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2223A - T构、构装体、钢筋砼结构体及其设计和建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T构、构装体、钢筋砼结构体及其设计和建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52223A CN102852223A CN2012103667840A CN201210366784A CN102852223A CN 102852223 A CN102852223 A CN 102852223A CN 2012103667840 A CN2012103667840 A CN 2012103667840A CN 201210366784 A CN201210366784 A CN 201210366784A CN 102852223 A CN102852223 A CN 1028522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rangement
- reinforcement
- mould bases
- framework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0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0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0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9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1026 dia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3 siz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3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9417 prefa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72 Starch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25 perc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698 starch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55 star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46 thermal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60 weight contro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dgs (AREA)
Abstract
一种T构、构装体、钢筋砼结构体及其设计和建造方法,所述T构是对应结构体块切换形成的安装体块,是由配筋架构和模架架构构成的、配筋架构定位在模架架构内形成的、带有组合联通模腔的配筋模架组合架构;T构的配筋架构由原设计配筋体块直接形成,或由原设计配筋体块和补加的连接配筋组成;T构的模架架构由在原设计混凝土体块轮廓内添加的定型架构,并在定型架构外表面补加模板构成。本发明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为依据,提出预制装配切换设计概念,可同时实现钢筋定位、混凝土定型,方法简捷,推进了设计、生产、建造的一体化。本发明可广泛用于各类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特别是高层建筑、大空间建筑、大跨度建筑的预制装配结构领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预制装配建筑结构的配筋-模架一体化组装构件及其组合形成的安装架构,以及采用这种安装架构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本质特点在于可以同时形成梁、板、墙、柱等结构配套构件,建成房屋结构。其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最方便的钢筋搭接连接、混凝土灵活成型、整体现浇、建成整体结构。近年来混凝土的机械化大生产、运输、和输送,更充分发挥现浇结构的优势。
我国目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执行的基本规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现浇结构的根本难题在于给钢筋定位,给混凝土定型,如何进行便捷的预制装配,以实现整体现浇结构。传统技术直接执行现行规范实现现浇结构,只能采用把原材料直接变成结构的现场施工模式,其中的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相互分离,只能采用简单劳动力再生产和流动性劳动方式。
而为避免上述施工模式采用已有的预制构件技术,即失去了现浇结构的本质优势,又未改变混凝土基本生产方式,仅仅变了劳动地点,把高空和现场的重体力劳动转移到了小作坊的重体力劳动。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更复杂的制作、养生、存放、搬运、运输、现场存放、零散吊装、复杂支撑和定位,以及更加复杂结构连接,付出的代价甚至还包括失去了现浇结构的整体性。而预制装配结构能否等效替代现浇结构,目前尚没有可靠的依据。
目前国内现有的预制装配构件,我国规范仅仅给出简单构件(如小型预制板、柱、梁)等的连接方式。对于复杂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预制装配,尚无系统、可靠的预制装配结构的连接方法。现有预制构件的结构连接大多采取的是“预留钢筋、局部浇筑”的“后浇带法”,该方法使结构连接部位在结构受力和温度应力下极易产生结构裂缝,极大削弱了结构强度。此外,大多简单构件规格都很小,也造成接缝过多,结构性能有很大削弱。
目前预制构件受到重量和运输的限制,规格很小,否则超宽、超高,难以运输。此外,对大量构件在高空进行支撑和定位,需要高强度的支架,这些支架的安装和拆卸只能通过人工作业实现。而在构件制作过程中需要的模具或模板也需要数十吨,也需要繁重的重体力劳动进行安拆。现有预制装配构件的运输、吊装、安装均十分不便,工人的劳动强度高,工期长。这种高昂代价,已经失去了预制装配的根本目的。
为避免传统预制装配技术问题,本申请人曾发明《钢网构架混凝土复合建筑及其建造方法》,提出把传统建筑钢筋替换成一种轻质高强的格构钢,实现现浇结构的总体方案。但是后期研究方向偏离了研究目的,走向“轻钢混凝土”技术路线。以型钢等效替换钢筋,难以满足钢筋的构造要求,无法对接规范,更没能有效实现安装定位和混凝土的定型, 更难以证明整体结构强度等效关系和连接关系,难有实用价值。后来又出现类似的“轻钢固模”技术,只是对“钢网构架”中构件做了简单替换,没有解决“钢网构架”技术的根本问题。
长期研究和实践证明,在现行规范基础上,实现对钢筋的定位、对混凝土的定型,保证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发挥现浇结构的巨大优势,是预制装配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
预制装配技术的结构设计有其特殊性,我国规范是“材料—结构”模式,用现行的结构计算得到的平法设计,难以拆分预制装配构件。而用预制构件直接进行预制装配设计,又很难与现行规范直接对接。
预制装配结构的设计模式是“构件—结构”,或者“体块—结构“,但是“块体”与原规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到设计拆分、组装、连接;涉及到设计、生产、建造,需要系统设计转换方能实现。目前尚未发现根据我国规范建立的行之有效的预制装配技术的设计模式。
因此,实现预制装配技术的难题,不在于现行规范本身,而在于执行规范的方式,尤其在于设计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T构、构装体、钢筋砼结构体及其设计和建造方法,要解决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核心技术难题—给钢筋定位、给混凝土定型,以及构件安装定位、连接困难的技术问题,以及以预制装配的方式实现现浇结构的技术难题;并解决现有钢筋混凝土设计、材料、生产、施工相分离的模式带来的行政管制复杂、流程长、工人劳动量大的技术问题;还解决现有预制装配技术运输、吊装、安装不便,连接复杂、劳动强度高、工期长的技术问题;还解决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预制装配结构强度低、易裂缝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这种T构是对应结构体块切换形成的安装体块,是由配筋架构和模架架构构成的、配筋架构定位在模架架构内形成的、带有组合联通模腔的配筋模架组合架构;
