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4355B - 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34355B CN103134355B CN201310075561.3A CN201310075561A CN103134355B CN 103134355 B CN103134355 B CN 103134355B CN 201310075561 A CN201310075561 A CN 201310075561A CN 103134355 B CN103134355 B CN 10313435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heat
- exchanger tube
- exchanging component
- fol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薄型换热器,采用三折式,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折换热组件、第二折换热组件和第三折换热组件,每折换热组件包括堆叠在一起的多个换热翅片及穿过所述换热翅片的多个换热管,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及第二折换热组件的多个换热管均为双排结构,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的多个换热管为单排结构,所有换热管相连接并形成相并联的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通过对每一管路的冷媒流路采用新设计,使每一管路均包括内排换热管与外排换热管并根据风向沿特定流路走向,可实现换热效果最大化的同时又满足凝露等可靠性要求。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所述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由于受到箱体空间的限制,其换热器一般采用多折式结构,形状似倒置的V形。现有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一般分为两折或是多折式,通过搭接或是整体式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同时根据室内机的风量分布,每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管有单、多排之分,冷媒的流路也有一进两出,两进两出,三进三出等等。
如图1所示,为一现有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该空调室内机包括箱体101、换热器102及贯流风扇103。其中该换热器102为三折式,各折换热组件均为“双排换热管+换热翅片”组成,其装配的角度较大,换热组件之间的搭接方式为线搭接,即各折之间通过一条边搭接,使得该换热器102在制作时稍微变形便会存在漏风、漏水的风险,且该空调室内机较厚,难以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
随着居民对室内装饰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空调器作为调节室内温湿度的必要设备,其外形也越来越受到流行趋势的影响,更高能效、更轻更薄更智能将是其发展方向,因此对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的形状、流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旨在满足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空间要求,提高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效率,以及满足凝露等可靠性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超薄型换热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折换热组件、第二折换热组件和第三折换热组件,每折换热组件包括堆叠在一起的多个换热翅片及穿过所述换热翅片的多个换热管,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与第二折换热组件相搭接呈倒置的V形,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与第二折换热组件相搭接并位于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多个换热管排成双排,并分为靠近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一侧的第一内排和远离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一侧的第一外排,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多个换热管排成双排,并分为靠近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一侧的第二内排及远离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一侧的第二外排,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的多个换热管沿竖直方向排成单排,所有换热管相连接并形成相并联的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包括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内排的部分换热管及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外排的全部换热管;所述第二管路包括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外排的部分换热管、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内排的部分换热管、以及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内排的部分换热管;所述第三管路包括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内排的部分换热管、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外排的部分换热管、以及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的全部换热管。
优选地,所述超薄型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进口设在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内排的最顶端的换热管,所述第一管路的出口设在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内排的底端的换热管,所述第二管路的进口设在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外排的最顶端的换热管,所述第二管路的出口设在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内排的中部的换热管,所述第三管路的进口设在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内排的最顶端的换热管,所述第三管路的出口设在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的最顶端的换热管,所述第一管路的进口与出口、所述第二管路的进口与出口、以及第三管路的进口与出口位于所述超薄型换热器的同一端;所述超薄型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进口与出口、所述第二管路的进口与出口、以及所述第三管路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所述超薄型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路所包括的换热管的数量、所述第二管路所包括的换热管的数量及所述第三管路所包括的换热管的数量均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内排的换热管的数量为六个,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一至第六换热管,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外排的换热管的数量为六个,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七至第十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内排的换热管的数量为七个,由上到下分别为第十三至第十九换热管,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外排的换热管的数量为七个,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二十至第二十六换热管;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管的数量为四个,由下到上分别为第二十七至第三十换热管。
