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38051B - 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38051B
CN102938051B CN201210309959.4A CN201210309959A CN102938051B CN 102938051 B CN102938051 B CN 102938051B CN 201210309959 A CN201210309959 A CN 201210309959A CN 102938051 B CN102938051 B CN 1029380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equipment
input operation
user
control instruction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099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38051A (zh
Inventor
薛子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30995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380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38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8051A/zh
Priority to EP13794090.4A priority patent/EP2892004A4/en
Priority to JP2015528850A priority patent/JP2015535967A/ja
Priority to US14/423,909 priority patent/US9697396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3/080143 priority patent/WO2013174343A2/zh
Priority to IN1781DEN2015 priority patent/IN2015DN01781A/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38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80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36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7Gesture based interaction, e.g. based on a set of recognized han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46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the device orientation or free movement in a 3D space, e.g. 3D mice, 6-DOF [six degrees of freedom] pointers using gyroscopes, accelerometers or tilt-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04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means, e.g. RF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该交互处理方法,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一电子设备,所述交互处理方法包括: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一待处理数据;获取用户通过一输入装置进行的第一输入操作;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所述待处理数据进行处理。本发明提高了电子设备中RFID使用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特别是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空间电磁感应或电磁传播来进行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对象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RFID阅读器发送的频率称为RFID系统的工作频率或载波频率。RFID工作频率基本上有4个范围:
低频(30kHz~300kHz);
高频(3MHz~30MHz);
超高频(300MHz~968MHz);和
微波(1GHz以上)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开始使用RFID技术,其大部分使用13.56Mhz(沿用公交IC卡使用的频段)和2.4Ghz两个频段,其中应用较广的为13.56Mhz,这个频率的作为的范围一般在1em-10cm,其存在双界面卡、近场通信(NearFieldCommunication,NFC)、增强型近场通信ENFC、智能移动应用平台(SmartMobileApplicationPlatform,SMAP)等多种方案,统称为NFC。
随着物联网的标准进程和商用进程的加速,NFC的应用市场越来越广阔,从公交和学校的移动支持类型业务开始,逐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NFC普及的速率。在NFC论坛、ECMA(欧洲计算机协会)、ETSI和ISO/IEC等标准组织和协议将NFC标准化,并在各个国家多个运营商广泛商用,并作为物联网商用的先锋部队被普遍认同。
NFC有三种工作模式:模拟卡模式、阅读器模式和点对点模式,其中模拟卡模式一般用于移动支付,考勤和门禁等系统;阅读器模式可用于读取带有RFID的海报广告及商品等方面;点对点模式可以于两台同样支持点对点模式的终端之间的数据交互传输。
但现有的具有RFID功能的终端的业务模式单一,不具有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提高具有RFID功能的终端在使用RFID时的灵活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互处理方法,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一电子设备,所述交互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一待处理数据;
获取用户通过一输入装置进行的第一输入操作;
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
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所述待处理数据进行处理。
上述的交互处理方法,其中,所述通信对端为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或RFID标签。
上述的交互处理方法,其中,所述通信对端为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时,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包括:
用户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和/或
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户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
上述的交互处理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输入操作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户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时,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互处理方法,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三电子设备,所述交互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RFID技术从第四电子设备接收第二输入操作,第二输入操作为用户通过所述第四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
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控制指令的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二控制指令;
