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50866A - 卸下连接器用工具 - Google Patents

卸下连接器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50866A
CN103050866A CN2012103835992A CN201210383599A CN103050866A CN 103050866 A CN103050866 A CN 103050866A CN 2012103835992 A CN2012103835992 A CN 2012103835992A CN 201210383599 A CN201210383599 A CN 201210383599A CN 103050866 A CN103050866 A CN 1030508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bar
connector
mentioned
connect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835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50866B (zh
Inventor
田村雅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236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08445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078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14941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50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0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50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08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卸下连接器用工具,能一边防止基板侧连接器损伤,一边容易地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的配线侧连接器卸下。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包括通过绕连结轴(14)回转,用夹持部件(21)将配线侧连接器(WC)或其配线夹入的一对杆(12),和使得压接部位(28d)压接在基板的移动体(16)。在移动体(16)设有具有两个倾斜面(30a、30b)的锥形部(30),在一对杆(12)的连结轴(14)和两个握持部之间设有变位压接部(33),变位压接部(33)与一对杆(12)的朝着两个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的相对转动连动,通过一边在两个握持部相互接近的方向将锥形部(30)夹入,一边使得朝着各倾斜面(30a、30b)的压接位置变位,使得移动体(16)相对连结轴(14)在连结轴(14)和压接部位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卸下连接器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卸下连接器用工具,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将安装在设置于基板上的基板侧连接器上的配线侧连接器卸下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有效利用资源,从被废弃处理的电子设备中回收电路基板,并进行再利用。
但电路基板上通常设有基板侧连接器,该基板侧连接器上嵌入(嵌合)安装有配线侧连接器,该配线侧连接器安装在连接电子设备主体和电路基板用的配线上。
于是,进行电路基板回收的操作人员通过用手指抓住配线侧连接器拉拽,将配线侧连接器从基板侧连接器上卸下。又,该操作人员通过将夹具钩在配线侧连接器上,并将该被钩住的夹具从基板侧连接器上拉开,以此将该配线侧连接器从基板侧连接器上卸下(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该场合,由于配线侧连接器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边扭转边被卸下,因此,经常会发生基板侧连接器损伤的情况,导致不得不对多数的基板侧连接器进行更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21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一边防止基板侧连接器损伤,一边容易地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上的配线侧连接器卸下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卸下连接器用工具,用于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上的配线侧连接器卸下,所述基板侧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杆,其各中间部通过连结轴可绕该连结轴相对转动地连接,在各自的一端部,能直接或间接地夹持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与该配线侧连接器连接的配线;
移动体,可在与所述连结轴正交方向移动地设在所述连结轴上,其一端与所述基板压接;以及
移动机构,与上述一对杆各自的另一端部朝着互相接近方向的相对回转连动,使得上述连结轴及上述移动体的至少一方朝着上述连结轴和上述移动体的上述一端互相离开方向移动。
(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杆在各自的上述一端部直接或间接地夹持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所述配线的状态下,能进一步朝着各自的上述另一端部互相接近方向相对回转;
上述移动机构与上述一对杆的进一步相对回转连动,使得上述连结轴及上述移动体的至少一方朝着上述连结轴和上述移动体的上述一端互相离开方向进一步移动。
(3)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机构与上述一对杆各自的上述另一端部的朝着互相离开方向的相对回转连动,使得上述连结轴及上述移动体的至少一方朝着上述连结轴和上述移动体的上述一端互相接近方向移动。
(4)在上述技术方案(1)~(3)中任意一个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体包括能沿着与上述连结轴正交的方向滑动的、设在上述连结轴的滑块,以及安装在该滑块、与上述基板压接的压接部件;
上述移动机构在上述一对杆各自的上述中间部和上述另一端部之间的部分,至少包括一个回转部件,能绕与上述连结轴平行的轴线回转;
上述滑块包含与上述连结轴平行的一对倾斜面,其倾斜为越离开上述连结轴,互相越接近,该一对倾斜面的一方与设在上述一对杆的一方的上述至少一个回转部件的外周面相接,上述一对倾斜面的另一方具有锥形部,其与设在上述一对杆的另一方的上述至少一个回转部件的外周面相接。
(5)在上述技术方案(4)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机构进一步包括将上述锥形部朝上述至少一个回转部件侧赋能的弹性部件。
(6)在上述技术方案(4)或(5)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压接部件包含与上述连结轴平行的板状部分,固定在上述滑块,使得位于上述一对杆的上述一端部的一方侧。
(7)在上述技术方案(1)~(6)中任意一个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杆的上述一端部,个别地设有用于夹持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所述配线的一对夹持部件,使其互相对向;
上述连结轴平行的轴线回转;
上述一对夹持部件各自通过弹性部件与对应的上述杆的上述一端部连接。
(8)在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夹持部件相对与上述连结轴平行的方向,配置在从所述一对杆的位置偏离的位置。
(9)在上述技术方案(7)或(8)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夹持部件的互相对向的对向面,形成多个凸部或凹部。
(10)在上述技术方案(1)~(9)中任意一个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限制上述一对杆的相对回转范围的制动件。
(11)一种卸下连接器用工具,用于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上的配线侧连接器卸下,所述基板侧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其特征在于:
该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包括:
一对杆,其各中间部通过连结轴可绕该连结轴相对转动地连接,设在各自一端部的夹持部件可将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与该配线侧连接器连接的配线夹入保持,另一端部设为握持部;以及
移动体,可在与所述连结轴正交的方向移动地设在所述连结轴上,具有压接部位,相对该连结轴,在所述两个夹持部件存在侧,所述压接部位与所述基板压接;
在该移动体,相对所述连结轴,在所述两个握持部存在侧,设有锥形部,其具有两个倾斜面,所述两个倾斜面随着离开所述连结轴,相互接近,以便形成沿着与该两个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正交的面的棱线;
在所述一对杆的所述连结轴和所述两个握持部之间设有变位压接部,所述变位压接部与所述一对杆的朝着该两个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的相对回转连动,通过一边在所述两个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将所述锥形部夹入,一边使得朝着所述各倾斜面的压接位置变位,使得所述移动体相对该连结轴朝着所述连结轴和所述压接部位相互离开方向移动。
(12)在上述技术方案(11)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体和所述一对杆之间设有推压手段,所述推压手段相对一对杆,朝着将所述各倾斜面推压到所述变位压接部的方向,对所述移动体赋与推力。
(13)在上述技术方案(12)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压手段为拉伸弹簧,在无负荷状态下最收缩,同时发挥弹性力,抵抗将一端和另一端拉开的动作;
该拉伸弹簧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移动体;
所述拉伸弹簧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一对杆的所述连结轴和所述两个握持部之间。
(14)在上述技术方案(13)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弹簧分别安装在所述移动体的设有两个所述倾斜面的侧面,一边从一端向着另一端拉开相互间隔,一边架设在所述移动体和所述一对杆的所述连结轴和所述两个握持部之间。
(15)在上述技术方案(11)~(14)中任意一个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位压接部是球轴承,其具有相对所述一对杆可绕与所述连结轴平行的轴线回转的外周面。
(16)在上述技术方案(12)~(15)中任意一个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罩部件,其不阻碍所述一对杆绕所述连结轴相对地转动,将所述一对杆的所述中间部、所述移动体、所述变位压接部以及所述各推压手段包围。
(17)在上述技术方案(11)~(16)中任意一个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杆中,至少一方的夹持部件是通过收缩机构设置,所述收缩机构可以在用所述两个夹持部件将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所述配线夹入保持的状态下,使得各所述握持部朝着相互接近方向进一步相对回转。
(18)在上述技术方案(11)~(17)中任意一个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夹持部件之中一方可与另一方所述夹持部件之间将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所述配线夹入保持,且大小尺寸设定为比另一方的所述夹持部件小。
(19)在上述技术方案(11)~(18)中任意一个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体包括能沿着与上述连结轴正交的方向滑动的、设在上述连结轴的滑块,以及安装在所述滑块、以便形成压接在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压接部位的压接部件;
所述压接部件具有安装部、脚部以及避让部,所述安装部安装在所述滑块,所述脚部配置在所述夹持部件附近,与所述基板压接,所述避让部在该脚部和所述安装部之间,减少接近所述基板的部位。
(20)在上述技术方案(19)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部呈板状,与所述两个夹持部件相互接近方向正交的平面平行。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能一边防止基板侧连接器损伤,一边容易地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上的配线侧连接器卸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的正面图。
图2是卸下连接器用工具的侧面图。
图3是图1的A-A线截面图。
图4A和图4B表示卸下连接器用工具设有的一对杆(其1及其2)。
图5局部省略表示卸下连接器用工具。
图6表示配线侧连接器和基板侧连接器嵌合状态。
图7A~图7D用于说明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卸下配线侧连接器的步骤(其1~其4)。
图8表示解除配线侧连接器和基板侧连接器嵌合状态。
图9A及图9B用于说明以往的配线侧连接器卸下方法(其1及其2)。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正面图。
图11是卸下连接器工具10的立体图。
图12是与表示已卸下罩部件11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图10相同的正面图。
图13是与表示已卸下罩部件11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图11相同的立体图。
图14是已卸下罩部件11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侧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2的I-I线所得到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所具有的一对杆12的图,其中,图16A单独表示一对杆12;图16B表示处于被装配状态的一对杆12;图16C用立体图表示杆12A以说明轴承部12a1的构成。
图17是用于说明夹持部件21A、夹持部件21B、与该夹持部件21B相关的支承部件23、一对螺栓24以及压缩线圈弹簧25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通过一对螺栓24及压缩线圈弹簧25使得夹持部件21B可移动地被支承部件23支承的状态的说明图,其中,图18A表示夹持部件21B在距离支承部件23最远的位置的状态;图18B表示夹持部件21B在最接近支承部件23的位置的状态。
图19是用于说明滑块27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构成的说明图,其中省略了防脱部件31、挡块34以及四个拉伸弹簧37。
图21是用于说明设置在滑块27上的安装支架41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从Z轴方向正侧看去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配线侧连接器WC与基板侧连接器PC嵌合的状态(安装状态)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卸下配线侧连接器WC的步骤的说明图,其中,图24A表示使得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压接在电路基板P的状态;图24B表示使得一对夹持部件21与线束H接触的状态;图24C表示由一对夹持部件21将线束H夹入并保持的状态;图24D表示将线束H夹入并保持的一对夹持部件21从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被拉开的状态。
图25表示配线侧连接器WC和基板侧连接器PC的嵌合状态(安装状态)为已解除状态的图。
图26是用于说明现有的配线侧连接器WC的卸下方法的说明图,其中,图26A表示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PC被扭转的状态;图26B表示相比图26A进一步被扭转的状态。
图27是用于说明通过将夹持部件21A的保持部21b的高度尺寸设定为较小所取得的效果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图27A表示线束H为卷曲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7B表示使得夹持部件21A通过卷曲的线束H的内部的状态。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正面图。该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如图24所示,其用于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PC上的配线侧连接器WC从该基板侧连接器PC(电路基板P)上卸下,该基板侧连接器PC安装在电路基板P上。在该正面图中,用虚线表示保护包覆部件18,且用实线表示其他部件。
图29是以图28为基准的后视图。
图30是以图28为基准的左侧视图。
图31是以图28为基准的右侧视图。
图32是以图28为基准的俯视图。
图33是以图28为基准的仰视图。
图34是表示从以图28为基准的后面及左侧面侧看去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未安装罩部件11的状态的正面图,该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如图24所示,其用于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PC上的配线侧连接器WC从该基板侧连接器PC(电路基板P)上卸下,该基板侧连接器PC安装在电路基板P上。在该正面图中,用虚线表示保护包覆部件18,且用实线表示其他部件。
图36是以图35为基准的后视图。
图37是以图35为基准的左侧视图。
图38是以图35为基准的右侧视图。
图39是以图35为基准的俯视图。
图40是以图35为基准的仰视图。
图41是表示从以图35为基准的后面及左侧面侧看去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状、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首先,参照图1~图8说明本发明一实施形态,图1表示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构成。
该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是用于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上的配线侧连接器卸下的工具,该基板侧连接器安装在电子设备的电路基板上。
如图1所示,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包括一对杆12,水平延伸的连结轴14,移动体16等。在以下说明中,将铅锤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连结轴14延伸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及Z轴正交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
一对杆12作为一例,由图1及图2可知,由与Y-Z平面平行的细长板状部件构成。在此,作为一对杆12,实质上采用相同者。杆12作为一例,由不锈钢(例如SUS304)形成。
若详细说明,杆12如图4A所示,包括第1部分12a、第2部分12b以及第3部分12c。所述第1部分12a由大致朝Z轴方向延伸的长尺寸的板状部分构成,所述第2部分12b的一端与该第1部分12a的Z轴方向负侧端连续,由大致朝Y轴方向延伸的短的板状部分构成,所述第3部分12c的+Z侧的端与该第2部分12b的另一端连续,由大致朝Z轴方向延伸的短的板状部分构成。
在此,作为一例,设为:第1部分12a的长度>第2部分12b的长度≈第3部分12c的长度。
在第1部分12a的Z轴方向正侧部分,如图1和图2所示,由一对细长板状部件构成的包覆部件18以在X轴方向夹住该+Z侧部分的状态,通过例如紧固螺栓安装。第1部分12a的+Z侧部分与包覆部件18一起,构成由操作人员等握持的把手。在此,包覆部件18由例如酚醛树脂材料等树脂材料构成,并施以防静电加工。
在此,如图4A所示,在杆12的第2部分12b的Y轴方向中间部,形成沿着X轴方向贯通,连结轴14(参照图3)插入穿通的插入通孔12b1(圆孔)。
一对杆12如图4B所示,配置为从+X方向看,各自的第1部分12a在Y轴方向离开(对向),各自的第2部分12b在X轴方向叠合,各自的第3部分12c在Y轴方向离开(对向)。
即,一对杆12在各自的插入通孔12b1中心一致的状态下,在X轴方向若干错开配置(参照图2及图3)。
如图3所示,连结轴14插入通过一对杆12的插入通孔12b1(以下也称为一对插入通孔12b1)。即,一对杆12通过连结轴14连结(支持)为能绕该连结轴14相对回转。
