和/或实现基站(eNB)的负荷分散,会存在在基站(eNB)以及用户装置(UE)之间设置中继台(Relay Node:RN)的情况。此时的基站(eNB)起到中心站的作用,并且被称为供体基站(Donnor eNodeB:DeNB)。只是,除非有混乱的可能性,供体基站也好,不是供体基站的基站也罢,都可以被称为“eNB”。用户装置(UE)典型的是移动台,但也可以是固定台。基站(eNB)以及中继台(RN)之间的无线接口被称为“Un”。中继台(RN)以及用户装置(UE)之间的无线接口被称为“Uu”。
图1表示在通信系统中的与各种节点的用户面有关的协议栈。在图1中表示用户装置(UE)、中继台(RN)、基站(DeNB)以及相对节点各自的协议栈。相对节点是成为用户装置(UE)的通信对方的节点。用户装置(UE)从上位开始依次包含应用层、TCP/IP层、IP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针对与用户装置(UE)通信,中继台(RN)从上位开始依次包含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此外,针对与供体基站(DeNB)的通信,中继台(RN)从上位开始依次包含GTP层、UDP层、IP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针对与中继台(RN)的通信,供体基站(DeNB)从上位开始依次包含GTP层、UDP层、IP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此外,针对与相对节点的通信,供体基站(DeNB)从上位开始依次包含GTP层、UDP层、IP层、L2层以及L1层。相对节点从上位开始依次包含应用层、TCP/IP层、IP层、GTP层、UDP层、IP层、L2层以及L1层。有关这种通信系统,记载在“3GPP TR36.806v9.0.0(2010-03)(Figure4.2.2-4)”上。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图1可知,通信中的协议栈在Uu侧和在Un侧有很大的不同。这意味着使用在Uu侧通信的参数和使用在Un侧通信的参数是各自分别被设置。在用户装置(UE)以及基站(eNB)之间的通信中,为了保障相称的服务质量(QoS),有必要匹配各个通信中的参数(特别是,QoS等级识别符(QCI))。然而,至少在申请本发明时,尚未报告具体该怎么匹配在Uu侧以及Un侧各自的通信中使用的参数。此外,中继台转发分组的情况和中继台本身生成分组之后发送该分组的情况时,没有明确该怎么保障服务质量。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用户装置以及中继台之间的参数和在中继台以及基站之间的参数,即使通过各自不同的协议栈分别被设置的情况下,用户装置以及基站也能够将有中继台适当地进行无线通信。此外,中继台转发信号时,识别中继台本身生成信号并且发送的情况,还保障相称的服务质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1)一实施例的中继台是用于中继从第1通信台向第2通信台的无线通信的中继台,所述中继台包括:
质量等级识别部,根据来自所述第1通信台的接收信号,识别用于表示被所述无线通信所期待的质量的第1质量指示符;
映射部,对具有在所述第1通信台与该中继台之间的通信中的质量指示符以及该中继台与所述第2通信台之间的通信中的质量指示符的对应关系中与所述第1质量指示符对应的第2质量指示符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将所述接收信号相关联;以及
发送部,通过所述无线承载向所述第2通信台发送所述接收信号。
根据本中继台,即使在用户装置与中继台之间的参数和中继台与基站之间的参数通过各自不同的协议栈分别设置的情况下,用户装置以及基站也能够经由中继台适当地进行无线通信。
(2)一实施例的中继台是用于中继从第1通信台向第2通信台的无线通信的中继台,所述中继台包括:
信号生成部;
接收部,从第1通信台接收信号;
信号生成节点识别部,识别是来自所述第1通信台的接收信号还是由中继台生成的信号;
质量指示符变换部,当为来自所述第1通信台的接收信号的情况下,对具有在所述第1通信台与该中继台之间的通信中的第1质量指示符以及该中继台与所述第2通信台之间的通信中的第2质量指示符的对应关系中与所述第1质量指示符对应的第2质量指示符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将所述接收信号相关联;
质量指示符设定部,当为所述信号生成部生成的信号的情况下,对所述生成部生成的信号通过流识别符设定所述第2质量指示符,并且对具有所述第2质量指示符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相关联;以及
信号发送部,向第2通信台发送在所述质量指示符变换部相关联的信号以及在所述质量指示符设定部相关联的信号。
根据本中继台,在中继台转发信号的情况下,识别是中继台本身生成并发送信号,能够保障相称的服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通信系统中的各个节点的协议栈的图。
图2是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概要方框图。
图3A是上行链路中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3B是表示Uu-QCI以及Un-QCI的对应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4是用户装置以及中继台的功能方框图。
