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4098B - 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34098B CN103034098B CN201210371293.5A CN201210371293A CN103034098B CN 103034098 B CN103034098 B CN 103034098B CN 201210371293 A CN201210371293 A CN 201210371293A CN 103034098 B CN103034098 B CN 10303409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image
- transferred
- bias
- trans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1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liquid developer
- G03G15/104—Preparing, mixing, transport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03G15/5058—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using a test patch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62—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copy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Wet Develop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在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多个分块图像分别按改变偏压值而得到的多个转印偏压而被依次转印到记录介质(50)上,浓度检测单元(32)测定记录介质(50)上的多个分块图像各自的图像浓度来检测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在记录介质(50)上形成通常图像时的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被设定成在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内,且在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饱和的偏压值的绝对值以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或者它们的复合机等所搭载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这种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
背景技术
如日本特开平08-328398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平05-289544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公知有利用显影液形成图像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这样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显影液包含具有绝缘性的载液和分散在该载液中的粒状的调色剂(也称为调色剂粒子)。
在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显影液在从显影槽被汲取后,被显影液载体(显影辊)的表面载持。载持在显影液载体上的显影液中的调色剂通过显影偏压的施加,而被移送到像载体(感光体)上。形成在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液中的调色剂而作为调色剂像被显影化。
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通过转印偏压的施加而转印到记录用纸或者中间转印体等被转印构件上。在中间转印体上转印调色剂像的情况下,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通过其他的转印偏压的施加而转印到记录用纸上。
在使用显影液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干式图像形成装置相比,使用具有较小的粒子直径的调色剂粒子。利用具有更小的粒子直径的调色剂粒子,在记录用纸上表现出图像的细微的部分。根据使用显影液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将高画质的图像形成在记录用纸上。
在通过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记录用纸上,有时发生周期性地表现粒状的调色剂密集的部分和粒状的调色剂分散的部分的被称为所谓的“粒状不均”的现象。若在记录用纸上产生粒状不均,则例如在实地部形成未被调色剂覆盖的部分。若在记录用纸上产生粒状不均,则与在记录用纸上未产生粒状不均时相比图像浓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粒状不均的产生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这种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
基于本发明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是在被转印构件上形成图像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载体,其将静电潜像载持在表面;显影液载体,其在表面载持将调色剂分散在载液中而成的显影液;像形成单元,其通过上述显影液载体所载持的上述显影液中的上述调色剂而使上述静电潜像显影化,在上述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转印单元,其通过施加转印偏压,而将形成在上述像载体上的上述调色剂像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浓度检测单元,其检测作为被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分块图像的上述调色剂像的图像浓度,该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在上述像载体上形成多个上述分块图像,多个上述分块图像分别按通过改变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而得到的多个上述转印偏压被依次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上述浓度检测单元对依次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多个上述分块图像各自的上述图像浓度进行测定,并且检测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在上述被转印构件上形成上述图像时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被设定为在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内、且在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饱和的偏压值的绝对值以下。
[与技术方案2对应的方式]
优选地,上述浓度检测单元通过光学的方法检测被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上述调色剂像的上述图像浓度。
[与技术方案3对应的方式]
优选地,在上述被转印构件上形成上述图像时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被设定为在与被转印的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为下述图像浓度、即饱和时的上述图像浓度的90%以上100%以下的情况对应的偏压值的范围内、且在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饱和的偏压值的绝对值以下。
[与技术方案4对应的方式]
优选地,上述转印单元将形成在上述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
[与技术方案5(独立技术方案)对应的方式]
基于本发明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是在被转印构件上形成图像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上述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将静电潜像载持在表面的像载体;在表面载持将调色剂分散在载液中而成的显影液的显影液载体;通过上述显影液载体所载持的上述显影液中的上述调色剂而使上述静电潜像显影化,在上述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像形成单元;通过施加转印偏压而将形成在上述像载体上的上述调色剂像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转印单元;检测作为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分块图像的上述调色剂像的图像浓度的浓度检测单元,并且上述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具备:在上述像载体上形成多个上述分块图像的步骤;将多个上述分块图像分别按通过改变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而得到的多个上述转印偏压依次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步骤;由上述浓度检测单元对被依次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多个上述分块图像各自的上述图像浓度进行测定的步骤;决定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的步骤;将在上述被转印构件上形成上述图像时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设定成在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内、且在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饱和的偏压值的绝对值以下的步骤。
