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6531B -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 Google Patents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6531B
CN103096531B CN201210583965.9A CN201210583965A CN103096531B CN 103096531 B CN103096531 B CN 103096531B CN 201210583965 A CN201210583965 A CN 201210583965A CN 103096531 B CN103096531 B CN 1030965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ero line
live wire
electric heating
copper sheet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839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6531A (zh
Inventor
葛林
葛鑫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yi Jiechuang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De Weimu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De Weimu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De Weimu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8396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9653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96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6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65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65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包括地板主体和自发热组件,地板主体包括上部主体和底板,地板主体由上部主体的下端面粘结固定在底板的上端面上,且上部主体和底板之间构成有内部腔体;其要点是:所述地板主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属于自发热组件的供电插接件;自发热组件为防水式电热组件,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设置在下部主体和上部面板之间的内部腔体中;插座部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双插头部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

Description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110232044.3,申请日为2011年8月15日,发明创造名称为“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及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及其自发热组件”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装潢领域的产品,具体涉及一种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背景技术
目前,自发热地板表现形式为电热地板,电热地板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取暖方式,它是将电热材料铺设在地板地板中,通过对电热材料加热而使地板供热。
中国专利文献CN1034826C(申请号92114554.3)公开了一种电热地板,该地板是在地板块中设有水平方向的2个通孔,将电热线穿入通孔中,为了防止相邻地板块的通孔错位而磨断电热线,通孔的端口采用喇叭口。为了更加安全,地板块可加入阻燃材料,或者地板块采用木粉、石棉粉和适量粘合剂压制而成。虽然该文献未对如何进行电热线的接线进行描述,但从上述“为了防止相邻地板块的通孔错位而磨断电热线”内容中可以推断其电热线是逐块穿过地板块的,不仅安装麻烦,而且在安装中也会损坏电热线,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还有就是一旦某处的电热线有损坏而不导通,则所有地板块都不能发热。
中国专利文献CN200992793Y(申请号200720002236.4)公开了一种“一体式电加热地板系统”,其中记载了:“安装时,本实用新型的地板单元1可以象普通地板一样拼接起来,只是在一行(地板长边方向)里面,首尾连接的地板单元之间必须用转换接头实现电连接,这一行地板形式上是串联,但实际上每一块地板中的电热导线都是并联的。”再结合其独立权利要求可知:该地板系统中,第一接插件(也即上述转换接头)设置在首尾相连的地板单元之间,是必要技术特征之一,再根据其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可进一步知晓所述的转换接头为独立于地板单元的构件。
由此看出,首先,在安装地板系统时,首尾相连的2个地板单元之间必须有一个转换接头,这使得在安装地板系统时,较为复杂。
其次,该文献中,地板单元包括发热单元和传输单元,发热单元为并联在传输单元上的电热导线,传输单元和电热导线安装在地板内部。该文献还举出了电热导线在地板内的3种安装方式,第一种安装方式是,通过在地板背面开槽的方式将电热导线铺设在其中,然后再复合一层或多层同样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或者直接将槽填平;第二种安装方式是,采用在地板侧面上打孔然后穿线的方法设置电热导线;第三种安装方式是,将电热导线预埋在地板中,对于复合地板可以采用预埋的方式。上述三种安装方式中,第三种方式中的“复合地板”包括的范围很广,例如,强化木地板就是一种由下至上依次为平衡纸层、密度板、装饰纸层和耐磨纸层通过热压构成的复合地板,因而从结构上讲这种复合地板无法对电热导线进行预埋,故对于该文献中的电热导线的第三种安装方式来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无法实施。至于前两种安装方式都存在制造复杂麻烦的问题。
再次,该文献中提出了第一插接件、第二插接件、堵头、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均为防水结构的特征,但是并未解决整个地板系统的防水问题。虽然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采用了防水结构,但是未提到如何解决在该两个接头与电热导线的连接部位进行防水的问题,也未涉及该两个接头在与地板板体的接触处处的密封和防水问题,当一段时间未对地板系统通电后,空气中的水汽会从接头与地板板体之间的缝隙中进入地板内部,而在接头与电热导线的连接部位凝结,若此时通电,会产生严重的漏电,使得触保器立刻跳闸,若未安装触保器则会因大电流的生成而引起过热甚至是烧毁地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简便、使用寿命较长和防水性较好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实施本发明的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包括地板主体和自发热组件,地板主体包括上部主体和底板,地板主体由上部主体的下端面粘结固定在底板的上端面上而构成。地板主体在前后两侧设有使用时用于与相邻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相连接的连接部。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地板主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属于自发热组件的供电插接件。上部主体的左右两侧各设有1个插接限位部,2个插接限位部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插接限位部和右插接限位部。左右2个插接限位部均沿地板的短边方向贯穿地板的上部主体。
上述底板的左右两侧也各设有1个与上部主体的插接限位部相对应的插接支撑部。2个插接支撑部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为左插接支撑部和右插接支撑部。2个插接支撑部均沿地板的短边方向贯穿底板。底板的中间部位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上部凹槽。
上述自发热组件为防水式电热组件,包括传输单元、电热片、位于电热片左右两端的一端的插座部和位于电热片左右两端的另一端的双插头部。插座部和双插头部均从左右方向的外侧、或上下方向的一侧露出地板主体。
上述电热片为1至5片,各片电热片相互间在同一个平面上平行设置。每片电热片是在左右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插座部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双插头部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
上述插座部包括插座基座和2个铜插针。插座基座为条形块状的注塑一体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卡接部,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侧的2个插接孔部,该2个插接孔部的插接孔基本呈圆柱盲孔形,2个插接孔均开口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或上下方向的一侧、或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凸出部位的前后方向的一侧,使得2个插接孔部的轴线沿相应方向,也即沿左右方向、或沿上下方向、或沿前后方向设置。2个铜插针中的1个为火线铜插针,另1个为零线铜插针,各铜插针位于插座基座的相应1个插接孔部中,且沿所述插接孔部的轴线设置。
上述双插头部包括插头基座和2个铜套。插头基座为条形块状的注塑一体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卡接部,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侧的2个插头。所述插头的外形与插座部的插接孔部的插接孔的形状相对应,且其轴线的方向与插座部的插接孔部的轴线方向相同。2个铜套中的1个为火线铜套,另1个为零线铜套,且各铜套位于插头基座的相应1个插头中。
上述传输单元由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组成。防水式火线电连接在火线铜插针与火线铜套之间,防水式零线电连接在零线铜插针与零线铜套之间。电热片之间相互并联或串联,且电热片组由其相应的电热片的相应电极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与火线铜插针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所述的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是指与火线铜插针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插座部还包括第一铜构件,且火线铜插针的尾部与第一铜构件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则是指与第一铜构件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与零线铜插针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所述的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是指与零线铜插针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是插座部还包括第二铜构件,且零线铜插针的尾部上的第二铜构件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则是指与第二铜构件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
所述2个插座侧电连接组件的相应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座基座一侧的侧部部位共同做为嵌件,在插座部的插座基座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形成一体,并且各铜插针的尾部被包覆在插座基座的塑料体中,各铜插针的头部则位于相应的插接孔部的接孔部中,且与该插接孔部同轴线设置。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与火线铜套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所述的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是指与火线铜套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双插头部还包括第三铜构件,且火线铜套的尾部与第三铜构件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则是指与第三铜构件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与零线铜套电连接的器件构成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所述的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是指与零线铜套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或者双插头部还包括第四铜构件,且零线铜套的尾部与第四铜构件的一端电连接,从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则是指与第四铜构件的另一端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
所述2个插头侧电连接组件的相应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头基座一侧的侧部部位共同做为嵌件,在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形成一体,并且各铜套的尾部被包覆在插头基座的相应的插头的塑料体中且从左右方向的外侧、或上下方向的一侧、或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凸出部位的前后方向的一侧与外界相通。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设置在底板的上部凹槽中。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端被限定在上部主体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部中,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端被限定在底板的相应一个插接支撑部中。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上端被限定在上部主体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部中,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下端被限定在底板的相应一个插接支撑部中。
以上述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上部主体的前后两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卡接部。2个卡接部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卡接部和后卡接部。前后2个卡接部相对于经过上部主体长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且均沿地板的长边方向贯穿地板的上部主体。每个卡接部包括均沿上部主体的左右方向伸展的下凸部和接触限位部。下凸部和接触限位部按照前后方向上从外向内的次序依次设置。
上述底板的前后两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支撑部。2个支撑部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支撑部和后支撑部。前后2个支撑部相对于经过上部主体长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每个支撑部均为底板的在其前后侧的相应的上部设置了豁口的部位,该豁口均沿地板的长边方向贯穿地板的底板,且各支撑部分别与上部主体的相应的卡接部相对应,共同形成地板主体的分别位于前后两侧的做为连接部的卡接槽部位。
以上述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进一步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底板还包括2条电线槽。底板的上部凹槽包括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的分前后设置的上部前凹槽和上部后凹槽。2条电线槽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电线槽和后电线槽。前电线槽位于上部前凹槽中,且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后电线槽位于上部后凹槽中,且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为电线,2根电线均为单根铜芯线外面包覆有绝缘塑料皮的导电线,且2根电线分别设置在底板的2条电线槽中。2根电线中,用作防水式火线的为第一电线,用作防水式零线的为第二电线。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位于电热片的左侧,双插头部位于电热片的右侧。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和后侧电热片,且前侧电热片和后侧电热片按并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均包括1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2片电极铜皮、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所述电极铜皮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按照前后方向设置的压贴段和按照左右方向设置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整体覆盖包围在导电发热层及电极铜皮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的与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的连接段。电热片的连接段中无导电发热层,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前侧电热片的左右两个连接段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的左右两个连接段位于前侧。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火线铜插针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左方,零线铜插针位于后侧电热片的左方。双插头部的火线铜套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右方,零线铜套位于后侧电热片的右方。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还包括火线端导电铜片。火线端导电铜片横跨在前侧电热片的左侧连接段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的左侧连接段的上表面之间。火线端导电铜片的前部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的前部、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的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左侧连接段的前方的前端与火线铜插针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且火线铜插针的尾端与传输单元的第一电线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火线端导电铜片的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左侧连接段的前方的前端与第一铜构件电连接,第一铜构件再与火线铜插针的尾部电连接,以及第一铜构件与传输单元的第一电线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的后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所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
上述插座部的零线铜插针的处于右侧的尾端与第二电线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零线铜插针的处于右侧的尾端与第二铜构件电连接,第二铜构件再与第二电线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所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
所述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的插座基座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的尾部、零线铜插针的尾部、火线端导电铜片、前侧电热片的左侧、后侧电热片的左侧、第一电线的左端和第二电线的左端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中。并且火线铜插针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同轴线设置。
上述双插头部的火线铜套的处于左侧的尾端与第一电线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火线铜套的处于左侧的尾端与第三铜构件电连接,第三铜构件再与第一电线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所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
上述双插头部还包括零线端导电铜片。双插头部的零线端导电铜片横跨在前侧电热片的右侧连接段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的右侧连接段的上表面之间。零线端导电铜片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的前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的后部位于后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的后部并将两者锚固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的位于后侧电热片的右侧连接段的后方的后端与零线铜套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且零线铜套的尾端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零线铜套由零线端导电铜片的后端所增设的向右延长部分折弯构成、且零线端导电铜片的后端还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零线端导电铜片的后端所增设的向右延长部分的左段作为第四铜构件、该向右延长部分的右段折弯构成零线铜套、且零线端导电铜片的后端还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所述结构中所述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
上述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的尾部、零线铜套的尾部、零线端导电铜片、前侧电热片的右侧、后侧电热片的右侧、第一电线的右端和第二电线的右端均被密封在插头基座中。并且火线铜套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头中,与前侧插头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中,与后侧插头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前侧电热片的位于插座部与双插头部之间的部位设置在底板的上部前凹槽中,自发热组件的后侧电热片的位于插座部与双插头部之间的部位设置在上部后凹槽中。
以上述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底板的上部凹槽包括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的分前后设置的上部前凹槽和上部后凹槽。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位于电热片的左侧,双插头部位于电热片的右侧。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和后侧电热片,且前侧电热片和后侧电热片按并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均包括1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2片电极铜皮、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所述电极铜皮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前后方向的压贴段和左右方向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整体覆盖在导电发热层及电极铜皮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的与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的连接段。电热片的连接段中无导电发热层,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前侧电热片的左右两个连接段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的左右两个连接段位于前侧。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火线铜插针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左方,零线铜插针位于后侧电热片的左方。双插头部的火线铜套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右方,零线铜套位于后侧电热片的右方。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包括2片导电用铜皮、铝箔和聚氯乙烯薄板。各导电用铜皮从下方固定在电热片的下表面上,且各导电用铜皮的下表面上涂覆有导电胶。铝箔的形状与电热片的带状导电发热层的形状相同,位于电热片的下方,且从下方遮挡住带状导电发热层,并且铝箔的左右端的上表面与相应的导电用铜皮电连接。聚氯乙烯薄板从下方覆盖并通过热熔胶密闭粘结固定在铝箔上以及位于铝箔四周的电热片的下表面上。
所述防水式火线的铝箔为火线铝箔。所述防水式火线的2片导电用铜皮为火线铜皮,火线铜皮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侧火线铜皮和右侧火线铜皮。左侧火线铜皮的中部设有向左延伸部分,火线铜插针的尾端焊接在左侧火线铜皮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侧火线铜皮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为第一铜构件、该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与火线铜插针的尾端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得火线铜插针与左侧火线铜皮电连接。右侧火线铜皮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线铜套的尾端焊接在右侧火线铜皮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火线铜套与右侧火线铜皮电连接,或者右侧火线铜皮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火线铜套,或者是右侧火线铜皮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为第三铜构件,该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弯曲制成火线铜套。
