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81244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81244B
CN103081244B CN201180042353.2A CN201180042353A CN103081244B CN 103081244 B CN103081244 B CN 103081244B CN 201180042353 A CN201180042353 A CN 201180042353A CN 103081244 B CN103081244 B CN 1030812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ed nipple
pipe portion
guide recess
housing
fron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235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81244A (zh
Inventor
铃木雅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81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1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81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12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4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front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端子接头插入到前侧部件的端子保持室中。引导凹部(17)位于端子容纳室的内壁表面中的朝向矛杆的对向壁表面处,与引导凹部连续的逃逸凹部形成在端子保持室的接收表面中,从角管部的前端后方的位置突出并且与引导凹部的底面滑动接触的引导凸起位于角管部的彼此对向的外表面上。从引导凸起到角形管部的前端的长度大于引导凹部的前端与接收表面的后端之间的距离,并且接收表面相对于引导凹部的底面的高度小于对向外表面的高度。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形成有端子容纳室的壳体和安装至该壳体的前侧部件。在前侧部件被安装至壳体的状态下,在前侧部件的后表面中的凹形端子保持室被定位成与端子容纳室的前端上的开口对应,并且端子接头从后面插入到由端子容纳室和端子保持室构成的空腔中。在插入端子接头的过程中,沿着端子容纳室的内壁形成的矛杆与端子接头干涉,从而暂时弹性弯曲,当端子接头被正确地插入时,已经弹性恢复的矛杆与端子接头接合,以防止脱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No.3491751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连接器中,作为在将端子接头插入期间、防止端子接头的前端部与端子保持室的后端处的开口的边缘干涉的装置,在端子保持室的内壁面中的、与矛杆相对的一侧上的内壁面中形成引导斜面,并将端子接头夹在其间,所述引导斜面相对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倾斜。
然而,该引导斜面仅将端子接头的前端部引导至端子保持室的后侧(前侧),并且不具有对正确地插在端子保持室中的端子接头的前端部进行支撑的功能。这意味着形成引导斜面的结果是,减小了端子保持室的内壁面的支撑端子接头的前端部的部分的面积,从而存在降低支撑端子接头的前端部的功能的可靠性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完成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不受阻碍地将端子接头的前端部插入到前侧部件的端子保持室中,并且使得被插入的端子接头的前端部能够被可靠地支撑。
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形成有端子容纳室的壳体:和被构造成安装至壳体的前端部的前侧部件。在前侧部件被安装至壳体的状态下,前侧部件的后表面中的凹形的端子保持室被定位成与端子容纳室的前端上的开口对应,使得端子容纳室和端子保持室形成空腔。在将端子接头从后面插入到空腔中的过程中,沿着端子容纳室的内壁形成的矛杆与端子接头的角形管部干涉,因此沿着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暂时地弹性弯曲。当端子接头被正确地插入并且角形管部的前端部被容纳在端子保持室中时,已经弹性返回的矛杆与角形管部接合,以防止角形管部从矛杆脱离。沿着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引导凹部形成在端子容纳室的内壁面的对向壁面中,所述对向壁面与矛杆相对。逃逸凹部形成在端子保持室的内表面的接收表面中,所述逃逸凹部被设置成与引导凹部对准并在其间具有间隙,所述接收表面被设置成与对向壁面对准,并在其间具有间隙。引导凸起形成在角形管部的外表面的对向外表面中,所述引导凹块从角形管部的在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上的前端向后的位置突出,并且能够与引导凹部的底面滑动接触,所述对向外表面与对向壁面和接收表面相对。为了在所述引导凸起的顶部到达所述引导凹部的前端之前、使得所述角状管部的前端部朝向所述端子保持腔的接收表面,在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上,从引导凸起到角形管部的前端的长度被设定为大于引导凹部的前端与接收表面的后端之间的距离。在矛杆的弹性弯曲方向上,接收表面相对于引导凹部的底面的高度被设定为小于对向外表面相对于引导凹部的底面的高度。
