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47315A - 电磁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47315A
CN103047315A CN201210385603.9A CN201210385603A CN103047315A CN 103047315 A CN103047315 A CN 103047315A CN 201210385603 A CN201210385603 A CN 201210385603A CN 103047315 A CN103047315 A CN 1030473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ature
solenoid housing
cam
recess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856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鬼塚高晃
斋藤晴彦
北口钦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47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473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 F16D27/108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27/112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 F16D2023/123Clutch actuation by cams, ramps or ball-screw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磁离合器,其具备:旋转部件;输出机构,其配置在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上,并具有产生电磁力的电磁线圈和通过电磁力朝电磁线圈侧移动的衔铁;凸轮机构,其与输出机构并列地配置在旋转轴线上,并在电磁线圈的通电状态下通过旋转部件的旋转而动作;以及线圈壳体,其配置在凸轮机构的轴线上,并具有朝衔铁侧开口并在内部收容电磁线圈的线圈收容部,线圈壳体将线圈收容部的开口端面设为摩擦卡合面,在线圈壳体与衔铁之间具有面压减小部,该面压减小部用于减小基于因凸轮机构动作而产生的凸轮推力的、对摩擦卡合面的接触面压。

Description

电磁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旋转部件间的扭矩传递或者旋转部件的制动进行控制的电磁离合器。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电磁离合器,存在具备输出机构和凸轮机构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17807号公报)。上述输出机构产生电磁力并输出移动力。上述凸轮机构通过电动马达的驱动而在上述输出机构的轴线上动作。
输出机构具有电磁线圈以及衔铁。上述电磁线圈产生电磁力。通过向电磁线圈的通电而使上述衔铁移动。上述输出机构配置于输出轴的外周围。
电磁线圈收容于线圈壳体内,并且固定于车体侧。
上述线圈壳体由第一壳体部件以及第二壳体部件构成。上述第一壳体部件与输出轴一体旋转。上述第二壳体部件朝上述第一壳体部件侧开口。
衔铁配置于经由线圈壳体与电磁线圈对置的位置。而且,衔铁构成为,在输出机构进行输出时与线圈壳体摩擦卡合。另外,衔铁构成为,通过基于输出机构的输出停止的复原用弹簧的弹力而从线圈壳体分离。
凸轮机构包含上述衔铁,并具有作为凸轮部件的齿轮以及凸轮从动件。上述齿轮通过电动马达的驱动而旋转。上述凸轮从动件夹在上述齿轮与衔铁之间。上述凸轮机构配置在输出机构的轴线上。
齿轮能够旋转地配置于输出轴的外周围。并且,齿轮经由减速齿轮组与输入轴(电动马达的马达轴)连结。
凸轮从动件由球状部件构成。凸轮从动件能够转动地配置于齿轮(凸轮槽)与衔铁(凸轮槽)之间。
根据以上的结构,若在电动马达驱动时电磁线圈成为通电状态,则衔铁通过向电磁线圈侧移动而与线圈壳体摩擦卡合,伴随于此,凸轮机构动作。因此,通过因凸轮机构动作而产生的凸轮作用,与凸轮机构动作前的状态相比,衔铁与线圈壳体更加稳固地摩擦卡合。由此,电动马达的驱动扭矩经由凸轮机构等传递至输出轴(差速器侧)。
另一方面,若在电动马达停止时电磁线圈成为非通电状态,则通过复原用弹簧的弹力解除衔铁与线圈壳体的摩擦卡合,凸轮机构不动作。因此,从电动马达向差速器侧的驱动扭矩的传递被切断。
另外,作为现有的电磁离合器(制动器),存在具备固定部以及旋转部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0-179583号公报)。上述固定部具有朝衔铁侧开口并收容线圈的线圈壳体。上述衬套能够相对于上述固定部旋转。
