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33893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33893A
CN102933893A CN2011800275422A CN201180027542A CN102933893A CN 102933893 A CN102933893 A CN 102933893A CN 2011800275422 A CN2011800275422 A CN 2011800275422A CN 201180027542 A CN201180027542 A CN 201180027542A CN 102933893 A CN102933893 A CN 1029338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ntioned
light source
riser portions
ligh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75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33893B (zh
Inventor
清水敬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33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38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338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38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1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3Direct backlight characterized by the sequence of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抑制照明装置中亮度不均的发生。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LED(17),其具有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底座(14),其收纳LED(17),向LED(17)的光出射侧开口;以及光上升部(22),其从LED(17)的设置面向光出射侧突出,从而使光向光出射侧上升。只要这样使用具有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的LED(17)作为光源,就能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A)变大,因此能缓和出射光的亮度的面内分布中会发生的不均。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用于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自身不发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设置于液晶面板的里侧(与显示面相反的一侧),具备:液晶面板侧的面开口的底座;收纳于底座内的光源;光学构件(扩散片等),其与光源相对地配置于底座的开口部,使光源产生的光高效地向液晶面板侧放出;以及反射片,其在底座内与光学构件相对地配置,使光向底座的开口部一侧反射。在上述背光源装置的构成部件中,有时例如将LED用作光源,在这种情况下,在底座内收纳安装有LED的LED基板。此外,作为将LED用作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206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如上述那样具备LED基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例如在谋求薄型化的情况下,需要缩短光学构件与LED之间的距离。然而,这样一来,来自LED的光不充分扩散就照射到光学构件,因此在配置有LED的区域与未配置LED的区域之间亮暗的差变大,来自光学构件的出射光有可能发生亮度不均。除此以外,例如为了低功耗化、谋求减少制造成本而减少LED的设置个数的情况下,相邻的LED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在配置有LED的区域与未配置LED的区域之间亮暗的差进一步变大,有可能发生亮度不均。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抑制亮度不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其具有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向上述光源的光出射侧开口;以及光上升部,其从上述光源的设置面向上述光出射侧突出,从而使光向上述光出射侧上升。
这样,如果收纳于底座内的光源使用具有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的光源,则与假如使用具有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朝向正面方向的配光分布的光源的情况相比,能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相对变大,因此能缓和出射光的亮度面内分布中会产生的不均。
在此,光源发出的光有如下趋势: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越小,作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越高,而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越大,作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越低。与此相对,有如下趋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越大,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越广,更适合抑制亮度不均。因此,当为了谋求抑制亮度不均而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变大时,关于与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相比该角度变大的光,其作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有可能显著降低,这样,会导致在该光的照射区域中亮度不足,有可能产生暗部,并且存在发生出射光整体的亮度降低的可能性。
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中,具备从光源的设置面向光出射侧突出从而使光向光出射侧上升的光上升部,因此利用光上升部使光源发出的光中的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的光上升,由此能使其朝向正面方向,从而能提高作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对于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相比该角度变大的光,利用光上升部提高其利用效率,由此能使该光的照射区域难以成为暗部,难以发生亮度不均,并且也能谋求提高出射光整体的亮度。
另外,如果如上述那样出射光难以发生亮度不均,则例如能谋求该照明装置的薄型化,除此以外,例如也能减少光源的设置数量,因此能谋求减少该照明装置的功耗和制造成本。
此外,在此所说的“正面方向”能定义为例如“相对于该照明装置的光出射面的法线方向”。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上述光上升部具有光上升面,上述光上升面相对于上述正面方向倾斜,并且指向上述光源。这样,能使光带有与光上升面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相应的角度,因此能使光源发出的光中的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的光高效地上升,作为出射光有效利用。由此,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2)上述光上升面以与上述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光路不重叠的方式相对于该光路配置在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这样,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几乎不射到光上升面地出射。在此,在假设利用光上升面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上升的情况下,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变窄,因此很有可能助长亮度不均。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发明,不会产生这种问题,能确保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足够大,因此适于谋求抑制亮度不均。
此外,在此所说的“光路”能定义为例如“从光源发出的不由其它构件反射或者折射地行进的光的轨迹”。
(3)上述光上升面相对于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上述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这样,与假设光上升面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小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情况相比,能利用光上升面使光更大角度地上升,因此对谋求抑制亮度不均更加有用。另外,更可靠地避免光上升面相对于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光路重叠,能更可靠地防止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射到光上升面。
(4)上述光上升面和上述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别为45度~90度的范围。这样,通过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度~90度的范围,能确保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更大,因此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而且,使光上升面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在45度~90度的范围中并且大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该角度,由此能有效地提高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比该角度较大的光的利用效率,因此进一步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5)上述光上升面和上述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别为60度~80度的范围。这样,能确保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更大,而且能更有效地提高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比该角度较大的光的利用效率,因此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6)多个上述光源以平面地并排的状态配置在上述底座内,上述光上升部为单独地包围上述光源的形态。这样,能分别利用光上升部使来自各个光源的光上升,因此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并且,在底座内平面地配置多个光源,其配置的自由度高。
(7)上述光源以相邻的上述光源之间的间隔一定的方式配置。这样,能使底座内的光源的分布密度均匀化,因此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
(8)多个上述光源以平面地并排的状态配置在上述底座内,并且能将其每群多个地区分为光源群,上述光上升部为单独地包围上述光源群的形态。这样,能减少光上升部的数量,谋求低成本化。而且,利用光上升部使来自包括多个光源的光源群的光分别上升,由此能谋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9)上述光源群配置为相邻的上述光源群之间的间隔比上述光源群中包含的上述光源间的间隔大。这样,能充分确保成为单独地包围光源群的形态的光上升部的大小。由此,能充分发挥光上升部所具有的光的上升功能,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10)上述光源在上述底座内以沿着上述底座的一个边和与其正交的另一个边分别并排多个的状态配置,利用沿着上述一个边和上述另一个边分别并列多个的上述光源来构成上述光源群。这样,能使来自沿着一个边和与其正交的另一个边分别并列的各光源的光由光上升部高效地向光出射侧上升,因此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11)多个上述光源沿着上述底座的一边直线地并列配置,利用这些直线地并列的多个上述光源来构成上述光源群,而上述光上升部为沿着成为上述光源群的上述光源的并列方向延伸的形态。这样,能利用沿着成为光源群的光源的并列方向延伸的形态的光上升部使来自沿着底座的一边并列的各光源的光高效地向光出射侧上升,因此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12)上述光上升部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这样,能不对从光源辐射状地扩展的光赋予特定的指向性而使其向光出射侧上升,因此对于谋求抑制亮度不均极佳。
(13)上述光上升部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这样,例如从光上升部的形状稳定性的观点来看良好。
(14)上述光上升面沿着上述正面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包括倾斜面。这样,能利用沿着正面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倾斜面的光上升面来使光带有适当的角度,适于谋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15)上述光上升面沿着上述正面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包括圆弧状的曲面。这样,能利用沿着正面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曲面的光上升面使光带有适当的角度,适于谋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16)上述光上升部比上述光源向上述光出射侧突出。这样,与假设光上升部是与光源同等的突出尺寸的情况相比,能利用光上升部使来自光源的光更多地向光出射侧上升,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17)具备反射构件,上述反射构件以覆盖上述底座的上述光出射侧的面的方式配置,上述光上升部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反射构件。这样,利用反射构件使底座内的光反射,由此能更高效地使光向光出射侧上升。并且,使光上升部一体地形成于反射构件,因此例如有利于将多个光上升部配置在底座内。
