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4641A - 借助于制冷系统的热集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借助于制冷系统的热集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4641A
CN103154641A CN2011800484536A CN201180048453A CN103154641A CN 103154641 A CN103154641 A CN 103154641A CN 2011800484536 A CN2011800484536 A CN 2011800484536A CN 201180048453 A CN201180048453 A CN 201180048453A CN 103154641 A CN103154641 A CN 1031546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emperature
stream
refrigeration system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845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4641B (zh
Inventor
G·泰斯
T·多伦
J·施勒希特
F·万森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SF SE
Original Assignee
BASF S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SF SE filed Critical BASF SE
Publication of CN103154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4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4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46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25B27/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waste heat, e.g. from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bstract

一种用于在工程工艺中的热集成的方法,其中,在载热回路(10)中,载热介质在第一热交换器(12)中从第一处理流(14)中吸取热量,并且将该热量释放到制冷系统(30),另外,在冷却介质回路(20)中,冷却介质在所述制冷系统(30)中被冷却并且在第二热交换器(22)中从第二处理流(24)中吸取热量或者第二处理流(24)在所述制冷系统(30)中被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流(14)是来自于热分离设备的蒸气流,所述载热介质的温度由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的出口和所述制冷系统(30)的入口之间的热量供应而升高。

Description

借助于制冷系统的热集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工程工艺中的热集成的方法,其中,在载热回路中,载热介质从第一热交换器中的第一处理流中吸取热量,并且将该热量释放到制冷系统,另外,使用所述制冷系统冷却第二处理流。
背景技术
在能量效率和成本效率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热集成在工程工艺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在一些专业领域中已知热集成的不同变型,并且一些热集成已经使用在大型工业工厂中。通常,在此情况下,利用不同的处理流之间的温差,例如,当为了加热供给到反应器中的冷却剂而使用来自于反应器中的热流。在各股流之间的温差太小而不能完成直接热交换的情况下,经常使用制冷系统或者热泵以使得能够在相应的温度水平下使用上述热量。这里,除了提及蒸汽喷射式或者压缩式制冷系统之外,特别地,还提及吸收式制冷系统或者吸收式热泵。
在吸收式制冷机中,可利用包括制冷剂和吸收剂在内的选定材料对的吸收能力(例如参见“Dubbel Taschenbuch für den Maschinenbau(杜贝尔机械工程手册)”,第21版,Verlag Springer,柏林,2005,章节M1.4.3)。在该机器中,制冷剂在蒸发器中以低压蒸发,并且因此从处于低温水平下的处理流中带走热量。由此得到的制冷剂蒸气在吸收器中在热量被吸走的情况下被吸收剂吸收。富含制冷剂的吸收剂被泵送到更高的压力水平而被送至分离器中,在该分离器中,在来自较高温度水平的处理流的热量供应的情况下,制冷剂被再次分离。空载的吸收剂被重新返回至吸收器中。在冷凝器中,使用冷水,在较高压力水平下将制冷剂蒸气液化并且将其送回至蒸发器中。在工业领域,特别是用于低温应用的领域,已经证明以氨作为制冷剂以水作为吸收剂的材料对是有利的。另外,以水作为制冷剂以溴化锂作为吸收剂的材料对也已被认可。
US专利4,530,826描述了在工程工艺中使用废热的可能性,其中能够利用处于较低温度下的废热。在此情况下,使用来自蒸馏塔、吸收塔和解吸塔以及来自于反应器的产物流,以借助于吸收式制冷系统或吸收式热泵从或向处于各个工程工艺的不同位置的其他流中吸取或供应热量。通过用于生产丙烯腈、甲基丙烯酸、丙烯酸、氢氰酸、蚁醛工艺举例说明了该原理。
在PCT申请WO2008/034798A1中,描述了用于在缩聚工艺中产生制冷能量的工艺,其中在缩聚工艺中,形成为副产品的废水蒸气通过冷凝转换为废水。在废水蒸气的冷凝期间释放的热能被载热介质吸取并被供给到具有热压缩机的制冷发生器并且转换为制冷能量。该制冷能量可用于冷却工艺介质或者另外用于在空调应用中调节空气。