优选地,所述超薄型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进口设于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管路的出口设于第五换热管,所述第二管路的进口设于第二十换热管,所述第二管路的出口设于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三管路的进口设于第十三换热管,所述第三管路的出口设于第三十换热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路依次包括第一、第二、第七至第十二、第六及第五换热管;所述第二管路依次包括第二十至第二十五、第十八、第十七、第三及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三管路依次包括第十三至第十六、第二十六、第十九、以及第二十七至第三十换热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与第二换热管、第三与第四换热管、第五与第六换热管、第七与第八换热管、第九与第十换热管、第十一与第十二换热管、第十三与第十四换热管、第十五与第十六换热管、第十七与第十八换热管、第十九与第二十六换热管、第二十与第二十一换热管、第二十二与第二十三换热管、第二十四与第二十五换热管、第二十七与第二十八换热管、以及第二十九与第三十换热管这十五组换热管中,每一组的两换热管分别为一U型管的两直管;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与第七换热管之间、第八与第九换热管之间、第十与第十一换热管之间、以及第十二与第六换热管之间分别通过弯头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二十一与第二十二换热管之间、第二十三与第二十四换热管之间、以及第二十五与第十八换热管之间分别通过弯头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的第十七与第三换热管之间通过跨管连接;所述第三管路的第十四与第十五换热管之间、第十六与第二十六换热管之间、以及第二十八与第二十九换热管之间分别通过弯头连接,所述第三管路的第十九与第二十七换热管之间通过桥形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超薄型换热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管路的进口与出口、所述第二管路的进口与出口、以及第三管路的进口与出口位于所述超薄型换热器设有所述第二端板的一端,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翅片未与第二折换热组件搭接的一端的外侧设有梯形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翅片与第三折换热组件相搭接的一端的外侧设有梯形的第二缺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与第二折换热组件相搭接处,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翅片与第二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翅片部分重叠在一起,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与第三折换热组件相搭接处,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翅片与第三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翅片部分重叠在一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箱体内的换热器和贯流风扇,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进风口,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进风口与贯流风扇之间并半包围所述贯流风扇,所述换热器为前述的超薄型换热器。
本发明的超薄型换热器中,通过双排换热管和单排换热管的组合,可减少其厚度,以满足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空间要求,并通过在相应换热翅片上分别设置梯形的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以及在换热翅片之间采用过盈搭接方式,可进一步满足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空间要求。同时采用冷媒流路的新设计,每一管路均包括内排换热管与外排换热管并根据风向沿特定流路走向,可实现换热效果最大化的同时又满足凝露等可靠性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现有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超薄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超薄型换热器的右视图。
图4为图2所示超薄型换热器的左视图。
图5为图2所示超薄型换热器中第一散热组件的散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超薄型换热器中第一散热组件与第二散热组件的搭接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超薄型换热器中第二散热组件与第三散热组件的搭接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发明超薄型换热器100的一较佳实施例。
所述超薄型换热器100,采用三折式,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折换热组件10、第二折换热组件20和第三折换热组件30,每折换热组件10/20/30包括堆叠在一起的多个换热翅片40及穿过所述换热翅片40的多个换热管50。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与第二折换热组件20相搭接呈倒置的V形,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30与第二折换热组件20相搭接并位于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下方,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的多个换热管50(为便于后续对各换热管50的位置进行描述,所有的换热管50在图3中按其编排顺序分别以标号601~630标示)排成双排,并分为靠近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一侧的第一内排和远离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一侧的第一外排,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多个换热管50排成双排,并分为靠近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一侧的第二内排及远离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一侧的第二外排,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30的多个换热管50沿竖直方向排成单排,所有换热管50相连接并形成相并联的第一管路51、第二管路52和第三管路53,即所述超薄型换热器100的冷媒流路为三进三出。其中,所述第一管路51包括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的第一内排的部分换热管50及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的第一外排的全部换热管50;所述第二管路52包括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第二外排的部分换热管50、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第二内排的部分换热管50、以及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的第一内排的部分换热管50;所述第三管路53包括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第二内排的部分换热管50、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第二外排的部分换热管50、以及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30的全部换热管50。
