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76080B - 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 - Google Patents
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76080B CN103776080B CN201210405567.8A CN201210405567A CN103776080B CN 103776080 B CN103776080 B CN 103776080B CN 201210405567 A CN201210405567 A CN 201210405567A CN 103776080 B CN103776080 B CN 1037760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pin
- combination hub
- plug
- connector
- pun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包括地板主体和电热组件。地板主体的四周设有使用时与相邻电热地板相连的插接部位。其要点是:还包括扁平状的相变单元。地板主体包括面板构件和底板。面板构件与底板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应部位粘结固定在一起构成内部具有第一安装空间的地板主体。电热组件包括电热片、传输单元以及分别位于电热片前后两端的用于对外电连接的接插座。电热片和相变单元固定设置在地板主体的第一安装空间中,并且面板构件、电热片、相变单元和底板按照从上至下的次序依次设置,并且面板构件、电热片、相变单元和底板在上下向上相互间依次紧密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装潢领域的产品,具体涉及一种电热地板。
背景技术
目前,电热地板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取暖方式,它是将电热材料铺设在地板中,通过对地板中的电热材料加热而使地板发热来供热。但是,为了使得房间内的温度达到人们感觉舒适的程度,需要对电热地板通电相当一段时间,从而电热地板都具有用电量较大,升温较慢的问题。而且,当达到设定温度停止加热后,室内温度下降较快。从而每隔一段时间需要重新接通电源提高电热地板的温度,而使得室内温度重新升高至设定数值。因此,这种运行方式的电热地板存在能源消耗较大的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200992793Y(申请号200720002236.4)、CN102607096(申请号为201210084931)、CN102510586(申请号为201110301413)、CN102256389(申请号为201110232422)、CN102256393(申请号为201110232044)、CN102251651(申请号为201110117875)、CN102042633(申请号为201110008173)、CN102304973A(申请号201110211433.8)所公开的电热地板均属于上述情况。由于上述电热地板能源消耗较大,大大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其中,上述的中国专利文献CN102304973A(专利申请号201110211433.8)公开了“一种拼装式强化复合地暖地板”,该文献在其0013段描述其结构的优点。优点之一是:将“电热复合膜置于底板面板与地板底板之间,形成一个与地板绝缘的中间发热层,同时在地板底板的四个角部分别嵌入一个连接插座,相邻地暖地板之间通过导电连接杆进行导电连接,使得铺设好的地板在发热的电气原理上形成发热组件,因连接插座连接产生的大回路焦耳热能,保证每块地暖地板在接通电源后能快速升温达到采暖效果,热效率高”。优点之二是:“由第一导电铜带、发热膜和第二导电铜带构成的导电发热体完全被密封在上、下绝缘层中间,发热体被完全绝缘隔离并嵌压在地板中间层,防触电和漏电的安全性能可靠,发热体产生的焦耳热通过热传导良好的绝缘层而直接热传导到地板面板表面,热平衡效果好,能充分利用加热的余热,既节约电能,又可通过余热传递达到均匀导热的采暖效果”。优点之三是:“连接插座镶嵌在地板底板的四个角上并与地板面板相固定,使得连接插座称为与地板一体的部分,无需再使用外接连接器材,在安装地板时只须将在地板两端的四个接线插座分别用导电连接杆对接拼装,即可实现可靠的电气连接,使现场安装更简便,……与普通地板的安装方法和工艺基本相同”。该地暖地板的连接插座4的(0019段倒数第2行及0020段倒数第3行)“盒座41上开设有第一螺孔412,与此相应地,所述的下压盖45上开设有第二螺孔451,所述的螺钉46自下而上在依次穿过第二螺钉451、第一螺孔412后与地板面板1固定”,“在安装强化复合地板时,只须将地暖地板两端的连接插座通过导电连接杆对接拼装,即可实现可靠的电气连接和稳定的绝缘”。由此看出,该地暖地板还存在如下缺点:一是其连接插座4的盒座41与下压盖45通过螺钉46连接,其防水密封性较差,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该文献未公开导电连接杆的具体结构。
在一定温度下建筑材料具有较强的蓄热能力,能存储一定的热量,以减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换对室内造成温度的剧烈变化,对建筑节能有重要影响。这种热量为显热,是由于物质在不发生相变和化学反应的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或下降而存储或释放的热量。显热的存储和释放与材料的比热容有关。而物质在相变过程中温度不发生变化,该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潜热。应用物质的上述性质,可以使室内的热量进行合理利用,达到节能的目的。例如:白天太阳能进入室内可以在一定温度下存储起来,到晚上低于存储温度时再释放出来;对于天气温差较大的地区,适当相变温度的材料的应用对建筑节能和调节室内的热舒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筑材料和电供暖配合使用时,根据夜间用电量下降而装机容量得不到合理应用的状况,用“谷电”来加热相变材料,使之由固态变为液态而吸热储能,在白天,则相变材料由于停止用电而在温度下降的情况下液态变为固体,同时释放热量,从而达到科学合理利用电能、减少浪费的现象。由于我国存在供电网峰谷差过大的问题,部分地区采用夜间低谷电政策。在寒冷季节,人们不仅在夜间睡眠时需要房间保持使人体舒适的温度,在白天活动时也需要房间保持使人体舒适的温度,所以如何利用电价较低的低谷电,且使其在白天发挥作用已成为电热地板发展的方向。
中国专利文献CN202017322U(专利申请号2011200617056)公开了一种“相变蓄能调温节能地板”,其中的0018段记载了:“本实用新型相变蓄能调温节能地板主要设计方案是在平板状的容器型板材的容腔中封装适量的相变材料,该板材类似于木地板,可以平铺在地面;其上面可以再直接铺设木地板、复合木地板、复合塑料材质地毯等材料形成可以直接使用的地面。其与现有使用相变材料的地面板材不同,相变材料均密封在容器型板材内腔,相变材料相变过程中的形态以及理化性能的改变均在内腔中完成而对不影响地板产品的基本功能。”该种地板是依靠密封在容器内的相变材料的吸热或放热来保持地板的温度,该文献还提到了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至关重要,为了和电加热地暖配合使用,材料的相变温度选在25~30℃间比较合适,也可以选择在30~50℃之间(0004段)。该文献在其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1、2、8、9均提到该地板下的地面上铺设地暖,实施例5提到该地板适宜于地面辐射供暖,且对于电加热供暖能够晚上利用谷电加热。另外,该文献的容器型板材的材质为塑料、木塑复合材料、塑料和石粉的复合材料以及金属铝,其中,采用塑料、木塑复合材料、塑料和石粉的复合材料的容器型板材均为挤出成型,采用金属铝的容器型板材则是由金属铝加工成可密封容器式板材。若采用所述的这些材质,与人们传统家居的木质地板的材质相差较远,且塑料或混有塑料的容器型板材的硬度较差,容易损坏,采用铝质容器型板材虽然硬度较好,但是铝材与人体的亲和性较差。该文献虽然也提到该地板的上面可以再直接铺设木地板、复合木地板、复合塑料材质地毯等材料,但是这些地面材料的增加,将会延长其吸热和放热的过程,不能较快提高室内温度。该文献未对地面辐射供暖的具体方式进行描述,即便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相应方式时,不仅安装麻烦,系统复杂,而且传热效果不佳。
中国专利文献CN201206309Y(专利申请号200820080456.3)公开了一种“干式相变蓄热地板采暖末端装置”,该文献在其具体实施方式的第2段中记载了:“地板装饰层1由龙骨7支撑,地板装饰层1下方自上而下依次为相变材料层2,空气通道3,防辐射膜4,保温层5和地板基层6。在一组相邻龙骨7之间的相变材料层2中,至少埋有一根供热水管8,或一个电加热膜。相邻龙骨之间的相变材料层与地板装饰层之间可紧密接触或预留空气层。相变材料完全覆盖供热水管8的外壁,或电热加热膜上下表面。相变材料分为上下两层,若为供热水管8,仅在下层预留有埋管的凹槽,并可在供热水管8外添加水平导热翅片,以增大供热水管8与相变材料之间的换热面积;若为电加热膜,上下层相变材料为平表面。其相变材料层2中的相变材料可采用定形相变材料,也可采用金属或塑料封装好的相变材料,其相变温度在20℃至50℃之间。空气通道3两端设有风口与室内空气相通,并装有可调节风门9或安装风扇。若用可调节风门9调节供暖速率时,可通过改变空气通道出风口高度和大小,改变最大出风量;进风口应设下沉挡板,防止空气倒流。”由此可见,该文献所记载的装置的结构复杂,安装麻烦。该装置的空气通道3必不可少,无论在空气通道3两端的风口处设置可调节风门9或安装风扇,其热量的传递均采用对流方式进行。另外设置可调节风门9或安装风扇均需占据一定的室内空间,影响美观,使用时需要人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较为麻烦。
中国专利文献CN200989052Y(专利申请号200620159685.5)公开了一种“平面蓄热保温型拼装式电热地板”,该文献在其具体实施方式的第1段中记载了:“本实施例所述的平面蓄热保温型拼装式电热地板,包括保护层1、发热片2、蓄热模块3、保温层4和电线5.其中蓄热模块3嵌在保温层4上面,发热片2用环氧树脂胶粘合密封在蓄热模块3的上面,保护层1包在上述各部分的外侧,电线连接在发热片2上,其结构如附图1所示”。该文献还在其具体实施方式的第4段中记载了:“本实施例中采用防火板作为保护层1,其具体设置方式为:在上述由平面发热体、蓄热模块和XPS挤塑板组合体的上下两面,用0.6-1MM厚度防火板贴合作为电热地板的面层防护板”。由此可见,该结构蓄热模块3位于发热片2的下面,由于热空气向上流动的原理,蓄热模块3完成吸热储能的时间较长,会出现当室内温度已经达到设定温度时,系统已经停止对发热片供电,此时蓄热模块3中还有一部分蓄热材料没有完成相变,导致蓄热材料未能充分利用其潜热吸收热量;同时由于蓄热模块3位于发热片2的下面,当停止发热体工作时,蓄热模块3释放出的热量需要经过发热片2和位于上侧的保护层1才能释放到室内空间,由于蓄热模块3释放的热量先要不断被发热片2吸收后再传递给保护层1,使得发热片2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温度,影响了蓄热模块3的潜热向室内传递的速度。
中国专利文献CN2834080Y(专利申请号200520118227.2)公开了“一种用于地板电采暖的显热-潜热蓄热加热管装置”,该文献在其背景技术的第3段描述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地暖系统的管路铺设方式,在结构层9上铺设复合保温层8,用卡钉2将管路4固定在复合保温层8上。在其上浇注混凝土层7,在经过找平层6找平,在上面铺设地面层5(地板革、地板砖、木地板等)。该文献还在其发明内容的第2段记载了对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管段的结构的重新设计,其方案是在管路4的管路中心的设置发热电缆10,在管路4内设置包围在发热电缆10周围的填充床,填充床由相变蓄热介质和热媒组成。填充床可以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在管路4中轴向放置冲有相变蓄热介质的蓄热管11,蓄热管11之间、以及蓄热管11与管路4之间留有充入热媒的缝隙;其二是在管路4的空腔内放置相变蓄热介质的蓄热胶囊13,蓄热胶囊13之间、蓄热胶囊13与管路4之间留有充入热媒的空隙。该文献还在其具体实施方式的第1段中记载了:“首先,制造充装相变蓄热介质的蓄热管和蓄热胶囊,充装蓄热介质时要注意留出一定的空间余量,避免相变蓄热介质荣华时体积膨胀产生涨管。充装后要对其进行严格密封,以免长时间使用后相变材料渗出,这会大大降低蓄热效果。相变蓄热介质可以选用相变温度在40至45℃之间的有机或无机相变材料,然后,在外包管材中心安装发热电缆。下一步,用制造好的蓄热管或蓄热胶囊填满管材中的剩余空间。其具体结构可参见图3至图5。最后,将缝隙中注满热媒(一般选用水作为热媒)。这样,管路结构的制作基本完成。管路的铺设可以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方法进行铺设,具体措施可见图1”。由此可见,这种装置由发热电缆10所发出的热量,不仅需要依次通过填充床、管路4、混凝土层7、找平层6和地面层5后才能传递到室内,所述管路4的外周表面的面积也较小,从而其加热速度较慢,传热效果也差。另外,该装置的结构和安装均较复杂,一旦管路损坏,后续维修麻烦。
综上所述,已有技术中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还存在上述不利于产品化的系列问题,这些电热地板还均停留在理论阶段,或者是试验探索阶段,也未发现市场上有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销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紧凑、安装方便、安全可靠且节能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
实现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包括地板主体和电热组件。地板主体的四周设有使用时与相邻电热地板相连的插接部位。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扁平状的相变单元。地板主体基本呈板状长方体形。地板主体包括面板构件和底板。面板构件与底板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应部位粘结固定在一起构成内部具有第一安装空间的地板主体,且该第一安装空间由面板构件和底板共同形成。
电热组件为防水式电热组件,电热组件包括电热片、传输单元以及分别位于电热片前后两端的用于对外电连接的接插座,且位于电热片前端的接插座为前侧接插座,位于电热片后端的接插座为后侧接插座。前侧接插座的结构形状与后侧接插座的结构形状相对应。
传输单元包括火线单元和零线单元。电热片密封防水式电连接在传输单元的火线单元和零线单元之间。电热片和相变单元固定设置在地板主体的第一安装空间中,且电热片和相变单元共同形成的总体外形与地板主体的第一安装空间的形状相对应,并且面板构件、电热片、相变单元和底板按照从上至下的次序依次设置,并且面板构件、电热片、相变单元和底板在上下向上相互间依次紧密接触。
各个接插座固定在地板主体上,且前侧接插座位于地板主体的前部,后侧接插座位于地板主体的后部,且各个接插座的对外插接部位均与外界相通,并且各个接插座的对外插接部位是设有在与外部插件接插时能密封接插的结构的部位。传输单元的各部件之间相互电连接的部分分别密封设置在相应的接插座中。电热组件的传输单元的对外电连接的接插部分位于相应的接插座的对外插接部位中。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扁平状的相变单元为扁平状长方体形的相变单元。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扁平状长方体形的相变单元为扁平状长方体形的容器状相变单元。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面板构件包括位于上侧的面板和设置在面板下侧上的框架。面板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框架呈横向的日形,且从下方粘结固定在面板的下侧面上,从而使得面板和框架共同构成2个水平截面呈矩形的开口向下的相变单元安装槽,该2个相变单元安装槽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位于左侧的第一安装槽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安装槽。框架由均呈板状长方体形且上下向的厚度均相等的前边框、左边框、后边框、右边框和中连接板组成,并且前边框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的下侧前部上,左边框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的下侧左部上,后边框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的下侧后部上,右边框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的下侧右部上,中连接板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的下侧左右向中部上,从而前边框的左部、左边框、后边框的左部、中连接板和面板的左部的相应部位之间所包围的空间即为第一安装槽的空间,前边框的右部、右边框、后边框的右部、中连接板和面板的右部的相应部位之间所包围的空间即为第二安装槽的空间。
相变单元有2个,2个相变单元的结构形状均相同。2个相变单元与面板构件的相应1个相变单元安装槽相对应,且2个相变单元分别粘结固定在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中。每个相变单元均由1个外形呈长方体形的密闭容器和设置在密闭容器中的相变储能材料组成。每个密闭容器均由1个箱体和2个堵头组成。箱体为挤塑一体件,外形呈长方体壳形,且箱体不设置分隔板或者沿前后向铅垂设置1至9块分隔板,从而使得箱体相应具有1至10个贯通其前后的通孔。2个堵头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堵头和后堵头。前堵头和后堵头的结构和形状相应。前堵头密封设置在箱体的前端,后堵头密封设置在箱体的后端。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相变单元的前堵头包括第一盖板部、第一插接部和连通槽。插接部从后方连接在第一盖板部上,前堵头的第一盖板部的外周轮廓与箱体)的横截面的外形轮廓相对应。前堵头的第一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与箱体的前端部位的内侧轮廓相对应。前堵头的插接部设有与箱体的通孔的数量相同的插接凸起,且每个插接凸起与相应一个通孔的形状相对应。连通槽的开口向后,沿左右向设置在第一盖板部的后侧上,且向后贯通第一插接部的各个插接凸起,并且连通槽由前向后贯穿第一插接部的位于左侧的插接凸起的右部、位于中间的各个插接凸起的全部以及位于右侧的插接凸起的左部。前堵头由其第一插接部的各个插接凸起插接固定在箱体的相应一个通孔的前端部位中,且过盈配合。也即第一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与箱体的内侧轮廓相对应,前堵头由其第二插接部插接固定在箱体的前端部位中,且形成过盈配合。
前堵头上还设有沿前后向设置的注射孔和排气孔。注射孔和排气孔均贯穿第一盖板部的前后,且注射孔和排气孔的各自的后端均与连通槽相通。
