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8101A - 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08101A CN102908101A CN2012102761794A CN201210276179A CN102908101A CN 102908101 A CN102908101 A CN 102908101A CN 2012102761794 A CN2012102761794 A CN 2012102761794A CN 201210276179 A CN201210276179 A CN 201210276179A CN 102908101 A CN102908101 A CN 1029081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und
- absorbing member
- sides
- density
- l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动吸尘器,其包括:吸尘器主体,其内置有用于产生抽吸风的电动鼓风机,该抽吸风用于抽吸被清扫面的尘埃;吸音部,其配置在由电动鼓风机产生的抽吸风到达吸尘器主体的抽吸风路中。吸音部包括:在内部具有构成抽吸风路的一部分的吸气流路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部的筒体、安装于筒体且覆盖开口部的盖体、以及配置在开口部和盖体之间的吸音构件。吸音构件以靠盖体一侧的密度比靠开口部一侧的密度大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该种的电动吸尘器中,为了使电动吸尘器的静音性能提高,提出有在设于软管的靠延长管一侧的端部的把手管内配置吸音材料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即,如图13A所示,以往的电动吸尘器由电动吸尘器主体201、抽吸软管(suction hose)203、延长管204、抽吸件205构成。电动吸尘器主体201内置有电动鼓风机(未图示)。抽吸软管203的一端装卸自如地连接于电动吸尘器主体201,并且在其另一端具有把手管202。延长管204的一端装卸自如地连接于抽吸软管203的把手管202。抽吸件205装卸自如地连接于延长管204的另一端。
如图13B所示,在以往的电动吸尘器的把手管202的一部分形成有隆起部206,在该隆起部206的上表面形成风量调节孔207。并且,在风量调节孔207上滑动自如地配置有风量调节阀208,风量调节阀208调节该风量调节孔207的开口面积,从而调节来自抽吸件205的风量,由该风量调节孔207和风量调节阀208构成风量调节机构209。而且,在风量调节孔207的下方形成有经由适当空间(未图示)与把手管202相连通的狭缝210。在由该风量调节孔207和狭缝210形成的空间(未图示)中配置有泡沫聚氨酯泡沫体等具有透气性的吸音材料211。
此外,还提出有在设于软管的靠延长管一侧的端部的把手管内配置吸音材料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即,如图13C所示,以往的电动吸尘器(未图示)的延长管220由筒体222、内盖224、外盖225以及吸音材料226构成。筒体222在顶面沿长度方向具有开口部221。内盖224自外侧嵌入并焊接于开口部221,内盖224在其底面具有无数的吸音孔223。外盖225焊接于内盖224的上端,并且在内盖224的外侧与筒体222的肋部(未图示)相抵接而被焊接。吸音材料226夹在内盖224和外盖225之间。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电动吸尘器中,从对由在软管内或延长管内流动的空气所产生的噪音有效地进行消音,提高电动吸尘器的静音性能这一观点出发,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即,在上述以往的电动吸尘器中,由于是将由单一密度形成的吸音材料配置在软管的把手管、延长管中的结构,因此有时不能有效地使由在软管的把手管内、延长管内流动的空气所产生的噪音扩散至吸音材料内。因此,有时不能有效地借助吸音材料对由在软管的把手管内、延长管内流动的空气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从而不能降低电动吸尘器的噪音。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63-1522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3074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其内置有用于产生抽吸风的电动鼓风机,该抽吸风用于抽吸被清扫面的尘埃;吸音部,其配置在由电动鼓风机产生的抽吸风到达吸尘器主体的抽吸风路中。吸音部包括:在内部具有构成抽吸风路的一部分的吸气流路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部的筒体、安装于筒体并用于覆盖开口部的盖体、以及配置在开口部和盖体之间的吸音构件。吸音构件以靠盖体一侧的密度比靠开口部一侧的密度大的方式形成。
由此,吸音构件以靠盖体一侧的密度比靠开口部一侧的密度大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使由在形成于筒体的内部的吸气流路中流动的抽吸风所产生的噪音自开口部高效地扩散至吸音构件的内部。因此,能够高效地借助吸音构件对由在筒体的内部流动的抽吸风所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并且能够使电动吸尘器的静音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中的吸尘器主体的整体剖视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中的在第1管体的内部收容有第2管体的状态的延长管的整体立体图。
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的第1管体和第2管体的伸长状态的延长管的整体立体图。
图4是图3B所示延长管的在长度方向的中心部剖切的整体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的第1管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的自上方观察第2管体(图3A、3B中记载的箭头X方向)的情况下的第2管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的自下方观察第2管体(图3A、3B中记载的箭头Y方向)情况下的第2管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2的延长管的在长度方向的中心部剖切的整体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3的软管的整体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3的软管的中央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3的自上方观察顶端管的情况下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3的自下方观察顶端管的情况下的分解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以往的电动吸尘器的侧视图。
图13B是以往的电动吸尘器的把手管的剖视图。
图13C是表示以往的电动吸尘器的延长管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使用图1~图7对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的整体立体图。并且,图2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的吸尘器主体的整体剖视图。而且,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的在第1管体的内部收容有第2管体的状态的延长管的整体立体图,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的第1管体和第2管体的伸长状态的延长管的整体立体图。而且,图4是图3B所示的延长管的在长度方向的中心部剖切的整体剖视图。并且,图5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的第1管体的立体分解图。而且,图6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的自上方观察第2管体(图3A、3B中记载的箭头X方向)的情况下的第2管体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7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1的自下方观察第2管体(图3A、3B中记载的箭头Y方向)的情况下的第2管体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电动吸尘器100包括吸尘器主体1、集尘装置2、抽吸件3、软管4、延长管5。吸尘器主体1内置有用于产生抽吸风的电动鼓风机(未图示)。集尘装置2装卸自如地连接于吸尘器主体1。抽吸件3用于抽吸被清扫面的尘埃。软管4的一端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设于吸尘器主体1的前部的吸入口1a。延长管5的一端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软管4的另一端,其另一端装卸自如地连接于抽吸件3,延长管5伸缩自如或连接自如。
抽吸件3内置有:用于扫起被清扫面的尘埃的旋转刷(未图示);用于驱动旋转刷(未图示)而使旋转刷(未图示)旋转的电动机(未图示)。并且,在软管4的靠延长管5一侧的端部设有顶端管7,该顶端管7包括打扫时供使用者保持的把手部6。软管4和延长管5借助该顶端管7装卸自如地连接起来。而且,在软管4的靠吸尘器主体1一侧的端部设有连接管8。软管4和吸尘器主体1的吸入口1a借助该连接管8装卸自如地连接起来。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吸尘器主体1的后部配置有用于收容电动鼓风机9的电动鼓风机室10,该电动鼓风机9用于产生抽吸风。并且,在吸尘器主体1的前部配置有集尘装置安装部11。集尘装置安装部11上装卸自如地安装有用于对被电动鼓风机9所产生的抽吸风抽吸的尘埃进行分离和捕集的集尘装置2。而且,在吸尘器主体1的后方的两侧部配置有一对行走用的车轮12,该车轮12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并且,在吸尘器主体1的底面的前方,转动自如地配置有行走用的脚轮13。而且,在吸尘器主体1的上部设有供使用者在搬运吸尘器主体1时保持的主体把手14。
如图2所示,集尘装置2包括集尘装置主体15、一次过滤器16、伞状的延伸部17、二次过滤器18、上盖体19、下盖体20以及集尘装置把手21。集尘装置主体15为在两端具有开口(未图示)的大致圆筒状。一次过滤器16以与集尘装置主体15呈同心状的方式配置在集尘装置主体15的内部。延伸部17安装于一次过滤器16的下端。二次过滤器18配置在一次过滤器16的上方。上盖体19覆盖集尘装置主体15的上端的开口(未图示)和二次过滤器18的上表面。下盖体20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集尘装置主体15,且开闭自如地覆盖集尘装置主体15的下端的开口(未图示)。集尘装置把手21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上盖体19。并且,在二次过滤器18和上盖体19之间配置有用于对附着于二次过滤器18的尘埃进行除尘的除尘部22。并且,在上盖体19的内部内置有用于驱动除尘部22的驱动部23。
如图3A、3B及图4所示,作为吸音部的延长管5由第1管体24和第2管体25构成,该第1管体24的一端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软管4的顶端管7,该第2管体25的一端滑动自如地连接于第1管体24的另一端,其另一端装卸自如地连接于抽吸件3。
如图3A~图5所示,第1管体24由第1筒体27、安装于第1筒体27的上部的上部盖体28、安装于第1筒体27的下部的下部盖体29构成。第1筒体27的一端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软管4的顶端管7,第2管体25滑动自如地插入该第1筒体27的另一端,并且在该第1筒体27的内部具有供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的抽吸风流动的第1吸气流路26。并且,上部盖体28和下部盖体29形成为其长度方向的长度成为与第1筒体27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在第1筒体27的靠第2管体25一侧的端部的上部,设有用于对第1管体24与第2管体25之间的滑动动作进行限制和解除该限制的滑动操作部30。并且,在第1筒体27的靠第2管体25一侧的端部的下部,设有与滑动操作部30的动作连动而进行动作的卡合突起部30a。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筒体27的上部是指第1筒体27的径向的上部,是图3A~图7中所示的箭头X侧。并且第1筒体27的下部是指第1筒体27的径向的下部,是图3A~图7中所示的箭头Y侧。
上部盖体28由用于覆盖第1筒体27的上表面的第1盖体28a和用于覆盖滑动操作部30的上表面的第2盖体28b构成。第2盖体28b上设有贯通孔部28c,在第2盖体28b安装于第1筒体27的状态下,该贯通孔部28c用于使滑动操作部30突出于第1管体24的上表面。并且,在第1盖体28a、第2盖体28b及下部盖体29上,设有用于与设于第1筒体27的多个嵌合凹部(未图示)相嵌合的嵌合爪部(未图示)。通过设于第1盖体28a、第2盖体28b及下部盖体29的嵌合爪部(未图示)与设于第1筒体27的嵌合凹部(未图示)相嵌合,从而第1盖体28a、第2盖体28b及下部盖体29被安装于第1筒体27。
