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0060A - 微波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波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0060A
CN102960060A CN2011800302453A CN201180030245A CN102960060A CN 102960060 A CN102960060 A CN 102960060A CN 2011800302453 A CN2011800302453 A CN 2011800302453A CN 201180030245 A CN201180030245 A CN 201180030245A CN 102960060 A CN102960060 A CN 102960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microwave
waveguide
chamber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02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60060B (zh
Inventor
近藤龙太
吉野浩二
福田祐
西村诚
涩谷昌树
细川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5496670&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960060(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60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0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60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00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70Feed lines
    • H05B6/707Feed lines using wave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642Cooling of the microwave components and related air circ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647Aspects related to microwave heating combined with other heating techniques
    • H05B6/6473Aspects related to microwave heating combined with other heat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convection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647Aspects related to microwave heating combined with other heating techniques
    • H05B6/6482Aspects related to microwave heating combined with other heat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radiant heating, e.g. infrared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70Feed lines
    • H05B6/701Feed lines using microwave appl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72Radiators or antennas
    • H05B6/725Rotatable antenna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Heating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效率高、且使配设于加热室上侧的微波供电结构紧凑的小型微波加热装置,为此,对来自微波生成部的微波进行传送的波导管构成为:具有弯曲成直角的水平传送路径和铅直传送路径,在铅直传送路径上水平连接着微波生成部,来自微波生成部的微波经由铅直传送路径和水平传送路径传送到供电部,并且水平传送路径的水平传送距离比在波导管内传送的微波的波长的1/2长。

Description

微波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被加热物放射微波来进行感应加热的微波加热装置,尤其涉及对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实施感应加热来进行烹调的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在微波加热装置中,以微波炉为代表的使用了微波的加热烹调器的基本结构具备:加热室,其受到屏蔽,不让微波泄漏到外部;产生微波的磁控管;以及波导管,其将磁控管所产生的微波传送至加热室。
在加热烹调器中,关于上述加热室、磁控管和波导管以外的结构物,可以根据与其目的对应的方式采用各种结构。例如,按照微波从怎样的方向入射到加热室,有横向供电方式、下供电方式、上供电方式、上下供电方式等,与这些供电方式对应地,成为彼此不同的结构。
在从加热室的侧面入射微波的横向供电方式的情况下,需要使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自身在加热室内旋转,使得微波的分布均衡。这样,在横向供电方式中,采用了所谓的转台方式。反之,在从加热室的底面入射微波的下供电方式、从顶面入射微波的上供电方式、以及从底面和顶面双方入射微波的上下供电方式等的情况下,不移动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而是使设置于波导管与加热室的结合部分处的作为供电部的天线旋转而搅拌地放射微波。这样地使天线旋转的所谓的旋转天线方式被用于下供电方式、上供电方式和上下供电方式。
在微波炉中,选择哪种供电方式,不仅要考虑微波炉的功能,还要考虑与其他功能,例如烤箱功能、烤架功能、蒸汽功能等的并用来决定。在这样地并用微波炉功能与其他功能的情况下,除了微波的供电结构以外,例如还需要设置加热器、水箱、蒸汽产生机构等。因此,需要在装置内部高效地配置各个结构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例如在将烤箱、烤架以及超过100度的水蒸气即过热水蒸气(Superheated-steam)等用于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加热室内的温度高,因此,有时把耐热性高的导体制的托盘用作载置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的托盘的材质。在这样使用了导体制的托盘的情况下,微波会被导体制的托盘反射,因此加热室内的微波分布与使用了可透过微波的玻璃或陶瓷等电介质制的托盘的情况不同。
此外,有时使用导体制的网来替代导体制的托盘。在使用导体制的网的情况下,如果网眼比波长大一定程度,则微波能穿射过去,因此加热室内的微波分布也根据网形状而变化。
并且,最近,微波炉功能与其他功能相互协作地进行烹调的必要性日益增高。例如,在烧烤较大食品的情况下,或者在烧烤冷冻状态的食品的情况等中,如果仅用加热器进行加热时,则仅对食品的表面进行加热,因此,有时并未加热到食品的内部。作为这种仅采用加热器的烹调器,相当于仅具有加热器作为加热源的电烤箱。为了使用这种电烤箱仅通过加热器加热到食品的内部,只有如下方法:降低火力(输出)而在低温下长时间地利用热传导逐渐地进行加热,以便不烤焦食品的表面。
另一方面,在使用进行感应加热的微波炉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情况下,由于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是电介质,因此微波浸透到食品的内部,能够对食品的内部进行加热。由此,使用微波炉能够短时间地加热到食品的内部。因此,利用对食品的内部进行加热的微波炉功能与烧烤食品的表面的加热器的功能的协作,能够短时间地美味地烤制较大的食品和冷冻状态的食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1812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微波的供电结构与其他结构(例如加热器结构)共存,因此存在如下问题:来自作为供电部的天线的微波对加热器进行了加热,从而针对食品的加热效率降低。此外,还存在如下问题:微波的供电结构与针对加热器的电力供给结构以不重叠的方式配设在装置内部,因此加热烹调器的装置尺寸不得不变大。如上所述,在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在微波供电结构与加热器电力供给结构共存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同时实现加热效率的提高和装置的小型化的课题。
图10是示出在一般的在加热室上侧设置微波供电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进一步设置了具有加热器的加热器电力供给结构时的概略结构的正剖视图。在图10所示的加热烹调器中,在构成加热烹调器的外观的壳体10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对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室101。在加热室101的内部的上下位置设置有加热器102。此外,在上侧的加热器102的上方、且加热室101的上方,配置有磁控管103、波导管104、旋转天线105、电动机106等微波供电结构。在这样构成的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具有如下结构:从加热室101放出的热量在波导管104中传导并传递至磁控管103,容易对磁控管进行加热。其结果,在以往的加热烹调中,存在如下问题:磁控管103的温度上升,由磁控管103实现的微波加热效率降低。此外,在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由于从旋转天线105放射到加热室101内部的微波的一部分对上侧的加热器102进行加热,因此还存在微波的加热效率低的问题。并且,在加热室101的上侧空间配设了微波供电结构,因此加热室101的上侧需要非常大的空间,还存在壳体100的尺寸必然很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了因来自加热室的热量引起的磁控管的温度上升,从而加热效率高的微波加热装置,并且,提供一种实现了配设于加热室上侧的微波供电结构的紧凑化的小型微波加热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构成为具有:
加热室,其用于收纳被加热物,并且对该被加热物放射微波来进行高频加热;
微波生成部,其生成用于在所述加热室中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高频加热的微波;
