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8675A - 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8675A
CN103038675A CN201180037223XA CN201180037223A CN103038675A CN 103038675 A CN103038675 A CN 103038675A CN 201180037223X A CN201180037223X A CN 201180037223XA CN 201180037223 A CN201180037223 A CN 201180037223A CN 103038675 A CN103038675 A CN 1030386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electrode
pixel
resin bed
filt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72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8675B (zh
Inventor
桧林保浩
福吉健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38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8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6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1Filters in the form of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07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s, e.g. bumps, protrusions, recesses, slits in pixel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3Disclination line; Reverse til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81Hybrid switching mode, i.e. for applying an electric field with components parallel and orthogonal to the substrat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1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 G02F2201/12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pixe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1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 G02F2201/12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interdigit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具备:透明基板,形成在该透明基板上的、具有区分成多个像素的开口部的黑色矩阵,透明导电膜,及形成在所述像素上的着色层;在所述像素中央形成线状的凸部,且在所述黑色矩阵的上方形成凹部。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的滤色器基板和具备其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特别是涉及对于斜向电场所引起的液晶的驱动最合适的滤色器基板和具备其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斜向电场通过在配设于滤色器基板上的透明导电膜、设置在阵列基板侧的第1及第2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要求液晶显示器等薄型显示装置的进一步高图像质量化、低价格化及省电化。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用的滤色器,逐渐出现具有充分的色纯度和高对比度、平坦性等配合更高图像质量显示的要求。
在高图像质量液晶显示器中,提出VA(Vertically Alignment,垂直取向)、HAN(Hybrid-aligned Nematic,混合取向向列)、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OCB(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光学补偿弯曲)、CPA(Continuous Pinwheel Alignment,连续焰火状取向)等液晶取向方式或液晶驱动方式,由此,广视角且高速响应的显示器得到实际应用。
在使液晶与玻璃等构成的基板面平行地取向的广视角且易对应高速响应的VA方式、或对广视角有效的HAN方式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对于滤色器,在平坦性(膜厚的均匀性或滤色器表面的凹凸的减少)和介电常数等电特性上要求更高水平。在这样的高图像质量液晶显示器中,为了降低斜方向的视觉辨认中的着色,减薄液晶单元厚度(液晶层的厚度)的技术成为主要的课题。在VA方式中,进行MVA(Multi-Domain VerticallyAlignment,多区域垂直取向)、PVA(Patterned Vertically Alignment,图案化垂直取向)、VAECB(Vertically Alignment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垂直取向电控双折射)、VAHAN(Vertical Alignment Hybrid-aligned Nematic,垂直取向混合取向向列)、VATN(Vertically Alignment Twisted Nematic,垂直取向扭曲向列)等各种改良模式的开发。此外,在VA方式等沿液晶的厚度方向施加驱动电压的纵向电场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更高速的液晶响应、广视角技术、更高的透射率成为主要的课题。MVA技术是下述技术:为了消除施加驱动液晶的电压时不稳定的垂直取向液晶(相对于基板表面初期以垂直取向的液晶在施加电压时倾倒的方向难以确定)的问题,通过设置多个称为肋条(rib)或狭缝(slit)的液晶取向控制用构造物,在这些肋条间形成液晶畴的同时形成多个取向方向的畴,由此确保广视角的技术。在日本特许第2947350号公报中,公开了使用第1及第2取向控制构造物(肋条)形成液晶畴的技术。
液晶为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时,具体而言,位于形成在滤色器等上的2个树脂制的肋条间的液晶,在施加驱动电压时,例如在俯视下,向与该肋条垂直的方向倾倒,与基板面水平地排列。但是,2个肋条间的中央的液晶即使施加电压倾倒方向也无法唯一地确定,有时采用伸展(splay)取向或弯曲(bend)取向。这样的液晶取向混乱与液晶显示中的不光滑或显示不均有关。另外,在为MVA方式的情况下,也包含上述问题,难以用驱动电压来微细地控制液晶的倾倒量,在中间色调显示上有难点。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采用滤色器基板侧的透明导电膜(透明电极、显示电极或第3电极)和阵列基板侧的第1及第2电极,通过对这些电极施加电压而产生斜向电场,从而控制垂直取向的液晶的技术被公开在日本特许第2859093号公报及日本特许第4459338号公报中。在日本特许第2859093号公报中,使用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在日本特许第4459338号公报中,记载有正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
如日本特许第2859093号公报及日本特许第4459338号公报中所示的,使用第1、第2和第3电极,通过斜向电场控制液晶取向的方法极为有效。通过斜向电场,能够设定液晶的倾倒方向。另外,通过斜向电场容易控制液晶的倾倒量,在中间色调显示上展现出较大的效果。
但是,在这些技术中,液晶的向错(disclination)对策不充分。所谓向错,是指因非预期的液晶的取向混乱或未取向而在像素(像素是液晶显示的最小单位,与本发明中记载的像素同义)内产生光的透射率不同的区域的问题。
在日本特许第2859093号公报中,为了像素中央的向错固定化,在对置电极(第3电极)的像素中央设置没有透明导电膜的取向控制窗。但是,并未公开像素周边的向错改善对策。另外,像素中央的向错固定化虽然能够实现,但也未示出向错最小化的对策。而且,关于液晶的响应性的改善技术也没有记载。
在日本特许第4459338号公报中,在透明导电膜(透明电极)上层叠介电体层的部分,斜向电场的效果增长,因而优选。但是,如日本特许第2859093号公报的图7所示那样,施加电压后在像素中央和像素端部仍残留垂直取向的液晶,具有与透射率或开口率降低相关的问题。另外,在使用正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时(日本特许第2859093号公报在其记载、实施例中没有公开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由于像素中央部的向错,难以提高透射率。因此,成为难以在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采用的技术。
通常,VA方式或TN方式等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构成是通过具备共用电极的滤色器基板与具备驱动液晶的多个像素电极(例如,与TFT元件电连接、形成为梳齿状图案状的透明电极)的阵列基板来夹持液晶的构成。在该构成中,在滤色器上的共用电极与形成在阵列基板侧的像素电极之间施加驱动电压而驱动液晶。作为像素电极或滤色器表面的共用电极的透明导电膜,通常使用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IZO(Indium ZincOxide,铟锌氧化物)、IGZO(Indium Garium Zinc Oxide,铟镓锌氧化物)等导电性的金属氧化物的薄膜。
公开了在透明导电膜上形成蓝色像素、绿色像素、红色像素的滤色器构成的技术公开于日本特公平5-26161号公报的第2图中。另外,虽然是使用多个条状电极和正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的技术,但在透明电极(透明导电膜)上形成滤色器的技术记载于上面列举的日本特许第2859093号公报(例如该文献的图7、图9)中。
作为为了以更高图像质量获得动态显示而使辉度或亮度提高、或者是扩大色度范围的技术,有日本特开2010-9064号公报、日本特许第4460849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5-352451号公报中公开的、除了红色像素、绿色像素、蓝色像素以外还加入黄色像素或白色像素而作成4色显示的技术。