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设备。
上述的交互处理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互处理装置,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一电子设备,所述交互处理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一待处理数据;
输入操作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通过一输入装置进行的第一输入操作;
第一指令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所述待处理数据进行处理。
上述的交互处理装置,其中,所述通信对端为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或RFID标签。
上述的交互处理装置,其中,所述通信对端为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时,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包括:
用户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和/或
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户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
上述的交互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输入操作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户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时,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一电子设备,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交互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互处理装置,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三电子设备,所交互处理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通过RFID技术从第四电子设备接收第二输入操作,第二输入操作为用户通过所述第四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
第二指令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控制指令的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二控制指令;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设备。
上述的交互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三电子设备,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交互处理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的效果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预先设置输入操作和控制指令的对应关系,当第一电子设备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一待处理数据之后,根据用户输入的输入操作的不同,会确定与之对应的指令,从而通过执行该指令,控制电子设备对待处理数据进行对应的处理,提高了RFID应用的灵活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能够通过对端电子设备传输用户输入输入操作,进而由本端电子设备根据用户输入的输入操作的不同,确定与之对应的指令,从而通过执行该指令,控制电子设备,提高了RFID应用的灵活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其它传感器或者按键进行信息传递。通过在对传感器和按键操作作出对应的定义,在RFID交互时用户执行相应的操作,在不同的操作模式下,利用传感器或者按键传递了相应的自定义的控制信息,开拓RFID的使用业务或者业务的丰富性。
同时,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操作的定义是预先定义好的,大部分操作仅仅就是手势这么简单;
通过RFID可以携带丰富的可定制的控制信息,丰富了RFID对应应用;
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以作出很多吸引用户的操作模式,利于其在SNS等场景中发展,也适用于智能手机发展的潮流和物联网的前进方向。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交互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交互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交互处理方法的一种具体实现的流程示意图;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交互处理方法的另一种具体实现的流程示意图;
图5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交互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交互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中,在电子设备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同时,利用电子设备的输入设备进行辅助,提高使用RFID时的灵活性。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交互处理方法,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一电子设备,如图1所示,所述交互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101,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一待处理数据;
步骤102,获取用户通过一输入装置进行的第一输入操作;
步骤103,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
步骤104,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所述待处理数据进行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的交互处理方法中,通过预先设置输入操作和控制指令的对应关系,当第一电子设备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一待处理数据之后,根据用户输入的输入操作的不同,会确定与之对应的指令,从而通过执行该指令,控制电子设备对待处理数据进行对应的处理。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该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一待处理数据可以是在用户通过一输入装置进行所述第一输入操作之后进行。即该用户通过输入装置进行的第一输入操作既触发了数据的传输,也限定了后续的处理,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固定模式而言,灵活性大大提高。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该输入设备可以是传感器,或者传感器与按键。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该通信对端可以是RFID标签,也可以是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对此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通信对端可以是RFID标签>
当通信对端为RFID标签时,假定标签内容为一个电子产品的名称。
对上述的工作过程说明如下。
假设RFID标签中保存有产品信息介绍、产品官网地址、预订电话等。
假定预先定义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输入操作 指令
向右甩动 打开产品官网地址
向左甩动 保存预订电话到电话本
