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81761A -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81761A
CN102881761A CN2011101990999A CN201110199099A CN102881761A CN 102881761 A CN102881761 A CN 102881761A CN 2011101990999 A CN2011101990999 A CN 2011101990999A CN 201110199099 A CN201110199099 A CN 201110199099A CN 102881761 A CN102881761 A CN 1028817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apd
electrode
layer
in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9909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81761B (zh
Inventor
陆卫
李倩
曾巧玉
陈效双
王文娟
李宁
李志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INSTITUTE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INSTITUTE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INSTITUTE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INSTITUTE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11019909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817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81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81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817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817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APD红外探测器包括APD及与其相结合的光子耦合腔;光子耦合腔包括金属反射层、透明介质层、金属阻挡环和金属光栅层;金属反射层、透明介质层和金属光栅层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生长在APD的p+-InP结上;金属阻挡环位于透明介质层的外围,并连接金属反射层和金属光栅层;金属光栅层为同心的多环金属环结构;金属反射层为两个同心金属环结构。本发明在APD红外探测器的p+-InP结上形成MIM结构的耦合汇聚光栅,通过对入射光的汇聚来缩小APD器件的p+-InP结尺寸,缩小器件的电学有效工作尺寸,从而可以在材料和器件制备工艺走到工艺极限时,在不损失量子效率下进一步抑制暗计数。

Description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短波红外雪崩二极管探测器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降低暗计数的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最近的几年里,量子通讯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而量子通讯实用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为需要有高灵敏度的光子探测器。因此人们将目光转向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探测器。工作于盖格模式的APD有着量子效率高、增益大的特点。单个的载流子就能引起自持的雪崩击穿,形成宏观的电流,从而可以实现单光子探测。
基于磷化铟/铟镓砷材料(InP/InGaAs)的APD可以响应通讯波段1550nm红外光,同时也有较好的性能,因此目前商品化的APD器件大都采用InP/InGaAs材料,它适用于高速光纤通信。
为了达到很高的灵敏度,APD器件需要工作于较高的反向偏置电压下,使得耗尽层贯穿整个吸收层。偏压的提高伴随着暗电流的增加,这是因为在制冷的工作环境下,隧穿电流是暗电流的主要因素,它与电场分布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暗电流(暗计数)是限制APD性能的几个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降低器件尺寸、改进材料质量、调节器件结构和改变器件工作环境可以降低APD探测器的暗电流。在降低器件尺寸方面,受限于工艺和技术的限制,目前器件的尺寸(光敏元尺寸)一般为直径50μm,要想进一步降低器件的光敏元尺寸,人们只能寻求在器件结构上的突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暗计数的APD红外探测器,能有效地通过减少p结光敏元面积来减小器件的有效工作尺寸,很好地抑制器件的暗计数。
实现本发明第一个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APD红外探测器,包括APD及与其相结合的光子耦合腔;所述光子耦合腔包括金属反射层、透明介质层、金属阻挡环和金属光栅层;所述金属反射层、透明介质层和金属光栅层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生长在APD的p+-InP结上;所述金属阻挡环位于透明介质层的外围,并连接金属反射层和金属光栅层;所述金属光栅层为同心的多环金属环结构;所述金属反射层为两个同心金属环结构。
所述APD红外探测器还包括生长在APD的p+-InP结上的P电极;所述P电极与p+-InP结、金属反射层以及金属光栅层为同心结构;所述P电极通过金属带与金属反射层相连。