所述结构体块是对应原层结构体竖切块形成;至少两个结构体块组合构成原层结构体;原层结构体是原结构体中的层结构体之一;所述原结构体是根据现行钢筋混凝土规范设计形成的结构体;所述结构体块包括原设计配筋体块和原设计混凝土体块;
与之相应,所述T构的配筋架构由原设计配筋体块直接形成,或由原设计配筋体块和补加的连接配筋组成;
与之相应,所述T构的模架架构由在原设计混凝土体块轮廓内添加的定型架构,并在定型架构外表面补加模板构成。
所述结构体块至少包括原设计层结构体的两个相互垂直连接的结构构件;所述结构构件中包括原设计配筋和原设计混凝土;与之相应的T构是由至少两个垂直连接的配筋模架组合形成;
所述配筋模架是对应结构体块的结构构件切换形成的组装构件;是由配筋组件和模架构件构成的、配筋组件定位在模架构件内形成的、带有模腔的配筋模架组装构件;
与之相应,所述配筋组件是由原构件配筋直接形成,或由原设计配筋和补加的连接配筋组合形成;
与之相应,所述模架构件是由在原构件混凝土外轮廓内添加的定型框架,以及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的模板组合形成的带有模腔的模架。
所述结构体块的切换包括对层结构体的竖切块,竖切割面位于竖结构控制轴线的一侧或两侧,并有间距的平行于竖结构控制轴线;
由竖切块形成的结构体块包括原层结构体的一个板构件和位于板构件下部的至少一个竖构件;竖构件包括墙构件、梁构件或柱构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结构体块的横截面为T型或倒L型;
与之相应,所述T构包括一个板配筋模架和位于板配筋模架下部的至少一个竖配筋模架;竖配筋模架包括墙配筋模架、梁配筋模架、柱配筋模架中的至少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T构的横截面为T形或倒L形。
所述T构的组成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A、板配筋模架与至少一个梁配筋模架相互组合连接形成板-梁T构;
B、板-梁T构上还组合连接有至少一个柱配筋模架,形成板-梁-柱T构;
C、板-梁T构上还组合连接有至少一个墙配筋模架,形成板-梁-墙T构;
D、板配筋模架与至少一个墙配筋模架组合连接,形成板-墙T构;其中:当至少二个墙配筋模架相互垂直连接时,两个墙配筋模架形成组合墙构。
所述配筋模架的定型框架是由桁架框件、型钢框件或二者组合形成的、带有六个面框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桁架框件包括以下两种结构:
A、在两个平行的型钢翼缘之间固定有至少两个型钢腹杆形成的型钢桁架;
B、在腹板上开孔的C型钢直接形成的带有翼缘和腹杆的型钢桁架。
所述桁架框件的型钢翼缘、型钢腹杆以及型钢框件由型钢模件配套形成;型钢模件为面上无孔或面上有孔的型钢模件;
当上述模件构成系列模件时,系列模件为等宽型钢模件,型钢模件的宽度模数包括25mm系列、30mm系列、35mm系列;且不小于25mm,不大于50mm;型钢模架的原板厚度≥1.5mm、≤3.5mm;
当在定型框架上定位有钢筋时,桁架框件或型钢框件上还带有钢筋定位件。
所述定型框架由框件内外交错连接形成内、外两层面框,所述模板固定在外框的外表面上;配筋定位在内框的外表面或外框的内表面上;模板、钢筋形成分隔定位。
所述定型框架包括以下两种结构:
a、定型框架是由至少两个相对而设的桁架框件和至少四个连接在两个桁架框件之间型钢框件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带有六个面框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b、定型框架是由四个桁架框件两两平行相对四面围合成的、带有六个面框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所述定型框架为结构a时,该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件的外侧的型钢框件形成的两个外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缘形成的两个内框;或者该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架内侧的型钢框件形成的两个内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缘形成的两个外框;
所述定型框架为结构b时,该定型框架两个平行对应的桁架框件的翼缘分别固定于另外两个平行桁架框件的翼缘的外侧,所述翼缘两两相对、分别形成面框的两个内框和两个外框。
所述配筋模架之间的组装连接包括平面内连接和垂直面连接,其中:平面内连接由配筋模架外接口连接形成,垂直面连接由一个配筋模架的外接口与另一个配筋模架的内接口对接形成;其中:接口连接包括定型框架接口连接、模板接口连接、配筋接口连接;其中:
A、 配筋模架外接口为如下构造:
a、定型框架外接口由面框直接形成或在面框上补加连接框件形成;
b、模板外接口由模板在接口处的断口形成;
c、配筋外接口由定位、或跨越接口面框的连接配筋形成;
B、配筋模架内接口为如下构造:
a、定型模架内接口由在定型框架内补加两两相对的桁架框件构成的接口框形成;
b、模板内接口由在内接口处断口形成;
c、配筋内接口由定位在模架内的连接配筋形成。
所述配筋接口处的配筋连接有以下几种:
a、以配筋模架内的配筋加长形成的连接配筋伸入到另一个配筋模架的配筋内形成的钢筋“搭接”连接;
b、以跨越接口面的连接配筋分别伸入两个相互连接的配筋模架内形成的“搭桥”连接;
c、在两个配筋模架上分别预留环形连接配筋,并相互插接形成的“环锚”连接;
所述配筋接口处的两个连接配筋之间相互搭接焊接或螺栓连接。
所述配筋接口处还另外补加加强连接配筋形成加强连接区。
所述板配筋模架的板定型框架包括由至少四个板桁架框件组合的空间六面体框架;其中长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形成板内框,宽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形成板外框;或者板定型框架包括由两个以上的板桁架框件和四个板型钢框件组合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当板配筋模架的长度方向≥3000mm、≤9000mm,且宽度方向≤3300mm时,在板定型框架内还包括平行于板宽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板桁架框件排列间距≥600mm;
当板配筋模架的宽度方向≥3000mm或长度方向≥6000mm时,板定型框架由至少二个预制板定型框架以过渡件拼接构成。
所述墙配筋模架的墙定型框架包括由至少两个墙桁架框件和至少四个墙型钢框件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空间六面体框架;其中型钢框件形成墙外框;
所述墙配筋模架的宽度大于等于600mm、且小于等于3300mm;当墙配筋模架宽度大于1200mm时,在墙定型框架内还加设有竖向的墙桁架框件;当墙配筋模架的高度大于1200mm时,在墙定型框架上还加设有横向的墙型钢框件;
墙配筋包括至少一个墙钢筋笼,墙钢筋笼由竖主筋和横箍筋构成;当墙配筋模架的宽度小于等于1500mm时,墙配筋由一个钢筋笼构成;当墙配筋模架的宽度大于1500mm,且小于等于3000mm时,墙配筋包括至少二个钢筋笼和水平分布钢筋;当两个钢筋笼之间间隙大于150mm时,在两钢筋笼之间还设置有竖向分布钢筋;
所述墙配筋模架的连接配筋包括竖向连接配筋和水平连接配筋,竖向连接配筋由突出墙模架的竖向钢筋接头对应被连接的墙配筋模架内部的竖主筋形成;横向连接配筋由突出墙模架的横向箍筋接头对应被连接的墙模架内部的横箍筋形成。
所述梁配筋模架的梁定型框架包括两个以上梁桁架框件和四个梁型钢框件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空间六面体框架;两个以上梁桁架框件横向按间距排列,四个梁型钢框件横向两两相对固定在梁桁架框件的侧面外角处;其中,梁型钢框件和梁桁架框件分别形成梁外框和梁内框;
所述梁配筋由定位于梁定型框架内部的梁钢筋笼形成;梁钢筋笼由竖向箍筋和横向主筋连接而成;
所述梁配筋模架的连接配筋包括竖向连接配筋和水平连接配筋;竖向连接配筋包括由竖向箍筋突出梁模架形成的连接箍筋;水平连接配筋由横向主筋突出梁模架形成的水平钢筋接头或在梁模架内预留插拔钢筋形成。
所述柱配筋模架的柱定型框架包括两个以上柱桁架框件和四个柱型钢框件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空间六面体框架;所述柱桁架框件包括在两个平行的横杆之间固定有两个腹杆形成的矩形型钢桁架;两个以上柱桁架框件竖向按间距排列,四个柱型钢框件竖向两两相对固定在柱桁架框件的内角或外角处,柱型钢框件形成柱内框或柱外框;
所述柱配筋由定位于柱定型框架内部的柱钢筋笼形成;柱钢筋笼由横向箍筋和竖向主筋连接而成;柱连接配筋包括预留在柱模架上部的柱钢筋接头。
所述模板包括折板永固渗滤模板、网板永固渗滤板或表面开有渗滤孔的型钢模板;其中:
折板永固渗滤模板包括折形板本体,折形板本体上分布有渗滤孔,折形板本体的上下两边或四边卡固有U形边条。
网板永固渗滤板包括网板本体,网板本体上竖向间隙分布有拉伸网和U形肋,拉伸网的网眼构成渗滤孔;网板本体的上下两边或四边卡固有U形边条;