(18)上述反射构件包括热塑性树脂材料。这样,例如能通过真空成形等方法使光上升部容易地成形,另外光上升部的形状稳定性也良好。特别是,在反射构件上形成多个光上升部或者光上升部的形状复杂的情况下有效。
(19)上述反射构件的表面呈白色。这样,能得到高的光反射率,因此能使光更高效地向光出射侧上升,从而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20)上述光源为点状,并且具有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辐射状地发出的配光分布。这样,来自成为点状的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为环状,因此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
(21)上述光源包括:发光部,其发出光;以及透镜部,其与上述发光部的发光面成相对状,并且使来自上述发光部的光扩散并出射。这样,能利用透镜部使从发光部发出的光扩散并出射,因此能容易地设计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
(22)在上述透镜部的上述光出射侧的面形成有凹部。这样,能按凹部的形状使来自发光部的光适当地折射而扩散,因此容易进行透镜部的光学设计。
(23)上述透镜部一体地设于上述发光部。这样,构成光源的透镜部和发光部为一个部件,因此与假设使透镜部为与发光部分体的部件的情况相比,部件个数变少,能减少光源的制造成本。
(24)上述透镜部是与上述发光部分体的部件。这样,能使用不一体地具有透镜部的构成作为发光部。
(25)上述发光部具有LED元件。这样,能谋求高亮度化和低功耗化等。
(26)具备与上述光源在上述光出射侧相对的光学构件,上述光上升部以在与上述光学构件之间保留空隙的形式配置。这样,如果在光上升部与光学构件之间不存在间隙,光上升部抵接于光学构件,则抵接的光上升部有可能会被视觉识别为暗部,而在本发明中,在光上升部与光学构件之间保留有空隙,因此光上升部难以被视觉识别为暗部,从而适于抑制亮度不均。
(27)具备安装多个上述光源并且配置在上述底座内的光源基板。这样,通过在底座内配置光源基板,能将多个光源一并配置在底座内,因此组装作业性良好。
接下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照明装置能抑制亮度不均,因此能实现显示质量良好的显示。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举例示出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能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抑制亮度不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底座中的LED基板和反射片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LED和反射片的光上升部的配置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
图7是示出LED和反射片的光上升部的截面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8是表示LED的配光分布的图。
图9是用于概要说明LED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对光学构件的照射区域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LED群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
图11是示出LED群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LED群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
图13是示出LED群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LED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LED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LED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的LED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的LED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底座中的LED和反射片的光上升部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0是示出LED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LED群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LED群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LED和光上升部的配置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底座中的LED和反射片的光上升部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图25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26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
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光源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LED和光上升部的截面构成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1)的底座中的LED和反射片的光上升部的配置构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在各附图中所示的方向。另外,设图4和图5所示的上侧为表侧,同图下侧为里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而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台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为横长(长条)的方形(长方形),以纵置状态被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由框状的外框13等一体地保持。
下面依次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其中,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构成为俯视时为横长的方形,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按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振板。
下面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为大致箱型,在光出射侧(液晶面板11侧)具有开口部14b;光学构件15群(扩散板(光扩散构件)15a以及配置在扩散板15a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多个光学片15b),其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形式配置;以及框架16,其沿着底座14的外缘部配置,将光学构件15群的外缘部夹持在框架16与底座14之间。而且,在底座14内具备:作为光源而一体具有透镜部21的LED(Light 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17;安装有LED 17的LED基板18;以及使底座14内的光向光学构件15侧反射的反射片19。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是光学构件15相对于LED 17在其光出射侧(表侧)相对状配置的所谓直下型。以下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
底座14由金属制成,如图3至图5所示,包括:与液晶面板11同样为横长的方形(矩形状,长方形)的底板14a;从底板14a的各边(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的外端分别向表侧(光出射侧)上升的侧板14c;以及从各侧板14c的上升端向外伸出的支承板14d,整体上为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大致浅碟状)。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竖直方向)一致。底座14中的底板14a相对于LED基板18配置在里侧,也就是说配置在与LED17的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底座14中的各支承板14d上能从表侧载置框架16和后述的光学构件15。框架16由螺钉连接到各支承板14d。
如图2所示,光学构件15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样俯视时为横长的方形,其主板面以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与底座14的底板14a平行)且与Z轴方向正交的姿势装配于底座14。如图4和图5所示,光学构件15的外缘部载于支承板14d从而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并且配置为介于液晶面板11与LED17之间。光学构件15与LED17在表侧即光出射侧隔开规定的间隔成相对状。该光学构件15能对从配置在里侧的LED17照射的光赋予规定的光学的作用并且使其向表侧外部出射,可以说该光学构件15中的主板面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整体的光出射面。详细地说,光学构件15包括:配置在里侧(LED17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扩散板15a以及配置在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的光学片15b。扩散板15a设为在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大致透明的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分散有大量扩散粒子的构成,具有使透射的光扩散的功能。光学片15b为与扩散板15a相比板厚较薄的片状,2片层叠配置。具体的光学片15b的种类例如有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振片等,能从它们中适当地选择使用。
如图2所示,框架16为沿着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外周边部的框状。在该框架16与各支承板14d之间能夹持光学构件15的外缘部(图4和图5)。另外,该框架16能从里侧承受液晶面板11的外缘部,能在与配置在表侧的外框13之间夹持液晶面板11的外缘部(图4和图5)。
下面说明LED17和安装有LED17的LED基板18。LED17在背光源装置12整体的光出射面的面内为点状,是所谓点状光源。LED17安装于LED基板18的表侧的面,与对LED基板18的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与光学构件15相对的面)为发光面。此外,LED17的详细构成在后面详细说明。
如图3至图5所示,LED基板18与底座14的底板14a同样为横长的方形(矩形状,长方形),以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状态在底座14内沿着底板14a延伸并且被收纳。LED基板18为沿着底板14a的平板状,并且以重叠于底板14a的表侧的形式配置,是能在大致整个区域上覆盖底板14a的大小,具体地说,具有能覆盖底板14a的除了外周端部以外的中央侧的大部分的大小。在该LED基板18的主板面中的朝向表侧的面(光出射侧的面,朝向光学构件15侧的面)上,表面安装有上述构成的LED17,在此为LED17的安装面(设置面)18a。如图5所示,在LED基板18中在X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和Y轴方向(底座14和LED基板18的短边方向)上分别平面地(二维地)并列配置有多个LED17。换言之,多个LED18在LED基板18中以X轴方向为行方向,以Y轴方向为列方向以矩阵状配置。具体地说,在LED基板18上,在X轴方向分别并列配置有9个LED17,在Y轴方向上并列配置有5个LED17。多个LED17利用形成在LED基板18上的未图示的配线图案相互连接。沿着X轴方向并列的各LED17的排列间距(相邻的LED17间的间隔)是一定的。同样,沿着Y轴方向并列的各LED17的排列间距是一定的。而且,X轴方向上的上述排列间距与Y轴方向上的上述排列间距大致相等。由此,LED17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LED基板18上。
反射片19包括具有热塑性的合成树脂材料,表面呈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如图3至图5所示,反射片19具有铺设在底座14的内面(光出射侧的面)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大小,因此能涵盖大致整个区域地从表侧(光出射侧,光学构件15侧)覆盖配置在底座14内的LED基板18。能利用该反射片19使底座14内的光向表侧(光出射侧,光学构件15侧)反射。反射片19包括:底部19a,其沿着LED基板18(底板14a)延伸,为覆盖LED基板18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大小;4个上升部19b,其从底部19a的各外端向表侧上升,并且相对于底座14的底板14a为倾斜状;延伸突出部19c,其从各上升部19b的外端向外延伸突出,并且载于底座14的支承板14d。该反射片19的底部19a配置为在表侧重叠于LED基板18的表侧的面即LED17的安装面。另外,在反射片19的底部19a,在与各LED17俯视重叠的位置开口设有单独地插通各LED17的光源插通孔19d。多个该光源插通孔19d与各LED17的配置对应地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以矩阵状并列配置。
在此说明LED17的详细构成。如图7所示,LED17是将发光部20和透镜部21一体化的构成,其中,发光部20具有作为发光源的LED芯片并且发出光,透镜部21为与发光部20的发光面20a相对状,并且使来自发光部20的光扩散并出射。其中,发光部20构成为利用树脂材料(基板部和LED芯片一起省略图示)将LED芯片密封在固定于LED基板18的基板部上。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的主发光波长为1种,具体地说,使用发出蓝色的单色光的LED芯片。另一方面,在密封LED芯片的树脂材中分散配合有用于将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的光变换为大致白色的光的荧光体。由此,该LED17能发出大致白色。
另一方面,透镜部21包括大致透明(具有高透光性)且折射率比空气高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丙烯酸等)。透镜部21重叠安装在发光部20的发光面20a上,从而与发光部20一体化。透镜部21为扁平的大致半球状(穹顶状),并且具有使光出射的光出射面21a。能利用该光出射面21a使来自发光部20的光以LED17的中心为基准向辐射方向扩散并出射。而且,在该光出射面21a中形成有凹部21b。凹部21a配置在透镜部21的大致中心位置,并且能使光更广角地折射而向辐射方向扩散出射。这样,从发光部20发出的光通过透镜部21而以LED17的中心为基准向辐射方向扩散并出射,因此指向性被缓和。以下,说明透镜部21的具体的光学设计。