所述金属反射层位于中心的圆作为P电极;所述P电极通过金属带与金属反射层相连。
所述APD的p+-InP结上生长有两个圆环柱形的通光孔,两个通光孔分别生长在金属反射层的两个金属环之间以及金属环与P电极之间;所述通光孔内填充有透明介质。
所述金属反射层、P电极、透明介质层、金属阻挡环和金属光栅层形成圆环型的金属-介质-金属耦合汇聚光栅结构;所述金属光栅层的光栅周期L为相邻两个金属环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函数为
Figure BDA0000076175170000021
光栅常数D为相邻两个金属环之间的间距,D=0.4μm,占空比f=D/L=0.4/1;所述金属反射层的两个金属环之间的距离D1=0.5μm。
所述金属反射层、金属阻挡环和金属光栅层分别为Au反射层、Au阻挡环和Au光栅层;所述透明介质层及通光孔内填充的透明介质均为二氧化硅。
所述的APD为吸收、渐变、电荷、倍增层分离结构的磷化铟/铟镓砷雪崩光电二极管。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暗计数的APD红外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实现本发明第二个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APD红外探测器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APD的i-InP层上热扩散Zn3P2形成圆形的p+-InP结;所述扩散工艺为闭管扩散,扩散温度为500摄氏度,扩散时间为25min;
②在p+-InP结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圆形的P电极,等离子空气清洗5-8分钟之后,再采用电子束蒸发形成Ti/Pt/Au电极,之后去光刻胶、退火,使P电极合金化;所述P电极的中心与p+-InP结的中心对准;
③在p+-InP结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两个同心圆环形状的Au反射层,等离子空气清洗5-8分钟之后,再沉积出金属反射层;所述金属反射层有将P电极与金属反射层相连的Au带;
④在p+-InP结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圆环形的通光孔,再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出SiO2薄膜填充通光孔;
⑤在金属反射层和P电极之上,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出SiO2薄膜形成透明介质层;
⑥在透明介质层上正胶电子束光刻金属阻挡环,再刻蚀穿透明介质层的SiO2薄膜,在透明介质层外围沉积Au形成金属阻挡环;。
⑦在透明介质层上正胶电子束光刻金属光栅层,再沉积Au形成金属光栅层;金属光栅层的参数如下:周期长度L=1000nm,占空比f=0.4/1,光栅为圆环型结构。
所述第①步中的p+-InP结的直径为6μm;所述第②步中的Ti/Pt/Au电极的厚度为200/300/1500埃,P电极的直径为2400nm;所述第③步中的金属反射层的厚度为200nm,Au带宽度为560nm;所述第④步中填充通光孔的SiO2薄膜的厚度为200nm;所述第⑤步中的透明介质层的SiO2薄膜的厚度为1100nm;所述第⑥步中的金属阻挡环的宽度为0.56-2μm;所述第⑦步中的金属光栅层的厚度为200nm,直径为50μm。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耦合汇聚光栅结构的上层金属耦合透射光栅,是通过周期性结构激发金属表面耦合模式和缝的波导耦合模式,能达到增强透射的目的,本发明通过在APD红外探测器的p+-InP结上形成金属-介质-金属结构的耦合汇聚光栅,将APD红外探测器和耦合汇聚光栅结构相结合,可以通过对入射光的汇聚,来缩小APD器件的p+-InP结尺寸,缩小器件的有效工作尺寸,从而可以在材料和器件制备工艺走到工艺极限时,在不损失量子效率前提下进一步抑制暗计数。
(2)本发明为了提高APD的探测响应灵敏度,得到更大的倍增因子M,需要有适当的雪崩长度,因此本发明选用吸收、渐变、电荷、倍增层分离结构的APD。
(3)本发明的制作方法步骤清晰简单,易于实际操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APD红外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中心纵向垂直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中心横向垂直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金属光栅层的光透过率。
图5为本发明的APD红外探测器在金属反射层下方1μm处的光透过率。
图6为本发明的APD红外探测器的电场分布。
附图中标号为:
APD1、p+-InP结2、金属反射层3、P电极4、透明介质层5、金属阻挡环6、金属光栅层7、通光孔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APD红外探测器,包括APD1及与其相结合的光子耦合腔。APD1为相应响应波长峰值为λ=1550nm左右的吸收、渐变、电荷、倍增层分离结构的磷化铟/铟镓砷雪崩光电二极管。
光子耦合腔包括金属反射层3、P电极4、透明介质层5、金属阻挡环6和金属光栅层7,形成圆环型的金属-介质-金属(MIM)耦合汇聚光栅结构。
P电极4、金属反射层3、透明介质层5和金属光栅层7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生长在APD1的p+-InP结2上,各中心对准;金属反射层3为Au反射层,为两个同心Au环结构,厚度为200nm,两个Au环之间的距离D1=0.5L μm;P电极4直径为2400nm,通过560nm宽的金属带与金属反射层3相连,P电极4与金属反射层3共用,P电极4也充作金属反射层3的作用,当然为了最大限度减小器件的p+-InP结2的尺寸,也可以如图3中所示,将金属反射层3中间圆用作P电极4,通过Au将金属反射层3和P电极4相连,从而金属反射层3充当P电极4的延长电极;透明介质层5为1100nm厚的SiO2薄膜;金属阻挡环6为Au阻挡环,宽度为0.56-2μm,位于透明介质层5的外围,并连接金属反射层3和金属光栅层7,使得本发明APD红外探测器的P电极接触电极可以制作在Au光栅层7之上;金属光栅层7为Au光栅层,为同心的多环金属环结构,厚度为200nm,直径为50μm,金属光栅层7的光栅周期L为相邻两个金属环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函数为