当用户手持电子设备靠近RFID标签的同时向右甩动电子设备,此时电子设备会通过位移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出电子设备向右运动,电子设备会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该标签内容(产品信息介绍、产品官网地址、预订电话等)后,会生成并执行打开产品官网地址的指令,从而实现自动通过浏览器进入到产品的官网。
当用户手持电子设备靠近RFID标签的同时向左甩动电子设备,此时电子设备会通过位移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出电子设备向左运动,电子设备会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该标签内容(产品信息介绍、产品官网地址、预订电话等)后,会生成并执行保存预订电话到电话本的指令,从而实现自动将预订电话保存到电话本。
从以上描述可以发现,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用户通过简单的输入操作,即可实现对数据内容的分别对待处理,提高了使用RFID时的灵活性。
上述是以运动传感器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某一种具体的传感器,如采用三轴重力传感器也可以实现,简要说明如下。
现有的很多电子设备,如手机都能够检测设备方向,如接到电话时,将手机翻转,使得正面朝下,即可实现来电挂断或者静音等,这正是由于三轴重力传感器能够检测设备方向而带来的功能。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三轴重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实现。
当用户手持电子设备,并保证电子设备正面朝上的方式靠近RFID标签,此时电子设备会通过三轴重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出电子设备正面朝上,因此在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该标签内容(产品信息介绍、产品官网地址、预订电话等)后,会生成并执行打开产品官网地址的指令,从而实现自动通过浏览器进入到产品的官网。
当用户手持电子设备,并保证电子设备正面朝下的方式靠近RFID标签,此时电子设备会通过三轴重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出电子设备正面朝下,因此在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该标签内容(产品信息介绍、产品官网地址、预订电话等)后,会生成并执行保存预订电话到电话本的指令,从而实现自动将预订电话保存到电话本。
<通信对端是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
这种方式下,与上述方式的区别仅在于通信对端对端的区别,两种方式并没有实质区别,在此仅以一个简单例子说明如下。
如用户A的电子设备中存储有一个歌曲,想要传输给用户B。
此时当用户B手持电子设备靠近用户A的电子设备的同时向右甩动电子设备,此时电子设备会通过位移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出电子设备向右运动,用户B的电子设备会通过RFID技术与用户A的电子设备交互,获取该歌曲后,会生成并执行播放歌曲的指令,从而实现歌曲的自动播放。
此时当用户B手持电子设备靠近用户A的电子设备的同时向左甩动电子设备,此时电子设备会通过位移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出电子设备向左运动,用户B的电子设备会通过RFID技术与用户A的电子设备交互,获取该歌曲后,会生成并执行存储歌曲到指定位置的指令,从而实现歌曲的自动存储到预定位置。
所述通信对端为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时,该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可以是用户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这已经在上面举例说明。
而所述第一输入操作也可以是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户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
对这种情况举例说明如下。
如用户A的电子设备中存储有一个歌曲,想要传输给用户B。
此时当用户A手持电子设备靠近用户B的电子设备的同时向右甩动电子设备,用户A的电子设备会通过RFID技术将歌曲内容和用户A的输入操作(向右运动)发送到用户B的电子设备交互;用户B在获取该歌曲内容和用户A的输入操作后,会查询自身保存的输入操作与指令的对应关系,根据用户A的输入操作生成并执行播放歌曲的指令,从而实现歌曲的自动播放。
这种方式下,可以由数据源来决定数据的处理方式,而不是接收端。
上述的例子中,该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一对应关系都是在第一电子设备端保存的。
但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入操作也可以是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户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时,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
这种方式下,当两个电子设备的对应关系设置相同时,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依据任意一个对应关系确定并执行控制指令。
而当两个电子设备的对应关系设置不同时,则第一电子设备会根据第一电子设备传输的记录有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一对应关系来确定并执行控制指令。
通过上述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灵活性。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是以第一电子设备从通信对端获取待处理数据后,根据用户对第一电子设备的操作或第二电子设备的操作来对待处理数据进行相应处理。
但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同样可以用于电子设备的其它控制。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一种交互处理方法,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三电子设备,如图2所示,所述交互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201,通过RFID技术从第四电子设备接收第二输入操作,第二输入操作为用户通过所述第四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
步骤202,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控制指令的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二控制指令;
步骤203,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设备。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交互处理方法中,对端电子设备能够向第三电子设备传输用户在对端电子设备上执行的操作来控制第三电子设备,提高了RFID应用的灵活性。
当然,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可以是第三电子设备中保存的对应关系,也可以是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
下面对上述的例子举例说明如下。
假定第二对应关系如下:
输入操作 指令
向右甩动 建立Wifi链接
向左甩动 通过RFID向对端传输本电子设备的名片
当用户A手持电子设备靠近用户B的电子设备的同时向右甩动电子设备,用户A的电子设备会通过RFID技术将用户A的输入操作(向右运动)发送到用户B的电子设备;用户B的电子设备在获取该输入操作后,会查询输入操作与指令的第二对应关系,根据用户A的输入操作与用户A的电子设备建立Wifi链接。
当用户A手持电子设备靠近用户B的电子设备的同时向左甩动电子设备,用户A的电子设备会通过RFID技术将用户A的输入操作(向左运动)发送到用户B的电子设备;用户B的电子设备在获取该输入操作后,会查询输入操作与指令的第二对应关系,根据用户A的输入操作获取自身的名片并通过RFID传输到用户A的电子设备。
当第二对应关系是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时,其区别仅仅在于用户A的电子设备传输输入操作的同时还会传输对应关系,而用户B的电子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对应关系确定指令。
