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1096A - 自动交易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交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1096A
CN103021096A CN2012100344236A CN201210034423A CN103021096A CN 103021096 A CN103021096 A CN 103021096A CN 2012100344236 A CN2012100344236 A CN 2012100344236A CN 201210034423 A CN201210034423 A CN 201210034423A CN 103021096 A CN103021096 A CN 1030210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plate
unit
mouth
automatic trading
trad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44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1096B (zh
Inventor
西村明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21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10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10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10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Vending Devices And Auxiliary Devices For Vending Devices (AREA)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在维护时,能够避免在单元口产生间隙。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包括:第1挡板,其设置在单元口的内部,且具备与在单元的末端部形成的指避让部形状相同的凹部;第2挡板,其以与第1挡板对置的方式设置在比单元口靠内侧的位置,且具备用于封闭凹部的凸部;第1挡板动作机构,其对第1挡板总是向封闭方向施力;以及第2挡板动作机构,其对第2挡板总是向封闭方向施力,平时,第1挡板和第2挡板受到来自单元的推压而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通过解除来自单元的推压,第1挡板和第2挡板受到来自与它们分别对应的第1挡板动作机构和第2挡板动作机构的施力而向封闭方向运动。

Description

自动交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交易装置,特别是涉及在维护时将壳体内部的一个或多个单元从壳体的后表面侧抽出的后面维护型自动交易装置。
背景技术
在金融机构和流通机构中,设置有许多被称作所谓的“ATM”的自动交易装置。在自动交易装置当中,存在后面维护型的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141618号公报)。并且,“后面维护型”是指,构成为能够在维护时将壳体内部的一个或多个单元从壳体的后表面侧抽出来进行维护作业的结构的装置。此外,“维护作业”是指单元的检查作业、更换作业或调整作业等用于保持装置的状态正常的作业。
以下,参照图17和图18,对以往的后面维护型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7是示出以往的自动交易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图18是示出以往的自动交易装置的单元口周围的结构的图。图18的(a)示出了从斜下方向观察到的、单元插入时的单元口1012周围的结构。此外,图18的(b)示出了单元抽出时的单元口1012周围的结构。
如图17所示,以往的自动交易装置(以下,称作“ATM1000”)在壳体1002的前表面侧具有前面板1003、前门1004以及单元口1012、1013,此外,在后表面侧具有后门1005。
前面板1003是用于保护壳体1002的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的上部盖体。
前门1004是用于保护壳体1002的前表面侧的下部部分的下部盖体。
单元口1012、1013是用于使收纳在壳体1002的内部的单元1006的一部分(主要是其末端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开口部。
后门1005是用于保护壳体1002的后表面侧的盖体。
并且,单元口1012是从现金卡或储蓄卡(振込カ一ド)等卡介质读取信息的卡单元1006用的开口部。此外,单元口1013是用于从存折读取信息并将交易信息打印至存折的存折单元用的开口部。
维护员在维护时打开后门1005,将各种单元(例如,作为卡单元构成的单元1006)抽出至后方,来进行维护作业。此时,后面维护型的ATM1000成为敞开了设在壳体1002的前表面侧的单元口1012的状态。
因此,对于以往的ATM1000,存在下述可能性:顾客误从敞开的单元口1012的前方将卡等插入。对于以往的ATM1000,如果在该状态下维护员从后方将单元1006插入壳体1002的内部,则卡有可能破损。
因此,以往的ATM1000设置有用于堵住单元口1012的挡板1021,以防止顾客误从敞开的单元口1012的前方将卡等插入。
挡板1021的下端部被轴支承在壳体1002内部的比单元口1012靠后方的下侧的位置。因此,如图18的(a)所示,在将单元1006插入壳体1002的内部时(以下,称作“单元插入时”),由于单元1006的末端部分与挡板1021的背面抵接而推压挡板1021的背面,因此使得挡板1021向前方翻倒。其结果是,挡板1021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状态。此时,挡板1021在藏入单元1006的末端部分的底面下方的状态下从单元口1012向前方突出。
并且,在单元1006设置有用于将介质(例如,卡介质)引导至壳体1002的内部的插入排出口(在图18的(a)所示的例子中,为卡插入排出口1006a)。并且,在插入排出口的末端部分设置有指避让部。指避让部是用于避免顾客的手与插入排出口抵接而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的凹部。指避让部是为了使顾客能够容易地进行介质的插入和拔出而设置的。
在挡板1021,与插入排出口的指避让部的形状一致地设置有与插入排出口的指避让部形状相同的指避让部1022。
并且,在ATM当中,提出有在维护时堵住指避让部的结构的ATM(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182127号公报)。可是,日本特开2010-182127号公报所述的装置是利用滑板的直线运动来封闭小开口部的结构,因此,需要用于使滑板进行直线运动的复杂结构。
如前述那样,对于以往的自动交易装置,在挡板设置有与设在单元的末端部分的指避让部形状相同的指避让部,以免在平时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
可是,对于以往的自动交易装置,在将单元抽出至后方时,由于在挡板设有指避让部,因此会在单元口产生间隙。因此,在以往的自动交易装置中存在下述问题:存在顾客误将卡等从该间隙插入的可能性,从而无法完全防止卡等的误插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前述问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且在维护时能够避免在单元口产生间隙的自动交易装置。
本发明申请的发明者考虑到,通过导入下述两个技术思想中的任何一个,就能够实现前述目的。
第一个技术思想是,在维护时,通过另一个挡板来封闭挡板的指避让部,以代替在挡板设置与设在单元的末端部分的指避让部形状相同的指避让部。
第二个技术思想是,不在挡板设置指避让部,而是代之以,在平时,使挡板不突出至在单元的末端部分设置的指避让部的内部。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第1发明是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单元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单元的末端部分设置有指避让部,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单元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单元口,在维护时,所述单元口敞开,所述自动交易装置构成为具有:第1挡板,其被设置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并具有与所述指避让部形状相同的凹部;第2挡板,其以与所述第1挡板对置的方式设置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并具备用于封闭所述凹部的凸部;第1挡板动作机构,其对所述第1挡板向封闭方向施力;以及第2挡板动作机构,其对所述第2挡板向封闭方向施力,所述第1挡板和所述第2挡板中,所述第1挡板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和所述第2挡板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的总和被设定为所述单元口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以上的值,并且,在平时,所述第1挡板和所述第2挡板受到来自所述单元的推压而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通过解除来自所述单元的推压,所述第1挡板和所述第2挡板受到来自与它们分别对应的所述第1挡板动作机构和所述第2挡板动作机构的施力而向封闭方向运动。
该自动交易装置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维护时,利用另一个挡板来封闭挡板的指避让部,以代替在挡板设置与设在单元的末端部分的指避让部形状相同的指避让部。
具体而言,该自动交易装置的第1挡板具备与设在单元的末端部分的指避让部形状相同的凹部(指避让部)。因此,第1挡板在平时不会突出至单元的指避让部的内部。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成为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的结构。而且,该自动交易装置在维护时使第1挡板和第2挡板运动,以使第2挡板的凸部封闭第1挡板的凹部。因此,第1挡板和第2挡板在维护时无间隙地堵住单元口。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产生间隙。并且,在此,严格来说,“间隙”是指超过能够允许的范围的间隙(以下相同)。因此,严格来说,“无间隙”是指,只要在能够允许的范围内,也可以是存在细微间隙(例如,几mm的间隙)的状态。
此外,第2发明是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单元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单元的末端部分设置有指避让部,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单元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单元口,在维护时,所述单元口敞开,所述自动交易装置构成为具有:主挡板,其被设置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且具有与所述指避让部形状相同的凹部;副挡板,其被轴支承在所述主挡板的背面,且在所述凹部的周围向敞开方向或封闭方向运动;主挡板动作机构,其对所述主挡板朝向封闭方向施力;以及副挡板动作机构,其对所述副挡板朝向敞开方向施力,所述主挡板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被设定为与所述单元口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相等的值,并且,在平时,所述主挡板受到来自所述单元的推压而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通过解除来自所述单元的推压,所述主挡板受到来自所述主挡板动作机构的施力而向封闭方向运动,在平时,所述主挡板向敞开方向运动,由此所述副挡板受到来自所述副挡板动作机构的施力而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所述主挡板向封闭方向运动,由此所述副挡板与所述副挡板的周围的部件抵接而向封闭方向运动。
该自动交易装置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维护时,利用另一个挡板来封闭挡板的指避让部,以代替在挡板设置与设在单元的末端部分的指避让部形状相同的指避让部。
具体而言,该自动交易装置的主挡板具备作为指避让部来发挥作用的凹部。因此,主挡板在平时不会突出至单元的指避让部的内部。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成为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的结构。并且,该自动交易装置在维护时使主挡板和副挡板运动,以使副挡板封闭主挡板的凹部。因此,主挡板和副挡板在维护时无间隙地堵住单元口。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产生间隙。
此外,第3发明是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单元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单元的末端部分设置有指避让部,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单元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单元口,在维护时,所述单元口敞开,所述自动交易装置构成为具有:挡板,其被设置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且形成为矩形以堵住所述单元口;和挡板动作机构,其对所述挡板朝向封闭方向施力,所述挡板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被设定为所述单元口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以上的值,并且,所述挡板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被轴支承成:在向敞开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挡板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另一方面,在向封闭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挡板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状态或倾斜状态,对所述挡板进行轴支承的支点被设置在使所述挡板的上端部不突出至所述指避让部的内部的位置。
