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03625U - 一种自发热式地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发热式地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303625U CN202303625U CN2011203800195U CN201120380019U CN202303625U CN 202303625 U CN202303625 U CN 202303625U CN 2011203800195 U CN2011203800195 U CN 2011203800195U CN 201120380019 U CN201120380019 U CN 201120380019U CN 202303625 U CN202303625 U CN 2023036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plate
- pedestal
- grafting
- plug
- cop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发热式地板,包括地板主体和电热式组件。地板主体包括上部主体和底板。电热式组件包括电路装置、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作为地板主体的左右两侧的供电插接件。电热式组件的电路装置及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的相应部分设置在上部主体和底板之间,第一安装座是使用时由其插座部位与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的插头部位相互密闭插接且电连接的部件。第二安装座是使用时由其插头部位与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的插座部位相互密闭插接且电连接的部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工业化生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装潢领域的产品,具体涉及一种发热式地板。
背景技术
目前,自发热式地板表现形式为电热地板,电热地板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取暖方式,它是将电热材料铺设在地板地板中,通过对电热材料加热而使地板供热。
中国专利文献CN1034826C(申请号92114554.3)公开了一种电热地板,该地板是在地板块中设有水平方向的2个通孔,将电热线穿入通孔中,为了防止相邻地板块的通孔错位而磨断电热线,通孔的端口采用喇叭口。为了更加安全,地板块可加入阻燃材料,或者地板块采用木粉、石棉粉和适量粘合剂压制而成。虽然该文献未对如何进行电热线的接线进行描述,但从上述“为了防止相邻地板块的通孔错位而磨断电热线”内容中可以推断其电热线是逐块穿过地板块的,不仅安装麻烦,而且在安装中也会损坏电热线,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还有就是一旦某处的电热线有损坏而不导通,则所有地板块都不能发热。
中国专利文献CN2495931Y(专利号ZL01249911.0)公开了一种“一种发热地板”,其中记载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由具有绝缘性能的强化地板块1和盘旋预埋在强化地板块1中的电发热导线2构成,在电发热导线2中串联有热保护器3和保险6,在强化地板块1的左端面上有纵向凸起4,右端面上有纵向凹槽5,纵向凸起4可与纵向凹槽5相匹配,在强化地板块1上端面左右两边各安有一个插头7,下端面与上端面7相对应的位置各安装一个插座8,插头7与插座8相匹配且上下端面的左右两组插头7和插座8分别与强化地板块1中的电发热导线2的两端相联构成一个通电回路”,该发热地板采用电发热导线2产生热量进行发热取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电发热导线2通常截面为圆形,因此在发热时热量是沿着横截面的半径方向向四周发散,造成一部分热量散到地板的下方,极大的浪费了能源。2、由于电发热导线2通常是细长的,因此向地板上方有效的散热面积较小,如果想取得较好的散热效果就必须将电发热导线2铺设的相对密集一些,这样又极大的增加了制造成本。3、电发热导线2通常较软,因此将电发热导线2盘旋预埋在强化地板块1中的制做较为麻烦,生产加工难度较大。
中国专利文献CN200992793Y(申请号200720002236.4)公开了一种“一体式电加热地板系统”,其中记载了:“安装时,本实用新型的地板单元1可以象普通地板一样拼接起来,只是在一行(地板长边方向)里面,首尾连接的地板单元之间必须用转换接头实现电连接,这一行地板形式上是串联,但实际上每一块地板中的电热导线都是并联的。”再结合其独立权利要求可知:该地板系统中,第一接插件(也即上述转换接头)设置在首尾相连的地板单元之间,是必要技术特征之一,再根据其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可进一步知晓所述的转换接头为独立于地板单元的构件。
由此看出,首先,在安装地板系统时,首尾相连的2个地板单元之间必须有一个转换接头,这使得在安装地板系统时,较为复杂。
其次,该文献中,地板单元包括发热单元和传输单元,发热单元为并联在传输单元上的电热导线,传输单元和电热导线安装在地板内部。该文献还举出了电热导线在地板内的3种安装方式,第一种安装方式是,通过在地板背面开槽的方式将电热导线铺设在其中,然后再复合一层或多层同样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或者直接将槽填平;第二种安装方式是,采用在地板侧面上打孔然后穿线的方法设置电热导线;第三种安装方式是,将电热导线预埋在地板中,对于复合地板可以采用预埋的方式。上述三种安装方式中,第三种方式中的“复合地板”包括的范围很广,例如,强化木地板就是一种由下至上依次为平衡纸层、密度板、装饰纸层和耐磨纸层通过热压构成的复合地板,因而从结构上讲这种复合地板无法对电热导线进行预埋,故对于该文献中的电热导线的第三种安装方式来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无法实施。至于前两种安装方式都存在制造复杂麻烦的问题,不便于工业化生产。
再次,该文献中提出了第一插接件、第二插接件、堵头、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均为防水结构的特征,但是并未解决整个地板系统的防水问题。虽然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采用了防水结构,但是未提到如何解决在该两个接头与电热导线的连接部位进行防水的问题,也未涉及该两个接头在与地板板体的接触处的密封和防水问题,当一段时间未对地板系统通电后,空气中的水汽会从接头与地板板体之间的缝隙中进入地板内部,而在接头与电热导线的连接部位凝结,若此时通电,会产生严重的漏电,使得触保器立刻跳闸,若未安装触保器则会因大电流的生成而引起过热甚至是烧毁地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简便、便于工业化生产的且使用寿命较长的自发热式地板。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包括地板主体和电热式组件,地板主体包括上部主体和底板,地板主体由上部主体的下端面粘结固定在底板的上端面上而构成。自发热式地板的地板主体在前后两侧设有使用时用于与相邻的自发热式地板相连接的连接部。电热式组件设置在上部主体和底板之间。所述地板主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属于电热式组件的供电插接件。上部主体的左右两侧各设有1个插接限位部,2个插接限位部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插接限位部和右插接限位部。左右2个插接限位部均沿地板的短边方向贯穿地板的上部主体。
上述底板的左右两侧也各设有1个与上部主体的插接限位部相对应的插接支撑部。2个插接支撑部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为左插接支撑部和右插接支撑部。2个插接支撑部均沿地板的短边方向贯穿底板。底板的中间部位的上表面分前后沿左右方向设有2条开口向上的上部凹槽,该2条上部凹槽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上部前凹槽和上部后凹槽。底板还在其2条上部凹槽的朝向上方的槽壁上沿左右方向各设有1条开口向上的电线槽。所述2条电线槽按照所处的上部凹槽的不同分为前电线槽和后电线槽,2条电线槽和2条上部凹槽均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
上述电热式组件包括电路装置、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第一安装座是使用时由其插座部位与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的插头部位相互密闭插接且电连接的部件。第二安装座是使用时由其插头部位与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的插座部位相互密闭插接且电连接的部件。
上述电路装置包括传输单元、电热片、串联器件和铜构件。传输单元由火线单元和零线单元组成。火线单元和零线单元均包括依次电连接的铜套、传输件和铜插针。传输件为包覆有绝缘塑料包皮的单铜芯电线。火线单元的铜套、传输件和铜插针依次为火线铜套、第一电线和火线铜插针,零线单元的铜套、传输件和铜插针依次为零线铜套、第二电线和零线铜插针。电热片为2片分前后在同一个平面上平行设置,2片电热片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称为前侧电热片和后侧电热片。每片电热片是在左右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串联器件为温度开关或自恢复保险丝或铜导线。
上述铜构件包括火线铜构件和零线铜构件。串联器件连接在2片电热片左端电极之间,前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通过火线铜构件与火线单元电连接,后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通过零线铜构件与零线单元电连接。
上述第一安装座包括均为注塑一体件的第一座体和盖板。盖板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第一座体上,盖板在其下侧后端、下侧左端和下侧前端与第一座体固定连接在一起,且在盖板与第一座体之间形成了第一安装座的主腔体。第一安装座还包括位于其左侧前部的前插座和位于其左侧后部的后插座。前插座和后插座的插接方向均朝向同一个方向,也即均朝向前后向的前方或后方,或均朝向左右向的左方。前插座和后插座均由第一座体和盖板相互配合后构成或者均单独设置在第一座体上。前插座和后插座均设有开口方向与插接方向一致的插接孔。
上述火线铜插针的插接部位设置在第一安装座的前插座中,第一电线左端伸入第一安装座的主腔体中且与火线铜插针电连接。零线铜插针的插接部位设置在第一安装座的后插座中,第二电线左端伸入第一安装座的主腔体中且与零线铜插针电连接。前侧电热片位于第一电线的上方,前侧电热片的左端被限位和夹紧在盖板下侧右端前部与第一座体的上侧右端前部之间。后侧电热片位于第二电线的上方,后侧电热片的左端被限位夹紧在盖板下侧右端后部与第一座体的上侧右端后部之间。串联器件位于第一安装座的主腔体中。
上述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二座体、2块盖板和2个插头。第二座体、2块盖板均为注塑一体件。2块盖板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前盖板和后盖板,2个盖板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 2个插头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火线插头和零线插头。2个插头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均为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
上述前盖板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第二座体的前部上,火线插头嵌接固定在第二座体和前盖板之间。前盖板在其下侧后端、下侧右端和下侧前端与第二座体固定连接在一起,且在前盖板与第二座体之间形成第二安装座的第一腔体。
上述后盖板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第二座体的后部上,零线插头嵌接固定在第二座体和后盖板之间。后盖板在其下侧后端、下侧右端和下侧前端与第二座体固定连接在一起,且在后盖板与第二座体之间形成第二安装座的第二腔体。
上述火线插头和零线插头的插接方向均朝向同一个方向,也即均朝向前后向的后方或前方,或均朝向左右向的右方。
上述电路装置的火线单元的火线铜套及第一电线的端头相应的一小部分和相应的火线铜构件的一端共同做为嵌件在火线插头注塑时与火线插头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的从火线插头的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火线铜构件与前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位于第一腔体中。
上述电路装置的零线单元的零线铜套及第二电线的端头相应的一小部分和相应的零线铜构件的一端共同做为嵌件在零线插头注塑时与零线插头形成一体,且零线铜套的从零线插头的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构件与后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位于第二腔体中。
上述前侧电热片的右端被限位和夹紧在前盖板下侧左端与第二座体的上侧左端前部之间。后侧电热片的右端被限位夹紧在后盖板下侧左端与第二座体的上侧左端后部之间。
电热式组件的2片电热片设置在底板的相应的上部凹槽中。第一电线设置在底板的前电线槽中。第二电线设置在底板的后电线槽中。第一安装座固定在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与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之间。第二安装座固定在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与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之间。
以上述自发热式地板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自发热式地板的地板主体前后两侧的连接部为可进行相应的插接配合的插接部位。位于自发热式地板的地板主体的前侧的插接部位为插接榫,位于自发热式地板的地板主体的后侧的插接部位为相应的插接槽。插接榫是使用时与前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板的插接槽相互插接连接配合的部位,插接槽是使用时与后侧相邻的相应的自发热式地板的插接榫相互插接连接配合的部位。
上述上部主体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上部主体的左右两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插接限位部,上部主体的前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下部向前凸出的上插接榫,以及上部主体的后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开口向后和向下的下部缺口。
上述底板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底板的左右两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插接支撑部,底板的前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与上部主体的上插接榫相应的上部向前凸出的下插接榫,底板的后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与上部主体的下部缺口相应的开口向后和向上的上部缺口。
上述底板的下插接榫与上部主体的上插接榫共同形成自发热式地板的地板主体的插接榫。底板的上部缺口与上部主体11的下部缺口共同形成自发热式地板的地板主体的插接槽。
以上述自发热式地板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电热片还包括两组限位孔,两组限位孔分别相应设置在电热片的左右两端。所述的一组限位孔为3至8个在上下向上贯通的通孔。
上述第一座体为一体件,包括前段连接部、盖板安装部和后段连接部,前段连接部、盖板安装部和后段连接部依次相连。
上述盖板安装部包括前侧下半插座部、后侧下半插座部、前腔体、后腔体和2组柱孔插接限位件。
上述前侧下半插座部位于盖板安装部的左侧前部且向左凸出。后侧下半插座部位于盖板安装部的左侧后部且向左凸出。2组柱孔插接限位件沿上下向设置,柱孔插接限位件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和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前腔体位于盖板安装部的上侧前部的左右向中部。后腔体位于盖板安装部的上侧后部的左右向中部。
上述第一安装座的盖板包括前侧上半插座部、后侧上半插座部、上部腔体和2组孔柱插接限位件。
上述前侧上半插座部位于盖板左侧前部向左凸出,且与盖板安装部的前侧下半插座部相对应。后侧上半插座部位于盖板左侧后部向左凸出,且与盖板安装部的后侧下半插座部相对应。
上述2组孔柱插接限位件沿上下向设置,2组孔柱插接限位件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和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盖板的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与第一座体的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相应,形成相互插接配合。盖板的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与第一座体的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相应,形成相互插接配合。上部腔体 位于盖板的下侧的左右向中部。
上述盖板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第一座体的盖板安装部上而构成第一安装座,且盖板的孔柱插接限位件与相应的第一座体的柱孔插接限位件形成相互间插接配合。
上述电热片由其各自左端的一组限位孔分别设置在相应的第一座体的柱孔插接限位件和盖板的孔柱插接限位件上。
上述盖板的前侧上半插座部与第一座体的前侧下半插座部共同构成第一安装座的位于其左侧前部且向左凸出的前插座且盖板的前侧上半插座部与第一座体的前侧下半插座部共同形成第一安装座的前插座的开口向后插接孔。盖板的后侧上半插座部与第一座体的后侧下半插座部共同构成第一安装座的位于其左侧后部且向左凸出的后插座且盖板的后侧上半插座部与第一座体的后侧下半插座部共同形成第一安装座的后插座的开口向后的插接孔。盖板的上部腔体与第一座体的前腔体和后腔体相互连通,共同构成第一安装座的主腔体。
上述电路装置的传输单元的左端和相应一端的串联器件位于第一安装座的主腔体中。火线单元和零线单元的铜插针的头部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座的前插座的插接孔和后插座的插接孔中,且与其同轴。各铜插针的尾部位于第一安装座的主腔体中。盖板的下侧与第一座体的上侧相接触的部分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且电路装置的相应一端的所有电路裸露部位位于第一安装座的主腔体中。电热片的左端被限位夹紧固定在第一安装座和盖板之间。
上述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二座体、盖板和2个插头。
上述第二座体为一体件,包括前段连接部、第一盖板安装部、中段连接部、第二盖板安装部和后段连接部。前段连接部、第一盖板安装部、中段连接部、第二盖板安装部和后段连接部依次相连。
上述第一盖板安装部包括第一下插头座部和前柱孔插接限位件。第一下插头座部位于第一盖板安装部的右部。前柱孔插接限位件沿上下向设置。
上述第二盖板安装部的结构与第一盖板安装部的结构基本相同,包括第二下插头座部和后柱孔插接限位件。第二下插头座部位于第二盖板安装部的右部。后柱孔插接限位件沿上下向设置。
上述第二安装座的盖板有2块,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前盖板和后盖板,2个盖板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均包括上插头座部、下部腔体和孔柱插接限位件。上插头座部位于盖板左侧前部。孔柱插接限位件沿上下向设置,孔柱插接限位件与第二座体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相应,形成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2片电热片由其各自右端的一组限位孔分别套在相应的第二座体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后柱孔插接限位件和相应的盖板的孔柱插接限位件上。下部腔体位于盖板下侧的左右向中部。
上述第二安装座的2个插头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火线插头和零线插头,两个插头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均包括插头基座和圆柱形插头。插头为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圆柱形插头的外形与第一安装座的相应的插接孔和插接孔的形状相对应,且沿前后方向的轴线或左右方向的轴线设置。电路装置的传输单元的铜套及传输件的端头相应的一小部分和相应的铜构件的一端在插头基座和圆柱形插头注塑时形成一体,且铜套的前部位于圆柱形插头中与圆柱形插头同轴设置且从插头的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铜套的后部位于插头基座中。
上述各盖板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第二座体的相应的第一盖板安装部和第二盖板安装部上,火线插头嵌接固定在第一盖板安装部的第一下插头座部和前盖板的上插头座部中,零线插头嵌接固定在第二盖板安装部的第二下插头座部和后盖板的上插头座部中,而构成第二安装座。前盖板的下部腔体则成为第二安装座的第一腔体。后盖板的下部腔体则成为第二安装座的第二腔体。
上述电路装置的传输单元的右端和相应一端的铜构件位于第二安装座的盖板的下部腔体中。盖板的下侧与第二座体的上侧相接触的部分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电热片的右端被限位夹紧固定在第二安装座和相应的盖板之间。
以上述自发热式地板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电路装置的2片电热片均包括1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2片电极铜皮、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所述电极铜皮为平面状“L”形铜皮,2片电极铜皮均由按照前后方向设置的压贴段和按照左右方向设置且位于左右向外侧的连接段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整体覆盖包围在导电发热层及电极铜皮的上下及四周。环氧树脂外层的包覆在电极铜皮的连接段处的部位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再将该缺口设置成焊点。串联器件的一端与前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处的焊点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与串联器件的相应一端电连接。串联器件的另一端与后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处的焊点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侧电热片的左端电极铜皮与串联器件的另一端电连接。
上述电路装置的传输单元的火线铜插针和零线铜插针均包括铜棒和L形铜片:L形铜片由左右向铅垂设置的阻挡片和前后向铅垂设置的连接片首尾相连构成。铜棒的尾部铆接固定在L形铜片的阻挡片上而构成相应的铜插针,L形铜片的连接片的后端开有用于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孔。第一电线的裸露出铜导线的左端头部穿过火线铜插针的L形铜片的连接片的连接孔并焊接在该连接片的后端部位而与火线铜插针电连接。第二电线的裸露出铜导线的左端头部穿过零线铜插针的L形铜片的连接片的连接孔并焊接在该连接片的后端部位而与零线铜插针电连接。串联器件为温度开关。铜构件为裸铜线。
上述第一电线的右端由其端头剥去一小段绝缘塑料包皮后的铜芯和火线铜构件的右端共同插入相应的火线铜套的后端中然后通过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相应的火线铜套的后端上,该部分结构共同做为嵌接在火线插头注塑时与其形成一体。火线铜构件的左端与前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处的焊点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铜皮与火线铜构件的左端电连接。
上述第二电线的右端由其端头剥去一小段绝缘塑料包皮后的铜芯和零线铜构件的右端插入相应的零线铜套的后端中然后通过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相应的零线铜套的后端上。该部分结构共同做为嵌接在零线插头注塑时与其形成一体。零线铜构件的左端与后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铜皮的连接段处的焊点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侧电热片的右端电极铜皮与零线铜构件的左端电连接。
以上述自发热式地板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底板的左插接限位部的截面的下侧轮廓与第一安装座的截面的上侧轮廓相应。右插接限位部的截面的下侧轮廓与第二安装座的截面的上侧轮廓相应。
上述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的截面的上侧轮廓与第一安装座的截面的下侧轮廓相应。右插接支撑部的截面的上侧轮廓与第二安装座的截面的下侧轮廓相应。