图5是下行链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6是变形例的用户装置以及中继台的功能方框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动作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的中继台是中继从第1通信台至第2通信台的无线通信的中继台。第1通信台,在上行链路时是用户装置(UE),在下行链路时是基站(DeNB)。中继台(RN)的质量等级识别部(QCI识别部)根据来自所述第1通信台的接收信号识别用于表示被无线通信所期待的质量的第1质量指示符。当为上行链路的情况下,第1质量指示符是在无线接口(Uu)的QoS等级识别符(Uu-QCI)。当为下行链路的情况下,第1质量指示符是在无线接口(Un)的QoS等级识别符(Un-QCI)。中继台(RN)的映射部向具有在Uu侧质量指示符与Un侧的质量指示符的对应关系中与第1质量指示符对应的第2质量指示符所表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映射接收信号。并且,中继台(RN)通过无线承载向第2通信台发送该接收信号。
根据实施例1,即使在用户装置(UE)以及中继台(RN)之间的参数(Uu-QCI)和在中继台(RN)以及基站(DeNB)之间的参数(Un-QCI),各自通过不同的协议栈分别设置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以及基站(DeNB)也能够经由中继台可以适当地进行无线通信。
从以下的观点说明实施例。
1.系统
2.动作例
3.用户装置以及中继台
4.第1变形例
5.第2变形例
6.第3变形例
7.第4变形例
8.第5变形例
实施例1
<1.系统>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概要方框图。在图2中表示用户装置(UE)21、中继台(RN)22、基站(DeNB)23以及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GW)24。如上所述,用户装置(UE)21以及中继台(RN)22之间的无线接口称为[Uu]。中继台(RN)22与基站(DeNB)23之间的无线接口称为[Un]。用户装置(UE)可以是用户能够使用在无线通信中的适当的任何一种装置。基站(DeNB)不仅在小区内的用户装置(UE)和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GW)等的上位装置之间中继通信,还管理无线资源。中继台(RN)中继用户装置(UE)与基站(DeNB)之间的通信。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GW)不仅在移动通信网与外部网(网络等)之间发挥连接功能,还向用户装置(UE)分配IP地址。
为保障相称的服务质量(QoS),在用户装置(UE)21以及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GW)24之间的通信(特别是用户装置(UE)21以及基站(DeNB)23之间的通信)中,有必要匹配各无线接口中的参数(特别是,QoS等级识别符(Quality Class Identifier:QCI))。QoS等级识别符是表示对无线通信所期待的质量的值,换句话说,是表示用户数据的优先度的值。质量是根据分组损失率或传输延迟时间等来规定。对于各个QCI的值,已预先规定了应进行怎样的控制。例如,当QCI的值是20的情况下,通信处理被控制为分组的延迟小于50ms。作为一例,QCI分别在Uu以及Un上,采用1至64内的任何一个值(1是最佳,64可以对应最低的质量),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具体数值不是本质性的,可以使用适当的任何值。例如,从高质量侧开始依次,如QCI=5、1、3、2、4、6、7、8、9,质量的好坏与数字的大小并不一定要一致。在图2中,Uu-QCI不仅表示在用户装置(UE)21以及中继台(RN)22之间的通信中的QoS等级识别符,还表示在基站(DeNB)23以及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GW)24之间的通信中的QoS等级识别符。Un-QCI表示在中继台(RN)22以及基站(DeNB)23之间的通信中的QoS等级识别符。
用户装置(UE)21以及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GW)24之间的逻辑路径是透明的(Transparent),但是由于Uu侧以及Un侧的协议栈不同,则Uu以及Un之间的路径是不透明的。如在以下所说明,在本实施例中,Uu-QCI以及Un-QCI通过规定的对应关系而相关联,在中继台(RN)以及基站(DeNB)中被变换。由此,即使Uu以及Un之间不是透明的,也能够匹配双方的QCI。
<2.动作例>
图3A是表示在实施例中使用的动作例的流程图。该流程是在上行链路中被中继台(RN)使用。
在步骤S31中,中继台(RN)经由无线接口(Uu),从用户装置(UE)接收分组。
在步骤S32中,中继台(RN)分析接收到的分组,并且识别针对无线接口(Uu)而设定的QoS等级识别符(Uu-QCI)。QoS等级识别符(Uu-QCI)可以通过适当的任意方法来指定(后述具体的指定方法)。
在步骤S33中,关于中继台(RN)和基站(DeNB)之间的已经设定完的一个以上的各无线承载,中继台(RN)判别QoS等级识别符(Un-QCI)。
