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33875U - 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33875U
CN203533875U CN201320544555.3U CN201320544555U CN203533875U CN 203533875 U CN203533875 U CN 203533875U CN 201320544555 U CN201320544555 U CN 201320544555U CN 203533875 U CN203533875 U CN 2035338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water tank
heating
heat exchanger
transf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4455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赤井宽二
吉冈俊
菊池芳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338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3387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tails Of Fluid Heater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其上绕有加热用传热管的水箱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加热用传热管(40)形成为横截面具有平面(43a)的扁平状,并且在加热用传热管(40)的内部形成有多条流路(46)。在让平面(43a)与所述水箱(31)的外表面(31a)接触的状态下将加热用传热管(40)绕在水箱(31)上。因此,既能够确保加热用传热管和水箱二者间所需要的传热面积,又能够尽量地缩短加热用传热管的长度,从而谋求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的低成本化。

Description

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用传热管卷绕在水箱上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特别涉及一种提高传热性能的技术措施。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众人已知有作为放热器或者冷凝器连接在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这样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这些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中有的将连接在制冷剂回路中的加热用传热管绕在水箱的外周面上。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通过让加热用传热管内的制冷剂和水箱里的水进行热交换来将水箱里的水加热。这里,可以考虑将横截面为圆形的一般加热用传热管绕在水箱的外周面上。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昭59-180290号公报
但是,在该情况下,水箱的圆筒面和加热用传热管的圆筒面为线接触。因线接触情况下的接触面积比面接触情况下的小,故要想确保圆形加热用传热管和水箱二者间所需要的传热面积,就不得不加长加热用传热管的长度,这就是所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绕有加热用传热管的水箱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做到既能够确保加热用传热管和水箱二者间所需要的传热面积,又能够尽可能地缩短加热用传热管的长度,从而能够谋求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的低成本化。
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是一种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作为放热器或者冷凝器连接在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包括:储存水的水箱和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流动而将所述水箱里的水加热的加热用传热管。所述加热用传热管形成为横截面具有平面的扁平状且在该加热用传热管的内部形成有多条流路,并且所述加热用传热管在平面与所述水箱的外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绕在所述水箱上。
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使加热用传热管的横截面形成为具有平面的扁平状,让加热用传热管和水箱面接触。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加热用传热管与水箱的每单位长度的接触面积(传热面积)增大。
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多根所述加热用传热管沿着所述水箱的轴向排列,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还包括一对集管,多条所述加热用传热管的端部连接在一对集管上。
在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流入一集管中的制冷剂向多根加热用传热管分流。已分流的制冷剂针对各根加热用传热管朝着水箱里的水放热而将该水加热。这些已放热的制冷剂流入另一集管中而合流。这里,因为用多根加热用传热管对水箱里的水加热,所以与将一根加热用传热管螺旋状地绕上几圈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每根加热用传热管的长度。
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在所述一对集管中的至少一集管中设置有沿着轴向将所述集管的内部分隔成多个分割空间的分隔部件,以便所述多根加热用传热管沿着所述水箱的轴向构成多条通路。
在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制冷剂流入一对集管的最上游一侧的分割空间。该制冷剂流过多条通路往返于一对集管之间将水箱里的水加热以后,流出到一对集管的最下游一侧的分割空间里。这里,通路的数量根据一对集管的分隔部件的数量决定,各条通路的传热面积根据设置在一对集管中的分隔部件的位置决定。
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所述加热用传热管螺旋状地绕在所述水箱的外表面上。
在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与水平地绕上加热用传热管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制冷剂在加热用传热管内从上侧朝着下侧顺利地流动。