从透镜部21出射的光(LED17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与发光强度的关系即本实施方式的LED17的配光分布(配光特性)如图8所示。在该图8中,设横轴为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单位为“度”),纵轴为发光强度(任意单位)。此外,上述“正面方向”例如能定义为通过LED17的中心并且沿着Z轴方向即与光学构件15的主板面(背光源装置12整体的光出射面)正交方向朝向表侧的方向。另外,“发光强度”的具体单位例如能设为辐射亮度(W/sr·m2)、辐射通量(W)、辐射照度(W/m2)等,另外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与辐射量有关的物理量。下面详细说明LED17的配光分布。如图8所示,LED17具有如下配光分布:发光强度最高的光即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不为0度,而是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详细地说,LED17具有如下趋势的配光分布:朝向正面方向(图8中示出的角度为0度的方向)的光的发光强度为最低,自此随着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的绝对值增加而发光强度也逐渐增加,当成为超过发光强度为峰值的角度θ1(-θ1)的角度时,发光强度再次降低。该LED17的配光分布如果除去制造误差等的影响,则为大致对称形状的设计。更具体地说,从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为0度到发光强度为峰值的角度θ1(-θ1)为止,发光强度的变化相对缓慢,而从超过发光强度为峰值的角度θ1(-θ1)到90度(-90度)为止,发光强度的变化相对急剧。
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从LED17的中心辐射状发出,并且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为规定的角度θ1(-θ1)的方向。因此,如图9所示,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对光学构件15的照射区域A为具有规定宽度的面包圈型(圆环状)。此外,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照射区域A图示为利用2个为圆形的双点划线包围的范围并且使其为网格状。该照射区域A具有如下趋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θ1(-θ1)的绝对值越小,越向该图箭头Sh方向即向中心缩小,而该角度θ1(-θ1)的绝对值越大,越向该图箭头Ex方向即远离中心的方向扩大。此外,在以下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关于角度的大小,也以“角度的绝对值”为基准。也就是说,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越大,成为其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A越扩展,其面积越大,因此对于缓和在来自光学构件15的出射光的亮度的面内分布中会发生的不均是有效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的绝对值为45度~90度的范围,更优选60度~80度的范围,而且如图8所示,最优选70度程度。
另一方面,从LED17发出再照射到光学构件15的光有如下趋势:相对于正面方向(相对于光学构件15的主板面的法线方向)的角度越小,相对于光学构件15的主板面越接近垂直,会以深的角度入射,因此以朝向正面方向的光量为基准的出射光的利用效率变高,有利于提高亮度,而上述角度越大,相对于光学构件15的主板面越接近0度,会以浅的角度入射,因此出射光的利用效率变低,导致亮度降低。因此,为了谋求抑制亮度不均,将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的绝对值设定为相当大,例如70度程度时,关于与上述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比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更大的光(例如绝对值超过70度的角度的光),会对光学构件15的主板面以极浅的角度(例如绝对值小于20度的角度)入射,出射光的利用效率有可能显著降低。这样,在与上述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比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更大的光对光学构件15的照射区域中,有亮度不足的倾向,因此在该照射区域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A(LED17对光学构件15的照射区域中也为亮度最大的区域A)之间亮暗的差变大,有可能将其识别视觉为亮度不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至图5所示,在反射片19上设置光上升部22,使得LED17发出的光特别是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的绝对值相比角度大的光向表侧上升。光上升部22一体地形成于反射片19,设于反射片19中的具有与底座14的底板14a同等的大小的底部19a。具体地说,在制造包括热塑性树脂材料的反射片19的过程中,例如对反射片19实施真空成形,将反射片19的底部19a弯曲加工为规定形状,由此一体地形成光上升部22。如图3所示,光上升部22按平面地并列配置在LED基板18上的每个LED17设置,为单独地包围各LED17的形态,也就是说俯视时为环状。多个光上升部22在底部19a中与各LED17的配置对应地以矩阵状平面并列配置。
如图4和图5所示,光上升部22为比LED17的设置面即LED基板18中的LED17的安装面18a向表侧突出,比LED17进一步向表侧突出的形态。详细地说,如图6和图7所示,光上升部22是通过使底部19a中的除了具有各光源插通孔19d的孔缘的部分(后述的被支撑部23)以外的大部分向表侧突出而形成的,底部19a的剩余部分是由LED基板18承受的被支撑部23。光上升部22在被支撑部23的外端位置具有突出基端部(上升基端部,弯曲点)。如上所述,多个光上升部22沿着LED基板18的安装面18a矩阵状并列配置(图3),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相邻的各光上升部22的突出顶端部(上升顶端部)彼此相互相连。详细地说,各光上升部22的突出顶端部彼此通过与LED基板18的安装面18a平行的平坦部24相连。光上升部22具有在其突出顶端部与光学构件15之间保留有规定的空隙C的程度的突出尺寸,具体的突出尺寸为反射片19的底部19a与光学构件15之间的距离的1/3~1/2程度的大小。因此,光上升部22相对于配置在光学构件15的里侧的扩散板15a为非接触的状态,即使在扩散板15a向里侧有些挠曲变形的情况下也会维持非接触状态。此外,位于底部19a的最外周端的各光上升部22相对于上升部19b无台阶地连续相连,相对于正面方向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
下面说明各光上升部22的详细形状。如图6和图7所示,光上升部22整体上为研钵状(倒圆锥状),俯视时包围配置在其中央侧的LED17,与中央侧的LED17同心状配置。此外,图7示出了沿着Z轴方向和X轴方向切断LED17、光上升部22等的截面形状,该附图全面表示了沿着Z轴方向和与Z轴方向交叉的任意方向(例如,Y轴方向、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光上升部22沿着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面)切断的截面形状即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图6)。另一方面,光上升部22沿着正面方向(Z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倾斜状(图7)。
并且,光上升部22的内周面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倾斜,使其在整周上指向配置在中央侧的LED17,此处成为使来自LED17的光反射并向表侧上升的光上升面22a。光上升面22a在周方向上为圆弧状的曲面。另一方面,光上升面22a沿着作为正面方向的Z轴方向和与Z轴方向交叉的任意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从突出基端位置向突出顶端位置具有一定坡度的倾斜面。而且,光上升面22a以不与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光路(图7所示的箭头)重叠的方式,相对于其光路退(退避)向里侧即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配置。详细地说,光上升面22a相对于该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的绝对值大于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的绝对值。此外,在图7中示出了光上升部22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而且用箭头示出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出射方向并且示出其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θ1(-θ1)。因此,主要是来自LED17发出的光中的角度超过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的光(在图8所示的图中比θ1(-θ1)靠90度(-90度)侧的光)射到光上升面22a并向表侧上升,而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几乎不射到光上升面22a并反射。并且,上述角度θ2(-θ2)设定为与上述角度θ1(-θ1)相比绝对值较大,因此与假设这些角度的大小关系相反的情况相比,能确保光上升面22a的面积相对较大,并且能利用光上升面22a使光更广角地上升,因此对于谋求抑制亮度不均更加有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光上升部22(光上升面22a)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的绝对值为45度~90度的范围,更优选在60度~80度的范围中大于角度θ1(-θ1)的绝对值,更具体地说,最优选比70度略大的角度。此外,在上升部22与扩散板15a之间保留的空隙C中,允许来自光上升部22所包围的LED17的光和来自与该LED17相邻配置的各LED17的光相互往来。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的结构,下面说明其作用。在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0时,当使背光源装置12的各LED17点亮时,如图4和图5所示,从各LED17发出的光直接对光学构件15入射,或者由反射片19等反射再间接入射,透射过光学构件15后向液晶面板11出射。
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从LED17的发光部20的发光面20a发出的光入射到透镜部21,从其光出射面21a出射。光出射面21a为大致半球状,并且在其中央具有凹部21b,因此使光广角地折射并且辐射状扩散并出射。LED17的配光分布如图8所示那样,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的绝对值为约70度光的发光强度为峰值。在此,设定为光上升部22a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相比绝对值较大。因此,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几乎不射到光上升部22,而是原样辐射状扩展并入射到扩散板15a。因此,与假设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也由光上升部向表侧上升的情况相比,能确保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对光学构件15的照射区域A大。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的绝对值超过45度和60度为约70度,因此能确保上述照射区域A足够大,从而光学构件15的出射光的亮度的面内分布难以产生不均。
另一方面,LED17发出的光中的角度大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的光(图8所示的图中比θ1(-θ1)靠90度(-90度)侧的光)从LED17的中心辐射状地扩展后,射到包围LED 17的光上升部22的光上升面22a而反射,由此向正面方向上升。该光上升面22a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因此能不对从LED17辐射状地扩展的光赋予特定的指向性而使其向正面方向上升。与假设相对于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θ1(-θ1)的角度的光不射到光上升部22而是原样照射到扩散板15a的情况相比,由光上升面22a反射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相对较小,相对于扩散板15a的主板面接近垂直,以深的角度入射。来自光学构件15的出射光的亮度以朝向正面方向的光量为基准而算出,因此能利用光上升部22将LED17发出的光中的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θ1(-θ1)的角度的光有效地利用为出射光,从而有助于提高出射光的整体亮度。并且,利用光上升部22使LED17发出的光中的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θ1(-θ1)的角度的光向正面方向上升,由此能缓和该光对光学构件15的照射区域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对光学构件15的照射区域A之间会产生的亮暗的差(亮度的差),从而能使出射光的亮度的面内分布更均匀,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
并且,光上升部22以单独地包围平面并列配置的多个LED17的形式配置,因此能分别利用专用的光上升部22使各个LED17发出的光上升,从而更适于谋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从其它的观点出发,光上升部22是单独地包围各LED17的形态,因此从LED17的中心到光上升部22的外端的距离全部是一定的,由此能使各LED17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的排列间距一定(相同)。由此,底座14内的LED17的分布密度变均匀,对于抑制亮度不均是有用的。另外,在光上升部22与光学构件15的扩散板15a之间保留有空隙C,因此来自光上升部22所包围的LED17的光和来自与该LED17相邻配置的各LED17的光能利用该空隙C相互往来。由此,与假设光上升部抵接于扩散板15a的情况相比,光上升部22不易被视觉识别为暗部,该点也适于抑制亮度不均。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抑制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的亮度不均,因此能得到以下效果。例如,一般在LED17与光学构件15之间在Z轴方向上的距离小的情况下,来自LED17的光不扩展而入射到光学构件15,因此容易产生亮度不均,而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光上升部22能抑制亮度不均,因此能使LED17与光学构件15之间在Z轴方向上的距离更小,从而能谋求背光源装置12以及液晶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除此以外,一般,当减少LED17的设置数量时,出射光的亮度的面内分布容易产生亮部和暗部,而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光上升部22能抑制亮度不均,因此能减少LED17的设置数量,从而能谋求减少背光源装置12以及液晶显示装置10的功耗和制造成本。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LED17,其具有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底座14,其收纳LED17,向光出射侧开口;以及光上升部22,其从LED17的设置面向光出射侧突出,从而使光向光出射侧上升。