在此,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对杆12的第3部分12c的+X侧的端面,例如,由X-Y截面L字状的部件构成的一对支持部件22在使得各自的一面在Y轴方向互相对向的状态下,由例如紧固螺栓个别固定。在此,作为一对支持部件22,使用实质上相同部件。支持部件22作为一例,由不锈钢(例如SUS304)形成。
但是,如图2所示,在-X侧的杆12的第3部分12c和支持部件22之间,插入间隔件23,由此,一对支持部件22的关于X轴方向的位置设定为相同。在图2中,-Y侧的支持部件22位于+Y侧的支持部件22的-Y侧。
如图1所示,在一对支持部件22各自互相对向的对向面上,用于夹持配线侧连接器或与该配线侧连接器连接的配线的夹持部件24,在与该对向面之间空有间隙的状态下,通过例如螺栓25及压缩螺旋弹簧26(能相对支持部件22摇头,且能装卸)个别连接。上述间隙设定为压缩螺旋弹簧26无游隙程度大小。
即,各夹持部件24在由压缩螺旋弹簧26朝着从对应的支持部件22离开方向赋能的状态下,能以所定行程朝着离开该支持部件22或接近该支持部件22方向(大致沿着Y轴方向)移动。
在此,作为+Y侧及-Y侧的夹持部件24(以下,也称为“一对夹持部件24”),采用实质上相同部件。夹持部件24作为一例,由铝合金(例如A5052)制的大致长方体形状部件构成。
一对夹持部件24从图1可知,沿着Y轴方向互相离开(对向)。又,一对夹持部件24从图3可知,从+Y方向看,位于一对杆12的+X侧。在图2中,一对夹持部件24隐藏在+Y侧的夹持部件24的-Y侧。
在一对夹持部件24各自的互相对向的对向面,如图1及图3所示,形成沿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凸条24a。也可以形成沿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凹条,以代替沿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凸条24a。
如上所述,若使得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朝着闭合方向回转,则一对夹持部件24朝着互相接近方向相对移动,若使得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朝着打开方向回转,则一对夹持部件24朝着互相离开方向相对移动。所谓“闭合方向”意味一对杆12的第1部分12a的+Z侧端部互相接近的方向(一对杆12的第3部分12c的-Z侧端部互相接近的方向)。
即,一对杆12和连结轴14和一对夹持部件24协同,起着利用杠杆的钳子(plyer)那样的功能。
移动体16包括滑块27,压接部件35等。
滑块27如综合参照图5及图3可知,作为一例,具有从+X方向看为朝上箭头状,且从+Y方向看大致呈倒U字状的外形。滑块27由例如铝合金(例如A5052)等材料构成。在图5中,省略图示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一部分构成部件(后述的拉伸弹簧38,制动件40等)。
若详细说明,滑块27包括本体部28(参照图3)以及锥形部30(参照图5)。所述本体部28由X-Z截面呈倒U字状的部分构成,所述锥形部30由三角柱形状部分构成,所述三角柱形状系与所述本体部28的+Z侧端连续的Y-Z截面将Z轴方向设为高度方向的二等边三角形。
如图1及图3所示,在本体部28的X轴方向互相对向的一对对向部分28a,形成朝Z轴方向延伸的长孔28a1。+X侧及-X侧的长孔28a1(以下,也称为“一对长孔28a1”)长度及宽度相同,Y轴及Z轴方向的位置相同。
在一对对向部分28a之间,如图3可知,一对杆12的插入通孔12b1附近部分插入。并且,插入通过一对插入通孔12b1的连结轴14的+X侧端部及-X侧端部个别插入通过一对长孔28a1,由此,连结轴14沿着一对长孔28a1,能朝着Z轴方向滑动。
在插入通过一对长孔28a1的连结轴14的+X侧端部及-X侧端部,安装用于防止从连结轴14的长孔28a1脱离的脱落防止部件29。
锥形部30的+Z侧的顶角设定为例如40°~50°(优选44°)。
在此,如图1所示,在+X侧的杆12的第1部分12a的-Y侧的面的锥形部30的+Y侧的位置,设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通孔(参照图4B),形成朝-Y侧突出的轴承部12a1
同样,在-X侧的杆12的第1部分12a的+Y侧的面的锥形部30的-Y侧的位置,设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通孔(参照图4B),形成朝+Y侧突出的轴承部12a1
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轴部件32插入通过+X侧的杆12的轴承部12a1的通孔,在沿着X轴方向夹持该轴部件32的轴承部12a1的位置,安装一对球轴承34,其绕该轴部件32回转自如(参照图2)。
同样,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轴部件32插入通过-X侧的杆12的轴承部12a1的通孔,在沿着X轴方向夹持该轴部件32的轴承部12a1的位置,安装一对球轴承34,其绕该轴部件32回转自如(参照图3)。
若详细说明,从图5可知,+Y侧且+X侧的球轴承34,以及-Y侧且+X侧的球轴承34通过锥形部30的+Z侧的顶部,对于与X-Z平面平行的平面(与锥形部30的底面正交的平面),配置为大致对称。
同样,+Y侧且-X侧的球轴承34,以及-Y侧且-X侧的球轴承34通过锥形部30的+Z侧的顶部,对于与X-Z平面平行的平面(与锥形部30的底面正交的平面),配置为大致对称。在图5中,-X侧的球轴承34隐藏在+X侧的球轴承34的-X侧。
并且,+Y侧且+X侧的球轴承34,以及+Y侧且-X侧的球轴承34的各自外周面与锥形部30的+Y侧的倾斜面相接。-Y侧且+X侧的球轴承34,以及-Y侧且-X侧的球轴承34的各自外周面与锥形部30的-Y侧的倾斜面相接。
即,锥形部30在由+Y侧的二个球轴承34和-Y侧的二个球轴承34夹持状态下,能与上述四个球轴承34滑动。反言之,四个球轴承34能一边绕X轴回转一边与锥形部30滑动。
这种场合,若使得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朝着闭合方向相对回转,则从四个球轴承34各自向锥形部30作用与该锥形部30的+Y侧或-Y侧的倾斜面正交方向的推压力。上述推压力的水平成份的合力大致为零,铅垂成份的合力方向成为-Z方向。
因此,与一对杆12的朝着闭合方向的相对回转连动,滑块27相对连结轴14朝着-Z方向相对移动。
在此,从图1至图3可知,在本体部28的+X侧的对向部分28a的+Y侧以及-Y侧的侧面的-Z侧的端部,通过安装部件36,安装拉伸弹簧38的一端。
同样,在本体部28的-X侧的对向部分28a的+Y侧以及-Y侧的侧面的-Z侧的端部,通过安装部件36,安装拉伸弹簧38的一端。
其一端安装在+X侧的对向部分28a的+Y侧的侧面的拉伸弹簧38,在从自然长度伸长的状态下,且使得其伸长方向大致为Z轴方向,其另一端安装在+Y侧的轴部件32的+X侧的端部。
同样,其一端安装在-X侧的对向部分28a的+Y侧的侧面的拉伸弹簧38,在从自然长度伸长的状态下,且使得其伸长方向大致为Z轴方向,其另一端安装在+Y侧的轴部件32的-X侧的端部。
同样,其一端安装在+X侧的对向部分28a的-Y侧的侧面的拉伸弹簧38,在从自然长度伸长的状态下,且使得其伸长方向大致为Z轴方向,其另一端安装在-Y侧的轴部件32的+X侧的端部。
同样,其一端安装在-X侧的对向部分28a的-Y侧的侧面的拉伸弹簧38,在从自然长度伸长的状态下,且使得其伸长方向大致为Z轴方向,其另一端安装在-Y侧的轴部件32的-X侧的端部。
如上所述,滑块27的本体部28因四个拉伸弹簧38,朝+Z侧被赋能,成为其锥形部30与四个球轴承34压接状态。
其结果,一对杆12成为常时朝打开方向被赋能状态。所谓“打开方向”意味一对杆12的第1部分12a的+Z侧的端部互相离开的方向(一对杆12的第3部分12c的-Z侧的端部互相离开的方向)。
在此,从图1至图3可知,在由与Y-Z平面平行的板状部件构成的制动件40,沿着Y轴方向离开形成一对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孔40a,+Y侧及-Y侧的轴部件32各自的+X侧的端部,个别插入所述长孔40a。在插入通过长孔40a的轴部件32的+X侧端部的+X端,安装防止该轴部件32从长孔40a脱落的脱落防止部件33。
同样,图示省略,在由与Y-Z平面平行的板状部件构成的制动件40,沿着Y轴方向离开形成一对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孔40a,+Y侧及-Y侧的轴部件32各自的-X侧的端部,个别插入所述长孔40a。在插入通过长孔40a的轴部件32的-X侧端部的-X端,安装防止该轴部件32从长孔40a脱落的脱落防止部件33。
这种场合,伴随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的相对回转,+Y侧的轴部件32沿着+X侧及-X侧的制动件40的+Y侧的长孔40a,以所定行程(长孔40a的Y轴方向的长度)移动。
同样,伴随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的相对回转,-Y侧的轴部件32沿着+X侧及-X侧的制动件40的-Y侧的长孔40a,以所定行程(长孔40a的Y轴方向的长度)移动。
更详细地说,伴随一对杆12朝打开方向的相对回转,+Y侧及-Y侧的轴部件32成为能朝着互相离开方向相对移动,直到位于各自对应的长孔40a的+Y侧及-Y侧端。又,伴随一对杆12朝闭合方向的相对回转,+Y侧及-Y侧的轴部件32成为能朝着互相接近方向相对移动,直到位于各自对应的长孔40a的-Y侧及+Y侧端。
即,通过+X侧及-X侧的制动件40,限制一对杆12的朝打开方向及闭合方向的相对回转。
其结果,防止四个球轴承34从与锥形部30相接的位置脱离。
各制动件40的一对长孔40a的位置及长度设定为当一对杆12打开最大时,连结轴14位于一对长孔28a1的-Z侧端,当一对杆12闭合到最小时,连结轴14位于一对长孔28a1的+Z侧端。
压接部件35是与电路基板压接的部件,作为一例,从图1及图2可知,由X-Z截面L字状的板状部件构成。若详细说明,压接部件35包括主体部35a及脚部35b,所述主体部35a由与X-Z平面平行、以Z轴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的板状部分构成,所述脚部35b的-X侧的端部与该主体部35a的-Z侧的端部连续,由与X-Z平面平行、以X轴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短的板状部分构成。压接部件35在此作为一例,由不锈钢(例如SUS304)形成。
压接部件35的主体部35a通过例如紧固螺栓等固定在本体部28的+X侧的对向部分28a的+Y侧的侧面,使得其脚部35b位于+Y侧的夹持部件24的-Z侧。
从图1可知,其Y-Z截面中,脚部35b的下端弯曲,朝着-Z侧成为凸。由此,如后所述,当脚部35b与电路基板压接时,抑制损伤电路基板。
根据上述构成,若使得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反抗四个拉伸弹簧38的弹性力朝着闭合方向回转,则从+Y侧的二个球轴承34向锥形部30作用与该锥形部30的+Y侧的倾斜面正交方向的推压力,从-Y侧的二个球轴承34向锥形部30作用与该锥形部30的-Y侧的倾斜面正交方向的推压力。这种场合,从四个球轴承34向锥形部30作用的推压力的合力的水平成份互相抵消(相抵),成为仅仅朝着-Z方向的铅垂成份。
由此,滑块27的锥形部30相对四个球轴承34滑动,且本体部28以相对连结轴14滑动状态朝着-Z方向移动,与滑块27一起,压接部件35也相对连结轴14朝着-Z方向移动。
接着,若减弱或除去相对一对杆12的朝闭合方向的外力,则因拉伸弹簧38的作用,一对杆12朝打开方向回转。与此伴随,滑块27的锥形部30相对四个球轴承34滑动,且本体部28以相对连结轴14滑动状态朝着+Z方向移动,与滑块27一起,压接部件35也相对连结轴14朝着+Z方向移动。
在上述说明中,与一对杆12的相对回转连动,移动体16相对连结轴14朝Z轴方向移动,例如,压接部件35与载置在台面上等(不能朝-Z侧移动的状态)的电路基板压接那样场合,与一对杆12的相对回转连动,连结轴14相对移动体16朝Z轴方向移动。又,例如,压接部件35与用手握持(不能朝-Z侧移动的状态)的电路基板P压接那样场合,与一对杆12的相对回转连动,移动体16和连结轴14沿着Z轴方向相对移动。
即,移动体16及连结轴14的至少一方与一对杆12的相对回转连动,朝着互相离开方向或互相接近方向移动。这种场合,移动体16及连结轴14的移动距离(但是,移动体16或连结轴14不移动场合的移动距离设为零)之和成为与一对杆12的回转量相对应的值。
下面,说明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使用方法一例。在此,说明如图6那样的场合,即,配线侧连接器WC安装在从电子设备卸下的电路基板P上的基板侧连接器PC,说明卸下配线侧连接器WC场合。线束H(集中多个配线部件)一端与电子设备本体连接,另一端与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当从电子设备卸下电路基板P时,所述线束H被切断,成为该线束H的一部分(以下,简记为“线束H”)残留在配线侧连接器WC的状态。
从电子设备卸下的电路基板P载置在例如桌面上或台面上等,大致水平。在该电路基板P上,固定多个基板侧连接器PC,在多个基板侧连接器PC,个别安装对应的多个配线侧连接器WC。
各基板侧连接器PC由无盖的大致呈长方体箱形部件构成,在其内部嵌入配线侧连接器WC,所述配线侧连接器WC由比该基板侧连接器PC小一圈的大致呈长方体形状部件构成。
若详细说明,作为一例,如图6所示,在各基板侧连接器PC的+X侧及-X侧的内侧面,形成卡合对应的配线侧连接器WC的突起PCa,在该配线侧连接器WC的+X侧及-X侧的侧面,形成嵌入各突起PCa的凹部WCa。
即,安装(卡合)各配线侧连接器WC,使得不容易相对对应的基板侧连接器PC卸下。并且,线束H从各配线侧连接器WC的+Z侧的面大致朝着+Z方向延伸。
于是,首先,作业者使得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一对把手(一对杆12的+Z侧部分及四个包覆部件18)位于+Z侧,且使得一对夹持部件24位于-Z侧,在该状态下,用单手握持一对把手。具体地说,例如,图示省略,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握持一对杆12之中一方,用大拇指握持一对杆12之中另一方。这种场合握持一对把手的力可以为能保持一对把手程度。在该状态下,连结轴14位于长孔28a1的-Z侧端。
在该状态下,使得一对夹持部件24位于夹持与一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的位置,且使得压接部件35的主体部35a沿着安装一配线侧连接器WC的一基板侧连接器PC的+Y侧的侧面,同时,使得压接部件35的脚部35b与电路基板P压接(参照图7A)。一基板侧连接器PC及-配线侧连接器WC分别将X轴方向作为长度方向。
这样,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设置在卸下连接器位置。
接着,若加强握持一对把手的力,使得一对杆12反抗四个拉伸弹簧38的弹性力朝着闭合方向回转,则一对夹持部件24一边和一对杆12及连结轴14一起(一体地)相对压接部件35朝着+Z方向移动,一边互相朝着接近方向相对移动,与线束H相接(参照图7B)。
若从该状态,进一步加强握持一对把手的力,反抗四个拉伸弹簧38的弹性力以及二个压缩螺旋弹簧26的弹性力,使得一对杆12进一步朝着闭合方向回转,则一对夹持部件24一边进一步相对压接部件35(电路基板P)朝着+Z方向移动,一边互相朝着接近方向相对移动,成为夹持线束H状态(参照图7C)。
这种场合,成为各夹持部件24用压缩螺旋弹簧26的弹性力与线束H压接状态。即,成为一对夹持部件24在沿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凸条24a形成的一对对向面咬住线束H的状态。这种场合,与假定一对夹持部件的对向面为平坦面场合相比,一对夹持部件24和线束H的接触面积小,能以大的压力夹持线束H。
接着,若进一步加强握持一对把手的力,反抗四个拉伸弹簧38的弹性力以及二个压缩螺旋弹簧26的弹性力,使得一对杆12进一步朝着闭合方向回转,则夹持线束H的一对夹持部件24与一对杆12以及连结轴14一起,相对压接部件35(电路基板P)朝着+Z方向移动。
若保持该状态,使得一对杆12朝着闭合方向回转,直到压缩螺旋弹簧26不压缩,与线束H连接的一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一基板侧连接器PC在+Z方向移动所定距离(例如2mm)(参照图7D)。即,一配线侧连接器WC和一基板侧连接器PC的嵌合解除(参照图8)。
这种场合,即使一配线侧连接器WC强固地嵌合在一基板侧连接器PC(即使被卡合),一对杆12越朝闭合方向回转,一对夹持部件24夹持线束H的力(各压缩螺旋弹簧26的弹性力)越增大,因此,被夹持在一对夹持部件24的线束H相对一对夹持部件24朝着Z轴方向偏移受到抑制,其结果,能将配线侧连接器WC从基板侧连接器PC确实分离上述所定距离(例如2mm)。
如上所述,能从基板侧连接器PC卸下配线侧连接器WC。即使安装在其它基板侧连接器PC的其它配线侧连接器WC也能通过同样步骤卸下。
在上述卸下连接器用工具的使用方法说明中,握持一对把手的动作分阶段说明,但是,该动作是一连串的成为一体的动作,在非常短的时间(例如0.5-2秒左右)完成。
以往,作业者将配线侧连接器WC从基板侧连接器PC卸下时,将工具挂在配线侧连接器WC,使得该工具与电路基板P分离,或用手抓住与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使其与电路基板P分离。
这种场合,即使将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基板侧连接器PC朝着互相离开方向(铅垂方向),即,与电路基板P垂直的方向单纯地拉引,也不能简单地卸下,因此,作业者将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基板侧连接器PC一边绕与其长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轴(Y轴)撬取一边拉引(参照图9A及图9B)。
结果,对于配线侧连接器WC,不仅作用有与电路基板P垂直方向的力,也作用其它的力,因此,对基板侧连接器PC的侧壁作用大的力,其结果,经常发生该侧壁破损(参照图9B的符号D),大多数只能更换基板侧连接器PC。
并且,在更换基板侧连接器PC时,从电路基板P除去破损的基板侧连接器PC后,需要锡焊基板侧连接器PC的多个端子和对应的电路基板P上的多个端子,非常化费时间及精力,增加成本。
在本实施形态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包括一对杆12,移动体16,以及移动机构。所述一对杆12的各自的第2部分12b(中间部)通过连结轴14,连结为可绕该连结轴14相对回转,在各自的第3部分12c(一端部)通过夹持部件24能(间接)夹持与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配线),所述移动体16可沿着与该连结轴14正交的方向(Z轴方向)相对移动地设置在连结轴14上,其压接部件35的脚部35b(一端)与电路基板P压接,所述移动机构与一对杆12的第1部分12a(另一端部)的朝互相接近方向的相对回转连动,使得连结轴14和移动体16朝着连结轴14和移动体16的上述一端互相离开方向相对移动。并且,一对杆12在各自的第3部分12c间接夹持线束H的状态下,各自的第1部分12a能进一步朝着互相接近的方向相对回转。
这种场合,作业者使得脚部35b与电路基板P压接,且使得一对杆12位于夹持配线侧连接器WC的线束H的位置,通过使得一对杆12朝着闭合方向回转,用一对杆12的第3部分12c间接夹持线束H,通过使得一对杆12进一步朝着闭合方向回转,能夹持该线束H的一对杆12与连结轴14一起,相对电路基板P朝着+Z方向移动所定距离。其结果,能使得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基板侧连接器PC,朝着+Z方向移动所定距离(例如2mm)。
即,能将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基板侧连接器PC,不撬取地卸下。
而且,朝着闭合方向使得一对杆12回转的力因杠杆原理得到增大,变换为一对杆12夹持线束H的力,以及使得脚部35b(移动体16一端)和连结轴14朝互相离开方向移动的力。
即,将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设置在卸下连接器位置,仅仅用比较小的力,使得一对杆12朝着闭合方向回转,能在互相嵌合的配线侧连接器WC和基板侧连接器PC之间,作用互相离开方向(铅垂方向,即与电路基板P垂直的方向)的大的力,能容易地解除两者的嵌合。
因此,能一边防止损伤基板侧连接器PC,一边容易地将配线侧连接器WC从基板侧连接器PC卸下。其结果,能明显减少基板侧连接器PC的更换必要性,能抑制成本浪费。
又,与一对杆12的朝打开方向的相对回转连动,连结轴14和移动体16的至少一方与连结轴14和移动体16的一端(压接部件35的脚部35b)朝着互相接近方向移动,能反复实行上述卸下连接器作业。
又,如上所述,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不依存作业者的技术,能一边防止基板侧连接器PC破损,一边确实且迅速地卸下配线侧连接器WC。
尤其,能用单手握持设置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把手的一个动作(oneaction)使得配线侧连接器WC从基板侧连接器PC(电路基板P)脱离,操作非常简单。
又,可以在使得压接部件35与电路基板P压接状态下,用一对夹持部件24夹持线束H,因此,不管配线侧连接器WC的大小及形状,都能进行卸下作业。即,能一边防止基板侧连接器损伤,一边容易地从该基板侧连接器卸下连接配线束的各种各样的配线侧连接器(但是,限于配线侧连接器和基板侧连接器的装卸方向大致与电路基板垂直)。
又,压接部件35由与电路基板P压接(相接)部分的面积非常小的、与X-Z平面平行的板状部件构成。因此,即使例如许多电子元件以密集状态配置的电路基板P上,也能容易地插入电子元件间的间隙等,能可靠地与电路基板P压接。又,不管基板侧连接器PC的大小及形状,在沿着基板侧连接器PC的侧面状态下,能可靠地与电路基板P压接。
又,压接部件35的与电路基板P压接的脚部35b由将X轴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部分构成,因此,当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卸下配线侧连接器WC时,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难以绕Y轴倾倒。这种场合,防止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基板侧连接器PC,绕与其长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轴(Y轴)撬取。其结果,能确实防止基板侧连接器PC损伤。