如图3B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预先规定了各种Uu-QCI值和各种Un-QCI值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可以是64个Uu-QCI和64个Un-QCI的一对一对应的关系,也可以是1对多个的对应关系。并且,QCI的数量可以不是64个。反正,这样的对应关系在用户装置(UE)、中继台(RN)、基站(DeNB)以及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GW)等的通信系统的各个节点中是已知的。在步骤S34中,通过参照这种对应关系,判定在步骤S33中判别的Un-QCI中是否存在与在步骤S32中识别的Uu-QCI对应的。存在对应的QCI的情况下,流程向步骤S35前进。
在步骤S35中,中继台(RN)确定已有的无线承载,该无线承载具有与已识别的Uu-CQI对应的Un-CQI所表示的质量。
在步骤S37中,中继台(RN)向在步骤S35中确定的无线承载映射从用户装置(UE)接收到的分组,并且经由无线接口(Un)向基站(DeNB)发送。
另一方面,没有存在对应的QCI的情况下,流程向步骤S36前进。
在步骤S36中,中继台(RN)重新生成或设定具有已经识别的Uu-QCI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
在步骤S37中,中继台(RN)向在步骤S3中生成的无线承载映射从用户装置(UE)接收到的分组,并且仅有无线接口(Un)向基站(DeNB)发送。
<3.用户装置以及中继台>
图4表示用户装置(UE)以及中继台(RN)的功能方框图。这些可以作为图2的用户装置(UE)21以及中继台(RN)22所使用。在图4中表示在用户装置(UE)以及中继台(RN)中的各种功能要素中特别与本实施例有关的内容。
用户装置(UE)包括分组生成部41、QCI设定部42以及分组发送部43。用户装置(UE)可以是,例如,移动电话,信息终端,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便携用个人计算机等的适当的任何一种装置。
分组生成部41生成要发送的分组。为了方便,以通信系统发送接收分组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以分组以外的通信单位发送接收。
QCI设定部42设定QoS等级识别符(Uu-QCI),该QCI等级识别符是对于无线接口(Uu)中的通信所期待的质量。QCI可以通过适当的任意的基准来设定。例如,针对实时数据的分组,设定高质量的QCI,针对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的数据的分组,设定低质量的QCI。有关更具体的QCI的设定方法,将在后面叙述。
分组发送部43无线发送被设定了QCI的分组。
存储部45保存如图3B所示的规定的对应关系。
中继台(RN)包含存储部45、分组接收部46、QCI识别部47、映射部48以及分组发送部49。
分组接收部46经由无线接口(Uu)从用户装置(UE)接收分组。
QCI识别部47分析接收到的分组,并且识别被设定的QCI(Uu-QCI)。此外,通过参照在存储部45中所被存储的规定的对应关系,判别在与基站(DeNB)之间已经被设定的无线承载中,是否存在与识别的QCI(Uu-QCI)符合的。在不存在符合的无线承载时,新生成由Uu-QCI表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
映射部48向与被识别的QCI(Uu-QCI)对应的QCI的无线承载(现有或者新生成的无线承载),映射接收到的分组。
分组发送部49向基站(DeNB)发送映射了接收到的分组的无线承载。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利用Uu侧的QCI与Un侧的QCI的规定的对应关系,设定与各无线区间相应的QCI,可以保证QCI的匹配性。
<4.第一变形例>
QoS等级识别符(Uu-QCI)针对分组可以以各种方法设定。例如,可以从包含在分组中的一个以上的流识别符导出QCI。流识别符表示例如发送源的地址(例如,IP地址)、目的地的地址(例如,IP地址)、用于通信中的端口号码、用于通信中的协议种类(例如,TCP等)以及DSCP(Diffserv Code Point)值等。例如,可以是规定的DSCP值或者规定的数值范围内的DSCP值与规定的QCI相关联。作为一例,23至30范围内的DSCP值与QCI=32相关联。或者,也可以是规定的目的地地址映射到规定的QCI。此外,,也可以是发送源以及目的地的规定的组合映射到规定的QCI。如上所述的流识别符通常用于通过交通流量模板(Traffic FlowTemplate:TFT)方式过滤分组(拣选)时。此外,用于直接指定QCI的新的识别符可以作为新的流识别符包含在分组中。此时,可以节省从一个以上的识别符导出QCI的工作。
<5.第2变形例>
在有关图3A以及图4的说明中,由用户装置(UE)所生成的分组在上行链路中,经由中继台(RN)被发送到基站(DeNB)。本实施例的概念不仅适用于上行链路,还可以适用于下行链路。此时,中继台(RN)的功能方框图也与图4所示的一样,但是分组接收部46从基站(DeNB)接收分组,分组发送部49向用户装置(UE)发送分组。
图5表示第1变形例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其表示在下行链路的中继台(RN)的动作例。
在步骤S51中,中继台(RN)经由无线接口(Uu)从基站(DeNB)接收分组。