但是,这些技术需要在现有的红色像素、绿色像素、蓝色像素之外设置所谓黄色或白色的别的像素,用于驱动其的有源元件(TFT)或用于形成滤色器的着色层还需要1个,免不了因为工序增加而导致成本增加。另外,在黄色或强度明亮的白色显示为不需要的灰度显示范围内,需要抑制白色像素或黄色像素的显示、或设定为非点灯,有难以使实效辉度提升的问题。而且在反射型显示中,均有成为强调偏黄色的显示(为了抑制偏黄色,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352451号公报中公开的特殊的蓝色滤色器成为必要)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兼顾了灰度显示和响应性的改善的液晶显示装置用的滤色器基板、以及具备该滤色器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1形态,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其具备:透明基板,形成在该透明基板上的、具有区分成多个像素的开口部的黑色矩阵,透明导电膜,及形成在所述像素上的着色层;在所述像素中央形成线状的凸部,且在所述黑色矩阵的上方形成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2形态,提供一种具备以上的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3形态,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是按照使滤色器基板与阵列基板相向、使液晶介于它们中间的方式贴合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滤色器基板在透明基板上具备具有多个像素的黑色矩阵、透明导电膜及线状树脂层,并且在所述像素上具备由多个着色层构成的着色像素,所述阵列基板将驱动液晶的元件配设成矩阵状,其中,所述线状树脂层配设在所述透明导电膜上的俯视下的所述像素中央,通过所述线状树脂层和所述着色层的层叠来形成突出至液晶侧的凸部,所述阵列基板具备分别由在可见光区透明的导电性氧化物构成的梳齿状第1电极及梳齿状第2电极,所述第2电极隔着绝缘层配设在所述第1电极之下,所述第2电极在俯视下在朝向所述线状树脂的方向、或在所述像素中心的方向上从所述第1电极的端部露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绿色像素上的垂直取向液晶的初期取向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说明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刚施加驱动电压后开始倾倒的液晶的动作的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施加驱动电压后白显示(图中为绿色像素)时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对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进一步施加高电压引起高辉度显示时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在将图1所示的垂直取向液晶显示装置的第1及第2电极设定为梳齿状图案的情况下,第1电极附近的垂直取向的液晶分子的图。
图7是刚施加驱动图6所示的垂直取向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的电压后的液晶分子的动作和电力线的图。
图8是表示以1/4像素单位每次90°改变方向的梳齿状图案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1的滤色器基板的部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2的滤色器基板的部分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4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5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6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7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可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的俯视下的图案形状的图。
图16是表示可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的俯视下的图案形状的图。
图17是表示像素开口部为平行四边形的情况时第1电极的俯视下的图案形状的图。
图18是表示像素开口部为平行四边形的情况时第1电极的俯视下的图案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具备:透明基板,形成在该透明基板上的、具有区分成多个像素的开口部的黑色矩阵,透明导电膜,及形成在所述像素上的着色层。在所述像素中央形成线状的凸部,且在所述黑色矩阵的上方形成凹部。
在这样的滤色器基板中,能够形成下述构成:在所述像素中央形成线状树脂层,所述线状的凸部由所述线状树脂层和所述着色层的层叠构成,所述凹部通过相邻的着色层间的高低差异形成。
此时,可以在所述黑色矩阵上形成所述透明导电膜,或者可以在所述透明导电膜上形成所述黑色矩阵。另外,所述线状树脂层和着色层的层叠可以按照线状树脂层及着色层的顺序层叠。
所述线状树脂层和着色层的层叠按照着色层及线状树脂层的顺序层叠,与所述线状树脂层层叠部分的着色层的膜厚能够形成为比层叠部以外的像素上的膜厚更薄。
在这些情况下,能够按照覆盖所述黑色矩阵和所述着色层的方式,进一步层叠保护层。
能够形成下述构成:所述着色层与所述线状的凸部对应的部分具有薄的膜厚,在所述着色层上,除了所述黑色矩阵上方的部分以外形成第1树脂层,在与所述着色层的膜厚较薄的部分对应的所述第1树脂层的部分形成第2树脂层,所述线状的凸部由所述第2树脂层构成,所述凹部由所述黑色矩阵上方的所述第1树脂层不存在的部分构成。
此时,在所述着色层上能够形成所述透明导电膜。
在以上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中,能够将所述着色层形成为由在所述像素上分别形成的红色像素、绿色像素及蓝色像素构成的3种类的着色层。
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以上的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
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是使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和将驱动液晶的元件配设成矩阵状的阵列基板以液晶介于中间的方式相向贴合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阵列基板为了驱动液晶,能够形成为具备施加了不同电位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
另外,当将驱动电压施加在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及第3电极之间时,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区域中的液晶分子能够在将所述像素区域分成2部分的直线的线对称方向即相反方向上进行倾倒的动作。
另外,在施加驱动液晶的电压时,所述像素中的液晶的动作能够在俯视下点对称地区分为4个动作区域。
能够形成下述构成:所述第1电极具有与驱动液晶的有源元件连接的梳齿状图案,所述第2电极具有隔着绝缘层配设在所述第1电极之下的梳齿状图案,且所述第2电极在俯视下在朝向所述线状树脂层的方向、或在像素中心的方向上从所述第1电极的端部露出。
所述第1电极和第2电极能够由在可见光区透明的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构成。
本发明的第3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按照使滤色器基板与阵列基板相向、使液晶介于它们中间的方式贴合而形成,所述滤色器基板在透明基板上具备具有多个像素的黑色矩阵、透明导电膜及线状树脂层,并且在所述像素上具备由多个着色层构成的着色像素,所述阵列基板将驱动液晶的元件配设成矩阵状。所述线状树脂层配设在所述透明导电膜上的俯视下的所述像素中央,通过所述线状树脂层和所述着色层的层叠来形成突出至液晶侧的凸部,所述阵列基板具备分别由在可见光区透明的导电性氧化物构成的梳齿状第1电极及梳齿状第2电极,所述第2电极隔着绝缘层配设在所述第1电极之下,所述第2电极在俯视下在朝向所述线状树脂的方向、或在所述像素中心的方向上从所述第1电极的端部露出。
在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形成下述构成: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俯视下与所述线状树脂层相对的位置处,不配设第1电极。
另外,在以上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所述液晶,能够使用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
根据以上的本发明的形态,可提供兼顾了灰度显示和响应性的改善的液晶显示装置用的滤色器基板、以及具备该滤色器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根据本发明的形态,可提供在不打乱色平衡、不增加TFT元件的情况下,特别强调亮度并可实现有跃动感的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以及具备该滤色器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根据本发明的形态,在应用于反射型的液晶显示的情况下,仍可成为不带有偏黄色的色平衡良好的反射型显示。
进而,根据本发明的形态,能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在不增加白像素或黄色像素等像素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动态且明亮的显示,因此在通常的灰度显示时没有如白像素的情况那样的死像素(dead pixel),也没有使液晶的透射率进一步降低的向错,可进行比以往更明亮的显示。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采用初期取向为垂直取向或水平取向的液晶,以常态黑显示(normally black display)的液晶显示装置作为主要对象,以使滤色器基板和形成有TFT等液晶驱动元件的阵列基板相向、在它们中间夹持液晶层的形式贴合而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作为前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技术能够应用于使用初期取向为水平取向、当施加电压时在垂直方向立起的液晶的液晶显示装置。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活用斜向电场,该斜向电场是在相对于设置在阵列基板侧的像素电极即第1电极、及电位与该第1电极不同的第2电极,将第3电极即透明导电膜配设在滤色器基板上而得到的电极构成中产生的。
本发明人等发现,能够将在黑色矩阵的上部通过相邻的着色层的重叠造成的高度差异而形成的凹部与在使像素线对称的中央部设置的凸部利用于液晶的取向控制。本发明除了该见识和第3电极(透明导电膜)的构成以外,还提出了新型技术。
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透明树脂即线状树脂层和薄着色层的重叠部构成,将透过该凸部的线状树脂层和薄着色层的光利用于液晶显示中的透射率提升。该凸部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有厚度的介电体而活用,实现使液晶在高驱动电压下的光透过增大的动态显示。凸部具有对液晶层赋予电压梯度的作用。透明的线状树脂层和薄着色层的重叠部即凸部成为后述的动态显示区域。在像素开口部的未形成凸部的通常透射显示区域中,配设有大致均匀的膜厚的着色层(所述薄着色层的大约2倍的膜厚)。
与此相对,凹部如以下所记述的,在将在凹部的肩部斜向取向的液晶活用于液晶的响应方面,作用与凸部稍微不同。位于凹部的第3电极即透明导电膜为了使驱动电压容易传达到液晶层,层叠在该部位的着色层以外的有机树脂的厚度优选较薄。凹部的第3电极优选配置在接近液晶层的位置。
凹部是为了将其肩部(肩的部分)的液晶取向利用于液晶的倾倒而设置的。此外,关于液晶的动作在后面的实施例中详述。关于凹部的深度,从0.5μm到2μm是优选的范围。在低于0.5μm的深度时,作为施加电压时的“液晶倾倒的触发(trigger)”的效果不充分,在其深度超过2μm时,有时对液晶单元制造时的液晶的流动产生阻碍。凸部的肩部也同样能够将液晶取向利用于液晶的倾倒。
凸部可以是带圆形的形状,其截面形状能够例示出半月状、梯形、三角形等。关于凸部距基板面的倾斜角度,只要上述凸部的整体高度超过0.5μm即可,因此不需要特别作规定。不考虑开口率(作为像素的透射率)的话,可以为2°或3°等低倾斜角度,只要不是倒锥形(上边大的逆向梯形状)即可。但是,为了获得适合的开口率,实效上优选30°至80°的范围的倾斜。距通常透射区域表面的凸部的高度如果超过2μm,液晶封入时液晶的流动就会出现阻碍,因此优选为2μm以下。
在将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应用于本发明的情况下,如后所述,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滤色器基板表面上的液晶将上述凹部的肩部附近的液晶分子作为触发,形成液晶朝上述凸部的线状树脂层的方向倾倒的动作。为了将液晶从凸部的线状树脂层沿一个方向倒向对象,可以将凹部的底部位置、通常显示区域的着色层的最表面的位置、和凸部的顶部的位置的各自距透明基板的表面的高度差,按照该顺序形成为较高。此外,通常显示区域的最表面有由透明的树脂形成的保护层的情况,有未形成保护层的着色层的情况。
在此,对本说明书中的技术用语简单地进行说明。
所谓黑色矩阵,是指为了使液晶显示的对比度提升,配设在显示的最小单位即像元的周围、或像元的两边的遮光性的图案。所谓遮光层,是指使遮光性的颜料分散在透明树脂中形成的遮光性的涂膜,一般通过赋予感光性、利用包含曝光、显影的光刻方法形成图案来获得。
所谓像素,是指黑色矩阵的开口部,与上述像元同义。通常具有多边形、特别是相对的边为平行的多边形的形状。作为相对的边为平行的多边形,能举出例如如图15所示的长方形等四边形,如图17和图18所示的平行四边形、六边形,如图16所示的在像素中央曲折的多边形。
