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3049A - 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多层层叠体 - Google Patents

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多层层叠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3049A
CN103003049A CN2011800365397A CN201180036539A CN103003049A CN 103003049 A CN103003049 A CN 103003049A CN 2011800365397 A CN2011800365397 A CN 2011800365397A CN 201180036539 A CN201180036539 A CN 201180036539A CN 103003049 A CN103003049 A CN 1030030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aminated flow
flow
stream
lamin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65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3049B (zh
Inventor
金井诗门
善当利行
富山浩太
中田博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rar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rar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rar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rar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03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30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30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30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16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 B29C48/18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the components be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16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 B29C48/18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the components being layers
    • B29C48/21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the components being layers the layers being joined at their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7Flat, e.g. panels
    • B29C48/08Flat, e.g. panels flexible, e.g.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16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 B29C48/18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the components being layers
    • B29C48/19Articl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mponents, e.g. co-extruded layers the components being layers the layers being joined at their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0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6Means for plasticising or homogeni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or forcing it through the nozzle or die
    • B29C48/50Details of extruders
    • B29C48/695Flow dividers, e.g. breaker plates
    • B29C48/70Flow dividers, e.g. breaker plates comprising means for dividing, distributing and recombining melt flows
    • B29C48/71Flow dividers, e.g. breaker plates comprising means for dividing, distributing and recombining melt flows for layer multipl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8/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xtrusion moulding
    • B29C2948/92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8/92009Measured parameter
    • B29C2948/92085Velocity
    • B29C2948/92104Flow or feed r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8/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xtrusion moulding
    • B29C2948/92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8/92009Measured parameter
    • B29C2948/92114Dimensions
    • B29C2948/92152Thick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8/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xtrusion moulding
    • B29C2948/92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8/92009Measured parameter
    • B29C2948/92114Dimensions
    • B29C2948/92171Distortion, shrinkage, dilatation, swell or warp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8/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xtrusion moulding
    • B29C2948/92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8/92323Location or phase of measurement
    • B29C2948/92447Moulded art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8/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xtrusion moulding
    • B29C2948/92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8/92504Controlled parameter
    • B29C2948/9258Velocity
    • B29C2948/926Flow or feed r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8/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xtrusion moulding
    • B29C2948/92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8/92819Location or phase of control
    • B29C2948/92857Extrusion unit
    • B29C2948/92904Die; Nozzle zo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7Flat, e.g.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0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 B29C48/304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together components, e.g. melts within the di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0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 B29C48/305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having a wide opening, e.g. for forming sheets
    • B29C48/307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having a wide opening, e.g. for forming she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together components, e.g. melts within the di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6Means for plasticising or homogeni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or forcing it through the nozzle or die
    • B29C48/49Means for plasticising or homogeni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or forcing it through the nozzle or die using two or more extruders to feed one die or nozzle
    • B29C48/495Feed-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6Means for plasticising or homogeni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or forcing it through the nozzle or die
    • B29C48/50Details of extruders
    • B29C48/695Flow dividers, e.g. breaker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6Means for plasticising or homogeni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or forcing it through the nozzle or die
    • B29C48/50Details of extruders
    • B29C48/695Flow dividers, e.g. breaker plates
    • B29C48/70Flow dividers, e.g. breaker plates comprising means for dividing, distributing and recombining melt flo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7/00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29L2007/008Wide strips, e.g. films,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9/00Layered pro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11/00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pris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17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sheet or component perpendicular to plane of web or she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具有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并将分割后的层叠流向流动方向向反方向引导、接着将两者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引导而令其在左右方向上邻接地再配置而合流的工序1(L流路);和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并将分割后的层叠流向流动方向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引导、接着将两者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引导而令其在左右方向上邻接地再配置而合流的工序2(R流路),将工序1(L流路)及工序1(R流路)以该顺序交互地反复进行至少3工序以上。由此,能够抑制两端部的层的消失,抑制层的厚度不均或纵配列的散乱,制造均一性更优异的多层层叠体。

