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4778B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电流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电流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54778B
CN102854778B CN201210226669.3A CN201210226669A CN102854778B CN 102854778 B CN102854778 B CN 102854778B CN 201210226669 A CN201210226669 A CN 201210226669A CN 102854778 B CN102854778 B CN 1028547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ransfer
transfer member
voltage
par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266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54778A (zh
Inventor
速水俊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854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4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54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47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3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vertic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电流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具备:转印部件、控制部、放电电极、检测部和存储部,上述控制部基于在利用上述转印部件实施转印之后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参数的值与上述存储部中存储的上述参数的值的变化量,来决定用于使上述放电电极获取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从上述预先决定的转印电流起增加的量的电流所需要的电压,并施加给上述放电电极。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电流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电流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转印件、中间转印体经过感光体与转印部件之间,通过其经过时转印部件被施加的偏压将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转移到转印件、中间转印体上。转印偏压一般被施以恒压控制或者恒流控制。
作为转印部件,一般使用转印辊。该转印辊采用了电阻对环境的依赖性高的材质。鉴于此,提出了用于应对环境变化的各种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14989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根据由电阻测定机构测定出的接触转印部件的电阻值是否大于规定的基准值,来进行恒流控制以及恒压控制的技术。而且,记载有如下内容,即、在低温低湿下将除电针切换成直流偏压施加状态,在常温常湿下将除电针切换成设置状态,在高温高湿下将除电针切换成浮置状态。
另外,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66536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除电部件具有多个被施加的电位等级,并根据转印辊在恒流偏压施加时的检测电压,来切换对除电部件施加的电位等级的技术。
然而,在对转印部件进行了恒压控制的情况下,由于流入电流因转印部件的电阻而互不相同,所以若以同一电压来继续使用,则转印性会因转印部件的电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图像浓度发生变化的这一不良情况。因此,需要按某个定时来重新决定所施加的最佳电压,作为这种控制,公知有ATVC(Active Transfer Voltage Control)控制。ATVC控制是决定对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以使转印部件中流动的转印电流成为预先决定的最佳转印电流的控制。
但是,如果因多张作业(job)而进行连续打印,则由于转印部件的电阻降低,所以成为过电流状态,会发生转印性降低这一问题(参照图13A、图13B)。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考虑按一定打印张数或者一定温度变化来分别进行ATVC控制,但由于ATVC控制需要时间,所以导致生产率降低。
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2的技术中,对于因恒压控制下的转印部件的电阻变化而发生的电流过多所引起的浓度变化尚且没有对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对转印部件进行恒压控制的情况下,在不降低生产率的前提下,防止因转印部件的电阻变化而引起的转印性变化。
为了实现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个,反映了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部件,该转印部件将形成于感光体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或者转印件上;和控制部,该控制部决定对上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以使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成为预先决定的值,并且该控制部进行恒压控制以使对上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成为上述决定的电压,其中,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放电电极,该放电电极被设置在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辊隙部附近,根据被施加的电压获取流经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的一部分;