所谓着色层,是指将后述的有机颜料分散到透明树脂中而形成的涂膜,是将其以光刻的方法在矩形像素上进行的图案形成。位于上述线状树脂层上的着色像素的部分和黑色矩阵上的重叠部也称为着色层。
另外,可应用于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是初期取向(未施加驱动电压时)为垂直取向或水平取向的液晶。在将液晶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设定为负的垂直取向的液晶的情况下,能省略摩擦(rubbing)等取向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侧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的材料,能够使用上述ITO等导电性的金属氧化物。或者,能够采用导电性比金属氧化物高的金属。进而,在反射型或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将铝、铝合金的薄膜用于第1电极及第2电极中的任一者。如图1所示,第1电极1、第2电极2及有源元件的金属配线等隔着氮化硅(SiNx)或氧化硅(SiOx)等绝缘层22形成。在图1中,TFT元件或与TFT元件连接的金属配线省略图示。此外,通过具有与导电性金属氧化物即ITO的低接触性的铝合金单层来分别形成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的技术,公开在例如日本特开2009-105424号公报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着色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虽然是比较重要的特性,但几乎是唯一地由作为着色剂添加的有机颜料相对于透明树脂的比率决定的,因此难以使相对介电常数大幅度变化。换言之,着色层中的有机颜料的种类或含量由作为液晶显示装置所需要的颜色纯度来设定,因此,也大致决定了着色层的相对介电常数。此外,通过增加有机颜料的比率而将着色层薄膜化,可将相对介电常数设为4以上。另外,通过使用高折射率材料作为透明树脂,能够提升若干相对介电常数。使用有机颜料的着色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大概落入2.9至4.5的范围。
着色层或树脂层的厚度以与使用的液晶的单元间隔(cell gap,液晶层的厚度)的关系进行最佳化即可。从需要的电特性的观点出发,例如,在使着色层或树脂层的厚度减薄的情况下,能将液晶层的厚度增厚。在前者的膜厚厚的情况下,能对应地将液晶层的厚度减薄。此外,所述树脂层与以下的实施例中后述的丙烯酸树脂等透明树脂所形成的保护层同义。
本实施方式的滤色器基板或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要素即线状树脂层由可见光区透明的树脂构成。在使色材分散到这样的线状树脂层的情况下,能调整红色像素、绿色像素、蓝色像素的动态显示时的色平衡。另外,与线状树脂层的层叠部分的着色层的厚度只要是动态显示时所需要的薄的膜厚即可,能根据液晶显示装置或适用的液晶进行适当调整。通常,相对于像素膜厚(通常显示区域的着色层的膜厚),只要是1/3至1/4的膜厚,就能充分视觉辨认出带有颜色,因此可以为像素膜厚的1/4左右的膜厚。
此外,通过变更线状树脂层的相对介电常数或膜厚,能够调整线状树脂层的上方的凸部附近的液晶对施加电压的响应性(取向的倾倒量)。也能够使高折射率的微粒或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材料含有在线状树脂层中。
在初期垂直取向或初期水平取向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进行了驱动电压施加的中间色调显示中,因为来自斜方向的视角有时带有偏黄色。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对与线状树脂层层叠或与线状树脂层接触的着色层的厚度进行简单的微调整,这样能够减轻非预期的着色。为了消除偏黄色增强的情况,使蓝色像素的透射率提升即可。作为用于实现其的简单方法,通过将形成在蓝色像素的线状树脂层的宽度或高度增大,能够相对地增加蓝色的透射光。相反,也可以将红色像素或绿色像素的线状树脂层的宽度或高度缩小。通过线状树脂层的宽度、高度的调整,使形成在该线状树脂层上的着色层的厚度或后述的动态显示区域的面积变动,其结果是,可调整着色像素的透射率,能够调整色平衡。
通常,在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以来自背光的光透射为前提来调校相位差层或液晶的厚度等光学部件的光学特性,使白平衡(white balance)最佳化。在将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用作反射显示或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有光路差或入射光的差异,不能将光学部件的双折射率定为与透射显示的情况相同,因此发生了微妙的色偏差。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滤色器基板不止用作透射显示、还用作反射显示或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通过根据颜色来调整线状树脂层的宽度、高度,能够改变着色层的厚度或面积,调整色平衡。
此外,线状树脂层在图1等中沿纸面垂直方向延伸,但也可以沿纸面水平方向即横方向延伸。此时,梳齿状的第1和第2电极也需要在横方向上排列。
此外,代替线状树脂层,也可以设置俯视下的十字状的树脂层。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负的液晶和为正的液晶这两者。例如,作为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负的液晶,能够使用在室温附近双折射率为0.1左右的向列液晶。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正的液晶选择范围较广,因此能够应用各种液晶材料。液晶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作成超高速响应的液晶显示,能够设定为3.5μm以下、优选1.5μm至3.4μm范围的薄液晶层的厚度。并用斜向电场和露出电极技术的本发明,通过将液晶粘度和其介电常数各向异性、双折射率、弹性常数进行最佳化,能提供消耗电力比以往更低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实施方式中实效上可使用的液晶层的Δnd为约250nm至500nm的范围。
作为省略了图示的取向膜,例如,能够将聚酰亚胺系有机高分子膜、或具有聚硅氧烷结构的有机高分子膜加热硬膜化而使用。另外,在与偏振片贴合的形式下,可以使用1至3片相位差片。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滤色器基板上作为第3电极层叠了透明导电膜的构成的作用、黑色矩阵上的凹部、线状树脂层和着色层的重叠部的作用,以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剖视图。该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将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以下简称为滤色器基板)11和阵列基板21以夹持液晶17的形式贴合而成的构成。滤色器基板11通过在透明基板10a上依次形成黑色矩阵5、透明导电膜即第3电极3、线状树脂层4、红色像素15、绿色像素14、蓝色像素16及保护层18而构成。在黑色矩阵5的上方(附图中为下方)形成凹部23。在阵列基板21中,在透明基板10b上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隔着绝缘层22而形成。此外,取向膜、偏振片、相位差片等省略图示。
图2是表示图1的俯视下的矩形像素即绿色像素14上的垂直取向的液晶17的取向状态的剖视图。此外,偏振片设为正交尼科尔(Cross Nicol),设为常态黑的液晶显示装置。图2示出在没有对设于滤色器基板上的透明导电膜即第3电极3、及设于阵列基板21上的第1电极1、第2电极2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垂直取向的液晶17中的液晶分子17a、17b、17c、17d的取向状态。
绿色像素14(1/2像素)的中央部的液晶与绿色像素面垂直地取向,但凹部23的肩部部分14a的液晶分子17a、17d、凸部24的肩部部分14b的液晶分子17b、17c稍微倾斜地取向。
如图3所示,如果在液晶分子17a、17b、17c、17d为斜向取向的状态下施加液晶驱动的电压,则液晶分子17a、17d向箭头A的方向倾倒。黑色矩阵5上的凹部23附近的液晶分子由于凹部而变得更靠近透明导电膜即第3电极3,容易受到第3电极和像素电极即第1电极之间的施加电压,刚施加电压后立即开始倾倒。以液晶分子17a、17d的液晶分子的倾倒作为触发,将倾倒传递至相邻的液晶分子,如图4所示,液晶朝向形成了线状树脂层4的矩形像素中央方向倾倒,通过光透射而成为绿色显示。即,图4所示的通常透射区域在通常的灰阶显示时为绿色显示。
图4是表示在施加驱动电压后的白显示时(图4用绿色像素来显示,因此表现出的颜色为绿色)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的图。如图4所示,通常显示区域的液晶分子大致与基板面平行地取向。以线状树脂层4为核心的矩形像素中央的凸部24上的液晶分子在灰阶显示时的绿色显示(图4中为通常显示区域)中保持垂直取向,或未充分倾倒,因此像素中央的动态显示区域为黑或暗显示。此外,即使不实施摩擦等取向处理,凹部及凸部的肩部部分的液晶分子17a、17b、17c、17d在未施加电压时实质上仍被赋予倾斜(tilt)。
此外,如图4所图示的那样,在绿色像素14的相反侧(右侧)的1/2像素中,液晶的倾倒方向成为逆向。这意味着,只能以驱动电压的大小来实施中间色调显示下的光学补偿,即使未如MVA液晶那样形成4个多畴,也能够确保广视角。在中间色调(例如,液晶分子分别为斜向的状态)中,成为图4的1/2绿色像素与相反侧的1/2绿色像素具有相反方向的倾斜梯度的液晶取向,通过这些相向的1/2像素进行光学的平均化,扩大视角。
图5是对进一步施加高驱动电压时的液晶的取向进行说明的图。即,随着施加高电压,凸部24附近的液晶分子27a、27b在相对于电力线34垂直的方向上取向(在与基板10b面平行的方向上取向)。通过这样的液晶分子27a、27b的取向,在动态显示区域光会透过。在该动态显示区域中,在线状树脂层4上层叠薄膜的着色层,因此,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可显示明亮的绿色。此外,凸部24在第3电极上厚厚地形成介电体即线状树脂层或着色层,因此与通常像素区域不同,驱动液晶分子27a、27b的驱动电压需要比通常显示更高的电压。
此外,在一个像素上配设2个TFT元件(有源元件),以1个TFT元件另外驱动图5所示的靠近动态显示区域的内侧的1组第1电极,由此获得能独立调整动态显示的亮度的优点。
以上,对靠近滤色器基板侧的液晶分子的动作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阵列基板侧也能使液晶分子在与上述滤色器基板侧同样的方向上倾倒。以下,关于那样的例子,对使用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负的液晶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将第1电极设为梳齿状电极1a、1b、1c、1d,同样将第2电极也设为梳齿状电极2a、2b、2c、2d。第1电极1a、1b、1c、1d附近的液晶分子37a、37b、37c、37d在无电压施加时大致垂直地取向。
在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2电极2a、2b、2c、2d的端部为了在施加驱动电压时使液晶37a倒向矩形像素中央的凸部24的方向,按照从第1电极1a、1b、1c、1d的端部露出的方式偏移地配置。偏移的量28能够以使用的液晶材料或驱动电压、液晶单元厚度等尺寸进行各种调整。偏移的量28即使是1μm至5μm的小量也足够。第1电极1a、1b、1c、1d和第2电极2a、2b、2c、2d的重叠部分的宽度以29表示。此外,取向膜省略图示。重叠部分能根据需要作为辅助容量使用。
图7中一并示出刚施加驱动液晶的电压后的液晶分子37a、37b、37c、37d的动作和电力线30a、30b、30c、30d。通过施加电压使液晶分子37a、37b、37c、37d倒向电力线的方向。该液晶分子的倾倒方向与图3所示的液晶分子17a、17b、17c、17d倾倒的方向为相同方向,因此图示的位于绿色像素14的液晶分子为瞬间倒向相同的方向,能够使液晶的响应性大幅度提高。