上述第一座体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右部的开口向下的贯通其前后的下部限位槽。
上述第一座体的前段连接部包括位于其上侧右部的开口向上的前上限位槽部和位于其左侧且向左凸出的卡接方向向后的前卡接扣部。
上述第一座体的后段连接部包括位于其上侧右部的开口向上的后上限位槽部和位于其左侧且向左凸出的卡接方向向后的后卡接扣部。
上述第一座体的盖板安装部的柱孔插接限位件位于盖板安装部的上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和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均由2个插接限位柱和3个插接限位孔组成。
上述第一安装座的盖板的孔柱插接限位件位于盖板的下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盖板的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和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均由2个插接限位孔和3个插接限位柱组成,且盖板的插接限位孔与第一座体的插接限位柱相应设置,盖板的插接限位柱与第一座体的插接限位孔相应设置。电热片由其相应一端的一组限位孔分别套在相应的第一座体的柱孔插接限位件的插接限位柱和盖板的孔柱插接限位件的插接限位柱上。
上述第一安装座的盖板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右部的开口向上的与第一座体的前上限位槽部和后上限位槽部相对应的上限位槽。盖板的上限位槽的截面形状与第一座体的前上限位槽部和后上限位槽部的截面形状相同,且在左右向和上下向上相互对齐,盖板的上限位槽位于第一座体的前上限位槽部和后上限位槽部之间,从而第一座体的前上限位槽部、盖板的上限位槽和第一座体的后上限位槽部形成贯通第一安装座的上部限位槽。
上述第二座体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左部的开口向下的贯通其前后的下部限位槽。
上述第二座体的前段连接部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开口向上的前上限位槽部和位于其右侧且向右凸出的卡接方向向前的前卡接扣部,且前卡接扣部与第一座体的前卡接扣部相对应,使用时第二座体的前卡接扣部与相应的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座体的前卡接扣部形成相互间在前后方向上的插接配合,从而形成该电热式组件与相应的相邻的相同结构的电热式组件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固定连接。
上述第二座体的后段连接部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开口向上的后上限位槽部和位于其右侧且向右凸出的卡接方向向前的后卡接扣部,且后卡接扣部与第一座体的后卡接扣部相对应,使用时第二座体的后卡接扣部与相应的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座体的后卡接扣部形成相互间在前后方向上的插接配合,从而形成该电热式组件与相应的相邻的相同结构的电热式组件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固定连接。
上述第二座体的中段连接部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开口向上的中上限位槽部。
上述第二座体的第一盖板安装部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位于第一盖板安装部的上侧左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所述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由2个前插接限位柱和3个前插接限位孔组成。
上述第二座体的第二盖板安装部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位于第二盖板安装部的上侧左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所述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由2个后插接限位柱和3个后插接限位孔组成。
上述第二安装座的前盖板的孔柱插接限位件位于前盖板的下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所述的孔柱插接限位件由2个插接限位孔和3个插接限位柱组成,且分别与第二座体的第一盖板安装部的前插接限位柱和前插接限位孔相应设置。前侧电热片由其相应一端的一组限位孔分别套在相应的第二座体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的前插接限位柱和前盖板的孔柱插接限位件的插接限位柱上。
上述第二安装座的后盖板的孔柱插接限位件位于后盖板的下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所述的孔柱插接限位件由2个插接限位孔和3个插接限位柱组成,且分别与第二座体的第二盖板安装部的后插接限位柱和后插接限位孔相应设置。后侧电热片由其相应一端的一组限位孔分别套在相应的第二座体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的后插接限位柱和后盖板的孔柱插接限位件的插接限位柱上。
上述第二安装座的盖板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开口向上的与第二座体的前上限位槽部、后上限位槽部和中上限位槽部相对应的上限位槽。盖板的上限位槽的截面形状与第二座体的前上限位槽部、后上限位槽部和中上限位槽部的截面形状相同,且在左右向和上下向上相互对齐,各盖板的上限位槽分别位于相应的第二座体的前上限位槽部、中上限位槽部和后上限位槽部之间,从而第二座体的前上限位槽部、盖板的上限位槽、第二座体的中上限位槽部和第二座体的后上限位槽部形成贯通第二安装座的上部限位槽。
上述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由其上部限位槽和下部限位槽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的左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左插接支撑部之间。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由其上部限位槽和下部限位槽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的右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右插接支撑部之间,从而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做为自发热式地板的左右两侧相应的供电插接件。
以上述自发热式地板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第一座体的盖板安装部还包括位于其右侧前部向右凸出且开口向上的火线线槽部、位于其右侧后部向右凸出且开口向上的零线线槽部、位于其上侧右部前侧且从左方靠近火线线槽部的开口向上的火线线槽延伸部和位于其上侧右部后侧且从左方靠近零线线槽部的开口向上的零线线槽延伸部。
上述盖板安装部的前侧下半插座部包括铅垂设置的前端板和开口向上、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后端与外界相通的半圆柱形的前插头槽,前插头槽的前端由上述前端板封闭。该前端板上设有开口向上、轴线与前插头槽的轴线相同、直径较小于前插头槽的半圆柱形的火线插针槽。
上述盖板安装部的后侧下半插座部包括铅垂设置的前端板和开口向上、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后端与外界相通的半圆柱形的后插头槽,后插头槽的前端由上述前端板封闭。该前端板上设有开口向上、轴线与后插头槽的轴线相同、直径较小于后插头槽的半圆柱形的零线插针槽。
上述盖板安装部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后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后插接槽、位于其左部边缘的3个左侧台阶、位于其上侧前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前插接槽和位于其右部边缘前后向中部的右侧台阶。
上述盖板安装部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右方靠近左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的向上凸起的等高的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且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通过前侧下半插座部和后侧下半插座部相连通,前侧下半插座部的上端面和后侧下半插座部的上端面均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上述盖板安装部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从右方靠近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柱孔插接件。所述1组柱孔插接件由2个插接柱和4个插接孔组成。盖板安装部的前腔体与火线线槽部的腔体相连通,盖板安装部的后腔体与零线线槽部的腔体相连通。柱孔插接件的1个插接柱为前腔体插接柱,位于前腔体中且位于前侧下半插座部的前端板的前方,另1个插接柱为后腔体插接柱,位于后腔体中且位于后侧下半插座部的前端板的前方。
上述第一安装座的盖板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前部且开口向下的火线扣合部和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后部且开口向下的零线扣合部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的2组孔柱插接限位件。
上述盖板的前侧上半插座部包括铅垂设置的前端板和开口向下、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后端与外界相通的半圆柱形的前插头槽,前插头槽的前端由上述前端板封闭。该前端板的上端设有开口向下、轴线与前插头槽的轴线相同、直径较小于前插头槽的半圆柱形的火线插针槽。
上述盖板的后侧上半插座部包括铅垂设置的前端板和开口向下、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后端与外界相通的半圆柱形的后插头槽,后插头槽的前端由上述前端板封闭。该前端板的下端设有开口向下、轴线与后插头槽的轴线相同、直径较小于后插头槽的半圆柱形的零线插针槽。
上述盖板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后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后插接板、位于其下侧左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3块左限位板、位于其下侧前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前插接板和位于下侧右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右限位板。
上述盖板还包括位于其下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右方靠近左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且向下凸起的半包围压条,半包围压条的下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上述盖板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左部的从右方靠近半包围压条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孔柱插接件。所述1组孔柱插接件由2个插接孔座和4个插接柱组成。盖板的孔柱插接件的2个插接孔座均位于上部腔体中,且其中的1个插接孔座为前侧插接孔座,位于前侧上半插座部的前端板的前方,另1个插接孔座为后侧插接孔座,位于上半插座部的前端板的前方。
上述火线铜插针的铜棒的直径与第一座体的前侧下半插座部的火线插针槽的直径相同,且火线铜插针的铜棒的尾部同轴线放置在第一座体的前侧下半插座部的火线插针槽中,火线铜插针的L形铜片的阻挡片的下部位于第一座体的前腔体中且位于前侧下半插座部的前端板与前腔体插接柱之间,L形铜片的连接片的下部位于前腔体中。火线铜插针的L形铜片的阻挡片的上部位于盖板的上部腔体中且位于前侧上半插座部的前端板与前侧插接孔座之间,火线铜插针的L形铜片的连接片的上部位于盖板的上部腔体中。
上述盖板的前侧上半插座部的火线插针槽的直径与第一座体的前侧下半插座部的火线插针槽的直径相同,且两者同轴线前后相互对齐而形成第一安装座的火线插针孔。盖板由其前侧上半插座部的火线插针槽扣合在火线铜插针的铜棒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第一安装座与火线铜插针的铜棒紧配合固定在一起。盖板的前侧上半插座部的前插头槽的直径与第一座体的前侧下半插座部的前插头槽的直径相等,且两者同轴线前后相互对齐而形成第一安装座的开口向后的前插头孔,火线铜插针的铜棒的头部位于该前插头孔中。
上述零线铜插针的铜棒的直径与第一座体的后侧下半插座部的零线插针槽的直径相同,且零线铜插针的铜棒的尾部同轴线放置在第一座体的后侧下半插座部的零线插针槽中,零线铜插针的L形铜片的阻挡片的下部位于第一座体的后腔体中且位于后侧下半插座部的前端板与后腔体插接柱之间,L形铜片的连接片的下部位于后腔体中。零线铜插针的L形铜片的阻挡片的上部位于盖板的上部腔体中且位于后侧上半插座部的前端板与后侧插接孔座之间,零线铜插针的L形铜片的连接片的上部位于盖板的上部腔体中。
上述盖板的后侧上半插座部的零线插针槽的直径与第一座体的后侧下半插座部的零线插针槽的直径相同,且两者同轴线前后相互对齐而形成第一安装座的零线插针孔。盖板由其后侧上半插座部的零线插针槽扣合在零线铜插针的铜棒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第一安装座与零线铜插针的铜棒紧配合固定在一起。盖板的后侧上半插座部的后插头槽的直径与第一座体的后侧下半插座部的后插头槽的直径相等,且两者同轴线前后相互对齐而形成第一安装座的开口向后的后插头孔,零线铜插针的铜棒的头部位于该后插头孔中。
上述第一电线的左端依次设置在第一座体的火线线槽部的腔体中和火线线槽延伸部的腔体中。
上述第二电线的左端依次设置在第一座体的零线线槽部的腔体中和零线线槽延伸部的腔体中。
上述串联器件位于第一座体的前后向的中部的上表面上且位于盖板的上部腔体中。
上述盖板的火线扣合部扣合在第一电线的左端部位上,位于第一座体的火线线槽延伸部的上方,且与火线线槽延伸部从上下方向共同夹紧第一电线的左端部位。
上述盖板的零线扣合部扣合在第二电线的左端部位上,位于第一座体的零线线槽延伸部的上方,且与零线线槽延伸部从上下方向共同夹紧第二电线的左端部位。
上述盖板的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的2个插接限位孔分别套在第一座体的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的相应1个插接限位柱上,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的3个插接限位柱则分别穿过前侧电热片左端的相应一个限位孔而插入第一座体的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孔中,而使得盖板的右部边缘的前侧下端面和第一座体的盖板安装部的右部边缘的前侧上端面分别从上下方向贴合在前侧电热片的左端的上下表面上。
上述盖板的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的2个插接限位孔分别套在第一座体31的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的相应1个插接限位柱上,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的3个插接限位柱则分别穿过后侧电热片左端的相应一个限位孔而插入第一座体的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孔中,而使得盖板的右部边缘的后侧下端面和第一座体的盖板安装部的右部边缘的后侧上端面分别从上下方向贴合在后侧电热片的左端的上下表面上。
上述盖板的后插接板的下端位于第一座体的后插接槽中,盖板的3块左限位板的下端面与第一座体的相应一个左侧台阶的上端面相接触,盖板的前插接板的下端位于第一座体的前插接槽中,盖板的右限位板的下端面与第一座体的右侧台阶的上端面相接触。
上述盖板的孔柱插接件的2个插接孔座分别从上方套在第一座体的柱孔插接件的相应一个插接柱上,盖板的孔柱插接件的4个插接柱分别从上方插入第一座体的柱孔插接件的相应一个插接孔中。
上述盖板的半包围压条位于第一座体的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的上方,盖板由其半包围压条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与第一座体的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
上述所述的第一盖板安装部的第一下插头座部包括沿上下向设置的2个第一插头插接限位柱和沿第一下插头座部上侧的右侧边缘和前侧边缘的向上设置的插接板。第一下插头座部的左侧还设有基本呈半圆弧形的开口向上的第一下插头槽。
上述第二盖板安装部的第二下插头座部包括沿上下向设置的2个第二插头插接限位柱和沿第二下插头座部上侧的右侧边缘和前侧边缘的向上设置的第二插接板。第二下插头座部的左侧还设有基本呈半圆弧形的开口向上的第二下插头槽。
上述第二座体的第一盖板安装部还包括位于其左侧后部向左凸出且开口向上的火线线槽部、位于其上侧后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第一后插接槽、位于其右部边缘的前右侧台阶和位于其上侧前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第一前插接槽。
上述第一盖板安装部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左方靠近右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的向上凸起的等高的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位于其上侧右部的从左方靠近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前柱孔。所述1组前柱孔由2个插接孔组成。第一盖板安装部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左右向中部的第一腔体,且所述第一腔体与火线线槽部的腔体相连通。前柱孔的1个插接孔位于第一腔体中且位于第一盖板安装部的前部,另1个插接孔位于第一腔体中且位于第一盖板安装部的后部。
上述第二盖板安装部还包括位于其左侧后部向左凸出且开口向上的零线线槽部、位于其上侧后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第二后插接槽、位于其右部边缘的后右侧台阶和位于其上侧前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第二前插接槽。
上述第二盖板安装部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左方靠近右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的向上凸起的等高的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位于其上侧右部的从左方靠近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后柱孔。所述1组后柱孔由2个插接孔41-23-1组成:第二盖板安装部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左右向中部的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二腔体与零线线槽部的腔体相连通。后柱孔的1个插接孔位于第二腔体中且位于第二盖板安装部的前部,另1个插接孔位于第二腔体中且位于第二盖板安装部的后部。
上述盖板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左部边缘后部且开口向下的线槽扣合部。盖板的上插头座部包括沿上下向设置的2个插头插接限位柱和沿上插头座部下侧的右侧边缘和前侧边缘的向下设置的插接板。
上述盖板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后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后插接板、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2块右限位板和位于其下侧前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前插接板。
上述盖板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右部的从左方靠近右限位板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插接件。所述插接件由2个插接柱组成。盖板还包括位于其下侧的左右向中部的下部腔体。
上述盖板还包括位于其下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左方靠近右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且向下凸起的三角形的半包围压条,半包围压条的下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上述插头的插头基座的下侧设有与第一下插头座部的第一插头插接限位柱相应的开口向下的下孔座。插头基座的上侧设有与盖板的上插头座部的插头插接限位柱相应的开口向上的上孔座。插头基座的下侧前部靠近前侧边缘的后部和靠近右侧边缘的左部设有与第一下插头座部的插接板相应的下插接槽。插头基座的上侧前部靠近前侧边缘的后部和靠近右侧边缘的左部设有与盖板的上插头座部的插接板相应的上插接槽。插头基座的左侧中部设有向左凸出的基本呈圆柱形的扣合部。
上述火线插头由其插头基座的下孔座套在第一下插头座部的第一插头插接限位柱上,第一下插头座部的插接板插入相应的火线插头的下插接槽中。插头基座的扣合部的下部位于第一下插头座部的第一下插头槽中,并与第一下插头座部的第一下插头槽的内壁紧密贴合。插头基座的扣合部的上部位于前盖板的上插头座部的盖板插头槽中,并与前盖板的上插头座部的盖板插头槽的内壁紧密贴合,也即插头基座的扣合部被压紧密闭固定在第二座体与前盖板之间。第一电线的右端设置在第二座体的火线线槽部的腔体中。
上述零线插头由其插头基座的下孔座套在第二下插头座部的第二插头插接限位柱上,第二下插头座部的,第二插接板插入相应的零线插头的下插接槽中。插头基座的扣合部的下部位于第二下插头座部的第二下插头槽中,并与第二下插头座部的第二下插头槽的内壁紧密贴合。插头基座的扣合部的上部位于后盖板的上插头座部的盖板插头槽中,并与后盖板的上插头座部的盖板插头槽的内壁紧密贴合,也即插头基座的扣合部被压紧密闭固定在第二座体与前盖板之间。第二电线的右端设置在第二座体的零线线槽部的腔体中。
上述前盖板的线槽扣合部扣合在第一电线的右端部位上,且位于第二座体的火线线槽的的右端延伸部的上方,且与该右端延伸部从上下方向共同夹紧第一电线的右端部位。
上述后盖板的线槽扣合部扣合在第二电线的右端部位上,且位于第二座体的零线线槽部的右端延伸部的上方,且与该右端延伸部从上下方向共同夹紧第二电线的右端部位。
上述前盖板的孔柱插接限位件的2个插接限位孔分别套在第二座体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的相应1个前插接限位柱上,孔柱插接限位件的3个插接限位柱则分别穿过前侧电热片右端的相应一个限位孔而插入第二座体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孔中,而使得前前盖板的左部边缘的下端面和第二座体的第一盖板安装部的左部边缘的上端面分别从上下方向贴合在前侧电热片的右端的上下表面上。
上述后盖板的孔柱插接限位件的2个插接限位孔分别套在第二座体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的相应1个后插接限位柱上,孔柱插接限位件的3个插接限位柱则分别穿过后侧电热片右端的相应一个限位孔而插入第二座体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孔中,而使得后盖板的左部边缘的下端面和第二座体的第二盖板安装部的左部边缘的上端面分别从上下方向贴合在后侧电热片的右端的上下表面上。
上述前盖板的上插头座部的插头插接限位柱插入相应的火线插头的插头基座的下孔座中。前盖板的上插头座部的插接板插入相应的火线插头的上插接槽中。
上述后盖板的上插头座部的插头插接限位柱插入相应的零线插头的插头基座的下孔座中。后盖板的上插头座部的插接板插入相应的零线插头的上插接槽中。
上述前盖板的后插接板的下端位于第二座体的第二后插接槽中,后盖板的2块右限位板的下端面与第二座体的相应前右侧台阶的上端面相接触,前盖板的前插接板的下端位于第二座体的第一前插接槽中。
上述后盖板的后插接板的下端位于第二座体的第一后插接槽中,前盖板的2块右限位板的下端面与第二座体的相应后右侧台阶的上端面相接触,后盖板的前插接板的下端位于第二座体的第二前插接槽中。
上述前盖板的插接件的2个插接柱分别从上方套在第二座体的前柱孔的相应一个插接孔中。
上述后盖板的插接件的2个插接柱分别从上方套在第二座体的后柱孔的相应一个插接孔中。
上述前盖板的半包围压条位于第二座体的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的上方,前盖板由其半包围压条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与第二座体的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
上述后盖板的半包围压条位于第二座体的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的上方,后盖板由其半包围压条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与第二座体的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
以上述自发热式地板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还有:第一安装座的盖板还包括贯通其板体上下向的2个通孔,其中一个是注胶孔,另一个是排气孔。绝缘胶通过盖板的注胶孔注满第一安装座的主腔体中直至从排气孔中溢出,从而使得包括串联器件、串联器件与2片电热片的电连接部位、火线铜插针的位于第一安装座的主腔体中的部位、火线铜插针与第一电线的电连接部位、零线铜插针的位于第一安装座的主腔体中的部位、零线铜插针与第二电线的电连接部位在内的所有电路裸露部位均处于绝缘密封状态。