然而,根据日本特开2004-17807号公报所示的电磁离合器,在凸轮机构动作时,衔铁在内周部(凸轮槽的槽底)比外周部更加从凸轮从动件受到凸轮推力地与第一线圈壳体摩擦卡合。因此,在日本特开2004-17807号公报所示的线圈壳体像日本特开2000-179583号公报所示的线圈壳体那样朝衔铁侧开口的情况下,衔铁以使其内周部与线圈壳体的开口周边(边缘)接触的状态并以使外周部从线圈壳体分离的方式弹性变形,从而因向线圈壳体的边缘的应力集中而引起对线圈壳体的最大接触面压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在凸轮机构动作时将作用于线圈壳体的应力缓和从而减小对于线圈壳体的最大接触面压的电磁离合器。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具备:旋转部件;输出机构,其配置在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上,并具有产生电磁力的电磁线圈和通过上述电磁力朝上述电磁线圈侧移动的衔铁;凸轮机构,其与上述输出机构并列地配置在上述旋转轴线上,并在上述电磁线圈的通电状态下通过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而动作;以及线圈壳体,其配置在上述凸轮机构的轴线上,并具有朝上述衔铁侧开口并在内部收容上述电磁线圈的环形的收容凹部,上述线圈壳体将上述收容凹部的开口端面设为摩擦卡合面,并具有面压减小部,该面压减小部用于减小基于因上述凸轮机构动作而产生的凸轮推力的、经由上述衔铁而作用于上述摩擦卡合面的接触面压。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以下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说明可知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其他特征以及优点,此外,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离合器的车辆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2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离合器的驱动状态的剖视图。
图2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离合器的非驱动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离合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离合器中的衔铁相对于线圈壳体的摩擦卡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离合器的驱动状态的剖视图。
图5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离合器的非驱动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离合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离合器中的衔铁相对于线圈壳体的摩擦卡合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离合器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表示混合动力车辆。如图1所示,混合动力车辆100具备:发动机101、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动力分配机构102、输出齿轮104、以及第二电动发电机MG2。上述发动机101以及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均与上述动力分配机构102连结。上述输出齿轮104向驱动轮103输出动力。上述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经由减速机构105与输出齿轮104连结。输出齿轮104的动力经由差速机构106传递至左右的驱动轮103。
发动机101构成为火花点火型的多气缸内燃机,其动力经由输入轴107传递至动力分配机构102。在输入轴107与发动机101之间夹有减震器108,发动机101的扭矩变动被减震器108吸收。
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具备定子109a和转子109b。上述定子109a固定于作为固定部件的外壳6。上述转子109b同轴地配置于上述定子109a的内侧。同样地,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具备定子110a和转子110b。上述定子110a固定于外壳6。上述转子110b同轴地配置于上述定子110a的内侧。在外壳6设置有贯通孔6a,该贯通孔6a具有与旋转轴线O(图2中示出)相同的轴线。
动力分配机构102由具有三个能够相互差速旋转的元件的、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动力分配机构102具备太阳轮S1、齿圈R1、以及行星架C1。上述太阳轮S1是外齿轮。上述齿圈R1是相对于上述太阳轮S1同轴地配置的内齿轮。上述行星架C1以使其能够自转并且公转的方式保持与上述齿轮S1、R1啮合的小齿轮P1。