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所述加热用传热管绕在所述水箱的外表面上且不足一圈。
在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因为做到了所述加热用传热管绕在所述水箱的外表面上且不足一圈,所以与将加热用传热管螺旋状地绕上几圈的情况相比,每根加热用传热管内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变小。
第六、第七以及第八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分别在第三、第四以及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中,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包括过冷却管。该过冷却管在绕在所述水箱的下部且连接在朝着所述一对集管的最下游一侧的分割空间敞开的制冷剂流出口上,并且,该过冷却管让从所述制冷剂流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和所述水箱里的水进行热交换,一直进行到所述制冷剂达到预定的过冷却度为止。
在第六、第七以及第八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从一对集管的最下游一侧的分割空间流入过冷却管中的制冷剂在通过所述过冷却管之际与水箱里的水进行热交换。这里,因为水在水箱内自然对流,所以水箱下部的水温比水箱上部的水温低。通过将过冷却管绕在水箱的下部,能够让制冷剂与水箱内的温度较低的水进行热交换。
第九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多条通路中位于最下游一侧的通路绕在所述水箱的下部且构成为:让所述制冷剂和所述水箱里的水进行热交换,一直进行到制冷剂达到预定的过冷却度为止。
在第九方面的实用新型中,流入一对集管的最下游一侧的通路中的制冷剂在通过该通路之际与水箱里的水进行热交换。这里,因为水在水箱内自然对流,所以水箱下部的水温比水箱上部的水温低。通过将最下游一侧的通路绕在水箱的下部,能够让制冷剂与水箱内的温度较低的水进行热交换。
第十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包括介于所述加热用传热管和所述水箱之间的润滑脂。
在第十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加热用传热管内的制冷剂之热通过润滑脂传递给水箱里的水。这里,形成在加热用传热管和水箱的接触面的微小间隙里的空气层由于该润滑脂而减少,加热用传热管和水箱之间的接触热阻减小。因此,与无润滑脂介于其间的情况相比,热会效率良好地从加热用传热管内的制冷剂传递给水箱里的水。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做到了让加热用传热管和水箱面接触,故与线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加热用传热管与水箱的每单位长度的接触面积(传热面积),接触面积增大多少就能够使加热用传热管的长度相应地缩短多少。因此,能够谋求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的低成本化。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做到了利用多根加热用传热管将水箱里的水加热,故与将一根加热用传热管螺旋状绕上几圈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一根加热用传热管的长度。因此,一根加热用传热管的长度缩短了多少,就能够使在加热用传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相应地减小多少。
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做到了在一对集管的至少一根集管中设置分隔部件,由多根加热用传热管构成多条通路,故通过将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的分隔部件的数量或者分隔部件的位置最佳化,即能够提高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的性能。
根据上述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做到了将加热用传热管螺旋状地绕在水箱的外表面上,故与将加热用传热管水平绕上的情况相比,能够让制冷剂顺利地从上侧朝着下侧流动。因此,制冷剂在加热用传热管内的流速加快,能够进一步提高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
根据上述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做到了将多根加热用传热管绕在水箱上且分别不足一圈。故与将加热用传热管螺旋状地绕上几圈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每根加热用传热管内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根据上述第六、第七以及第八方面的实用新型,做到了将过冷却管连接在一对集管的朝着最下游一侧的分割空间敞开的制冷剂流出口上,并将该过冷却管绕在水箱的下部,故能够让水箱内的温度较低的水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因此,与将过冷却管绕在所述水箱的上部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地将制冷剂冷却到预定的过冷却度。
根据上述第九方面的实用新型,做到了将一对集管的最下游一侧的通路绕在水箱的下部,故能够让水箱内的温度较低的水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因此,与将最下游一侧的通路绕在所述水箱的上部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地将制冷剂冷却到预定的过冷却度。
根据上述第十方面的实用新型,做到了让润滑脂介于加热用传热管和水箱之间,故能够减少形成在加热用传热管和水箱的接触面的微小间隙里的空气层。因此,加热用传热管和水箱之间的接触热阻减小。与不让润滑脂介于加热用传热管和水箱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让热效率良好地从加热用传热管内的制冷剂传递给水箱里的水,从而能够提高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水供给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水供给装置的管道系统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的构造简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扁平管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的构造简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的构造简图,示出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的构造简图。