波导管,其具有弯曲成直角的水平传送路径和铅直传送路径,在所述铅直传送路径上水平连接着所述微波生成部,将来自所述微波生成部的微波传送到所述水平传送路径;
供电部,其与所述水平传送路径结合,并且具有将在所述波导管中传送的微波放射到所述加热室的内部的天线部;以及
天线室,其设置于所述加热室的顶面,对从所述天线部沿水平方向放射的微波进行反射,并且,该天线室的下端部分敞开,以将来自所述天线部的微波放射到所述加热室内,
所述波导管构成为:所述水平传送路径中的水平传送距离比在该波导管内传送的微波的波长的1/2长。
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波导管中从弯曲位置到供电口的水平传送距离比在该波导管内传送的微波的波长的1/2长,因此微波生成部与供电部的传送结合稳定,即使发生了负载变化等运转状态的变动,也能够高效维持加热。此外,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中,利用具有较长的水平传送路径的波导管抑制了从加热室向磁控管的传热。并且,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中,微波生成部例如磁控管横向地水平连接于波导管的铅直传送路径,因此,能够使得装置整体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紧凑。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是在第1方式中,在所述加热室的内部,设置有利用来自上方的辐射热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辐射加热部,所述辐射加热部配置于所述天线室的正下方以外的区域中。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从供电部放射的微波不会直接加热辐射加热部,从而防止了加热损失,实现了加热效率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是在所述第1或第2方式中,为了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设置了使热风在所述加热室的内部循环的对流加热部。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抑制了从加热室向磁控管的传热,并且加热室内的基于热风的加热处理能够防止加热损失,从而高效地进行加热。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是在所述第1~第3方式中,所述供电部的所述天线部构成为在所述天线室的内部旋转,将微波搅拌地放射到所述加热室的内部。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能够对整个加热室均匀地放射微波。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是在所述第1~第4方式中,关于所述波导管,所述铅直传送路径相对于所述水平传送路径朝向下方延伸地设置,所述水平传送路径的供电口与从所述加热室的顶面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的所述天线室的上方端部的开口结合。根据如上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构成为从加热室突出的天线室被波导管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抵消,因此在微波供电结构中消除了无用空间,能够实现紧凑化。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是波导管隔着天线室与加热室连接的结构,因此,消除了波导管与加热室的接触部分,并且从加热室传递到微波生成部的热量减少,从而提高了微波生成部的加热效率。
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是在所述第1~第4方式中,所述波导管构成为:所述铅直传送路径相对于所述水平传送路径朝向上方延伸地设置,所述水平传送路径的供电口与从所述加热室的顶面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的所述天线室的上方端部的开口结合,来自水平连接于所述铅直传送路径的所述微波生成部的微波经由所述水平传送路径从所述供电部放射到所述加热室内。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能够构建紧凑的微波供电结构。
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是在所述第1~第4方式中,在所述天线室的外侧,在所述波导管与所述加热室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隔热部。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大幅抑制了从高温加热中的加热室经由波导管传导至微波生成部的热量,能够提高微波生成部的输出效率。
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是在所述第1~第4方式中,所述天线室具有从所述加热室的顶面朝向下方突出的遮挡壁,在所述遮挡壁的外周部分中配置了所述辐射加热部。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来自供电部的微波不会直接加热辐射加热部,从而辐射加热部中的损失变少,能够对被加热物高效地进行加热,并且装置整体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小,成为紧凑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是在所述第1~第4方式中,构成为:在所述波导管的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具备不会泄漏微波的直径的贯通孔,由冷却风扇形成的冷却风穿过所述贯通孔。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对波导管进行冷却,减少了从加热室经由波导管传导至微波生成部的热量。
本发明的第10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是在所述第1~第4方式中,在所述波导管中形成了具有多个贯通孔的通气区域,该多个贯通孔具有不会泄漏微波的直径。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10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波导管的壁面中的导热阻抗变大,并且冷却空气流过通气区域的贯通孔而对波导管进行冷却,从加热室经由波导管传导至微波生成部的热量减少。其结果,成为提高了微波生成部的微波加热效率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11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是在所述第1~第4方式中,关于所述波导管,所述铅直传送路径相对于所述水平传送路径朝向下方延伸地设置,所述水平传送路径的供电口与从所述加热室的顶面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的所述天线室的上方端部的开口结合,在所述天线室与所述铅直传送路径之间的空间内配置了微波生成部。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11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在波导管的水平传送路径的延伸设置方向上,在被波导管的铅直传送路径与天线室夹着的、水平传送路径下方所产生的空间内配置了微波生成部,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加热室的上侧空间,消除了无用的空间,实现了加热烹调器的紧凑化。
本发明的第12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是在所述第1~第4方式中,所述波导管构成为:所述铅直传送路径的铅直传送距离比在该波导管内传送的微波的波长的1/4短。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第12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在铅直传送路径中电场不会反向,能够防止在波导管的传送路径内发生复杂的反射,提高了传送效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加热效率,并且加热室上侧配设的微波供电结构紧凑从而装置尺寸小的微波加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结构的正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的波导管和天线室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结构的正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的设置于加热室顶面的供电部、加热部等的后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中的微波供电结构的正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中的微波供电结构的正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加热烹调器中的微波供电结构的正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中的微波供电结构的正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加热烹调器中的一般的微波供电结构的概略结构的正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中使用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但加热烹调器仅仅是例示,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不限于加热烹调器,还包含利用了作为高频加热的感应加热的加热装置、生垃圾处理机或半导体制造装置等加热装置。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还包含基于同样的技术思想的结构。