型钢模板的横截面包括C形或U形,在面上设有分布的渗滤孔;
当定型框架的宽度大于300mm时,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为折板永固渗滤模板或网板永固渗滤板;当定型框架的宽度小于300mm时,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为表面开有渗滤孔的型钢模板。
所述模板与定型框架之间的连接有内卡固连接、外固定连接和辅助外连接三种;其中:
a、内卡固连接:在定型框架的外框上有预留卡固件,模板以卡固件卡固在定型框架上;
b、外固定连接:模板U形边条以自攻螺丝固定或焊接固定在定型框架上;
c、辅助外连接: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的外侧还加设有外夹固件,模板以外夹固件夹固在定型框架上;外夹固件由槽钢或角钢与拉结螺栓构成。
这种构装体由至少2个T构吊装、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形成。
所述T构与下部结构之间的连接包括临时固定连接和永久结构连接;
a、临时固定连接为竖配筋模架下端与下部结构的固定连接;在下部结构的安装面上设有找平件,T构的竖配筋模架的定型框架与找平件之间焊接形成安装连接;
b、永久结构连接为下部结构的预留钢筋接头插设在竖配筋模架或板配筋模架内形成的配筋连接。
所述T构之间的连接包括临时固定连接和永久结构连接;
a、临时固定连接包括相邻T构的板配筋模架之间的定型框架连接和模板连接;在先安装的T构的板定型框架外侧焊接有支腿,并临时以支腿固定在临时支撑上;在后安装的T构的板定型框架外侧固定有与上述支腿配合的挂件;后装的T构的定型框架以挂件临时挂接在先装T构的板定型框架的支腿上;
b、永久结构连接包括相邻T构的板配筋模架之间的配筋连接。
所述构装体包括板-梁-墙构装体;板-梁-墙构装体是由至少两个板-梁-墙T构吊装、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形成的构装体;还包括由至少两个固定在下部结构上的板-梁-墙T构之间跨越连接板-梁T构形成的构装体;
所述构装体还包括板-梁-柱构装体;板-梁-柱构装体是由至少两个板-梁-柱T构吊装、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形成的构装体;还包括由至少两个固定在下部结构上的板-梁-柱T构之间跨越、连接有板-梁T构形成的构装体;
所述构装体还包括板-梁构装体;板-梁构装体是由至少两个板-梁T构吊装、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形成的构装体。
这种钢筋砼结构体由至少1个层结构体或两个以上层结构体依次向上叠合构成;所述层结构体由构装体及在构装体的配筋模架内现浇的砼形成;所述构装体的竖配筋模架与砼形成钢筋砼竖向结构;所述构装体的板配筋模架与砼形成钢筋砼板结构;所述构装体的定型框架固结在层结构体混凝土内;所述构装体的模板固结在层结构体混凝土外表面。
所述结构体为剪力墙结构体、框架结构体或板-梁结构体;
所述剪力墙结构体的层结构体包括由板-梁-墙构装体及现浇砼形成的层结构体;当所述的墙体的厚度与宽度的比值大于等于8,且同轴线墙体之间的墙洞口宽度大于等于2000mm,配置在两个墙体之间的梁结构的跨度大于其高度的5倍时,形成剪力墙-框架梁-板钢筋砼结构体;当两个墙体之间的轴线跨度大于等于6000mm时,形成大空间剪力墙-框架梁-板钢筋砼结构体;
所述框架结构体的层结构体是由板-梁-柱构装体和现浇砼形成;
所述板-梁结构体是由板-梁构装体和现浇砼形成。
这种钢筋砼结构体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设计步骤:
步骤1、根据现行钢筋混凝土规范设计形成结构体原设计图,所述结构体包括至少一个原层结构体;将原层结构体切换成至少两个结构体块,反之结构体块组合构成原层结构体;结构体块包括原设计配筋体块和原设计混凝土体块;形成结构体块分割图;
步骤2、根据结构体块分割图配置T构,并设计连接配筋,形成T构总装图;
步骤3、根据结构体块中的原配筋体块设计连接配筋,形成T构配筋架构图; 根据结构体块中的原混凝土体块设计定型架构,并在定型架构外表面补加模板,形成T构的模架架构组装图;将T构配筋架构和模架架构组合形成T构组装图;
步骤4、在完成步骤2、3的同时完成连接设计,形成连接构造图。
所述步骤4还包括配筋模架设计方法,其中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a、将结构体块切换成至少两个相互垂直连接的结构构件;反之、至少两个相互垂直连接的结构构件即构成结构体块;在结构构件中包括原构件配筋和构件混凝土;与结构体块相对应的T构由至少两个相互垂直连接的配筋模架构成;配筋模架是由配筋和模架组合构成的配筋模腔构件;
步骤b、在结构构件的原配筋基础上设计连接配筋,形成配筋模架的配筋图;
在结构构件的原混凝土内添加定型框架,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模板形成配筋模架的模架图;将配筋图和模架图组合形成配筋模架制作图;
步骤c、根据配筋模架制作图形成配筋件加工详图和模件加工详图。
所述步骤1还包括切换设计的竖切块设计方法,其中包括步骤如下:
竖切割面位于竖结构控制轴线的一侧或两侧,并有间距的平行于竖结构控制轴线;由竖切块形成的结构体块包括原层结构体的一个板构件和位于板构件下部的至少一个竖构件;竖构件包括墙构件、梁构件或柱构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结构体块的横截面为T型或倒L型;与之相应,所述T构包括一个板配筋模架和位于板配筋模架下部的至少一个竖配筋模架;竖配筋模架包括墙配筋模架、梁配筋模架、柱配筋模架中的至少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T构的横截面为T形或倒L形。
所述步骤1还包括T构的组装设计方法,
A、板配筋模架与至少一个梁配筋模架相互组合连接形成板-梁T构;
B、板-梁T构上还组合连接有至少一个柱配筋模架,形成板-梁-柱T构;
C、板-梁T构上还组合连接有至少一个墙配筋模架,形成板-梁-墙T构;
D、板配筋模架与至少一个墙配筋模架组合连接,形成板-墙T构;当至少二个墙配筋模架相互垂直连接时,形成组合墙构。
这种钢筋砼结构体的建造方法,包括建造步骤如下:
步骤1、在工厂或工地制作成套配筋模架;
步骤2、在工地组装T构;
步骤3、将T构吊装、就位、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成构装体;
步骤4、在构装体的配筋模架的模腔内现浇混凝土,完成现浇钢筋砼层结构体建造。
所述步骤2还包括T构组装方法,有以下几种:
a、将板配筋模架和竖配筋模架连接成板-梁T构;
b、将板-梁T构继续与至少一个墙或柱配筋模架组装成板-梁-墙T构或板-梁-柱T构;
c、将墙配筋模架相互组装成墙构。
所述步骤2还包括工艺装备配置和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工艺:
步骤1、在工地地面配置工作台,塔式起重机或汽车吊,并配置行走门式吊架,方管框和立方架;方管框是由方管组合的矩形框;立方架是由方管框以螺栓连接形成的立方体管架结构;在方管框和立方架上配置有调高旋钮;
步骤2、利用门式吊架运输、组装配筋模架;利用立方架定型、定位,完成T构组装;
步骤3、利用塔式起重机或汽车吊吊装、安装T构;其中包括将立方架一体吊装同时作为构装体支撑的方法。
所述步骤4还包括混凝土浇筑方法:利用构装体的板配筋模架做为操作面,先浇筑墙、柱、梁配筋模架内的混凝土,再浇筑板配筋模架内的混凝土,一体完成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其中还包括混凝土找平方法:在组装完成的构装体的板定型框架的接口顶部固定找平件;以找平件的顶部为定位线找平混凝土上表面,找平件同时形成上部结构的预埋件。
所述步骤4后还包括二层以上结构体的建造方法:在下层结构体上预留墙或柱预留钢筋接头;继续吊装、固定、连接上层T构;并将下层结构体的预留钢筋接头插设在上层T构的墙配筋模架或柱配筋模架内,完成上层构装体的安装;然后浇筑混凝土,完成上层层结构体建造。
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与有益效果如下:
一、配筋模架的设计原理与有益效果:
1、定型框架:以桁架为基础形成的定型框架,实现对钢筋定位、并与模板形成定型模腔,实现对预现浇的混凝土的定型。
2、可以根据混凝土构件的各种形状,形成各种形状的定型框架,相互配套。
3、永固渗滤模板:可以形成对现浇混凝土的渗滤效应、环箍效应、消除容器效应、解压效应和增强效应,以实现在以轻型骨架浇筑混凝土,并与混凝土形成永固复合面层;并便于切割、便于连接固定、便于运输。
4、定型框架的内外框实现可靠的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模板的分隔定位。
5、内部模腔:可以可靠对混凝土成型。
6、四面围合的桁架面框或型钢面框,方便组装、连接,配置钢筋定位件,定位钢筋,固定模板。
7、模架接口,实现模架连接,同时对连接钢筋定位。
8、带有透浆孔的型钢模件,减小对混凝土的影响,该透浆孔可同时作为连接孔、定位孔。
9、系列模件实现定型框架的配套组装和连接。
10、切换设计,将原配筋设计切换成配筋组件,优化规范并实现规范配筋形成预制装配配筋。
11、配筋模架的尺寸规格设计,满足运输需要。