在插入端子接头的过程中,矛杆的弹性恢复力将角形管部推动到对向壁面侧,使得引导凸起与引导凹部的底面滑动接触,并且在引导凸起到达引导凹部的前端之前,角形管部的前端部与端子保持室的接收表面对应。之后,当端子接头的插入继续进行,并且引导凸起经过引导凹部的前端时,角形管部的对向外表面的前端部在接收表面上滑动,并且端子接头实际上到达正确的插入位置。
此外,由于不必在前侧部件的接收表面中形成相对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倾斜的引导斜面,所以能够在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上确保用于接收表面的长的形成区域,并且角形管部的前端部能够被前侧部件可靠地支撑。
可以将下列构造添加至本发明的连接器。
移位限制部形成在壳体和前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中,所述移位限制部在前侧部件被安装至壳体的状态下弹性地变形,从而限制壳体和前侧部件之间的在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相对移位。
这具有下列优势。在前侧部件被安装至壳体的状态下,如果在壳体和前侧部件之间在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存在游隙,则有必要通过增加引导凸起的突出长度使得在相对于引导凹部的底面的高度方向上确保接收表面与对向外表面之间的大的高度差异来吸收该游隙。在这点上,当移位限制部在前侧部件被安装至壳体的状态下弹性地变形时,移位限制部限制在壳体和前侧部件之间的在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相对移位,使得确保引导凸起的大的突出长度以吸收移动的必要性被消除。因此,能够减小端子接头的尺寸,并且因此能够减小连接器的总体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1端子接头已经被插入的中途的状态、沿着平行于端子插入方向的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2是示出端子接头已经被插入比图1中稍微更进一步的状态、沿着平行于端子插入方向的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3是示出端子接头的插入已经完成的状态、沿着平行于端子插入方向的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4是图2的部分放大图。
图5是示出端子接头已经被插入的中途的状态、沿着垂直于端子插入方向的线截取的部分放大横截面图。
图6是壳体的侧视图。
图7是壳体的平面图。
图8是壳体的前视图。
图9是壳体的后视图。
图10是前侧部件的平面图。
图11是前侧部件的侧视图。
图12是前侧部件的前视图。
图13是前侧部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13描述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包括壳体10,从前面(图1至3中的左手侧)安装至壳体10的前侧部件20,以及从后面插入到壳体10中的多个端子接头40。应该注意,在下面的描述中,同义地使用“与端子接头40的插入方向平行的方向”和“前后方向”。此外,端子接头40的插入方向可以被简称为“端子插入方向”。
壳体10由合成树脂制成。沿前后方向贯穿壳体10的多个端子容纳室11形成在壳体10中。如图8和9所示,多个端子容纳室11沿垂直方向被划分成三行且被布置于其中,从而当从前面和从后面观看时交错布置。在垂直方向上的三行的端子容纳室11中,底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形成为向壳体10的前端表面敞开,并且底行中的这些端子容纳室11不对应本发明的组成特征。另一方面,顶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和中间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的前端位于从壳体10的前端表面向后的位置,并且顶行和中间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对应本发明的组成特征。
如图1至3所示,沿着每一个端子容纳室11的内壁部的上壁部向前延伸的悬臂矛杆12形成在壳体10中。接合凸起13形成在矛杆12的下表面(面对端子容纳室11的表面)中。由于矛杆12自身的刚性,矛杆12通常被保持在图3中所示的接合位置中,并且当矛杆12位于该接合位置中时,接合凸起13前进到端子接头40在端子容纳室11中的插入路径中。此外,矛杆12被构造成:当外力施加到该矛杆12时,矛杆能够弹性地弯曲到图1和2中所示的释放位置中。在矛杆12已经被移位到释放位置中的状态下,接合凸起13从端子接头40在端子容纳室11内的插入路径向上缩回。此外,矛杆12从接合位置到释放位置的移位方向与被插入到稍后描述的空腔25中的端子接头40的插入方向交叉。
