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28965B - 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8965B
CN103128965B CN201310037369.5A CN201310037369A CN103128965B CN 103128965 B CN103128965 B CN 103128965B CN 201310037369 A CN201310037369 A CN 201310037369A CN 103128965 B CN103128965 B CN 1031289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ss fibre
inner pressurd
pressurd vessel
wound around
composite 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373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28965A (zh
Inventor
付雪梅
雷亮
张奕
郑永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Sanjiang Space Jiangbei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Sanjiang Space Jiangbei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Sanjiang Space Jiangbei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Sanjiang Space Jiangbei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3736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289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28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8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28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89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在内容器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缠绕包敷层,然后在包敷层外表面缠绕第一复合层和第二复合层,在第二复合层外表面缠绕反射材料层,再用扇形包敷块对内容器前后端面进行包敷, 最后检查完毕后完成容器绝热层缠绕。本发明包敷层使用保温材料可以对内容器保温,有效隔绝外部的辐射热;本发明的反射材料层可以在最外层直接将大部分的热量反射到外壳。本发明与其它选用复合绝热纸包覆的产品绝热能力进行对比,绝热能力提高5~10%。

Description

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具体涉及一种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中,为使内胆中低温液体保持更长时间,特在夹套(内外容器之间的空间)中设置了绝热层。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有两种绝热方式:分别是高真空多层绝热和真空粉末绝热。
目前,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广泛采用的绝热方式为高真空多层绝热方式,该方式具有绝热性能好、缠绕加工快捷、缠绕完成后整体质量轻等优点,但是包覆的层密度及包覆环境要求严格。
现有缠绕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采用玻璃纤维纸和铝箔重叠复合后的方式进行缠绕包敷;另一种是采用玻璃纤维纸和铝箔分别缠绕包敷。但是,这两种方式缠绕加工出来的绝热材料包敷层都无法完全保证容器在低温工况下的保温性能,容易造成内容器存储的低温介质通过绝热材料与外容器进行热交换,介质吸收热量后汽化,造成内容器压力上升,汽化后的低温介质最终会通过排放系统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以解决绝热材料缠绕工艺的一致性问题并达到减少漏热量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内容器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缠绕包敷层
将玻璃纤维一端通过铝箔胶带固定在内容器外表面,启动缠绕机带动玻璃纤维旋转,使玻璃纤维包敷在内容器的直筒段部位外表面以形成包敷层,随后停止缠绕机,切断玻璃纤维并将玻璃纤维的另一端采用铝箔胶带包扎固定在内容器外表面;
2)在包敷层外表面缠绕第一复合层
错开步骤1)中玻璃纤维的固定位置,用铝箔胶带将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一起粘贴固定在步骤1)中缠绕形成的包敷层上,启动缠绕机带动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一起缠绕,在内容器直筒段部位的包敷层外表面形成第一复合层,随后停止缠绕机,切断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并用铝箔胶带包扎固定;
3)在第一复合层外表面缠绕第二复合层