[与技术方案6对应的方式]
优选地,上述浓度检测单元通过光学的方法检测被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上述调色剂像的上述图像浓度。
[与技术方案7对应的方式]
优选地,在上述被转印构件上形成上述图像时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被设定成在与被转印的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为下述图像浓度、即饱和时的上述图像浓度的90%以上100%以下的情况对应的偏压值的范围内、且在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饱和的偏压值的绝对值以下。
[与技术方案8对应的方式]
优选地,上述转印单元将形成在上述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可以抑制粒状不均的产生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这种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根据与附图相关理解的本发明所涉及的下面的详细的说明能够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构成与实施方式1中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分块图像形成相关的控制流程的各要素的框图。
图3是表示与实施方式1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分块图像形成以及通常图像形成相关的控制流程的图。
图4是表示从实施方式1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感光体将分块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时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被施加到转印部的转印偏压的大小和转印后的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分块图像形成相关的控制流程的各要素的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构成与实施方式2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分块图像形成相关的控制流程的各要素的框图。
图9是表示与实施方式2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的分块图像形成以及通常图像形成相关的控制流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基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提及个数、量等的情况下,除了特别记载的情况以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一定限于该个数、量等。在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存在对相同的元件、相当的元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不再重复重复的说明的情况。
[实施方式1]
(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
参照图1~图3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构成的图。图2是表示构成与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分块图像形成相关的控制流程的各要素的框图。图3是表示与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分块图像形成以及通常图像形成相关的控制流程的图。
如图1所示,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在记录用纸50上形成规定的图像。记录用纸50通过搬运辊41、42以及转印辊31,被沿搬运方向AR50搬运。在形成于记录用纸50上的规定的图像中,包括基于由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者输入的外部信号而形成的通常图像,和为了抑制通常图像形成时的粒状不均的产生而由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试验性地形成的实地分块(solid patch)图像。
本实施方式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成像机构1、1次转印机构10以及2次转印机构20。以下,将成像机构1、1次转印机构10以及2次转印机构20的各构成与通过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通常图像时的动作一并进行说明。通过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实地分块图像时的成像机构1、1次转印机构10以及2次转印机构20的动作后面叙述。
(成像机构1)
成像机构1包括显影辊2(显影液载体)、显影液W、显影槽3、显影偏压产生装置4(像形成单元)、带电装置6以及曝光装置7。详细内容后述,但对成像机构1而言,在显影部5中使用显影液W使形成在感光体1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化。通过该显影化,在感光体1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未图示)。
显影液W存积在显影槽3内。显影液W包含调色剂粒子以及载液。调色剂粒子按规定的比例分散在载液中。显影辊2以一部分浸渍在显影液W中的状态,沿箭头AR2方向旋转。显影液W通过显影辊2的旋转被汲取到显影辊2的表面上。显影液W被载持在显影辊2的表面上,并且通过显影辊2的旋转向显影部5搬运。
显影辊2所载持的显影液W以显影液W的膜厚变得均匀的方式被调整。调整了膜厚的显影液W中的调色剂粒子通过显影充电器(未图示)而例如带电为“正”。显影偏压产生装置4通过施加显影偏压,在显影辊2和下述的感光体11之间形成电场。被载持在显影辊2上的显影液W在该电场的作用下,被移送至感光体11的表面。
(显影液W)
在此,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显影液W。显影液W包含具有绝缘性的载液、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调色剂和使上述调色剂分散的分散剂作为主要成分。显影液W所包含的调色剂的平均粒子直径例如为0.1μm~5μm。在显影液W所包含的调色剂的平均粒子直径不到0.1μm的情况下,显影性降低。在显影液W所包含的调色剂的平均粒子直径大于5μm的情况下,图像质量降低。
作为载液,考虑到防止在记录用纸50的残留,可以使用具有挥发性的液体。具有挥发性的液体例如是指,硅油、矿物油或者石蜡油等。作为调色剂用的粘结树脂,例如可以使用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或者聚氨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作为调色剂用的粘结树脂,可以使用多个这些树脂或者混合而成的树脂。
作为调色剂的着色所使用的颜料以及染料,也能够使用通常出售的颜料和染料。作为调色剂的着色所使用的颜料,例如能够使用炭黑、氧化铁红、氧化钛、硅、酞菁蓝、酞菁绿,天蓝色、颜料黄(Pigment Yellow),或者色淀红D等。作为调色剂的着色所使用的染料,例如能够使用溶剂红27,或者湖蓝9等。
作为显影液W的调制方法,例如,将粘结剂树脂和颜料以规定的配比,使用加压捏合机或者辊磨机等进行熔融混炼并使之均匀分散,并将所得到的分散体例如通过气流磨进行精磨。将所得到的细粉末例如通过风力分级机等进行分级,从而能够得到所希望的粒子直径的着色调色剂。将所得到的调色剂与载液以规定的配比进行混合。使该混合物通过球磨机等分散单元均匀地分散,由此能够得到显影液W。作为显影液W的调色剂浓度,优选为10质量%~50质量%。
(1次转印机构10)
1次转印机构10具有感光体11(像载体)、清洁刮板12、回收槽12T以及1次转印偏压产生部24。作为感光体11,例如使用具有带正电性的非晶硅制的感光体。
感光体11被配置成与成像机构1的显影辊2对置,并且配置成与后述的2次转印机构20的中间转印体21对置。在感光体11和显影辊2之间形成显影部5。在感光体11和中间转印体21之间形成转印部15(1次转印部)。
感光体11沿箭头AR11方向旋转。显影辊2(显影部5)、中间转印体21(转印部15)、清洁刮板12、带电装置6以及曝光装置7绕着感光体11沿感光体11的旋转方向按顺序配置。
感光体11的表面通过成像机构1的带电装置6均匀地被带电为规定电位。表面均匀带电的感光体11通过成像机构1的曝光装置7被曝光。基于规定的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未图示)形成在感光体11的表面。感光体11载持静电潜像并且将静电潜像搬运到显影部5。
详细内容后述,本实施方式的成像机构1的曝光装置7除了基于通常图像信息来控制曝光量、曝光范围以及曝光的时机等之外,也被控制部8(参照图2)控制。控制部8与存储器9连接。存储器9中记录有与形成实地分块图像所需的曝光量、曝光范围以及曝光的时机等相关的信息。曝光装置7被控制部8控制,从而在感光体11的表面形成与实地分块图像(详细内容后述)对应的静电潜像。
