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81761B -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81761B CN102881761B CN201110199099.9A CN201110199099A CN102881761B CN 102881761 B CN102881761 B CN 102881761B CN 201110199099 A CN201110199099 A CN 201110199099A CN 102881761 B CN102881761 B CN 1028817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l
- apd
- layer
- metallic reflector
-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APD红外探测器包括APD及与其相结合的光子耦合腔;光子耦合腔包括金属反射层、透明介质层、金属阻挡环和金属光栅层;金属反射层、透明介质层和金属光栅层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生长在APD的p+-InP结上;金属阻挡环位于透明介质层的外围,并连接金属反射层和金属光栅层;金属光栅层为同心的多环金属环结构;金属反射层为两个同心金属环结构。本发明在APD红外探测器的p+-InP结上形成MIM结构的耦合汇聚光栅,通过对入射光的汇聚来缩小APD器件的p+-InP结尺寸,缩小器件的电学有效工作尺寸,从而可以在材料和器件制备工艺走到工艺极限时,在不损失量子效率下进一步抑制暗计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短波红外雪崩二极管探测器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降低暗计数的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最近的几年里,量子通讯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而量子通讯实用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为需要有高灵敏度的光子探测器。因此人们将目光转向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探测器。工作于盖格模式的APD有着量子效率高、增益大的特点。单个的载流子就能引起自持的雪崩击穿,形成宏观的电流,从而可以实现单光子探测。
基于磷化铟/铟镓砷材料(InP/InGaAs)的APD可以响应通讯波段1550nm红外光,同时也有较好的性能,因此目前商品化的APD器件大都采用InP/InGaAs材料,它适用于高速光纤通信。
为了达到很高的灵敏度,APD器件需要工作于较高的反向偏置电压下,使得耗尽层贯穿整个吸收层。偏压的提高伴随着暗电流的增加,这是因为在制冷的工作环境下,隧穿电流是暗电流的主要因素,它与电场分布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暗电流(暗计数)是限制APD性能的几个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降低器件尺寸、改进材料质量、调节器件结构和改变器件工作环境可以降低APD探测器的暗电流。在降低器件尺寸方面,受限于工艺和技术的限制,目前器件的尺寸(光敏元尺寸)一般为直径50μm,要想进一步降低器件的光敏元尺寸,人们只能寻求在器件结构上的突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暗计数的APD红外探测器,能有效地通过减少p结光敏元面积来减小器件的有效工作尺寸,很好地抑制器件的暗计数。
实现本发明第一个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APD红外探测器,包括APD及与其相结合的光子耦合腔;所述光子耦合腔包括金属反射层、透明介质层、金属阻挡环和金属光栅层;所述金属反射层、透明介质层和金属光栅层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生长在APD的p+-InP结上;所述金属阻挡环位于透明介质层的外围,并连接金属反射层和金属光栅层;所述金属光栅层为同心的多环金属环结构;所述金属反射层为两个同心金属环结构。
所述APD红外探测器还包括生长在APD的p+-InP结上的P电极;所述P电极与p+-InP结、金属反射层以及金属光栅层四者的圆心在同一轴线上;所述P电极通过金属带与金属反射层相连。
在金属反射层的平面上中心设置圆作为P电极;所述P电极通过金属带与金属反射层相连。
所述APD的p+-InP结上生长有两个圆环柱形的通光孔,两个通光孔分别生长在金属反射层的两个金属环之间以及金属环与P电极之间;所述通光孔内填充有透明介质。
所述金属反射层、P电极、透明介质层、金属阻挡环和金属光栅层形成圆环型的金属-介质-金属耦合汇聚光栅结构;所述金属光栅层的光栅周期L为相邻两个金属环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函数为光栅常数D为相邻两个金属环之间的间距,D=0.4μm,占空比f=D/L=0.4/1;所述金属反射层的两个金属环之间的距离D1=0.5μm。
所述金属反射层、金属阻挡环和金属光栅层分别为Au反射层、Au阻挡环和Au光栅层;所述透明介质层及通光孔内填充的透明介质均为二氧化硅。
所述的APD为吸收、渐变、电荷、倍增层分离结构的磷化铟/铟镓砷雪崩光电二极管。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暗计数的APD红外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实现本发明第二个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APD红外探测器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APD的i-InP层上热扩散Zn3P2形成圆形的p+-InP结;所述扩散工艺为闭管扩散,扩散温度为500摄氏度,扩散时间为25min;