后堵头包括第二盖板部、第二插接部和连通槽。其中,第二盖板部与前堵头的第一盖板部相对应,且其外周轮廓与箱体的横截面外形轮廓相对应。后堵头的第二插接部与前堵头的第一插接部相对应,设有4个朝向前方的插接凸起,且每个插接凸起的形状与箱体的相应一个通孔相对应,后堵头由其第二插接部的各个插接凸起插接固定在箱体的相应一个通孔的后端部位中,且过盈配合。也即第二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与箱体的内侧轮廓相对应,后堵头由其第二插接部插接固定在箱体的后端部位中,且形成过盈配合。
相变储能材料在液态下通过注射孔注射入相变单元的箱体中,相变单元中原有的空气则通过排气孔排出。注射的相变储能材料的体积为密闭容器中原有空气所占用的体积的1/2至4/5。注射孔和排气孔由密封胶密封。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底板的上表面设有2条沿前后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上的上部凹槽,2条上部凹槽形状相同且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设置。各条上部凹槽的深度均为0.3至1.1毫米。所有上部凹槽的左右向的长度之和为底板的左右向的长度的1/3至4/5。底板的各上部凹槽及面板的相变单元安装槽共同构成地板主体的第一安装空间。
底板还在其前后两侧的左右向的中间部位各设有1个开口朝向前后向的外侧的贯通板体上下的安装缺口,2个安装缺口部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安装缺口和后侧安装缺口。前侧安装缺口和后侧安装缺口的结构形状相互间前后对应。2个安装缺口均由位于前后向外侧的贯通上下的矩形缺口和位于前后向内侧的呈阶梯状的弓形缺口构成,所述的弓形缺口的开口朝向前后向的外侧,且弓形缺口的缺口上段的直径大于矩形缺口左右向的长度2-8毫米,弓形缺口的缺口下段的直径等于矩形缺口左右向的长度。弓形缺口的缺口上段与矩形缺口的缺口上段共同构成安装缺口的缺口上段,弓形缺口的缺口下段与矩形缺口的缺口下段共同构成安装缺口的缺口下段。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热组件的电热片是在前后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
传输单元包括2个传输接插件、2个导电构件和2个穿刺接插件。2个传输接插件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分为第一传输接插件和第二传输接插件。第一传输接插件和第二传输接插件均包括1根铜插针。2个穿刺接插件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分为第一穿刺接插件和第二穿刺接插件。第一传输接插件、和第一穿刺接插件通过相应一个导电构件电连接而构成传输单元的火线单元,第二传输接插件和第二穿刺接插件通过另一个导电构件电连接而构成传输单元的零线单元。
火线单元由其第一穿刺接插件穿刺电连接在电热片的一个电极上,零线单元由其第二穿刺接插件穿刺电连接在电热片的另一个电极上。
2个接插座均包括位于下方的安装下座和从上向下插接在安装下座上的盖板,且安装下座和盖板相接触的部分密闭连接。接插座设有第一插接孔、第二插接孔、第一插针孔和第二插针孔。接插座的第一插接孔与第二插接孔相对应的部分即为所述的接插座的对外插接部位。
传输接插件的各铜插针分别由其各自的尾部固定在相应的接插座的相应一个插针孔中,其头部位于相应接插座的相应的插接孔中,传输接插件的各铜插针的位于相应接插座的相应的插接孔中的部分即为所述的传输单元的对外电连接的接插部分。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电热片包括导电发热带和电极铜皮。电极铜皮有2条,2条电极铜皮均沿左右向设置。电热片的导电发热带的数量与底板的上部凹槽的数量相同。各导电发热带中均设有网格状的整体呈带状的导电发热层。2片电极铜皮分别从上方压贴在各带状的导电发热层的前端和后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前侧电极铜皮和后侧电极铜皮。各导电发热带的各个导电发热层通过2条电极铜皮以并联方式电连接。环氧树脂外层覆盖包围在相应的导电发热层及电极铜皮的上下及四周。带状导电发热层的相应的一个带连同相应的包覆其的环氧树脂外层构成相应1条导电发热带。电热片的电极铜皮连同包覆其的环氧树脂外层成为相邻导电发热带之间的连接条。从而形成结构形状与地板主体的第一安装空间的形状相对应的电热片。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接插座的安装下座和盖板均为左右对称的注塑一体件。
安装下座的外形轮廓与底板的安装缺口的形状相对应。安装下座包括连接部、台阶凸缘部下半插座部和导向部。安装下座的连接部、下半插座部和导向部按照从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连接。导向部设有下半导向槽和插接孔。下半导向槽呈前大下小形。插接孔设置在导向部的上侧前部左右两侧上。
下半插座部设有第一插头槽、第二插头槽、第一插针槽、第二插针槽和横向插槽。
第一插头槽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表面的左前部。第二插头槽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表面的右前部。横向插槽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表面的后侧,横向插槽沿左右向设置。第一插针槽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表面的左后部。第一插针槽的轴线与第一插头槽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一插头槽,第一插针槽的前端与第一插头槽相贯通,后端与横向插槽相贯通。第二插针槽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表面的右后部。第二插针槽的轴线与第二插头槽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二插头槽,第二插针槽的前端与第二插头槽相贯通,后端与横向插槽相贯通。
安装下座的连接部设有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
第一线槽开口向上,且位于连接部的左侧。第二线槽开口向上,且位于连接部的右侧,从而在连接部的左右向的中部形成中间凸起部。第一线槽的前端从后方与下半插座部的横向插槽的左端部位相连通,第二线槽的前端从后方与下半插座部的横向插槽的右端部位相连通。
台阶凸缘部围绕连接部的周向侧面的上部设置。台阶凸缘部的后部中间和连接部的后部中间共同设有穿线缺口,该穿线缺口同时与连接部的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的后端相通。
盖板由位于其中部的上半插座部、位于其后部的穿刺部、位于其前部的导向部和堵片构成。穿刺部的上侧面低于上半插座部的上侧面0.5毫米,穿刺部的下侧面高于上半插座部的下端面。堵片为两片,分别设置在导向部的左右两侧上部上。导向部设有上半导向槽。上半导向槽呈前大下小形,且与安装下座的导向部的下半导向槽相对应。
盖板的上半插座部设有第一插头槽、第二插头槽、第一插针槽、第二插针槽、上侧横槽和插接孔。上侧横槽位于上半插座部的后侧下部中部,上侧横槽开口向后且沿左右向设置。上侧横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横向插槽相对应,且共同形成接插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穿刺部上设有1至10个穿钉孔。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形状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形状相对应。
第一插头槽位于上半插座部的下表面的左前部。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与安装下体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相对应。第二插头槽位于上半插座部的下表面的右前部。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与安装下体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相对应。
第一插针槽位于上半插座部的下表面的左后部。第一插针槽的前端与第一插头槽相贯通,后端与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上侧横槽相通。第二插针槽位于上半插座部的下表面的右后部。第二插针槽的前端与第二插头槽相贯通,后端与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上侧横槽相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第一插头槽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第一插头槽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且前端与导向部的下半导向槽的后端相应部分平滑连接。第二插头槽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第二插头槽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且前端与导向部的下半导向槽的后端相应部分平滑连接。并且第二插头槽与第一插头槽沿经过安装部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
第一插针槽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第二插针槽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插接限位柱有2个,2个插接限位柱分左右位于下半插座部的上表面的后部。
连接部的周向侧面的下部为铅垂设置的半圆形圆弧面,该半圆形圆弧面在左侧与下半插座部的左侧面平滑过渡连接,该半圆形圆弧面在右侧与下半插座部的右侧面平滑过渡连接。台阶凸缘部的周边外形呈弓形。
盖板的第一插头槽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左插头槽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且前端与导向部的下半导向槽的后端相应部分平滑连接。
第二插头槽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第二插头槽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且前端与导向部的下半导向槽的后端相应部分平滑连接。并且第二插头槽与第一插头槽相对于经过盖板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第一插针槽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与第一插头槽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一插头槽。第二插针槽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与第二插头槽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二插头槽。
插接孔有2个,2个插接孔分左右设置在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下表面的后部。2个插接孔分别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相应的插接限位柱相对应,且相互插接配合。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还在其左右向中间位置上沿前后向设有1条贯穿其前后的开口向上的电线槽。底板的前侧安装缺口的弓形缺口的缺口上段的后端的左右向的中部与电线槽的前端口相连通。后侧安装缺口的缺口上段的前端的左右向的中部与电线槽的后端口相连通。
传输单元的2个导电构件为2根电线。2根电线分为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均为包覆有绝缘塑料包皮的单铜芯电线,且均为防水式电线。第一传输接插件由铜插针和导线压接构件组成。导线压接构件为铜片一体件,由沿左右向铅垂设置的铆接板和连接在铆接板(61-2-1)的左侧且向后折弯的导线压接板构成。铆接板(61-2-1)的右部设有贯通其板体前后的作为铆接孔的通孔。导线压接板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右折弯,且夹紧第一电线的前端头,从而使得第一传输接插件与第一电线的前端电连接。铜插针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前方。第一传输接插件的铜插针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前铜插针。
第二传输接插件与第一传输接插件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第二传输接插件由其导线压接板夹紧第二电线的后端头,从而使得第二传输接插件与第二电线的后端电连接。第二传输接插件的铜插针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右后铜插针。
第一穿刺接插件由铜插针和压接穿刺构件组成。压接穿刺构件为铜片一体件,包括铆接板、导线压接板和穿刺压板。铆接板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铆接板的右部设有贯通其板体前后的作为铆接孔的通孔。导线压接板连接在铆接板的左侧且向前折弯,并且导线压接板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右折弯,且夹紧第一电线的后端头,从而使得第一穿刺接插件与第一电线的后端电连接。穿刺压板连接在铆接板的上侧右部且向前折弯。穿刺压板总体水平设置且呈L形,由沿前后向设置的纵向板段、连接在纵向板段的右侧前部的沿左右向设置的横向板段、1至5个呈倒三角形的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排列的连接在横向板段的前侧且向下折弯的第1组穿钉和1至5个呈倒三角形的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排列的连接在横向板段的后侧且向下折弯的第2组穿钉组成。穿刺压板由其纵向板段的后侧连接在铆接板的上侧右部。铜插针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后方。第一穿刺接插件的铜插针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后铜插针。
第二穿刺接插件与第一穿刺接插件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第二穿刺接插件由其导线压接板夹紧第二电线的前端头,从而使得第二穿刺接插件与第二电线的前端电连接。第二穿刺接插件的铜插针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右前铜插针。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前侧接插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的第一插接孔。前侧接插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的第一插针孔。
电热组件的传输单元的第一传输接插件的左前铜插针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前侧接插座的第一插针孔中,也即安装下座由其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从下方与左前铜插针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由其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从上方扣合在左前铜插针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铜插针被加紧固定在前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之间。
安装下座的导向部的下半导向槽和盖板的导向部的上半导向槽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的导向孔。传输单元的第一传输接插件的导线压接构件的铆接板位于前侧接插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传输单元的第一传输接插件的导线压接构件的导线压接板位于前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一线槽的前部中。
传输单元的第一电线的前部相应部分位于前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一线槽中,且从前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穿线缺口中向后伸出。
前侧接插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的第二插接孔。前侧接插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的第二插针孔。电热组件的传输单元的第二穿刺接插件的右前铜插针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前侧接插座的第二插针孔中,也即安装下座由其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从下方与右前铜插针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由其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从上方扣合在右前铜插针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右前铜插针被加紧固定在前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之间。
传输单元的第二穿刺接插件的压接穿刺构件的铆接板位于前侧接插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导线压接板位于前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二线槽的前部中。穿刺压板穿过盖板的穿刺部的相应的穿钉孔向上伸出。
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的前部相应部分位于前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二线槽中,且从前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穿线缺口中向后伸出。