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与第三折换热组件30沿换热翅片40堆叠方向的长度相同,而第一折换热组件10沿换热翅片40堆叠方向的长度则小于第二折换热组件20或第三折换热组件30的长度,例如比第二折换热组件20或第三折换热组件30短15mm,以便于将超薄型换热器100装配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上、以及便于输入、输出管的布置。所述换热翅片40的片距优选为1.4mm。
所述超薄型换热器100可用作蒸发器进行制冷或用作冷凝器进行制热。以所述超薄型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时,所述第一管路51的进口511设在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的第一内排的最顶端的换热管50,所述第一管路51的出口512设在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的第一内排的底端的换热管50,所述第二管路52的进口521设在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第二外排的最顶端的换热管50,所述第二管路52的出口522设在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的第一内排的中部的换热管50,所述第三管路53的进口531设在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第二内排的最顶端的换热管50,所述第三管路53的出口532设在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30的最顶端的换热管50。所述第一管路51的进口511与出口512、所述第二管路52的进口521与出口522、以及第三管路53的进口531与出口532位于所述超薄型换热器100的同一端。制冷时,冷媒可通过超薄型换热器100的三个进口511、521、531分别进入第一管路51、第二管路52、第三管路53,在超薄型换热器100中进行蒸发、冷凝换热,最后从超薄型换热器100的三个出口512、522、532流出,并循环运行。
所述超薄型换热器100作为冷凝器进行制热时,所述第一管路51的进口511与出口512、所述第二管路52的进口521与出口522、以及所述第三管路53的进口531和出口532分别与所述超薄型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制冷时相反。
所述第一管路51所包括的换热管50的数量、所述第二管路52所包括的换热管50的数量及所述第三管路53所包括的换热管50的数量均相同,以使得各个管路的冷媒量偏差不大,避免偏流引起的凝露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管路51/52/53所包括的换热管50的数量均为10个。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的第一内排的换热管50的数量为六个,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一至第六换热管,且在图3中分别以标号601~606标示,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的第一外排的换热管50的数量为六个,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七至第十二换热管,且在图3中分别以标号607~612标示;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第二内排的换热管50的数量为七个,由上到下分别为第十三至第十九换热管,且在图3中分别以标号613~619标示,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第二外排的换热管50的数量为七个,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二十至第二十六换热管,且在图3中分别以标号620~626标示;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30的换热管50的数量为四个,由下到上分别为第二十七至第三十换热管,且在图3中分别以标号627~630标示。
所述超薄型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时,所述第一管路51的进口511设于第一换热管601,所述第一管路51的出口512设于第五换热管605,所述第二管路52的进口521设于第二十换热管620,所述第二管路52的出口522设于第四换热管604,所述第三管路53的进口531设于第十三换热管613,所述第三管路53的出口532设于第三十换热管630。
所述第一管路51依次包括第一换热管601、第二换热管602、第七至第十二换热管607~612、第六换热管606及第五换热管605;所述第二管路52依次包括第二十至第二十五换热管620~625、第十八换热管618、第十七换热管617、第三换热管603及第四换热管604;所述第三管路53依次包括第十三至第十六换热管613~616、第二十六换热管626、第十九换热管619、以及第二十七至第三十换热管627~630。
所述第一换热管601与第二换热管602、第三换热管603与第四换热管604、第五换热管605与第六换热管606、第七换热管607与第八换热管608、第九换热管609与第十换热管610、第十一换热管611与第十二换热管612、第十三换热管613与第十四换热管614、第十五换热管615与第十六换热管616、第十七换热管617与第十八换热管618、第十九换热管619与第二十六换热管626、第二十换热管620与第二十一换热管621、第二十二换热管622与第二十三换热管623、第二十四换热管624与第二十五换热管、第二十七换热管627与第二十八换热管628、以及第二十九换热管629与第三十换热管630这十五组换热管中,每一组的两换热管分别为一U型管的两直管,其中,所述U型管优选为内螺纹U形铜管,U形铜管的外径优选为7mm;所述第一管路51的第二换热管602与第七换热管607之间、第八换热管608与第九换热管609之间、第十换热管610与第十一换热管611之间、以及第十二换热管612与第六换热管606之间分别通过弯头71、72、73、74连接;所述第二管路52的第二十一换热管621与第二十二换热管622之间、第二十三换热管623与第二十四换热管624之间、以及第二十五换热管625与第十八换热管618之间分别通过弯头75、76、77连接,所述第二管路52的第十七换热管617与第三换热管603之间通过跨管78连接;所述第三管路53的第十四换热管614与第十五换热管615之间、第十六换热管616与第二十六换热管626之间、以及第二十八换热管628与第二十九换热管629之间分别通过弯头79、80、81连接,所述第三管路53的第十九换热管619与第二十七换热管627之间通过桥形管82连接。所有的弯头71~77、79~81,跨管78和桥形管82的外径优选为7mm,可通过焊接和U型管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包括十二个换热管50,即六根U型管,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包括十四个换热管50,即七根U型管,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30包括四个换热管50,即两根U型管。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超薄型换热器的换热需要的大小,可对每一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管数量进行相应的增加或减少,只要各个管路的换热管数量相同,且在流路设计均包括内、外排换热管,均能使超薄型换热器达到均匀换热并具有较佳的换热效果。
