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2445A - 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调色方法以及修补涂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调色方法以及修补涂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2445A
CN102952445A CN2012103062458A CN201210306245A CN102952445A CN 102952445 A CN102952445 A CN 102952445A CN 2012103062458 A CN2012103062458 A CN 2012103062458A CN 201210306245 A CN201210306245 A CN 201210306245A CN 102952445 A CN102952445 A CN 102952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composition
thickening material
thickener
e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062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谷智章
篠田直树
境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sai Pai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sai Pai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sai Pai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nsai Pai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52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24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使用了该底涂涂料的调色方法以及修补涂装方法,所述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的涂装作业性良好,且可形成不发生不匀并且与已知的涂膜具有颜色一致性的修补涂膜。一种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特征在于,其为将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增稠剂组合物(II)组合而成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金属涂料组合物(I)包含纤维素衍生物(A1)、丙烯酸类树脂(B1)、聚酯树脂(C1)以及光亮性颜料(D1),增稠剂组合物(II)包含纤维素衍生物(A2)、丙烯酸类树脂(B2)、聚酯树脂(C2)以及增稠剂(E),增稠剂组合物(II)中的增稠剂(E)包含酰胺类增稠剂(E1)作为其成分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调色方法以及修补涂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使用了该底涂涂料的调色方法以及修补涂装方法,所述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的涂装作业性良好、且可形成不发生不匀并且与已知的涂膜具有颜色一致性的修补涂膜。
背景技术
近年,在对汽车等车辆进行修补涂装时,将包含光亮颜料的金属底涂涂料以及透明涂料(clear paint)重叠涂布的金属润饰变为主流,在使用清漆型(lacquer type)的涂料作为该底涂涂料的情况下,从该底涂涂料的干燥性的观点考虑,采用了以将聚酯树脂和乙酸丁酸纤维素酯(有时会简称为CAB)共混而得到的成分、将聚酯树脂和CAB共混于丙烯酸类树脂中而得到的成分等作为形成膜成分的涂料。
例如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了以特定比例使用CAB的接枝共聚物、聚酯树脂以及丙烯酸类树脂而成的涂料组合物。根据该组合物,使这些各成分的相溶性提高,在金属涂装中不会发生涂装金属底涂涂料时所产生的不匀(所谓涂装不匀(フキムラ))、不会发生在金属底涂涂膜上重叠涂布透明涂料时所产生的不匀(所谓重叠涂布不匀(モドリムラ)),可形成具有良好润饰性的涂膜,但是在涂料中以及用于调整涂料粘度的稀释剂(thinner)中大量地混合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
一般由涂料制造者调制的涂料为高粘度等因而不直接供于涂装,涂料制造者将稀释剂一同售给涂料销售业者。涂装业者从涂料销售业者购入这两种制品,为了调整对应于目的的粘度、涂装作业性,将涂料和稀释剂混合而供用于涂装。
近年,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成为了问题,自不用说要求实现伴随涂料的低VOC化的高固体化,以往涂料领域中通常混合的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作为环境污染物质而成为限制对象物质,例如列入环境污染物质排出及转移登记(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 STER(以下有时略记为PRTR)),在涂料及稀释剂中都要求削减或者实质上不含这些有机溶剂。
作为应对这样的问题的方策,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金属底涂涂料,其包含:包含纤维素衍生物(A)、丙烯酸类树脂(B)、聚酯树脂(C)以及选自酯类有机溶剂及酮类有机溶剂中的至少一种有机溶剂(D)而成的底涂涂料,以及包含脂肪族烃类有机溶剂(E)的稀释剂(II)。根据该组合物,考虑环境等,可形成不发生涂装不匀、重叠涂布不匀等现象的润饰性优异的涂膜,但是因涂色、涂装环境还存在有不充分的一面,尚存有改善的余地。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溶剂类的涂层,其包含:含丙烯醇、纤维素树脂、聚酯多元醇以及颜料的增色剂底漆;含有至少一种与增色剂底漆所含树脂有相溶性的树脂的连接底漆;以及稀释剂。根据该涂层,在具有良好的润饰性的基础上,通过组合增色剂底漆的连接底漆的组成、种类,能够扩大涂层组合物的适用范围。
但是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涂层包含二甲苯等作为限制对象的有机溶剂,为了将该涂布剂适用于应对于近年的环境的组合物,将作为限制对象物质的有机溶剂替换为其它的有机溶剂,或减低涂布中的VOC而进行高固体化时,则也产生例如如下的问题:极难通过枪金属色(具有枪那样的光泽的黑铁色)等涂色来抑制不匀,另外为了消除该不匀而较多地需要重叠涂布次数,作业效率变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785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290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5225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04-5132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使用了该底涂涂料的调色方法以及修补涂装方法,所述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的涂装作业性良好、且可形成不发生不匀并且与已知的涂膜具有颜色一致性的修补涂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底涂涂料用金属涂料组合物和包含特定增稠剂的增稠剂组合物分割而构成,从而涂装作业性良好,可形成不发生涂装不匀、重叠涂布不匀等现象的润饰性优异的底涂涂膜,从而达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
1.一种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特征在于,其为将至少一种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增稠剂组合物(II)组合而成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
金属涂料组合物(I)包含纤维素衍生物(A1)、丙烯酸类树脂(B1)、聚酯树脂(C1)以及光亮性颜料(D1),
增稠剂组合物(II)包含纤维素衍生物(A2)、丙烯酸类树脂(B2)、聚酯树脂(C2)以及增稠剂(E),增稠剂组合物(II)中的增稠剂(E)包含酰胺类增稠剂(E1)作为其成分的一部分。