这样,如果收纳于底座14内的光源使用具有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的LED17,则与假如使用具有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朝向正面方向的配光分布的LED的情况相比,能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A相对变大,因此能缓和出射光的亮度的面内分布中会产生的不均。
在此,LED17发出的光有如下趋势: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越小,作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越高,而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越大,作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越低。与此相对,有如下趋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越大,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A越大,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因此,当为了谋求抑制亮度不均而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的角度变大时,关于与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相比该角度变大的光,其作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有可能显著降低,这样会导致在该光的照射区域中亮度不足,有可能产生暗部,并且存在发生出射光整体的亮度降低的可能性。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从LED17的设置面向光出射侧突出从而使光向光出射侧上升的光上升部22,因此利用光上升部22使LED17发出的光中的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的光上升,由此能使其朝向正面方向,从而提高作为出射光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对于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相比该角度变大的光,利用光上升部22提高其利用效率,由此能使该光的照射区域难以成为暗部,难以发生亮度不均,并且也能谋求提高出射光整体的亮度。
另外,如果如上述那样出射光难以发生亮度不均,则例如能谋求该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除此以外,例如也能减少LED17的设置数量,因此能谋求减少该背光源装置12的功耗和制造成本。此外,在此所说的“正面方向”能定义为例如“相对于该背光源装置12的光出射面的法线方向”。
另外,光上升部22具有光上升面22a,上述光上升面22a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并且指向LED17。这样,能使光带有与光上升面22a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相应的角度,因此能使LED17发出的光中的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的光高效地上升,作为出射光有效利用。由此,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另外,光上升面22a以与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光路重叠的方式配置在相对于该光路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这样,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几乎不射到光上升面22a地出射。在此,在假设利用光上升面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上升的情况下,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变窄,因此很有可能会助长亮度不均。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会产生这种问题,能确保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A足够大,因此适于谋求抑制亮度不均。此外,在此所说的“光路”能定义为例如“从LED17不由其它构件(例如光学构件15等)反射或者折射地行进的光的轨迹”。
另外,光上升面22a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这样,与假设光上升面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小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情况相比,能利用光上升面22a使光更大角度地上升,因此对谋求抑制亮度不均更加有用。另外,更可靠地避免光上升面22a相对于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光路重叠,能更可靠地防止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射到光上升面22a。
另外,光上升面22a和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别为45度~90度的范围。这样,通过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度~90度的范围,能确保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A更大,因此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而且,使光上升面22a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在45度~90度的范围中并且大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该角度,由此能有效地提高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比该角度较大的光的利用效率,因此进一步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另外,光上升面22a和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别为60度~80度的范围。这样,能确保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A更大,而且能更有效地提高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比该角度较大的光的利用效率,因此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另外,多个LED17以平面地并排的状态配置在底座14内,光上升部22为单独地包围LED17的形态。这样,能分别利用光上升部22使来自各个LED17的光上升,因此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并且,在底座14内平面地配置有多个LED17,其配置的自由度高。
另外,LED17以相邻的LED17之间的间隔一定的方式配置。这样,能使底座14内的LED17的分布密度均匀化,因此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光上升部22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这样,能不对从LED17辐射状地扩展的光赋予特定的指向性而使其向光出射侧上升,因此对于谋求抑制亮度不均极佳。
另外,光上升面22a沿着正面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包括倾斜面。这样,能利用沿着正面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倾斜面的光上升面22a来使光带有适当的角度,适于谋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另外,光上升部22比LED17向光出射侧突出。这样,与假设光上升部是与LED17同等的突出尺寸的情况相比,能利用光上升部22使来自LED17的光更多地向光出射侧上升,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另外,具备反射片19,上述反射片19以覆盖底座14的光出射侧的面的方式配置,光上升部22一体地形成于反射片19。这样,利用反射片19使底座14内的光反射,由此能更高效地使光向光出射侧上升。并且,使光上升部22一体地形成于反射片19,因此例如有利于将多个光上升部22配置在底座14内。
另外,反射片19包括热塑性树脂材料。这样,例如能通过真空成形等方法使光上升部22容易地成形,另外光上升部22的形状稳定性也良好。特别是在反射片19上形成多个光上升部22或者光上升部22的形状复杂的情况下有效。
另外,反射片19的表面呈白色。这样,能得到高的光反射率,因此能使光更高效地向光出射侧上升,从而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另外,LED17为点状,并且具有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辐射状地发出的配光分布。这样,从成为点状的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照射区域A为环状,因此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LED17包括:发光部20,其发出光;以及透镜部21,其与发光部20的发光面20a成相对状,并且使来自发光部20的光扩散并出射。这样,能利用透镜部21使从发光部20发出的光扩散并出射,因此能容易地设计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
另外,在透镜部21的光出射侧的面(光出射面21a)形成有凹部21b。这样,能按凹部21b的形状使来自发光部20的光适当地折射而扩散,因此容易进行透镜部21的光学设计。
另外,透镜部21一体地设于发光部20。这样,构成LED17的透镜部21和发光部20为一个部件,因此与假设使透镜部为与发光部20分体的部件的情况相比,部件个数变少,能减少LED17的制造成本。
另外,发光部20具有LED芯片(LED元件)。这样,能谋求高亮度化和低功耗化等。
另外,具备光学构件15,上述光学构件15在光出射侧与LED17相对,光上升部22以在与光学构件15之间保留有空隙C的形式配置。这样,如果在光上升部与光学构件15之间不存在间隙,光上升部抵接于光学构件15,则抵接的光上升部有可能会被视觉识别为暗部,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上升部22与光学构件15之间保留有空隙C,因此光上升部22难以被视觉识别为暗部,从而适于抑制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具备LED基板18,上述LED基板18安装有多个LED17并且配置在底座14内。这样,通过在底座14内配置LED基板18,能将多个LED17一并配置在底座14内,因此组装作业性良好。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如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会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用图10或者图11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光上升部22-1的形成范围等的方案。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对于在LED基板18-1上平面地并列配置的多个LED17-1,将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分别相邻的各2个LED17-1(合计4个LED17-1)区分为1个LED群25,并且光上升部22-1为单独地包围各LED群25的形态。详细地说,LED群25包括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并排的4个LED17-1,在LED基板18-1的安装面18a-1上,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按多个、平面地并列配置。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相邻的LED群25间的间隔均大致一定并且为大致相同的大小,而且是比LED群25中包括的各LED17-1间的间隔大的大小。反射片19-1的被支撑部23-1形成于跨过构成LED群25的4个LED17-1的范围,为与4个LED17-1间的中心成同心状的圆形。光上升部22-1从上述被支撑部23-1的外端向表侧上升,并且一并包围构成LED群25的4个LED17-1,俯视时为圆形的研钵状。换言之,光上升部22-1为将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LED群25单独地包围的形态。此外,优选在LED基板18-1上安装的LED17-1的总数为构成LED群25的LED17-1的数量(在本变形例中为“4”)的整数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变形例,多个LED17-1以平面地并排的状态配置在底座14内,并且其中能按多个分别区分为LED群25,光上升部22-1为单独地包围LED群25的形态。这样,能减少光上升部22-1的数量,谋求低成本化。而且,利用光上升部22使来自包括多个LED17-1的LED群25的光分别上升,由此能谋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另外,LED群25配置为相邻的LED群25之间的间隔比LED群25中包含的LED17-1间的间隔大。这样,能充分确保成为单独地包围LED群25的形态的光上升部22-1的大小。由此,能充分发挥光上升部22-1所具有的光的上升功能,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另外,LED17-1在底座14内以沿着底座14的一个边(短边)和与其正交的另一个边(长边)分别并排多个的状态配置,利用沿着一个边和另一个边分别并列有多个的LED17-1来构成LED群25。这样,能利用光上升部22-1使来自沿着一个边和与其正交的另一个边分别并列的各LED17-1的光高效地向光出射侧上升,因此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用图12或者图13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从上述变形例1变更了光上升部22-2的形成范围等的方案。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关于平面地并列配置在LED基板18-2上的多个LED17-2,将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3个LED17-2区分为1个LED群25-2,并且光上升部22-2为单独地包围各LED群25-2的形态。