(实施方式1)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对微波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加热烹调器,以至少具备1个加热器作为加热部的微波炉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作为微波加热装置的加热烹调器中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结构的正剖视图。在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中,在构成加热烹调器的外观的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对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15进行感应加热(高频加热)的加热室11。即,在加热室11中,收纳着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15,对该食品15放射微波来进行高频加热。在由表面涂覆有珐琅的钢板形成的加热室1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使加热室内成为高温的作为辐射加热部的两个加热器12、13。一个加热器12配置于加热室11的顶面侧(上侧),另一个加热器13配置于加热室11的底面侧(下侧)。在加热室11的内部,可拆装地设置有烧烤网14,该烧烤网14是通过纵横地组合不锈钢的棒料并进行焊接而形成的。烧烤网14是能够安装于加热室11中的多个层的期望位置的结构。载置在烧烤网14上的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15被上加热器12和下加热器13夹着而从上下方向受到辐射加热。构成加热室11的壁面与壁面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角由曲面构成。此外,加热室11的底面整体形成为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的曲面形状。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说明了壁面由涂覆有珐琅的钢板形成的例子,但也可以由实施了其他具有耐热性的涂覆的钢板形成。此外,作为壁面材质,可以是不锈钢、PCM钢板(Pre-coated metal:预涂金属)。在实施方式1中,虽然烧烤网14是组合了不锈钢的棒料而形成的,但也可以用实施了镀覆处理的钢材等形成。
如图1所示,在加热室11的顶面的中央附近设置有天线室24,在天线室24的内部配置有作为电波搅拌单元的旋转天线的供电部22。天线室24由对从供电部22放射的微波进行反射的材料构成,具有不让微波泄漏到天线室24的外侧的屏蔽结构。旋转天线的供电部22被设置成,该供电部22从形成于波导管21的供电口25导出。波导管21将来自作为微波生成部的磁控管16的微波传送到供电部22。磁控管16生成用于在加热室11中对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15进行高频加热的微波。传送到供电部22的微波被放射到加热室11内。磁控管16被配置于加热室11上侧设置的波导管21的右侧端部(参照图1),磁控管16的作为振荡天线的磁控管输出部44横向地插入波导管21。
在如上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具有利用了微波的感应加热部作为1个加热单元,并且具有利用了上下加热器12、13的辐射的辐射加热部作为其他加热单元。由此,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结构是:共同使用感应加热部和辐射加热部来对加热室11内的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15进行期望的加热烹调。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具有利用了微波的感应加热部作为一个加热单元,并且具有利用了上下加热器12、13的辐射加热部作为其他加热单元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替代上述那样的辐射加热部,而设置使热风在加热室内循环来进行加热烹调的对流加热部。该对流加热部的结构是:在加热室的背面侧设置循环风扇和循环加热器,将加热室内的空气加热至高温而进行循环。当然,也可以是设置了感应加热部、辐射加热部和对流加热部这3个加热单元来进行加热烹调的结构。
实施方式1中的作为辐射加热部的上下加热器12、13是将电热丝和填充材料一起密封到金属管内而构成的。在加热室11内设置有与上加热器12的表面接触的上加热器热电偶17。为了不让上加热器热电偶17受到从供电部22放射的微波的影响,用金属管覆盖上加热器热电偶17,该上加热器热电偶17作为上加热器12的温度检测单元发挥功能。此外,在加热室11内设置有与下加热器13的表面接触的下加热器热电偶18,该下加热器热电偶18具有与上加热器热电偶17相同的结构。下加热器热电偶18作为下加热器13的温度检测单元发挥功能。在加热室11的壁面上,固定着作为加热室内的温度检测单元的热敏电阻19。上加热器热电偶17、下加热器热电偶18和热敏电阻19与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部20电连接。控制部20根据分别来自上加热器热电偶17、下加热器热电偶18和热敏电阻19的检测信号,控制对上加热器12和下加热器13的通电量。由此,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对加热室11的加热量进行高精度的加减控制,以成为所设定的温度。
在加热室11的内部,利用来自上方的辐射热对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15进行加热的辐射加热部的上加热器12被配置于天线室24的正下方以外的区域中。即,从天线室24内的作为旋转天线的供电部22放射的微波不直接照射上加热器12,而是直接照射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15。
设置于加热室11的上侧的波导管21由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水平部42、和在铅直方向上延伸设置的铅直部43构成。即,波导管21具有L字形状的内部通路(传送路径),该内部通路是利用由水平部42形成的水平传送路径(42)和由铅直部43形成的铅直传送路径(43)弯折成直角而构成的。作为微波生成部的磁控管16以作为振荡天线的磁控管输出部44沿水平方向插入到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的方式进行了连接。因此,磁控管16横向连接(水平连接)于波导管21,所以铅直方向的高度尺寸比磁控管16纵向连接(铅直连接:参照图10)于波导管21时的高度小。
在如上那样具有L字形状的内部通路(传送路径)的波导管21的水平部42(水平传送路径)上形成的供电口25中,设置有作为旋转天线的供电部22。供电部22由天线部22a和轴部22b构成。供电部22的轴部22b与电动机23连接。构成为:通过电动机23的驱动使得轴部22b转动,并且使得天线部22a旋转。供电部22与波导管21的水平传送路径(42)结合,在波导管21中传送的微波被供电部22的天线部22a放射到加热室11内。
在加热室11的顶面的大致中央,设置有收纳旋转的天线部22a的拱顶形状的天线室24。天线室24具有下端部分呈圆形扩展的形状,是圆锥台形形状。天线室24是通过深冲加工使得加热室11的顶面朝向外侧突出而形成为圆锥台形形状。波导管21的水平部42的下表面上形成的供电口25与天线室24的上端部形成的开口结合,波导管21与供电部22的结合部分确保了预定直径而作为供电口。如上所述,天线室24设置于加热室11的顶面,构成为对从天线部22a沿着水平方向放射的微波进行反射。此外,关于天线室24,该天线室24的下端部分是敞开的,以将来自天线部22a的微波放射到加热室内。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的波导管21和天线室24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波导管21具有形成水平传送路径的水平部42和形成铅直传送路径的铅直部43,并且具有将作为传送路径的内部通路直角地弯折成L字形状而成的弯曲形状。即,水平传送路径(42)的延伸设置方向(水平方向)与铅直传送路径(43)的延伸设置方向(铅直方向)垂直。如上所述,波导管21具有弯曲成直角的水平传送路径(42)和铅直传送路径(43),在铅直传送路径(43)上水平连接着作为微波生成部的磁控管16,把来自磁控管16的微波传送到水平传送路径(42)。
在实施方式1中,当设从水平部42与铅直部43的连接部位处的弯曲位置C(参照图2)到供电口25的中心的水平传送距离为H(参照图2)时,在实施方式1中,将距离H设定为大约135mm。另外,水平传送距离H是从波导管21内的传送路径的弯曲位置C到供电口25的中心的沿着水平传送路径的延伸设置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水平距离。
作为波导管21的传送路径的内部通路的宽度a大约为80mm,波导管21的水平部42的内部通路的高度b大约为16mm。另外,内部通路的宽度a和水平部42中的内部通路的高度b表示波导管21的内表面侧的传送路径的长度。
如前所述,磁控管16横向地水平连接并固定于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即,在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的侧面壁(右侧面壁)上形成的开口部21a中,横向地插入并安装着磁控管16的作为振荡天线的磁控管输出部44。在波导管21中,当设从弯曲位置C到磁控管16的磁控管输出部44的中心的铅直传送距离(铅直方向的长度)为V(参照图2)时,实施方式1中的铅直传送距离被设定为大约15mm。
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磁控管16采用了振荡频率大约为2450MHz的磁控管。因此,当设波导管21内的管内波长为λg时,λg大约为190mm,半波长(λg/2)的长度大约为95mm(λg/2=95mm)。因此,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的波导管21的结构为:水平部42中的实质传送路径的长度即水平传送距离H(大约135mm)比半波长(λg/2)长(H>λg/2)。而且,铅直部43中的实质传送路径的长度即铅直传送距离V(大约15mm)比1/4波长(λg/4)短(V<λg/4)。
对从波导管21传送来的微波进行搅拌放射的供电部22的天线部22a由金属构成,具备厚度为1mm且直径大约为
Figure BDA00002612271000101
的大致圆板形状。将电动机23的旋转传动到天线部22a的轴部22b连接于从天线部22a的圆板中心偏心大约12mm的位置。在轴部22b中,电动机23侧的部分由氟树脂构成,天线部22a侧的部分由金属构成。轴部22b的金属部分进入到波导管21的内部大约11mm,穿过波导管21的供电口25而朝向天线室24侧突出了大约15mm。此外,轴部22b的金属部分与供电口25之间的间隙确保了5mm以上的距离。
如图1所示,在加热室11的顶面上,在天线室24下端的开口部分处设置有盖27。盖27由云母制成,是为了不让从加热室11内的食品飞溅的污垢等附着到供电部22的天线部22a等上而设置的。盖27可拆卸地安装于加热室11的顶面上设置的作为绝缘体的钩26上。另外,虽然以盖27采用了作为低损失介电材料的云母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云母,使用陶瓷或玻璃等材料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加热室11内的上部设置的上加热器12避开天线室24的下端的开口部分的正下方进行配置,不会受到来自供电部22的微波的直接加热。这样,为了将上加热器12设置成绕开天线室24的开口部分,在上加热器12的中央部分处形成有空隙部28。因此,从供电部22朝向食品15的方向直接放射的微波M(参照图1)不会被上加热器12妨碍。由此,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从供电部22放射的微波不会直接加热上加热器12,从而防止了损失,实现了加热效率的提高。
