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3201A - 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以及立体影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以及立体影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93201A CN102893201A CN2011800165649A CN201180016564A CN102893201A CN 102893201 A CN102893201 A CN 102893201A CN 2011800165649 A CN2011800165649 A CN 2011800165649A CN 201180016564 A CN201180016564 A CN 201180016564A CN 102893201 A CN102893201 A CN 1028932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arisation
- zone
- polarizing axis
- modulation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5/0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 G03B35/18—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viewing
- G03B35/26—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viewing using polarised or coloured light separating different viewpoint imag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2—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stereoscopic type using polarisation techniqu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24—Colour aspec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32—Displays for viewing with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or head-mounted displays [HMD]
- H04N13/337—Displays for viewing with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or head-mounted displays [HMD] using polarisation multiplex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具备偏光轴控制板(180),其具有第一偏光区域(181)、第二偏光区域(182)、设置在作为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的边界部并且与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对应的位置,遮挡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当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分别入射到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时,将入射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作为偏光轴互相垂直的直线偏光或偏光轴的旋转方向互相为反方向的圆偏光而射出。影像生成部(160)具有设置在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包含多条线宽比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的线宽狭窄的直线而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以及立体影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使观察者视觉辨认立体影像的装置,已知如下立体影像显示装置,其包含分别在不同区域显示右眼用的影像和左眼用的影像的影像生成部、以及作为入射到两个不同区域的偏光的偏光轴互相垂直的直线偏光、或偏光轴的旋转方向互为反方向的圆偏光而射出的偏光轴控制板(参照专利文献1~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323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643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9043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30490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1859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5中记载的技术中有时发生莫尔条纹。在此,所谓莫尔条纹也称为干扰条纹,是多个规则的重复花纹重叠时,由于它们的周期性的偏移而在视觉上发生的纹路。
例如,专利文献4以及专利文献5中记载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设置了:影像生成部,其设置有生成右眼用的影像的区域和生成左眼用的影像的区域、具有红色的彩色滤光片的像素、具有绿色的彩色滤光片的像素、具有蓝色的彩色滤光片的像素,而且在各色的滤光片区域间,具有防止邻接的红、绿、蓝的像素的混色,遮断来自背光灯的光,为了提高对比度而设置了作为格子状的黑色图案的黑点矩阵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以及偏光轴控制板,其具有使右眼用的影像透过的第一偏光区域和使左眼用的影像相对于偏光轴成直角地透过的第二偏光区域和为了减少串扰的发生而设置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由于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和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的间距近似,因此容易产生莫尔条纹。一般当两个规则的重复条纹的图案平行时,若将第一图案的间隔(周期)设为p,将第二图案的间隔(周期)设为p+δp时(其中,0<δp<p),产生的莫尔条纹的间隔(周期)d表达为d=p2/δp。
在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和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之间设置了用于保持偏光轴控制部的玻璃基板,它们通过该玻璃基板保持一定的距离被分隔配置。因此,观察者看来处于正面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和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重叠,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和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无法分离看见。因此,不产生莫尔条纹。但是,当观察者观察从正面离开的部分时,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和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分离可见,即由于在观看的眼的间距中发生偏移,因此观察到莫尔条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的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以及立体影像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的第一特征在于,具备:影像生成部,其具:基于第一影像信号对作为预定角度的偏光轴的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一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基于第二影像信号对所述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二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偏光板,其使从所述影像生成部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中的、作为具有与所述第一偏光轴不同的角度的第二偏光轴的直线偏光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透过并射出;以及偏光轴控制板,其具有: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一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第三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三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一偏光区域;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二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二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与所述第三偏光轴不同的第四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四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二偏光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偏光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遮光部,所述影像生成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包含线宽度比所述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的线宽度狭窄的多条直线而形成。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的第二特征在于,具备:影像生成部,其具有:基于第一影像信号对作为预定角度的偏光轴的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一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基于第二影像信号对所述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二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偏光板,其使从所述影像生成部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中的、作为具有与所述第一偏光轴不同的角度的第二偏光轴的直线偏光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透过并射出;以及偏光轴控制板,其具有: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一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第三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三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一偏光区域;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二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二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与所述第三偏光轴不同的第四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四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二偏光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偏光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遮光部,所述影像生成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中分别具备的像素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像素间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包含线宽比邻接的所述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以及邻接的所述像素间遮光部的任何的间隔都狭窄的1条以上的直线以及沿着所述直线设置在边界侧的直径比邻接的所述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以及邻接的所述像素间遮光部的任何的间隔短的多个圆而形成。