详细地说,LED群25-2包括在X轴方向上直线地以大致等间隔并排的3个LED17-2,在LED基板18-2的安装面18a-2上,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按多个、平面地并列配置。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相邻的LED群25-2间的间隔均大致一定且为大致相同的大小,而且是比LED群25-2中包括的各LED17-2间的间隔大的大小。反射片19-2的被支撑部23-2形成于跨过构成LED群25-2的3个LED17-2的范围,为与位于中央的LED17-2的中心为同心状且横长的长圆形(椭圆形)。光上升部22-2从上述被支撑部23-2的外端向表侧上升,并且为一并包围构成LED群25-2的3个LED17-2的形态。光上升部22-2俯视时为沿着X轴方向即构成LED群25-2的LED17-2的并列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的研钵状。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变形例,多个LED17-2沿着底座14的一边(短边)直线地并列配置,利用这些直线地并列的多个LED17-2来构成LED群25-2,而光上升部22-2为沿着成为LED群25-2的LED17-2的并列方向延伸的形态。这样,能利用沿着成为LED群25-2的LED17-2的并列方向延伸的形态的光上升部22-2使来自沿着底座14的一边并列的各LED17-2的光高效地向光出射侧上升,因此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用图14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在此,示出变更了LED17-3和光上升部22-3的配置的方案。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4所示,LED17-3和光上升部22-3俯视时为锯齿状(之字形状)配置。详细地说,LED17-3和光上升部22-3沿着Y轴方向按多个并列从而成为1列,多个该列在X轴方向上并排,并且在X轴方向上成为相邻的列的LED17-3和光上升部22-3彼此在Y轴方向上位置偏移地配置。根据这种配置,反射片19-3的底部19a-3中的光上升部22-3的配置密度(在底部19a-3的总面积中光上升部22-3的总面积所占的比例)比实施方式1记载的方案高,因此能使LED17-3发出的光更高效地上升来有效利用为出射光。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
用图15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在此示出变更了光上升部22-4的沿着Z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的方案。
如图15所示,本变形例的光上升部22-4沿着Z轴方向(正面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弧状,该光上升面22a-4包括大致圆弧状的曲面。详细地说,光上升部22-4向LED基板18侧即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退缩,整体为碗型(bowl型)。因此,将光上升部22-4沿着Z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弧状,该光上升面22a-4为大致圆弧状地弯曲的面。在这种形态的光上升部22-4中,也能利用大致圆弧状的光上升面22a-4使来自各LED17的高效地向表侧上升。此外,本变形例的光上升部22-4(光上升面22a-4)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能定义为例如将光上升部22-4的上升基端位置和上升顶端位置相连的线L1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该角度θ2(-θ2)与LED17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相比绝对值较大。光上升面22a-4的整个区域配置为相对于线L1和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光路退向(退避)里侧,也就是说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变形例,光上升面22a-4包括沿着正面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曲面。这样,能利用沿着正面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曲面的光上升面22a-4使光带有适当的角度,适于谋求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
用图16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在此,示出从上述变形例4进一步变更光上升部22-5的截面形状的方案。
如图16所示,本变形例的光上升部22-5向光学构件15侧即向光出射侧鼓出,由此成为使其与光学构件15之间的间隔变窄并且翘曲的形状,由此,沿着Z轴方向(正面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弧状。因此,光上升面22a-5为向光学构件15侧翘曲的大致圆弧状的曲面。在这种形态的光上升部22-5中,也能利用大致圆弧状的光上升面22a-5使来自各LED17的高效地向表侧上升。此外,本变形例的光上升部22-5(光上升面22a-5)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例如能定义为:以光上升部22-5的上升基端位置和上升顶端位置的中间位置为切点的切线TL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该角度θ2(-θ2)与LED17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相比绝对值较大。光上升面22a-5的整个区域相对于切线TL和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光路退向(退避)里侧,也就是说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
用图17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在此,示出变更了光上升部22-6相对于正面方向的倾斜角度的方案。
如图17所示,本变形例的光上升部22-6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为倾斜状,并且该光上升面22a-6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3(-θ3)的绝对值小于LED17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的绝对值,角度的大小关系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反。另一方面,本变形例的光上升部22-6从被支撑部23-6上升的高度(向表侧突出的尺寸)被设定为使其不与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光路(图17示出的箭头)重叠。由此,光上升部22-6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3(-θ3)的绝对值相对小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的绝对值,而相对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光路退向(退避)里侧,也就是说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
用图19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在此,示出变更了光上升部22-7的形状的方案。
如图18所示,本变形例的光上升部22-7在正面方向(Z轴方向)和与正面方向交叉的任意方向上切断的截面形状为之字形状。也就是说,该光上升部22-7在上升基端位置与上升顶端位置之间具有多个弯曲点。因此,光上升面22a-7隔着各弯曲点被分割为多个分割光上升面22a-7S。各分割光上升面22a-7S分别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相互不同。与此相对,将光上升面22a-7视为整体进行观察时,光上升面22a-7整体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能定义为将多个弯曲点中的向表侧突出的顶点彼此相连的线L2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2),该角度θ2(-θ2)与LED17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1(-θ1)相比绝对值较大。光上升面22a-5的整个区域相对于线L2和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光路退向(退避)里侧,即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
此外,在多个分割光上升面22a-7S中,也可以包括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为90度、为90度以上以及为0度等的分割光上升面22a-7S。另外,在多个分割光上升面22a-7S中也可以包括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相同的分割光上升面22a-7S。而且,也可以使多个分割光上升面22a-7S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全部相同。另外,光上升部22-7所具有的多个弯曲点不需要全部存在于线L2上,也可以存在配置于比线L2靠里侧的弯曲点。
<实施方式2>
利用图19或者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变更了光上升部122的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的方案。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上升部122的截面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4、图5和图7所示的光上升部22同样,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援引这些附图,省略重复的附图的记载。
如图19和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上升部122单独地包围各LED117并且整体上为倒四棱锥状。详细地说,光上升部122沿着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面)切断的截面形状即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四边形。因此,在光上升部122中与上述四边形的4个边对应设有4个光上升面122a,分别指向配置在中央侧的LED117,为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光上升部122在周方向上相邻的各光上升面122a之间(边界位置)分别形成有谷部26。谷部26从LED117的中心辐射状地延伸,并且形成为涵盖光上升部122的整个区域。利用该谷部26,光上升部122的形状稳定性良好。只要光上升部122的形状稳定,利用光上升面122a对来自LED117的光赋予的角度就会稳定,因此能稳定地发挥该背光源装置112的光学性能。另外,被支撑部123与光上升部122在周方向上的形状相应地俯视时为四边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光上升部122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方形。这样,例如从光上升部122的形状稳定性的观点来看是良好的。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包括如下变形例。此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会省略图示和说明。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用图21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在此示出变更了光上升部122-1的形成范围等的方案。此外,本变形例的光上升部122-1的截面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图11所示的光上升部22-1同样,因此在本变形例中援引该附图,省略重复的附图的记载。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21所示,对于在LED基板18-1(参照图11)上平面地并列配置的多个LED117-1,将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相邻的各2个LED117-1(合计4个LED117-1)区分为1个LED群125,并且光上升部122-1为单独地包围各LED群125的形态。详细地说,LED群125包括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大致等间隔地并排的4个LED117-1,在LED基板18-1的安装面18a-1(参照图11)上,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按多个、平面地并列配置。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相邻的LED群125间的间隔均大致一定且为大致相同的大小,而且是比LED群125中包括的各LED117-1间的间隔大的大小。反射片119-1的被支撑部123-1形成于跨过构成LED群125的4个LED117-1的范围,为4个LED117-1位于四角的四边形。光上升部122-1从上述被支撑部123-1的外端向表侧上升,并且一并包围构成LED群125的4个LED117-1,为倒四棱锥状。换言之,光上升部122-1为将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LED群125单独地包围的形态。此外,优选在LED基板18-1上安装的LED117-1的总数为构成LED群125的LED117-1的数量(在本变形例中为“4”)的整数倍。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用图22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在此,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变更了光上升部122-2的形成范围等的方案。此外,本变形例的光上升部122-2的截面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图13中示出的光上升部22-2同样,因此在本变形例中援引该附图,省略重复的附图的记载。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22所示,对于在LED基板18-2(参照图13)上平面地并列配置的多个LED117-2,将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3个LED117-2区分为1个LED群125-2,并且光上升部122-2为单独地包围各LED群125-2的形态。详细地说,LED群125-2包括在X轴方向上直线地以大致等间隔并排的3个LED117-2,在LED基板18-2的安装面18a-2(参照图13)上,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按多个、平面地并列配置。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相邻的LED群125-2间的间隔均大致一定且为大致相同的大小,而且是比LED群125-2中包括的各LED117-2间的间隔大的大小。反射片119-2的被支撑部123-2形成于跨过构成LED群125-2的3个LED117-2的范围,沿着X轴方向为细长的(横长的)长方形。光上升部122-2从上述被支撑部123-2的外端向表侧上升,并且为一并包围构成LED群125-2的3个LED117-2的形态。光上升部122-2在俯视时为沿着X轴方向即构成LED群125-2的LED117-2的并列方向延伸的横长的倒四棱锥状。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