Figure BDA0000076175170000041
光栅常数D为相邻两个金属环之间的间距,D=0.4μm,占空比f=D/L=0.4/1;p+-InP结2上还生长有两个圆环柱形的通光孔8,两个通光孔8分别生长在金属反射层3的两个金属环之间以及金属环与P电极4之间,通光孔8内填充有SiO2
在径向上把本实施例的APD红外探测器看作是一维的狭缝光栅。通过经典波导理论,狭缝能支持没有截止波长的TEM波导模式。当周期为P的狭缝的两端主抗不匹配时,能够形成Fabry-Perot类似的驻波,即光在透过金属光栅后,被散射成为向左及向右的表面等离激元波。向左(向右)和临近周期向右(向左)的等离激元波在波导介质中横向传播,干涉形成驻波。本实施例采用0.2μm厚度的金属层使金属上下两层金属/空气与金属/介质层耦合。在介质下再加一层能耦合的透射光栅,使得能量能被束缚在介质波导中。腔中的能量能够从下层狭缝中透过,从而达到光的耦合汇聚的作用。下层金属厚度0.45μm,利用金属/狭缝侧面耦合等离子原理使得透过能量增强,并使得光场强度为垂直于金属层方向。由于下层金属两端分别是介电常数为2.37的SiO2和介电常数为10.8的p+-InP结,该差异抑制了下层金属上下表面的等离子体的耦合作用,使得光能量不再沿金属平行方向传播流失。因此将耦合汇聚光栅结构与APD器件相结合,可以通过对入射光的汇聚,来缩小APD器件的p+结尺寸,缩小器件的有效工作尺寸,从而可以在材料和器件制备工艺走到工艺极限时,在不损失量子效率前提下进一步抑制暗计数。例如对于目前的光敏元尺寸50×50平方微米,如果把有效光敏元减小到6×6平方微米,则暗计数下降69倍,同时由于等效光敏元上的金属耦合结构变大不影响暗计数,但是光的耦合效率会提升,因此有利于实际应用。
上述APD红外探测器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APD1的i-InP层上热扩散Zn3P2形成圆形的、直径为6μm的p+-InP结2;所述扩散工艺为闭管扩散,扩散温度为500摄氏度,扩散时间为25min;
②在p+-InP结2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圆形的P电极4,等离子空气清洗5-8分钟之后,再采用电子束蒸发形成Ti/Pt/Au电极,之后去光刻胶、退火,使P电极4合金化;所述P电极4的中心与p+-InP结2的中心对准,其中Ti/Pt/Au电极的厚度为200/300/1500埃,P电极4的直径为2400nm;
③在p+-InP结2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两个同心圆环形状的Au反射层3,等离子空气清洗5-8分钟之后,再沉积出200nm厚度的金属反射层3;金属反射层3有将P电极4与金属反射层3相连的、宽度为560nm的Au带;
④在p+-InP结2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圆环形的通光孔8,再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出200nm厚度的SiO2薄膜填充通光孔8;
⑤在金属反射层3和P电极4之上,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生长出1100nm厚度的SiO2薄膜形成透明介质层5;
⑥在透明介质层5上正胶电子束光刻金属阻挡环6,再刻蚀穿透明介质层5的SiO2薄膜,在透明介质层5外围沉积0.56-2μm的Au形成金属阻挡环6;。
⑦在透明介质层5上正胶电子束光刻金属光栅层7,再沉积200nm厚度的Au形成金属光栅层7;金属光栅层7的参数如下:周期长度L=1000nm,占空比f=0.4/1,光栅为圆环型结构,直径为50μm。
图4为金属光栅层7的光透过率。它表明进入金属共振腔的能量,在1550nm波长处有75%的光能量进入SiO2透明介质层。图5为本实施例在Au反射层3下方1μm处的透过率,透过率在1550nm波长处提高了24倍。它表明本发明与无光栅汇聚结构的APD器件相比,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p+-InP结2处的光能量提高了24倍,这对于微弱光(如单光子)探测来说,提高了吸收层单位面积上的光强度,有利于器件的探测。在本实施例中,与无汇聚结构的APD器件相比,本发明器件p+-InP结2尺寸从原来的50×50减小为6×6,单从尺寸上考虑,器件的暗计数减小约两个量级。
图6为本实施例的电场分布,可以看到金属反射层3两个圆环间的干涉作用,光波的电分量主要还是沿垂直方向分布。光能量能到达在MIM耦合汇聚光栅结构下3um处的吸收层。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APD(1)及与其相结合的光子耦合腔;所述光子耦合腔包括金属反射层(3)、透明介质层(5)、金属阻挡环(6)和金属光栅层(7);所述金属反射层(3)、透明介质层(5)和金属光栅层(7)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生长在APD(1)的p+-InP结(2)上;所述金属阻挡环(6)位于透明介质层(5)的外围,并连接金属反射层(3)和金属光栅层(7);所述金属光栅层(7)为同心的多环金属环结构;所述金属反射层(3)为两个同心金属环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长在APD(1)的p+-InP结(2)上的P电极(4);所述P电极(4)与p+-InP结(2)、金属反射层(3)以及金属光栅层(7)为同心结构;所述P电极(4)通过金属带与金属反射层(3)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反射层(3)位于中心的圆作为P电极(4);所述P电极(4)通过金属带与金属反射层(3)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PD(1)的p+-InP结(2)上生长有两个圆环柱形的通光孔(8),两个通光孔(8)分别生长在金属反射层(3)的两个金属环之间以及金属环与P电极(4)之间;所述通光孔(8)内填充有透明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反射层(3)、P电极(4)、透明介质层(5)、金属阻挡环(6)和金属光栅层(7)形成圆环型的金属-介质-金属耦合汇聚光栅结构;所述金属光栅层(7)的光栅周期L为相邻两个金属环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函数为