下面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的集中典型应用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3所示,为点对点模式下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的一种应用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手机终端A首先需要设置不同的“角度”对应的操作模式,相对角度模式和绝对角度模式都需要分别进行具体的设置;
同时用户可以选择相对角度模式,或者绝对角度模式。具体配置内容如下:终端可以为相同的默认配置,其配置的ID是确定的Config_Default,默认的配置包括在绝对角度模式下,终端A为横向和终端B贴近时,表示终端A根目录下的“share”被完整共享给终端B;当终端A为纵向时,表示终端B可以直接和终端A进行wifi-direct连接;当然,也可以自定义在相对角度下的具体配置,同时其自定义的配置有自己的配置IDConfig。
当终端A选择绝对角度模式后,终端A会启动NFC和三轴重力传感器;
当终端A和终端B以一定的角度进行NFC通信时,终端A在NFC接触过程中传递角度和其配置信息给终端B;
终端B接收到角度和其配置信息后,首先要进行配置版本信息判定。如果配置文件相同,则进一步根据角度信息判断终端A的方向。当判断出终端A为横向时,则会确定并执行指令,将“Share”文件夹共享给终端A;当终端A为纵向时,则会确定并执行指令,与终端A建立wifi-direct连接;
如果配置文件不同,则终端B在完成角度判定之后,根据终端A传递的配置信息完成后续处理,其处理方式完全相同,在此不作重复描述。
上述是以绝对角度模式进行的说明,下面以相对角度模式说明如下。
手机终端A首先需要设置不同的“角度”对应的操作模式,相对角度模式和绝对角度模式都需要分别进行具体的设置;
同时用户可以选择相对角度模式,或者绝对角度模式。具体配置内容如下:终端可以为相同的默认配置,其配置的ID是确定的Config_Default,默认的配置包括在绝对角度模式下,终端A为横向和终端B贴近时,表示终端A根目录下的“share”被完整共享给终端B;当终端A为纵向时,表示终端B可以直接和终端A进行wifi-direct连接;当然,也可以自定义在相对角度下的具体配置,同时其自定义的配置有自己的配置IDConfig。
当终端A选择相对角度模式后,终端A会启动NFC和三轴重力传感器;
当终端A和终端B以一定的角度进行NFC通信时,终端A在NFC接触过程中传递角度和其配置信息给终端B;
终端B接收到角度和其配置信息后,首先要进行配置版本信息判定。如果配置文件相同,则进一步根据A传递的角度信息和自身角度信息判断终端A与B的相对方向。当判断出终端A与B相对重合时,则会确定并执行指令,将“Share”文件夹共享给终端A;当终端A与B相对交叉时,则会确定并执行指令,与终端A建立wifi-direct连接;
如果配置文件不同,则终端B在完成角度判定之后,根据终端A传递的配置信息完成后续处理,其处理方式完全相同,在此不作重复描述。
当然,具体的配置信息各不相同,在此不作一一举例说明。
当然,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基于RFID进行通信时,传递的数据需要按照RFID对应的协议进行封装处理,这属于现有技术的范畴,在此不作具体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互处理装置,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一电子设备,如图5所示,所述交互处理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一待处理数据;
输入操作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通过一输入装置进行的第一输入操作;
第一指令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所述待处理数据进行处理。
上述的交互处理装置中,所述通信对端为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或RFID标签。
上述的交互处理装置中,所述通信对端为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时,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包括:
用户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和/或
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户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
上述的交互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输入操作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户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时,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一电子设备,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交互处理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互处理装置,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三电子设备,如图6所示,所交互处理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通过RFID技术从第四电子设备接收第二输入操作,第二输入操作为用户通过所述第四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
第二指令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控制指令的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二控制指令;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设备。
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三电子设备,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交互处理装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交互处理方法,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一待处理数据;
获取用户通过一输入装置进行的第一输入操作;其中,所述输入装置至少识别的输入操作包括用户挥动第一电子设备的操作;
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其中,多个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一对应关系至少包括:用户挥动第一电子设备的方向与控制指令的对应关系;
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所述待处理数据进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互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对端为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或RFID标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互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对端为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时,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包括:
用户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和/或
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户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互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操作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户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时,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