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波导管21具有弯折成直角的L字形状,磁控管16横向地连接于波导管21。即,以磁控管16的磁控管输出部44的导出部分与波导管21的铅直壁面垂直的方式进行了安装。因此,连接着磁控管16的波导管21的配置空间的上下方向即铅直方向的尺寸(高度)小。例如,与上述图10所示的结构中的、沿铅直方向连接着磁控管103的波导管104的配置空间的高度相比,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着磁控管16的波导管21的配置空间的高度较小。此外,由于磁控管16相对于波导管21横向地连接,因此,在比磁控管16靠上方的空间中存在富余,可以配置其他结构物。
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能够紧凑地形成由磁控管16、波导管21和天线室24等构成的微波供电结构。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波导管21的水平部42与从加热室11的顶面朝向上方突出地设置的天线室24的突出端部的开口结合,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的下端部分被配置在加热室11的顶面上。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以抵消掉天线室24的突出尺寸L(参照图1)的方式,设定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的高度尺寸K(参照图2)的长度。即,将铅直部43的突出尺寸K和天线室24的高度尺寸L设定为大致相同的长度。如上所述,在L字形状的波导管21的高度尺寸的内侧配设了天线室24,因此天线室24的突出尺寸L被波导管21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K抵消。并且,以处于波导管21的高度尺寸的内侧的方式配置了横向的磁控管16,因此成为天线室24和磁控管16被大致配置在波导管21的高度尺寸内侧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微波供电结构消除了无用的空间,实现了紧凑化。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如图1所示,与天线室24的末端(下端部分)接近地设置了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因此,尽管是横向地配置磁控管16的结构,微波供电结构的左右方向(水平部42的延伸设置方向)的尺寸也不会变大,实现了紧凑化。
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在加热室11的顶面形成天线室24,在该天线室24的上方端部连接着波导管21。因此,波导管21经由天线室24与加热室11结合。因此,与波导管和加热室的顶面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得波导管21与天线室24之间的接触部分成为更小的面积。此外,在波导管21与加热室11之间形成了空间,因此防止了从高温加热中的加热室11的顶面向波导管21直接进行热传导。此外,从加热室11经由天线室24、波导管21传导至磁控管16的热量也大幅减少。
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通过将波导管21的水平部42中的水平传送距离H(参照图2)设定得较长,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加热室11经由天线室24和波导管21传导至磁控管16的热量。一般而言,在较低的温度下,磁控管16的效率较高,因此成为提高了磁控管16的输出效率的结构。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将波导管21的水平部42中的水平传送距离H设定得比半波长(λg/2)长,因此,能够使得磁控管16与供电部22的结合状态稳定,即使在发生了负载变化等运转状态的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高效率。
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通过将波导管21中从磁控管输出部44的中心到弯曲位置C的铅直传送距离V设定得比1/4波长(λg/4)短,能够提高传送效率。在波导管21中,通过将铅直传送距离V设定为振荡频率的1/4波长以下,由此,在从磁控管输出部44到包含弯曲位置C的弯曲部分的区域中,电场不会反向,能够防止在波导管21的传送路径内发生复杂的反射。其结果,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具有较高的振荡效率,成为加热效率高的装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以具有利用了微波的感应加热部作为一个加热单元,并且共同使用了基于上下加热器12、13的辐射的辐射加热部作为其他加热单元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设置使热风在加热室内循环来进行加热烹调的对流加热部作为其他加热单元。并且,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与使用了磁控管的感应加热部一起,设置了辐射加热部和对流加热部双方。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在感应加热部的结构中,大幅减少了从加热室11经由天线室24和波导管21传导至磁控管16的热量,因此,即使采用其他加热单元,也能够实现加热效率的提高。
(实施方式2)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显著区别在于用于向加热室提供微波的结构。
在以下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说明中,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中的结构要素相同功能、结构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其详细说明应用实施方式1的说明。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结构的正剖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侧剖视图。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对来自磁控管16的微波进行传送的波导管46与实施方式1中的波导管21同样地构成为,具有水平部47和铅直部48并弯曲成L字形状。即,波导管46的内部通路由弯折成直角的水平传送路径和铅直传送路径构成。在实施方式2的波导管46中,形成铅直传送路径的铅直部48以从形成水平传送路径的水平部47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延伸地设置。磁控管16以磁控管输出部44沿水平方向插入波导管46的方式横向地进行连接(水平连接)。即,磁控管输出部44的导出部分被设置成与波导管46的铅直部48的铅直侧面垂直。因此,在将磁控管16连接到波导管46的状态下,上下方向即铅直方向的高度尺寸与实施方式1的结构同样地较小。在实施方式2的波导管46中,与实施方式1的波导管21同样,水平部47的水平传送距离H大约为135mm,设定得比半波长(λg/2)长(H>λg/2)。而且,铅直部48的铅直传送距离V大约为15mm,设定得比1/4波长(λg/4)短(V<λg/4)。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磁控管16的振荡频率也采用了大约2450MHz,因此波导管46的管内波长λg大约为190mm,半波长(λg/2)的长度为95mm(λg/2=95mm)。
在如上那样具有L字形状的内部通路(传送路径)的波导管46的水平部47上,连接着具有天线部22a和轴部22b的供电部22。在加热室11的顶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处,形成有收纳天线部22a的天线室49。天线室49是下端部分呈圆形扩展的形状,具有圆锥台形形状。天线室49是通过对加热室11的顶面进行深冲加工而形成的。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没有设置覆盖天线室49的下端部分的盖,因此成为这样的结构:消除了盖中微弱地产生的介电损失,加热效率进一步提高。
如图3所示,天线室49的下端部分的末端部分成为遮挡壁,其朝向加热室11的内部突出,并从加热室的顶面朝向下方突出。另一方面,天线室49的上端部分从加热室11的顶面朝向上方突出。波导管46的水平部47上形成的供电口25与天线室49的上端部分上形成的开口结合。因此,波导管46经由天线室49与加热室11结合。因此,与波导管和加热室的顶面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得波导管46与天线室49之间的接触部分成为更小的面积。此外,在加热室11的顶面的上侧表面上,以围着天线室49的周围的方式,设置有由绝热材料形成的隔热部50。由于这样地设置了隔热部50,因此抑制了从加热室11的顶面向上方散出的热量。隔热部50被配设于波导管46与加热室11的顶面之间的空间内,并且构成为,使得从加热室11的顶面散出的热量不直接加热波导管46。因此,大幅抑制了从高温加热中的加热室11经由波导管46传导至磁控管16的热量。其结果,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具有大幅提高了磁控管16的加热效率的结构。
此外,通过将波导管46的水平部47的水平传送距离H设定得比半波长(λg/2)长,由此使得磁控管16与供电部22的结合状态稳定,成为这样的结构:即使在发生了负载变化等运转状态的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高加热效率。
并且,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通过将波导管46中从磁控管输出部44的中心到弯曲位置C的铅直传送距离V设定得比1/4波长(λg/4)短,能够提高振荡效率。在波导管46中,通过将铅直传送距离V设定为振荡频率的1/4波长以下,由此,在从磁控管输出部44到包含弯曲位置C的弯曲部分的区域中,电场不会反向,能够防止在波导管46的传送路径内发生复杂的反射。其结果,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振荡效率大幅度提高。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波导管46是L字形状的弯曲形状,天线室49从加热室11的顶面朝向上方突出地设置。因此,可以在波导管46的水平部47与加热室11的顶面之间的空间内设置隔热部50。因此,由于是隔着天线室49将加热室11和波导管46结合的结构,所以可以在加热室11与波导管46之间的空间内设置防止热传导的隔热部50。通过这样地设置隔热部50,能够以紧凑的结构构建加热效率高的加热烹调器。
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通过在突出地设置于加热室11顶面的天线室49的上端部分处设置朝向上方弯曲的波导管46,能够确保用于在加热室11的顶面设置隔热部50的空间,能够将隔热部50铺设得较厚。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设置了进行加热室内的排气的换气风扇61和进行加热室内的照明的灯62。