上述第二安装座的盖板还包括贯通其板体上下向的2个通孔,其中一个是注胶孔,另一个是排气孔。绝缘胶通过各盖板的注胶孔注满各盖板与第二座体形成的相应的空间中直至从排气孔中溢出,从而使得包括铜构件、各铜构件与相应的电热片的电连接部位、第一电线的右端部分和第二电线的右端部分均处于绝缘密封状态。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与电热片的安装均采用组装的方式,结构简单,便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而且成品率较高。
(2)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的电热式组件中的所有电连接部位均被固定设置在相应的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的腔体中,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电热式组件是一种密封性较好的电热式组件,不会产生漏电现象,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的电热式组件中的所有电连接部位均被固定设置在相应的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的腔体中,通过将绝缘胶压注到并注满相应的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的腔体中,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电热式组件的绝缘密封性。
(4)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的电热式组件的电热片的导电发热层优选800至1000目的石墨粉作为主要的导电材料,使得整个电热片的不同部位的温度非常接近,最大的温度差值也能保持在1度以内,从而整个电热片发热较为均匀,而且导电发热层和铜皮被压实真空密封在两块环氧树脂薄板之间,避免了电极处产生较大的电流,使电极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5)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的电热式组件的电热片的导电发热层和铜皮被压实密封在两块环氧树脂薄板之间,使导电发热层和铜皮与空气隔绝,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热片的使用寿命。
(6)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的电热式组件中还设有温度开关或自恢复保险丝。温度开关是一种用双金属片作为感温元件的温度开关,当电热式组件正常工作时,双金属片处于自由状态,触点处于闭合状态。当温度升高至动作温度值时,双金属元件受热产生内应力而迅速动作,打开触点而切断电路,从而起到热保护地板的作用。当温度降到设定温度时触点自动闭合,恢复正常工作状态,无需人工更换,结构简单可靠。
(7)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以设置在其上部主体和底板构成的内部腔体中的电热片作为发热元件,还在上部主体和底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插接限位部和插接支撑部,可将自发热式地板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牢牢的嵌接固定在自发热式地板中,结构简单可靠,而且便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
(8)本实用新型的电热式组件的电热片设置在自发热式地板的底板的凹槽中,自发热式地板的底板与上部主体的材质相同且通过聚氨酯热熔胶直接粘结成为一体,避免了不同材质之间相互粘结受热胀冷缩影响而产生开裂的问题;还通过粘结剂使得电热片的上侧面粘结在上部面板上,以及使得电热片的下侧面粘结在底板上,结构可靠。
(9)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和相邻的相应的自发热式地板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在相互固定连接配合且电连接时,可以采用沿地板长边方向也即左右方向相互插接固定连接配合且电连接;还可以采用沿地板左右方向的外侧部位的前后方向相互插接固定连接配合且电连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适应不同的安装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的示意图;
图2为从图1的左后上方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3为从图1的前方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4为从图1的左方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上部主体和底板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A-A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底板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电热式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电热式组件去掉第一安装座及第二安装座的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电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的传输单元及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9中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的第一座体的示意图;
图14为从下方向上观察图9中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的盖板的示意图;
图15为图9中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的第二座体的示意图;
图16为从下方向上观察图9中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的盖板的示意图;
图17为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从图17的下方观察时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从图17的左后上方观察时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20为在图19所示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中去掉盖板后所剩下的第一座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0-1为图20中II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21为图17中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的盖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从图21的下方向上观察时第一安装座的盖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3为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24为从图23的下方观察时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25为在图24所示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中去掉盖板和插头后所剩下的第二座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5-1为图25中III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的盖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7为从图26的下方向上观察时第二安装座的盖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8为图12中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的插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29为从图28的右后下方向上观察时的插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30为图9所示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与另一块相同结构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在相互插接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的另一种电热式组件的示意图;
图32为从图31的左后上方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33为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34为从图33的前方观察时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35为由图33所示的连接件将1个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和另1个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固定连接在一起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应用在自发热式地板系统中时的与其配合使用的供电线路的示意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应用在自发热式地板系统中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自发热式地板1,第一自发热式地板101,第二自发热式地板102,第三自发热式地板103,第四自发热式地板104,第五自发热式地板105,第六自发热式地板106,
上部主体11,插接限位部11-1,左插接限位部11-11,右插接限位部11-12,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遮盖部11-1-3,上插接榫11-2,下部缺口11-3,
底板12,插接支撑部12-1,左插接支撑部12-11,右插接支撑部12-12,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托板部12-1-3,下插接榫12-2,上部缺口12-3,上部凹槽12-4,上部前凹槽12-4a,上部后凹槽12-4b,电线槽12-5,前电线槽12-5a,后电线槽12-5b,
插接部位13,插接榫13-1,插接槽13-2,
电热式组件200,
电路装置20,传输单元21,火线单元21a,零线单元21b,铜套21-1,火线铜套21-1a,零线铜套21-1b,传输件21-2,火线传输件(第一电线)21-2a,零线传输件(第二电线)21-2b,铜插针21-3,火线铜插针21-3a,零线铜插针21-3b,铜棒21-3-1,L形铜片21-3-2,阻挡片21-3-2a,连接片21-3-2b,
电热片22,前侧电热片22a,后侧电热片22b,导电发热层22-1,电极铜皮22-2,压贴段22-2-1,连接段22-2-2,环氧树脂外层22-3,焊点22-4,限位孔22-5,串联器件23,铜构件24,火线铜构件24-1,零线铜构件24-2,
第一安装座30,上部限位槽30-1,插接孔30-2,前插座30-3,插接孔30-4,后插座30-5,
第一座体31,前段连接部31a,盖板安装部31b,后段连接部31c,下部限位槽31-1,前上限位槽部31-2,前卡接扣部31-3,后上限位槽部31-4,后卡接扣部31-5,前侧下半插座部31-6,前插头槽31-6-1,前端板31-6-2,火线插针槽31-6-3,后侧下半插座部31-7,后插头槽31-7-1,前端板31-7-2,零线插针槽31-7-3,火线线槽部31-8,零线线槽部31-9,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a,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b,插接限位柱31-10-1,插接限位孔31-10-2,后插接槽31-11,左侧台阶31-12,前插接槽31-13,右侧台阶31-14,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柱孔插接件31-16,插接柱31-16-1,插接孔31-16-2,前腔体31-17,后腔体31-18,火线线槽延伸部31-19-1,零线线槽延伸部31-19-2,
盖板32,上限位槽32-1,注胶孔32-2,排气孔32-3,前侧上半插座部32-4,前插头槽32-4-1,前端板32-4-2,火线插针槽32-4-3,后侧上半插座部32-5,后插头槽32-5-1,前端板32-5-2,零线插针槽32-5-3,火线扣合部32-6,零线扣合部32-7,孔柱插接限位件32-8,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a,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b,插接限位孔32-8-1,插接限位柱32-8-2,后插接板32-9,左限位板32-10,前插接板32-11,右限位板32-12,半包围压条32-13,孔柱插接件32-14,插接孔座32-14-1,插接柱32-14-2,上部腔体32-15,
第二安装座40,上部限位槽40-1,
第二座体41,前段连接部41a,第一盖板安装部41b,中段连接部41c,第二盖板安装部41d,后段连接部41e,下部限位槽41-1,前上限位槽部41-2,前卡接扣部41-3,后上限位槽部41-4,后卡接扣部41-5,中上限位槽部41-6,
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第一插头插接限位柱41-7-1,插接板41-7-2,第一下插头槽41-7-3,火线线槽部41-8,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前插接限位柱41-9-1,前插接限位孔41-9-2,第一后插接槽41-10,前右侧台阶41-11,第一前插接槽41-12,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13,前柱孔41-14,插接孔41-14-1,火线线槽延伸部41-15,
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第二插头插接限位柱41-16-1,第二插接板41-16-2,第二下插头槽41-16-3,零线线槽部41-17,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后插接限位柱41-18-1,后插接限位孔41-18-2,第二后插接槽41-19,后右侧台阶41-20,第二前插接槽41-21,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22,后柱孔41-23,插接孔41-23-1,零线线槽延伸部41-24,
盖板42,前盖板42a,后盖板42b,上限位槽42-1,注胶孔42-2,排气孔42-3,上插头座部42-4,插头插接限位柱42-4-1,插接板42-4-2,线槽扣合部42-5,孔柱插接限位件42-6,插接限位孔42-6-1,插接限位柱42-6-2,后插接板42-7,右限位板42-8,前插接板42-9,插接件42-10,插接柱42-10-1,下部腔体42-11,半包围压条42-12,
插头43,火线插头43a,零线插头43b,插头基座43-1,下孔座43-1-1,上孔座43-1-2,下插接槽43-1-3,上插接槽43-1-4,扣合部43-1-5,圆柱形插头43-2,
连接件5,连接部51,弹性卡接部52,端面52a,变形槽53 ,
供电线路600,
供电插座6,火线供电插座6a,零线供电插座6b,座体61,座体主部61-1,连接套部61-2,插接孔61-2a,注塑连接部61-3,供电插钉62,
护套线7,第一电线71,第二电线7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方式的方位按照图1所示的方位描述,以图1的左右方向也即以地板的长边方向为左右方向;以图1的上下方向也即以地板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以图1的前后方向也即以地板短边方向为前后方向,还将相对靠近地板中心的的部位称为内侧,将相对远离地板中心的部位称为外侧。
(实施例1、自发热式地板)
见图1,本实施例的自发热式地板1包括地板主体和电热式组件(200)。地板主体包括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上部主体11从上方粘结固定在底板12上构成地板主体。
见图1和图2,自发热式地板1的基本形状为长方体形,自发热式地板1的地板主体的前后两侧设有插接部位13。位于自发热式地板1的地板主体的前侧的插接部位13为插接榫13-1,位于自发热式地板1的地板主体的后侧的插接部位13为相应的插接槽13-2。插接榫13-1是使用时与前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板的插接槽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插接槽13-2是使用时与后侧相邻的相应的自发热式地板的插接榫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
见图1、图3和图5,上部主体11为木质材料制成的一体件。上部主体11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上部主体11的左右两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插接限位部11-1,上部主体11的前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下部向前凸出的上插接榫11-2,以及上部主体11的后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开口向后和向下的下部缺口11-3。
见图5,所述的2个插接限位部11-1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右插接限位部11-12。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截面的下侧轮廓与第一安装座30的截面的上侧轮廓相应;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截面的下侧轮廓与第二安装座40的截面的上侧轮廓相应。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1-1-1的开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盖部11-1-3为板体,且遮盖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
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包括均沿上部主体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盖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1-1-1的开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盖部11-1-3为板体,且遮盖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且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与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相对于经过地板主体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水平面对称设置。
见图3、图6和图8,底板12为木质材料制成的一体件。底板12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底板12的左右两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插接支撑部12-1,底板12的前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与上部主体11的上插接榫11-2相应的上部向前凸出的下插接榫12-2,底板12的后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与上部主体11的下部缺口11-3相应的开口向后和向上的上部缺口12-3,底板12的中间部位的上表面分前后沿左右方向设置2条开口向上的上部凹槽12-4,底板12还在其2条上部凹槽12-4的朝向上方的槽壁上沿左右方向各设有1条开口向上的电线槽12-5。
见图5,所述的2个插接支撑部12-1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为左插接支撑部12-11和右插接支撑部12-12。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截面的上侧轮廓与第一安装座30的截面的下侧轮廓相应;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截面的上侧轮廓与第二安装座40的截面的下侧轮廓相应。底板12的2个左插接支撑部12-11相对于经过底板12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直线的铅垂面对称设置。底板12的每个插接支撑部12-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从内向外的次序依次设置。凹槽部12-1-1的开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托板部12-1-3为板体,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
底板12的下插接榫12-2与上部主体11的上插接榫11-2共同形成自发热式地板1的插接榫13-1;底板12的上部缺口12-3与上部主体11的下部缺口11-3共同形成自发热式地板1的插接槽13-2。
见图6,底板12的所述的2条上部凹槽12-4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上部前凹槽12-4a和上部后凹槽12-4b。2条上部凹槽12-4均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上部凹槽12-4的深度为0.3至1.1毫米(本实施例为0.7毫米),且上部前凹槽12-4a和上部后凹槽12-4b的大小相同。
见图6,底板12的所述2条电线槽12-5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电线槽12-5a和后电线槽12-5b。2条电线槽12-5均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
见图9、图10、图17、图23和图30,电热式组件200包括电路装置20、第一安装座30和第二安装座40。第一安装座30是使用时由其插座部位与相邻的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二安装座40的插头部位相互密闭插接且电连接的部件;第二安装座40是使用时由其插头部位与相邻的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一安装座30的插座部位相互密闭插接且电连接的部件。
见图10至图12,电路装置20包括传输单元21、电热片22、串联器件23和铜构件24。铜构件24为裸铜线。铜构件24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火线铜构件24-1和零线铜构件24-2。
见图1、图9和图12,电路装置20的传输单元21由火线单元21a和零线单元21b组成,火线单元21a和零线单元21b均包括依次电连接的铜套21-1、传输件21-2和铜插针21-3。传输件21-2为包覆有绝缘塑料包皮的单铜芯电线。火线单元21a的铜套21-1、传输件21-2和铜插针21-3依次为火线铜套21-1a、火线传输件21-2a和火线铜插针21-3a;零线单元21b的铜套21-1、传输件21-2和铜插针21-3依次为零线铜套21-1b、零线传输件21-2b和零线铜插针21-3b。上述的火线传输件21-2a又称为第一电线,零线传输件21-2b又称为第二电线。
见图9,电路装置20的电热片22有1至5片,本实施例的电热片22有2片,其结构形状相对应,每片电热片22均为在左右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2片电热片22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前侧电热片22a和后侧电热片22b,前侧电热片22a和后侧电热片22b相互平行设置。
见图10和图11,电热片22为外购,由常州中英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其主要结构是:将导电发热材料(本实施例采用的导电发热材料为800目至1000目的石墨粉,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用碳晶粉代替上述石墨粉,该碳晶粉由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26524.3的文献所公开)和树脂粘结剂(如环氧树脂粘结剂,或聚胺酯树脂粘结剂,或三聚氰胺粘结剂等,本实施例采用环氧树脂粘结剂),搅拌均匀得到导电涂料,其中,导电发热材料占导电涂料总重量的20%-85%。然后将导电涂料按照方带状的形状在以网状玻璃纤维为骨架的预固化的环氧树脂薄板(薄板厚度为0.2毫米,其中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的重量比为1比1)上通过丝网印刷工艺印刷方带状导电发热层22-1,并使印刷层在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温度下,在1分钟内进行固化,且导电发热层22-1的宽度为环氧树脂薄板的宽度的1/2至3/4(本实施例的导电发热层22-1的宽度为环氧树脂薄板的宽度的2/3)。在导电发热层固化完毕后,立即将一条0.05毫米厚的“L”形的铜皮作为电极铜皮22-2覆盖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之上,该电极铜皮称为左端电极铜片,而将另一条0.05毫米厚的“L”形的电极铜皮22-2覆盖在导电发热层的右端之上,该电极铜皮称为右端电极铜片,所述2片电极铜皮22-2均由按照前后方向设置的压贴段22-2-1和按照左右方向设置且位于左右向外侧的连接段22-2-2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22-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然后用压机将另一块同样的含有玻璃纤维的预固化的环氧树脂薄板通过热压,使得上层的环氧树脂薄板与下层的环氧树脂薄板因软化熔融而密闭固定在一起,而使带状导电发热层22-1和电极铜皮22-2被压实并密封在两块环氧树脂薄板之间,使石墨粉的游离较小,两块环氧树脂薄板则形成环氧树脂外层22-3,从而得到厚度为0.5毫米的碳墨薄板。环氧树脂外层22-3的包覆在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处的部位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再将该缺口设置成焊点22-4(所述设置成焊点是指用电烙铁将焊锡及助焊剂松香通过加热熔化方式设置在一个元器件的所需电连接部位。装配时直接用电烙铁将其熔化,再将另一个元器件的引脚伸入其中,自然冷却后即完成了所述的2个元器件的电连接)从而成为相应的位于电热片22左端的左端电极或位于电热片22右端的右端电极。电热片22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组限位孔22-5。所述的一组限位孔22-5为3至8个(本实施例为5个)在上下向上贯通环氧树脂外层22-3的通孔。