所述防水式零线的铝箔为零线铝箔。所述防水式零线的2片导电用铜皮为零线铜皮,零线铜皮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侧零线铜皮和右侧零线铜皮。左侧零线铜皮的中部设有向左延伸部分,零线铜插针的尾端焊接在左侧零线铜皮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侧零线铜皮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为第二铜构件、该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与零线铜插针的尾端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得零线铜插针与左侧零线铜皮电连接。右侧零线铜皮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线铜套的尾端焊接在右侧零线铜皮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零线铜套与右侧零线铜皮电连接,或者右侧零线铜皮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零线铜套,或者是右侧零线铜皮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为第四铜构件,该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弯曲制成零线铜套。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还包括火线端导电铜片。火线端导电铜片横跨在前侧电热片的左侧连接段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的左侧连接段的上表面之间。火线端导电铜片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的后端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下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包括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的前端,再将三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的后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所述结构连同火线铜插针或者带有第一铜构件的火线铜插针与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和火线铝箔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
上述零线铜插针或者带有第二铜构件的零线铜插针与防水式零线的左侧零线铜皮和零线铝箔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
所述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的插座基座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的尾部、零线铜插针的尾部、火线端导电铜片、前侧电热片的左侧、后侧电热片的左侧、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以及火线铝箔的左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的左侧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左侧零线铜皮以及零线铝箔的左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的左侧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中,火线铜插针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同轴线设置。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的火线铜套或者带有第三铜构件的火线铜套与防水式火线的右侧火线铜皮和火线铝箔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
上述双插头部还包括零线端导电铜片。零线端导电铜片横跨在前侧电热片的右侧连接段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的右侧连接段的上表面之间。零线端导电铜片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的前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的位于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下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防水式零线的右侧火线铜皮、包括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的前端,再将三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所述结构连同零线铜套或者带有第四铜构件的零线铜套与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和零线铝箔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
所述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尾部、零线铜套的尾部、零线端导电铜片、前侧电热片的右侧、后侧电热片的右侧、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以及零线铝箔的右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的右侧部位、防水式火线的右侧火线铜皮以及火线铝箔的右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的右侧部位均被密封在插头基座中。并且火线铜套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头中,与前侧插头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中,与后侧插头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前侧电热片的位于插座部与双插头部之间的部位设置在底板的上部前凹槽中,自发热组件的后侧电热片的位于插座部与双插头部之间的部位设置在上部后凹槽中。
以上述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底板的上部凹槽包括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的分前后设置的上部前凹槽和上部后凹槽。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位于电热片的左侧,双插头部位于电热片的右侧。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和后侧电热片,且前侧电热片和后侧电热片按照串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均包括1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2片电极铜皮、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所述电极铜皮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前后方向的压贴段和左右方向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整体覆盖在导电发热层及电极铜皮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的与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的连接段。电热片的连接段中无导电发热层,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再将该缺口设置成焊点。前侧电热片的左右两个连接段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的左右两个连接段位于前侧。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火线铜插针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左方,零线铜插针位于后侧电热片的左方。双插头部的火线铜套位于前侧电热片的右方,零线铜套位于后侧电热片的右方。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包括聚氯乙烯薄板和称为导电铜带的用于导电的铜带。各导电铜带沿电热片的左右方向粘结固定在相应一片电热片的下表面上,聚氯乙烯薄板从下方覆盖并通过热熔胶密闭粘结固定在导电铜带上以及位于导电铜带四周的电热片的下表面上。所述防水式火线的导电铜带为火线铜带。防水式零线的导电铜带为零线铜带。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火线铜插针的处于右侧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火线的火线铜带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电连接,或者是火线铜带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时作为第一铜构件。该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
上述插座部的零线铜插针的处于右侧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零线的零线铜带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电连接,或者是零线铜带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时作为第二铜构件。该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
上述自发热组件还包括串联器件,该串联器件为铜导线、条形铜皮、温控开关或自恢复保险丝。所述串联器件的相应一端与前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处的焊点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与串联器件的相应一端电连接。串联器件的另一端与后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处的焊点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与串联器件的另一端电连接。该结构构成了插座侧第三电连接组件。
上述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第二电连接组件和第三电连接组件共同形成插座侧电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组件在插座部的插座基座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的尾部、零线铜插针的尾部、防水式火线的左端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左端部位、温控开关、前侧电热片的左端部位及后侧电热片的左端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中,火线铜插针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同轴线设置。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还包括由铜皮制成的2个U形连接件。该2个U形连接件按照与所连接的铜带的不同,分为火线端连接件和零线端连接件。
上述双插头部的火线端连接件由其两个插脚分别由下向上穿过火线铜带和前侧电热片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别向前后翻折而使得火线端连接件与火线铜带电连接。火线端连接件的位于后侧的插脚的翻折段的后端与前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处的焊点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火线端连接件与前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铜皮电连接。火线端连接件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线铜套的尾端焊接在火线端连接件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火线端连接件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火线铜套,或者火线端连接件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为第三铜构件,从而使得火线端连接件与火线铜套电连接。所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
上述双插头部的零线端连接件由其两个插脚分别由下向上穿过零线铜带和后侧电热片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别向前后翻折而使得零线端连接件与零线铜带电连接。零线端连接件的位于前侧的插脚的翻折段的前端与后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处的焊点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零线端连接件与后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铜皮电连接。零线端连接件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线铜套的尾端焊接在零线端连接件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零线端连接件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零线铜套,或者零线端连接件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为第四铜构件,从而使得零线端连接件与零线铜套电连接。所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
上述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和第二电连接组件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尾部、零线铜套的尾部、防水式火线的右端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右端部位、前侧电热片的右端部位及后侧电热片的右端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头基座中。并且火线铜套的头部位于前侧插头中,与前侧插头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中,与后侧插头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前侧电热片的位于插座部与双插头部之间的部位设置在底板的上部前凹槽中,自发热组件的后侧电热片的位于插座部与双插头部之间的部位设置在上部后凹槽中。
以上述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有:所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位于电热片的左侧,双插头部位于电热片的右侧。
上述上部主体的2个插接限位部相对于经过上部主体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上部主体的每个插接限位部包括均沿上部主体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出部和遮盖部。凹槽部、凸出部和遮盖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的开口向下,凸出部向下凸起,遮盖部为板体,且遮盖部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下端面,凹槽部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的下端面。
上述底板的2个插接支撑部相对于经过底板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底板的每个插接支撑部包括均沿底板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的开口向上,凸起部向上凸起,托板部为板体,且凸起部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上端面,凹槽部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的上端面。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与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与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与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与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称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与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与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与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与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
所述结构使得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之间,使得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之间。
当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时,铜插针的形状呈直线形,双插头部的铜套的形状也呈直线形,且插头基座的插头的轴线也沿左右方向设置。
当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时,插座部还包括第一铜构件和第二铜构件。火线铜插针和零线铜插针均朝向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同向设置,且插接孔部的插接孔的朝向与铜插针的朝向相同,第一铜构件和第二铜构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为向外凸出的第一插块部位,插座基座的与插接孔部的朝向上的相邻的部位处设有第一插槽部位。双插头部还包括第三铜构件和第四铜构件。双插头部的火线铜套和零线铜套均沿前后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同向设置,该另一个方向与铜插针的朝向相对,且插头的朝向与铜套的朝向相同,第三铜构件和第四铜构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的插头的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为向外凸出的第二插块部位,插头基座的与插头的朝向上的相邻的部位处设有第二插槽部位。
以上述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位于电热片的左侧,双插头部位于电热片的右侧。插座部的左部向上露出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双插头部的右部向下露出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轴线沿上下方向设置,插座部还包括第一铜构件和第二铜构件。火线铜插针和零线铜插针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同一个方向,且插接孔部的插接孔的朝向与铜插针的朝向相同,第一铜构件和第二铜构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双插头部还包括第三铜构件和第四铜构件。双插头部的火线铜套和零线铜套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该另一个方向与铜插针的朝向相对,且插头的朝向与铜套的朝向相同,第三铜构件和第四铜构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
上述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包括均沿上部主体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和凸出部。凹槽部和凸出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的开口向下,凸出部向下凸起,且凹槽部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的下端面。
上述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包括均沿上部主体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出部和遮盖部。凹槽部、凸出部和遮盖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的开口向下,凸出部向下凸起,遮盖部为板体,且遮盖部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下端面,凹槽部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的下端面。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包括均沿底板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的开口向上,凸起部向上凸起,托板部为板体,且凸起部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上端面,凹槽部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的上端面。
上述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包括均沿底板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和凸起部。凹槽部和凸起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的开口向上,凸起部向上凸起,且凸起部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上端面。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与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与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与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与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称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与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与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与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与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
所述结构使得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之间,使得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之间。
以上述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上部主体的2个插接限位部相对于经过上部主体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上部主体的每个插接限位部包括均沿上部主体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出部和遮盖部。凹槽部、凸出部和遮盖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的开口向下,凸出部向下凸起,遮盖部为板体,且遮盖部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下端面,凹槽部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的下端面。
上述底板的2个插接支撑部相对于经过底板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底板的每个插接支撑部包括均沿底板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的开口向上,凸起部向上凸起,托板部为板体,且凸起部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上端面,凹槽部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的上端面。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与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与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与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与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称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与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与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与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与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
所述结构使得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之间,使得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之间。
当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时,铜插针的形状呈直线形,双插头部的铜套的形状也呈直线形,且插头基座的插头的轴线也沿左右方向设置。
当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时,插座部还包括第一铜构件和第二铜构件。火线铜插针和零线铜插针均朝向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同向设置,且插接孔部的插接孔的朝向与铜插针的朝向相同,第一铜构件和第二铜构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为向外凸出的第一插块部位,插座基座的与插接孔部的朝向上的相邻的部位处设有第一插槽部位。双插头部还包括第三铜构件和第四铜构件。双插头部的火线铜套和零线铜套均沿前后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同向设置,该另一个方向与铜插针的朝向相对,且插头的朝向与铜套的朝向相同,第三铜构件和第四铜构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的插头的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为向外凸出的第二插块部位,插头基座的与插头的朝向上的相邻的部位处设有第二插槽部位。