Description

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多层层叠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具有熔融流动性和硬化性的高分子材料构成的多层层叠体、其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以液晶显示器的偏光板保护薄膜、光学补偿薄膜等利用了光的控制的光学薄膜为中心,此外,进行向以提高屏蔽性能为目的的组装的高功能性薄膜用途的扩展。
例如,如果将折射率高的层和低的层交互地多层层叠,则借助这些层间的光干涉,成为选择地反射或者透过特定波长的光的光学干涉薄膜。这样的层叠薄膜中,通过令选择地反射或者透过的光的波长区域为可视光区域,例如向反射型的偏光板及发色薄膜、具有金属光泽的薄膜、或者反射镜薄膜等的用途扩展。进而,如果选择地切断近红外,则也能够用作隔断日照用的窗户贴付用薄膜,对于多层层叠薄膜,今后期望向多种用途扩展。
上述的多层层叠薄膜利用多层挤压成形技术而通过在薄膜的厚度方向上横层叠化而形成(专利文献1、2)。该多层挤压成形技术为,令各种的热可塑性材料从各挤压成形机向多层歧管模、多层进料模块、以及薄膜模通过,令各自的流动在进料模块中融合,然后层叠而进入模中,形成层叠体。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段落〔0010〕中记载了下述内容:将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材料的各自的重叠层构成的第1流动分割而变为多个支流,这些支流被再次定向、并且被再次定位,分别地对称地扩张以及收缩,独立地调节对各支流的流动的阻力,该支流再次合流为重叠状态,形成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材料的非常多的各自的重叠层以既定的比例或者其他的分布状态分配的第2流动。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使用具有下述构造的层叠装置的多层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为了减少由至少两种热可塑性树脂层构成且层叠数为两层以上的多层层叠薄膜的层间不均,流路各部的尺寸满足既定的关系。
但是,专利文献1以及2的制造方法是向横方向配向的层的层叠,所以存在产生层的厚度不均而无法实现层的均一化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此外伴随着多层层叠薄膜的用途的多样化,研究一种不同于在薄膜的厚度方向上层叠化而成的多层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的新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初期将两层以上的粘性的高分子流体分割并再配置、然后再结合、从而沿纵向配向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和其制造装置。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沿纵向配向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包含下述内容:提供至少第1硬化性流体的第1流动和第2硬化性流体的第2流动、为了供给由第1流体和第2流体构成流体的复合流而将第1流动和第2流动复合、将复合流分割为各分支流由第1流体和第2流体构成的多个分支流、将分支流配置为相互沿横方向邻接,然后,为了提供沿纵向被配向的多层层叠体而令多个沿横方向邻接的流动融合。在该方式中,记载了包含结合第二流动的内容的方法:包含:将第1流动分割为第1流体的两个流动、而且在此为了提供第1流动和第3流动而将第1流体的两个的流动和第2流动结合。
但是,专利文献3的制造方法是将上下分割、左右配列反复进行的配列化机构,是为了缩短装置全长而从上下分割到左右配列的流路短的机构,所以存在随着分割和配列的次数增加,得到的纵配列品的左右两端部的层消失导致的层的厚度不均及产生纵配列的散乱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图7所记载的装置中,本说明书中规定的L2/L1为0.58。
即,如本说明书的图4的比较例1-2~1-5,图10及图11的比较例2-1及比较例2-4所示,在进行分割、分支、再配置及合流的本装置内的流路中流动的层叠流中产生局部的流速不均,其结果,每次反复进行分割、分支、再配置、合流,该不均的影响变大,出现层叠截面的混乱、层的垂直性降低的问题。上述的不良部分中,如果在层叠体中产生一次,则每次反复进行分割、再配置,不良部分的比例增加,在最终得到的多层层叠体中包含的不良部分的比例非常大地增加,存在对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4-2783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3496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 :WO第2010/017271号。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制造方法/制造装置中,在进行分割、分支、再结合的装置内的流路中流动的层叠流中产生局部的流速不均,而且每次反复进行分割、再结合,不均的影响就增大而容易产生层叠截面的混乱,其结果,在多层层叠化的多层层叠体中发生层的厚度不均或者层的垂直性的降低等的不良部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两端部的层的消失、抑制层的厚度不均或者纵配列的散乱、制造均一性更加优异的多层层叠体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其制造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
工序1(L流路),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令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为第1层叠流,令下部的层叠流为第2层叠,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接着,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然后,令上述第1层叠流和上述第2层叠流在左右方向上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工序2(R流路),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令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为第3层叠流,令下部的层叠流为第4层叠流,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接着,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其后,令上述第3层叠流和上述第4层叠流在左右方向上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将上述工序1(L流路)、上述工序2(R流路)以该顺序交互地反复进行至少3工序以上。
本发明的第2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
工序2(R流路),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令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为第1层叠流,令下部的层叠流为第2层叠流,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接着,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向左下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向右上方引导,然后,令上述第1层叠流和上述第2层叠流在左右方向上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工序1(L流路),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令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为第3层叠流,令下部的层叠流为第4层叠流,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接着,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然后,令上述第3层叠流和上述第4层叠流在左右方向上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将上述工序2(R流路)、上述工序1(L流路)以该顺序交互地反复进行至少3工序以上。
本发明的第3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为,
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形成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
在分割点处,将上述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将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1层叠流,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2层叠流,
在分支点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
在中间点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
在合流点处,令上述第1层叠流和上述第2层叠流左右地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从上述分支点到上述合流点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本发明的第4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为,
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形成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
在分割点处,将上述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将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1层叠流,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2层叠流,
在分支点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
在中间点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
在合流点处,令上述第1层叠流和上述第2层叠流左右地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从上述分支点到上述合流点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本发明的第5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为,
具有:
第1工序,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在纵向中配列而邻接,形成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在分割点A2处,将上述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将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1层叠流,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2层叠流,在分支点B2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在中间点C2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在合流点D2处,令上述第1层叠流和上述第2层叠流左右地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第2工序,在分割点E2处,将上述再配置合流后的上述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将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3层叠流,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4层叠流,在分支点F2处,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在中间点G2处,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在合流点H2处,令上述第3层叠流和上述第4层叠流左右地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从上述分支点B2到上述合流点D2、及/或从上述分支点F2到上述合流点H2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本发明的第6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为,
具有:
第1工序,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在纵向中配列而邻接,形成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在分割点A2处,将上述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将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1层叠流,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2层叠流,在分支点B2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在中间点C2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在合流点D2处,令上述第1层叠流和上述第2层叠流左右地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第2工序,在分割点E2中处,将上述再配置合流后的上述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将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3层叠流,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4层叠流,在分支点F2处,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在中间点G2处,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在合流点H2处,令上述第3层叠流和上述第4层叠流左右地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从上述分支点B2到上述合流点D2、及/或从上述分支点F2到上述合流点H2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本发明的第1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为,
将1组L流路型板和1组R流路型板交互地配置两组以上,
所述1组L流路型板具有: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
配列板(L流路),具有将被上述分割板分割的上部的层叠流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下部的层叠流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接着将上述上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上述下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的流路;
并列板,将利用上述配列板(L流路)而被向左右方向配列的层叠流再配置并合流,
所述1组R流路型板具有: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
配列板(R流路),具有将被上述分割板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下部的层叠流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接着将上述上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上述下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的流路;
并列板,将利用上述配列板(R流路)而向左右方向配列的层叠流再配置并合流。
本发明的第2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为,
为1组L流路型板,具有: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并邻接而形成的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在分割点处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
配列板(L流路),具有在分支点处将被上述分割板分割的上部的层叠流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下部的层叠流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在中间点处将上述上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上述下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的流路;
并列板,将利用上述配列板(L流路)而被向左右方向配列的层叠流在合流点处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令从上述分支点到上述合流点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
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本发明的第3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为,
为1组R流路型板,具有: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并邻接而形成的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在分割点处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
配列板(R流路),具有在分支点处将被上述分割板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下部的层叠流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在中间点处将上述上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上述下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的流路;
并列板,将利用上述配列板(R流路)而被向左右方向配列的层叠流在合流点处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在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令从上述分支点到上述合流点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本发明的第4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为,
将1组L流路型板和1组R流路型板交互地配置两组以上,
所述1组L流路型板具有: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并邻接而形成的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在分割点A2处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
配列板(L流路),具有在分支点B2处将被上述分割板分割的上部的层叠流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下部的层叠流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在中间点C2处将上述上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上述下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的流路;
并列板,将利用上述配列板(L流路)而被向左右方向配列的层叠流在合流点D2处再配置并合流,
所述1组R流路型板具有: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并邻接而形成的的层叠流在分割点E2处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
配列板(R流路),具有在分支点F2处将被上述分割板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下部的层叠流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在中间点G2处将上述上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上述下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的流路;
并列板,将利用上述配列板(R流路)而被向左右方向配列的层叠流在合流点H2处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从上述分支点B2到上述合流点D2、及/或从上述分支点F2到上述合流点H2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本发明的多层层叠体是由上述的本发明的第1~第6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任一种制造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形成多层层叠体的流路内产生的局部的流速不均小,层叠中不易发生混乱,其结果,能够抑制两端部的层的消失,能够降低层的厚度不均或者纵配列的散乱,并且不会出现两端部的层宽度的厚度减少的情况,能够实现层的均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一组的板(LME)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1-5的多层层叠体的照片。
图5是实施例1-3和比较例1-6的多层层叠体的照片。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相当于专利文献3的图7的L2/L1=0.58的L流路的各位置的层叠流的流速分布的图。
图9是表示L2/L1=2.0的L流路的各位置的层叠流的流速分布的图。
图10是实施例2-1,比较例2-1的多层层叠体的截面照片。
图11是实施例2-4,比较例2-4的多层层叠体的截面照片。
图12是1组的板(LME)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L流路的全工序,11…L流路的分割机构,12…L流路的分支机构,13…L流路的再配置合流机构,14…L流路的稳定机构,A1…L流路的分割机构的分割点,B1…L流路的流动方向的中间点,C1…L流路的再配置合流机构的合流点,A2…L流路的分割机构的分割点,B2…L流路的流动方向的分支点,C2…L流路的流动方向的中间点,D2…L流路的再配置合流机构的合流点、P1…层叠流、P2…被L流路的分割机构分割在上方的层叠流、P3…被L流路的分割机构分割在下方的层叠流、P4…利用L流路的再配置合流机构而合流的层叠流,2…R流路的全工序,21…R流路的分割机构,,22…R流路的分支机构,23…R流路的再配置合流机构,24…R流路的层叠流稳定机构,25…分割板,26…配列板,27…并行板,28…开口部,29…开口部,30…开口部,D1…R流路的分割机构的分割点,E1…R流路的流动方向的中间点,F1…R流路的再配置合流机构的合流点,D2…R流路的分割机构的分割点,E2…R流路的流动方向的分支点,F2…R流路的流动方向的中间点,G2…R流路的再配置合流机构的合流点、P5…被R流路的分割机构分割在上方的层叠流、P6…被R流路的分割机构分割在下方的层叠流、P7…利用R流路的再配置合流机构而合流的层叠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为了说明的明确化,以下的记载及附图适宜地进行了省略以及简化。对于各附图中具有相同的构成或者功能的构成要素及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另外,本发明中的上、下、左、右、纵及横基于附图的记载,但将附图中记载的方式绕流动方向的以任意的角度旋转而上、下、左、右、纵及横不同于附图的记载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
(实施方式1)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造多层层叠体的方法。
本发明者对于流速不均小且能够降低层的厚度不均或者纵配列的散乱的多层层叠体进行了锐意研究。特别地,确认了层的配列化机构对层构造的稳定化存在影响,基于同一方向的配列随着分割数增加,两端部的层消失,中央层的形状散乱,着眼于这一点,对于不会产生层的厚度不均及配列的散乱、两端部的层的消失的多层层叠体进行了反复研究。
其结果,本发明者发现了分割层叠流后令配列左右交互的配列构造,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图1及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经由图1所示的一串工序和图2所示的一串工序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体。
如图1所示,层叠流的分割操作由分割机构11进行,层叠流的分支操作由分支机构12进行,层叠流的再配置由再配置合流机构13进行,合流操作由稳定机构14进行。
分别详细说明上述的分割机构11、分支机构12、再配置合流机构13、合流机构14。
如图1所示,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即两层以上的流体纵向地配列而成的树脂流通过该装置。在分割机构11中,在分割点A1处进行分割操作,将层叠流P1沿垂直于纵向的方向、即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而令上部的层叠流为第1层叠流P2,令下部的层叠流为第2层叠流P3。在分割机构11中被分割的层叠流P2、P3在分支机构12中,以连结树脂分割点A1和流动方向的中间点B1的线为基准,将层叠流P2朝向流动方向向左方引导,将层叠流P3朝向流动方向向右方引导从而分支。这是分支操作。接着,被分支后的层叠流P2、P3在再配置合流机构13中,将层叠流P2向合流点C1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向右下方引导,将层叠流P3向合流点C1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向左上方引导,从而令层叠流P2、P3在左右方向上邻接而进行再配置,形成层叠流P4。此时,层叠流P2、P3优选左右方向、上下方向都被向中心引导。其后,被再配置合流后的层叠流P4在稳定机构14中进行合流操作。
将该一串工序1(图1参照)作为左旋转流路(以下称为L流路。)。
接着,将由上述的L流路得到的层叠流P4如图2所示地替换而增加层叠层数。
如图2所示,导入由图1的分割机构11、分支机构12、及再配置合流机构13及稳定机构14制成的层叠流P4。