该自动交易装置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维护时,利用另一个挡板来封闭挡板的指避让部,以代替在挡板设置与设在单元的末端部分的指避让部形状相同的指避让部。
具体而言,该自动交易装置在下述位置设有对挡板进行轴支承的支点:在该位置,挡板的上端部不会突出至作为设在单元的末端部分的指避让部来发挥作用的凹部的内部。因此,挡板在平时不会突出至单元的指避让部的内部。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成为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的结构。并且,该自动交易装置的挡板形成为矩形以堵住单元口。因此,挡板在维护时无间隙地堵住单元口。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产生间隙。
此外,第4发明是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单元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单元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单元口,在维护时,所述单元口敞开,所述自动交易装置构成为具有:挡板,其被设置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且形成为矩形以堵住所述单元口;和挡板动作机构,其使所述挡板进行动作,所述挡板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被设定为所述单元口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以上的值,并且,所述挡板在所述单元口的附近的位置被轴支承成:在向敞开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挡板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另一方面,在向封闭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挡板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状态。
该自动交易装置为下述这样的结构:不在挡板设置指避让部,而是代之以,在平时,使挡板不突出至在单元的末端部分设置的指避让部的内部。
具体而言,该自动交易装置的挡板被轴支承在单元口附近的位置。并且,挡板在向敞开方向运动的情况下(即,在平时)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因此,挡板在平时不会突出至单元的指避让部的内部。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成为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的结构。并且,该自动交易装置的挡板形成为矩形以堵住单元口,并且在向封闭方向运动的情况下(即,在维护时)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状态或倾斜状态。因此,挡板在维护时无间隙地堵住单元口。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产生间隙。
此外,第5发明是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单元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单元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单元口,在维护时,所述单元口敞开,所述自动交易装置构成为具有:挡板,其形成为矩形以堵住所述单元口;和挡板动作机构,其用于使所述挡板与所述单元口平行地滑动。
该自动交易装置为下述这样的结构:不在挡板设置指避让部,而是代之以,在平时,使挡板不突出至在单元的末端部分设置的指避让部的内部。
具体而言,该自动交易装置的挡板与单元口平行地滑动。因此,挡板在平时不会突出至单元的指避让部的内部。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成为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的结构。并且,该自动交易装置的挡板形成为矩形以堵住单元口。因此,挡板在维护时无间隙地堵住单元口。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产生间隙。
此外,第6发明是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单元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单元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单元口,在维护时,所述单元口敞开,所述自动交易装置构成为具有:折叠型挡板,其被设置在所述单元口或所述单元口的后方,由多张挡板以能够折叠和展开的方式连结而成,且该折叠型挡板的整体形状形成为矩形以堵住所述单元口;和挡板动作机构,其在平时使所述折叠型挡板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使所述折叠型挡板向封闭方向运动。
该自动交易装置为下述这样的结构:不在挡板设置指避让部,而是代之以,在平时,使挡板不突出至在单元的末端部分设置的指避让部的内部。
具体而言,该自动交易装置的挡板作为折叠型挡板而构成。因此,挡板在平时不会突出至单元的指避让部的内部。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成为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的结构。并且,该自动交易装置的挡板的整体形状形成为矩形以堵住单元口。因此,挡板在维护时无间隙地堵住单元口。因此,该自动交易装置能够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产生间隙。
根据第1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且在维护时能够避免在单元口产生间隙的自动交易装置。
同样,根据第2发明、第3发明、第4发明、第5发明以及第6发明中的各个发明,分别能够提供一种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且在维护时能够避免在单元口产生间隙的自动交易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单元口周围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单元口周围的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单元口周围的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单元口周围的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单元口周围的结构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单元口周围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图。
图14A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14B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15A是示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15B是示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16A是示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16B是示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17是示出以往的自动交易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8是示出以往的自动交易装置的单元口周围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称作“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并且,各图只不过是以能够充分理解本发明的程度概要地示出。因此,本发明并不是仅限定于图示例。此外,在各图中,对通用的结构部件以及相同的结构部件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自动交易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以下,称作“ATM1”)是后面维护型的装置。但是,ATM1也可以是下述这样的结构:不但能够从后表面侧进行维护作业,还能够从前表面侧进行维护作业。
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0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维护时,利用另一个挡板21b来封闭挡板21a的指避让部41,以代替将与设在单元6的末端部分的指避让部(指逃げ部)17形状相同的指避让部41设置于挡板21a(参照图3和图4)。
并且,挡板机构20优选为: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在单元6被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封闭单元口12。根据这样的观点,还达到了下述这样的次要目的:对于挡板机构20,可实现利用机械机构、而不依靠马达等驱动源来自动封闭单元口12的机构。
(自动交易装置的整体结构)
以下,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ATM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ATM1在壳体2的前表面侧具有前面板3、前门4以及单元口12,此外,在后表面侧具有后门5。
前面板3是用于保护壳体2的前表面侧的上部部分的上部盖体。
前门4是用于保护壳体2的前表面侧的下部部分的下部盖体。
单元口12是用于使收纳在壳体2的内部的单元6的一部分(主要是其末端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开口部。
后门5是用于保护壳体2的后表面侧的盖体。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ATM1成为不但能够从后表面侧进行维护作业、还能够从前表面侧进行维护作业的结构。
并且,对于ATM1,在壳体2的前表面侧设置有显示操作部、卡插入排出口、存折插入排出口、纸币投入口和硬币投入口等。这些结构部件构成了用于接待顾客的待客部。对于ATM1,前面板3以保护该待客部的方式被安装在待客部上。
该前面板3在位于显示操作部、卡插入排出口、存折插入排出口、纸币投入口和硬币投入口等的部位设置有开口部。
此外,对于ATM1,在壳体2的内部收纳有多个单元6,这些单元6的一部分从设置于前面板3的单元口12突出至壳体2的外部。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卡单元6a的末端部分从被设置成用于卡单元6a的单元口(以下,称作“卡单元口12a”)突出至壳体2的外部。在此,“卡单元6a”是指用于从现金卡或储蓄卡等卡介质读取信息的单元。
此外,存折单元6b的末端部分从被设置成用于存折单元6b的单元口(以下,称作“存折单元口12b”)突出至壳体2的外部。在此,“存折单元6b”是指用于从存折读取信息并将交易信息打印至存折的单元。
维护员在将单元6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向外部抽出来进行维护的情况下,打开后门5,将单元6向后方(图1所示的箭头A1的方向)抽出。此时,ATM1的前面板3的单元口12敞开。因此,ATM1在单元口12的后方具有用于堵住单元口12的挡板机构20(参照图4)。
如图2和图4所示,挡板机构20形成为包括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的结构。并且,下挡板21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1挡板”。此外,上挡板21b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2挡板”。
(单元口周围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2~图4,对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图4分别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单元口周围的结构的图。在此,假设单元6为卡单元6a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图2示出了ATM1在卡单元6a被抽出后的状态下的结构。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存折单元6b没有被抽出,而是保持插入的状态。
此外,图3示出了在单元6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即,图1所示的后门5侧)插入于内部时(以下,称作“单元插入时”)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图3的(a)示出了从斜上方向观察到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此外,图3的(b)示出了从侧方向观察到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
此外,图4示出了在单元6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抽出至外部时(以下,称作“单元抽出时”)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图4的(a)示出了从斜上方向观察到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此外,图4的(b)示出了从正面方向观察到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
下挡板21a形成为在矩形平板的上端部设有指避让部41的结构。下挡板21a的下端部被轴支承在单元口12的下侧附近的位置。因此,如图3所示,在单元插入时,单元6的末端部分与下挡板21a的背面抵接而推压下挡板21a的背面,由此使得下挡板21a向前方翻倒。其结果是,下挡板21a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状态。此时,下挡板21a在藏入单元6的末端部分的底面下方的状态下从单元口12向前方突出。