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的第三特征在于,具备:影像生成部,其具有基于第一影像信号对作为预定角度的偏光轴的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一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基于第二影像信号对所述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二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偏光板,其使从所述影像生成部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中的、作为具有与所述第一偏光轴不同的角度的第二偏光轴的直线偏光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透过并射出;以及偏光轴控制板,其具有: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一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第三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三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一偏光区域;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二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二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与所述第三偏光轴不同的第四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四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二偏光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偏光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遮光部,所述影像生成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中分别具备的像素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像素间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包含直径比邻接的所述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以及邻接的所述像素间遮光部的任何的间隔都短的多个圆而形成。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的第四特征在于,具备:影像生成部,其具有基于第一影像信号对作为预定角度的偏光轴的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一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基于第二影像信号对所述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二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偏光板,其使从所述影像生成部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中的、作为具有与所述第一偏光轴不同的角度的第二偏光轴的直线偏光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透过并射出;以及偏光轴控制板,其具有: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一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第三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三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一偏光区域;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二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二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与所述第三偏光轴不同的第四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四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二偏光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偏光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包含沿着所述第一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偏光区域的边界部排列的多个矩形,仅以在邻接的所述边界部设置的该遮光部中排列的矩形的水平方向的间距的1//3~1/2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排列。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的第一特征在于,具备:光源;透过所述光源射出的光中的作为所述第一偏光轴的第一直线偏光的直线偏光生成部;以及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将通过从所述偏光轴控制板中的所述第一偏光区域射出的所述第三调制偏光生成的影像作为右眼用影像,将通过从所述第二偏光区域射出的所述第四调制偏光生成的影像作为左眼用影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以及立体影像显示装置,能够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的偏光轴控制板的别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概要图。
图4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具备的影像生成部的局部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未形成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以及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的情况下的影像生成部和偏光轴控制板的截面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具备的影像生成部和偏光轴控制板的截面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7是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在调查莫尔条纹的变化的实验中使用的影像生成部的放大图。
图8(a)~8(e)是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表示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的线状图案的比较例以及实验例的图。
图9(a)~9(e)是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表示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的线状图案的比较例以及实验例的图。
图10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关于图8以及图9所示的比较例以及实验例,表示莫尔条纹评价以及透光率评价的结果的图。
图11(a)~(e)是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表示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的线状图案的实验例的图。
图12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关于图8(A)所示的比较例以及图11所示的实验例,表示莫尔条纹评价以及透光率评价的结果的图。
图13(a)~13(e)是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表示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的线状图案的实验例的图。
图14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关于图8(a)所示的比较例以及图13所示的实验例,表示莫尔条纹评价以及透光率评价的结果的图。
图15(a)~(e)是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表示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的线状图案的实验例的图。
图16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关于图8(a)所示的比较例以及图16所示的实验例,表示莫尔条纹评价以及透光率评价的结果的图。
图17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关于图8(a)所示的比较例、图8(b)所示的实验例1-1以及图13(a)所示的实验例5-2,表示每个视场角的串扰率的结果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的偏光轴控制板的别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的偏光轴控制板的别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0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具备的别的方式的影像生成部的局部的平面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23(A)是图8(b)的点的放大图,表示了设计状态。图23(B)是在图23(A)的条件下实际形成点时的点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
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按照图1所示的顺序具备光源120、影像显示部130、偏光轴控制板(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180,它们被收容在未图示的机箱中。另外,影像显示部130包含偏光板(直线偏光生成部)150、影像生成部160以及偏光板170。在此,假定观测者从图1所示的箭头X1的方向(从图1中的偏光轴控制板180的右侧)观察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显示的立体影像。
光源120从观察者看来被配置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最内侧,在正在使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状态(以下简称为“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使用状态”)下,通过为了高效率地利用白色的非偏光或来自光源的光而设置的反射型偏光板,使得与偏光板150的方向一致的光透过,使得除此以外的成分反射并返回,在背光灯单元内反射并再次射出光,将通过反射型偏光板偏光后的光向偏光板150的一面射出。此外,在实施例1中,在光源120中使用了面光源,但是例如也可以代替面光源而将点光源和聚光透镜组合。该聚光透镜的一例是菲涅耳透镜板。
偏光板150被配置在影像生成部160的光源120侧。偏光板150具有透过轴以及与该透过轴垂直的吸收轴,当从光源120射出的非偏光入射时,使该非偏光中与透过轴平行的偏光轴的光透过,遮挡与吸收轴平行的偏光轴的光。在此,所谓偏光轴,是光中的电场的振动方向,偏光板150中的透过轴如图1中箭头Y1所示,具有与观察者观看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时的水平方向向右上方向以及左下方向成45度的倾斜。因此,从偏光板150射出的光成为具有与水平方向成45度的倾斜的直线偏光。
影像生成部160具备与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分别对应的像素。另外,影像生成部160具有由多个像素构成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由与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不同的多个像素构成的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影像生成部160基于从外部输入的影像信号,对液晶显示元件等的入射的光进行光调制。上述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如图1所示,是在水平方向上划分影像生成部160所得的区域,多个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在铅直方向上互相不同地配置。