后侧接插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头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接插座的第二插接孔。后侧接插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的第二插针孔。电热组件的传输单元的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的右后铜插针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后侧接插座的第二插针孔中,也即安装下座由其下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从下方与右后铜插针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由其上半插座部的第一插针槽从上方扣合在右后铜插针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右后铜插针被加紧固定在后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之间。安装下座的导向部的下半导向槽和盖板的导向部的下半导向槽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接插座的导向孔。
传输单元的第二传输接插件的导线压接构件的铆接板位于后侧接插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传输单元的第二传输接插件的导线压接构件的导线压接板位于后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一线槽的后部中。
传输单元的第二电线的后部相应部分位于后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一线槽中,且从后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穿线缺口中向后伸出。
后侧接插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头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接插座的第一插接孔。后侧接插座的盖板的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与安装下座的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接插座的第一插针孔。电热组件的传输单元的第一穿刺接插件的左后铜插针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后侧接插座的第一插针孔中,也即安装下座由其下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从下方与左后铜插针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由其上半插座部的第二插针槽从上方扣合在左后铜插针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左后铜插针被加紧固定在后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之间。
传输单元的第一穿刺接插件的压接穿刺构件的铆接板位于后侧接插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导线压接板位于后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一线槽的后部中。穿刺压板的各穿钉穿过盖板的穿刺部的相应的穿钉孔向上伸出。
传输单元的第一电线的后部相应部分位于后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第二线槽中,且从后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穿线缺口中向后伸出。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的相应部分位于电线槽中。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电热组件由其电热片的前侧的左右向中部置于前侧接插座的盖板的穿刺部的上表面上,且向下用力压紧,且第一穿刺接插件的压接穿刺构件的穿刺压板的第1组穿钉则由下向上依次穿过电热片的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和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向前折弯,第2组穿钉则由下向上依次穿过电热片的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向后折弯,从而通过第一穿刺接插件的压接穿刺构件使前侧电极铜皮与第二电线的电连接。然后用防水绝缘胶带进行防水密封处理该电连接部位。前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相接触的部分采用超声波焊接。
电热组件由其电热片的后侧的左右向中部置于后侧接插座的盖板的穿刺部的上表面上,且向下用力压紧,且第二穿刺接插件的压接穿刺构件的穿刺压板的第1组穿钉则由下向上依次穿过电热片的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和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向后折弯,第2组穿钉则由下向上依次穿过电热片的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和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后向后折弯,从而通过第二穿刺接插件的压接穿刺构件使后侧电极铜皮与第一电线的电连接。然后用防水绝缘胶带进行防水密封处理该电连接部位。后侧接插座的安装下座与盖板相接触的部分采用超声波焊接进行密封固定连接。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发明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是一种结构合理紧凑、电器连接部位密封绝缘的电热地板,不仅安全性好、传热速度较快、热效率较高,并且外观大方,铺设后整体外形顺畅,符合人们使用地板的传统心理。本发明的电热电板在使用中,通常需配备相应的智能控制装置,并且在室内设置温度传感器,从而构成电热地板系统。由于采用了相变单元,则用户在寒冷季节使用本发明的电热地板时,先在允许范围内设置室内温度的下限值和上限值,还可在峰谷电的不同时段设置不同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再在夜晚的谷电的时间段给电热地板系统通电使之达到温度的上限值,系统自动断电后直至室温达到下限值而自动通电,如此反复循环。当进入白天后,由于室外气温的不断升高,虽然此时电热地板系统处于断电状态,室内向室外所散发的热量逐步减少,室内温度下降至下限值的时间会比较长。即便室内温度达到下限值,系统自动通电后,也较容易达到室温上限值,若再配合采用保温效果好的建筑墙体等措施,则本发明的电热电板在白天维持室内温度所需的能耗将很少。因此,本发明的电热地板的使用,不仅能为老百姓在寒冷季节用便宜的谷电电价换来舒适的室内温度,还可以使谷电得到正常的使用,以及使谷电产生的热量延续到白天释放,大大减少了电力系统为将谷电转换成其它可存储的能量形式而耗费的电能,从而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2)本发明的面板构件与底板为同材质粘结固定,避免了不同材质之间相互粘结受热胀冷缩影响而较易产生开裂的问题;而且采用横向的日形,增加了面板构件与底板的粘接面积,更加牢固可靠。相变单元也被牢牢限位固定在面板构件与底板之间形成的第一安装空间中。
(3)本发明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以电热组件的电热片作为发热元件。一方面电热组件的电热片设置在相变单元与底板之间,且位于底板的上部凹槽中,面板与底板再通过粘结剂相互粘结而构成地板主体,从而使得电热组件的电热片被紧密固定在地板主体中;这种结构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的电热片所发出的热量能使得位于其上方的相变单元完全相变,充分利用相变单元的相变储能材料的潜热吸收热量。另一方面,由于本发明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还在其地板主体的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安装缺口,且所述安装缺口的部分部位为上大下小的台阶状,而使得电热组件的接插座被地板主体的面板和底板在上下方向上限位;又由于上述安装缺口对接插座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形成限位,从而使得电热组件的接插座既被可靠地限位固定在地板主体中,又能由其向外露出的设有铜插针的对外插接部位并通过相应的外部插件进行与相邻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的电连接和电流的传输;不仅使得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的安装简单方便,而且对使用中安全可靠、较高的热效率和经久耐用在结构上提供了技术保障。
(4)本发明的电热组件的电热片主要由上下两层环氧树脂薄板夹住导电发热层而构成;所述的导电发热层优选800至1000目的石墨粉作为主要的导电材料,用印刷方式粘结在环氧树脂薄板上并优选以带状导电发热层的方式设置,不仅发热效率高,发热较为均匀,而且安全可靠,即使导电发热层有损伤也只会在损伤部位有影响,不会影响到其他部分。本发明的电热组件的电热片优选去掉不设置导电发热层的部位,而使得电热片的整体形状与带状导电发热层的形状相对应,使得本发明的电热片成为由各个导电发热带为主体的构件,每个导电发热带由导电发热层的相应的一个带连同相应的上下2层条状环氧树脂薄板构成;也使得电热片的去掉不设置导电发热层部位后的前侧部位和后侧部位成为只设有电极铜皮的连接在相邻导电发热带之间的连接条。
(5)当本发明的电热组件的电热片的各个导电发热带采用网格状设置时,大大增加了其上下两侧的环氧树脂薄板的接触面积,使得粘结牢度更强,不易产生分层,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6)本发明的电热组件的电热片的各个导电发热带通过各自的前端部位与前侧电极铜皮的相互接触,以及各个导电发热带通过各自后端部位与后侧电极铜皮的相互接触,使得各个导电发热带实现了相互之间的电路并联。前侧接插座连接在电热片的前侧的左右向中部的连接条上,后侧接插座连接在电热片的后侧的左右向中部的连接条上,也即前侧接插座夹住电热片的前侧中部的连接条,后侧接插座夹住电热片的后侧中部的连接条。并且前后2个接插座还设置用于传输电源的传输单元的主要部件;传输单元的火线单元由位于后侧接插座中的左部的第一穿刺接插件的穿刺压板的穿钉从上向下刺穿电热片的后侧电极铜皮所在的连接条而与电热片的后侧电极铜皮电连接,且该第一穿刺接插件由其铜插针实现火线单元的后侧的对外电连接,以及该第一穿刺接插件由其导线压接板实现对火线单元的第一电线后端的电连接;第一电线的主体位于底板中,第一电线的前端与火线单元的第一传输接插件的导线压接板电连接;第一传输接插件位于前侧接插座中的左部,且第一传输接插件由其铜插针实现火线单元的前侧的对外电连接。传输单元的零线单元由位于前侧接插座中的右部的第二穿刺接插件的穿刺压板的穿钉从上向下刺穿电热片的前侧电极铜皮所在的连接条而与电热片的前侧电极铜皮电连接,且该第二穿刺接插件由其铜插针实现零线单元的前侧的对外电连接,以及该第二穿刺接插件由其导线压接板实现对零线单元的第二电线前端的电连接;第二电线的主体位于底板中,第二电线的后端与零线单元的第二传输接插件的导线压接板电连接;第二传输接插件位于后侧接插座中的右部,且第二传输接插件由其铜插针实现零线单元的后侧的对外电连接。本发明采用穿钉实现电连接构件与电热片的电连接,不仅结构简单可靠,而且便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本发明进一步优选采用多个穿钉同时与电极铜皮电连接,则大大增加了相互之间的电连接接触部分的面积,提高了安全可靠性。
(7)本发明的电热组件的接插座与电热片的安装采用组装的方式,结构简单,便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而且成品率较高;且电热组件中的所有电连接部位均被固定设置在相应的接插座中,而使得本发明的电热组件是一种密封性较好的电热组件,不会产生漏电现象,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8)本发明的电热组件的电热片采用了对电极铜片冲孔进行阻断后再在其露出环氧树脂薄包覆的部位进行绝缘处理,从而使得本发明的电热片可以连续不断生产成大卷包装,然后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裁切,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9)本发明的接插座设有导向孔,使用时,能方便快捷的将插棒导入相应的插接孔中。
(10)本发明的接插座设有堵片,不仅能将电热片保护起来,而且将地板主体的相应部分封住,使得电热地板美观,整体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的示意图;
图2-1为从图1的A向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L处放大示意图;
图2-3为图1中的地板主体的K-K剖视示意图;
图3-1为从图1的B1向观察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2为从图1的B2向观察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也即从图3-1的B2向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4-1为从图1的C1向观察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2为从图1的C2向观察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也即从图4-1的C2向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5-1为图1中的面板的示意图;
图5-2为从图5-1的下方向上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6-1为图2中的底板的示意图;
图6-2为图6中的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3为图6-1的俯视示意图;
图7-1为图1所示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中所设置的电热组件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图中去掉了电热组件的接插座的盖板;
图7-2为图7-1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F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1为图8中的电热组件的传输接插件的示意图;
图9-2为图9-1的俯视示意图;
图9-3为图9-1的右视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的G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1为图10中的电热组件的穿刺接插件的示意图;
图11-2为图11-1的俯视示意图;
图11-3为图11-1的左视示意图;
图12为图8所示的电热组件的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示意图;
图13为从图12的上方观察时,电热组件的接插座的安装下座的示意图;
图14为电热组件的接插座的盖板的示意图;
图15为从图14的上方观察时,电热组件的接插座的盖板的示意图;
图16为图2中的接插座的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双插棒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双插棒中的电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的H-H剖视图;
图20为单插棒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相变单元的箱体的示意图;
图22为从图21的上方向下观察时的放大示意图;
图23为相变单元的堵头的放大示意图;
图24为从图23的上方向下观察时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100,面板构件10,插接榫11,前侧插接榫11a,右侧插接榫11b,插接缺口12,后侧插接缺口12a,左侧插接缺口12b,面板13,框架部14,前边框14-1,左边框14-2,后边框14-3,右边框14-4,中连接板14-5,相变单元安装槽15,第一安装槽15-1,第二安装槽15-2,底板20,上部凹槽23,电线槽25,安装缺口26,前侧安装缺口26a,后侧安装缺口26b,矩形缺口26-1,弓形缺口26-2,
地板主体3,插接部位30,前侧插接榫31,右侧插接榫32,后侧插接槽33,左侧插接槽34,第一安装空间35,
电热组件40,
电热片5,导电发热带51,电极铜皮52,前侧电极铜皮52a,后侧电极铜皮52b,环氧树脂外层53,电极阻断孔54,
传输单元6,火线单元6a,零线单元6b,传输接插件61,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第二传输接插件61b,铜插针61-1,导线压接构件61-2,铆接板61-2-1,导线压接板61-2-2,电线62,第一电线62a,第二电线62b,穿刺接插件63,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第二穿刺接插件63b,铜插针63-1,压接穿刺构件63-2,铆接板63-21,导线压接板63-22,穿刺压板63-23,纵向板段63-23-1,横向板段63-23-2,第1组穿钉63-23-3,第2组穿钉63-23-4,
接插座7,前侧接插座7a,第一插接孔7a-1,第二插接孔7a-2,第一插针孔7a-3,第二插针孔7a-4,导向孔7a-5,安装下座71,连接部71-1,第一线槽71-1-1,第二线槽71-1-2,插接孔71-1-3,台阶凸缘部71-2,下半插座部71-3,第一插头槽71-3-1,第二插头槽71-3-2,第一插针槽71-3-3,第二插针槽71-3-4,横向插槽71-3-5,插接限位柱71-3-6,导向部71-4,下半导向槽71-4-1,插接孔71-4-2,穿线缺口71-7,盖板72,上半插座部72-1,第一插头槽72-1-1,第二插头槽72-1-2,第一插针槽72-1-3,第二插针槽72-1-4,上侧横槽72-1-5,插接孔72-1-6,穿刺部72-2,穿钉孔72-2-1,插接柱72-2-2,导向部72-3,下半导向槽72-3-1,插接柱72-3-2,堵片72-4,后侧接插座7b,第一插接孔7b-1,第二插接孔7b-2,第一插针孔7b-3,第二插针孔7b-4,导向孔7b-5,
双插棒8,插棒81,电连接件82,连接片83,
相变单元90,箱体91,通孔91-1,分隔板91-2,堵头92,前堵头92a,第一盖板部92-1,第一插接部92-2,连通槽92-3,注射孔92-4,排气孔92-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描述方式的方位按照图2所示的方位描述,以图2的上下左右方向为描述的上下左右方向;图2所朝向的一方为前方,背离图2的一方为后方。还将相对靠近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中心的部位称为内侧,将相对远离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中心的部位称为外侧。
(实施例1、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