在如上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在使用了加热器等高温加热单元作为辐射加热部的烹调步骤中,通过隔热部50的隔热作用截断了从加热室11朝上方释放的热量,因此能够实现加热效率的大幅提高。并且,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具有如下结构:在使感应加热与利用加热器的辐射加热和对流加热联动的烹调中,大幅抑制了从加热室11传导至磁控管16的热量,因此成为紧凑且加热效率高的烹调器。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加热室11内部的上部设置有上加热器12,在加热室11的底面壁的下侧设置有下加热器13。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是通过该下加热器13对加热室11的底面壁进行加热的结构。并且,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在加热室11的背面侧具有用于烘烤烹调的热风循环用的背面加热器30和循环风扇31。这样,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是除了利用感应加热的加热以外,还能够利用辐射热和对流热直接加热食品的结构。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成为具有能够应对多种烹调菜单的高功能的烹调器。
加热室11的上部设置的上加热器12的一端(端子侧)被固定于加热室11的背面,上加热器12的前面侧由上加热器支撑件51保持。上加热器支撑件51的结构是:以能够应对于上加热器12的热膨胀的方式具有自由度来保持上加热器12。另外,作为上加热器支撑件51的材料,根据耐热要求温度而由电瓷等陶瓷构成,采用了对微波的影响比金属配件小的材质。
如图3和图4所示,天线室49的下端部分从顶面突出到加热室11的内部,绕着该天线室49的下端部分配置上加热器12。即,上加热器12避开天线室49的下端部分的开口部分的正下方进行设置。由此,上加热器12被设置在突出到加热室内的天线室49的下端部分即遮挡壁的外侧,因此不会受到来自供电部22的微波的直接加热,从而防止了微波加热的损失。
图5是示出加热室11的顶面的下表面侧的配置图,示出了设置于顶面的供电部22、天线室49、上加热器支撑件51、上加热器12等。在图5中,上方是装置的前面侧。如图5所示,上加热器12以避开天线室49的下端部分的开口部分的方式进行配置,在多个部位处由上加热器支撑件51可浮动地保持。
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是加热室11的底面壁的下侧设置的下加热器13对加热室11的底面壁进行加热的结构。利用下加热器13对加热室11的底面壁进行加热,在加热室11的内部产生对流热。
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中,在加热室11的背面侧设置有用于烘烤烹调的热风循环用的背面加热器30和循环风扇31,构成了对流加热部。该对流加热部构成为:利用背面加热器30的发热和循环风扇31的旋转对加热室11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并使热风在加热室11的内部循环。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构成为:利用如上那样构成的对流加热部,使热风在加热室11的内部循环,从而对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进行加热烹调。
并且,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如图4所示,构成为:在前面侧设置有开闭用的门32,利用门32的开闭进行被加热物相对于加热室11的取出放入。在门32的上部设置有用于进行加热烹调的各种条件的设定等的操作部33。
如图4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在门32与操作部33之间形成有间隙34。间隙34形成了冷却通路,以便排出来自设置于加热室11的上侧空间中的后方位置处的冷却风扇35的冷却风。来自冷却风扇35的冷却风与隔热部50的上表面接触地流动,并且穿过波导管46中的相对的两侧壁面上形成的小的贯通孔36a、36b,从间隙34向前方排出。此处,小的贯通孔36a、36b是指不会让微波泄漏出去的大小的、例如直径为2~5mm的孔。因此,来自冷却风扇35的冷却风不仅对隔热部50进行冷却,并且贯穿地流过波导管46,还进行波导管46的冷却。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通过设置冷却风扇35和冷却通路,例如,即使在烘烤烹调中加热室内达到高温的情况下,也能够驱动冷却风扇35,从外侧对加热室11的顶面进行冷却。因此,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能够防止配置于比加热室11的顶面更靠上侧的位置的、构成控制部20等的各种部件的温度上升。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成为这样的结构:即使对配设于比加热室11的顶面更靠上侧的位置的部件进行高密度的安装,也很难发生温度上升。因此,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能够在装置整体上成为紧凑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天线室49的下端部分构成为突出到加热室11内,并且在天线室49的下端部分的外周配置了上加热器12。由于这样地配置了上加热器12,因此从供电部22放射的微波直接放射到食品15,不会被上加热器12遮挡。由此,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上加热器12不会阻挡来自供电部22的微波,因此,能够防止来自供电部22的微波对上加热器12进行加热而发生损失的情况,实现了加热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天线室49的向加热室11内突出的突出部分作为微波的遮挡壁发挥功能。该遮挡壁由遮挡从天线部22a放射的微波的材料构成。因此,从作为旋转天线的供电部22沿大致水平方向放射的微波被遮挡壁可靠地遮挡,从而设置于天线室49周围的上加热器12和上加热器支撑件51不会受到来自供电部22的微波的直接加热。即,构成为:利用遮挡壁对来自天线部的微波进行反射,不直接对配置于天线部49的外周部分的上加热器12的辐射加热部进行加热。其结果,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构成为,大幅抑制了微波的损失,能够以较高的加热效率对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进行加热烹调。
(实施方式3)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显著区别在于用于向加热室提供微波的结构。在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中,关于其他结构,应用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的结构。
在以下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的说明中,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的结构要素相同功能、结构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其详细说明应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说明。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中的微波供电结构的正剖视图。
如图6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中,配设成:将上加热器12收纳到凹陷部52的内侧,该凹陷部52是使加热室11的顶面37的一部分朝外侧(上侧)突出而形成的。设置于加热室11上侧的天线室53的下端部分的形状即平面形状是正方形,整体构成为长方体形状。在该天线室53的上端部分上设置了具有水平部42和铅直部43的L字形状的波导管21。实施方式3的波导管21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波导管21同样,波导管21的水平部42的供电口25与从加热室11的顶面朝向上方突出地设置的天线室53的突出端部的开口结合,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的下端部分隔着微小的间隙配置在加热室11的顶面37(凹陷部52)的上方。因此,在实施方式3中,以抵消掉天线室53的突出部分的方式,设定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的高度尺寸的长度。
此外,磁控管16以作为振荡天线的磁控管输出部44沿水平方向插入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的方式进行了连接。因此,由于磁控管16相对于波导管21横向地连接(水平连接),因此,铅直方向的高度尺寸比磁控管相对于波导管纵向地进行连接(铅直连接)的情况短。
在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中,在波导管21两侧的相对的壁面上形成了具有多个贯通孔36a、36b的通气区域21a。在图6中,仅记载了一侧壁面上的由多个贯通孔36a构成的通气区域21a,但在与该一侧壁面相对的另一侧壁面上也同样形成了由多个贯通孔36b(参照图4)构成的通气区域21a。通气区域21a是以不让微波泄漏到波导管21外部的方式,排列了多个直径约2~5mm的小的贯通孔36a、36b的壁面区域。由此,通过在波导管21的壁面上设置具有多个贯通孔36a、36b的通气区域21a,从而波导管21的壁面的导热阻抗变大,并且空气能够穿过通气区域21a中的贯通孔36a、36b而移动。其结果,通过在波导管21中产生空气移动,由此产生冷却作用,减少了从加热室11经由波导管21传递至磁控管16的热量。一般而言,在较低的温度下,磁控管16的效率较高,因此,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成为进一步提高了磁控管16的微波加热效率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中,成为如下结构:通过设置上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冷却风扇35和冷却通路,例如,即使在烘烤烹调中加热室11内达到高温的情况下,也能够驱动冷却风扇35,对波导管21进行冷却,并且从外侧对加热室11的顶面进行冷却。
在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中,将上加热器12设置于顶面37的凹陷部52的内侧,因此,上加热器12被配置于与天线室53的下端部分相同、或比该下端部分高的位置。其结果,消除了比天线室53靠下侧的加热空间中的上下方向尺寸的无用空间,作为装置整体能够实现紧凑化。此外,由于上加热器12被配置于与天线室53的下端部分相同、或比其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从作为旋转天线的供电部22朝向下方的食品放射的微波不会被上加热器12妨碍。因此,在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中,防止了来自供电部22的微波对上加热器12进行直接加热而发生损失的情况,能够对食品进行高效的加热烹调。