在步骤S52中,中继台(RN)分析接收到的分组,并且识别对无线接口(Un)设定的QoS等级识别符(Un-QCI)。QoS等级识别符(Un-QCI)可以如上所述那样以适当的任意的方法指定。
在步骤S53中,中继台(RN)针对中继台(RN)与用户装置(UE)之间已经设定完的一个以上的无线承载的每一个,判别QoS等级识别符(Uu-QCI)。
在步骤S54中,通过参照如图3B所示的对应关系,判定在步骤S53中判别的Uu-QCI中,是否存在与在步骤S52中识别的Un-QCI对应的QCI。如果存在对应的QCI的情况下,流程向步骤S55前进。
在步骤S55中,中继台(RN)确定具有与识别的Uu-QCI对应的Un-QCI所表示的质量的现有的无线承载。
在步骤S57中,中继台(RN)向在步骤S55中特定的无线承载映射从基站(DeNB)接收到的分组,并且经由无线接口(Un)向基站(DeNB)发送。
另一方面,对应的QCI不存在的情况下,流程向步骤S56前进。
在步骤S56中,中继台(RN)重新生成识别到的Un-QCI所表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
在步骤S57中,中继台(RN)向在步骤S56中生成的无线承载,映射从基站(DeNB)接收到的分组,并且经由无线接口(Uu)向用户装置(UE)发送。
<6.第3变形例>
如图3B所示的QCI的对应关系,只不过是一例,可以使用适当的任意的对应关系。例如,对于Uu侧的64个QCI的每一个直接对应于Un侧的64个QCI也可以(Uu-QCI=Un-QCI)。由于中继台(RN)对多数的用户装置(UE)与基站(DeNB)之间的通信进行连接,可以一次性发送比各个用户装置(UE)更多数的分组(信号)。因此,存在中继台(RN)的Un中的通信质量比一个用户装置(UE)的Uu中的通信的情况的质量劣次的顾虑。这意味着,当着眼于一个用户装置(UE)的情况下,Uu中的质量的尺度与Un中的质量的尺度不一样,例如,某特定的值的Uu-QCI所表示的质量与同样值的Un-QCI所表示质量不同。从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维持质量的观点来看,优先某个值的Uu-QCI向更高质量的值的Un-QCI相对应。例如,Uu-QCI=32与Un-QCI=20相关联(其中,设为QCI=1是最佳)。
<7.第4变形例>
如上所述,中继台(RN)在上行链路中将Uu-QCI变换成Un-QCI,另一方面在下行链路中将Un-QCI变换成Uu-QCI。这样的QCI的变换功能不仅中继台(RN)需要,基站(DeNB)也需要。如图2所述,基站(DeNB)在上行链路中将Un-QCI变换成Uu-QCI,另一方面在下行链路中将Uu-QCI变换成Un-QCI。因此,基站(DeNB)也含有如图4所示的功能部,具体地包含存储部45、分组接收部46、QCI识别部47、映射部48以及分组发送部49。
<8.第5变形例>
图6表示变形例的用户装置(UE)以及中继台(RN)的功能方框图。这些也可以作为图2的用户装置(UE)以及中继台(RN)所使用。图6表示在用户装置(UE)以及中继台(RN)中的各种功能要素内,特别与本实施例有关的功能要素。
在图3A-图5的例中,中继台(RN)分别在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中,接收分组,并将其发送。发送的分组的QCI是从接收到的QCI导出来的。因此,当中继台(RN)不是接收分组,而是发送自己所生成的分组的情况下,通过已经说明完的方法无法适当地设定QCI。在本变形例中,中继台(RN)还可以应对与亲自生成分组并且发送它的情况。
在图6中,用户装置(UE)包含分组生成部61、QCI设定部62以及分组生成部63。这些要素与图4中的分组生成部41、QCI设定部42以及分组发送部43一样,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
中继台(RN)具有分组接收部64、分组生成部65、分组生成节点识别部66、QCI变换部67、QCI设定部68以及分组发送部69。
分组接收部64经由无线接口(Uu)从用户装置(UE)接收分组。为了便于说明,将由分组接收部64接收到的分组称为“接收分组”。
分组生成部65,在上行链路的情况下,生成向基站(DeNB)发送的分组,在下行链路的情况下,生成向用户装置(UE)发送的分组。为了便于说明,将由分组生成部65生成的分组称为“生成分组”。
分组生成节点识别部66识别通过后级的处理要素的分组是接收分组还是生成分组。即,识别生成要处理的分组的节点是其他节点(用户装置(UE)或是基站(DeNB))还是本节点(中继台(RN))。
当要处理的分组是由其他节点生成的分组的情况下,QCI变换部67分析接收到的分组,判别被设定的QCI(上行链路时,判别Uu-QCI,下行链路时,判别Un-QCI),并且参照已经存储的规定的对应关系,确定与已判别的QCI对应的QCI。接收分组被已特定的QCI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映射。如此,QCI变换部67包含相当于图4的存储部45、QCI识别部47以及映射部48的功能要素。
当要处理的分组是由本节点(中继台(RN)的分组生成部65)生成的生成分组的情况下,针对该生成分组,QCI设定部68设定表示所期待的质量的QoS等级识别符(QCI)。QCI也可以以适当的任意的基准来设定。例如,针对实时数据的分组设定高质量的QCI,针对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的数据的分组,设定低质量的QCI。此外,向被设定的QCI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映射生成分组。