2.根据第1项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所含的纤维素衍生物(A1)包含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以及乙酸丁酸纤维素酯改性丙烯酸类树脂作为其成分的一部分。
3.根据第1项或者第2项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纤维素衍生物(A2)包含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以及乙酸丁酸纤维素酯改性丙烯酸类树脂作为其成分的一部分。
4.根据第1项至3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增稠剂组合物(II)中的增稠剂(E)在酰胺类增稠剂(E1)的基础上进一步包含烯烃类增稠剂(E2)。
5.根据第4项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酰胺类增稠剂(E1)以及烯烃类增稠剂(E2)的使用比例按酰胺类增稠剂(E1)/烯烃类增稠剂(E2)的有效成分质量比在95/5~5/95的范围内。
6.根据第1项至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纤维素衍生物(A2)、丙烯酸类树脂(B2)、聚酯树脂(C2)的使用比例,以(A2)、(B2)和(C2)合计固体成分为基准,在(A2)为5~75质量%、(B2)为5~90质量%、(C2)为5~40质量%的范围内。
7.根据第1项至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关于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增稠剂组合物(II)的使用比例,相对于100质量份金属涂料组合物(I),增稠剂组合物(II)在5~95质量份的范围内。
8.根据第1项至7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通过在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增稠剂组合物(II)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合至少一种着色涂料组合物(III)而成。
9.根据第8项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关于金属涂料组合物(I)、增稠剂组合物(II)以及着色涂料组合物(III)的使用比例:相对于100质量份由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着色涂料组合物(III)制备的调色涂料组合物,增稠剂组合物(II)在5~95质量份的范围内。
10.一种调色方法,使用第1项至9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涂涂料,将涂色调整为所希望的颜色;
11.一种修补涂装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第1项至9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涂涂料进行修补涂装。
发明的效果
关于使用本发明中使用的增稠剂组合物而制备出的底涂涂料,涂装作业性和润饰性极其良好,例如在涂装了极难抑制枪金属色等的不匀的涂色的情况下也可形成不匀少的涂膜,因而可容易形成与已知的涂膜的颜色一致性良好的修补涂膜。另外,使底涂涂料由金属涂料组合物和增稠剂组合物构成,从而可根据需要制备出对应于涂装环境、涂色等的恰当的涂料,还可减少保管在涂装现场的涂料品的数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将至少一种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增稠剂组合物(II)组合而成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
《金属涂料组合物(I)》
本发明中,金属涂料组合物中包含纤维素衍生物(A 1)、丙烯酸类树脂(B1)、聚酯树脂(C1)以及光亮性颜料(D1)。
<纤维素衍生物(A1)>
在本发明中纤维素衍生物(A1)用于提高由本发明的底涂涂料形成的涂膜的干燥性、附着性、光亮性颜料的取向性,是含有纤维素作为结构单元的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纤维素的羟基通过脂肪酸、硝酸等酸进行酯化而得到的纤维素的酯化物,向该纤维素的酯化物中导入聚合性不饱和基团而获得的含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纤维素酯化物通过与聚合性不饱和单体反应而成的改性纤维素酯化物等。
作为纤维素的酯化物,例如列举出硝基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乙酸纤维素酯、乙酸丙酸纤维素酯等。它们之中可优选使用乙酸丁酸纤维素酯。
乙酸丁酸纤维素酯是将纤维素的部分乙酰基化物进一步丁酯化而获得的物质,优选乙酰基含量一般为1~30重量%,丁基含量一般为16~60重量%。具体可例示出:例如“CAB-381-0.5”、“CAB-381-0.1”、“CAB-381-2.0”、“CAB-551-0.2”、“CAB-551-0.01”、“CAB-553-0.4”、“CAB-531-1”、“CAB-500-5”、“CAB-321-0.1”(以上为美国Eastman Chemical Company制,商品名)等。
上述乙酸丁酸纤维素酯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15,000~100,000的范围,特别优选为20,000~35,000的范围。在此范围内时,可一边维持与丙烯酸类树脂或聚酯树脂的相容性一边抑制涂装了本发明的底涂涂料组合物时的涂装不匀、重叠涂布不匀现象,形成良好的润饰性的涂膜。
在本说明书中,数均分子量是将由凝胶渗透色谱仪(TOSOHCORPORATION制,商品名,“HLC8120GPC”)测定的数均分子量以聚苯乙烯的数均分子量为基准进行换算而得到的值。色谱柱使用“TSKgel  G-4000H×L”、“TSKgel  G-3000H×L”、“TSKgelG-2500H×L”、“TSKgel G-2000H×L”(均为TOSOH CORPORATION制,商品名)这4根,在流动相:四氢呋喃、测定温度:40℃、流速:1ml/分钟、检测器:RI的条件下进行。
在本发明中,作为上述纤维素衍生物(A1),优选使用乙酸丁酸纤维素酯及/或向该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中导入聚合性不饱和基团而获得的含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与聚合性不饱和单体进行反应而成的改性乙酸丁酸纤维素酯,特别优选合用两者。通过合用它们,可提高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所含的各树脂彼此以及后述的增稠剂组合物(II)的相溶性,提高由底涂涂料形成的涂膜的润饰性。
关于上述改性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例如可通过使将乙酸丁酸纤维素酯和含有异氰酸酯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进行反应而获得的含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与聚合性不饱和单体进行共聚而制造。
作为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单体,可使用具有烯属不饱和键的可全部聚合的单体,例如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丙烯酸异硬脂基酯”(大阪有机化学公司制)等含有碳原子数为1~18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烃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十二烷酯等具有环烷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具有异冰片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甲基)丙烯酸金刚烷酯等具有金刚烷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等芳香族乙烯基单体,(2-丙烯酰氧基乙基)酸式磷酸酯、(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酸式磷酸酯、(2-丙烯酰氧基丙基)酸式磷酸酯、(2-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酸式磷酸酯等含磷酸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C2~C8羟基烷基