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0707B - 板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板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0707B
CN103090707B CN201110338385.9A CN201110338385A CN103090707B CN 103090707 B CN103090707 B CN 103090707B CN 201110338385 A CN201110338385 A CN 201110338385A CN 103090707 B CN103090707 B CN 1030907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type heat
fluid
heat exchanger
interio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383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0707A (zh
Inventor
王耀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33838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9070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90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07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07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07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层叠设置的板片(21),板片(21)间形成板间流道,还包括与所述板间流道连通的流体分配器,所述流体分配器(22)具有至少两个并列设置的管道,各所述板间流道均与单独的所述管道连通;且相邻的所述板间流道分别与所述流体分配器的不同管道连通。该板式换热器,其流体分配器至少具有两个管道,可以减少板片上单流通孔数目,进而提高流体换热效率和板片的利用率,且流体可以流动的区域扩大,流体在板间的分配更为均匀;此外,该结构的板式换热器易于调整压降、改善相变工况下的流体分配状况。

Description

板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具有紧凑、高效的特点,一般用于两种流体之间的换热,比如液-液、液-气换热模式,也可以用于有流体相变的工况,如用作冷凝器、蒸发器。
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典型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原理示意图。
板式换热器一般是将若干压制的板片1通过某种方式固定在一起,如钎焊、框架固定等,让冷热两种流体在板间交替穿过,实现热量的交换,即流动于一板片1两侧的流体分别为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图1中的板片1适用于两流体板式换热器,一个板片1上需要设置四个单流通孔,通常布置于板片1的四个角落,亦称为角孔。若干板片1组合在一起时,各板片1上的四个角孔就构成板式换热器的四条供两种流体进出的通道,实现两流体进出板式换热器。板片1上设置有板间流道,流体由通道流向板片1间时,沿板间流道流动能够提高流体在板片1间流动的均匀性。
为了实现两种流体在板间交替穿过,其中两角孔的周围设有挡圈(图中未示出),图1中所示板片1上沿对角线设置的第二角孔12和第三角孔13处可以设置挡圈,一种流体自第一角孔11进入时,无法流向第三角孔13,仅流向第四角孔14,另一种流体自第二角孔12直接流向与之相邻的另一板片1,另一板片1可以采用相反的挡圈布置方式,则实现了两种流体交替穿过各板片1,以使相邻板间流道流动不同的流体,实现换热。图1中流体在板间流动的方式为对角流,也可以于同一侧的两角孔处设置挡圈,流体流动方式为单边流。
由上述内容可知,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下述技术问题:
第一、由图1可以看出,为了实现两种流体在板片1间分配且互不干扰,板片1需设置至少四个角孔以形成流体通道(一种流体需设置两角孔),相应地,具有单边流或对角流的方式,但针对此两种流动方式,板片1间流体均无法均匀分配于设置挡圈的两角孔附近的板片1区域,该区域不能被有效利用,仍然存在换热不均匀、换热效率低下的问题,当换热流体种类多余两种时,角孔数目更多,上述问题更为显著;而且,每种流体需设置两角孔,至少四个角孔占据了板片1的较大面积,相应地降低了板片1的整体利用率,同时,四个角孔布置于板片1四个角落也限制了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形状及相关应用。
第二、由角孔组成的通道难以保证流通的通畅性,流体在此通道中流动时的压降较大,占板式换热器压降的一部分,由于角孔结构的限制,压降较大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降低,无法适应于不同的工况需求。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以使流体能够均匀流动于板片之间,且提高板片利用率和板片换热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该板式换热器的板片上设置了混合通孔且具有流体分配器,使得流体能够均匀流动于板片之间,并提高板片的利用率和换热效率。
为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层叠设置的板片,板片间形成板间流道,还包括与所述板间流道连通的流体分配器,所述流体分配器具有至少两个并列设置的管道,各所述板间流道均与单独的所述管道连通;且相邻的所述板间流道分别与所述流体分配器的不同管道连通。