12、控制框件的间距,在达到定型、定位的前提下,方便组装、实现节约。
13、灵活多变的几何尺寸和灵活多变的组装方式,可以满足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需要。
二、T构设计原理与有益效果:
1、配筋模架轻质高强,可以保证组合架构的吊装重量控制,实现组合构件吊装。
2、在地面组装配筋相互垂直连接的配筋模架组合架构,同时完成配筋的横向连接,而在高空最难实现的就是横向连接,减少高空连接量。
3、由配筋模架垂直连接形成的T构具有稳定的、准确的定型形状,自身形成“桌子效应”,便于定位、校正、连接。
4、尤其墙体的竖向连接就位,如果单个墙体安装,纵横向预留钢筋在安装时出现就位矛盾,难以就位的问题。这也是一般钢筋混凝土预制墙体安装的最难问题。组合成墙构以后,在安装时只需考虑垂直钢筋的插接,而不需考虑水平钢筋的插接,容易实现。
5、配筋模架相互组合,相互增强,相互定型、相互定位。
6、大件吊装,增加8—10倍吊装效率,减少高空作业。
7、增加高空作业的安全性。
8、可以有效控制吊装变形。
9、灵活多变的切换方式、组合方式,可满足各种结构类型和结构安装需要。
三、切换设计原理与有益效果:
1、形成原设计,是实现预制装配设计的基础。
2、对原设计的“材料—结构”的模式,等同转换成“体块—结构”的模式,是实现预制装配构件设计的基础。
3、建立预制装配设计与现行规范的对接关系。
4、建立设计、生产、建造一体化设计模式,高效指导加工、制作、安装、建造。
5、形成以标准件、标准构件、标准部品、标准化连接构造为目标的“硬标准化设计”而不是标准化模数设计。
6、工业模块化设计的基础依据:预制装配与现场施工的根本区别在于加工、制造、生产、建造的高度组织化、流程化、配套化、专业化、装备化,所以必须以专业模块为基础形成工程设计,否则难以组织。
四、构装体设计原理与有益效果:
1、T形架构相互组装,容易形成稳定、坚固的定型架构体。
2、T形架构相互装配,主要以板模架连接为主,而竖构件之间的连接已经在地面完成,极大减少高空复杂连接。
3、支撑定位容易、便于标准支撑。
4、板配筋容易实现大跨度连续配筋和双向板配筋。
5、混凝土浇筑工作面稳定、安全、可靠。
6、混凝土一次性浇筑,结构整体性强。
五、结构体或结构原理与有益效果:
1、适用于各种钢筋混凝土规范形成的预制装配—现浇混凝土结构。
2、优化设计、等同替换形成预制装配-现浇混凝土结构。
3、尤其适用于高层剪力墙结构。
4、容易形成大空间、大跨度建筑结构。
5、开发设计性能优良的大空间、长支剪力墙-框架梁-大洞口-大跨度-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6、适用于建筑物的结构,也适用于快装构筑物结构。
六、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1、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为依据,依据充分,便于实现。
2、本发明可同时实现对钢筋定位、对混凝土定型,方法简捷。
3、以钢制品形成钢筋模板一体化配筋模架,产品明确。
4、大构件吊装、安装,高效快捷。
5、一次性浇筑,形成整体结构。
6、精准的工业品形成精准结构,质量优良。
7、提出预制装配切换设计概念,明确预制装配与现行规范的切换关系。
8、推进设计、生产、建造的一体化,推进建筑业向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推进建筑实体工业技术发展。
9、推动高层建筑、大空间建筑、大跨度建筑预制装配结构技术进步,提高建筑空间耐久性、提高建筑耐久性。
本发明可广泛用于各类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特别是高层建筑、大空间建筑、大跨度建筑的预制装配结构领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层结构体的示意图。
图2是层结构体的切块示意图。
图3是T构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T构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板-梁-墙T构与下部结构连接的立体图(无模板)。
图9是板-梁-墙T构与下部结构连接的立体图(有模板)。
图10是板-梁-柱T构与下部结构连接的立体图(无模板)。
图11是板-梁-柱T构与下部结构连接的立体图(有模板)。
图12是组合墙构的立体图(无模板)。
图13是组合墙构的立体图(有模板)。
图14是梁配筋模架的立体图。
图15是柱配筋模架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柱配筋模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板配筋模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横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T构中板配筋模架相互连接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横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9纵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T构中板配筋模架相互连接的示意图。
图23是T构与T构之间板配筋模架相互连接的示意图。
图24是墙配筋模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横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4纵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墙配筋模架之间垂直面连接节点处的示意图。
图28是墙配筋模架上端与上部结构连接节点处的示意图。
图29是墙配筋模架下端与下部结构连接节点处的示意图。
图30是梁配筋模架与板配筋模架连接节点处的示意图。
图31是梁配筋模架与墙配筋模架连接的示意图。
图32是折板永固渗滤模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折板永固渗滤模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折板永固渗滤模板横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网板永固渗滤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6是网板永固渗滤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7是网板永固渗滤板横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板桁架框件是型钢连接成的型钢绗架时,板定型框的结构图。
图39是墙桁架框件是型钢连接成的型钢绗架时,墙定型框的结构图。
图40是柱定型框架带有内接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柱配筋模架带有内接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板配筋模架、1.1-板桁架框件、1.2-板型钢框件、1.3-板横配筋、1.4-板纵配筋、1.5-板模板、1.6-分隔件、1.7-过渡件、1.8-接口框、1.9-找平件、1.10-挂件、1.11-支腿;
2-墙配筋模架、2.1-墙桁架框件、2.2-墙型钢框件、2.3-横箍筋、2.4-竖主筋、2.5-墙模板、2.6-水平分布钢筋、2.7-竖向分布钢筋、2.8-接口框、2.9-竖向钢筋、2.10-竖向钢筋接头、2.11-横向箍筋接头;
3-梁配筋模架、3.1-梁桁架框件、3.2-梁型钢框件、3.3-竖向箍筋、3.4-横向主筋、3.5-梁模板、3.6-水平钢筋接头、3.7-连接箍筋;
4-柱配筋模架、4.1-柱桁架框件、4.2-柱型钢框件、4.3-横向箍筋、4.4-竖向主筋、4.5-柱模板、4.6-柱钢筋接头、4.7-接口框;
5-组合墙构;
6-网板永固渗滤板、6.1-网板本体、6.2-拉伸网、6.3-U形肋、6.4-渗滤孔、6.5-U形边条;
7-折板永固渗滤模板、7.1-折形板本体、7.2-渗滤孔、7.3-U形边条;
8-预留钢筋接头;9-T构一、10-T构二、11-T构三、12-T构四、13-T构五;14-混凝土、15-板构件、16-梁构件、17-墙构件、18-型钢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实施例参见图1~7所示,所述T构是对应结构体块切换形成的安装体块,是由配筋架构和模架架构构成的、配筋架构定位在模架架构内形成的、带有组合联通模腔的配筋模架组合架构。
所述结构体块是对应原层结构体竖切块形成;至少两个结构体块组合构成原层结构体;原层结构体是原结构体中的层结构体之一;所述原结构体是根据现行钢筋混凝土规范设计形成的结构体;所述结构体块包括原设计配筋体块和原设计混凝土体块。
与之相应,所述T构的配筋架构由原设计配筋体块直接形成,或由原设计配筋体块和补加的连接配筋组成。
与之相应,所述T构的模架架构由在原设计混凝土体块轮廓内添加的定型架构,并在定型架构外表面补加模板构成。