酯,烯丙醇,上述(甲基)丙烯酸C2~C8羟基烷基酯的ε-己内酯改性体等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具有分子末端为羟基的聚氧化乙烯链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含羟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巴豆酸、β-羧基乙基丙烯酸酯等含羧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2-甲氧基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甲基)丙烯酸全氟丁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等(甲基)丙烯酸全氟烷基酯,氟烯烃等具有氟代烷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β-甲基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丙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等含环氧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具有马来酰亚胺基等光聚合性官能团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甲基)丙烯酸1,2,2,6,6-五甲基哌啶酯、(甲基)丙烯酸2,2,2,6,6-四甲基哌啶酯等,N-乙烯基吡咯烷酮、乙烯、丁二烯、氯丁二烯、丙酸乙烯酯、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化合物,(甲基)丙烯腈等,(甲基)丙烯酰胺、二甲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含有酰胺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乙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叔丁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与胺类的加成物等含氨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2-(甲基丙烯酰基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2-(甲基丙烯酰基氧基)乙基三甲基溴化铵、甲基丙烯酰基氨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基氨基丙基三甲基溴化铵、四丁基铵(甲基)丙烯酸酯、四甲基铵(甲基)丙烯酸酯、三甲基苄基铵(甲基)丙烯酸酯、2-(甲基丙烯酰基氧基)乙基三甲基铵二甲基磷酸酯等含季铵盐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具有分子末端为烷氧基的聚氧化烯链的(甲基)丙烯酸酯,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烯丙基磺酸、苯乙烯磺酸钠盐、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以及其钠盐、铵盐等具有磺酸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丙烯醛、双丙酮丙烯酰胺、双丙酮甲基丙烯酰胺、乙酰乙酰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甲酰基苯乙烯、具有4~7个碳原子的乙烯基烷基酮(例如,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乙基酮、乙烯基丁基酮)等含羰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等,它们可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另外,作为用于将聚合性不饱和基团导入乙酸丁酸纤维素酯的含有异氰酸酯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例如可使用:乙基丙烯酸异氰酸酯、间异丙烯基-α,α-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等含异氰酸基的乙烯基单体,或者将二异氰酸酯与上述含羟基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进行加成反应而获得的产物等。
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单体与含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乙酸丁酸纤维素酯的共聚反应,可通过在有机过氧化物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存在下,利用溶液聚合法等来进行。
在上述改性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中,聚合性不饱和单体/乙酸丁酸纤维素酯的使用比例为5/95~95/5的范围内,优选为10/90~90/10的范围内。
另外,在合用乙酸丁酸纤维素酯和改性乙酸丁酸纤维素酯的情况下,其使用比例按乙酸丁酸纤维素酯/该改性乙酸丁酸纤维素酯固体成分质量比在1/99~99/1的范围内,优选在30/70~70/30的范围内。
本说明书中固体成分是指试样中的不挥发成分,固体成分浓度可以是将试样3g在105℃的干燥机中静置3小时进行干燥而获得的残余部分的质量比例。
<丙烯酸类树脂(B1)>
在本发明中,丙烯酸类树脂(B1)是主要可用作覆膜形成成分的成分,另外也是可用作金属颜料的颜料分散树脂的成分,可列举出在有机溶剂的存在下使用聚合引发剂将聚合性不饱和单体共聚而获得的树脂。
作为该聚合性不饱和单体,可从上述纤维素衍生物(A1)的说明中开列的单体之中适当选择而使用。
在本发明中,作为上述丙烯酸类树脂(B1)的制造中使用的聚合引发剂,可不受限制地使用溶液聚合法中使用的历来公知的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过氧化苯甲酰、辛酰过氧化物、月桂酰过氧化物、硬脂酰过氧化物等有机过氧化物,偶氮二异丁腈、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等偶氮化合物等。它们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关于如上述那样获得的丙烯酸类树脂(B1),从形成涂膜的附着性、颜料分散性的观点考虑,合适的是重均分子量为5,000~80,000的范围内,优选为6,000~70,000的范围内,固体成分羟值在150mgKOH/g以下的范围内,优选在50~120mgKOH的范围内。
在本说明书中,重均分子量是将由凝胶渗透色谱仪(TOSOHCORPORATION制,“HLC8120GPC”)测定的重均分子量以聚苯乙烯的重均分子量为基准进行换算而得到的值。色谱柱使用“TSKgelG-4000H×L”、“TSKgel G-3000H×L”、“TSKgel  G-2500H×L”、“TSKgel G-2000H×L”(均为TOSOH CORPORATION制,商品名)这4根,在流动相:四氢呋喃、测定温度:40℃、流速:1ml/分钟、检测器:RI的条件下进行。
<聚酯树脂(C1)>
在本发明中,聚酯树脂(C1)可列举出可通过将多元酸和多元醇作为主要成分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共聚而获得的树脂。作为多元酸,例如列举出己二酸、琥珀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酐、马来酸酐、偏苯三酸、六氢邻苯二甲酸酐、5-磺基异苯二甲酸钠等,作为多元醇,例如列举出乙二醇、丙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新戊二醇、1,6-己二醇、季戊四醇、山梨醇等。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将脱水蓖麻油脂肪酸、亚麻子油脂肪酸、大豆油脂肪酸、妥尔油脂肪酸等脂肪酸、苯甲酸等一元酸,油脂类用作共聚成分。
根据本发明的底涂涂料,通过含有上述聚酯树脂(C1),可促进涂装本发明的底涂涂料而形成的涂膜的附着性,特别是可促进源自含有固化剂的透明涂料的固化剂成分的渗入,并且可提高与透明涂膜的附着性。
关于上述聚酯树脂(C1),从形成涂膜的附着性的观点考虑,重均分子量为5,000~100,000的范围内,优选为10,000~70,000的范围内,羟值为5~150mgKOH/g的范围内,优选为10~130mgKOH/g的范围内。
<光亮性颜料(D1)>
在本发明中,光亮性颜料(D1)是将所接受的光反射而赋予涂膜以光泽的颜料,可不受限制地使用涂料领域中公知的颜料,但是例如可列举出:从由铝粉、铜、锌、黄铜等的金属粉,不锈钢薄片等金属薄片,云母、云母氧化铁(MIO、鳞片状氧化铁)、玻璃薄片、由氧化钛和/或氧化铁被覆而得到的氧化铝、由氧化钛和/或氧化铁被覆而得到的云母等构成的组中选出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金属涂料组合物(I)的制造>