在图2所示的分割机构21的分割点D1处,将层叠流P4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即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进行形成第3层叠流P5、第4层叠流P6的分割操作。由分割机构21分割后的层叠流P5、P6利用分支机构22,以连结树脂分割点D1和流动方向的中间点E1的线为基准,将第3层叠流P5向流动方向向右方引导,将第4层叠流P6向流动方向向左方引导从而分支。这是分支操作。接着,分支后的层叠流P5、P6在再配置合流机构23处,将层叠流P5向合流点F1、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向左下方引导,将层叠流P6向合流点F1、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向右上方引导,从而令层叠流P5、P6在左右方向上邻接而进行再配置,形成层叠流P7。此时,层叠流P5、P6优选在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中都被向中心引导。其后,再配置合流后的层叠流P7在稳定机构24中进行合流操作。
将该一串工序2(图2参照)作为右旋转流路(以下称为R流路。)。
通过组合L流路和R流路的工序而增加层叠层数,从而能够减小在以往形成多层层叠体的流路形状内产生的局部的流速不均,在层叠中不易发生混乱,能够降低各层的厚度的不均。即,通过反复进行分割、配列的操作,能够进而层叠多层。
图3表示1组的板的示意图。
将分割板和配列板和并列板形成为1组而成的装置(以下称为LME。),即,将具有L流路的1组的板和具有R流路的1组的板配置为交互地组合的两组以上而形成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
参照图1~3说明使用LME(Layer Multipling Element)的各板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首先,说明具有L流路的1组的板。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P1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配列板(L流路)具有:将被上述的分割板分割的上部的层叠流(第1层叠流:P2)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将下部的层叠流(第2层叠流:P3)向右方引导的流路、接着将第1层叠流P2朝向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第2层叠流P3朝向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的流路。并列板令利用上述的配列板而在左右方向上配列的层叠流P2、P3再配置并合流为P4。
接着说明具有R流路的1组的板。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P4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配列板(R流路)具有:将被上述的分割板分割的上部的层叠流(第3层叠流:P5)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将下部的层叠流(第4层叠流:P6)向左方引导的流路、接着将第3层叠流P5朝向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第4层叠流P6朝向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的流路。并列板令利用上述的配列板而在左右方向上配列的层叠流P5、P6再配置并合流为P7。
将该具有L流路的1组的板和具有R流路的1组的板配置为交互地组合的两组以上,形成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
在此,将分割板、配列板、并列板作为1组而成的装置的组数和配列数的关系如下式(1)所示。  
层配列数=2n+1+1      (1)
(在此,n表示LME的组数。)。
接着,参照图3说明LME的各板。
如图3所示,分割板25为,在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被导入的一侧的面上,具有截面形状为矩形的一个开口部,并且在分割板的上述相反侧的面(流出面)上,具有沿上下方向隔开既定间隔地配列而形成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两个的开口部28。此外,配列板26为,在与上述的分割板邻接的一侧的面上,具有与分割板的流出面相同形状的两个的开口部,并且在与邻接于上述的分割板的一侧相反侧的面(流出面)上,具有沿左右方向隔开既定间隔地配列而形成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两个的开口部29。进而,并列板27为,在与上述的配列板邻接的一侧的面上,具有与配列板的流出面相同形状的两个的开口部,并且在与邻接于上述的配列板的一侧相反侧的面(流出面)上,具有截面形状为矩形的1个开口部30。
另外,这些板的形状、形成于板的开口部的形状、大小没有特别地限定。
借助这样的构成,能够降低由于厚度不均导致的不良部分,所以能够降低每次反复进行分割、再结合时开始发生的层的消失。因此,交互地配置的优质的层叠数与以往相比能够增加2倍、4倍。此外,通过使用具有本实施方式的L流路和R流路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能够制造减小了层的厚度的不均匀程度的层叠构造体。
在此,作为增加层叠层的工序的组合,是将L流路和R流路交互地组合至少3组以上而增加层叠层的工序,优选是将L流路、R流路以L流路/R流路/L流路/R流路/……,或者R流路/L流路/R流路/L流路/……顺序良好地交互地组合的工序。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够得到防止层的不均匀、令层的厚度均一化的效果。
(实施方式2)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造多层层叠体的方法。
本发明者对于流速不均小且不易在层叠中发生混乱、能够降低层的倾斜的多层层叠体进行了锐意研究。特别地,着眼于在具有短流路且急剧地弯曲的流路的配列部分处树脂的流速变快且产生层的倾斜这一点,锐意研究了为了令流路内的层叠流的流动顺畅而令分割后的配列部分的流路的长路化对层的垂直性提高的影响。
其结果,本发明者发现,在长流路配列时与同一方向配列相比,成为纵配列的重要要素的层的垂直性飞跃性地提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图6及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借助图6所示的一串工序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体。即,如图6所示,层叠流的分割操作由分割机构11进行,层叠流的分支操作由分支机构12进行,层叠流的再配置由再配置合流机构13进行,合流操作由稳定机构14进行。
分别详细说明上述的分割机构11、分支机构12、再配置合流机构13、合流机构14。
如图6所示,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即两层以上的流体纵向地配列而成的树脂流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在分割机构11中,在分割点A2处进行分割操作,将层叠流P1在上下方向上分割为两部分而令上部的层叠流为第1层叠流P2,令下部的层叠流为第2层叠流P3。在分割机构11中被分割的层叠流P2、P3在分支机构12中,在分支点B2处,以连结分割点A2和流动方向的中间点C2的线为基准,将层叠流P2朝向流动方向向左方引导,将层叠流P3朝向流动方向向右方引导从而分支。这是分支操作。接着,被分支后的层叠流P2、P3在再配置合流机构13中,在中间点C2处,将层叠流P2向合流点D2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向右方引导,将层叠流P3向合流点D2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向左方引导,从而令层叠流P2、P3在左右方向上邻接而进行再配置,形成层叠流P4。此时,层叠流P2、P3优选在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中都被向中心引导。其后,被再配置合流后的层叠流P4在合流点D2处,在稳定机构14中进行合流操作。
若将该一串工序10(图6参照)作为左旋转流路(以下称为L流路。),则通过反复进行L流路能够增加层叠层数。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即两层以上的流体纵向地配列而成的层叠流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在分割机构21中,在分割点E2处,进行将层叠流P4在上下方向中分割为两部分而将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1层叠流P5、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2层叠流P6的分割操作。由分割机构21分割后的层叠流P5、P6在分支机构22中,在分支点F2处,以连结分割点E2和流动方向的中间点G2的线为基准,将层叠流P5向流动方向向右方引导,将层叠流P6向流动方向向左方引导从而分支。这是分支操作。接着,分支后的层叠流P5、P6在再配置合流机构23中,在中间点G2处,将层叠流P5向合流点H2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向左方引导,将层叠流P6向合流点H2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向右方引导,进行令层叠流P5、P6在左右方向上邻接的再配置,形成层叠流P7。此时,层叠流P5、P6优选在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中都被向中心引导。其后,再配置合流后的层叠流P7在合流点H2处,在稳定机构14中进行合流操作。
将该一串工序20(图7参照)作为右旋转流路(以下称为R流路。)。
此外,从分支机构12到再配置机构13、或者从分支机构22到再配置机构23的流路形状使用弯折的形状,但此外也可以使用弯曲形状,其形状没有特别地限定。
通过组合L流路和R流路的工序而增加层叠层数,从而能够减小在以往形成多层层叠体的流路形状内产生的局部的流速不均,在层叠中不易发生混乱,能够降低各层的厚度的不均。即,通过反复进行分割、配列的操作,能够进而层叠多层。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中,以导入的层叠流的矩形截面形状的宽度W、厚度H2、及分支点B2、合流点D2的位置关系以满足下述式(2)所示的L流路形状、或者R流路形状形成。  
L2/L1≧1.1           (2)
(L1是上述宽度W和上述厚度H2中较长的一方(矩形以外的形状时为长径或者长轴)的长度、L2是从上述分支点B2或者F2到上述合流点D2或者H2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L1和L2的关系为L2/L1≧1.1时,流路内的流速分布差变小,所以能够防止垂直性的降低。如果不满1.1,则流路内的流速分布差变大所以层流混乱,层叠状态散乱所以不优选。此外,随着装置的大型化而成本变高,所以优选为1.1≤L2/L1≤5。L1、L2的大小理论上没有限制,能够根据使用的挤压机的规格、性能、使用的流路形状的模具的切削加工限制等而赋予L1、L2任意的大小、边界值。
进而,从分支机构12到再配置机构13,或者从分支机构22到再配置机构23的流路形状为折曲形状,其折曲角度R从树脂流动方向的上面看优选为40度以下。在此,如果折曲角度为40度以下,则能够缓和流速分布的最大流速偏于装置的内侧的情况。
接着,说明1组的板。图12表示1组的板的示意图。
1组的板是将分割板和配列板和并列板作为1组而成的装置(以下称为LME(Layer Multipling Element)。)。
将具有L流路的1组的板和具有R流路的1组的板单独或者组合配置而形成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
首先,说明具有L流路的1组的板。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而形成的层叠流P1沿相对于纵向垂直的方向即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配列板(L流路)具有:将被上述的分割板分割的上部的层叠流(第1层叠流:P2)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将下部的层叠流(第2层叠流:P3)向右方引导的流路、接着将第1层叠流P2朝向中心而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将第2层叠流P3朝向中心而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并列板令利用上述的配列板而在左右方向上配列的层叠流P2、P3再配置并合流为P4。
接着说明具有R流路的1组的板。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而形成的层叠流P4沿相对于纵向垂直的方向即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配列板(R流路)具有:将被上述的分割板分割的上部的层叠流(第3层叠流:P5)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将下部的层叠流(第4层叠流:P6)向左方引导的流路、接着将第3层叠流P5朝向中心而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将第4层叠流P6朝向中心而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并列板令利用上述的配列板而在左右方向上配列的层叠流P5、P6再配置并合流为P7。
将该具有上述的L流路的1组的板或具有R流路的1组的板单独地使用,形成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此外,也可以将具有上述的L流路的1组的板或具有R流路的1组的板配置为交互地组合的两组以上,形成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
在此,将分割板、配列板、并列板作为1组而成的装置的组数和配列数的关系如下式(3)所示。  
层配列数=2n+1+1      (3)
(在此,n表示LME的组数。)。
接着,参照图12具体说明LME的各板。