第1盖体28a和第1筒体27以在第1盖体28a和第1筒体27之间形成空间部31的方式进行安装。并且,在滑动操作部30的下方、即在滑动操作部30和第1筒体27之间设有插入口32,该插入口32供后述的设于第2管体25的滑动支承部37插入。自该插入口32插入的后述滑动支承部37滑动自如地收容在形成于第1筒体27和第1盖体28a之间的空间部31内。并且,在空间部31和后述滑动支承部37的内部配置有导线(未图示),该导线用于将供给至吸尘器主体1的商用电源(未图示)经由软管4和延长管5供给至抽吸件3。
如图3A、图3B、图4、图6及图7所示,第2管体25的一端滑动自如地插入第1管体24的第1筒体27的内部,抽吸件3装卸自如地连接于该第2管体25的另一端。并且,第2管体25由在内部具有与第1吸气流路26相连通的第2吸气流路33的第2筒体34和安装于第2筒体34的下部的作为盖体的外盖35构成。
在第2筒体34的靠抽吸件3一侧的端部的上部,设有用于对第2管体25和抽吸件3进行装卸的装卸操作部36。并且,在第2筒体34的靠抽吸件3一侧的端部的上部,设有自装卸操作部36的后方、即自装卸操作部36的靠第1管体24一侧的端部向第1管体24侧延伸设置的滑动支承部37。该滑动支承部37形成为与自第2筒体34的装卸操作部36的后方至第2筒体34的靠第1管体24一侧的端部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且,对于第2管体25,第2筒体34的靠第1管体24一侧的端部滑动自如地插入第1筒体27内。并且,滑动支承部37的靠第1管体24一侧的端部借助第1管体24的插入口32滑动自如地插入空间部31内。由此,第2管体25滑动自如地连接于第1管体24。并且,在滑动支承部37的内部形成有空洞部38,在该空洞部38的内部配置导线(未图示),该导线用于将供给至吸尘器主体1的商用电源(未图示)经由软管4和延长管5供给至抽吸件3。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筒体34的上部是指第2筒体34的径向的上部,是图3A~图7中所示箭头X侧。并且第2筒体34的下部是指第2筒体34的径向的下部,是图3A~图7中所示箭头Y 侧。
在第2筒体34的下部,沿第2筒体34的长度方向形成有与形成于第2筒体34的内部的第2吸气流路33相连通的开口部39。外盖35以覆盖该开口部39的方式安装于第2筒体34的下部。并且,在开口部39上配置有内盖41,该内盖41覆盖开口部39并且具有与第2吸气流路33相连通的多个连通口40。而且,在开口部39和外盖35之间,即在内盖41和外盖35之间配置有吸音构件42。吸音构件42用于吸收在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的抽吸风在第2吸气流路33内流动时所产生的噪音。
在外盖35的外表面、即在外盖35的如图3A~图7中所示的箭头Y侧的表面上,沿外盖35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卡合凹部35a。卡合凹部35a用于与设于第1管体24的靠第2管体25一侧的端部的下部的卡合突起部30a相卡合。对于第1管体24和第2管体25,通过第1筒体27的卡合突起部30a与第2筒体34的卡合凹部35a相卡合,从而第1管体24和第2管体25间的滑动被限制。并且,通过使用者操作滑动操作部30而解除第1筒体27的卡合突起部30a与第2筒体34的卡合凹部35a间的卡合,能够使第1管体24和第2管体25进行滑动。并且,对于第1管体24和第2管体25,通过使用者操作滑动操作部30而解除卡合突起部30a与卡合凹部35a的卡合,并且使设于第2管体25的外盖35的多个卡合凹部35a中的任一卡合凹部35a与卡合突起部30a相卡合,从而能够对第2管体25的相对于第1管体24进出的长度进行调节。由此,构成为能够使延长管5的长度为任意的长度。
在外盖35的内表面、即在外盖35的图3A~图7所示的箭头X侧的面上,形成有自外盖35的内表面向内盖41侧延伸的肋部43。该肋部43在外盖35的与开口部39相对的位置以包围开口部39整周的方式形成。并且,该肋部43形成为:在外盖35安装于第2筒体34的状态下,该肋部43与第2筒体34的下表面相抵接。并且,内盖41构成为:在安装于第2筒体34的状态下,内盖41的内表面、即内盖41的图3A~图7所示的箭头X侧的表面与第2筒体34的内表面平齐。
吸音构件42配置在由外盖35、肋部43及内盖41形成的空间(未图示)的内部。吸音构件42以其长度方向的长度为与开口部39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的方式形成,并且以其短边方向的长度与开口部39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并且,吸音构件42以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比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大的方式将多个吸音材料(未图示)重叠在一起而形成。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和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是指,吸音构件42的厚度为1cm、吸音构件42的面积为1m2时,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和靠内盖41一侧所包含的吸音材料(未图示)的克数。
一般来说,在将软管4、延长管5及抽吸件3连接于吸尘器主体1的状态下,使用者使电动吸尘器100的运转开始,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抽吸风时,被清扫面的尘埃经由抽吸件3、延长管5、及软管4所形成的抽吸风路(未图示)自吸入口1a流入吸尘器主体1内。此时,在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的抽吸风自抽吸件3至吸尘器主体1的抽吸风路(未图示)中,由于延长管5的内壁、抽吸件3与延长管5的连接部(未图示)、以及延长管5与软管4的连接部(未图示)同抽吸风的摩擦,有时产生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特别是,有时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
因此,为了充分防止因在抽吸风路中产生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需要降低在抽吸风路中产生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特别是,在包含1kH 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中,需要降低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
因此,作为吸音构件42,只要形成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比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大即可。从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一观点出发,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为D1、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为D2的情况下,优选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和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 2满足条件(1)和条件(2)。
条件(1)200≤D1≤800
条件(2)0.1×D1≤D2≤0.9×D1
以下,对于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和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的关系,使用表1对由实验导出的结果进行说明。
实验所使用的延长管5由ABS树脂形成。并且,形成于第2筒体34内的第2吸气流路33的径向的截面积为900mm2,第2筒体34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440mm,以及在第2筒体34的内部流动的抽吸风的流量为2.5m3/min。并且,在内盖41上,形成382个直径2.2mm的连通口40。
对以流量为2.5m3/min使空气在不具有开口部39和吸音构件42的第2筒体34的内部流动时在第2筒体34内产生的噪音和以流量为2.5m3/min使空气在设有吸音构件42的第2筒体34的内部流动时在第2筒体34内产生的噪音进行比较,并进行判定。利用吸音构件42能够将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降低30%以上且足以能够作为产品使用的情况为○,利用吸音构件42能够将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降低10%以上且不足30%、能够作为产品使用的情况为△,利用吸音构件42只能将1kH 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降低不足10%并且不能作为产品使用的情况为×。
【表1】
如表1所示,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 1为100g、使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从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变化至1.1倍的情况下,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的全部密度下,不能充分地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由于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过小,不能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对自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噪音进行消音。
并且,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1000g、使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从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的全部密度下,不能充分地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由于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过大,不能高效地使声音自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向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进行扩散,从而不能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进行消音。并且,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1000g、使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也不能充分地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由于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过大,自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噪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被隔音,从而不能高效地扩散至吸音构件42的内部。