在该方式中,输入轴107与行星架C1连结,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经由旋转部件2与太阳轮S1连结,并且,输出齿轮104与齿圈R1连结。
旋转部件2与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转子109b连结。旋转部件2整体由供输入轴107插通的中空部件形成。旋转部件2的详细结构后述。
减速机构105具有三个能够相互差速旋转的元件。减速机构105由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该行星齿轮机构将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旋转减速并传递到输出齿轮104。减速机构105具备太阳轮S2、齿圈R2、以及行星架C2。上述太阳轮S2是外齿轮。上述齿圈R2是内齿轮。上述齿圈R2相对于上述太阳轮S2同轴地配置。上述行星架C2以使其能够自转并且公转的方式保持小齿轮P2。上述小齿轮P2与上述太阳轮S2和上述齿圈R2啮合。
在该方式中,太阳轮S2与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转子110b连结,并且,齿圈R2与输出齿轮104连结。行星架C2固定于外壳6。由此,将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旋转减速,并且将其动力放大并传递至输出齿轮104。
在混合动力车辆100搭载有电磁离合器1,该电磁离合器1作为用于将旋转部件2相对于外壳6制动的制动器装置发挥作用。由此,能够选择性地执行无级变速模式和固定变速模式。上述无级变速模式实现使用了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电无级变速。上述固定变速模式实现不使用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固定变速档。
图2A以及图2B表示电磁离合器的驱动状态和非驱动状态。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电磁离合器1大体由旋转部件2、输出机构3、凸轮机构4、以及线圈壳体5构成。上述旋转部件2与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转子109b(均在图1中示出)共同旋转。上述输出机构3配置在上述旋转部件2的旋转轴线O上。上述凸轮机构4通过由上述输出机构3的输出引起的动作将来自旋转部件2的旋转力转换为旋转轴线O方向的凸轮推力。上述线圈壳体5配置在上述凸轮机构4的轴线(旋转轴线O)上。
旋转部件2由中空的圆轴构成。旋转部件2经由中空轴109c(图1中示出)与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转子109b连结。并且,旋转部件2经由轴承7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线圈壳体5。而且,旋转部件2构成为,通过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驱动而与转子109b共同旋转。
在旋转部件2配置有环形的支承部件10。上述支承部件10在其外周围利用各端面支承轴承7以及复原用弹簧8。另外,在旋转部件2一体地设置有凸缘11,该凸缘11朝旋转部件2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经由凸轮机构4与线圈壳体5对置。
轴承7由滚珠轴承构成,夹设并配置于旋转部件2的外周面与线圈壳体5的内周面之间。轴承7的内圈被卡环12固定于旋转部件2,并且,轴承7的外圈被卡环13固定于线圈壳体5。
复原用弹簧8例如由碟形弹簧构成,其夹设在支承部件10与衔铁31(后述)之间并配置于旋转部件2的外周围。而且,复原用弹簧8构成为,向衔铁31施加从电磁线圈30分离的方向的复原力。
凸缘11具有朝线圈壳体5侧开口的凸轮槽11a,且凸缘11整体由环形部件形成。而且,凸缘11构成为,作为凸轮机构4中的固定用的凸轮部件发挥作用。凸轮槽11a由轴线方向的深度沿着凸缘11的周向改变的凹槽形成。
输出机构3具有电磁线圈30以及衔铁31,并配置于旋转部件2的外周围。
电磁线圈30配置于输出机构3的外壳6侧。并且电磁线圈30收容于线圈壳体5的线圈收容部50(后述)。而且,电磁线圈30构成为,通过通电而跨过衔铁31以及线圈壳体5形成磁电路M,并产生作为衔铁31对线圈壳体5施加的按压力P1的电磁力。利用卡环14进行电磁线圈30相对于线圈壳体5的定位。
衔铁31在其内周部具有直边花键嵌合部31a。衔铁31配置于输出机构3的凸轮机构4侧。并且,衔铁31通过花键嵌合而不能相对旋转并且能够移动地与凸轮机构4的凸轮部件41连结。衔铁31整体由能够弹性变形的环形板形成,该环形板由铁等磁性材料构成。而且,衔铁31构成为,接受作为输出机构3的输出的、电磁线圈30的电磁力,并沿着旋转轴线O向线圈壳体5侧移动。另外,衔铁31构成为,接受旋转部件2的旋转力并能够绕旋转轴线O旋转。