错开步骤2)中铝箔胶带包扎固定位置,用铝箔胶带将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粘贴固定在第一复合层上,启动缠绕机带动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一起缠绕,在内容器的第一层复合层外表面形成第二复合层,随后停止缠绕机,仅切断玻璃纤维并用铝箔胶带包扎固定玻璃纤维;
4)在第二复合层外表面缠绕反射材料层
启动缠绕机带动保留在内容器外表面的反射材料继续缠绕,形成反射材料层后停止缠绕机,切断反射材料,并用铝箔胶带包扎固定。内容器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的包敷层、第一复合层、第二复合层和反射材料层共同形成中部绝热层;
5)扇形包敷块对内容器前后端面进行包敷
将两个扇形包敷块分别置于内容器的前后两端,然后将其压紧包覆于内容器两端的外表面,并与中部绝热层拼接,再在中部绝热层和扇形包敷块之间的缝隙处填充玻璃纤维,并将铝箔包覆在玻璃纤维外表面上。最后将整个包覆后的内容器外表面用铝箔胶带统一包扎固定。
6)检查
检查内容器外部所有包敷表面,确保内容器外部包敷区域无裸露表面、包敷外观无破损,即得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中,扇形包敷块的半径是内容器半径的0.7~0.9倍,扇形包敷块由内向外依次是内层为4~7层玻璃纤维,中间层为20~50层交替重叠的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外层为4~7层反射材料。
再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中,扇形包覆块的制作方法如下:先裁剪出以1.4~1.8倍内容器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单层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然后按设定的层数将玻璃纤维与反射材料重叠制得正方形包覆块,最后切割为所需扇形包覆块。
再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包敷层由4~7圈玻璃纤维组成。
再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第一复合层由10~25圈玻璃纤维和10~25圈反射材料组成,缠绕过程中,反射材料在玻璃纤维上面。
再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第二复合层由10~25圈玻璃纤维和10~25圈反射材料组成,缠绕过程中,反射材料在玻璃纤维上面。
再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反射材料层由4~7圈反射材料组成。
再进一步地,所述整个步骤过程中,反射材料为铝箔或双面镀铝聚酯薄膜或单面镀铝聚酯薄膜。
再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第一复合层由15圈玻璃纤维和10~25圈反射材料组成。
再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第二复合层由10~25圈玻璃纤维和10~25圈反射材料组成。
本发明的优点
1、本发明包敷层使用保温材料可以对内容器保温,有效隔绝外部的辐射热;
2、本发明的两层复合层玻璃纤维作为间隔物可以减少固体传导热,并吸收和散射热辐射,反射材料可以有效将热量反射,市场中采用较多的为复合绝热纸(已经在生产厂家将两种材料合二为一)虽然便于包覆,但是与该工艺相比隔热效果(固体导热、热辐射效果)略逊一筹。总体而言,该包覆工艺操作简单,绝热效果良好。
3、本发明的反射材料层可以在最外层直接将大部分的热量反射到外壳。
4、本发明与其它选用复合绝热纸包覆的产品绝热能力进行对比,绝热能力提高5~10%。
附图说明
图1为内容器缠绕加工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内容器中部绝热层外观示意图。
图4为内容器前后端面包敷示意图。
图5为内容器前后端面包敷完成示意图。
图6为扇形包敷块制作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主要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内容器2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缠绕包敷层
将玻璃纤维3一端通过铝箔胶带6固定在内容器2外表面,启动缠绕机1带动玻璃纤维3旋转,使玻璃纤维3包敷在内容器2的直筒段部位外表面以形成包敷层,包敷层由4圈玻璃纤维组成,随后停止缠绕机1,切断玻璃纤维3并将玻璃纤维3的另一端通过采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在内容器2外表面;
2)在包敷层外表面缠绕第一复合层
错开步骤1)中玻璃纤维的固定位置,用铝箔胶带6将玻璃纤维3和铝箔4一起粘贴固定在步骤1)中缠绕形成的包敷层上,启动缠绕机1带动玻璃纤维3和铝箔4一起缠绕且缠绕过程中铝箔在玻璃纤维上面,在内容器2直筒段部位的包敷层外表面形成第一复合层,第一复合层由10圈玻璃纤维和10圈铝箔组成,随后停止缠绕机1,切断玻璃纤维3和铝箔4并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
3)在第一复合层外表面缠绕第二复合层
错开步骤2)中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位置,用铝箔胶带6将玻璃纤维3和铝箔4粘贴固定在第一复合层上,启动缠绕机1带动玻璃纤维3和铝箔4一起缠绕且缠绕过程中铝箔在玻璃纤维上面,在内容器2的第一层复合层外表面形成第二复合层,第二复合层由10圈玻璃纤维和10圈铝箔组成,随后停止缠绕机1,仅切断玻璃纤维3并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玻璃纤维3,如图1~3;
4)在第二复合层外表面缠绕铝箔层