并且,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200g、使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自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的全部密度下,能够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特别是,能够降低4kHz附近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但是,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2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不能充分地降低1kH 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吸音构件42具有如下特性:吸音构件42的密度越小,越易于对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中的高频率范围的声音进行吸音,并且利用吸音构件42能够吸音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变小,吸音构件42的密度越大,越易于对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中的自低频率范围至高频率范围的声音进行大频率范围的吸音,并且利用吸音构件42能够吸音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变大。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200g、使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自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由于自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自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高效地向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扩散,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比4kHz大的频率范围的声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被吸音,并且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4kHz附近的频率范围的声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被吸音。并且,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2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自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中的仅4kHz附近的频率范围的声音被吸音,因此不能充分地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
并且,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4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自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的全部密度下,能够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特别是,能够充分降低易于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的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但是,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4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由于上述吸音构件42特性,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400g、使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自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自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自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高效地向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扩散,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比4kHz大的频率范围的声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被吸音,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易于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的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被吸音。并且,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4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自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中的仅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的声音被吸音,从而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另外,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4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9倍的情况下,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和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成为大致相同的密度,由于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和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之差变小,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和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被吸音的声音的频率大致相同。由此,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4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9倍的情况下,与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至0.8倍的情况相比,比4kHz高的频率范围的声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变得难以被吸音,从而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
而且,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6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自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的全部密度下,能够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特别是,能够充分降低易于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的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但是,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6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由于上述吸音构件42的特性,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600g、使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自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变化至0.9倍情况下,自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包含1kH 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自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高效地向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扩散,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比4kHz高的频率范围的声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被吸音,并且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易于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的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被吸音。并且,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6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由于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过大,不能使声音自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高效地向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扩散,从而不能利用吸音构件42对自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进行消音。另外,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6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9倍的情况下,与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至0.8倍的情况相比,由于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变大,自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变得难以扩散至吸音构件42的内部,从而难以利用吸音构件42高效地进行消音。
并且,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800g、使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自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的全部密度下,能够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特别是,能够充分降低易于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的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但是,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8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由于上述吸音构件42的特性,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800g、使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自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自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自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高效地扩散至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比4kHz高的频率范围的声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被吸音,并且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易于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的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被吸音。并且,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8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由于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过大,不能使声音自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高效地向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扩散,不能利用吸音构件42对自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进行消音。另外,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为800g、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自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7倍至0.9倍的情况下,与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为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的0.1倍至0.6倍的情况相比,由于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变大,因此自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难以扩散至吸音构件42的内部,从而难以利用吸音构件42高效地进行消音。