如图1至3和8所示,在壳体10中,凹形的容纳空间14形成在壳体10的前表面中。如图8所示,当从前面观看时,容纳空间14具有近似矩形的形状,并且与顶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的整个区域、中间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的整个区域以及底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的上半区域相对应。因此,如图1至3所示,顶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的前端开口和中间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的前端开口位于从壳体10的前端向后的位置,并且面对容纳空间14的内侧。此外,形成在顶行和中间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中的矛杆12的接合凸起13被布置在与端子容纳室11的沿前后方向(平行于端子插入方向的方向)的前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
下面描述顶行和中间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在下文中被简称为端子容纳室11)。应该注意到,在图1至3中所示的横截面图中,仅示出顶行和中间行的顶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在与端子接头40的插入方向交叉的垂直方向(即,与矛杆12的弹性弯曲方向近似平行的方向)上,端子容纳室11的内壁面的底壁面构成对向壁面15,该对向壁面15位于与矛杆12相反的一侧上,并且端子接头40被夹在其间。如图4所示,倾斜为朝向前侧向下倾斜的渐缩(tapered)表面16形成在对向壁面15的前端部中。渐缩表面16的前端面对容纳空间14。
如图1至5所示,与端子接头40的插入方向平行的引导凹部17形成在对向壁面15中。如图1至3所示,引导凹部17沿着端子容纳室11的整个长度形成。如图5、8和9所示,当从前面观看时,引导凹部17的形状(与端子插入方向成直角切割的横截面形状)近似半圆形。在与端子插入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形成引导凹部17的位置从端子容纳室11的中心横向偏移(偏置)。引导凹部17沿宽度方向的偏移方向与形成在端子容纳室11的上壁面(在与对向壁面15相对的一侧上的壁面)中的误插入限制槽18(参见图5和9)的偏移方向相同。
此外,如图1至3和6至8所示,多个移位限制部19形成在壳体10中,作为从壳体10的外周表面(即,上和下表面以及右和左侧表面)突出的突起部。移位限制部19的前端部构成倾斜部。移位限制部19被构造成在前侧部件20被安装至壳体10的状态下塑性地变形。
前侧部件20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如图1至3和10至13所示,由前壁21、悬臂管状配合部22以及端子保持部23一体地形成,所述悬臂管状配合部22从前壁21的整个外周向后延伸,所述端子保持部23从前壁21向后突出并被管状配合部22包围。相应地与顶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和中间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对应的多个端子保持室24形成在端子保持部23中,作为在端子保持部23的后表面(在前侧部件20被安装至壳体10的安装状态下与容纳空间14的后端表面相对的表面)中的分开的凹部。应该注意到,在端子保持部23下方确保了与底行中的端子容纳室11对应的空间。
如图1至3所示,前侧部件20从前面被安装至壳体10。在安装期间,管状配合部22包围壳体10的前端部的整个外周,并且端子保持部23被配合到容纳空间14中。然后,在前侧部件20被正确地安装至壳体10的状态下,壳体10的前端表面与前侧部件20的前壁21相对同时抵靠着或极接近该前壁21,并且端子保持部23的后端表面与容纳空间14的后端表面相对同时极接近该表面。另外,端子保持室24被定位成极接近相对应的端子容纳室11的前侧。换言之,在端子保持室24的后端上的开口与相对应的端子容纳室11的前端上的开口相对(与其连通)同时极接近这些开口。另外,端子接头40被插入到其中的空腔25由端子容纳室11和端子保持室24形成,所述端子保持室24在相对应的端子容纳室11的前部对准并且在其间留有细微的间隙。
通过使形成在管状配合部22的侧壁部中的锁定臂26(参见图11和13)与壳体10的外侧表面中的锁定孔27(参见图6)接合,将被安装至壳体10的前侧部件20保持在安装状态下。此外,形成在壳体10的外周中的多个移位限制部19在这些部分与管状配合部22的内周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塑性地变形。由于移位限制部19的塑性变形导致的摩擦力,前侧部件20被保持在如下状态下:相对于壳体10的沿垂直方向和左右方向(即与端子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相对移位和沿前后方向(即与端子插入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相对移位被限制。