所述结构体块至少包括原设计层结构体的两个相互垂直连接的结构构件;所述结构构件中包括原设计配筋和原设计混凝土;与之相应的T构是由至少两个垂直连接的配筋模架组合形成。
所述配筋模架是对应结构体块的结构构件切换形成的组装构件;是由配筋组件和模架构件构成的、配筋组件定位在模架构件内形成的、带有模腔的配筋模架组装构件。
与之相应,所述配筋组件是由原构件配筋直接形成,或由原设计配筋和补加的连接配筋组合形成。
与之相应,所述模架构件是由在原构件混凝土外轮廓内添加的定型框架,以及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的模板组合形成的带有模腔的模架。
所述结构体块的切换包括对层结构体的竖切块,竖切割面位于竖结构控制轴线的一侧或两侧,并有间距的平行于竖结构控制轴线。
由竖切块形成的结构体块包括原层结构体的一个板构件和位于板构件下部的至少一个竖构件;竖构件包括墙构件、梁构件或柱构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结构体块的横截面为T型或倒L型。
与之相应,所述T构包括一个板配筋模架1和位于板配筋模架1下部的至少一个竖配筋模架;竖配筋模架包括墙配筋模架2、梁配筋模架3、柱配筋模架4中的至少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T构的横截面为T形或倒L形。
所述T构的组成形式包括:
A、板配筋模架1与至少一个梁配筋模架3相互组合连接形成板-梁T构;参见图30所示。
B、板-梁T构上还组合连接有至少一个柱配筋模架4,形成板-梁-柱T构;参见图10、图11所示。
C、板-梁T构上还组合连接有至少一个墙配筋模架2,形成板-梁-墙T构;参见图8、图9所示。
D、板配筋模架1与至少一个墙配筋模架2组合连接,形成板-墙T构;其中:当至少二个墙配筋模架2相互垂直连接时,两个墙配筋模架形成组合墙构;参见图12、图13所示。
所述配筋模架的定型框架是由桁架框件、型钢框件或二者组合形成的、带有六个面框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桁架框件包括以下两种结构:
A、在两个平行的型钢翼缘之间固定有至少两个型钢腹杆形成的型钢桁架。
B、在腹板上开孔的C型钢直接形成的带有翼缘和腹杆的型钢桁架。
所述桁架框件的型钢翼缘、型钢腹杆以及型钢框件由型钢模件配套形成;型钢模件为面上无孔或面上有孔的型钢模件。
当上述模件构成系列模件时,系列模件为等宽型钢模件,型钢模件的宽度模数包括25mm系列、30mm系列、35mm系列;且不小于25mm,不大于50mm;型钢模架的原板厚度≥1.5mm、≤3.5mm。
当在定型框架上定位有钢筋时,桁架框件或型钢框件上还带有钢筋定位件。
参见图8、图10、图12所示,所述定型框架由框件内外交错连接形成内、外两层面框,所述模板固定在外框的外表面上;配筋定位在内框的外表面或外框的内表面上;模板、钢筋形成分隔定位。
所述定型框架包括以下两种结构:
a、定型框架是由至少两个相对而设的桁架框件和至少四个连接在两个桁架框件之间型钢框件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带有六个面框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所述定型框架为结构a时,该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件的外侧的型钢框件形成的两个外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缘形成的两个内框;或者该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架内侧的型钢框件形成的两个内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缘形成的两个外框。
b、定型框架是由四个桁架框件两两平行相对四面围合成的、带有六个面框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所述定型框架为结构b时,该定型框架两个平行对应的桁架框件的翼缘分别固定于另外两个平行桁架框件的翼缘的外侧,所述翼缘两两相对、分别形成面框的两个内框和两个外框。
参见图17~23所示,所述板配筋模架的板定型框架包括由至少四个板桁架框件组合的空间六面体框架;其中长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形成板内框,宽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形成板外框。板模板1.5由分隔件1.6与板桁架框件1.1下部连接。板桁架框件是在腹板上开孔的C型钢直接形成的带有翼缘和腹杆的型钢桁架。
当板配筋模架1的长度方向≥3000mm、≤9000mm,且宽度方向≤3300mm时,在板定型框架1内还包括平行于板宽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1.1;板桁架框件1.1排列间距≥600mm。
板配筋模架1与板配筋模架1之间的连接为平面内连接,板配筋模架1侧边处的外接口为如下构造:
a、板定型框架外接口由板面框直接形成或在板面框上补加连接框件形成;
b、板模板外接口由板模板在接口处的断口形成;
c、板配筋外接口由定位、或跨越接口板面框的连接配筋形成。
板配筋模架1与竖配筋模架之间的连接为垂直面连接,板配筋模架1平面上的内接口为如下构造:
a、板定型模架内接口由在板定型框架内补加两两相对的板桁架框件1.1构成的接口框1.8形成;
b、板模板内接口由在内接口处断口形成;
c、板配筋内接口由定位在板模架内的连接配筋形成。
板配筋模架1的板配筋加长形成的连接配筋伸入到另一个板配筋模架的配筋内形成钢筋“搭接”连接;或者以跨越接口面的连接配筋分别伸入两个相互连接的板配筋模架内形成“搭桥”连接。
参见图22所示,当板配筋模架1的宽度方向≥3000mm或长度方向≥6000mm时,板定型框架由至少二个预制板定型框架以过渡件1.7拼接构成。
参见图8、38所示,板定型框架还可为两个以上的板桁架框件1.1和四个板型钢框件1.2组合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参见图8所示,板桁架框件1.1是在腹板上开孔的C型钢直接形成的带有翼缘和腹杆的型钢桁架。
参见图38所示,板桁架框件1.1是在两个平行的型钢翼缘之间固定有至少两个型钢腹杆形成的型钢桁架。
参见图12、图13、图24~26所示,所述墙配筋模架的墙定型框架包括由至少两个墙桁架框件2.1和至少四个墙型钢框件2.2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空间六面体框架;其中型钢框件形成墙外框。
所述墙配筋模架2的宽度大于等于600mm、且小于等于3300mm;当墙配筋模架2宽度大于1200mm时,在墙定型框架内还加设有竖向的墙桁架框件2.1;当墙配筋模架的高度大于1200mm时,在墙定型框架上还加设有横向的墙型钢框件2.2。
墙配筋包括至少一个墙钢筋笼,墙钢筋笼由竖主筋2.4和横箍筋2.3构成;当墙配筋模架2的宽度小于等于1500mm时,墙配筋由一个钢筋笼构成;当墙配筋模架2的宽度大于1500mm,且小于等于3000mm时,墙配筋包括至少二个钢筋笼和水平分布钢筋2.6;当两个钢筋笼之间间隙大于150mm时,在两钢筋笼之间还设置有竖向分布钢筋2.7。
墙配筋模架2与墙配筋模架2之间的垂直面连接由其中一墙配筋模架2侧边的外接口与另一墙配筋模架2平面的内接口对接形成。墙配筋模架2与梁配筋模架3的平面内连接由墙配筋模架2侧边的外接口与梁配筋模架3端部的外接口连接形成。墙配筋模架2与板配筋模架1之间的垂直面连接由墙配筋模架2上端或下端的外接口与板配筋模架1的内接口对接形成。
墙配筋模架2的外接口为如下构造:
a、墙定型框架外接口由面框直接形成或在面框上补加连接框件形成;
b、墙模板外接口由模板在接口处的断口形成;
c、墙配筋外接口由定位、或跨越接口面框的连接配筋形成;
墙配筋模架2的内接口为如下构造:
a、墙定型模架内接口由在定型框架内补加两两相对的墙桁架框件2.1构成的接口框2.8形成;
b、墙模板内接口由在内接口处断口形成;
c、墙配筋内接口由定位在模架内的连接配筋形成。
所述墙配筋模架2的连接配筋包括竖向连接配筋和水平连接配筋,竖向连接配筋由突出墙模架的竖向钢筋接头2.10对应被连接的墙配筋模架内部的竖主筋2.4形成,二者“搭接”连接;横向连接配筋由突出墙模架的横向箍筋接头2.11或对应被连接的墙模架内部的横箍筋2.3形成。两个墙配筋模架2上预留的环形连接配筋,相互插接形成的“环锚”连接,并在插接空间内插设竖向钢筋2.9相互固定,参见图27所示。
参见图12所示,墙桁架框件2.1可以是在腹板上开孔的C型钢直接形成的带有翼缘和腹杆的型钢桁架。
参见图39所示,墙桁架框件2.1可以是在两个平行的型钢翼缘之间固定有至少两个型钢腹杆形成的型钢桁架。
参见图14、图30、图31所示,所述梁配筋模架3的梁定型框架包括两个以上梁桁架框件3.1和四个梁型钢框件3.2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空间六面体框架;两个以上梁桁架框件3.1横向按间距排列,四个梁型钢框件3.2横向两两相对固定在梁桁架框件3.1的侧面外角处;其中,梁型钢框件3.2和梁桁架框件3.1分别形成梁外框和梁内框。
所述梁配筋由定位于梁定型框架内部的梁钢筋笼形成;梁钢筋笼由竖向箍筋3.3和横向主筋3.4连接而成。
所述梁配筋模架3与柱配筋模架4的垂直面连接由梁配筋模架3端部的外接口与柱配筋模架4的内接口对接形成。
