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及采用该机构的叠层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叠层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尤其涉及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及采用该机构的叠层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外观等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需要我们提高产品制造的精细化程度。
在叠层注塑模具将制品顶出的过程中,如果塑料制品四周封闭且内部周圈有深筋,采用一次性顶出制品时会出现产品顶面有顶白或脱伤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制品抱在后模上难取件,这将直接影响了产品外观质量,造成产品不合格品增多、使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科技工作者对现有的开模过程进行了改进,如中国专利申请201120032124.X提供了一种简易二次顶出机构。这种简易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针、底板、面板及B板,底板上固定有转轴,转轴上套接有旋转块,顶针固定在旋转块的一端,旋转块的另一端上固定有加速针,在加速针上套接有弹簧,该二次顶出机构虽然在模具开模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其由于为旋转块提供动力的加速针和旋转块输出动力的顶针与旋转块固定连接,因此在旋转块转动的过程中,加速针和顶针会发生摆动,无法正常的为模具开模过程中提供向上的动力,其实用性不强。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结构和运动过程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二次顶出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及采用该机构的叠层注塑模具,其中二次顶出模具的结构更加简单,并且运动简单可靠,同时可以节约模具的空间,避免了产品生产过程出现产品顶白、抱模的问题,可以有效的提高模具注塑的生产效率,节约了模具的制造成本和有效的保证了产品的外观质量。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二次顶出机构,该二次顶出机构适用于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包括限位块和跷跷板,其中,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注塑模具的下模板上;
所述跷跷板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跷跷板可转动的设置在模具的第一顶出板上;
所述第一支臂位于限位块的下部,第二支臂位于第二顶出板的下部,所述第一支臂用于接受限位块提供的与顶出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所述第二支臂用于为所述第二顶出板提供与顶出方向相同的动力;
所述第二顶出板位于所述第一顶出板的上部,并且第二顶出板能够相对于第一顶出板上下运动。
作为上述顶出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臂与所述第二顶出板接触或存在一定的距离。
作为上述顶出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出机构还包括压块,所述压块固定在所述第二顶出板上,第二支臂位于所述压块的下部;所述第二支臂与压块接触或存在一定的距离。
作为上述顶出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第二支臂或压块与第二顶出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支臂的长度。
作为上述顶出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作为上述顶出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跷跷板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转轴孔,所述转轴孔内穿设有转轴。
作为上述顶出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出机构还包括一对跷跷板安装底座,所述跷跷板安装底座固定在第一顶出板上;所述跷跷板通过转轴安装于跷跷板安装底座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跷跷板安装底座转动。
作为上述顶出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跷跷板通过转轴安装于第一顶出板上,且能够相对于第一顶出板转动。
作为上述顶出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块、压块和跷跷板底座均通过螺钉固定在注塑模具上。