如上所述,为了充分防止因在抽吸风路中产生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优选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和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满足条件(1)和条件(2)。并且,为了充分防止因在抽吸风路中产生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优选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D1和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D2满足条件(3)和条件(4)。
条件(3):400≤D1≤800
条件(4):0.1×D1≤D2≤0.6×D1
对于以上那样构成的电动吸尘器,以下说明其动作、作用。
在吸尘器主体1上连接有软管4、延长管5及抽吸件3的状态下,使用者使电动吸尘器100的运转开始时,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抽吸风,从而产生抽吸力。该状态下,使用者使抽吸件3在被清扫面上移动,则被清扫面上的尘埃与空气一起自抽吸件3被抽吸。自抽吸件3抽吸的包含尘埃的空气经由由抽吸件3、延长管5及软管4形成的抽吸风路(未图示)而自吸入口1a流入吸尘器主体1内。流入吸尘器主体1内的包含尘埃的空气流入集尘装置2的内部。
此时,在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的抽吸风自抽吸件3至吸尘器主体1的抽吸风路(未图示)中,由于延长管5的内壁、抽吸件3和延长管5的连接部(未图示)、以及延长管5和软管4的连接部(未图示)与抽吸风的摩擦,有时产生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有时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音构件42以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比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大的方式形成为吸音构件42的密度随着自靠内盖41一侧向靠外盖35一侧去而逐渐变大。由此,自设于内盖41的多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噪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较小的部分内扩散,并且声压被衰减。在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较低的部分内被消音后的噪音在吸音构件42内随着自内盖41侧向外盖35侧前进,其声压被吸音构件42逐渐衰减。然后,到达外盖35侧的噪音在吸音构件42的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较大的部分内扩散,并且其声压被衰减,从而被消音。由此,能够使在第2管体25的构成抽吸风路(未图示)的一部分的第2吸气流路33内产生的噪音在吸音构件42内高效地扩散,从而能够利用吸音构件42高效地进行消音。因此,能够使电动吸尘器100的静音性能提高,能够充分防止因在抽吸风路(未图示)中产生的噪音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并且,在上述的结构中,特别是,对于在构成抽吸风路(未图示)的一部分的延长管5的第2管体25内产生的噪音中所包含的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消音效果显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为了使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比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大而将多个吸音材料(未图示)重叠在一起来形成吸音构件42的结构,但是吸音构件42只要形成为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比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大即可。例如,也能以靠外盖35一侧的密度比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大的方式由具有透气性的一个吸音材料(未图示)形成吸音构件42。并且,在由密度不同的多个吸音材料(未图示)构成吸音构件42的情况下,可以将多个吸音材料(未图示)仅彼此重叠在一起,也可以借助粘接材料、热熔接等将多个吸音材料(未图示)彼此形成为一体。而且,在由密度不同的至少三个吸音材料(未图示)形成吸音构件42的情况下,可以形成为密度随着自靠内盖41一侧向靠外盖35一侧去逐渐变大,也可以形成为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和靠外盖35一侧之间的密度比吸音构件42的靠内盖41一侧的密度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吸音构件42配置在第2管体25的第2筒体34内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吸音构件42也可以配置在第1管体24的第1筒体27内,也可以配置在第1筒体27和第2筒体34这两者内。由此,能够利用吸音构件42高效地对由在第1管体24和第2管体25内流动的抽吸风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能够利用吸音构件42高效地对在构成抽吸风路(未图示)的一部分的延长管5内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动吸尘器100的静音性能,并且能够充分防止因在抽吸风路(未图示)中产生的噪音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2筒体34的下部设有与第2吸气流路33相连通的开口部39、覆盖开口部39且具有与第2吸气流路33相连通的多个连通口40的内盖41、用于覆盖开口部39和内盖41的外盖35、在该外盖35和内盖41之间配置吸音构件42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第2筒体34的下部直接形成与第2吸气流路33相连通的多个连通口40,以覆盖该连通口40的方式配置外盖35,并且在外盖35和直接形成于第2筒体34的多个连通口40之间配置吸音构件42。由此,能够减少延长管5的零件数,能够使延长管5的组装性提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2筒体34的下部沿第2筒体34的长度方向设置一个与形成于第2筒体34的内部的第2吸气流路33相连通的开口部39、在该开口部39上配置内盖41的结构,但是开口部39只要设置为与形成于第2筒体34的内部的第2吸气流路33相连通即可。例如,开口部39也可以沿第2筒体34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并且,在沿第2筒体34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开口部39的情况下,可以多个开口部39每个都形成有外盖35,并且,也能以覆盖多个开口部39整体的方式形成外盖3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2筒体34的下部配置吸音构件42的结构,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将开口部39、内盖41及外盖35设于第2筒体34的上部,并且将吸音构件42配置在外盖35和内盖41之间,在第2筒体34的上部配置吸音构件42。
一般来说,在使用者使用电动吸尘器100的状态下,在延长管5内流动的抽吸风沿第1筒体27和第2筒体34的内部的上表面流动。因此,在第2筒体34的上部配置吸音构件42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吸音构件42高效地对在第2筒体34的内部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能够利用吸音构件42高效地对在延长管5内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因此,能够使电动吸尘器100的静音性能提高,能够充分防止因在抽吸风路(未图示)中产生的噪音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
但是,一般来说,在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的抽吸风中含有空气中的湿气等水分,并且,在被清扫面上的尘埃中含有空气中的湿气等水分。若包含在抽吸风和尘埃中的水分被吸音构件42吸收,则在形成于第2筒体34的内部的第2吸气流路33中产生的噪音向吸音构件42内的扩散被吸音构件42所吸收的水分妨碍,有时不能利用吸音构件42高效地对由在第2吸气流路33内流动的抽吸风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并且,水分被吸音构件42吸收的话,尘埃因被吸收的水分而变得易于附着于吸音构件42,在第2吸气流路33中产生的噪音向吸音构件42内的扩散也因附着于吸音构件42的尘埃而被妨碍,有时不能利用吸音构件42高效地对由在第2吸气流路33中流动的抽吸风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并且,由于在延长管5内流动的包含尘埃的抽吸风沿第1筒体27和第2筒体34的内部的上表面流动,因此在将吸音构件42配置在第2筒体34的上部的情况下,与将吸音构件42配置在第2筒体34的下部的情况相比,包含在抽吸风和尘埃中的水分易于被吸音构件42吸收,有时不能长期间维持吸音构件42的消音性能。
因此,虽然吸音构件42也可以配置在第2筒体34的上部,但从长期间维持吸音构件42的消音性能这一观点出发,优选配置在第2筒体34的下部。通过将吸音构件42配置在第2筒体34的下部,能够充分防止尘埃和抽吸风中所包含的水分被吸音构件42吸收。因此,能够长期间维持吸音构件42的消音性能,并且能够利用吸音构件42高效地对由在形成于第2筒体34的内部的第2吸气流路33中流动的抽吸风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能够使电动吸尘器100的静音性能提高。
(实施方式2)
用图8对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8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2的延长管的在长度方向的中心部剖切的整体剖视图。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音构件42由第1吸音材料42a、第2吸音材料42b及第3吸音材料42c构成。第1吸音材料42a配置在靠内盖41一侧。第2吸音材料42b配置在靠外盖35一侧,其密度比第1吸音材料42a的密度大。第3吸音材料42c配置在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其密度比第1吸音材料42a的密度大,并且,其密度比第2吸音材料42b的密度小。而且,在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3吸音材料42c之间,以及在第3吸音材料42c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44。并且,形成于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3吸音材料42c之间及第3吸音材料42c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的间隙44是通过将突部45夹入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3吸音材料42c之间及第3吸音材料42c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而形成的。突部45在外盖35的肋部43自肋部43向内侧延伸设置。而且,作为间隙44的宽度,优选为1mm~2mm。
对于以上那样构成的电动吸尘器,以下对其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使用者使电动吸尘器100的运转开始时,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抽吸风,从而产生抽吸力。在该状态下,使用者使抽吸件3在被清扫面上移动时,被清扫面上的尘埃与空气一起自抽吸件3抽吸。自抽吸件3抽吸的包含尘埃的空气经由由抽吸件3、延长管5及软管4形成抽吸风路(未图示)自吸入口1a流入吸尘器主体1内。流入吸尘器主体1内的包含尘埃的空气向集尘装置2的内部流入。