如图12所示,分割板25为,在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而形成的层叠流被导入的一侧的面上,具有截面形状为矩形的一个开口部,并且在分割板的上述相反侧的面(流出面)上,具有沿上下方向隔开既定间隔地配列而形成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两个的开口部28。此外,配列板26为,在与上述的分割板邻接的一侧的面上,具有与分割板的流出面相同形状的两个的开口部,并且在与邻接于上述的分割板的一侧相反侧的面(流出面)上,具有沿左右方向隔开既定间隔地配列而形成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两个的开口部29。进而,并列板27为,在与上述的配列板邻接的一侧的面上,具有与配列板的流出面相同形状的两个的开口部,并且在与邻接于上述的配列板的一侧相反侧的面(流出面)上,具有截面形状为矩形的1个开口部30。
另外,这些板的形状、形成于板的开口部的形状、大小没有特别地限定。
接着,说明L流路内的层叠流的流速分布。
图8是表示分割机构11、分支机构12、再配置机构13、稳定机构14的各位置处,机构入口的层叠流P2、P3的流速分布的图像。
层叠流P1在分割机构11的分割点A2处被上下地分割,其中的一个的层叠流P2向上方流动,所以在刚刚分割后的位置1处,由于粘性的影响而在模具(板)壁面上侧和下侧之间产生速度差。
因此,层叠流的流速分布是中心部分为最大流速,层叠流P2一边向上方移动一边在宽度方向上压缩而变为向厚度方向扩开的形状,借助分支机构12向左方折曲。因而,在被导入分支机构12时,如在位置2处表示的那样,层叠流的流速分布从左右的中心偏离,快的流速分布偏于流路的弯曲侧。
此外,层叠流P2利用分支机构12而从分支点B2以连结分割点A2和流动方向的中间点C2的线为基准,将层叠流P2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向再配置机构13向右下方折曲。因此,对截面内的流速分布产生较大影响,层叠流P2在被导入再配置机构13时,如在位置3处表示的那样,层叠流的流速分布的最大流速偏于装置的内侧。
分支的层叠流P2利用再配置机构13,以连结流动方向的中间点C2和合流点D2的线为基准,被向合流点D2向右下方引导,所以对截面内的流速分布产生较大影响。其结果,层叠流P2变为被导入合流机构的位置4处所示的流速分布。
此时,各位置处的流速分布在矩形截面形状的左右中变化大,如果为局部地流速快的分布,则形成的纵向地配向的层叠体的层的垂直性较大地降低。例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流路形状从其图中看L1和L2的关系为L2/L1=0.58,所以在流路形状下流速分布差变大,引起层的垂直性变差的现象。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L1和L2的关系为L2/L1=2.0时,成为图9所示的流速分布图。图9是表示L2/L1=2.0的L流路的各位置的层叠流的流速分布的图。
此时,流速的分布的标度以图8为基准,在图9中,与图8的流速分布相比,如从位置2、位置3可知的那样,流路内的流速分布差变小,所以能够防止垂直性的降低。此外、L1、L2的大小理论上没有限制,能够根据使用的挤压机的规格、性能、使用的流路形状的模具的切削加工限制等而赋予任意的大小、边界值。由于随着装置的大型化而需要很大的投资而成本变高,所以优选L2/L1为L2/L1≤5。
(树脂)
本发明中使用的树脂能够使用具有熔融流动性且具有硬化性的高分子材料,其种类没有特别地限定。作为高分子材料能够举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这样的聚烯烃;聚苯乙烯这样的聚乙烯基芳香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这样的丙烯酸类树脂;聚乙烯醇;氯乙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聚乙烯- 2,6-萘二甲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这样的聚酯;尼龙6、尼龙66这样的聚酰胺;聚双酚A碳酸盐这样的聚碳酸酯;聚氧化甲烯;聚砜;环烯烃系树脂;氟树脂;聚二甲基硅氧烷等的硅系树脂等的热可塑性树脂等的单独聚合物或者这些的共聚物,例如以丙烯基·苯乙烯系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为主成分的树脂等。此外,也可以是将这些组合两种以上而成的混合物。
在使用聚酯共聚物时,其共聚成分也可以是二元羧酸成分也可以是乙二醇成分,作为二元羧酸成分,能够举出例如异苯二酸、邻苯二甲酐、萘二甲酸等的芳香族二元羧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等的脂肪族二元羧酸;环己二甲酸这样的脂环族二元羧酸等,作为乙二醇成分,能够举出例如丁二醇、己二醇等的脂肪族二元醇;环己烷二甲醇这样的脂环族二元醇等。
此外,作为弹性体可以举出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聚酰胺系·烯烃系·苯乙烯系·尿烷系等的热可塑性弹性体、或者这些的组合。
进而,能够举出环氧系树脂,苯酚系树脂,尿烷系树脂,不饱和聚酯系树脂等的热硬化性树脂、多官能丙烯酸系树脂等的光硬化性树脂。
在上述的树脂中,优选在树脂间熔融粘度差的影响小的树脂。
此外,这些的树脂能够根据需要而单独地或者组合两种以上地含有例如可塑剂、加工油、液体、滑剂、光稳定剂、阻燃剂、胶着防止剂、紫外线吸收剂、氧化防止剂、发泡剂、光引发剂、防雾剂、颜料、带电防止剂、阻塞剂等的有机或者无机的添加剂。
(多层层叠体)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装置,能够制造纵向地配列的层的垂直性优异的多层层叠体。
实施例
利用以下所示的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以下说明并不用来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定。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各种测定方法。
<层叠数·层叠的厚度>
层叠体的层构成为,使用精密低速切断机(11-1180:ビューラー社制)以层叠构造露出截面的方式切出断片(宽度方向-厚度方向截面),使用显微镜用薄片切片机(REM-700:ダイワ光机工业社制)而进行切出的断片的表面的平坦化。然后利用偏光显微镜(BX50:オリンパス社制)以及彩色激光显微镜(VK-9500:キーエンス社制)对切出的试样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
<层的厚度的不均程度>
从挤压机押出的树脂A、B的排出量相同时,层的厚度的不均程度为,测定各层的厚度而以百分比表示其全层中的厚度的不均。
层的厚度的不均程度以下式(4)算出。
层的厚度的不均程度=整体的层的标准偏差/层的平均厚度   (4)
在上述式(4)中,层的平均厚度是指在层叠体的各层的中央部在至少3部位以上测定的由相同树脂构成的各层的厚度的平均值。端部的层理论上为端部以外的层的一半的厚度,所以两端部的层使用2倍后的值。
层的平均厚度以下式(5)算出。  
层的平均厚度=(d1×2+d2+····+d(N-1)+dN)/N    (5)
(在此,N表示3以上的整数,dN表示第N个层的平均厚度。)。
此外,整体的层的标准偏差是指将层叠构造体的各层从d1至dN的厚度和层的平均厚度的值平均而求得的标准偏差的值。
<层的垂直性>
层的角度是连结各层的上下表面的中点的线与各层的上下表面一方的面中连结中点的线的交点的角度。
层的角度越接近90度,则表示保持了该层叠体的垂直性。垂直性的效果确认由相对于流动方向从自层叠体的右端部层第3层到3层的平均值、层叠体的中央3层的平均值、相对于流动方向从自层叠体的左端部层第3层到3层的平均值决定。
(实施例1-1)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导入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所述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使用将L2/L1=0.58的L流路和L2/L1=0.58的R流路交互地、即L流路/R流路/L流路地组合的模具(板)。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树脂构造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17层的层叠构造体。
上述的层叠构造体将截面切出而测定各层的宽度。其测定值如表1所示。
[表1]
  组合 层的不均程度 层数
实施例1-1 L/R/L 7.7% 17
比较例1-1 L/L/L 19.8% 17
(实施例1-2)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导入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所述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使用将L2/L1=0.58的L流路和L2/L1=0.58的R流路交互地、即L流路/R流路/L流路/R流路地组合的模具(板)。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树脂构造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33层的层叠构造体。
上述的层叠构造体将截面切出而测定各层的宽度。其测定值如表2所示。
[表2]
  组合 层的不均程度 层数
实施例1-2 L/R/L/R 9.8% 33
比较例1-2 L/L/L/L 36.0% 33
比较例1-3 L/R/R/L 14.2% 33
比较例1-4 L/L/R/R 19.6% 33
比较例1-5 L/L/L/R 22.4% 33
(实施例1-3)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导入使用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所述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将L2/L1=0.58的L流路和L2/L1=0.58的R流路交互地、即L流路/R流路/L流路/R流路/L流路/R流路地组合的板。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树脂构造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129层的构造体。
观察上述的层叠构造体的截面。其测定值如表3所示。
[表3]
  组合 层的不均程度 测定层数/成形理论层数
实施例1-3 L/R/L/R/L/R 18.0% 129层/129层
比较例1-6 L/L/L/L/L/L 34.2% 125层/129层
(比较例1-1)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导入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所述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使用将L2/L1=0.58的L流路和L2/L1=0.58的R流路交互地、即L流路/L流路/L流路地组合的模具(板)。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树脂构造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17层的层叠构造体。
上述的层叠构造体将截面切出而测定各层的宽度。其测定值如表1所示。
(比较例1-2)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导入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所述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使用仅将L2/L1=0.58的L流路即L流路/L流路/L流路/L流路地组合的板。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树脂构造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33层的构造体。
上述的层叠构造体将截面切出而测定各层的宽度。此时得到的测定值如表2所示。
本比较例是基于以往的同一方向配列方式的组合的例子。
(比较例1-3)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导入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所述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使用将L2/L1=0.58的L流路和L2/L1=0.58的R流路以L流路/R流路/R流路/L流路的方式组合的板。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树脂构造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33层的构造体。
上述的层叠构造体将截面切出而测定各层的宽度。其测定值如表2所示。
(比较例1-4)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导入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所述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使用将L2/L1=0.58的L流路和L2/L1=0.58的R流路以L流路/L流路/R流路/R流路的方式组合的板。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树脂构造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33层的构造体。
上述的层叠构造体将截面切出而测定各层的宽度。其测定值如表2所示。
(比较例1-5)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导入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所述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使用将L2/L1=0.58的L流路和L2/L1=0.58的R流路以L流路/L流路/L流路/R流路的方式组合的模具(板)。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树脂构造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33层的构造体。
上述的层叠构造体将截面切出而测定各层的宽度。其测定值如表2所示。