在静电潜像被搬运到显影部5时,显影辊2所载持的显影液W中的调色剂粒子在由显影偏压产生装置4形成的电场的作用下,从显影辊2的表面静电移动到感光体11的表面。此时,不仅是调色剂粒子附着在感光体11的表面,载液也附着在感光体11的表面。形成在感光体1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作为调色剂像(或者后述的分块图像)被显影化。
感光体11一边载持形成在表面的调色剂像一边使调色剂像向转印部15移动。没有从显影辊2转移到感光体11上而残留在显影辊2上的显影液W通过清洁刮板(未图示)从显影辊2的表面刮去后,被回收。
如上所述,中间转印体21配置成与感光体11对置。中间转印体21沿箭头AR21方向旋转。在感光体11和中间转印体21之间形成转印部15(1次转印部)。1次转印偏压产生部24通过施加1次转印偏压,而在感光体11和中间转印体21之间形成电场。图1所示的第一浓度检测单元22以及控制部23在形成实地分块图像时被使用。第一浓度检测单元22以及控制部23的详细内容后述。
感光体11所载持并被搬运到转印部15的调色剂像在1次转印偏压产生部24所形成的电场的作用下,从感光体11的表面1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的表面。未被1次转印而残留在感光体1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以及感光体11的表面上的污渍等通过清洁刮板12被从感光体11的表面刮去,而回收到回收槽12T内。残留在感光体11的表面的电荷通过消电灯(未图示)等去除。
(2次转印机构20)
2次转印机构20包括中间转印体21、转印辊31以及2次转印偏压产生部34。中间转印体21配置成与沿箭头AR31方向旋转的转印辊31(也称为支承辊)对置。在中间转印体21和转印辊31之间形成转印部25(2次转印部)。
转印辊31配置成分别与沿箭头AR41方向旋转的搬运辊41以及沿箭头AR42方向旋转的搬运辊42对置。记录用纸50在被搬运辊41、42卷绕在转印辊31的周围的状态下,通过转印部25。
在转印部15将调色剂像从感光体11的表面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的表面后,中间转印体21载持被转印到表面的调色剂像(或者后述的实地分块图像),同时使调色剂像向转印部25进一步移动。2次转印偏压产生部34通过施加2次转印偏压,而在中间转印体21和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之间形成电场。图1所示的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以及控制部33在形成分块图像时使用。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以及控制部33的详细内容后述。
中间转印体21所载持并被搬运到转印部25的调色剂像在2次转印偏压产生部34所形成的电场的作用下,被从中间转印体21的表面2次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表面。未被2次转印而残留在中间转印体2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以及中间转印体21的表面上的污渍等通过清洁刮板(未图示)被从中间转印体21的表面刮去,而回收到回收槽(未图示)内。
记录用纸50被2次转印后,送到定影装置(未图示)内。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调色剂像中的调色剂粒子通过定影装置来加热以及加压。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调色剂像通过该加热以及加压,被定影到记录用纸50的表面。然后,记录用纸50通过排纸装置(未图示)被向外部排出。以上这样,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通常图像形成动作结束。
(转印偏压设定工序)
在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记录用纸50上形成通常图像时,为了抑制产生粒状不均或产生因其引起的图像浓度的降低,而在通常图像形成前,分别将由1次转印偏压产生部24施加的1次转印偏压和由2次转印偏压产生部34施加的2次转印偏压设定为规定的值。
如图3所示,在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中,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以及2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20被依次实施后,形成通常图像(ST30)。以下,对各工序ST10、ST20进行说明。
(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
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例如在刚接通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电源后,在由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了规定张数的图像后、和/或由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图像后经过了规定时间后进行实施。
执行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的时机例如存储在成像机构1的存储器9内。控制部8判断满足了规定的条件的情况。控制部8向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控制部(未图示)送出用于实施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的信号。
参照图1~图3,在实施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时,首先,与曝光装置7连接的控制部8从存储器9读出与在感光体11上形成多个分块图像所需的曝光量、曝光范围以及曝光的时机等相关的信息。被控制部8控制的曝光装置7在感光体11上依次形成与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对应的多个静电潜像。
多个静电潜像被搬运到显影部5。通过由显影偏压产生装置4施加的显影偏压(固定值),多个静电潜像在显影部5被显影化。在感光体11的表面的比转印部15靠上游侧的部分,形成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参照图3中的工序ST11)。
多个实地分块图像通过感光体11的旋转向转印部15移动。实地分块图像进入转印部15时,在感光体11和转印部15之间,被1次转印偏压产生部24施加1次转印偏压。
被1次转印偏压产生部24施加的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在实地分块图像进入转印部15前,设定为比一般的图像形成所使用的偏压值低规定的值。每当实地分块图像进入转印部15,被1次转印偏压产生部24施加的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就在控制部23的控制下缓缓上升(参照图3中的工序ST12)。
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分别按通过变化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而得到的多个转印偏压,在转印部15被从感光体11依次静电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参照图3中的工序ST13)。
如图4所示,在中间转印体21的表面且比转印部15靠下游侧的部分配置第1浓度检测单元22。第一浓度检测单元22基于激光22L的反射光(光学式的方法)对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的表面的实地分块图像P1、P2、P3各自的浓度进行检测(参照图3中的工序ST14)。
由第1浓度检测单元22检测到的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实地分块图像P1、P2、P3)各自的图像浓度信息被送到控制部23(参照图3中的工序ST15)。
参照图5,随着使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缓缓上升,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的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也上升。在1次转印偏压被设定为偏压值B1时,得到图像浓度C1(C1=C3×90%)的实地分块图像。在1次转印偏压被设定为偏压值B2(B2>B1)时,得到图像浓度C2(C2=C3×99%>C1)的其他的实地分块图像。
在1次转印偏压被设定为偏压值B3(B3>B2)时,得到图像浓度C3的实地分块图像。即使使1次转印偏压从偏压值B3在偏压值B4(B4>B3)的范围内上升,也得到具有图像浓度C3的恒定值的实地分块图像。即,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在1次转印偏压从偏压值B3到偏压值B4的范围SS内不上升而饱和。
在1次转印偏压被设定为偏压值B5(B5>B4)时,得到图像浓度C2的实地分块图像。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比先于该实地分块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的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低。同样,在1次转印偏压被设定为偏压值B6(B6>B5)时,得到图像浓度C1的实地分块图像。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比先于该实地分块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的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低。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降低的原因是因为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过度上升,从而在转印部15开始放电。