虽然在很多用于热集成的工程系统中已使用制冷系统和热泵,但是依旧存在改进该技术的需求,特别是使其可用性更加广泛。
发明内容
下文所述的本发明目的是开发已知的热集成技术以使之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一种用于工程工艺中的热集成的方法,其中,在载热回路中,载热介质从第一热交换器中的第一处理流中吸取热量,并且将该热量释放到制冷系统,另外,
-在冷却介质回路中,冷却介质在所述制冷系统中被冷却并且从第二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处理流中吸取热量或者
-第二处理流在所述制冷系统中被冷却,
其中,所述载热介质的温度由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出口和所述制冷系统的入口之间的热量供应而升高。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用于在处理厂的两股以上的处理流之间传递热量,也就是说,用热的方式联合两股以上的处理流。这种类型的处理流就它们的组成成份而言在此情况下是不重要的,因为只有它们各自的温度水平对该工艺有影响。根据本发明,第一处理流在热量传递到载热介质的位置处的温度比第二处理流在其将热量传递到冷却介质的位置处的温度高。
从第一热交换器中的所述第一处理流中吸取热量并且将该热量传递到载热介质。至于载热介质,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使用多种物质,按照需要可以从该多种物质选出适当的介质,例如水、水和诸如乙二醇的有机物质的混合物、矿物油或者合成的载热介质。载热介质可以是液态、气态或者多相物质,优选地是液态。在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载热介质是处于液相的水。
对于第一热交换器的设计,可以考虑多种不同的变型,例如,顺流式、逆流式或者交叉流式热交换器。他们可根据应用领域以及待传递的热量大小和温度水平来选择和定型。已经证明具有载热介质和第一处理流的逆流式流动的热交换器是有利的,因为在此情况下,在热交换器的出口处可以使得载热介质达到较高的温度。
载热介质在经由第一热交换器(在此热交换器中,载热介质从所述第一处理流中吸取热量)和制冷系统(载热介质向该制冷系统释放热量)的回路中流动。根据本发明,通过热量供应来升高载热介质在第一热交换器的出口和制冷系统的入口之间的温度。该热量能够以多种方式来供应。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一优选实施例中,该热量经由附加的热交换器来供应。作为附加的热交换器,可以考虑所有已知类型的热交换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待传递到载热介质的热量的大小、温度水平和可用的辅助能量来选择和定型该附加的热交换器。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中,该热量通过被供给到载热回路的液体或蒸气加热介质来供应。该加热介质优选是也存在于载热介质中的物质。特别优选地,当在载热介质大体上包括水时,热水或热蒸汽被用作加热介质。为了保证循环的载热介质的量至少大致恒定,可在制冷系统的入口的上游或者制冷系统的出口的下游喷射出一股载热介质和加热介质的流。优选地,在制冷系统的出口的下游进行该喷射,因此在此情况下,由于较高的流量,可利用额外的能量来操作制冷系统。
使用制冷系统以从第二处理流中吸取热量。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在制冷系统中冷却第二处理流而达到该目的。为此,该第二处理流与制冷系统的相应的热传递单元接触。在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借助于冷却介质从第二处理流中吸取热量。优选地,冷却介质被引导在一回路中流动,在此回路中,该冷却介质在第二热交换器中从第二处理流中吸取热量,然后流到制冷系统中,并且将热量释放给该制冷系统,然后返回到第二热交换器中。
此外,至于冷却介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能够根据需求(例如,待传递的热量大小和温度水平)从多种物质中选出该冷却介质。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该冷却介质是水。
对于第二热交换器的设计,可以考虑不同的设计变型,例如,顺流式、逆流式或者交叉流式热交换器,其中根据应用领域以及待传递的热量大小的要求来选择和定型该热交换器。优选地选用具有冷却介质和第二处理流的逆流式流动的热交换器,因为在此情况下,能够特别有效地使用制冷能量。
能够以多种方式来设计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的制冷系统。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适当的实施例。优选地,对于制冷系统,采用例如“DubbelTaschenbuch für den Maschinenbau(杜贝尔机械工程手册),第21版,Verlag Springer,柏林,2005”章节M1.4.3中描述的吸收式制冷系统。
为了区分不同温度水平下的处理流,在此文中使用表达“第一”和“第二”处理流或者热交换器。它们不能严格地以单数的形式来理解。本发明还包括如下的装置:在该装置中,载热介质与两个以上“第一处理流”交换热量。同样,如下的装置也包括在内:在该装置中,在制冷系统中或者借助于冷却介质回路来冷却两个以上“第二处理流”。