5.一种交互处理方法,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三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RFID技术从第四电子设备接收第二输入操作,第二输入操作为用户通过所述第四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其中,所述输入装置至少识别的输入操作包括用户挥动第四电子设备的操作;
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控制指令的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二控制指令;其中,多个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二对应关系至少包括:用户挥动第四电子设备的方向与控制指令的对应关系;
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互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四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
7.一种交互处理装置,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处理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通过RFID技术从通信对端获取一待处理数据;
输入操作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通过一输入装置进行的第一输入操作;其中,所述输入装置至少识别的输入操作包括用户挥动第一电子设备的操作;
第一指令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其中,多个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一对应关系至少包括:用户挥动第一电子设备的方向与控制指令的对应关系;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所述待处理数据进行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对端为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或RFID标签。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对端为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二电子设备时,所述第一输入操作包括:
用户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和/或
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户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操作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户通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时,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
11.一种第一电子设备,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7-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互处理装置。
12.一种交互处理装置,用于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的第三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交互处理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通过RFID技术从第四电子设备接收第二输入操作,第二输入操作为用户通过所述第四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进行的输入操作;其中,所述输入装置至少识别的输入操作包括用户挥动第四电子设备的操作;
第二指令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记录有多个输入操作和控制指令的第二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输入操作对应的第二控制指令;其中,多个输入操作和对应的控制指令的第二对应关系至少包括:用户挥动第四电子设备的方向与控制指令的对应关系;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设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交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应关系为通过RFID技术从所述第四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对应关系。
14.一种第三电子设备,支持射频识别RFID传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交互处理装置。
CN201210309959.4A 2012-08-28 2012-08-28 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29380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09959.4A CN102938051B (zh) 2012-08-28 2012-08-28 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EP13794090.4A EP2892004A4 (en) 2012-08-28 2013-07-25 INTERACTIVE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5528850A JP2015535967A (ja) 2012-08-28 2013-07-25 インタラクション処理方法、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4/423,909 US9697396B2 (en) 2012-08-28 2013-07-25 Interactive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PCT/CN2013/080143 WO2013174343A2 (zh) 2012-08-28 2013-07-25 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IN1781DEN2015 IN2015DN01781A (zh) 2012-08-28 2015-03-04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09959.4A CN102938051B (zh) 2012-08-28 2012-08-28 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8051A CN102938051A (zh) 2013-02-20
CN102938051B true CN102938051B (zh) 2016-06-29

Family

ID=47696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09959.4A Active CN102938051B (zh) 2012-08-28 2012-08-28 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97396B2 (zh)
EP (1) EP2892004A4 (zh)
JP (1) JP2015535967A (zh)
CN (1) CN102938051B (zh)
IN (1) IN2015DN01781A (zh)
WO (1) WO2013174343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8051B (zh) 2012-08-28 2016-06-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041067B (zh) * 2012-10-10 2018-04-20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移动终端、记录介质以及服务器
JP2017117077A (ja) * 2015-12-22 2017-06-2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取得装置、情報取得方法、プログラム、情報取得システム、サーバ装置
US9843672B1 (en) 2016-11-14 2017-12-12 Motorola Mobility Llc Managing calls
US9843673B1 (en) * 2016-11-14 2017-12-12 Motorola Mobility Llc Managing calls
