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3313A - 发动机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13313A CN102913313A CN2011103117121A CN201110311712A CN102913313A CN 102913313 A CN102913313 A CN 102913313A CN 2011103117121 A CN2011103117121 A CN 2011103117121A CN 201110311712 A CN201110311712 A CN 201110311712A CN 102913313 A CN102913313 A CN 1029133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siphunculus
- pipe
- combination
- eng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mperature-Responsive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系统、第一小循环系统、第二小循环系统、水泵、缸体缸盖水套、设置于发动机出水口处的出水口支座、节温器、旁通管、第一组合通管、散热器、第二组合通管、暖通出水管、第三组合通管、暖通进水三通管、膨胀水箱、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暖风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因为第一小循环系统和第二小循环系统共用了一部分管路,即共用了暖通出水管、第三组合通管、暖通进水三通管依次相连的管路,使得管路设计更紧凑,安装更加便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系统,尤其涉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管路设计不够紧凑,使得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安装非常困难,并且由于管路设计不够紧凑,也增加了安装冷却系统的空间,影响了整车设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系统、第一小循环系统、第二小循环系统、水泵、缸体缸盖水套、设置于发动机出水口处的出水口支座、节温器、旁通管、第一组合通管、散热器、第二组合通管、暖通出水管、第三组合通管、暖通进水三通管、膨胀水箱、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暖风机;所述大循环系统包括:所述水泵与所述缸体缸盖水套相连通,所述节温器安装于所述出水口支座上,所述节温器与所述旁通管相连接,所述旁通管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组合通管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组合通管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相连,所述散热器还分别与所述膨胀水箱进水口及所述第二组合通管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二组合通管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相连;所述第一小循环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所述暖通出水管、所述第三组合通管、所述暖通进水三通管、所述膨胀水箱、所述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所述第二组合通管,所述暖通出水管进水口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小循环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所述暖通出水管、所述第三组合通管、所述暖通进水三通管、所述暖风机、所述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所述第二组合通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小循环系统还包括暖通开关,所述暖通开关设置于所述暖通进水三通管与所述暖风机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节温器设有手动排气螺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膨胀水箱设有压力阀。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旁通管通过法兰与螺柱螺母结合的方式与节温器壳体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水口支座固定在缸盖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泵为分体式水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因为第一小循环系统和第二小循环系统共用了一部分管路,即共用了暖通出水管、第三组合通管、暖通进水三通管依次相连的管路,使得管路设计更紧凑,安装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大循环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小循环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小循环系统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大循环系统、第一小循环系统、第二小循环系统、水泵1、缸体缸盖水套2、设置于发动机出水口3处的出水口支座、节温器5、旁通管6、第一组合通管7、散热器8、第二组合通管9、暖通出水管10、第三组合通管11、暖通进水三通管12、膨胀水箱13、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14、暖风机15;所述大循环系统包括:所述水泵1与所述缸体缸盖水套2相连通,所述节温器5安装于所述出水口支座上,所述节温器5与所述旁通管6相连接,所述旁通管6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组合通管7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组合通管7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8相连,所述散热器8还分别与所述膨胀水箱13进水口及所述第二组合通管9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二组合通管9出水口与所述水泵1相连;所述第一小循环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所述暖通出水管10、所述第三组合通管11、所述暖通进水三通管12、所述膨胀水箱13、所述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14、所述第二组合通管9,所述暖通出水管10进水口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3相连通;所述第二小循环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所述暖通出水管10、所述第三组合通管11、所述暖通进水三通管12、所述暖风机15、所述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14、所述第二组合通管9。用胶管连接散热器8和膨胀水箱13,成散热器8的排气回路。