此外,第2电极的偏移(露出部)的方向优选为距矩形像素中央点对称或线对称、且相反的方向。另外,在俯视下,优选为在朝向线状树脂层的方向上露出的图案。梳齿状电极的图案在俯视下可以为V字状或斜向方向。或者,如图8所示,可以为以1/4像素单位每次90°改变方向的梳齿状图案。由此,当施加驱动液晶的电压时,在俯视下点对称地区分为4个动作,矩形像素的显示区域区分为4个动作区域。此时,梳齿状电极能够在相对于矩形像素的中心线45°的方向上倾斜。这些电极图案优选从像素中心来看为点对称或线对称。第1电极和第2电极的条数能适当选择。
对第1电极1施加驱动液晶的电压,第2电极2、第3电极3能设定为共同的电位(common)。图6所示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的重叠部分29能作为辅助容量利用。
将能适用于以上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1的俯视图案形状的其他例子示于图15、图16、图17、图18。在图15、图16、图17、图18中,参照数字25表示黑色矩阵5的开口部(多边形的着色像素形状),9表示液晶分子倾倒的方向。图17和图18图示出倾斜角不同的2种像素的开口部25。即,如果对第1电极1施加驱动电压,将第2电极2、第3电极3设定为共同的电位(common),则在这些像素中的液晶中,分子以1/2像素单位分别倒向方向9。另外,平行四边形的倾斜度不同的像素,例如结合图17和图18中,能够设定4个不同的液晶的倾倒方向,能够提供视角广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关于上述液晶动作,虽然是以初期垂直取向且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进行了说明,但初期水平取向且具有正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因此,本发明能够使用水平取向的液晶。在初期水平取向的液晶的情况下,通过施加驱动电压液晶从基板10b面在垂直方向立起,使得光透过。在使用水平取向液晶的情况下,为了唯一地决定液晶的取向方向,需要对取向膜进行摩擦处理。
此外,在图6和图7中,第1电极和第2电极具有梳齿状图案,但也可以不是梳齿状图案,而是将开口部以狭缝状抽掉的狭缝状图案。为狭缝状图案的情况下,通过使第2电极从第1电极的端部在线状树脂层的方向上露出,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为了容易地对第2电极2a、2b、2c、2d的露出部的上方的液晶分子赋予倾倒方向,能使用以下的方法。
1)在第1电极1a、1b、1c、1d的端部赋予锥形,
2)将第1电极1a、1b、1c、1d的膜厚增厚,
3)对第1电极1a、1b、1c、1d的下方的绝缘层的一部分进行刻蚀,将第2电极2a、2b、2c、2d上的绝缘层减薄,
这样,通过对初期垂直取向的液晶分子赋予若干的、例如0.1°~1°的预倾角,能决定液晶分子的倾倒方向,即使是低电压液晶分子也变得容易倾倒,可得到响应性的提高和低灰度显示改善。预倾角是将与基板面垂直的方向设为0°时的预倾量。
此外,作为设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有源元件即TFT的沟道材料,通过使用例如氧化物半导体,能够提高像素的开口率。作为氧化物半导体的代表例,可举出称为IGZO的铟、镓和锌的复合金属氧化物。
另外,作为液晶材料,能够使用在分子结构内具有氟原子的液晶材料(氟系液晶)。施加驱动液晶的电压时,强电场实质上发生在从第1电极露出第2电极的露出部,因此通过使用介电常数比以往的用于垂直取向的液晶材料更低(介电常数各向异性小)的液晶材料,能够进行液晶驱动。通常,介电常数各向异性小的液晶材料其粘度低,能缩短关闭驱动电压时的倒下时间。另外,氟系液晶介电常数低,因此离子性杂质的摄入也少,由杂质导致的电压保持率降低等性能的劣化也小,因此有难以产生显示不均或荧光屏图像保留(日文原文为“焼き付き”)的优点。
以下,对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滤色器基板中可以使用的透明树脂和有机颜料等进行例示。
(透明树脂)
遮光层或着色层的形成中使用的感光性着色组合物除含有颜料分散体以外还含有多官能单体、感光性树脂或非感光性树脂、聚合引发剂、溶剂等。将感光性树脂及非感光性树脂等能够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明性高的有机树脂统称为透明树脂。
透明树脂包括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及感光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丁缩醛树脂、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聚氯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醋酸乙烯酯、聚氨酯系树脂、聚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醇酸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橡胶系树脂、环化橡胶系树脂、纤维素类、聚丁二烯、聚乙烯、聚丙烯、聚酰亚胺树脂等。另外,作为热固性树脂,例如可举出环氧树脂、苯并胍胺树脂、松香改性马来酸树脂、松香改性富马酸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尿素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性树脂也可以使用使下述的三聚氰胺树脂与含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反应而成的树脂。
(碱可溶性树脂)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遮光层、光散射层、着色层、单元间隙控制层的形成中,优选使用利用光刻可进行图案形成的感光性树脂组合物。这些透明树脂优选为被赋予了碱可溶性的树脂。作为碱可溶性树脂,只要是含有羧基或羟基的树脂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环氧丙烯酸酯系树脂、酚醛清漆系树脂、聚乙烯酚醛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含羧基的环氧树脂、含羧基的氨基甲酸酯树脂等。其中,优选环氧丙烯酸酯系树脂、酚醛清漆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特别优选环氧丙烯酸酯系树脂、酚醛清漆系树脂。
(丙烯酸树脂)
作为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的透明树脂的代表,可例示出以下的丙烯酸系树脂。
丙烯酸系树脂可举出使用例如(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等含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含有醚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酯等脂环式(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单体而得到的聚合物。
另外,以上举出的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将2种以上并用而使用。此外,还可以是这些单体与可共聚的苯乙烯、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及苯基马来酰亚胺等化合物的共聚物。
另外,例如可以通过使将(甲基)丙烯酸等具有烯键式不饱和基团的羧酸进行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含有环氧基及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进行反应、或者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含有环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或其与其它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上加成(甲基)丙烯酸等含有羧酸的化合物,从而得到具有感光性的树脂。
此外,例如还可以通过使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单体的具有羟基的聚合物与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酸酯等具有异氰酸酯基及烯键式不饱和基团的化合物反应,从而得到具有感光性的树脂。
另外,如上所述那样,使具有多个羟基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的共聚物与多元酸酐反应,在共聚物中导入羧基,可以得到具有羧基的树脂。具有羧基的树脂的制造方法并不仅限于该方法。
作为上述反应中所用的酸酐的例子,例如可举出丙二酸酐、琥珀酸酐、马来酸酐、衣康酸酐、邻苯二甲酸酐、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六氢邻苯二甲酸酐、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及偏苯三酸酐等。
上述丙烯酸系树脂的固体成分酸值优选为20~180mgKOH/g。当酸值小于20mgKOH/g时,感光性树脂组合物的显影速度过慢而显影所需的时间变长,生产率有变差的倾向。另外,当固体成分酸值大于180mgKOH/g时,反之显影速度过快而成为产生显影后的图案剥落或图案缺损的不良情况的倾向。
此外,当上述丙烯酸系树脂具有感光性时,该丙烯酸树脂的双键当量优选为100以上,更优选为100~2000,最优选为100~1000。当双键当量超过2000时,有时得不到充分的光固性。
(光聚合性单体)
作为光聚合性单体的例子,可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二(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三(甲基)丙烯酸季戊四醇酯、三(甲基)丙烯酸三羟甲基丙烷酯、六(甲基)丙烯酸二季戊四醇酯、(甲基)丙烯酸三环癸酯、三聚氰胺(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等各种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苯乙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丙烯腈等。
另外,优选使用通过使多官能异氰酸酯与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反应而得到的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另外,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和多官能异氰酸酯的组合是任意的,没有特别限定。此外,可以单独使用1种多官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光聚合引发剂)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4-苯氧基二氯苯乙酮、4-叔丁基-二氯苯乙酮、二乙氧基苯乙酮、1-(4-异丙基苯基)-2-羟基-2-甲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代苯基)-丁烷-1-酮等苯乙酮系化合物;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苄基二甲基缩酮等苯偶姻系化合物;二苯甲酮、苯甲酰苯甲酸、苯甲酰苯甲酸甲酯、4-苯基二苯甲酮、羟基二苯甲酮、丙烯酸化二苯甲酮、4-苯甲酰基-4’-甲基二苯基硫醚等二苯甲酮系化合物;噻吨酮、2-氯噻吨酮、2-甲基噻吨酮、异丙基噻吨酮、2,4-二异丙基噻吨酮等噻吨酮系化合物;2,4,6-三氯-均三嗪、2-苯基-4,6-二(三氯甲基)-均三嗪、2-(对甲氧基苯基)-4,6-二(三氯甲基)-均三嗪、2-(对甲苯基)-4,6-二(三氯甲基)-均三嗪、2-胡椒基-4,6-二(三氯甲基)-均三嗪、2,4-二(三氯甲基)-6-苯乙烯基-均三嗪、2-(萘-1-基)-4,6-二(三氯甲基)-均三嗪、2-(4-甲氧基-萘-1-基)-4,6-二(三氯甲基)-均三嗪、2,4-三氯甲基-(胡椒基)-6-三嗪、2,4-三氯甲基(4’-甲氧基苯乙烯基)-6-三嗪等三嗪系化合物;1,2-辛二酮、1-[4-(苯硫基)-2-(O-苯甲酰肟)]、O-(乙酰基)-N-(1-苯基-2-氧代-2-(4’-甲氧基-萘基)亚乙基)羟基胺等肟酯系化合物;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膦氧化物、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膦氧化物等膦系化合物;9,10-菲醌、樟脑醌、乙基蒽醌等醌系化合物;硼酸酯系化合物;咔唑系化合物;咪唑系化合物;二茂钛系化合物等。对于感度提高,肟衍生物类(肟系化合物)是有效的。它们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增感剂)