分组发送部69,在上行链路时向基站(DeNB)发送接收分组或者生成分组被映射的无线承载,在下行链路时向用户装置(UE)发送接收分组或者生成分组被映射的无线承载。
图7表示变形例的动作例的流程图。本动作例在中继台使用。
在步骤S71中,中继台(RN)接收分组或者生成分组。接收分组时,如果是上行链路,则从用户装置(UE)接收分组,如果是下行链路,则从基站(DeNB)接收分组。在生成分组的情况下,由图6的分组生成部65生成分组。
在步骤S72中,识别要处理的分组是接收到的接收分组还是生成的生成分组。即,识别生成了要处理的分组的节点是其他节点还是本节点。当要处理的分组是接收分组的情况下(生成了要处理的分组的是用户装置(UE)(上行链路)或是基站(DeNB)(下行链路)时),流程向步骤S73前进。
在步骤S73中,中继台(RN)判别对接收分组所设定的QCI(上行链路时,判别Uu-QCI,下行链路时,判别Un-QCI),并且在规定的对应关系中,确定与所判别的QCI对应的QCI。向所确定的QCI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映射接收分组。
另一方面,要处理的分组是生成分组的情况下(生成了要处理的分组的是中继台(RN)本身时),针对生成分组,设定用于表示所期待的质量的QoS等级识别符(QCI)。QCI可以以适当的任意的基准来设定。此外,向被设定的QCI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映射生成分组。
在步骤S75中,映射了接收分组或者生成分组的无线承载,如果是上行链路,则发送到基站(DeNB),如果是下行链路,则发送到用户装置(UE)。
图8表示在上行链路中,通过第3变形例适当地设定分组的QCI的情况。在用户装置(UE)以及中继台(RN)之间的无线接口(Uu)中,设定了3个无线承载,并且QCI的值分别是QCI1、QCI2以及QCI3。中继台(RN)接收这种无线承载,并且变换为在中继台(RN)以及基站(DeNB)之间的无线接口(Un)中的QCI。当为图示的例子的情况下,Uu承载QCI1以及Uu承载QCI2与Un承载QCI1相关联,并且被发送到基站(DeNB)。Uu承载QCI3与Un承载QCI3相关联,并且被发送到基站(DeNB)。另一方面,针对从分组生成部所生成的分组,在中继台(RN)中,设定适当的QCI,在图示的例子中设定Un承载5,并将其发送到基站(DeNB)。QCI的变换以及设定是通过中继台(RN)的管理节点即RN-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管理,并且RN-OAM被连接到基站(DeNB)的管理节点即DeNB-OAM上,共享QCI的对应关系。另外,优选通过如图8所示的RN-OAM以及DeNB-OAM管理QCI,但不是必须的。如此,根据本变形例,根据从中继台(RN)发送的分组是接收到的分组还是自己生成的分组,适当地设定并发送QCI。
以上本发明参照特定的实施例来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只不过是简单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各种变形例、修改例、代替例、置换例等。例如,本发明可以适用于适当的任何移动通信系统。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W-CDMA方式的系统、HSDPA/HSUPA方式的W-CDMA系统、LTE方式的系统、LTE-Advanced方式的系统、IMT-Advanced方式的系统、WiMAX、Wi-Fi方式的系统等。为了促进发明的理解,使用具体的数值例来进行了说明,但是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数值只不过是单纯的一个例子,可以使用适当的任何数值。实施例或者项目的区分并非是本发明的本质,根据需要可以将记载在两个以上的项目中的事项进行组合后使用,记载在某个项目中的事项可以应用于记载在其他项目中的事项(主要不矛盾)。为了便于说明,利用功能性方框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置,但这样的装置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软件可以准备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闪存、只读内存(ROM)、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HDD)、可移动磁盘、CD-ROM、数据库、服务器及其他的适当的任何存储媒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范围内,本发明包含各种变形例、修改例、代替例、置换例等。
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2010年10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226799号的优先权,将2010-226799号的全部内容援引于本国际申请。
标号说明
21 用户装置(UE)
22 中继台(RN)
23 基站(DeNB)
24 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GW)
41 分组生成部
42 QCI设定部
43 分组发送部
45 存储部
46 分组接收部
47 QCI识别部
48 映射部
49 分组发送部
61 分组生成部
62 QCI设定部
63 分组发送部
64 分组接收部
65 分组生成部
66 分组生成节点识别部
67 QCI变换部