见图1至图2-3,本发明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100主要由地板主体3、电热组件40和相变单元90组成。地板主体3基本呈板状长方体形,由四周边沿部位在上下方向上相互粘结固定在一起的面板构件10和底板20构成,地板主体3的内部具有第一安装空间35,且该第一安装空间35由面板构件10和底板20共同形成。电热组件40的电热片5和相变单元90固定设置在地板主体3的第一安装空间35中,电热片5和相变单元90共同形成的总体外形与地板主体3的第一安装空间35的形状相对应。地板主体3的面板构件10、相变单元90、电热组件40的电热片5和底板20按照从上至下的次序依次设置,且相互间依次紧密接触。电热组件40的位于地板主体3内部的各个电连接部位的外表均处于密封绝缘状态,电热组件40的露出地板主体3的接插部位的电连接件的外表是使用时能处于密封绝缘状态的部位。
见图3-1至图4-2,所述地板主体3的四周端部为插接部位30。地板主体3的前侧端部是插接部位30的前侧插接榫31,地板主体3的右侧端部是插接部位30的右侧插接榫32,地板主体3的后侧端部是插接部位30的后侧插接槽33,地板主体3的左侧端部是插接部位30的左侧插接槽34。前侧插接榫31是使用时与前侧相邻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的后侧插接槽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右侧插接榫32是使用时与左侧相邻的相变蓄热电热型地板的左侧插接槽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后侧插接槽33是使用时与后侧相邻的相应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的前侧插接榫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左侧插接槽34是使用时与右侧相邻的相应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的右侧插接榫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插接部位30的成型是在面板构件10的半成品粘结固定在底板20上后,再经过机加工而得到。
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100的上侧面和下侧面的形状均总体呈矩形。电热组件40的主体位于地板主体3的第一安装空间35中,且其接插部位从地板主体3的前部和后部向外露出。相变单元90位于地板主体3的第一安装空间35中且位于电热组件40的主体的上侧。制作时先将电热组件40的电热片5设置在面板构件10的半成品与底板20之间,再将面板构件10的半成品与底板20粘结固定在一起。
见图1、图5-1和图5-2,面板构件10包括位于上侧的面板13和设置在面板13下侧上的框架14。
面板13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框架14呈横向的日形,且从下方粘结固定在面板13的下侧面上,从而使得面板13和框架14共同构成2个水平截面呈矩形的开口向下的相变单元安装槽15,该2个相变单元安装槽15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位于左侧的第一安装槽15-1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安装槽15-2。其中,框架14由均呈板状长方体形且上下向的厚度均相等的前边框14-1、左边框14-2、后边框14-3、右边框14-4和中连接板14-5组成,并且前边框14-1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13的下侧前部上,左边框14-2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13的下侧左部上,后边框14-3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13的下侧后部上,右边框14-4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13的下侧右部上,中连接板14-5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13的下侧左右向中部上,从而前边框14-1的左部、左边框14-2、后边框14-3的左部、中连接板14-5和面板13的左部的相应部位之间所包围的空间即为第一安装槽15-1的空间,前边框14-1的右部、右边框14-4、后边框14-3的右部、中连接板14-5和面板13的右部的相应部位之间所包围的空间即为第二安装槽15-2的空间。
本实施例的插接部位30的成型是在机加工时,切割的部分全部切割在面板构件10上,从而面板构件10的前侧端部为朝向前方的前插接榫11a,该前插接榫11a也即地板主体3的前侧插接榫31,面板构件10的右侧端部为朝向右方的右插接榫11b,该右插接榫11b也即地板主体3的右侧插接榫32,并且前插接榫11a和右插接榫11b均位于面板构件10的下部。面板构件10的后侧端部为下部设有缺口的部位,该缺口称为后侧插接缺口12a。后侧插接缺口12a与底板20的上侧面的后侧边沿部位共同构成地板主体3的后侧插接槽33。面板构件10的左侧端部位也为下部设有缺口的部位,该缺口称为左侧插接缺口12b。左侧插接缺口12b与底板20的上侧面的左侧边沿部位共同构成地板主体3的左侧插接槽34。
见图21至图24,相变单元90有2个,2个相变单元90的结构形状均相同。2块相变单元90与面板构件10的相应1个相变单元安装槽15相对应,且2块相变单元90分别粘结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5-1和第二安装槽15-2中。每个相变单元90均由1个外形呈长方体形的密闭容器和设置在密闭容器中的相变储能材料组成。每个密闭容器均由1个箱体91和2个堵头92组成。箱体91为挤塑一体件,外形呈长方体壳形,且箱体91不设置分隔板或者沿前后向铅垂设置1至9块分隔板91-2(本实施例为3块),从而使得箱体91相应具有1至10个贯通其前后的通孔91-1(本实施例为4个)。2个堵头92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堵头92a和后堵头。前堵头92a和后堵头的结构和形状相同。
见图21至图24,前堵头92a包括第一盖板部92-1、第一插接部和连通槽92-3。插接部从后方连接在第一盖板部92-1上,前堵头92a的第一盖板部92-1的外周轮廓与箱体91的横截面的外形轮廓相对应;前堵头92a的第一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与箱体91的前端部位的内侧轮廓相对应;本实施例中,箱体91设有3块分隔板91-2和相应的4个通孔91-1,从而前堵头92a的插接部相应设有4个朝向后方的插接凸起92-2,且每个插接凸起92-2与相应一个通孔91-1的形状相对应。连通槽92-3的开口向后,沿左右向设置在第一盖板部92-1的后侧上,且向后贯通第一插接部的各个插接凸起92-2,并且连通槽92-3由前向后贯穿第一插接部的位于左侧的插接凸起92-2的右部、位于中间的2个插接凸起92-2的全部以及位于右侧的插接凸起92-2的左部。前堵头92a由其第一插接部的各个插接凸起92-2插接固定在箱体91的相应一个通孔91-1的前端部位中,且过盈配合。也即第一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与箱体91的内侧轮廓相对应,前堵头92a由其第二插接部插接固定在箱体91的前端部位中,且形成过盈配合。
前堵头92a上还设有沿前后向设置的注射孔92-4和排气孔92-5。注射孔92-4和排气孔92-5均贯穿第一盖板部92-1的前后,且注射孔92-4和排气孔92-5的各自的后端均与连通槽92-3相通。
后堵头包括第二盖板部、第二插接部和连通槽。其中,第二盖板部与前堵头92a的第一盖板部相对应,且其外周轮廓与箱体91的横截面外形轮廓相对应;后堵头的第二插接部与前堵头92a的第一插接部相对应,设有4个朝向前方的插接凸起,且每个插接凸起的形状与箱体91的相应一个通孔相对应,后堵头由其第二插接部的各个插接凸起插接固定在箱体91的相应一个通孔91-1的后端部位中,且过盈配合。也即第二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与箱体91的内侧轮廓相对应,后堵头由其第二插接部插接固定在箱体91的后端部位中,且形成过盈配合。
相变储能材料在液态下通过注射孔92-4注射入相变单元90的箱体91中,相变单元90中原有的空气则通过排气孔92-5排出。注射的相变储能材料的体积为密闭容器中原有空气所占用的体积的1/2至4/5(本实施例为3/4)。注射孔92-4和排气孔92-5由密封胶密封,即得到相变单元90。
见图1和图6-3,底板20为木质材料制成的一体件。底板20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见图1至图4-2,面板10由其边框部14从上方通过聚氨酯热熔胶粘结固定在底板20上。
见图6-3,底板20的上表面设有2条沿前后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上的上部凹槽23,2条上部凹槽23形状相同且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设置。各条上部凹槽23的深度均为0.3至1.1毫米(本实施例为0.4毫米)。所有上部凹槽23的左右向的长度之和为底板20的左右向的长度的1/3至4/5。见图6-3,底板20的上表面还在其左右向中间位置上沿前后向设有1条贯穿其前后的开口向上的电线槽25。底板20的各上部凹槽23、电线槽25及面板10的相变单元安装槽15共同构成地板主体3的第一安装空间35。
见图6-1至图6-3,底板20还在其前后两侧的左右向的中间部位各设有1个开口朝向前后向的外侧的贯通板体上下的安装缺口26,2个安装缺口部26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安装缺口26a和后侧安装缺口2b。前侧安装缺口26a和后侧安装缺口26b的结构形状相互间前后对应。2个安装缺口26均由位于前后向外侧的贯通上下的矩形缺口26-1和位于前后向内侧的呈阶梯状的弓形缺口26-2构成,所述的弓形的开口朝向前后向的外侧,且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上段的直径大于矩形缺口26-1左右向的长度2-8毫米(本实施例为4毫米),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下段的直径等于矩形缺口26-1左右向的长度。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上段与矩形缺口26-1的缺口上段共同构成安装缺口26的缺口上段,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下段与矩形缺口26-1的缺口下段共同构成安装缺口26的缺口下段。前侧安装缺口26a的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上段的后端的左右向的中部与电线槽25的前端口相连通;后侧安装缺口26b的缺口上段的前端的左右向的中部与电线槽25的后端口相连通。
见图7-1,电热组件40为防水式电热组件,电热组件40包括电热片5、传输单元6以及分别位于电热片5前后两端的2个接插座7。
上述传输单元6由2个传输接插件61、导电构件和2个穿刺接插件63组成。2个传输接插件61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分为第一传输接插件61a和第二传输接插件61b;导电构件为2根电线62。2根电线62结构相同,2根电线62均为单根铜芯线外面包覆有绝缘塑料皮的导电线,且均为防水式电线。2根电线62分为第一电线62a和第二电线62b;2个穿刺接插件63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分为第一穿刺接插件63a和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第一电线62a和第一穿刺接插件63a依次电连接则构成传输单元6的火线单元6a,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第二电线62b和第二穿刺接插件63b依次电连接则构成传输单元6的零线单元6b。
见图7-1,电热片5为电热组件40的主体,其结构形状与地板主体3的第一安装空间35的结构形状相对应。电热片5包括导电发热带51和电极铜皮52。导电发热带51的数量与底板20的上部凹槽23的数量相同为2个。电极铜皮52有2条,2条电极铜皮52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电极铜皮52a和后侧电极铜皮52b。2个导电发热带51通过2条电极铜皮52以并联方式电连接。
见图8至图9-3,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由铜插针61-1和导线压接构件61-2组成。导线压接构件61-2为铜片一体件,由沿左右向铅垂设置的铆接板61-2-1和连接在铆接板61-2-1的左侧且向后折弯的导线压接板61-2-2构成;铆接板61-2-1的右部设有贯通其板体前后的作为铆接孔的通孔;导线压接板61-2-2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右折弯,且夹紧第一电线62a的前端头,从而使得第一传输接插件61a与第一电线62a的前端电连接。铜插针61-1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61-2-1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前方;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的铜插针61-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前铜插针。
见图10,第二传输接插件61b只需第一传输接插件61a沿着其所处的水平面旋转180度即可得到,也即第二传输接插件61b与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第二传输接插件61b也由铜插针61-1和导线压接构件61-2组成,导线压接构件61-2也由铆接板61-2-1和导线压接板61-2-2组成。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铆接板61-2-1的铆接孔位于铆接板61-2-1的左部,导线压接板61-2-2连接在铆接板61-2-1的右侧且向前折弯,导线压接板61-2-2的板体在其上下向的中部向左折弯,且夹紧第二电线62b的后端头,从而使得第二传输接插件61b与第二电线62b的后端电连接。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的铜插针61-1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61-2-1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后方;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的铜插针61-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右后铜插针。
见图10至图11-3,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由铜插针63-1和压接穿刺构件63-2组成。压接穿刺构件63-2为铜片一体件,由铆接板63-21、导线压接板63-22和穿刺压板63-23组成。铆接板63-21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铆接板63-21的右部设有贯通其板体前后的作为铆接孔的通孔。导线压接板63-22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左侧且向前折弯,并且导线压接板63-22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右折弯,且夹紧第一电线62a的后端头,从而使得第一穿刺接插件63a与第一电线62a的后端电连接。穿刺压板63-23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上侧右部且向前折弯;穿刺压板63-23总体水平设置且呈L形,由沿前后向设置的纵向板段63-23-1、连接在纵向板段63-23-1的右侧前部的沿左右向设置的横向板段63-23-2、1至5个(本实施例为3个)呈倒三角形的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排列的连接在横向板段63-23-2的前侧且向上折弯的第1组穿钉63-23-3和1至5个(本实施例为3个)呈倒三角形的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排列的连接在横向板段63-23-2的后侧且向上折弯的第2组穿钉63-23-4组成;穿刺压板63-23由其纵向板段63-23-1的后侧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上侧右部。铜插针63-1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63-21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后方;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铜插针63-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后铜插针。
见图8和图10,第二穿刺接插件63b只需第一穿刺接插件63a沿着其所处的水平面旋转180度即可得到,也即第二穿刺接插件63b与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第二穿刺接插件63b也由铜插针63-1和压接穿刺构件63-2组成,压接穿刺构件63-2也由铆接板63-21、导线压接板63-22和穿刺压板63-23组成,穿刺压板63-23也由纵向板段63-23-1、横向板段63-23-2、第1组穿钉63-23-3和第2组穿钉63-23-4组成。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铆接板63-21的铆接孔位于铆接板63-21的左部;导线压接板63-22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右侧且向后折弯,并且导线压接板63-22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左折弯,且夹紧第二电线62a的前端头,从而使得第二穿刺接插件63b与第二电线62b的前端电连接。穿刺压板63-23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上侧左部且向后折弯;穿刺压板63-23的沿左右向设置的横向板段63-23-2连接在纵向板段63-23-1的左侧后部;穿刺压板63-23的向上折弯的第1组穿钉63-23-3连接在横向板段63-23-2的后侧;穿刺压板63-23的向上折弯的第2组穿钉63-23-4连接在横向板段63-23-2的前侧;穿刺压板63-23由其纵向板段63-23-1的前侧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上侧左部。铜插针63-1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63-21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前方;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的铜插针63-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右前铜插针。