启动缠绕机1带动保留在内容器2外表面的铝箔4继续缠绕5圈,形成铝箔层后停止缠绕机1,切断铝箔4,并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内容器2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的包敷层、第一复合层、第二复合层和铝箔层共同形成中部绝热层5,如图1~3;
5)扇形包敷块7对内容器2前后端面进行包敷
两个扇形包敷块7的半径是内容器2半径的0.7倍,以1.4倍内容器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玻璃纤维3和铝箔4,扇形包敷块7由内向外依次是内层为4层玻璃纤维3,中间层为20层交替重叠的玻璃纤维3和铝箔4,外层为5层铝箔,然后按设定的层数将玻璃纤维与反射材料重叠制得正方形包覆块,最后切割为所需扇形包覆块7,如图6。
将两个扇形包敷块7分别置于内容器2的前后两端,然后将其压紧包覆于内容器2两端外表面,并与中部绝热层5拼接,然后在中部绝热层5和扇形包敷块7之间的缝隙8处填充玻璃纤维3,并将铝箔4包覆在玻璃纤维3外表面上。最后将整个包覆后的内容器2外表面用铝箔胶带6统一包扎固定,如图4~5。
6)检查
检查内容器2外部所有包敷表面,确保内容器2外部包敷区域无裸露表面、包敷外观无破损,即得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
实施例2
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内容器2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缠绕包敷层
将玻璃纤维3一端通过铝箔胶带6固定在内容器2外表面,启动缠绕机1带动玻璃纤维3旋转,使玻璃纤维3其包敷在内容器2的直筒段部位外表面,在内容器2外表面以形成包敷层,包敷层由7圈玻璃纤维组成,随后停止缠绕机1,切断玻璃纤维3并将玻璃纤维3的另一端通过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在内容器2外表面;
2)在包敷层外表面缠绕第一复合层
错开步骤1)中玻璃纤维的固定位置,用铝箔胶带6将玻璃纤维3和铝箔4一起粘贴固定在步骤1中缠绕形成的包敷层上,启动缠绕机1带动玻璃纤维3和铝箔4一起缠绕且缠绕过程中铝箔在玻璃纤维上面,在内容器2直筒段部位包敷层外表面形成第一复合层,第一复合层由15圈玻璃纤维和15圈铝箔组成,随后停止缠绕机1,切断玻璃纤维3和铝箔4并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
3)在第一复合层外表面缠绕第二复合层
错开步骤2)中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位置,用铝箔胶带6将玻璃纤维3和铝箔4粘贴固定在第一复合层上,启动缠绕机1带动玻璃纤维3和铝箔4一起缠绕且缠绕过程中铝箔在玻璃纤维上面,在内容器2的第一层复合层外表面形成第二复合层,第二复合层由15圈玻璃纤维和15圈铝箔组成,随后停止缠绕机1,仅切断玻璃纤维3并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玻璃纤维;
4)在第二复合层外表面缠绕铝箔层
启动缠绕机1带动保留在内容器2外表面的铝箔4继续缠绕4圈,形成铝箔层后停止缠绕机1,切断铝箔4,并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内容器2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的包敷层、第一复合层、第二复合层和铝箔层共同形成中部绝热层5;
5)扇形包敷块7对内容器2前后端面进行包敷
两个扇形包敷块7的半径是内容器2半径的0.9倍,以1.8倍内容器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玻璃纤维3和铝箔4,扇形包敷块7由内向外依次是内层为7层玻璃纤维3,中间层为30层交替重叠的玻璃纤维3和铝箔4,外层为4层铝箔,然后按设定的层数将玻璃纤维与反射材料重叠制得正方形包覆块,最后切割为所需扇形包覆块7。
将两个扇形包敷块7分别置于内容器2的前后两端,然后将其压紧包覆于内容器2的两端外表面,并与中部绝热层5拼接,然后在中部绝热层5和扇形包敷块7之间的缝隙8处填充玻璃纤维3,并将铝箔4包覆在玻璃纤维3外表面上。最后将整个包覆后的内容器2外表面用铝箔胶带6统一包扎固定。
6)检查
检查内容器2外部所有包敷表面,确保内容器2外部包敷区域无裸露表面、包敷外观无破损,即得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
实施例3
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内容器2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缠绕包敷层
将玻璃纤维3一端通过铝箔胶带6固定在内容器2外表面,启动缠绕机1带动玻璃纤维3旋转,使玻璃纤维3其包敷在内容器2的直筒段部位外表面,在内容器2外表面以形成包敷层,包敷层由4圈玻璃纤维组成,随后停止缠绕机1,切断玻璃纤维3并将玻璃纤维3的另一端通过采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在内容器2外表面;
2)在包敷层外表面缠绕第一复合层
错开步骤1)中玻璃纤维的固定位置,用铝箔胶带6将玻璃纤维3和双面镀铝聚酯薄膜4一起粘贴固定在步骤1)中缠绕形成的包敷层上,启动缠绕机1带动玻璃纤维3和双面镀铝聚酯薄膜4一起缠绕且缠绕过程中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在玻璃纤维上面,在内容器2直筒段部位的包敷层外表面形成第一复合层,第一复合层由20圈玻璃纤维和20圈双面镀铝聚酯薄膜组成,随后停止缠绕机1,切断玻璃纤维3和双面镀铝聚酯薄膜4并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
3)在第一复合层外表面缠绕第二复合层