如图1至4所示,每一个端子保持室24的底面(即,端子保持室24的内表面中的被定位成与端子容纳室11的对向壁面15对准并在其间留由空间的表面)的除了该底面的后端部的区域构成接收表面28。另外,端子容纳室11的底面的从接收表面28的后端延伸至端子保持部23的后端表面的区域构成引导斜面29,该引导斜面29倾斜成相对于端子接头40的插入方向朝向后侧向下顺斜。也就是说,引导斜面29与接收表面28的后侧(更靠近端子容纳室11的一侧)连续。
如图1至5所示,沿端子插入方向延伸的逃逸凹部30形成在接收表面28中。逃逸凹部30被设置在从端子容纳室11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偏移(偏置)到与引导凹部17相同的一侧的位置中。也就是说,逃逸凹部30被设置为与引导凹部17对准,并且在其间具有间隙。此外,如图5所示,与引导凹部17的情况相同,当从后面观看时的逃逸凹部30的形状(与端子插入方向成直角切割的横截面形状)是近似半圆形。此外,突片插入开口31形成在前壁21中,该突片插入开口31沿前后方向贯穿前壁21从而与各个端子容纳室11对应。
通过例如弯曲被冲压成预定形状的金属板材,而将每一个端子接头40成形为沿前后方向总体上是细长的,如图1至3所示。端子接头40是阴性端子,在端子接头40的前端部中形成由角形管部41,并且在端子接头40的后端部中形成由电线卷压部42。电线43的端部被固定至电线卷压部42,使得能够建立电传导。弹性接触片44容纳在角形管部41中,其具有在构成角形管部41的上部板部的前端处折回并且从该前端向后延伸的已知形式,并且从前面通过突片插入开口31插入到角形管部41中的配合端子的突片(附图中被省略)被夹在弹性接触片44与角形管部41的底板部(被设置在与上部板部垂直相对的位置中的板部)之间,并且在该状态下,使其与弹性接触片44弹性接触,使得能够在它们之间建立电传导。此外,通过切割角形管部41沿前后方向的中间稍向后的区域,在上部板部中形成接合孔45,矛杆12的接合凸起13与该接合孔45接合。
如图5所示,稳定件46形成在角形管部41的上部板部中,作为从上部板部的前端部向上(角形管部41的外侧)突出的突起部。稳定件46被设置在从角形管部41沿宽度方向的中间偏置到与引导凸起48相同的一侧的位置上。当端子接头40被插入到空腔25中时,稳定件46在端子容纳室11和端子保持室24的误插入限制槽18中移动。此外,如果尝试将端子接头40以其被垂直反转的不正确定向或其被横向倾斜90°的不正确定向插入到空腔25中,则稳定件46和引导凸起48与在端子容纳室11的后端处的开口的边缘干涉,从而限制端子接头40以不正确的定向的插入。
如图4和5所示,角形管部41的底板部的下表面(外表面)构成对向外表面47,该对向外表面47与端子容纳室11的对向壁面15以及端子保持室24的接收表面28相对。如图1至5所示,通过向下(角形管部41的外侧)锤击出底板部的一部分使得该部分突出成近似半球形形状,而在对向外表面47的前端部中形成引导凸起48。当从近似垂直于端子插入方向和引导凸起48的突出方向的横向方向看时,引导凸起48具有近似半圆形形状(弓形)。引导凸起48被设置在从角形管部41沿宽度方向的中间横向偏置(到与引导凹部17和逃逸凹部30相同的一侧)的位置中。在前后方向上,从角形管部41的前端向后地设置整个引导凸起48。
如图4和5中以放大方式所示,在将端子接头40插入到空腔25中的过程中,在引导凸起48的突出端(从端子接头40的对向外表面47突出的长度最大的下端)上的滑动接触点48P在线性滑动接触部17S上滑动,所述线性滑动接触部17S位于引导凹部17的底面的最低部处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然后,如图4所示,在与端子插入方向交叉的垂直方向(即,大体平行于矛杆12的弹性弯曲方向的方向)上,引导凸起48的滑动接触点48P从对向外表面47突出的突出长度(在尺寸公差范围内的最小长度)Ha被设定为大于引导凹部17的深度Da(在尺寸公差范围内的最大深度)。在引导凸起48抵靠引导凹部17的底面的状态下,引导凸起48的突出长度Ha等于对向外表面47(角形管部41的下表面)相对于引导凹部17的线性滑动接触部17S的高度。此外,引导凹部17的深度Da等于相对壁部15相对于线性滑动接触部17S的高度。
类似地,在垂直方向上,接收表面28相对于线性滑动接触部17S的高度Hb(在公差范围内的高度)小于对向外表面47相对于线性滑动接触部17S的高度Ha(引导凸起48的突出长度),并且等于或大于对向壁面15相对于线性滑动接触部17S的高度Da(引导凹部17的深度)。此外,逃逸凹部30的深度Db(在尺寸公差范围内的最小深度)等于或大于引导凸起48的突出长度Ha(在尺寸公差范围内的最大长度)。此外,在与端子插入方向平行的前后方向上,从引导凸起48的滑动接触点48P(与引导凹部17的底面形成接触的接触部)到角形管部41的前端的长度La(在尺寸公差范围内的最小长度)大于在引导凹部17的前端(容纳空间14的后端表面)和接收表面28的后端之间的距离Lb(在尺寸公差范围内的最大距离)。此外,在端子容纳室11的前端(引导凹部17的前端)和端子容纳室11的后端(引导斜面29的后端)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存在间隙。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效果。将描述在前侧部件20被安装至壳体10的状态下将端子接头40插入的过程。在将端子接头40从后面插入到空腔25中的过程中,稳定件46在误插入限制槽18中移动,并且引导凸起48在引导凹部17中移动。然后,在角形管部41的上板部的前端边缘抵靠矛杆12的接合凸起13之后,并且随着端子接头40被进一步插入,矛杆12从接合位置弹性地弯曲到比接合位置高的释放位置。因此,角形管部41被矛杆12的弹性恢复力向下推动,使得引导凸起48的滑动接触点48P在引导凹部17的线性滑动接触部17S上滑动。此时,角形管部41的下表面(对向外表面47)被保持在其从端子容纳室11的对向壁面15向上分离的非接触状态下。