所述超薄型换热器10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板104与第二端板106,以将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第二折换热组件20及第三折换热组件30相连接,所述第一管路51的进口511与出口512、所述第二管路52的进口521与出口522、以及第三管路53的进口531与出口532位于所述超薄型换热器100设有所述第二端板106的一端,所述第一端板104为塑料件,所述第二端板106为钣金件,以节省制造成本。通过第一端板104与第二端板106可实现超薄型换热器100的三折换热组件10、20、30装配的相互夹角,以满足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空间要求。
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的换热翅片40未与第二折换热组件20搭接的一端的外侧设有梯形的第一缺口402,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换热翅片40与第三折换热组件30相搭接的一端的外侧设有梯形的第二缺口404。
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与第二折换热组件20相搭接处,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的换热翅片40与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换热翅片40部分重叠在一起(图6中A处所示),以此来实现搭接处防止漏风、漏水的作用,相重叠部分的宽度优选为1.5~2mm。为了实现上述部分重叠,第一折换热组件10与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换热翅片40需要彼此错开布置。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与第三折换热组件30相搭接处,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换热翅片40与第三折换热组件30的换热翅片40部分重叠在一起(图7中C处所示),以此来实现搭接处防止漏风、漏水的作用,相重叠部分的宽度优选为1.5~2mm。为了实现上述部分重叠,第二折换热组件20与第三折换热组件30的换热翅片40需要彼此错开布置。
上述超薄型换热器中,通过双排换热管和单排换热管的组合,可减少其厚度,以满足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空间要求,并通过在相应换热翅片上分别设置梯形的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以及在换热翅片之间采用过盈搭接方式,可进一步满足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空间要求。同时采用冷媒流路的新设计,每一管路均包括内排换热管与外排换热管并根据风向沿特定流路走向,可实现换热效果最大化的同时又满足凝露等可靠性要求。
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箱体200、贯流风扇300及前述的超薄型换热器100,所述贯流风扇300及超薄型换热器100设于所述箱体200内,所述箱体200的顶部设有进风口202,所述超薄型换热器100位于所述进风口202与贯流风扇300之间并半包围所述贯流风扇300。
由于逆流换热的效率最高,因此使冷媒的温升(或温降)方向与风的温升(或温降)方向相反,可达到较佳的逆流换热效果。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进风口202设在顶部,超薄型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时,顶部的风量最大,所述第一管路51、第二管路52及第三管路53的进口511、521、531正好设计在此顶部区域。
当超薄型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工作在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管路51的流路为:冷媒从第一换热管601进入,沿第二换热管602、第七至第十二换热管607~612、第六换热管606至第五换热管605流出,使冷媒的温度升高,由于风的方向是由外向内降低,正好属于逆流换热,从而具有较佳的换热效果,且第一管路51经过的换热管数量和其他两管路52、53一样,都为5根U型管,使得各个管路的冷媒量偏差不大,可避免偏流引起的凝露问题;第二管路52的流路为:冷媒从第二十换热管620进入,沿第二十一到第二十五换热管621~625、第十八换热管618、第十七换热管617、第三换热管603至第四换热管604流出,冷媒的温升方向也是与空气的温降方向相同,属于逆流换热,具有较佳的换热效率,且经过的U型管的数量为5根,即有外排的U管和内排的U管,保证了整个超薄型换热器100的换热均匀及效率;第三管路53的流路为:冷媒由第十三换热管13进入,沿第十四至第十六换热管614~616、第二十六换热管626、第十九换热管619、以及第二十七至第三十换热管627~630,由第三十换热管630流出,由于第三折换热组件30的U型管数量不足5根,而通过在第二折换热组件20中选取3根U型管,同时由于第三折换热组件30是单排结构,换热较好,故只需在第二折换热组件20中的内排选取3根U管,也能够达到较佳的换热效果。
所述换热管100作为冷凝器制热的原理类似制冷,只是冷媒流动方向和制冷相反。
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的换热翅片40上设有梯形的第一缺口402,通过梯形的第一缺口402的斜边,可实现与箱体200内的底座之间形成面搭接,即无缝搭接,以防止漏风、漏水现象,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10上的冷凝水可以流到箱体200内的底座的后接水槽中,再通过排水孔排到指定的地方。
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换热翅片40上设有梯形的第二缺口404,通过梯形的第二缺口404的斜边,可便于制冷时冷凝水顺利排除到下面的第三折换热组件30上。当第二折换热组件20上的冷凝水顺着其换热翅片40流下时,由于梯形的第二缺口404的存在,冷凝水会顺着梯形的第二缺口404的斜边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第三折换热组件30的换热翅片上,最后流到箱体200内的底座的前排水槽中,再通过排水孔排到指定的地方。如果不设置梯形的第二缺口404,而是直接用成直角,由于角度变化太大,第二折换热组件20上的冷凝水会在直角拐角处受重力作用滴下而流不到下面的第三折换热组件30的换热翅片40上,而滴下的水滴可能会溅到其他不允许有水存在的地方而引起用户的投诉或是不符合安全要求。为便于制冷时第二折换热组件20上冷凝水能够顺利排除到下面的第三折换热组件30上,所述梯形的第二缺口404的斜边与第二折换热组件20的换热翅片40的外侧边之间的夹角B(图6所示)优选在于130°以内。