优选地,各所述管道均沿轴向设置若干连通所述板间流道的开口,两两所述管道的开口在轴向方向相互错开,以使相邻的所述板间流道分别与所述流体分配器的不同管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流体分配器具有两个并列设置的所述管道,一所述管道为内管,所述内管嵌套于外管内,另一所述管道为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管腔;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均设有所述开口,且所述外管设有与所述内管开口位置对应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内管的开口连通,且所述连通口和所述内管的开口均与所述管腔密封隔离。
优选地,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沿轴向贴合,且所述内管的开口与所述外管连通口设于贴合处;所述连通口和所述内管的开口均通过设于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的密封件与所述管腔密封隔离。
优选地,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均为方形管道,所述内管的一外侧面贴合于所述外管的一内侧面,且所述内管的开口和所述外管的连通口设于贴合的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流体分配器具有两并列设置的所述管道,两所述管道由隔板分割管体形成,所述隔板沿所述管体的轴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板片设有至少一个混合通孔,层叠设置的所述板片上同一位置的所述混合通孔连通形成板式换热器的混合通道,所述流体分配器的各所述管道均贯穿所述混合通道。
优选地,所述流体分配器还包括与所述各管道的同一端部密封连接的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包括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设有接口,所述外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密封盖内,所述内管的一端伸出所述接口;所述密封盖上还设有接管,所述接管连通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管腔。
优选地,所述板片上设有一个混合通孔以及若干单流通孔,所述单流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流体分配器的管道数量相等。
优选地,所述板片的两端均设有一个所述混合通孔,两所述混合通孔中均插有所述流体分配器。
本发明提供的板式换热器,采用了具有至少两个管道的流体分配器,使得板片上单流通孔数目得以减少,提升板片的可用面积,进而提高流体换热效率和板片的利用率,且由于单流通孔即挡圈数目的减少,流体可以流动的区域扩大,流体在板间的分配更为均匀,换热流体种类越多,该种优势越明显;此外,对流体分配器管道形状、粗糙度等因素加以改变,就可以较为方便地改变管道内流体的压降大小,以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达到降低泵功、节能降耗的目的;再者,在换热流体具有相变的工况下,根据需要改变管道上开口大小,即能够改善流体分配状况,解决板间流道间气液分配不均的情况;另,板片上设置混合通孔时,可以不必设置于板片的角落处,则对流体分配器的形状以及应用的限制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典型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流体分配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插入图2中板片混合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插入板式换热器混合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与多块板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与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组配合后轴向剖视图;
图11为图5中内管配合密封垫片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2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管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插入由图13中板片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板式换热器的剖面图;
图17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流体分配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流体分配器第三种结构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1为密封本发明所提供第一种流体分配器各管道的一种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密封装置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该板式换热器的板片上设置了混合通孔且具有流体分配器,使得流体能够均匀流动于板片之间,并提高板片的利用率和换热效率。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板式换热器,包括层叠设置的板片,板片间形成板间流道,通常在板片的表面加工出纹路以形成板间流道,与现有技术相同,板间流道便于流体均匀流动于板片之间。