在本发明中,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所含的纤维素衍生物(A1)、丙烯酸类树脂(B1)、聚酯树脂(C1)的比例,以(A1)、(B1)和(C1)合计固体成分为基准,在(A1)为5~75质量%、优选为10~60质量%,(B1)为5~90质量%、优选为10~60质量%,(C1)为5~40质量%、优选为5~30质量%的范围内,这从最终获得的底涂涂膜的硬度以及附着性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
另外,光亮性颜料(D1)的混合量,以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的树脂固体成分质量为基准,在1~60质量%的范围内,优选在2~55质量%的范围内。
上述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可根据需要进一步混合有机溶剂、除了光亮性颜料以外的颜料、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表面调整剂、颜料分散剂、增稠剂、固化催化剂等涂料用添加剂。
它们之中,作为有机溶剂,例如可列举出分子量在58~220、特别是在72~200的范围内的有机化合物,可不受限制地使用涂料领域中公知的有机溶剂,但是优选的是可将组合物(I)中所含的树脂、特别是可将纤维素衍生物(A1)溶解、且使各树脂彼此相容的有机溶剂,具体优选使用选自酯类有机溶剂以及酮类有机溶剂中的至少一种有机溶剂。
作为该酯类有机溶剂,例如列举出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丁酯、乙酸-2-乙基己酯、乙酸环己酯、乙酸3-甲氧基丁酯、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二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乙二醇单乙醚乙酸酯、二乙二醇单乙醚乙酸酯等,作为酮类有机溶剂,可列举出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乙基异戊基酮、二异丁基酮、甲基己基酮、异佛尔酮等,它们可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两种以上而使用。
关于选自该酯类有机溶剂以及酮类有机溶剂中的至少一种有机溶剂的用量,在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所含的全部有机溶剂中优选为5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20质量%以上。
在本发明中,作为除了上述酯类有机溶剂以及酮类有机溶剂以外的其它的有机溶剂,可列举出:正丁烷、正己烷、正庚烷、正戊烷、正辛烷、正壬烷、正癸烷、正十一烷、正十二烷、正十三烷、正十四烷、正十五烷、正十六烷、正十七烷等直链状烷,2-甲基丁烷、2,2-二甲基丙烷、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2,2-二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2-甲基己烷、3-甲基己烷、2,3-二甲基戊烷、2,4-二甲基戊烷、2,2,3-三甲基戊烷、2,2,4-三甲基戊烷、3,4-二乙基己烷、2,6-二甲基辛烷、3,3-二甲基辛烷、3,5-二甲基辛烷、4,4-二甲基辛烷、3-乙基-3-甲基庚烷、2-甲基壬烷、3-甲基壬烷、4-甲基壬烷、5-甲基壬烷、2-甲基十一烷、3-甲基十一烷、2,2,4,6,6-五甲基庚烷等支链状烷,环戊烷、反式萘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乙基环己烷、1,2-二甲基环己烷、1,3-二甲基环己烷、1,4-二甲基环己烷、丙基环己烷、异丙基环己烷、1,2-甲基乙基环己烷、1,3-甲基乙基环己烷、1,4-甲基乙基环己烷、1,2,3-三甲基环己烷、1,2,4-三甲基环己烷以及1,3,5-三甲基环己烷等环状烷等脂肪族烃类有机溶剂,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类烃类有机溶剂,二噁烷、四氢呋喃、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正丙醚、乙二醇单异丙醚、乙二醇单正丁醚、乙二醇单异丁醚、乙二醇单叔丁醚、二乙二醇单甲醚、二乙二醇单乙醚、二乙二醇单正丙醚、二乙二醇单异丙醚、二乙二醇单正丁醚、二乙二醇单异丁醚、二乙二醇单叔丁醚、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乙醚、丙二醇单正丙醚、丙二醇单异丙醚、二丙二醇单甲醚、二丙二醇单乙醚、二丙二醇单正丙醚、二丙二醇单异丙醚等醚类有机溶剂,甲醇、异丙醇、叔丁醇、仲丁醇、异丁醇、正丁醇、2-乙基己醇、正辛醇、苄醇等醇类有机溶剂,可在不损害涂装环境和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底涂涂料形成的涂膜的性能的范围使用。
在本发明中,并非排除包含甲苯和二甲苯的组合物,但是考虑到环境,优选将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的甲苯和二甲苯的合计含量抑制为不足1质量%。
另外,作为根据需要混合的光亮性颜料(D1)以外的颜料,可列举出通常涂料领域中使用的着色颜料、体质颜料等颜料。作为着色颜料,具体可列举出:氧化钛等白色颜料;炭黑、乙炔炭黑、灯黑、骨炭、石墨、铁黑、苯胺黑等黑色颜料;黄色氧化铁、钛黄、单偶氮黄、缩合偶氮黄、甲亚胺黄、钒酸铋、苯并咪唑啉酮、异吲哚酮、异二氢吲哚、喹啉黄、联苯胺黄、永固黄等黄色颜料;永固橙等橙色颜料;红色氧化铁、萘酚AS类偶氮红、三苯并[cd,jk]芘-5,10-二酮、蒽醌红、苝紫红(perylene maroon)、喹吖啶酮类红颜料、二酮基吡咯并吡咯、华琼红、永固红等红色颜料,钴紫、喹吖啶酮紫、二噁嗪紫等紫色颜料,钴蓝、酞菁蓝、士林蓝(threneblue)等蓝色颜料;酞菁绿等绿色颜料等等,作为体质颜料,可列举出锌粉、氧化钡粉、沉降性硫酸钡、碳酸钡、碳酸钙、石膏、粘土、硅石、白炭黑、硅藻土、滑石、碳酸镁、矾土白(alumina white)、光泽白(gloss white)、云母粉等。
另外,在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也可为了抑制贮藏阶段的颜料沉降、获得稳定的涂装作业性而包含增稠剂。
作为该增稠剂,可使用涂料领域中公知的增稠剂,也可使用与后述的增稠剂(E)同样的增稠剂。作为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所含的增稠剂的含量,一般而言以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所含的树脂固体成分为基准,增稠剂的有效成分的量为3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优选为0.5~10质量%的范围内。
上述金属涂料组合物(I)的贮藏状态下的优选的固体成分浓度一般为80质量%以下,优选为1~50质量%的范围内。
<增稠剂组合物(II)>
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本发明的底涂涂料的涂装作业性,形成涂装不匀、重叠涂布不匀等影响少的良好的润饰性的涂膜,将增稠剂组合物(II)混合于上述金属涂料组合物(I)。
上述增稠剂组合物(II)是包含纤维素衍生物(A2)、丙烯酸类树脂(B2)、聚酯树脂(C2)以及增稠剂(E)的成分。
<纤维素衍生物(A2)>
上述纤维素衍生物(A2)可从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的纤维素衍生物(A1)的项中说明的化合物之中适当选择而使用。
另外,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纤维素衍生物(A2)包含乙酸丁酸纤维素酯及/或乙酸丁酸纤维素酯改性丙烯酸类树脂作为其成分的一部分,优选合用两者而包含,其可抑制最终形成的涂膜的金属不匀,是适合的。
作为该乙酸丁酸纤维素酯,可从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的乙酸丁酸纤维素酯的项中说明的化合物之中适当选择而使用,作为数均分子量,适合的是低于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所含的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优选在5,000~100,000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在15,000~30,000的范围内。在此范围内时,本发明的底涂涂料组合物的粘度不会过于升高,可形成不匀少的良好的润饰性的涂膜,是适合的。