一对夹持部件24对于X轴方向(连结轴14延伸方向)位于从一对杆12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容易地使得一对夹持部件24位于夹持线束H的位置。与此相反,假如一对夹持部件24配置在一对杆12的-Z侧场合,即,一对夹持部件24及一对杆12的关于X轴方向的位置没有错开场合,一对夹持部件24的上方空间受到限制,例如线束H比较长场合等,难以使得一对夹持部件24位于夹持线束H的位置。
各夹持部件24相对对应的支持部件22可装卸,因此,例如,当该夹持部件24磨耗、破损等时,能更换为新品。
在上述说明中,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用于从废弃处分的电子设备回收电路基板时,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用于电子设备制造时(例如连接器误安装时)或在市场的服务维修时(例如更换电路基板时)。
这种场合,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用于与电子设备本体用线束H连接的电路基板P。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可以作各种各样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将铅垂方向设为Z轴方向,但是,也可以将铅垂方向以外方向设为Z轴方向。即,实行配线侧连接器WC的卸下作业时,电路基板P并不一定必须维持水平。这种场合,电路基板P既可以例如用手握持,也可以与壁等压接。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夹持部件24分别安装在一对杆12,但是,夹持部件24也可以不安装在至少一方的杆12。这种场合,例如,可以将用于夹持线束H的夹持部形成在其至少一方的杆12的第3部分。并且,可以将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凸条或凹条形成在该至少一方的夹持部的对向面上。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各夹持部件24和对应的支持部件22通过压缩螺旋弹簧26连接,但是,可以不通过压缩螺旋弹簧26连接至少一方的夹持部件24和对应的支持部件22。这种场合,可以通过例如紧固螺栓等将该至少一方的夹持部件24固定在对应的支持部件22。
不将夹持部件24安装在一对杆12场合,以及不通过压缩螺旋弹簧26连接各夹持部件24和对应的支持部件22场合,可以构成为例如一对杆的至少一方的第1部分或第3部分相对第2部分可动或弹性变形,在用一对杆的第3部分(夹持部)或一对夹持部件夹持线束H的状态下,使得该至少一方的杆的第1部分朝着接近另一方的杆的第1部分方向移动或弹性变形。由此,在夹持线束H的状态下,能使得一对杆及连结轴朝着从电路基板P离开的方向移动。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压缩螺旋弹簧26配置在各夹持部件24和对应的支持部件22之间,但是,也可以例如配置板簧等,代替上述压缩螺旋弹簧。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一对夹持部件24配置在相对一对杆12沿着X轴方向错开的位置,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代之,对于X轴方向与一对杆12配置在相同位置,即,配置在一对杆的-Z侧或一对杆12之间。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设为用一对夹持部件24夹持与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代之,用一对夹持部件24夹持配线侧连接器WC。这种场合,在一对夹持部件24的互相对向的对向面,形成朝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凸条24a,因此,与假定一对夹持部件24的对向面为平坦面场合相比,能减小一对夹持部件24和配线侧连接器WC的接触面积,以大压力夹持配线侧连接器WC。其结果,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卸下配线侧连接器WC时,能抑制相对一对夹持部件24,配线侧连接器WC在Z轴方向的偏移。但是,这种场合,配线侧连接器WC需要从基板侧连接器PC突出安装,以便达到用一对夹持部件24能夹持配线侧连接器WC程度。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一对杆12的第1部分12a和本体部28通过四个拉伸弹簧38连接,朝着打开方向常时赋能,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代之,例如,用压缩螺旋弹簧连接一对杆12,朝着打开方向常时赋能。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设在各杆12的回转部件,使用球轴承34,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安装在该轴部件32上,能绕轴部件32轴线回转,也可以是例如单纯圆盘形状部件等其它部件。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一对杆12的第1部分12a和本体部28通过拉伸弹簧38连接,朝着打开方向常时赋能,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不通过拉伸弹簧38连接(可以不朝着打开方向赋能)。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锥形部30为上述三角柱形状,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具有如下一对倾斜面的形状,也可以是例如方柱形状等其他形状。所述一对倾斜面在Y轴方向对向,越是+Z侧,即,越离开连结轴14,互相越靠近地倾斜。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压接部件35由板状部件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例如杆状部件,框状部件等其他形状部件构成。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压接部件35仅仅一个安装在滑块27,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安装多个。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压接部件35由X-Z截面L字状的板状部件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例如X-Z截面倒T字状的板状部件等其他形状的板状部件构成。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一对夹持部件24的对向面形成与X轴平行的多个凸条24a,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减少一对夹持部件24的对向面和配线侧连接器WC或与该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的接触面积就行,例如,既可以形成网眼状,格子状等凸部或凹部,也可以形成多个凸部或凹部。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形成在一对夹持部件的对向面的多个凸条或凹条与X轴平行延伸,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朝着与X轴交叉方向延伸。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一对夹持部件24由铝合金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例如其他金属,弹性材料等软质树脂,塑料等硬质树脂构成。这种场合,在一对夹持部件的对向面,可以不形成凸条。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一例,说明从废弃处分的电子设备卸下电路基板,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从该电路基板的基板侧连接器PC卸下配线侧连接器WC的场合,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例如电子设备制造工序中,在卸下误安装在电路基板P的基板侧连接器PC的配线侧连接器WC的场合,也可以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这种场合,较好的是,通过实行在一对夹持部件24的对向面上不形成凸条,以及将一对夹持部件24的材质设为例如弹性材料等软质树脂,塑料等硬质树脂等至少一方,极力防止与配线侧连接器WC的线束H的损伤。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各夹持部件,使用一种部件,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预先准备材质、形状、大小至少一方面不同的多种夹持部件,根据用途不同,即,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根据适用于电子设备的例如废弃时,制造时,维修保养时等之中某个,能选择最合适的夹持材料。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成为配线侧连接器WC嵌入基板侧连接器PC的内部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代之,例如,基板侧连接器PC嵌入配线侧连接器WC内部的结构。这种场合,可以用一对夹持部件24夹持配线侧连接器WC或与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通过例如四个球轴承34,四个拉伸弹簧38等,构成移动机构,与一对杆12的相对回转连动,使得连结轴14以及移动体16的至少一方朝着压接部件35的脚部35b和连结轴14相互分离的方向或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包含齿条/齿轮、进给螺钉、齿轮、凸轮、连杆中任意一种的机构。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滑块27上本体部28和锥形部30一体成形,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得本体部和锥形部分别成形,将其相互固定。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移动体16构成为包含滑块27和压接部件35(由多个部件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代之,例如,由单一部件构成。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球轴承34和拉伸弹簧38的个数只是一例,并不局限于此。
一对杆1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各杆12的第1部分12a的+Z侧部分及安装在该处的二个包覆部件18设为把手,但是,也可以代之,将沿X轴方向延伸的把手部安装在各杆12的第1部分12a的+Z侧的端部。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连接作为配线的线束,但是,也可以代之,例如,连接作为配线的电缆。
下面,对于本发明涉及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另一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在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各图中,对于具有相同功能或相同形状的部件和构成件等构成要素,在能够判别的范围内附加相同的符号并进行一次说明,之后便省略说明。
作为本发明涉及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的另一实施形态,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是用于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上的配线侧连接器卸下的工具,该基板侧连接器安装在电子设备的电路基板上。
如图10及图11所示,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构成为:一对杆12的中间位置被罩部件11包覆。若将该罩部件11卸下,则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如图12至图14所示,其中一对杆12上通过水平延伸的连结轴14安装有移动体16。在以下说明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从正面看图10及图12,将上下方向(铅锤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与该方向正交且连结轴14的延伸方向(与图10及图1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及Z轴正交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又,从正面看图10及图12,将上下方向(铅锤方向)的上侧设为Z轴方向的正侧,从正面看图10及图12,将前侧设为X轴方向的正侧,从正面看图10及图12,将右侧设为Y轴方向的正侧。
在本实施形态中,一对杆12由细长的板状部件构成,该板状部件由不锈钢(例如SUS304)形成,与Y-Z平面平行(参照图10至图15等)。在对该一对杆12进行个别描述时,将一方设为12A,另一方设为12B(参照图16等)。由于杆12A和杆12B的基本构成相同,首先对其基本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6A所示,两个杆12具有第1部分12a、第2部分12b以及第3部分12c。其两个第1部分12a由弯曲的长的板状部分构成,一边在Z轴方向延伸一边在向着Z轴方向正侧的中间位置渐渐相互分开地朝着Y轴方向倾斜。两个第1部分12a构成与后述的设有夹持部件21的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两个第2部分12b由短的板状部分构成,一端连接在对应的第1部分12a的Z轴方向负侧的端部,并在大致Y轴方向延伸。两个第3部分12c由短的板状部分构成,一端连接在对应的第2部分12b的另一端的端部,一边从该处朝Z轴方向负侧延伸,一边向着Z轴方向负侧渐渐相互接近地朝着Y轴方向倾斜。该两个第3部分12c构成后述的设有夹持部件21的一端部。
这里,在杆12A和杆12B上,仅第2部分12b的长度尺寸不同,其他构成都相同。详细地说,杆12A的第2部分12b设定为比杆12B的第2部分12b短。该两个第2部分12b的差异是根据下述观点设定,即:当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朝着关闭方向转动时,在该两个杆12可转动范围的中途,相对于连结轴14在大致为Z轴方向负侧的位置(包括连结轴14的X-Z平面上),可使得设在杆12A的夹持部件21A和设在杆12B的夹持部件21B相接触(参照图24等)。
在两个第1部分12a的Z轴方向正侧的部分(以下,也称为一侧处),设有保护包覆部件18。该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由细长的板状部件形成,相对于两个第1部分12a的一侧处,由X轴方向的正侧和负侧构成一对,该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以在X轴方向夹住两个第1部分12a的一侧处的状态安装在该一侧处(参照图12及图14等)。向两个第1部分12a的一侧处安装该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时,可由螺栓进行,也可由粘接剂进行,本实施形态中是由螺栓进行安装的,但省略了明确的图示。该两个第1部分12a的一侧处与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一起构成两个杆12,即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握持部(把手),供操作人员等握持。在本实施形态中,该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由酚醛树脂材料等树脂材料构成,并实施了防静电加工。
该两个杆12上设有轴承部12a1、固定孔12a2、连接孔12b1以及安装孔12c1。如图16C所示,该轴承部12a1设置在两个杆12上的连结轴14(连接孔12b1)和握持部(两个第1部分12a的一侧处)之间(两个杆12的另一端侧基部)。轴承部12a1形成为:在第1部分12a的弯曲处,一边局部地朝内侧突出,一边在第1部分12a的厚度尺寸(从X轴方向看去的第1部分12a的大小尺寸)局部减少的圆板状处的中心,开设有在X轴方向贯穿该圆板状处的贯穿孔。如图16A、16B所示,并如后所述,该轴承部12a1位置设定为:在作为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被装配的状态下,从Z轴方向看去互为相同的位置,设在杆12A上的轴承部12a1存在于后述的移动体16的锥形部30的Y轴方向负侧的位置,且设在杆12B上的轴承部12a1存在于后述的移动体16的锥形部30的Y轴方向正侧的位置(参照图12等)。又,轴承部12a1设置为:局部减少第1部分12a的厚度尺寸,以使设在杆12A上的轴承部12a1在X轴方向负侧的面凹入;局部减少第1部分12a的厚度尺寸,以使设在杆12B上的轴承部12a1在X轴方向正侧的面凹入(参照图22等)。
两个固定孔12a2设在两个轴承部12a1的附近,且在其外侧(与两个杆12相互对向侧的相反侧)。该两个固定孔12a2是为了将后述的安装部件38(参照图13等)安装在各杆12上的连结轴14(连接孔12b1)和握持部(两个第1部分12a的一侧处)之间(另一端侧基部)而设置的。在杆12A上,该固定孔12a2设在X轴方向负侧的面上,在杆12B上,该固定孔12a2设在X轴方向正侧的面上。两个固定孔12a2形成为:从所设置的面上与X轴方向平行地穿过。
两个连接孔12b1形成为:从第2部分12b的Y轴方向看去,在X轴方向贯穿中间位置。该两个连接孔12b1的大小尺寸设为:可供连结轴14通过(参照图15等)。在本实施形态中,杆12A和杆12B是在第2部分12b的长度尺寸有所不同,因此,各连接孔12b1设置在距离该第2部分12b的一端(与第1部分12a的另一端连接之处)的间隔互为相同的位置,距离另一端的间隔则互不相同。
两个安装孔12c1在两个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Z轴方向负侧的端部)形成为:在两个第3部分12c的延伸方向两个并列,并在X轴方向贯穿该第3部分12c。该两个安装孔12c1是为了将后述的夹持部件21安装到第3部分12c(杆12)上而设置的。
如图10至图20所示,在该各杆12的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设有夹持部件21。该夹持部件21由设在杆12A的夹持部件21(以下,也称为夹持部件21A)和设在杆12B的夹持部件21(以下,也称为夹持部件21B)构成一对,双方形成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上的通过将配线侧连接器WC或与其连接的配线(线束H)(参照图23等)夹入来进行保持(夹持)的部位(参照图24)。因此,第3部分12c(其另一侧处)在各杆12上构成设有夹持部件21的一端部。
该夹持部件21A通过一对安装孔12c1直接安装在杆12A的第3部分12c。如图17所示,夹持部件21A具有在大致为Z轴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安装部21a,和与该Z轴方向负侧连接、在大致为X轴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保持部21b,XY截面呈L形。在该安装部21a设有与第3部分12c的一对安装孔12c1(参照图16)对应的一对螺纹孔,这里省略图示。该安装部21a的厚度尺寸(从X轴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设定为:比后述的支承部件23的安装部23a仅大出杆12B的第3部分12c的厚度尺寸(从X轴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
在保持部件21b中,Y轴方向负侧的面,即从Y轴方向看去与杆12B(后述的对向面)对向的面(以下,也称为对向面)上设有多个凸条21c。该各凸条21c由相对于保持部21b的对向面一边朝着Y轴方向负侧突出一边在X轴方向延伸的凸部形成,在Z轴方向并列设置。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各凸条21c形成为相对于保持部21b的对向面朝着Y轴方向负侧突出,但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对向面朝着Y轴方向正侧凹入(作为凹条)。
在本实施形态中,该保持部21b的高度尺寸(从Z轴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设定为比夹持部件21B的小。该保持部21b的高度尺寸尽可能设定为较小,其前提为:当两个夹持部件21(其对向面)接触时,可通过由多个凸条21c和后述夹持部件21B的多个凸条21d将后述的配线侧连接器WC或与其连接的配线(线束H)夹入来进行保持。
如图11、图13以及图14所示,通过使得安装部21a与杆12A的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的X轴方向正侧的面紧密接触,并使得两个螺栓部件22从第3部分12c的X轴方向负侧穿过一对安装孔12c1(参照图16),并与安装部21a的一对螺纹孔(这里省略图示)啮合,以此使安装部21a固定在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将该夹持部件21A安装在杆12A上。因此,通过拧松两个螺栓部件22,就能将夹持部件21A从杆12A(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上卸下,使得该夹持部件21A可装卸地安装在该杆12A上。在本实施形态中,该夹持部件21A由铝合金(例如A5052)形成。