上挡板21b形成为在矩形平板的上端部设有封闭部(凸部)42的结构。上挡板21b以与下挡板21a对置的方式设置在比单元口12靠后方的位置(参照图5的(a))。对于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构成各个挡板21a、21b的矩形平板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的总和被设定为单元口12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以上的值。上挡板21b的上端部被轴支承在单元口12的上侧附近的位置。因此,在单元插入时,单元6的末端部分与上挡板21b的背面抵接而推压上挡板21b的背面,由此使得上挡板21b向前方翻倒(被弹起(跳ね上げられる))。其结果是,上挡板21b成为隐藏在前面板3的背面的、单元口12的上侧的位置的状态。
并且,前面板3在单元口12的周围成为其上侧比下侧向前方突出的形状,以便能够将上挡板21b隐藏在其背面。此外,对于ATM1,在前面板3的背面侧安装有上保护板34(参照图5的(a)),所述上保护板34用于在挡板21a、21b封闭时堵住前面板3与上挡板21b之间的空间。
并且,单元6设置有用于将介质引导至壳体2的内部的插入排出口。并且,在插入排出口的末端部分设置有指避让部。例如,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单元6设置有用于将卡介质引导至壳体2的内部的卡插入排出口16。并且,在卡插入排出口16的末端部分设置有指避让部17。通过指避让部17,顾客的手指与卡插入排出口16不容易接触,因此,顾客能够在插入卡介质时容易地将卡介质插入至卡插入排出口16,并且,能够在返还卡介质时容易地从卡插入排出口16拔出卡介质。
在下挡板21a,与卡插入排出口16的指避让部17的形状一致地设置有与指避让部17形状相同的指避让部41(参照图3、图4的(a)以及图5),以免下挡板21a在平时从那样的卡插入排出口16的指避让部17突出。此外,在上挡板21b设有封闭部42。封闭部42是用于堵住下挡板21a的指避让部41的凸部。封闭部42形成为与下挡板21a的指避让部41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尺寸(但是,也可以是比指避让部41稍小的尺寸),以便能够堵住下挡板21a的指避让部41。
此外,如图4所示,在单元抽出时,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成为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状态,从而封闭单元口12。
(挡板机构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5,对挡板机构2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图5的(a)示出了从侧方向观察到的封闭状态的挡板机构20的结构。此外,图5的(b)示出了从背面的正面方向观察到的封闭状态的挡板机构20的结构。
在单元口12的后方安装有支架30(参照图5的(b))。支架30在两侧的下端部附近设有支点31a,在两侧的上端部附近设有支点31b。以下,在对支点31a和支点31b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将支点31a称作“第1支点31a”,将支点31b称作“第2支点31b”。第1支点31a是对下挡板21a的两侧进行轴支承的支点。另一方面,第2支点31b是对上挡板21b的两侧进行轴支承的支点。
此外,在支架30的两侧设有止动件33。止动件33是下述这样的部件:通过与下挡板21a的背面的上端部(或其周围)以及上挡板21b的背面的下端部(或其周围)抵接,使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在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状态下停止。止动件33的、与下挡板21a的背面的上端部(或其周围)以及上挡板21b的背面的下端部(或其周围)对置的部分形成为平坦的表面。
下挡板21a被弹簧32a总是向封闭方向施力。此外,上挡板21b被弹簧32b总是向封闭方向施力。
以下,对挡板机构2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单元插入时的挡板机构20的动作进行说明。
对于挡板机构20,在单元6被插入之前的阶段,如图5的(a)中实线所示,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处于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状态。
并且,对于挡板机构20,当单元6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时,单元6的末端部分与下挡板21a的背面以及上挡板21b的背面抵接。
当单元6的末端部分与下挡板21a的背面抵接时,下挡板21a从单元6受到推压。因此,如图5的(a)中虚线所示,下挡板21a在单元插入时以第1支点31a为中心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
同样,当单元6的末端部分与上挡板21b的背面抵接时,上挡板21b从单元6受到推压。因此,如图5的(a)中虚线所示,上挡板21b在单元插入时以第2支点31b为中心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
接下来,对单元抽出时的挡板机构20的动作进行说明。
对于挡板机构20,在单元6被抽出之前的阶段,如图5的(a)中虚线所示,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处于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状态。
并且,对于挡板机构20,当将单元6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向外部抽出时,单元6的末端部分从下挡板21a的背面和上挡板21b的背面离开。
由此,下挡板21a从单元6受到的推压被解除。因此,下挡板21a受到来自弹簧32a的施力而以第1支点31a为中心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立起状态。此时,如图5的(a)中实线所示,通过下挡板21a的背面与止动件33抵接,下挡板21a在立起的状态下停止。
同样,上挡板21b从单元6受到的推压被解除。因此,上挡板21b受到来自弹簧32b的施力而以第2支点31b为中心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立起状态。此时,如图5的(a)中实线所示,通过上挡板21b的背面与止动件33抵接,上挡板21b在立起的状态下停止。
这样的挡板机构20具有以下这样的特征。
(1)平时,单元6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由此,单元6对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施加朝向敞开方向的推压,另一方面,在维护时,单元6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抽出至外部,由此解除对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的推压。
(2)挡板机构20具有作为挡板动作机构的弹簧32a、32b,所述弹簧32a、32b总是对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向封闭方向施力。
(3)对于挡板机构20,在平时,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受到来自单元6的推压而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由于来自单元6的推压被解除,因此,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受到来自与它们分别对应的弹簧32a、32b的施力而向封闭方向运动。
因此,挡板机构20能够借助于机械机构来与单元6的插入动作和抽出动作联动地封闭单元口12。由此,对于挡板机构20,能够在单元6被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将单元6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自动封闭单元口12。
(4)下挡板21a具备作为指避让部41来发挥作用的凹部。因此,下挡板21a在平时不会突出至单元6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因此,挡板机构20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
此外,上挡板21b具备凸部,所述凸部作为在维护时堵住下挡板21a的凹部的封闭部42来发挥作用。因此,对于挡板机构20,在维护时,通过使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成为封闭状态来将单元口12完全封闭。因此,挡板机构20能够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12产生间隙。
(5)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分别以下述方式被轴支承在比单元口12靠后方的位置:在向敞开方向运动的情况下,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另一方面,在向封闭方向运动的情况下,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立起状态。并且,弹簧32a、32b总是朝向使与它们分别对应的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立起的方向施力。
因此,对于挡板机构20,在单元抽出时,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以从单元口12后退的方式转动,从而封闭单元口12。在此,“后退”是指从单元口12离开的方向的移动。对于挡板机构20,一旦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被封闭,则在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之间不存在间隙,因此,形成为即使怀有恶意的人欲从外部(壳体2的前表面侧)撬开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也难以将其打开的结构。由此,挡板机构20能够提高安全性。
并且,只要弹簧32a、32b的拉力是能够使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充分封闭的值,就可以设定为低至下述这样程度的值:即使顾客使卡被下挡板21a和上挡板21b夹住也不会破损。由此,挡板机构20也能够避免使卡破损。
(6)单元口12的上侧比下侧向前方突出,至少处于翻倒状态的上挡板21b被收纳在单元口12的上侧的后方。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ATM1,能够在平时不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且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12产生间隙。由此,能够高效防止顾客误将手指或卡介质等从单元口12的间隙插入。
此外,根据ATM1,由于利用机械机构、而不依靠马达等驱动源来自动开闭单元口12,因此,即使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将单元6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动封闭单元口12。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0A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维护时,利用另一个挡板121b来封闭挡板121a的指避让部141,以代替将与设在单元6的末端部分的指避让部17形状相同的指避让部141设置于挡板121a(参照图7)。
以下,参照图6对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以下,称作“ATM1A”)在单元口12具有挡板机构20A(参照图8和图9)。
挡板机构20A形成为具备主挡板121a和副挡板121b的结构。主挡板121a是以从单元口12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转动的挡板。副挡板121b是与主挡板121a的背面平行地转动的挡板。副挡板121b作为用于堵住主挡板121a的指避让部141的封闭部来发挥作用。
并且,对于前面板3A,除了辊接触面140a(参照图11的(b))外,单元口12周围的部分形成为大致平坦的表面。辊接触面140a是设在副挡板121b上的辊135所接触(抵接)的表面。辊接触面140a沿进深方向形成为圆弧状。
辊135与前面板3A的辊接触面140a以及设在前面板3A的背面的引导件139a的辊接触面140b接触(参照图11的(b))。以下,在总称辊接触面140a和辊接触面140b的情况下,称作“辊接触面140”。辊接触面140b是与辊接触面140a连续的表面,且辊接触面140b形成为平坦的表面。
(单元口周围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7~图9,对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图9分别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自动交易装置的单元口周围的结构的图。在此,假设单元6为卡单元6a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并且,虽然在图7的(a)和图8的(a)所示的例子中,副挡板121b没有从主挡板121a的外周的内侧突出至外侧,但实际上,如图11所示,副挡板121b从主挡板121a的外周的内侧突出至外侧。此外,虽然图7和图8没有示出辊135(参照图10和图11),但实际上存在辊135。
图7示出了从斜下方向观察到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图7的(a)示出了单元插入时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此外,图7的(b)示出了单元抽出时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
此外,图8示出了单元插入时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图8的(a)示出了从斜上方向观察到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此外,图8的(b)示出了从侧方向观察到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