检测部,该检测部检测规定的参数的值,该规定的参数的值能够对因继续进行上述恒压控制而发生变化的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进行确定;和
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在决定了对上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之后立即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上述参数的值,
上述控制部基于在利用上述转印部件实施转印之后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参数的值与上述存储部中存储的上述参数的值的变化量,来决定用于使上述放电电极获取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从上述预先决定的转印电流起增加的量的电流所需要的电压,并施加给上述放电电极。
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在利用上述转印部件实施转印之后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参数的值与上述存储部中存储的上述参数的值的变化量未超过预先决定的值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不对上述放电电极施加电压。
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上述规定的参数是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
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上述规定的参数是上述转印部件的电阻。
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上述检测部是形成于上述感光体并读取被转印到上述中间转印体上的浓度测定用的图像补片的浓度传感器,上述规定的参数是上述浓度传感器的输出值。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所示的详细说明和附图能够完全理解本发明。但是,这些并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这里,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性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例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放电电极获取转印电流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表示放电电极的构成例的图。
图5是表示使对放电电极施加的电压发生变化时的转印电流与反射浓度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对放电电极施加的电压与转印电流的增加量ΔI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由图1的控制部执行的施加电压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图7的施加电压控制处理的主要步骤的时序图。
图9是表示在验证实验中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部附近的主要部分构成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在验证实验中使用的施加电压控制曲线的图。
图11A是表示验证实验中的单色满涂图像的连续打印过程中的浓度迁移的图。
图11B是表示验证实验中的二层色满涂图像的连续打印过程中的浓度迁移的图。
图12是表示在比较实验中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部附近的主要部分构成例的图。
图13A是表示比较实验中的单色满涂图像的连续打印过程中的浓度迁移的图。
图13B是表示比较实验中的二层色满涂图像的连续打印过程中的浓度迁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以及动作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以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1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能够由单色的图像形成装置来实现本发明。
(图像形成装置1的构成)
图1表示了图像形成装置1的功能框图。图2表示了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概略结构。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控制部10、操作显示部20、存储部30、通信部40、图像读取部50、图像处理部60、图像形成部70电流检测部80等而构成,各部经由总线90连接。
控制部10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AM(Random AccessMemory)等构成。控制部10的CPU读出存储部30中存储的系统程序、各种处理程序并展开到RAM中,按照展开后的程序来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各部的动作。
例如,控制部10通过与存储部30中存储的程序的配合,利用图像读取部50从原稿托盘11a上载置的原稿中读取图像,基于读取到的原稿的图像以及从操作显示部20输入的图像形成条件等作业信息来执行作业,在用纸(转印件)上形成图像并将其输出。另外,控制部10通过与存储部30中存储的程序的配合,利用通信部40接收从外部装置等发送来的包含图像数据、各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条件等的作业信息,基于接收到的作业信息来执行作业,在用纸上形成图像并将其输出。
而且,控制部10通过与存储部30中存储的程序的配合,执行后述的施加电压控制处理。
操作显示部20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构成,按照从控制部10输入的显示信号的指示,在显示画面上进行各种操作按钮、装置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LCD的显示画面上被栅格状地配置透明电极而构成的压感式(电阻膜压式)触摸面板所覆盖,从而利用电压值来检测出被手指、触摸笔等按下的力点的XY坐标,将检测出的位置信号作为操作信号输出给控制部10。另外,操作显示部20具备数字按钮、开始按钮等各种操作按钮,向控制部10输出基于按钮操作的操作信号。
存储部30由非易失性存储器等而构成,存储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执行的系统程序、能够由该系统程序执行的各种处理程序、执行这些各种处理程序时所使用的数据以及被控制部10运算处理后的处理结果的数据等。