夹持部件21B通过支承部件23、一对螺栓24以及压缩线圈弹簧25安装在杆12B的第3部分12c上。如图17所示,该支承部件23具有在大致为Z轴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的安装部23a,和与该Z轴方向负侧连接、在大致为X轴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保持部23b,XY截面呈L形。在该安装部23a设有省略图示的一对螺纹孔,所述一对螺纹孔与杆12B的第3部分12c的一对安装孔12c1(参照图16)对应。该安装部23a从X轴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设定为:比安装在杆12B的第3部分12c上的夹持部件21A的安装部21a仅小杆12B的第3部分12c的厚度尺寸(从X轴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
在保持部23b设有从X轴方向看去保持所定的间隔的两个支承孔23c。各支承孔23c在Y轴方向贯穿保持部23b的贯穿孔,其大小尺寸为容许螺栓24(后述的轴部24b)可在轴线方向移动地通过。该各支承孔23c在Y轴方向负侧的端部的内径尺寸,比其在Y轴方向正侧的其他处更大(扩径)(参照图18)。该被扩径处的大小尺寸为可接受螺栓24的后述头部24a。
如图11、图13以及图14所示,通过使得安装部23a与杆12B的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的X轴方向正侧的面紧密接触,并使得两个螺栓部件26(参照图13)从第3部分12c的X轴方向负侧穿过一对安装孔12c1,并与省略图示的一对螺纹孔啮合,从而使安装部23a固定在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将该支承部件23安装在杆12B上。因此,通过拧松两个螺栓部件26,就能将支承部件23从杆12B(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上卸下,使得该支承部件23可装卸地安装在该杆12B上。在本实施形态中,该支承部件23由不锈钢(例如SUS304)形成。
如图17所示,该支承部件23的各支承孔23c中穿过一对螺栓24。该两个螺栓24具有头部24a和轴部24b。头部24a整体呈圆柱形,并可收纳在各支承孔23c的被扩径处内(参照图18A)。轴部24b呈较长的圆柱形,其外径尺寸比头部24a的外径尺寸小,且与各支承孔23c的被扩径处以外的其他处的内径尺寸基本相同(参照图18)。该轴部24b穿过各支承孔23c(被扩径处以外的其他处),以此可在其轴线方向移动地被支承部件23支承。在该轴部24b的与头部24a保持所定间隔的前端侧(Y轴方向正侧)形成有螺纹牙,这里省略图示,如后所述,可固定在夹持部件21B上。
支承部件23的保持部23b的Y轴方向正侧的面上安装有压缩线圈弹簧25。该压缩线圈弹簧25由螺旋形线材构成,其两端设有环形的一端座卷绕部25a和另一端座卷绕部25b。压缩线圈弹簧25在无负荷状态下最伸展,发挥弹性力,抵抗使得一端侧的一端座卷绕部25a和另一端侧的另一端座卷绕部25b接近的动作。该压缩线圈弹簧25的一端座卷绕部25a安装在支承部件23的保持部23b的Y轴方向正侧的面上的两个支承孔23c的中央,另一端座卷绕部25b安装在夹持部件21B上。
该夹持部件21B整体呈长方体形,从X轴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与支承部件23的保持部23b的基本相同,Y轴方向正侧的面,即从Y轴方向看去与杆12A(其对向面)对向的面(以下,也称为对向面)上设有多个凸条21d。该各凸条21d由相对于夹持部件21B的对向面一边朝着Y轴方向正侧突出一边在X轴方向延伸的凸部形成,在Z轴方向并列设置。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各凸条21d形成为相对于夹持部件21B的对向面朝着Y轴方向正侧突出,但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该面朝着Y轴方向负侧凹入(作为凹条)。在本实施形态中,该夹持部件21B与夹持部件21A相同,由铝合金(例如A5052)形成。
两个螺栓24的轴部24b的先端由其螺纹牙(未图示)固定在Y轴方向负侧的面上,以此使得夹持部件21B通过该两个螺栓24以及支承部件23设在杆12B的第3部分12c(其另一侧处)(参照图12至图15等)。因此,通过将两个螺栓24拧松,就能将夹持部件21B从杆12B(设在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的支承部件23)上卸下,使得夹持部件21B可装卸地设在该杆12B上。如上所述,该两个螺栓24的轴部24b可在轴线方向移动地被支承在支承部件23的各支承孔23c中。因此,如图18所示,夹持部件21B相对于支承部件23,可在其各支承孔23c的轴线方向在所定的范围内移动。该所定的范围为:两个螺栓24的头部24a处于收纳在各支承孔23c的被扩径处状态的距离支承部件23最远的位置(参照图18A),和夹持部件21B最接近支承部件23的位置(参照图18B)之间。
又,在该夹持部件21B的Y轴方向负侧面上,安装有压缩线圈弹簧25的另一端座卷绕部25b(参照图17及图18等)。该压缩线圈弹簧25设定为:即使夹持部件21B相对于支承部件23在最远的位置(参照图18A),也能成为从自然长度收缩的状态。因此,夹持部件21B在相对于支承部件23可移动的所定的范围内,始终在各支承孔23c的轴线方向朝着距离该支承部件23最远的位置被推压。由此,压缩线圈弹簧25发挥推压部件的作用,赋予将夹持部件21B朝着距离支承部件23最远的位置推压的力,且容许夹持部件21B朝着支承部件23接近。
这样,如图16b所示,设有夹持部件21A的杆12A和设有夹持部件21B的杆12B配置为:使得两个第2部分12b在X轴方向重叠,以便使得从X轴方向看去相互的连接孔12b1一致,并使得相互的第1部分12a在Y轴方向一边保持间隔一边对向。即,一对杆12配置为:以各自的连接孔12b1的中心一致的状态,杆12A朝着X轴方向负侧有些偏移(参照图13至图15等)。于是,相互的第3部分12c,即设在杆12A上的夹持部件21A和设在杆12B上的夹持部件21B配置为:以夹持部件21A为正侧,使得相互的多个凸条21c和多个凸条21d在Y轴方向一边保持间隔一边对向(参照图12至图14等)。此时,相对支承部件23的安装部23a,夹持部件21A的安装部21a的从X轴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设定为仅大出杆12B的第3部分12c的厚度尺寸(从X轴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因此,从X轴方向看去,大小尺寸与支承部件23的保持部23b基本相同的夹持部件21B,和夹持部件21A的保持部21b关于X轴方向的位置相同(参照图14及图15)。又,由于夹持部件21B和夹持部件21A(其保持部21b)为上述构成,因此,其相对于一对杆12朝X轴方向正侧突出(参照图13及图14)。另外,在图14中,夹持部件21B隐藏在Y轴方向正侧的支承部件23的背面(Y轴方向负侧)。
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2至图15所示,两个连接孔12b1中穿入有连结轴14。因此,一对杆12由连结轴14连接(支承),可绕该连结轴14(其轴线)相对地转动。即,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中心,若使得设有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的两个第1部分12a(一对握持部)相互接近,则夹持部件21A(其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其多个凸条21d)相互接近(参照图24B-图24D等),若两个第1部分12a分离,则夹持部件21A和夹持部件21分离(参照图24A等)。以下,将夹持部件21A和夹持部件21B接近的方向,即,使得一对握持部(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绕连结轴14接近的方向设为“关闭方向”,将夹持部件21A和夹持部件21B分离的方向设为“打开方向”。在本实施形态中,相对从两个第1部分12a的一端(Z轴方向正侧的端部)至连接孔12b1的长度尺寸,从该连接孔12b1至夹持部件21A及夹持部件21B(第3部分12c)的长度尺寸设定为较小。
这样,一对杆12、连结轴14、夹持部件21A以及夹持部件21B通过共同作业,像利用杠杆的钢丝钳(或带刃口复合鲤鱼钳)发挥作用。通过该连结轴14安装移动体16。
该移动体16具有滑块27和压接部件28。该滑块27如图19所示,从X轴方向正侧看去呈向上的箭头形,在长方形的上方(Z轴方向正侧)连接有三角形,从Y轴方向正侧看去具有大致逆U形的外形。滑块27由例如铝合金(例如A5052)等材料制成。详细地说,滑块27具有主体部29和锥形部30,所述主体部29的与X-Z平面平行的截面形状由逆U形部分构成,所述锥形部30设在该主体部29的Z轴方向正侧的端部(上端部)。
该主体部29具有在X轴方向保持间隔的长方体形的一对对向部分29a。在该各对向部分29a形成有在Z轴方向延伸的长孔29a1。从X轴方向看去,该两个长孔29a1在互为相同的位置,大小尺寸互为相同。即,X轴方向正侧的对向部分29a的长孔29a1和X轴方向负侧的对向部分29a的长孔29a1的长度及宽度互为相同,关于Y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位置互为相同。
如图15等所示,在该一对对向部分29a之间配设有一对杆12的连接孔12b1附近的部分(两个第2部分12b在X轴方向重叠的地方)。此时,从X轴方向看去,位置关系为:设在两个第2部分12b上的两个连接孔12b1与一对对向部分29a的各长孔29a1重叠。连结轴14穿过该两个连接孔12b1,其作为X轴方向正侧的一端部穿过X轴方向正侧的对向部分29a的长孔29a1,且另一端部(X轴方向负侧)穿过X轴方向负侧的对向部分29a的长孔29a1。在该连结轴14中,在主体部29的外侧(X轴方向正侧的对向部分29a的X轴方向正侧)一端部安装有防脱部件31(参照图12等),且在主体部29的外侧(X轴方向负侧的对向部分29a的X轴方向负侧)另一端部安装有防脱部件31。因此,因此,能防止连结轴14从两个长孔29a1的任意一个中脱落,在其之间穿过两个连接孔12b1。因此,连结轴14可在主体部29的两个长孔29a1内,沿着该长孔29a1朝着Z轴方向滑动。换言之,滑块27通过连结轴14可朝着Z轴方向移动地安装在一对杆12上。
设在该主体部29的上端部的锥形部30为三角柱形状,其与Y-Z平面平行的截面形状为将Z轴方向作为高度方向的两个等边三角形,该锥形部30具有X轴方向负侧的倾斜面30a和X轴方向正侧的倾斜面30b。因此,锥形部30相对于连结轴14,设在握持部(两个杆12的第1部分12a的一侧处)存在的一侧(Z轴方向正侧)。在锥形部30中,如后所述,三角柱形状的顶角(由倾斜面30a和倾斜面30b形成的角度(从Z轴方向正侧的顶点的与Y-Z平面平行的面看去的角度))是根据以下观点适当设定:通过使两个杆12绕连结轴14朝着关闭方向的操作,使滑块27相对于两个杆12,容易地朝着Z轴方向负侧移动。在本实施形态中,该顶角设定在40°~50°的范围,作为优选的一例,设定为42°(以X-Z平面为中心,Y轴方向的正侧和负侧各21°)。
在如上所述的滑块27通过连结轴14安装在一对杆12的状态下,锥形部30如图20所示,为以下位置关系:杆12A的轴承部12a1存在于Y轴方向负侧的位置,且杆12B的轴承部12a1存在于Y轴方向正侧的位置。即,锥形部30的倾斜面30a与杆12A的轴承部12a1在Y轴方向成为对向的位置关系,且锥形部30的倾斜面30b与杆12B的轴承部12a1在Y轴方向成为对向的位置关系。又,如上所述,由于滑块27相对于一对杆12可朝着Z轴方向移动,因此,锥形部30也相对于一对杆12朝着Z轴方向移动。但仅为两个轴承部12a1在Y轴方向所对向的锥形部30的各倾斜面30a、30b的Z轴方向看去的位置发生变化,锥形部30(其各倾斜面30a、30b)和两个轴承部12a1的在Y轴方向的对向关系不变。换言之,锥形部30(其各倾斜面30a、30b)从Z轴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至少与滑块27相对于一对杆12朝着Z轴方向的移动量相等。
在该各轴承部12a1上通过轴部件32安装有一对球轴承33。即,杆12A的轴承部12a1上通过轴部件32安装有两个球轴承33,且杆12B的轴承部12a1上通过轴部件32安装有两个球轴承33(参照图22)。该各轴部件32呈在X轴方向延伸的棒状,其设置为穿过轴承部12a1(其贯穿孔(参照图16等)),但这里省略明确的图示。在各轴承部12a1上,从该各轴承部12a1即各杆12的X轴方向看去的两侧安装有球轴承33(参照图16C及图22等)。该两个球轴承33的内侧部分固定在轴部件32上,外侧部分相对于内侧部分即轴部件32转动自如,这里省略明确的图示。因此,在各轴承部12a1,通过轴部件32设有两个球轴承33,所述球轴承33在X轴方向构成一对,外周面转动自如。此时,在杆12A中,轴承部12a1形成为局部减少第1部分12a的厚度尺寸,以使X轴方向负侧的面凹入,因此,X轴方向负侧的球轴承33设置为进入被减少了固定孔12a2的厚度尺寸的圆板状处内部(参照图16C及图22)。又,在杆12B中,轴承部12a1形成为局部减少第1部分12a的厚度尺寸,以使X轴方向正侧的面凹入,因此,X轴方向正侧的球轴承33设置为进入被减少了固定孔12a2的厚度尺寸的圆板状处内部(参照图22)。
该四个球轴承33的位置关系如下所述:如图12、图20及图22所示,存在于Y轴方向正侧且在X轴方向正侧位置的球轴承33与存在于Y轴方向负侧且在X轴方向正侧位置的球轴承33,关于与包含锥形部30的Z轴方向正侧的顶部(倾斜面30a和倾斜面30b的棱线)X-Z平面平行的平面(与锥形部30的底面正交的平面)基本对称地配置。同样,存在于Y轴方向正侧且在X轴方向负侧位置的球轴承33,和存在于Y轴方向负侧且在X轴方向负侧位置的球轴承33,关于与包含锥形部30的Z轴方向正侧的顶部(倾斜面30a和倾斜面30b的棱线)X-Z平面平行的平面(与锥形部30的底面正交的平面)基本对称地配置。另外,在图20中,X轴方向负侧的球轴承33隐藏在X轴方向正侧的球轴承33的背面侧(X轴方向负侧)。
该四个球轴承33可使外周面压接到与转动自如地安装的轴承部12a1在Y轴方向所对向的锥形部30(其各倾斜面30a、30b)。因此,在锥形部30的倾斜面30a上压接有在X轴方向构成一对的两个球轴承33(其外周面),且在锥形部30的倾斜面30b上压接有在X轴方向构成一对的两个球轴承33(其外周面)(参照图22)。换言之,设在杆12A(另一端侧基部)的两个球轴承33的外周面压接于在两个杆12(两个握持部(另一端侧基部))相互接近的方向对向的倾斜面30a上,设在杆12B(另一端侧基部)的两个球轴承33的外周面压接于在两个杆12(两个握持部(另一端侧基部))相互接近的方向对向的倾斜面30b上。
即,锥形部30以被Y轴方向正侧的两个球轴承33和Y轴方向负侧的两个球轴承33夹住的状态,被可转动的四个球轴承33(其外周面)压接。换言之,四个球轴承33可绕X轴转动,以便在锥形部30的各倾斜面30a、30b上滚动。
如图12至图15所示,在设置于该各轴承部12a1上的各轴部件32,X轴方向正侧的一端和X轴方向负侧的另一端分别设有挡块34及防脱部件35。该两个挡块34呈与Y-Z平面平行的薄板状,并设有在Y轴方向延伸的长孔34a。即,两个挡块34呈在Y轴方向较长的环形。两个轴部件32的X轴方向正侧的一端在滑块27的X轴方向正侧,分别穿过挡块34的长孔34a,其各前端安装有防脱部件35。又,两个轴部件32的X轴方向负侧的另一端在滑块27的X轴方向负侧,分别穿过挡块34的长孔34a,其各前端安装有防脱部件35。因此,防止两个轴部件32的一端及另一端从挡块34的长孔34a中脱落。
由此,随着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相对地转动,两个轴部件32沿着长孔34a以所定的行程移动。该所定的行程最大为长孔34a的Y轴方向的长度,但由于两个轴部件32配置为将具有互为相等的两个倾斜面30a、30b的锥形部30(滑块27)夹住,因此,实际为长孔34a的Y轴方向的大致一半长度。更详细地说,随着一对杆12朝着打开方向相对地转动,两个轴部件32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相对移动,直到存在于Y轴方向负侧的轴部件32存在于长孔34a的Y轴方向负侧的端的位置,存在于Y轴方向正侧的轴部件32存在于长孔34a的Y轴方向正侧的端的位置。又,随着一对杆12朝着关闭方向相对地转动,两个轴部件32中存在于Y轴方向负侧的轴部件32和存在于Y轴方向正侧的轴部件32可在长孔34a内朝着相互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因此,由从X轴方向看去将滑块27夹住设置的两个挡块34来限制一对杆12通过两个轴部件32朝着打开方向可相对地转动的范围。其结果,防止设在两个轴部件32上的四个球轴承33(其外周面)从与锥形部30(其各倾斜面30a、30b)相接的位置脱落。另外,各挡块34的长孔34a的位置及长度尺寸与各长孔29a1相关设定,以便在通过后述的四个拉伸弹簧37的共同作业使得一对杆12打开至最大时,连结轴14存在于滑块27的主体部29的一对对向部分29a的各长孔29a1的Z轴方向负侧的端,在使得一对杆12关闭至最小时,连结轴14存在于各长孔29a1的Z轴方向正侧的端(参照图24)。
在该滑块27上,通过四个安装部件36安装有四个拉伸弹簧37的一端37a。详细地说,在滑块27的主体部29的X轴方向正侧的对向部分29a中,Z轴方向负侧的端部(下部)且Y轴方向正侧的侧面和同样是Y轴方向负侧的侧面上分别安装有安装部件36。又,在滑块27的主体部29的X轴方向负侧的对向部分29a中,Y轴方向正侧的侧面和同样是Y轴方向负侧的侧面上分别安装有安装部件36(参照图13及图14等参照)。该四个安装部件36互为相同的形状,并具有轴部36a和止脱部36b,所述轴部36a安装在对向部分29a对应的侧面,所述止脱部36b在该轴部36a的突出端扩大直径尺寸。在各安装部件36中,通过使得轴部36a穿过拉伸弹簧37的一端37a,能将该一端37a安装在滑块27(其对向部分29a)上。
该拉伸弹簧37由螺旋形线材构成,两端设有一端37a(一端侧的端部)和另一端37b(另一端侧的端部)。拉伸弹簧37在无负荷状态下做最大收缩,发挥弹性力,抵抗将一端37a和另一端37b拉开的动作。该拉伸弹簧37的两端部(一端37a、另一端37b)为圆环形。因此,若一端37a(该圆环形的内部)中穿入有安装在与对向部分29a对应的侧面上的各安装部件36的轴部36a,则在对向部分29a(其侧面)和止脱部36b之间一边防止各拉伸弹簧37从轴部36a脱落,一边安装在轴部36a即对向部分29a上。
为了将该拉伸弹簧37的另一端37b安装在两个杆12上,两个杆12上设有四个安装部件38。该四个安装部件38互为相同的形状,并具有轴部38a和止脱部38b,所述轴部38a安装在各杆12的对应处,所述止脱部38b在该轴部38a的突出端扩大直径尺寸。在各安装部件38,通过使得轴部38a穿过拉伸弹簧37的另一端37b(其圆环形的内部),能将该另一端37b安装在两个杆12上。该四个安装部件38中,两个是通过将轴部38a嵌入安装在杆12A的第1部分12a的X轴方向负侧的面上的固定孔12a2(参照图16),和安装在杆12B的第1部分12a的X轴方向正侧的面上的固定孔12a2(参照图16)中被安装的。
又,如图12至图14所示,四个安装部件38中剩余的两个分别通过位置协调部件39安装在各杆12上。该各位置协调部件39用于消除由于两个杆12在X轴方向重叠而产生的从X轴方向看去的各安装部件38对各杆12的安装位置的差异。即,从X轴方向看去,各位置协调部件39的大小尺寸与各杆12的厚度尺寸(从X轴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基本相同。各位置协调部件39设有用于安装安装部件38的轴部38a的固定孔(未图示),并以使该固定孔存在于各杆12的设有固定孔12a2的部位的背面侧位置的方式安装在各杆12上。向各杆12上安装该各位置协调部件39时,可使用螺钉部件,也可通过粘接,本实施形态中,使得螺钉部件(未图示)与各杆12啮合。在杆12A中,在第1部分12a的X轴方向正侧的面上,以在其背面侧与设有固定孔12a2的位置一致(从X轴方向看去作为同一线上)使得固定孔(未图示)存在的方式设有位置协调部件39,在杆12B,第1部分12a的X轴方向负侧的面上,以在其背面侧与设有固定孔12a2的位置一致(从X轴方向看去作为同一线上)并使得固定孔(未图示)存在的方式设有位置协调部件39。在设置于该各杆12上的位置协调部件39中,通过使得轴部38a嵌入省略图示的固定孔中,能将具有该轴部38a的安装部件38安装在与安装在固定孔12a2上的安装部件38在X轴方向延伸的同一轴线上对应的杆12上(参照22)。
该四个安装部件38在各杆12上,设在X轴方向正侧的面和X轴方向负侧的面上的安装部件38存在于与X轴方向平行的互为相等的轴线上,且从Z轴方向看去的高度位置互为相同。又,两个位置协调部件39的大小尺寸和各杆12的厚度尺寸(从X轴方向看去的大小尺寸)基本相同,因此,通过位置协调部件39安装在杆12A的X轴方向正侧的面上的安装部件38和直接(通过固定孔12a2)安装在杆12B的X轴方向正侧的面上的安装部件38,从X轴方向看去两者的位置互为相同(参照图22)。同样,直接(通过固定孔12a2)安装在杆12A的X轴方向负侧的面上的安装部件38和通过位置协调部件39安装在杆12B的X轴方向负侧的面上的安装部件38,从X轴方向看去两者的位置互为相同(参照图22)。另外,位置协调部件39用于消除由于两个杆12在X轴方向重叠而产生的从X轴方向看去的各安装部件38对各杆12的安装位置的差异,因此,在判断该差异没有影响(影响不大)的场合可以不用设置。又,也可以将各安装部件38的长度尺寸设为较大来替代位置协调部件39。
该四个安装部件38上安装有各拉伸弹簧37的另一端37b。若该各另一端37b的圆环形内部穿入有直接或通过位置协调部件39安装在各杆12上的各安装部件38的轴部38a,则一边防止该各另一端37b在各杆12或各安装部件38和止脱部38b之间从轴部38a脱落,一边将其安装在轴部38a即各杆12上。从而,各拉伸弹簧37以从自然长度被拉长的状态,一端37a安装在滑块27的下部,另一端37b相对于一端37a在Z轴方向正侧的位置安装在各杆12上,架设在滑块27的下部和各杆12上。该各拉伸弹簧37与Y-Z平面基本平行地延伸设置(参照图14)。又,架设在滑块27的主体部29的对向部分29a的Y轴方向负侧的侧面和杆12A上的两个拉伸弹簧37,从一端37a向着另一端37b,朝着Z轴方向正侧且Y轴方向负侧延伸地设置(参照图12等)。而且,架设在滑块27的主体部29的对向部分29a的Y轴方向正侧的侧面和杆12B上的两个拉伸弹簧37,从一端37a向着另一端37b,朝着Z轴方向正侧且Y轴方向正侧延伸地设置(参照图12等)。
因此,四个拉伸弹簧37相对于两个杆12,推动滑块27朝着Z轴方向正侧抬起。由此,在滑块27中,设在其上端部的锥形部30(其各倾斜面30a、30b)成为被四个球轴承33(其外周面)推压的状态。于是,压接在锥形部30的倾斜面30a上、在X轴方向构成一对的两个球轴承33(其外周面),在该倾斜面30a上滚动般地移动,并朝着Y轴方向负侧被推动;压接在锥形部30的倾斜面30b上、在X轴方向构成一对的两个球轴承33(其外周面),在该倾斜面30b上滚动般地移动,并朝着Y轴方向正侧被推动。其结果,一对杆12成为始终朝着打开方向被推动的状态。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四个拉伸弹簧37发挥推压手段的作用,相对于一对杆12,朝着将四个球轴承33推压到各倾斜面30a、30b的方向,对滑块27(移动体16)赋予推压力。