此外,图9示出了单元抽出时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图9的(a)示出了从斜上方向观察到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此外,图9的(b)示出了从正面方向观察到的单元口12周围的结构。
如图7所示,主挡板121a形成为在矩形平板的上端部设有指避让部141的结构。指避让部141与设在单元6的末端部分的指避让部17一致,且形成为与指避让部17相同的形状。
并且,以一张主挡板121a封闭单元口12。因此,主挡板121a形成为下述形状:主挡板121a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比实施方式1的下挡板21a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长。即,对于主挡板121a,将构成主挡板121a的矩形平板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设定为与单元口12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相等的值。
主挡板121a的下端部被轴支承在单元口12的下侧附近的位置。因此,如图7的(a)和图8所示,在单元插入时,单元6的末端部分与主挡板121a的背面抵接而推压主挡板121a的背面,由此使得主挡板121a向前方翻倒。其结果是,主挡板121a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状态。此时,主挡板121a在藏入单元6的末端部分的底面下方的状态下从单元口12向前方突出。
在主挡板121a的背面设有副挡板121b。因此,对于挡板机构20A,在平时,副挡板121b被配置在主挡板121a与单元6的底面之间。
如图7的(b)所示,副挡板121b作为具有直角的角部的梯形平板而构成。在直角的角部设有转动的支点131b(参照图10的(b)),在其下方的角部设有辊135(参照图10的(b))。副挡板121b被支点131b(参照图10)轴支承在主挡板121a的指避让部141周围的位置。
并且,在主挡板121a的背面,引导件134(参照图11)被设置在指避让部141的周围。引导件134是用于沿转动方向引导副挡板121b的部件。因此,对于挡板机构20A,平时,在主挡板121a与单元6的末端部分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131(参照图7的(a)和图8的(a))。
副挡板121b在该间隙131的内部被引导件134引导,从而与主挡板121a的背面平行地转动。并且,例如,如图11所示,在主挡板121a翻倒成水平方向的情况下,副挡板121b的一部分(设有辊135(参照图10的(b))的部分)从主挡板121a的外周的内侧突出至外侧,进而从单元口12的外周的内侧突出至外侧。
如图9所示,对于主挡板121a和副挡板121b,在单元抽出时,主挡板121a在单元口12的附近成为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状态,并且,副挡板121b向堵住主挡板121a的指避让部141的方向转动,由此无间隙地堵住单元口12。
以下,参照图10和图11对挡板机构20A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10和图11分别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10示出了封闭状态的挡板机构20A的结构。图10的(a)示出了从侧方向观察到的挡板机构20A的结构。此外,图10的(b)示出了从背面的正面方向观察到的挡板机构20A的结构。
此外,图11示出了敞开状态的挡板机构20A的结构。图11的(a)示出了从背面的斜方向观察到的挡板机构20A的结构。此外,图11的(b)示出了从背面的正面方向观察到的挡板机构20A的结构。
在单元口12的后方,安装有支架130(参照图10)。在支架130两侧的下端部附近设有支点131a。以下,有时也将支点131a称作“第3支点131a”。第3支点131a是用于对主挡板121a的两侧进行轴支承的支点。
在主挡板121a的背面的上端部的角部设有支点131b。以下,有时也将支点131b称作“第4支点131b”。第4支点131b是用于对副挡板121b进行轴支承的支点。
并且,如前述那样,在主挡板121a的背面,引导件134被设置在指避让部141的周围。因此,对于挡板机构20A,平时,在主挡板121a与单元6的末端部分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131。
副挡板121b在该间隙131的内部被引导件134引导,从而与主挡板121a的背面平行地转动。并且,优选的是,引导件134可以以第4支点131b为中心设置成圆弧状。
如前述那样,副挡板121b的直角角部被支点131b轴支承为能够转动自如。副挡板121b在其直角角部的下方的角部设有辊135(参照图10的(b))。辊135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抵接部”。
副挡板121b在单元插入时受到弹簧132b(参照图10)的施力,从而以支点131b为中心向图10所示的箭头R2b方向转动。其结果是,例如,如图11的(a)所示,在主挡板121a翻倒成水平方向的情况下,副挡板121b的设有辊135的部分从主挡板121a的外周的内侧突出至外侧,进而从单元口12的外周的内侧突出至外侧。
并且,在支架130的两侧设有止动件133(参照图10的(b))。止动件133是通过与主挡板121a的背面抵接来使主挡板121a在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状态下停止的部件。止动件133的与主挡板121a的背面对置的部分形成为平坦的表面。
主挡板121a被弹簧132a总是向封闭方向施力。此外,副挡板121b被弹簧132b总是向敞开方向施力。
以下,对挡板机构20A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单元插入时的挡板机构20A的动作进行说明。
对于挡板机构20A,在单元6被插入之前的阶段,如图10所示,主挡板121a处于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状态。此外,副挡板121b处于以封闭主挡板121a的指避让部141的方式向上方向转动了的状态。
并且,对于挡板机构20A,当单元6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时,单元6的末端部分与主挡板121a的背面抵接。
当主挡板121a的背面与单元6的末端部分抵接时,挡板机构20A从单元6受到推压。由此,如图11所示,主挡板121a以支点131a为中心向箭头R2a方向(参照图10)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
此时,如图11所示,副挡板121b与主挡板121a一同以支点131a为中心向箭头R2a方向(参照图10)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此时,副挡板121b受到弹簧132b(参照图10)的施力,以支点131b为中心向箭头R2b方向(参照图10)转动。其结果是,副挡板121b的设有辊135的部分从主挡板121a的外周的内侧突出至外侧,进而从单元口12的外周的内侧突出至外侧。
接下来,对单元抽出时的挡板机构20A的动作进行说明。
对于挡板机构20A,在单元6被抽出之前的阶段,如图11的(a)所示,主挡板121a处于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状态。此外,副挡板121b处于下述状态:副挡板121b以支点131b为中心向下方向转动,从而副挡板121b的设有辊135的部分从单元口12的外周的内侧突出至外侧。
并且,对于挡板机构20A,当单元6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向外部抽出时,单元6的末端部分从主挡板121a的背面离开。
由此,主挡板121a从单元6受到的推压被解除。因此,如图10所示,主挡板121a受到来自弹簧132a的施力,以支点131a为中心向箭头RR2a方向(参照图11)转动,从而在单元口12的后方成为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立起状态。并且,通过主挡板121a的背面与止动件133抵接,主挡板121a在立起的状态下停止。
此时,如图10所示,副挡板121b与主挡板121a一同以支点131a为中心向箭头RR2a方向(参照图11)转动。此时,副挡板121b的辊135与辊接触面140接触。并且,副挡板121b被辊接触面140按压,从而以支点131b(参照图10)为中心向箭头RR2b方向(参照图11)转动。由此,副挡板121b向从主挡板121a的外周的外侧收纳至内侧的方向转动,从而成为与主挡板121a的指避让部141重合的状态。其结果是,单元口12的整个范围成为被主挡板121a和副挡板121b封闭的状态。
这样的挡板机构20A具有以下这样的特征。
(1)在平时,单元6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由此对主挡板121a施加朝向敞开方向的推压,另一方面,在维护时,单元6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抽出至外部,由此解除对主挡板121a的推压。
(2)挡板机构20A具有作为挡板动作机构的弹簧132a、132b,弹簧132a对主挡板121a总是向封闭方向施力,并且,弹簧132b对副挡板121b总是向敞开方向施力。
(3)在平时,挡板机构20A的主挡板121a受到来自单元6的推压而向敞开方向运动。因此,主挡板121a在平时处于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此外,副挡板121b在平时与主挡板121a一同处于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此时,副挡板121b从主挡板121a的外周的内侧突出至外侧,进而从单元口12的外周的内侧突出至外侧。
另一方面,在维护时,因来自单元6的推压被解除,挡板机构20A的主挡板121a受到来自弹簧132a的施力而向封闭方向运动。因此,主挡板121a在维护时成为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立起状态。此外,在维护时,辊135与辊接触面140接触,因此,副挡板121b向从主挡板121a的外周的外侧收纳至内侧的方向转动,从而成为与主挡板121a的指避让部141重合的状态。
因此,挡板机构20A能够借助机械机构来与单元6的插入动作和抽出动作联动地封闭单元口12。由此,挡板机构20A能够在单元6被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将单元6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自动封闭单元口12。
(4)主挡板121a具备作为指避让部141发挥作用的凹部。因此,主挡板121a在平时不会突出至单元6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因此,挡板机构20A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
此外,副挡板121b在维护时通过与主挡板121a的凹部重合而作为堵住主挡板121a的凹部的封闭部142来发挥作用。因此,对于挡板机构20A,在维护时通过使主挡板121a和副挡板121b成为封闭状态来完全封闭单元口12。因此,挡板机构20A能够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12产生间隙。
(5)主挡板121a以下述方式被轴支承在比单元口12靠后方的位置:在向敞开方向运动的情况下,主挡板121a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另一方面,在向封闭方向运动的情况下,主挡板121a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立起状态。并且,弹簧132a总是朝向使主挡板121a立起的方向施力。
因此,对于挡板机构20A,在单元抽出时,主挡板121a以从单元口12后退的方式转动,从而封闭单元口12。此时,副挡板121b封闭主挡板121a的指避让部141。对于挡板机构20A,一旦主挡板121a和副挡板121b被封闭,则在主挡板121a和副挡板121b之间不存在间隙,因此,形成为即使怀有恶意的人欲从外部(壳体2的前表面侧)撬开主挡板121a和副挡板121b、也难以将其打开的结构。由此,挡板机构20A能够提高安全性。
并且,只要弹簧132a的拉力是能够使主挡板121a和副挡板121b充分封闭的值,就可以设定为低至下述这样程度的值:即使顾客使卡被主挡板121a和副挡板121b夹住也不会破损。由此,挡板机构20A也能够避免使卡破损。
(6)作为用于使副挡板121b进行转动运动的机构,只要具有支点131b和弹簧132b即可,可以去掉辊135。因此,对于挡板机构20A,能够使得用于使副挡板121b进行转动运动的机构比例如日本特开2010-182127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简化。
如上述那样,根据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ATM1A,能够在平时不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且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12产生间隙。由此,能够高效防止顾客误将手指或卡介质等从单元口12的间隙插入。
此外,根据ATM1A,由于利用机械机构、而不依靠马达等驱动源来自动开闭单元口12,因此,即使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将单元6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动封闭单元口12。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10为下述这样的结构:不在挡板211设置指避让部,而是代之以,在平时,使挡板211不突出至在单元6的末端部分设置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
以下,参照图12对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10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单元插入时,挡板211从单元口12的内侧朝向单元口12翻倒成水平方向,另一方面,在单元抽出时,挡板211从单元口12朝向单元口12的内侧立起成垂直方向。
挡板211作为矩形的平板而构成。因此,挡板211的上端部呈直线状。对于挡板211,将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设定为单元口12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以上的值。挡板211的下端部被支点211a轴支承在比单元口12靠后方的下侧的位置。
支点211a的位置被设在不会使挡板211的上端部突出至单元6的指避让部17(参照图3和图7)的内部的位置。因此,支点211a被设置在从前面板3A的表面朝向后方离开下述距离的位置:所述距离是与挡板211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相等的距离或在这之上的距离。并且,挡板211在左右两侧设有柱218a,该柱218a用于张紧架设弹簧217。
挡板机构210在单元口12的后方的下侧具备下保护板212a,在单元口12的后方的上侧具备上保护板212b,在单元口12的后方的左右两侧具备侧保护板212c。