从第一处理流向载热介质传递热量的位置和冷却介质与第二处理流进行热量交换的位置可以彼此紧密相邻,例如,在如下的情况下:从塔的高位排出口流出的第一处理流,从同一塔的侧部排出口或者底部排出口流出的第二处理流。然而,它们在工程工艺中也可以彼此更远离,例如,如果这些流被指定到不同的设备中。仅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因素,对所述位置彼此相隔的距离进行限制,因为在所述位置相隔很远的情况下,需要长的用于载热介质或冷却介质的管道,这相应地增加成本,尤其是用于充分隔热的成本。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通过以适当的方式影响附加热交换器的受控变量或者所供应的加热介质的受控变量,可以将传热介质的温度(作为制冷系统的入口上游处的控制变量)控制到预设值。在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载热介质在制冷系统的出口下游处的温度而不是制冷系统的入口的上游处的温度作为控制变量控制。载热介质在制冷系统的入口处的温度和在制冷系统的出口处的温度是与制冷系统的性能以及可从第二处理流中取出的热量大小相关的控制变量。对于该控制变量,能够预设理论值,其中控制器通过控制一个以上受控变量来确保实际测量的温度与其理论值接近。如果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存在附加热交换器,那么附加热交换器的输出例如是适当的用于控制制冷系统的上游或下游的温度的受控变量。相反地,如果加热介质用于供应热量的话,那么所供应的加热介质的量可有利地用作受控变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处理流是来自于热分离设备中的蒸气流。具有适当的蒸气流的热分离设备的示例是蒸馏塔或者解吸塔。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处理流是来自于反应器中的产物流,其中,在该反应器中,例如由于放热反应,产物流被加热并且必须在下一步工艺阶段之前被冷却。通常,第一处理流是气态的且至少一部分被转换为一种以上的液相以用于下一步处理。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为此所需的冷凝可有利地在第一热交换器中执行。也可以另外存在其他的热交换器,例如空气冷凝器或冷却水冷凝器。
特别有利地,可将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用于解吸塔和吸收塔之间的连接,其中第一处理流是来自于解吸塔的高位流,第二处理流是从解吸塔中取出的且供应到吸收塔中的流。在下文的示例中将更详细说明这种连接。
通过升高制冷系统的入口处的温度,制冷系统的性能改善,由此可从第二处理流中吸取的热量大小增大。也可经济方便地使用第一处理流和第二处理流之间的小的温差,这种温差迄今为止仍未被利用。经由附加热交换器或者加热介质所供应的额外所需的热量通常在工程设备中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获得,所以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好处大于该增加的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其中,这些附图应该被理解为大致概括描述。例如对于一些特定的设计变型,这些变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这些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热集成的装置的轮廓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热集成的带有附加热交换器的装置的轮廓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热集成的供应有加热介质的装置的轮廓示意图,
图4是用于生产环氧乙烷的工艺的处理框图的细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热集成的装置的轮廓示意图。第一热交换器12中的处于较高温度水平的第一处理流14将热量释放给载热介质。载热介质流过制冷系统30,其中在制冷系统30中,载热介质本身将热量释放给制冷系统30。通过将冷却的载热介质返回到第一热交换器12而使得载热回路10闭合。在较低的温度水平下,冷却介质从第二热交换器22中的第二处理流24中吸取热量。冷却介质回路20中的已加热的冷却介质流经制冷系统30,在该制冷系统30中,该已加热的冷却介质被冷却并且流回到第二热交换器。
在图2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的第一实施例的轮廓示意图。图1的已知的构造扩展到如下的程度:载热介质在从第一热交换器12出来之后在进入到制冷系统30之前被引导经过一个附加的热交换器16,在热交换器16中热量供给到载热介质。优选地,第一处理流14在进入第一热交换器12时的温度处于85℃至130℃的范围内。在该第一热交换器12中,载热介质温度升高优选地1℃至20℃,特别优选地5℃至15℃。载热介质的在从第一热交换器12中出来时的温度优选地位于80℃至120℃。冷却介质在进入第二热交换器22时的温度优选地位于5℃至25℃的范围内。在第二热交换器22中,冷却介质温度升高优选地2℃至15℃。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的第二实施例的轮廓示意图。通过将加热介质18供给到载热介质中来影响载热介质从第一热交换器12的出口到制冷系统30的入口的路径中的温升。优选地,借助于温度控制器通过混合喷嘴而将加热介质18供给到载热回路10中。为了防止载热介质和加热介质18累积在载热回路10中,优选地,在这些介质从制冷系统30中出来之后,如图3所示以流19的形式进行喷射。在有利的设计中,借助于补偿容器中的液面控制器来进行喷射。
经由附加的热交换器16或者通过加入加热介质而得到的载热介质的温升优选地是0.5℃至10℃,更加优选地是1℃至5℃。
示例