这里,设有压接在倾斜面30a上的两个球轴承33的轴部32和设有压接在倾斜面30b上的两个球轴承33的轴部32,从Y轴方向看去的相互间隔的最大量是由从X轴方向看去将滑块27夹住设置的两个挡块34限定。因此,防止四个球轴承33(其外周面)从与锥形部30(其各倾斜面30a、30b)接触的位置脱落。又,若该两个挡块34使一对杆12在可相对转动的范围内成为最开放的状态,则如上所述,连结轴14存在于滑块27的主体部29的一对对向部分29a的各长孔29a1的Z轴方向负侧的端,即,在相对于一对杆12的Z轴方向可移动的范围的Z轴方向正侧的端上存在滑块27(参照图12及图24A等)。因此,在一对杆12中,若没有任何外力作用,则由四个拉伸弹簧37、锥形部30、各球轴承33以及两个挡块34使其成为最开放的状态,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两个握持部))为最分离的状态,夹持部件21A(其对向面(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其对向面(多个凸条21d))为最分离状态。
在该状态下,若使得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在关闭方向相对地转动,则设有压接在倾斜面30a上的两个球轴承33的轴部32和设有压接在倾斜面30b上的两个球轴承33的轴部32,从Y轴方向看去在接近的方向移动,因此,从四个球轴承33的各个朝着锥形部30作用与被压接的各倾斜面30a、30b正交的方向的推压力。这些推压力的水平分量的合力相抵(基本为零),铅垂分量的合力的方向成为Z轴方向负侧。因此,若一对杆12朝着关闭方向转动,则抵抗四个拉伸弹簧37将滑块27朝着Z轴方向正侧推动,滑块27相对于两个杆12(安装在其上的连结轴14),朝着Z轴方向负侧移动(参照图24A至24d)。因此,各球轴承33发挥变位压接部的作用,其与一对杆12的朝着关闭方向(两个握持部(两个第1部分12a的一侧处)相互接近的方向)的相对转动连动,通过在两个握持部的相互接近的方向一边将锥形部30夹入,一边使得朝着各倾斜面30a、30b的压接位置变位,以此使得移动体16(滑块27)相对于连结轴14在连结轴14和压接部位(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
又,若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朝着关闭方向转动,则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接近,两个第3部分12c即夹持部件21A(其对向面(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其对向面(多个凸条21d))相互接近。之后,若一对杆12进一步朝着关闭方向转动,则夹持部件21A(其对向面(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其对向面(多个凸条21d))接触(参照图24B)。此时,由于一对杆12如上所述,两个第2部分12b的长度尺寸不同,因此,夹持部件21A(其对向面)和夹持部件21B(其对向面)在连结轴14的大致Z轴方向负侧的位置接触。又,夹持部件21A(其对向面)和夹持部件21B(其对向面)在与包括连结轴14的X-Z平面平行的面上相互接触(参照图24等)。
之后,若一对杆12进一步朝着关闭方向转动,则通过使得设在夹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之间的压缩线圈弹簧25收缩,以此使得夹持部件21B沿着一对螺栓24(其所穿通的支承部件23的保持部23b的各支承孔23c)的轴线方向朝着接近支承部件23的方向移动(参照图18B及图24C)。因此,通过在夹持部件21A(其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其多个凸条21d)之间夹入,能对后述的线束H等(参照图23等)进行保持。之后,若一对杆12进一步朝着关闭方向转动,则该一对杆12在可相对转动的范围内成为最关闭的状态,夹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成为最接近的状态(压缩线圈弹簧25成为最压缩的状态)(参照图18B及图24D)。
这样,若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朝着关闭方向转动,则使得夹持部件21A(其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其多个凸条21d)接近,此外,还能使得滑块27(移动体16)相对于两个杆12朝着Z轴方向负侧移动。又,若停止赋予(或减弱)一对杆12朝着关闭方向的力,则该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朝着打开方向转动,夹持部件21A(其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其多个凸条21d)分离,此外,还能使得滑块27(移动体16)相对于两个杆12朝着Z轴方向正侧移动。
该滑块27上设有压接部件28。该压接部件28是在移动体16中构成压接在电路基板上的部位的部件。如图14所示,压接部件28整体为板状部件,其从滑块27朝着Z轴方向负侧延伸,并与X-Z平面平行,并具有安装部28a(参照图19等)、第1避让部28b、第2避让部28c以及脚部28d。该安装部28a是安装在滑块27的主体部29的X轴方向负侧的对向部分29a的Y轴方向正侧的侧面的部位(参照图19等)。将该安装部28a向着对向部分29a(其侧面)的安装,可以使用螺钉部件,也可以通过粘接进行,在本实施形态中,使得螺钉部件(未图示)与对向部分29a啮合(参照图19等)。在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在该X轴方向负侧的对向部分29a的Y轴方向正侧的侧面上,安装有一个用于安装拉伸弹簧37的一端37a的安装部件36,因此,安装部28a上设有可供该安装部件36(其轴部36a)穿过的避让孔(未图示)(参照图19等)。
第1避让部28b是为了避免两个螺钉部件22与压接部件28产生干涉而设置的,所述两个螺钉部件22用于在杆12A的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安装夹持部件21A。该第1避让部28b形成为:在比设有两个螺钉部件22的位置靠Z轴方向正侧,从安装部28a的Z轴方向负侧的端部朝着X轴方向负侧弯曲,且从该X轴方向负侧的端部朝着Z轴方向负侧弯曲。因此,即使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转动,也防止压接部件28与两个杆12(特别是设在杆12A上的两个螺钉部件22)产生干涉。
第2避让部28c是为了防止压接部件28对两个杆12(特别是两个夹持部件21)产生干涉,并减少压接部件28上与电路基板接近的部位而设置的。该第2避让部28c形成为:在比通过两个杆12的转动使得两个夹持部件21位于最下方(从Z轴方向看去的负侧)的位置靠Z轴方向负侧的位置,从第1避让部28b的Z轴方向负侧的端部朝着X轴方向正侧弯曲,且在从该X轴方向正侧的端部至夹持部件21A的下方,即从夹持部件21A看去的Z轴方向负侧的位置(参照图12等),朝着Z轴方向负侧弯曲。因此,即使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转动,也防止压接部件28与两个杆12、特别是与设置在其上的两个夹持部件21相互干涉,并在如后所述的使得脚部28d压接在电路基板上时,防止与该电路基板(特别是安装在其上的电子部件(未图示)产生干涉。
脚部28d是为了形成压接部件28上的压接在电路基板上的部位而设置的。该脚部28d为较短的板状部分,其与X-Z平面平行且将X轴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并形成为:从第2避让部28c的Z轴方向负侧的端部朝着X轴方向正侧弯曲。又,在本实施形态中,脚部28d的作为Z轴方向负侧的端部的下端部分28e为尖端形状,越向着该负侧从Y轴方向看去的宽度尺寸渐渐减少(参照图12等)。因此,压接部件28能在相对于向滑块27上安装的位置的Z轴方向负侧的位置,使得与该Z轴正交的X轴方向的平行线(脚部28d的下端部分28e)压接在电路基板上。该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压接部件28上被压接的部位))与夹持部件21A(其对向面)和夹持部件21B(其对向面)接触的X-Z平面的平行面平行。在本实施形态中,该压接部件28由不锈钢(例如SUS304)制成,因此,压接部件28(其脚部28d(下端部分28e))在移动体16上,作为压接在基板(电路基板)上的压接部位发挥作用。
另外,从防止损伤电路基板的观点考虑,脚部28d的下端部分28e可以用不同于压接部件28的其他部位即安装部28a、第1避让部28b、第2避让部28c以及脚部28d的软质材料形成。选择该软质材料时,除了如上所述的从防止损伤电路基板的观点考虑以外,还优选从抑制由于反复压接在电路基板上而对本身造成磨损的观点来考虑。作为像这样的下端部分28e的材料,可以列举例如碳素纤维和构成电路基板的材料(例如玻璃纤维)。又,也可在下端部分28e的下端设置由根据上述观点选择的材料所制成的部件,来代替由不同于压接部件28的其他部位的材料形成下端部分28e本身。作为这样的方法,可列举例如:将由上述部件(碳素纤维、玻璃纤维)制成的胶带以覆盖下端的方式粘贴在下端部分28e上,或将由该部件形成的包覆部件以覆盖下端的方式粘贴在下端部分28e上(套在下端部分28e上)。
通过使得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如上述构成,若以连结轴14为支点的一对杆12抵抗四个拉伸弹簧37的弹性力在关闭方向转动,则从Y轴方向正侧的两个球轴承33作用与锥形部30的倾斜面30a正交方向的推压力,且从Y轴方向负侧的两个球轴承33作用与锥形部30的倾斜面30b正交方向的推压力。从而,从四个球轴承33对锥形部30作用的推动力的合力,与Y轴方向平行的分量(水平成分)相互消除(相抵),仅成为向着Z轴方向负侧的铅垂分量。
由此,通过四个球轴承33在锥形部30的两个倾斜面30a、30b上朝着Z轴方向正侧相对地滚动,主体部29沿着接受了连结轴14的各对向部分29a的在Z轴方向延伸的长孔29a1相对地滑动,以此使得滑块27相对于一对杆12(其连结轴14)朝着Z轴方向负侧移动,因此,固定在滑块27上的压接部件28也相对于一对杆12(其连结轴14)朝着Z轴方向负侧移动。由此,在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被固定的状态下,若一对杆12朝着关闭方向转动,则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成为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移动的基点,因此,相对于压接部件28即滑块27,一对杆12(其连结轴14)朝着Z轴方向正侧移动。所谓该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被固定的状态,是指例如载置在桌上等(不可朝着Z轴方向负侧移动状态的)的电路基板上压接有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的场面。又,如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压接在使用者手持的电路基板上的场合,一对杆12(其连结轴14)和滑块27双方朝着Z轴方向相对移动。
接着,若减弱或去除对于一对杆12施加的朝着关闭方向的外力,则通过拉伸弹簧37的作用,使得一对杆12在打开方向转动。随着该转动,通过四个球轴承33在锥形部30的两个倾斜面30a、30b上朝着Z轴方向负侧相对地滚动,主体部29沿着接受了连结轴14的各对向部分29a的Z轴方向延伸的长孔29a1相对地滑动,以此使得滑块27相对于一对杆12(其连结轴14)朝着Z轴方向正侧移动。随着该移动,压接部件28也相对于一对杆12(其连结轴14)朝着Z轴方向负侧移动。由此,在压接部件28(其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为如上所述的被固定的状态,若一对杆12在打开方向转动,则压接部件28(其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成为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移动的基点,因此,相对于压接部件28即滑块27,一对杆12(其连结轴14)朝着Z轴方向负侧移动。又,如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压接在使用者手持的电路基板上的场合,一对杆12(其连结轴14)和滑块27双方在Z轴方向相对移动。
因此,设在移动体16上的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和连结轴14,至少一方与一对杆12的相对转动连动,在相互分离的方向或在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该场合,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及连结轴14的移动距离(其中,将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或连结轴14不移动场合的移动距离设为零)之和为对应一对杆12的转动量的值。这样,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为了使得夹持部件21A(其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其多个凸条21d)接近,若使得一对握持部(一对杆12的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接近,则与该动作对应,使得设在连结轴14即在该处连接的一对杆12上的两个夹持部件21和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能相对地在Z轴方向分离。又,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若解除使得一对握持部接近,则两个夹持部件21在Y轴方向分离,同时,夹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成为最分离的状态(压缩线圈弹簧25为最伸展的状态),且使得两个夹持部件21和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相对地在Z轴方向接近,并且,能使一对握持部(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自己回归到接近之前的状态。
因此,锥形部30(其各倾斜面30a、30b)和各球轴承33发挥移动机构的作用,根据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朝着关闭方向的转动,使得滑块27(移动体16)相对于两个杆12朝着Z轴方向负侧移动,即相对于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使得两个夹持部件21朝着Z轴方向正侧移动。又,由于设有推动滑块27相对于两个杆12朝着Z轴方向正侧抬起的各拉伸弹簧37,因此,该移动机构能自己回归到在使得一对握持部(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接近之前的状态。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如上所述,在一对杆12的中间位置设有罩部件11(参照图10及图11)。该罩部件11通过一对安装支架41(参照图21、图22)安装在滑块27上。如图21所示,该两个安装支架41具有支架主体部41a和安装部41b。支架主体部41a呈板状,其与滑块27的主体部29的对向部分29a的X轴方向正侧的正面或X轴方向负侧的背面平行地延伸,在上端部(Z轴方向正侧的端部)和下端部(Z轴方向负侧的端部)分别设有一对螺纹孔41c。该螺纹孔41c形成为:在X轴方向贯穿支架主体部41a的孔的内周面上设有螺纹沟(未图示)。
为了使支架主体部41a成为上述位置关系,安装部41b形成向滑块27上安装的安装部位,且形成为:从Z轴方向看去的从支架主体部41a的中间位置朝着Y轴方向局部突出的板状部分弯曲。
配置在滑块27的X轴方向正侧的安装支架41的安装部41b由一对螺钉部件41d固定在滑块27的主体部29的X轴方向正侧的对向部分29a的Y轴方向正侧的侧面上,以此使得支架主体部41a沿着滑块27的正面设置。同样,配置在滑块27的X轴方向负侧的安装支架41的安装部41b由一对螺钉部件41d固定在滑块27的主体部29的X轴方向负侧的对向部分29a的Y轴方向正侧的侧面上(未图示),以此使得支架主体部41a沿着滑块27的正面设置。该支架主体部41a上安装有罩部件11。
如图10、图11及图22所示,罩部件11由一对罩构成部42构成。该两个罩构成部42构成为:平坦的薄板状部件在相同的方向直角地弯曲两次,从与X-Y平面平行的截面看,大致为U形(コ形)。即,两个罩构成部42构成为:沿着Y-Z平面的两个平坦板部由沿着X-Z平面的平坦板部连接,并通过分别配设在从Y轴方向看去的滑块27的两侧,以此可在X轴方向的两侧及Y轴方向的两侧包围该滑块27(包括在其两个对向部分29a之间配设有第2部分12b的两个杆12)。在两个罩构成部42中,沿着Y-Z平面的两个平坦板部上对应支架主体部41a的一对螺纹孔41c,设有在X轴方向贯穿该平坦板部的安装孔,这里省略图示。八个螺钉部件43(在图10及图12中仅图示四个)通过安装孔与安装在滑块27上的两个安装支架41的支架主体部41a的各螺纹孔41c啮合,以此使得该两个罩构成部42安装在滑块27上。从而设有罩部件11,由一方的罩构成部42覆盖一对杆12的中间位置,即连接有两个杆12的连结轴14的附近和设在那里的滑块27的Y轴方向负侧的面,和X轴方向的两侧且成为Y轴方向负侧的部位,同时,由另一方的罩构成部42覆盖一对杆12的中间位置,即连接有两个杆12的连结轴14的附近和设在那里的滑块27的Y轴方向正侧的面,和X轴方向的两侧且成为Y轴方向正侧的部位。因此,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一对杆12的中间位置,即连接有两个杆12的连结轴14的附近和设在那里的滑块27在与Z轴正交的方向被罩部件11包围。这里,罩部件11通过两个安装支架41安装在滑块27上,因此,与滑块27一体地相对于一对杆12在Z轴方向移动,防止阻碍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转动。
接着,对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使用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这里,对于如图23所示的将安装在电路基板P上的基板侧连接器PC上的配线侧连接器WC卸下的场合进行说明,所述电路基板P是从电子设备上卸下的。另外,在将电路基板P从电子设备上卸下时,一端与电子设备主体连接,另一端与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汇集多个配线部件)被切断,在配线侧连接器WC上成为残留有该线束H局部(以下,仅称为“线束H”)的状态。又,在该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使用方法的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采用处于未设有罩部件11及两个安装支架41状态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参照图12等)。
从电子设备上卸下的电路基板P基本水平地载置在例如桌上、台上等。在该电路基板P上安装(固定)有多个基板侧连接器PC,在该多个基板侧连接器PC上,单独安装有对应的多个配线侧连接器WC(参照图23)。如图23所示,各基板侧连接器PC由无盖的大致为长方体箱形的部件构成(一端为开放的大致为长方体形壮的箱形),其内部嵌入有配线侧连接器WC,所述配线侧连接器WC由比该基板侧连接器PC小一圈的大致为长方体箱形的部件构成。在以下关于单独的基板侧连接器PC及配线侧连接器WC的说明中,在与电路基板P的表面平行的平面上,将基板侧连接器PC及配线侧连接器WC的长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并将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使用。又,将x-y平面,即与电路基板P(其表面)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并将安装有基板侧连接器PC的一侧设为z轴方向正侧。
在本实施形态中,各基板侧连接器PC的x轴方向正侧及y轴方向负侧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突起PCa,该突起PCa通过钩挂来固定对应的配线侧连接器WC。在该配线侧连接器WC的x轴方向正侧及x轴方向负侧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凹处WCa,其中嵌入有各突起PCa。因此,将各配线侧连接器WC安装(卡止)成相对于对应的基板侧连接器PC不容易脱出。而且,线束H从各配线侧连接器WC的z轴方向正侧的面朝着大致z轴方向正侧延伸。
于是,首先,操作人员以将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一对握持部(一对杆12的两个第1部分12a的一侧处及四个保护包覆部件18)作为铅锤方向(z轴方向)的上方,同时将一对夹持部件21作为铅锤方向的下方的状态,单手握住一对握持部。即,以使得一对夹持部件21存在于一对握持部的下方的姿势,一边握住该一对握持部,一边使得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Z轴方向沿着铅锤方向(在电路基板P上的z轴方向)。此时,例如,通过将食指、中指以及无名指钩在一对杆12(其保护包覆部件18)的一方,同时,将拇指钩在一对杆12的另一方,从而将一对握持部握住,这里省略图示。该场合,握住一对握持部的力可以是能保持一对握持部的程度,两个握持部(一对杆12)为最分离的状态。在该状态中,连结轴14存在于滑块27的长孔29a1的Z轴方向负侧的端的位置,该滑块27在连结轴14,即可在相对于一对杆12的Z轴方向的移动范围内的Z轴方向最正侧(图24A)。
以该状态,在将与拔取目标(对象)的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夹住的位置配置一对夹持部件21。即,移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以成为在夹持部件21A(其对向面(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其对向面(多个凸条21d))之间存在线束H的位置关系。此时,使得压接部件28(主要为脚部28d)沿着安装有目标的配线侧连接器WC的基板侧连接器PC的存在于y轴方向的侧面,同时,使得该脚部28d的下端部分28e压接在电路基板P(其表面)上(参照图24A)。由此,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在安装有目标的配线侧连接器WC的基板侧连接器PC的一侧,沿着x轴方向,即沿着基板侧连接器PC的长度方向被压接在电路基板P(其表面)上。这样,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设置在针对目标的配线侧连接器WC(安装有该配线侧连接器WC的基板侧连接器PC)的卸下连接器的位置(参照图24A)。在该卸下连接器的位置中,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XYZ坐标与电路基板P上的xyz坐标一致。