如上所述,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B1~B6以及与它们对应的各个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C1~C3的各信息向与第一浓度检测单元22连接的控制部23送出。控制部23基于从第一浓度检测单元22接收到的信息,求出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时的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R1以及范围R2。
在此,“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是指即使使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上升,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的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也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情况中,包含通过感光体11的旋转而搬运到转印部15的调色剂像全部(100%)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的情况。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情况中,还包含即使使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上升,在规定比率(也取决于浓度检测的精度,为90%~99%)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上的状态下,图像浓度也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该规定比率的值被预先存储在与控制部23连接的存储器55(参照图2)中。
控制部23通过比较从第一浓度检测单元22接收的多个实地分块图像的每一个的图像浓度和存储在存储器55中的规定比率,而求出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时的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R1(图像浓度(转印效率)为90%~100%的范围,即,“B1≤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B3”的范围)。而且,控制部23求出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时的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其他的范围R2(图像浓度(转印效率)为90%~100%的范围,即,“B4≤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B6”的范围)。
然后,控制部23将通常图像形成时所使用的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设定成在范围R1以及范围R2内且在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饱和的偏压值的绝对值以下(即,范围R1内)(参照图3中的工序ST16)。
在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中,通过经过以上的各工序ST11~ST16,而将通常图像形成时所使用的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设定为上述范围R1内的规定的值来作为固定值。
(2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20)
2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20在通过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设定了通常图像形成时所使用的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后被实施。
参照图1~图3,2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20在1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被设定为规定的值的状态下进行实施。2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20中,与曝光装置7连接的控制部8从存储器9读出与在感光体11上形成多个分块图像所需的曝光量、曝光范围以及曝光的时机等相关的信息。被控制部8控制的曝光装置7在感光体11上依次形成与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对应的多个静电潜像。
多个静电潜像被搬运到显影部5。通过由显影偏压产生装置4施加的显影偏压(固定值),多个静电潜像在显影部5被显影化。在感光体11的表面的比转印部15靠上游侧的部分,形成多个实地分块图像。
多个实地分块图像通过感光体11的旋转向转印部15移动。在实地分块图像进入转印部15时,向感光体11和转印部15之间,通过1次转印偏压产生部24施加1次转印偏压(固定值)。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分别在转印部15被从感光体11依次静电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在中间转印体21上形成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参照图3中的工序ST21)。
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的多个实地分块图像通过中间转印体21的旋转向转印部25移动。在实地分块图像进入转印部25时,向中间转印体21和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之间,通过2次转印偏压产生部34施加2次转印偏压。
由2次转印偏压产生部34施加的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在实地分块图像进入转印部25前,设定为比一般的图像形成所使用的偏压值低规定的值。每当实地分块图像进入转印部25,由2次转印偏压产生部34施加的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就在控制部33的控制下缓缓上升(参照图3中的工序ST22)。
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分别按通过变化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而得到的多个转印偏压,在转印部25被从中间转印体21依次静电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参照图3中的工序ST23)。
参照图1以及图3,在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且比转印部25靠下游侧的部分配置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基于激光的反射光(光学式的方法)检测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的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各自的浓度(参照图3中的工序ST24)。
由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检测到的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各自的图像浓度信息被送到控制部33(参照图3中的工序ST25)。
与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中的工序ST15同样,随着使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缓缓上升,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的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也上升。控制部33基于从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接受到的信息,求出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时的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R1以及范围R2(参照图5)。
在此,“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是指即使使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上升,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的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也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情况中,包括通过中间转印体21的旋转而搬运到转印部25的调色剂像全部(100%)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的情况。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情况中,还包含即使使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上升,在规定比率(也取决于浓度检测的精度,为90%~99%)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上的状态下,图像浓度也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该规定比率的值被预先存储在与控制部33连接的存储器55(参照图2)。