根据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空间布置和进风方式,可以调整超薄型换热器各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管长度、排数、根数、搭接角度以及换热翅片的片距等,以满足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形状要求和散热效果。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技术内容下,还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超薄型换热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折换热组件、第二折换热组件和第三折换热组件,每折换热组件包括堆叠在一起的多个换热翅片及穿过所述换热翅片的多个换热管,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与第二折换热组件相搭接呈倒置的V形,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与第二折换热组件相搭接并位于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多个换热管排成双排,并分为靠近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一侧的第一内排和远离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一侧的第一外排,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多个换热管排成双排,并分为靠近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一侧的第二内排及远离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一侧的第二外排,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的多个换热管沿竖直方向排成单排,所有换热管相连接并形成相并联的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包括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内排的部分换热管及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外排的全部换热管;所述第二管路包括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外排的部分换热管、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内排的部分换热管、以及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内排的部分换热管;所述第三管路包括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内排的部分换热管、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外排的部分换热管、以及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的全部换热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型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进口设在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内排的最顶端的换热管,所述第一管路的出口设在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内排的底端的换热管,所述第二管路的进口设在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外排的最顶端的换热管,所述第二管路的出口设在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内排的中部的换热管,所述第三管路的进口设在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内排的最顶端的换热管,所述第三管路的出口设在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的最顶端的换热管,所述第一管路的进口与出口、所述第二管路的进口与出口、以及第三管路的进口与出口位于所述超薄型换热器的同一端;所述超薄型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进口与出口、所述第二管路的进口与出口、以及所述第三管路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所述超薄型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相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所包括的换热管的数量、所述第二管路所包括的换热管的数量及所述第三管路所包括的换热管的数量均相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内排的换热管的数量为六个,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一至第六换热管,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第一外排的换热管的数量为六个,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七至第十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内排的换热管的数量为七个,由上到下分别为第十三至第十九换热管,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第二外排的换热管的数量为七个,由上到下分别为第二十至第二十六换热管;所述第三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管的数量为四个,由下到上分别为第二十七至第三十换热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薄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型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进口设于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管路的出口设于第五换热管,所述第二管路的进口设于第二十换热管,所述第二管路的出口设于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三管路的进口设于第十三换热管,所述第三管路的出口设于第三十换热管。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薄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依次包括第一、第二、第七至第十二、第六及第五换热管;所述第二管路依次包括第二十至第二十五、第十八、第十七、第三及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三管路依次包括第十三至第十六、第二十六、第十九、以及第二十七至第三十换热管。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薄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与第二换热管、第三与第四换热管、第五与第六换热管、第七与第八换热管、第九与第十换热管、第十一与第十二换热管、第十三与第十四换热管、第十五与第十六换热管、第十七与第十八换热管、第十九与第二十六换热管、第二十与第二十一换热管、第二十二与第二十三换热管、第二十四与第二十五换热管、第二十七与第二十八换热管、以及第二十九与第三十换热管这十五组换热管中,每一组的两换热管分别为一U型管的两直管;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与第七换热管之间、第八与第九换热管之间、第十与第十一换热管之间、以及第十二与第六换热管之间分别通过弯头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二十一与第二十二换热管之间、第二十三与第二十四换热管之间、以及第二十五与第十八换热管之间分别通过弯头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的第十七与第三换热管之间通过跨管连接;所述第三管路的第十四与第十五换热管之间、第十六与第二十六换热管之间、以及第二十八与第二十九换热管之间分别通过弯头连接,所述第三管路的第十九与第二十七换热管之间通过桥形管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型换热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管路的进口与出口、所述第二管路的进口与出口、以及第三管路的进口与出口位于所述超薄型换热器设有所述第二端板的一端,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翅片未与第二折换热组件搭接的一端的外侧设有梯形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翅片与第三折换热组件相搭接的一端的外侧设有梯形的第二缺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超薄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与第二折换热组件相搭接处,所述第一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翅片与第二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翅片部分重叠在一起,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与第三折换热组件相搭接处,所述第二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翅片与第三折换热组件的换热翅片部分重叠在一起。