优选将光聚合引发剂和增感剂并用。作为增感剂,可以并用α-酰氧基酯、酰基膦氧化物、乙醛酸甲基苯基酯、苄基-9,10-菲醌、樟脑醌、乙基蒽醌、4,4′-二乙基间苯二甲酰基苯、3,3’,4,4’-四(叔丁基过氧化羰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等化合物。
增感剂相对于光聚合引发剂100质量份,可以以0.1质量份~60质量份的量含有。
(烯键式不饱和化合物)
上述光聚合引发剂优选与烯键式不饱和化合物一起使用。作为烯键式不饱和化合物,是指在分子内具有1个以上烯键式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其中,从能够扩大聚合性、交联性以及伴随其的曝光部与非曝光部的显影液溶解性的差异等观点出发,优选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烯键式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另外,更优选该不饱和键是由(甲基)丙烯酰氧基衍生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
作为在分子内具有1个以上烯键式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巴豆酸、异巴豆酸、马来酸、衣康酸、柠康酸等不饱和羧酸、及其烷基酯;(甲基)丙烯腈;(甲基)丙烯酰胺;苯乙烯等。作为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烯键式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代表性地例如可举出不饱和羧酸与多羟基化合物的酯类、含有(甲基)丙烯酰氧基的磷酸酯类、羟基(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与聚异氰酸酯化合物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类、及(甲基)丙烯酸或羟基(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与聚环氧化合物的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等。
上述光聚合性引发剂、增感剂、及烯键式不饱和化合物也可以添加到后述的相位差层的形成中使用的含有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组合物中。
(多官能硫醇)
在感光性着色组合物中可以含有具有链转移剂的作用的多官能硫醇。多官能硫醇只要是具有2个以上硫醇基的化合物即可,例如可举出己二硫醇、癸二硫醇、1,4-丁二醇二硫代丙酸酯、1,4-丁二醇二硫代乙醇酸酯、乙二醇二硫代乙醇酸酯、乙二醇二硫代丙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硫代乙醇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硫代丙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丁酸酯)、季戊四醇四硫代乙醇酸酯、季戊四醇四硫代丙酸酯、三巯基丙酸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酯、1,4-二甲基巯基苯、2,4,6-三巯基-均三嗪、2-(N,N-二丁基氨基)-4,6-二巯基-均三嗪等。
这些多官能硫醇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多官能硫醇可以以相对于感光性着色组合物中的颜料100质量份为0.2质量份~150质量份、优选为0.2质量份~100质量份的量来使用。
(贮藏稳定剂)
在感光性着色组合物中可以含有用于使组合物的经时粘度稳定化的贮藏稳定剂。作为贮藏稳定剂,例如可举出苄基三甲基氯化物、二乙基羟胺等氯化季铵,乳酸、草酸等有机酸及其甲醚,叔丁基焦儿茶酚,三乙基膦、三苯基膦等有机膦、亚磷酸盐等。相对于感光性着色组合物中的颜料100质量份,可以含有0.1质量份~10质量份的量的贮藏稳定剂。
(密合提高剂)
在感光性着色组合物中,还可以含有用于提高与基板的密合性的硅烷偶联剂等密合提高剂。作为硅烷偶联剂,可举出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等乙烯基硅烷类;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甲基)丙烯酸基硅烷类;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环氧硅烷类;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苯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苯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氨基硅烷类;γ-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硫代硅烷等。相对于感光性着色组合物中的颜料100质量份,可以含有0.01质量份~100质量份的硅烷偶联剂。
(溶剂)
为了能够在基板上均匀地涂布,在上述感光性着色组合物中配合水、有机溶剂等溶剂。另外,当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组合物为滤色器的着色层时,溶剂也具有使颜料均匀分散的功能。作为溶剂,例如可举出环己酮、乙基溶纤剂乙酸酯、丁基溶纤剂乙酸酯、乙酸1-甲氧基-2-丙酯、二乙二醇二甲醚、乙苯、乙二醇二乙醚、二甲苯、乙基溶纤剂、甲基正戊基酮、丙二醇单甲醚、甲苯、甲乙酮、乙酸乙酯、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异丁酮、石油系溶剂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相对于着色组合物中的颜料100质量份,可以含有800质量份~4000质量份、优选1000质量份~2500质量份的溶剂。
(有机颜料)
作为红色颜料,例如可以使用C.I.颜料红7、9、14、41、48:1、48:2、48:3、48:4、81:1、81:2、81:3、97、122、123、146、149、168、177、178、179、180、184、185、187、192、200、202、208、210、215、216、217、220、223、224、226、227、228、240、246、254、255、264、272、279等。
作为黄色颜料,例如可举出C.I.颜料黄1、2、3、4、5、6、10、12、13、14、15、16、17、18、20、24、31、32、34、35、35:1、36、36:1、37、37:1、40、42、43、53、55、60、61、62、63、65、73、74、77、81、83、86、93、94、95、97、98、100、101、104、106、108、109、110、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3、125、126、127、128、129、137、138、139、144、146、147、148、150、151、152、153、154、155、156、161、162、164、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9、180、181、182、185、187、188、193、194、199、213、214等。
作为蓝色颜料,例如可以使用C.I.颜料蓝15、15:1、15:2、15:3、15:4、15:6、16、22、60、64、80等,其中优选C.I.颜料蓝15:6。
作为紫色颜料,例如可以使用C.I.颜料紫1、19、23、27、29、30、32、37、40、42、50等,其中优选C.I.颜料紫23。
作为绿色颜料,例如可以使用C.I.颜料绿1、2、4、7、8、10、13、14、15、17、18、19、26、36、45、48、50、51、54、55、58等,其中优选C.I.颜料绿58。
以下,在C.I.颜料的颜料种类的记载中,有时仅省略地记载为PB(颜料蓝)、PV(颜料紫)、PR(颜料红)、PY(颜料黄)、PG(颜料绿)等。
(遮光层的色材)
包含在遮光层或黑色矩阵中的遮光性的色材是通过在可见光波长区域具有吸收来示出遮光性能的色材。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遮光性的色材,可举出例如有机颜料、无机颜料、染料等。作为无机颜料,可举出例如碳黑、氧化钛等。作为染料,可举出例如偶氮系染料、蒽醌系染料、酞菁系染料。醌亚胺系染料、喹啉系染料、硝基系染料、羰基系染料、次甲基系染料等。关于有机颜料,能够采用前述的有机颜料。此外,遮光性成分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以任意的组合和比率并用2种以上。另外,也可以进行利用在这些色材的表面被覆树脂而引起的高体积电阻化,相反地利用提高树脂的色材相对于母材的含有比率而赋予若干导电性而引起的低体积电阻化。但是,这样得到的遮光性材料的体积电阻值为约1×108~1×1015Ω·cm的范围,因此不是对透明导电膜的电阻值产生影响的水平。同样地,遮光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也能通过色材的选择或含有比率在大约3~11的范围中进行调整。
(分散剂、分散助剂)
若使用高分子分散剂作为颜料分散剂,由于经时的分散稳定性优异而优选。作为高分子分散剂,例如可举出氨基甲酸酯系分散剂、聚乙烯亚胺系分散剂、聚氧乙烯烷基醚系分散剂、聚氧乙二醇二酯系分散剂、山梨糖醇酐脂肪族酯系分散剂、脂肪族改性聚酯系分散剂等。其中,特别是由含有氮原子的接枝共聚物构成的分散剂对于包含很多颜料的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遮光性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在显影性的方面是优选的。
作为这些分散剂的具体例子,以商品名可举出EFKA(EFKA ChemicalsBV(EFKA)公司制)、Disperbik(BYK-Chemie公司制)、DISPARON(楠本化成公司制)、SOLSPERSE(Lubrizol公司制)、KP(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Polyflow(共荣社化学公司制)等。这些分散剂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的组合及比率并用。
作为分散助剂,例如可以使用色素衍生物等。作为色素衍生物,例如可举出偶氮系、酞菁系、喹吖啶酮系、苯并咪唑酮系、喹酞酮系、异吲哚满酮系、二噁嗪系、蒽醌系、阴丹士林系、苝系、紫环酮系、二酮吡咯并吡咯系、二噁嗪系等的衍生物,其中优选喹酞酮系。
作为色素衍生物的取代基,例如可举出磺酸基、磺酰胺基及其季盐、邻苯二甲酰亚胺基甲基、二烷基氨基烷基、羟基、羧基、酰胺基等直接或经由烷基、芳基、杂环基等键合于颜料骨架上的基团。这些取代基中优选磺酸基。此外,这些取代基也可以在一个颜料骨架上进行多个取代。
作为色素衍生物的具体例子,可举出酞菁的磺酸衍生物、喹酞酮的磺酸衍生物、蒽醌的磺酸衍生物、喹吖啶酮的磺酸衍生物、二酮吡咯并吡咯的磺酸衍生物、二噁嗪的磺酸衍生物等。
以上的分散助剂及色素衍生物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的组合及比率并用。
以下,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将图9所示的滤色器基板11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制造。
[黑色矩阵的形成]
(黑色矩阵形成用分散液)
将碳颜料#47(三菱化学公司制)20质量份、高分子分散剂BYK-182(BYK-Chemie公司制)8.3质量份、铜酞菁衍生物(东洋油墨制造公司制)1.0质量份和丙二醇单甲基醚乙酸酯71质量份用珠磨分散机搅拌,制作了碳黑分散液。
(黑色矩阵形成用光致抗蚀剂)
黑色矩阵形成用抗蚀剂使用以下的材料来制作。
碳黑分散液:颜料#47(三菱化学公司制)
透明树脂:V259-ME(新日铁化学公司制)(固体成分56.1质量%)
光聚合性单体:DPHA(日本化药公司制)
引发剂:OXE-02(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
OXE-01(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
溶剂:丙二醇单甲基醚乙酸酯
丙酸乙基-3-乙氧酯
流平剂:BYK-330(BYK-Chemie公司制)
将以上的材料按以下的组成比混合搅拌,制成黑色矩阵形成用抗蚀剂(固体成分中的颜料浓度:约20%)。
Figure BDA00002789074800241
(黑色矩阵形成条件)
将上述光致抗蚀剂旋涂在由玻璃构成的透明基板10a上,使其干燥,制造了膜厚为1.5μm的涂膜。将该涂膜在100℃下干燥3分钟后,使用有图案宽度(相当于黑色矩阵的画线宽度)24.5μm开口的曝光用的光掩模作为黑色矩阵,使用超高压汞灯作为光源照射200mJ/cm2