此时,在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的抽吸风自抽吸件3至吸尘器主体1的抽吸风路(未图示)中,由于延长管5的内壁、抽吸件3和延长管5的连接部(未图示)、以及延长管5和软管4的连接部(未图示)与抽吸风的摩擦,有时产生包含1kH 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该噪音有时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音构件42由第1吸音材料42a、第2吸音材料42b及第3吸音材料42c构成,第1吸音材料42a配置在靠内盖41一侧,第2吸音材料42b配置在靠外盖35一侧,其密度比第1吸音材料42a的密度大,第3吸音材料42c配置在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其密度比第1吸音材料42a的密度大,并且,其密度比第2吸音材料42b的密度小,并且在第1吸音材料42a、第3吸音材料42c及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分别设有间隙44。因此,自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噪音在第1吸音材料42a内扩散及消音后,进入设在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3吸音材料42c之间的间隙44、即进入空气层(未图示),声压在该间隙44中被衰减,从而被消音。在设于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3吸音材料42c之间的间隙44中被衰减的噪音随后进入第3吸音材料42c内,在第3吸音材料42c内扩散及消音后,进入设于第3吸音材料42c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的间隙44,声压在该间隙44中衰减,进一步被消音。然后,在设于第3吸音材料42c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的间隙44中衰减的噪音在第2吸音材料42b内扩散及衰减,从而被消音。
由此,从连通口40进入吸音构件42内的噪音能够随着自配置在靠内盖41一侧的第1吸音材料42a一侧向配置在靠外盖35一侧的第2吸音材料42b一侧去而逐渐扩散及衰减,从而被消音。因此,能够使在第2管体25的构成抽吸风路(未图示)的一部分的第2吸气流路33内产生的噪音在吸音构件42内高效地扩散,并且能够利用吸音构件42高效地进行消音。由此,能够使电动吸尘器100的静音性能提高,能够充分地防止因在抽吸风路(未图示)中产生的噪音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将自肋部43向内侧延伸设置的突部45夹入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3吸音材料42c之间及第3吸音材料42c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在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3吸音材料42c之间及第3吸音材料42c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分别形成间隙44的结构。但是,作为在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3吸音材料42c之间及第3吸音材料42c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形成间隙44的方法,也可以在内盖41设置向外盖35侧延伸的针状的突起(未图示),在该针状的突起(未图示)上以在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3吸音材料42c之间及在第3吸音材料42c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形成间隙44的方式串刺保持第1吸音材料42a、第3吸音材料42c及第2吸音材料42b。并且,也可以自外盖35向内侧延伸设置针状的突起(未图示),在该针状的突起(未图示)上以在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3吸音材料42c之间及在第3吸音材料42c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形成间隙44的方式串刺保持第1吸音材料42a、第3吸音材料42c及第2吸音材料42b。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3吸音材料42c之间及在第3吸音材料42c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形成间隙44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在第1吸音材料42a和第3吸音材料42c之间及在第3吸音材料42c和第2吸音材料42b之间形成的间隙44中配置与第1吸音材料42a、第2吸音材料42b及第3吸音材料42c不同材质的且具有吸音效果的构件。
(实施方式3)
用图9~图12对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另外,由于电动吸尘器的整体结构、吸尘器主体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的软管进行详细说明。
图9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3的软管的整体立体图。并且,图10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3的软管的中央剖视图。并且,图11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3的自上方观察顶端管情况下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12是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3的自下方观察顶端管的情况下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9和图10所示,软管4a包括具有挠性的软管主体51、设于软管主体51的靠吸尘器主体1侧的端部的连接管8、以及设于软管主体51的靠延长管5侧的端部的作为吸音部的顶端管7a。软管4a构成为借助连接管8装卸自如地连接于吸尘器主体1的吸入口1a,并且借助顶端管7a与延长管5装卸自如地连接。并且,在软管主体51、连接管8及顶端管7a的内部形成有吸气流路54,该吸气流路54构成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的抽吸风至吸尘器主体1的抽吸风路(未图示)的一部分。
在连接管8的上表面,设有用于使软管4a和吸尘器主体1进行装卸的第1装卸操作部55。软管4a通过设于第1装卸操作部55的靠吸尘器主体1侧的端部的嵌合突起部55a与设于吸尘器主体1的吸入口1a的嵌合凹部(未图示)相嵌合而装卸自如地连接于吸尘器主体1。并且,在连接管8的靠吸尘器主体1侧的端部,设有与供给至吸尘器主体1的商用电源(未图示)电连接的连接端子(未图示)。并且,在连接管8、软管主体51、顶端管7a及延长管5中配置有与连接端子(未图示)电连接的导线(未图示)。通过软管4a与吸尘器主体1连接,供给至吸尘器主体1的商用电源(未图示)被供给至连接端子(未图示)和导线(未图示),并且供给至吸尘器主体1的商用电源(未图示)经由连接管8、软管主体51、顶端管7a及延长管5而供给至抽吸件3。
如图9~图12所示,顶端管7a由筒体57、盖体58、吸音构件59构成。筒体57在内部具有构成抽吸风路(未图示)的一部分的吸气流路54,并且在下部具有与吸气流路54相连通的多个开口部56。盖体58安装于筒体57和筒体57的下部,并且覆盖多个开口部56。吸音构件59配置在多个开口部56和盖体58之间。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筒体57的上部是指筒体57的径向的上部,是图9~图12中所示的箭头X侧。并且,筒体57的下部是指筒体57的径向的下部,是图9~图12中所示的箭头Y侧。
在筒体57的上部的靠延长管5侧的端部,设有用于使延长管5和软管4a进行装卸的第2装卸操作部60。并且,软管4a通过设于第2装卸操作部60的卡合爪部60a与设于延长管5的靠软管4a侧的端部的卡合突起部(未图示)相嵌合而与延长管5装卸自如地连接。并且,在筒体57的上部,设有在使用电动吸尘器100时供使用者保持的把手部6。在该把手部6的上表面设有便携操作部62,该便携操作部62供使用者对使电动鼓风机9动作的运转模式进行选择(例如,强、中、弱、断开等的吸入力)。
多个开口部56沿筒体57的长度方向设于筒体57的下部。并且,在筒体57的下部,形成有自筒体57向盖体58侧延伸设置的第1肋部63,该第1肋部63以包围多个开口部56的方式形成。并且,在盖体58的内表面的与第1肋部63相对的位置,形成有自盖体58向筒体57侧延伸设置的第2肋部64。该第2肋部64形成为在将盖体58安装于筒体57的状态下,第1肋部63插入第2肋部64的内侧。而且,在第1肋部63的外周配置有密封构件65。在盖体58安装于筒体57的状态下,通过第2肋部64的靠筒体57侧的端部与密封构件65相抵接,从而保持第1肋部63和第2肋部64间的气密性。
吸音构件59配置在由第1肋部63和第2肋部64形成的空间(未图示)的内部。并且,吸音构件59以其大小为与由第1肋部63和第2肋部64形成的空间的大小大致相同的大小的方式形成。并且,吸音构件59以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比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大的方式由多个吸音材料(未图示)重叠在一起而形成。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和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是指,吸音构件59的厚度为1cm、吸音构件59的面积为1m2时,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和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中包含的吸音材料(未图示)的克数。
一般来说,在将软管4a、延长管5及抽吸件3连接于吸尘器主体1的状态下,使用者使电动吸尘器100的运转开始,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抽吸风时,被清扫面的尘埃经由由抽吸件3、延长管5及软管4a形成的抽吸风路(未图示)自吸入口1a流入吸尘器主体1内。此时,在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的抽吸风自抽吸件3至吸尘器主体1的抽吸风路(未图示)中,由于顶端管7a的内壁和抽吸风的摩擦及顶端管7a与软管主体51的连接部(未图示)和抽吸风的摩擦,有时产生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特别是,有时1kH 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
因此,为了充分防止因在抽吸风路(未图示)中产生的包含1kH 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需要降低在抽吸风路中产生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特别是,在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中,需要降低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
因此,作为吸音构件59,只要形成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比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大即可。从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一观点出发,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为D3、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为D4的情况下,优选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和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满足条件(5)和条件(6)。
条件(5)200≤D3≤800
条件(6)0.1×D3≤D4≤0.9×D3
以下,对于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和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的关系,使用表2说明由实验导出的结果。
实验中使用的顶端管7a由ABS树脂形成。并且,形成在筒体57内的吸气流路54的径向的截面积为1300mm2,筒体57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254mm,以及在筒体57的内部流动的抽吸风的流量为2.5m3/min。并且,在筒体57的下部,形成有123个直径2mm的开口部56。
对以流量为2.5m3/min使空气在不具有开口部56和吸音构件59的筒体57的内部流动时在筒体57内产生的噪音和以流量为2.5m3/min使空气在设有吸音构件59的筒体57的内部流动时在筒体57内产生的噪音进行比较,并进行判定。能够利用吸音构件59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30%以上、足以能够作为产品使用的情况为○,能够利用吸音构件59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10%以上且不足30%、能够作为产品使用的情况为△,利用吸音构件59只能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不足10%、不能作为产品使用的情况为×。