在银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通过乙烯与空气或氧气的直接氧化作用来大工业规模地生产环氧乙烷(EO)。在该工艺中,以再循环气流的方式来加载乙烯和氧气,其中在该再循环气流中,除了反应物之外,还包含惰性气体和完全氧化的乙烯、二氧化碳等副产品。例如在Ullmann’s Encyclopediaof Industrial Chemistry(乌尔曼工业化学百科全书),第七版中描述了此种工艺。图4以简化的形式示出了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工艺的工艺流程图的细节。这里所述的压力是指绝对压力。
从反应器中出来的已冷却的气体反应产物40被供给到吸收塔41中。这里,在12至18bar的压力下以与洗涤液体42的流动相反的方式来引导反应产物,其中有价值的产品EO以及其他的低沸剂通过吸收传输到洗涤液体中。已加载的洗涤液体经由侧方排出口43被从吸收塔41中排出、在热交换器44中被预热且被供给到解吸塔45。这里(在解吸塔45中),利用在100℃至150℃的温度下在1至4bar的压力下的蒸汽再生。富含EO的蒸气流14被从解吸塔45的高处取出,在分离掉溶解的低沸剂之后,被供给到净化蒸馏塔或者供给到制备乙二醇的设备中。在解吸塔45的底部排出口46中,未加载的洗涤液体被取出,并且在多级热交换器44、47和22中被冷却到15℃至30℃范围内的温度,优选地18℃至22℃范围内的温度,并且被再循环回到吸收塔41中。
在该示例中,以多级的方式来冷却洗涤液体。经由在热交换器44中与待供给到解吸塔中的已加载的洗涤液体的热交换而施加冷却洗涤液体所需的冷却能量的小部分。然后,该洗涤液体流经利用冷却水操作的热交换器47。在冷却功率最大的情况下,该热交换器47出口处的温度基本上与冷却水的温度相同。冷却水的示例是河水、海水、淡盐水或者其他的来自于闭合回路冷却器或冷却塔中的水。至于可用的冷却水温度,不只是存在区域性不同也存在季节性不同。在中欧区域,例如,河水温度能够从冬天的大致5℃变化到夏天的大致25℃。
洗涤液体在从利用冷却水操作的热交换器47中出来之后,如果有需求,在利用冷水操作的热交换器22中被进一步冷却。例如,如果洗涤液体需要以15℃的温度供给到吸收塔中并且冷却水的温度是20℃,那么冷水热交换器22进行洗涤液体的从冷却水热交换器47中出来时的大致20℃变到所需的15℃的冷却处理。为此,必须供给低于15℃的冷水。一般地,为了生产所需的冷水,使用蒸汽喷射制冷设备或者压缩制冷设备。在此情况下,必须使用大量的加热蒸汽或者电能以产生该制冷功率。通过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工艺能够显著地减小该能量消耗。
如果能够利用较低温度的冷却水,例如冬季时的5℃至10℃,也可以省去操作冷水热交换器22。然而,在此情况下,例如,如果对于冷却水热交换器47而言规定冷却水侧所允许的最大温差,那么操作冷水热交换器22也可能是有利的,如果洗涤液体完全在热交换器47中冷却到期望的再循环温度,则更为有利。
通过制冷系统30在冷却介质回路20中提供用于冷水热交换器22的处于10℃至25℃的冷水,其中该制冷系统30在该实例中被构造为吸收式制冷系统。从热交换器12中取出用于操作制冷系统30所需的能量,其中设置该热交换器12是为了冷凝一部分温度为105℃至125℃的且来自于解吸塔45的蒸气流14。在载热回路10中,温度为80℃至100℃的水从制冷系统30流到热交换器12中,并且在热交换器12中从蒸气流14中吸取热量。温度为85℃至120℃的已加热的水流回到制冷系统30中,并且本身向制冷系统30的分离器排放热量。
为了增大制冷系统30的制冷功率,蒸汽作为加热介质18被供给到作为热交换器12的出口和制冷系统30的入口之间的载热介质的水中。在此情况下,在制冷系统30的出口处测量载热介质的温度,并且通过改变供给的加热介质18的量来控制预设的理论值。载热介质在从制冷系统30中出来之后一部分经由流19喷出且供给到冷凝系统中以防止载热介质累积在载热回路10中。
例如,通过将载热介质进入制冷系统30时的温度从92℃增加到97℃,在冷却介质进入制冷系统时的温度相同且同时制冷系统中的盐水回路处于相同的温度水平的情况下,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制冷功率能够增大大致15%。
除了增大制冷功率,供给的热量进一步达到如下的目的:引入到制冷系统中的热量大小基本上与蒸气流14中发生的流速和温度的改变都没有关系。这使得用于热交换器12的制冷能量的提供更加统一,并且使得设备部件对于波动或故障的敏感性降低。
为了完成图4所示工艺的在能耗方面最优化的流程,优选地以模型支持控制的方式来执行下文所述的控制策略。记录在解吸塔45的至少三个点测量的温度值,并且由此来确定该塔中的温度曲线。以如下的方式来改变到解吸塔45的蒸发器48中的蒸汽输入,使得在底部排出口46中洗涤液体的环氧乙烷加载量按重量计是0.5至10ppm,按重量计优选地是2至5ppm。另外,所供给的再循环到吸收塔41中的洗涤液体42的量被减小到如下的程度:离开吸收塔41的高位流中环氧乙烷的浓度按重量计是10至500ppm,按重量计优选地是20至50ppm。通过在进入制冷系统30之前增大蒸汽输入18,可降低再循环的洗涤液体42的量,这将使得在解吸塔45的蒸发器48中需要更少量的蒸汽。进入到制冷系统中的蒸汽输入18和输入到蒸发器48中的蒸汽量之和通过该控制策略被最小化。另外,能够相应地直接影响进入到制冷系统中的蒸汽输入18。借助于该控制策略也能够提供间接影响,进入制冷系统30之前或从制冷系统30中出来之前的温度被影响。在此情况下,以辅助控制环路来影响蒸汽输入18。
根据本发明的工艺也能够用在EO工艺的另一点上(在图4中未示出)。再循环气体在压缩到18至24bar的压力之后,取自于吸收塔41中的再循环气体的30%至99%的子流被供给到CO2吸收装置中。一般地,在此情况下,碳酸钾溶液被用作吸收剂。基本不含CO2的再循环气体子流在从吸收器中出来之后被冷却并且重新循环到EO反应器。在解吸器中在100℃至120℃的温度下以热力学的方式使掺杂有CO2的碳酸钾溶剂再生。在该工艺中,从碳酸钾溶剂中分离出1至2bar的带饱和蒸汽的CO2。这里,在本发明中,为了驱动制冷系统,100℃至115℃温度下的来自于解吸器中的蒸气流再次流经第一热交换器。所获得的制冷能量另外也能够用于冷却用于吸收塔41的洗涤液体或者可选地用在EO工艺的其他位置处。