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该图的箭头还示出了流体的流动路径;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流体分配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外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内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插入图2中板片混合通孔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插入板式换热器混合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提供的板式换热器2的板片21设有至少一个混合通孔211,图2中仅设置一个混合通孔211,则层叠设置的若干板片21同一位置的若干混合通孔211形成了板式换热器2的混合通道,混合通道供两种以上流体通过。图2中板片21的下端还具有两个与现有技术相同的单流通孔212(即各单流通孔212中仅流通一种流体),若干板片21的单流通孔212形成图7中板式换热器2的两个单流通道23。
为了实现两种以上流体通过且互不干扰,板式换热器2还包括插入混合通孔211的流体分配器22,且流体分配器22具有至少两个并列设置且贯穿混合通孔211的管道,即流体分配器22的各管道均插入混合通道内,从而贯穿各混合通孔211,如图7所示,流体分配器22插入混合通道内。流体分配器22中各管道流通的流体均不同,流体种类与管道的数目相等,从而可以实现多种流体之间的换热。
流体分配器22中管道的具体结构为:各管道均沿轴向设置若干开口(如图4和图5中所示的外管开口2212和内管开口2211),板间流道均与单独的开口连通,即一个板间流道仅与一个开口连通,管道内的流体经开口流向板间流道,或板间流道内的流体经开口流向管道;由于板间流道的进口和出口均沿混合通道的轴向设置,该方案中两两管道的开口在管道的轴向上相互错开,及两两管道的开口的混合通道的轴向上错开,则能够使相邻的板间流道分别与不同的管道的开口连通,从而保证相邻板间流道内流通不同的流体,即一板片21的两侧流通不同的流体,以实现换热功能。下述内容主要以两种流体换热为例对该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图3中的流体分配器22具有两个并列设置的供流体流动的管道,一管道为内管222,内管222嵌套于外管221内,另一管道为内管222和外管221之间的管腔(下述内容提及的“管腔”均为此处所述的管腔),可以根据不同流体的流通量需求合理设计内管222和外管221的径向尺寸。此外,外管221设有与内管开口2221位置对应的连通口2211,连通口2211与内管开口2221连通,且连通口2211、内管开口2221均与管腔密封隔离,即内管222内流动的流体流向内管开口2221后,再经连通口2211流出外管221,最终流向对应的板间流道。连通口2211、内管开口2221与管腔密封隔离的目的在于防止内管222内的流体与管腔中的流体混合。另外,可以想到,板式换热器2用于两种以上流体换热时,外管221内可以嵌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管222,配合的方式可以与上述内管222配合方式一致。内管222和外管221可以通过粘帖、焊接等方式固定,以保持连通口2211和内管开口2221始终处于对准状态。
混合通道作为板式换热器2的流体进口通道,插入流体分配器22后,两种流体分别流向内管222和管腔时,内管222流体经内管开口2221、连通口2211流向间隔的板间流道,管腔流体流经外管开口2212流向间隔的板间流道。当然,混合通道也可以作为板式换热器2的流体出口通道,插入流体分配器22后,相邻板间流道内的流体分别经连通口2211、内管开口2221流向内管222,和经外管221开口流向管腔,再自板式换热器2的出口分流而出。
请继续结合图8至图10,图8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与多块板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与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组配合后轴向剖视图。
图9中所示的三块板片21形成两个相邻的第一板间流道21a和第二板间流道21b,由于外管开口2212和内管开口2221(与外管221连通口2211位置对应)在轴向上错开,则外管开口2212与第一板间流道21a连通,内管开口2221通过连通口2211与第二板间流道21b连通,依次类推,参见图10,该种结构实现了两种流体在板片21两侧板间流道的分配,使板片21两侧板间流道流动不同的流体。故设置该结构的流体分配器22后无需为每一种流体设置一个通道,多种流体可以通过一个混合通道分配至板间流道中。当应用于三种流体换热时,可以于外管221中再插入一内管,则两内管与外管221之间的管腔、两内管构成三个管道,三个管道上的开口沿轴向依次错开,可以使相邻的三个板间流道流通三种流体;应用于三种以上流体时,可以再作出相应的结构改动,原理相同,在此不赘述。
混合通孔211作为流体进口使用时,流体如上所述分配至板间流道后,自板间流道流向板片21下端两单流通孔212中的一者(另一者的周围可以设置挡圈限制流体流入),则流动于混合通道内流体分配器22中的两种流体分别流向单流通道23。混合通孔211作为流体出口使用时,流动路径相反。
上述实施例中,板片上设置了一个混合通孔211和两个单流通孔212,混合通孔211内插入流体分配器22,该种连通方式,便于板间流道和管道的连通,且易于实现密封,当然,流体分配器22也可以外置于板片21,使其管道开口对准板间流道也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此时,板片21上也可以不设置混合通孔211。另外,流体分配器22外置于板片21时,管道上开口的设置方式也可以不限于上述沿轴向错开的方式,比如,流体分配器22中各管道上开设有若干开口,各开口通过连接管与板间流道连通,同样能够使各板间流道仅与单独的管道连通,且相邻板间流道与不同管道连通;该种情况下,流体分配器22也无需插入于板片21中。可以想到,当换热流体的进口流路和出口流路均采用该种结构的流体分配器22时,板片21上可以不设置任何通孔。当然,设置混合通孔211,将流体分配器22插入混合通道内,使得板式换热器2具有结构紧凑的优点,且便于流体分配器22与板间流道的连通。