【表2】
如表2所示,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侧的密度D3为100g、使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自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变化至1.1倍的情况下,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的全部密度下,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由于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过小,不能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对自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噪音进行消音。
并且,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1000g、使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自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的全部密度下,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过大,不能使声音自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向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高效地扩散,从而不能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进行消音。并且,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10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也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由于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过大,自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噪音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被隔音,从而不能在吸音构件59的内部高效地扩散。
并且,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200g、使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自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的全部密度下,能够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特别是,能够降低4kHz附近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但是,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2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吸音构件59具有如下特性:吸音构件59的密度越小,越易于对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中的高频率范围的声音进行吸音,并且利用吸音构件59能够吸音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变小,吸音构件59的密度越大,越易于对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中的自低频率范围至高频率范围的声音进行大频率范围的吸音,并且利用吸音构件59能够吸音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变大。即,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200g、使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自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由于自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自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高效地向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扩散,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比4kHz大的频率范围的声音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被吸音,并且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4kH z附近的频率范围的声音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被吸音。并且,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2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自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中的仅4kHz附近的频率范围的声音被吸音,因此不能充分地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
并且,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400g、使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自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的全部密度下,能够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特别是,能够充分降低易于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的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但是,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4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由于上述吸音构件59的特性,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4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自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自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自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向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高效地扩散,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比4kHz大的频率范围的声音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被吸音,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易于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的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被吸音。并且,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4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自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中的仅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的声音被吸音,因此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另外,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4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9倍的情况下,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成为与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大致相同的密度,由于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和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之差变小,因此被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和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吸音的声音的频率大致相同。因此,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4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9倍的情况下,与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至0.8倍的情况相比,比4kHz高的频率范围的声音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变得难以被吸音,从而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
并且,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600g、使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自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的全部密度下,能够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特别是,能够充分降低易于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的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但是,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6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由于上述吸音构件59的特性,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600g、使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自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从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自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向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高效地扩散,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比4kHz高的频率范围的声音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被吸音,并且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易于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的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被吸音。并且,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6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由于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过大,声音不能自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向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高效地扩散,从而不能利用吸音构件59对自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进行消音。另外,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6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9倍的情况下,与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至0.8倍的情况相比,由于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变大,自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难以在吸音构件59的内部扩散,从而难以利用吸音构件59高效地进行消音。