例如,存储部30中存储有在后述的施加电压控制处理中使用的施加电压控制曲线31Y、31M、31C、31K(参照图10)。
通信部40由调制解调器、LAN适配器、路由等构成,进行与连接在LAN(Local Area Network)、WAN(Wide Area Network)等通信网络的PC(Personal Computer)等外部装置的通信控制,从而进行作业信息等的收发等。
如图2所示,图像读取部50具备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输稿器)的自动原稿输送部11和读取部12。自动原稿输送部11将原稿托盘11a上载置的原稿d搬送到作为读取场所的接触玻璃上。读取部12对接触玻璃上载置的原稿d投射光,利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读取反射后的光,通过进行光电转换来取得原稿d的图像信号,并将其向图像处理部60输出。
图像处理部60在对由图像读取部50输出的图像(模拟图像信号)实施了A/D转换处理、阴影修正、图像压缩处理等各种图像处理后,色分解成Y(黄)、M(品红)、C(青)、K(黑)各色,作为数字的图像数据向图像形成部70输出。
图像形成部70基于被输入的图像数据,利用电子照片方式对用纸进行图像形成。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70具备:曝光单元2Y、2M、2C、2K、显影单元3Y、3M、3C、3K、感光体鼓4Y、4M、4C、4K、带电部5Y、5M、5C、5K、清洁部6Y、6M、6C、6K、作为转印部件的一次转印辊7Y、7M、7C、7K、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8、带清洁部9、二次转印辊21、定影单元22、供纸部25以及包含排纸辊27的搬送部26而构成。
曝光单元2Y、2M、2C、2K由LD等激光光源、棱镜、多个透镜等构成。曝光单元2Y、2M、2C、2K基于从图像处理部60送出的图像数据,利用激光束对感光体鼓4Y、4M、4C、4K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通过该激光束的扫描曝光,在通过带电部5Y、5M、5C、5K带电后的感光体鼓4Y、4M、4C、4K的图像形成位置形成潜像、即图像被写入。感光体鼓4Y、4M、4C、4K的图像形成位置是指在感光体鼓上形成潜像的位置。
感光体鼓4Y、4M、4C、4K上形成的潜像通过由对应的显影单元3Y、3M、3C、3K实施的显影而被显像化,在各感光体鼓4Y、4M、4C、4K上形成调色剂像。
形成并被担承在感光体鼓4Y、4M、4C、4K上的调色剂像,通过被未图示的电源施加了一定的电压的一次转印辊7Y、7M、7C、7K,被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规定位置而实现一次转印。完成了调色剂像的转印后的各感光体鼓4Y、4M、4C、4K上的表面,被清洁部6Y、6M、6C、6K除去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8是被多个辊悬架并被可旋转地支承的半导电性无端带,伴随着辊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
该中间转印带8由一次转印辊7Y、7M、7C、7K压接到对置的各个感光体鼓4Y、4M、4C、4K上。一次转印辊7Y、7M、7C、7K中分别流经与被施加的电压对应的转印电流。由此,显影在各感光体鼓4Y、4M、4C、4K的表面上的各调色剂像被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
另一方面,在供纸部25中供给由控制部10指示的种类的用纸,利用搬送部26搬送到利用二次转印辊21进行转印的位置。然后,在利用二次转印辊21进行转印的位置,通过转印辊21的辊对来夹持搬送用纸,从而在用纸上转印(二次转印)彩色图像的调色剂像。转印之后,用纸被搬送到定影单元22,转印到用纸上的调色剂像被热定影,并被排纸辊27排出到排出托盘28。中间转印带8的残留调色剂被带清洁部9除去。
电流检测部80检测各个一次转印辊7Y、7M、7C、7K中流过的转印电流,并将其输出给控制部10的CPU。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流检测部80被设置在控制部10的控制基板上。
这里,作为一次转印辊7Y、7M、7C、7K,例如使用离子导电性的辊等,电阻对环境变化的依赖度高。因此,如果在转印偏压的恒压控制下反复进行转印,从而使得一次转印辊本身的温度上升,则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电阻降低。于是,一次转印辊7Y、7M、7C、7K处于过电流状态,导致转印性降低(参照图13A、图13B)。如果按一定打印张数(或者一定温湿度变动)分别执行ATVC控制,则能够解决该问题,但由于ATVC控制需要时间(例如约7秒程度),所以导致生产率降低。
鉴于此,通过如图3所示那样在各个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附近配置放电电极71Y、71M、71C、71K,并施加使各放电电极释放出负电荷的电压,使得放电电极71Y、71M、71C、71K获取从ATVC控制之后的转印电流起增加的量(多余的量)的转印电流(还包括将多余的转印电流抵消的量),从而将转印所使用的转印电流控制在一定大小。作为各放电电极71Y、71M、71C、71K,例如可以使用如图4所示那样以规定的间隔配置了多个针状电极的放电电极,如果从电源施加了电压,则从各电极的尖端进行放电。图3(图4中也相同)中只例示了放电电极71Y,但是对各电极71M、71C、71K也能够适用上述说明。
对各放电电极71Y、71M、71C、71K施加什么程度的电压可以通过实验或经验来决定。这里,以放电电极71Y为例,对用于决定向放电电极施加的电压的预实验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了使对放电电极71Y施加的电压发生变化时的转印电流与浓度(反射浓度)的关系的图表。如图5所示,在将向放电电极71Y施加的电压设为AC、DC都为0.0V时,图像浓度成为峰值的转印电流(转印性最高的最佳转印电流)为30~35μA。在将向放电电极71Y施加的电压AC设为8.0kV、DC设为0.0V时,图像浓度成为峰值的最佳转印电流为35~40μA。在将向放电电极71Y施加的电压AC设为8.0kV、DC设为-3.0kV时,图像浓度成为峰值的最佳转印电流为50μA。即,若对放电电极71Y施加AC为8.0kV的电压,则最佳转印电流大约变动5μA,进而,通过对该AC8.0kV叠加DC-3.0kV,最佳转印电流大约变动20μA。可认为,这表示了实际在一次转印辊7Y中流过的转印电流中的、与最佳转印电流的变动量相当的ΔI量的电流基于放电电极71Y的放电而流入到放电电极71Y侧。
这样,基于预实验改变向放电电极71Y施加的电压,并调查将各施加电压施加给放电电极71Y时与不施加电压时的最佳转印电流的变化,从而可以知晓如图6所示那样的向放电电极71Y施加的电压与转印电流向放电电极71Y的流入量(ΔI)的关系。然后,当在转印偏压的恒压控制中一次转印辊7Y的电阻降低而转印电流ΔI增加时,只要对放电电极71Y施加使ΔI(相当于该增加量)流入放电电极71Y的电压,则能够使在转印中实际使用的转印电流恒定。