梁配筋模架外接口为如下构造:
a、梁定型框架外接口由面框直接形成或在面框上补加连接框件形成;
b、梁模板外接口由模板在接口处的断口形成;
c、梁配筋外接口由定位、或跨越接口面框的连接配筋形成;
所述梁配筋模架的连接配筋包括竖向连接配筋和水平连接配筋;竖向连接配筋包括由竖向箍筋3.3突出梁模架形成的连接箍筋3.7;水平连接配筋由横向主筋3.4突出梁模架形成的水平钢筋接头3.6或在梁模架内预留插拔钢筋形成。
竖向连接配筋向上伸入板配筋模架1内部,并与板配筋形成钢筋搭接连接。水平连接配筋伸入墙配筋模架2或柱配筋模架4内,并与配筋模架内的钢筋形成搭接连接。
参见图15、16所示,所述柱配筋模架4的柱定型框架包括两个以上柱桁架框件4.1和四个柱型钢框件4.2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空间六面体框架;所述柱桁架框件4.1包括在两个平行的横杆之间固定有两个腹杆形成的矩形型钢桁架;两个以上柱桁架框件4.1竖向按间距排列,四个柱型钢框件4.2竖向两两相对固定在柱桁架框件4.1的内角或外角处,柱型钢框件形成柱内框或柱外框。
所述柱配筋由定位于柱定型框架内部的柱钢筋笼形成;柱钢筋笼由横向箍筋4.3和竖向主筋4.4连接而成。
参见图10、11、40、41所示,所述柱配筋模架4与板配筋模架1之间的垂直面连接由柱配筋模架4上端或下端的外接口与板配筋模架1的内接口对接形成。
柱配筋模架4外接口为如下构造:
a、柱定型框架外接口由面框直接形成或在面框上补加连接框件形成;
b、柱模板外接口由模板在接口处的断口形成;
c、柱配筋外接口由定位、或跨越接口面框的连接配筋形成;
柱配筋模架4的内接口为如下构造:
a、柱定型模架内接口由在定型框架内补加两两相对的柱桁架框件构成的接口框4.7形成;
b、柱模板内接口由在内接口处断口形成;
c、柱配筋内接口由定位在模架内的连接配筋形成。
柱连接配筋包括预留在柱模架上部的柱钢筋接头4.6。柱钢筋接头4.6向上伸入板配筋模架1及上部结构内,并与板配筋及上部结构配筋形成搭接连接。
参见图27~31所示,所述配筋接口处的配筋连接有以下几种:
a、以配筋模架内的配筋加长形成的连接配筋深入到另一个配筋模架的配筋内形成的钢筋“搭接”连接。
b、以跨越接口面的连接配筋分别伸入两个相互连接的配筋模架内形成的“搭桥”连接。
c、在两个配筋模架上分别预留环形连接配筋,并相互插接形成的“环锚”连接。
d、两个配筋模架的连接配筋之间相互搭接焊接或螺栓连接。
e、配筋模架内的配筋连接插拔钢筋形成的搭桥配筋连接。
f、在上述连接基础上另外补加加强连接配筋形成加强连接区。
参见图32~37所示,所述模板包括折板永固渗滤模板7、网板永固渗滤板6或表面开有渗滤孔的型钢模板18。当定型框架的宽度大于300mm时,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为折板永固渗滤模板7或网板永固渗滤板6;参见图13所示,当定型框架的宽度小于300mm时,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为型钢模板。型钢模板的横截面包括C形或U形,在面上设有分布的渗滤孔。
所述模板与定型框架之间的连接有内卡固连接、外固定连接和辅助外连接三种;其中:
a、内卡固连接:在定型框架的外框上有预留卡固件,模板以卡固件卡固在定型框架上;
b、外固定连接:模板U形边条以自攻螺丝固定或焊接固定在定型框架上;
c、辅助外连接: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的外侧还加设有外夹固件,模板以外夹固件夹固在定型框架上;外夹固件由槽钢或角钢与拉结螺栓构成。
参见图32~34所示,折板永固渗滤模板7包括折形板本体7.1,折形板本体上分布有渗滤孔7.2,折形板本体的上下两边或四边卡固有U形边条7.3。
参见图35~37所示,网板永固渗滤板6包括网板本体6.1,网板本体上竖向间隙分布有拉伸网6.2和U形肋6.3,拉伸网6.2的网眼构成渗滤孔6.4;网板本体6.1的上下两边或四边卡固有U形边条6.5。
参见图2所示,这种T构构成的构装体是由至少2个T构吊装、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形成。
参见图28、29所示,所述T构与下部结构之间的连接包括临时固定连接和永久结构连接。
a临时固定连接为竖配筋模架下端与下部结构的固定连接;在下部结构的安装面上设有找平件1.9,T构的竖配筋模架的定型框架与找平件1.9之间焊接形成安装连接。
b永久结构连接为下部结构的预留钢筋接头8插设在竖配筋模架或板配筋模架内形成的配筋连接。
参见图23所示,所述T构之间的连接包括临时固定连接和永久结构连接;
a临时固定连接包括相邻T构的板配筋模架1之间的定型框架连接和模板连接;在先安装的T构的板定型框架外侧焊接有支腿1.11,并临时以支腿固定在临时支撑上;在后安装的T构的板定型框架外侧固定有与上述支腿1.11配合的挂件1.10;后装的T构的定型框架以挂件临时挂接在先装T构的板定型框架的支腿上。
b永久结构连接包括相邻T构的板配筋模架1之间的配筋连接。
参见图8、图9所示,所述构装体包括板-梁-墙构装体;板-梁-墙构装体是由至少两个板-梁-墙T构吊装、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形成的构装体;还包括由至少两个固定在下部结构上的板-梁-墙T构之间跨越连接板-梁T构形成的构装体。
参见图10、图11所示,所述构装体还包括板-梁-柱构装体;板-梁-柱构装体是由至少两个板-梁-柱T构吊装、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形成的构装体;还包括由至少两个固定在下部结构上的板-梁-柱T构之间跨越、连接有板-梁T构形成的构装体。
参见图6、图7、图30所示,所述构装体还包括板-梁构装体;板-梁构装体是由至少两个板-梁T构吊装、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形成的构装体。
参见图1~7、图28~31所示,这种采用构装体形成的钢筋砼结构体,所述钢筋砼结构体由至少1个层结构体或两个以上层结构体依次向上叠合构成;所述层结构体由构装体及在构装体的配筋模架内现浇的砼形成;所述构装体的竖配筋模架与砼形成钢筋砼竖向结构;所述构装体的板配筋模架与砼形成钢筋砼板结构;所述构装体的定型框架固结在层结构体混凝土内;所述构装体的模板固结在层结构体混凝土外表面。
所述结构体可为剪力墙结构体、框架结构体或板-梁结构体。
所述剪力墙结构体的层结构体包括由板-梁-墙构装体及现浇砼形成的层结构体;当所述的墙体的厚度与宽度的比值大于等于8,且同轴线墙体之间的墙洞口宽度大于等于2000mm,配置在两个墙体之间的梁结构的跨度大于其高度的5倍时,形成剪力墙-框架梁-板钢筋砼结构体;当两个墙体之间的轴线跨度大于等于6000mm时,形成大空间剪力墙-框架梁-板钢筋砼结构体。
所述框架结构体的层结构体是由板-梁-柱构装体和现浇砼形成。
所述板-梁结构体是由板-梁构装体和现浇砼形成。
参见图1~31所示,这种如钢筋砼结构体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设计步骤:
步骤1、根据现行钢筋混凝土规范设计形成结构体原设计图,所述结构体包括至少一个原层结构体;将原层结构体切换成至少两个结构体块,反之结构体块组合构成原层结构体;结构体块包括原设计配筋体块和原设计混凝土体块;形成结构体块分割图;
步骤2、根据结构体块分割图配置T构,并设计连接配筋,形成T构总装图;
步骤3、根据结构体块中的原配筋体块设计连接配筋,形成T构配筋架构图; 根据结构体块中的原混凝土体块设计定型架构,并在定型架构外表面补加模板,形成T构的模架架构组装图;将T构配筋架构和模架架构组合形成T构组装图;
步骤4、在完成步骤2、3的同时完成连接设计,形成连接构造图。
所述步骤4还包括配筋模架设计方法,其中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a、将结构体块切换成至少两个相互垂直连接的结构构件;反之、至少两个相互垂直连接的结构构件即构成结构体块;在结构构件中包括原构件配筋和构件混凝土;与结构体块相对应的T构由至少两个相互垂直连接的配筋模架构成;配筋模架是由配筋和模架组合构成的配筋模腔构件;
步骤b、在结构构件的原配筋基础上设计连接配筋,形成配筋模架的配筋图;
在结构构件的原混凝土内添加定型框架,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模板形成配筋模架的模架图;将配筋图和模架图组合形成配筋模架制作图;
步骤c、根据配筋模架制作图形成配筋件加工详图和模件加工详图。
所述步骤1还包括切换设计的竖切块设计方法,其中包括步骤如下:
竖切割面位于竖结构控制轴线的一侧或两侧,并有间距的平行于竖结构控制轴线;由竖切块形成的结构体块包括原层结构体的一个板构件和位于板构件下部的至少一个竖构件;竖构件包括墙构件、梁构件或柱构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结构体块的横截面为T型或倒L型;与之相应,所述T构包括一个板配筋模架1和位于板配筋模架1下部的至少一个竖配筋模架;竖配筋模架包括墙配筋模架2、梁配筋模架3、柱配筋模架4中的至少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T构的横截面为T形或倒L形。
所述步骤1还包括T构的组装设计方法:
A、板配筋模架1与至少一个梁配筋模架3相互组合连接形成板-梁T构;
B、板-梁T构上还组合连接有至少一个柱配筋模架4,形成板-梁-柱T构;