在衔铁31的线圈壳体侧端面设置有第一摩擦卡合面31b,该第一摩擦卡合面31b与线圈壳体5的线圈收容部50的开口端面对置。在衔铁31的凸轮机构(凸轮部件)侧端面设置有第二摩擦卡合面31c,该第二摩擦卡合面31c与凸轮部件41的摩擦卡合面412a对置。
凸轮机构4具有凸缘11、可动用的凸轮部件41、以及凸轮从动件42。上述凸缘11不能相对于旋转部件2旋转。上述凸轮部件41与该凸缘11对置。上述凸轮从动件42夹设在上述凸轮部件41与凸缘11之间。凸轮机构4配置在旋转轴线O上。而且,凸轮机构4构成为,在电磁线圈30的通电状态下通过旋转部件2的旋转而动作。
凸轮部件41具有基部410、凸轮部411以及按压部412。上述凸轮部件41以能够沿着旋转轴线O旋转并且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旋转部件2的外周围。而且,凸轮部件41通过因凸轮机构4动作而产生的凸轮作用朝线圈壳体5侧移动。由此,按压部412的摩擦卡合面412a以按压力P2与衔铁31的第二摩擦卡合面31c摩擦卡合。
基部410在外周面具有直边花键嵌合部410a。基部410配置于凸轮部件41的内周侧。基部410整体由供旋转部件2插通的筒状部件形成。
凸轮部411具有朝凸缘11侧开口的凸轮槽411a。凸轮部411夹设并配置于基部410与按压部412之间。凸轮部411整体由供旋转部件2插通的环形部件形成。凸轮槽411a由轴线方向的深度沿着凸轮部件41的周向改变的凹槽形成。
按压部412具有与衔铁31的第二摩擦卡合面31c对置的摩擦卡合面412a。按压部412配置于凸轮部件41的外周侧。按压部412整体由具有与基部410的外周面对置的内周面的环形部件形成。
凸轮从动件42由球状部件构成。上述凸轮从动件42能够滚动地夹设并配置在凸缘11的凸轮槽11a(槽底)与凸轮部411的凸轮槽411a(槽底)之间。并且,凸轮从动件42被保持件15保持。在保持件15设置有球保持孔15a,该球保持孔15a以使其能够滚动的方式保持凸轮从动件42。
图3表示衔铁以及线圈壳体。线圈壳体5具有线圈收容部50以及面压减小部51。线圈壳体5配置在旋转轴线O上。并且线圈壳体5被紧固螺栓16固定于外壳6。线圈壳体5整体由磁性材料形成。而且,线圈壳体5作为轭发挥作用,并构成为,通过向电磁线圈30通电而与衔铁31共同形成磁电路M。
线圈收容部50在开口端面具有与衔铁31的第一摩擦卡合面31b对置的摩擦卡合面50a。线圈收容部50整体由朝衔铁31侧开口的、作为收容凹部的圆环形的凹槽形成。
如图3所示,面压减小部51形成圆环形的第一凹部51a以及圆环形的第二凹部51b。上述第一凹部51a朝线圈收容部50的内侧开口内周面开口。上述第二凹部51b与上述第一凹部51a对置并朝线圈收容部50的外侧开口内周面开口。面压减小部51设置于线圈壳体5。而且,面压减小部51构成为,摩擦卡合面50a从衔铁31的第一摩擦卡合面31b接受基于因凸轮机构4(图2中示出)动作而产生的凸轮推力的按压力(因电磁力而产生的按压力P1和因凸轮推力而产生的按压力P2),从而使线圈壳体5弹性变形。由此,在凸轮机构4动作时,基于其凸轮推力的按压力(P1+P2)经由衔铁31作用于线圈壳体5的线圈收容部50的开口端面(摩擦卡合面50a)。由此,线圈壳体5弹性变形,从衔铁31向线圈壳体5作用的应力分散并缓和。其结果,向第一摩擦卡合面31b的摩擦卡合面50a施加的最大接触面压减少。
第一凹部51a以及第二凹部51b配置于从线圈收容部50的开口端面离开规定的尺寸t(例如t=1mm)的位置。另外,第一凹部51a以及第二凹部51b均设定为,宽度尺寸w为例如w=1mm的尺寸、深度尺寸h为例如h=1.3mm的尺寸。
接下来,使用图2A、图2B以及图4对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电磁离合器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表示衔铁相对于线圈壳体的摩擦卡合状态。此外,在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而加大各部的变形量来进行表示。
在图2B中,若驱动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图1中示出),则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旋转部件2,并驱动旋转部件2使之旋转。
通常,在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启动时,输出机构3的电磁线圈30处于非通电状态,因此,不形成以电磁线圈30为基点的磁电路M。其结果,衔铁31不会被线圈壳体5吸引。
因此,在输出机构3不产生作为该离合器力的按压力P1,衔铁31的第一摩擦卡合面31b不与线圈壳体5的摩擦卡合面50a摩擦卡合。其结果,不会向旋转部件2传递由电磁离合器1产生的制动力。
该情况下,凸缘11与凸轮部件41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凸轮机构4不动作。
另一方面,如图2(a)所示,若在第一电动发电机MG1驱动时(旋转部件2旋转时)电磁线圈30通电,则形成以电磁线圈30为基点的磁电路M,且衔铁31从初始位置向线圈壳体5侧移动。