(比较例1-6)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导入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所述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使用仅将L2/L1=0.58的L流路即L流路/L流路/L流路/L流路/L流路/L流路地组合的模具(板)。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树脂构造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125层的构造体。
观察上述的层叠构造体的截面。结果得到的层数如表3所示。
如果从以上的结果对于组合LME而层叠了17层的层叠构造体研究L流路/R流路/L流路地交互地组合的实施例1-1、和L流路/L流路/L流路地仅组合了L流路的比较例,则如表1所示,实施例1-1中层的不均匀程度变得非常低。
接着,对于改变LME的组合方法而层叠了33层的层叠构造体,研究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1-5。
图4表示改变了LME的组合方法的实施例1-2、比较例1-2~1-5的多层层叠体的照片。
如果比较作为以往相同方式配列的组合的比较例1-2、和组合L流路和R流路而成的实施例1-2、比较例1-3~1-5,则可知后者中都清楚地存在最外层的层。
此外,如果比较实施例1-2和比较例1-3~1-5,则如从图4可见的那样,确认在比较例1-4及比较例1-5中,局部地层变薄。图4的比较例1-5的中心部的层变得非常薄的部位认为是由于在LME第3组通过后形成的层配列的混乱(最外层的消失现象)在第4组的LME中的分割·配列处被带入配列品内部而产生的。
此外,在比较例1-4中,从左起第9层、第24层的层变薄,所以LME第两组通过后形成的层的混乱认为在第3组、第4组的LME通过时被引入配列品内部。如果比较地考虑认为存在该层的混乱的部位的组合顺序,则可知在比较例1-5中是在L流路/L流路/L流路/R流路地流动的部位、在比较例1-3中是在L流路/L流路/R流路/R流路地流动的部位产生的。
这些在将连续地以同一方向配列的层流接着向交互组合配列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时产生,如果使用比较例1-2、比较例1-5考虑该现象,则能够如下地推定。即,随着树脂向同一方向流动,树脂的消失部位变大,如果形成一次端部层的上下的表层宽度偏移的构造,则可知如果进而反复进行分割·配列则产生以下的现象。即,在比较例1-2中,两端部的层的消失增加,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5中,在中央部形成薄的层,所以认为会产生配列状态的散乱。
此外,如图4所示,在比较例1-3中,可知第13层的下部、第21层的上部的层存在变薄的部位。在比较例1-3中出现的层变薄的部位如果对发生部位返回组数而进行研究,则可知是在1组通过后产生的。该部位与在LME1组通过后出现的层流向右倾斜从而产生的端部的上下层的宽度不同的部位一致,宽度变窄的部位在各自的第4组处层变薄。而且,可知由于第1组中的配列状态的影响在第4组中稍微存在薄的层。
从这些结果,认为实施例1-2的组合是对于减少两端部的层的消失最具有有利的效果的组合。
接着,如果对实施例1-2、实施例1-3的交互配列的结果进行观察,则通过交互地组合L流路和R流路,能够令分割·配列后的端部层的上下的层宽度的偏差平均化,能够推定能够得到降低两端部的层的消失的效果。
其结果,为了能够抑制两端部的层的消失、且维持层宽度的均一性,令LME内的层流的倾斜更为缓和是重要的,LME的构成优选如实施例1-2、实施例1-3那样,将L流路和R流路交互地组合。
从以上的结果,在如比较例1-2~1-6这样的配列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两端部的层减少,随着,LME的组数增加,端部及中央部的层消失。此外,在比较例1-6中,在成形理论层数129层中,仅确认了125层。
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2~1-3这样的将L流路和R流路交互地配列的交互配列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即便增加LME的组数,也能够清楚地确认最外层的层,完全没有发现最端部、中央部的层的消失。
从以上的结果能够推定,在比较例1-2~1-6的配列方式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层流的倾斜而产生的出现于两端部的上下表层的层宽度的不同是最端部、中央部的层的消失原因。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2~1-3的基于交互配列方式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层流的倾斜而产生的两端部的上下表层中出现的层宽度的不同能够被缓和,不会极端地出现端部的层变少的情况,能够令层宽度平均化,认为能够得到即便反复进行分割·配列也不易引起最端部的层消失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例1-1~1-3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中,能够减小在流路形状内产生的局部的流速不均,不易在层叠中产生混乱,能够降低各层的厚度的不均。进而,能够降低厚度不均导致的不良部分,所以能够降低每次反复进行分割、分支、再配置合流时发生的层的消失,能够令优质的交互地配置的层叠的层数比以往增加2倍、4倍。
(实施例2-1)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使用将L2/L1=2.0的L流路以L流路/L流路/L流路的方式组合的模具(板),导入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挤压成形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17层的多层层叠体。
上述的层叠构造体将截面切出而测定各层的宽度。其测定值如表4所示。
[表4]
Figure 786083DEST_PATH_IMAGE001
(实施例2-2)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的依存于剪切速度的粘度用于树脂A、树脂B。
树脂A及树脂B分别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设定,从层叠流入口使用L2/L1=2.0的L流路进行基于仿真计算[流动解析元件“POLYFLOW”(アンセス·ジャパン社制)]的流动解析。
从由上述的仿真计算得到的结果,由上述记载方法测定各层的垂直性。仿真计算出于流路的对称性而仅测定单侧的垂直性,得到的测定值与作为该条件的实测值的实施例2-1很好地一致。结果表示于表5。
(实施例2-3)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的依存于剪切速度的粘度用于树脂A、树脂B。
树脂A及树脂B分别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设定,从层叠流入口使用L2/L1=1.32的L流路进行基于仿真计算的流动解析。
从由上述的仿真计算得到的结果,由上述记载方法测定各层的垂直性。仿真计算出于流路的对称性而仅测定单侧的垂直性,得到的测定值表示于表5。
[表5]
Figure 172065DEST_PATH_IMAGE002
(实施例2-4)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将树脂A以及树脂B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使用将L2/L1=2.0的L流路以L流路/R流路/L流路/R流路/L流路/R流路的方式组合的模具(板),导入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挤出成形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129层的多层层叠体。
从上述的多层层叠体切出而得到的截面图如图11所示。
(比较例2-1)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导入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所述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使用将L2/L1=0.58的L流路以L流路/L流路/L流路的方式组合的模具(板)。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挤出成形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17层的多层层叠体。
上述的多层层叠体将截面切出而测定各层的垂直性。其测定值如表4所示。
(比较例2-2)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的依存于剪切速度的粘度用于树脂A、树脂B。
树脂A及树脂B分别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设定,从层叠流入口使用L2/L1=0.98的L流路进行基于仿真计算的流动解析。
从由上述的仿真计算得到的结果,由上述记载方法测定各层的垂直性。仿真计算出于流路的对称性而仅测定单侧的垂直性,得到的测定值表示于表5。
(比较例2-3)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的依存于剪切速度的粘度用于树脂A、树脂B。
树脂A及树脂B分别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设定,从层叠流入口使用L2/L1=0.49的L流路进行基于仿真计算的流动解析。
从由上述的仿真计算得到的结果,由上述记载方法测定各层的垂直性。仿真计算出于流路的对称性而仅测定单侧的垂直性,得到的测定值表示于表5。
(比较例2-4)
作为用于多层层叠体的树脂材料,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A,以群青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パラペットGF:クラレ社制)作为树脂B。树脂A及树脂B以一昼夜以80℃干燥后将树脂A以及树脂B向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供给。
将树脂A及树脂B分别在挤压机(PSV型22mm:プラエンジ社制)中形成为温度235℃的熔融状态,借助齿轮泵以排出比为树脂A/树脂B=1/1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从层叠流入口导入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所述多层层叠挤压成形机使用将L2/L1=0.58的L流路以L流路/L流路/L流路/L流路/L流路/L流路的方式组合的模具(板)。
由此,制作在宽度3mm×长度30mm的挤出成形体中沿宽度方向树脂A的层和树脂B的层交互地层叠的多层层叠体。
从上述的多层层叠体切出的截面图如图11所示。
从以上的结果可知,如果比较图8的流路和图9的长流路,则上下地分割的树脂直到配列板弯曲部(图6的B2点、图7的E2点),以大致保持纵配列的层的状态流动。
配列板弯曲部(图6的B2点、图7的E2点)之后,在图8的流路中,向纵配列的层具有倾斜的流动变化,相对于此,在图9的流路中,可知纵配列的层的倾斜没有发现较大变化。
进而,图8的流路及图9的流路中,都有在配列板部中流速变快的倾向,但可知图8的流路流速急剧地增大。
从以上的结果,认为通过令配列板部的流路长度延长化,流速的变化变得缓和而能够抑制流速的不均一。
在组合图12所示的1组的板(LME)的板中,如果比较配列状态,则在图9的长流路配列方式中,与图8的配列方式相比,提高了配列的垂直性。此外,对于两端部层,在图8的流路和图9的流路中,几乎没有差异而两端部层都有消失的倾向。
从这些的结果能够推定各层的产生倾斜的现象影响配列板部的形状。因而,明确了为了保持层的垂直性而设计令层流不会急剧地变化的流路是重要的。
从实施例2-4和比较例2-4的多层层叠体的截面照片可知,在实施例2-4的交互长流路配列方式中,垂直性提高,配列大致对齐。即能够得到在保持层的垂直性的状态下抑制两端部的层的消失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通过如图6及图7所示地延长流路长,与图8的流路相比,能够降低配列板部中的急剧的流速的变化,抑制层的倾斜,提高纵配列的垂直性。
此外,形成多层层叠体的流路形状内产生的局部的流速不均、压力分布变小,层叠中不易产生混乱,能够降低各层的倾斜,能够得到保持了纵向地配向的层的垂直性的多层层叠体。
进而,能够减少层的垂直性降低导致的不良部分,所以能够减少每次反复进行分割、分支再配置、合流时开始发生的层的消失,能够将保持垂直性并且优质地交互地配置的层叠的层数比以往增加2倍、4倍。
本申请主张以2010年5月25日提出的日本特愿2010-119395号及2010年6月3日提出的日本特愿2010-127789号为基础的优先权,在此引入其公开的全部内容。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其制造装置能够优选地用于液晶显示器的偏光板保护薄膜以及光学补偿薄膜等的利用了光的控制的光学薄膜等的高功能性薄膜等的制造。

Claims (16)

1.一种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具有:
工序1(L流路),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令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为第1层叠流,令下部的层叠流为第2层叠,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接着,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然后,令上述第1层叠流和上述第2层叠流在左右方向上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工序2(R流路),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令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为第3层叠流,令下部的层叠流为第4层叠流,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接着,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然后,令上述第3层叠流和上述第4层叠流在左右方向上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将上述工序1(L流路)、上述工序2(R流路)以该顺序交互地反复进行至少3工序以上。