以上述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插座部的左部向上露出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双插头部的右部向下露出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轴线沿上下方向设置,插座部还包括第一铜构件和第二铜构件。火线铜插针和零线铜插针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同一个方向,且插接孔部的插接孔的朝向与铜插针的朝向相同,第一铜构件和第二铜构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双插头部还包括第三铜构件和第四铜构件。双插头部的火线铜套和零线铜套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该另一个方向与铜插针的朝向相对,且插头的朝向与铜套的朝向相同,第三铜构件和第四铜构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
上述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包括均沿上部主体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和凸出部。凹槽部和凸出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的开口向下,凸出部向下凸起,且凹槽部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的下端面。
上述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包括均沿上部主体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出部和遮盖部。凹槽部、凸出部和遮盖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的开口向下,凸出部向下凸起,遮盖部为板体,且遮盖部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下端面,凹槽部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的下端面。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包括均沿底板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的开口向上,凸起部向上凸起,托板部为板体,且凸起部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上端面,凹槽部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的上端面。
上述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包括均沿底板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和凸起部。凹槽部和凸起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的开口向上,凸起部向上凸起,且凸起部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上端面。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与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与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与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与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称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与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与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与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与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
所述结构使得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之间,使得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由其插头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之间。
以上述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还包括定位块。定位块有4个,各定位块均包括主体部,燕尾榫和定位凸台。定位块的主体部的截面形状与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截面形状相同。燕尾榫与插座部的燕尾槽相对应。
上述插座部的插座基座前后两端沿水平方向设有燕尾槽,燕尾槽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
上述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前后两端沿水平方向设有燕尾槽,燕尾槽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插座部的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及双插头部的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的结构均相同。使用时,将4个定位块分别由各自的燕尾榫插入相应的插座部的第一燕尾槽、第二燕尾槽及双插头部的第一燕尾槽、第二燕尾槽中。
上述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2个插接孔的内壁上从外向内均依次设有截面均为弓形的第一密封圈槽和第二密封圈槽。
上述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的2个插头自内向外均依次设有作为第一插头卡接部和第二插头卡接部的截面呈弓形的环形凸出部位。且第一插头卡接部与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的第一密封圈槽相对应,第二插头卡接部与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的第二密封圈槽相对应。
以上述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还包括2个卡接孔部,2个卡接孔部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第一卡接孔部和第二卡接孔部。第一卡接孔部和第二卡接孔部均为设有截面呈“L”形的孔的部位,其所述“L”形的孔的一个开口向左,另一个开口向上。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还包括2个卡接孔部。该2个卡接孔部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第三卡接孔部和第四卡接孔部。第三卡接孔部和第四卡接孔部均为设有截面呈“L”形的孔的部位,其所述“L”形的孔的一个开口向右,另一个开口向上。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中的所有电连接部位均被注塑在相应的插座部和双插头部中,而使得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是一种防水式自发热组件,做到了整体的绝缘密封,不会产生漏电现象,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的导电发热层优选800至1000目的石墨粉作为主要的导电材料,使得整个电热片的不同部位的温度非常接近,最大的温度差值也能保持在1度以内,从而整个电热片发热较为均匀,而且导电发热层和铜皮被压实真空密封在两块环氧树脂薄板之间,避免了电极处产生较大的电流,使电极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3)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的导电发热层和铜皮被压实密封在两块环氧树脂薄板之间,使导电发热层和铜皮与空气隔绝,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热片的使用寿命。
(4)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中还设有温度开关或自恢复保险丝。温度开关是一种用双金属片作为感温元件的温度开关,当自发热组件正常工作时,双金属片处于自由状态,触点处于闭合状态。当温度升高至动作温度值时,双金属元件受热产生内应力而迅速动作,打开触点而切断电路,从而起到热保护地板的作用。当温度降到设定温度时触点自动闭合,恢复正常工作状态,无需人工更换,结构简单可靠。
采用自恢复保险丝时,当电路发生短路或者过载时,流经保险丝的大电流使其集温升高,当达到居里温度时,其态密度迅速减小,相变增大,内部的导电链路呈雪崩态变或断裂,保险丝呈阶跃式迁到高阻态,电流被迅速夹断,从而对电路进行快速、准确的限制和保护,其微小的电流使保险丝一直处于保护状态,有效地避免了电路的烧毁甚至因电路烧毁造成的火灾。当断电和故障排除后,其集温降低,态密度增大,相变复原,纳米晶体还原成链状导电通路,自恢复保险丝恢复为正常状态,无需人工更换,结构简单可靠。
(5)本发明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以设置在其上部主体和底板构成的内部腔体中的电热片作为发热元件,还在上部主体和底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插接限位部和插接支撑部,可将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和双插头部牢牢的嵌接固定在防水式自发热地板中,结构简单可靠。
(6)本发明的自发热组件的电热片设置在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底板的凹槽中,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底板与上部主体的材质相同且通过聚氨酯热熔胶直接粘结成为一体,避免了不同材质之间相互粘结受热胀冷缩影响而产生开裂的问题;还通过粘结剂使得电热片的上侧面粘结在上部面板上,以及使得电热片的下侧面粘结在底板上,结构可靠。
(7)本发明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相互间均采用塑料件进行连接固定,不仅结构简单可靠,而且节约了大量由于制作传统的榫头而浪费掉的木材。
(8)本发明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自发热组件的插座部和相邻的相应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在相互固定连接配合且电连接时,可以采用沿地板长边方向也即左右方向相互插接固定连接配合且电连接;也可以采用沿地板的上下方向相互插接固定连接配合且电连接;还可以采用沿地板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的前后方向相互插接固定连接配合且电连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适应不同的安装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从图1的右前下方处向上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从图1的左前下方处向上观察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I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的A-A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II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底板的示意图;
图9为从图1的前方观察时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示意图;
图10为从图9中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上部主体和底板的示意图;
图11为从图10的F向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12为图6中的电热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自发热组件的透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所示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中的自发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的定位块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4的自发热组件与图15的定位块组合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17为应用本发明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的第一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18为从图17的前方观察时第一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19为由图17所示的第一连接件将两块图1所示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在长边部位连接在一起时的示意图;
图20为应用本发明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的第二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21为从图20的前方观察时第二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22为由图20所示的第二连接件将两块图1所示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在短边部位通过相应的自发热组件的供电插接部连接在一起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23为应用本发明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的供电线路的立体示意图;
图24为图21的B-B剖视示意图;
图25为应用本发明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的另一种自发热组件的透视示意图;
图27为图26中C-C剖视示意图;
图28为图26中的自发热组件的端头部分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的第三种自发热组件的透视示意图;
图30为图29中的自发热组件的端头部分的电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的第四种自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31中双插头部的插头基座的示意图;
图33为图31中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示意图;
图34为图32所示的插头基座与图33所示的插座基座相互插接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35为图31所示的两个第四种自发热组件的相应的端头部分的配合透视示意图;
图36为本发明的第五种自发热组件应用在第二种防水式自发热地板中的示意图;
图37为图36所示的两块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短边相互配合且电连接的示意图;
图38为与图31所示的第四种自发热组件的双插头部配合使用的供电线路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上部主体11,插接限位部11-1,左插接限位部11-11,右插接限位部11-12,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遮盖部11-1-3,
卡接部11-2,前侧卡接部11-21,后侧卡接部11-22,下凸部11-2-1,导向面11-2a,下端面11-2b,阻挡面11-2c,接触限位部11-2-2,接触面11-2d,限位面11-2e,
底板12,插接支撑部12-1,左插接支撑部12-11,右插接支撑部12-12,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托板部12-1-3,支撑部12-2,前支撑部12-21,后支撑部12-22,支撑面12-2a,限位面12-2b,上部凹槽12-3,上部前凹槽12-3-1,上部后凹槽12-3-2,电线槽12-4,前电线槽12-4-1,后电线槽12-4-2,
自发热组件13,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插座侧第三电连接组件13a3,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电热片13-1,前侧电热片13-11,后侧电热片13-12,导电发热层13-1-1,电极铜皮13-1-2,环氧树脂外层13-1-3,左连接部13-1-3a,左内连接部13-1-3a1,左外连接部13-1-3a2,右连接部13-1-3b,右内连接部13-1-3b1,右外连接部13-1-3b2,注塑连接孔13-1-4,焊点13-1-5,串联器件13-1-6,
插座部13-2,插座基座13-2-1,卡接部13-2-1a,插接孔部13-2-1b,前侧插接孔部13-2-1b1,后侧插接孔部13-2-1b2,第一插块部位13-2-1c,第一插槽部位13-2-1d,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铜插针13-2-3,火线铜插针13-2-3a,零线铜插针13-2-3b,第一铜构件13-2-3c,第二铜构件13-2-3d,凸出部13-2-4,上凸出部13-2-4a,下凸出部13-2-4b,插接槽13-2-5,上插接槽13-2-5a,下插接槽13-2-5b第一密封圈槽13-2-6,第二密封圈槽13-2-7,第一卡接孔座13-2-8,第二卡接孔座13-2-9,燕尾槽13-2-10,第一燕尾槽13-2-10a,第二燕尾槽13-2-10b,
双插头部13-3,插头基座13-3-1,卡接部13-3-1a,插头13-3-1b,前侧插头13-3-1b1,后侧插头13-3-1b2,第二插块部位13-3-1c,第二插槽部位13-3-1d,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铜套13-3-3,火线铜套13-3-3a,零线铜套13-3-3b,第三铜构件13-3-3c,第四铜构件13-3-3d,凸出部13-3-4,上凸出部13-3-4a,下凸出部13-3-4b插接槽13-3-5,上插接槽13-3-5a,下插接槽13-3-5b第一插头卡接部13-3-6,第二插头卡接部13-3-7,第一卡接孔座13-3-8,第二卡接孔座13-3-9,燕尾槽13-3-10,第一燕尾槽13-3-10a,第二燕尾槽13-3-10b,U形连接件13-3-11,火线端连接件13-3-11,零线端连接件13-3-11b,
电线13-4,第一电线13-41,第二电线13-42,铝箔13-5,火线铝箔13-51,零线铝箔13-52,导电用铜皮13-6,铜铆钉13-7,聚氯乙烯薄板13-8,导电铜带13-9,火线铜带13-91,零线铜带13-92,定位块14,主体部14-1,燕尾榫14-2,定位凸台14-3,
连接件2,第一连接件21,连接部21-1,弹性卡接部21-2,端面21-2a,变形槽21-3,第二连接件22,连接部22-1,弹性卡接部22-2,端面22-2a,变形槽22-3,
供电插座6,座体61,座体主部61-1,连接套部61-2,第一卡接槽61-2-1,第二卡接槽61-2-2,注塑连接部61-3,供电插钉62,
护套线7,第一电线71,第二电线72,第一配合间隙91,第二配合间隙92,
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第二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2,第三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3,第四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4,第五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5,第六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6,供电线路60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描述方式的方位按照图1所示的方位描述,以地板的长边方向为左右方向,以地板短边方向为前后方向,以靠近地板中心的一侧称为内侧,以远离地板中心的一侧称为外侧,即图1中的左下方为前侧,右上方为后侧。
(实施例1、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见图1至图2、图14和图15,本实施例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包括上部主体11、底板12、自发热组件13和定位块14。
见图12和图13,自发热组件13为防水式电热组件,自发热组件13包括传输单元、电热片13-1、以及分别位于电热片13-1左右两端的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由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组成,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包括2根电线13-4。插座部13-2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防水连接的部件;双插头部13-3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防水连接的部件。
电热片13-1有1至5片,本实施例的电热片13-1有两片,其结构形状相对应,每片电热片均为在左右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且沿地板的长边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两片电热片13-1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间相互平行设置。2根电线13-4包括位于前侧的用作防水式火线的第一电线13-41和位于后侧的用作防水式零线的第二电线13-42。2根电线13-4均为单根铜芯线外面包覆有绝缘塑料皮的导电线。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分别与插座部13-2的右侧前后固定连接且电连接,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分别与双插头部13-3的左侧前后固定连接且电连接。
见图12和图13,电热片13-1的制作方法是:将导电发热材料(本实施例采用的导电发热材料为800目至1000目的石墨粉)和树脂粘结剂(如环氧树脂粘结剂,或聚胺酯树脂粘结剂,或三聚氰胺粘结剂等,本实施例采用环氧树脂粘结剂),搅拌均匀得到导电涂料,其中,导电发热材料占导电涂料总重量的20%-85%。然后将导电涂料按照方带状的形状在含有玻璃纤维的预固化的环氧树脂薄板(薄板厚度为0.2毫米,其中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的重量比为1比1)上通过丝网印刷工艺印刷方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并使印刷层在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温度下,在1分钟内进行固化,且导电发热层13-1-1的宽度为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的相应的上部前凹槽12-3-1的槽宽的1/2至3/4(本实施例的导电发热层13-1-1的宽度为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的相应的上部前凹槽12-3-1的槽宽的2/3)。
在导电发热层固化完毕后,立即将一条0.05毫米厚的“L”形的铜皮作为电极铜皮13-1-2覆盖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之上,该电极铜皮称为左端电极铜片,而将另一条0.05毫米厚的“L”形的电极铜皮13-1-2覆盖在导电发热层的右端之上,该电极铜皮称为右端电极铜片,所述2片电极铜皮13-1-2均由按照前后方向设置的压贴段和按照左右方向设置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13-1-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然后用压机将另一块同样的含有玻璃纤维的预固化的环氧树脂薄板在160摄氏度至200摄氏度的温度、20MPa的压力下,使得上层的环氧树脂薄板与下层的环氧树脂薄板粘结固定在一起,而使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和电极铜皮13-1-2被压实真空密封在两块环氧树脂薄板之间,使石墨粉的游离最小,两块环氧树脂薄板则形成环氧树脂外层13-1-3,从而得到厚度为0.5毫米的碳墨薄板。
从而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中无导电发热层13-1-1,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前侧;各连接段13-1a均设有注塑连接孔13-14。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用碳晶粉代替上述石墨粉,该碳晶粉由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26524.3的文献所公开。
见图3,图5,图13,图14和图16,插座部13-2包括插座基座13-2-1,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和2个铜插针13-2-3。2个铜插针13-2-3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火线铜插针13-2-3a和零线铜插针13-2-3b。插座基座13-2-1为条形块状的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中部的卡接部13-2-1a;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13-2-4和插接槽13-2-5;凸出部13-2-4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13-2-4a和下凸出部13-2-4b,在凸出部13-2-4与插座基座13-2-1之间形成相应的插接槽13-2-5,插接槽13-2-5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插接槽13-2-5a和下插接槽13-2-5b。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凸出部13-2-4a与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插接槽13-2-5a与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凸出部11-1-2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凸出部13-2-4b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插接槽13-2-5b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插座基座13-2-1还设有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的2个插接孔13-2-1b和2个卡接孔座,且铜插针13-2-3的形状呈直线形。2个插接孔13-2-1b分别位于插座基座13-2-1外侧中部前后两侧,该2个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基本呈圆柱盲孔形,2个插接孔均开口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2个插接孔13-2-1b按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前侧插接孔13-2-1b1和后侧插接孔13-2-1b2;2个卡接孔座位于插座基座13-2-1的外侧前后两侧。插座基座13-2-1的2个插接孔13-2-1b的内壁上从外向内均依次设有截面均为弓形的第一密封圈槽13-2-6和第二密封圈槽13-2-7。2个卡接孔座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第一卡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2-9。第一卡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2-9均设有截面呈“L”形的孔的部位,其所述“L”形的孔的一个开口向左,另一个开口向上(见图22)。插座基座13-2-1的前后两端沿水平方向设有燕尾槽13-2-10,燕尾槽13-2-10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第一燕尾槽13-2-10a和第二燕尾槽13-2-10b。