Figure FDA0000076175160000011
其中λ为中心响应波长,n为介质层折射率此处为SiO2折射率1.54,N为耦合级数,这里取1。光栅常数D为相邻两个金属环之间的间距,D=0.4L=0.4μm,占空比f=D/L=0.4/1;所述金属反射层(3)的两个金属环之间的距离D1=0.5L=0.5μ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反射层(3)、金属阻挡环(6)和金属光栅层(7)分别为Au反射层、Au阻挡环和Au光栅层;所述透明介质层(5)及通光孔(8)内填充的透明介质均为二氧化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PD(1)为吸收、渐变、电荷、倍增层分离结构的磷化铟/铟镓砷雪崩光电二极管。
8.一种APD红外探测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APD(1)的i-InP层上热扩散Zn3P2形成圆形的p+-InP结(2);所述扩散工艺为闭管扩散,扩散温度为500摄氏度,扩散时间为25min;
②在p+-InP结(2)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圆形的P电极(4),等离子空气清洗5-8分钟之后,再采用电子束蒸发形成Ti/Pt/Au电极,之后去光刻胶、退火,使P电极(4)合金化;所述P电极(4)的中心与p+-InP结(2)的中心对准;
③在p+-InP结(2)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两个同心圆环形状的Au反射层(3),等离子空气清洗5-8分钟之后,再沉积出金属反射层(3);所述金属反射层(3)有将P电极(4)与金属反射层(3)相连的Au带;
④在p+-InP结(2)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圆环形的通光孔(8),再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出SiO2薄膜填充通光孔(8);
⑤在金属反射层(3)和P电极(4)之上,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出SiO2薄膜形成透明介质层(5);
⑥在透明介质层(5)上正胶电子束光刻金属阻挡环(6),再刻蚀穿透明介质层(5)的SiO2薄膜,在透明介质层(5)外围沉积Au形成金属阻挡环(6);。
⑦在透明介质层(5)上正胶电子束光刻金属光栅层(7),再沉积Au形成金属光栅层(7);金属光栅层(7)的参数如下:周期长度L=1000nm,占空比f=0.4/1,光栅为圆环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①步中的p+-InP结(2)的直径为6μm;所述第②步中的Ti/Pt/Au电极的厚度为200/300/1500埃,P电极(4)的直径为2400nm;所述第③步中的金属反射层(3)的厚度为200nm,Au带宽度为560nm;所述第④步中填充通光孔(8)的SiO2薄膜的厚度为200nm;所述第⑤步中的透明介质层(5)的SiO2薄膜的厚度为1100nm;所述第⑥步中的金属阻挡环(6)的宽度为0.56-2μm;所述第⑦步中的金属光栅层(7)的厚度为200nm,直径为50μm。
CN201110199099.9A 2011-07-15 2011-07-15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028817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99099.9A CN102881761B (zh) 2011-07-15 2011-07-15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99099.9A CN102881761B (zh) 2011-07-15 2011-07-15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81761A true CN102881761A (zh) 2013-01-16
CN102881761B CN102881761B (zh) 2014-12-10

Family

ID=47483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99099.9A Active CN102881761B (zh) 2011-07-15 2011-07-15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81761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1550A (zh) * 2015-06-23 2015-12-16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光电探测器组件
US9741879B2 (en) 2015-06-11 2017-08-22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SPAD photodiode covered with a network
CN107146827A (zh) * 2017-04-27 2017-09-0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红外超材料吸收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59144A (zh) * 2018-11-12 2019-03-12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基于压电效应及复合等离激元的宽光谱红外传感器