见图7-1和图7-2,电热片5为外购,由常州中英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其主要结构是:将导电发热材料(本实施例采用的导电发热材料为800目至1000目的石墨粉,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用碳晶粉代替上述石墨粉,该碳晶粉由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26524.3的文献所公开)和树脂粘结剂(如环氧树脂粘结剂,或聚胺酯树脂粘结剂,或三聚氰胺粘结剂等,本实施例采用环氧树脂粘结剂)搅拌均匀得到导电涂料,其中,导电发热材料占导电涂料总重量的20%-85%。然后将导电涂料按照网格状(本实施例采用单元格为正六边形的网格)的形状在含有玻璃纤维的预固化的环氧树脂薄板(薄板厚度为0.2毫米,其中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的重量比为1比1)上通过丝网印刷工艺从左至右按照相应的间隔连续印刷沿前后向设置的带状的导电发热层在成卷的连续的环氧树脂薄板上,并使印刷层在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温度下快速进行固化,从而形成带状导电发热层。带状导电发热层之间的间隔与底板20的各相应的上部凹槽23之间的间隔相对应。在带状导电发热层固化完毕后,立即将2条0.05毫米厚的作为电极铜皮52的连续的长条形铜皮分前后分别覆盖在导电发热层的前端和后端之上。覆盖在导电发热层的前端之上的电极铜皮称为前侧电极铜皮52a,覆盖在导电发热层的后端的电极铜皮称为后侧电极铜皮52b;再用压机将另一卷同样的含有玻璃纤维的预固化的环氧树脂薄板在160摄氏度至200摄氏度的温度、20MPa的压力下,使得位于上层的该环氧树脂薄板与下层的环氧树脂薄板粘结固定在一起,而使网格式带状导电发热层和电极铜皮52被压实而真空绝缘密封封装在两块环氧树脂薄板之间,使石墨粉的游离较少,两层环氧树脂薄板则形成环氧树脂外层53,从而得到成卷的碳墨薄板。然后再进行裁切和冲孔,加工成与地板主体3的第一安装空间35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而得到本实施例的电热片5,也即去掉不设置导电发热层的部位,使得电热片成为由2条导电发热带51为主体的构件,电热片5中的带状导电发热层的相应的一个带连同相应的上下2层条状环氧树脂薄板构成相应1条导电发热带51,也使得电热片5的去掉不设置导电发热层部位后的前侧部位和后侧部位成为只设有电极铜皮的连接在相邻导电发热带51之间的连接条。每个导电发热带51的带状导电发热层的左右向的整体宽度为下部主体20的各相应的上部凹槽23的左右向的长度(导电发热带51的环氧树脂薄板部分的左右向的长度)的1/2至4/5(本实施例的导电发热带51的带状导电发热层的左右向的整体宽度为环氧树脂薄板部分的左右向的长度的3/4)。电热片5的四个角上均设有贯穿其上下的电极阻断孔54。各电极阻断孔54位于电热片5的左右向的最外侧的导电发热带51的外侧的电极铜皮52处,且将该处电极铜皮52完全切掉,并进行绝缘处理(本实施例采用在电极阻断孔54处的相应部位注入绝缘胶,绝缘胶为上海东和胶粘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H-54水性聚氨酯胶)。
见图7-1、图8和图10,接插座7按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前侧接插座7a和后侧接插座7b。2个接插座7均为使用时能与相应的双插棒8实现相互插接的部件,且接插座7与双插棒8相互间密封防水连接。前侧接插座7a和后侧接插座7b其结构形状相对应(本实施例为相同)。本实施例中,前侧接插座7a沿着其所处的水平面旋转180度即可得到后侧接插座7b。
见图16,前侧接插座7a包括位于下方的安装下座71和从上向下插接在安装下座71上的盖板72。安装下座71和盖板72均为对称的注塑一体件。
见图12和图13,安装下座71的外形轮廓与底板20的安装缺口26的形状相对应。安装下座71由连接部71-1、台阶凸缘部71-2、下半插座部71-3和导向部71-4。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下半插座部71-3和导向部71-4按照从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连接。
导向部71-4设有下半导向槽71-4-1和插接孔71-4-2。下半导向槽71-4-1呈前大下小形。插接孔71-4-2设置在导向部的上侧前部左右两侧上。见图13,下半插座部71-3设有第一插头槽71-3-1、第二插头槽71-3-2、第一插针槽71-3-3、第二插针槽71-3-4、横向插槽71-3-5和插接限位柱71-3-6。
第一插头槽71-3-1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左前部,第一插头槽71-3-1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第一插头槽71-3-1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本实施例为倒角),且前端与导向部71-4的下半导向槽71-4-1的后端相应部分平滑连接。第二插头槽71-3-2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右前部,第二插头槽71-3-2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第二插头槽71-3-2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本实施例为倒角),且前端与导向部71-4的下半导向槽71-4-1的后端相应部分平滑连接,并且第二插头槽71-3-2与第一插头槽71-3-1沿经过安装部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
横向插槽71-3-5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后侧,横向插槽71-3-5沿左右向设置。
第一插针槽71-3-3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左后部,第一插针槽71-3-3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第一插针槽71-3-3的轴线与第一插头槽71-3-1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一插头槽71-3-1,第一插针槽71-3-3的前端与第一插头槽71-3-1相贯通,后端与横向插槽71-3-5相贯通。第一插针槽71-3-3的直径与左前铜插针61-1的直径相对应。
第二插针槽71-3-4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右后部,第二插针槽71-3-4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第二插针槽71-3-4的轴线与第二插头槽71-3-2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二插头槽71-3-2,第二插针槽71-3-4的前端与第二插头槽71-3-2相贯通,后端与横向插槽71-3-5相贯通。第二插针槽71-3-4的直径与右前铜插针63-1的直径相应。
插接限位柱71-3-6有2个,2个插接限位柱71-3-6分左右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后部。
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设有第一线槽71-1-1和第二线槽71-1-2。连接部71-1的周向侧面的下部为铅垂设置的半圆形圆弧面,该半圆形圆弧面在左侧与下半插座部71-3的左侧面平滑过渡连接(本实施例为相切),该半圆形圆弧面在右侧与下半插座部71-3的右侧面平滑过渡连接(本实施例为相切)。连接部71-1的上侧后部还设有插接孔71-1-3。
第一线槽71-1-1开口向上,且位于连接部71-1的左侧;第二线槽71-1-2开口向上,且位于连接部71-1的右侧,从而在连接部71-1的左右向的中部形成中间凸起部中部的向上凸起的部位上中间凸起部的前侧面也是下半插座部71-3的横向插槽71-3-5的后槽壁。第一线槽71-1-1的前端从后方与下半插座部71-2的横向插槽71-2-5的左端部位相连通,第二线槽71-1-2的前端从后方与下半插座部71-2的横向插槽71-2-5的右端部位相连通。
台阶凸缘部71-2的周边外形呈弓形,台阶凸缘部71-2围绕连接部71-1的周向侧面的上部设置。
台阶凸缘部71-2的后部中间和连接部71-1的后部中间共同设有穿线缺口71-7,该穿线缺口71-7同时与连接部71-1的第一线槽71-1-1和第二线槽71-1-2的后端相通。
见图14和图15,盖板72由位于其中部的上半插座部72-1、位于其后部的穿刺部72-2、位于其前部的导向部72-3和堵片72-4构成。穿刺部72-2的上侧面低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侧面0.5毫米。穿刺部72-2的下侧面高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端面。堵片72-4为两片,分别设置在导向部的左右两侧上部上。
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设有第一插头槽72-1-1、第二插头槽72-1-2、第一插针槽72-1-3、第二插针槽72-1-4、上侧横槽72-1-5和插接孔72-1-6。插接孔72-1-6与下半插座部71-3的插接限位柱71-3-6相对应。上侧横槽72-1-5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后侧下部中部,上侧横槽72-1-5开口向后且沿左右向设置。上侧横槽72-1-5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横向插槽71-3-5相对应,且共同形成接插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
穿刺部72-2上设有1至10个穿钉孔72-2-1(本实施例为6个)。穿刺部72-2上还设有插接柱72-2-2。插接柱72-2-2与下半插座部71-3的插接孔71-1-3相对应。
见图14和图15,导向部72-3设有上半导向槽72-3-1和插接柱72-3-2。上半导向槽72-3-1呈前大下小形,且与安装下座71的导向部71-4的下半导向槽71-4-1相对应。插接孔71-4-2设置在导向部的上侧前部左右两侧上,且与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插接孔72-1-6相对应。
见图14和图15,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形状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形状相对应。使用时盖板72由上向下安装在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连接部71-1和导向部71-3上。
第一插头槽72-1-1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左前部,第一插头槽72-1-1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左插头槽72-1-1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本实施例为倒角),且前端与导向部72-3的下半导向槽72-3-1的后端相应部分平滑连接。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与安装下体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相对应。
第二插头槽72-1-2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右前部,第二插头槽72-1-2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第二插头槽72-1-2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本实施例为倒角),且前端与导向部72-3的下半导向槽72-3-1的后端相应部分平滑连接。并且第二插头槽72-1-2与第一插头槽72-1-1相对于经过盖板72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安装下体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相对应。
第一插针槽72-1-3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左后部,第一插针槽72-1-3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与第一插头槽72-1-1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一插头槽72-1-1,第一插针槽72-1-3的前端与第一插头槽72-1-1相贯通,后端与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侧横槽72-1-5相通。第一插针槽72-1-3的直径与左前铜插针61-1的直径相对应。
第二插针槽72-1-4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右后部,第二插针槽72-1-4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与第二插头槽72-1-2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二插头槽72-1-2,第二插针槽72-1-4的前端与第二插头槽72-1-2相贯通,后端与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侧横槽72-1-5相通。第二插针槽72-1-4的直径与右前铜插针63-1的直径相对应。
插接孔72-1-6有2个,2个插接孔72-1-6分左右设置在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后部。2个插接孔72-1-6分别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相应的插接限位柱71-3-6相对应,且相互插接配合。
见图16,盖板72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和连接部71-1上而构成相应的接插座7。其中:
1、前侧接插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7a的第一插接孔7a-1。前侧接插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7a的第一插针孔7a-3。电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的左前铜插针61-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前侧接插座7a的第一插针孔7a-3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从下方与左前铜插针61-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从上方扣合在左前铜插针61-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铜插针61-1被加紧固定在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传输单元6的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铆接板61-2-1位于前侧接插座7a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传输单元6的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导线压接板61-2-2位于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的前部中。
传输单元6的第一电线62a的前部相应部分位于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中,且从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2、前侧接插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7a的第二插接孔7a-2。前侧接插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7a的第二插针孔7a-4。电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的右前铜插针63-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前侧接插座7a的第二插针孔7a-4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从下方与右前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从上方扣合在右前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右前铜插针63-1被加紧固定在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安装下座71的导向部71-4的下半导向槽71-4-1和盖板72的导向部72-3的下半导向槽72-3-1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7a的导向孔7a-5。传输单元6的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铆接板63-2-1位于前侧接插座7a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导线压接板63-2-2位于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二线槽71-1-2的前部中;穿刺压板63-23各穿钉63-23-4穿过盖板72的穿刺部72-2的相应的穿钉孔72-2-1向上伸出。
传输单元6的第二电线62b的前部相应部分位于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二线槽71-1-2中,且从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3、见图7-1、图8和图11,前侧接插座7a沿着其所处的水平面旋转180度即可得到后侧接插座7b。也即,后侧接插座7b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接插座7b的第二插接孔7b-2;后侧接插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7a的第二插针孔7b-4;电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的右后铜插针63-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后侧接插座7a的第二插针孔7b-4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从下方与右后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从上方扣合在右后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右后铜插针63-1被加紧固定在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安装下座71的导向部71-4的下半导向槽71-4-1和盖板72的导向部72-3的下半导向槽72-3-1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接插座7b的导向孔7b-5。