见图1,图2,图4,图13,图14和图16,双插头部13-3包括插头基座13-3-1,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和2个铜套13-3-3。2个铜套13-3-3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火线铜套13-3-3a和零线铜套13-3-3b。插头基座13-3-1为条形块状的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中部的卡接部13-3-1a;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13-3-4和插接槽13-3-5;凸出部13-3-4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13-3-4a和下凸出部13-3-4b,在凸出部13-3-4与插头基座13-3-1之间形成相应的插接槽13-3-5,插接槽13-3-5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插接槽13-3-5a和下插接槽13-3-5b。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凸出部13-3-4a与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插接槽13-3-5a与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凸出部11-1-2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凸出部13-3-4b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插接槽13-3-5b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见图9,插头基座13-3-1还设有轴线也沿左右方向设置的2个圆柱形插头13-3-1b和2个卡接孔座,且双插头部13-3的铜套13-3-3的形状也呈直线形。2个插头13-3-1b分别位于插头基座13-3-1外侧中部前后两侧,各插头13-3-1b的外形与插座部13-2的各相应的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的形状相对应,且其轴线的方向与插座部13-2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方向相同。2个插头13-3-1b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前侧插头13-3-1b1和后侧插头13-3-1b2;2个插头13-3-1b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插接孔13-2-1b相互插接配合的部位,插头13-3-1b自内向外均依次设有作为第一插头卡接部13-3-6和第二插头卡接部13-3-7的截面呈弓形的环形凸出部位;且第一插头卡接部13-3-6与插座部13-2的第一密封圈槽13-2-6相对应,第二插头卡接部13-3-7与插座部13-2的第二密封圈槽13-2-7相对应。
2个卡接孔座位于插头基座13-3-1的外侧前后两侧。2个卡接孔座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第一卡接孔座13-3-8和第二卡接孔座13-3-9。第一卡接孔座13-3-8和第二卡接孔座13-3-9均为截面呈“L”形的孔,且分别与插座部13-2的第一卡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2-9相对应。插头基座13-3-1的前后两端沿水平方向设有燕尾槽13-3-10,燕尾槽13-3-10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第一燕尾槽13-3-10a和第二燕尾槽13-3-10b。插座部13-2的第一燕尾槽13-2-10a和第二燕尾槽13-2-10b及双插头部13-3的第一燕尾槽13-3-10a和第二燕尾槽13-3-10b的结构均相同。
定位块14包括主体部14-1,燕尾榫14-2和定位凸台14-3。定位块14为注塑一体件。定位块14的主体部14-1的截面形状与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截面形状相同,燕尾榫14-2与插座部13-2的燕尾槽13-2-10相对应。定位凸台14-3位于主体部14-1的内侧。安装时将4个相同的定位块14分别通过其各自的燕尾榫14-2插入相应的插座部13-2的第一燕尾槽13-2-10a和第二燕尾槽13-2-10b及双插头部13-3的第一燕尾槽13-3-10a和第二燕尾槽13-3-10b中,从而将定位块14分别固定在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的前后两端,且定位凸台均位于内侧。
见图13,将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的右端(也即尾端)与第一电线13-41的左端固定连接且电连接,然后通过插座部13-2的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将前侧电热片13-11的位于左端的电极铜皮13-1-2,后侧电热片13-12的位于左端的电极铜皮13-1-2及火线铜插针13-2-3a固定连接且电连接,即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之间,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部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部、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前方的前端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端与传输单元的第一电线13-41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也即自发热组件13的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构成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
插座部13-2的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处于右侧的尾端与第二电线13-42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也即自发热组件13的与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构成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
上述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的相应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座基座13-2-1一侧的侧部部位共同作为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第一电线13-41的左端和第二电线13-42的左端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并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同轴线设置。
注塑好以后在各电热片13-1与相应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交界处用还可用防水密封胶进行进一步的防水密封处理。
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的处于左侧的尾端与第一电线13-41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也即自发热组件13的与火线铜套13-3-3a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构成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
将双插头部13-3的零线铜套13-3-3b的左端(也即尾端)与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固定连接且电连接,然后通过双插头部13-3的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将前侧电热片13-11的位于右端的电极铜皮13-1-2,后侧电热片13-12的位于右端的电极铜皮13-1-2及零线铜套13-3-3b固定连接且电连接,将第二电线的左端与插座部13-2的零线铜插针13-2-3b的右端固定连接且电连接,双插头部13-3的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之间。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部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部并将两者锚固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后方的后端与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且零线铜套13-3-3b的尾端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零线铜套13-3-3b由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所增设的向右延长部分折弯构成、且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还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从而构成了插头部侧的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也即自发热组件13的与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直接电连接的所有器件构成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
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的相应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头基座13-3-1一侧的侧部部位共同做为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13-3-3a的尾部、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第一电线13-41的右端和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均被密封在插头基座13-3-1中,并且火线铜套13-3-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头13-3-1b1中,与前侧插头13-3-1b1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13-3-1b1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13-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13-3-1b2中,与后侧插头13-3-1b2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13-3-1b2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
注塑好以后在各电热片13-1与相应的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的交界处还可用防水密封胶进行进一步的防水密封处理。
见图1、图10和图11,上部主体11为木质材料制成的一体件。上部主体11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上部主体11的左右两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插接限位部11-1,以及上部主体11的前后两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卡接部11-2。
见图10,所述的2个插接限位部11-1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右插接限位部11-12。上部主体11的2个插接遮挡部左插接限位部11-11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1-1-1的开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且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
上部主体11的相对于经过上部主体11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上部主体11的每个插接遮挡部右插接限位部11-12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1-1-1的开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盖部11-1-3为板体,且遮盖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且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与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相对于经过地板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水平面对称设置。
见图11,2个卡接部11-2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卡接部11-21和后卡接部11-22。前后2个卡接部11-2相对于经过上部主体11长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且均沿地板的长边方向贯穿地板的上部主体11。
每个卡接部11-2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左右方向伸展的下凸部11-2-1和接触限位部11-2-2。下凸部11-2-1和接触限位部11-2-2按照前后方向上从外向内的次序依次设置。本实施例优选的具体结构是:下凸部11-2-1包括在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上按照由外向内的次序依次设置的导向面11-2a、下端面11-2b和阻挡面11-2c;接触限位部11-2-2包括在上部主体11前后方向上按照由外向内的次序依次设置的接触面11-2d和限位面11-2e。上述导向面11-2a、下端面11-2b、阻挡面11-2c、接触面11-2d和限位面11-2e依次首尾相接,其中的导向面11-2a为外高内低的斜面,下端面11-2b水平设置,阻挡面11-2c为外低内高的斜面,接触面11-2d外部段为外高内低的斜面,内部段为水平面,限位面11-2e铅垂设置。
见图2、图6、图8、图10和图11,底板12为木质材料制成的一体件。底板12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底板12的左右两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插接支撑部12-1,底板12的前后两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支撑部12-2,底板12的中间部位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设置2条上部凹槽12-3,以及分别设置在2条上部凹槽12-3中的电线槽12-4。
见图10,所述的2个插接支撑部12-1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为左插接支撑部12-11和右插接支撑部12-12。底板12的2个左插接支撑部12-11相对于经过底板12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底板12的每个插接支撑部12-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2-1-1的开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托板部12-1-3为板体,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
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2-1-1的开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且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与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相对于经过地板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水平面对称设置。
见图11,2个支撑部12-2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支撑部12-21和后支撑部12-22。前后2个支撑部12-2相对于经过上部主体11长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且均沿地板的长边方向贯穿地板的底板12,且各支撑部12-2分别与上部主体11的相应的卡接部11-2相对应,共同形成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分别位于前后两侧的可通过连接件进行相拼装的做为连接部的卡接槽部位。
每个支撑部12-2为底板12的在其前后侧的上部设置了豁口的部位,该豁口沿底板12的左右方向伸展。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2-2的优选的具体结构是:支撑部12-2包括在底板12的前后方向上按照由外向内的次序依次设置的支撑面12-2a和限位面12-2b。支撑面12-2a为水平面或者是外低内高的斜面(本实施例为水平面),限位面12-2b铅垂设置,且该限位面12-2b与上部主体11的卡接部11-2的限位面11-2e相对应且位于同一铅垂面上。
见图8,底板12的所述的2条上部凹槽12-3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2条上部凹槽12-3均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上部凹槽12-3的深度为0.3至1.1毫米(本实施例为0.7毫米),且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的大小相同。
见图8,底板12的所述2条电线槽12-4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电线槽12-4-1和后电线槽12-4-2。2条电线槽12-4均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
将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分别设置在底板12的相应的上部凹槽12-3中,自发热组件13的前侧电热片13-11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设置在底板12的上部前凹槽12-3-1中,自发热组件13的后侧电热片13-12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设置在上部后凹槽12-3-2中,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分别从左右方向的相应一个外侧露出地板主体,且第一电线13-41和第二电线13-42分别位于底板12的相应的前电线槽12-4-1和后电线槽12-4-2中,且电热片13-1下侧粘结固定在底板12上,将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由其各自下部分别粘结设置在底板12的相应的插接支撑部12-1上,然后将上部主体11由其下端面通过聚氨酯热熔胶粘结固定在底板12的上端面上而构成地板主体,此时的四个定位块14通过其定位凸台14-3可以准确的将上部主体11定位在底板12上,且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之间;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之间。还可以在上部主体11的相应的插接限位部11-1的下表面涂胶,将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粘结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之间,增加牢固。因此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做为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左右两侧相应的供电插接件。
(实施例2、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本实施例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2的长度为实施例1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长度的一半。
(实施例3、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本实施例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底板12上不设相应的电线槽12-4。
见图26至图28,本实施例的自发热组件13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的自发热组件13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包括2片导电用铜皮13-6、铝箔13-5和聚氯乙烯薄板13-8。各导电用铜皮13-6从下方固定在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且各导电用铜皮13-6的下表面上涂覆有导电胶。铝箔13-5的形状与电热片13-1的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的形状相同,位于电热片13-1的下方,且从下方遮挡住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并且铝箔13-5的左右端的上表面与相应的导电用铜皮13-6电连接。聚氯乙烯薄板13-8从下方覆盖并通过热熔胶密闭粘结固定在铝箔13-5上以及位于铝箔13-5四周的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
上述防水式火线的铝箔13-5为火线铝箔13-51。上述防水式火线的2片导电用铜皮13-6为火线铜皮,火线铜皮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侧火线铜皮和右侧火线铜皮。左侧火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左延伸部分,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端焊接在左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为第一铜构件13-2-3c、该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端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得火线铜插针13-2-3a与左侧火线铜皮13-6电连接。右侧火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线铜套13-3-3a的尾端焊接在右侧火线铜皮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火线铜套13-3-3a与右侧火线铜皮13-6电连接,或者右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火线铜套13-3-3a,或者是右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为第三铜构件13-3-3c,该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弯曲制成火线铜套13-3-3a。
上述防水式零线的铝箔13-5为零线铝箔13-52。上述防水式零线的2片导电用铜皮13-6为零线铜皮,零线铜皮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侧零线铜皮和右侧零线铜皮。左侧零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左延伸部分,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端焊接在左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为第二铜构件13-2-3d、该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与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端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得零线铜插针13-2-3b与左侧零线铜皮电连接。右侧零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线铜套13-3-3b的尾端焊接在右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零线铜套13-3-3b与右侧零线铜皮13-6电连接,或者右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零线铜套13-3-3b,或者是右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为第四铜构件13-3-3d,该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弯曲制成零线铜套13-3-3b。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还包括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之间。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的后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下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端,再将三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连同火线铜插针13-2-3a或者带有第一铜构件13-2-3c的火线铜插针13-2-3a与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13-6和火线铝箔13-51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
零线铜插针13-2-3b或者带有第二铜构件13-2-3d的零线铜插针13-2-3b与防水式零线的左侧零线铜皮13-6和零线铝箔13-52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
上述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13-6以及火线铝箔13-51的左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左侧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左侧零线铜皮13-6以及零线铝箔13-52的左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左侧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同轴线设置。
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或者带有第三铜构件13-3-3c的火线铜套13-3-3a与防水式火线的右侧火线铜皮13-6和火线铝箔13-51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
双插头部13-3还包括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之间。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位于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下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防水式零线的右侧火线铜皮、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再将三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连同零线铜套13-3-3b或者带有第四铜构件13-3-3d的零线铜套13-3-3b与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13-6和零线铝箔13-52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