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使用状态下,在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中,根据从外部供给的右眼用影像信号以及左眼用影像信号,分别生成右眼用影像以及左眼用影像。当在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中生成了右眼用影像时,当透过了偏光板150的光的一部分入射到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时,基于右眼用影像信号被进行光调制,从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射出右眼用影像的影像光(以下简称为“右眼用影像光”)。另外,在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中生成了左眼用影像时,当透过了偏光板150的光的其它一部分入射到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时,基于左眼用影像信号被进行光调制,从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射出左眼用影像的影像光(以下简称为“左眼用影像光”)。在此,从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射出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从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射出的左眼用影像光,在基于影像光中的影像信号被进行了光调制的区域分别使偏光轴旋转。另外,在影像生成部160的各像素的边界部,为了降低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的混色而设置了被称为黑点矩阵(black matrix)的遮光部。而且,在黑点矩阵中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和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边界部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了带状的黑条纹、即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
偏光板170被配置在影像生成部160中的观察者侧。该偏光板170,当透过了上述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透过了上述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左眼用影像光入射时,使它们中偏光轴的成分中与透过轴平行的偏光成分透过,遮挡偏光轴与吸收轴平行的偏光成分。在此,偏光板170中的透过轴如图1中箭头Y2所示,从观察者观看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时的水平方向向左上方向以及右下方向具有45度的倾斜。因此,从偏光板170射出的光与从偏光板150射出的光垂直,并且成为从水平方向具有45度的倾斜的直线偏光。另外,通过使偏光板170中的透过轴的方向与从影像生成部160射出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的偏光轴的方向大致一致,可以提高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亮度。
偏光轴控制板180具有基板184和在基板184上形成的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该偏光轴控制板180中的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的位置以及大小,如图1所示,对应于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位置以及大小。因此,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使用状态下,透过了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的右眼用影像光入射到第一偏光区域181,透过了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左眼用影像光入射到第二偏光区域182。
第一偏光区域181使入射的右眼用影像光的偏光轴在相对于入射到第二偏光区域182的左眼用影像光的偏光轴垂直的方向上旋转90度。另一方面,第二偏光区域182不使入射的左眼用影像光的偏光轴旋转而直接透过。因此,透过第一偏光区域181的右眼用影像光的偏光轴和透过第二偏光区域182的左眼用影像光的偏光轴如图1中箭头Y3、Y4所示,其方向互相垂直。此外,图1中在偏光轴控制板180的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中所示的箭头Y3、Y4表示通过了各偏光区域的偏光的偏光轴的方向。
在偏光轴控制板180中,在基板184中为使入射的影像光的偏光轴的方向不变化,例如使用双折射率低的透明的玻璃或双折射率低的树脂等的板状部件,或者双折射率低的膜状部件。在第一偏光区域181中例如使用了由具有使入射的右眼用影像光的偏光轴的方向旋转90度的性质的双折射性的物质形成的半波长板。另外,在第二偏光区域182中,例如为使入射的左眼用影像光的偏光轴的方向不变化地直接透过,在基板184上什么也不设置地使光透过,或者使用双折射率低的玻璃或树脂等部件、或者与偏光板170具有同样的偏光状态的偏光板。结果,成为从偏光轴控制板180射出的右眼用影像光的偏光轴的方向与左眼用影像光的偏光轴的方向垂直的光。
另外,在与偏光轴控制板180的影像显示部130相对的面中的第一偏光区域181和第二偏光区域182的边界部分,将带状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设置在影像显示部130侧。通过设置这种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可以吸收遮挡应该入射到与偏光轴控制板180的第一偏光区域181邻接的第二偏光区域182的左眼用影像光中超过上述边界而入射到该第一偏光区域181的影像光。同样,可以吸收遮挡应该入射到与偏光轴控制板180的第二偏光区域182邻接的第一偏光区域181的右眼用影像光中超过上述边界而入射到该第二偏光区域182的影像光。因此,从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射出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中难以发生串扰。在后面详细说明该串扰。
此外,作为偏光轴控制板180的别的形态,可以是图2所示的具有基板184和在基板184上形成的第二偏光区域182的构造。
另外,上述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可以在比偏光轴控制板180靠近观察者侧(图1中的偏光轴控制板180的右侧)具有使透过了上述偏光轴控制板180的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在水平方向或铅直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扩散的扩散板。在这种扩散板中,例如使用配置了多个在水平方向或铅直方向上延伸的半圆锥状的凸透镜(圆柱形透镜)的双凸透镜片、或者平面状地配置了多个凸透镜的透镜阵列片。
图3是表示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使用状态的概要图。
通过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观察立体影像时,观察者500如图3所示,佩戴偏光眼镜200来观察从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投影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该偏光眼镜200中,在观察者500佩戴该偏光眼镜200时与观察者500的右眼512侧对应的位置配置右眼用影像透过部232,在与左眼514侧对应的位置配置左眼用影像透过部234。这些右眼用影像透过部232以及左眼用影像透过部234是透过轴方向互相不同的偏光透镜,被固定在偏光眼镜200的框架上。
右眼用影像透过部232,是透过轴具有与透过了第一偏光区域181的右眼用影像光相同的方向,吸收轴具有与上述透过轴垂直的方向的偏光板。左眼用影像透过部234,是透过轴具有与透过第二偏光区域182的左眼用影像光相同的方向,吸收轴具有与上述透过轴垂直的方向的偏光板。这些右眼用影像透过部232以及左眼用影像透过部234中,例如使用粘贴了将浸透了二色性染料的膜进行一轴延伸而得到的偏光膜的偏光透镜。
观察者500当通过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观察立体影像时,在透过了第一偏光区域181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透过了第二偏光区域182的左眼用影像光的射出范围内,通过佩戴偏光眼镜200来观察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用右眼512仅可以观察在右眼用影像光中包含的右眼用影像,用左眼514仅可以观察在左眼用影像光中包含的左眼用影像。因此,观察者500可以将这些右眼用影像以及左眼用影像识别为立体影像。
图4是放大表示影像生成部160的局部的平面图。
如图4所示,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分别在水平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小单元,这些单元一个一个成为通过从外部提供的影像信号进行光调制的最小单位、即像素360。各像素360中设置了红色、绿色、蓝色的彩色滤光片,显示3原色,分别成为红色显示像素361、绿色显示像素362以及蓝色显示像素363。
此外,在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中,例如在水平方向上依次重复配置红色显示像素361、绿色显示像素362以及蓝色显示像素363。
另外,设置了用于防止通过彩色滤光片划分的邻接区域的混色的黑点矩阵,其中,在包含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和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边界部的各像素的边界部,作为黑点矩阵的一部分而形成了黑条纹、即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
在此,说明串扰。
图5是表示在未形成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以及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情况下的影像生成部160和偏光轴控制板180的截面的一例的截面图。
如图5所示,从观测者500看来将偏光轴控制板180配置在影像生成部160的跟前侧,使得第一偏光区域181位于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的前方,另外,第二偏光区域182位于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前方。
并且,从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射出右眼用影像光,射出的右眼用影像光入射到第一偏光区域181,偏光的振动方向旋转90°后到达观察者500。另一方面,从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射出左眼用影像光,射出的左眼用影像光透过第二偏光区域182后到达观察者500。
这样,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为了显示右眼用影像以及左眼用影像,需要将从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射出的右眼用影像光入射到第一偏光区域181,并且将从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射出的左眼用影像光入射到第二偏光区域182。
例如,在从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射出的左眼用影像光入射到第一偏光区域181时,偏光的振动方向旋转90°,成为被观察者500的右眼用影像透过部232捕获的影像。该影像当然与本来的右眼用影像不同,因此,观察者500捕获的影像变得不清除,另外,有时发生立体感变得不明显等不良。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为使从影像生成部160射出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全部分别入射到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而高精度地配置影像生成部160和偏光轴控制板180是极其困难的。
为了得到清楚的影像,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密集(宽度细)较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密集地配置了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影像生成部160的前方,为了与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对应,准确地设置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是极其困难的。具体来说,一般的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分别是200μm左右的宽度的极细线状,以位置偏移不足5%的十几μm水平准确地配置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从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射出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从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射出的左眼用影像光都不完全是平行光,因此,例如有时从图5所示的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上端部附近射出的左眼用影像光的一部分入射到第一偏光区域181(图5所示的箭头10)。
而且,从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射出的左眼用影像光,一旦入射到第二偏光区域182后,有时也入射到第一偏光区域181(图5所示的箭头11)。该现象一般被称为串扰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箭头11所示的左眼用影像光的偏光的振动方向在0至90°的范围内旋转,但是,例如当旋转45°时,左眼用影像光分别有50%通过右眼用影像透过部232以及左眼用影像透过部234,由于这一点,也使观察者500捕获的影像变得不清除,发生立体感变得不明显等不良。