控制部33通过比较从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接受的多个实地分块图像的每一个的图像浓度和存储在存储器55中的规定比率,而求出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时的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R1(图像浓度(转印效率)为90%~100%的范围,即,“B1≤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B3”的范围)。而且,控制部33求出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时的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其他的范围R2(图像浓度(转印效率)为90%~100%的范围,即,“B4≤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B6”的范围)。
然后,控制部33将通常图像形成时所使用的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设定成在范围R1以及范围R2内且在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饱和的偏压值的绝对值以下(即,范围R1内)(参照图3中的工序ST26)。
在2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20中,通过经过以上的各工序ST21~ST26,而将通常图像形成时所使用的2次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设定为上述的范围R1内的规定值来作为固定值。为了便于说明,对于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以及2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20双方的说明参照了图5中的范围R1。由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检测的范围R1和由2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20检测的范围R1并不一定限于相同。
在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如上所述,在依次实施了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以及2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20后,形成通常图像(ST30)(作用、效果)
周期性地表现粒状的调色剂密集的部分和粒状的调色剂分散的部分的被称为所谓的“粒状不均”的现象在调色剂像的转印效率几乎达到100%后,进一步施加转印偏压的情况下产生。
这是因为若向转印部施加高转印偏压,则在位于转印部(密合部)的上游侧的空间内也形成强电场,从而转印前的调色剂像中的调色剂粒子会发生移动。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定在将要产生粒状不均前的绝对值小的偏压值作为1次转印偏压以及2次转印偏压。
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在通常图像形成时,不仅能够抑制粒状不均的产生,还能够得到调色剂像的高转印效率。由此根据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将更高画质的图像形成在记录用纸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转印部15(1次转印部)对应地设置有1次转印偏压产生部24以及第一浓度检测单元22,与转印部25(2次转印部)对应地设置有2次转印偏压产生部34以及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1次转印偏压产生部24以及2次转印偏压产生部34双方相当于“转印单元”,第一浓度检测单元22以及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双方相当于“浓度检测单元”。
在设为1次转印偏压产生部24相当于“转印单元”,第一浓度检测单元22相当于“浓度检测单元”的情况下,中间转印体21相当于“被转印构件”。在设为2次转印偏压产生部34相当于“转印单元”,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相当于“浓度检测单元”的情况下,记录用纸50相当于“被转印构件”。
作为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仅具备第一浓度检测单元22,而不具备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在该情况下,1次转印偏压产生部24相当于“转印单元”,第一浓度检测单元22相当于“浓度检测单元”,中间转印体21相当于“被转印构件”。即使在该情况,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在通常图像形成时,也不仅能够抑制粒状不均的产生,还能够得到调色剂像的高转印效率。
作为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不具备第一浓度检测单元22,而仅具备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在该情况下,2次转印偏压产生部34相当于“转印单元”,第二浓度检测单元32相当于“浓度检测单元”,记录用纸50相当于“被转印构件”。即使在该情况下,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在通常图像形成时,也不仅能够抑制粒状不均的产生,还能够得到调色剂像的高转印效率。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感光体11连接电荷量控制机构16。电荷量控制机构16在调色剂像从感光体11被1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1前,提高调色剂的电荷量。通过提高调色剂的电荷量,从而1次转印前的调色剂和感光体11相互的附着力提高,由此抑制转印密合前的调色剂的移动。通过减少图像噪声的产生,能够将更高画质的图像形成在记录用纸上。
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中间转印体21连接电荷量控制机构26。电荷量控制机构26在调色剂像从中间转印体21被2次转印到记录用纸50前,提高调色剂的电荷量。通过提高调色剂的电荷量,2次转印前的调色剂和中间转印体21相互的附着力提高,由此抑制转印密合前的调色剂的移动。通过减少图像噪声的产生,能够将更高画质的图像形成在记录用纸上。
[实施方式2]
(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
参照图7~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的整体构成的图。图8是表示构成与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的分块图像形成相关的控制流程的各要素的框图。图9是表示与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的分块图像形成以及通常图像形成相关的控制流程的图。
如图7所示,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在记录用纸50上形成规定的图像。记录用纸50利用感光体11以及转印辊61,被沿搬运方向AR50搬运。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用纸50不卷绕在转印辊61的周围,而通过转印部65(详细内容后述)。在此所说的规定的图像中,包含基于由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的使用者输入的外部信号而形成的通常图像和为了抑制通常图像形成时的粒状不均的产生而由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试验性地形成的分块图像。
本实施方式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具有成像机构1以及转印机构70。
(成像机构1)
成像机构1包括显影辊2(显影剂载体)、显影液W、显影槽3、显影偏压产生装置4(像形成单元)、带电装置6以及曝光装置7。详细内容后述,但成像机构1将形成在感光体1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在显影部5使用显影液W进行显影化。通过该显影化,在感光体1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未图示)。
显影液W存积在显影槽3内。显影液W包含调色剂粒子以及载液。调色剂粒子被以规定的比例分散在载液中。显影辊2在一部分被浸渍在显影液W中的状态下,沿箭头AR2方向旋转。显影液W通过显影辊2的旋转被汲取到显影辊2的表面上。显影液W被载持到显影辊2的表面上,并且通过显影辊2的旋转向显影部5搬运。
显影辊2所载持的显影液W以显影液W的膜厚变得均匀的方式被调整。调整过膜厚的显影液W中的调色剂粒子通过显影充电器(未图示)例如带电为“正”。显影偏压产生装置4通过施加显影偏压,而在显影辊2和下述的感光体11之间形成电场。显影辊2所载持的显影液W在该电场的作用下,被移送至感光体11的表面。
(转印机构70)
转印机构70包括感光体11(像载体)、清洁刮板12、回收槽12T、转印辊61(也称为支承辊)以及转印偏压产生部64。作为感光体11,例如使用具有带正电性的非晶硅制的感光体。
感光体11被配置成与成像机构1的显影辊2对置,并且配置成与转印辊61对置。在感光体11和显影辊2之间形成显影部5。在感光体11和转印辊61之间形成转印部65。
感光体11沿箭头AR11方向旋转。显影辊2(显影部5)、转印辊61(转印部65)、清洁刮板12、带电装置6以及曝光装置7围绕感光体11沿感光体11的旋转方向按顺序配置。
感光体11的表面通过成像机构1的带电装置6而均匀带电为规定的电位。表面被均匀带电的感光体11通过成像机构1的曝光装置7进行曝光。基于规定的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未图示)形成在感光体11的表面。感光体11一边载持静电潜像,一边将静电潜像搬运到显影部5。