上述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13-3-3a尾部、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13-6以及零线铝箔13-52的右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右侧部位、防水式火线的右侧火线铜皮13-6以及火线铝箔13-51的右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右侧部位均被密封在插头基座13-3-1中,并且火线铜套13-3-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头13-3-1b1中,与前侧插头13-3-1b1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13-3-1b1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13-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13-3-1b2中,与后侧插头13-3-1b2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13-3-1b2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
(实施例4、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本实施例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底板12上不设相应的电线槽12-4。
见图29和图30,本实施例的自发热组件13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的自发热组件13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且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按照串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13-1均包括1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2片电极铜皮13-1-2、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13-1-3。所述电极铜皮13-1-2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前后方向的压贴段和左右方向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13-1-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13-1-3整体覆盖在导电发热层13-1-1及电极铜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中无导电发热层13-1-1,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再将该缺口设置成焊点3-1-5。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前侧。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方,零线铜插针13-2-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方。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方,零线铜套13-3-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方。
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包括聚氯乙烯薄板13-8和称为导电铜带13-9的用于导电的铜带。各导电铜带13-9沿电热片13-1的左右方向粘结固定在相应一片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聚氯乙烯薄板13-8从下方覆盖并通过热熔胶密闭粘结固定在导电铜带13-9上以及位于导电铜带13-9四周的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所述防水式火线的导电铜带13-9为火线铜带13-91。防水式零线的导电铜带13-9为零线铜带13-92。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处于右侧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火线的火线铜带13-91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电连接,或者是火线铜带13-91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时作为第一铜构件13-2-3c;该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
插座部13-2的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处于右侧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零线的零线铜带13-92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电连接,或者是零线铜带13-92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时作为第二铜构件13-2-3d;该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
自发热组件13还包括串联器件13-1-6,该串联器件13-1-6为铜导线、条形铜皮、温控开关或自恢复保险丝(本实施例采用温控开关)。所述串联器件13-1-6的相应一端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处的焊点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与串联器件13-1-6的相应一端电连接;串联器件13-1-6的另一端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处的焊点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与串联器件13-1-6的另一端电连接;该结构构成了插座侧第三电连接组件13a3。
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和第三电连接组件共同形成插座侧电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组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防水式火线的左端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左端部位、温控开关13-1-6、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部位及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同轴线设置。
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由铜皮制成的2个U形连接件13-3-11;该2个U形连接件13-3-11按照与所连接的铜带的不同,分为火线端连接件13-3-11a和零线端连接件13-3-11b。
双插头部13-3的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由其两个插脚分别由下向上穿过火线铜带13-91和前侧电热片13-11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别向前后翻折而使得火线端连接件13-3-11a与火线铜带13-91电连接。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位于后侧的插脚的翻折段的后端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处的焊点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火线端连接件13-3-11a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电连接。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线铜套13-3-3a的尾端焊接在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火线铜套13-3-3a,或者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为第三铜构件13-3-3c,从而使得火线端连接件13-3-11a与火线铜套13-3-3a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
双插头部13-3的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由其两个插脚分别由下向上穿过零线铜带13-92和后侧电热片13-12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别向前后翻折而使得零线端连接件13-3-11b与零线铜带13-92电连接。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位于前侧的插脚的翻折段的前端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处的焊点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零线端连接件13-3-11b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电连接。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线铜套13-3-3b的尾端焊接在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零线铜套13-3-3b,或者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为第四铜构件13-3-3d,从而使得零线端连接件13-3-11b与零线铜套13-3-3b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
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和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13-3-3a尾部、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防水式火线的右端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右端部位、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部位及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头基座13-3-1中;并且火线铜套13-3-3a的头部位于前侧插头13-3-1b1中,与前侧插头13-3-1b1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13-3-1b1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13-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13-3-1b2中,与后侧插头13-3-1b2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13-3-1b2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
(实施例5、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本实施例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底板12上不设相应的电线槽12-4。
见图31至图35,本实施例的自发热组件13其余部分与实施例4的自发热组件13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插座部13-2还包括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火线铜插针13-2-3a和零线铜插针13-2-3b均朝向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同向设置,且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的朝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为向外凸出的第一插块部位13-2-1c,插座基座13-2-1的与插接孔部13-2-1b的朝向上的相邻的部位处设有第一插槽部位13-2-1d。插头部13-3还包括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和零线铜套13-3-3b均沿前后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同向设置,该另一个方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对,且插头13-3-1b的朝向与铜套1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的插头13-3-1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为向外凸出的第二插块部位13-3-1c,插头基座13-3-1的与插头13-3-1b的朝向上的相邻的部位处设有第二插槽部位13-3-1d。
(实施例6、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见图36至图37,本实施例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底板12上不设相应的电线槽12-4。
见图36至图37,本实施例的自发热组件13其余部分与实施例4的自发热组件13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上下方向设置,插座部13-2还包括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火线铜插针13-2-3a和零线铜插针13-2-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同一个方向,且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的朝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和零线铜套13-3-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该另一个方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对,且插头13-3-1b的朝向与铜套1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13-2-4和插接槽13-2-5。凸出部13-2-4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13-2-4a和下凸出部13-2-4b,插接槽13-2-5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插接槽13-2-5a和下插接槽13-2-5b。
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13-3-4和插接槽13-3-5。凸出部13-3-4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13-3-4a和下凸出部13-3-4b,插接槽13-3-5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称为上插接槽13-3-5a和下插接槽13-3-5b。
插座部13-2的左部向上露出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双插头部13-3的右部向下露出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
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1-1-1的开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且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
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1-1-1的开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盖部11-1-3为板体,且遮盖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且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与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相对于经过地板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水平面对称设置。
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2-1-1的开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托板部12-1-3为板体,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
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2-1-1的开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且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与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相对于经过地板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水平面对称设置。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凸出部13-2-4a与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插接槽13-2-5a与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凸出部11-1-2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凸出部13-2-4b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插接槽13-2-5b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凸出部13-3-4a与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插接槽13-3-5a与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凸出部11-1-2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凸出部13-3-4b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插接槽13-3-5b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22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结构使得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之间,使得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之间。
(应用例1、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
见图23,本应用例在进行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描述时,其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与实施例1所述的方向相同,即以图23中供电线路600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即图25中下方为前侧,上方为后侧,也即以图24的上下左右方向为描述的上下左右方向。
见图19、图22和图25,本应用例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包括防水式自发热地板、连接件2和供电系统。供电系统为供电线路600。防水式自发热地板采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相结合进行铺设。
见图17至图21,连接件2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
见图17和图19,第一连接件21为左右对称的挤塑一体件,包括位于中部的连接部21-1和位于连接部21-1左右两侧的弹性卡接部21-2。第一连接件21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裁切。第一连接件21的弹性卡接部21-2的自由状态的外部轮廓的形状与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位于前后两侧的卡接槽部位的形状相对应,且第一连接件21的外部轮廓的形状与前后相邻铺设的两块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相邻的卡接槽部位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的形状相对应。连接部21-1的形状基本呈倒“U”形,弹性卡接部21-2的形状为设有自由端的从上方折回的折弯形,且弹性卡接部21-2从连接部21-1的左右两侧中部连接在连接部21-1上,从而在连接部21-1与各弹性卡接部21-2之间形成了相应一个变形槽21-3。使用时,第一连接件21由其弹性卡接部21-2的自由端部位被向下压缩而伸入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相应一个卡接槽部位中,由于此时弹性卡接部21-2的自由端部的端面21-2a被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上部主体11的卡接部11-2的下凸部11-2-1的阻挡面11-2c所阻挡,所以使得第一连接件21将前后相邻的两块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锁定连接在一起。
见图20和图21,第二连接件22为左右对称的注塑一体件,包括位于中部的连接部22-1和位于连接部22-1左右两侧的弹性卡接部22-2。连接部22-1的形状基本呈“口”字形,弹性卡接部22-2的结构与第一连接件21的弹性卡接部21-2的结构基本相同,且弹性卡接部22-2从连接部22-1的左右两侧下部连接在连接部22-1上,从而在连接部21-1与各弹性卡接部22-2之间形成了相应一个变形槽22-3。使用时,第二连接件22由其弹性卡接部22-2的自由端部位被向下压缩而伸入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相应一个卡接孔座中,由于此时弹性卡接部22-2的自由端部的端面22-2a被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供电插接部13-2的卡接孔座的相应的内壁所阻挡,所以使得第二连接件22将左右相邻的两块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锁定连接在一起。
见图23至图25,供电线路600包括多个形状结构相同的供电插座6和一根护套线7。护套线7中包括2根电线,2根电线分为第一电线71和第二电线72,第一电线71和第二电线72中的铜导线为铜丝绞合线。每2个供电插座6为1组。每个供电插座6均包括座体61和供电插钉62。座体61为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座体61包括座体主部61-1、连接套部61-2和注塑连接部61-3。连接套部61-2从左方连接在座体主部61-1的左侧上。连接套部61-2的内壁上自左至右依次设有与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的插头13-3-1b上的第一插头卡接部13-3-6和第二插头卡接部13-3-7相应的第一卡接槽61-2-1和第二卡接槽61-2-2。
将多组供电插钉62等间隔(所述间隔等于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宽度)钉在护套线7中的第一电线71上,且供电插钉62的尾部向左依次穿过护套线7的位于左方的表皮、第一电线71的位于左方的表皮、第一电线71中的铜丝绞合线、第一电线71的位于右方的表皮和护套线7的位于右方的表皮后,其头部由于径向尺寸较大而被阻挡在护套线7的位于左方的表皮的左方。
将另外多组供电插钉62等间隔(所述间隔等于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宽度)钉在护套线7中的第二电线72上,供电插钉62的尾部向下依次穿过护套线7的位于左方的表皮、第二电线72的位于左方的表皮,第二电线72中的铜丝绞合线、第二电线72的位于右方的表皮和护套线7的位于右方的表皮后,其头部由于径向尺寸较大而被阻挡在护套线7的位于左方的表皮的左方。
分属于不同组的相邻近的两组供电插钉62之间的沿护套线7长度方向间的距离等于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双插头部13-3的前侧插头13-3-1b1与后侧插头13-3-1b2之间的距离。将各供电插钉62和护套线7的相应的一段长度所构成的电连接组件作为嵌件在座体61注塑时与该座体61形成一体件,且供电插钉62的上端的头部被包覆在座体主部61-1的塑料材质中,供电插钉62的向下穿过护套线7的下部则位于连接套部61-2的轴线部位上。座体61与相应的护套线7的伸出座体61的部位的外表之间通过因注塑而连为一体的注塑连接部61-3而密闭固定连接,从而构成相应一个供电插座6。依次进行上述的注塑,最后得到多个供电插座6与护套线7相连且电连接而组成的供电线路600。使用时,护套线7中的第一电线71和第二电线72分别与火线和零线进行电连接,从而使得同一组的两个供电插头6中的一个供电插头6成为火线供电插头,另一个供电插头6成为零线供电插头。
见图25,在安装本发明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时,可先将房间的地面上铺设一层保温材料做为保温层,本应用例采用可发性聚苯乙烯板铺设在地面上做为保温层。
见图25,将供电线路600沿所需铺设的房间的右边铺设在墙角处(图25中只画出3组供电插头6),并按从前向后的方式确定各组供电插头6的次序,分别是第一组供电插头601,第二组供电插头602和第三组供电插头603。将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按照从右向左和从前向后的次序(或者按照从右向左和从后向前的次序)进行安装,在图25中画出了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第二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2、第三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3、第四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4、第五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5和第六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6及供电线路600相互安装在一起的示意图。其中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第二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2、第四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4、第五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5和第六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6均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第三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3采用实施例2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以安装图中第一排的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为例,将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的双插头部13-3的前侧插头13-3-1b1和后侧插头13-3-1b2分别插入相应的第一组供电插头601的两个供电插座6中,各地板双插头部13-3的插头3的第一插头卡接部13-3-6和第二插头卡接部13-3-7分别位于相应的供电插头6的第一卡接槽61-2-1和第二卡接槽61-2-2中,形成相互卡接配合结构,且形成防水连接。各供电插头6的供电插钉62则分别插入相应的双插头部13-3的插头3的火线铜套13-3-3a和零线铜套13-3-3b中,形成过盈配合且电连接。