一种采用如上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的叠层注塑模具,包括底板和下模板,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底板和下模板之间的第三顶出板、第一顶出板、第二顶出板和第四顶出板,其中,所述限位块固定在下模板上,所述跷跷板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顶出板上,所述压板固定在第二顶出板上;所述第三顶出板和第一顶出板固定连接,第二顶出板与第四顶出板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二次顶出机构以及采用该机构的叠层注塑模具,其通过在顶出板上设置可转动的跷跷板,并模具开模过程中固定在下模板上的固定块,为跷跷板提供动力使跷跷板转动,转动的跷跷板对位于安装有跷跷板顶出板上一层的跷跷板提供开模方向上的动力,实现固定于顶出板上的方顶脱出深筋,避免了产品抱后模,实现了二次顶出效果,同时避免了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表面顶白、抱模的问题,并提高了模具注塑生产效率,大大节约了模具的制造成本,有效保证了产品的外观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提供的二次顶出机构的总装结构示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提供的二次顶出机构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提供的二次顶出机构在模具中的装配图。
其中:
1:限位块;2:跷跷板;3:压块;4:转轴孔;5:转轴;6:跷跷板安装底座;7:底板;8:下模板;9:第三顶出板;10:第一顶出板;11:第二顶出板;12:第四顶出板;21:第一支臂;22:第二支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2所示,一种二次顶出机构,该二次顶出机构适用于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其包括限位块1和跷跷板2,其中限位块1固定在注塑模具的下模板上;跷跷板2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一支臂21和第二支臂22,优选的,第一支臂21和第二支臂22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并且此跷跷板2可转动的设置在模具的第一顶出板上;第一支臂21位于限位块1的下部,第二支臂22位于第二顶出板的下部,并且第一支臂21用于接收限位块1提供的与开模方向相反的作用力,第二支臂22用于为第二顶出板提供与开模方向相同的动力,其中第二顶出板位于第一顶出板的上部,同时第二顶出板能够相对于第一顶出板上下运动。
第二支臂22与第二顶板接触或存在一定的距离,若第二支臂22与第二顶出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时,为了便于跷跷板2在限位块1的作用下翘起时,第二支臂22能够与第二顶出板接触并为其提供与开模方向相同的动力,第二支臂22与第二顶出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支臂22的长度。
在此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小第二支臂22对第二顶出板的摩损,该顶出机构还包括压块3,该压块3固定在第二顶出板上,压块3用于当第二支臂22为第二顶出板提供与开模方向相同的作用力时与第二支臂22接触;第二支臂22位于压块3的下部,第二支臂22与压块3接触或存在一定的距离,若第二支臂22与压块3存在一定的距离时,为了便于跷跷板2在限位块1的作用下翘起时,第二支臂22能够与第二顶出板接触并为其提供向上的作用力,此距离小于第二支臂22的长度。
为了进一步的减小第二支臂22对第二顶出板或压板的磨损,第二支臂22与压板3或第二顶出板相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滚珠,或者与滚珠相等效的有助于减小摩擦的元件。
在跷跷板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转轴孔4,该转轴孔4内穿设有转轴5,跷跷板2通过转轴5安装在第一顶出板上,并且能够相对与第一顶出板转动;为了方便转轴5的安装,本发明提供的顶出机构还包括一对跷跷板安装底座6,该跷跷板安装底座6固定在第一顶出板上,并且跷跷板2通过转轴5安装于跷跷板安装底座6上,并且能够相对于跷跷板安装底座6转动;增加跷跷板安装底座6可以使跷跷板2的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灵活。
以上所述的限位块1、压块3和跷跷板安装底座6均通过螺钉固定在注塑模具上。
如图3所示,本申请中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以上所述的二次顶出机构的叠层注塑模具,其包括底板7和下模板8以及依次设置在底板7和下模板8之间的第三顶出板9、第一顶出板10、第二顶出板11和第四顶出板12,其中,限位块1通过螺钉固定在下模板8上,跷跷板安装底座6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顶出板10上,压板3通过螺钉固定在二顶出板11上,跷跷板2通过转轴5可转动的设置在跷跷板安装底座6上,同时第三顶出板9和第一顶出板10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并且注塑模具的部分方顶等顶出机构固定在此两块板上,第二顶出板11与第四顶出板12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部分顶杆等顶出机构固定在此两块板上,为二次能顶出机构能够为顶出板提供平稳的动力,注塑模具上至少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二次顶出机构,为了给二次顶出机构提供提供运动的空间和限位,注塑模具上开设有二次顶出机构的安装槽。
二次顶出机构的工作过程,当注塑机的顶出杆运动顶出产品时,开始时4块顶出板一起以相同速度沿顶出方向运动,运动到一定距离以后,跷跷板2的第一支臂21碰到限位块3,限位块3给了跷跷板2一个顶出反方向的力使跷跷板2绕转轴5旋转运动,跷跷板2旋转运动时要推动压板3向开模方向运动,相当于给了第二顶出板11和第四顶出板12一个向上的加速度,其运动要比第三顶出板9和第一顶出板10运动的快,从而使第一顶出板10和第二顶出板11之间的距离增大,实现固定于第三顶出板9和第一顶出板10上的方顶脱出深筋,避免了产品抱后模,实现二次顶出的效果。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