下保护板212a将前面板3A的背面与下引导件214之间封闭。并且,下引导件214是用于对单元6以能够插入与抽出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部件。
上保护板212b和侧保护板212c将前面板3A的背面与处于立起状态的挡板211之间封闭。
侧保护板212c通过支点211a轴支承挡板211。此外,侧保护板212c设置有:用于张紧架设弹簧217的柱218b;和供设置于挡板211的柱218a通过的槽216。并且,弹簧217总是朝向使挡板211立起的方向(图12的(a)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施力。
挡板211如果在单元插入时成为翻倒状态,则成为如下状态:其上端部配置在接近前面板3A的表面、或比前面板3A的表面向后方深入的位置。
此外,挡板211如果在单元抽出时成为立起状态,则成为如下状态:其上端部与单元口12的上保护板212b接近或抵接。此时,挡板211在单元口12的后方朝向从单元口12离开的方向转动。因此,挡板211向从顾客的手边离开的方向转动。因此,挡板机构210能够避免顾客的手指或卡介质被拉入壳体2的内部。
这样的挡板机构210具有以下这样的特征。
(1)在平时,单元6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由此对挡板211施加朝向敞开方向的推压,另一方面,在维护时,单元6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抽出至外部,由此解除对挡板211的推压。
(2)挡板机构210具有作为挡板动作机构的弹簧217,所述弹簧217对挡板211总是向封闭方向施力。
(3)对于挡板机构210,在平时,挡板211受到来自单元6的推压而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由于来自单元6的推压被解除,因此,挡板211受到来自弹簧217的施力而向封闭方向运动。
因此,挡板机构210能够借助于机械机构来与单元6的插入动作和抽出动作联动地封闭单元口12。由此,挡板机构210能够在单元6被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将单元6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自动封闭单元口12。
(4)挡板211被支点211a轴支承。该支点211a的位置被设在不会使挡板211的上端部突出至单元6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的位置。因此,挡板211在平时不会突出至单元6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因此,挡板机构210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
此外,挡板211作为矩形的平板而构成,其上端部呈直线状。因此,挡板211在维护时将单元口12完全封闭。因此,挡板机构210能够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12产生间隙。
(5)挡板211以下述方式被轴支承在比单元口12靠后方的位置:在向敞开方向运动的情况下,挡板211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另一方面,在向封闭方向运动的情况下,挡板211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立起状态。并且,弹簧217总是朝向使挡板211立起的方向施力。
因此,对于挡板机构210,在单元抽出时,挡板211以从单元口12后退的方式转动,从而封闭单元口12。对于这样的挡板机构210,一旦挡板211被封闭,则在与挡板211之间不存在间隙,因此,形成为即使怀有恶意的人欲从外部(壳体2的前表面侧)撬开挡板211、也难以将其打开的结构。由此,挡板机构210能够提高安全性。
并且,只要弹簧217的拉力是能够使挡板211充分封闭的值,就可以设定为低至下述这样程度的值:即使顾客使卡被挡板211夹住也不会破损。由此,挡板机构210也能够避免使卡破损。
(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变形例)
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10例如能够像以下的挡板机构220那样进行变形。以下,参照图13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变形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图。
如图13所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20的特征在于,在单元抽出时,挡板221成为斜着立起的状态。
这样的挡板机构220通过下述方式实现:使挡板221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形成得比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10的挡板211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长,或者,使从前面板3B的表面至支点211a为止的距离比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10的从前面板3A的表面至支点211a为止的距离短。
并且,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前面板3B的、与挡板221的上端部抵接的位置设有切口229。切口229是用于收纳挡板221的上端部的空间。在挡板221的上端部与上保护板222b抵接的情况下,将切口229设在上保护板222b。
对于挡板机构220,在设置有切口229的情况下,由于利用切口229使挡板221的上端部隐藏起来,因此能够防止挡板221被怀有恶意的人撬开。
如上述那样,根据具有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20的ATM,能够在平时不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且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12产生间隙。由此,能够高效防止顾客误将手指或卡介质等从单元口12的间隙插入。
此外,根据具有挡板机构220的ATM,由于利用机械机构、而不依靠马达等驱动源来自动开闭单元口12,因此,即使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将单元6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动封闭单元口12。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30为下述这样的结构:不在挡板231设置指避让部,而是代之以,在平时,使挡板231不突出至在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单元(以下,称作“单元6aa”)的末端部分设置的指避让部17(图2参照)的内部。
以下,参照图14A和图14B对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3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4A和图14B分别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30的挡板231作为矩形的平板而构成。因此,挡板231的上端部呈直线状。挡板231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被设定为与单元口12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相等的值。挡板231的下端部被支点236a(参照图14B)轴支承在单元口12的下侧的位置。
挡板机构230构成为:挡板231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10的挡板211向相反方向进行动作。即,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30构成为:在单元插入时,挡板231从单元口12朝向后方(内侧)翻倒成水平方向,另一方面,在单元抽出时,挡板231从单元口12的内侧朝向单元口12立起成垂直方向。
挡板机构230具有齿轮组232作为用于实现这样的动作的挡板动作机构。齿轮组232是下述这样的机构:通过与设在单元6aa的齿轮齿部件235的齿轮齿235a啮合来使挡板231转动。
齿轮组232包括排头齿轮232a、中间齿轮232b以及末尾齿轮232c。
排头齿轮232a是与设置于单元6aa的齿轮齿部件235的齿轮齿235a啮合的齿轮。排头齿轮232a在单元插入时或单元抽出时与齿轮齿部件235的齿轮齿235a啮合。并且,通过单元6aa移动,排头齿轮232a被齿轮齿部件235推压,从而向与单元6aa的移动方向相对应的方向旋转。
中间齿轮232b是用于将排头齿轮232a的旋转力传递至末尾齿轮232c的齿轮。
末尾齿轮232c是安装于挡板231的齿轮。
例如,在单元抽出时,如果单元6aa向箭头A1方向被抽出,则齿轮组232使挡板231向封闭方向(图14A所示的箭头方向)转动。
并且,对于挡板机构230,在单元抽出时,挡板231被封闭,此时,需要以封闭状态保持挡板231。在图14A和图14B所示的例子中,挡板机构230具备锁定机构233作为用于此目的的机构。
锁定机构233包括锁定部件233a、弹簧233b以及滑动部件233c。
锁定部件233a是下述这样的部件:其一个端部(以下,称作“前端部”)形成为钩状,通过使该前端部与排头齿轮232a卡合来锁定齿轮组232的驱动。锁定部件233a的另一个端部(以下,称作“后端部”)被柱214b轴支承。
锁定部件233a以柱214b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通过使锁定部件233a向上方向转动来锁定齿轮组232,另一方面,通过使锁定部件233a向下方向转动来解除对齿轮组232施加的锁定。
此外,锁定部件233a在中央附近具备:成为与滑动部件233c连结的连结部的支点233aa;和用于张紧架设弹簧233b的柱233ab。
弹簧233b是对锁定部件233a向排头齿轮232a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滑动部件233c是使锁定部件233a以柱214b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的部件。
滑动部件233c在与单元6aa对置的一侧的表面的上端部附近具备柱233ca。柱233ca是与设置于单元6aa的突出部234的接触面234a、234b接触的接触部。
滑动部件233c在与侧保护板236对置的一侧的表面的任意位置具备柱233cb、233cc。柱233cb、233cc是用于对滑动部件233c的滑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柱233cb、233cc被插入到设在侧保护板236上的长孔236e中。
当单元6aa移动时,滑动部件233c的柱233ca与设置于单元6aa的突出部234的接触面234a、234b接触。由此,滑动部件233c经由接触面234a、234b从单元6aa受到推压。这样,由于柱233cb、233cc被插入到设在侧保护板236上的长孔236e内,因此,滑动部件233c沿着设置长孔236e的方向(在此,为垂直方向)滑动。
侧保护板236具备柱236a和长孔236e。柱236a是用于对挡板231进行轴支承的突起部。长孔236e是用于对锁定机构233的滑动部件233c的滑动方向进行引导的引导部。长孔236e沿垂直方向设置,滑动部件233c的柱233cb、233cc被插入于长孔236e。
下引导件214包括:对排头齿轮232a或中间齿轮232b进行轴支承的柱214a;对锁定机构233的锁定部件233a进行轴支承的柱214b;以及用于张紧架设弹簧233b的柱214c。
单元6aa在与齿轮组232和锁定机构233对置的一侧具备突出部234和齿轮齿部件235。
突出部234是与锁定机构233的柱233ca接触的部位。突出部234在下表面侧具备与滑动部件233c的柱233ca接触的接触面234a、234b。接触面234a是设置在突出部234的靠近单元口12的一侧的端部(以下,称作“前端部”)附近的平坦的表面,并且该接触面234a以从前端部向后方下降的方式沿斜方向倾斜地设置。接触面234b是与接触面234a的后方连续地设置的平坦的表面,且该接触面234b沿水平方向设置。
齿轮齿部件235是设有齿轮齿235a的部件。齿轮齿235a是与排头齿轮232a啮合以驱动排头齿轮232a转动的齿轮。齿轮齿部件235以与排头齿轮232a对置的方式在单元6aa的侧面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
这样的挡板机构230具有以下这样的特征。
(1)挡板机构230以下述方式被轴支承在单元口12的下侧的附近:挡板231在向敞开方向运动的情况下,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另一方面,挡板231在向封闭方向运动的情况下,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立起状态。
(2)对于挡板机构230,在平时,与将单元6aa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的插入动作联动地使挡板231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与将单元6aa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抽出至外部的抽出动作联动地使挡板231向封闭方向运动。
作为用于实现这样的动作的挡板动作机构,挡板机构230具有齿轮组232。此外,单元6aa具备与齿轮组232的排头齿轮232a啮合的齿轮齿部件235。
因此,挡板机构230能够借助于机械机构来与单元6aa的插入动作和抽出动作联动地封闭单元口12。由此,挡板机构230能够在单元6aa被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将单元6aa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自动封闭单元口12。
(3)平时,挡板231转动至后方。因此,挡板231在平时不会突出至单元6aa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因此,挡板机构230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
此外,挡板231作为矩形的平板而构成,其上端部呈直线状。因此,挡板231在维护时将单元口12完全封闭。因此,挡板机构230能够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12产生间隙。
(4)挡板机构230具备下述这样的锁定机构233:在单元6aa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的情况下,该锁定机构233解除对齿轮组232的驱动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单元6aa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抽出至外部的情况下,该锁定机构233限制齿轮组232的驱动。