接着,若增大握住一对握持部的力,使得一对杆12抵抗四个拉伸弹簧37的弹性力,以连结轴14为支点在关闭方向转动,则一对杆12(其连结轴14)以压接在电路基板P上的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为基点,相对于压接部件28,即滑块27,朝着Z轴方向正侧移动,因此,一对夹持部件21与一对杆12以及连结轴14一起(一体地),相对于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在z轴方向正侧(铅锤方向的上方)移动。此时,一对夹持部件21在相互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夹持部件21A(其对向面(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其对向面(多个凸条21d))与线束H接触(参照图24B)。因此,此后的一对杆12朝着关闭方向的转动还与设在夹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之间的压缩线圈弹簧25的弹性力相关。
从该状态起,若进一步增大握住一对握持部的力,抵抗四个拉伸弹簧37的弹性力以及压缩线圈弹簧25的弹性力,使得一对杆12进一步在关闭方向转动,则一对夹持部件21相对于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进一步地一边朝着z轴方向正侧(铅锤方向的上方)移动,一边在相互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并通过将线束H夹入成为保持状态(参照图24C)。此时,各夹持部件21在与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平行的面上相互地接触,因此,成为将夹持部件21A的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的多个凸条21d从y轴方向的两侧推压到线束H上的状态。将该各夹持部件21从y轴方向的两侧朝着线束H的推压主要是设在夹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之间的压缩线圈弹簧25的弹性力在发挥作用。因此,一对夹持部件21成为在形成有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凸条21c或多个凸条21d的一对对向面咬住线束H的状态。该场合,与由假设将一对对向面设为平坦面的一对夹持部件夹入的情况相比,能减少一对夹持部件21和线束H的接触面积,因此,能以较大的压力将线束H夹入,并能更适当地保持线束H。
而且,若进一步增大握住一对握持部的力,抵抗四个拉伸弹簧37的弹性力以及压缩线圈弹簧25的弹性力,使得一对杆12进一步朝着关闭方向转动,则一对夹持部件21一边维持将线束H夹入保持的状态,一边与一对杆12以及连结轴14一起(一体地)相对于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在z轴方向正侧(铅锤方向的上方)移动。此时,由于压缩线圈弹簧25收缩,夹持部件21B沿着一对螺栓24(其所穿过的支承部件23的保持部23b的各支承孔23c)的轴线方向朝着接近支承部件23的方向移动(参照图18B),以此通过与夹持部件21A的共同作业,一边维持将线束H夹入并保持的状态,一边可使一对杆12朝着关闭方向转动。换言之,若压缩线圈弹簧25成为最收缩的状态,夹持部件21B与支承部件23最接近,则一对杆12成为朝着最关闭的方向转动的状态。因此,支承部件23、一对螺栓24以及压缩线圈弹簧25发挥收缩机构的作用,将夹持部件21B安装(设置)在杆12B(一对杆12)上,来实现以一对夹持部件21将配线侧连接器或配线夹入并保持的状态,使得一对杆12进一步朝着关闭方向转动(各握持部在相互接近的方向进一步相对地转动)。
以此状态,若使得一对杆12朝着关闭方向转动至压缩线圈弹簧25不能收缩,则一对夹持部件21成为一边维持将线束H夹入并保持的状态,一边与一对杆12以及连结轴14一起(一体地)相对于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朝着z轴方向最正侧(铅锤方向的上方)移动的状态(参照图24D)。由此,能使得由一对夹持部件21夹入并保持的线束H相对于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即电路基板P朝着z轴方向正侧(铅锤方向的上方)仅移动所定距离。在本实施形态中,该所定距离设定为2mm。因此,通过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进行上述动作,能使得与线束H连接的目标的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于其所安装的基板侧连接器PC在z轴方向正侧(铅锤方向的上方)移动所定距离(本实施形态中为2mm),并能解除配线侧连接器WC和基板侧连接器PC的安装状态(参照图25)。
这里,即使目标的配线侧连接器WC牢固地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PC(嵌入)上,也能保证将配线侧连接器WC从基板侧连接器PC拉开仅上述所定距离(本实施形态中为2mm)。这是因为,由于一对杆12越在关闭方向转动,越能使得一对夹持部件21夹入线束H的力(压缩线圈弹簧25的弹性力)增大,因此,能抑制被一对夹持部件21保持的线束H相对于一对夹持部件21在z轴方向产生偏移(一对夹持部件21的将线束H夹入的位置产生偏移)。
如上,通过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能将配线侧连接器WC从基板侧连接器PC上卸下。又,对于安装在其他基板侧连接器PC上的其他配线侧连接器WC,也能采用同样的步骤卸下,这里省略了图示。
另外,在上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使用方法的说明中,阶段性地说明了握住一对握持部的动作,但该动作是一连串的动作,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例如:0.5秒~2秒左右)进行的。
接着,对于将配线侧连接器WC从基板侧连接器PC上卸下时的技术课题进行说明。以往,操作人员在将配线侧连接器WC从基板侧连接器PC上卸下时,将夹具钳住配线侧连接器WC,并进行移动,以将该夹具从电路基板P上拉开,或直接用手抓住与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并进行拉拽,以将其从电路基板P上拉开。此时,只靠拉拽不能使得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PC在相互分离的方向(铅锤方向(z轴方向)),即与电路基板P垂直的方向简单地脱落,因此,操作人员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PC,特别是绕y轴方向边扭转边拉拽配线侧连接器WC(参照图26A及图26B)。这里所谓的绕y轴方向扭转,是指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PC,绕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摇动,以使配线侧连接器WC沿着包含其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x-z平面往返。于是,在配线侧连接器WC上,不仅作用z轴方向(与电路基板P垂直的方向)的力,还作用其他方向的力。由于在基板侧连接器PC的侧壁作用较大的力,因此,经常会发生其侧壁破损的情况(参照图26B的符号D),并且不得不对多数基板侧连接器PC进行更换。
因此,在进行基板侧连接器PC的交换时,需要先从电路基板P上除去破损的基板侧连接器PC,之后,将新的基板侧连接器PC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同时,对与其多个端子对应的电路基板P上的多个端子进行焊接,非常花费时间和人力,浪费大量成本。在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PC,绕x轴方向边扭转边拉拽配线侧连接器WC的场合,只要扭转的量(摇动幅度)不是很大,基本不会发生这样的破损问题。可以考虑其原因如下,即: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PC,绕y轴方向扭转配线侧连接器WC的场合,会成为在配线侧连接器WC的长度方向将两端部举起的动作。
相对于此,本实施形态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包括一对杆12、移动体16以及移动机构。其中,所述一对杆12,其各第2部分12b(中间部)通过连结轴14连接,可绕其轴线相对地转动,由各第3部分12c(一端部)通过夹持部件21(间接地)能将与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配线)夹入;所述移动体16设在该连结轴14上,可朝着与连结轴14正交的方向(Z轴方向)相对地移动,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压接在电路基板P上;所述移动机构与一对杆12的第1部分12a(握持部(另一端部))朝着相互接近的方向的相对移动连动,使得连结轴14和移动体16在设在该移动体16上的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和连结轴14相互分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而且,一对杆12可以各第3部分12c(夹持部件21)间接地将线束H夹入并保持的状态,各第1部分12a进一步在相互接近的方向相对地转动。即,能以间接地将线束H夹入并保持的状态,使得连结轴14和移动体16在设置于该移动体16上的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和连结轴14相互分离的方向相对地移动。因此,操作人员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将其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压接在电路基板P上,同时,作为可由设在一对杆12的各第3部分12c(一端部)的夹持部件21将配线侧连接器WC的线束H夹入的位置,通过使得一对杆12在关闭方向转动,由一对杆12的各第3部分12c间接地将配线侧连接器WC的线束H夹入,并通过使一对杆12进一步在关闭方向转动,使得将配线侧连接器WC的线束H夹入并保持的一对杆12与连结轴14一起能相对于电路基板P在z轴方向正侧(铅锤方向的上方)仅移动所定距离。即,为了使夹持部件21A(其对向面(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其对向面(多个凸条21d))接近,若使得一对握持部(一对杆12的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接近,则与该动作对应,能使得设在连结轴14,即在该处连接的一对杆12上的两个夹持部件21和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相对地在Z轴方向分离,因此,操作人员只要在电路基板P上进行使得一对握持部在y轴方向接近的操作,就能使得被夹入并保持的线束H朝着z轴方向正侧移动。其结果,能使得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PC,朝着z轴方向正侧(铅锤方向的上方)移动所定距离(例如:2mm)。由此,无须扭转就能将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PC卸下。
而且,使得一对杆12在关闭方向转动的力根据杠杆原理增加,并转换成使得一对杆12将线束H夹入的力,以及使得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移动体16的压接部位))和连结轴14在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的力。即,只要将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设置在卸下连接器的位置,并用较小的力使得一对杆12在关闭方向转动,就能在相互嵌入安装的配线侧连接器WC和基板侧连接器PC之间,仅作用相互分离方向(z轴方向(铅锤方向),即与电路基板P正交的方向)的较大的力,并能容易地解除两者的嵌合。
因此,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能一边防止损伤基板侧连接器PC,一边容易地将配线侧连接器WC从基板侧连接器PC上卸下。其结果,能明显地降低对基板侧连接器PC进行更换的必要性,并能抑制成本的浪费。
又,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与一对杆12朝着打开方向的相对转动连动,连结轴14和移动体16的至少一方在设置于该移动体16上的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和连结轴14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反复进行上述卸下连接器的操作。
而且,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由于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因此,无须依靠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就能一边防止损伤基板侧连接器PC,一边保证且迅速地将配线侧连接器WC卸下。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只要设置在卸下连接器的位置,以单手握住一对握持部这一个动作就能将配线侧连接器WC从基板侧连接器PC(电路基板P)上拉开,因此,卸下操作非常简单。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只要能以使得压接部件28压接在电路基板P上的状态由一对夹持部件21将线束H夹入,就能将连接有该线束H的配线侧连接器WC从基板侧连接器PC(电路基板P)上拉开,因此,无论配线侧连接器WC的大小及形状,都能进行该卸下操作。即,能一边防止损伤基板侧连接器,一边容易地将连接有线束H的各种配线侧连接器从该基板侧连接器上卸下(但是,仅限配线侧连接器和基板侧连接器的装卸方向相对于电路基板P大致为正交的)。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压接部件28上作为压接在电路基板P上的部分的脚部28d为与X-Z平面平行的板状部件,因此,能使朝着该电路基板P压接(相接)的面积非常小。因此,即使是密集安装(配置)有多数电子零件的电路基板P上,也能容易地将脚部28d插入各电子零件的间隙,无论基板侧连接器PC的大小尺寸及形状,都能以沿着基板侧连接器PC的侧面的状态使得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确实地压接在电路基板P上。在本实施形态中,脚部28d的下端部分28e设为尖端状,因此,能更有效地进行上述操作。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构成为:压接部件28上作为压接在电路基板P上的部分的脚部28d为与X-Z平面平行的板状部件,且夹持部件21A(其对向面)和夹持部件21B(其对向面)在与X-Z平面平行的面上接触,因此,通过使得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沿着安装有目标的配线侧连接器WC的基板侧连接器PC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压接在电路基板P上进行卸下动作,能防止在进行该卸下动作时,一对杆12以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为基点,在y轴方向倾斜。因此,由于能防止由两个夹持部件21夹入的线束H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PC朝着其长度方向(y轴方向)扭转,所以能防止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PC围绕与其长度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轴(y轴方向)被扭转。其结果,能够进一步确保防止基板侧连接器PC损伤。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构成为:压接部件28上作为压接在电路基板P上的部分的脚部28d为与X-Z平面平行的板状部件,且夹持部件21A(其对向面)和夹持部件21B(其对向面)在与X-Z平面平行的面上接触,因此,通过使得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沿着安装有目标的配线侧连接器WC的基板侧连接器PC的长度方向,压接在电路基板P上进行卸下动作,在进行该卸下动作时,能使得一对杆12以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为基点,在x轴方向倾斜。因此,在配线侧连接器WC无法从基板侧连接器PC上脱出的场合,可以仅在最不易导致基板侧连接器PC损伤的方向扭转,因此,能一边容易地将配线侧连接器WC从基板侧连接器PC上取下,一边更进一步确保防止基板侧连接器PC损伤。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夹持部件21B和夹持部件21A(其保持部21b)相对于一对杆12在X轴方向正侧突出(变位),因此,能容易地将一对夹持部件21配设在将与拔出目标(对象)的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夹住的位置。其理由如下:假设一对杆12的Z轴方向负侧设有两个夹持部件21,即相对于一对杆12两个夹持部件21没有在X轴方向变位,则两个夹持部件21的上方(Z轴方向正侧)存在两个杆12和连结轴14,该两个夹持部件21的上方的空间受到限制。这样的场合,例如在线束H比较长的场合,会导致线束H干涉两个杆12和连结轴14,并导致不易在夹住线束H的位置配设一对夹持部件21。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通过将两个螺钉部件22拧松,可将夹持部件21A从杆12A(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卸下。由于该夹持部件21A可装卸地设在该杆12A上,因此,在发生例如夹持部件21A(其保持部件21b的多个凸条21c)摩耗、破损等时候,能容易地更换新的。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通过将两个螺栓24拧松,可将夹持部件21B从设在杆12B的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的支承部件23上卸下。由于该夹持部件21B可装卸地设在该杆12B上,因此,在发生例如夹持部件21B(其多个凸条21d)摩耗、破损等时候,能容易地更换新的。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通过将两个螺钉部件26拧松,可将支承部件23从杆12B(第3部分12c的另一侧处)上卸下。由于该夹持部件21B可装卸地设在该杆12B上,因此,在发生例如夹持部件21B(其多个凸条21d)摩耗、破损等时候,或安装夹持部件21B的构成(支承部件23、两个螺栓24以及压缩线圈弹簧25)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容易地更换新的。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两个夹持部件21、支承部件23、两个螺栓24以及压缩线圈弹簧25可更换,因此,能使通过夹入来保持的形态适合作为卸下对象的连接器的形状、大小、规格。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一对杆12的中间位置,即连接有两个杆12的连结轴14的附近和设在那里的滑块27在与Z轴正交的方向由罩部件11包围,因此,在一对杆12的中间位置上能防止与适当动作的各部件(各杆12、滑块27、各球轴承33、各拉伸弹簧37等)接触。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罩部件11由一对罩构成部42构成,因此,能容易地安装在一对杆12的中间位置。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罩部件11构成为:一对罩构成部42通过两个安装支架41安装在滑块27上,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能使得罩部件11相对于一对杆12与滑块27一体地在Z轴方向移动,并能防止阻碍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支点转动。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在一对杆12上分别设置球轴承33,相对于使该一对杆12可转动地连接的连结轴14,在Z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滑块27,在该滑块27上设置具有两个倾斜面30a和倾斜面30b的锥形部30,所述两个倾斜面30a和倾斜面30b形成沿着与两个杆12所规定的一对握持部的动作方向正交的面的棱线,使得各球轴承33(其外周面)与两个倾斜面30a和倾斜面30b接触,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就能将用于使得两个夹持部件21接近或分离的一对握持部的动作转换成使得滑块27(移动体16)相对于两个杆12(连结轴14)朝着Z轴方向移动。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为了将一对杆12中一对握持部的动作转换成使得滑块27(移动体16)相对于两个杆12(连结轴14)朝着Z轴方向移动,与该滑块27的锥形部30的两个倾斜面30a和倾斜面30b接触的部位(变位压接部)由球轴承33构成,因此,通过使得各球轴承33在两个倾斜面30a和倾斜面30b上滚动,能使得两个杆12的变位压接部相对于各倾斜面30a和倾斜面30b接触的位置变位,因此,能顺利地进行该变位,同时,能防止相互摩耗。由于在电路基板P上安装有多个基板侧连接器,经常需要从各基板侧连接器上卸下配线侧连接器WC,因此,该方法更加有效。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以连结轴14为中心相对地转动的杆12A和杆12B上,杆12A上设有使外周面与倾斜面30a接触,从X轴方向看去在正侧和负侧构成一对的球轴承33,杆12B上设有使外周面与倾斜面30b接触,从X轴方向看去在正侧和负侧构成一对的球轴承33,因此,能使一对杆12以连结轴14为中心的相对转动更加稳定。