虽详细内容后述,但本实施方式的成像机构1的曝光装置7除了基于通常图像信息来控制曝光量、曝光范围以及曝光的时机等之外,还被控制部8(参照图8)控制。控制部8与存储器9连接。存储器9中记录有形成分块图像所需的曝光量、曝光范围以及曝光的时机等。曝光装置7通过被控制部8控制,而在感光体11的表面形成与分块图像(详细内容后述)对应的静电潜像。
在静电潜像被搬运到显影部5时,显影辊2所载持的显影液W中的调色剂粒子在由显影偏压产生装置4形成的电场的作用下,被从显影辊2的表面静电移动到感光体11的表面。此时,不仅调色剂粒子,载液也附着在感光体11的表面。形成在感光体1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作为调色剂像(或者后述的分块图像)被显影化。
感光体11一边载持形成在表面的调色剂像,一边使调色剂像向转印部65移动。未从显影辊2转移到感光体11而残留在显影辊2上的显影液W通过清洁刮板(未图示)从显影辊2的表面被刮去后,被回收。
如上所述,转印辊61配置成与感光体11对置。转印辊61沿箭头AR61方向旋转。在感光体11和转印辊61之间形成转印部65。转印偏压产生部64通过施加转印偏压,而在感光体11和转印辊61(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之间形成电场。
被感光体11载持并被搬运到转印部65的调色剂像在转印偏压产生部64所形成的电场的作用下,从感光体11的表面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未被转印而残留在感光体1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以及感光体11的表面上的污渍等通过清洁刮板12被从感光体11的表面刮取,并回收到回收槽12T内。残留在感光体11的表面的电荷通过消电灯(未图示)等被除去。
记录用纸50在转印了调色剂像后,被送到定影装置(未图示)内。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调色剂像中的调色剂粒子通过定影装置被加热以及加压。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调色剂像通过该加热以及加压,而定影到记录用纸50的表面。然后,记录用纸50通过排纸装置(未图示)被排出到外部。以上这样,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中的通常图像形成动作结束。
(转印偏压设定工序)
在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中,在记录用纸50上形成通常图像时,为了抑制产生粒状不均或者产生因其引起的图像浓度的降低,而在通常图像形成前分别将由转印偏压产生部64施加的转印偏压设定为规定的值。
如图9所示,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在实施了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70后,形成通常图像(ST30)。以下,对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70进行说明。
(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70)
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70例如在刚接通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的电源之后,在由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形成了规定张数的图像后、和/或由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形成图像后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被实施。
实施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70的时机例如被存储在成像机构1的存储器9内。控制部8判断满足了规定的条件的情况。控制部8向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的主控制部(未图示)送出用于实施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70的信号。
参照图7~图9,在实施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70时,首先,与曝光装置7连接的控制部8从存储器9读出与在感光体11上形成多个分块图像所需的曝光量、曝光范围以及曝光的时机等相关的信息。被控制部8控制的曝光装置7在感光体11上依次形成与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对应的多个静电潜像。
多个静电潜像被搬运到显影部5。通过由显影偏压产生装置4施加的显影偏压(固定值),多个静电潜像在显影部5被显影化。在感光体11的表面的比转印部15靠上游侧的部分,形成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参照图9中的工序ST11)。
多个实地分块图像通过感光体11的旋转向转印部65移动。在实地分块图像进入转印部65时,在感光体11和转印部65之间,被转印偏压产生部64施加规定的转印偏压。
被转印偏压产生部64施加的规定的转印偏压的偏压值在实地分块图像进入转印部65前,设定为比一般的图像形成所使用的偏压值低规定的值。每当实地分块图像进入转印部65,被转印偏压产生部64施加的转印偏压的偏压值就在控制部63的控制下缓缓上升(参照图9中的工序ST12)。
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分别按通过变化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而得到的多个转印偏压,在转印部65被从感光体11依次静电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参照图9中的工序ST13)。
如图7所示,在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且比转印部65靠下游侧的部分配置浓度检测单元62。浓度检测单元62基于激光的反射光(光学式的方法)检测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的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各自的浓度(参照图9中的工序ST14)。
通过浓度检测单元62检测到的多个实地分块图像各自的图像浓度信息被送到控制部63(参照图9中的工序ST15)。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中的工序ST15同样,随着使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缓缓上升,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的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也上升。控制部63基于从浓度检测单元62接受到的信息,求出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时的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R1以及范围R2(参照图5)。
在此,“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是指即使使转印偏压的偏压值上升,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的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也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情况中,包括通过感光体11的旋转而搬运到转印部65的调色剂像全部(100%)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的情况。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情况中,还包括即使使转印偏压的偏压值上升,在规定比率(取决于浓度检测的精度,为90%~99%)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记录用纸50的记录面上的状态下,图像浓度也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该规定比率的值被预先存储在与控制部63连接的存储器55(参照图8)中。
控制部63通过比较从浓度检测单元62接受的多个实地分块图像的每一个的图像浓度和存储在存储器55的规定比率,而求出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时的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R1(图像浓度(转印效率)为90%~100%的范围,即,“B1≤转印偏压的偏压值≤B3”的范围)。而且,控制部63求出实地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大致饱和时的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其他的范围R2(图像浓度(转印效率)为90%~100%的范围,即,“B4≤转印偏压的偏压值≤B6”的范围)。
然后,控制部63将通常图像形成时所使用的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设定成在范围R1以及范围R2内且在分块图像的图像浓度饱和的偏压值的绝对值以下(即,范围R1内)(参照图9中的工序ST16)。