CN109980038A (zh) * 2017-12-27 2019-07-05 海思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探测器及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CN110233182A (zh) * 2019-06-28 2019-09-1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复合结构双吸收层石墨烯探测器及其制备工艺
CN110261941A (zh) * 2019-06-21 2019-09-2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红外区的超材料吸收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64590A (zh) * 2019-07-09 2019-10-22 武汉光谷量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增益带宽积的光探测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2117345A (zh) * 2020-09-25 2020-12-22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一种衍射环结构ii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38942A (zh) * 2021-08-04 2021-12-2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超低噪声光电探测器
US11227958B2 (en) 2020-04-30 2022-01-1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Circular grating structure for photonic devi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0371A (zh) * 2007-07-18 2009-01-21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双色红外量子阱探测器顶部的光子晶体光栅
US20090134486A1 (en) * 2006-03-13 2009-05-28 Nec Corporation Photodiod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photodiode, optical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module
CN101858998A (zh) * 2010-05-14 2010-10-13 重庆文理学院 一种增强纳米狭缝透射效率的微纳结构
CN102097520A (zh) * 2010-11-29 2011-06-15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光子晶体耦合型多色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34486A1 (en) * 2006-03-13 2009-05-28 Nec Corporation Photodiod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photodiode, optical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module
CN101350371A (zh) * 2007-07-18 2009-01-21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双色红外量子阱探测器顶部的光子晶体光栅
CN101858998A (zh) * 2010-05-14 2010-10-13 重庆文理学院 一种增强纳米狭缝透射效率的微纳结构
CN102097520A (zh) * 2010-11-29 2011-06-15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光子晶体耦合型多色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41879B2 (en) 2015-06-11 2017-08-22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SPAD photodiode covered with a network
CN105161550A (zh) * 2015-06-23 2015-12-16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光电探测器组件
CN107146827A (zh) * 2017-04-27 2017-09-0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红外超材料吸收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80038A (zh) * 2017-12-27 2019-07-05 海思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探测器及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CN109459144A (zh) * 2018-11-12 2019-03-12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基于压电效应及复合等离激元的宽光谱红外传感器