串联器23件为温度开关或自恢复保险丝或铜导线,本实施例采用温度开关,该温度开关是成都盛威尔电子有限公司制造的型号为BW-9700的温度开关。串联器件23串联在前侧电热片22a与后侧电热片22b之间,具体结构是:串联器件23的一端与前侧电热片22a的左端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22-2-2处的焊点22-4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侧电热片22的左端电极铜皮22-2与串联器件23的相应一端电连接;串联器件23的另一端与后侧电热片22b的左端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22-2-2处的焊点22-4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侧电热片22b的左端电极铜皮22-2与串联器件23的另一端电连接。
见图9和图17,第一安装座30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一座体31和从上方向下插接在第一座体31上的盖板32。第一座体31和盖板32均为注塑一体件。
见图13和图17,第一座体31基本呈长条状块体,按照从前向后的次序由前段连接部31a、盖板安装部31b和后段连接部31c依次相连构成。第一座体31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右部的开口向下的贯通其前后的下部限位槽31-1。
见图13和图17,前段连接部31a包括位于其上侧右部的开口向上的前上限位槽部31-2和位于其左侧且向左凸出的卡接方向向后的前卡接扣部31-3。
见图13和图17,后段连接部31c包括位于其上侧右部的开口向上的后上限位槽部31-4和位于其左侧且向左凸出的卡接方向向后的后卡接扣部31-5。
见图13和图18,盖板安装部31b包括位于其左侧前部且向左凸出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位于其左侧后部且向左凸出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位于其右侧前部向右凸出且开口向上的火线线槽部31-8、位于其右侧后部向右凸出且开口向上的零线线槽部31-9和位于其上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的2组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盖板安装部3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右部前侧且从左方靠近火线线槽部31-8的开口向上的火线线槽延伸部31-19-1和位于其上侧右部后侧且从左方靠近零线线槽部31-9的开口向上的零线线槽延伸部31-19-2。
见图13和图20,所述2组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a和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b;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a和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b均由2个插接限位柱31-10-1和3个插接限位孔31-10-2组成。
盖板安装部31b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包括铅垂设置的前端板31-6-2和开口向上、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后端与外界相通的半圆柱形的前插头槽31-6-1,前插头槽31-6-1的前端由上述前端板31-6-2封闭;该前端板31-6-2上设有开口向上、轴线与前插头槽31-6-1的轴线相同、直径较小于前插头槽31-6-1的半圆柱形的火线插针槽31-6-3。
盖板安装部31b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包括铅垂设置的前端板31-7-2和开口向上、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后端与外界相通的半圆柱形的后插头槽31-7-1,后插头槽31-7-1的前端由上述前端板31-7-2封闭;该前端板31-7-2上设有开口向上、轴线与后插头槽31-7-1的轴线相同、直径较小于后插头槽31-7-1的半圆柱形的零线插针槽31-7-3。
见图13、图20和图20-1,盖板安装部3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后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后插接槽31-11、位于其左部边缘(错开前侧下半插座部31-6和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3个左侧台阶31-12、位于其上侧前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前插接槽31-13和位于其右部边缘前后向中部的右侧台阶31-14。盖板安装部3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右方靠近左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的向上凸起的等高的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且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通过前侧下半插座部31-6和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相连通,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上端面和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上端面均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盖板安装部3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从右方靠近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柱孔插接件31-16。所述1组柱孔插接件31-16由2个插接柱31-16-1和4个插接孔31-16-2组成。盖板安装部3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前部的左右向中部的前腔体31-17和位于其上侧后部的左右向中部的后腔体31-18,且所述前腔体31-17与火线线槽部31-8的腔体相连通,所述后腔体31-18与零线线槽部31-9的腔体相连通;柱孔插接件31-16的1个插接柱31-16-1为前腔体插接柱,位于前腔体31-17中且位于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前端板31-6-2的前方,另1个插接柱31-16-1为后腔体插接柱,位于后腔体31-18中且位于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前端板31-7-2的前方。
见图21,盖板32包括位于其上侧右部的开口向上的与第一座体31的前上限位槽部31-2和后上限位槽部31-4相对应的上限位槽32-1。盖板32还包括贯通其板体上下向的2个通孔,其中一个是注胶孔32-2,另一个是排气孔32-3。
见图14和图22,盖板32还包括位于其左侧前部且向左凸出的前侧上半插座部32-4、位于其左侧后部且向左凸出的后侧上半插座部32-5、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前部且开口向下的火线扣合部32-6、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后部且开口向下的零线扣合部32-7和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的2组孔柱插接限位件32-8。所述2组孔柱插接限位件32-8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a和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b;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a和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b均由2个插接限位孔32-8-1和3个插接限位柱32-8-2组成。
盖板32的前侧上半插座部32-4包括铅垂设置的前端板32-4-2和开口向下、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后端与外界相通的半圆柱形的前插头槽32-4-1,前插头槽32-4-1的前端由上述前端板32-4-2封闭;该前端板32-4-2的上端设有开口向下、轴线与前插头槽32-4-1的轴线相同、直径较小于前插头槽32-4-1的半圆柱形的火线插针槽32-4-3。
盖板32的后侧上半插座部32-5包括铅垂设置的前端板32-5-2和开口向下、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后端与外界相通的半圆柱形的后插头槽32-5-1,后插头槽32-5-1的前端由上述前端板32-5-2封闭;该前端板32-5-2的下端设有开口向下、轴线与后插头槽32-5-1的轴线相同、直径较小于后插头槽32-5-1的半圆柱形的零线插针槽32-5-3。
盖板3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后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后插接板32-9、位于其下侧左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3块左限位板32-10、位于其下侧前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前插接板32-11和位于下侧右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右限位板32-12。盖板3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右方靠近左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且向下凸起的半包围压条32-13,半包围压条32-13的下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盖板3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左部的从右方靠近半包围压条32-13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孔柱插接件32-14。所述1组孔柱插接件32-14由2个插接孔座32-14-1和4个插接柱32-14-2组成。盖板3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的左右向中部的上部腔体32-15,孔柱插接件32-14的2个插接孔座32-14-1均位于上部腔体32-15中,且其中的1个插接孔座32-14-1为前侧插接孔座,位于前侧上半插座部32-4的前端板32-4-2的前方,另1个插接孔座32-14-1为后侧插接孔座,位于上半插座部32-5的前端板32-5-2的前方。
见图12,电路装置20的传输单元21的火线铜插针21-3a和零线铜插针21-3b均包括铜棒21-3-1和L形铜片21-3-2。L形铜片21-3-2由左右向铅垂设置的阻挡片21-3-2a和前后向铅垂设置的连接片21-3-2b首尾相连构成。铜棒21-3-1的尾部铆接固定在L形铜片21-3-2的阻挡片21-3-2a上而构成相应的铜插针21-3,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后端开有用于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孔。
见图10,火线铜插针21-3a的铜棒21-3-1的直径与第一座体31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火线插针槽31-6-3的直径相同,且火线铜插针21-3a的铜棒21-3-1的尾部同轴线放置在第一座体31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火线插针槽31-6-3中,火线铜插针21-3a的L形铜片21-3-2的阻挡片21-3-2a的下部位于第一座体31的前腔体31-17中且位于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前端板31-6-2与前腔体插接柱31-16-1之间,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下部位于前腔体31-17中。
第一电线21-2a的左端依次设置在第一座体31的火线线槽部31-8的腔体中和火线线槽延伸部31-19-1的腔体中,第一电线21-2a的裸露出铜导线的左端头部穿过火线铜插针21-3a的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连接孔并焊接在该连接片21-3-2b的后端部位而与火线铜插针21-3a电连接。
见图10,零线铜插针21-3b的铜棒21-3-1的直径与第一座体31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零线插针槽31-7-3的直径相同,且零线铜插针21-3b的铜棒21-3-1的尾部同轴线放置在第一座体31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零线插针槽31-7-3中,零线铜插针21-3b的L形铜片21-3-2的阻挡片21-3-2a的下部位于第一座体31的后腔体31-18中且位于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前端板31-7-2与后腔体插接柱31-16-1之间,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下部位于后腔体31-18中。
第二电线21-2b的左端依次设置在第一座体31的零线线槽部31-9的腔体中和零线线槽延伸部31-19-2的腔体中,第二电线21-2b的裸露出铜导线的左端头部穿过零线铜插针21-3b的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连接孔并焊接在该连接片21-3-2b的后端部位而与零线铜插针21-3b电连接。
见图10,前侧电热片22a位于第一电线21-2a的上方,前侧电热片22a由其左端的2个限位孔22-5套在第一座体31的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a的2个插接限位柱31-10-1上;后侧电热片22b位于第二电线21-2b的上方,后侧电热片22b由其左端的2个限位孔22-5套在第一座体31的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b的2个插接限位柱31-10-1上。串联器件23位于第一座体31的前后向的中部的上表面上。
盖板32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第一座体31的盖板安装部31b上而构成第一安装座30。其中:
① 盖板32的上部腔体32-15与第一座体31的前腔体31-17和后腔体31-18相互连通,共同构成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串联器件23位于盖板32的上部腔体32-15中。
② 盖板32的上限位槽32-1的截面形状与第一座体31的前上限位槽部31-2和后上限位槽部31-4的截面形状相同,且在左右向和上下向上相互对齐,盖板32的上限位槽32-1位于第一座体31的前上限位槽部31-2和后上限位槽部31-4之间,从而第一座体31的前上限位槽部31-2、盖板32的上限位槽32-1和第一座体31的后上限位槽部31-4形成贯通第一安装座30的上部限位槽30-1。
③ 盖板32的前侧上半插座部32-4的火线插针槽32-4-3的直径与第一座体31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火线插针槽31-6-3的直径相同,且两者同轴线前后相互对齐而形成第一安装座30的火线插针孔。盖板32由其前侧上半插座部32-4的火线插针槽32-4-3扣合在火线铜插针21-3a的铜棒21-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第一安装座30与火线铜插针21-3a的铜棒21-3-1紧配合固定在一起。
火线铜插针21-3a的L形铜片21-3-2的阻挡片21-3-2a的上部位于盖板32的上部腔体32-15中且位于前侧上半插座部32-4的前端板32-4-2与前侧插接孔座32-14-1之间,火线铜插针21-3a的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上部位于盖板32的上部腔体32-15中。
盖板32的前侧上半插座部32-4的前插头槽32-4-1的直径与第一座体31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前插头槽31-6-1的直径相等,且两者同轴线前后相互对齐而形成第一安装座30的开口向后的插接孔30-2,火线铜插针21-3a的铜棒21-3-1的头部位于该插接孔30-2中,并且盖板32的前侧上半插座部32-4与第一座体31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共同构成第一安装座30的位于其左侧前部且向左凸出的前插座30-3。
④ 盖板32的后侧上半插座部32-5的零线插针槽32-5-3的直径与第一座体31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零线插针槽31-7-3的直径相同,且两者同轴线前后相互对齐而形成第一安装座30的零线插针孔。盖板32由其后侧上半插座部32-5的零线插针槽32-5-3扣合在零线铜插针21-3b的铜棒21-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第一安装座30与零线铜插针21-3b的铜棒21-3-1紧配合固定在一起。
零线铜插针21-3b的L形铜片21-3-2的阻挡片21-3-2a的上部位于盖板32的上部腔体32-15中且位于后侧上半插座部32-5的前端板32-5-2与后侧插接孔座32-14-1之间,零线铜插针21-3b的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上部位于盖板32的上部腔体32-15中。
盖板32的后侧上半插座部32-5的后插头槽32-5-1的直径与第一座体31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后插头槽31-7-1的直径相等,且两者同轴线前后相互对齐而形成第一安装座30的开口向后的插接孔30-4,零线铜插针21-3b的铜棒21-3-1的头部位于该插接孔30-4中,并且盖板32的后侧上半插座部32-5与第一座体31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共同构成第一安装座30的位于其左侧后部且向左凸出的后插座30-5。
⑤ 盖板32的火线扣合部32-6扣合在第一电线21-2a的左端部位上,位于第一座体31的火线线槽延伸部31-19-1的上方,且与火线线槽延伸部31-19-1从上下方向共同夹紧第一电线21-2a的左端部位。
盖板32的零线扣合部32-7扣合在第二电线21-2b的左端部位上,位于第一座体31的零线线槽延伸部31-19-2的上方,且与零线线槽延伸部31-19-2从上下方向共同夹紧第二电线21-2b的左端部位。
⑥ 盖板32的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a的2个插接限位孔32-8-1分别套在第一座体31的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a的相应1个插接限位柱31-10-1上,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a的3个插接限位柱32-8-2则分别穿过前侧电热片22a左端的相应一个限位孔22-5而插入第一座体31的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a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孔31-10-2中,而使得盖板32的右部边缘的前侧下端面和第一座体31的盖板安装部31b的右部边缘的前侧上端面分别从上下方向贴合在前侧电热片22a的左端的上下表面上。
盖板32的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b的2个插接限位孔32-8-1分别套在第一座体31的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b的相应1个插接限位柱31-10-1上,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b的3个插接限位柱32-8-2则分别穿过后侧电热片22b左端的相应一个限位孔22-5而插入第一座体31的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b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孔31-10-2中,而使得盖板32的右部边缘的后侧下端面和第一座体31的盖板安装部31b的右部边缘的后侧上端面分别从上下方向贴合在后侧电热片22b的左端的上下表面上。
⑦ 盖板32的后插接板32-9的下端位于第一座体31的后插接槽31-11中,盖板32的3块左限位板32-10的下端面与第一座体31的相应一个左侧台阶31-12的上端面相接触,盖板32的前插接板32-11的下端位于第一座体31的前插接槽31-13中,盖板32的右限位板32-12的下端面与第一座体31的右侧台阶31-14的上端面相接触。
⑧ 盖板32的孔柱插接件32-14的2个插接孔座32-14-1分别从上方套在第一座体31的柱孔插接件31-16的相应一个插接柱31-16-1上,盖板32的孔柱插接件32-14的4个插接柱32-14-2分别从上方插入第一座体31的柱孔插接件31-16的相应一个插接孔31-16-2中。
⑨ 盖板32的半包围压条32-13位于第一座体31的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的上方,盖板32由其半包围压条32-13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与第一座体31的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
⑩ 用绝缘胶(采用上海东和胶粘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H-54水性聚氨酯胶)通过盖板32的注胶孔32-2注满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直至从排气孔32-3中溢出,从而使得包括串联器件23、串联器件23与2片电热片22的电连接部位、火线铜插针21-3a的位于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的部位、火线铜插针21-3a与第一电线21-2a的电连接部位、零线铜插针21-3b的位于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的部位、零线铜插针21-3b与第二电线21-2b的电连接部位在内的所有电路裸露部位均处于绝缘密封状态。
见图9和图10,第二安装座40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二座体41、从上方向下插接在第二座体41上的盖板42和插头43。第二座体41、盖板42均为注塑一体件。插头43为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盖板42有两块,其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两块盖板42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前盖板42a和后盖板42b。插头43有两个,其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两个插头43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火线插头43a和零线插头43b。
见图15和图23,第二座体41基本呈长条状块体,按照从前向后的次序由前段连接部41a、第一盖板安装部41b、中段连接部41c、第二盖板安装部41d和后段连接部41e依次相连构成。第二座体41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左部的开口向下的贯通其前后的下部限位槽41-1。
见图15和图23,前段连接部41a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开口向上的前上限位槽部41-2和位于其右侧且向右凸出的卡接方向向前的前卡接扣部41-3,且前卡接扣部41-3与第一座体31的前卡接扣部31-3相对应,使用时第二座体41的前卡接扣部41-3与相应的相邻的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一座体31的前卡接扣部31-3形成相互间在前后方向上的插接配合,从而形成该电热式组件200与相应的相邻的相同结构的电热式组件200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固定连接。