错开步骤2)中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位置,用铝箔胶带6将玻璃纤维3和双面镀铝聚酯薄膜4粘贴固定在第一复合层上,启动缠绕机1带动玻璃纤维3和双面镀铝聚酯薄膜4一起缠绕且缠绕过程中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在玻璃纤维上面,在内容器2的第一层复合层外表面形成第二复合层,第二复合层由20圈玻璃纤维和20圈双面镀铝聚酯薄膜组成,随后停止缠绕机1,仅切断玻璃纤维3并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玻璃纤维;
4)在第二复合层外表面缠绕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层
启动缠绕机1带动保留在内容器2外表面的双面镀铝聚酯薄膜4继续缠绕4圈,形成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层后停止缠绕机1,切断双面镀铝聚酯薄膜4,并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内容器2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的包敷层、第一复合层、第二复合层和双面镀铝聚酯薄膜层共同形成中部绝热层5;
5)扇形包敷块7对内容器2前后端面进行包敷
两个扇形包敷块7的半径是内容器2半径的0.9倍,以1.8倍内容器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玻璃纤维3和双面镀铝聚酯薄膜4,扇形包敷块7由内向外依次是内层为7层玻璃纤维3,中间层为40层交替重叠的玻璃纤维3和双面镀铝聚酯薄膜4,外层为4层双面镀铝聚酯薄膜,然后按设定的层数将玻璃纤维与反射材料重叠制得正方形包覆块,最后切割为所需扇形包覆块7。
将两个扇形包敷块7分别置于内容器2的前后两端,然后将其压紧包覆于内容器2两端外表面,并与中部绝热层5拼接,然后在中部绝热层5和扇形包敷块7之间的缝隙8处填充玻璃纤维3,并将双面镀铝聚酯薄膜4包覆在玻璃纤维3外表面上。最后将整个包覆后的内容器2外表面用铝箔胶带6统一包扎固定。
6)检查
检查内容器2外部所有包敷表面,确保内容器2外部包敷区域无裸露表面、包敷外观无破损,即得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
实施例4
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内容器2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缠绕包敷层
将玻璃纤维3一端通过铝箔胶带6固定在内容器2外表面,启动缠绕机1带动玻璃纤维3旋转,使玻璃纤维3其包敷在内容器2的直筒段部位外表面,在内容器2外表面以形成包敷层,包敷层由4圈玻璃纤维组成,随后停止缠绕机1,切断玻璃纤维3并将玻璃纤维3的另一端通过采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在内容器2外表面;
2)在包敷层外表面缠绕第一复合层
错开步骤1)中玻璃纤维的固定位置,用铝箔胶带6将玻璃纤维3和单面镀铝聚酯薄膜4一起粘贴固定在步骤1)中缠绕形成的包敷层上,启动缠绕机1带动玻璃纤维3和单面镀铝聚酯薄膜4一起缠绕且缠绕过程中单面镀铝聚酯薄膜在玻璃纤维上面,在内容器2直筒段部位的包敷层外表面形成第一复合层,第一复合层由25圈玻璃纤维和25圈单面镀铝聚酯薄膜组成,随后停止缠绕机1,切断玻璃纤维3和单面镀铝聚酯薄膜4并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
3)在第一复合层外表面缠绕第二复合层
错开步骤2)中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位置,用铝箔胶带6将玻璃纤维3和单面镀铝聚酯薄膜4粘贴固定在第一复合层上,启动缠绕机1带动玻璃纤维3和单面镀铝聚酯薄膜4一起缠绕且缠绕过程中单面镀铝聚酯薄膜在玻璃纤维上面,在内容器2的第一层复合层外表面形成第二复合层,第二复合层由25圈玻璃纤维和25圈单面镀铝聚酯薄膜组成,随后停止缠绕机1,仅切断玻璃纤维3并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玻璃纤维;
4)在第二复合层外表面缠绕单面镀铝聚酯薄膜层
启动缠绕机1带动保留在内容器2外表面的单面镀铝聚酯薄膜4继续缠绕4圈,形成单面镀铝聚酯薄膜层后停止缠绕机1,切断单面镀铝聚酯薄膜4,并用铝箔胶带6包扎固定,内容器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的包敷层、第一复合层、第二复合层和单面镀铝聚酯薄膜层共同形成中部绝热层5;
5)扇形包敷块7对内容器2前后端面进行包敷
两个扇形包敷块7的半径是内容器2半径的0.8倍,以1.6倍内容器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玻璃纤维3和单面镀铝聚酯薄膜4,扇形包敷块7由内向外依次是内层为7层玻璃纤维3,中间层为50层交替重叠的玻璃纤维3和单面镀铝聚酯薄膜4,外层为4层单面镀铝聚酯薄膜,然后按设定的层数将玻璃纤维与反射材料重叠制得正方形包覆块,最后切割为所需扇形包覆块7。
将两个扇形包敷块7分别置于内容器2的前后两端,然后将其压紧包覆于内容器2两端的外表面,并与在中部绝热层5拼接,然后在中部绝热层5和扇形包敷块7之间的缝隙8处填充玻璃纤维3,并将单面镀铝聚酯薄膜4包覆在玻璃纤维外表面上。最后将整个包覆后的内容器外表面用铝箔胶带6统一包扎固定。
6)检查
检查内容器2外部所有包敷表面,确保内容器2外部包敷区域无裸露表面、包敷外观无破损,即得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
实施例1~4的工艺参数:
铝箔:0.0065mm,由1235合金经压延后高温退火处理制得。
双面镀铝聚酯薄膜以聚酯薄膜为基材经真空镀铝精致而成,其聚酯薄膜厚度为0.012mm,铝膜厚度为1000Å。
单面镀铝聚酯薄膜以聚酯薄膜为基材经真空镀铝精致而成,其聚酯薄膜厚度为0.012mm,铝膜厚度为700Å。