在本发明中,增稠剂组合物(II)包含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以及乙酸丁酸纤维素酯改性丙烯酸类树脂的情况下,两者的使用比例按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乙酸丁酸纤维素酯改性丙烯酸类树脂固体成分质量比在1/99~99/1的范围内,优选在30/70~70/30的范围内,这使得底涂涂料的粘度不会过于升高,且可抑制不匀的产生,是优选的。
<丙烯酸类树脂(B2)>
上述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丙烯酸类树脂(B2)可从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的丙烯酸类树脂(B1)的项中说明的树脂之中适当选择而使用。
特别是作为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丙烯酸类树脂(B2)的重均分子量,适合的是低于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所含的丙烯酸类树脂(B 1),在5,000~20,000,优选在6,000~10,000的范围内。在此范围内时,本发明的底涂涂料组合物的粘度不会过于升高,可形成不匀少的良好的润饰性的涂膜,是适合的。
另外,作为丙烯酸类树脂(B2)的固体成分羟值,从底涂涂膜的附着性等观点考虑,在120mgKOH/g以下的范围内,优选为50~100mgKOH/g的范围内。
<聚酯树脂(C2)>
上述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聚酯树脂(C2)可从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的聚酯树脂(C1)的项中说明的树脂之中适当选择而使用。
<增稠剂(E)>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与金属涂料组合物(I)混合的增稠剂组合物(II)通过包含增稠剂(E),可在剪切速度低时有效地提高涂料粘度,有助于改善底涂涂膜的涂布不匀,包含酰胺类增稠剂(E1)作为其成分的一部分。
作为该酰胺类增稠剂,可不受限制地使用涂料领域中历来公知的酰胺类增稠剂,合成方法、使用材料等没有特别限制,另外也可使用市售品。
具体列举出:通过脂肪酸铵盐的脱水或油脂(酯)的加氨分解而合成的脂肪酸单酰胺;通过脂肪酰胺与甲醛的缩合反应、单羧酸与二胺的加热缩合反应或二元酸与单胺的加热缩合反应而合成的脂肪酸二酰胺(双酰胺);通过二元酸与二胺的缩聚、二胺衍生物与二元酸的缩聚、二胺与二元酸衍生物或不饱和脂肪酸经二聚化而获得的二聚酸的缩聚、或者内酰胺的开环聚合而获得的脂肪酸聚酰胺类等等。
该酰胺类增稠剂也可以为用有机溶剂等稀释介质稀释而得到的物质,作为上述酰胺类增稠剂(E1)的有效成分(稀释介质以外的成分)的含量,以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成分(A2)、(B2)和(C2)的合计固体成分为基准,在0.1~15质量%的范围内,优选在0.1~5质量%的范围内。
另外,作为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增稠剂(E),在酰胺类增稠剂(E 1)的基础上包含烯烃类增稠剂(E2),这可整理光亮性颜料的取向性并且提高本发明涂料的涂装作业性,是适合的。
作为该烯烃类增稠剂(E2),在上述酰胺类增稠剂以外,列举出:聚烯烃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例如聚乙烯、酸改性聚乙烯、聚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α-烯烃·非共轭二烯共聚物、乙烯·非共轭二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马来酸共聚物、丙烯-丁烯共聚物等。
上述烯烃类增稠剂(E2)也可以为用有机溶剂等稀释介质稀释而得到的物质,有效成分(稀释介质以外的成分)的含量,以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成分(A2)、(B2)和(C2)的合计固体成分为基准,为2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优选为10质量%以下的范围内。
作为上述增稠剂(E)中的酰胺类增稠剂(E1)以及烯烃类增稠剂(E2)的使用比例,按酰胺类增稠剂(E1)/烯烃类增稠剂(E2)有效成分质量比在95/5~5/95的范围内,优选在70/30~30/70的范围内,这可使底涂涂料的粘度为适度,是优选的。
<增稠剂组合物(II)>
在本发明中,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纤维素衍生物(A2)、丙烯酸类树脂(B2)、聚酯树脂(C2)的使用比例可适当调整,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以(A2)、(B2)和(C2)合计固体成分为基准,一般优选的是在(A2)为5~75质量%、优选为10~60质量%,(B2)为5~90质量%、优选为10~60质量%,(C2)为5~40质量%、优选为5~30质量%的范围内。
增稠剂组合物(II)中的(A2)的量过多时,底涂涂料的粘度过于升高,相反过少时,底涂涂膜中有时容易出现不匀。
(B2)的量过多时底涂涂膜中有时会容易出现不匀,相反过少时,底涂涂料的粘度有时会过于升高。
(C2)的量过多时,有时会容易出现重叠涂布不匀现象,相反过少时,水浸没后的附着性等涂膜性能有时会变得不充分。
在本发明中上述增稠剂组合物(II)中可根据需要进一步混合有机溶剂、颜料、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表面调整剂、颜料分散剂、固化催化剂等涂料用添加剂。
它们之中,作为有机溶剂,可从上述金属涂料组合物(I)的项中例示的有机溶剂之中适当选择而使用。
作为增稠剂组合物(II)中的酯类有机溶剂以及酮类有机溶剂的合计用量,在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全部有机溶剂中优选在5质量%以上,特别优选在20质量%以上,增稠剂组合物(II)中的甲苯和二甲苯在增稠剂组合物(II)中的合计含量优选不足1质量%。
另外,增稠剂组合物(II)包含光亮性颜料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光亮性颜料含量低于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的光亮性颜料含量的透明组合物、或实质上不包含颜料的透明组合物,作为具体的光亮性颜料的含量,以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树脂固体成分为基准,不足2质量%,优选不足1质量%。
如上述那样获得的增稠剂组合物(II)的贮藏状态下的优选的固体成分浓度一般为10~80质量%,优选为10~50质量%。
<底涂涂料>
在本发明中,将至少1种金属涂料组合物(I)和增稠剂组合物(II)分别贮藏,在即将涂装之前将两者混合而制造底涂涂料,进行涂装。
又,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即将涂装之前,例如可列举出到进行涂装的3小时前的时间。
作为此时的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增稠剂组合物(II)的使用比例,因涂装环境、目的外观而不同,但是一般而言相对于金属涂料组合物(I)100质量份,可使增稠剂组合物(II)在5~95质量份的范围内,优选在5~50质量份的范围内。
另外,本发明也可提供在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增稠剂组合物(II)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合至少一种着色涂料组合物(III)而成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
即,本发明中的增稠剂组合物(II)不但可与金属涂料组合物(I)单独混合而获得底涂涂料,而且可与至少一种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至少一种着色涂料组合物(III)混合而获得底涂涂料,对于容易引起涂布不匀的调色为涂色的调色涂料也极其有效。
此处所说的着色涂料组合物(III)是指颜料以着色颜料为主要成分的涂料,着色颜料可从金属涂料组合物(I)的项中说明的物质之中适当选择而使用,也可根据需要合用体质颜料。
关于此情况下的金属涂料组合物(I)、增稠剂组合物(II)以及着色涂料组合物(III)的使用比例,相对于由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着色涂料组合物(III)制备的调色涂料组合物100质量份,可使增稠剂组合物(II)在5~95质量份的范围内,优选在5~50质量份的范围内。
另外,本发明的底涂涂料中也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包含多异氰酸酯固化剂、封端异氰酸酯固化剂、三聚氰胺固化剂等固化剂,在涂料组合物中包含上述固化剂而成的情况下,可根据固化剂的种类而包含于成分(I)、成分(II)或成分(III)中的任一者中,或者也可作为固化剂成分另外设定。