C、板-梁T构上还组合连接有至少一个墙配筋模架2,形成板-梁-墙T构;
D、板配筋模架1与至少一个墙配筋模架2组合连接,形成板-墙T构;当至少二个墙配筋模架2相互垂直连接时,形成组合墙构。
参见图1~31所示,这种钢筋砼结构体的建造方法,包括建造步骤如下:
步骤1、在工厂或工地制作成套配筋模架;
步骤2、在工地组装T构;
步骤3、将T构吊装、就位、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成构装体;
步骤4、在构装体的配筋模架的模腔内现浇混凝土14,完成现浇钢筋砼层结构体建造。
所述步骤2还包括T构组装方法,其中包括以下几种:
a、将板配筋模架1和竖配筋模架连接成板-梁T构;
b、将板-梁T构继续与至少一个墙或柱配筋模架组装成板-梁-墙T构或板-梁-柱T构;
c、将墙配筋模架2相互组装成墙构。
所述步骤2还包括工艺装备配置和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工艺:
步骤1、在工地地面配置工作台,塔式起重机或汽车吊,并配置行走门式吊架,方管框和立方架;方管框是由方管组合的矩形框;立方架是由方管框以螺栓连接形成的立方体管架结构;在方管框和立方架上配置有调高旋钮;
步骤2、利用门式吊架运输、组装配筋模架;利用立方架定型、定位,完成T构组装;
步骤3、利用塔式起重机或汽车吊吊装、安装T构;其中包括将立方架一体吊装同时作为构装体支撑的方法。
所述步骤4还包括混凝土浇筑方法:利用构装体的板配筋模架1做为操作面,先浇筑墙、柱、梁配筋模架内的混凝土14,再浇筑板配筋模架1内的混凝土14,一体完成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其中还包括混凝土找平方法:在组装完成的构装体的板定型框架的接口顶部固定找平件1.9;以找平件的顶部为定位线找平混凝土上表面,找平件同时形成上部结构的预埋件。
所述步骤4后还包括二层以上结构体的建造方法:在下层结构体上预留墙或柱预留钢筋接头8;继续吊装、固定、连接上层T构;并将下层结构体的预留钢筋接头插设在上层T构的墙配筋模架2或柱配筋模架4内,完成上层构装体的安装;然后浇筑混凝土14,完成上层层结构体建造。
Claims (34)
1.一种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构是对应结构体块切换形成的安装体块,是由配筋架构和模架架构构成的、配筋架构定位在模架架构内形成的、带有组合联通模腔的配筋模架组合架构;
所述结构体块是对应原层结构体竖切块形成;至少两个结构体块组合构成原层结构体;原层结构体是原结构体中的层结构体之一;所述原结构体是根据现行钢筋混凝土规范设计形成的结构体;所述结构体块包括原设计配筋体块和原设计混凝土体块;
与之相应,所述T构的配筋架构由原设计配筋体块直接形成,或由原设计配筋体块和补加的连接配筋组成;
与之相应,所述T构的模架架构由在原设计混凝土体块轮廓内添加的定型架构,并在定型架构外表面补加模板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体块至少包括原设计层结构体的两个相互垂直连接的结构构件;所述结构构件中包括原设计配筋和原设计混凝土;与之相应的T构是由至少两个垂直连接的配筋模架组合形成;
所述配筋模架是对应结构体块的结构构件切换形成的组装构件;是由配筋组件和模架构件构成的、配筋组件定位在模架构件内形成的、带有模腔的配筋模架组装构件;
与之相应,所述配筋组件是由原构件配筋直接形成,或由原设计配筋和补加的连接配筋组合形成;
与之相应,所述模架构件是由在原构件混凝土外轮廓内添加的定型框架,以及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的模板组合形成的带有定型模腔的模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体块的切换包括对层结构体的竖切块,竖切割面位于竖结构控制轴线的一侧或两侧,并有间距的平行于竖结构控制轴线;
由竖切块形成的结构体块包括原层结构体的一个板构件和位于板构件下部的至少一个竖构件;竖构件包括墙构件、梁构件或柱构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结构体块的横截面为T型或倒L型;
与之相应,所述T构包括一个板配筋模架(1)和位于板配筋模架(1)下部的至少一个竖配筋模架;竖配筋模架包括墙配筋模架(2)、梁配筋模架(3)、柱配筋模架(4)中的至少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T构的横截面为T形或倒L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构的组成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A、板配筋模架(1)与至少一个梁配筋模架(3)相互组合连接形成板-梁T构;
B、板-梁T构上还组合连接有至少一个柱配筋模架(4),形成板-梁-柱T构;
C、板-梁T构上还组合连接有至少一个墙配筋模架(2),形成板-梁-墙T构;
D、板配筋模架(1)与至少一个墙配筋模架(2)组合连接,形成板-墙T构;其中:当至少二个墙配筋模架(2)相互垂直连接时,两个墙配筋模架形成组合墙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模架的定型框架是由桁架框件、型钢框件或二者组合形成的、带有六个面框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桁架框件包括以下两种结构:
A、在两个平行的型钢翼缘之间固定有至少两个型钢腹杆形成的型钢桁架;
B、在腹板上开孔的C型钢直接形成的带有翼缘和腹杆的型钢桁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框件的型钢翼缘、型钢腹杆以及型钢框件由型钢模件配套形成;型钢模件为面上无孔或面上有孔的型钢模件;
当上述模件构成系列模件时,系列模件为等宽型钢模件,型钢模件的宽度模数包括25mm系列、30mm系列、35mm系列;且不小于25mm,不大于50mm;型钢模架的原板厚度≥1.5mm、≤3.5mm;
当在定型框架上定位有钢筋时,桁架框件或型钢框件上还带有钢筋定位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型框架由框件内外交错连接形成内、外两层面框,所述模板固定在外框的外表面上;配筋定位在内框的外表面或外框的内表面上;模板、钢筋形成分隔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型框架包括以下两种结构:
a、定型框架是由至少两个相对而设的桁架框件和至少四个连接在两个桁架框件之间型钢框件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带有六个面框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b、定型框架是由四个桁架框件两两平行相对四面围合成的、带有六个面框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型框架为结构a时,该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件的外侧的型钢框件形成的两个外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缘形成的两个内框;或者该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架内侧的型钢框件形成的两个内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缘形成的两个外框;
所述定型框架为结构b时,该定型框架两个平行对应的桁架框件的翼缘分别固定于另外两个平行桁架框件的翼缘的外侧,所述翼缘两两相对、分别形成面框的两个内框和两个外框。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模架之间的组装连接包括平面内连接和垂直面连接,其中:平面内连接由配筋模架外接口连接形成,垂直面连接由一个配筋模架的外接口与另一个配筋模架的内接口对接形成;其中:接口连接包括定型框架接口连接、模板接口连接、配筋接口连接;其中:
配筋模架外接口为如下构造:
a、定型框架外接口由面框直接形成或在面框上补加连接框件形成;
b、模板外接口由模板在接口处的断口形成;
c、配筋外接口由定位、或跨越接口面框的连接配筋形成;
B、配筋模架内接口为如下构造:
a、定型模架内接口由在定型框架内补加两两相对的桁架框件构成的接口框形成;
b、模板内接口由在内接口处断口形成;
c、配筋内接口由定位在模架内的连接配筋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接口处的配筋连接有以下几种:
a、以配筋模架内的配筋加长形成的连接配筋伸入到另一个配筋模架的配筋内形成的钢筋“搭接”连接;
b、以跨越接口面的连接配筋分别伸入两个相互连接的配筋模架内形成的“搭桥”连接;