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在一对杆12上设置各球轴承33,相对于使该一对杆12可转动地连接的连结轴14,在Z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滑块27,在该滑块27上设置具有两个倾斜面30a和倾斜面30b的锥形部30,所述两个倾斜面30a和倾斜面30b形成沿着与两个杆12所规定的一对握持部的动作方向正交的面的棱线,使得各球轴承33(其外周面)与两个倾斜面30a和倾斜面30b接触,同时,由各拉伸弹簧37使得该滑块27相对于两个杆12朝着Z轴方向正侧抬起,将锥形部30(其各倾斜面30a、30b)推压到各球轴承33(其外周面)上,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若解除使得一对杆12的两个握持部(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接近,则两个夹持部件21分离,同时,夹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成为最分离的状态(压缩线圈弹簧25成为最伸展的状态),且两个夹持部件21和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相对地在Z轴方向接近,并能自己回归到使得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接近之前的状态。因此,能更容易地反复进行上述卸下连接器操作。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可由各拉伸弹簧37使得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自己恢复到接近之前的状态,因此,构成简单。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以连结轴14为中心相对地转动的杆12A和杆12B上分别设有架设在与滑块27(移动体16)之间的拉伸弹簧37,因此,能使得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自己恢复到接近之前状态的动作更稳定。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以连结轴14为中心相对地转动的杆12A和杆12B上分别设有架设在与滑块27(移动体16)之间,且从X轴方向看去在正侧和负侧形成一对的拉伸弹簧37,因此,能更确保且稳定地使得滑块27(移动体16)相对于一对杆12朝着Z轴方向正侧移动,并能使得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自己恢复到接近之前状态的动作能更稳定。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四个拉伸弹簧37设置为与Y-Z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能更确保且稳定地使得滑块27(移动体16)相对于一对杆12朝着Z轴方向正侧移动,并能使得两个第1部分12a(两个保护包覆部件18)自己恢复到接近之前状态的动作能更稳定。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架设在滑块27的主体部29的对向部分29a的Y轴方向负侧的侧面和杆12A上的两个拉伸弹簧37设置为,从一端37a向着另一端37b,朝着Z轴方向正侧且Y轴方向负侧延伸,且架设在滑块27的主体部29的对向部分29a的Y轴方向正侧的侧面和杆12B上的两个拉伸弹簧37设置为,从一端37a向着另一端37b,朝着Z轴方向正侧且Y轴方向正侧延伸,因此,不拘泥于一对杆12的转动姿势及滑块27相对于连结轴14的位置,也能确保防止各拉伸弹簧37干涉两个杆12、滑块27以及其周围构造。因此,使得一对杆12的转动动作、及与其连动的滑块27(移动体16)相对于两个杆12(连结轴14)朝着Z轴方向移动的动作能顺利进行。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夹持部件21B通过收缩机构设在杆12B上,因此,能以一对夹持部件21将配线侧连接器或配线夹入并保持的状态,使得一对杆12朝着关闭方向进一步转动(在各握持部相互接近的方向进一步相对地转动)。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由支承部件23、一对螺栓24以及压缩线圈弹簧25构成收缩机构,因此,构成简单,并能以一对夹持部件21将配线侧连接器或配线夹入并保持的状态,使得一对杆12朝着关闭方向进一步转动。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两个螺栓24和压缩线圈弹簧25可始终朝着离开支承部件23最远的位置推动夹持部件21B,并可使其朝着支承部件23接近,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可一边维持一对夹持部件21将线束H夹入并保持的状态,一边使得一对杆12进一步朝着关闭方向转动。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夹持部件21A的保持部21b的高度尺寸以下述内容为前提尽可能设定为较小,即:两个夹持部件21接触时,可由多个凸条21c和夹持部件21B的多个凸条21d通过将配线侧连接器WC或与其连接的配线(线束H)夹入来进行保持,因此,能提高便利性。其理由如下。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表示了目标的配线侧连接器WC的线束H被切断的例子,但也可如图27所示,不切断线束H将配线侧连接器WC卸下。该线束H多为如图所示的被卷曲。这里,假设两个夹持部件21都具有如本实施形态中的夹持部件21A的所定的高度尺寸,则会导致夹持部件21对于卷曲的线束H造成干涉,因此,很难将一对夹持部件21配设在将该线束H夹住的位置。相对于此,在本实施形态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夹持部件21A的保持部21b的高度尺寸为上述设定,因此,即使是像这样卷曲的线束H,通过使得夹持部件21A(其保持部21b)穿过该卷曲的内侧,也能将一对夹持部件21配设在将该线束H夹住的位置(参照图27B)。因此,无须切断线束H就可进行配线侧连接器WC的卸下操作。这种方法不局限于有没有切断线束H,线束H是否卷曲,即使在配线侧连接器WC的周围的z轴方向正侧的空间(上方的空间)受到限制的场合,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因此,能提高便利性。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压接部件28上设有第1避让部28b,因此,为了防止两个夹持部件21的接触位置在Y轴方向相对于连结轴14产生偏移,即使将一对杆12形成不对称的构成(本实施形态中,第2部分12b的长度尺寸不同),也能防止两个杆12(特别是设在杆12A上的两个螺钉部件22)和压接部件28产生干涉。该两个夹持部件21的接触位置在Y轴方向相对于连结轴14的偏移,基于直接安装在杆12A的第3部分12c上的夹持部件21A和通过支承部件23、两个螺栓24以及压缩线圈弹簧25安装在杆12B的第3部分12c上的夹持部件21B的构成的差。
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压接部件28上设有第2避让部28c,因此,即使安装有目标的配线侧连接器WC的基板侧连接器PC的周围密集安装(配置)有多数电子零件,也能一边防止压接部件28对其造成干涉,一边能确保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以沿着该基板侧连接器PC的侧面的状态压接在电路基板P上。
因此,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中,能一边防止基板侧连接器PC的损伤,一边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PC上的配线侧连接器WC容易地卸下。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形态中,对于本发明涉及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以下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一种卸下连接器用工具,用于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上的配线侧连接器卸下,所述基板侧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包括:一对杆,其各中间部通过连结轴可绕该连结轴相对转动地连接,设在各一端部的夹持部件可将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与该配线侧连接器连接的配线夹入并保持,另一端部为握持部;移动体,可在与所述连结轴正交的方向移动地设在所述连结轴上,并具有压接部位,所述压接部位相对于该连结轴,在所述两个夹持部件存在的一侧压接在所述基板上;该移动体上设有锥形部,所述锥形部相对于所述连结轴是所述两个握持部存在的一侧,并具有两个倾斜面,为了形成沿着与该两个握持部相互接近的方向正交的面的棱线,所述两个倾斜面离开所述连结轴越远越相互接近;在所述一对杆上的所述连结轴和所述两个握持部之间设有变位压接部,所述变位压接部与所述一对杆的朝着该两个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的相对转动连动,通过一边在所述两个握持部相互接近的方向将所述锥形部夹入,一边使得朝着所述各倾斜面的压接位置变位,以此使得所述移动体相对于该连结轴在所述连结轴和所述压接部位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
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列举了从废弃处理的电子设备中回收电路基板时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的例子,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使用在制造电子设备时(例如:连接器安装错误时)或在市场上进行维修服务时(例如:更换电路基板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该场合,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使用在通过线束H与电子设备主体连接的电路基板P。
而且,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将铅锤方向作为电路基板P的z轴方向,但在将铅锤方向以外的方向作为z轴方向,即电路基板P为非水平状态时,也可以进行配线侧连接器WC的卸下操作。该场合,电路基板P可以是例如:拿在手上,也可以按在墙壁上。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夹持部件21A上设有多个凸条21c,且夹持部件21B上设有多个凸条21d,但也可仅在任意一个上设置多个凸条或凹条,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仅夹持部件21B通过收缩机构(上述实施形态中,支承部件23、两个螺栓24以及压缩线圈弹簧25)安装在杆12B的第3部分12c上,但也可以仅使得夹持部件21A通过收缩机构(例如:以同样的构成)安装在杆12A上,还可以是将夹持部件21A和夹持部件21B两者通过收缩机构(例如:以同样的构成)安装在一对杆12上,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一对杆12设有作为变位压接部的各球轴承33,但是,只要变位压接部与朝着两个握持部(两个第1部分12a的一侧处)的关闭方向(两个握持部(两个第1部分12a的一侧处))的相互接近的方向)的一对杆12的相对转动连动,通过在两个握持部的相互接近的方向一边将锥形部30夹入,一边使得朝着倾斜面30a、30b的压接位置变位,以此使得移动体16(滑块27)相对于连结轴14在连结轴14和压接部位(脚部28d(其下端部分28e))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该变位部件也可以是由例如:从各杆12朝着对应的倾斜面30a、30b突出,并且从Y-Z平面看去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突起部构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杆12A上设有使外周面与倾斜面30a接触,从X轴方向看去在正侧和负侧形成一对的球轴承33,且杆12B上设有使外周面与倾斜面30b接触,从X轴方向看去在正侧和负侧形成一对的球轴承33,但是,只要可以将用于使得两个夹持部件21接近或分离的一对握持部的动作转换成滑块27(移动体16)相对于两个杆12(连结轴14)朝着Z轴方向移动,也可以是例如:在杆12A上设置使外周面与倾斜面30a接触的单一的球轴承33,且在杆12B上设置使外周面与倾斜面30b接触的单一的球轴承33,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以连结轴14为中心相对地转动的杆12A和杆12B上分别设有架设在与滑块27(移动体16)之间,且从X轴方向看去在正侧和负侧形成一对的拉伸弹簧37,但是,只要使得滑块27相对于两个杆12朝着Z轴方向正侧抬起,将锥形部30(其各倾斜面30a、30b)推压到各球轴承33(其外周面)上,也可以是例如:在各杆12上设置架设在与滑块27(移动体16)之间的单一的拉伸弹簧37,还可以设置架设在连结轴14与滑块27(移动体16)之间的单一的拉伸弹簧或单一的压缩线圈弹簧,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夹持部件21B通过支承部件23、两个螺栓24以及压缩线圈弹簧25安装在杆12B的第3部分12c上,但是,为了能通过两个夹持部件的夹入一边维持对线束H的保持一边使得该两个夹持部件(一对杆及连结轴)在离开电路基板P的方向移动,只要一对夹持部件中至少一方可始终朝着离开杆12的第3部分12c最远的位置被推动,并可朝着第3部分12c接近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压接部件,在夹持部件21B和支承部件23之间设有压缩线圈弹簧25,但是,只要能始终朝着离开支承部件23最远的位置推动夹持部件21B,且容许夹持部件21B朝着支承部件23接近,也可以使用例如:板簧或橡胶等弹性部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收缩机构由支承部件23、两个螺栓24以及压缩线圈弹簧25构成,但是,为了使得通过两个夹持部件的夹入一边维持对线束H(或配线侧连接器)的保持,一边使得一对杆12朝着关闭方向进一步转动(在各握持部相互接近的方向进一步相对地转动)成为可能,只要是将一对夹持部件中至少一方安装在杆12(其第3部分12c)上的,也可以采用橡胶或板簧等弹性部件构成(例如:采用该弹性部件代替压缩线圈弹簧25,或不采用支承部件23和两个螺栓24的至少一方而包含压缩线圈弹簧25的该弹性部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构成为:杆12B(其第3部分12c)设有支承部件23,由两个螺栓24和压缩线圈弹簧25可始终朝着相对于该支承部件23最远的位置推动夹持部件21B并可使其接近该处,但是,也可以是将该支承部件23与杆12B(其第3部分12c)一体地构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该场合,为了能以一对夹持部件21将配线侧连接器或配线夹入并保持的状态,使得一对杆12朝着关闭方向进一步转动(各握持部在相互接近的方向进一步相对地转动),两个螺栓24和压缩线圈弹簧25发挥收缩机构的作用,将夹持部件21B设置在杆12B(一对杆12)上。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夹持部件21B和夹持部件21A(其保持部21b)相对于杆12在X轴方向正侧突出(变位),但是,也可以配置在关于X轴方向与一对杆12相同的位置,即一对杆的Z轴方向负侧或一对杆12之间的构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由一对夹持部件21将与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夹入并保持,但也可换成由一对夹持部件21将配线侧连接器WC本身夹入并保持。即使是该场合,由于在一对夹持部件21的互为对向的对向面上形成有在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凸条21c、多个凸条21d,因此,与假设一对夹持部件的对向面为平坦面的场合比较,能缩小一对夹持部件21和配线侧连接器WC的接触面积,以较大的压力将配线侧连接器WC夹入。其结果,在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卸下配线侧连接器WC时,能抑制配线侧连接器WC相对于一对夹持部件21在Z轴方向偏移。但是该场合,配线侧连接器WC需从基板侧连接器PC突出安装到可由一对夹持部件21将配线侧连接器WC夹入的程度。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一对杆12的第1部分12a(其另一端侧基部)和滑块27(其主体部29)通过四个拉伸弹簧37连接,以此一对杆12始终在打开方向被推动,但也可以换成例如:通过由压缩线圈弹簧连接一对杆12,始终在打开方向推动一对杆12的构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采用各球轴承33作为设在各杆12上的变位压接部(转动部件),但是,只要是可绕轴部件32的轴线转动地安装在该轴部件32上的部件都可以,例如:单纯为甜甜圈形状的部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一对杆12的第1部分12a和滑块27(其主体部29)通过四个拉伸弹簧37连接,以此一对杆12始终在打开方向被推动,但也可以不是始终在打开方向推动一对杆12,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锥形部30为三角柱形状,但只要是具有与一对握持部(一对杆12)的打开方向或关闭方向(上述实施形态中Y轴方向)对向,且越朝向Z轴方向正侧,即越离开连结轴14,越相互接近地倾斜的一对倾斜面,也可以是例如:四角柱形状等其他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压接部件28由板状部件构成,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由例如:棒状部件、框架状部件等其他形状的部件构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单一的压接部件28安装在滑块27上,但也可以安装多个,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压接部件28具有安装部28a、第1避让部28b、第2避让部28c以及脚部28d,但是,只要具有至少安装在滑块27上的部位(安装部)和压接在电路基板P上的部位(压接部位(脚部))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作为这样的例子,脚部35d也可以从第2避让部28c的Z轴方向负侧的端部朝着X轴方向正侧延伸,同时,朝着X轴方向负侧延伸,即所谓的T形。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一对夹持部件21的各对向面上形成有与X轴平行的多个凸条21c、凸条21d,但是,只要是能减少与配线侧连接器WC或与该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的接触面积,也可以形成网眼状、格子状等凸条或凹条,还可以形成多个(点状)凸部或凹部,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一对夹持部件21的各对向面的多个凸条21c、凸条21d为在X轴方向延伸的构成,但也可以在相对于X轴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一对夹持部件21由铝合金形成,但也可以由例如:其他金属、橡胶等软质树脂、塑料等硬质树脂制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这里,如橡胶等软质树脂和塑料等硬质树脂能得到较大摩擦力的场合,也可以不在一对夹持部件的对向面上形成凸条21c、21d。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列举了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将从废弃处理的电子设备中卸下的电路基板的基板侧连接器上的配线侧连接器WC卸下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在例如:电子设备的制造工序中,将误装在电路基板P上的基板侧连接器PC上的配线侧连接器WC卸下的场合,也可以使用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该场合,优选通过不在一对夹持部件21的对向面上形成凸条21c、21d,或将一对夹持部件21的材料设为例如:橡胶等软质树脂或塑料等硬质树脂等,来尽可能防止与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的损伤。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使用一个种类的一对夹持部件21,但优选事先准备材质、形状、大小的至少一项不同的多个种类的夹持部件,根据用途,即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是否被使用于电子设备的例如废弃时、制造时、维修时等任意场合,选择最合适的夹持部件。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构成为:基板侧连接器PC的内部嵌入有配线侧连接器WC,也可以换成其他构成,例如:配线侧连接器WC的内部嵌入有基板侧连接器PC。即使是该场合,只要由一对夹持部件21将配线侧连接器WC或与配线侧连接器WC连接的线束H夹入并保持,就能卸下配线侧连接器WC。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由四个球轴承33和四个拉伸弹簧37等构成移动机构,与一对杆12的相对地转动连动,使得连结轴14以及移动体16的至少一方在压接部件28的脚部28d和连结轴14相互分离的方向或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但是,只要可进行同样的动作,也可以是包含齿条齿轮、进给螺钉、齿轮、凸轮、连杆中任意一种的机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滑块27上主体部29和锥形部30为一体地成形,但也可以是将主体部和锥形部分别成形,且将其相互固定的构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移动体16构成为包含分开的滑块27和压接部件28构成,但也可以由单一的部件构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采用了四个球轴承33和四个拉伸弹簧37,但这些部件的数量只要根据可进行上述动作的观点适合地设定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将一对杆12的第1部分12a的Z轴方向正侧的部分及安装在该处的一对保护包覆部件18作为握持部,但只要可使得一对杆12在关闭方向转动,也可以是例如:在各杆12的第1部分12a的Z轴方向正侧的端部设置在X轴方向延伸的握持部(把手部)的构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目标的配线侧连接器WC上连接有作为配线的线束H,但即使在配线侧连接器上连接有作为配线的电缆,也能作为卸下目标,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设有在与Z轴正交的方向包围一对杆12的中间位置的罩部件11,但也可以不设置该罩部件11(包含两个安装支架41),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罩部件11构成为:一对罩构成部42通过两个安装支架41安装在滑块27上,但只要能在与Z轴正交的方向包围一对杆12的中间位置,即连接有两个杆12的连结轴14附近和设在那里的滑块27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另外,即使为其他构成的场合,如上述实施形态,罩部件11优选相对于一对杆12能与滑块27一体地在Z轴方向移动的构成。