见图25,然后将两个相同的第二连接件22分别插入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的插座部13-2的第一卡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2-9中,形成相互卡接配合,且各第二连接件22的位于右侧的弹性卡接部22-2的右端面与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的插座部13-2的相应的第一卡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2-9的内侧面均留有0.1至0.3毫米的第一配合间隙91(本应用例为0.2毫米)。
使第二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2与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在左右方向上保持在同一直线上,然后用力将第二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2沿地板长边方向推向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此时第二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2的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的前侧插头13-3-1b1,和后侧插头13-3-1b2分别插入相应的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的插座部13-2的前侧插接孔13-2-1b1和后侧插接孔13-2-1b2中,,前侧插头13-3-1b1的第一插头卡接部13-3-6和第二插头卡接部13-3-7分别位于插座部13-2的前侧插接孔13-2-1b1的第一密封圈槽13-2-6和第二密封圈槽13-2-7中,形成相互卡接配合结构,且形成防水连接。后侧插头13-3-1b2的第一插头卡接部13-3-6和第二插头卡接部13-3-7分别位于插座部13-2的后侧插接孔13-2-1b2第一密封圈槽13-2-6和第二密封圈槽13-2-7中,形成相互卡接配合结构,且形成防水连接。
第二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2的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插入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的双插头部13-3火线铜套13-3-3a中形成过盈配合且电连接。第二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2的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零线铜插针13-2-3b插入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的双插头部13-3零线铜套13-3-3b中形成过盈配合且电连接。
两个第二连接件22的位于左侧的弹性卡接部22-2则分别插入第二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2的双插头部13-3的相应的第一卡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2-9中,形成卡接配合结构,且各第二连接件22的位于左侧的弹性卡接部22-2的左端面与第二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2的双插头部13-3的相应的第一卡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2-9的内侧面均留有0.1至0.3毫米的第二配合间隙92(本应用例为0.2毫米)。
从而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与第二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2通过两个第二连接件22固定连接在一起。然后按相同的方法铺设位于后侧相邻的第二排的第三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3时,先将第三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3安装在供电线路600的第二组供电插头601上;然后将相应的裁切好的第一连接件21插入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后侧右段榫槽中形成卡接配合,然后将第三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3沿地板宽度方向推向第一连接件21,则第一连接件21插入第三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3的前侧的榫槽中形成卡接配合,从而将第三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3与相应的第一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01固定连接在一起。
从而按照从右向左,从前向后的安装次序完成整个房间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的安装。其中位于房间边角处需要裁切的地板还可采用普通地板代替。且所有处于每排地板末端的未与双插头部13-3连接的插座部13-2的前侧插接孔13-2-1b1和后侧插接孔13-2-1b2均进行绝缘密封处理。
每一排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则以并联方式连接,从而每一个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均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热单元。当电源接通时,所有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一起发热用来取暖,即便是某一块损坏,也不会影响其他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正常工作而且所有接头之间全部防水连接,安全可靠。
(应用例2、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
本应用例其余与应用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应用例采用实施例5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
见图38,本应用例的供电线路是一种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插接而电连接的供电线路,可以和实施例5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相互配合使用。图38所示意的是该供电线路放置在地面上,由水平面对其剖切后而得到的俯视示意图。图中的上下方向为后前方向。
供电插钉62为“L形”。制作时先将各供电插钉62分别钉在相应的护套线7中的第一电线71和第二电线72上,且各供电插钉62的尾部向左依次穿过护套线7的位于右方的表皮、相应的一根电线的位于右方的表皮、该电线中的铜丝绞合线、该电线的位于左方的表皮和护套线7的位于左方的表皮后,其头部由于径向尺寸较大而被阻挡在护套线7的位于右方的表皮的右方。然后将伸出护套线7的左侧外的部分向后折90度后形成“L”形的供电插钉62(也即供电插针62的向后折弯的部分沿护套线的长度方向设置)。连接套部61-2从后方连接在座体主部61-1的左部后侧上。连接套部61-2设有插接孔61-2a,插接孔61-2a的形状为旋转体形,连接套部61-2的内壁上按照从前向后的次序依次设有截面形状均为弓形的第一卡接槽61-2-1和第二卡接槽61-2-2。
各供电插钉62和护套线7的相应的一段长度所构成的电连接组件作为嵌件在相应的供电插座6的座体61注塑时与该座体61形成一体件。各供电插钉62的右端的头部被包覆在座体主部61-1的塑料材质中,供电插钉62的向左穿过护套线7的左部后向后折弯的部分则位于连接套部61-2的插接孔61-2a的轴线上,用于与设置在电热地板上的插头的铜插针电连接。座体61与相应的护套线7的伸出座体61的部位的外表之间通过因注塑而连为一体的注塑连接部61-3而密闭固定连接。
以上诸实施例及应用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包括地板主体和自发热组件(13),地板主体包括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地板主体由上部主体(11)的下端面粘结固定在底板(12)的上端面上,且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之间构成有内部腔体;地板主体在前后两侧设有使用时用于与相邻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相连接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主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属于自发热组件(13)的供电插接件;自发热组件(13)为防水式电热组件,包括电热片(13-1)、位于电热片(13-1)左右两端的一端的插座部(13-2)和位于电热片(13-1)左右两端的另一端的双插头部(13-3);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嵌接固定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中;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均从左右方向的外侧、或上下方向的一侧露出地板主体;
电热片(13-1)为1至5片,各片电热片(13-1)相互间在同一个平面上平行设置;每片电热片(13-1)是在左右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电热片(13-1)之间相互并联或串联;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设置在下部主体(11)和上部面板(12)之间的内部腔体中;插座部(13-2)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双插头部(13-3)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1)的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相互插接固定电连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连接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包括插座基座(13-2-1)和2个铜插针(13-2-3);插座基座(13-2-1)为条形块状的注塑一体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卡接部(13-2-1a),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侧的2个插接孔部(13-2-1b),该2个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基本呈圆柱盲孔形,2个插接孔均开口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或上下方向的一侧、或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凸出部位的前后方向的一侧,使得2个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相应方向,也即沿左右方向、或沿上下方向、或沿前后方向设置;2个铜插针(13-2-3)中的1个为火线铜插针(13-2-3a),另1个为零线铜插针(13-2-3b),各铜插针(13-2-3)位于插座基座(13-2-1)的相应1个插接孔部(13-2-1b)中,且沿所述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设置;
双插头部(13-3)包括插头基座(13-3-1)和2个铜套(13-3-3);插头基座(13-3-1)为条形块状的注塑一体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卡接部(13-3-1a),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侧的2个插头(13-3-1b);所述插头(13-3-1b)的外形与插座部(13-2)的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的形状相对应,且其轴线的方向与插座部(13-2)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方向相同;2个铜套(13-3-3)中的1个为火线铜套(13-3-3a),另1个为零线铜套(13-3-3b),且各铜套(13-3-3)位于插头基座(13-3-1)的相应1个插头(13-3-1b)中;
自发热组件(13)还包括传输单元;传输单元由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组成;防水式火线电连接在火线铜插针(13-2-3a)与火线铜套(13-3-3a)之间,防水式零线电连接在零线铜插针(13-2-3b)与零线铜套(13-3-3b)之间;电热片组由其相应的电热片(13)的相应电极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主体(11)的左右两侧各设有1个插接限位部(11-1),2个插接限位部(11-1)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右插接限位部(11-12);左右2个插接限位部(11-1)均沿地板的短边方向贯穿地板的上部主体(11);
底板(12)的左右两侧也各设有1个与上部主体(11)的插接限位部(11-1)相对应的插接支撑部(12-1);2个插接支撑部(12-1)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为左插接支撑部(12-11)和右插接支撑部(12-12);2个插接支撑部(12-1)均沿地板的短边方向贯穿底板(12);底板(12)的中间部位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上部凹槽(12-3);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卡接部(13-2-1a);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还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内侧的卡接部(13-3-1a);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端被限定在上部主体(11)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部(11-1)中,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端被限定在底板(12)的相应一个插接支撑部(12-1)中;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端被限定在上部主体(11)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部(11-1)中,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端被限定在底板(12)的相应一个插接支撑部(12-1)中;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设置在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2)还包括2条电线槽(12-4);
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包括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的分前后设置的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
2条电线槽(12-4)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电线槽(12-4-1)和后电线槽(12-4-2);前电线槽(12-4-1)位于上部前凹槽(12-3-1)中,且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后电线槽(12-4-2)位于上部后凹槽(12-3-2)中,且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
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为电线(13-4),2根电线(13-4)均为单根铜芯线外面包覆有绝缘塑料皮的导电线,且2根电线(13-4)分别设置在底板(12)的2条电线槽(12-4)中;2根电线(13-4)中,用作防水式火线的为第一电线(13-41),用作防水式零线的为第二电线(13-42);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且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按并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13-1)均包括1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2片电极铜皮(13-1-2)、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13-1-3);所述电极铜皮(13-1-2)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按照前后方向设置的压贴段和按照左右方向设置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13-1-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13-1-3)整体覆盖包围在导电发热层(13-1-1)及电极铜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中无导电发热层(13-1-1),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前侧;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方,零线铜插针(13-2-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方;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方,零线铜套(13-3-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方;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还包括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之间;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部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部、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前方的前端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端与传输单元的第一电线(13-41)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前方的前端与第一铜构件(13-2-3c)电连接,第一铜构件(13-2-3c)再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电连接,以及第一铜构件(13-2-3c)与传输单元的第一电线(13-41)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
插座部(13-2)的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处于右侧的尾端与第二电线(13-42)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处于右侧的尾端与第二铜构件(13-2-3d)电连接,第二铜构件(13-2-3d)再与第二电线(13-42)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
上述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第一电线(13-41)的左端和第二电线(13-42)的左端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并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同轴线设置; 
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的处于左侧的尾端与第一电线(13-41)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火线铜套(13-3-3a)的处于左侧的尾端与第三铜构件(13-3-3c)电连接,第三铜构件(13-3-3c)再与第一电线(13-41)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
双插头部(13-3)还包括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双插头部(13-3)的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之间;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部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部并将两者锚固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后方的后端与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且零线铜套(13-3-3b)的尾端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零线铜套(13-3-3b)由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所增设的向右延长部分折弯构成、且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还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或者是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所增设的向右延长部分的左段作为第四铜构件(13-3-3d)、该向右延长部分的右段折弯构成零线铜套(13-3-3b)、且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还与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述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
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13-3-3a)的尾部、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第一电线(13-41)的右端和第二电线(13-42)的右端均被密封在插头基座(13-3-1)中;并且火线铜套(13-3-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头(13-3-1b1)中,与前侧插头(13-3-1b1)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13-3-1b1)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13-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13-3-1b2)中,与后侧插头(13-3-1b2)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13-3-1b2)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
自发热组件(13)的前侧电热片(13-11)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设置在底板(12)的上部前凹槽(12-3-1)中,自发热组件(13)的后侧电热片(13-12)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设置在上部后凹槽(12-3-2)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包括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的分前后设置的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且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按并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13-1)均包括1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2片电极铜皮(13-1-2)、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13-1-3);所述电极铜皮(13-1-2)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前后方向的压贴段和左右方向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13-1-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13-1-3)整体覆盖在导电发热层(13-1-1)及电极铜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中无导电发热层(13-1-1),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前侧;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方,零线铜插针(13-2-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方;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方,零线铜套(13-3-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方;
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包括2片导电用铜皮(13-6)、铝箔(13-5)和聚氯乙烯薄板(13-8);各导电用铜皮(13-6)从下方固定在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且各导电用铜皮(13-6)的下表面上涂覆有导电胶;铝箔(13-5)的形状与电热片(13-1)的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的形状相同,位于电热片(13-1)的下方,且从下方遮挡住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并且铝箔(13-5)的左右端的上表面与相应的导电用铜皮(13-6)电连接;聚氯乙烯薄板(13-8)从下方覆盖并通过热熔胶密闭粘结固定在铝箔(13-5)上以及位于铝箔(13-5)四周的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