用图23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在此,示出变更了光上升部122-3的形状等的方案。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23所示,示出光上升部122-3单独地包围各LED117-3,并且形成为倒三棱锥状。光上升部122-3沿着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面)切断的截面形状即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因此,在光上升部122-3中与上述三角形的3个边对应地设有3个光上升面122a-3,是以分别指向配置在中央侧的LED117-3的方式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光上升部122-3的周方向上相邻的各光上升面122a-3之间(边界位置)分别形成有谷部26-3。将光上升部122-3外端的各顶点连结而形成的三角形为大致正三角形。光上升部122-3以如下方向配置:使3边中的1边与X轴方向一致,且相邻的光上升部122-3彼此相邻的边平行。因此,LED117-3配置为大致锯齿状(大致之字形状)。另外,反射片119-3的被支撑部123-3为以LED117-3为中心的俯视三角形。
<实施方式3>
利用图24至图2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2变更了LED217的配置和光上升部222的形状的方案。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4所示,多个本实施方式的LED217在LED基板218中以X轴方向为行方向,以Y轴方向为列方向矩阵状地配置,但是配置为与X轴方向上的排列间距(后述的相邻的LED群225间的间隔)相比,Y轴方向上的排列间距较小。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排列间距相对较小的沿着Y轴方向直线状并列配置的多个(12个)LED217区分为1个LED群225。因此,可以说在该LED基板218上,关于包括沿着Y轴方向并列配置的多个LED217的LED群225,在X轴方向即与作为构成LED群225的LED217的并列方向的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间歇地并排配置有多个(8个)LED群225。成为LED群225的各LED217配置为在底座214的底板214a的短边方向上横穿底座214的底板214a的大致全长。成为LED群225的各LED217的排列间距即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LED217间的间隔大致相等。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群225间的间隔相比,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LED217间的间隔足够小。另一方面,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群225(LED217)间的间隔大致相等。
与此相对,如图24至图26所示,光上升部222为单独地包围各LED群225的形态。详细地说,光上升部222为沿着Y轴方向即构成LED群225的LED217的并列方向延伸的形态,具有在反射片219的底部219a涵盖其短边方向的大致全长的长度。由此,光上升部222能一并包围LED群225中包括的全部多个(12个)的LED217。光上升部222为沿着Y轴方向细长的纵长的四棱锥状,沿着相对于正面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面)切断的截面形状即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纵长的长方形。另外,关于构成各光上升部222的4边中的相对于LED群225在Y轴方向上相向的2边,与反射片219的上升部219b无台阶地连续相连,相对于正面方向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这一点对于在X轴方向上位于两端的一对光上升部222中的在X轴方向上靠近端部的边来说也是同样的。另外,反射片219的被支撑部223形成于跨过构成LED群225的全部LED217的范围,沿着Y轴方向为细长的长方形。此外,上述以外的光上升部222的详细截面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2大致同样,因此省去重复的说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LED217沿着底座214的一边(短边)直线地并列配置,利用这些直线地并列的多个LED217来构成LED群225,而光上升部222为沿着成为LED群225的LED217的并列方向延伸的形态。这样,能利用沿着成为LED群225的LED217的并列方向延伸的形态的光上升部222使来自沿着底座214的一边并列的各LED217的光高效地向光出射侧上升,因此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
<实施方式4>
利用图2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变更了LED317的构成的方案。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7所示,仅利用发光部320构成LED317,使透镜部321为与LED317分体的部件。也就是说,可以说本实施方式的光源27包括仅具有发光部320的LED317和透镜部321。详细地说,在LED基板318上,表面安装有包括具有作为发光源的LED芯片的发光部320的LED317,并且以与该LED317的发光面320a相对的方式装配有透镜部321。透镜部321为与LED317相比直径尺寸较大的大致圆板状,相对于LED317同心状配置。透镜部321的光出射面321a形成为扁平的大致半球状,并且在其中央形成有凹部321b。在透镜部321上形成有向里侧突出的多个装配脚部321c,这些装配脚部321c装配于LED基板318。透镜部321的光入射面321d利用上述装配脚部321c与LED317的发光面320a隔开规定的间隔成相对状,在其中央(与LED317相对的部位)形成有第2凹部321e。在反射片319中形成有使透镜部321与LED317一起通过的大小的光源插通孔319d。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透镜部321是与发光部320分体的部件。这样,能使用不一体地具有透镜部321的构成作为发光部320。由此,能减少与发光部320相关的制造成本。另外,透镜部321的光学设计的自由度变高,适于抑制亮度不均。
<实施方式5>
利用图2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使光上升部422与反射片419分体的方案。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片419的底部419a在整个区域沿着LED基板418延伸,成为平坦的形状,而相对于其底部419a,分体的部件的光上升部422在表侧重叠配置。光上升部422由合成树脂制成,表面呈光的反射性良好的白色。光上升部422具有在大致整个区域覆盖底部419a的大小,在与各LED417对应的部分分别形成有为倒圆锥状的光上升凹部28。利用该光上升凹部28的周面构成光上升面422a。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利用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作为上述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构成。即,如图29所示,关于LED217′的配置,与Y轴方向上的排列间距相比使X轴方向上的排列间距变小,利用在X轴方向上并列的多个(26个)LED217′构成1个LED群225′。并且,光上升部222′为以一并包围构成LED群225′的全部LED217′的方式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形态。
(2)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LED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的具体数值能从由图8示出的值适当变更。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上述角度为20度~85度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45度~85度的范围,更进一步优选为60度~80度的范围。此外,当然也能使上述角度为0度~20度的范围。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的配光分布大致对称的方案,但是现实中由于制造误差等的影响,难以实现完全对称的配光分布,也可以是配光分布产生少许偏差、严格地说为非对称的配光分布(存在多个发光强度不同的峰值的配光分布)。在这种情况下,能设定为光上升面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作为最大的发光强度的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或者大于作为第2大以后的大小的发光强度的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发出的光中的朝向正面方向的光(在图8中角度为0度的光)的发光强度最小的配光分布,但是也可以是使朝向正面方向的光为发光强度的峰值之一的配光分布。在这种情况下,也优选设定为与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光的峰值相比,使朝向正面方向的光的峰值的发光强度变小。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特别是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6)中,示出了光上升面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与LED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之间的绝对值彼此具有大小关系的情况,但是也可以设定为光上升面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与LED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的绝对值彼此不具有大小关系而是大致相同。
(6)当然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2的变形例1、2记载的构成(包围LED群的光上升部)与上述实施方式4、5记载的构成(使透镜部分体的构成,或者使光上升部与反射片分体的构成)组合。
(7)当然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3或者上述(1)记载的构成(LED群和光上升部涵盖LED基板的一边的全长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4、5记载的构成组合。
(8)当然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记载的构成(将LED和光上升部锯齿状配置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2记载的构成(使光上升部为倒四棱锥状的构成)组合。
(9)当然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5记载的构成(使光上升面的沿着正面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曲面的构成)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2至实施方式5记载的光上升部。
(10)当然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记载的构成(光上升面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小于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的构成)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2至实施方式5记载的光上升部。另外,当然也能将实施方式1、2的各变形例彼此适当地组合。
(11)当然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记载的构成(光上升部的截面形状为之字形状的构成)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2至实施方式5记载的光上升部。
(12)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特别是实施方式1、其变形例4、5、7)以外,还能适当变更光上升部的沿着正面方向和与其交叉的任意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例如,上述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圆弧状以外的曲线状(例如波形)。此外,无论光上升部的上述截面形状是什么样,光上升部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都能定义为例如“通过光上升部中的向光出射侧突出的顶点并且比光上升部靠光出射侧配置的基准线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
(13)在上述实施方式1、2的各变形例1中,示出了利用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并排的各2个(数目相同)LED来构成1个LED群的情况,但是在构成LED群的LED中,当然也能将在X轴方向上并排的数量和在Y轴方向上并排的数量均设为2以上且不同。
(14)在上述实施方式1、2的各变形例2中,示出了利用沿着X轴方向并排的3个LED来构成1个LED群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例如利用沿着Y轴方向并排的3个LED来构成1个LED群。在这种情况下,光上升部为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形态。
(15)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2的变形例1、2、实施方式3和上述(1)以外,还能适当变更构成LED群的LED的具体数量。另外,成为LED群的LED的数量也可以混杂两种以上,具体地说例如也可以使包括4个LED的LED群和包括3个LED的LED群混杂在1个底座内。
(16)在上述实施方式1、2的变形例1、2、实施方式3和上述
(1)中,举例示出了构成LED群的多个LED等间隔排列的方案,但是构成LED群的多个LED不等间隔地排列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7)在上述实施方式1、2的变形例1、2、实施方式3和上述
(1)中,举例示出了多个LED群等间隔地排列的方案,但是多个LED群不等间隔地排列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18)在上述实施方式2及其各变形例中,举例示出了光上升部为倒四棱锥状或者倒三棱锥状的方案,但是也可以是其它倒多棱锥状,例如倒五棱锥状、倒六棱锥状等。除此以外,沿着与正面方向正交的方向切断光上升部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菱形、平行四边形等。