鉴于此,基于通过预实验而得到的向放电电极71Y施加的电压与转印电流向放电电极71Y的流入量(ΔI)的关系,生成将ΔI作为输入、将向放电电极71Y施加的电压作为输出的施加电压控制曲线31Y,并将其存储到存储部30中(参照图10)。图10中,虽然仅例示了施加电压控制曲线31Y,但是,对施加电压控制曲线31M、31C、31K也能够适用相同的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预实验预先决定对放电电极71Y施加的AC电压,使AC固定,将DC与流入电流的关系作为施加电压控制曲线31Y,但并不限定于此。同样,对放电电极71M、71C、71K也进行预实验,生成施加电压控制曲线31M、31C、31K并存储到存储部30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精度,对各放电电极71Y、71M、71C、71K分别独立地进行用于决定向放电电极施加的电压的预实验,基于其实验结果分别生成施加电压控制曲线31Y、31M、31C、31K,但如果各一次转印辊的特性相同,则也可以对任意一个放电电极71Y、71M、71C、71K进行上述的预实验,将基于其结果而生成的施加电压控制曲线共用于对所有放电电极的施加电压的决定上。
(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
接下来,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7表示了由控制部10执行的施加电压控制处理的流程图。施加电压控制处理在由操作显示部20或者通信部40指示了作业的执行时,通过控制部10与存储部30中存储的程序的配合来执行。
首先,执行ATVC控制,决定最佳转印电压V1(步骤S1)。在ATVC控制中,首先控制对各个一次转印辊7Y、7M、7C、7K施加的电压,检测在各个一次转印辊7Y、7M、7C、7K中流过的电流(转印电流)的值成为预先决定的值时的电压V0。接下来,基于检测出的电压V0来决定针对各个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最佳转印电压V1。例如,利用V1=A×V0+B(A、B是预先决定的常数)的计算式来决定最佳转印电压V1。该最佳转印电压V1是能够让一次转印辊中流过最佳转印电流I0的电压。
接下来,在步骤S1中决定的各最佳转印电压V1被施加给对应的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步骤S2),然后进行恒压控制。另外,由电流检测部80检测ATVC控制之后的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中流过的转印电流I1(这里I1≈I0),I1的值被存储到存储部30的规定区域(步骤S3)。
接下来,在图像形成部70中基于被输入的图像数据而在感光体鼓4Y、4M、4C、4K上分别形成调色剂像,通过各个一次转印辊7Y、7M、7C、7K向形成有调色剂像的感光体鼓4Y、4M、4C、4K压接,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步骤S4)。在图像转印后,利用电流检测部80检测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转印后的转印电流的值In,检测结果被存储到存储部30的规定区域(步骤S5)。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作业的执行,转印在中间转印带8的图像在图像形成部70中被二次转印到用纸上并被定影。然后,被输出到排出托盘28。
接下来,基于存储部30中存储的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转印电流的值In、I1,计算出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转印电流的变化量ΔI=In-I1,并基于计算出的ΔI来决定对各放电电极71Y、71M、71C、71K施加的电压(步骤S6)。具体而言,通过将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ΔI代入到存储部30中存储的表示各色的施加电压控制曲线31Y、31M、31C、31K的函数的x中而计算出的y值被决定为向各放电电极71Y、71M、71C、71K施加的电压。然后,将所决定的施加电压施加给对应的颜色的放电电极71Y、71M、71C、71K(步骤S7)。由此,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中的转印电流的一部分即ΔI流入到对应的放电电极71Y、71M、71C、71K中,或者被因放电而生成的负电荷抵消,从而能够只将预先决定的电流I1作为下一页的转印所使用的电流。
接下来,基于执行中的作业的作业信息来判断是否存在下一页的图像数据,如果判断为存在(步骤S8:是),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4,进行下一页的图像的转印、增加的多余的转印电流ΔI的计算、基于ΔI的向放电电极71Y、71M、71C、71K的施加电压的决定以及施加。如果判断为不存在下一页的图像数据(步骤S8:否),则结束施加电压控制处理。
图8表示了上述施加电压控制处理的主要步骤的时序图。
首先,当作业开始时,对各个一次转印辊7Y、7M、7C、7K施加通过ATVC控制而决定的最佳转印电压V1。直到作业中包含的所有页的打印结束为止,如图8所示,各个一次转印辊7Y、7M、7C、7K被施加一定电压(最佳转印电压V1)。
另外,在图像被一次转印辊7Y、7M、7C、7K转印之后、下一个图像被转印之前,利用电流检测部80检测转印电流In。检测结果被反馈给下一次图像转印时对施加给放电电极71Y、71M、71C、71K的电压的决定。
这里,为了验证上述的施加电压控制处理的效果,进行了以下的(验证实验)以及(比较实验)。
(验证实验)
在验证实验中,使用以表1所示的规格在各色的一次转印辊附近具有放电电极的构成(参照图9)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上述施加电压控制处理的方法连续实施1000张的打印,按一定张数测定了图像浓度。浓度的测定使用了反射浓度测定器(Gretag Macbeth公司制造的Spectolino)。作为施加电压控制曲线,使用了通过预实验而得到的图10所示的施加电压控制曲线。
表1
图11A表示了以上述条件进行了单色满涂(ベタ)图像(黄、品红、青、黑)的连续1000张打印时的浓度迁移。图11B表示了以上述条件进行了双层色满涂图像(红、绿、蓝)的连续1000张打印时的浓度迁移。
如图11A、图11B所示,在验证实验中,对于任意颜色都几乎没有发现与打印张数的增加相伴的浓度的变动。在施加电压控制处理中,由于在纸间进行转印电流的检测,并将其检测结果反馈到用于对下一个图像的转印电流进行调整的对施加给放电电极的电压的决定,所以还能够应对因机内温度上升等引起的转印部件的电阻变化。因此,验证了如下结论,即、通过施加电压控制处理,即便是连续打印的作业,也能够不中断作业地以几乎恒定的浓度进行转印。
(比较实验)