因此,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为在偏光轴控制板180上具备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结构。
图6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具备的影像生成部160和偏光轴控制板180的截面的一例的截面图。
如图6所示,影像生成部160配置了将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和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交替排列的影像生成部160,在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和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边界部形成了作为黑条纹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
另外,偏光轴控制板180,在第二偏光区域182和第一偏光区域181的边界部,为了降低串扰而形成了带状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
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和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使用印刷工作法或光蚀刻法等来形成,此时的涂料使用添加了黑色染料的紫外线硬化树脂或热硬化树脂。通常将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形成为黑色的带状。在此,作为印刷工作法,可以使用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网板印刷以及胶版印刷等。
由此,可以通过吸收来遮挡应该入射到与偏光轴控制板180的第一偏光区域181邻接的第二偏光区域182的左眼用影像光中、超过上述边界而入射到第一偏光区域181的影像光。
同样地,可以通过吸收来遮挡应该入射到与偏光轴控制板180的第二偏光区域182邻接的第一偏光区域181的右眼用影像光中、超过上述边界而入射到第二偏光区域182的影像光。因此,在从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射出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中难以发生串扰。
因此,当观察者500通过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观察立体影像时,在透过了第一偏光区域181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透光了第二偏光区域182的左眼用影像光的射出范围内,通过佩戴偏光眼镜200来观察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可以用右眼仅观察在右眼用影像光中包含的右眼用影像,可以用左眼仅观察在左眼用影像光中包含的左眼用影像。由此,观察者500可以将这些右眼用影像以及左眼用影像识别为立体影像。
但是,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和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间距近似,容易产生莫尔条纹。
因此,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具备的偏光轴控制板180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为使入射的光部分地透过,通过将一条黑条纹分割为多部分而形成各种线状图案来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在此,将黑条纹分割为多部分而形成的线状图案,是以预定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了在铅直方向上分割为多个的直线、点(矩形、圆、椭圆、多边形)的集合。
这样,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线状图案被分割为多部分,因此,根据该分割为多部分的形状,莫尔条纹的产生状态也不同。
<进行线状图案形状对莫尔条纹发生的影响的评价的基础实验>
因此,如下所示,进行了变更线状图案的形状来调查莫尔条纹的变化以及透光率的变化的实验。
图7是在作为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调查莫尔条纹的变化以及透光率的变化的实验中使用的影像生成部160的放大图。此外,在图7中表示了画面尺寸为24英寸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具备的影像生成部160的尺寸的一例。
如图7所示,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分别在水平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小单元,这些单元中的一个一个单元成为红色显示像素361、绿色显示像素362以及蓝色显示像素363。并且,在红色显示像素361、绿色显示像素362以及蓝色显示像素363的边界部,在铅直方向上形成了作为黑条纹的像素间遮光部165。
如图7所示,红色显示像素361、绿色显示像素362以及蓝色显示像素363的水平方向的宽度为0.06(mm),因此,水平方向上邻接的像素间遮光部165的间隔为0.06(mm)。另外,红色显示像素361、绿色显示像素362以及蓝色显示像素363的铅直方向的宽度为0.105(mm),因此,在铅直方向上邻接的像素间遮光部165的间隔为0.105(mm)。而且,红色显示像素361、绿色显示像素362以及蓝色显示像素363分别在斜向上也形成了作为黑条纹的像素间遮光部165,红色显示像素361、绿色显示像素362以及蓝色显示像素363的各自的斜向的宽度为0.06(mm),因此,斜向上邻接的像素间遮光部165的间隔为0.06(mm)。
另外,如图7所示,在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和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边界部形成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的线宽为0.04(mm)。
图8(a)~(e)是表示在作为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线状图案的比较例以及实验例的图。
图8(a)作为比较例,表示了由宽0.135(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构成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图8(b)作为实验例1-1,表示了在宽0.135(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直径0.05(mm)的圆在斜向以及水平方向上规则地排列来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圆的水平方向的间距为0.06(mm),垂直方向的间距为0.04(mm)。图8(c)作为实验例1-2,表示了宽0.130(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一边为0.10(mm)的矩形以0.032(mm)的间隔在水平方向上规则排列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图8(d)作为实验例1-3,表示了宽0.130(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宽0.049(mm)的两条直线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这两条直线的间隔为0.032(mm)。图8(e)作为实验例1-4,表示在宽0.130(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宽0.032(mm)的两条直线和其间宽0.034(mm)的一条直线合计3条直线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这3条直线中的邻接的两条直线的间隔都为0.016(mm)。
图9(a)~9(e)与图8(a)~8(e)同样,是表示在作为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线状图案的实验例的图。
图9(a)作为实验例2-1,表示在宽0.135(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宽0.035mm的椭圆形的倾斜的线在水平方向上以0.10(mm)的间距规则排列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各椭圆形的线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投影长为0.235(mm)。图9(b)作为实验例2-2,表示在宽0.135(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长轴方向的长度为0.135(mm)的椭圆形状的线在水平方向上以0.14(mm)的间距规则排列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图9(c)作为实验例2-3,表示在宽0.135(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一边为0.035mm的矩形状的倾斜的线在水平方向上以0.13(mm)的间距规则排列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各椭圆形的线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为0.235(mm)。图9(d)作为实验例2-4,表示在宽0.135(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以直径0.095(mm)的一个大圆和直径0.035(mm)的两个小圆为一组,以这一组相邻的彼此在铅直方向上交替成为逆向的方式以0.10(mm)的间距规则排列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两个小圆的水平方向的间隔为0.06(mm)。图9(e)作为实验例2-5,表示宽0.130(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宽0.05(mm)的一条直线、和沿着该直线在该直线的铅直方向两侧以与该直线一部分重合的方式排列直径0.05(mm)的圆所得的1组图形,在水平方向上以0.06(mm)的间距规则排列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各图形中的两个圆的中心间距离为0.08(mm)。
图10是在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关于图8(a)~8(e)以及图9(a)~9(e)所示的比较例以及实验例,表示莫尔条纹评价以及透光率评价的结果的图。此外,莫尔条纹评价值设为0~5,在正面、斜向、纵向的各个观察位置观察时的评价值越低,越难观察到莫尔条纹,随着评价值增加,莫尔条纹变得清楚。此外,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一个边界部有1条直线的情况下,即,将比较例中的正面以及斜向的莫尔条纹的评价值设为5,针对各实验例评价正面、斜向、纵向的各个莫尔条纹,计算出该评价出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
另外,透光率是使用全光束透射率仪(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HR-100型)测定各个带有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透明板所得的值,基于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和透光率来进行综合判定。具体来说,透光率超过45(%),并且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为0以上3以下时,将综合判定设为“◎”,在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超过3并为5以下时,将综合判定设为“○”,当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超过5并为7以下时,将综合判定设为“△”,当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超过7并为10以下时,将综合判定设为“×”,在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超过10时,将综合判定设为“××”。
如图10所示,相对于比较例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10”,实验例1-1、1-4、2-1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分别成为小的值“4”、“3.5”、“5”,因此,可以说对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另外,相对于比较例中的光透光率“45”(%),实验例1-1、1-4、2-1中的透光率分别成为大的值“58”、“56”、“57”,因此,画面比比较例变得明亮。
而且,相对于比较例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10”,实验例2-5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成为大幅减少的值“3”,另外,透光率成为大的值“55”,因此,实验例2-5与比较例相比画面明亮,并且可以说对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更有效果。