见图15和图23,后段连接部41e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开口向上的后上限位槽部41-4和位于其右侧且向右凸出的卡接方向向前的后卡接扣部41-5,且后卡接扣部41-5与第一座体31的后卡接扣部31-5相对应,使用时第二座体41的后卡接扣部41-5与相应的相邻的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一座体31的后卡接扣部31-5形成相互间在前后方向上的插接配合,从而形成该电热式组件200与相应的相邻的相同结构的电热式组件200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固定连接。
见图15和图23,中段连接部41c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开口向上的中上限位槽部41-6。
见图15、图25和图25-1,第一盖板安装部41b包括位于其右侧后部且向右凸出的第一下插头座部41-7、位于其左侧后部向左凸出且开口向上的火线线槽部41-8和位于其上侧左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所述的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第一下插头座部41-7包括沿上下向设置的2个第一插头插接限位柱41-7-1和沿第一下插头座部41-7上侧的右侧边缘和前侧边缘的向上设置的插接板41-7-2。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左侧设有基本呈半圆弧形的开口向上的第一下插头槽41-7-3。所述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由2个前插接限位柱41-9-1和3个前插接限位孔41-9-2组成。
见图15,第一盖板安装部4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后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第一后插接槽41-10、位于其右部边缘(错开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前右侧台阶41-11和位于其上侧前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第一前插接槽41-12。第一盖板安装部4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左方靠近右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的向上凸起的等高的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13,。第一盖板安装部4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右部的从左方靠近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13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前柱孔41-14。所述1组前柱孔41-14由2个插接孔41-14-1组成。第一盖板安装部41b还包括位于位于其上侧从右方靠近火线线槽部41-8的开口向上的火线线槽延伸部41-15,且右侧与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第一下插头槽41-7-3相连通;前柱孔41-14的1个插接孔41-14-1位于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右部上侧前部,另1个插接孔41-14-1位于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右部上侧后部。
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结构与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结构基本相同,包括位于其右侧后部且向右凸出的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位于其左侧后部向左凸出且开口向上的零线线槽部41-17和位于其上侧左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
所述的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包括沿上下向设置的2个第二插头插接限位柱41-16-1和沿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上侧的右侧边缘和前侧边缘的向上设置的第二插接板41-16-2。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的左侧设有基本呈半圆弧形的开口向上的第二下插头槽41-16-3。所述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由2个后插接限位柱41-18-1和3个后插接限位孔41-18-2组成。
第二盖板安装部41d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后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第二后插接槽41-19、位于其右部边缘(错开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的后右侧台阶41-20和位于其上侧前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第二前插接槽41-21。第二盖板安装部41d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左方靠近右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的向上凸起的等高的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22。第二盖板安装部41d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右部的从左方靠近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22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后柱孔41-23。所述1组后柱孔41-23由2个插接孔41-23-1组成。第二盖板安装部41d还包括位于其上侧从右方靠近零线线槽部41-17的开口向上的零线线槽延伸部41-24,且右侧与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的第二下插头槽41-16-3相连通;后柱孔41-23的1个插接孔41-23-1位于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右部上侧前部,另1个插接孔41-23-1位于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右部上侧后部。
见图16和图26,两个盖板42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均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开口向上的与第二座体41的前上限位槽部41-2、后上限位槽部41-4和中上限位槽部41-6相对应的上限位槽42-1。盖板42还包括贯通其板体上下向的2个通孔,其中一个是注胶孔42-2,另一个是排气孔42-3。
见图27,盖板42还包括位于其右侧后部且向右凸出的上插头座部42-4、位于其下侧左部边缘后部且开口向下的线槽扣合部42-5和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孔柱插接限位件42-6。所述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由2个插接限位孔42-6-1和3个插接限位柱42-6-2组成。
盖板42的上插头座部42-4包括沿上下向设置的2个插头插接限位柱42-4-1和沿上插头座部42-4下侧的右侧边缘和前侧边缘的向下设置的插接板42-4-2。上插头座部42-4的左侧设有与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第一下插头槽41-7-3相应的开口向下的盖板插头槽42-4-3。
盖板4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后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后插接板42-7、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2块右限位板42-8和位于其下侧前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前插接板42-9。
盖板4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右部的从左方靠近右限位板42-8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插接件42-10。所述插接件42-10由2个插接柱42-10-1组成。盖板4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的左右向中部的下部腔体42-11。
盖板4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左方靠近右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且向下凸起的三角形的半包围压条42-12,半包围压条42-12的下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见图28和图29,2个插头43均包括插头基座43-1和圆柱形插头43-2。插头基座43-1的下侧设有与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第一插头插接限位柱41-7-1相应的开口向下的下孔座43-1-1;插头基座43-1的上侧设有与盖板42的上插头座部42-4的插头插接限位柱42-4-1相应的开口向上的上孔座43-1-2。插头基座43-1的下侧前部靠近前侧边缘的后部和靠近右侧边缘的左部设有与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插接板41-7-2相应的下插接槽43-1-3。插头基座43-1的上侧前部靠近前侧边缘的后部和靠近右侧边缘的左部设有与盖板42的上插头座部42-4的插接板42-4-2相应的上插接槽43-1-4。插头基座43-1的左侧中部设有向左凸出的基本呈圆柱形的扣合部43-1-5。
各插头43的圆柱形插头43-2的外形与相应的第一安装座30的插接孔30-2和插接孔30-4的形状相对应,且沿前后方向的轴线设置。
见图12,电路装置20的传输单元21的铜套21-1的内径与相应的铜插针21-3的铜棒21-3-1的直径相应。第一电线21-2a的右端由其端头剥去一小段绝缘塑料包皮后的铜芯和火线铜构件24-1的右端共同插入相应的火线铜套21-1a的后端中然后通过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相应的火线铜套21-1a的后端上;第二电线21-2b的右端由其端头剥去一小段绝缘塑料包皮后的铜芯和零线铜构件24-2的右端插入相应的零线铜套21-1b的后端中然后通过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相应的零线铜套21-1b的后端上。
见图12、图28和图29,铜套21-1和相应的铜构件24的右端相应部分以及传输件21-2的右端的相应部分共同作为嵌件在插头基座43-1和圆柱形插头43-2注塑时形成一体,且铜套21-1的前部位于圆柱形插头43-2中与圆柱形插头43-2同轴设置且从插头43的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铜套21-1的后部位于插头基座43-1中。
见图10和图24,第一电线21-2a的右端设置在第二座体41的火线线槽部41-8的腔体中和火线线槽延伸部41-15的腔体中,第二电线21-2b的右端设置在第二座体41的零线线槽部41-9的腔体中和零线线槽延伸部41-24的腔体中。
前侧电热片22a由其相应的右端的2个限位孔22-5套在第二座体41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的2个前插接限位柱41-9-1上;
后侧电热片22b由其相应的右端的2个限位孔22-5套在第二座体41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的2个后插接限位柱41-18-1上。
各盖板42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第二座体41的相应的第一盖板安装部41b和第二盖板安装部41d上,火线插头43a嵌接固定在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第一下插头座部41-7和前盖板42a的上插头座部42-4中,零线插头43b嵌接固定在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和后盖板42b的上插头座部42-4中,而构成第二安装座40。其中:
①见图23,盖板42的上限位槽42-1的截面形状与第二座体41的前上限位槽部41-2、后上限位槽部41-4和中上限位槽部41-6的截面形状相同,且在左右向和上下向上相互对齐,各盖板42的上限位槽42-1分别位于相应的第二座体41的前上限位槽部41-2、中上限位槽部41-6和后上限位槽部41-4之间,从而第二座体41的前上限位槽部41-2、盖板42的上限位槽42-1、第二座体41的中上限位槽部41-6和第二座体41的后上限位槽部41-4形成贯通第二安装座40的上部限位槽40-1。
②火线插头43a由其插头基座43-1的下孔座43-1-1套在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第一插头插接限位柱41-7-1上,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插接板41-7-2插入相应的火线插头43a的下插接槽43-1-3中;插头基座43-1的扣合部43-1-5的下部位于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第一下插头槽41-7-3中,并与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第一下插头槽41-7-3的内壁紧密贴合;插头基座43-1的扣合部43-1-5的上部位于前盖板42a的上插头座部42-4的盖板插头槽42-4-3中,并与前盖板42a的上插头座部42-4的盖板插头槽42-4-3的内壁紧密贴合,也即插头基座43-1的扣合部43-1-5被压紧密闭固定在第二座体41与前盖板42a之间。第一电线21-2a的右端设置在第二座体41的火线线槽部41-8的腔体中;火线铜构件24-1的左端与前侧电热片22a的右端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22-2-2处的焊点22-4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侧电热片22a的右端电极铜皮22-2与火线铜构件24-1的左端电连接。
③零线插头43b由其插头基座43-1的下孔座43-1-1套在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的第二插头插接限位柱41-16-1上,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的,第二插接板41-16-2插入相应的零线插头43b的下插接槽43-1-3中;插头基座43-1的扣合部43-1-5的下部位于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的第二下插头槽41-16-3中,并与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的第二下插头槽41-16-3的内壁紧密贴合;插头基座43-1的扣合部43-1-5的上部位于后盖板42b的上插头座部42-4的盖板插头槽42-4-3中,并与后盖板42b的上插头座部42-4的盖板插头槽42-4-3的内壁紧密贴合,也即插头基座43-1的扣合部43-1-5被压紧密闭固定在第二座体41与前盖板42a之间。第二电线21-2b的右端设置在第二座体41的零线线槽部41-17的腔体中;零线铜构件24-2的左端与后侧电热片22b的右端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22-2-2处的焊点22-4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侧电热片22b的右端电极铜皮22-2与零线铜构件24-2的左端电连接。
④前盖板42a的线槽扣合部42-5扣合在第一电线21-2a的右端部位上,且位于第二座体41的火线线槽延伸部41-15的上方,且与火线线槽延伸部41-15上下方向共同夹紧第一电线21-2a的右端部位。
⑤后盖板42b的线槽扣合部42-5扣合在第二电线21-2b的右端部位上,且位于第二座体41的零线线槽延伸部41-24的上方,且与零线线槽延伸部41-24从上下方向共同夹紧第二电线21-2b的右端部位。
⑥前盖板42a的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的2个插接限位孔42-6-1分别套在第二座体41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的相应1个前插接限位柱41-9-1上,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的3个插接限位柱42-6-2则分别穿过前侧电热片22a右端的相应一个限位孔22-5而插入第二座体41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孔41-9-2中,而使得前前盖板42a的左部边缘的下端面和第二座体41的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左部边缘的上端面分别从上下方向贴合在前侧电热片22a的右端的上下表面上。
后盖板42b的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的2个插接限位孔42-6-1分别套在第二座体41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的相应1个后插接限位柱41-18-1上,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的3个插接限位柱42-6-2则分别穿过后侧电热片22b右端的相应一个限位孔22-5而插入第二座体41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孔41-18-2中,而使得后盖板42b的左部边缘的下端面和第二座体41的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左部边缘的上端面分别从上下方向贴合在后侧电热片22b的右端的上下表面上。
前盖板42a的上插头座部42-4的插头插接限位柱42-4-1插入相应的火线插头43a的插头基座43-1的下孔座43-1-1中;前盖板42a的上插头座部42-4的插接板42-4-2插入相应的火线插头43a的上插接槽43-1-4中。
后盖板42b的上插头座部42-4的插头插接限位柱42-4-1插入相应的零线插头43b的插头基座43-1的下孔座43-1-1中;后盖板42b的上插头座部42-4的插接板42-4-2插入相应的零线插头43b的上插接槽43-1-4中。
⑦前盖板42a的后插接板42-7的下端位于第二座体41的第二后插接槽41-19中,后盖板42b的2块右限位板42-8的下端面与第二座体41的相应前右侧台阶41-11的上端面相接触,前盖板42a的前插接板42-9的下端位于第二座体41的第一前插接槽41-12中。
后盖板42b的后插接板42-7的下端位于第二座体41的第一后插接槽41-10中,前盖板42a的2块右限位板42-8的下端面与第二座体41的相应后右侧台阶41-20的上端面相接触,后盖板42b的前插接板42-9的下端位于第二座体41的第二前插接槽41-21中。
⑧前盖板42a的插接件42-10的2个插接柱42-10-1分别从上方套在第二座体41的前柱孔41-14的相应一个插接孔41-14-1中。
后盖板42b的插接件42-10的2个插接柱42-10-1分别从上方套在第二座体41的后柱孔41-23的相应一个插接孔41-23-1中。
⑨前盖板42a的半包围压条42-12位于第二座体41的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13的上方,前盖板42a由其半包围压条42-12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与第二座体41的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13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前盖板42a的下部腔体42-11则成为第二安装座40的第一腔体。
后盖板42b的半包围压条42-12位于第二座体41的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22的上方,后盖板42b由其半包围压条42-12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与第二座体41的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22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后盖板42b的下部腔体42-11则成为第二安装座40的第二腔体。
⑩ 用绝缘胶(采用上海东和胶粘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H-54水性聚氨酯胶)通过各盖板42的注胶孔42-2注满各盖板42与第二座体41形成的相应的空间中直至从排气孔42-3中溢出,从而使得包括铜构件24、各铜构件24与相应的电热片22的电连接部位、第一电线21-2a的右端部分和第二电线21-2b的右端部分均处于绝缘密封状态。
见图3,将电热式组件200的电热片22的位于第一安装座30与第二安装座40之间的部位分别设置在底板12的相应的上部凹槽12-3中,电热式组件200的前侧电热片22a的位于第一安装座30与第二安装座40之间的部位设置在底板12的上部前凹槽12-3-1中,电热式组件200的后侧电热片22b的位于第一安装座30与第二安装座40之间的部位设置在上部后凹槽12-3-2中,第一安装座30和第二安装座40分别从左右方向的相应一个外侧露出地板主体,且电热片22下侧粘结固定在底板12上;第一电线21-2a和第二电线21-2b分别位于底板12的相应的前电线槽12-5a和后电线槽12-5b中,第一安装座30的火线线槽部31-8位于底板12的前电线槽12-5a的左端中,第一安装座30的零线线槽部31-9位于底板12的后电线槽12-5b的左端中,第二安装座40的火线线槽部41-8位于底板12的前电线槽12-5a的右端中,第二安装座40的零线线槽部41-9位于底板12的后电线槽12-5b的右端中。将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一安装座30和第二安装座40由其各自下部分别粘结设置在底板12的相应的插接支撑部12-1上,然后将上部主体11由其下端面通过聚氨酯热熔胶粘结固定在底板12的上端面上而构成地板主体,且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一安装座30由其上部限位槽30-1和下部限位槽31-1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之间,第一安装座30的前插座30-3和后插座30-5的相应部分向左凸出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左端;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二安装座40由其上部限位槽40-1和下部限位槽41-1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之间,第二安装座40的火线插头43a、零线插头43b、第二座体41的前卡接扣部41-3和第二座体41的后卡接扣部41-5的相应部分向右凸出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右端。还可以在上部主体11的相应的插接限位部11-1的下表面涂胶,将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一安装座30和第二安装座40粘结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之间,增加牢固。因此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一安装座30和第二安装座40做为自发热式地板1的左右两侧相应的供电插接件。
(实施例2、自发热式地板)
见图31和图32,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自发热式地板1的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一安装座30的位于前插座30-3中的插接孔30-2和位于后插座30-5中的插接孔30-4均沿左右方向的轴线同向设置;第二安装座40的两个插头43也相应的沿左右方向的轴线同向设置。第一安装座30位于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之间;第二安装座40的火线插头43a和零线插头43b相应部分向右凸出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右端。
第一安装座30的第一座体31的前卡接扣部31-3和后卡接扣部31-5均为截面呈“L”形的孔的部位,其所述“L”形的孔的一个开口向左,另一个开口向上;第二安装座40的第二座体41的前卡接扣部41-3和后卡接扣部41-5均为相应的截面呈“L”形的孔的部位,其所述“L”形的孔的一个开口向右,另一个开口向上。使用时,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30的前部和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40的前部通过设置在其第一座体31的前卡接扣部31-3和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座体41的前卡接扣部41-3中的连接件固定连接;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30的后部和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40的后部通过设置在其第一座体31的后卡接扣部31-5和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座体41的后卡接扣部41-5中的连接件固定连接。