由此可知,板式换热器2采用该种结构的流体分配器22,第一,可以将现有技术中板片21上至少两个作为流体进口的单流通孔212或至少两个作为流体出口的单流通孔212合并为一个混合通孔211,甚至板片21上无需设置任何通孔,从而能够减少板片21上的单流通孔212数目,提升板片21的可用面积,进而提高流体换热效率和板片21的利用率;此外,从图2中可以看出,由于单流通孔212以及挡圈数目的减少,流体可以流动的区域扩大,流体在板间的分配更为均匀,换热流体种类越多,该种优势越明显;图2中所示的混合通孔211设于板片21端部的中部位置,则流体的分配更为均匀,包括板片21的角落处均具有流体通过,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和板片21利用率;第二、对流体分配器22管道形状、粗糙度等因素加以改变,就可以较为方便地改变管道内流体的压降大小,以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达到降低泵功、节能降耗的目的;第三、在换热流体具有相变的工况下,根据需要改变管道上开口大小,即能够改善流体分配状况,解决板间流道间气液分配不均的情况;第四、设置混合通孔211时,混合通孔211可以不必设置于板片21的角落处,则对流体分配器22的形状以及应用的限制较小。
请参考图11和图12,图11为图5中内管配合密封垫片的横截面示意图;图12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管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为了实现连通口2211与管腔的密封隔离,该具体实施方式中内管222和外管221沿轴向贴合,如图12所示,内管开口2221与外管221的连通口2211设于贴合处,则内管222的流体流出内管开口2221后可以直接流向连通口2211,进而流向板间流道。由与该实施例中的外管221和内管222均为圆形管,为了形成管腔,二者的径向尺寸具有一定差值,故沿轴向贴合时,由于弧度的差别,理论上,二者之间仅存在接触线,故内管开口2221和外管221的连通口2211并非贴合,而是存在一定缝隙,因而采用了密封件以便隔离连通口2211、内管开口2221和管腔。密封件可以是设于内管开口2221处的密封垫片226,见图11,密封垫片226上具有与内管开口2221和外管221的连通口2211配合的孔洞,则即使流出开口的流体存在部分泄漏流向管腔的情况,由于密封垫片226的存在,该部分流体也无法流入管腔,保证管腔和内管222内的流体无法混合;且管腔内的流体也无法自连通口2211流出外管221,避免管腔流体和内管222流体均通过连通口2211流向同一板间流道;此外,密封垫片226也有助于对内管222和外管221的定位,并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可以设置单独的密封垫片226分别与内管开口2221、外管221连通口2211配合;密封件也可以为整体密封垫,整体密封垫上设置与内管开口2221、外管221连通口2211数目相对应的孔洞,也可以实现该目的。装配时,可以首先将密封垫片226通过粘结或焊接等方式与内管222固定于一体,再将内管222与外管221固定,当然,也可以将密封垫片226与外管221固定后再与内管222固定。
另外,流体分配器22各管道和混合通道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垫,密封垫上同样加工出与外管221连通口2211以及外管开口2212适配的孔洞,以保证两种流体可以相互隔离地流向对应的板间流道。
请继续参考图13至图16,图13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插入由图13中板片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板式换热器的剖面图。
该实施方式中板式换热器2板片21的两端均设置了混合通孔211,图13中的两混合通孔211均位于端部的中部位置,图14中两混合通孔211位于板片21端部的角落处,且两混合通孔211呈对角线布置。叠置的若干板片21的混合通孔211形成了板式换热器2上分别作为流体进口混合通道和流体出口混合通道,两混合通道中均插入一个流体分配器22。与上述的流体流动过程描述类似,可以参见图16,该图沿两流体分配器的中心轴线方向剖面,该图的箭头部分示出了流体的流动路径。两种流体自进口混合通道的流体分配器22流入后,分配至板间流道内,换热后,自板间流道再流向对应的内管222或管腔,再流出板式换热器2。该具体实施方式的板式换热器2采用了两个流体分配器22,则板片21上可以仅设置两个混合通孔211,相较于上述实施例,板片21的可用面积进一步增加,即能够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和板片21利用率。
另外,上述内管222和外管221均为圆管时,采用密封件实现内管开口2221、外管221连通口2211、管腔之间的密封隔离,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密封隔离。
请参考图17和图18,图17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流体分配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该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内管222和外管221均为方形管,内管222的一侧面贴合于外管221的一侧面,且内管开口2221和外管221的连通口2211设于贴合的侧面上。由于内管222和外管221均为方形管,故内管222和外管221贴紧固定后(同样可以通过粘结或焊接等方式固定),内管开口2221和外管221的连通口2211可以密封贴合,即使未设置密封垫片226也可以保证内管222和管腔之间流体的相互隔离,从而简化流体分配器22的结构。当然,为了进一步保证内管222和管腔之间的密封,也可以设置如上所述的密封垫片226。
请参考19和图20,图19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流体分配器第三种结构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的横截面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流体分配器22同样具有两并列设置的管道。该流体分配器22仅具有一个管体22a,管体22a内部具有沿轴向设置的隔板22a1,隔板22a1将管体22a分割为图19中所示的第一管道224和第二管道225,第一管道224和第二管道225分别用于流通两种不同的流体,且第一管道224和第二管道225上均设有开口,即图中所示的第一管道开口2241和第二管道开口2251。当然,为了达到板间流道能够与开口连通的目的,第一管道开口2241和第二管道开口2251必然设于隔板22a1以外的管体22a的管壁上。由此可推出,当针对两种以上流体换热时,可以更改隔板22a1的形状或增设隔板22a1,以形成所需的管道数目。