②在p+-InP结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圆形的P电极,等离子空气清洗5-8分钟之后,再采用电子束蒸发形成Ti/Pt/Au电极,之后去光刻胶、退火,使P电极合金化;所述P电极的中心与p+-InP结的中心对准;
③在p+-InP结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两个同心圆环形状的金属反射层,等离子空气清洗5-8分钟之后,再沉积出金属反射层;所述金属反射层有将P电极与金属反射层相连的Au带;
④在p+-InP结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圆环形的通光孔,再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出SiO2薄膜填充通光孔;
⑤在金属反射层和P电极之上,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出SiO2薄膜形成透明介质层;
⑥在透明介质层上正胶电子束光刻金属阻挡环,再刻蚀穿透明介质层的SiO2薄膜,在透明介质层外围沉积Au形成金属阻挡环;。
⑦在透明介质层上正胶电子束光刻金属光栅层,再沉积Au形成金属光栅层;金属光栅层的参数如下:周期长度L=1000nm,占空比f=0.4/1,光栅为圆环型结构。
所述第①步中的p+-InP结的直径为6μm;所述第②步中的Ti/Pt/Au电极的厚度为200/300/1500埃,P电极的直径为2400nm;所述第③步中的金属反射层的厚度为200nm,Au带宽度为560nm;所述第④步中填充通光孔的SiO2薄膜的厚度为200nm;所述第⑤步中的透明介质层的SiO2薄膜的厚度为1100nm;所述第⑥步中的金属阻挡环的宽度为0.56-2μm;所述第⑦步中的金属光栅层的厚度为200nm,直径为50μm。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耦合汇聚光栅结构的上层金属耦合透射光栅,是通过周期性结构激发金属表面耦合模式和缝的波导耦合模式,能达到增强透射的目的,本发明通过在APD红外探测器的p+-InP结上形成金属-介质-金属结构的耦合汇聚光栅,将APD红外探测器和耦合汇聚光栅结构相结合,可以通过对入射光的汇聚,来缩小APD器件的p+-InP结尺寸,缩小器件的有效工作尺寸,从而可以在材料和器件制备工艺走到工艺极限时,在不损失量子效率前提下进一步抑制暗计数。
(2)本发明为了提高APD的探测响应灵敏度,得到更大的倍增因子M,需要有适当的雪崩长度,因此本发明选用吸收、渐变、电荷、倍增层分离结构的APD。
(3)本发明的制作方法步骤清晰简单,易于实际操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APD红外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中心纵向垂直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中心横向垂直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金属光栅层的光透过率。
图5为本发明的APD红外探测器在金属反射层下方1μm处的光透过率。
图6为本发明的APD红外探测器的电场分布。
附图中标号为:
APD1、p+-InP结2、金属反射层3、P电极4、透明介质层5、金属阻挡环6、金属光栅层7、通光孔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APD红外探测器,包括APD1及与其相结合的光子耦合腔。APD1为相应响应波长峰值为λ=1550nm左右的吸收、渐变、电荷、倍增层分离结构的磷化铟/铟镓砷雪崩光电二极管。
光子耦合腔包括金属反射层3、P电极4、透明介质层5、金属阻挡环6和金属光栅层7,形成圆环型的金属-介质-金属(MIM)耦合汇聚光栅结构。
P电极4、金属反射层3、透明介质层5和金属光栅层7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生长在APD1的p+-InP结2上,各中心对准;金属反射层3为Au反射层,为两个同心Au环结构,厚度为200nm,两个Au环之间的距离D1=0.5Lμm;P电极4直径为2400nm,通过560nm宽的金属带与金属反射层3相连,P电极4与金属反射层3共用,P电极4也充作金属反射层3的作用,当然为了最大限度减小器件的p+-InP结2的尺寸,也可以如图3中所示,在金属反射层3的平面上中心设置圆作为P电极4,通过Au将金属反射层3和P电极4相连,从而金属反射层3充当P电极4的延长电极;透明介质层5为1100nm厚的SiO2薄膜;金属阻挡环6为Au阻挡环,宽度为0.56-2μm,位于透明介质层5的外围,并连接金属反射层3和金属光栅层7,使得本发明APD红外探测器的P电极接触电极可以制作在Au光栅层7之上;金属光栅层7为Au光栅层,为同心的多环金属环结构,厚度为200nm,直径为50μm,金属光栅层7的光栅周期L为相邻两个金属环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函数为光栅常数D为相邻两个金属环之间的间距,D=0.4μm,占空比f=D/L=0.4/1;p+-InP结2上还生长有两个圆环柱形的通光孔8,两个通光孔8分别生长在金属反射层3的两个金属环之间以及金属环与P电极4之间,通光孔8内填充有SiO2。