通过在EO处理生产工艺中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提高其经济效率。使用解吸器蒸气流能够提供优点:特别是产生用于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热量以获得冷水及该冷水用于冷却用于吸收器的洗涤液体的用途。通过降低洗涤液体以恒定的供给速率供给到吸收器中的供给温度,可以改善从再循环气流中有用成分的吸收。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因此,在存在对外部供给加热蒸汽的恒定需求的情况下获得现有设备中的EO吸收和解吸的能力增强。
可选地,由于改善的吸收能力,在恒定容量的情况下,能够以较低速率循环洗涤液体。特别是在新设备的设计中,由于较小的设备,这将使得成本花费更低,并且由于在EO解吸器中为了使洗涤液体再生而所需加热蒸汽的量更小,使得操作成本降低。
在其他的工艺中,也可以有利地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优选地,在此情况下,从解吸塔中取出的并且供给到吸收塔中的第二处理流被冷却到10℃以上并比可用的冷却水温度低的范围内的温度。另外,优选地采用如下的处理:通过第二处理流以多级的方式进行该冷却,其中从解吸塔中取出的该第二处理流在使用冷却水的热交换器中被冷却到大致冷却水的温度,然后,在使用来自于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冷水而操作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中,使得该第二处理流的温度处于高于10℃和比冷却水温度低的范围内的温度。

Claims (13)

1.一种用于在工程工艺中的热集成的方法,其中,在载热回路(10)中,载热介质在第一热交换器(12)中从第一处理流(14)中吸取热量,并且将该热量释放到制冷系统(30),另外,
-在冷却介质回路(20)中,冷却介质在所述制冷系统(30)中被冷却并且在第二热交换器(22)中从第二处理流(24)中吸取热量或者
-第二处理流(24)在所述制冷系统(30)中被冷却,
其中,所述第一处理流(14)是来自于热分离设备的蒸气流,所述载热介质的温度由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的出口和所述制冷系统(30)的入口之间的热量供应而升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经由附加的热交换器(16)来供应所述热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被供给到所述载热回路(10)中的液体或蒸气加热介质(18)来供应所述热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影响所述附加热交换器(16)的输出或者加热介质(18)的供应量来将所述载热介质在进入所述制冷系统(30)之前的温度控制到一预设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影响所述附加热交换器(16)的输出或者加热介质(18)的供应量来将所述载热介质的从所述制冷系统(30)出来之后的温度控制到一预设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30)是吸收式制冷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出来的载热介质的温度为80℃到120℃,并且所述载热介质的后续温升为0.5℃至1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流(14)是来自解吸塔的高位流,所述第二处理流(24)是从所述解吸塔中排出的并且被供给到吸收塔的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解吸塔中排出的并且被供给到吸收塔的所述第二处理流(24)被冷却到在高于10℃且比可用的冷却水温度低的范围内的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过所述第二处理流(24)以多级的方式来进行,其中从所述解吸塔中排出的所述第二处理流(24)在使用冷却水的热交换器中被大致冷却到冷却水温度,然后,在使用来自于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冷水而操作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22)中,达到在高于10℃且比冷却水温度低的范围内的温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的至少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工艺是用于生产环氧乙烷和/或乙二醇的工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工艺是用于生产环氧乙烷的工艺,在所述解吸塔中,使加载有环氧乙烷的洗涤液再生,其中,在所述塔的顶部取出富含环氧乙烷的第一处理流(14),再生后的所述洗涤液作为第二处理流(24)被以多级的方式冷却并且再循环到所述吸收塔中,其中,所述冷却进行到15℃至30℃范围内的温度,优选地到18℃至22℃范围内的温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蒸气加热介质(18)被供给到所述载热回路(10),并且一模型支持控制器通过影响所述蒸气加热介质(18)的量来使得所供应的加热介质(18)和供给到所述解吸塔的蒸发器中的蒸汽之和最小化。