将节温器5布置于出水口支座上,避开了节温器5布置在进水端感温滞后的问题,使节温器5对出水温度的反应更灵敏,同时出水口支座上集成的水温传感器令ECU实测水温与节温器5的控制温度更趋于一致,有利于节温器5的调节控制。
如图2所示,该大循环系统为冷却发动机的主要回路,该回路由依次相连的水泵1、缸体缸盖水套2、发动机出水口3、节温器5、旁通管6、第一组合通管7、散热器8、第二组合通管9构成。
如图3所示,该第一小循环系统为膨胀箱侧的回路,该回路由依次相连的水泵1、缸体缸盖水套2、发动机出水口3、暖通出水管10、第三组合通管11、暖通进水三通管12、膨胀水箱13、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14、第二组合通管9构成。该回路通过在暖通开关16之前分出一条线路直接和膨胀水箱13相连,形成自己的循环回路,并实现在发动机运行时,形成自行排气功能。
如图4所示,该第二小循环系统为暖风回路,该回路由依次相连的水泵1、缸体缸盖水套2、发动机出水口3、暖通出水管10、第三组合通管11、暖通进水三通管12、暖风机15、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14、第二组合通管9构成。
高温的冷却液在水泵1的作用下,经过缸体缸盖水套2到发动机出水口3处,后经暖通出水管10、第三组合通管11、暖通进水三通管12,此时高温冷却液将会通过第一小循环系统和第二小循环系统回到水泵1;第一小循环系统和第二小循环系统共用了一部分管路,即共用了暖通出水管10、第三组合通管11、暖通进水三通管12依次相连的管路,使得管路设计更紧凑,简化了管路的布置,并使加注更简单。
所述第二小循环系统还包括暖通开关16,所述暖通开关16设置于所述暖通进水三通管12与所述暖风机15之间。不使用暖风时,通过暖通开关16关闭该第二小循环系统,使发动机更节省燃油消耗。在夏天高温时,关闭暖通开关16,不经过暖风机15,即关闭第二小循环系统,而仅开通第一小循环系统,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因暖风机15方面密封不好而导致的暖风热空气影响空调冷空气的现象,有效降低空调的出风温度,提高空调的制冷效果; 在关闭暖通开关16时,既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冷却需要,同时提升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
所述节温器5设有手动排气螺栓,解决因节温器5布置在发动机出水口3端和微型客车冷却管路过长引起的排气不良问题,使手工加注冷却液时排气过程更顺畅。
所述膨胀水箱13设有压力阀,发动机中的空气可以通过膨胀箱13中的压力阀排到大气中,达到自动排空气的作用。
所述旁通管6通过法兰与螺柱螺母结合的方式与节温器5壳体连接,通过该连接结构使得排气侧高温的影响降到最低,并显著的提高旁通管6的强度。
所述出水口支座固定在缸盖上。因为空间的限制,发动机出水口3位置离排气歧管较近,若用胶管连接,容易引起的胶管温度过高而老化失效。该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中出水口支座是直接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缸盖上,节温器5通过紧固件固定出水口支座上,这样避开了使用胶管连接胶管温度过高的问题。
所述水泵1为分体式水泵,水泵1的涡流室集成在前端盖水道上,这样可以使得水泵1安装在发动机的前端盖上,处于发动机缸体的排气侧,倾斜一定角度后,使水泵1处于整个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较低位置,使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排气更顺畅,整个轮系的布置更为合理,水泵皮带轮为单槽装配式皮带轮,这样可以使维修时更加方便快捷。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大循环系统、第一小循环系统、第二小循环系统、水泵、缸体缸盖水套、设置于发动机出水口处的出水口支座、节温器、旁通管、第一组合通管、散热器、第二组合通管、暖通出水管、第三组合通管、暖通进水三通管、膨胀水箱、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暖风机;所述大循环系统包括:所述水泵与所述缸体缸盖水套相连通,所述节温器安装于所述出水口支座上,所述节温器与所述旁通管相连接,所述旁通管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组合通管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组合通管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相连,所述散热器还分别与所述膨胀水箱进水口及所述第二组合通管进水口相连,所述第二组合通管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相连;所述第一小循环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所述暖通出水管、所述第三组合通管、所述暖通进水三通管、所述膨胀水箱、所述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所述第二组合通管,所述暖通出水管进水口与所述发动机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小循环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所述暖通出水管、所述第三组合通管、所述暖通进水三通管、所述暖风机、所述膨胀水箱回水三通管、所述第二组合通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小循环系统还包括暖通开关,所述暖通开关设置于所述暖通进水三通管与所述暖风机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设有手动排气螺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水箱设有压力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管通过法兰与螺柱螺母结合的方式与节温器壳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支座固定在缸盖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为分体式水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117121A CN102913313A (zh) | 2011-10-14 | 2011-10-14 | 发动机冷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117121A CN102913313A (zh) | 2011-10-14 | 2011-10-14 | 发动机冷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13313A true CN102913313A (zh) | 2013-02-06 |