在径向上把本实施例的APD红外探测器看作是一维的狭缝光栅。通过经典波导理论,狭缝能支持没有截止波长的TEM波导模式。当周期为P的狭缝的两端主抗不匹配时,能够形成Fabry-Perot类似的驻波,即光在透过金属光栅后,被散射成为向左及向右的表面等离激元波。向左(向右)和临近周期向右(向左)的等离激元波在波导介质中横向传播,干涉形成驻波。本实施例采用0.2μm厚度的金属层使金属上下两层金属/空气与金属/介质层耦合。在介质下再加一层能耦合的透射光栅,使得能量能被束缚在介质波导中。腔中的能量能够从下层狭缝中透过,从而达到光的耦合汇聚的作用。下层金属厚度0.45μm,利用金属/狭缝侧面耦合等离子原理使得透过能量增强,并使得光场强度为垂直于金属层方向。由于下层金属两端分别是介电常数为2.37的SiO2和介电常数为10.8的p+-InP结,该差异抑制了下层金属上下表面的等离子体的耦合作用,使得光能量不再沿金属平行方向传播流失。因此将耦合汇聚光栅结构与APD器件相结合,可以通过对入射光的汇聚,来缩小APD器件的p+结尺寸,缩小器件的有效工作尺寸,从而可以在材料和器件制备工艺走到工艺极限时,在不损失量子效率前提下进一步抑制暗计数。例如对于目前的光敏元尺寸50×50平方微米,如果把有效光敏元减小到6×6平方微米,则暗计数下降69倍,同时由于等效光敏元上的金属耦合结构变大不影响暗计数,但是光的耦合效率会提升,因此有利于实际应用。
上述APD红外探测器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APD1的i-InP层上热扩散Zn3P2形成圆形的、直径为6μm的p+-InP结2;所述扩散工艺为闭管扩散,扩散温度为500摄氏度,扩散时间为25min;
②在p+-InP结2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圆形的P电极4,等离子空气清洗5-8分钟之后,再采用电子束蒸发形成Ti/Pt/Au电极,之后去光刻胶、退火,使P电极4合金化;所述P电极4的中心与p+-InP结2的中心对准,其中Ti/Pt/Au电极的厚度为200/300/1500埃,P电极4的直径为2400nm;
③在p+-InP结2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两个同心圆环形状的Au反射层3,等离子空气清洗5-8分钟之后,再沉积出200nm厚度的金属反射层3;金属反射层3有将P电极4与金属反射层3相连的、宽度为560nm的Au带;
④在p+-InP结2上采用正胶电子束光刻出圆环形的通光孔8,再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出200nm厚度的SiO2薄膜填充通光孔8;
⑤在金属反射层3和P电极4之上,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PlasmaEnhancedChemicalVaporDeposition)生长出1100nm厚度的SiO2薄膜形成透明介质层5;
⑥在透明介质层5上正胶电子束光刻金属阻挡环6,再刻蚀穿透明介质层5的SiO2薄膜,在透明介质层5外围沉积0.56-2μm的Au形成金属阻挡环6;。
⑦在透明介质层5上正胶电子束光刻金属光栅层7,再沉积200nm厚度的Au形成金属光栅层7;金属光栅层7的参数如下:周期长度L=1000nm,占空比f=0.4/1,光栅为圆环型结构,直径为50μm。
图4为金属光栅层7的光透过率。它表明进入金属共振腔的能量,在1550nm波长处有75%的光能量进入SiO2透明介质层。图5为本实施例在Au反射层3下方1μm处的透过率,透过率在1550nm波长处提高了24倍。它表明本发明与无光栅汇聚结构的APD器件相比,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p+-InP结2处的光能量提高了24倍,这对于微弱光(如单光子)探测来说,提高了吸收层单位面积上的光强度,有利于器件的探测。在本实施例中,与无汇聚结构的APD器件相比,本发明器件p+-InP结2尺寸从原来的50×50减小为6×6,单从尺寸上考虑,器件的暗计数减小约两个量级。
图6为本实施例的电场分布,可以看到金属反射层3两个圆环间的干涉作用,光波的电分量主要还是沿垂直方向分布。光能量能到达在MIM耦合汇聚光栅结构下3um处的吸收层。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APD(1)及与其相结合的光子耦合腔;所述光子耦合腔包括金属反射层(3)、透明介质层(5)、金属阻挡环(6)和金属光栅层(7);所述金属反射层(3)、透明介质层(5)和金属光栅层(7)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生长在APD(1)的p+-InP结(2)上;所述金属阻挡环(6)位于透明介质层(5)的外围,并连接金属反射层(3)和金属光栅层(7);所述金属光栅层(7)为同心的多环金属环结构;所述金属反射层(3)为两个同心金属环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长在APD(1)的p+-InP结(2)上的P电极(4);所述P电极(4)与p+-InP结(2)、金属反射层(3)以及金属光栅层(7)四者的圆心在同一轴线上;所述P电极(4)通过金属带与金属反射层(3)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在金属反射层(3)的平面上中心设置圆作为P电极(4);所述P电极(4)通过金属带与金属反射层(3)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PD(1)的p+-InP结(2)上生长有两个圆环柱形的通光孔(8),两个通光孔(8)分别生长在金属反射层(3)的两个金属环之间以及金属环与P电极(4)之间;所述通光孔(8)内填充有透明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反射层(3)、P电极(4)、透明介质层(5)、金属阻挡环(6)和金属光栅层(7)形成圆环型的金属-介质-金属耦合汇聚光栅结构;所述金属光栅层(7)的光栅周期L为相邻两个金属环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函数为其中λ为中心响应波长,n为介质层折射率此处为SiO2折射率1.54,N为耦合级数,这里取1;光栅常数D为相邻两个金属环之间的间距,D=0.4L=0.4μm,占空比f=D/L=0.4/1;所述金属反射层(3)的两个金属环之间的距离D1=0.5L=0.5μ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反射层(3)、金属阻挡环(6)和金属光栅层(7)分别为Au反射层、Au阻挡环和Au光栅层;所述透明介质层(5)及通光孔(8)内填充的透明介质均为二氧化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APD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PD(1)为吸收、渐变、电荷、倍增层分离结构的磷化铟/铟镓砷雪崩光电二极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199099.9A