见图33至图35,所述连接件5为左右对称的注塑一体件,包括位于中部的连接部51和位于连接部51左右两侧的弹性卡接部52。连接部51的形状基本呈“口”字形,弹性卡接部52的形状为设有自由端的从上方折回的折弯形,且弹性卡接部52从连接部51的左右两侧下部连接在连接部51上,从而在连接部51与各弹性卡接部52之间形成了相应一个变形槽53。使用时,连接件52由其弹性卡接部52的自由端部位被向下压缩而伸入电热式组件的相应一个卡接扣部的“L”形的孔中,由于此时弹性卡接部52的自由端部的端面52a被电热式组件的相应的“L”形的孔的内壁所阻挡,所以使得连接件52将左右相邻的两个电热式组件固定连接在一起(也即将左右相邻的两块自发热式地板固定连接在一起)。
(实施例3、自发热式地板)
本实施例的自发热式地板1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自发热式地板1的长度为实施例1的自发热式地板的长度的一半。
(应用例1、自发热式地板系统)
见图36和图37,本应用例在进行自发热式地板系统描述时,其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与实施例1所述的方向相同,即以图36中供电线路600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即图36中下方为前侧,上方为后侧,也即以图37的上下左右方向为描述的上下左右方向。
见图36和图37,本实施例的自发热式地板系统包括自发热式地板、和供电系统。供电系统为供电线路600。自发热式地板采用实施例1和实施例3的自发热式地板1相结合进行铺设。
见图36,本实施例的供电线路600是一种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插接而电连接的供电线路600,可以和实施例3所述的自发热式地板1相互配合使用。图38所示意的是该供电线路600放置在地面上,由水平面对其剖切后而得到的俯视示意图。图中的上下方向为后前方向。
见图36,供电线路600包括多个形状结构相同的供电插座6和一根护套线7。护套线7中包括2根电线,2根电线分为第一电线71和第二电线72,第一电线71和第二电线72中的铜导线为铜丝绞合线。每个供电插座6均包括座体61和供电插钉62。座体61为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座体61包括座体主部61-1、连接套部61-2和注塑连接部61-3。连接套部61-2从后方连接在座体主部61-1的左部后侧上。连接套部61-2设有插接孔61-2a,插接孔61-2a的形状为旋转体形。
供电插钉62为“L形”。制作时先将一组多个供电插钉62等间隔(所述间隔等于自发热式地板1的宽度)钉在护套线7中的第一电线71上;将另外一组多个供电插钉62等间隔(所述间隔等于自发热式地板1的宽度)钉在护套线7中的第二电线72上;分属于不同组的相邻近的两个供电插钉62之间的沿护套线7长度方向间的距离等于自发热式地板1的第二安装座40的火线插头43a与零线插头43b之间的距离。
各供电插钉62的尾部向左依次穿过护套线7的位于右方的表皮、相应的一根电线的位于右方的表皮、该电线中的铜丝绞合线、该电线的位于左方的表皮和护套线7的位于左方的表皮后,其头部由于径向尺寸较大而被阻挡在护套线7的位于右方的表皮的右方。然后将伸出护套线7的左侧外的部分向后折90度后形成“L”形的供电插钉62(也即供电插针62的向后折弯的部分沿护套线的长度方向设置)。
各供电插钉62和护套线7的相应的一段长度所构成的电连接组件作为嵌件在相应的供电插座6的座体61注塑时与该座体61形成一体件。各供电插钉62的右端的头部被包覆在座体主部61-1的塑料材质中,供电插钉62的向左穿过护套线7的左部后向后折弯的部分则位于连接套部61-2的插接孔61-2a的轴线上,用于与设置在自发热式地板1上的插头43中的铜套21-1电连接。座体61与相应的护套线7的伸出座体61的部位的外表之间通过因注塑而连为一体的注塑连接部61-3而密闭固定连接,从而构成相应一个供电插座6。依次进行上述的注塑,最后得到多个供电插座6与护套线7相连且电连接而组成的供电线路600。使用时,护套线7中的第一电线71和第二电线72分别与火线和零线进行电连接,从而使得两组供电插座6中的一组供电插座6成为火线供电插座6a,另一组供电插座6成为零线供电插座6b。位于第一电线71上的一组火线供电插座6a中的一个火线供电插座插座6a和位于该火线供电插座6b的后方相邻近的一个位于第二电线72上的相应一个零线供电插座6b为一组。
在安装本实用新型的自发热式地板系统时,可先将房间的地面上铺设一层保温材料做为保温层,本实施例采用可发性聚苯乙烯板铺设在地面上做为保温层。
见图37,将供电线路600沿所需铺设的房间的右边铺设在墙角处(图37中只画出3组供电插座6),并按从前向后的方式确定各组供电插座6的次序,分别是第一组供电插座601,第二组供电插座602和第三组供电插座603。将自发热式地板1按照从右向左和从前向后的次序(或者按照从右向左和从后向前的次序)进行安装,在图37中画出了第一自发热式地板101、第二自发热式地板102、第三自发热式地板103、第四自发热式地板104、第五自发热式地板105和第六自发热式地板106及供电线路600相互安装在一起的示意图。其中第一自发热式地板101、第二自发热式地板102、第四自发热式地板104、第五自发热式地板105和第六自发热式地板106均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自发热式地板,第三自发热式地板103采用实施例3所述的自发热式地板。
以安装图中第一排的第一自发热式地板101为例,将第一自发热式地板101的第二安装座40的火线插头43a和零线插头43b分别插入相应的第一组供电插座601的火线供电插座6a和零线供电插座6b中,形成相互插接配合结构,且形成防水连接。各供电插座6的供电插钉62则分别插入相应的插头43的铜套21-1中,形成过盈配合且电连接。
见图30,使第二自发热式地板102沿前后方向将其火线插头43a和零线插头43b分别插入第一自发热式地板101的第一安装座30的前插座30-3和后插座30-5的插接孔中,形成相互插接配合,且防水连接;第一自发热式地板101的第一安装座30的前插座30-3的插接孔30-2中的火线铜插针21-3a的铜棒21-3-1插入第二自发热式地板102的第二安装座40的火线插头43a中的火线铜套21-1a中,形成过盈配合且电连接;第一自发热式地板101的第一安装座30的后插座30-5的插接孔30-4中的零线铜插针21-3b的铜棒21-3-1插入第二自发热式地板102第二安装座40的零线插头43b中的零线铜套21-1b中,形成过盈配合且电连接。同时第二自发热式地板102的第二安装座40的前卡接扣部41-3插入第一安装座30的前卡接扣部31-3中,第二安装座40的后卡接扣部41-5插入第一自发热式地板101的第一安装座30的后卡接扣部31-5中,形成相互卡接配合结构,从而第一自发热式地板101与第二自发热式地板102固定连接在一起。
然后按相同的方法铺设位于后侧相邻的第二排的第三自发热式地板103时,在将第三自发热式地板103沿前后方向安装在供电线路600的第二组供电插头601上的同时将第三自发热式地板103的插接榫13-1插入第二自发热式地板102的插接槽13-2中,形成第三自发热式地板103与第二自发热式地板102间的相互插接配合。
从而按照从右向左,从前向后的安装次序完成第四自发热式地板104,第五自发热式地板105和第六自发热式地板106的安装,从而完成整个房间的自发热式地板的安装。其中位于房间边角处需要裁切的地板还可采用普通地板代替。且所有处于每排地板末端的一块未与第二安装座40连接的第一安装座30的前插座30-3和后插座30-5的插接孔中的铜插针21-3的铜棒21-3-1的裸露部分进行相应的绝缘密封处理。
每一排的自发热式地板1则以并联方式连接,从而每一个自发热式地板1均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热单元。当电源接通时,所有自发热式地板1一起发热用来取暖,即便是某一块损坏,也不会影响其他的自发热式地板1的正常工作而且所有接头之间全部防水连接,安全可靠。
(实施例4、自发热式地板)
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自发热组件200的第一安装座30的盖板32不设注胶孔32-2和排气孔32-3,因此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也不用注入绝缘胶。
自发热组件200的第二安装座40的2块盖板42也均不设注胶孔42-2和排气孔42-3,因此各盖板42与第二座体41形成的相应的空间中也不用注入绝缘胶。
以上诸实施例及应用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例如改变插头的插接方向等,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自发热式地板,包括地板主体和电热式组件(200),地板主体包括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地板主体由上部主体(11)的下端面粘结固定在底板(12)的上端面上而构成;自发热式地板的地板主体在前后两侧设有使用时用于与相邻的自发热式地板相连接的连接部;电热式组件(200)设置在上部主体(11)和底板(1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主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属于电热式组件(200)的供电插接件;上部主体(11)的左右两侧各设有1个插接限位部(11-1),2个插接限位部(11-1)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右插接限位部(11-12);左右2个插接限位部(11-1)均沿地板的短边方向贯穿地板的上部主体(11);
底板(12)的左右两侧也各设有1个与上部主体(11)的插接限位部(11-1)相对应的插接支撑部(12-1);2个插接支撑部(12-1)按照所处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为左插接支撑部(12-11)和右插接支撑部(12-12);2个插接支撑部(12-1)均沿地板的短边方向贯穿底板(12);底板(12)的中间部位的上表面分前后沿左右方向设有2条开口向上的上部凹槽(12-4),该2条上部凹槽(12-4)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上部前凹槽(12-4a)和上部后凹槽(12-4b);底板(12)还在其2条上部凹槽(12-4)的朝向上方的槽壁上沿左右方向各设有1条开口向上的电线槽(12-5);所述2条电线槽(12-5)按照所处的上部凹槽(12-4)的不同分为前电线槽(12-5a)和后电线槽(12-5b),2条电线槽(12-5)和2条上部凹槽(12-4)均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底板(12);
电热式组件包括电路装置(20)、第一安装座(30)和第二安装座(40);第一安装座(30)是使用时由其插座部位与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二安装座(40)的插头部位相互密闭插接且电连接的部件;第二安装座(40)是使用时由其插头部位与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安装座(30)的插座部位相互密闭插接且电连接的部件;
电路装置(20)包括传输单元(21)、电热片(22)、串联器件(23)和铜构件(24);传输单元(21)由火线单元(21a)和零线单元(21b)组成;火线单元(21a)和零线单元(21b)均包括依次电连接的铜套(21-1)、传输件(21-2)和铜插针(21-3);传输件(21-2)为包覆有绝缘塑料包皮的单铜芯电线;火线单元(21a)的铜套(21-1)、传输件(21-2)和铜插针(21-3)依次为火线铜套(21-1a)、第一电线(21-2a)和火线铜插针(21-3a),零线单元(21b)的铜套(21-1)、传输件(21-2)和铜插针(21-3)依次为零线铜套(21-1b)、第二电线(21-2b)和零线铜插针(21-3b);电热片(22)为2片分前后在同一个平面上平行设置,2片电热片(22)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称为前侧电热片(22a)和后侧电热片(22b);每片电热片(22)是在左右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串联器件(23)为温度开关或自恢复保险丝或铜导线;
铜构件(24)包括火线铜构件(24-1)和零线铜构件(24-2);串联器件(23)连接在2片电热片(22)左端电极之间,前侧电热片(22a)的右端电极通过火线铜构件(24-1)与火线单元(21a)电连接,后侧电热片(22b)的右端电极通过零线铜构件(24-2)与零线单元(21b)电连接;
第一安装座(30)包括均为注塑一体件的第一座体(31)和盖板(32);盖板(32)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第一座体(31)上,盖板(32)在其下侧后端、下侧左端和下侧前端与第一座体(31)固定连接在一起,且在盖板(32)与第一座体(31)之间形成了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第一安装座(30)还包括位于其左侧前部的前插座(30-3)和位于其左侧后部的后插座(30-5);前插座(30-3)和后插座(30-5)的插接方向均朝向同一个方向,也即均朝向前后向的前方或后方,或均朝向左右向的左方;前插座(30-3)和后插座(30-5)均由第一座体(31)和盖板(32)相互配合后构成或者均单独设置在第一座体(31)上;前插座(30-3)和后插座(30-5)均设有开口方向与插接方向一致的插接孔;
火线铜插针(21-3a)的插接部位设置在第一安装座(30)的前插座(30-3)中,第一电线(21-2a)左端伸入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且与火线铜插针(21-3a)电连接;零线铜插针(21-3b)的插接部位设置在第一安装座(30)的后插座(30-4)中,第二电线(21-2b)左端伸入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且与零线铜插针(21-3b)电连接;前侧电热片(22a)位于第一电线(21-2a)的上方,前侧电热片(22a)的左端被限位和夹紧在盖板(32)下侧右端前部与第一座体(31)的上侧右端前部之间;后侧电热片(22b)位于第二电线(21-2b)的上方,后侧电热片(22b)的左端被限位夹紧在盖板(32)下侧右端后部与第一座体(31)的上侧右端后部之间;串联器件(23)位于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
第二安装座(40)包括第二座体(41)、2块盖板(42)和2个插头(43);第二座体(41)、2块盖板(42)均为注塑一体件;2块盖板(42)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前盖板(42a)和后盖板(42b),2个盖板(42)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 2个插头(43)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火线插头(43a)和零线插头(43b);2个插头(43)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均为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
前盖板(42)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第二座体(41)的前部上,火线插头(43a)嵌接固定在第二座体(41)和前盖板(42a)之间;前盖板(42a)在其下侧后端、下侧右端和下侧前端与第二座体(41)固定连接在一起,且在前盖板(42a)与第二座体(41)之间形成第二安装座(40)的第一腔体;
后盖板(42b)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第二座体(41)的后部上,零线插头(43b)嵌接固定在第二座体(41)和后盖板(42b)之间;后盖板(42b)在其下侧后端、下侧右端和下侧前端与第二座体(41)固定连接在一起,且在后盖板(42b)与第二座体(41)之间形成第二安装座(40)的第二腔体;
火线插头(43a)和零线插头(43b)的插接方向均朝向同一个方向,也即均朝向前后向的后方或前方,或均朝向左右向的右方;
电路装置(20)的火线单元(21a)的火线铜套(21-1a)及第一电线(21-2a)的端头相应的一小部分和相应的火线铜构件(24-1)的一端共同做为嵌件在火线插头(43a)注塑时与火线插头(43a)形成一体,且火线铜套(21-1a)的从火线插头(43a)的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火线铜构件(24-1)与前侧电热片(22a)的右端电极位于第一腔体中;
电路装置(20)的零线单元(21b)的零线铜套(21-1b)及第二电线(21-2b)的端头相应的一小部分和相应的零线铜构件(24-2)的一端共同做为嵌件在零线插头(43b)注塑时与零线插头(43b)形成一体,且零线铜套(21-1b)的从零线插头(43b)的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零线铜构件(24-2)与后侧电热片(22b)的右端电极位于第二腔体中;
前侧电热片(22a)的右端被限位和夹紧在前盖板(42a)下侧左端与第二座体(41)的上侧左端前部之间;后侧电热片(22b)的右端被限位夹紧在后盖板(42b)下侧左端与第二座体(41)的上侧左端后部之间;
电热式组件(200)的2片电热片(22)设置在底板(12)的相应的上部凹槽(12-4)中;第一电线(21-2a)设置在底板(12)的前电线槽(12-5a)中;第二电线(21-2b)设置在底板(12)的后电线槽(12-5b)中;第一安装座(30)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与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之间;第二安装座(40)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与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热式地板,其特征在于:自发热式地板(1)的地板主体前后两侧的连接部为可进行相应的插接配合的插接部位(13);位于自发热式地板(1)的地板主体的前侧的插接部位(13)为插接榫(13-1),位于自发热式地板(1)的地板主体的后侧的插接部位(13)为相应的插接槽(13-2);插接榫(13-1)是使用时与前侧相邻的自发热式地板的插接槽相互插接连接配合的部位,插接槽(13-2)是使用时与后侧相邻的相应的自发热式地板的插接榫相互插接连接配合的部位;
上部主体(11)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上部主体(11)的左右两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插接限位部(11-1),上部主体(11)的前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下部向前凸出的上插接榫(11-2),以及上部主体(11)的后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开口向后和向下的下部缺口(11-3);
底板(12)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底板(12)的左右两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插接支撑部(12-1),底板(12)的前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与上部主体(11)的上插接榫(11-2)相应的上部向前凸出的下插接榫(12-2),底板(12)的后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与上部主体(11)的下部缺口(11-3)相应的开口向后和向上的上部缺口(12-3);
底板(12)的下插接榫(12-2)与上部主体(11)的上插接榫(11-2)共同形成自发热式地板(1)的地板主体的插接榫(13-1);底板(12)的上部缺口(12-3)与上部主体11的下部缺口(11-3)共同形成自发热式地板(1)的地板主体的插接槽(1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发热式地板,其特征在于:电热片(22)还包括两组限位孔(22-5),两组限位孔(22-5)分别相应设置在电热片(22)的左右两端;所述的一组限位孔(22-5)为3至8个在上下向上贯通的通孔;
第一座体(31)为一体件,包括前段连接部(31a)、盖板安装部(31b)和后段连接部(31c),前段连接部(31a)、盖板安装部(31b)和后段连接部(31c)依次相连;
盖板安装部(31b)包括前侧下半插座部(31-6)、后侧下半插座部(31-7)、前腔体(31-17)、后腔体(31-18)和2组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
前侧下半插座部(31-6)位于盖板安装部(31b)的左侧前部且向左凸出;后侧下半插座部(31-7)位于盖板安装部(31b)的左侧后部且向左凸出;2组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沿上下向设置,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a)和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b);前腔体(31-17)位于盖板安装部(31b)的上侧前部的左右向中部;后腔体(31-18)位于盖板安装部(31b)的上侧后部的左右向中部;
第一安装座(30)的盖板(32)包括前侧上半插座部(32-4)、后侧上半插座部(32-5)、上部腔体(32-15)和2组孔柱插接限位件(32-8);
前侧上半插座部(32-4)位于盖板(32)左侧前部向左凸出,且与盖板安装部(31b)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相对应;后侧上半插座部(32-5)位于盖板(32)左侧后部向左凸出,且与盖板安装部(31b)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相对应;
2组孔柱插接限位件(32-8)沿上下向设置,2组孔柱插接限位件(32-8)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a)和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b);盖板(32)的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a)与第一座体(31)的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a)相应,形成相互插接配合;盖板(32)的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b)与第一座体(31)的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b)相应,形成相互插接配合;上部腔体(32-15) 位于盖板(32)的下侧的左右向中部;
盖板(32)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第一座体(31)的盖板安装部(31b)上而构成第一安装座(30),且盖板(32)的孔柱插接限位件(32-8)与相应的第一座体(31)的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形成相互间插接配合;
2片电热片(22)由其各自左端的一组限位孔(22-5)分别设置在相应的第一座体(31)的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和盖板(32)的孔柱插接限位件(32-8)上;
盖板(32)的前侧上半插座部(32-4)与第一座体(31)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共同构成第一安装座(30)的位于其左侧前部且向左凸出的前插座(30-3)且盖板(32)的前侧上半插座部(32-4)与第一座体(31)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共同形成第一安装座(30)的前插座(30-3)的开口向后插接孔(30-2);盖板(32)的后侧上半插座部(32-5)与第一座体(31)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共同构成第一安装座(30)的位于其左侧后部且向左凸出的后插座(30-5)且盖板(32)的后侧上半插座部(32-5)与第一座体(31)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共同形成第一安装座(30)的后插座(30-5)的开口向后的插接孔(30-4);盖板(32)的上部腔体(32-15)与第一座体(31)的前腔体(31-17)和后腔体(31-18)相互连通,共同构成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
电路装置(20)的传输单元(21)的左端和相应一端的串联器件(23)位于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火线单元(21a)和零线单元(21b)的铜插针(21-3)的头部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座(30)的前插座(30-3)的插接孔(30-2)和后插座(30-5)的插接孔(30-4)中,且与其同轴;各铜插针(21-3)的尾部位于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盖板(32)的下侧与第一座体(31)的上侧相接触的部分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且电路装置(20)的相应一端的所有电路裸露部位位于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电热片(22)的左端被限位夹紧固定在第一安装座(30)和盖板(32)之间;
第二安装座(40)包括第二座体(41)、盖板(42)和2个插头(43);
第二座体(41)为一体件,包括前段连接部(41a)、第一盖板安装部(41b)、中段连接部(41c)、第二盖板安装部(41d)和后段连接部(41e);前段连接部(41a)、第一盖板安装部(41b)、中段连接部(41c)、第二盖板安装部(41d)和后段连接部(41e)依次相连;
第一盖板安装部(41b)包括第一下插头座部(41-7)和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第一下插头座部(41-7)位于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右部;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沿上下向设置;