CN201180048453.6A 2010-10-07 2011-10-04 借助于制冷系统的热集成方法 Active CN1031546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0186818.0 2010-10-07
EP10186818A EP2439468A1 (de) 2010-10-07 2010-10-07 Verfahren zur Wärmeintegration mittels einer Kälteanlage
PCT/EP2011/067246 WO2012045709A1 (de) 2010-10-07 2011-10-04 Verfahren zur wärmeintegration mittels einer kälteanlag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4641A true CN103154641A (zh) 2013-06-12
CN103154641B CN103154641B (zh) 2016-03-02

Family

ID=43929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8453.6A Active CN103154641B (zh) 2010-10-07 2011-10-04 借助于制冷系统的热集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2) EP2439468A1 (zh)
JP (1) JP5855664B2 (zh)
CN (1) CN103154641B (zh)
ES (1) ES2748514T3 (zh)
MY (1) MY164614A (zh)
WO (1) WO201204570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7715A (zh) * 2015-01-13 2016-08-10 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低温乙烯冷能冷却水的方法以及工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60293A1 (de) * 2012-04-25 2013-10-31 Basf Se Verfahren zur bereitstellung eines kühlmediums in einem sekundärkreis
DE102020110357A1 (de) 2020-04-16 2021-10-21 Wolfram Ungermann Systemkälte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Regelung eines hybriden Kühlsystems sowie hybrides Kühlsyste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8904A (en) * 1997-05-02 1998-06-23 Uop Llc Processes for integrating a continuous sorption cooling process with an external process
CN1435609A (zh) * 2002-01-30 2003-08-13 株式会社田熊 吸收式冷冻机
EP1391665A2 (de) * 2002-08-19 2004-02-25 ZAE Bayern Bay. Zentrum für Angewandte Energieforschung E.V. Mehrstufige Absorptionskältemaschine (AKM) oder Absorptionswärmepumpe (AWP) sowie Verwendung von dieser AKM/AWP in einem Energieumwandlungssystem
JP2004233024A (ja) * 2003-02-03 2004-08-19 Yazaki Corp 吸収式冷温水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53517B1 (en) 1980-12-03 1985-08-28 Asahi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recovering and utilizing waste heat
US5953927A (en) * 1997-05-02 1999-09-21 Uop Llc Processes for integrating a continuous sorption cooling process with an external process
US6523357B1 (en) * 2001-12-04 2003-02-25 Takuma Co., Ltd. Absorption refrigerator
JP2005100873A (ja) * 2003-09-26 2005-04-14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7405340B2 (en) * 2004-04-01 2008-07-29 Bp Corporation North America Inc. Process for recovering paraxylene utilizing ammonia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JP4474354B2 (ja) * 2005-12-08 2010-06-02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DE112007002104A5 (de) 2006-09-20 2009-08-06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einer Kälteenergie in einem Polykondensationsprozes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8904A (en) * 1997-05-02 1998-06-23 Uop Llc Processes for integrating a continuous sorption cooling process with an external process