(19)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将包围1个LED的形态的所谓分体型的光上升部和一并包围多个LED(LED群)的形态所谓一并型的光上升部混杂。
(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反射片为一个部件的方案,但是也可以使反射片为包括多个分割部件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光上升部分别一体地设于多个分割部件。
(21)在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在将光上升部一体地形成于反射片时,举例示出了使用真空成形法的情况,但是作为其它成形方法,也可以使用例如射出成形法、吹塑成形法、冲压成形法等。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透镜部控制LED的配光分布的情况,但是也可以省略透镜部,利用其它装置使LED的配光分布成为作为发光强度的峰值的光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基板为涵盖底座的底板的大体整个区域的大小的情况,但是LED基板的具体大小能适当变更,例如LED基板也可以是比底板小的大小。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反射片的表面颜色为白色的情况,但是也能变更为例如乳白色、银色等颜色。
(25)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也能省略反射片。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LED基板的表面形成光的反射性良好的光反射部。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液晶面板和底座为其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但是使液晶面板和底座为其长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应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白黑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也能将本发明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2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1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214:底座,15:光学构件,17、117、217、317、417:LED(光源),18、218、318、418:LED基板(光源基板),19、219、319、419:反射片(反射构件),20、320:发光部,21、321:透镜部,21a、321a:光出射面(光出射侧的面),21b、321b:凹部,22、122、222、422:光上升部,22a、422a:光上升面,25、125、225:LED群,27:光源,C:空隙,TV:电视接收装置,θ1:角度(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θ2、θ3:角度(光上升面相对于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

Claims (31)

1.一种照明装置,具备:
光源,其具有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朝向相对于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的配光分布;
底座,其收纳上述光源,向上述光源的光出射侧开口;以及
光上升部,其从上述光源的设置面向上述光出射侧突出,从而使光向上述光出射侧上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上升部具有光上升面,上述光上升面相对于上述正面方向倾斜,并且指向上述光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上升面以与上述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的光路不重叠的方式相对于该光路配置在与上述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上升面相对于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上述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上升面和上述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别为45度~90度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上升面和上述光源发出的光中的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相对于上述正面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别为60度~80度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多个上述光源以平面地并排的状态配置在上述底座内,
上述光上升部为单独地包围上述光源的形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以相邻的上述光源之间的间隔一定的方式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多个上述光源以平面地并排的状态配置在上述底座内,并且能将其每群多个地区分为光源群,
上述光上升部为单独地包围上述光源群的形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群配置为相邻的上述光源群之间的间隔比上述光源群中包含的上述光源间的间隔大。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者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在上述底座内以沿着上述底座的一个边和与其正交的另一个边分别并排多个的状态配置,
利用沿着上述一个边和上述另一个边分别并列多个的上述光源来构成上述光源群。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者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
多个上述光源沿着上述底座的一边直线地并列配置,利用这些直线地并列的多个上述光源来构成上述光源群,而上述光上升部为沿着成为上述光源群的上述光源的并列方向延伸的形态。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上升部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上升部在周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
15.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上升面沿着上述正面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包括倾斜面。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上升面沿着上述正面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包括圆弧状的曲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上升部比上述光源向上述光出射侧突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反射构件,上述反射构件以覆盖上述底座的上述光出射侧的面的方式配置,
上述光上升部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反射构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反射构件包括热塑性树脂材料。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者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反射构件的表面呈白色。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为点状,并且具有使发光强度为峰值的光辐射状地发出的配光分布。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包括:发光部,其发出光;以及透镜部,其与上述发光部的发光面成相对状,并且使来自上述发光部的光扩散并出射。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透镜部的上述光出射侧的面形成有凹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者权利要求2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透镜部一体地设于上述发光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2或者权利要求2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透镜部是与上述发光部分体的部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2至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发光部具有LED元件。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与上述光源在上述光出射侧相对的光学构件,
上述光上升部以在与上述光学构件之间保留空隙的形式配置。
2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具备安装多个上述光源并且配置在上述底座内的光源基板。
29.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
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31.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29或者权利要求30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180027542.2A 2010-06-15 2011-04-21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338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36140 2010-06-15
JP2010-136140 2010-06-15
PCT/JP2011/059796 WO2011158555A1 (ja) 2010-06-15 2011-04-21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3893A true CN102933893A (zh) 2013-02-13
CN102933893B CN102933893B (zh) 2015-06-03

Family

ID=45347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754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33893B (zh) 2010-06-15 2011-04-21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41766B2 (zh)
JP (1) JP5357334B2 (zh)
CN (1) CN102933893B (zh)
WO (1) WO2011158555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96078A (zh) * 2013-03-25 2013-07-10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Led背光模组
CN103712127A (zh) * 2013-12-23 2014-04-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16184111A1 (zh) * 2015-05-21 2016-11-24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反射组件、背光模组和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设备
CN106932958A (zh) * 2015-11-26 2017-07-0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以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7092139A (zh) * 2017-07-04 2017-08-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CN107532786A (zh) * 2015-05-15 2018-01-02 索尼公司 发光装置、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CN111308788A (zh) * 2020-04-23 2020-06-19 深圳市汇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CN115016175A (zh) * 2022-06-23 2022-09-06 伟时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57173A (ja) * 2012-01-30 2013-08-15 Sharp Corp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202647490U (zh) * 2012-07-24 2013-0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034067B1 (ko) * 2012-08-10 2019-11-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조명유닛
JP5416268B1 (ja) * 2012-11-29 2014-02-12 株式会社日興製作所 光高反射リフレクター光源
KR102081246B1 (ko) * 2013-04-15 2020-02-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995475B2 (en) 2013-05-31 2018-06-12 Iwasaki Electric Co., Ltd. Illumination device
KR102180687B1 (ko) * 2013-07-01 2020-11-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119490B2 (ja) 2013-07-31 2017-04-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201516534A (zh) * 2013-10-23 2015-05-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背光模組
CN103674496B (zh) * 2013-12-23 2016-05-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发光特性检测装置