-符号说明-
1-热水供给装置;10-壳体;20-制冷剂回路;30-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1-水箱;40-加热用传热管;41-第一集管;42-第二集管;47-第一隔板(分隔部件);48-第二隔板(分隔部件);51-第一通路;52-第二通路;53-第三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构成热水供给装置1的一部分。下面,首先说明热水供给装置1的整体构造,然后再说明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的构造。
〈热水供给装置的整体构造〉
热水供给装置1是所谓的热泵式热水供给器。热水供给装置1包括壳体10、压缩机21、膨胀阀22、空气热交换器23、气液分离器24以及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
如图1所示,热水供给装置1的壳体10包括圆筒状下筒部11、将该下筒部11下端封起来的底板部12、连接在下筒部11上端的上筒部13、以及将该上筒部13上端封起来的顶板部14。
上筒部13由剖视时为半圆状的前后两部件13a、13b(以下将前侧称为前面板13a、将后侧称为后面板13b)构成。在前面板13a上右端和左端分别开有吸引口15a,在后面板13b的中央部位开有吹出口15b。在前面板13a的中央部位形成有遥控器设置部16。遥控器设置部16上能够设置用户操作热水供给装置1的遥控器16a。
在壳体10内部且上筒部13和下筒部11之间设置有隔板17。壳体10的内部空间由该隔板17上下分成两个空间18、19(以下称为上侧空间18和下侧空间19)。而且,压缩机21、膨胀阀22、空气热交换器23、气液分离器24以及风扇23a安装在上侧空间18;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安装在下侧空间19内。
如图2所示,按照压缩机21、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膨胀阀22、空气热交换器23、气液分离器24这样的顺序用管道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制冷剂循环而实现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20。
压缩机21对制冷剂回路20内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喷出侧与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相连接,吸入侧与气液分离器24相连接。
膨胀阀22由开度可变的电动膨胀阀构成。根据热水供给装置1的运转状态适当改变该膨胀阀22的开度。例如,改变膨胀阀22的开度以保证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达到预定的过热度。
空气热交换器23由横肋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风扇23a设置在空气热交换器23附近,该风扇23a构成为:由该风扇23a供来的空气与在空气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空气热交换器23在上侧空间18内设置在后面板13b一侧,与吹出口15b相对。空气热交换器23构成为:当风扇23a旋转时,空气从吸引口15a吸到上侧空间18内,通过空气热交换器23,之后从吹出口15b朝着外部吹出去。
气液分离器24构成为:对从空气热交换器23流入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仅将气态制冷剂送给压缩机21。
〈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的构造〉
如图1所示,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以由绝热材39覆盖的状态安装在壳体10的下侧空间19内。如图3所示,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包括:水箱31、一对集管41、42以及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
水箱31形成为上下端封闭的纵向高度较高的圆筒状。在水箱31的下部形成有供水口32,在水箱31的上部形成有热水供给口33,在水箱31的底部形成有排水口34(参照图2)。
用于供给自来水的供水管32a从水箱31外部接在供水口32上,引入管32b从水箱31的内部接在供水口32上。该引入管32在中途折弯而使其流出端朝向下方,该引入管32构成为:将自来水引到水箱31的底部。用于获取水箱31内的热水的热水供给管33a从水箱31外部接在热水供给口33上,引出管33b从水箱31内部接在热水供给口33上。该引出管33b在中途被折弯,以使其流入端朝向上方,该引出管33b构成为:将储存在水箱31上部的高温热水可靠地引出来。排水管34a从水箱31外部接在排水口34上。
加热用传热管40由形成为横截面具有扁平面(平面43a)的扁平状的、所谓的扁平管构成。该加热用传热管40是铝制件。在该加热用传热管40的内部形成有沿着横截面的长边方向排列的多条流路46。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以其扁平面(平面)43a与水箱31的外周面31a接触的状态螺旋状地绕在水箱31下部。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沿着水箱31的轴向排列。
因此,做到了让加热用传热管40的横截面形成为具有扁平面(平面43a)的扁平状,让加热用传热管40和水箱31面接触。因此,与将圆管绕在水箱31上让二者线接触的情况相比,加热用传热管40与水箱31的每单位长度的传热面积增大。
在加热用传热管40和水箱31之间涂布有硅润滑脂60。形成在加热用传热管40和水箱31的接触面的微小间隙里的空气层由于该硅润滑脂60而减少,加热用传热管40和水箱31之间的接触热阻减小。这样一来,与不让硅润滑脂60介于加热用传热管40和水箱31之间的情况相比,热能够效率良好地从加热用传热管40内的制冷剂传递给水箱31里的水。
一对集管41、42由都是铝制的第一集管41和第二集管42构成。各集管41、42形成为两端封闭的细长圆筒状。各集管41、42设置在水箱31的一侧,第一集管41位于第二集管42上侧。此外,还可以让各集管41、42与水箱31接触着设置。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各集管41、42内的制冷剂和水箱31里的水进行热交换。
在第一集管41的外周面上,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的一端在第一集管41的轴向上彼此留有间隔地与第一集管41相连接。二者相连接以保证第一集管41的轴向和加热用传热管40内的多条流路46的排列方向相一致。在第一集管41的上端面上开有制冷剂流入口44。该第一集管41的制冷剂流入口和压缩机21的喷出口用制冷剂回路20的制冷剂管道连接起来。因第一集管41根据加热用传热管40的螺旋角倾斜着设置,故能够将加热用传热管40与第一集管41成直角地连接在一起。