因此,对于挡板机构230,在单元抽出时,锁定机构233对齿轮组232的驱动进行限制。对于这样的挡板机构230,一旦挡板231被封闭,则齿轮组232的驱动被限制,因此,形成为即使怀有恶意的人欲从外部(壳体2的前表面侧)撬开挡板231、也难以将其打开的结构。由此,挡板机构230能够提高安全性。
如上述那样,根据具有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30的ATM,能够在平时不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且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12产生间隙。由此,能够高效防止顾客误将手指或卡介质等从单元口12的间隙插入。
此外,根据具有挡板机构230的ATM,由于利用机械机构、而不依靠马达等驱动源来自动开闭单元口12,因此,即使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将单元6aa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动封闭单元口12。
[实施方式5]
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40为下述这样的结构:不在挡板241设置指避让部,而是代之以,在平时,使挡板241不突出至在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单元(以下,称作“单元6ab”)的末端部分设置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
以下,参照图15A和图15B,对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4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5A和图15B分别是示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40的挡板241作为矩形的平板而构成。挡板241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被设定为单元口12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以上的值。挡板241被连杆机构242的第2连杆部件242b支承为能够滑动自如。
挡板机构240的挡板241作为相对于单元口12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滑动挡板而构成。即,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40的挡板241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在单元插入时,挡板241从与单元口12重合的位置滑动至与单元口12不重合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单元抽出时,挡板241从与单元口12不重合的位置滑动至与单元口12重合的位置。
作为用于实现这样的动作的挡板动作机构,挡板机构240具有连杆机构242。连杆机构242是下述这样的机构:使用多个(例如两个)连杆部件,与单元6ab的移动联动地使挡板241进行动作。
连杆机构242具备两个连杆部件242a、242b。以下,在对连杆部件242a和连杆部件242b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将连杆部件242a称作“第1连杆部件242a”,将连杆部件242b称作“第2连杆部件242b”。
第1连杆部件242a是下端部被支点245a轴支承的部件,该支点245a设于支承部245。并且,支承部245被设在前面板3A的背面的单元口12的下侧。
在单元插入时,第1连杆部件242a的上端部以接触部242aa与设于单元6ab的接触部件243的接触面243a接触,并沿着接触面243a滑动。
第1连杆部件242a利用柱247a来张紧架设弹簧246。弹簧246的一个端部张紧架设在第1连杆部件242a的柱247a上,弹簧246的另一个端部张紧架设在设于下引导部244的柱247b上。弹簧246对第1连杆部件242a向下方向(图15A的(c)所示的箭头R3a方向)施力。
此外,通过支点245c将第1连杆部件242a的中央附近与第2连杆部件242b转动自如地连结。通过支点245b将该第2连杆部件242b的上端部转动自如地连结在挡板241的上端部附近,通过支点245c将该第2连杆部件242b的下端部转动自如地连结在第1连杆部件242a的中央附近。第2连杆部件242b的支点245b向外侧突出,并且被插入到设在侧保护板248上的长孔248a内。
并且,侧保护板248是设置在单元口12的后方的两侧的部件。长孔248a在侧保护板248的靠单元口12侧的表面沿垂直方向设置。长孔248a作为对挡板241的滑动方向进行引导的引导部来发挥作用。在长孔248a内插入有:第2连杆部件242b的支点245b;和设在挡板241的侧面的下端部附近的柱241a。
单元6ab具备接触部件243。接触部件243是与第1连杆部件242a的接触部242aa接触的部件。接触部件243以从单元6ab朝向与连杆机构242对置的一侧突出的方式设置。
接触部件243具备与第1连杆部件242a的接触部242aa接触的接触面243a。接触面243a是设置在接触部件243的与第1连杆部件242a的接触部242aa相接触的位置的平坦表面,且该接触面243a沿垂直方向设置。
以下,对挡板机构24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单元插入时的挡板机构240的动作进行说明。
对于挡板机构240,在单元6ab被插入之前的阶段,如图15A的(c)所示,接触部件243处于被配置在远离单元口12的位置的状态。
并且,图15A的(b)所示,对于挡板机构240,当单元6ab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时,单元6ab的接触部件243前进。在此,“前进”是指朝向接近单元口12的方向的移动。
当单元6ab的接触部件243前进时,接触部件243以接触面243a与第1连杆部件242a的接触部242aa接触,并将第1连杆部件242a向前方推压。因此,第1连杆部件242a以支点245a为中心向上方向转动。
此时,第1连杆部件242a将第2连杆部件242b向前方推压。由此,第2连杆部件242b向前方移动,其结果是,将挡板241向上方向推压。
此时,由于支点245b和柱241a插入在侧保护板248的长孔248a中,因此,挡板241沿着长孔248a向上方向滑动。其结果是,挡板241使单元口12敞开。
接下来,对单元抽出时的挡板机构240的动作进行说明。
对于挡板机构240,在单元6ab被抽出之前的阶段,如图15A的(b)所示,接触部件243处于被配置在靠近单元口12的位置的状态。
并且,如图15A的(c)所示,对于挡板机构240,当单元6ab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向外部抽出时,单元6ab的接触部件243后退。
此时,弹簧246对第1连杆部件242a朝向下方向施力。因此,第1连杆部件242a随着单元6ab的接触部件243的后退而以支点245a为中心向下方向转动。
此时,第2连杆部件242b被第1连杆部件242a牵拉而向后方移动,其结果是,将挡板241向下方向牵拉。由于支点245b和柱241a被插入在侧保护板248的长孔248a内,因此,挡板241沿着长孔248a向下方向滑动。其结果是,挡板241将单元口12封闭。
这样的挡板机构240具有以下这样的特征。
(1)对于挡板机构240,挡板241在向敞开方向运动的情况下,滑动移动至与单元口12不重合的位置,另一方面,挡板241在向封闭方向运动的情况下,滑动移动至与单元口12重合的位置。
(2)对于挡板机构240,在平时,与将单元6ab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的插入动作联动地使挡板241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与将单元6ab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抽出至外部的抽出动作联动地使挡板241向封闭方向运动。
作为用于实现这样的动作的挡板动作机构,挡板机构240具有连杆机构242。此外,单元6ab具备接触部件243。
因此,挡板机构240能够借助于机械机构来与单元6ab的插入动作和抽出动作联动地封闭单元口12。由此,挡板机构240能够在单元6ab被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将单元6ab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自动封闭单元口12。
(3)挡板241在平时滑动移动至与单元口12不重合的位置。因此,挡板241在平时不会突出至单元6ab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因此,挡板机构240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
此外,挡板241作为矩形的平板而构成。因此,挡板241在维护时将单元口12完全封闭。因此,挡板机构240能够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12产生间隙。
如上述那样,根据具有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40的ATM,能够在平时不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且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12产生间隙。由此,能够高效防止顾客误将手指或卡介质等从单元口12的间隙插入。
此外,根据具有挡板机构240的ATM,由于利用机械机构、而不依靠马达等驱动源来自动开闭单元口12,因此,即使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将单元6ab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动封闭单元口12。
[实施方式6]
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50为下述这样的结构:不在挡板251设置指避让部,而是代之以,在平时,使挡板251不突出至在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单元(以下,称作“单元6ac”)的末端部分设置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
以下,参照图16A和图16B对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5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6A和图16B分别是示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挡板机构的结构的图。
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50的挡板251作为将多张(例如两张)挡板转动自如地连结并折叠而成的折叠型挡板而构成。即,挡板251是将两张挡板251a、251b转动自如地连结而形成的结构。
挡板251a是设在下侧的挡板。挡板251b是设在上侧的挡板。以下,在对挡板251a和挡板251b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将挡板251a称作“下挡板251a”,将挡板251b称作“上挡板251b”。
下挡板251a和上挡板251b分别作为矩形的平板而构成。因此,挡板251在展开时的整体形状形成为矩形。下挡板251a和上挡板251b被连结支点251c连结成能够转动自如。
对于挡板251,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下挡板251a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和上挡板251b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的总和)被设定为单元口12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以上的值。
但是,在挡板251被折叠后的情况下,需要使下挡板251a和上挡板251b不突出至单元6ac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因此,对于挡板251,以使处于折叠状态下的下挡板251a和上挡板251b不突出至单元6ac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的方式来设定长度较短的挡板(在图16A和图16B所示的例子中为下挡板251a)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和对下挡板251a进行轴支承的位置(图16B所示的支点251aa的位置)。
对于挡板251,在单元插入时,下挡板251a和上挡板251b成为被折叠的状态以使单元口12敞开,另一方面,在单元抽出时,下挡板251a和上挡板251b成为被展开的状态以使单元口12封闭。
作为用于实现这样的动作的挡板动作机构,挡板机构250具有连杆机构252。连杆机构252是下述这样的机构:使用多个(例如两个)连杆部件,与单元6ac的移动联动地使挡板251进行动作。
连杆机构252具备两个连杆部件252a、252b。以下,在对连杆部件252a和连杆部件252b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将连杆部件252a称作“第3连杆部件252a”,将连杆部件252b称作“第4连杆部件252b”。
并且,挡板机构250的挡板251被轴支承在单元口12的下侧。并且,需要使挡板机构250以下述方式进行动作:在单元插入时,将挡板251折叠起来,此外,在单元抽出时,将挡板251展开。
因此,挡板机构250与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40不同,需要使第3连杆部件252a向与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40的第1连杆部件242a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因此,挡板机构250成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具备滑动部件301和齿轮321等部件,并且,在单元6ac具备突出部311。
前面板3Aa在单元口12设有框架部件401(参照图16B)。框架部件401是用于支承挡板251的部件。此外,前面板3Aa在背面设有支承部255,该支承部255用于对第3连杆部件252a进行轴支承。
第3连杆部件252a是下端部被设在支承部255的支点255a轴支承的部件。在单元插入时,第3连杆部件252a的上端部以接触部252aa与接触部件301的接触部303的接触面303a接触,并沿着接触面303a滑动。
此外,第3连杆部件252a通过柱257a来张紧架设弹簧256。弹簧256的一个端部被张紧架设在第3连杆部件252a的柱257a上,弹簧256的另一个端部被张紧架设在设于下引导部254的柱257b上。弹簧256对第3连杆部件252a向下方向施力。