接着,用2.5%碳酸钠水溶液显影60秒,显影后充分水洗,进一步干燥后,在230℃下加热处理60分钟使图案定影,在透明基板10a上形成了黑色矩阵5。黑色矩阵5的画线宽度为约24μm,形成在矩形像素的周围(4边)。距透明基板面的黑色矩阵画线端部的倾斜角度设定为约45度。
[透明导电膜的成膜]
使用溅射装置,按照覆盖前述黑色矩阵5的整面的方式,以0.14μm的膜厚形成由ITO(铟、锡的金属氧化物薄膜)构成的透明导电膜3(第3电极)。
[线状树脂层的形成]
(树脂A的合成)
在可分离式烧瓶中,加入丙二醇单甲基醚乙酸酯686质量份、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332质量份、偶氮二异丁腈6.6质量份,在氮气氛下在80℃下加热6小时,得到了树脂溶液。
接着,在得到的树脂溶液中,加入丙烯酸168质量份、氢醌单甲基醚(日语原文为“メトキノン”)0.05质量份、三苯基膦0.5质量份,一边吹入空气一边在100℃下加热24小时,得到了丙烯酸加成树脂溶液。
进而,在得到的丙烯酸加成树脂溶液中,加入四氢邻苯二甲酸酐186质量份,在70℃下加热10小时,得到了树脂A溶液。
(感光性树脂液A的调制)
按照以下的组成,调制了负型的感光性树脂液A。
Figure BDA00002789074800251
Figure BDA00002789074800261
使用上述感光性树脂液A和有线状树脂层的图案(开口部)的光掩模,通过公知的光刻的方法,在矩形像素中央形成了线状树脂层。线状树脂层的高度(膜厚)规定为2.5μm。
[着色像素的形成]
《着色层形成用分散液》
作为分散在着色层中的有机颜料,使用以下的颜料。
红色用颜料:C.I.颜料红254(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IRGAPHOR RED B-CF”)、C.I.颜料红177(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CROMOPHTAL RED A2B”)
绿色用颜料:C.I.颜料绿58(DIC公司制);C.I.颜料黄150(BAYER公司制“FANCHON FASTYELLOWY-5688”)
蓝色用颜料:C.I.颜料蓝15(东洋油墨制造制“RIONOL BLUE-ES”)
C.I.颜料紫23(BASF公司制“VARIOGEN VIOLET5890”)
使用以上的颜料,制作了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各色分散液。
<红色分散液>
红色颜料:C.I.颜料红254                  18质量份
红色颜料:C.I.颜料红177                  2质量份
丙烯酸清漆(固体成分20质量%)            108质量份
将上述组成的混合物均匀地搅拌后,使用玻璃珠,用砂磨分散5小时,用5μm过滤器过滤而制作了红色颜料分散液。
<绿色分散液>
绿色颜料:C.I.颜料绿58                   16质量份
绿色颜料:C.I.颜料黄150                  8质量份
丙烯酸清漆(固体成分20质量%)            102质量份
对上述组成的混合物,使用与红色颜料分散液同样的制作方法,制作了绿色颜料分散液。
<蓝色分散液>
Figure BDA00002789074800271
对上述组成的混合物,使用与红色颜料分散液同样的制作方法,制作了蓝色颜料分散液。
《着色像素形成》
使用下述表1所示的配合组成的着色像素形成彩色抗蚀剂,形成了着色层。
表1
Figure BDA00002789074800272
关于着色层的形成,首先在图9所示的形成有黑色矩阵5和透明导电膜3的玻璃基板10a上,通过旋涂将红色像素形成用彩色抗蚀剂按照最终膜厚达到2.5μm的方式进行涂布。在90℃下干燥5分钟后,通过着色像素形成用的光掩模以300mJ/cm2的照射量照射高压汞灯的光,用碱性显影液显影60秒,以覆盖线状树脂层4的方式在矩形像素上形成条纹形状的红色的着色像素15。然后,在230℃下烧成30分钟。将黑色矩阵5和着色层的重叠规定为6.0μm而制作。
接着,绿色像素形成用抗蚀剂也同样地通过旋涂按照最终膜厚达到2.5μm、且覆盖线状树脂层4的方式进行了涂布。在90℃下干燥5分钟后,以隔着前述凹部13在与红色像素15相邻的位置处形成图案的方式通过光掩模曝光、显影,由此形成了绿色像素14。此外,包含本实施例,滤色器基板的制造使用周知的光刻技术,例如图9所示的滤色器基板在该制造工序中在膜面(滤色器面)上制造。
进而,与红色、绿色同样地操作,对于蓝色像素形成用抗蚀剂也得到了最终膜厚为2.5μm、且与红色像素、绿色像素相邻的蓝色像素16。由此,得到了在基板10a上具有红、绿、蓝3色的着色像素的滤色器。然后,在230℃下热处理30分钟进行硬膜化。
[保护层的形成]
(树脂B的合成)
在反应容器中加入环己酮800质量份,一边向容器中注入氮气一边加热,滴加下述单体和热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进行了聚合反应。
Figure BDA00002789074800281
滴加后充分地加热后,添加以环己酮50质量份溶解热聚合引发剂2.0质量份而得到的溶液,进一步继续反应得到丙烯酸树脂的溶液。以固体成分达到20重量%的方式将环己酮添加到该树脂溶液中而调制丙烯酸树脂溶液,制成了树脂B。
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约10000。
(树脂涂布液B)
将下述所示组成的混合物均匀地搅拌混合后,使用直径1mm的玻璃珠,用砂磨分散5小时,接着,用5μm的过滤器过滤而得到了树脂涂布液B。
Figure BDA00002789074800282
使用上述树脂涂布液B,按照覆盖黑色矩阵和着色层整面的方式,形成0.3μm膜厚的保护层18,制成了滤色器基板。
此外,在黑色矩阵5的线宽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没有着色层的俯视下的线上的凹部13。被不同颜色的着色层夹持的凹部13的深度D规定为约1μm。
线状树脂层4、着色层及保护层18的重叠部即凸部24的高度H为约1.1μm。凸部24的倾斜距透明基板面的角度为约45度。此外,凸部24的高度H规定为从绿色像素14的像素表面到重叠部的顶部的高度。
实施例2
将图10所示的滤色器基板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制造。
在已经形成膜厚0.15μm的透明导电膜3的某个玻璃的透明基板10a上,使用下述黑色组合物,形成了最终膜厚为1.5μm的黑色矩阵5。
(黑色组合物的调制)
(颜料分散体RD1)
将20质量份作为着色剂的C.I.颜料红254/C.I.颜料红177=80/20(重量比)混合物、5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作为分散剂的BYK-2001、75质量份作为溶剂的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通过珠磨机进行处理,制备颜料分散体(RD1)。
(颜料分散体YD1)
将20质量份作为着色剂的C.I.颜料黄150、5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作为分散剂的Solsperse24000、75质量份作为溶剂的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通过珠磨机进行处理,制备颜料分散体(YD1)。
(颜料分散液BD1)
将20质量份作为着色剂的C.I.颜料蓝15:6、5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作为分散剂的AJISPER PB-821、75质量份作为溶剂的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通过珠磨机进行处理,制备颜料分散体(BD1)。
(颜料分散液VD1)
将20质量份作为着色剂的C.I.颜料紫23、5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作为分散剂的AJISPER PB-821、75质量份作为溶剂的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通过珠磨机进行处理,制备颜料分散体(VD1)。
(树脂溶液(P1)的合成)
向反应容器中加入800质量份环己酮,一边向容器中注入氮气一边进行加热,滴加下述单体及热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进行聚合反应。
Figure BDA00002789074800291
Figure BDA00002789074800301
滴加后充分地加热,然后添加将热聚合引发剂2.0质量份用环己酮50质量份溶解而得到的溶液,进一步继续反应,得到丙烯酸树脂的溶液。向该树脂溶液中添加环己酮使不挥发成分达到20重量%,制备丙烯酸树脂溶液,制成树脂溶液(P1)。丙烯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约10000。
(黑色组合物)
将下述组成的混合物搅拌混合以达到均匀后,用5μm的过滤器进行过滤,得到黑色组合物。黑色组合物在后面的实施例中用于遮光层及底座的形成。
Figure BDA00002789074800302
如上所述得到的黑色组合物在涂布形成后固化得到的膜厚为1μm时,约为1.8的光学浓度(OD值)。可以通过涂布条件来调节膜厚。也可以通过调节树脂的固体成分比(树脂溶液)的成分比来进行涂膜的光学浓度的调节。另外,在上述黑色组合物中,由于绿色有机颜料的遮光性差而没有添加。
参照图10,对制造的滤色器基板进行说明。红色像素15、绿色像素14、蓝色像素16的膜厚均为2.5μm。彩色抗蚀剂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彩色抗蚀剂。
进而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树脂涂布液B,形成0.3μm膜厚的保护层18而制成滤色器基板。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将实施例1的滤色器基板11与形成有TFT的有源元件的阵列基板21贴合,封入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17,进而在两面贴付偏振片,制成液晶显示装置。在滤色器基板和阵列基板的表面,预先涂布、形成垂直取向膜。此外,形成有有源元件的基板使用具有图6及图7所示的梳齿状电极的阵列基板21。
垂直取向用的取向膜省略图示。不对MVA或VATN等垂直取向的液晶显示装置实施必要的严密的取向处理(例如,设定倾角为89°、用于形成多个畴的多个方向的取向处理),设定为大致90°的垂直取向。
参照图1,对制造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液晶17的动作以图1的中央的绿色像素14为代表进行说明。
初期取向为垂直取向的液晶17的液晶分子在施加驱动电压时,通过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使着色像素14在从矩形像素中央朝向线状树脂层4的方向、即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倾倒。此外,第2电极2在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从第1电极1偏离。第3电极3和第2电极2设定为同电位。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示于图11中。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滤色器基板31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材料,且为同样的制造工序,但如虚线图42所示那样,使用灰阶掩模(为了使重叠部分的着色层变薄而具有降低透射率的图案的光掩模),将黑色矩阵5上的着色层的重叠部薄薄地形成。通过将黑色矩阵5上的着色层的重叠部薄薄地形成,配设在黑色矩阵5上的透明导电膜形成的第3电极3和阵列基板41侧的第1电极间的施加电压容易被施加在液晶47。阵列基板41除了将共用电极2c设在与黑色矩阵5对应的位置(下方)以外,制成与实施例3相同构成的阵列基板。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滤色器基板上没有形成保护膜。
关于图1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将形成了垂直取向膜的滤色器基板31和阵列基板41贴合,在其间封入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47,进而通过在两面贴付偏振片而制造。垂直取向用的取向膜省略图示。不对MVA或VATN等垂直取向的液晶显示装置实施必要的严密的取向处理(例如,设定倾角为89°、用于形成多个畴的多个方向的取向处理),将整面设定为大致90°的垂直取向。
参照图11,对制造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在滤色器基板31侧,在初期取向为垂直取向的液晶47中,位于着色层的肩部的液晶分子47a、47b在刚施加液晶驱动的电压后倒向箭头B方向,成为附近的液晶分子的触发。