68 QCI设定部
69 分组发送部

Claims (8)

1.一种中继台,用于中继从第1通信台向第2通信台的无线通信,所述中继台包括:
质量等级识别部,根据来自所述第1通信台的接收信号,识别用于表示被所述无线通信所期待的质量的第1质量指示符;
映射部,对具有在所述第1通信台与该中继台之间的通信中的质量指示符以及该中继台与所述第2通信台之间的通信中的质量指示符的对应关系中与所述第1质量指示符对应的第2质量指示符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将所述接收信号相关联;以及
发送部,通过所述无线承载向所述第2通信台发送所述接收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台,其中,
所述质量等级识别部,根据从所述接收信号提取的流识别符,识别所述第1质量指示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台,其中,
所述质量等级识别部根据从所述接收信号提取的流识别符判别用于表示质量指示符的识别符,从而识别所述第1质量指示符。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中继台,其中,
所述第1通信台是用户装置,所述第2通信台是基站。
5.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中继台,其中,
所述第1通信台是基站,所述第2通信台是用户装置。
6.一种中继方法,用于中继从第1通信台向第2通信台的无线通信,所述中继方法包括:
根据来自所述第1通知台的接收信号,识别用于表示被所述无线通信所期待的质量的第1质量指示符;
对具有在所述第1通信台与该中继台之间的通信中的质量指示符以及该中继台与所述第2通信台之间的通信中的质量指示符的对应关系中与所述第1质量指示符对应的第2质量指示符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将所述接收信号相关联;以及
通过所述无线承载向所述第2通信台发送所述接收信号的步骤。
7.一种中继台,用于中继从第1通信台向第2通信台的无线通信,所述中继台包括:
信号生成部;
接收部,从第1通信台接收信号;
信号生成节点识别部,识别是来自所述第1通信台的接收信号,还是中继台生成的信号;
质量指示符变换部,当为来自所述第1通信台的接收信号的情况下,对具有在所述第1通信台与该中继台之间的通信中的第1质量指示符以及该中继台与所述第2通信台之间的通信中的第2质量指示符的对应关系中与所述第1质量指示符对应的第2质量指示符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将所述接收信号相关联;
质量指示符设定部,当为所述信号生成部生成的信号的情况下,对所述生成部生成的信号根据流识别符设定所述第2质量指示符,并且与具有所述第2质量指示符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相关联;
信号发送部,向第2通信台发送在所述质量指示符变换部相关联的信号以及在所述质量指示符设定部相关联的信号。
8.一种中继方法,用于中继从第1通信台向第2通信台的无线通信,所述中继方法包括:
向所述第2通信台发送的信号是来自所述第1通信台的接收信号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接收信号识别用于表示被所述无线通信所期待的质量的第1质量指示符;
向所述第2通信台发送的信号是由信号生成部所生成的生成信号的情况下,将所述生成信号的第2质量指示符与流识别符相关联;
对具有在所述第1通信台与该中继台之间的通信中的质量指示符以及该中继台与所述第2通信台之间的通信中的质量指示符的对应关系中与所述第1质量指示符对应的质量指示符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将所述接收信号相关联,或者对具有所述第2质量指示符所示的质量的无线承载将所述生成信号相关联;以及
通过所述无线承载向所述第2通信台发送所述接收信号或者所述生成信号的步骤。
CN201180048297.3A 2010-10-06 2011-09-27 中继用户装置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的中继台以及中继方法 Active CN1031556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6799A JP4932933B2 (ja) 2010-10-06 2010-10-06 無線通信を中継する中継局及び中継方法
JP2010-226799 2010-10-06
PCT/JP2011/072107 WO2012046596A1 (ja) 2010-10-06 2011-09-27 ユーザ装置と基地局との間の通信を中継する中継局及び中継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5621A true CN103155621A (zh) 2013-06-12
CN103155621B CN103155621B (zh) 2014-08-06

Family

ID=45927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8297.3A Active CN103155621B (zh) 2010-10-06 2011-09-27 中继用户装置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的中继台以及中继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923752B2 (zh)