当端子接头40的插入继续以该方式进行时,并且如图1所示,引导凸起48到达靠近引导凹部17的前端的位置,角形管部41的前端经过端子容纳室11的前端,突出到容纳空间14中,并且接近端子容纳室11的后端。即使在该状态下,矛杆12仍然弹性地弯曲,并且因此角形管部41被向下推动(到对向壁面15一侧)。随后,紧接着在图1中的状态,如图2和4所示,在引导凸起48的滑动接触点48P仍然抵靠引导凹部17的底面(线性滑动接触部17S)的同时,角形管部41的前端部进入端子容纳室11,从而导致角形管部41的前端部的对向外表面47(下表面)从上面非常接近端子容纳室11的接收表面28的后端部并与其相对。此时,由于接收表面28相对于线性滑动接触部17S的高度Hb小于对向外表面47相对于线性滑动接触部17S的高度Ha,所以角形管部41的前端不与端子保持部23的引导斜面29的后端表面干涉。此外,矛杆12仍然弹性地弯曲。
随后,紧接着在图2和4中所示的状态,引导凸起48离开引导凹部17的前端,并因此,矛杆12的弹性恢复力使角形管部41稍微向下移位,使得对向外表面47抵靠接收表面28(停留在接收表面28上)。之后,在对向外表面47在接收表面28上滑动的同时,角形管部41的前端部进入端子容纳室11。在此过程中,引导凸起48进入逃逸凹部30,但是由于逃逸凹部30的深度Db等于或大于引导凸起48的突出长度Ha,所以对向外表面47与接收表面28滑动接触的状态,即角形管部41由接收表面28从下面支撑的状态得以维持。
随后,当端子接头40到达正确插入位置时,如图3所示,接合孔45前进至与接合凸起13对应的位置,使得矛杆12从释放位置弹性地恢复至接合位置,接合凸起13从后面与接合孔45接合,并且因此,端子接头40被保持在防止其脱离的放脱离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中,沿端子插入方向延伸的引导凹部17形成在端子容纳室11的内壁面中的与矛杆12相对的对向壁面15中,被设置为与引导凹部17对准并且在其之间留下空间的逃逸凹部30形成在端子保持室24的内表面中的接收表面28中,所述接收表面28被设置为与对向壁面15对准并且在其之间留下空间,并且引导凸起48形成在角形管部41的外表面中的与对向壁面15和接收表面28相对的对向外表面47中,所述引导凸起48从角形管部41的在端子插入方向上的前端向后的位置突出并且能够与引导凹部17的底面形成滑动接触。此外,在端子插入方向上,从引导凸起48的与引导凹部17形成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点48P到角形管部41的前端的长度La被设定为大于在引导凹部17的前端和接收表面28的后端之间的距离Lb,并且在矛杆12的弹性弯曲方向上,接收表面28相对于引导凹部17的底面的线性滑动接触部17S(与引导凸起48形成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区域)的高度被设定为小于对向外表面47相对于线性滑动接触部17S的高度Ha。
利用该结构,在插入端子接头40的过程中,矛杆12的弹性恢复力将角形管部41推动到对向壁面15一侧,使得引导凸起48与引导凹部17的底面形成滑动接触,并且在引导凸起48到达引导凹部17的前端之前,角形管部41的前端部与端子保持室24的接收表面28对应。之后,当端子接头40的插入继续进行并且引导凸起48经过引导凹部17的前端时,角形管部41的对向外表面47的前端部在接收表面28上滑动,并且端子接头40实际上到达正确插入位置。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消除了在前侧部件20的接收表面28中形成相对于端子接头40的插入方向倾斜并且沿着长距离延伸的引导斜面的必要,使得能够在端子接头40的插入方向上确保用于接收表面28的长的形成区域,并且角形管部41的前端部能够被前侧部件20可靠地支撑。也就是说,利用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能够没有阻碍地将端子接头40的角形管部41插入到前侧部件20的端子保持室24中,并且可靠地支撑被插入的角形管部41。
此外,在前侧部件20被安装至壳体10的状态下,如果壳体10和前侧部件20之间在与端子接头40的插入方向交叉的垂直或左右方向上有游隙,则有必要通过增加引导凸起48的突出长度并且确保接收表面28与对向外表面47之间在相对于引导凹部17的底面的高度方向上的大的高度差异来吸收该游隙。
相反地,根据本实施例,在前侧部件20被安装至壳体10的状态下,移位限制部19弹性地变形,从而限制壳体10和前侧部件20之间的在与端子接头40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相对移位,并且因此不必确保引导凸起48的大的突出长度以吸收游隙。因此,能够减小端子接头40的尺寸,并且因此能够减小连接器的总体尺寸。
其他实施方式