2.一种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具有:
工序2(R流路),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令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为第1层叠流,令下部的层叠流为第2层叠流,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接着,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向左下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向右上方引导,然后,令上述第1层叠流和上述第2层叠流在左右方向上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工序1(L流路),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令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为第3层叠流,令下部的层叠流为第4层叠流,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接着,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然后,令上述第3层叠流和上述第4层叠流在左右方向上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将上述工序2(R流路)、上述工序1(L流路)以该顺序交互地反复进行至少3工序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层叠流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4.一种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形成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
在分割点处,将上述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将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1层叠流,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2层叠流,
在分支点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
在中间点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
在合流点处,令上述第1层叠流和上述第2层叠流左右地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从上述分支点到上述合流点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5.一种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形成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
在分割点处,将上述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将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1层叠流,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2层叠流,
在分支点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
在中间点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
在合流点处,令上述第1层叠流和上述第2层叠流左右地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从上述分支点到上述合流点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6.一种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具有:
第1工序,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在纵向中配列而邻接,形成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在分割点A2处,将上述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将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1层叠流,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2层叠流,在分支点B2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在中间点C2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在合流点D2处,令上述第1层叠流和上述第2层叠流左右地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第2工序,在分割点E2处,将上述再配置合流后的上述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将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3层叠流,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4层叠流,在分支点F2处,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在中间点G2处,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在合流点H2处,令上述第3层叠流和上述第4层叠流左右地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从上述分支点B2到上述合流点D2、及/或从上述分支点F2到上述合流点H2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7.一种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具有:
第1工序,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在纵向中配列而邻接,形成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在分割点A2处,将上述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将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1层叠流,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2层叠流,在分支点B2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在中间点C2处,将上述第1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将上述第2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在合流点D2处,令上述第1层叠流和上述第2层叠流左右地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第2工序,在分割点E2处,将上述再配置合流后的上述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将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作为第3层叠流,将下部的层叠流作为第4层叠流,在分支点F2处,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左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而向右方引导,在中间点G2处,将上述第3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将上述第4层叠流朝向流动方向的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在合流点H2处,令上述第3层叠流和上述第4层叠流左右地邻接而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从上述分支点B2到上述合流点D2、及/或从上述分支点F2到上述合流点H2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工序和上述第2工序交互地反复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L2/L1为1.1≤L2/L1≤5。
10.一种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
将1组L流路型板和1组R流路型板交互地配置两组以上,
所述1组L流路型板具有: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
配列板(L流路),具有将被上述分割板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下部的层叠流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接着将上述上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上述下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的流路;
并列板,将利用上述配列板(L流路)而被沿左右方向配列的层叠流再配置并合流,
所述1组R流路型板具有: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而邻接的层叠流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
配列板(R流路),具有将被上述分割板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下部的层叠流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接着将上述上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上述下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的流路;
并列板,将利用上述配列板(R流路)而被沿左右方向配列的层叠流再配置并合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层叠流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12.一种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
为1组L流路型板,具有: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并邻接而形成的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在分割点处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
配列板(L流路),具有在分支点处将被上述分割板分割的上部的层叠流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下部的层叠流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在中间点处将上述上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上述下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的流路;
并列板,将利用上述配列板(L流路)而被沿左右方向配列的层叠流在合流点处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令从上述分支点到上述合流点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
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13.一种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
为1组R流路型板,具有: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并邻接而形成的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在分割点处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
配列板(R流路),具有在分支点处将被上述分割板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下部的层叠流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在中间点处将上述上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上述下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的流路;
并列板,将利用上述配列板(R流路)而被沿左右方向配列的层叠流在合流点处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在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令从上述分支点到上述合流点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14.一种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
将1组L流路型板和1组R流路型板交互地配置两组以上,
所述1组L流路型板具有: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并邻接而形成的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在分割点A2处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