在阵列基板41侧的初期取向为垂直取向的液晶47中,位于第2电极的露出部附近的液晶分子47c、47d在刚施加电压后倒向箭头B方向,与上述同样,成为液晶分子47c、47d附近的液晶分子的触发。在施加驱动电压后,液晶分子通过第1电极1和第2电极2,使着色像素即绿色像素在朝向矩形像素中央的线状树脂层4的方向、即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倾倒。此外,第2电极2从第1电极4偏离。共用电极2c、第2电极2和第3电极3设定为同电位的共同电位(common或ground)。此外,设置共用电极2c的目的是减轻向相邻像素的串扰(crosstalk)。
通过施加比上述驱动电压更高的电压,位于动态显示区域的液晶分子倾倒,可获得明亮的透射显示。本实施例中的中央的线状树脂层4提高光的透射率,因此能够得到更明亮的显示,能够提供具有跃动感的液晶显示器。
此外,取向膜、TFT元件、偏振片、相位差片等的图示省略。
实施例5
用图12对实施例5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黑色矩阵形成用分散液、着色形成用分散液、用于形成线状树脂层的感光性树脂液均是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不同之处是,当在黑色矩阵5上形成透明导电膜即第3电极3后形成着色像素时,使用灰阶掩模,以1.2μm膜厚薄薄地形成相当于动态显示区域的部分的着色层,制成具有凹部54的着色层。在凹部上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感光性树脂液,形成2.5μm膜厚的线状树脂层4,进而以0.3μm膜厚形成保护层18而制成滤色器基板51。阵列基板41制成与实施例4相同。
液晶57使用负的各向异性介电常数的液晶,将初期取向规定为垂直取向。取向膜、TFT元件、偏振片、相位差片等的图示省略。
实施例6
用图13对实施例6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黑色矩阵形成用分散液及着色形成用分散液均是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在透明基板10a上形成黑色矩阵5后,形成了着色像素。此时,与实施例5同样,使用灰阶掩模,以1.2μm膜厚薄薄地形成相当于动态显示区域的着色层,制成具有凹部54的着色层14、15、16。另外,各着色层14、15、16设为在黑色矩阵5上重叠。着色层14、15、16的膜厚设定为2μm。
此外,作为用于形成着色像素的彩色抗蚀剂,使用下述表2所示的组成的彩色抗蚀剂。
表2
Figure BDA00002789074800331
接着,将实施例1中线状树脂层的形成中使用的树脂A涂布成2μm的厚度,形成第1树脂层55后,通过曝光和显影,除去黑色矩阵5的上方的第1树脂层55的部分,形成了凹部56。
接着,将实施例1中保护层的形成中使用的树脂B涂布成0.6μm的厚度,形成第2树脂层后,通过曝光和显影,在着色层14的凹部54的上方形成由第2树脂层构成的凹部58,形成了滤色器基板。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示于图14。该实施例是使用了反射偏振片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作为反射偏振片,例如能够使用日本特性第4177398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的反射偏振片。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滤色器基板61例如是图9所示的实施例1的滤色器基板。形成了有源元件(TFT)的阵列基板71例如设定为实施例5中所示的具有梳齿状电极的阵列基板。
滤色器基板61和阵列基板71相向地配置,使液晶77介于它们中间而贴合。在滤色器基板61的与液晶77相反的侧,配置有光学补偿层81a和偏振片82a。另外,在阵列基板71的与液晶77相反的侧,依次配设有偏振片82b、光扩散层83a、反射偏振片64、光学补偿层81b、棱镜片85、光扩散层83b、导光板86、光反射板87。导光板86上安装有光源,例如LED光源88。
作为LED光源88,优选RGB个别发光元件,但也可以为模拟白色LED。另外,也可以代替LED,使用以往通用的冷阴极射线管或荧光灯。在使用RGB个别发光元件作为LED光源88的情况下,能够按照颜色个别地调整各自的发光强度,因此能进行最佳的颜色显示。另外,也能应用于立体图像显示。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减轻滤色器基板或阵列基板的取向处理,且能改善液晶的响应性。另外,通过设置凸部或凹部、第1电极(像素电极)或第2电极的构成,能够减轻液晶的向错,提高液晶显示。
另外,能够制成按照覆盖滤色器的有效显示像素的方式层叠透明导电膜而成的构成,因此作为次要的效果,能提供与IPS(以横电场驱动液晶)或FFS(以产生在梳齿电极的边缘的电场驱动液晶)方式不同的、难以受到外部电场的影响的液晶显示装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矩形像素能从该像素中心以线状树脂层区分为线对称或点对称的1/2像素或1/4像素,但通过采用在一个像素中形成2个或4个TFT元件、按每个TFT元件施加不同电压的驱动方式,视角调整或立体图像显示成为可能。
另外,在一个像素中形成2个TFT,可以用一个TFT驱动反射部的液晶,用另一个TFT驱动透射部的液晶。根据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小或使用目的,能够适当调整梳齿状图案即第1电极或第2电极的像素开口宽度方向的条数、密度、间隔、配置。

Claims (19)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其具备:透明基板,形成在该透明基板上的、具有区分成多个像素的开口部的黑色矩阵,透明导电膜,及形成在所述像素上的着色层;在所述像素中央形成线状的凸部,且在所述黑色矩阵的上方形成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像素中央形成线状树脂层,所述线状的凸部由所述线状树脂层和所述着色层的层叠构成,所述凹部通过相邻的着色层间的高低差异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黑色矩阵上形成所述透明导电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导电膜上形成所述黑色矩阵。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状树脂层和着色层的层叠是按照线状树脂层及着色层的顺序层叠而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状树脂层和着色层的层叠是按照着色层及线状树脂层的顺序层叠的,与所述线状树脂层层叠部分的着色层的膜厚形成为比层叠部以外的像素上的膜厚更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按照覆盖所述黑色矩阵和所述着色层的方式,进一步层叠保护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着色层的与所述线状的凸部对应的部分具有薄的膜厚,在所述着色层上,除了所述黑色矩阵上方的部分以外形成第1树脂层,在与所述着色层的膜厚较薄的部分对应的所述第1树脂层的部分形成第2树脂层,所述线状的凸部由所述第2树脂层构成,所述凹部由所述黑色矩阵上方的所述第1树脂层不存在的部分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着色层上形成所述透明导电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着色层是由在所述像素上分别形成的红色像素、绿色像素及蓝色像素构成的3种类的着色层。
1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是使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和将驱动液晶的元件配设成矩阵状的阵列基板以液晶介于中间的方式相向贴合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阵列基板为了驱动液晶,具备施加了不同电位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驱动电压施加在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及第3电极之间时,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区域中的液晶分子在将所述像素区域分成2部分的直线的线对称方向即相反方向上进行倾倒的动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施加驱动液晶的电压时,所述像素中的液晶的动作在俯视下点对称地区分为4个动作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具有与驱动液晶的有源元件连接的梳齿状图案,所述第2电极具有隔着绝缘层配设在所述第1电极之下的梳齿状图案,且所述第2电极在俯视下在朝向所述线状树脂层的方向、或在像素中心的方向上从所述第1电极的端部露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和第2电极由在可见光区透明的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构成。
1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是按照使滤色器基板与阵列基板相向、使液晶介于它们中间的方式贴合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滤色器基板在透明基板上具备具有多个像素的黑色矩阵、透明导电膜及线状树脂层,并且在所述像素上具备由多个着色层构成的着色像素,所述阵列基板将驱动液晶的元件配设成矩阵状,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线状树脂层配设在所述透明导电膜上的俯视下的所述像素中央,通过所述线状树脂层和所述着色层的层叠来形成突出至液晶侧的凸部,所述阵列基板具备分别由在可见光区透明的导电性氧化物构成的梳齿状第1电极及梳齿状第2电极,所述第2电极隔着绝缘层配设在所述第1电极之下,所述第2电极在俯视下在朝向所述线状树脂的方向、或在所述像素中心的方向上从所述第1电极的端部露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俯视下与所述线状树脂层相对的位置处,不配设第1电极。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
CN201180037223.XA 2010-07-29 2011-07-20 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86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1034 2010-07-29
JP2010-171034 2010-07-29
PCT/JP2011/066460 WO2012014751A1 (ja) 2010-07-29 2011-07-20 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8675A true CN103038675A (zh) 2013-04-10
CN103038675B CN103038675B (zh) 2016-01-13

Family

ID=45529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722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8675B (zh) 2010-07-29 2011-07-20 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164311B2 (zh)
EP (1) EP2600178A4 (zh)
JP (1) JP5083467B2 (zh)
KR (1) KR20130049194A (zh)
CN (1) CN103038675B (zh)
TW (1) TWI471647B (zh)
WO (1) WO20120147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9768B2 (ja) * 2010-12-16 2015-01-2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斜め電界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128061A1 (ja) * 2011-03-18 2012-09-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駆動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013067B2 (ja) * 2012-07-26 2016-10-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GB2508845A (en) 2012-12-12 2014-06-18 Sharp Kk Analogue multi-pixel drive