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结构与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结构基本相同,包括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和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位于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右部;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沿上下向设置;
第二安装座(40)的盖板(42)有2块,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前盖板(42a)和后盖板(42b),2个盖板(42)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均包括上插头座部(42-4)、下部腔体(42-11)和孔柱插接限位件(42-6);上插头座部(42-4)位于盖板(32)左侧前部;孔柱插接限位件(42-6)沿上下向设置,孔柱插接限位件(42-6)与第二座体(41)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相应,形成相互插接配合;
2片电热片(22)由其各自右端的一组限位孔(22-5)分别套在相应的第二座体(41)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和各相应的盖板(42)的孔柱插接限位件(42-6)上;下部腔体(42-11)位于盖板(42)下侧的左右向中部;
第二安装座(40)的2个插头(43)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火线插头(43a)和零线插头(43b),两个插头(43)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均包括插头基座(43-1)和圆柱形插头(43-2);插头(43)为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圆柱形插头(43-2)的外形与第一安装座(30)的相应的插接孔(30-2)和插接孔(30-4)的形状相对应,且沿前后方向的轴线或左右方向的轴线设置;电路装置(20)的传输单元(21)的铜套(21-1)及传输件(21-2)的端头相应的一小部分和相应的铜构件(24)的一端在插头基座(43-1)和圆柱形插头(43-2)注塑时形成一体,且铜套(21-1)的前部位于圆柱形插头(43-2)中与圆柱形插头(43-2)同轴设置且从插头(43)的所朝方向与外界相通,铜套(21-1)的后部位于插头基座(43-1)中;
各盖板(42)从上向下配合安装在第二座体(41)的相应的第一盖板安装部(41b)和第二盖板安装部(41d)上,火线插头(43a)嵌接固定在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第一下插头座部(41-7)和前盖板(42a)的上插头座部(42-4)中,零线插头(43b)嵌接固定在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和后盖板(42b)的上插头座部(42-4)中,而构成第二安装座(40);前盖板(42a)的下部腔体(42-11)则成为第二安装座(40)的第一腔体;后盖板(42b)的下部腔体(42-11)则成为第二安装座(40)的第二腔体;
电路装置(20)的传输单元(21)的右端和相应一端的铜构件(24)位于第二安装座(40)的盖板(32)的下部腔体(42-11)中;盖板(42)的下侧与第二座体(41)的上侧相接触的部分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电热片(22)的右端被限位夹紧固定在第二安装座(40)和相应的盖板(4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发热式地板,其特征在于:电路装置(20)的2片电热片(22)均包括1条方带状导电发热层(22-1)、2片电极铜皮(22-2)、起绝缘隔离和保护作用的含有玻璃纤维的环氧树脂外层(22-3);所述电极铜皮(22-2)为平面状“L”形铜皮,2片电极铜皮(22-2)均由按照前后方向设置的压贴段(22-2-1)和按照左右方向设置且位于左右向外侧的连接段(22-2-2)相连构成,2片电极铜皮(22-2)分别从上方由其压贴段压贴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和右端电极铜片,各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侧;环氧树脂外层(22-3)整体覆盖包围在导电发热层(22-1)及电极铜皮(22-2)的上下及四周;环氧树脂外层(22-3)的包覆在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处的部位通过机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的一部分的一个缺口,再将该缺口设置成焊点(22-4);串联器件(23)的一端与前侧电热片(22a)的左端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22-2-2)处的焊点(22-4)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侧电热片(22)的左端电极铜皮(22-2)与串联器件(23)的相应一端电连接;串联器件(23)的另一端与后侧电热片(22b)的左端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22-2-2)处的焊点(22-4)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侧电热片(22b)的左端电极铜皮(22-2)与串联器件(23)的另一端电连接;
电路装置(20)的传输单元(21)的火线铜插针(21-3a)和零线铜插针(21-3b)均包括铜棒(21-3-1)和L形铜片(21-3-2):L形铜片(21-3-2)由左右向铅垂设置的阻挡片(21-3-2a)和前后向铅垂设置的连接片(21-3-2b)首尾相连构成;铜棒(21-3-1)的尾部铆接固定在L形铜片(21-3-2)的阻挡片(21-3-2a)上而构成相应的铜插针(21-3),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后端开有用于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孔;第一电线(21-2a)的裸露出铜导线的左端头部穿过火线铜插针(21-3a)的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连接孔并焊接在该连接片(21-3-2b)的后端部位而与火线铜插针(21-3a)电连接;第二电线(21-2b)的裸露出铜导线的左端头部穿过零线铜插针(21-3b)的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连接孔并焊接在该连接片(21-3-2b)的后端部位而与零线铜插针(21-3b)电连接;串联器件(23)为温度开关;铜构件(24)为裸铜线;
第一电线(21-2a)的右端由其端头剥去一小段绝缘塑料包皮后的铜芯和火线铜构件(24-1)的右端共同插入相应的火线铜套(21-1a)的后端中然后通过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相应的火线铜套(21-1a)的后端上,该部分结构共同做为嵌接在火线插头(43a)注塑时与其形成一体;火线铜构件(24-1)的左端与前侧电热片(22a)的右端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22-2-2)处的焊点(22-4)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侧电热片(22a)的右端电极铜皮(22-2)与火线铜构件(24-1)的左端电连接;
第二电线(21-2b)的右端由其端头剥去一小段绝缘塑料包皮后的铜芯和零线铜构件(24-2)的右端插入相应的零线铜套(21-1b)的后端中然后通过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相应的零线铜套(21-1b)的后端上;该部分结构共同做为嵌接在零线插头(43b)注塑时与其形成一体;零线铜构件(24-2)的左端与后侧电热片(22b)的右端电极铜皮(22-2)的连接段(22-2-2)处的焊点(22-4)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侧电热片(22b)的右端电极铜皮(22-2)与零线铜构件(24-2)的左端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发热式地板,其特征在于:底板(12)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截面的下侧轮廓与第一安装座(30)的截面的上侧轮廓相应;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截面的下侧轮廓与第二安装座(40)的截面的上侧轮廓相应;
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的截面的上侧轮廓与第一安装座(30)的截面的下侧轮廓相应;右插接支撑部(12-12)的截面的上侧轮廓与第二安装座(40)的截面的下侧轮廓相应;
第一座体(31)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右部的开口向下的贯通其前后的下部限位槽(31-1);
第一座体(31)的前段连接部(31a)包括位于其上侧右部的开口向上的前上限位槽部(31-2)和位于其左侧且向左凸出的卡接方向向后的前卡接扣部(31-3);
第一座体(31)的后段连接部(31c)包括位于其上侧右部的开口向上的后上限位槽部(31-4)和位于其左侧且向左凸出的卡接方向向后的后卡接扣部(31-5);
第一座体(31)的盖板安装部(31b)的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位于盖板安装部(31b)的上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a)和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b)均由2个插接限位柱(31-10-1)和3个插接限位孔(31-10-2)组成;
第一安装座(30)的盖板(32)的孔柱插接限位件(32-8)位于盖板(32)的下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盖板(32)的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a)和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b)均由2个插接限位孔(32-8-1)和3个插接限位柱(32-8-2)组成,且盖板(32)的插接限位孔(32-8-1)与第一座体(31)的插接限位柱(31-10-1)相应设置,盖板(32)的插接限位柱(32-8-2)与第一座体(31)的插接限位孔(31-10-2)相应设置;电热片(22)由其相应一端的一组限位孔(22-5)分别套在相应的第一座体(31)的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的插接限位柱(31-10-1)和盖板(32)的孔柱插接限位件(32-8)的插接限位柱(32-8-2)上;
第一安装座(30)的盖板(32)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右部的开口向上的与第一座体(31)的前上限位槽部(31-2)和后上限位槽部(31-4)相对应的上限位槽(32-1);盖板(32)的上限位槽(32-1)的截面形状与第一座体(31)的前上限位槽部(31-2)和后上限位槽部(31-4)的截面形状相同,且在左右向和上下向上相互对齐,盖板(32)的上限位槽(32-1)位于第一座体(31)的前上限位槽部(31-2)和后上限位槽部(31-4)之间,从而第一座体(31)的前上限位槽部(31-2)、盖板(32)的上限位槽(32-1)和第一座体(31)的后上限位槽部(31-4)形成贯通第一安装座(30)的上部限位槽(30-1);
第二座体(41)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左部的开口向下的贯通其前后的下部限位槽(41-1);
第二座体(41)的前段连接部(41a)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开口向上的前上限位槽部(41-2)和位于其右侧且向右凸出的卡接方向向前的前卡接扣部(41-3),且前卡接扣部(41-3)与第一座体(31)的前卡接扣部(31-3)相对应,使用时第二座体(41)的前卡接扣部(41-3)与相应的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座体(31)的前卡接扣部(31-3)形成相互间在前后方向上的插接配合,从而形成该电热式组件与相应的相邻的相同结构的电热式组件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固定连接;
第二座体(41)的后段连接部(41e)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开口向上的后上限位槽部(41-4)和位于其右侧且向右凸出的卡接方向向前的后卡接扣部(41-5),且后卡接扣部(41-5)与第一座体(31)的后卡接扣部(31-5)相对应,使用时第二座体(41)的后卡接扣部(41-5)与相应的相邻的电热式组件的第一座体(31)的后卡接扣部(31-5)形成相互间在前后方向上的插接配合,从而形成该电热式组件与相应的相邻的相同结构的电热式组件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固定连接;
第二座体(41)的中段连接部(41c)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开口向上的中上限位槽部(41-6);
第二座体(41)的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位于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上侧左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所述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由2个前插接限位柱(41-9-1)和3个前插接限位孔(41-9-2)组成;
第二座体(41)的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位于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上侧左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所述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由2个后插接限位柱(41-18-1)和3个后插接限位孔(41-18-2)组成;
第二安装座(40)的前盖板(42a)的孔柱插接限位件(42-6)位于前盖板(42a)的下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所述的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由2个插接限位孔(42-6-1)和3个插接限位柱(42-6-2)组成,且分别与第二座体(41)的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前插接限位柱(41-9-1)和前插接限位孔(41-9-2)相应设置;前侧电热片(22)由其相应一端的一组限位孔(22-5)分别套在相应的第二座体(41)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的前插接限位柱(41-9-1)和前盖板(42a)的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的插接限位柱(42-6-2)上;
第二安装座(40)的后盖板(42b)的孔柱插接限位件(42-6)位于后盖板(42b)的下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所述的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由2个插接限位孔(42-6-1)和3个插接限位柱(42-6-2)组成,且分别与第二座体(41)的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后插接限位柱(41-18-1)和后插接限位孔(41-18-2)相应设置;后侧电热片(22)由其相应一端的一组限位孔(22-5)分别套在相应的第二座体(41)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的后插接限位柱(41-18-1)和后盖板(42b)的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的插接限位柱(42-6-2)上;
第二安装座(40)的盖板(42)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开口向上的与第二座体(41)的前上限位槽部(41-2)、后上限位槽部(41-4)和中上限位槽部(41-6)相对应的上限位槽(42-1);盖板(42)的上限位槽(42-1)的截面形状与第二座体(41)的前上限位槽部(41-2)、后上限位槽部(41-4)和中上限位槽部(41-6)的截面形状相同,且在左右向和上下向上相互对齐,各盖板(42)的上限位槽(42-1)分别位于相应的第二座体(41)的前上限位槽部(41-2)、中上限位槽部(41-6)和后上限位槽部(41-4)之间,从而第二座体(41)的前上限位槽部(41-2)、盖板(42)的上限位槽(42-1)、第二座体(41)的中上限位槽部(41-6)和第二座体(41)的后上限位槽部(41-4)形成贯通第二安装座(40)的上部限位槽(40-1);
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一安装座(30)由其上部限位槽(30-1)和下部限位槽(31-1)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撑部(12-11)之间;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二安装座(40)由其上部限位槽(40-1)和下部限位槽(41-1)卡接固定在上部主体(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撑部(12-12)之间,从而电热式组件(200)的第一安装座(30)和第二安装座(40)做为自发热式地板(1)的左右两侧相应的供电插接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发热式地板,其特征在于:第一座体(31)的盖板安装部(31b)还包括位于其右侧前部向右凸出且开口向上的火线线槽部(31-8)、位于其右侧后部向右凸出且开口向上的零线线槽部(31-9)、位于其上侧右部前侧且从左方靠近火线线槽部(31-8)的开口向上的火线线槽延伸部(31-19-1)和位于其上侧右部后侧且从左方靠近零线线槽部(31-9)的开口向上的零线线槽延伸部(31-19-2);
盖板安装部(31b)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包括铅垂设置的前端板(31-6-2)和开口向上、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后端与外界相通的半圆柱形的前插头槽(31-6-1),前插头槽(31-6-1)的前端由上述前端板(31-6-2)封闭;该前端板(31-6-2)上设有开口向上、轴线与前插头槽(31-6-1)的轴线相同、直径较小于前插头槽(31-6-1)的半圆柱形的火线插针槽(31-6-3);
盖板安装部(31b)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包括铅垂设置的前端板(31-7-2)和开口向上、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后端与外界相通的半圆柱形的后插头槽(31-7-1),后插头槽(31-7-1)的前端由上述前端板(31-7-2)封闭;该前端板(31-7-2)上设有开口向上、轴线与后插头槽(31-7-1)的轴线相同、直径较小于后插头槽(31-7-1)的半圆柱形的零线插针槽(31-7-3);
盖板安装部(3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后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后插接槽(31-11)、位于其左部边缘的3个左侧台阶(31-12)、位于其上侧前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前插接槽(31-13)和位于其右部边缘前后向中部的右侧台阶(31-14);
盖板安装部(3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右方靠近左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的向上凸起的等高的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且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通过前侧下半插座部(31-6)和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相连通,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上端面和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上端面均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盖板安装部(3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左部的从右方靠近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柱孔插接件(31-16);所述1组柱孔插接件(31-16)由2个插接柱(31-16-1)和4个插接孔(31-16-2)组成;盖板安装部(31b)的前腔体(31-17)与火线线槽部(31-8)的腔体相连通,盖板安装部(31b)的后腔体(31-18)与零线线槽部(31-9)的腔体相连通;柱孔插接件(31-16)的1个插接柱(31-16-1)为前腔体插接柱,位于前腔体(31-17)中且位于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前端板(31-6-2)的前方,另1个插接柱(31-16-1)为后腔体插接柱,位于后腔体(31-18)中且位于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前端板(31-7-2)的前方;
第一安装座(30)的盖板(3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前部且开口向下的火线扣合部(32-6)和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后部且开口向下的零线扣合部(32-7)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且沿上下向设置的2组孔柱插接限位件(32-8);
盖板(32)的前侧上半插座部(32-4)包括铅垂设置的前端板(32-4-2)和开口向下、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后端与外界相通的半圆柱形的前插头槽(32-4-1),前插头槽(32-4-1)的前端由上述前端板(32-4-2)封闭;该前端板(32-4-2)的上端设有开口向下、轴线与前插头槽(32-4-1)的轴线相同、直径较小于前插头槽(32-4-1)的半圆柱形的火线插针槽(32-4-3);
盖板(32)的后侧上半插座部(32-5)包括铅垂设置的前端板(32-5-2)和开口向下、轴线沿前后向设置、后端与外界相通的半圆柱形的后插头槽(32-5-1),后插头槽(32-5-1)的前端由上述前端板(32-5-2)封闭;该前端板(32-5-2)的下端设有开口向下、轴线与后插头槽(32-5-1)的轴线相同、直径较小于后插头槽(32-5-1)的半圆柱形的零线插针槽(32-5-3);
盖板(3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后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后插接板(32-9)、位于其下侧左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3块左限位板(32-10)、位于其下侧前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前插接板(32-11)和位于下侧右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右限位板(32-12);
盖板(3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右方靠近左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且向下凸起的半包围压条(32-13),半包围压条(32-13)的下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盖板(3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左部的从右方靠近半包围压条(32-13)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孔柱插接件(32-14);所述1组孔柱插接件(32-14)由2个插接孔座(32-14-1)和4个插接柱(32-14-2)组成;盖板(32)的孔柱插接件(32-14)的2个插接孔座(32-14-1)均位于上部腔体(32-15)中,且其中的1个插接孔座(32-14-1)为前侧插接孔座,位于前侧上半插座部(32-4)的前端板(32-4-2)的前方,另1个插接孔座(32-14-1)为后侧插接孔座,位于上半插座部(32-5)的前端板(32-5-2)的前方;
火线铜插针(21-3a)的铜棒(21-3-1)的直径与第一座体(31)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火线插针槽(31-6-3)的直径相同,且火线铜插针(21-3a)的铜棒(21-3-1)的尾部同轴线放置在第一座体(31)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火线插针槽(31-6-3)中,火线铜插针(21-3a)的L形铜片(21-3-2)的阻挡片(21-3-2a)的下部位于第一座体(31)的前腔体(31-17)中且位于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前端板(31-6-2)与前腔体插接柱(31-16-1)之间,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下部位于前腔体(31-17)中;火线铜插针(21-3a)的L形铜片(21-3-2)的阻挡片(21-3-2a)的上部位于盖板(32)的上部腔体(32-15)中且位于前侧上半插座部(32-4)的前端板(32-4-2)与前侧插接孔座(32-14-1)之间,火线铜插针(21-3a)的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上部位于盖板(32)的上部腔体(32-15)中;