因此,衔铁31的第一摩擦卡合面31b以按压力P1与线圈壳体5的摩擦卡合面50a摩擦卡合,伴随于此,凸轮机构4动作。
若凸轮机构4动作,则通过因该动作而产生的凸轮作用,凸轮部件41的按压部412的摩擦卡合面412a以作为凸轮推力的按压力P2(P1<P2)与衔铁31的第二摩擦卡合面31c摩擦卡合。另外,与凸轮机构4动作前的状态相比,衔铁31的第一摩擦卡合面31b以按压力(P1+P2)与线圈壳体5的摩擦卡合面50a更加稳固地摩擦卡合。其结果,由电磁离合器1产生的制动力传递至旋转部件2。
该情况下,若基于因凸轮机构4动作而产生的凸轮推力的按压力(P1+P2)经由衔铁31作用于线圈壳体5的线圈收容部50的开口端面(摩擦卡合面50a),则使衔铁31的外周部以曲率ρ1朝线圈收容部50的内侧弯曲从而衔铁31从图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弹性变形为图4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而且,挤压线圈收容部50的开口周边而使线圈壳体5以关闭第一凹部51a以及第二凹部51b的方式弹性变形,保持这些状态并使衔铁31的第一摩擦卡合面31b与线圈壳体5的摩擦卡合面50a摩擦卡合。在图4中,附图标记O1为半径为1/ρ1的曲率圆的中心。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轮机构4动作时能够保持使线圈壳体5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地使衔铁31与线圈壳体5面接触。由此,能够缓和从衔铁31作用于线圈壳体5的应力。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能够缓和在凸轮机构4动作时作用于线圈壳体5的应力,从而减小对线圈壳体5的最大接触面压。
接下来,使用图5~图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离合器进行说明。图5A以及图5B表示电磁离合器的驱动状态和非驱动状态。图6表示衔铁以及线圈壳体,图7表示衔铁相对于线圈壳体的摩擦卡合状态。在图5~图7中,对与图2~图4相同或者同等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在图7中,为了便于说明而加大各部的变形量进行表示。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离合器61的特征在于,输出机构3的衔铁31具有面压减小部62。
因此,通过在衔铁31形成朝其线圈壳体5侧开口的圆环形的凹部31d来设置面压减小部62。
如图6所示,将凹部31d设定为,其开口宽度W1是比线圈收容部50的开口宽度W2(W2<W1)大的尺寸。由此,在衔铁31(第一摩擦卡合面31b)相对于线圈壳体5(摩擦卡合面50a)的摩擦卡合状态下,以利用凹部31d的底面覆盖线圈收容部50的整个开口面的方式配置衔铁31。另外,将凹部31d设定为,其深度尺寸H为例如H=2mm的尺寸。
面压减小部62构成为,衔铁31的第一摩擦卡合面31b从线圈壳体5的摩擦卡合面50a接受基于因凸轮机构4动作而产生的凸轮推力的按压力(由电磁力产生的按压力P1和由凸轮推力产生的按压力P2)的反作用力,使衔铁31弹性变形。由此,若在凸轮机构4动作时从线圈壳体5向凹部31d的开口端面(第一摩擦卡合面31b)作用基于其凸轮推力的按压力(P1+P2)的反作用力,则衔铁31弹性变形。其结果,从衔铁31作用于线圈壳体5的应力分散并缓和。由此,可减少对第一摩擦卡合面31b的摩擦卡合面50a的最大接触面压。
对于这样构成的电磁离合器61而言,在图5B中,若驱动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图1中示出),则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旋转部件2,并驱动旋转部件2使之旋转。
通常,在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启动时,输出机构3的电磁线圈30处于非通电状态。由此,不形成以电磁线圈30为基点的磁电路M,衔铁31不被线圈壳体5吸引。
因此,在输出机构3中不产生作为该离合器力的按压力P1,衔铁31的第一摩擦卡合面31b不与线圈壳体5的摩擦卡合面50a摩擦卡合,从而不向旋转部件2传递由电磁离合器1产生的制动力。
该情况下,凸缘11与凸轮部件41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凸轮机构4不会动作。
另一方面,如图5A所示,若在第一电动发电机MG1驱动时(旋转部件2旋转时)电磁线圈30被通电,则形成以电磁线圈30为基点的磁电路M,且衔铁31从初始位置朝线圈壳体5侧移动。
因此,衔铁31的第一摩擦卡合面31b以按压力P1与线圈壳体5的摩擦卡合面50a摩擦卡合,伴随于此,凸轮机构4动作。
若凸轮机构4动作,则通过由该动作产生的凸轮作用使凸轮部件41的按压部412的摩擦卡合面412a以作为凸轮推力的按压力P2(P1<P2)与衔铁31的第二摩擦卡合面31c摩擦卡合。另外,与凸轮机构4动作前的状态相比,衔铁31的第一摩擦卡合面31b以按压力(P1+P2)与线圈壳体5的摩擦卡合面50a更加稳固地摩擦卡合。由此,将由电磁离合器1产生的制动力传递至旋转部件2。