CN111399906B (zh) * 2019-12-31 2021-11-16 咻享智能(深圳)有限公司 无线物联网指令管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6412A (zh) * 2006-03-30 2009-04-22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中的数据通信
CN101489197A (zh) * 2009-01-22 2009-07-22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电子设备间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06235A (ja) * 2000-04-19 2001-11-02 Fuji Xerox Co Ltd 指示入力システム
JP2005092787A (ja) * 2003-09-19 2005-04-07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操作システム及び方法、ならびに、操作指示装置
DE602005025507D1 (de) * 2004-09-28 2011-02-03 Brother Ind Ltd Drahtlos-etikett-schaltungselement-container und etikett-label-erzeugungsvorrichtung
KR100584429B1 (ko) * 2004-11-03 2006-05-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블루투스 기기에서 보안 모니터링 방법
US7290717B2 (en) * 2005-06-22 2007-11-06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chine readable symbol backup for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s
US8653946B2 (en) * 2006-05-10 2014-02-1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Passive RFID reader and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7832355B2 (en) * 2008-04-01 2010-11-16 Frances Kay Mills Animal feeder
JP5609202B2 (ja) * 2010-03-26 2014-10-2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2011639A1 (en) * 2010-07-20 2012-01-26 Lg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onic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information using the same
US9247212B2 (en) * 2010-08-26 2016-01-26 Blast Motion Inc. Intelligent motion capture element
US20120190301A1 (en) * 2011-01-24 2012-07-26 Intuit Inc. Motion-based interaction between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a stationary computing device
CN102938051B (zh) 2012-08-28 2016-06-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9576454B2 (en) * 2013-02-11 2017-02-21 Tyco Fire & Security Gmbh Control tag with environmentally selected conditional response
US8976035B2 (en) * 2013-03-14 2015-03-10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nsing motion of a portable container and providing human perceptible indicia based on the sensed mot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6412A (zh) * 2006-03-30 2009-04-22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中的数据通信
CN101489197A (zh) * 2009-01-22 2009-07-22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电子设备间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8051A (zh) 2013-02-20
WO2013174343A2 (zh) 2013-11-28
US20150213296A1 (en) 2015-07-30
EP2892004A2 (en) 2015-07-08
US9697396B2 (en) 2017-07-04
EP2892004A4 (en) 2015-11-25
IN2015DN01781A (zh) 2015-05-29
JP2015535967A (ja) 2015-12-17
WO2013174343A3 (zh) 201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8051B (zh) 一种交互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8532704B2 (en) Terminal of supporting enhance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d its processing method
EP2577554B1 (en) Method of managing communications with a nfc controller
US9031500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link
CN104253634B (zh) 双频多协议多功能近场通信集成系统和应用方法
CN101354739B (zh) 借助标签识别控制射频sim卡通信距离的方法及通信系统
US909873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presence recognition of a second portable data carrier by a first portable data carrier
CN105989319B (zh) 一种射频识别rfid标签的数据应用方法及系统
CN108055089B (zh) Nfc装置的工作频率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5868978A (zh) 一种nfc移动支付方法及其系统
CN103687061A (zh) 连接建立方法及终端
EP2843974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dundancies i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ag detection
CN105447545A (zh) 一种通用身份标识识别装置及其应用
US2013021034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for mobile device
US9948752B2 (en) Default data packet routing in a NFC device
CN103326752B (zh) 为电子设备之间通信借助接口去活的控制方法和相应设备
CN106162524A (zh) 一种nfc操作方法和装置
KR101617880B1 (ko) 근접 통신을 제어하는 휴대폰
CN204102136U (zh) 基于rfid的物品信息识别传送系统
KR101267410B1 (ko) 근접 통신 제어 방법
CN203616762U (zh) 一种机器与机器之间非接触交换信息的装置
KR101354997B1 (ko) 무선단말과 그 방법
CN205230082U (zh)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及应答终端
CN105809078A (zh) 一种异频卡间防冲突的方法及双频读卡器
KR101413687B1 (ko) 근접 통신을 제어하는 무선단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