应该意识到,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并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并且例如,下列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端子接头在其前端部中设置有角形管部是阴性端子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端子接头是在其中细长突片从角形管部的前端突出的阳性端子的情况。
(2)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如下结构:相对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倾斜的引导斜面被形成到接收表面的后部并与该接收表面连续;然而,也可以采用没有将引导斜面设置到接收表面的后部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如下结构:相对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倾斜的渐缩表面形成在对向壁面的前端部中;然而,也可以采用不在对向壁面的前端部中形成渐缩表面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如下结构:引导凸起被设置在与端子接头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横向分离的位置中;然而,引导凸起也可以被配置在端子接头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中。
(5)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如下结构:当从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和引导凸起的突出方向近似垂直的横向方向观看时,引导凸起的形状是近似半圆形(弓形);然而,当沿横向方向看时,引导凸起的形状还可以是不具有圆弧部分的形状,诸如梯形或三角形,或者可以是直线部分和圆弧部分的组合形状。
(6)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如下结构:引导凸起双重地用作反向插入防止装置,用于防止端子接头以反向的不正确的定向插入;然而,引导凸起也可以是专用的引导装置,用于将端子接头可靠地移动至前侧部件的接收表面。
(7)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如下结构:通过锤击出构成角形管部的板状部(底板部)的一部分使得该部分突出至外表面侧而形成引导凸起;然而,也可以通过切割和升高来形成引导凸起。
(8)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如下结构:在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上,矛杆的在插入过程中与端子接头形成滑动接触的一部分(接合凸起)被设置在与相对壁部(端子容纳室)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中;然而,矛杆的与端子接头形成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分(接合凸起)也可以被设置在从相对壁部(端子容纳室)的前端大程度地向后偏移的位置中。
(9)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如下结构:在前侧部件被安装至壳体的状态下,在前侧部件与壳体之间在对向壁面和接收表面的附近沿前后方向(与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平行的方向)产生间隙;然而,也可以采用不产生这样的间隙的结构。
(10)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移位限制部仅形成在壳体中的结构;然而,移位限制部也可以仅形成在前侧部件中,或者可以形成在壳体和前侧部件这两者中。
附图标记列表
10  壳体
11  端子容纳室
12  矛杆
15  对向壁面
17  引导凹部
19  移位限制部
20  前侧部件
24  端子保持室
25  空腔
28  接收表面
30  逃逸凹部
41  角形管部
47  对向外表面
48  引导凸起
La  从引导凸起到角形管部的前端的长度
Lb  引导凹部的前端与接收表面的后端之间的距离
Ha  对向外表面相对于引导凹部的底面的高度
Hb  接收表面相对于引导凹部的底面的高度

Claims (2)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中形成有端子容纳室;和
前侧部件,所述前侧部件被构造成安装至所述壳体的前端部,
其中,在所述前侧部件被安装至所述壳体的状态下,位于所述前侧部件的后表面中的凹形的端子保持室被定位成与所述端子容纳室的前端处的开口相对应,使得所述端子容纳室和所述端子保持室形成空腔,
在将端子接头从后方插入到所述空腔中的过程中,沿着所述端子容纳室的内壁形成的矛杆与所述端子接头的角形管部相干涉,从而所述矛杆沿着与所述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暂时地弹性弯曲,
当所述端子接头被正确地插入,并且所述角形管部的前端部被容纳在所述端子保持室中时,已经弹性返回的所述矛杆与所述角形管部接合,以防止所述角形管部从所述矛杆脱离,
所述端子容纳室的内壁表面中的、朝向所述矛杆的对向壁面中形成有引导凹部,所述引导凹部沿着所述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延伸,