上述防水式火线的铝箔(13-5)为火线铝箔(13-51);上述防水式火线的2片导电用铜皮(13-6)为火线铜皮,火线铜皮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侧火线铜皮和右侧火线铜皮;左侧火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左延伸部分,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端焊接在左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为第一铜构件(13-2-3c)、该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与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端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得火线铜插针(13-2-3a)与左侧火线铜皮(13-6)电连接;右侧火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线铜套(13-3-3a)的尾端焊接在右侧火线铜皮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火线铜套(13-3-3a)与右侧火线铜皮(13-6)电连接,或者右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火线铜套(13-3-3a),或者是右侧火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为第三铜构件(13-3-3c),该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弯曲制成火线铜套(13-3-3a);
上述防水式零线的铝箔(13-5)为零线铝箔(13-52);上述防水式零线的2片导电用铜皮(13-6)为零线铜皮,零线铜皮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侧零线铜皮和右侧零线铜皮;左侧零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左延伸部分,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端焊接在左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为第二铜构件(13-2-3d)、该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与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端焊接在一起,从而使得零线铜插针(13-2-3b)与左侧零线铜皮电连接;右侧零线铜皮(13-6)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线铜套(13-3-3b)的尾端焊接在右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零线铜套(13-3-3b)与右侧零线铜皮(13-6)电连接,或者右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零线铜套(13-3-3b),或者是右侧零线铜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为第四铜构件(13-3-3d),该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弯曲制成零线铜套(13-3-3b);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还包括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之间;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的后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下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前端,再将三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的后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连同火线铜插针(13-2-3a)或者带有第一铜构件(13-2-3c)的火线铜插针(13-2-3a)与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13-6)和火线铝箔(13-51)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
零线铜插针(13-2-3b)或者带有第二铜构件(13-2-3d)的零线铜插针(13-2-3b)与防水式零线的左侧零线铜皮(13-6)和零线铝箔(13-52)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
上述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和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火线端导电铜片(13-2-2)、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侧、防水式火线的左侧火线铜皮(13-6)以及火线铝箔(13-51)的左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左侧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左侧零线铜皮(13-6)以及零线铝箔(13-52)的左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左侧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同轴线设置; 
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或者带有第三铜构件(13-3-3c)的火线铜套(13-3-3a)与防水式火线的右侧火线铜皮(13-6)和火线铝箔(13-51)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
双插头部(13-3)还包括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横跨在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连接段(13-1a)的上表面之间;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前侧电热片(13-11)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再将两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位于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的后端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下方,由铜铆钉从下向上依次穿过防水式零线的右侧火线铜皮、包括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内的后侧电热片(13-12)以及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的前端,再将三者锚固在一起而电连接;上述结构连同零线铜套(13-3-3b)或者带有第四铜构件(13-3-3d)的零线铜套(13-3-3b)与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13-6)和零线铝箔(13-52)的电连接关系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
上述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和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13-3-3a)尾部、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零线端导电铜片(13-3-2)、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侧、防水式零线的右侧零线铜皮(13-6)以及零线铝箔(13-52)的右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右侧部位、防水式火线的右侧火线铜皮(13-6)以及火线铝箔(13-51)的右侧部位和相应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右侧部位均被密封在插头基座(13-3-1)中;并且火线铜套(13-3-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头(13-3-1b1)中,与前侧插头(13-3-1b1)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13-3-1b1)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13-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13-3-1b2)中,与后侧插头(13-3-1b2)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13-3-1b2)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 
自发热组件(13)的前侧电热片(13-11)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设置在底板(12)的上部前凹槽(12-3-1)中,自发热组件(13)的后侧电热片(13-12)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设置在上部后凹槽(12-3-2)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包括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的分前后设置的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自发热组件(13)的电热片(13-1)有2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且前侧电热片(13-11)和后侧电热片(13-12)按照串联方式电连接在防水式火线与防水式零线之间;各电热片(13-1)均包括1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13-1-1)、2片电极铜皮(13-1-2)、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13-1-3);所述电极铜皮(13-1-2)为平面状“L”形铜皮,由前后方向的压贴段和左右方向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13-1-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13-1-3)整体覆盖在导电发热层(13-1-1)及电极铜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从而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相对应的部分则成为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该环氧树脂外层(13-1-3)的连接段与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则构成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电热片(13-1)的连接段(13-1a)中无导电发热层(13-1-1),且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再将该缺口设置成焊点(13-1-5);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后侧,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右两个连接段(13-1a)位于前侧;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方,零线铜插针(13-2-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方;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位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方,零线铜套(13-3-3b)位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方;
自发热组件(13)的传输单元的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均包括聚氯乙烯薄板(13-8)和称为导电铜带(13-9)的用于导电的铜带;各导电铜带(13-9)沿电热片(13-1)的左右方向粘结固定在相应一片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聚氯乙烯薄板(13-8)从下方覆盖并通过热熔胶密闭粘结固定在导电铜带(13-9)上以及位于导电铜带(13-9)四周的电热片(13-1)的下表面上;所述防水式火线的导电铜带(13-9)为火线铜带(13-91);防水式零线的导电铜带(13-9)为零线铜带(13-92);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处于右侧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火线的火线铜带(13-91)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电连接,或者是火线铜带(13-91)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时作为第一铜构件(13-2-3c);该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
插座部(13-2)的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处于右侧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零线的零线铜带(13-92)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电连接,或者是零线铜带(13-92)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时作为第二铜构件(13-2-3d);该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座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
自发热组件(13)还包括串联器件(13-1-6),该串联器件(13-1-6)为铜导线、条形铜皮、温控开关或自恢复保险丝;所述串联器件(13-1-6)的相应一端与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处的焊点(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与串联器件(13-1-6)的相应一端电连接;串联器件(13-1-6)的另一端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处的焊点(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电极铜皮(13-1-2)与串联器件(13-1-6)的另一端电连接;该结构构成了插座侧第三电连接组件(13a3);
插座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a1)、第二电连接组件(13a2)和第三电连接组件(13a3)共同形成插座侧电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组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时与该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13-2-3a)的尾部、零线铜插针(13-2-3b)的尾部、防水式火线的左端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左端部位、温控开关(13-1-6)、前侧电热片(13-11)的左端部位及后侧电热片(13-12)的左端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火线铜插针(13-2-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的插接孔中,且与前侧插接孔部(13-2-1b1)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13-2-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的插接孔中,且与后侧插接孔部(13-2-1b2)同轴线设置;
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由铜皮制成的2个U形连接件(13-3-11);该2个U形连接件(13-3-11)按照与所连接的铜带的不同,分为火线端连接件(13-3-11a)和零线端连接件(13-3-11b);
双插头部(13-3)的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由其两个插脚分别由下向上穿过火线铜带(13-91)和前侧电热片(13-11)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别向前后翻折而使得火线端连接件(13-3-11a)与火线铜带(13-91)电连接;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位于后侧的插脚的翻折段的后端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处的焊点(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火线端连接件(13-3-11a)与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电连接;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线铜套(13-3-3a)的尾端焊接在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火线铜套(13-3-3a),或者火线端连接件(13-3-11a)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为第三铜构件(13-3-3c),从而使得火线端连接件(13-3-11a)与火线铜套(13-3-3a)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
双插头部(13-3)的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由其两个插脚分别由下向上穿过零线铜带(13-92)和后侧电热片(13-12)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别向前后翻折而使得零线端连接件(13-3-11b)与零线铜带(13-92)电连接;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位于前侧的插脚的翻折段的前端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的连接段处的焊点(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零线端连接件(13-3-11b)与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电极铜皮(13-1-2)电连接;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中部设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线铜套(13-3-3b)的尾端焊接在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弯曲制成零线铜套(13-3-3b),或者零线端连接件(13-3-11b)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为第四铜构件(13-3-3d),从而使得零线端连接件(13-3-11b)与零线铜套(13-3-3b)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所涉及的相应部分构成了插头侧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
插头侧第一电连接组件(13b1)和第二电连接组件(13b2)分前后做为前后嵌件在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注塑时与该插头基座(13-3-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13-3-3a)尾部、零线铜套(13-3-3b)的尾部、防水式火线的右端部位、防水式零线的右端部位、前侧电热片(13-11)的右端部位及后侧电热片(13-12)的右端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头基座(13-3-1)中;并且火线铜套(13-3-3a)的头部位于前侧插头(13-3-1b1)中,与前侧插头(13-3-1b1)同轴线设置且从前侧插头(13-3-1b1)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套(13-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头(13-3-1b2)中,与后侧插头(13-3-1b2)同轴线设置且从后侧插头(13-3-1b2)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
自发热组件(13)的前侧电热片(13-11)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设置在底板(12)的上部前凹槽(12-3-1)中,自发热组件(13)的后侧电热片(13-12)的位于插座部(13-2)与双插头部(13-3)之间的部位设置在上部后凹槽(12-3-2)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
上部主体(11)的2个插接限位部(11-1)相对于经过上部主体(11)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上部主体(11)的每个插接限位部(11-1)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1-1-1)的开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盖部(11-1-3)为板体,且遮盖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
底板(12)的2个插接支撑部(12-1)相对于经过底板(12)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底板(12)的每个插接支撑部(12-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2-1-1)的开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托板部(12-1-3)为板体,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13-2-4)和插接槽(13-2-5);凸出部(13-2-4)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13-2-4a)和下凸出部(13-2-4b),插接槽(13-2-5)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插接槽(13-2-5a)和下插接槽(13-2-5b);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凸出部(13-2-4a)与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插接槽(13-2-5a)与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凸出部(11-1-2)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凸出部(13-2-4b)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插接槽(13-2-5b)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13-3-4)和插接槽(13-3-5);凸出部(13-3-4)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13-3-4a)和下凸出部(13-3-4b),插接槽(13-3-5)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称为上插接槽(13-3-5a)和下插接槽(13-3-5b);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凸出部(13-3-4a)与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插接槽(13-3-5a)与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凸出部(11-1-2)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凸出部(13-3-4b)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插接槽(13-3-5b)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结构使得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之间,使得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之间;
当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时,铜插针(13-2-3)的形状呈直线形,双插头部(13-3)的铜套(13-3-3)的形状也呈直线形,且插头基座(13-3-1)的插头(13-3-1b)的轴线也沿左右方向设置;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均不需设置第一铜构件至第四铜构件;
当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时,插座部(13-2)还包括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火线铜插针(13-2-3a)和零线铜插针(13-2-3b)均朝向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同向设置,且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的朝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为向外凸出的第一插块部位(13-2-1c),插座基座(13-2-1)的与插接孔部(13-2-1b)的朝向上的相邻的部位处设有第一插槽部位(13-2-1d);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和零线铜套(13-3-3b)均沿前后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同向设置,该另一个方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对,且插头(13-3-1b)的朝向与铜套(1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的插头(13-3-1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为向外凸出的第二插块部位(13-3-1c),插头基座(13-3-1)的与插头(13-3-1b)的朝向上的相邻的部位处设有第二插槽部位(13-3-1d)。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电热片(13-1)的左侧,双插头部(13-3)位于电热片(13-1)的右侧;插座部(13-2)的左部向上露出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双插头部(13-3)的右部向下露出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上下方向设置,插座部(13-2)还包括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火线铜插针(13-2-3a)和零线铜插针(13-2-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同一个方向,且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的朝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和零线铜套(13-3-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该另一个方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对,且插头(13-3-1b)的朝向与铜套(1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