并且,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800g、使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自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的全部密度下,能够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特别是,能够充分降低易于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的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但是,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8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不能充分降低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这是因为,由于上述吸音构件59的特性,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800g、使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自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变化至0.9倍的情况下,从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自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向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高效地扩散,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比4kHz高的频率范围的声音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被吸音,并且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中的易于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的1kHz至4kHz的高频区域的声音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被吸音。并且,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8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1.0倍和1.1倍的情况下,由于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过大,声音不能自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向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高效地扩散,从而不能利用吸音构件59对自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进行消音。另外,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为800g、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7倍至0.9倍的情况下,与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为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的0.1倍至0.6倍的情况相比,由于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变大,自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声音的噪音难以在吸音构件59的内部扩散,从而难以利用吸音构件59高效地进行消音。
如上所述,为了充分防止因在抽吸风路中产生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优选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和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满足条件(5)和条件(6)。并且,为了更充分地防止因在抽吸风路中产生的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优选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D3和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D4满足条件(7)和条件(8)。
条件(7)400≤D3≤800
条件(8)0.2×D3≤D4≤0.6×D3
对于以上那样构成的电动吸尘器,以下说明其动作、作用。
在吸尘器主体1上连接了软管4a、延长管5及抽吸件3的状态下,使用者使电动吸尘器100的运转开始,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抽吸风,从而产生抽吸力。在该状态下,使用者使抽吸件3在被清扫面上移动,则被清扫面上的尘埃与空气一起自抽吸件3被抽吸。自抽吸件3被抽吸的包含尘埃的空气经由由抽吸件3、延长管5及软管4a形成的抽吸风路(未图示)而自吸入口1a流入吸尘器主体1内。流入吸尘器主体1内的包含尘埃的空气流入集尘装置2的内部。
此时,在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的抽吸风自抽吸件3至吸尘器主体1的抽吸风路(未图示)中,由于顶端管7a的内壁和抽吸风的摩擦以及顶端管7a与软管主体51的连接部(未图示)和抽吸风的摩擦,有时产生包含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噪音,有时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音构件59形成为吸音构件59的密度随着自靠开口部56一侧向靠盖体58一侧去而逐渐变大,使得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比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大。因此,自设于开口部56的多个开口部56进入吸音构件59内的噪音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较低的部分内扩散,并且声压被衰减。在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较低的部分内被消音后的噪音随着在吸音构件59内自开口部56侧向盖体58侧前进而声压被吸音构件59衰减。并且,到达盖体58侧的噪音在吸音构件59的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较大的部分内扩散,并且声压被衰减,从而被消音。由此,能够使在顶端管7a的构成抽吸风路(未图示)的一部分的吸气流路54内产生的噪音在吸音构件59内高效地扩散,并且能够利用吸音构件59高效地进行消音。因此,能够使电动吸尘器100的静音性能提高,能够充分防止因在抽吸风路(未图示)中产生的噪音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并且,在上述的结构中,特别是,对于在构成抽吸风路(未图示)的一部分的顶端管7a的筒体57内产生的噪音中所包含的1kHz以上的高频区域的消音效果显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比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大的方式将多个吸音材料(未图示)重叠在一起而形成吸音构件59的结构,吸音构件59只要形成为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比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大即可。例如,也能以靠盖体58一侧的密度比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大的方式由具有透气性的一个吸音材料(未图示)形成吸音构件59。并且,在由密度不同的多个吸音材料(未图示)构成吸音构件59的情况下,可以仅将多个吸音材料(未图示)彼此重叠在一起,也可以将多个吸音材料(未图示)彼此借助粘接材料、热熔接等形成为一体。并且,在由密度不同的至少三个吸音材料(未图示)形成吸音构件59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随着自靠开口部56一侧向靠盖体58一侧去而密度逐渐变大。也可以形成为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和靠盖体58一侧之间的密度比吸音构件59的靠开口部56一侧的密度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筒体57的下部配置吸音构件59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将开口部56和盖体58设于筒体57的上部、并且将吸音构件59配置在盖体58和开口部56之间、在筒体57的上部配置吸音构件59的结构。
一般来说,在使用者使用电动吸尘器100的状态下,在软管4a的顶端管7a内流动的抽吸风沿筒体57的内部的上表面流动。因此,在筒体57的上部配置有吸音构件59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吸音构件59高效地对在筒体57的内部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能够利用吸音构件59对在软管4a的顶端管7a内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因此,能够使电动吸尘器100的静音性能提高,能够充分防止因在抽吸风路(未图示)中产生的噪音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觉。
但是,一般来说,在由电动鼓风机9产生的抽吸风中含有空气中的湿气等水分,并且,在被清扫面上的尘埃中含有空气中的湿气等水分。抽吸风和尘埃中含有的水分被吸音构件59吸收的话,在形成于筒体57的内部的吸气流路54中产生的噪音向吸音构件59内的扩散被吸音构件59吸收的水分妨碍,有时不能利用吸音构件59高效地对因在吸气流路54中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并且,水分被吸音构件59吸收的话,尘埃因被吸收的水分而变得易于附着于吸音构件59,在吸气流路54中产生的噪音向吸音构件59内的扩散也被附着于吸音构件59的尘埃妨碍,有时不能利用吸音构件59高效地对因在吸气流路54中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而且,由于在软管4a的顶端管7a内流动的包含尘埃的抽吸风沿筒体57的内部的上表面流动,因此在筒体57的上部配置有吸音构件59的情况下,与在筒体57的下部配置有吸音构件59的情况相比,包含在抽吸风和尘埃中的水分易于被吸音构件59吸收,有时不能长时间维持吸音构件59的消音性能。
因此,虽然吸音构件59可以配置在筒体57的上部,但从长期间维持吸音构件59的消音性能这一观点出发,优选配置在筒体57的下部。通过将吸音构件59配置在筒体57的下部,能够充分防止被包含在尘埃和抽吸风中的水分被吸音构件59吸收。因此,能够长期间维持吸音构件59的消音性能,并且能够利用吸音构件59高效地对因在形成于筒体57的内部的吸气流路54中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从而能够使电动吸尘器100的静音性能提高。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其内置有用于产生抽吸风的电动鼓风机,该抽吸风用于抽吸被清扫面的尘埃;吸音部,其配置在由电动鼓风机产生的抽吸风至吸尘器主体的抽吸风路中。吸音部由在内部具有构成抽吸风路的一部分的吸气流路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部的筒体、安装于筒体且用于覆盖开口部的盖体、配置在开口部和盖体之间的吸音构件构成。吸音构件形成为靠盖体一侧的密度比靠开口部一侧的密度大。
由此,由于吸音构件形成为靠盖体一侧的密度比靠开口部一侧的密度大,因此能够使因在形成于筒体的内部的吸气流路中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自开口部向吸音构件的内部高效地扩散。因此,能够利用吸音构件高效地对因在筒体的内部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并且能够使电动吸尘器的静音性能提高。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中,采用吸音构件是由多个吸音材料形成的结构。