CN1435609A (zh) * 2002-01-30 2003-08-13 株式会社田熊 吸收式冷冻机
EP1391665A2 (de) * 2002-08-19 2004-02-25 ZAE Bayern Bay. Zentrum für Angewandte Energieforschung E.V. Mehrstufige Absorptionskältemaschine (AKM) oder Absorptionswärmepumpe (AWP) sowie Verwendung von dieser AKM/AWP in einem Energieumwandlungssystem
JP2004233024A (ja) * 2003-02-03 2004-08-19 Yazaki Corp 吸収式冷温水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7715A (zh) * 2015-01-13 2016-08-10 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低温乙烯冷能冷却水的方法以及工艺装置
CN105837715B (zh) * 2015-01-13 2018-03-02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低温乙烯冷能冷却水的方法以及工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45709A1 (de) 2012-04-12
EP2625476B1 (de) 2019-07-03
CN103154641B (zh) 2016-03-02
ES2748514T3 (es) 2020-03-17
EP2625476A1 (de) 2013-08-14
MY164614A (en) 2018-01-15
JP2013539009A (ja) 2013-10-17
EP2439468A1 (de) 2012-04-11
JP5855664B2 (ja) 2016-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3270B (zh) 吸收式热泵系统及制热方法
EP2477721B1 (en) Method for removal of carbon dioxide from a process gas
CN102092713B (zh) 连续制备光气的方法
US11958012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moving carbon dioxide from reaction gas, and use thereof
EP3233723B1 (en) Process and plant for improved energy-efficient production of sulfuric acid
EP2570163A1 (en) Plant for recovering degraded heat transfer oil from a solar thermal facility and associated recovery method
CN103154641B (zh) 借助于制冷系统的热集成方法
US8790605B2 (en) Method for removal of carbon dioxide from a process gas
CN105061187A (zh) 间甲基苯甲酸连续生产工艺
CN202022868U (zh) 生产亚硝酸甲酯的装置及连续循环酯化与羰化耦联生产草酸二甲酯的装置
CN110030758A (zh) 一种多级高效大温差吸收式热泵及吸收式换热器
CN107011163B (zh) 乙炔法气相生产醋酸乙烯酯的方法
CN100567280C (zh) 一种降低环氧乙烷吸收塔贫吸收液进料温度的装置及方法
CN105722786B (zh) 操作硫酸设备的方法
CN102731300A (zh) 连续循环酯化与羰化耦联生产草酸二甲酯的工业化方法
US8745995B2 (en) Process for heat integration by means of a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14870598A (zh) 一种多级脱碳的方法
US4045970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indirect cooling of hot gases, particularly, coke oven gases
CN104534739B (zh) 一种闪蒸-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
CN106500458A (zh) 预冷式天然气液化工艺及系统
CN86105327A (zh) 用液相热进行化学气体分离
CN113577813B (zh) 一种能源梯级利用的精馏系统与精馏工艺
CN210367490U (zh) 辛烯醛气相加氢反应装置
CN103013601A (zh) 沼气提纯冷水系统以及工艺
CN214764437U (zh) 一种新型低功率原料气再生净化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