在比较实验中,以表1所示的规格(除了电极电源规格之外)来使用了在各色的一次转印辊附近不具有放电电极的构成(参照图12)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进行了ATVC控制之后,实施连续1000张的打印,按一定张数测定了图像浓度。浓度的测定使用了反射浓度测定器(GretagMacbeth公司制造的Spectolino)。
图13A表示了以上述条件进行了单色满涂图像的连续1000张打印时的浓度迁移。图13B表示了以上述条件进行了双层色满涂图像的连续1000张打印时的浓度迁移。
如图13A、图13B所示,在比较实验中,在全部的颜色中得到图像浓度因打印张数的增加而降低的结果。本实验只是在打印开始的前旋转中实施了ATVC控制,而在连续打印过程中终始施加一定的电压。即,认为该浓度降低是因一次转印辊的电阻值发生变化导致转印电流偏离最佳值,使得转印性发生了变化而引起的。为了抑制浓度降低、即转印性降低,需要在作业过程中实施ATVC控制,无法避免对生产率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验证实验以及比较实验验证了:通过利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施加电压控制处理对放电电极施加电压,能够在作业中不因进行ATVC控制而降低生产率,可抑制转印性降低(浓度变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立即检测ATVC控制之后的各一次转印辊的转印电流I1,并且在纸间检测转印电流In,基于该差量ΔI来决定对各放电电极施加的电压的情况,但是,用于对放电电极决定施加电压的参数只要是能够确定因继续进行恒压控制而发生变化的电阻的变化所引起的转印电流的变化的参数即可,并非仅限于此。
例如,可以将用于决定各放电电极71Y、71M、71C、71K的施加电压的参数分别设为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电阻值,并立即检测ATVC控制之后的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电阻值R1,并且在纸间检测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电阻值Rn,基于它们的差量ΔR来决定对各放电电极71Y、71M、71C、71K的施加电压。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电阻值可以根据由电流检测部80检测出的转印电流和最佳转印电压V1,通过利用了欧姆定律的计算来求出。也可以取代电流检测部80,而采用设置电阻测定计等来直接检测电阻值的构成。其中,在基于ΔR进行施加电压控制处理的情况下,预先进行预实验,取得对各放电电极71Y、71M、71C、71K施加的电压与转印电流的流入的关系,并且,求出施加电压为最佳转印电压V1时的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转印电流与电阻值的关系,基于两者来生成将横轴设为一次转印辊的电阻的变化ΔR的施加电压控制曲线31Y、31M、31C、31K并预先存储到存储部30中。
另外,例如,也可以将决定放电电极的施加电压的参数设为各色的浓度,检测ATVC控制之后的各色的浓度D1,并且在纸间检测各色的浓度Dn,基于该差量ΔD来进行施加电压控制处理。作为各色的浓度检测的方法,例如可以在各色的一次转印位置的下游侧设置作为检测部的浓度传感器,在纸间对中间转印带8形成各色的浓度测定用图像补片,通过利用各色的浓度传感器读取该图像补片来进行检测。其中,在基于ΔD进行施加电压控制处理的情况下,预先进行预实验,取得对放电电极71Y、71M、71C、71K的施加电压与转印电流的流入量的关系,并且,求出施加电压为最佳转印电压V1时的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转印电流与由浓度传感器读取图像补片时的传感器输出值之间的关系,基于两者来生成将横轴设为读取图像补片的浓度传感器的输出值的变化ΔD的施加电压控制曲线31Y、31M、31C、31K,并预先存储到存储部30中。
这样,无论是将用于决定放电电极的施加电压的参数设为一次转印辊的电阻,还是设为各色的浓度传感器的输出值(浓度),都能够起到与将参数设为电流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对转印偏压进行恒压控制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用于获取各个一次转印辊7Y、7M、7C、7K各自的转印电流的一部分的放电电极71Y、71M、71C、71K;和检测各个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转印电流的值的电流检测部80,其中,控制部10基于向中间转印带8转印图像后由电流检测部80检测出的各个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转印电流的值与ATVC控制之后的转印电流的值的变化量,确定各一次转印辊的转印电流从ATVC控制之后起增加的量的电流,决定为了使对应的各放电电极71Y、71M、71C、71K读入该增加的量的电流所必要的电压,并将其施加给各放电电极。
因此,在对转印部件进行恒压控制的情况下,由于即使不频繁进行ATVC控制也能够抑制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的变化,所以可以不降低生产率的同时防止因转印部件的电阻变化而引起的转印性变化。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记述表示了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优选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把形成在感光体鼓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将形成在感光体鼓的调色剂像直接转印到用纸等转印件的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控制部10可以在图像转印后的参数的值与ATVC控制之后的参数的值的变化量未超过预先决定的值时,不对放电电极施加电压。即,当在施加电压控制处理的步骤S6中,是ΔI(参数是电阻值时为ΔR,参数是各色的浓度时为ΔD)未超过预先决定的值的颜色时,控制部10将对该颜色的放电电极施加的电压决定为0,在步骤S7中不对该色的放电电极施加电压。由此,能够防止无益地对放电电极施加电压、抑制放电电极的不必要的消耗。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作为本发明涉及的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介质,公开了使用ROM、非易失性存储器、硬盘等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该例。作为其他的计算机可读取介质,能够应用CD-ROM等可移动式记录介质。另外,作为经由通信线路来提供本发明涉及的程序的数据的介质,还可以应用载波。
此外,关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细节构成以及细节动作,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适当进行变更。