在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70中,通过经过以上的各工序ST11~ST16,而将通常图像形成时所使用的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设定为上述的范围R1内的规定值来作为固定值。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上述实施方式1的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以及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70双方的说明,参照了图5中的范围R1。由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1次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10检测的范围R1和由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70检测的范围R1并不一定限于相同。
在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中,如上所述,实施了转印偏压设定工序ST70后,形成通常图像(ST30)。
(作用、效果)
如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说明所述那样,周期性地表现粒状的调色剂密集的部分和粒状的调色剂分散的部分的被称为所谓的“粒状不均”的现象在调色剂像的转印效率几乎达到100%后,进一步施加转印偏压的情况下产生。
这是因为若向转印部施加高转印偏压,则在位于转印部(密合部)的上游侧的空间内也形成强电场,从而转印前的调色剂像中的调色剂粒子会发生移动。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中,设定在将要产生粒状不均前的绝对值小的偏压值作为转印偏压。
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在通常图像形成时,不仅能够抑制粒状不均的产生,还能够得到调色剂像的高转印效率。由此根据湿式图像形成装置200,能够将更高画质的图像形成在记录用纸上。
(变形例)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200各具备一个成像机构1、1次转印机构10以及2次转印机构20。作为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200,也可以将成像机构1、1次转印机构10以及2次转印机构20各具备例如4个。
成像机构1、1次转印机构10以及2次转印机构20的个数根据使用的显影液的数量进行增减。在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200各具备4个成像机构1等的情况下,成像机构1例如与Y(Yellow:黄色)、M(Magenta:品红色)、C(Cyan:青色)以及K(blacK:黑色)各色对应。
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排列顺序能够适当地变更。作为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使用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以外的颜色。
虽详细说明表示了本发明,但只不过是用于例示,并不作为限定,应清楚理解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来解释。
Claims (8)
1.一种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在被转印构件(50,21)上形成图像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
该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
像载体(11),其在表面载持静电潜像;
显影液载体(2),其在表面载持将调色剂分散在载液中而成的显影液(W);
像形成单元(4),其通过上述显影液载体上所载持的上述显影液中的上述调色剂将上述静电潜像显影化,在上述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单元(34,24),其通过施加转印偏压而将形成在上述像载体上的上述调色剂像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50,21)上;和
浓度检测单元(32,22),其检测作为被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分块图像的上述调色剂像的图像浓度,
在上述像载体上形成多个上述分块图像,
多个上述分块图像分别按通过改变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而得到的多个上述转印偏压被依次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
上述浓度检测单元对被依次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多个上述分块图像各自的上述图像浓度进行测定,并且检测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R1,R2),
在上述被转印构件上形成上述图像时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被设定成在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R1)内、且在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饱和的偏压值的绝对值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浓度检测单元(32,22)通过光学的方法检测被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上述调色剂像的上述图像浓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上述被转印构件上形成上述图像时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被设定成在与被转印的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为下述图像浓度、即饱和时的上述图像浓度的90%以上100%以下的情况对应的偏压值的范围(R1)内、且在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饱和的偏压值的绝对值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转印单元将形成在上述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经由中间转印体(21)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50)上。
5.一种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设定方法用于在被转印构件(50,21)上形成图像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
上述湿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
像载体(11),其在表面载持静电潜像;
显影液载体(2),其在表面载持将调色剂分散在载液中而成的显影液(W);
像形成单元(4),其通过上述显影液载体所载持的上述显影液中的上述调色剂将上述静电潜像显影化,在上述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单元(34,24),其通过施加转印偏压而将形成在上述像载体上的上述调色剂像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50,21)上;和
浓度检测单元(32,22),其检测作为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分块图像的上述调色剂像的图像浓度,
上述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包含:
在上述像载体上形成多个上述分块图像的步骤;
将多个上述分块图像分别按通过改变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而得到的多个上述转印偏压依次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步骤;
由上述浓度检测单元对被依次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多个上述分块图像各自的上述图像浓度进行测定的步骤;
决定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R1,R2)的步骤;和
将在上述被转印构件上形成上述图像时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设定成在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大致饱和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的范围(R1)内、且在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饱和的偏压值的绝对值以下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其中,
上述浓度检测单元(32,22)通过光学的方法检测被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上的上述调色剂像的上述图像浓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其中,
在上述被转印构件上形成上述图像时的上述转印偏压的偏压值被设定成在与被转印的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为下述图像浓度、即饱和时的上述图像浓度的90%以上100%以下的情况对应的偏压值的范围(R1)内、且在上述分块图像的上述图像浓度饱和的偏压值的绝对值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其中,