在第二集管42的外周面上,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的另一端在第二集管42的轴向上彼此留有间隔地与第二集管42相连接。二者相连接以保证第二集管42的轴向和加热用传热管40内的多条流路46的排列方向一致。在第二集管42的下端面上开有制冷剂流出口45。该第二集管42上的制冷剂流出口45和膨胀阀22的流入口由制冷剂回路20的制冷剂管道连接起来。因第二集管42根据加热用传热管40的螺旋角倾斜着设置,故能够将加热用传热管40与第二集管42成直角地连接在一起。
-工作情况-
接下来,对该热水供给装置1的工作情况做说明。
压缩机21一启动,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便从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的第一集管41的制冷剂流入口44流入。该制冷剂在第一集管41内分流,已分流的制冷剂朝着各加热用传热管40流入。已流入各加热用传热管40的制冷剂一边在该管内从上侧朝着下侧螺旋状地流动,一边对水箱31里的水放热而冷凝。水箱31里的水由于该制冷剂放热而被加热。从各根加热用传热管40的另一端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二集管42合流后,从第二集管42的制冷剂流出口45流出。
从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流出的制冷剂由膨胀阀22减压后,被送往空气热交换器23。在空气热交换器23中,由风扇23a供来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制冷剂从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在空气热交换器23中已蒸发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24中被气液分离后,被吸入压缩机21中。在压缩机21中制冷剂再次被压缩,而喷出高压的气态制冷剂。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做到了让加热用传热管40和水箱31面接触,故与线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加热用传热管40与水箱31的每单位长度的接触面积(传热面积),接触面积的增大多少就能够使加热用传热管40的长度相应地缩短多少。因此,能够谋求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的低成本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做到了利用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将水箱31里的水加热,故与将一根加热用传热管40螺旋状绕上几圈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一根加热用传热管40的长度。因此,一根加热用传热管40的长度缩短了多少,就能够使在加热用传热管4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相应地减小多少。
根据本实施方式,做到了将加热用传热管40螺旋状地绕在水箱31的外表面31a上,故与将加热用传热管40水平绕上的情况相比,能够让制冷剂顺利地从上侧朝着下侧流动。因此,制冷剂在加热用传热管40内的流速加快,能够进一步提高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的传热性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做到了让硅润滑脂60介于加热用传热管40和水箱31之间,故能够使形成在加热用传热管40和水箱31的接触面的微小间隙里的空气层减少。这样一来,加热用传热管40和水箱31之间的接触热阻减小,与硅润滑脂60不介于加热用传热管40和水箱31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热效率良好地从加热用传热管40内的制冷剂传递给水箱31里的水,从而能够提高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的传热性能。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5、图6所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水平地绕在水箱31上且分别不足一圈。这样一来,与将加热用传热管40螺旋状地绕上几圈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每根加热用传热管40内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在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螺旋状地绕了很多圈的情况下,在水箱31的外周面且第一集管41右侧和第二集管42左侧形成有无法绕上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的区域(参照图3)。然而,在像变形例一样将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水平绕上的情况下,不会形成上述不可绕区域,能够把水箱31的几乎整个一圈都绕上加热用传热管40。这样一来就能够增大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的加热能力。
变形例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在一对集管41、42中的至少一根集管上设置有隔板(分隔部件)47、48,沿着轴向将集管41、42的内部分隔为多个空间(51a、52a、51c、52c),以便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沿着水箱31的轴向构成多条通路(51、52、53)。
具体而言,在第一集管41的内部轴向大致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隔板47。第一集管41的内部由该第一隔板47分隔为上侧的第一空间(分割空间)51a和下侧的第二空间(分割空间)52a。另一方面,在第二集管42的内部下方设置有第二隔板48。第二集管42的内部由该第二隔板48分隔为上侧的第一空间(分割空间)51c和下侧的第二空间(分割空间)52c。这样一来,就由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构成三条通路(51、52、53)。
第一通路51由十根加热用传热管40构成,第二通路52由九根加热用传热管40构成,第三通路53由一根加热用传热管40构成。
如图6所示,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一集管41的第一空间51a后,按照第一通路51、第二集管42的第一空间51c、第二通路52、第一集管41的第二空间52a、第三通路53、第二集管42的第二空间52c这样的顺序,边往返于一对集管41、42之间边从上侧朝着下侧流动。而且,制冷剂在各通路(51、52、53)中流动时朝着水箱31里的水放热而冷凝。