JP2016072092A (ja) * 2014-09-30 2016-05-0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16087081A1 (en) * 2014-12-03 2016-06-09 Arcelik Anonim Sirketi A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backlight unit
JP6470030B2 (ja) * 2014-12-16 2019-02-13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反射部材、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EP3761109B1 (en) * 2015-06-26 2024-05-15 Sony Group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EP3154096B1 (en) 2015-10-08 2021-03-17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integrate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module comprising the same
JP6506899B2 (ja) * 2015-10-08 2019-04-2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集積型発光装置および発光モジュール
JP6538195B2 (ja) * 2015-12-02 2019-07-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6704786B2 (ja) * 2016-05-18 2020-06-0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WO2018066209A1 (ja) * 2016-10-07 2019-07-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US11205744B2 (en) * 2018-11-21 2021-12-21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7029077B2 (ja) * 2018-11-21 2022-03-0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CN109188781A (zh) * 2018-11-23 2019-01-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444111A (zh) * 2019-08-16 2019-11-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8640A (zh) * 2001-06-15 2003-07-09 松井弘一 背光照明装置
CN1991518A (zh) * 2005-12-26 2007-07-04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件
CN101126867A (zh) * 2006-08-18 2008-02-20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JP2010092672A (ja) * 2008-10-06 2010-04-22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20531B2 (en) * 2003-03-28 2008-01-22 Philips Lumileds Lighting Company, Llc Multi-colored LED array with improved brightness profile and color uniformity
WO2005031883A1 (ja) * 2003-09-29 2005-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線状光源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面発光装置
US7901102B2 (en) 2004-10-22 2011-03-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US7858408B2 (en) * 2004-11-15 2010-12-2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LED with phosphor tile and overmolded phosphor in lens
TWI254162B (en) * 2005-01-12 2006-05-0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lens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illuminat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I255566B (en) * 2005-03-04 2006-05-21 Jemitek Electronics Corp Led
US20060215075A1 (en) 2005-03-23 2006-09-28 Chi-Jen Huang Backlight Module of LCD Device
KR20080021043A (ko) * 2005-06-24 2008-03-06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확산판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조명 장치
JP4413842B2 (ja) * 2005-10-04 2010-02-1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WO2007122761A1 (ja) * 2006-04-19 2007-11-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245014B2 (ja) * 2006-08-09 2009-03-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光源装置、レンズ、電子機器及び導光板
JP2008270144A (ja) * 2007-03-22 2008-11-0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ライトボックス
CN101424384B (zh) * 2007-10-31 2011-05-04 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光罩及采用该光罩的照明装置
US8421952B2 (en) * 2007-12-03 2013-04-16 Philips Lumileds Lighting Company, Llc Illumination module for sectional illumination
CA2754426C (en) * 2008-03-03 2016-07-26 Abl Ip Holding, Llc Optical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brightness contrasts between high brightness light sources and surrounding surfaces
KR100945732B1 (ko) * 2008-06-04 2010-03-05 (주)유양디앤유 Led용 렌즈매트릭스를 이용한 실외등, 보안등, 터널등, 공원등, 경계등, 산업용 투광등 및 가로등
EP2290712A1 (en) * 2008-06-23 2011-03-02 Panasonic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planar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7994529B2 (en) * 2008-11-05 2011-08-0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LED with molded bi-directional optic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8640A (zh) * 2001-06-15 2003-07-09 松井弘一 背光照明装置
CN1991518A (zh) * 2005-12-26 2007-07-04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件
CN101126867A (zh) * 2006-08-18 2008-02-20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JP2010092672A (ja) * 2008-10-06 2010-04-22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96078A (zh) * 2013-03-25 2013-07-10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Led背光模组
CN103712127A (zh) * 2013-12-23 2014-04-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3712127B (zh) * 2013-12-23 2016-05-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7532786A (zh) * 2015-05-15 2018-01-02 索尼公司 发光装置、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WO2016184111A1 (zh) * 2015-05-21 2016-11-24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反射组件、背光模组和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设备
CN106287578A (zh) * 2015-05-21 2017-01-04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反射组件、背光模组
CN106932958B (zh) * 2015-11-26 2020-10-2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以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6932958A (zh) * 2015-11-26 2017-07-0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以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7092139A (zh) * 2017-07-04 2017-08-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CN107092139B (zh) * 2017-07-04 2020-06-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WO2019007067A1 (zh) * 2017-07-04 2019-01-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US11372284B2 (en) 2017-07-04 2022-06-28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modul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storage medium
CN111308788A (zh) * 2020-04-23 2020-06-19 深圳市汇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CN115016175A (zh) * 2022-06-23 2022-09-06 伟时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1158555A1 (ja) 2013-08-19
JP5357334B2 (ja) 2013-12-04
WO2011158555A1 (ja) 2011-12-22
US20130070165A1 (en) 2013-03-21
US9341766B2 (en) 2016-05-17
CN102933893B (zh) 2015-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389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8334948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1529280B (zh) 棱镜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US8184235B2 (en) Optical prism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1126058B1 (ko) 면광원 장치, 조명 유닛 및 광속 제어 부재
US8985799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US20080130314A1 (en) Light guiding strip an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KR10213051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266737B1 (ko) 렌즈, 렌즈를 포함하는 발광 장치, 및 발광 장치를 포함하는 백 라이트 유닛
CN102472436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JP666134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956936A (zh) 侧光式背光模块与使用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TW201411244A (zh) 光學元件及具有其之顯示裝置
KR10212490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30031437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KR10141568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30074549A (ko) 지지렌즈를 포함하는 직하형 액정표시장치
WO2016175111A1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1303449A (zh) 背光模組及使用該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KR20090060067A (ko) 확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120135651A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211786510U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10026901A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232058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모듈
US20070153391A1 (en) Optical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