该情况下,从线圈壳体5向衔铁31的凹部31d的开口端面(第一摩擦卡合面31b)作用基于因凸轮机构4动作而产生的凸轮推力的按压力(P1+P2)的反作用力。而且,从图7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开始,使衔铁31的外周部以比曲率ρ1大的曲率ρ2(ρ2>ρ1)朝线圈收容部50的内侧弯曲。而且,将与线圈壳体5的接触部位配置于从线圈收容部50的边缘离开的位置并弹性变形为图7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保持该状态并使衔铁31的第一摩擦卡合面31b与线圈壳体5的摩擦卡合面50a摩擦卡合。在图7中,附图标记O2是半径为1/ρ2的曲率圆的中心。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凸轮机构4动作时保持使衔铁31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并且使衔铁31与线圈壳体5摩擦卡合,从而能够缓和从衔铁31作用于线圈壳体5的应力。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以上,结合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能够是以下所示的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作为将旋转部件2制动的制动器装置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还能够作为在一对旋转部件间传递驱动扭矩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发挥作用。
根据本发明,能够缓和在凸轮机构动作时作用于线圈壳体的应力从而减少对于线圈壳体的最大接触面压。

Claims (4)

1.一种电磁离合器,其具备:
旋转部件;
输出机构,其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上,并具有:产生电磁力的电磁线圈、和通过所述电磁力朝所述电磁线圈侧移动的衔铁;
凸轮机构,其与所述输出机构并列地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线上,并在所述电磁线圈的通电状态下通过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而动作;以及
线圈壳体,其配置在所述凸轮机构的轴线上,并具有朝所述衔铁侧开口并在内部收容所述电磁线圈的环形的收容凹部,
该电磁离合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壳体将所述收容凹部的开口端面设为摩擦卡合面,并具有面压减小部,该面压减小部用于减小基于因所述凸轮机构动作而产生的凸轮推力的、经由所述衔铁而作用于所述摩擦卡合面的接触面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壳体利用朝所述收容凹部的内侧开口内周面开口的环形的第一凹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凹部对置并朝所述收容凹部的外侧开口内周面开口的环形的第二凹部设置所述面压减小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机构通过在所述衔铁形成朝所述衔铁的所述线圈壳体侧开口的环形的凹部来设置所述面压减小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输出机构设定为,所述凹部的开口宽度是比所述收容凹部的开口宽度宽的尺寸。
CN201210385603.9A 2011-10-13 2012-10-12 电磁离合器 Pending CN1030473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6015A JP2013087793A (ja) 2011-10-13 2011-10-13 電磁クラッチ
JP2011-226015 2011-10-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47315A true CN103047315A (zh) 2013-04-17

Family

ID=47115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85603.9A Pending CN103047315A (zh) 2011-10-13 2012-10-12 电磁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92498A1 (zh)
EP (1) EP2581619A2 (zh)
JP (1) JP2013087793A (zh)