EP (1) EP2627113B1 (zh)
JP (1) JP4932933B2 (zh)
KR (1) KR101324251B1 (zh)
CN (1) CN103155621B (zh)
CA (1) CA2813542A1 (zh)
MX (1) MX2013003811A (zh)
PT (1) PT2627113T (zh)
RU (1) RU2543978C2 (zh)
WO (1) WO201204659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7717A (zh) * 2013-12-16 2015-06-17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中继承载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6716869A (zh) * 2014-10-28 2017-05-24 宝马股份公司 根据所要求的网络服务质量具有数据包优先级排序的基于车辆的飞蜂窝
CN110268787A (zh) * 2017-02-10 2019-09-2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对基于层2的设备到设备中继的服务质量支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8657A (zh) * 2009-08-18 2011-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多跳的中继通信系统及该系统的接入方法
US9071985B2 (en) * 2012-02-01 2015-06-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er equipment assisted congestion control
US9191097B2 (en) * 2012-12-20 2015-11-17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transmitting data via relay communication links
CN108353039B (zh) 2015-11-05 2022-04-29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支持该方法的装置
ES2940614T3 (es) * 2016-04-08 2023-05-09 Nokia Technologies Oy Método y aparato para el mapeo de flujo de subservicio de plano U
US20180279319A1 (en) * 2017-03-23 2018-09-27 Nokia Technologies Oy Dynamic provisioning of quality of service for end-to-end quality of service control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10469358B2 (en) 2017-05-18 2019-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multihop relay
WO2019209316A1 (en) * 2018-04-27 2019-10-3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Trans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quality of service flow parameters in self-backhauling configurations
CN110418427B (zh) * 2018-04-28 2021-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IT202000013243A1 (it) 2020-06-04 2021-12-04 Novamont Spa Processo per la purificazione di una miscela di dioli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48577A1 (en) * 2008-10-24 2010-04-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RER QoS MAPPING FOR CELL RELAYS
WO2010105532A1 (zh) * 2009-03-17 2010-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和无线中继系统的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300777T3 (es) * 2003-05-28 2008-06-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odo y sistema para redes de comunicacion inalambricas que utilizan reemision.