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1-1-1)的开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且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
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1-1-1)的开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盖部(11-1-3)为板体,且遮盖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2-1-1)的开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托板部(12-1-3)为板体,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
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2-1-1)的开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13-2-4)和插接槽(13-2-5);凸出部(13-2-4)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13-2-4a)和下凸出部(13-2-4b),插接槽(13-2-5)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插接槽(13-2-5a)和下插接槽(13-2-5b);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凸出部(13-2-4a)与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插接槽(13-2-5a)与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凸出部(11-1-2)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凸出部(13-2-4b)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插接槽(13-2-5b)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13-3-4)和插接槽(13-3-5);凸出部(13-3-4)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13-3-4a)和下凸出部(13-3-4b),插接槽(13-3-5)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称为上插接槽(13-3-5a)和下插接槽(13-3-5b);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凸出部(13-3-4a)与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插接槽(13-3-5a)与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凸出部(11-1-2)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凸出部(13-3-4b)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插接槽(13-3-5b)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结构使得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之间,使得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4至6之一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上部主体(11)的2个插接限位部(11-1)相对于经过上部主体(11)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上部主体(11)的每个插接限位部(11-1)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1-1-1)的开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盖部(11-1-3)为板体,且遮盖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
底板(12)的2个插接支撑部(12-1)相对于经过底板(12)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底板(12)的每个插接支撑部(12-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2-1-1)的开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托板部(12-1-3)为板体,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13-2-4)和插接槽(13-2-5);凸出部(13-2-4)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13-2-4a)和下凸出部(13-2-4b),插接槽(13-2-5)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插接槽(13-2-5a)和下插接槽(13-2-5b);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凸出部(13-2-4a)与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插接槽(13-2-5a)与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凸出部(11-1-2)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凸出部(13-2-4b)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插接槽(13-2-5b)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13-3-4)和插接槽(13-3-5);凸出部(13-3-4)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13-3-4a)和下凸出部(13-3-4b),插接槽(13-3-5)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称为上插接槽(13-3-5a)和下插接槽(13-3-5b);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凸出部(13-3-4a)与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插接槽(13-3-5a)与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凸出部(11-1-2)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凸出部(13-3-4b)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插接槽(13-3-5b)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结构使得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之间,使得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之间;
当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时,铜插针(13-2-3)的形状呈直线形,双插头部(13-3)的铜套(13-3-3)的形状也呈直线形,且插头基座(13-3-1)的插头(13-3-1b)的轴线也沿左右方向设置;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和双插头部(13-3)均不需设置所述第一铜构件至第四铜构件;
当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时,插座部(13-2)还包括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火线铜插针(13-2-3a)和零线铜插针(13-2-3b)均朝向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同向设置,且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的朝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为向外凸出的第一插块部位(13-2-1c),插座基座(13-2-1)的与插接孔部(13-2-1b)的朝向上的相邻的部位处设有第一插槽部位(13-2-1d);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和零线铜套(13-3-3b)均沿前后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同向设置,该另一个方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对,且插头(13-3-1b)的朝向与铜套(1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的插头(13-3-1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为向外凸出的第二插块部位(13-3-1c),插头基座(13-3-1)的与插头(13-3-1b)的朝向上的相邻的部位处设有第二插槽部位(13-3-1d)。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6之一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插座部(13-2)的左部向上露出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双插头部(13-3)的右部向下露出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1b)的轴线沿上下方向设置,插座部(13-2)还包括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火线铜插针(13-2-3a)和零线铜插针(13-2-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同一个方向,且插接孔部(13-2-1b)的插接孔的朝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铜构件(13-2-3c)和第二铜构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双插头部(13-3)还包括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双插头部(13-3)的火线铜套(13-3-3a)和零线铜套(13-3-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该另一个方向与铜插针(13-2-3)的朝向相对,且插头(13-3-1b)的朝向与铜套(1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铜构件(13-3-3c)和第四铜构件(13-3-3d)均沿左右方向设置;
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1-1-1)的开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且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
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1-1-1)的开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盖部(11-1-3)为板体,且遮盖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2-1-1)的开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托板部(12-1-3)为板体,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
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2-1-1)的开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 
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13-2-4)和插接槽(13-2-5);凸出部(13-2-4)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13-2-4a)和下凸出部(13-2-4b),插接槽(13-2-5)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插接槽(13-2-5a)和下插接槽(13-2-5b);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凸出部(13-2-4a)与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上插接槽(13-2-5a)与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凸出部(11-1-2)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凸出部(13-2-4b)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的下插接槽(13-2-5b)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的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从内向外设置的凸出部(13-3-4)和插接槽(13-3-5);凸出部(13-3-4)按其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上凸出部(13-3-4a)和下凸出部(13-3-4b),插接槽(13-3-5)按照所处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称为上插接槽(13-3-5a)和下插接槽(13-3-5b);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凸出部(13-3-4a)与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上插接槽(13-3-5a)与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凸出部(11-1-2)相互间上下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凸出部(13-3-4b)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的下插接槽(13-3-5b)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结构使得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1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之间,使得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由其插头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1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其特征在于:自发热组件(13)的插座部(13-2)还包括2个卡接孔部,2个卡接孔部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第一卡接孔部(13-2-8)和第二卡接孔部(13-2-9);第一卡接孔部(13-2-8)和第二卡接孔部(13-2-9)均为设有截面呈“L”形的孔的部位,其所述“L”形的孔的一个开口向左,另一个开口向上;自发热组件(13)的双插头部(13-3)还包括2个卡接孔部;该2个卡接孔部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为第三卡接孔部(13-3-8)和第四卡接孔部(13-3-9);第三卡接孔部(13-3-8)和第四卡接孔部(13-3-9)均为设有截面呈“L”形的孔的部位,其所述“L”形的孔的一个开口向右,另一个开口向上。
CN201210583965.9A 2011-07-29 2011-08-15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Active CN1030965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83965.9A CN103096531B (zh) 2011-07-29 2011-08-15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17719.7 2011-07-29
CN201110217719 2011-07-29
CN201210583965.9A CN103096531B (zh) 2011-07-29 2011-08-15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232044 Division CN102256393B (zh) 2011-07-29 2011-08-15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及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及其自发热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6531A CN103096531A (zh) 2013-05-08
CN103096531B true CN103096531B (zh) 2014-11-19

Family

ID=4498330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83965.9A Active CN103096531B (zh) 2011-07-29 2011-08-15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CN201210578945.2A Active CN103079296B (zh) 2011-07-29 2011-08-15 自发热组件
CN 201110232044 Active CN102256393B (zh) 2011-07-29 2011-08-15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及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及其自发热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78945.2A Active CN103079296B (zh) 2011-07-29 2011-08-15 自发热组件
CN 201110232044 Active CN102256393B (zh) 2011-07-29 2011-08-15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及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及其自发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0309653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7295A (zh) * 2015-11-05 2016-02-03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一种拼接型多用电热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4648B (zh) * 2012-03-27 2014-08-20 江苏德威木业有限公司 自发热组件
CN102685940B (zh) * 2012-05-03 2016-03-30 浙江沃尔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晶地暖发热原片防水保护壳
CN103542450B (zh) * 2012-07-11 2016-07-06 江苏德威木业有限公司 用于地面或墙面的可卷式发热构件
CN107289495A (zh) * 2017-06-01 2017-10-24 佛山市德心帝暖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发热模块
CN108396933A (zh) * 2018-05-04 2018-08-14 王鹏 一种木塑地板块及木塑地板
CN110456652A (zh) * 2019-08-09 2019-11-15 江苏云霏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地板的智能家居防盗系统
CN110454858A (zh) * 2019-09-11 2019-11-15 广东佳之美铝品有限公司 一种电暖地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94365B2 (en) * 2005-09-15 2009-09-29 Lg Chem, Ltd. Heating floor system
CN102042633A (zh) * 2011-01-16 2011-05-04 葛跃进 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及其电热地板
CN201826484U (zh) * 2009-11-13 2011-05-11 周伟平 拼接式电热地板装置
CN201857735U (zh) * 2010-08-10 2011-06-08 吕锋滨 一种用于电热地板的连接构件
CN102094508A (zh) * 2011-01-16 2011-06-15 葛跃进 用于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的安装座及安装座组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94365B2 (en) * 2005-09-15 2009-09-29 Lg Chem, Ltd. Heating floor system
CN201826484U (zh) * 2009-11-13 2011-05-11 周伟平 拼接式电热地板装置
CN201857735U (zh) * 2010-08-10 2011-06-08 吕锋滨 一种用于电热地板的连接构件
CN102042633A (zh) * 2011-01-16 2011-05-04 葛跃进 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及其电热地板
CN102094508A (zh) * 2011-01-16 2011-06-15 葛跃进 用于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的安装座及安装座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7295A (zh) * 2015-11-05 2016-02-03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一种拼接型多用电热板
CN105307295B (zh) * 2015-11-05 2018-05-15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一种拼接型多用电热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6393A (zh) 2011-11-23
CN102256393B (zh) 2013-12-18
CN103079296B (zh) 2014-11-19
CN103079296A (zh) 2013-05-01
CN103096531A (zh)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6531B (zh)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
CN102256389B (zh) 防水式电热地板系统及防水式电热地板及其电热组件
CN103437526B (zh) 自发热地板
CN102510586B (zh) 自发热式地板及其电热式组件
CN102042633B (zh) 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及其电热地板
CN102901145B (zh) 电热地板系统及电热地板
CN202380677U (zh) 一种一体式自发热地板
CN201964516U (zh) 一种无钉卡装电热地板
CN102997327A (zh) 一种无龙骨便捷式安装的电热地板系统
CN102094508B (zh) 用于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的安装座及安装座组件
CN103132673B (zh) 一体式自发热地板和双向电连接插头
CN102607096B (zh) 自发热地板
CN202587420U (zh) 一种自发热组件
CN202303625U (zh) 一种自发热式地板
CN201962912U (zh) 一种用于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的安装座组件
CN202581520U (zh) 一种自发热地板
CN103779687B (zh) 电热地板的接插座构件以及接插棒构件
CN210740524U (zh) 一种电采暖自控温发热模块
CN202303624U (zh) 一种电热式组件
CN201962907U (zh) 一种用于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的供电龙骨
CN202581522U (zh) 一种安装座的安装下座和安装座的盖板
CN110701665A (zh) 一种电采暖自控温发热模块及其制作方法和安装方法
CN202384605U (zh) 一种双向电连接插头
CN110701666A (zh) 独立排线槽拼接式自控温发热模块、发热系统及制作方法
CN201962906U (zh) 一种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IANGSU DEWEI WOOD INDUSTR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GE LIN

Effective date: 201410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213000 CH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TO: 213024 CH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020

Address after: 213024 Jiangsu province Changzhou City Zhonglou District Huaide Road No. 68

Applicant after: JIANGSU DEWEI WOOD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3000 Jiangsu province Changzhou City Zhonglou District Road 22, unit B Guangcheng Room 401

Applicant before: Ge Li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1

Address after: No. 100, North Ring Road, Hede Town, Sheyang County,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 Yaobin

Address before: No.68, Huaide South Road, Zhonglou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DEWEI WOOD INDUSTR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05

Address after: 276100 1 Kaiyuan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ancheng County, Liny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nyi Jiechuang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00, North Ring Road, Hede Town, Sheyang County,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 Yao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