以上,基于实施形态对本发明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10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构成并不局限于实施形态,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允许在设计上进行变更和追加。

Claims (20)

1.一种卸下连接器用工具,用于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上的配线侧连接器卸下,所述基板侧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杆,其各中间部通过连结轴可绕该连结轴相对转动地连接,在各自的一端部,能直接或间接地夹持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与该配线侧连接器连接的配线;
移动体,可在与所述连结轴正交方向移动地设在所述连结轴上,其一端与所述基板压接;以及
移动机构,与上述一对杆各自的另一端部朝着互相接近方向的相对回转连动,使得上述连结轴及上述移动体的至少一方朝着上述连结轴和上述移动体的上述一端互相离开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杆在各自的上述一端部直接或间接地夹持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所述配线的状态下,能进一步朝着各自的上述另一端部互相接近方向相对回转;
上述移动机构与上述一对杆的进一步相对回转连动,使得上述连结轴及上述移动体的至少一方朝着上述连结轴和上述移动体的上述一端互相离开方向进一步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机构与上述一对杆各自的上述另一端部的朝着互相离开方向的相对回转连动,使得上述连结轴及上述移动体的至少一方朝着上述连结轴和上述移动体的上述一端互相接近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体包括能沿着与上述连结轴正交的方向滑动的、设在上述连结轴的滑块,以及安装在该滑块、与上述基板压接的压接部件;
上述移动机构在上述一对杆各自的上述中间部和上述另一端部之间的部分,至少包括一个回转部件,能绕与上述连结轴平行的轴线回转;
上述滑块包含与上述连结轴平行的一对倾斜面,其倾斜为越离开上述连结轴,互相越接近,该一对倾斜面的一方与设在上述一对杆的一方的上述至少一个回转部件的外周面相接,上述一对倾斜面的另一方具有锥形部,其与设在上述一对杆的另一方的上述至少一个回转部件的外周面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机构进一步包括将上述锥形部朝上述至少一个回转部件侧赋能的弹性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压接部件包含与上述连结轴平行的板状部分,固定在上述滑块,使得位于上述一对杆的上述一端部的一方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杆的上述一端部,个别地设有用于夹持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所述配线的一对夹持部件,使其互相对向;
上述连结轴平行的轴线回转;
上述一对夹持部件各自通过弹性部件与对应的上述杆的上述一端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夹持部件相对与上述连结轴平行的方向,配置在从所述一对杆的位置偏离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夹持部件的互相对向的对向面,形成多个凸部或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限制上述一对杆的相对回转范围的制动件。
11.一种卸下连接器用工具,用于将安装在基板侧连接器上的配线侧连接器卸下,所述基板侧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其特征在于:
该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包括:
一对杆,其各中间部通过连结轴可绕该连结轴相对转动地连接,设在各自一端部的夹持部件可将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与该配线侧连接器连接的配线夹入保持,另一端部设为握持部;以及
移动体,可在与所述连结轴正交的方向移动地设在所述连结轴上,具有压接部位,相对该连结轴,在所述两个夹持部件存在侧,所述压接部位与所述基板压接;
在该移动体,相对所述连结轴,在所述两个握持部存在侧,设有锥形部,其具有两个倾斜面,所述两个倾斜面随着离开所述连结轴,相互接近,以便形成沿着与该两个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正交的面的棱线;
在所述一对杆的所述连结轴和所述两个握持部之间设有变位压接部,所述变位压接部与所述一对杆的朝着该两个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的相对回转连动,通过一边在所述两个握持部相互接近方向将所述锥形部夹入,一边使得朝着所述各倾斜面的压接位置变位,使得所述移动体相对该连结轴朝着所述连结轴和所述压接部位相互离开方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体和所述一对杆之间设有推压手段,所述推压手段相对一对杆,朝着将所述各倾斜面推压到所述变位压接部的方向,对所述移动体赋与推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压手段为拉伸弹簧,在无负荷状态下最收缩,同时发挥弹性力,抵抗将一端和另一端拉开的动作;
该拉伸弹簧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移动体;
所述拉伸弹簧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一对杆的所述连结轴和所述两个握持部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弹簧分别安装在所述移动体的设有两个所述倾斜面的侧面,一边从一端向着另一端拉开相互间隔,一边架设在所述移动体和所述一对杆的所述连结轴和所述两个握持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位压接部是球轴承,其具有相对所述一对杆可绕与所述连结轴平行的轴线回转的外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罩部件,其不阻碍所述一对杆绕所述连结轴相对地转动,将所述一对杆的所述中间部、所述移动体、所述变位压接部以及所述各推压手段包围。
17.根据权利要求11-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杆中,至少一方的夹持部件是通过收缩机构设置,所述收缩机构可以在用所述两个夹持部件将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所述配线夹入保持的状态下,使得各所述握持部朝着相互接近方向进一步相对回转。
18.根据权利要求11-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夹持部件之中一方可与另一方所述夹持部件之间将所述配线侧连接器或所述配线夹入保持,且大小尺寸设定为比另一方的所述夹持部件小。
19.根据权利要求11-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体包括能沿着与上述连结轴正交的方向滑动的、设在上述连结轴的滑块,以及安装在所述滑块、以便形成压接在所述基板上的所述压接部位的压接部件;
所述压接部件具有安装部、脚部以及避让部,所述安装部安装在所述滑块,所述脚部配置在所述夹持部件附近,与所述基板压接,所述避让部在该脚部和所述安装部之间,减少接近所述基板的部位。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卸下连接器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部呈板状,与所述两个夹持部件相互接近方向正交的平面平行。
CN201210383599.2A 2011-10-11 2012-10-11 卸下连接器用工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508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3603A JP2013084451A (ja) 2011-10-11 2011-10-11 コネクタ取り外し用工具
JP2011-223603 2011-10-11
JP2012-007850 2012-01-18
JP2012007850A JP2013149415A (ja) 2012-01-18 2012-01-18 コネクタ取外用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0866A true CN103050866A (zh) 2013-04-17
CN103050866B CN103050866B (zh) 2015-06-03

Family

ID=48063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8359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50866B (zh) 2011-10-11 2012-10-11 卸下连接器用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50866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3971A (zh) * 2013-12-18 2015-06-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线端子用卸线装置
CN106965125A (zh) * 2017-05-18 2017-07-21 马鞍山和田电子智控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线束拆卸装置
CN108155536A (zh) * 2016-12-02 2018-06-12 波音公司 用于相对于接线盒操纵导线的设备和方法
CN109066258A (zh) * 2018-08-21 2018-12-21 余静远 一种数据线及使用方法
CN109066257A (zh) * 2018-08-21 2018-12-21 余静远 一种连接器及使用方法
CN109149254A (zh) * 2018-08-21 2019-01-04 余静远 一种单手连接器及使用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4148A (en) * 1975-01-13 1976-06-22 Rodney Lee Sturtevant Condenser lug extractor
US4290193A (en) * 1979-12-19 1981-09-22 Gte Products Corporation Connector extractor tool
JPH05152052A (ja) * 1991-11-28 1993-06-18 Nec Eng Ltd コネクタ脱着治具
JP2003009336A (ja) * 2001-06-19 2003-01-10 Aisin Seiki Co Ltd ハーネス端子の嵌込工具
JP2004022181A (ja) * 2002-06-12 2004-01-22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挿抜用治具
CN1531148A (zh) * 2003-01-09 2004-09-22 ס�ѵ�װ��ʽ���� 解锁夹具
CN2749144Y (zh) * 2004-03-23 2005-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插拔工具
CN201061072Y (zh) * 2007-06-05 2008-05-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密度连接器插拔工具
CN201570770U (zh) * 2009-07-31 2010-09-01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拆卸工具
CN102044824A (zh) * 2009-10-14 2011-05-04 西安艾力特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拆卸mcx弯式连接器的插拔工具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4148A (en) * 1975-01-13 1976-06-22 Rodney Lee Sturtevant Condenser lug extractor
US4290193A (en) * 1979-12-19 1981-09-22 Gte Products Corporation Connector extractor tool
JPH05152052A (ja) * 1991-11-28 1993-06-18 Nec Eng Ltd コネクタ脱着治具
JP2003009336A (ja) * 2001-06-19 2003-01-10 Aisin Seiki Co Ltd ハーネス端子の嵌込工具
JP2004022181A (ja) * 2002-06-12 2004-01-22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挿抜用治具
CN1531148A (zh) * 2003-01-09 2004-09-22 ס�ѵ�װ��ʽ���� 解锁夹具
CN2749144Y (zh) * 2004-03-23 2005-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插拔工具
CN201061072Y (zh) * 2007-06-05 2008-05-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密度连接器插拔工具
CN201570770U (zh) * 2009-07-31 2010-09-01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拆卸工具
CN102044824A (zh) * 2009-10-14 2011-05-04 西安艾力特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拆卸mcx弯式连接器的插拔工具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3971A (zh) * 2013-12-18 2015-06-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线端子用卸线装置
CN104733971B (zh) * 2013-12-18 2017-03-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线端子用卸线装置
CN108155536A (zh) * 2016-12-02 2018-06-12 波音公司 用于相对于接线盒操纵导线的设备和方法
CN108155536B (zh) * 2016-12-02 2020-12-29 波音公司 用于相对于接线盒操纵导线的设备和方法
US10965081B2 (en) 2016-12-02 2021-03-30 The Boeing Company Apparatuses for manipulating a wire
US11621532B2 (en) 2016-12-02 2023-04-04 The Boeing Company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manipulating a wire
CN106965125A (zh) * 2017-05-18 2017-07-21 马鞍山和田电子智控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线束拆卸装置
CN106965125B (zh) * 2017-05-18 2018-11-16 马鞍山和田电子智控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线束拆卸装置
CN109066258A (zh) * 2018-08-21 2018-12-21 余静远 一种数据线及使用方法
CN109066257A (zh) * 2018-08-21 2018-12-21 余静远 一种连接器及使用方法
CN109149254A (zh) * 2018-08-21 2019-01-04 余静远 一种单手连接器及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0866B (zh) 2015-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50866A (zh) 卸下连接器用工具
DE69924430T2 (de)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it Verriegelungshebel
US9391377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stabilizer in contact with a contact holder or an engagement member of a cable tray
EP2208257B1 (de) Anschlussklemme mit öffnungseinrichtung
JP5751937B2 (ja) ばね締付要素および直列端子
CN200959420Y (zh) 具有弹性结构的连接器
CN110050392B (zh) 连接器移除工具
CN215111698U (zh) 一种快速安装结构
CN104040811B (zh) 支承轨道的支承系统
WO2013035886A1 (en) Lock structure of connector
EP3050167A1 (de) Elektrische anschlussklemme
WO1992022065A1 (de) Behälter (cd-box) für cd-platten (digitalschallplatten) und ähnliche plattenförmige informationsträger
EP2196074A1 (de) Verriegel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gehäuse zur aufnahme eines einsteckmoduls
WO2008148231A1 (de) Schraubenlose anschlussklemme
DE202018006858U1 (de) Federkraftanschluss und Rundsteckverbinder mit einer Vielzahl von Federkraftanschlüssen
EP3433192A1 (de) Lagervorrichtung
EP2456017B1 (de) Steckervorrichtung für elektronische Baugruppen in Automatisierungssystemen
CN101060760A (zh) 板安装结构
EP2523257A1 (de) Klemmeinheit und Anschlussvorrichtung mit einer solchen Klemmeinheit
CN204818542U (zh) 一种夹具插拔机构
US20180207776A1 (en) Pulling Systems and Methods
EP1253676B1 (de)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EP2420686A1 (de) Verdrehsicherung für Schrauben
DE202008016800U1 (de) Anschlussvorrichtung für Flachleiter
DE102012021258B4 (de) Hebeltyp-Verbinder, Hebeltyp-Verbinder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eines Hebeltyp-Verbind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Termination date: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