这样,根据作为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通过变更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线状图案形状,发生光学的随机性,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以及像素间遮光部165的干涉降低,因此可以使透光率提高,并且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
《进行圆的直径以及直线的线宽对莫尔条纹发生的影响评价的实验》
接着,如下所示,进行变更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中包含的圆的直径以及直线的线宽来调查莫尔条纹的变化以及透光率的变化的实验。
图11(a)~11(e)是表示在作为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线状图案的实验例的图。
图11(a)作为实验例3-2,表示在宽0.160(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直径0.06(mm)的圆在斜向以及水平方向上规则排列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圆的水平方向的间距为0.08(mm),垂直方向的间距为0.05(mm)。图11(b)作为实验例3-3,表示宽0.190(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直径0.07(mm)的圆在斜向以及水平方向上规则排列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圆的水平方向的间距为0.09(mm),垂直方向的间距为0.06(mm)。图11(c)作为实验例4-3,表示在宽0.130(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宽0.03(mm)的3条直线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这3条直线中的两条直线的间隔都为0.02(mm)。图11(d)作为实验例4-4,表示在宽0.138(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宽0.018(mm)的5条直线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这5条直线中的邻接的两条直线的间隔全是0.012(mm)。图11(e)作为实验例4-5,表示在宽0.133(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宽0.013(mm)的7条直线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这7条直线中的邻接的两条直线之间的间隔全部为0.007(mm)。
图12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关于图8(a)所示的比较例以及图11所示的实验例进行莫尔条纹评价以及透光率评价的结果的图。此外,莫尔条纹评价值以及透光率与图10所示的莫尔条纹评价值以及透光率相同。
如图12所示,相对于比较例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10”,在实验例1-1、3-2、3-3中,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分别成为小的值“4”、“7”、“8”,因此,可以说对于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效果。另外,相对于比较例中的透光率“45”(%),在实验例1-1、3-2、3-3中,透光率分别成为大的值“58”、“57”、“49”,因此,画面比比较例明亮。这样,圆的直径越小,综合判定的值越高,特别是在比邻接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以及邻接的像素间遮光部165的任何的间隔短的直径、即不足0.06(mm)的直径的圆的排列的实验例1-1中,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充分减小并且透光率充分升高,直到能经受实用的程度,因此更理想。
此外,相对于实验例1-1、3-2、3-3中的斜的莫尔条纹评价值为“2”、“3”、“4”,实验例2-5中的斜的莫尔条纹评价值成为大幅度减少的值“1”。这是由于,通过线宽为0.05(mm)的一条直线,斜方向的圆的连续性受到阻碍,进一步产生光学的随机性,由此,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以及像素间遮光部165的干涉降低。
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包含作为比邻接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以及邻接的像素间遮光部165的任何的间隔都短的直径的多个圆而形成,因此,可以使透光率提高,并且能够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
另外,如图12所示,相对于比较例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10”,实验例1-3、1-4、4-3、4-4、4-5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分别成为小的值“8”、“3.5”、“4”、“3”、“2”,因此,可以说对减少莫尔条纹发生具有一定的效果。另外,相对于比较例中的透光率“45”(%),实施例1-3、1-4、4-3、4-4、4-5中的透光率分别成为大的值“57”、“56”、“57”、“52”、“47”,因此,画面比比较例更明亮。这样,直线的线宽越窄,综合判定的值越高,特别是在线宽不足比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的线宽狭窄的0.04(mm)的实验例1-4、4-3、4-4、4-5中,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充分减小,并且透光率充分升高,直到能经受实用的程度,因此更为理想。
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包含线宽比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的线宽狭窄的多条直线而形成,因此,可以提高透光率,并且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
《进行线状图案形状对莫尔条纹发生的影响的评价的追加实验》
接着,如下所述,进行将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变更为各种形状来调查莫尔条纹的变化以及透光率的变化的实验。
图13(a)~(c)是表示在作为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线状图案的实验例的图。
图13(a)作为实验例5-2,表示在宽0.135(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宽0.05(mm)的一条直线和沿着该直线在铅直方向两侧规则排列直径0.035(mm)的圆的一组图形在水平方向上以0.05(mm)的间距规则排列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图13(b)作为实验例5-4,表示在宽0.130(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在水平方向上以0.06(mm)的间距无规则地配置一边为0.03(mm)的矩形孔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图13(c)作为实验例5-6,表示在宽0.140(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随机地配置0.035(mm)四方的矩形孔来构成了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这里的随机配置,是指每单位面积中随机地将25%的矩形孔留白。
图14表示在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关于图8(a)所示的比较例以及图13所示的实验例进行莫尔条纹评价以及透光率评价的结果。此外,莫尔条纹评价值以及透光率与图10所示的莫尔条纹评价值以及透光率相同。
如图14所示,相对于比较例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10”,实验例5-4、5-6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分别成为等同或更大的值“10”、“12”。可以说对波纹发生的减少没有效果。这是由于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边界部的形状成为直线。
另一方面,在实验例5-2中,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成为大幅度减小的值“2.5”,可以比实验例2-5进一步减少莫尔条纹发生。另外,由于圆的直径小,因此透光率成为大的值“63”,画面比实验例2-5更明亮。
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包含线宽比邻接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以及邻接的像素间遮光部165的任何的间隔都狭窄的一条以上的直线以及沿着该直线在边界部设置的直径比邻接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以及邻接的像素间遮光部165的任何的间隔都短的多个圆来形成,因此,产生光学的随机性,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以及像素间遮光部165的干涉降低,因此,可以提高透光率并且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
《进行矩形的位置对莫尔条纹发生的影响评价的实验》
接着,如下所示,进行变更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中包含的矩形的位置来调查莫尔条纹的变化以及透光率的变化的实验。
图15(a)~15(e)表示在作为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线状图案的实验例。
图15(a)作为实验例6-1,表示在宽0.135(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将水平方向的一边长度为0.1(mm)、铅直方向的一边长度为0.135(mm)的矩形在铅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分别规则地配置成一列而构成了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邻接的矩形的间隔为0.05(mm)。图15(b)作为实验例6-2,表示在宽0.135(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将水平方向的边的长度为0.1(mm)、铅直方向的边的长度为0.135(mm)的矩形相对于在铅直方向上邻接的矩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0.015(mm)来规则配置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邻接的矩形的间隔为0.05(mm)。图15(c)作为实验例6-3,表示在宽0.135(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水平方向的边的长度为0.1(mm)、铅直方向的边的长度为0.135(mm)的矩形相对于铅直方向上邻接的矩形在水平方向移动0.03(mm)来规则配置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邻接的矩形的间距为0.05(mm)。图15(d)作为实验例6-4,表示在宽0.135(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水平方向的边的长度为0.1(mm)、铅直方向的边的长度为0.135(mm)的矩形相对于在铅直方向上邻接的矩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0.05(mm)规则配置而构成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邻接的矩形的间隔为0.05(mm)。图15(e)作为实验例6-5,表示在宽0.135(mm)的线以0.27(mm)的间距在水平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线状图案中,水平方向的边的长度为0.1(mm)、铅直方向的边的长度为0.135(mm)的矩形相对于铅直方向上邻接的矩形在水平方向上移动0.075(mm)来规则配置而构成了各线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在此,邻接的矩形的间隔为0.05(mm)。
图16表示在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关于图8(a)所示的比较例以及图15所示的实验例进行莫尔条纹评价以及透光率评价的结果。此外,莫尔条纹评价值以及透光率与图10所示的莫尔条纹评价值以及透光率相同。
如图16所示,相对于比较例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10”,实验例6-1、6-2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分别成为相同的值“10”、“10”,因此,可以说对于减少莫尔条纹发生没有效果。
另一方面,相对于比较例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10”,实验例6-3、6-4、6-5中的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分别成为小的值“8”、“4”、“4”,因此,可以说对波纹发生的减少有一定的效果。另外,相对于比较例中的透光率“45”(%),在实验例6-3、6-4中,透光率分别成为大的值“60”,在实验例6-5中,透光率成为大的值“58”,因此画面比比较例明亮。
这样,向水平方向的移动量越大,综合判定的值越高,特别是在水平方向上偏移矩形的水平方向的间距的1/3~1/2来排列的实验例6-4、6-5中,莫尔条纹评价值的合计充分减小,并且透光率充分提高,直到可经受实用的程度,因此更理想。