所述端子保持室的内表面的接收表面中形成有逃逸凹部,所述逃逸凹部被设置成与所述引导凹部对准,并且所述逃逸凹部和所述引导凹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接收表面被设置成与所述对向壁面对准,并且所述接收表面和所述对向壁面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角形管部的外表面中的、朝向所述对向壁面和所述接收表面的对向外表面中形成有引导凸起,所述引导凸起沿着所述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从位于所述角形管部的前端后方的位置突出,并且所述引导凸起能够与所述引导凹部的底面滑动接触,
为了在所述引导凸起的顶部到达所述引导凹部的前端之前使得所述角形管部的前端部朝向所述端子保持室的接收表面,在所述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上,从所述引导凸起到所述角形管部的前端的长度被设定为大于所述引导凹部的前端与所述接收表面的后端之间的距离,并且
在所述矛杆的弹性弯曲方向上,所述接收表面相对于所述引导凹部的底面的高度被设定为小于所述对向外表面相对于所述引导凹部的底面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和所述前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有移位限制部,在所述前侧部件被安装至所述壳体的状态下,所述移位限制部弹性地变形,从而限制所述壳体和所述前侧部件之间在与所述端子接头的插入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的相对移位。
CN201180042353.2A 2010-09-01 2011-04-21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81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5934 2010-09-01
JP2010195934A JP5440453B2 (ja) 2010-09-01 2010-09-01 コネクタ
PCT/JP2011/059823 WO2012029351A1 (ja) 2010-09-01 2011-04-21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1244A CN103081244A (zh) 2013-05-01
CN103081244B true CN103081244B (zh) 2015-06-17

Family

ID=45772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235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81244B (zh) 2010-09-01 2011-04-21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84133B2 (zh)
JP (1) JP5440453B2 (zh)
CN (1) CN103081244B (zh)
WO (1) WO20120293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82061B2 (ja) * 2010-12-21 2015-03-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3187126A (ja) 2012-03-09 2013-09-19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EP2826101B8 (en) * 2012-03-16 2019-01-16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9050169A (ja) * 2017-09-12 2019-03-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3499654B1 (en) * 2017-12-13 2023-09-06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assembly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2419A (zh) * 2003-10-28 2005-05-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36950B2 (ja) 1990-06-20 1997-08-06 株式会社フジタ 建築物の免震装置
JPH0452384U (zh) * 1990-09-11 1992-05-01