另外,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作为加热室11的壁面的一部分的凹陷部52的内表面形状具有朝向食品反射来自上加热器12的辐射热的角度。
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天线室53的平面形状是正方形的例子,但作为天线室53的平面形状,只要是不干涉天线部22a的旋转的形状即可,不限于圆形或正方形,也可以是椭圆、多边形或由这些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
(实施方式4)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3的加热烹调器的显著区别在于用于向加热室提供微波的结构。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中,关于其他结构,应用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的结构。
在以下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的说明中,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的结构要素相同功能、结构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其详细说明应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说明。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中的微波供电结构的正剖视图。
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中,将上加热器12收纳到凹陷部52的内侧,该凹陷部52是使加热室11的顶面37的一部分朝向外侧(上侧)突出而形成的。设置于加热室11上侧的天线室53的下端部分的平面形状是正方形,天线室53的整体具有长方体形状。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说明了天线室53的下端部分的平面形状是正方形的例子,但在本发明中不限定形状,也可以使用其他形状,例如圆形、多边形等。
在天线室53的上端部分上设置了具有水平部47和铅直部48并形成为L字形状的波导管46。实施方式4的波导管46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波导管46同样,铅直部48以从水平部47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延伸地设置。此外,磁控管16以磁控管输出部44沿水平方向插入波导管46的铅直部48的方式横向地连接(水平连接)。
如图7所示,天线室53的上端部分形成为突出到比加热室11的顶面37更上方的位置。波导管46的水平部47上形成的供电口25与天线室53的上端部分上形成的开口结合。因此,波导管46经由天线室53与加热室11连接。
实施方式4的波导管46是仅被固定于天线室53而由天线室53支撑的结构。波导管46和磁控管16被配置成与收纳上加热器12的凹陷部52的顶面37之间具有预定距离的空间。由于这样地进行配置,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地构成为:来自装置后方的冷却风扇35的冷却风在顶面37与波导管46之间的空间、以及顶面37与磁控管16之间的空间内流通。因此,成为来自上加热器12的热量很难传递至磁控管16的结构,防止了磁控管16的温度上升。一般而言,在较低的温度下,磁控管16的效率较高,因此成为提高了磁控管16的微波加热效率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加热烹调器同样,在波导管46两侧的相对的壁面上形成了具有多个小的贯通孔36a、36b的通气区域46a。在图7中,仅记载了一侧壁面上的由多个贯通孔36a构成的通气区域46a,但在与该一侧壁面相对的另一侧壁面上也同样形成了由多个贯通孔36b(参照图4)构成的通气区域46a。通气区域46a是以不让微波泄漏到波导管46外部的方式,排列了多个直径约2~5mm的小的贯通孔36a、36b的壁面区域。由此,通过在波导管46的壁面上设置具有多个贯通孔36a、36b的通气区域46a,从而波导管46的壁面的导热阻抗变大,并且空气能够穿过通气区域46a中的贯通孔36a、36b而移动。其结果,通过在波导管46中产生空气移动,由此产生冷却作用,经由波导管46传递至磁控管16的热量变少,能够可靠地冷却磁控管16和波导管46。
此外,在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中,利用冷却风扇35(参照图4)穿过通气区域46a朝向与加热室11连通的波导管46内进行送风,由此将波导管46内的压力维持得比加热室11内的压力高。通过这样地设置压力差,能够防止来自加热室11的油烟等侵入到配置于比加热室11的顶面37靠上方的具有控制部20等的空间内。在此基础上,将微波加热时磁控管16中产生的热量送到加热室11,因此成为具有高加热效率的结构。
(实施方式5)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5的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4的加热烹调器的显著区别在于用于向加热室提供微波的结构。在实施方式5的加热烹调器中,关于其他结构,应用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的结构。
在以下实施方式5的加热烹调器的说明中,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的结构要素相同功能、结构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其详细说明应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说明。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加热烹调器中的微波供电结构的正剖视图。
实施方式5的加热烹调器中的微波供电结构是将天线室54设置到加热室11内部的结构,微波供电结构成为非常紧凑的结构。
如图8所示,在实施方式5中,在加热室11的顶面37上固定着圆筒状的天线室结构部件54a而形成了天线室54。天线室结构部件54a作为从供电部22的天线部22a沿大致水平方向放射的微波的遮挡壁发挥功能,其构成为:设置于天线室54外周的上加热器12和上加热器支撑件51(参照图5)不会被来自供电部22的微波直接加热。另外,天线室54的平面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使用正方形、长方形、其他多边形等。
在加热室11的顶面37上,在形成天线室54的部分处形成了开口,该开口与波导管46的水平部47上形成的供电口25结合。实施方式5的波导管46具有水平部47和铅直部48并形成为L字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波导管46同样,铅直部48以从水平部47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延伸地设置。此外,磁控管16以磁控管输出部44沿水平方向插入波导管46的铅直部48的方式横向地连接(水平连接)。
在实施方式5的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实施方式3和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器同样,在波导管46两侧的相对的壁面上形成了具有多个小的贯通孔36a、36b的通气区域46a。因此,通过在波导管46中产生空气移动,由此产生冷却作用,经由波导管46传递至磁控管16的热量变少,从而能够可靠地冷却磁控管16和波导管46。
实施方式5的加热烹调器是天线室54不从加热室11朝上方突出的结构,是将波导管46的水平部47设置于加热室11的顶面37的上表面的结构,朝上地延伸设置波导管46的铅直部48。另外,可以在波导管46的水平部47与加热室11的顶面之间设置进行隔热的隔热部,成为来自加热室11的热量难以传导至波导管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5的加热烹调器中,如图8所示,天线室54与上加热器12被配置于大致同一高度,在波导管46的铅直部48的高度尺寸内侧配置了磁控管16和电动机23。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高度方向尺寸与其他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相比达到最小,成为紧凑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5的加热烹调器中,没有设置覆盖天线室54的下端部分的盖,因此成为消除了盖中微弱产生的介电损失而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率的结构。此外,在实施方式5的加热烹调器中,利用加热室11的顶面37上设置的天线室结构部件54a来形成天线室54,该天线室结构部件54a被配置于天线室54与上加热器12之间,并且具有遮挡从天线部22a沿水平方向放射的微波的遮挡壁的功能。
因此,在加热室11内从供电部22放射的微波不容易受到加热室内的供电部22周围有无部件的影响、以及供电部22周围的部件的形状和配置的影响。由于设置了天线室54,因此从供电部22放射的微波不会对上加热器12进行直接加热,从而上加热器12中的损失变少,能够高效地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实施方式6)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显著区别在于用于向加热室提供微波的结构。在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中,关于其他结构,应用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的结构。
在以下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的说明中,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中的结构要素相同功能、结构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其详细说明应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说明。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中的微波供电结构的正剖视图。
在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的微波供电结构中,如图9所示,将磁控管16配置于波导管21与天线室53之间的空间内。