此外,一般当透光率升高时,串扰率有可能升高。
因此,如下所述,进行了调查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线上图案和串扰率的变化的实验。
图17是在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关于图8(a)所示的比较例、图8(b)所示的实验例1-1、以及图13(a)所示的实验例5-2,表示了每个视场角的串扰率的结果的图。
如图17所示,相对于比较例中的透光率“45”(%),在透光率分别为“58”(%)、“63”(%)的实验例1-1以及实验例5-2中,串扰率表示等同的值,认为没有由于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形状变化引起的影像的恶化。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可以提高透光率并且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
另外,在实施例1中,作为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如图1所示,说明了将影像生成部160在水平方向上划分而得的区域,但是,也可以如图18所示是将影像生成部160在铅直方向上划分而得的区域。此时,需要变更影像生成部160的驱动电路,偏光轴控制板180中的第一偏关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的划分也需要设为垂直方向。
而且,通过变更影像生成部160的驱动电路,也可以如图19所示将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在水平方向以及铅直方向上划分来构成为格子状。在这种情况下,偏光轴控制板180也需要配合影像生成部160而形成格子状。
另外,在实施例1中举例说明了画面尺寸为24英寸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但是不限于该尺寸,图20那样的画面尺寸为37英寸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也同样可以提高透光率,并且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举例说明了具备当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分别入射到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时,将入射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作为偏光轴互相垂直的直线偏光而射出的偏光轴控制板180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但是不限于此。
在实施例2中,举例说明具备当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分别入射到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时,将入射的右眼用影像光以及左眼用影像光作为偏光轴的旋转方向互相为反方向的圆偏光而射出的偏光轴控制板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2。
图21是实施例2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21所示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1中,针对与图1所示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符号,以下省略说明。
如图21所示,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1代替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偏光轴控制板180而具备偏光轴控制板185。该偏光轴控制板185具有基板184和在基板184上形成的第一偏光区域186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7。偏光轴控制板185中的第一偏光区域186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7的位置以及大小与上述偏光轴控制板180中的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的位置以及大小相同,对应于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位置以及大小。因此,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1的使用状态下,透过了上述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的右眼用影像光入射到第一偏光区域186,透过了上述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左眼用影像光入射到第二偏光区域187。
第一偏光区域186将入射的右眼用影像光作为右旋的圆偏光来射出。另外,第二偏光区域187将入射的左眼用影像光作为左旋的圆偏光来射出。此外,图21的偏光轴控制板185的箭头Y5、Y6表示通过了该偏光轴控制板185的偏光的旋转方向。在第一偏光区域186中例如使用光学轴为水平方向的1/4波长板,在第二偏光区域187中例如使用光学轴为铅直方向的1/4波长板。偏光轴控制板185的第一偏光区域186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7与上述偏光轴控制板180的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同样,分别在水平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小单元。
当观察具备偏光轴控制板185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1时,观察者500佩戴在与右眼512侧对应的位置以及与左眼514侧对应的位置分别配置了1/4波长板和偏光透镜的偏光眼镜来观察。在该偏光眼镜中,在与观察者500的右眼512侧对应的位置配置的1/4波长板,光学轴为水平方向,在与观察者500的左眼514侧对应的位置配置的1/4波长板,光学轴为铅直方向。
另外,在与观察者500的右眼512侧对应的位置配置的偏光透镜、以及在与观察者500的左眼514侧对应的位置配置的偏光透镜,透过轴的方向从观察者500看来都向右倾斜45度,吸收轴的方向都为与透过轴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当观察者500佩戴上述偏光眼镜来观察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1时,在观察者500的右眼512侧,当偏光轴从观察者500看来向右旋转的圆偏光入射时,该圆偏光通过上述光学轴为水平方向的1/4波长板被变换为向右倾斜45度的直线偏光后,透过上述偏光透镜,用观察者500的右眼512观察。
另外,在观察者500的左眼514侧,当偏光轴从观察者500看来向左旋转的圆偏光入射时,该圆偏光通过上述光学轴为铅直方向的1/4波长板被变换为向右倾斜45度的直线偏光后,透过上述偏光透镜,用观察者500的左眼514观察。
这样,通过佩戴上述偏光眼镜来观察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1,用右眼512仅可以观察在右眼用影像光中包含的右眼用影像,用左眼514仅可以观察在左眼用影像光中包含的左眼用影像。因此,观察者500可以将上述右眼用影像以及左眼用影像识别为立体影像。
并且,根据实施例2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1,与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同样,具有第一偏光区域181、第二偏光区域182、在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的边界部设置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因此,透光率不同的区域随机地出现,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以及像素间遮光部165的莫尔条纹中黑色部和白色部的对比度降低,可以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将偏光轴控制板180的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的位置以及大小配置成与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位置以及大小一致,但是不限于此。
在实施例3中,举例说明了根据到观察者的位置的距离,对应于影像生成部160的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2以及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164的位置以及大小,配置偏光轴控制板18的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的位置以及大小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2。
图22是表示实施例3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2的结构的结构图。此外,在图22所示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2中,针对与图1所示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符号,以下省略说明。
如图22所示,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2代替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偏光轴控制板180而具备偏光轴控制板190。
偏光轴控制部190具备:基板184(未图示)和在基板184上形成的第一偏光区域191、第二偏光区域192(都未图示)、在第一偏光区域19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92的边界部设置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93。
在此,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93具有与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具备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相同的结构。
偏光轴控制板190,基于根据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的画面尺寸而设想的从观察者的位置P到影像生成部160的距离、和从观察者的位置P到偏光轴控制板190的距离,配置了偏光轴控制板190的第一偏光区域191、第二偏光区域192以及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93,使得从观察者看来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和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93重合。
这样,根据实施例3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2,在观察者在位置P观察时看起来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和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重合。但是,当观察者在从位置P靠近或者远离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2的位置观察时,看起来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与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偏离。
根据实施例3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2,在这样的观察者在位置P以外的位置观察时,由于与实施例1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100同样具有第一偏光区域181、第二偏光区域182、在第一偏光区域181以及第二偏光区域182的边界部设置的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因此,透光率不同的区域随机地出现,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163以及像素间遮光部165的莫尔条纹中,黑色部和白色部的对比度降低,可以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
此外,不限于上述印刷工作法,可以通过各种工作法、例如光蚀刻法等形成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193。
另外,在使用上述印刷工作法将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的线状图案分割为多个部分来形成时,在该分割为多部分的形状彼此接近的情况下或墨水的粘度低的情况下,邻接的形状有时彼此连接。例如有时互相邻接的直线和直线连接,或者互相邻接的点(矩形、圆、椭圆、多边形)和点(矩形、圆、椭圆、多边形)连接,或者互相邻接的直线和点(矩形、圆、椭圆、多边形)连接。
图23表示使用实验例1-1的分割图案时的墨水流动的一例。图23(A)是图8(b)的点的放大图,表示了设计状态。图23(B)是在图23(A)的条件下实际形成点时的点的放大图。
如图23(B)所示,在使用图23(A)所示的实验例1-1的线状图案进行印刷时,点连接,成为点列的中央部的空间填满的状态。