CN (1) CN10304731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55073A (zh) * 2013-09-12 2015-03-2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磁离合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6598B (zh) * 2016-01-11 2018-03-13 深圳市艾莱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磁离合器
JP7108506B2 (ja) * 2018-09-19 2022-07-28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9821A (en) * 1976-05-17 1978-03-21 Facet Enterprises, Inc. Electromagnetic clutch
US4187938A (en) * 1977-11-28 1980-02-12 Facet Enterprises, Inc. Electromagnetic clutch with anti-jam cam actuation
GB2034834B (en) * 1978-10-17 1982-11-10 Powell R E Disc brake assemblies
US4241818A (en) * 1978-10-30 1980-12-30 Facet Enterprises, Inc. Lightweight electromagnetic clutch with shock absorber
JP2000179583A (ja) 1998-12-15 2000-06-27 Shinko Electric Co Ltd 交流電磁ブレーキ又は交流電磁クラッチ
JP3823070B2 (ja) 2002-06-17 2006-09-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駆動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55073A (zh) * 2013-09-12 2015-03-2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磁离合器装置
CN104455073B (zh) * 2013-09-12 2018-08-03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磁离合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92498A1 (en) 2013-04-18
EP2581619A2 (en) 2013-04-17
JP2013087793A (ja) 2013-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80516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0358744C (zh) 复合驱动装置及搭载该装置的汽车
CN103998811B (zh) 离合器装置
JP6475187B2 (ja) 駆動装置
CN103826894A (zh) 动力传动系
US8784260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3047314A (zh) 离合器装置
CN103047315A (zh) 电磁离合器
JP4363188B2 (ja) 差動制限装置
JP2013129329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3141952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EP2977633B1 (en) Engagement devic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KR101927174B1 (ko) 변속기용 전자 브레이크 장치
JP2011161964A (ja) 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10549848B (zh) 驱动装置和具有该驱动装置的车辆
JP5942003B2 (ja) クラッチ
JP5753003B2 (ja) クラッチ
JPH1014171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の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KR20200091703A (ko) 전기자동차 구동장치
KR20090001735A (ko) 하이브리드 구동장치를 갖춘 차량 및 그의 작동방법
CN109923331A (zh) 电动致动器
CN110118251A (zh) 一种电磁离合式行星齿轮减速器
US20210107347A1 (en) Driving device
JP7093258B2 (ja) トルクベクタリング装置
JP2006189064A (ja) 駆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