传输单元6的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铆接板61-2-1位于后侧接插座7b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传输单元6的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导线压接板61-2-2位于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的后部中;
传输单元6的第二电线62b的后部相应部分位于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中,且从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后侧接插座7b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接插座7b的第一插接孔7b-1;后侧接插座7b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接插座7b的第一插针孔7b-3;电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左后铜插针63-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后侧接插座7b的第一插针孔7a-1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从下方与左后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从上方扣合在左后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左后铜插针63-1被加紧固定在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传输接插件61的各铜插针的位于相应接插座7的相应的插接孔中的部分即为所述的传输单元6的对外电连接的接插部分。
传输单元6的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铆接板63-2-1位于后侧接插座7b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导线压接板63-2-2位于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的后部中;穿刺压板63-23的各穿钉63-23-3穿过盖板72的穿刺部72-2的相应的穿钉孔72-2-1向上伸出;
传输单元6的第一电线62a的后部相应部分位于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二线槽71-1-2中,且从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4、电热组件40由其电热片5的前侧的左右向中部置于前侧接插座7a的盖板72的穿刺部72-2的上表面上,且向下用力压紧,使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穿刺压板63-23的第1组穿钉63-23-3由下向上依次穿过电热片5的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52a和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向前折弯,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穿刺压板63-23的第2组穿钉63-23-4则由下向上依次穿过电热片5的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52a和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向后折弯,从而通过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使前侧电极铜皮52a与第二电线62b的电连接。然后用防水绝缘胶带进行防水密封处理该电连接部位。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相接触的部分采用超声波焊接。
5、如4所述的方式通过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实现后侧电极铜皮52b与第一电线62a的电连接。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相接触的部分采用超声波焊接。
6、用绝缘胶(采用上海东和胶粘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H-54水性聚氨酯胶)分别从相应的接插座7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注入第一线槽71-1-1、第二线槽71-1-2和铜片穿刺槽71-1-3中,从而使得第一电线62a和第二电线62b前后两端相应的部分被密封设置在相应的接插座7中。上述接插座7及相应的各铜插针构成电热组件40的供电插接件。
将电热组件40的电热片5设置在地板主体3的第一安装空间35下部中;电热组件40的电线62位于底板20的电线槽25中。前侧接插座7a设置在底板20的前侧安装缺口26a处,前侧接插座7a的最前端到底板20的前端面在同一铅垂面上,其盖板72的堵片72-4位于底板20的上部凹槽23的前端中,并将上部凹槽23的前端封住;后侧接插座7b设置在底板20的后侧安装缺口26b处,后侧接插座7b的最后端与底板20的后端面在同一铅垂面上,其盖板72的堵片72-4位于底板20的上部凹槽23的后端中,并将上部凹槽23的后端封住;前侧接插座7a的上表面、后侧接插座7b的上表面、电热片5的上表面和底板20的上表面基本在同一平面上,然后再在该上述各面上均匀涂覆一层聚氨酯热熔胶,面板10从上方向下通过云石胶粘结固定在前侧接插座7a的上表面、后侧接插座7b的上表面、电热片5的上表面和底板20的上表面上。由于安装缺口的部分部位为上大下小的台阶状,而使得电热组件的接插座被地板主体3的面板和底板在上下方向上限位;又由于上述安装缺口对接插座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形成限位,从而使得发热组件的接插座既被可靠地限位固定在地板主体3中。
见图17至图19,用于将本发明的前后相邻的两块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电连接的双插棒8包括插棒81、电连接件82和连接片83。插棒81有两个,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第一插棒81a和第二插棒81b。第一插棒81a和第二插棒81b结构形状基本相同。连接片83有1至2片(本实施例为2片),2片连接片83分前后依次设置,第一插棒81a和第二插棒81b通过连接片83连成一体。第一插棒81a、第二插棒81b和连接片83为注塑一体件。
每个插棒81均是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插棒81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的电热组件40的接插座7的相应的插接孔相互防水插接配合的部位。各个插棒81的前后两端均由多个由内向外依次减小的圆台组成。
电连接件82为基本呈哑铃形的铜片由其两端各自以与铜片的轴线相平行的轴线卷成铜套状后构成。铜套的内径与电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各铜插针的外径相对应。
电连接件82作为嵌件在插棒81注塑时与该插棒81形成一体件。电连接件82位于插棒81中,两端的铜套从前后向的外侧与插棒81的外部相通。
使用时双插棒8由其各插棒81的左右两端插入相应的接插座7的插接孔,形成防水连接,此时插棒81中的电连接件两端的铜管紧密套在相应的插接孔中的铜插针上,从而通过插棒8中的电连接件实现前后相邻的两块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的电连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用于将前后相邻的两块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电连接的双插棒8的两个插棒81之间不设连接片,均为单独的插棒81(见图20)。两个插棒81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插接部位30的成型是在机加工时,切割的部分全部切割在底板20上而形成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的插接部位30。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插接部位30的成型是在机加工时,切割的部分一部分切割在面板构件10上,一部分切割在底板20上而共同形成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的插接部位30。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插接部位30为锁扣式。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导电构件采用专利申请号为201110232044.3的发明专利的公开的技术,将铜带密封防水固定在电热片上而构成,然后用与实施例1的电热片5的电极与传输单元6穿刺电连接的方法将相应的传输插接件61与穿刺插接件63密封防水电连接。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相变单元90可采用中国专利文献CN201802003U(专利申请号为201020150727.5)公开的《自调温相变储能板》。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相变单元90的制作方法为:将相变储能材料升温呈液态时,加压使其渗入0.5至8毫米大小不等的多孔陶瓷类无机物中,待相变储能材料降温固化后,在将其加入相应的胶粘剂后放入模具中,待胶粘剂固化后,得到扁平状长方体形的相变单元90。所述的扁平状长方体形的相变单元90的形状与相变单元安装槽15的第一安装槽15-1和第二安装槽15-2的形状对应相同。
(实施例9)
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面板构件10的框架14不设中连接板14-5,从而框架14成一个框型,相变单元安装槽15为一个,相变单元90也只有一个,且与相变单元安装槽15相对应。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相变单元90为若干扁平状的相变板块(所述相变板块可以是方形、三角以及圆形等)相互间拼成外形轮廓与相应的相变单元安装槽15相同的相变单元。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包括地板主体(3)和电热组件(40);地板主体(3)的四周设有使用时与相邻电热地板相连的插接部位(3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扁平状的相变单元(90);地板主体(3)基本呈板状长方体形;地板主体(3)包括面板构件(10)和底板(20);面板构件(10)与底板(20)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应部位粘结固定在一起构成内部具有第一安装空间(35)的地板主体(3),且该第一安装空间(35)由面板构件(10)和底板(20)共同形成;
电热组件(40)为防水式电热组件,电热组件(40)包括电热片(5)、传输单元(6)以及分别位于电热片(5)前后两端的用于对外电连接的接插座(7),且位于电热片(5)前端的接插座(7)为前侧接插座(7a),位于电热片(5)后端的接插座(7)为后侧接插座(7b);前侧接插座(7a)的结构形状与后侧接插座(7b)的结构形状相对应;
传输单元(6)包括火线单元(6a)和零线单元(6b);电热片(5)密封防水式电连接在传输单元(6)的火线单元(6a)和零线单元(6b)之间;电热片(5)和相变单元(90)固定设置在地板主体(3)的第一安装空间(35)中,且电热片(5)和相变单元(90)共同形成的总体外形与地板主体(3)的第一安装空间(35)的形状相对应,并且面板构件(10)、电热片(5)、相变单元(90)和底板(20)按照从上至下的次序依次设置,并且面板构件(10)、电热片(5)、相变单元(90)和底板(20)在上下向上相互间依次紧密接触;
各个接插座(7)固定在地板主体(3)上,且前侧接插座(7a)位于地板主体(3)的前部,后侧接插座(7b)位于地板主体(3)的后部,且各个接插座(7)的对外插接部位均与外界相通,并且各个接插座(7)的对外插接部位是设有在与外部插件接插时能密封接插的结构的部位;传输单元(6)的各部件之间相互电连接的部分分别密封设置在相应的接插座(7)中;电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对外电连接的接插部分位于相应的接插座(7)的对外插接部位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平状的相变单元(90)为扁平状长方体形的相变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扁平状长方体形的相变单元(90)为扁平状长方体形的容器状相变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面板构件(10)包括位于上侧的面板(13)和设置在面板(13)下侧上的框架(14);面板(13)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框架(14)呈横向的日形,且从下方粘结固定在面板(13)的下侧面上,从而使得面板(13)和框架(14)共同构成2个水平截面呈矩形的开口向下的相变单元安装槽(15),该2个相变单元安装槽(15)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位于左侧的第一安装槽(15-1)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安装槽(15-2);框架(14)由均呈板状长方体形且上下向的厚度均相等的前边框(14-1)、左边框(14-2)、后边框(14-3)、右边框(14-4)和中连接板(14-5)组成,并且前边框(14-1)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13)的下侧前部上,左边框(14-2)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13)的下侧左部上,后边框(14-3)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13)的下侧后部上,右边框(14-4)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13)的下侧右部上,中连接板(14-5)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从下方向上粘结固定在面板(13)的下侧左右向中部上,从而前边框(14-1)的左部、左边框(14-2)、后边框(14-3)的左部、中连接板(14-5)和面板(13)的左部的相应部位之间所包围的空间即为第一安装槽(15-1)的空间,前边框(14-1)的右部、右边框(14-4)、后边框(14-3)的右部、中连接板(14-5)和面板(13)的右部的相应部位之间所包围的空间即为第二安装槽(15-2)的空间;
相变单元(90)有2个,2个相变单元(90)的结构形状均相同;2个相变单元(90)与面板构件(10)的相应1个相变单元安装槽(15)相对应,且2个相变单元(90)分别粘结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5-1)和第二安装槽(15-2)中;每个相变单元(90)均由1个外形呈长方体形的密闭容器和设置在密闭容器中的相变储能材料组成;每个密闭容器均由1个箱体(91)和2个堵头(92)组成;箱体(91)为挤塑一体件,外形呈长方体壳形,且箱体(91)不设置分隔板或者沿前后向铅垂设置1至9块分隔板(91-2),从而使得箱体(91)相应具有1至10个贯通其前后的通孔(91-1);2个堵头(92)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堵头(92a)和后堵头;前堵头(92a)和后堵头的结构和形状相应;前堵头(92a)密封设置在箱体(91)的前端,后堵头密封设置在箱体(91)的后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相变单元(90)的前堵头(92a)包括第一盖板部(92-1)、第一插接部和连通槽(92-3);插接部从后方连接在第一盖板部(92-1)上,前堵头(92a)的第一盖板部(92-1)的外周轮廓与箱体(91))的横截面的外形轮廓相对应;前堵头(92a)的第一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与箱体(91)的前端部位的内侧轮廓相对应;前堵头(92a)的插接部设有与箱体(91)的通孔(91-1)的数量相同的插接凸起(92-2),且每个插接凸起(92-2)与相应一个通孔(91-1)的形状相对应;连通槽(92-3)的开口向后,沿左右向设置在第一盖板部(92-1)的后侧上,且向后贯通第一插接部的各个插接凸起(92-2),并且连通槽(92-3)由前向后贯穿第一插接部的位于左侧的插接凸起(92-2)的右部、位于中间的各个插接凸起(92-2)的全部以及位于右侧的插接凸起(92-2)的左部;前堵头(92a)由其第一插接部的各个插接凸起(92-2)插接固定在箱体(91)的相应一个通孔(91-1)的前端部位中,且过盈配合;也即第一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与箱体(91)的内侧轮廓相对应,前堵头(92a)由其第二插接部插接固定在箱体(91)的前端部位中,且形成过盈配合;
前堵头(92a)上还设有沿前后向设置的注射孔(92-4)和排气孔(92-5);注射孔(92-4)和排气孔(92-5)均贯穿第一盖板部(92-1)的前后,且注射孔(92-4)和排气孔(92-5)的各自的后端均与连通槽(92-3)相通;
后堵头包括第二盖板部、第二插接部和连通槽;其中,第二盖板部与前堵头(92a)的第一盖板部相对应,且其外周轮廓与箱体(91)的横截面外形轮廓相对应;后堵头的第二插接部与前堵头(92a)的第一插接部相对应,设有4个朝向前方的插接凸起,且每个插接凸起的形状与箱体(91)的相应一个通孔相对应,后堵头由其第二插接部的各个插接凸起插接固定在箱体(91)的相应一个通孔(91-1)的后端部位中,且过盈配合;也即第二插接部的外形轮廓与箱体(91)的内侧轮廓相对应,后堵头由其第二插接部插接固定在箱体(91)的后端部位中,且形成过盈配合;