2011年6月29日提出的日本特愿2011-143651的所有公开内容被全部引入到本申请中。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转印部件,该转印部件将形成于感光体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或者转印件上;和
控制部,该控制部决定对上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以使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成为预先决定的值,并且该控制部进行恒压控制以使对上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成为上述决定的电压,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放电电极,该放电电极被设置在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辊隙部附近,根据被施加的电压获取流经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的一部分;
检测部,该检测部检测规定的参数的值,该规定的参数的值能够对因继续进行上述恒压控制而发生变化的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进行确定;和
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在决定了对上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之后立即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上述参数的值,
上述控制部基于在利用上述转印部件实施转印之后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参数的值与上述存储部中存储的上述参数的值的变化量,来决定用于使上述放电电极获取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从上述预先决定的转印电流起增加的量的电流所需要的电压,并施加给上述放电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上述转印部件实施转印之后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参数的值与上述存储部中存储的上述参数的值的变化量未超过预先决定的值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不对上述放电电极施加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规定的参数是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规定的参数是上述转印部件的电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部是形成于上述感光体并读取被转印到上述中间转印体上的浓度测定用图像补片的浓度传感器,
上述规定的参数是上述浓度传感器的输出值。
6.一种转印电流控制方法,是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电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决定对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以使将形成于感光体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或者转印件上的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成为预先决定的值,并进行恒压控制以便对上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成为上述决定的电压的步骤;
检测能够对因继续进行上述恒压控制而发生变化的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进行确定的规定的参数的值的步骤;
存储在决定了对上述转印部件施加的电压之后立即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上述参数的值的步骤;
基于在利用上述转印部件实施转印之后检测出的上述参数的值与上述存储部中存储的上述参数的值的变化量,来决定用于使位于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辊隙部附近的放电电极获取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从上述预先决定的转印电流起增加的量的电流所需要的电压,并施加给上述放电电极的步骤;和
根据上述被施加的电压而由上述放电电极获取流经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的一部分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印电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上述转印部件实施转印之后检测出的上述参数的值与上述存储部中存储的上述参数的值的变化量未超过预先决定的值的情况下,不对上述放电电极施加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印电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规定的参数是上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印电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规定的参数是上述转印部件的电阻。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印电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规定的参数是形成于上述感光体并读取被转印到上述中间转印体上的浓度测定用图像补片的浓度传感器的输出值。
CN201210226669.3A 2011-06-29 2012-06-29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电流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8547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3651 2011-06-29
JP2011143651A JP5392308B2 (ja) 2011-06-29 2011-06-2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4778A CN102854778A (zh) 2013-01-02