CN110261941A (zh) * 2019-06-21 2019-09-2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红外区的超材料吸收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61941B (zh) * 2019-06-21 2021-12-2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红外区的超材料吸收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33182A (zh) * 2019-06-28 2019-09-1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复合结构双吸收层石墨烯探测器及其制备工艺
CN110364590A (zh) * 2019-07-09 2019-10-22 武汉光谷量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增益带宽积的光探测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364590B (zh) * 2019-07-09 2024-05-10 武汉光谷量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增益带宽积的光探测器及其制造方法
US11227958B2 (en) 2020-04-30 2022-01-1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Circular grating structure for photonic device
TWI757031B (zh) * 2020-04-30 2022-03-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積體電路、光電偵測器以及形成積體電路的方法
CN112117345A (zh) * 2020-09-25 2020-12-22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一种衍射环结构ii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17345B (zh) * 2020-09-25 2021-11-19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一种衍射环结构ii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38942A (zh) * 2021-08-04 2021-12-2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超低噪声光电探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81761B (zh) 2014-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81761B (zh)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US10622498B2 (en) Microstructure enhanced absorption photosensitive devices
Kim et al. Tuning light absorption in core/shell silicon nanowire photovoltaic devices through morphological design
US8546742B2 (en) Array of nanowires in a single cavity with anti-reflective coating on substrate
US11437531B2 (en) Photodetector
WO2009023065A2 (en) Nanowire photodiod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nanowire photodiodes
CN107403848B (zh) 一种背照式级联倍增雪崩光电二极管
JP7024976B2 (ja) 受光素子及び近赤外光検出器
CN109155340A (zh) 微结构增强吸收光敏器件
CN105590971B (zh) AlGaN日盲紫外增强型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WO2014045334A1 (ja) 半導体受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85002B (zh) 基于Plasmon增强的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03097A (zh) 光学元件和光检测器
JP2024507428A (ja) 単一光子検出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単一光子検出器マトリックス
JP2014216549A (ja) フォトニック結晶光検出器
Liow et al. Waveguide Ge/Si avalanche photodetector with a unique low-height-profile device structure
KR102279914B1 (ko) 매우 효율적인 광-전기 변환 디바이스들
JP7061753B2 (ja) 受光素子及び近赤外光検出器
CN215220737U (zh) 纳米棒异质结光电探测结构
Cao et al. InGaN nanowire array photocathode with high electron harvesting capability
CN207165584U (zh) 一种背照式级联倍增雪崩光电二极管
KR102194369B1 (ko) 경사진 밴드갭 태양전지의 소수 캐리어 유효 확산 길이 깊이 프로파일 산출방법
JPH03291979A (ja) アバランシェフォトダイオード
US20130092222A1 (en) Nanostructured Solar Cells Utilizing Charge Plasma
LU100953B1 (en) Photodet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