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还可以直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管体作为流体分配器22的管道,整体插入板式换热器2的混合通道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流体分配器22结构更为紧凑,便于与板间流道建立连通关系,且可以尽量减小混合通孔211的面积,从而增大板片21间板间流道的整体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此外,上述实施例中,流体在进入板间流道之前就开始换热(一管道内的流体接触另一管道的管壁),换热效率又进一步得以提高。
请参考图21和图22,图21为密封本发明所提供第一种流体分配器各管道的一种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中密封装置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针对上述内管222、外管221的实施例,流体分配器22具有至少两个管道,各管道分别需要与对应的流体管路连通,流体分配器22还可以包括密封装置223,流体分配器22各管道的同一端部均与密封装置223连接。具体地,密封装置223包括密封盖,密封盖上设有接口2232,外管221的一端固定于密封盖内,内管222的一端伸出接口2232;密封盖上还设有接管2231,接管2231连通内管222和外管221之间的管腔。接管2231的外端可以设置螺纹与流体管路连接,或直接将接管2231通过焊接方式与流体管路连接;内管222的外端同样可以通过螺纹或焊接等方式与流体管路连接。
装配时,可以将图21所示的密封装置223套在固定后的内管222和外管221上,其中外管221在密封装置223内部(密封盖)固定,比如,通过焊接或者涨管的方式固定,使得管腔的流体自接管2231流入流出至流体管路,或流体管路内的流体自接管2231流入管腔;内管222自接口2232伸出,也可以通过涨管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接口2232上,再与另一个流体管路连接,实现另一种流体的进出。该种结构的密封装置223针对两种流体的流体分配器22设计,当应用于流动两种以上流体的流体分配器22时,可以对密封装置223作出相应的改动。
该结构的密封装置223将流体分配器22的多个管道均纳入其密封盖内,不同的流体管路分别连通至密封装置223处,进而流向不同的管道内。因此,密封装置223能够将流体分配器22中各管道与流体管路的接口隔离,以使多种流体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流向各管道内,完成板间流道中的流体分配;此外,在流体分配器22管道结构多样化的基础上,该密封装置223能够满足流体分配器22各管道与流体管路的良好连接;且密封盖将流体分配器22各管道纳入其内,使得流体分配器22的结构更为紧凑,便于流体管路的连接。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层叠设置的板片(21),板片(21)间形成板间流道,还包括与所述板间流道连通的流体分配器(22),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器(22)具有至少两个并列设置的管道,各所述板间流道均与单独的所述管道连通;且相邻的所述板间流道分别与所述流体分配器(22)的不同管道连通;
所述板片(21)设有至少一个混合通孔(211),层叠设置的所述板片(21)上同一位置的所述混合通孔(211)连通形成板式换热器的混合通道,所述流体分配器(22)的各所述管道均贯穿所述混合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管道均沿轴向设置若干连通所述板间流道的开口,两两所述管道的开口在轴向方向相互错开,以使相邻的所述板间流道分别与所述流体分配器(22)的不同管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器(22)具有两个并列设置的所述管道,一所述管道为内管(222),所述内管(222)嵌套于外管(221)内,另一所述管道为所述内管(222)和所述外管(221)之间的管腔;所述外管(221)和所述内管(222)均设有所述开口,且所述外管(221)设有与所述内管(222)开口位置对应的连通口(2211),所述连通口(2211)与所述内管(222)的开口连通,且所述连通口(2211)和所述内管(222)的开口均与所述管腔密封隔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22)和所述外管(221)沿轴向贴合,且所述内管(222)的开口与所述外管(221)连通口(2211)设于贴合处;所述连通口(2211)和所述内管(222)的开口均通过设于所述外管(221)和所述内管(222)之间的密封件与所述管腔密封隔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22)和所述外管(221)均为方形管道,所述内管(222)的一外侧面贴合于所述外管(221)的一内侧面,且所述内管(222)的开口和所述外管(221)的连通口(2211)设于贴合的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器(22)具有两并列设置的所述管道,两所述管道由隔板(22a1)分割管体(22a)形成,所述隔板(22a1)沿所述管体(22a)的轴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器(22)还包括与所述各管道的同一端部密封连接的密封装置(223),所述密封装置(223)包括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设有接口(2232),所述外管(22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密封盖内,所述内管的一端伸出所述接口(2232);所述密封盖上还设有接管(2231),所述接管(2231)连通所述内管(222)和所述外管(221)之间的管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21)上设有一个混合通孔(211)以及若干单流通孔(212),所述单流通孔(212)的数量与所述流体分配器(22)的管道数量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21)的两端均设有一个所述混合通孔(211),两所述混合通孔(211)中均插有所述流体分配器(22)。