JPH0765924A (ja) * 1993-08-30 1995-03-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付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H09171849A (ja) * 1995-12-19 1997-06-30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JP2002175851A (ja) * 2000-12-07 2002-06-21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JP4175774B2 (ja) * 2000-12-12 2008-11-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491751B2 (ja) * 2000-12-15 2004-01-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7914327B2 (en) * 2008-01-23 2011-03-29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867042B2 (en) * 2008-03-26 2011-01-11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 low profile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member
JP5614792B2 (ja) * 2008-12-03 2014-10-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分割コネクタ
CN102403610B (zh) * 2010-09-15 2014-07-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2079552A (ja) * 2010-10-01 2012-04-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2419A (zh) * 2003-10-28 2005-05-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43440A1 (en) 2013-06-06
JP2012054106A (ja) 2012-03-15
CN103081244A (zh) 2013-05-01
JP5440453B2 (ja) 2014-03-12
WO2012029351A1 (ja) 2012-03-08
US8784133B2 (en) 2014-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84144B2 (en) Terminal fitting having a retracted portion extending from one side plate to another side plate
CN103081244B (zh) 连接器
US8678865B2 (en) Connector with retainer
US8210873B2 (en) Connector
KR101443398B1 (ko) 단자 피팅
EP2363922B1 (en) Connector
KR101050447B1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조립 방법
US8348707B2 (en) Terminal fitting
US8454394B2 (en) Terminal fitting having an auxilary resilient piece
US8894450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terminal retainer with pressing means
CN104981948A (zh) 连接器
CN104348032B (zh) 连接器
JP4259472B2 (ja) 端子金具
JP4207007B2 (ja) 端子金具
JP2012054106A5 (zh)
US7695325B2 (en) Connector
US10050388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shorting terminal with a pair of press-fit projections
JP4304478B2 (ja) コネクタ
US11349242B2 (en) Male wire terminal and male wire connector
US7819695B2 (en) Multi-unit connector
EP1291980A1 (en) A connector,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disengagement jig
JP4442449B2 (ja) 端子金具
US11728589B2 (en) Connector
US11799228B2 (en) Connector comprising a front wall portion of a housing formed with a detection hole
US11646521B2 (en)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fitt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

Termination date: 201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