玻璃纤维:厚度≤0.06mm,抗张强度≥0.03kN/m,有效导热系数1.5×10-4W/(m.K),透气量≥1000L/(m.s),水分≤1.0%。
实施方案为绝热层、反射材料层相同,仅改变复合层总圈数的实施例相关参数如下表:
说明:由于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夹层空间的限制,绝热层的复合层圈数不宜过多,以50圈以下为宜,故实施例1、2、3、4仅对复合层缠绕层数50圈以下的绝热层进行了分段实施试验。通过上述试验数据,以固定式低温贮罐要求的重要性能指标——液氮日静态蒸发率试验数据为依据,确定在30圈复合层圈数进行绝热层缠绕为最优包覆工艺。

Claims (9)

1.一种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内容器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缠绕包敷层
将玻璃纤维一端通过铝箔胶带固定在内容器外表面,启动缠绕机带动玻璃纤维旋转,使玻璃纤维包敷在内容器的直筒段部位外表面以形成包敷层,随后停止缠绕机,切断玻璃纤维并将玻璃纤维的另一端采用铝箔胶带包扎固定在内容器外表面;
2)在包敷层外表面缠绕第一复合层
错开步骤1)中玻璃纤维的固定位置,用铝箔胶带将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一起粘贴固定在步骤1)中缠绕形成的包敷层上,启动缠绕机带动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一起缠绕,在内容器直筒段部位的包敷层外表面形成第一复合层,随后停止缠绕机,切断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并用铝箔胶带包扎固定;
3)在第一复合层外表面缠绕第二复合层
错开步骤2)中铝箔胶带包扎固定位置,用铝箔胶带将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粘贴固定在第一复合层上,启动缠绕机带动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一起缠绕,在内容器的第一层复合层外表面形成第二复合层,随后停止缠绕机,仅切断玻璃纤维并用铝箔胶带包扎固定玻璃纤维;
4)在第二复合层外表面缠绕反射材料层
启动缠绕机带动保留在内容器外表面的反射材料继续缠绕,形成反射材料层后停止缠绕机,切断反射材料,并用铝箔胶带包扎固定;内容器直筒段部位外表面的包敷层、第一复合层、第二复合层和反射材料层共同形成中部绝热层;
5)扇形包敷块对内容器前后端面进行包敷
将两个扇形包敷块分别置于内容器的前后两端,然后将其压紧包覆于内容器两端的外表面,并与中部绝热层拼接,再在中部绝热层和扇形包敷块之间的缝隙处填充玻璃纤维,并将铝箔包覆在玻璃纤维外表面上,最后将整个包覆后的内容器外表面用铝箔胶带统一包扎固定;
6)检查
检查内容器外部所有包敷表面,确保内容器外部包敷区域无裸露表面、包敷外观无破损,即得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扇形包敷块的半径是内容器半径的0.7~0.9倍,扇形包敷块由内向外依次是内层为4~7层玻璃纤维,中间层为20~50层交替重叠的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外层为4~7层反射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扇形包覆块的制作方法如下:先裁剪出以1.4~1.8倍内容器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单层玻璃纤维和反射材料,然后按设定的层数将玻璃纤维与反射材料重叠制得正方形包覆块,最后切割为所需扇形包覆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包敷层由4~7圈玻璃纤维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第一复合层由10~25圈玻璃纤维和10~25圈反射材料组成,缠绕过程中,反射材料在玻璃纤维上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第二复合层由10~25圈玻璃纤维和10~25圈反射材料组成,缠绕过程中,反射材料在玻璃纤维上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反射材料层由4~7圈反射材料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个步骤过程中,反射材料为铝箔或双面镀铝聚酯薄膜或单面镀铝聚酯薄膜。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第一复合层由15圈玻璃纤维和10~25圈反射材料组成。
CN201310037369.5A 2013-01-31 2013-01-31 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 Active CN1031289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37369.5A CN103128965B (zh) 2013-01-31 2013-01-31 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37369.5A CN103128965B (zh) 2013-01-31 2013-01-31 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8965A CN103128965A (zh) 2013-06-05
CN103128965B true CN103128965B (zh) 2015-02-18

Family