相变储能材料在液态下通过注射孔(92-4)注射入相变单元(90)的箱体(91)中,相变单元(90)中原有的空气则通过排气孔(92-5)排出;注射的相变储能材料的体积为密闭容器中原有空气所占用的体积的1/2至4/5;注射孔(92-4)和排气孔(92-5)由密封胶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底板(20)的上表面设有2条沿前后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上的上部凹槽(23),2条上部凹槽(23)形状相同且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设置;各条上部凹槽(23)的深度均为0.3至1.1毫米;所有上部凹槽(23)的左右向的长度之和为底板(20)的左右向的长度的1/3至4/5;底板(20)的各上部凹槽(23)及面板(10)的相变单元安装槽(15)共同构成地板主体(3)的第一安装空间(35);
底板(20)还在其前后两侧的左右向的中间部位各设有1个开口朝向前后向的外侧的贯通板体上下的安装缺口(26),2个安装缺口部(26)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安装缺口(26a)和后侧安装缺口(2b);前侧安装缺口(26a)和后侧安装缺口(26b)的结构形状相互间前后对应;2个安装缺口(26)均由位于前后向外侧的贯通上下的矩形缺口(26-1)和位于前后向内侧的呈阶梯状的弓形缺口(26-2)构成,所述的弓形缺口(26-2)的开口朝向前后向的外侧,且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上段的直径大于矩形缺口(26-1)左右向的长度2-8毫米,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下段的直径等于矩形缺口(26-1)左右向的长度;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上段与矩形缺口(26-1)的缺口上段共同构成安装缺口(26)的缺口上段,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下段与矩形缺口(26-1)的缺口下段共同构成安装缺口(26)的缺口下段。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组件(4)的电热片(5)是在前后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
传输单元(6)包括2个传输接插件(61)、2个导电构件和2个穿刺接插件(63);2个传输接插件(61)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分为第一传输接插件(61a)和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第一传输接插件(61a)和第二传输接插件(61b)均包括1根铜插针;2个穿刺接插件(63)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分为第一穿刺接插件(63a)和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第一传输接插件(61a)、和第一穿刺接插件(63a)通过相应一个导电构件电连接而构成传输单元(6)的火线单元(6a),第二传输接插件(61b)和第二穿刺接插件(63b)通过另一个导电构件电连接而构成传输单元(6)的零线单元(6b);
火线单元(6a)由其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穿刺电连接在电热片(5)的一个电极上,零线单元(6b)由其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穿刺电连接在电热片(5)的另一个电极上;
2个接插座(7)均包括位于下方的安装下座(71)和从上向下插接在安装下座(71)上的盖板(72),且安装下座(71)和盖板(72)相接触的部分密闭连接;接插座(7)设有第一插接孔(7a-1)、第二插接孔(7a-2)、第一插针孔(7a-3)和第二插针孔(7a-4);接插座(7)的第一插接孔(7a-1)与第二插接孔(7a-2)相对应的部分即为所述的接插座(7)的对外插接部位;
传输接插件(61)的各铜插针分别由其各自的尾部固定在相应的接插座(7)的相应一个插针孔中,其头部位于相应接插座(7)的相应的插接孔中,传输接插件(61)的各铜插针的位于相应接插座(7)的相应的插接孔中的部分即为所述的传输单元(6)的对外电连接的接插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电热片(5)包括导电发热带(51)和电极铜皮(52);电极铜皮(52)有2条,2条电极铜皮(52)均沿左右向设置;电热片(5)的导电发热带(51)的数量与底板(20)的上部凹槽(23)的数量相同;各导电发热带(51)中均设有网格状的整体呈带状的导电发热层;2片电极铜皮(52)分别从上方压贴在各带状的导电发热层的前端和后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前侧电极铜皮(52a)和后侧电极铜皮(52b);各导电发热带(51)的各个导电发热层通过2条电极铜皮(52)以并联方式电连接;环氧树脂外层(53)覆盖包围在相应的导电发热层及电极铜皮(52)的上下及四周;带状导电发热层的相应的一个带连同相应的包覆其的环氧树脂外层(53)构成相应1条导电发热带(51);电热片(5)的电极铜皮连同包覆其的环氧树脂外层(53)成为相邻导电发热带(51)之间的连接条;从而形成结构形状与地板主体(3)的第一安装空间(35)的形状相对应的电热片(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插座(7)的安装下座(71)和盖板(72)均为左右对称的注塑一体件;
安装下座(71)的外形轮廓与底板(20)的安装缺口(26)的形状相对应;安装下座(71)包括连接部(71-1)、台阶凸缘部(71-2)下半插座部(71-3)和导向部(71-4);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下半插座部(71-3)和导向部(71-4)按照从后至前的次序依次连接;导向部(71-4)设有下半导向槽(71-4-1)和插接孔(71-4-2);下半导向槽(71-4-1)呈前大下小形;插接孔(71-4-2)设置在导向部的上侧前部左右两侧上;
下半插座部(71-3)设有第一插头槽(71-3-1)、第二插头槽(71-3-2)、第一插针槽(71-3-3)、第二插针槽(71-3-4)和横向插槽(71-3-5);
第一插头槽(71-3-1)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左前部;第二插头槽(71-3-2)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右前部;横向插槽(71-3-5)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后侧,横向插槽(71-3-5)沿左右向设置;第一插针槽(71-3-3)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左后部;第一插针槽(71-3-3)的轴线与第一插头槽(71-3-1)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一插头槽(71-3-1),第一插针槽(71-3-3)的前端与第一插头槽(71-3-1)相贯通,后端与横向插槽(71-3-5)相贯通;第二插针槽(71-3-4)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右后部;第二插针槽(71-3-4)的轴线与第二插头槽(71-3-2)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二插头槽(71-3-2),第二插针槽(71-3-4)的前端与第二插头槽(71-3-2)相贯通,后端与横向插槽(71-3-5)相贯通;
安装下座(71)的连接部(71-1)设有第一线槽(71-1-1)和第二线槽(71-1-2);
第一线槽(71-1-1)开口向上,且位于连接部(71-1)的左侧;第二线槽(71-1-2)开口向上,且位于连接部(71-1)的右侧,从而在连接部(71-1)的左右向的中部形成中间凸起部;第一线槽(71-1-1)的前端从后方与下半插座部(71-2)的横向插槽(71-2-5)的左端部位相连通,第二线槽(71-1-2)的前端从后方与下半插座部(71-2)的横向插槽(71-2-5)的右端部位相连通;
台阶凸缘部(71-2)围绕连接部(71-1)的周向侧面的上部设置;台阶凸缘部(71-2)的后部中间和连接部(71-1)的后部中间共同设有穿线缺口(71-7),该穿线缺口(71-7)同时与连接部(71-1)的第一线槽(71-1-1)和第二线槽(71-1-2)的后端相通;
盖板(72)由位于其中部的上半插座部(72-1)、位于其后部的穿刺部(72-2)、位于其前部的导向部(72-3)和堵片(72-4)构成;穿刺部(72-2)的上侧面低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侧面0.5毫米,穿刺部(72-2)的下侧面高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端面;堵片(72-4)为两片,分别设置在导向部的左右两侧上部上;导向部(72-3)设有上半导向槽(72-3-1);上半导向槽(72-3-1)呈前大下小形,且与安装下座(71)的导向部(71-4)的下半导向槽(71-4-1)相对应;
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设有第一插头槽(72-1-1)、第二插头槽(72-1-2)、第一插针槽(72-1-3)、第二插针槽(72-1-4)、上侧横槽(72-1-5)和插接孔(72-1-6);上侧横槽(72-1-5)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后侧下部中部,上侧横槽(72-1-5)开口向后且沿左右向设置;上侧横槽(72-1-5)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横向插槽(71-3-5)相对应,且共同形成接插座的电连接件安装槽;穿刺部(72-2)上设有1至10个穿钉孔(72-2-1);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形状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形状相对应;
第一插头槽(72-1-1)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左前部;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与安装下体(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相对应;第二插头槽(72-1-2)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右前部;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安装下体(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相对应;
第一插针槽(72-1-3)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左后部;第一插针槽(72-1-3)的前端与第一插头槽(72-1-1)相贯通,后端与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侧横槽(72-1-5)相通;第二插针槽(72-1-4)位于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右后部;第二插针槽(72-1-4)的前端与第二插头槽(72-1-2)相贯通,后端与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上侧横槽(72-1-5)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第一插头槽(71-3-1)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第一插头槽(71-3-1)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且前端与导向部(71-4)的下半导向槽(71-4-1)的后端相应部分平滑连接;第二插头槽(71-3-2)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第二插头槽(71-3-2)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且前端与导向部(71-4)的下半导向槽(71-4-1)的后端相应部分平滑连接;并且第二插头槽(71-3-2)与第一插头槽(71-3-1)沿经过安装部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
第一插针槽(71-3-3)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第二插针槽(71-3-4)为开口向上的半圆柱形的凹槽;插接限位柱(71-3-6)有2个,2个插接限位柱(71-3-6)分左右位于下半插座部(71-3)的上表面的后部;
连接部(71-1)的周向侧面的下部为铅垂设置的半圆形圆弧面,该半圆形圆弧面在左侧与下半插座部(71-3)的左侧面平滑过渡连接,该半圆形圆弧面在右侧与下半插座部(71-3)的右侧面平滑过渡连接;台阶凸缘部(71-2)的周边外形呈弓形;
盖板(72)的第一插头槽(72-1-1)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左插头槽(72-1-1)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且前端与导向部(72-3)的下半导向槽(72-3-1)的后端相应部分平滑连接;
第二插头槽(72-1-2)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前端与外界相通,且第二插头槽(72-1-2)的前端边沿为倒角或倒圆角,且前端与导向部(72-3)的下半导向槽(72-3-1)的后端相应部分平滑连接;并且第二插头槽(72-1-2)与第一插头槽(72-1-1)相对于经过盖板(72)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第一插针槽(72-1-3)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与第一插头槽(72-1-1)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一插头槽(72-1-1);第二插针槽(72-1-4)为开口向下的半圆柱形凹槽,其轴线与第二插头槽(72-1-2)的轴线相同、直径小于第二插头槽(72-1-2);
插接孔(72-1-6)有2个,2个插接孔(72-1-6)分左右设置在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下表面的后部;2个插接孔(72-1-6)分别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相应的插接限位柱(71-3-6)相对应,且相互插接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0)的上表面还在其左右向中间位置上沿前后向设有1条贯穿其前后的开口向上的电线槽(25);底板(20)的前侧安装缺口(26a)的弓形缺口(26-2)的缺口上段的后端的左右向的中部与电线槽(25)的前端口相连通;后侧安装缺口(26b)的缺口上段的前端的左右向的中部与电线槽(25)的后端口相连通;
传输单元(6)的2个导电构件为2根电线(62);2根电线(62)分为第一电线(62a)和第二电线(62b);第一电线(62a)和第二电线(62b)均为包覆有绝缘塑料包皮的单铜芯电线,且均为防水式电线;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由铜插针(61-1)和导线压接构件(61-2)组成;导线压接构件(61-2)为铜片一体件,由沿左右向铅垂设置的铆接板(61-2-1)和连接在铆接板(61-2-1)的左侧且向后折弯的导线压接板(61-2-2)构成;铆接板(61-2-1)的右部设有贯通其板体前后的作为铆接孔的通孔;导线压接板(61-2-2)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右折弯,且夹紧第一电线(62a)的前端头,从而使得第一传输接插件(61a)与第一电线(62a)的前端电连接;铜插针(61-1)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61-2-1)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前方;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的铜插针(61-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前铜插针;
第二传输接插件(61b)与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由其导线压接板(61-2-2)夹紧第二电线(62b)的后端头,从而使得第二传输接插件(61b)与第二电线(62b)的后端电连接;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的铜插针(61-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右后铜插针;
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由铜插针(63-1)和压接穿刺构件(63-2)组成;压接穿刺构件(63-2)为铜片一体件,包括铆接板(63-21)、导线压接板(63-22)和穿刺压板(63-23);铆接板(63-21)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铆接板(63-21)的右部设有贯通其板体前后的作为铆接孔的通孔;导线压接板(63-22)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左侧且向前折弯,并且导线压接板(63-22)在其板体的上下向的中部分上下两侧向右折弯,且夹紧第一电线(62a)的后端头,从而使得第一穿刺接插件(63a)与第一电线(62a)的后端电连接;穿刺压板(63-23)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上侧右部且向前折弯;穿刺压板(63-23)总体水平设置且呈L形,由沿前后向设置的纵向板段(63-23-1)、连接在纵向板段(63-23-1)的右侧前部的沿左右向设置的横向板段(63-23-2)、1至5个呈倒三角形的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排列的连接在横向板段(63-23-2)的前侧且向下折弯的第1组穿钉(63-23-3)和1至5个呈倒三角形的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排列的连接在横向板段(63-23-2)的后侧且向下折弯的第2组穿钉(63-23-4)组成;穿刺压板(63-23)由其纵向板段(63-23-1)的后侧连接在铆接板(63-21)的上侧右部;铜插针(63-1)沿前后向水平设置,且其尾端铆接固定在铆接板(63-21)铆接孔处的部位上,其头部朝向后方;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铜插针(63-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左后铜插针;