在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实施方式3(图6)同样地配设成:将上加热器12收纳到凹陷部52的内侧,该凹陷部52是使加热室11的顶面37的一部分朝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设置于加热室11上侧的天线室53的下端部分的形状即平面形状是正方形,整体构成为长方体形状。在该天线室53的上端部分上设置了具有水平部42和铅直部43的L字形状的波导管21。关于实施方式6的波导管21,波导管21的水平部42的下表面上形成的供电口25与天线室53的突出端部的开口结合。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的下端部分隔着空间配置在加热室11的顶面37的凹陷部52的上方。因此,实施方式6的波导管21仅连接于天线室53,仅被天线室53所支撑。
磁控管16以磁控管输出部44沿水平方向插入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的与天线室53相对的侧面的方式进行了连接(水平连接)。因此,磁控管16配设在被天线室53与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夹着的空间内。
在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实施方式3(图6)同样,在波导管21两侧的相对的壁面上形成了具有多个小的贯通孔36a、36b的通气区域21a。由于形成了这样的通气区域21a,因此在波导管21中产生空气移动,从而产生冷却作用。其结果,减少了从加热室11经由波导管21传递至磁控管16的热量。
此外,如图9所示,插入到波导管21内部的磁控管16的磁控管输出部44被通气区域21a包围,因此是利用经过通气区域21a的冷却风对磁控管输出部44进行冷却的结构。在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中,一般而言,磁控管16的温度越低,效率越高,因此磁控管16的加热效率变高。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中,使用了直角地弯曲成L字形状的波导管21,并且构成为波导管21的铅直部43朝向铅直下方延伸地设置,在波导管21与天线室53之间的空间内设置了磁控管16。因此,在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中,在波导管21的水平部42的延伸设置方向上,在水平部42的内侧配置了磁控管16。因此,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高效地利用了加热室11的上侧空间,消除了无用的空间,实现了加热烹调器的紧凑化。
在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中,即使将波导管21的水平部42中的水平传送距离H(参照图2)设定得比半波长(λg/2)长,作为装置整体也能够成为紧凑的结构。因此,在实施方式6的加热烹调器中,能够使得微波供电结构中的结合稳定来维持较高的加热效率。因此,实施方式6的结构可以构建出能够实现加热效率和紧凑性双方的提高的加热烹调器。
如上所述,如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中,通过将波导管的水平传送路径的水平传送距离(H)设定得比传送到波导管的微波的波长的1/2(λg/2)长,从而使得波导管的水平传送路径中截止于供电口的距离成为远远大于传送波的波长的长度。其结果,微波供电结构中的结合的稳定度增大,即使发生了负载变化等运转状态的变动,也能够维持较高的效率来进行加热动作。
此外,在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中,设置了弯折成L字形状的弯曲形状的波导管、水平连接于波导管的铅直传送路径上的微波生成部以及收纳供电部的天线室,成为将波导管的水平传送路径与天线室相结合的结构,由此能够使得微波供电结构紧凑,并且能够减少从加热室传递到微波生成部的热量。其结果,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能够提高微波生成部的加热效率,并且能够实现包含微波生成部的微波供电结构的加热效率的提高,且同时实现紧凑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仅对于向食品放射微波来进行感应加热的微波加热装置(尤其是与烤箱、烤架、过热蒸汽等其他的加热共同使用的加热烹调器)是有用的,而且对于干燥装置、陶艺用加热装置、生垃圾处理机或半导体制造装置等各种工业用途的微波加热装置也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壳体
11:加热室
12:上加热器
13:下加热器
15:被加热物(食品)
16:磁控管
17:上加热器热电偶
18:下加热器热电偶
19:热敏电阻
21:波导管
22:供电部
22a:天线部
22b:轴部
23:电动机
24:天线室
25:供电口
26:钩
27:盖
42:水平部(水平传送路径)
43:铅直部(铅直传送路径)

Claims (12)

1.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具有:
加热室,其用于收纳被加热物,并且对该被加热物放射微波来进行高频加热;
微波生成部,其生成用于在所述加热室中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高频加热的微波;
波导管,其具有弯曲成直角的水平传送路径和铅直传送路径,在所述铅直传送路径上水平连接着所述微波生成部,将来自所述微波生成部的微波传送到所述水平传送路径;
供电部,其与所述水平传送路径结合,并且具有将在所述波导管中传送的微波放射到所述加热室的内部的天线部;以及
天线室,其设置于所述加热室的顶面,对从所述天线部沿水平方向放射的微波进行反射,并且该天线室的下端部分敞开,以将来自所述天线部的微波放射到所述加热室内,
所述波导管构成为:所述水平传送路径中的水平传送距离比在该波导管内传送的微波的波长的1/2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在所述加热室的内部,设置有利用来自上方的辐射热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辐射加热部,所述辐射加热部配置于所述天线室的正下方以外的区域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为了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设置了使热风在所述加热室的内部循环的对流加热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供电部的所述天线部构成为在所述天线室的内部旋转,将微波搅拌地放射到所述加热室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关于所述波导管,所述铅直传送路径相对于所述水平传送路径朝向下方延伸地设置,所述水平传送路径的供电口与从所述加热室的顶面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的所述天线室的上方端部的开口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波导管构成为:所述铅直传送路径相对于所述水平传送路径朝向上方延伸地设置,所述水平传送路径的供电口与从所述加热室的顶面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的所述天线室的上方端部的开口结合,来自水平连接于所述铅直传送路径的所述微波生成部的微波经由所述水平传送路径从所述供电部放射到所述加热室内。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在所述天线室的外侧,在所述波导管与所述加热室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隔热部。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天线室具有从所述加热室的顶面朝向下方突出的遮挡壁,在所述遮挡壁的外周部分中配置了所述辐射加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该微波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所述波导管的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具备不会泄漏微波的直径的贯通孔,由冷却风扇形成的冷却风穿过所述贯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在所述波导管中形成有具备多个贯通孔的通气区域,所述多个贯通孔具有不会泄漏微波的直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关于所述波导管,所述铅直传送路径相对于所述水平传送路径朝向下方延伸地设置,所述水平传送路径的供电口与从所述加热室的顶面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的所述天线室的上方端部的开口结合,在所述天线室与所述铅直传送路径之间的空间内配置了微波生成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波导管构成为:所述铅直传送路径中的铅直传送距离比在该波导管内传送的微波的波长的1/4短。
CN201180030245.3A 2010-07-20 2011-07-05 微波加热装置 Active CN1029600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2509 2010-07-20
JP2010-162509 2010-07-20
JP2011129369 2011-06-09
JP2011-129369 2011-06-09
PCT/JP2011/003831 WO2012011233A1 (ja) 2010-07-20 2011-07-05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0060A true CN102960060A (zh) 2013-03-06
CN102960060B CN102960060B (zh) 2015-12-16

Family

ID=45496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0245.3A Active CN102960060B (zh) 2010-07-20 2011-07-05 微波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597930B1 (zh)
JP (1) JP5884093B2 (zh)
CN (1) CN102960060B (zh)
WO (1) WO201201123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63827A (zh) * 2016-11-02 2019-06-07 Bsh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家用烹饪器具
CN111033127A (zh) * 2018-05-21 2020-04-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微波处理装置
CN111769021A (zh) * 2020-04-16 2020-10-13 成都迈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侧接的微波圆波导激励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44627A2 (de) * 2012-09-20 2014-03-27 Helbling Technik Ag Gargerät zum zubereiten von speisen