配列板(L流路),具有在分支点B2处将被上述分割板分割的上部的层叠流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下部的层叠流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在中间点C2处将上述上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右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上述下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左上方引导的流路;
并列板,将利用上述配列板(L流路)而被沿左右方向配列的层叠流在合流点D2处再配置并合流,
所述1组R流路型板具有:
分割板,将令至少两个的熔融树脂纵向地配列并邻接而形成的的层叠流在分割点E2处上下地分割为两部分;
配列板(R流路),具有在分支点F2处将被上述分割板分割后的上部的层叠流向右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下部的层叠流向左方引导的流路、和在中间点G2处将上述上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左下方引导的流路和将上述下部的层叠流朝向中心而向右上方引导的流路;
并列板,将利用上述配列板(R流路)而被沿左右方向配列的层叠流在合流点H2处再配置并合流,
其中,
令上述层叠流的上述宽度和上述厚度中较长的一方的长度为L1、从上述分支点B2到上述合流点D2、及/或从上述分支点F2到上述合流点H2的流动行进方向的长度为L2时,上述具有既定的宽度和厚度的层叠流满足L2/L1≥1.1的关系。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L2/L1为1.1≤L2/L1≤5。
16.一种多层层叠体,由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制造。
CN201180036539.7A 2010-05-25 2011-05-16 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多层层叠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30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9395 2010-05-25
JP2010119395 2010-05-25
JP2010127789 2010-06-03
JP2010-127789 2010-06-03
PCT/JP2011/002711 WO2011148585A1 (ja) 2010-05-25 2011-05-16 複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複積層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3049A true CN103003049A (zh) 2013-03-27
CN103003049B CN103003049B (zh) 2015-08-12

Family

ID=45003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653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3049B (zh) 2010-05-25 2011-05-16 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多层层叠体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81694B2 (zh)
EP (1) EP2578377B1 (zh)
JP (1) JP5763628B2 (zh)
KR (1) KR101841787B1 (zh)
CN (1) CN103003049B (zh)
WO (1) WO20111485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5208B (zh) * 2014-04-04 2015-12-23 苏州同大机械有限公司 纳米叠层复合挤出设备
US11577440B2 (en) 2018-07-09 2023-02-14 Material Answers Llc Methods for generating interfacial surfaces and devices therefor
CA3121371A1 (en) * 2020-06-09 2021-12-09 Rapid Water Technology LLC Water processo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02631A (ja) * 1989-12-26 1993-05-13 ザ・ダウ・ケミカル・カンパニー 多層プラスチック物品、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3200478A (ja) * 2002-01-09 2003-07-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多層膜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EP1685945A1 (en) * 2003-11-12 2006-08-02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Multi-layer blown film mold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molding multi-layer blown film
CN201317092Y (zh) * 2008-11-21 2009-09-30 翁文桂 一种多层材料制备装置
WO2010017271A1 (en) * 2008-08-05 2010-02-11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multilayered laminat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39197A (en) * 1960-05-31 1966-03-08 Dow Chemical Co Interfacial surface generator
US5094788A (en) 1990-12-21 1992-03-10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Interfacial surface generator
JP2928789B2 (ja) * 1996-04-20 1999-08-03 前田建設工業株式会社 層状材料の製造方法
EP0964781A2 (en) * 1997-10-29 1999-12-2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AU2003213157A1 (en) * 2002-02-22 2003-09-09 Black Clawson Company, Inc. Plastic co-extrusion apparatus with selectable polymer flow control and product produced using the apparatus
JP2005349681A (ja) 2004-06-10 2005-12-22 Toray Ind Inc 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4620526B2 (ja) * 2005-05-24 2011-01-26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多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4693500B2 (ja) 2005-05-27 2011-06-01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多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EP2401128A4 (en) * 2009-02-27 2013-03-0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EXTRUSION IN THE CROSS-SECTIONAL DIRECTION OF THE RESULTING FILM AND FILM
US8215940B2 (en) * 2009-03-20 2012-07-10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Layer multiplying apparatus
US20120098156A1 (en) * 2009-06-30 2012-04-26 Ausen Ronald W Extrusion die element, extrusion die and method for making multiple stripe extrudate from multilayer extrudate
US9004001B2 (en) * 2010-12-17 2015-04-14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Interdigitated finger coextrusion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02631A (ja) * 1989-12-26 1993-05-13 ザ・ダウ・ケミカル・カンパニー 多層プラスチック物品、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3200478A (ja) * 2002-01-09 2003-07-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多層膜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EP1685945A1 (en) * 2003-11-12 2006-08-02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Multi-layer blown film mold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molding multi-layer blown film
WO2010017271A1 (en) * 2008-08-05 2010-02-11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multilayered laminates
CN201317092Y (zh) * 2008-11-21 2009-09-30 翁文桂 一种多层材料制备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63628B2 (ja) 2015-08-12
EP2578377B1 (en) 2016-11-16
US20130065015A1 (en) 2013-03-14
EP2578377A4 (en) 2015-03-11
KR20130050942A (ko) 2013-05-16
CN103003049B (zh) 2015-08-12
EP2578377A1 (en) 2013-04-10
KR101841787B1 (ko) 2018-03-23
JPWO2011148585A1 (ja) 2013-07-25
US9381694B2 (en) 2016-07-05
WO2011148585A1 (ja) 201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16419B2 (ja) 積層フィルム
TW201303388A (zh) 製造含分散聚合物的反射式偏光器之方法及其裝置
CN103003049A (zh) 多层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多层层叠体
JP2010049078A (ja) 多層光学シート
CN103837925A (zh) 制造纳米层状光导板的方法
TWI519833B (zh) 用於製造聚合物分散反射式偏光板的方法與裝置
TW201350426A (zh) 奈米層化光導板
JP7215138B2 (ja) フィードブロック、多層押出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多層押出成形品の製造装置
KR101373516B1 (ko) 형상 전사 수지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및 수지 시트
KR20130077250A (ko) 다층 반사형 편광자
CN105807437A (zh) 3d显示装置
KR20140021232A (ko) 다층 반사편광자의 제조방법 및 장치
TWI543865B (zh) 分散有聚合物之反射式偏光板
JP2012006232A (ja) 多積層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TWI510823B (zh) 多層反射式偏光板
US9227354B2 (en) Feedblock multiplier with thickness gradient variation, feedblock system, method, and related multilayer structure
TW201333555A (zh) 用於製造多層反射式偏光板的方法與裝置
JP2020082584A (ja) 多層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並びに多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20140021233A (ko) 다층 반사편광자의 제조방법 및 장치
KR101354364B1 (ko) 다층 반사형 편광자
JPH09300425A (ja) 複合シート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KR20140021270A (ko) 다층 반사편광자의 제조방법 및 장치
JP5945131B2 (ja) 光学多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3178336A (ja) 光学多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1354284B1 (ko) 다층 반사편광자의 제조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