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21)设有至少一个混合通孔(211),层叠设置的所述板片(21)上同一位置的所述混合通孔(211)连通形成板式换热器的混合通道,所述流体分配器(22)的各所述管道均贯穿所述混合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器(22)还包括与所述各管道的同一端部密封连接的密封装置(223),所述密封装置(223)包括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设有接口(2232),所述外管(22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密封盖内,所述内管的一端伸出所述接口(2232);所述密封盖上还设有接管(2231),所述接管(2231)连通所述内管(222)和所述外管(221)之间的管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21)上设有一个混合通孔(211)以及若干单流通孔(212),所述单流通孔(212)的数量与所述流体分配器(22)的管道数量相等。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21)的两端均设有一个所述混合通孔(211),两所述混合通孔(211)中均插有所述流体分配器(22)。
CN201110338385.9A 2011-10-31 2011-10-31 板式换热器 Active CN1030907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38385.9A CN103090707B (zh) 2011-10-31 2011-10-31 板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38385.9A CN103090707B (zh) 2011-10-31 2011-10-31 板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0707A CN103090707A (zh) 2013-05-08
CN103090707B true CN103090707B (zh) 2015-11-25

Family

ID=48203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38385.9A Active CN103090707B (zh) 2011-10-31 2011-10-31 板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907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001499A1 (de) * 2014-02-06 2015-08-06 Api Schmidt-Bretten Gmbh & Co. Kg Zum Wärme- und/oder Stoffaustausch geeigneter Plattenapparat
CN108253823A (zh) * 2016-12-28 2018-07-06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
CN108571908A (zh) * 2018-03-30 2018-09-25 上海理工大学 板式换热器
CN111380386B (zh) * 2018-12-28 2021-08-27 丹佛斯有限公司 多回路板式换热器
CN109945700B (zh) * 2019-03-26 2024-03-29 深圳大学 一种紧凑式换热结构及热伏发电装置
CN110500814B (zh) * 2019-07-02 2021-04-30 江苏远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蒸发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56A (zh) * 1992-12-07 1994-10-26 多维垛国际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的改进
CN1533957A (zh) * 2003-03-28 2004-10-06 ����ŵ˹��е���̹�˾ 双腔室粘合剂分配盒所用的稳定端盖
CN1813164A (zh) * 2003-06-25 2006-08-02 贝洱两合公司 多级热交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08560A (zh) * 2006-01-27 2007-08-01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流体分配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1335353A (zh) * 2007-06-25 2008-12-31 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的流体分配板与集电流母板的装配方法
CN101476830A (zh) * 2009-01-22 2009-07-08 辛娟姣 板式换热器介质入口的狭缝式节流结构
CN201436495U (zh) * 2009-05-26 2010-04-07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一种具有高效能量回收功能的双向新风换气机
CN101943539A (zh) * 2010-09-29 2011-01-12 浙江金宸三普换热器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的集流管结构