ID=48489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37369.5A Active CN103128965B (zh) 2013-01-31 2013-01-31 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289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2943A (zh) * 2013-06-28 2014-12-31 Ge医疗系统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使用多层绝热体包裹热辐射屏蔽件的方法、多层绝热体制成体及包括其的超导磁体
CN104720148A (zh) * 2015-04-07 2015-06-24 林世鸿 低温防暑降温保健背心
CN104989943B (zh) * 2015-06-25 2017-03-29 武汉武船重型装备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包覆绝热材料的船用低温储罐及其施工方法
CN105757446A (zh) * 2016-04-29 2016-07-13 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的绝热方法
CN106224762A (zh) * 2016-08-31 2016-12-14 张家港富瑞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深冷容器保温绝热材料的缠绕工装
CN112680635A (zh) * 2020-12-29 2021-04-20 南京精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容器用复合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467429A (de) * 1967-03-31 1969-01-15 Linde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heizen eines mit einem Isoliermaterial versehenen Isolierraumes
EP0480707B1 (en) * 1990-10-09 1998-03-25 Daido Hoxan Inc. Method of high vacuum insulation and a vacuum heat insulator used therein
CN2756931Y (zh) * 2004-12-16 2006-02-08 张家港市华瑞科技有限公司 高真空绝热管的绝热装置
CN101555985B (zh) * 2009-05-09 2011-05-11 广东建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具有多层绝热层的低温液体运输罐及其绝热层的缠绕工艺
CN102606874B (zh) * 2012-03-30 2013-08-28 哈尔滨工业大学 带有多层真空绝热层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的液氧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8965A (zh) 2013-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8965B (zh) 小容积固定式真空绝热压力容器绝热层缠绕加工方法
US8956710B2 (en) Vacuum insulation panel
US6485805B1 (en) Multilayer insulation composite
CN101046271B (zh) 真空隔热材料、使用其的热水供给设备及电动式热水设备
JP2000291879A (ja) 極低温容器の断熱方法とこれに用いるパッケージ付き多層断熱ブランケット
EP2351956A1 (en) Vacuum heat insulating memb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heat insulating box including the same
CN105814356A (zh) 真空绝热材料的外包装材料、真空绝热材料及绝热容器
JP2010522310A (ja) 断熱に使用するための絶縁層、絶縁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529834A (ja) 熱収縮性断熱パッケージング
CN105757446A (zh) 一种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的绝热方法
CN103277630A (zh) 一种变密度配置的多层低温绝热结构
CN210733468U (zh) 一种真空绝热板
CN111928108A (zh) 高效真空多层低温绝热结构及包覆方法
JP6266162B2 (ja) 保温体、真空断熱材および真空断熱材の製造方法
CN102785425B (zh) 一种金属丝格栅间隔的增强隔热复合膜及其用途
US3358867A (en) Double-walled thermally insulated container
CN103727360A (zh) 一种超低导热系数真空绝热板
CN209708684U (zh) 一种耐低温电缆
CN205662652U (zh) 加弹机接触式变形热箱
CN205155466U (zh) 耐超高温可拆卸式保温套
CN115949880A (zh) 一种液氢容器用真空绝热结构
CN109707954A (zh) 真空绝热板及具有其的冰箱
CN109630811A (zh) 一种多层绝热被的包裹工艺
CN102815041B (zh) 一种准单层羽绒网间隔的隔热复合膜及其用途
Yang et al. Enhanced radiative cooling with Janus optical properties for low-temperature space cool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