CN102881761B (zh) | 2011-07-15 | 2011-07-15 |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199099.9A CN102881761B (zh) | 2011-07-15 | 2011-07-15 |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81761A CN102881761A (zh) | 2013-01-16 |
CN102881761B true CN102881761B (zh) | 2014-12-10 |
Family
ID=47483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199099.9A Active CN102881761B (zh) | 2011-07-15 | 2011-07-15 |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88176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104421A1 (fr) * | 2015-06-11 | 2016-12-14 | Commissariat à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 Photodiode spad couverte d'un réseau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61550A (zh) * | 2015-06-23 | 2015-12-16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光电探测器组件 |
CN107146827A (zh) * | 2017-04-27 | 2017-09-0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红外超材料吸收器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980038B (zh) * | 2017-12-27 | 2021-03-23 | 海思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光电探测器及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
CN109459144B (zh) * | 2018-11-12 | 2020-11-03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基于压电效应及复合等离激元的宽光谱红外传感器 |
CN110261941B (zh) * | 2019-06-21 | 2021-12-2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红外区的超材料吸收器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233182B (zh) * | 2019-06-28 | 2020-11-10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复合结构双吸收层石墨烯探测器及其制备工艺 |
CN110364590B (zh) * | 2019-07-09 | 2024-05-10 | 武汉光谷量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高增益带宽积的光探测器及其制造方法 |
US11227958B2 (en) | 2020-04-30 | 2022-01-18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 Circular grating structure for photonic device |
CN112117345B (zh) * | 2020-09-25 | 2021-11-19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一种衍射环结构ii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838942B (zh) * | 2021-08-04 | 2024-07-12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超低噪声光电探测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50371A (zh) * | 2007-07-18 | 2009-01-21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双色红外量子阱探测器顶部的光子晶体光栅 |
CN101858998A (zh) * | 2010-05-14 | 2010-10-13 | 重庆文理学院 | 一种增强纳米狭缝透射效率的微纳结构 |
CN102097520A (zh) * | 2010-11-29 | 2011-06-15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光子晶体耦合型多色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38419B (zh) * | 2006-03-13 | 2012-02-22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光电二极管、用于制造这种光电二极管的方法、光学通信设备和光学互连模块 |