CN102084203A (zh) * 2008-06-13 2011-06-01 阿尔法拉瓦尔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16310A1 (en) * 2001-12-21 2003-06-26 Wittmann Joseph E. Flat tube heat exchanger core with internal fluid supply and suction line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56A (zh) * 1992-12-07 1994-10-26 多维垛国际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的改进
CN1533957A (zh) * 2003-03-28 2004-10-06 ����ŵ˹��е���̹�˾ 双腔室粘合剂分配盒所用的稳定端盖
CN1813164A (zh) * 2003-06-25 2006-08-02 贝洱两合公司 多级热交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08560A (zh) * 2006-01-27 2007-08-01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流体分配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1335353A (zh) * 2007-06-25 2008-12-31 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的流体分配板与集电流母板的装配方法
CN102084203A (zh) * 2008-06-13 2011-06-01 阿尔法拉瓦尔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
CN101476830A (zh) * 2009-01-22 2009-07-08 辛娟姣 板式换热器介质入口的狭缝式节流结构
CN201436495U (zh) * 2009-05-26 2010-04-07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一种具有高效能量回收功能的双向新风换气机
CN101943539A (zh) * 2010-09-29 2011-01-12 浙江金宸三普换热器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的集流管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0707A (zh)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0707B (zh) 板式换热器
CN206818032U (zh) 换热器及包括这种换热器的换热器模块
EP3021067B1 (e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plate-shaped body and pipe of laminated header
EP3469288B1 (en) Heat exchanger flange plate with supercooling function
CN205980877U (zh) 侧流程板壳式换热板以及多流程可拆卸板壳式换热器
CN103063060B (zh) 新型壳管式换热器
WO2017101472A1 (zh) 入口整流结构和板式换热器
CN103090716B (zh) 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流体分配器
WO2015120804A1 (zh) 板式换热器
CN101738128A (zh) 用于具有多排扁管的热交换器的集流管及热交换器
CN105466255B (zh) 板式换热器
CN103868398A (zh)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
CN103438750A (zh) 一种热交换器及其集流管组件
WO2014059893A1 (zh) 一种热交换器
WO2020134907A1 (zh) 多回路板式换热器
CN100523701C (zh) 多螺旋通道螺旋板换热器
CN103644688A (zh) 对流式制冷剂分配装置和具有它的换热器
CN110398174A (zh) 一种集流管组件及管带式油冷器
CN101782338A (zh) 热交换器
CN216205546U (zh) 一种加氢机用混合式预冷器
Zhiwei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nstructal distributors with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CN204880868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CN203744811U (zh)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06387293U (zh) 一种特殊结构的圆形波纹板容积式换热器
CN106918260B (zh) 一种可实现多热源余热回收的换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401

Address after: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21 Avenue, No. 60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Sanhua Automobile Componen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289-2, Ha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 Institut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