EP2144472A3 (en) * 2005-06-17 2011-03-16 Fujitsu Limited Apparatuses for band allocation in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442783A (en) * 2006-10-13 2008-04-16 Fujitsu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2010011203A (ja) * 2008-06-27 2010-01-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中継システム、中継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JP2010226799A (ja) 2009-03-19 2010-10-07 Chu Hayashi 発電機
KR100968037B1 (ko) * 2009-04-21 2010-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베어러를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48577A1 (en) * 2008-10-24 2010-04-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RER QoS MAPPING FOR CELL RELAYS
WO2010105532A1 (zh) * 2009-03-17 2010-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和无线中继系统的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STITUTE FIR INFORMATION INDUSTRY (III),COILER: ""Management of QoS on the Un",R2-094837",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67》 *
LG ELECTRONICS INC.: ""Bearer Mapping in Relay Node", R2-092845",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66》 *
NEC: ""Common radio bearer configuration for Un",R2-094752",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67》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7717A (zh) * 2013-12-16 2015-06-17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中继承载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4717717B (zh) * 2013-12-16 2018-11-1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中继承载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6716869A (zh) * 2014-10-28 2017-05-24 宝马股份公司 根据所要求的网络服务质量具有数据包优先级排序的基于车辆的飞蜂窝
CN110268787A (zh) * 2017-02-10 2019-09-2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对基于层2的设备到设备中继的服务质量支持
CN110268787B (zh) * 2017-02-10 2022-08-1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对基于层2的设备到设备中继的服务质量支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32933B2 (ja) 2012-05-16
KR101324251B1 (ko) 2013-11-01
CA2813542A1 (en) 2012-04-12
RU2013119464A (ru) 2014-11-20
JP2012084942A (ja) 2012-04-26
US20130203342A1 (en) 2013-08-08
RU2543978C2 (ru) 2015-03-10
EP2627113A1 (en) 2013-08-14
KR20130042588A (ko) 2013-04-26
WO2012046596A1 (ja) 2012-04-12
EP2627113A4 (en) 2014-05-14
EP2627113B1 (en) 2017-03-08
MX2013003811A (es) 2013-05-01
CN103155621B (zh) 2014-08-06
US8923752B2 (en) 2014-12-30
PT2627113T (pt) 2017-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5621B (zh) 中继用户装置与基站之间的通信的中继台以及中继方法
CN110351700A (zh) 一种自接入回传链路的中继转发方法及节点
JP2021523638A (ja) 情報伝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2811464B (zh) 移动互联网接入点及其带宽汇聚的方法、汇聚系统
CN110035564A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4429156B (zh) 一种无线网络的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6465128B (zh) 回程链路的建立方法、基站和设备
CN110166273A (zh) 一种传输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2695291A (zh) 多网接入系统和多模无线终端
CN103379546B (zh) 数据分流的方法和装置
CN104219769A (zh) 一种基于lte的高铁无线通信系统及其资源分配方法
CN110278584A (zh) 切换用户面网元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724666A (zh) 一种终端数据中继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690159A (zh) 用户面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992273A (zh) 一种lte网络中提供中继接入服务的方法、装置及中继终端
CN105992392B (zh) 回传链路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05722190A (zh) 一种集中式网络架构下多用户接入选择方法
CN103907393B (zh) 一种建立无线链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867515B (zh)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6686660A (zh) 一种流量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07690158A (zh) 一种基于锚基站实现wlan融合的方法及装置
CN104254091B (zh) 一种空口信道状态参数上报方法和设备
Zhang et al. Routing and packet scheduling in LORAWANs-EPC integration network
CN102958106A (zh) 本地路由节点
KR102049594B1 (ko) 패킷 왕복 시간을 이용한 테더링 서비스 제어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