第二穿刺接插件(63b)与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由其导线压接板(63-22)夹紧第二电线(62a)的前端头,从而使得第二穿刺接插件(63b)与第二电线(62b)的前端电连接;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的铜插针(63-1)按照其所处的位置称为右前铜插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前侧接插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7a)的第一插接孔(7a-1);前侧接插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7a)的第一插针孔(7a-3);
电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的左前铜插针(61-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前侧接插座(7a)的第一插针孔(7a-3)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从下方与左前铜插针(61-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从上方扣合在左前铜插针(61-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铜插针(61-1)被加紧固定在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安装下座(71)的导向部(71-4)的下半导向槽(71-4-1)和盖板(72)的导向部(72-3)的上半导向槽(72-3-1)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7a)的导向孔(7a-5);传输单元(6)的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铆接板(61-2-1)位于前侧接插座(7a)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传输单元(6)的第一传输接插件(61a)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导线压接板(61-2-2)位于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的前部中;
传输单元(6)的第一电线(62a)的前部相应部分位于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中,且从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前侧接插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7a)的第二插接孔(7a-2);前侧接插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7a)的第二插针孔(7a-4);电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的右前铜插针(63-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前侧接插座(7a)的第二插针孔(7a-4)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从下方与右前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从上方扣合在右前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右前铜插针(63-1)被加紧固定在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传输单元(6)的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铆接板(63-2-1)位于前侧接插座(7a)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导线压接板(63-2-2)位于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二线槽(71-1-2)的前部中;穿刺压板(63-23各穿钉(63-23-4)穿过盖板(72)的穿刺部(72-2)的相应的穿钉孔(72-2-1)向上伸出;
传输单元(6)的第二电线(62b)的前部相应部分位于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第二线槽(71-1-2)中,且从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后侧接插座(7b)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头槽(72-1-1)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头槽(71-3-1)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接插座(7b)的第二插接孔(7b-2);后侧接插座(7a)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前侧接插座(7a)的第二插针孔(7b-4);电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的右后铜插针(63-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后侧接插座(7a)的第二插针孔(7b-4)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一插针槽(71-3-3)从下方与右后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一插针槽(72-1-3)从上方扣合在右后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右后铜插针(63-1)被加紧固定在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安装下座(71)的导向部(71-4)的下半导向槽(71-4-1)和盖板(72)的导向部(72-3)的下半导向槽(72-3-1)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接插座(7b)的导向孔(7b-5);
传输单元(6)的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铆接板(61-2-1)位于后侧接插座(7b)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传输单元(6)的第二传输接插件(61b)的导线压接构件(61-2)的导线压接板(61-2-2)位于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的后部中;
传输单元(6)的第二电线(62b)的后部相应部分位于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中,且从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
后侧接插座(7b)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头槽(72-1-2)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头槽(71-3-2)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接插座(7b)的第一插接孔(7b-1);后侧接插座(7b)的盖板(72)的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与安装下座(71)的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同轴线左右相互对齐而形成后侧接插座(7b)的第一插针孔(7b-3);电热组件(40)的传输单元(6)的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左后铜插针(63-1)由其尾部固定设置在后侧接插座(7b)的第一插针孔(7a-1)中,也即安装下座(71)由其下半插座部(71-3)的第二插针槽(71-3-4)从下方与左后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下表面相接触,盖板(72)由其上半插座部(72-1)的第二插针槽(72-1-4)从上方扣合在左后铜插针(6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左后铜插针(63-1)被加紧固定在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之间;
传输单元(6)的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铆接板(63-2-1)位于后侧接插座(7b)的电连接件安装槽中;导线压接板(63-2-2)位于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一线槽(71-1-1)的后部中;穿刺压板(63-23)的各穿钉(63-23-4)穿过盖板(72)的穿刺部(72-2)的相应的穿钉孔(72-2-1)向上伸出;
传输单元(6)的第一电线(62a)的后部相应部分位于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第二线槽(71-1-2)中,且从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的穿线缺口(71-7)中向后伸出;第一电线(62a)和第二电线(62b)的相应部分位于电线槽(25)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其特征在于:电热组件(40)由其电热片(5)的前侧的左右向中部置于前侧接插座(7a)的盖板(72)的穿刺部(72-2)的上表面上,且向下用力压紧,且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穿刺压板(63-23)的第1组穿钉(63-23-3)则由下向上依次穿过电热片(5)的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52a)和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向前折弯,第2组穿钉(63-23-4)则由下向上依次穿过电热片(5)的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向后折弯,从而通过第一穿刺接插件(63a)的压接穿刺构件(63-2)使前侧电极铜皮(52a)与第二电线(62b)的电连接;然后用防水绝缘胶带进行防水密封处理该电连接部位;前侧接插座(7a)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相接触的部分采用超声波焊接;
电热组件(40)由其电热片(5)的后侧的左右向中部置于后侧接插座(7b)的盖板(72)的穿刺部(72-2)的上表面上,且向下用力压紧,且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的穿刺压板(63-23)的第1组穿钉(63-23-3)则由下向上依次穿过电热片(5)的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52a)和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向后折弯,第2组穿钉(63-23-4)则由下向上依次穿过电热片(5)的位于下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前侧电极铜皮(52a)和位于上侧的环氧树脂薄板后后向后折弯,从而通过第二穿刺接插件(63b)的压接穿刺构件(63-2)使后侧电极铜皮(52b)与第一电线(62a)的电连接;然后用防水绝缘胶带进行防水密封处理该电连接部位;后侧接插座(7b)的安装下座(71)与盖板(72)相接触的部分采用超声波焊接进行密封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405567.8A CN103776080B (zh) | 2012-10-22 | 2012-10-22 | 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405567.8A CN103776080B (zh) | 2012-10-22 | 2012-10-22 | 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76080A CN103776080A (zh) | 2014-05-07 |
CN103776080B true CN103776080B (zh) | 2016-04-13 |
Family
ID=50568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0556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76080B (zh) | 2012-10-22 | 2012-10-22 | 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77608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03975U1 (ru) * | 2021-01-27 | 2021-04-29 | Игорь Николаевич Золотухин | Мобильная перегородка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26618A (zh) * | 2014-09-28 | 2016-04-27 | 广东万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相变蓄热节能电加热地板 |
CN105115020B (zh) * | 2015-09-14 | 2017-11-28 | 中山市科力高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加热地板 |
CN106320653A (zh) * | 2016-11-05 | 2017-01-11 | 孙本新 | 组装式地板砖 |
CN110778061B (zh) * | 2018-08-09 | 2021-01-15 | 邱宏声 | 一种智能加热的一体地板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48342A (ja) * | 1996-11-15 | 1998-06-02 | Shigeru Shindo | 床暖房用パネルヒータ |
CN2833392Y (zh) * | 2005-09-02 | 2006-11-01 | 北京工业大学 | 填充床式显热—潜热蓄热电暖气 |
CN2834080Y (zh) * | 2005-09-02 | 2006-11-01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用于地板电采暖的显热-潜热蓄热加热管装置 |
KR20110101451A (ko) * | 2010-03-08 | 2011-09-16 | (주)참소리전자통신 | 축열재 또는 축열부재를 이용한 난방설비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19919B1 (fr) * | 2007-08-07 | 2012-05-18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Radiateur pour chauffage domestique a fluide caloporteur diphasique |
-
2012
- 2012-10-22 CN CN201210405567.8A patent/CN10377608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48342A (ja) * | 1996-11-15 | 1998-06-02 | Shigeru Shindo | 床暖房用パネルヒータ |
CN2833392Y (zh) * | 2005-09-02 | 2006-11-01 | 北京工业大学 | 填充床式显热—潜热蓄热电暖气 |
CN2834080Y (zh) * | 2005-09-02 | 2006-11-01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用于地板电采暖的显热-潜热蓄热加热管装置 |
KR20110101451A (ko) * | 2010-03-08 | 2011-09-16 | (주)참소리전자통신 | 축열재 또는 축열부재를 이용한 난방설비장치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03975U1 (ru) * | 2021-01-27 | 2021-04-29 | Игорь Николаевич Золотухин | Мобильная перегородк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76080A (zh) | 2014-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76080B (zh) | 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 | |
CN105421718B (zh) | 电热地板及其制造方法与安装方法 | |
CN205897316U (zh) | 一种智能温控发热墙纸 | |
CN102761289A (zh) | 太阳能光伏发热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供热系统 | |
CN202831470U (zh) | 一种铝合金型材饰面板 | |
CN106639241A (zh) | 一种相变储能控温的电热复合地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912967A (zh) | 一种铝合金型材饰面板 | |
CN102230335A (zh) | 通过金属传热件与加热元件低热阻连接的采暖地板 | |
CN102261692B (zh) | 地板采暖系统 | |
CN209030445U (zh) | 一种蓄热型电发热模块及发热系统 | |
CN211011595U (zh) | 一种模块化石墨烯电地暖 | |
CN107327092A (zh) | 可自由拼接型地暖片 | |
CN200989052Y (zh) | 平面蓄热保温型拼装式电热地板 | |
CN206769309U (zh) | 一种镍铬发热科技环保型铝合金多用途地板 | |
CN213207989U (zh) | 一种金属电热板 | |
CN206144023U (zh) | 一种多功能建筑墙板 | |
CN108758771A (zh) | 一种互联网温控系统及电地暖 | |
CN211041119U (zh) | 一种发热模块 | |
CN107605121A (zh) | 发热地板和地采暖系统的铺设方法 | |
CN204728634U (zh) | 一种干式地暖导热模块 | |
CN103779687B (zh) | 电热地板的接插座构件以及接插棒构件 | |
CN202587420U (zh) | 一种自发热组件 | |
CN109881863B (zh) | 一种操房用自发热式地板及其铺设方法 | |
CN207688222U (zh) | 发热地砖及发热地板 | |
CN208415767U (zh) | 一种墙板以及建筑内调温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810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