CN102854778B true CN102854778B (zh) 2015-04-01

Family

ID=47390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26669.3A Active CN102854778B (zh) 2011-06-29 2012-06-29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电流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03258B2 (zh)
JP (1) JP5392308B2 (zh)
CN (1) CN1028547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8871B2 (ja) * 2013-02-05 2017-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4451B2 (ja) * 2013-10-22 2017-03-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89074B2 (ja) * 2016-06-24 2019-03-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143989B2 (en) * 2018-08-09 2021-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97740A (ja) * 1992-04-16 1993-11-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14989A (ja) 1994-10-13 1996-05-0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14337A (ja) * 1995-10-18 1997-05-0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84892A (ja) * 1997-09-12 1999-03-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39782A (ja) * 1998-07-22 2000-02-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054450B2 (ja) 1998-08-20 2008-0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9601A (ja) * 2002-06-28 2004-01-29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587479B2 (ja) * 2005-08-31 2010-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濃度調整方法
JP5058723B2 (ja) * 2007-09-04 2012-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73291B2 (ja) * 2008-10-15 2014-04-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04191A1 (en) 2013-01-03
JP5392308B2 (ja) 2014-01-22
CN102854778A (zh) 2013-01-02
JP2013011703A (ja) 2013-01-17
US8903258B2 (en) 2014-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933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854778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电流控制方法
JP20082759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2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211012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034108A (zh) 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44551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784043B2 (ja) 転写装置、転写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6188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image forming units for forming developer images
JP20120085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3828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101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76588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51943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JP735053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042755B2 (en) Printer control using optical and electrostatic sensors
CN102004423B (zh) 成像装置以及成像方法
JP200324144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580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濃度調整装置、濃度調整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濃度調整方法
US1012031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789160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JP72079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17690A (ja) 電子写真プロセスの電圧制御装置
JP202300424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963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