<涂装>
本发明的底涂涂料,可根据需要用稀释剂调整为适于涂装的粘度而利用喷雾涂装、静电涂装、刷毛涂装、辊子涂装等公知的涂装手段进行涂装,但是从涂膜的润饰外观的观点考虑优选进行喷雾涂装。
在进行多次涂装的情况下,也可根据需要在各次涂装之间设置晾干(flash off)(涂装后将涂膜在常温下静置)、吹气、预备加热等工序。
底涂涂料涂装结束后的干燥没有特别限制,在将后述的上清涂料(top clear)重叠涂布的情况下也可以为未干燥的状态。在修补涂装用途中干燥的情况下例如优选在20~100℃的温度条件下干燥5~60分钟。膜厚可根据被涂面的状态来适当调整,但是一般优选干燥膜厚为5~100μ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为10~60μm的范围内。
作为适用的被涂面,可例示出历来公知的基材面、设置于该基材的涂膜面,该基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列举出铁、铝等金属;塑料等有机基材;混凝土、木材等无机质基材等,另外设置于该基材的涂膜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出由设置于汽车车体等的基于着色底涂涂料的底涂涂膜以及上清涂料涂膜形成的多层涂膜,也可以为在该底涂涂膜的下层适当设置有底漆(primer)涂膜、电镀涂膜、中间层涂膜等涂膜的多层涂膜。
另外,本发明的底涂涂料可调整光亮性颜料的取向,相对于目的涂色的颜色一致性优异,因而适合用作针对上述被涂面上已经形成的涂膜的修补用涂料。在此情况下,可预先用腻子(putty)、初层表面剂(primer surfacer)等对被涂面进行预先处理。另外,也可在涂装上述底涂涂料后,在该涂膜上涂装上清涂料。
作为该上清涂料(top clear paint),可不受特别限制地使用历来公知的涂料,例如可优选使用:含有含羟基等交联性官能团的丙烯酸类树脂和/或氟树脂作为主剂并且含有封端多异氰酸酯、多异氰酸酯、三聚氰胺树脂等作为固化剂的固化型涂料,或者以乙酸丁酸纤维素酯改性的丙烯酸类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漆涂料等,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含有颜料类、纤维素衍生物类、添加树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表面调整剂、固化催化剂等涂料用添加剂。
透明涂料的干燥优选的是例如在20~100℃、更优选40~100℃的温度条件下干燥5~60分钟。膜厚可根据被涂面的状态来适当调整,一般而言干燥膜厚优选为5~100μ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为10~60μm的范围内。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更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又,下述例中的“份”以及“%”分别表示“质量份”以及“质量%”。
<聚酯树脂溶液的制造>
制造例1
向装有加热装置、温度计、搅拌器、精馏塔以及附带水分离器的回流冷凝器的容量4升的反应器中加入下述成分,在160℃加热,花费3小时从160℃升温到230℃。
Figure BSA00000768924300221
将其在230℃保持1小时,使用精馏塔将所生成的缩合水(7.4份)蒸馏去除。接着加入二甲苯5份,将二甲苯和缩合水回流并且使用水分离器而去除了水。二甲苯添加2小时后,开始测定酸值,酸值变为2mgKOH/g以下时减压,将二甲苯大致完全地蒸馏去除。其后,冷却至120℃,用乙酸丁酯按照固体成分为70%的方式稀释,获得了重均分子量为20,000、树脂羟值为32mgKOH/g的聚酯树脂的乙酸丁酯溶液。
<丙烯酸类树脂溶液的制造>
制造例2
向装有温度计、搅拌器、回流冷凝器以及滴加用泵的容量4升的反应器中加入乙酸丁酯68份,一边搅拌一边升温至110℃,在110℃花费约3小时以一定速度滴加了下述单体混合物和聚合引发剂的混合液。
Figure BSA00000768924300231
滴加结束后在110℃保持1小时,继续搅拌,其后,花费1小时以一定速度滴加了将偶氮双二甲基戊腈0.5份溶解于乙酸丁酯14份而得到的物质作为追加催化剂。然后,滴加结束后在110℃保持1小时,结束反应,用乙酸丁酯稀释,从而获得了固体成分49%、重均分子量为50,000、树脂羟值为92mgKOH/g的丙烯酸类树脂溶液(A-1)。
制造例3
向装有温度计、搅拌器、回流冷凝器以及滴加用泵的容量4升的反应器中加入乙酸丁酯68份,一边搅拌一边升温至110℃,在110℃花费约3小时以一定速度滴加了下述单体混合物和聚合引发剂的混合液。
Figure BSA00000768924300232
Figure BSA00000768924300241
滴加结束后在110℃保持1小时,继续搅拌。其后,花费1小时以一定速度滴加了将偶氮双二甲基戊腈0.5份溶解于乙酸丁酯14份而得到的物质作为追加催化剂。然后,滴加结束后在110℃保持1小时,结束反应,用乙酸丁酯稀释而获得了固体成分60.0%、重均分子量为9,100、树脂羟值为92mgKOH/g的丙烯酸类树脂溶液(A-2)。
<颜料分散用丙烯酸类树脂溶液的制造>
制造例4
向装有温度计、搅拌器、回流冷凝器以及滴加用泵的反应器中加入乙酸丁酯68份,一边搅拌一边升温至110℃,在110℃花费约3小时以一定速度滴加了下述单体混合物和聚合引发剂的混合液。
Figure BSA00000768924300242
滴加结束后在110℃保持1小时,继续搅拌,其后,花费1小时以一定速度滴加了将偶氮双二甲基戊腈0.5份溶解于乙酸丁酯14份而得到的物质作为追加催化剂。然后,滴加结束后在110℃保持1小时,结束反应,用乙酸丁酯稀释,从而获得了固体成分60.0%、重均分子量为18,000、树脂羟值为92mgKOH/g的丙烯酸类树脂溶液(A-3)。
<CAB接枝丙烯酸类树脂溶液的制造>
制造例5
向装有温度计、搅拌器、回流冷凝器以及滴液漏斗的容量4升的反应器中加入下述成分,在氮气气氛下加热,花费约4小时升温至110℃。
乙酸丁酯                    600份
“CAB-381-0.5”(注1)        200份
升温至110℃后,确认出“CAB-381-0.5”(注1)完全溶解后,停止加热,在减压下蒸馏去除了乙酸丁酯133份。反应器内的温度为87℃。一边维持该温度一边将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与丙烯酸2-羟乙酯的等摩尔加成反应物的90%乙酸丁酯溶液11.1份、作为阻聚剂的对叔丁基儿茶酚0.02份、以及作为聚氨酯化催化剂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02份投入于反应器,在87℃在干燥空气下熟化7小时,获得了含不饱和基团的乙酸丁酸纤维素酯溶液。接着将反应温度升温至115℃,在氮气气氛下经过2小时滴加了下述的聚合性不饱和单体和聚合引发剂的混合溶液。
乙酸丁酯                   130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58.2份
叔丁基过氧化-2-乙基己酸酯  2份
滴加结束后,花费1小时滴加叔丁基过氧化-2-乙基己酸酯0.5份、乙酸丁酯20份的混合溶液,在氮气气氛下在115℃熟化1小时。获得了固体成分30%的CAB接枝丙烯酸类树脂溶液。
(注1)“CAB-381-0.5”:商品名,Eastman Chemical Company制,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丁基含量38%,数均分子量30,000。
<金属底涂涂料的制成>
制造例6
按照表1的配方组成,向反应容器中放入“Alumipaste96-0636”(商品名,TOYO ALUMINIUM K.K.制,铝含量70%)以及由制造例2获得的49%丙烯酸类树脂溶液并且搅拌分散,分别混合40%“CAB 551-0.2”溶液(注2)、由制造例1获得的70%聚酯树脂溶液以及由制造例5获得的30%CAB接枝丙烯酸类树脂溶液,进一步,按照该表中所示的配方加入乙酸丁酯,利用分散机搅拌约20分钟,制成了金属底涂涂料(I-1)。
制造例7~8
在上述制造例6中,将配方组成按照表1设定,除此以外,与制造例6同样地操作,获得了金属底涂涂料(I-2)~(I-3)。
表1
Figure BSA00000768924300261
(注2)25%“CAB551-0.2”溶液:用乙酸丁酯将“CAB551-0.2”(商品名,Eastman Chemical Company制,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丁基含量55%,数均分子量30,000)调整为固体成分25%溶液而得到。
<颜色底涂涂料的制造>
制造例9
在制造例6中,将配方组成如表2所示那样设定,除此以外,与制造例6同样地操作,获得了黑的颜色底涂涂料(II-1)。
表2
  制造例
  9
  颜色底涂涂料名   II-1
  25%″CAB551-0.2″溶液(注2)   14.8
  49%丙烯酸类树脂溶液(A-1)   11.3
  70%聚酯树脂溶液   7.9
  38%颜料分散糊剂(注3)   7