-
2011
- 2011-07-15 CN CN201110199099.9A patent/CN1028817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50371A (zh) * | 2007-07-18 | 2009-01-21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双色红外量子阱探测器顶部的光子晶体光栅 |
CN101858998A (zh) * | 2010-05-14 | 2010-10-13 | 重庆文理学院 | 一种增强纳米狭缝透射效率的微纳结构 |
CN102097520A (zh) * | 2010-11-29 | 2011-06-15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光子晶体耦合型多色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104421A1 (fr) * | 2015-06-11 | 2016-12-14 | Commissariat à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 Photodiode spad couverte d'un réseau |
FR3037442A1 (fr) * | 2015-06-11 | 2016-12-16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Photodiode spad couverte d'un reseau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81761A (zh) | 2013-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81761B (zh) | Apd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 |
Kim et al. | Tuning light absorption in core/shell silicon nanowire photovoltaic devices through morphological design | |
US10622498B2 (en) | Microstructure enhanced absorption photosensitive devices | |
US8546742B2 (en) | Array of nanowires in a single cavity with anti-reflective coating on substrate | |
US11437531B2 (en) | Photodetector | |
US20180122962A1 (en) | Diffuse omni-directional back reflector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9559230B2 (en) |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CN105742377B (zh) | 一种具有带通滤波功能的可见光通信用光电探测器 | |
JP2023123575A (ja) | 傾斜半導体メタマテリアルによる反射および回折の制御 | |
JP6024755B2 (ja) | 半導体受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7403848A (zh) | 一种背照式级联倍增雪崩光电二极管 | |
WO2018021126A1 (ja) | 受光素子及び近赤外光検出器 | |
US20220102563A1 (en) | Microstructure enhanced absorption photosensitive devices | |
CN102185002B (zh) | 基于Plasmon增强的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 |
Mahmoud et al. | Optoelectronic performance of a modified nanopyramid solar cell | |
US20230215962A1 (en) | Microstructure enhanced absorption photosensitive devices | |
Seo et al. | Solar cell using hourglass-shaped silicon nanowires for increased light-trapping path | |
CN113299775B (zh) | 一种高速短波通信探测器 | |
US12087871B2 (en) | Microstructure enhanced absorption photosensitive devices | |
JP2011258809A (ja) | 半導体受光素子 | |
Cao et al. | InGaN nanowire array photocathode with high electron harvesting capability | |
WO2018021127A1 (ja) | 受光素子及び近赤外光検出器 | |
KR102194369B1 (ko) | 경사진 밴드갭 태양전지의 소수 캐리어 유효 확산 길이 깊이 프로파일 산출방법 | |
CN207165584U (zh) | 一种背照式级联倍增雪崩光电二极管 | |
JPH03291979A (ja) | アバランシェフォトダイオー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