KR101391836B1 (ko) * 2012-12-17 2014-05-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EP2950121B1 (en) * 2013-01-25 2018-11-2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Color filter substrate,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lor filter substrate
JP2014209212A (ja) * 2013-03-29 2014-11-0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090436A (ja) * 2013-11-06 2015-05-1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CN204331229U (zh) * 2014-12-03 2015-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屏
KR102263920B1 (ko) * 2014-12-30 2021-06-1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컬러필터기판 및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US9761642B2 (en) 2015-05-22 2017-09-1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Transflective OLED display
KR102473677B1 (ko) * 2015-08-17 2022-12-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866632B1 (ko) * 2016-04-29 2018-06-11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센서 일체형 컬러 필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3810696A2 (en) * 2018-06-25 2021-04-28 Basf Se Red pigment composition for color filter
JP7331614B2 (ja) * 2019-10-16 2023-08-2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11443532A (zh) * 2020-04-21 2020-07-24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164A (ja) * 1993-06-28 1995-01-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051856A (ja) * 2006-08-22 2008-03-0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170523A (ja) * 2007-01-09 2008-07-2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53482A (ja) * 2007-08-28 2009-03-1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用基板
WO2009069362A1 (ja) * 2007-11-29 2009-06-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液晶表示パネル、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4281B2 (ja) 1991-07-18 2000-03-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イオポンプ
JP3935936B2 (ja) 1995-06-26 2007-06-27 スリーエム カンパニー 反射偏光型半透過反射体を備えた半透過反射型ディスプレイ
TWI271590B (en) 1997-06-12 2007-01-21 Sharp Kk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459338B2 (ja) * 1999-02-15 2010-04-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6809787B1 (en) * 1998-12-11 2004-10-26 Lg.Philips Lcd Co., Ltd. Multi-domai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472116B2 (ja) * 2000-05-19 2010-06-02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液晶表示装置
CN1324363C (zh) 2002-05-04 2007-07-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及其滤色片阵列板
KR100498632B1 (ko) * 2002-12-31 2005-07-01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5316027A (ja) * 2004-04-28 2005-11-10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41970B1 (ko) 2004-06-11 2011-06-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060066791A1 (en) * 2004-09-30 2006-03-30 Casio Computer Co., Ltd. Vertical alignment active matrix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6201234A (ja) * 2005-01-18 2006-08-03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スペーサーと配向制御用突起を有する基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858820B2 (ja) * 2006-03-20 2012-01-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EP2040243B1 (en) 2006-06-19 2018-04-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apparatus
TWI334052B (en) * 2006-09-27 2010-12-01 Au Optronics Corp Pixel structure incorporating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08083609A (ja) * 2006-09-29 2008-04-1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カラーフィルタ
KR101274048B1 (ko) * 2007-04-19 2013-06-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499241B1 (ko) * 2008-07-04 2015-03-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9105424A (ja) 2008-12-12 2009-05-14 Kobe Steel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基板および表示デバイス
KR101722501B1 (ko) * 2009-01-09 2017-04-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BRPI1011063A2 (pt) * 2009-05-29 2016-04-05 Sharp Kk painel de cristal líquido e dispositivo de exibição de cristal líquido
RU2012109213A (ru) * 2009-10-07 2013-11-20 Шарп Кабушики Каиша Жидко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ая панель и жидко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ое дисплей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164A (ja) * 1993-06-28 1995-01-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051856A (ja) * 2006-08-22 2008-03-0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170523A (ja) * 2007-01-09 2008-07-2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53482A (ja) * 2007-08-28 2009-03-1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用基板
WO2009069362A1 (ja) * 2007-11-29 2009-06-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液晶表示パネル、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83467B2 (ja) 2012-11-28
EP2600178A1 (en) 2013-06-05
TWI471647B (zh) 2015-02-01
KR20130049194A (ko) 2013-05-13
CN103038675B (zh) 2016-01-13
WO2012014751A1 (ja) 2012-02-02
JPWO2012014751A1 (ja) 2013-09-12
US20130135547A1 (en) 2013-05-30
TW201219911A (en) 2012-05-16
US9164311B2 (en) 2015-10-20
EP2600178A4 (en) 2015-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8675B (zh) 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91845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3261953B (zh) 斜向电场液晶显示装置用滤色器基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140796B (zh) 滤色器基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1822691B1 (ko) 액정 표시 기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2947750B (zh) 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用基板、滤色器基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12105067A1 (ja) 液晶表示用基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099174B2 (ja) 垂直配向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および垂直配向液晶表示装置
JP5158133B2 (ja) 垂直配向液晶表示装置用基板および垂直配向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Termination date: 201607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