由此,能够以吸音构件的靠盖体侧的密度比靠开口部一侧的密度大的方式容易地形成吸音构件,并且能够与筒体的形状、开口部的形状等吻合地形成吸音构件,从而能够使因在形成于筒体的内部的吸气流路中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自开口部向吸音构件的内部高效地扩散,能够利用吸音构件高效地对因在筒体的内部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并且能够使电动吸尘器的静音性能提高。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中,采用在多个吸音材料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结构。
由此,因在形成于筒体的内部的吸气流路中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在吸音材料的内部扩散后,扩散至形成于多个吸音材料之间的间隙、即空气层内,之后再次扩散至吸音材料内,因此能够利用吸音材料高效地对因在形成于筒体的内部的吸气流路内流通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并且能够利用形成于多个吸音材料之间的间隙使噪音衰减。因此,能够利用吸音构件高效地对因在形成于筒体的内部的吸气流路中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并且能够使电动吸尘器的静音性能提高。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中,采用吸音构件配置在筒体的下部的结构。
由此,能够维持吸音构件的消音性能,并且能够借助吸音构件高效地对因在形成于筒体的内部的吸气流路中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并且能够使电动吸尘器的静音性能提高。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中,包括用于抽吸被清扫面的尘埃的抽吸件和装卸自如地连接于抽吸件的延长管。吸音部为延长管,在盖体的与开口部相对的位置,设有自盖体的内表面向上述筒体侧延伸的肋部。吸音构件配置在由盖体、肋部及开口部形成的空间的内部。
由此,通过在由盖体、肋部及开口部形成的空间的内部配置吸音构件,在清扫动作中吸音构件不会自与开口部相对的位置脱落,能够在开口部和盖体之间可靠地保持吸音构件。因此,能够使因在形成于筒体的内部的吸气流路中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自开口部向吸音构件的内部可靠地高效扩散。其结果,能够利用吸音构件高效地对因在筒体的内部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并且能够使电动吸尘器的静音性能提高。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中,包括一端与吸尘器主体连接、另一端具有顶端管的软管。吸音部为顶端管,在筒体的开口部设有自筒体向盖体侧延伸的第1肋部。在盖体的与开口部相对的位置设有自盖体的内表面向筒体侧延伸的第2肋部。吸音构件配置在由第1肋部和第2肋部形成的空间的内部。
由此,通过将吸音构件配置在由第1肋部和第2肋部形成的空间内,在清扫动作中吸音构件不会自与开口部相对的位置脱落,能够在开口部和盖体之间可靠地保持吸音构件。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因在形成于筒体的内部的吸气流路中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自开口部向吸音构件的内部高效地扩散。其结果,能够利用吸音构件高效地对因在筒体的内部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并且能够使电动吸尘器的静音性能提高。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能够对因在软管的顶端管、延长管的内部流动的抽吸风而产生的噪音高效地进行消音,从而能够使电动吸尘器的静音性能提高,因此能够特别适合应用于家庭用电动吸尘器和工业用电动吸尘器的领域、用途。
Claims (6)
1.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其内置有用于产生抽吸风的电动鼓风机,该抽吸风用于抽吸被清扫面的尘埃;吸音部,其配置在由上述电动鼓风机产生的抽吸风到达上述吸尘器主体的抽吸风路中,
上述吸音部包括:在内部具有构成上述抽吸风路的一部分的吸气流路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部的筒体;安装于上述筒体且覆盖上述开口部的盖体;以及配置在上述开口部和上述盖体之间的吸音构件,上述吸音构件以靠上述盖体一侧的密度比靠上述开口部一侧的密度大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音构件由多个吸音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吸音材料之间形成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音构件配置在上述筒体的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吸尘器包括用于抽吸被清扫面的尘埃的抽吸件和装卸自如地连接于上述抽吸件的延长管,上述吸音部是上述延长管,在上述盖体的与上述开口部相对的位置设有自上述盖体的内表面向上述筒体侧延伸的肋部,上述吸音构件配置在由上述盖体、上述肋部及上述开口部形成的空间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吸尘器包括软管,该软管的一端与上述吸尘器主体相连接,在该软管的另一端具有顶端管,上述吸音部是上述顶端管,在上述筒体的上述开口部设有自上述筒体向上述盖体侧延伸的第1肋部,在上述盖体的与上述开口部相对的位置设有自上述盖体的内表面向上述筒体侧延伸的第2肋部,上述吸音构件配置在由上述第1肋部和上述第2肋部形成的空间的内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72015 | 2011-08-05 | ||
JP2011172015A JP2013034592A (ja) | 2011-08-05 | 2011-08-05 | 電気掃除機 |
JP2011-172016 | 2011-08-05 | ||
JP2011172016A JP2013034593A (ja) | 2011-08-05 | 2011-08-05 | 電気掃除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08101A true CN102908101A (zh) | 2013-02-06 |
Family
ID=47606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761794A Pending CN102908101A (zh) | 2011-08-05 | 2012-08-03 | 电动吸尘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908101A (zh) |
TW (1) | TW201306786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45697A (zh) * | 2013-10-28 | 2015-04-29 | 江苏美的春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吸尘器的连接管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021830B1 (ko) * | 2018-01-09 | 2019-09-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청소기 |
KR102457135B1 (ko) * | 2018-01-09 | 2022-10-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청소기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7850A (zh) * | 2000-02-08 | 2001-08-15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吸尘器 |
US20050217933A1 (en) * | 2003-12-31 | 2005-10-06 | Shim Sung Young | Sound absorbing material for a vehicle |
CN2933262Y (zh) * | 2006-07-05 | 2007-08-15 | 苏州金莱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 吸尘器的降噪消音装置及含有该装置的吸尘器 |
CN201365879Y (zh) * | 2009-03-10 | 2009-12-23 | 江苏美的春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具备消音装置的真空吸尘器 |
CN201727457U (zh) * | 2010-05-06 | 2011-02-02 | 江苏美的春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吸尘器 |
-
2012
- 2012-07-13 TW TW101125300A patent/TW201306786A/zh unknown
- 2012-08-03 CN CN2012102761794A patent/CN10290810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7850A (zh) * | 2000-02-08 | 2001-08-15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吸尘器 |
US20050217933A1 (en) * | 2003-12-31 | 2005-10-06 | Shim Sung Young | Sound absorbing material for a vehicle |
CN2933262Y (zh) * | 2006-07-05 | 2007-08-15 | 苏州金莱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 吸尘器的降噪消音装置及含有该装置的吸尘器 |
CN201365879Y (zh) * | 2009-03-10 | 2009-12-23 | 江苏美的春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具备消音装置的真空吸尘器 |
CN201727457U (zh) * | 2010-05-06 | 2011-02-02 | 江苏美的春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吸尘器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45697A (zh) * | 2013-10-28 | 2015-04-29 | 江苏美的春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吸尘器的连接管组件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06786A (zh) | 2013-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475449B2 (en) | Vacuum cleaner | |
JP4028872B2 (ja) | モータ組立体の排気装置及びこれを含む掃除機 | |
KR102492164B1 (ko) | 진공 청소기 | |
CN102908101A (zh) | 电动吸尘器 | |
KR100809738B1 (ko) | 진공청소기 | |
CN101427894B (zh) | 吸尘器电机的减震降低噪音连接结构 | |
JP2002102122A (ja) | 真空掃除機 | |
JP2001355572A (ja) | 空気吸入器用カプセル及び該カプセルを有する構成群 | |
CN102266206B (zh) | 电动吸尘器 | |
EP3522762A1 (en) | Low noise stick vaccum cleaner | |
KR20090030653A (ko) | 진공청소기의 전원코드 냉각장치 | |
TWI637717B (zh) | Dust collecting device | |
KR20090051345A (ko) | 진공 청소기 | |
JP2000354562A (ja) | 電気掃除機 | |
KR101480304B1 (ko) |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진공청소기 | |
KR20090035551A (ko) | 진공 청소기 | |
TW201507687A (zh) | 吸塵器 | |
CN209763243U (zh) | 暖风机取暖器 | |
JP4419586B2 (ja) | 電動送風機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内蔵した電気掃除機 | |
JP3298583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CN105090077B (zh) | 家用气泵 | |
JP5819687B2 (ja) |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口体 | |
JP2002045314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03135338A (ja) | 電気掃除機 | |
CN102266205A (zh) | 电动吸尘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