  乙酸丁酯   59
  合计   100
<颜料分散糊剂的制造>
制造例10
将由制造例4获得的60%丙烯酸类树脂溶液(A-3)以下述表3所示的混合量而混合,进一步将“R5000U-3”(注4)、“BYK-161”(注5)、乙酸丁酯按照表3所示的配方加入,利用分散机搅拌约20分钟后,由砂磨机分散,获得了38%的颜料分散糊剂。
表3
(注4)“R5000U-3”:商品名,Ciba Specialty Chemicals Inc.制,炭黑,
(注5)“BYK-161”:商品名,BYK-chemie公司制,颜料分散剂,有效成分30%。
<增稠剂组合物的制成>
制造例11~22
向反应容器中按照表4记载的配方组成混合各成分,利用分散机搅拌约20分钟,制成了流变性控制透明涂料(rheorogy controlclear)(IV-1)~(IV-12)。
表4
Figure BSA00000768924300281
(注6)40%“CAB551-0.01”溶液:用乙酸丁酯将“CAB551-0.01”(商品名,Eastman Chemical Company制,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丁基含量55%,数均分子量16,000)调整为固体成分40%溶液而得到。
(注7)“HPA-202N”:商品名,长濑产业公司制,脂肪酰胺,有效成分20%,
(注8)“Disparlon 6900-20X”商品名,楠本化成公司制,脂肪酸聚酰胺,有效成分20%,
(注9)“CERATIX·8466”:商品名,BYK-chemie公司制,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有效成分6%,
(注10)“Disparlon 4200-10”:商品名,楠本化成公司制,聚乙烯蜡,有效成分10%,
(注11)“BYK-410”:商品名,BYK-chemie公司制,脲·聚氨酯类化合物,有效成分52%。
<底涂涂料组合物的制造>
实施例1
相对于由金属底涂涂料(I-1)50质量份、颜色底涂涂料(II-1)50质量份制备的枪金属色的调色涂料100质量份,混合搅拌流变性控制透明涂料(IV-1)30质量份,获得了涂料组合物。
实施例2~14和比较例1~10
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配方组成如表5所示设定,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获得了涂料组合物。又,在实施例3中为不混合颜色底涂涂料的银涂色。
表5
Figure BSA00000768924300291
表6
接续表5
Figure BSA00000768924300292
<涂装>
在镀锡钢板上将“Retan PG Hybrid Eco FILLER”(商品名,Kansai Paint Co.,Ltd.,聚氨酯类初层表面剂)按照干燥膜厚为40μm的方式涂装,在60℃下干燥30分钟后用#400耐水研磨纸研磨。在其上将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粘度调整后的各涂料组合物按照干燥膜厚为30μm的方式进行喷雾涂装,在20℃干燥10分钟后,在该涂膜面将透明涂料(注12)按照干燥膜厚为40μm的方式进行喷雾涂装,在温度60℃干燥20分钟,从而获得了试验涂板。对涂装透明涂料前后的试验涂板进行了下述性能试验。将结果示于表4。
(注12)透明涂料:用“PG Hybrid thinner”将相对于“Retan PGMulti Clear HX(Q)Base”(Kansai Paint Co.,Ltd.制,含有含羟基的丙烯酸类树脂的透明涂料)100重量份添加“Retan PG Multi ClearHX Standard固化剂”(Kansai Paint Co.,Ltd.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类固化剂)50重量份而成的物质稀释13~14秒(Ford Cup #4/25℃),进行了粘度调整。
(*1)涂装不匀
通过目视观察了涂装透明涂料(注12)前的试验涂板的涂膜中的颜料的取向状态。如下述那样评价了结果。
◎:没有不匀,
○:略微存在不匀但是为实用水平,
△:略微存在不匀,
×:不匀显著。
(*2)重叠涂布不匀
涂装透明涂料(注12),目视观察了干燥后的试验涂板的涂膜中的颜料的取向状态。如下述那样评价了结果。
◎:没有不匀,
○:略微存在不匀但是为实用水平,
△:略微存在不匀,
×:不匀显著。
(*3)涂装作业性
按下述基准评价了: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造的各涂料组合物进行喷雾涂装时对被涂物的润湿扩展容易度。
◎:在刚喷雾完后涂料均匀地润湿扩展在被涂物上,涂面状态非常良好,
○:在刚喷雾完后涂料均匀地润湿扩展在被涂物上,涂面状态良好,
△:在刚喷雾完后涂料稍微艰难地润湿扩展在被涂物上,涂面状态稍稍不良,
×:在刚喷雾完后涂料难以涂布扩展在被涂物上,涂面状态不良。

Claims (11)

1.一种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特征在于,其为将至少一种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增稠剂组合物(II)组合而成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
金属涂料组合物(I)包含纤维素衍生物(A1)、丙烯酸类树脂(B1)、聚酯树脂(C1)以及光亮性颜料(D1),
增稠剂组合物(II)包含纤维素衍生物(A2)、丙烯酸类树脂(B2)、聚酯树脂(C2)以及增稠剂(E),增稠剂组合物(II)中的增稠剂(E)包含酰胺类增稠剂(E1)作为其成分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金属涂料组合物(I)中所含的纤维素衍生物(A1)包含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以及乙酸丁酸纤维素酯改性丙烯酸类树脂作为其成分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纤维素衍生物(A2)包含乙酸丁酸纤维素酯以及乙酸丁酸纤维素酯改性丙烯酸类树脂作为其成分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增稠剂组合物(II)中的增稠剂(E)在酰胺类增稠剂(E1)的基础上进一步包含烯烃类增稠剂(E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酰胺类增稠剂(E1)以及烯烃类增稠剂(E2)的使用比例按酰胺类增稠剂(E1)/烯烃类增稠剂(E2)的有效成分质量比在95/5~5/95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增稠剂组合物(II)中所含的纤维素衍生物(A2)、丙烯酸类树脂(B2)、聚酯树脂(C2)的使用比例以(A2)、(B2)和(C2)合计固体成分为基准,在(A2)为5~75质量%、(B2)为5~90质量%、(C2)为5~40质量%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关于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增稠剂组合物(II)的使用比例,相对于100质量份金属涂料组合物(I),增稠剂组合物(II)在5~95质量份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通过在金属涂料组合物(I)以及增稠剂组合物(II)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合至少一种着色涂料组合物(III)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其中,关于金属涂料组合物(I)、增稠剂组合物(II)以及着色涂料组合物(III)的使用比例为:相对于100质量份由金属涂料组合物(I)和着色涂料组合物(III)制备的调色涂料组合物,增稠剂组合物(II)在5~95质量份的范围内。
10.一种调色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涂涂料,将涂色调整为所希望的颜色。
11.一种修补涂装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涂涂料进行修补涂装。
CN2012103062458A 2011-08-18 2012-08-17 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调色方法以及修补涂装方法 Pending CN1029524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8896A JP5674592B2 (ja) 2011-08-18 2011-08-18 多成分系のベースコート塗料、調色方法及び補修塗装方法
JP2011-178896 2011-08-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2445A true CN102952445A (zh) 2013-03-06

Family