这样,当邻接的形状彼此连接时,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183由于墨水流动而连接的部分的膜厚度比点部分的膜厚度薄,未均匀印刷。因此,维持透过光的光学的随机性,具有同样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
符号的说明
100、101、102立体影像显示装置
120光源
130影像显示部
150偏光板
160影像生成部
162右眼用影像生成区域
163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
164左眼用影像生成区域
170偏光板
180、185、190偏光轴控制板
181、186、191第一偏光区域
182、187、192第二偏光区域
183、193偏光轴控制板区域遮光部
200偏光眼镜
Claims (5)
1.一种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
影像生成部,其具有:基于第一影像信号对作为预定角度的偏光轴的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一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基于第二影像信号对所述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二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
偏光板,其使从所述影像生成部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中的、作为具有与所述第一偏光轴不同的角度的第二偏光轴的直线偏光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透过并射出;以及
偏光轴控制板,其具有: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一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第三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三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一偏光区域;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二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二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与所述第三偏光轴不同的第四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四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二偏光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偏光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遮光部,
所述影像生成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
所述遮光部包含线宽度比所述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的线宽度狭窄的多条直线而形成。
2.一种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
影像生成部,其具有:基于第一影像信号对作为预定角度的偏光轴的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一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和基于第二影像信号对所述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二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
偏光板,其使从所述影像生成部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中的、作为具有与所述第一偏光轴不同的角度的第二偏光轴的直线偏光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透过并射出;以及
偏光轴控制板,其具有: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一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第三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三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一偏光区域;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二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二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与所述第三偏光轴不同的第四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四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二偏光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偏光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遮光部,
所述影像生成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中分别具备的像素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像素间遮光部,
所述遮光部包含线宽比邻接的所述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以及邻接的所述像素间遮光部的任何的间隔都狭窄的1条以上的直线;以及沿着所述直线设置在边界侧的、直径比邻接的所述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以及邻接的所述像素间遮光部的任何间隔都短的多个圆而形成。
3.一种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
影像生成部,其具有:基于第一影像信号对作为预定角度的偏光轴的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一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基于第二影像信号对所述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二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
偏光板,其使从所述影像生成部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中的、作为具有与所述第一偏光轴不同的角度的第二偏光轴的直线偏光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透过并射出;以及
偏光轴控制板,其具有: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一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第三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三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一偏光区域;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二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二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与所述第三偏光轴不同的第四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四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二偏光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偏光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遮光部,
所述影像生成部具有:
设置在所述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中分别具备的像素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像素间遮光部,
所述遮光部包含直径比邻接的所述影像生成区域遮光部以及邻接的所述像素间遮光部的任何的间隔都短的的多个圆而形成。
4.一种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
影像生成部,其具有:基于第一影像信号对作为预定角度的偏光轴的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一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以及基于第二影像信号对所述第一偏光轴的直线偏光进行光调制来生成第二调制偏光并射出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
偏光板,其使从所述影像生成部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中的、作为具有与所述第一偏光轴不同的角度的第二偏光轴的直线偏光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以及所述第二调制偏光透过并射出;以及
偏光轴控制板,其具有: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一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一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一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第三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三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一偏光区域;与所述影像生成部中的第二调制光生成区域的位置对应,当从所述偏光板射出的所述第二调制偏光入射时,为使所述第二调制偏光的偏光轴成为与所述第三偏光轴不同的第四偏光轴而进行偏光,并作为第四调制偏光而射出的第二偏光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偏光区域的边界部,遮挡入射的光的遮光部,
所述遮光部包含沿着所述第一偏光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偏光区域的边界部排列的多个矩形,仅以在邻接的所述边界部设置的该遮光部中排列的矩形的水平方向的间距的1//3~1/2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错开来排列。
5.一种立体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光源;
使所述光源射出的光中的作为所述第一偏光轴的第一直线偏光透过的直线偏光生成部;以及
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
将通过从所述偏光轴控制板中的所述第一偏光区域射出的所述第三调制偏光生成的影像作为右眼用影像,将通过从所述第二偏光区域射出的所述第四调制偏光生成的影像作为左眼用影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87545 | 2010-04-06 | ||
JP2010087545A JP5177163B2 (ja) | 2010-04-06 | 2010-04-06 | 立体映像表示用光学部材及び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
PCT/JP2011/058556 WO2011125986A1 (ja) | 2010-04-06 | 2011-04-04 | 立体映像表示用光学部材および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93201A true CN102893201A (zh) | 2013-01-23 |
CN102893201B CN102893201B (zh) | 2015-02-18 |
Family
ID=44762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1656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93201B (zh) | 2010-04-06 | 2011-04-04 | 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以及立体影像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34601B2 (zh) |
EP (1) | EP2557449B1 (zh) |
JP (1) | JP5177163B2 (zh) |
KR (1) | KR101404536B1 (zh) |
CN (1) | CN102893201B (zh) |
WO (1) | WO2011125986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53518A (zh) * | 2015-11-06 | 2016-02-24 | 广东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 减轻立体显示装置产生的摩尔纹的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54654A (zh) | 2011-11-14 | 2012-09-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3d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163652B (zh) | 2011-12-15 | 2015-12-16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偏振眼镜型立体图像显示器 |