10.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箱体内的换热器和贯流风扇,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进风口,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进风口与贯流风扇之间并半包围所述贯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超薄型换热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75561.3A CN103134355B (zh) | 2013-03-08 | 2013-03-08 | 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75561.3A CN103134355B (zh) | 2013-03-08 | 2013-03-08 | 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34355A CN103134355A (zh) | 2013-06-05 |
CN103134355B true CN103134355B (zh) | 2016-04-06 |
Family
ID=48494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75561.3A Active CN103134355B (zh) | 2013-03-08 | 2013-03-08 | 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13435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96985B (zh) * | 2015-06-11 | 2017-03-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空调器的翅片式换热器 |
US20190257532A1 (en) * | 2016-11-09 | 2019-08-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106678971B (zh) * | 2017-01-03 | 2022-08-05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JP6858268B2 (ja) * | 2018-09-03 | 2021-04-14 | 広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Ltd. | 熱交換器組立品とエアコン室内機 |
CN109269071B (zh) * | 2018-09-03 | 2020-04-2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
CN110345779A (zh) * | 2019-08-13 | 2019-10-18 | 江苏天舒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防冻型双流道翅片式换热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52517A (zh) * | 2005-10-19 | 2007-04-25 | 海尔集团公司 | 一种空调蒸发器及其制冷剂分流方式 |
CN202303830U (zh) * | 2011-10-31 | 2012-07-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器 |
CN203132401U (zh) * | 2013-03-08 | 2013-08-14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2013
- 2013-03-08 CN CN201310075561.3A patent/CN10313435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52517A (zh) * | 2005-10-19 | 2007-04-25 | 海尔集团公司 | 一种空调蒸发器及其制冷剂分流方式 |
CN202303830U (zh) * | 2011-10-31 | 2012-07-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器 |
CN203132401U (zh) * | 2013-03-08 | 2013-08-14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34355A (zh) | 2013-06-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34355B (zh) | 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3785329U (zh) | 具有低压降分配管的热泵热交换器 | |
CN205843415U (zh) | 换热装置和具有它的制冷设备 | |
CN101806550B (zh) | 微通道换热器 | |
WO2014012287A1 (zh) | 一种带填料耦合盘管蒸发式冷凝器的空调机组 | |
CN102809314A (zh) | 一种三维热管热交换器及生产方法 | |
CN205209304U (zh) | 换热器系统 | |
CN106322730A (zh) | 室内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2692101A (zh) |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 |
CN107076431A (zh) |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 |
CN105352225A (zh) | 空调器 | |
CN201335513Y (zh) | 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流路结构 | |
CN109269071B (zh) |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103123188B (zh) | 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 |
CN104089517A (zh) |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和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 |
CN203132401U (zh) | 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3533875U (zh) | 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 | |
CN107763832A (zh) |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7438860U (zh) |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7438859U (zh) |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6094515U (zh) | 室内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4791910A (zh) | 制冷设备和用于制冷设备的换热器组件 | |
CN108644947A (zh) | 一种冷热互补变功能高效蒸发冷凝器 | |
CN107843029A (zh) |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4063693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