这里,因为在水箱31内水是自然对流的,所以水箱31下部的水温比水箱31上部的水温低。因为做到了将最下游一侧的通路53绕在水箱31的下部,故能够让制冷剂与水箱31内的温度较低的水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迅速地将制冷剂冷却到预定的过冷却度。这样一来,在变形例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中,能够使流入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的制冷剂可靠地变成过冷却状态后再流出去。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7所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不同,过冷却管54接在朝着一对集管41、42的最下游一侧的空间52c敞开的制冷剂流出口45上。这样一来,便还可以使用与由加热用传热管40和一对集管(41、42)构成的组装部件非为一体的过冷却管54。
这里,水箱31里的水温由于上述自然对流越靠近水箱31下侧越低。尽管水温在从水箱31的底面到侧周面这一部分较低,但是因为这一部分呈圆角,所以难以将扁平管绕上。于是还可以采取以下做法:用圆管构成过冷却管54,而做到在上述圆角部分也能够绕上过冷却管54。这样一来,就能够使流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的制冷剂可靠地变成过冷却状态后再流出去。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绕在水箱31上,但并不限于此,以一根加热用传热管40与水箱31进行面接触的状态将该加热用传热管40螺旋状地绕上多圈也是可以的。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增大加热用传热管40与水箱31的每单位长度的传热面积。而且,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无需设置一对集管41、42,只要将一根加热用传热管40绕在水箱31上即可。因此,通过减少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的构成部件,就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将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水平地绕在水箱31上,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将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斜着绕不到一圈。在该情况下,也是通过让加热用传热管40和水箱31面接触,就能够增大加热用传热管40与水箱31的每单位长度的传热面积。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构成三条通路51、52、53,但并不限于此,通路还可以为两个或者四个以上。通过选择最佳的通路设计就能够提高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的性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作为制冷剂回路20的冷凝器工作,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将二氧化碳封入制冷剂回路20中,让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30作为制冷剂回路20的放热器工作,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收到与本实用新型一样的效果。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之例,并无意图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适用物或者本实用新型的用途范围。
-产业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对于让在绕在水箱上的加热用传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冷凝来对水箱里的水加热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很有用。

Claims (12)

1.一种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作为放热器或者冷凝器连接在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20)中,其特征在于: 
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包括:储存水的水箱(31)和所述制冷剂回路(20)中的制冷剂流动而将所述水箱(31)里的水加热的加热用传热管(40), 
所述加热用传热管(40)形成为横截面具有平面(43a)的扁平状且在该加热用传热管(40)的内部形成有多条流路(46),并且所述加热用传热管(40)在平面(43a)与所述水箱(31)的外表面(31a)接触的状态下绕在所述水箱(3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多根所述加热用传热管(40)沿着所述水箱(31)的轴向排列, 
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还包括一对集管(41、42),多条所述加热用传热管(40)的端部连接在该一对集管(41、4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集管(41、42)中的至少一集管中设置有沿着轴向将所述集管(41、42)的内部分隔成多个分割空间(51a、52a、51c、52c)的分隔部件(47、48),以便所述多根加热用传热管(40)沿着所述水箱(31)的轴向构成多条通路(51、52、53)。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用传热管(40)螺旋状地绕在所述水箱(31)的外表面(31a)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用传热管(40)绕在所述水箱(31)的外表面(31a)上且不足一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包括过冷却管(54),该过冷却管(54)在绕在所述水箱(31)的下部且连接在朝着所述一对集管(41、42)的最下游一侧的分割空间(52c)敞开的制冷剂流出口(45)上,并且,该过冷却管(54)让从所述制冷剂流出口(45)流出的制冷剂和所述水箱(31)里的水进行热交换,一直进行到所述制冷剂达到预定的过冷却度为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包括过冷却管(54),该过冷却管(54)在绕在所述水箱(31)的下部且连接在朝着所述一对集管(41、42)的最下游一侧的分割空间(52c)敞开的制冷 剂流出口(45)上,并且,该过冷却管(54)让从所述制冷剂流出口(45)流出的制冷剂和所述水箱(31)里的水进行热交换,一直进行到所述制冷剂达到预定的过冷却度为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包括过冷却管(54),该过冷却管(54)在绕在所述水箱(31)的下部且连接在朝着所述一对集管(41、42)的最下游一侧的分割空间(52c)敞开的制冷剂流出口(45)上,并且,该过冷却管(54)让从所述制冷剂流出口(45)流出的制冷剂和所述水箱(31)里的水进行热交换,一直进行到所述制冷剂达到预定的过冷却度为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多条通路(51、52、53)中位于最下游一侧的通路(53)绕在所述水箱(31)的下部且构成为让所述制冷剂和所述水箱(31)里的水进行热交换,一直进行到制冷剂达到预定的过冷却度为止。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包括介于所述加热用传热管(40)和所述水箱(31)之间的润滑脂(6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用传热管(40)螺旋状地绕在所述水箱(31)的外表面(31a)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用传热管(40)绕在所述水箱(31)的外表面(31a)上且不足一圈。 