通过支点255c将第3连杆部件252a的中央附近与第4连杆部件252b连结成能够转动自如。通过支点255b将该第4连杆部件252b的上端部转动自如地连结在挡板251的上端部附近,通过支点255c将该第4连杆部件252b的下端部转动自如地连结在第3连杆部件252a的中央附近。第4连杆部件252b的支点255b向外侧突出,并插入到设于框架部件401的长孔401a内。
并且,框架部件401是被设置在单元口12的部件。框架部件401的长孔401a在框架部件401的靠单元口12侧的表面沿垂直方向设置。长孔401a作为对挡板251的滑动方向进行引导的引导部来发挥作用。长孔401a内插入有设在上挡板251b的侧面的柱251ba。
柱251ba的位置是,使从连结支点251c至柱251ba为止的距离、与从连结支点251c至柱251aa为止的距离(从下挡板251a的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距离)大致相等的位置。
在图16B所示的例子中,框架部件401在与上挡板251b的上端部抵接的位置设有切口3Ab。切口3Ab是用于收纳上挡板251b的上端部的空间。对于挡板机构250,在设置有切口3Ab的情况下,由于利用切口3Ab使上挡板251b的上端部隐藏起来,因此能够防止挡板251被怀有恶意的人撬开。
挡板机构250中,支承部件501被设在框架部件401的周围。支承部件501通过设在预定位置的支点321a将齿轮321轴支承成能够转动自如,并且,支承部件501将滑动部件301支承成能够滑动自如。
齿轮321与单元6ac的突出部311的齿轮齿311a和滑动部件301的齿轮齿302a这两者啮合。通过使齿轮321与突出部311的齿轮齿311a和滑动部件301的齿轮齿302a这两者啮合,能够使滑动部件301向与单元6ac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
滑动部件301在与齿轮321对置的位置具备齿轮齿,以便与齿轮321啮合。此外,滑动部件301具备接触部303,以便与第3连杆部件252a的接触部252aa接触。
接触部303以从滑动部件301朝向与连杆机构252对置的一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接触部303具备与第3连杆部件252a的接触部252aa接触的接触面303a。接触面303a是设置在接触部303的与第3连杆部件252a的接触部252aa相接触的位置的平坦表面,且该接触面303a沿垂直方向设置。
此外,在滑动部件301与支承部件501之间张紧架设有弹簧502。弹簧502对滑动部件301朝向单元口12施力。弹簧502的张力被设定为比弹簧256的张力强的值,以便能够使挡板251、连杆机构252以及滑动部件301向挡板251的封闭方向充分移动。
单元6ac具备突出部311。突出部311在与齿轮321对置的位置具备齿轮齿,以便与齿轮321啮合。
以下,对挡板机构25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单元插入时的挡板机构250的动作进行说明。
对于挡板机构250,在单元6ac被插入之前的阶段,如图16A的(c)所示,滑动部件301处于被弹簧502施力而配置在靠近单元口12的位置的状态。此时,滑动部件301处于齿轮齿302a与齿轮321相啮合的状态。
并且,如图16A的(b)所示,对于挡板机构250,当单元6ac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时,单元6ac的突出部311前进。
当单元6ac的突出部311前进时,齿轮齿311a与齿轮321啮合,其结果是,使齿轮321旋转。此时,由于齿轮齿302a与齿轮321相啮合,因此滑动部件301朝向后退方向滑动。
此时,弹簧256对第3连杆部件252a向下方向施力。因此,第3连杆部件252a随着滑动部件301朝向后退方向的滑动而以支点255a为中心向下方向(附图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此时,第4连杆部件252b被第3连杆部件252a牵拉而向后方移动,其结果是,将上挡板251b向下方向牵拉。由于柱251ba被插入在框架部件401的长孔401a内,因此,上挡板251b沿长孔401a向下方向移动。其结果是,挡板251成为被折叠的状态而使得单元口12敞开。
接下来,对单元抽出时的挡板机构250的动作进行说明。
对于挡板机构250,在单元6ac被抽出之前的阶段,如图16A的(b)所示,滑动部件301处在位于远离单元口12的位置的状态。此外,单元6ac的突出部311处于下述状态:齿轮齿311a在突出部311的后端附近与齿轮321啮合。
并且,如图16A的(c)所示,对于挡板机构250,当单元6ac被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向外部抽出时,单元6ac的突出部311后退。
当单元6ac的突出部311后退时,由于齿轮齿311a与齿轮321啮合,因此使得齿轮321旋转。此时,由于齿轮齿302a与齿轮321啮合,因此滑动部件301沿前进方向滑动。
当滑动部件301前进时,滑动部件301以接触部303的接触面303a与第3连杆部件252a的接触部252aa接触,从而将第3连杆部件252a向前方推压。因此,第3连杆部件252a以支点255a为中心向上方向(附图逆时针方向)转动。
此时,第3连杆部件252a将第4连杆部件252b向前方推压。由此,第4连杆部件252b向前方移动,其结果是,将上挡板251b向上方向推压。
此时,由于柱251aa被插入在框架部件401的长孔401a内,因此上挡板251b沿长孔401a向上方向移动。其结果是,挡板251将单元口12封闭。
这样的挡板机构250具有以下这样的特征。
(1)对于挡板机构250的挡板251,在向敞开方向运动的情况下,下挡板251a和上挡板251b以连结支点251c为中心被折叠,另一方面,在向封闭方向运动的情况下,下挡板251a和上挡板251b被展开。
(2)对于挡板机构250,在平时,与将单元6ac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的插入动作联动地使挡板251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与将单元6ac从壳体2的后表面侧抽出至外部的抽出动作联动地使挡板251向封闭方向运动。
作为用于实现这样的动作的挡板动作机构,挡板机构250具有连杆机构252、齿轮321、滑动部件301以及齿轮齿部件302等。此外,单元6ac具备突出部311。
因此,挡板机构250能够借助于机械机构来与单元6ac的插入动作和抽出动作联动地封闭单元口12。由此,挡板机构250能够在单元6ac被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将单元6ac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自动封闭单元口12。
(3)对于挡板251,在平时,下挡板251a和上挡板251b以连结支点251c为中心被折叠起来。此时,对于挡板251,以使处于折叠状态下的下挡板251a和上挡板251b不突出至单元6ac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的方式来设定长度较短的挡板(在图16A和图16B所示的例子中为下挡板251a)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和对下挡板251a进行轴支承的位置(图16B所示的支点251aa的位置)。因此,挡板251在平时不会突出至单元6ac的指避让部17的内部。因此,挡板机构250在平时不会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
此外,挡板251在展开时的整体形状形成为矩形。因此,挡板251在维护时将单元口12完全封闭。因此,挡板机构250能够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12产生间隙。
如上述那样,根据具有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挡板机构250的ATM,能够在平时不阻碍介质的插入和拔出,且在维护时避免在单元口12产生间隙。由此,能够高效防止顾客误将手指或卡介质等从单元口12的间隙插入。
此外,根据具有挡板机构250的ATM,由于利用机械机构、而不依靠马达等驱动源来自动开闭单元口12,因此,即使在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将单元6ac抽出至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动封闭单元口12。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或变形。
例如,在实施方式4中,将挡板机构230作为下述结构进行了说明:使用齿轮组232,与单元6aa的插入动作和抽出动作联动地开闭挡板231。可是,只要挡板机构230是与单元6aa的插入动作和抽出动作联动地使挡板231同样开闭的机构,可以使用任何机构来代替齿轮组232。
此外,例如,在实施方式5中,将挡板机构240作为下述结构进行了说明:使用连杆机构242,与单元6ab的插入动作和抽出动作联动地开闭挡板241。可是,只要挡板机构240是与单元6ab的插入动作和抽出动作联动地使挡板241同样开闭的机构,可以使用任何机构来代替连杆机构242。
此外,例如,在实施方式6中,将挡板机构250作为下述结构进行了说明:使用连杆机构252、滑动部件301、齿轮321等机构,与单元6ac的插入动作和抽出动作联动地开闭挡板251。可是,只要挡板机构250是与单元6ac的插入动作和抽出动作联动地使挡板251同样开闭的机构,可以使用任何机构来代替这些机构。

Claims (16)

1.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单元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单元的末端部分设置有指避让部,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单元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单元口,在维护时,所述单元口敞开,
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有:
第1挡板,其被设置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并具有与所述指避让部形状相同的凹部;
第2挡板,其以与所述第1挡板对置的方式设置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并具备用于封闭所述凹部的凸部;
第1挡板动作机构,其对所述第1挡板向封闭方向施力;以及
第2挡板动作机构,其对所述第2挡板向封闭方向施力,
所述第1挡板和所述第2挡板中,
所述第1挡板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和所述第2挡板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的总和被设定为所述单元口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以上的值,并且,
在平时,所述第1挡板和所述第2挡板受到来自所述单元的推压而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通过解除来自所述单元的推压,所述第1挡板和所述第2挡板受到来自与它们分别对应的所述第1挡板动作机构和所述第2挡板动作机构的施力而向封闭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第1挡板和所述第2挡板分别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被轴支承成:在向敞开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第1挡板和所述第2挡板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另一方面,在向封闭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第1挡板和所述第2挡板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立起状态,
所述第1挡板动作机构和所述第2挡板动作机构朝向使与它们分别对应的所述第1挡板和所述第2挡板立起的方向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第2挡板被设置在比所述第1挡板靠上侧的位置,
所述单元口的上侧比下侧向前方突出,至少处于所述翻倒状态的所述第2挡板被收纳在所述单元口的上侧的后方。
4.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单元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单元的末端部分设置有指避让部,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单元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单元口,在维护时,所述单元口敞开,
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有:
主挡板,其被设置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且具有与所述指避让部形状相同的凹部;
副挡板,其被轴支承在所述主挡板的背面,且在所述凹部的周围向敞开方向或封闭方向运动;
主挡板动作机构,其对所述主挡板朝向封闭方向施力;以及
副挡板动作机构,其对所述副挡板朝向敞开方向施力,
所述主挡板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被设定为与所述单元口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相等的值,并且,在平时,所述主挡板受到来自所述单元的推压而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通过解除来自所述单元的推压,所述主挡板受到来自所述主挡板动作机构的施力而向封闭方向运动,
在平时,所述主挡板向敞开方向运动,由此所述副挡板受到来自所述副挡板动作机构的施力而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所述主挡板向封闭方向运动,由此所述副挡板与所述副挡板的周围的部件抵接而向封闭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主挡板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被轴支承成:在向敞开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主挡板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另一方面,在向封闭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主挡板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成垂直方向的立起状态,
所述主挡板动作机构朝向使所述主挡板立起的方向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副挡板具备抵接部,在所述副挡板向敞开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抵接部突出至比所述主挡板的外周靠外侧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所述副挡板向封闭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单元口的周围的壁面抵接,从而从所述壁面受到将所述副挡板向所述单元口的外周的内侧方向压下的推压。