Family
ID=47611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117121A Pending CN102913313A (zh) | 2011-10-14 | 2011-10-14 | 发动机冷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913313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00204A (zh) * | 2014-12-10 | 2015-04-08 |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发动机冷却装置 |
CN105298613A (zh) * | 2015-08-07 | 2016-02-03 |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 发动机双回路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
CN105673179A (zh) * | 2016-03-22 | 2016-06-15 | 浙江大学 | 一种基于分体冷却及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试验台及试验方法 |
CN107461255A (zh) * | 2017-09-26 | 2017-12-12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972777U (zh) * | 2010-12-31 | 2011-09-14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
CN202280504U (zh) * | 2011-10-14 | 2012-06-20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冷却系统 |
-
2011
- 2011-10-14 CN CN2011103117121A patent/CN10291331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972777U (zh) * | 2010-12-31 | 2011-09-14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
CN202280504U (zh) * | 2011-10-14 | 2012-06-20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冷却系统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00204A (zh) * | 2014-12-10 | 2015-04-08 |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发动机冷却装置 |
CN105298613A (zh) * | 2015-08-07 | 2016-02-03 |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 发动机双回路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
CN105298613B (zh) * | 2015-08-07 | 2017-12-29 | 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 | 发动机双回路冷却系统 |
CN105673179A (zh) * | 2016-03-22 | 2016-06-15 | 浙江大学 | 一种基于分体冷却及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试验台及试验方法 |
CN107461255A (zh) * | 2017-09-26 | 2017-12-12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308560U (zh) | 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及相应的发动机、汽车 | |
RU2628682C2 (ru) | Система двигателя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CN102486114B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 |
CN103410591B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废气热交换系统 | |
CN203604032U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 |
CN107461255A (zh)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 |
CN201972777U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 | |
CN202138214U (zh) | 电动车冷却循环系统 | |
CN102913313A (zh) | 发动机冷却系统 | |
CN202280504U (zh) | 发动机冷却系统 | |
CN101214785A (zh) | 智能汽车水暖式暖风装置 | |
CN103061897B (zh) | 一种发动机用节气门体及其加热控制方法 | |
CN105736124B (zh) | 一种柴油机进气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201339530Y (zh) | 大中型柴油机冬季预热装置 | |
CN111422026A (zh) |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冷却系统水路结构 | |
CN109733182B (zh) |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 | |
CN209022715U (zh) | 一种新型车载式太阳能室温调节装置 | |
CN201148115Y (zh) | 智能汽车水暖式暖风装置 | |
CN210686157U (zh) | 一种发动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2219830U (zh) |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冷却系统水路结构 | |
CN201786431U (zh) |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循环回路 | |
CN205908405U (zh) | 一种极寒地区发动机预热和保温系统 | |
CN201931963U (zh) | 一种客车排气余热供暖装置 | |
CN201786435U (zh) | 发动机冷却系统 | |
CN204472489U (zh) | 一种搭载燃油型水暖加热器的双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