上述转印单元将形成在上述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经由中间转印体(21)转印到上述被转印构件(50)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20198A JP2013080115A (ja) | 2011-10-04 | 2011-10-04 | 湿式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220198 | 2011-10-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34098A CN103034098A (zh) | 2013-04-10 |
CN103034098B true CN103034098B (zh) | 2015-08-19 |
Family
ID=47992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7129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4098B (zh) | 2011-10-04 | 2012-09-28 | 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31432B2 (zh) |
JP (1) | JP2013080115A (zh) |
CN (1) | CN10303409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65863B2 (ja) * | 2016-06-06 | 2020-10-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0599075B1 (en) * | 2019-03-25 | 2020-03-24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31501A (ja) * | 2001-10-30 | 2003-05-0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転写条件設定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JP2004117847A (ja) * | 2002-09-26 | 2004-04-15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方法 |
CN1493937A (zh) * | 2002-09-25 | 2004-05-05 | ������������ʽ����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CN1493938A (zh) * | 2002-09-27 | 2004-05-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显影装置、液体显影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89544A (ja) | 1992-04-11 | 1993-11-05 | Ricoh Co Ltd | 湿式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328398A (ja) | 1995-03-30 | 1996-12-13 | Fuji Xerox Co Ltd | 液体トナー像の静電転写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4297928B2 (ja) * | 2006-08-08 | 2009-07-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169702B2 (ja) * | 2007-12-04 | 2013-03-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93284B2 (ja) * | 2009-06-18 | 2014-01-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1
- 2011-10-04 JP JP2011220198A patent/JP2013080115A/ja active Pending
-
2012
- 2012-09-28 CN CN201210371293.5A patent/CN10303409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0-04 US US13/644,586 patent/US903143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31501A (ja) * | 2001-10-30 | 2003-05-0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転写条件設定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CN1493937A (zh) * | 2002-09-25 | 2004-05-05 | ������������ʽ����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JP2004117847A (ja) * | 2002-09-26 | 2004-04-15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方法 |
CN1493938A (zh) * | 2002-09-27 | 2004-05-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显影装置、液体显影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080115A (ja) | 2013-05-02 |
US20130084090A1 (en) | 2013-04-04 |
CN103034098A (zh) | 2013-04-10 |
US9031432B2 (en) | 2015-05-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8390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decolorizing toner | |
US756181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ontrols development conditions based on paper type | |
US20100040387A1 (en) | Wet development device, wet development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device | |
KR100512284B1 (ko) | 정전하 현상용 토너, 그 제조방법, 화상형성방법,화상형성장치 및 토너 카트리지 | |
CN102200729A (zh) | 成像设备和调色剂供应方法 | |
JP2014225000A (ja) | ケーキングを低減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
CN101148128B (zh) | 用于静电印刷制备micr支票的在线涂蜡方法 | |
CN103034098B (zh) | 湿式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偏压的设定方法 | |
CN107664932A (zh) | 显影剂、显影剂存储体、显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 |
US8147948B1 (en) | Printed article | |
JP2002082473A (ja)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静電荷像現像剤、画像形成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30016962A1 (en) | Liquid development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 |
US6066421A (en) | Color toner compositions and processes thereof | |
EP2175324A2 (en) | Printing system with toner blend | |
JP554107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51277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005377B2 (en) | Image forming device | |
JP2007240815A (ja) |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
US20080107992A1 (en) |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 |
US9026013B2 (en) |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toner charging using charge/metering blade having an adjustable nip | |
JP5557650B2 (ja) | 液体現像剤、液体現像装置及び湿式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70603A (ja) | 液体現像剤を用いる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0769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165233A (ja) | 静電荷像現像用液体現像剤キットおよび湿式電子写真方式の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17378B2 (ja) | 湿式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湿式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 Termination date: 201809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