盖板(32)的前侧上半插座部(32-4)的火线插针槽(32-4-3)的直径与第一座体(31)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火线插针槽(31-6-3)的直径相同,且两者同轴线前后相互对齐而形成第一安装座(30)的火线插针孔;盖板(32)由其前侧上半插座部(32-4)的火线插针槽(32-4-3)扣合在火线铜插针(21-3a)的铜棒(21-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第一安装座(30)与火线铜插针(21-3a)的铜棒(21-3-1)紧配合固定在一起;盖板(32)的前侧上半插座部(32-4)的前插头槽(32-4-1)的直径与第一座体(31)的前侧下半插座部(31-6)的前插头槽(31-6-1)的直径相等,且两者同轴线前后相互对齐而形成第一安装座(30)的开口向后的前插头孔(30-2),火线铜插针(21-3a)的铜棒(21-3-1)的头部位于该前插头孔(30-2)中;
零线铜插针(21-3b)的铜棒(21-3-1)的直径与第一座体(31)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零线插针槽(31-7-3)的直径相同,且零线铜插针(21-3b)的铜棒(21-3-1)的尾部同轴线放置在第一座体(31)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零线插针槽(31-7-3)中,零线铜插针(21-3b)的L形铜片(21-3-2)的阻挡片(21-3-2a)的下部位于第一座体(31)的后腔体(31-18)中且位于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前端板(31-7-2)与后腔体插接柱(31-16-1)之间,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下部位于后腔体(31-18)中;零线铜插针(21-3b)的L形铜片(21-3-2)的阻挡片(21-3-2a)的上部位于盖板(32)的上部腔体(32-15)中且位于后侧上半插座部(32-5)的前端板(32-5-2)与后侧插接孔座(32-14-1)之间,零线铜插针(21-3b)的L形铜片(21-3-2)的连接片(21-3-2b)的上部位于盖板(32)的上部腔体(32-15)中;
盖板(32)的后侧上半插座部(32-5)的零线插针槽(32-5-3)的直径与第一座体(31)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零线插针槽(31-7-3)的直径相同,且两者同轴线前后相互对齐而形成第一安装座(30)的零线插针孔;盖板(32)由其后侧上半插座部(32-5)的零线插针槽(32-5-3)扣合在零线铜插针(21-3b)的铜棒(21-3-1)的尾部的上表面上,而使得第一安装座(30)与零线铜插针(21-3b)的铜棒(21-3-1)紧配合固定在一起;盖板(32)的后侧上半插座部(32-5)的后插头槽(32-5-1)的直径与第一座体(31)的后侧下半插座部(31-7)的后插头槽(31-7-1)的直径相等,且两者同轴线前后相互对齐而形成第一安装座(30)的开口向后的后插头孔(30-3),零线铜插针(21-3b)的铜棒(21-3-1)的头部位于该后插头孔(30-3)中;
第一电线(21-2a)的左端依次设置在第一座体(31)的火线线槽部(31-8)的腔体中和火线线槽延伸部(31-19-1)的腔体中;
第二电线(21-2b)的左端依次设置在第一座体(31)的零线线槽部(31-9)的腔体中和零线线槽延伸部(31-19-2)的腔体中;
串联器件(23)位于第一座体(31)的前后向的中部的上表面上且位于盖板(32)的上部腔体(32-15)中;
盖板(32)的火线扣合部(32-6)扣合在第一电线(21-2a)的左端部位上,位于第一座体(31)的火线线槽延伸部(31-19-1)的上方,且与火线线槽延伸部(31-19-1)从上下方向共同夹紧第一电线(21-2a)的左端部位;
盖板(32)的零线扣合部(32-7)扣合在第二电线(21-2b)的左端部位上,位于第一座体(31)的零线线槽延伸部(31-19-2)的上方,且与零线线槽延伸部(31-19-2)从上下方向共同夹紧第二电线(21-2b)的左端部位;
盖板(32)的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a)的2个插接限位孔(32-8-1)分别套在第一座体(31)的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a)的相应1个插接限位柱(31-10-1)上,前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a)的3个插接限位柱(32-8-2)则分别穿过前侧电热片(22a)左端的相应一个限位孔(22-5)而插入第一座体(31)的前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a)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孔(31-10-2)中,而使得盖板(32)的右部边缘的前侧下端面和第一座体(31)的盖板安装部(31b)的右部边缘的前侧上端面分别从上下方向贴合在前侧电热片(22a)的左端的上下表面上;
盖板(32)的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b)的2个插接限位孔(32-8-1)分别套在第一座体31的后侧柱孔插接限位件(31-10b)的相应1个插接限位柱(31-10-1)上,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b)的3个插接限位柱(32-8-2)则分别穿过后侧电热片(22b)左端的相应一个限位孔(22-5)而插入第一座体(31)的后侧孔柱插接限位件(32-8b)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孔(31-10-2)中,而使得盖板(32)的右部边缘的后侧下端面和第一座体(31)的盖板安装部(31b)的右部边缘的后侧上端面分别从上下方向贴合在后侧电热片(22b)的左端的上下表面上;
盖板(32)的后插接板(32-9)的下端位于第一座体(31)的后插接槽(31-11)中,盖板(32)的3块左限位板(32-10)的下端面与第一座体(31)的相应一个左侧台阶(31-12)的上端面相接触,盖板(32)的前插接板(32-11)的下端位于第一座体(31)的前插接槽(31-13)中,盖板(32)的右限位板(32-12)的下端面与第一座体(31)的右侧台阶(31-14)的上端面相接触;
盖板(32)的孔柱插接件(32-14)的2个插接孔座(32-14-1)分别从上方套在第一座体(31)的柱孔插接件(31-16)的相应一个插接柱(31-16-1)上,盖板(32)的孔柱插接件(32-14)的4个插接柱(32-14-2)分别从上方插入第一座体(31)的柱孔插接件(31-16)的相应一个插接孔(31-16-2)中;
盖板(32)的半包围压条(32-13)位于第一座体(31)的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的上方,盖板(32)由其半包围压条(32-13)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与第一座体(31)的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31-15)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第一下插头座部(41-7)包括沿上下向设置的2个第一插头插接限位柱(41-7-1)和沿第一下插头座部(41-7)上侧的右侧边缘和前侧边缘的向上设置的插接板(41-7-2);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左侧还设有基本呈半圆弧形的开口向上的第一下插头槽(41-7-3);
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包括沿上下向设置的2个第二插头插接限位柱(41-16-1)和沿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上侧的右侧边缘和前侧边缘的向上设置的第二插接板(41-16-2);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的左侧还设有基本呈半圆弧形的开口向上的第二下插头槽(41-16-3);
第二座体(41)的第一盖板安装部(41b)还包括位于其左侧后部向左凸出且开口向上的火线线槽部(41-8)、位于其上侧后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第一后插接槽(41-10)、位于其右部边缘的前右侧台阶(41-11)和位于其上侧前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第一前插接槽(41-12);
第一盖板安装部(4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左方靠近右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的向上凸起的等高的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13)、位于其上侧右部的从左方靠近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13)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前柱孔(41-14);所述1组前柱孔(41-14)由2个插接孔(41-14-1)组成;第一盖板安装部(41b)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左右向中部的第一腔体(41-15),且所述第一腔体(41-15)与火线线槽部(41-8)的腔体相连通;前柱孔(41-14)的1个插接孔(41-14-1)位于第一腔体(41-15)中且位于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前部,另1个插接孔(41-14-1)位于第一腔体(41-15)中且位于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后部;
第二盖板安装部(41d)还包括位于其左侧后部向左凸出且开口向上的零线线槽部(41-17)、位于其上侧后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第二后插接槽(41-19)、位于其右部边缘的后右侧台阶(41-20)和位于其上侧前部边缘的开口向上的第二前插接槽(41-21);
第二盖板安装部(41d)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左方靠近右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的向上凸起的等高的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22)、位于其上侧右部的从左方靠近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22)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后柱孔(41-23);所述1组后柱孔(41-23)由2个插接孔41-23-1组成:第二盖板安装部(41d)还包括位于其上侧的左右向中部的第二腔体(41-24),且所述第二腔体(41-24)与零线线槽部(41-17)的腔体相连通;后柱孔(41-23)的1个插接孔(41-23-1)位于第二腔体(41-24)中且位于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前部,另1个插接孔(41-23-1)位于第二腔体(41-24)中且位于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后部;
盖板(4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左部边缘后部且开口向下的线槽扣合部(42-5);盖板(42)的上插头座部(42-4)包括沿上下向设置的2个插头插接限位柱(42-4-1)和沿上插头座部(42-4)下侧的右侧边缘和前侧边缘的向下设置的插接板(42-4-2);
盖板(4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后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后插接板(42-7)、位于其下侧右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2块右限位板(42-8)和位于其下侧前部边缘的向下设置的前插接板(42-9);
盖板(4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右部的从左方靠近右限位板(42-8)的沿上下向设置的1组插接件(42-10);所述插接件(42-10)由2个插接柱(42-10-1)组成;盖板(4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的左右向中部的下部腔体(42-11);
盖板(42)还包括位于其下侧的在前方靠近后侧边缘、在左方靠近右侧边缘和在后方靠近前侧边缘的连续设置且向下凸起的三角形的半包围压条(42-12),半包围压条(42-12)的下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插头(43)的插头基座(43-1)的下侧设有与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第一插头插接限位柱(41-7-1)相应的开口向下的下孔座(43-1-1);插头基座(43-1)的上侧设有与盖板(42)的上插头座部(42-4)的插头插接限位柱(42-4-1)相应的开口向上的上孔座(43-1-2);插头基座(43-1)的下侧前部靠近前侧边缘的后部和靠近右侧边缘的左部设有与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插接板(41-7-2)相应的下插接槽(43-1-3);插头基座(43-1)的上侧前部靠近前侧边缘的后部和靠近右侧边缘的左部设有与盖板(42)的上插头座部(42-4)的插接板(42-4-2)相应的上插接槽(43-1-4);插头基座(43-1)的左侧中部设有向左凸出的基本呈圆柱形的扣合部(43-1-5);
火线插头(43a)由其插头基座(43-1)的下孔座(43-1-1)套在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第一插头插接限位柱(41-7-1)上,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插接板(41-7-2)插入相应的火线插头(43a)的下插接槽(43-1-3)中;插头基座(43-1)的扣合部(43-1-5)的下部位于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第一下插头槽(41-7-3)中,并与第一下插头座部(41-7)的第一下插头槽(41-7-3)的内壁紧密贴合;插头基座(43-1)的扣合部(43-1-5)的上部位于前盖板(42a)的上插头座部(42-4)的盖板插头槽(42-4-3)中,并与前盖板(42a)的上插头座部(42-4)的盖板插头槽(42-4-3)的内壁紧密贴合,也即插头基座(43-1)的扣合部(43-1-5)被压紧密闭固定在第二座体(41)与前盖板(42a)之间;第一电线(21-2a)的右端设置在第二座体(41)的火线线槽部(41-8)的腔体中;
零线插头(43b)由其插头基座(43-1)的下孔座(43-1-1)套在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的第二插头插接限位柱(41-16-1)上,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的,第二插接板(41-16-2)插入相应的零线插头(43b)的下插接槽(43-1-3)中;插头基座(43-1)的扣合部(43-1-5)的下部位于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的第二下插头槽(41-16-3)中,并与第二下插头座部(41-16)的第二下插头槽(41-16-3)的内壁紧密贴合;插头基座(43-1)的扣合部(43-1-5)的上部位于后盖板(42b)的上插头座部(42-4)的盖板插头槽(42-4-3)中,并与后盖板(42b)的上插头座部(42-4)的盖板插头槽(42-4-3)的内壁紧密贴合,也即插头基座(43-1)的扣合部(43-1-5)被压紧密闭固定在第二座体(41)与前盖板(42a)之间;第二电线(21-2b)的右端设置在第二座体(41)的零线线槽部(41-17)的腔体中;
前盖板(42a)的线槽扣合部(42-5)扣合在第一电线(21-2a)的右端部位上,且位于第二座体(41)的火线线槽的(41-8)的右端延伸部的上方,且与该右端延伸部从上下方向共同夹紧第一电线(21-2a)的右端部位;
后盖板(42b)的线槽扣合部(42-5)扣合在第二电线(21-2b)的右端部位上,且位于第二座体(41)的零线线槽部(41-17)的右端延伸部的上方,且与该右端延伸部从上下方向共同夹紧第二电线(21-2b)的右端部位;
前盖板(42a)的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的2个插接限位孔(42-6-1)分别套在第二座体(41)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的相应1个前插接限位柱(41-9-1)上,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的3个插接限位柱(42-6-2)则分别穿过前侧电热片(22a)右端的相应一个限位孔(22-5)而插入第二座体(41)的前柱孔插接限位件(41-9)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孔(41-9-2)中,而使得前前盖板(42a)的左部边缘的下端面和第二座体(41)的第一盖板安装部(41b)的左部边缘的上端面分别从上下方向贴合在前侧电热片(22a)的右端的上下表面上;
后盖板(42b)的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的2个插接限位孔(42-6-1)分别套在第二座体(41)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的相应1个后插接限位柱(41-18-1)上,孔柱插接限位件(42-6)的3个插接限位柱(42-6-2)则分别穿过后侧电热片(22b)右端的相应一个限位孔(22-5)而插入第二座体(41)的后柱孔插接限位件(41-18)的相应一个插接限位孔(41-18-2)中,而使得后盖板(42b)的左部边缘的下端面和第二座体(41)的第二盖板安装部(41d)的左部边缘的上端面分别从上下方向贴合在后侧电热片(22b)的右端的上下表面上;
前盖板(42a)的上插头座部(42-4)的插头插接限位柱(42-4-1)插入相应的火线插头(43a)的插头基座(43-1)的下孔座(43-1-1)中;前盖板(42a)的上插头座部(42-4)的插接板(42-4-2)插入相应的火线插头(43a)的上插接槽(43-1-4)中;
后盖板(42b)的上插头座部(42-4)的插头插接限位柱(42-4-1)插入相应的零线插头(43b)的插头基座(43-1)的下孔座(43-1-1)中;后盖板(42b)的上插头座部(42-4)的插接板(42-4-2)插入相应的零线插头(43b)的上插接槽(43-1-4)中;
前盖板(42a)的后插接板(42-7)的下端位于第二座体(41)的第二后插接槽(41-19)中,后盖板(42b)的2块右限位板(42-8)的下端面与第二座体(41)的相应前右侧台阶(41-11)的上端面相接触,前盖板(42a)的前插接板(42-9)的下端位于第二座体(41)的第一前插接槽(41-12)中;
后盖板(42b)的后插接板(42-7)的下端位于第二座体(41)的第一后插接槽(41-10)中,前盖板(42a)的2块右限位板(42-8)的下端面与第二座体(41)的相应后右侧台阶(41-20)的上端面相接触,后盖板(42b)的前插接板(42-9)的下端位于第二座体(41)的第二前插接槽(41-21)中;
前盖板(42a)的插接件(42-10)的2个插接柱(42-10-1)分别从上方套在第二座体(41)的前柱孔(41-14)的相应一个插接孔(41-14-1)中;
后盖板(42b)的插接件(42-10)的2个插接柱(42-10-1)分别从上方套在第二座体(41)的后柱孔(41-23)的相应一个插接孔(41-23-1)中;
前盖板(42a)的半包围压条(42-12)位于第二座体(41)的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13)的上方,前盖板(42a)由其半包围压条(42-12)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与第二座体(41)的前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13)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
后盖板(42b)的半包围压条(42-12)位于第二座体(41)的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22)的上方,后盖板(42b)由其半包围压条(42-12)通过粘结剂粘结或者加热熔接而与第二座体(41)的后半包围条状凸起平台(41-22)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发热式地板,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座(30)的盖板(32)还包括贯通其板体上下向的2个通孔,其中一个是注胶孔(32-2),另一个是排气孔(32-3);绝缘胶通过盖板(32)的注胶孔(32-2)注满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直至从排气孔(32-3)中溢出,从而使得包括串联器件(23)、串联器件(23)与2片电热片(22)的电连接部位、火线铜插针(21-3a)的位于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的部位、火线铜插针(21-3a)与第一电线(21-2a)的电连接部位、零线铜插针(21-3b)的位于第一安装座(30)的主腔体中的部位、零线铜插针(21-3b)与第二电线(21-2b)的电连接部位在内的所有电路裸露部位均处于绝缘密封状态;
第二安装座(40)的盖板(42)还包括贯通其板体上下向的2个通孔,其中一个是注胶孔(42-2),另一个是排气孔(42-3);绝缘胶通过各盖板(42)的注胶孔(42-2)注满各盖板(42)与第二座体(41)形成的相应的空间中直至从排气孔(42-3)中溢出,从而使得包括铜构件(24)、各铜构件(24)与相应的电热片(22)的电连接部位、第一电线(21-2a)的右端部分和第二电线(21-2b)的右端部分均处于绝缘密封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3800195U CN202303625U (zh) | 2011-09-27 | 2011-09-27 | 一种自发热式地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3800195U CN202303625U (zh) | 2011-09-27 | 2011-09-27 | 一种自发热式地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303625U true CN202303625U (zh) | 2012-07-04 |
Family
ID=46372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380019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03625U (zh) | 2011-09-27 | 2011-09-27 | 一种自发热式地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30362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10586A (zh) * | 2011-09-27 | 2012-06-20 | 葛林 | 自发热式地板及其电热式组件 |
-
2011
- 2011-09-27 CN CN2011203800195U patent/CN20230362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10586A (zh) * | 2011-09-27 | 2012-06-20 | 葛林 | 自发热式地板及其电热式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10586B (zh) | 自发热式地板及其电热式组件 | |
CN102256393B (zh) | 防水式自发热地板系统及防水式自发热地板及其自发热组件 | |
CN102042633B (zh) | 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及其电热地板 | |
CN103437526B (zh) | 自发热地板 | |
CN202220422U (zh) | 一种电热地板 | |
CN202303625U (zh) | 一种自发热式地板 | |
CN202303624U (zh) | 一种电热式组件 | |
CN102901145A (zh) | 电热地板系统及电热地板 | |
CN103776080B (zh) | 相变蓄热型电热地板 | |
CN208078325U (zh) | 一种自发热地板的电连接器 | |
CN102506457B (zh) | 电热地板系统 | |
CN102094508B (zh) | 用于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的安装座及安装座组件 | |
CN102997327A (zh) | 一种无龙骨便捷式安装的电热地板系统 | |
CN102607096B (zh) | 自发热地板 | |
CN202587420U (zh) | 一种自发热组件 | |
CN201962912U (zh) | 一种用于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的安装座组件 | |
CN202380677U (zh) | 一种一体式自发热地板 | |
CN202581521U (zh) | 一种自发热式地面装饰砖 | |
CN202581539U (zh) | 一种压接穿刺构件 | |
CN202581520U (zh) | 一种自发热地板 | |
CN201962907U (zh) | 一种用于无钉卡装电热地板系统的供电龙骨 | |
CN103779687B (zh) | 电热地板的接插座构件以及接插棒构件 | |
CN103132673B (zh) | 一体式自发热地板和双向电连接插头 | |
CN102705892B (zh) | 安装座的安装下座和安装座的盖板 | |
CN202581522U (zh) | 一种安装座的安装下座和安装座的盖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30717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