7.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单元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单元的末端部分设置有指避让部,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单元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单元口,在维护时,所述单元口敞开,
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有:
挡板,其被设置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且形成为矩形以堵住所述单元口;和
挡板动作机构,其对所述挡板朝向封闭方向施力,
所述挡板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被设定为所述单元口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以上的值,并且,所述挡板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被轴支承成:在向敞开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挡板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另一方面,在向封闭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挡板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状态或倾斜状态,
对所述挡板进行轴支承的支点被设置在使所述挡板的上端部不突出至所述指避让部的内部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挡板动作机构朝向使所述挡板立起的方向施力,
在平时,所述挡板受到来自所述单元的推压而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通过解除来自所述单元的推压,所述挡板受到来自所述挡板动作机构的施力而向封闭方向运动。
9.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单元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单元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单元口,在维护时,所述单元口敞开,
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有:
挡板,其被设置在比所述单元口靠后方的位置,且形成为矩形以堵住所述单元口;和
挡板动作机构,其使所述挡板进行动作,
所述挡板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被设定为所述单元口的从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的长度以上的值,并且,所述挡板在所述单元口的附近的位置被轴支承成:在向敞开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挡板向后方转动,从而成为翻倒成水平方向的翻倒状态,另一方面,在向封闭方向运动了的情况下,所述挡板向前方转动,从而成为立起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在平时,所述挡板动作机构与将所述单元从所述壳体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的插入动作联动地、使所述挡板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所述挡板动作机构与将所述单元从所述壳体的后表面侧抽出至外部的抽出动作联动地、使所述挡板向封闭方向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挡板动作机构具备齿轮组,在将所述单元从所述壳体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的情况下,所述齿轮组对所述挡板朝向使其翻倒的方向进行驱动,另一方面,在将所述单元从所述壳体的后表面侧抽出至外部的情况下,所述齿轮组对所述挡板朝向使其立起的方向进行驱动,
所述单元具备与所述齿轮组的齿轮啮合的齿轮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挡板动作机构还具备锁定机构,在将所述单元从所述壳体的后表面侧插入到内部的情况下,所述锁定机构解除对所述齿轮组的驱动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将所述单元从所述壳体的后表面侧抽出至外部的情况下,所述锁定机构对所述齿轮组的驱动进行限制。
13.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单元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单元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单元口,在维护时,所述单元口敞开,
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有:
挡板,其形成为矩形以堵住所述单元口;和
挡板动作机构,其用于使所述挡板与所述单元口平行地滑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挡板动作机构由连杆机构构成,在平时,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单元的所述插入动作联动地使所述挡板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单元的所述抽出动作联动地使所述挡板向封闭方向运动。
15.一种自动交易装置,其中,单元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单元的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单元口,在维护时,所述单元口敞开,
所述自动交易装置具有:
折叠型挡板,其被设置在所述单元口或所述单元口的后方,由多张挡板以能够折叠和展开的方式连结而成,且该折叠型挡板的整体形状形成为矩形以堵住所述单元口;和
挡板动作机构,其在平时使所述折叠型挡板向敞开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使所述折叠型挡板向封闭方向运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动交易装置,其中,
所述挡板动作机构由连杆机构构成,在平时,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单元的所述插入动作联动地使所述挡板朝向折叠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在维护时,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单元的所述抽出动作联动地使所述挡板朝向展开方向运动。
CN201210034423.6A 2011-09-22 2012-02-15 自动交易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10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7960 2011-09-22
JP2011207960A JP5365672B2 (ja) 2011-09-22 2011-09-22 自動取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1096A true CN103021096A (zh) 2013-04-03
CN103021096B CN103021096B (zh) 2015-03-11

Family

ID=47969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442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1096B (zh) 2011-09-22 2012-02-15 自动交易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65672B2 (zh)
CN (1) CN1030210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1260A (zh) * 2014-07-30 2016-02-10 恒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自助金融服务设备上的读卡插口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50978A (en) * 1982-08-04 1984-05-29 Diebold Incorporated Apparatus for retrieving paper money bills presented but not picked up at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bill delivery station
JP2005141618A (ja) * 2003-11-10 2005-06-02 Hitachi Omron Terminal Solutions Corp シャッタ構造
JP2010182127A (ja) * 2009-02-06 2010-08-19 Hitachi Omron Terminal Solutions Corp 自動取引装置
CN102160094A (zh) * 2009-06-30 2011-08-17 富士通先端科技株式会社 现金自动交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9497Y2 (zh) * 1976-08-26 1980-09-16
JPS54160198U (zh) * 1978-04-28 1979-11-08
JPS57151652U (zh) * 1981-03-18 1982-09-22
JPH0449732Y2 (zh) * 1985-09-09 1992-11-24
JPH0717745Y2 (ja) * 1986-07-25 1995-04-26 日立電子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紙幣入金用金庫
JPH0827857B2 (ja) * 1987-04-30 1996-03-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開口部のシャッター構造
JP2759191B2 (ja) * 1988-09-16 1998-05-28 エヌシーアール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自動取引機のシヤツタ装置
JP2001067514A (ja) * 1999-08-31 2001-03-16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磁気カード取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50978A (en) * 1982-08-04 1984-05-29 Diebold Incorporated Apparatus for retrieving paper money bills presented but not picked up at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bill delivery station
JP2005141618A (ja) * 2003-11-10 2005-06-02 Hitachi Omron Terminal Solutions Corp シャッタ構造
JP2010182127A (ja) * 2009-02-06 2010-08-19 Hitachi Omron Terminal Solutions Corp 自動取引装置
CN102160094A (zh) * 2009-06-30 2011-08-17 富士通先端科技株式会社 现金自动交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1096B (zh) 2015-03-11
JP2013069162A (ja) 2013-04-18
JP5365672B2 (ja) 2013-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30308B (zh) 闸门开闭装置
JP5043149B2 (ja) 遊技機
RU2613862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заслонкой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выполнения транзакций с носителями
CN101859577A (zh) 光盘装置
CN102903174A (zh) 纸张类处理装置
KR101078279B1 (ko) 지엽류 취급 장치
CN103021096A (zh) 自动交易装置
CN102667896A (zh) 显示装置
JPH0283794A (ja) 自動取引機のシヤツタ装置
JP6521016B2 (ja) 遊技機
JP2012238181A (ja) シャッタ機構
ES2397753T3 (es) Casete para efectos
CN103295316B (zh) 纸页类输送装置和纸页类处理装置
JP5963244B2 (ja) ライブラリ装置及びライブラリ装置におけるマガジン開閉検出方法
JP5459430B2 (ja) 自動取引装置
KR20180033695A (ko) 카세트 모듈
KR101008544B1 (ko) 전시용 전면 전진 슬라이드 진열장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가이드 장치
JP2014099179A (ja) 自動取引装置
CN102855515B (zh) 全息渐变识别卡
JP5121044B2 (ja) 電子機器の着脱装置
JPH10503316A (ja) 記憶媒体の保持手段を具える装置
US7685611B2 (en) Disk device, disk-transporting device, and disk-loading device
CN108622683A (zh) 罩体、介质收容盒
CN102708395B (zh) 立体防伪ic卡
JP2012174004A (ja) 紙幣識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Termination date: 202202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