GB2497619B (en) * | 2011-12-15 | 2016-04-06 | Lg Display Co Ltd | Polarization glasses type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
KR101370416B1 (ko) * | 2012-07-02 | 2014-03-06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KR101335526B1 (ko) * | 2012-09-12 | 2013-12-02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
CN103777398B (zh) * | 2012-10-23 | 2016-12-21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
KR101668834B1 (ko) * | 2014-10-02 | 2016-10-25 | 씨제이씨지브이 주식회사 | 다중 카메라 촬영용 리그 |
KR101821855B1 (ko) * | 2015-06-29 | 2018-01-24 | 순천향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페북소스타트의 공결정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CN110412771B (zh) * | 2019-07-28 | 2024-03-15 | 成都工业学院 | 基于微透镜阵列的集成成像双视3d显示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85983A (ja) * | 2000-12-13 | 2002-06-28 | Arisawa Mfg Co Ltd | 3d映像表示体形成用フィルム及び3d映像表示装置 |
CN1727940A (zh) * | 2004-07-26 | 2006-02-01 | 周龙交 | 立体显示装置 |
US20080239483A1 (en) * | 2007-03-30 | 2008-10-02 | Arisawa Mfg. Co., Ltd. | Stereoscopic displaying apparatus |
US20080297592A1 (en) * | 2007-05-31 | 2008-12-04 | Arisawa Mfg. Co., Ltd. | Stereoscopic display and phase different plate |
JP2008304909A (ja) * | 2007-06-08 | 2008-12-18 | Arisawa Mfg Co Ltd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
CN101363981A (zh) * | 2007-08-09 | 2009-02-11 | 株式会社有泽制作所 |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620319A (zh) * | 2009-08-06 | 2010-01-06 |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无莫尔纹立体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477905B (en) * | 1995-06-14 | 2002-03-01 | Hitachi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formed of high resistance black matrix with wide view angle |
JPH0990431A (ja) | 1995-09-19 | 1997-04-04 | Sony Corp | 反射型ゲストホスト液晶表示装置 |
JP3767962B2 (ja) | 1997-02-19 | 2006-04-1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
US6717728B2 (en) * | 1999-12-08 | 2004-04-06 | Neurok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sualization of stereo and multi aspect images |
US6801263B2 (en) * | 2000-04-10 | 2004-10-05 | Sony Corporatio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ystem |
JP3923434B2 (ja) | 2003-01-28 | 2007-05-30 | 株式会社ソフィア | 画像表示装置 |
US8044879B2 (en) * | 2005-07-11 | 2011-10-25 | Iz3D Llc | Two-panel liquid crystal system with circular polarization and polarizer glasses suitable for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 |
JP2007065067A (ja) * | 2005-08-29 | 2007-03-15 | Seijiro Tomita |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
US20080239485A1 (en) * | 2007-03-30 | 2008-10-02 | Arisawa Mfg.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ereoscopic display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hase shift plate, and the phase shift plate thereby |
US20080297897A1 (en) * | 2007-05-31 | 2008-12-04 | Arisawa Mfg. Co., Ltd. | Stereoscopic display and phase different plate |
KR101580184B1 (ko) * | 2009-03-17 | 2015-12-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입체 영상 필터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2010
- 2010-04-06 JP JP2010087545A patent/JP5177163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4-04 US US13/639,429 patent/US9134601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4-04 KR KR1020127025943A patent/KR10140453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4-04 WO PCT/JP2011/058556 patent/WO201112598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4-04 EP EP11765886.4A patent/EP2557449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4-04 CN CN201180016564.9A patent/CN10289320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85983A (ja) * | 2000-12-13 | 2002-06-28 | Arisawa Mfg Co Ltd | 3d映像表示体形成用フィルム及び3d映像表示装置 |
CN1727940A (zh) * | 2004-07-26 | 2006-02-01 | 周龙交 | 立体显示装置 |
US20080239483A1 (en) * | 2007-03-30 | 2008-10-02 | Arisawa Mfg. Co., Ltd. | Stereoscopic displaying apparatus |
US20080297592A1 (en) * | 2007-05-31 | 2008-12-04 | Arisawa Mfg. Co., Ltd. | Stereoscopic display and phase different plate |
JP2008304909A (ja) * | 2007-06-08 | 2008-12-18 | Arisawa Mfg Co Ltd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
CN101363981A (zh) * | 2007-08-09 | 2009-02-11 | 株式会社有泽制作所 |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620319A (zh) * | 2009-08-06 | 2010-01-06 |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无莫尔纹立体显示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53518A (zh) * | 2015-11-06 | 2016-02-24 | 广东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 减轻立体显示装置产生的摩尔纹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57449A1 (en) | 2013-02-13 |
US9134601B2 (en) | 2015-09-15 |
CN102893201B (zh) | 2015-02-18 |
EP2557449B1 (en) | 2015-09-30 |
JP2011221113A (ja) | 2011-11-04 |
KR101404536B1 (ko) | 2014-06-09 |
US20130027773A1 (en) | 2013-01-31 |
KR20120128152A (ko) | 2012-11-26 |
WO2011125986A1 (ja) | 2011-10-13 |
JP5177163B2 (ja) | 2013-04-03 |
EP2557449A4 (en) | 2013-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93201A (zh) | 立体影像显示用光学部件以及立体影像显示装置 | |
US6703989B1 (en) | Stereoscopic display | |
KR101086412B1 (ko) | 편광격자 스크린을 이용한 2차원/3차원 영상 호환용 입체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05842909B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
US11693255B2 (en) | 3D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thereof | |
TW413993B (en) | Image display device | |
KR101086411B1 (ko) | 2차원/3차원 영상 호환용 입체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05182637B (zh) | 具有防偷窥功能的显示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 |
CN103852896A (zh) | 双视场显示装置 | |
CN103200411A (zh) | 显示装置 | |
CN205334016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JPWO2014196125A1 (ja) |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液晶レンズ | |
JP2015084079A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
US20100097545A1 (en) | Lenticular display systems with offset color filter array | |
US9316844B2 (en) | 3D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6959551A (zh)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US20150160465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JP2004264762A (ja) |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 |
WO2012111496A1 (ja)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方法 | |
JP2007003941A (ja) | 立体表示装置 | |
US9606367B2 (en) |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 |
CN202049312U (zh) | 一种3d显示器 | |
CN103399427B (zh) | 一种视点数可控的立体显示装置 | |
CN106646906A (zh) | 一种降低3d串扰的裸眼显示面板、显示器及光学组件 | |
JPH08331604A (ja) | 立体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