CN201320544555.3U 2012-09-05 2013-09-03 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338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4724A JP2014052087A (ja) 2012-09-05 2012-09-05 給湯用熱交換器
JP2012-194724 2012-09-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33875U true CN203533875U (zh) 2014-04-09

Family

ID=50420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44555.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33875U (zh) 2012-09-05 2013-09-03 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52087A (zh)
CN (1) CN2035338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17167A (zh) * 2016-06-08 2016-10-12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圆环腔体布置的环路热管的冷凝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26249A1 (en) * 2015-02-04 2016-08-11 Rule David D Energy transfer systems and energy transfer methods
CN108895664B (zh) * 2018-08-27 2020-10-09 广东芬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式挂墙小型智能热泵热水器
JP2021014971A (ja) * 2019-07-16 2021-02-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貯留タンク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0878U (ja) * 1981-08-04 1983-02-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JPH051865A (ja) * 1991-10-25 1993-01-08 Showa Alum Corp 空気調和機用アルミニウム製凝縮器
JPH085270A (ja) * 1994-06-20 1996-01-12 Niigata Pref Gov 酒類製造用タンク
AUPR840901A0 (en) * 2001-10-22 2001-11-15 Southcorp Australia Pty Ltd Improvements in heat pump water heater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17167A (zh) * 2016-06-08 2016-10-12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圆环腔体布置的环路热管的冷凝器
CN106017167B (zh) * 2016-06-08 2018-03-09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圆环腔体布置的环路热管的冷凝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52087A (ja) 2014-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33875U (zh) 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
CN103238037A (zh) 热交换器和安装有热交换器的一体化空调机
CN103988032A (zh) 制冷装置
EP3062037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ing said heat exchanger
CN103542618B (zh) 热交换器
CN106524594A (zh) 蛇形管式换热器
CN103134355B (zh) 超薄型换热器及采用该超薄型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4154153U (zh) 一种经纬交错管换热器
KR20120114576A (ko) 공기 조화기
WO2017135442A1 (ja) 熱交換器
JP2005214533A (ja) 除湿機
JP2007255785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1487649A (zh) 加热器
JP2007147221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110494709A (zh) 冰箱的热交换器
JP5670672B2 (ja) 熱交換器
CN203980845U (zh) 换热器和具有它的除湿机
JP5940895B2 (ja)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CN106871496A (zh) 室内换热器和空调器
JP2016003774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加熱装置
CN204787416U (zh) 热泵系统
CN203413823U (zh) 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
CN205192050U (zh) 蒸发皿组件及具有该蒸发皿组件的冰箱
CN105509374A (zh) 一种逆向流热交换器
CN102954625A (zh) 一种椭圆形或近似椭圆形管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