KR102329538B1 (ko) * 2020-04-21 2021-11-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기기
KR20210136719A (ko) * 2020-05-08 2021-1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오븐
KR20210136717A (ko) * 2020-05-08 2021-1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수 개의 안테나를 갖는 오븐
US11596033B2 (en) * 2020-06-09 2023-02-28 Whirlpool Corporation Condensation-managing hand-protecting cavity ventilation system
DE102020125734B4 (de) 2020-10-01 2024-06-20 Miele & Cie. Kg Gargerät, umfassend einen Garraum zur Wärmebehandlung eines Garguts mit Mikrowellen
CN112361815B (zh) * 2020-10-28 2023-09-15 湖南隆泰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微波实验工作站
CN112691297B (zh) * 2020-11-19 2022-03-04 成都恒波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马鞍型微波照射器
IT202200011456A1 (it) * 2022-05-31 2023-12-01 Twb S R L Dispositivo di cottura, particolarmente del tipo perfezionato.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1289A (ja) * 1982-04-16 1983-10-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加熱装置
US4629849A (en) * 1984-06-28 1986-12-16 Ngk Insulators Ltd. Microwave heating device having a rotary reflector means in a heating chamber
JP2000164337A (ja) * 1998-11-24 2000-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レンジ
JP2001076862A (ja) * 1999-09-02 2001-03-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2003109744A (ja) * 2001-09-28 2003-04-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2005019278A (ja) * 2003-06-27 2005-01-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2005180721A (ja) * 2003-12-16 2005-07-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調理器
CN1736128A (zh) * 2003-02-05 2006-02-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微波加热装置
WO2009128251A1 (ja) * 2008-04-15 2009-10-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50942A (zh) 1974-05-24 1975-12-04
CH591049A5 (zh) 1975-12-17 1977-08-31 Elektromaschinen Ag
JPS6113498U (ja) * 1984-06-28 1986-01-25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US4556772A (en) 1985-05-07 1985-12-03 Amana Refrigeration, Inc. Microwave oven cavity air flow system
JPH088054A (ja) * 1994-06-17 1996-0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加熱装置
KR0152145B1 (ko) * 1995-07-10 1998-10-01 김광호 전자렌지
US6403937B1 (en) 2000-07-08 2002-06-11 The Garland Group Combination convection/microwave oven controller
CN1306216C (zh) 2004-01-16 2007-03-21 海尔集团公司 微波炉及其控制方法
JP2007032854A (ja) 2005-07-22 2007-02-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装置
JP4832315B2 (ja) 2007-01-04 2011-12-0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高周波加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1289A (ja) * 1982-04-16 1983-10-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加熱装置
US4629849A (en) * 1984-06-28 1986-12-16 Ngk Insulators Ltd. Microwave heating device having a rotary reflector means in a heating chamber
JP2000164337A (ja) * 1998-11-24 2000-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レンジ
JP2001076862A (ja) * 1999-09-02 2001-03-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2003109744A (ja) * 2001-09-28 2003-04-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加熱装置
CN1736128A (zh) * 2003-02-05 2006-02-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微波加热装置
JP2005019278A (ja) * 2003-06-27 2005-01-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2005180721A (ja) * 2003-12-16 2005-07-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調理器
WO2009128251A1 (ja) * 2008-04-15 2009-10-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63827A (zh) * 2016-11-02 2019-06-07 Bsh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家用烹饪器具
US10986704B2 (en) 2016-11-02 2021-04-20 BSH Hausgeräte GmbH Household cooking appliance
CN111033127A (zh) * 2018-05-21 2020-04-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微波处理装置
CN111769021A (zh) * 2020-04-16 2020-10-13 成都迈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侧接的微波圆波导激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84093B2 (ja) 2016-03-15
EP2597930A4 (en) 2015-11-04
EP2597930B1 (en) 2017-07-05
JPWO2012011233A1 (ja) 2013-09-09
WO2012011233A1 (ja) 2012-01-26
CN102960060B (zh) 2015-12-16
EP2597930A1 (en) 2013-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60060B (zh) 微波加热装置
CN103718645A (zh) 微波加热装置
US4028521A (en) Antenna construction for microwave oven
US4421968A (en) Microwave oven having rotating conductive radiators
JP5152971B2 (ja) 加熱調理器
US4028520A (en) Air flow system for common cavity microwave oven
AU6338499A (en) Microwave oven with browning device
JP2009156546A (ja) 加熱調理器
CN105509108B (zh) 一种采用圆筒形炉腔及以螺旋天线作辐射器的微波炉
GB2048629A (en) Water heating method
WO2007058426A1 (en) Heating unit for oven
JP4536763B2 (ja) 蒸気発生機能付き加熱装置
JP2010230306A (ja) 蒸気発生機能付き加熱装置
JP5957680B2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2009068734A5 (zh)
JP2013037795A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CN113507757A (zh) 微波烹饪器具
WO2009084171A1 (ja) 加熱調理器
WO2022220160A1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2014031893A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5923406B2 (ja) 加熱調理器
KR20080005014U (ko) 조리장치
JP4502083B2 (ja) 蒸気発生機能付き加熱装置
CN115751404A (zh) 烹饪器具
JP2012042195A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83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31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