ID=47761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062458A Pending CN102952445A (zh) 2011-08-18 2012-08-17 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调色方法以及修补涂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74592B2 (zh)
CN (1) CN10295244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74720A (ja) * 2013-10-09 2015-04-20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クリヤー塗料組成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補修塗装方法
CN106040565A (zh) * 2015-04-15 2016-10-26 关西涂料株式会社 基底形成用涂料的选定方法和修补涂装方法
CN109475899A (zh) * 2016-05-19 2019-03-15 威士伯有限公司 糖果色漆料和修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19882A (ja) * 2013-11-29 2017-01-26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水性塗料組成物
CN107001815B (zh) * 2014-08-22 2020-02-07 巴斯夫涂料有限公司 聚酯和低酸值聚酰胺的水分散体和包含所述水分散体的用于施涂底涂层的涂料组合物
JP6121015B1 (ja) * 2016-02-19 2017-04-26 大日本塗料株式会社 塗料組成物、塗装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82686B1 (ja) * 2017-03-02 2017-08-16 大日本塗料株式会社 塗料組成物、塗装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55313B2 (ja) * 2017-10-30 2021-10-27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多色仕上げ塗装方法及び塗装物の製造方法
JP2022060679A (ja) * 2020-10-05 2022-04-15 大日本塗料株式会社 メタリック塗料組成物および塗装体
WO2023048206A1 (ja) * 2021-09-23 2023-03-30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有機溶剤型光輝性塗料組成物及び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JP7302056B1 (ja) 2022-03-09 2023-07-03 大日精化工業株式会社 マスターバッチ、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KR20230170484A (ko) * 2022-06-10 2023-12-19 주식회사 케이씨씨 베이스 도료 조성물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30567A (ja) * 1996-10-29 1998-05-19 Asahi Glass Kooto & Resin Kk 塗装方法および塗装物品
CN1654570A (zh) * 2004-02-09 2005-08-17 日本油漆株式会社 金属底漆组合物和生产复合涂膜的方法
CN1817982A (zh) * 2004-10-29 2006-08-16 关西涂料株式会社 涂料组合物
CN1986665A (zh) * 2005-12-22 2007-06-27 关西油漆株式会社 水性涂料组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36699A1 (en) * 2000-11-06 2002-05-10 Akzo Nobel N.V. Solvent based coating composition
JP2005220286A (ja) * 2004-02-09 2005-08-18 Nippon Paint Co Ltd メタリックベース塗料組成物および積層塗膜の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30567A (ja) * 1996-10-29 1998-05-19 Asahi Glass Kooto & Resin Kk 塗装方法および塗装物品
CN1654570A (zh) * 2004-02-09 2005-08-17 日本油漆株式会社 金属底漆组合物和生产复合涂膜的方法
CN1817982A (zh) * 2004-10-29 2006-08-16 关西涂料株式会社 涂料组合物
CN1986665A (zh) * 2005-12-22 2007-06-27 关西油漆株式会社 水性涂料组合物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74720A (ja) * 2013-10-09 2015-04-20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クリヤー塗料組成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補修塗装方法
CN106040565A (zh) * 2015-04-15 2016-10-26 关西涂料株式会社 基底形成用涂料的选定方法和修补涂装方法
CN106040565B (zh) * 2015-04-15 2020-03-13 关西涂料株式会社 基底形成用涂料的选定方法和修补涂装方法
CN109475899A (zh) * 2016-05-19 2019-03-15 威士伯有限公司 糖果色漆料和修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40293A (ja) 2013-02-28
JP5674592B2 (ja) 2015-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2445A (zh) 多成分类的底涂涂料、调色方法以及修补涂装方法
CN104204011B (zh) 聚合物、方法和组合物
CN103614045B (zh) 共聚物、包含共聚物的水性涂料组合物以及形成多层涂膜的方法
JP4836542B2 (ja) 塗料組成物
CN103102446B (zh) 一种汽车修补漆用羟基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28961B (zh) 制备多涂层油漆体系的方法
CN1986665A (zh) 水性涂料组合物
WO2006009219A1 (ja) 熱硬化性水性塗料組成物及び塗膜形成方法
CN105940031B (zh) 水性涂料组合物和使用所述涂料组合物制备多涂层油漆体系
CN105860722A (zh) 一种单组分、高固含、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环境友好型清漆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5377931A (zh) 共聚物的水分散体
CN105848790B (zh) 制备多涂层油漆体系的方法
CN100462413C (zh) 涂料组合物
CN103980804B (zh) 形成双层涂层的方法
CN105829381A (zh) 水性涂料组合物和使用所述涂料组合物制备多涂层油漆体系
CN107001852A (zh) 包含聚酯和低酸值聚酰胺的混合物作为流变助剂的用于施涂底涂膜的水性涂料组合物
JP5988428B2 (ja) 多成分型有機溶剤系の下塗り用塗料組成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補修塗装方法
CN102575116A (zh) 水性涂料组合物
CN106010176A (zh) 多成分型有机溶剂系的下涂涂料组合物以及使用其的修补涂装方法
CN104559713B (zh) 多成分型有机溶剂类的底涂用涂料组合物以及使用其的修补涂装方法
CN109694639A (zh) 一种水性玻璃烤漆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06577A (zh) 形成多层涂层膜的方法
CA2191110C (en) Method of forming multi-layer paint films, base coat composition and method of painting
CN107001815A (zh) 聚酯和低酸值聚酰胺的水分散体和包含所述水分散体的用于施涂底涂层的涂料组合物
JP2019085463A (ja) 多成分系下塗り塗料組成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