c、在两个配筋模架上分别预留环形连接配筋,并相互插接形成的“环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接口处的两个连接配筋之间相互搭接焊接或螺栓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接口处还另外补加加强连接配筋形成加强连接区。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配筋模架(1)的板定型框架包括由至少四个板桁架框件(1.1)组合的空间六面体框架;其中长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形成板内框,宽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形成板外框;或者板定型框架包括由两个以上的板桁架框件(1.1)和四个板型钢框件(1.2)组合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当板配筋模架(1)的长度方向≥3000mm、≤9000mm,且宽度方向≤3300mm时,在板定型框架内还包括平行于板宽度方向的板桁架框件(1.1);板桁架框件(1.1)排列间距≥600mm;
当板配筋模架(1)的宽度方向≥3000mm或长度方向≥6000mm时,板定型框架由至少二个预制板定型框架以过渡件(1.7)拼接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配筋模架的墙定型框架包括由至少两个墙桁架框件(2.1)和至少四个墙型钢框件(2.2)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空间六面体框架;其中型钢框件形成墙外框;
所述墙配筋模架(2)的宽度大于等于600mm、且小于等于3300mm;当墙配筋模架(2)宽度大于1200mm时,在墙定型框架内还加设有竖向的墙桁架框件(2.1);当墙配筋模架的高度大于1200mm时,在墙定型框架上还加设有横向的墙型钢框件(2.2);
墙配筋包括至少一个墙钢筋笼,墙钢筋笼由竖主筋(2.4)和横箍筋(2.3)构成;当墙配筋模架(2)的宽度小于等于1500mm时,墙配筋由一个钢筋笼构成;当墙配筋模架(2)的宽度大于1500mm,且小于等于3000mm时,墙配筋包括至少二个钢筋笼和水平分布钢筋(2.6);当两个钢筋笼之间间隙大于150mm时,在两钢筋笼之间还设置有竖向分布钢筋(2.7);
所述墙配筋模架(2)的连接配筋包括竖向连接配筋和水平连接配筋,竖向连接配筋由突出墙模架的竖向钢筋接头(2.10)对应被连接的墙配筋模架内部的竖主筋(2.4)形成;横向连接配筋由突出墙模架的横向箍筋接头(2.11)对应被连接的墙模架内部的横箍筋(2.3)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配筋模架的梁定型框架包括两个以上梁桁架框件(3.1)和四个梁型钢框件(3.2)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空间六面体框架;两个以上梁桁架框件(3.1)横向按间距排列,四个梁型钢框件(3.2)横向两两相对固定在梁桁架框件(3.1)的侧面外角处;其中,梁型钢框件(3.2)和梁桁架框件(3.1)分别形成梁外框和梁内框;
所述梁配筋由定位于梁定型框架内部的梁钢筋笼形成;梁钢筋笼由竖向箍筋(3.3)和横向主筋(3.4)连接而成;
所述梁配筋模架的连接配筋包括竖向连接配筋和水平连接配筋;竖向连接配筋包括由竖向箍筋(3.3)突出梁模架形成的连接箍筋(3.7);水平连接配筋由横向主筋(3.4)突出梁模架形成的水平钢筋接头(3.6)或在梁模架内预留插拔钢筋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配筋模架的柱定型框架包括两个以上柱桁架框件(4.1)和四个柱型钢框件(4.2)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空间六面体框架;所述柱桁架框件(4.1)包括在两个平行的横杆之间固定有两个腹杆形成的矩形型钢桁架;两个以上柱桁架框件(4.1)竖向按间距排列,四个柱型钢框件(4.2)竖向两两相对固定在柱桁架框件(4.1)的内角或外角处,柱型钢框件形成柱内框或柱外框;
所述柱配筋由定位于柱定型框架内部的柱钢筋笼形成;柱钢筋笼由横向箍筋(4.3)和竖向主筋(4.4)连接而成;柱连接配筋包括预留在柱模架上部的柱钢筋接头(4.6)。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包括折板永固渗滤模板(7)、网板永固渗滤板(6)或表面开有渗滤孔的型钢模板(18);其中:
折板永固渗滤模板(7)包括折形板本体(7.1),折形板本体上分布有渗滤孔(7.2),折形板本体的上下两边或四边卡固有U形边条(7.3)。
网板永固渗滤板(6)包括网板本体(6.1),网板本体上竖向间隙分布有拉伸网(6.2)和U形肋(6.3),拉伸网(6.2)的网眼构成渗滤孔(6.4);网板本体(6.1)的上下两边或四边卡固有U形边条(6.5);
型钢模板的横截面包括C形或U形,在面上设有分布的渗滤孔;
当定型框架的宽度大于300mm时,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为折板永固渗滤模板(7)或网板永固渗滤板(6);当定型框架的宽度小于300mm时,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为表面开有渗滤孔的型钢模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T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与定型框架之间的连接有内卡固连接、外固定连接和辅助外连接三种;其中:
a、内卡固连接:在定型框架的外框上有预留卡固件,模板以卡固件卡固在定型框架上;
b、外固定连接:模板U形边条以自攻螺丝固定或焊接固定在定型框架上;
c、辅助外连接:固定在定型框架上的模板的外侧还加设有外夹固件,模板以外夹固件夹固在定型框架上;外夹固件由槽钢或角钢与拉结螺栓构成。
20.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19任意一项所述T构构成的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构装体由至少2个T构吊装、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形成。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T构与下部结构之间的连接包括临时固定连接和永久结构连接;
a、临时固定连接为竖配筋模架下端与下部结构的固定连接;在下部结构的安装面上设有找平件(1.9),T构的竖配筋模架的定型框架与找平件(1.9)之间焊接形成安装连接;
b、永久结构连接为下部结构的预留钢筋接头(8)插设在竖配筋模架或板配筋模架内形成的配筋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T构之间的连接包括临时固定连接和永久结构连接;
a、临时固定连接包括相邻T构的板配筋模架(1)之间的定型框架连接和模板连接;在先安装的T构的板定型框架外侧焊接有支腿(1.11),并临时以支腿固定在临时支撑上;在后安装的T构的板定型框架外侧固定有与上述支腿(1.11)配合的挂件(1.10);后装的T构的定型框架以挂件临时挂接在先装T构的板定型框架的支腿上;
b、永久结构连接包括相邻T构的板配筋模架(1)之间的配筋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构装体包括板-梁-墙构装体;板-梁-墙构装体是由至少两个板-梁-墙T构吊装、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形成的构装体;还包括由至少两个固定在下部结构上的板-梁-墙T构之间跨越连接板-梁T构形成的构装体;
所述构装体还包括板-梁-柱构装体;板-梁-柱构装体是由至少两个板-梁-柱T构吊装、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形成的构装体;还包括由至少两个固定在下部结构上的板-梁-柱T构之间跨越、连接有板-梁T构形成的构装体;
所述构装体还包括板-梁构装体;板-梁构装体是由至少两个板-梁T构吊装、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形成的构装体。
24.一种采用权利要求20所述构装体形成的钢筋砼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砼结构体由至少1个层结构体或两个以上层结构体依次向上叠合构成;所述层结构体由构装体及在构装体的配筋模架内现浇的砼形成;所述构装体的竖配筋模架与砼形成钢筋砼竖向结构;所述构装体的板配筋模架与砼形成钢筋砼板结构;所述构装体的定型框架固结在层结构体混凝土内;所述构装体的模板固结在层结构体混凝土外表面。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钢筋砼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体为剪力墙结构体、框架结构体或板-梁结构体;
所述剪力墙结构体的层结构体包括由板-梁-墙构装体及现浇砼形成的层结构体;当所述的墙体的厚度与宽度的比值大于等于8,且同轴线墙体之间的墙洞口宽度大于等于2000mm,配置在两个墙体之间的梁结构的跨度大于其高度的5倍时,形成剪力墙-框架梁-板钢筋砼结构体;当两个墙体之间的轴线跨度大于等于6000mm时,形成大空间剪力墙-框架梁-板钢筋砼结构体;
所述框架结构体的层结构体是由板-梁-柱构装体和现浇砼形成;
所述板-梁结构体是由板-梁构装体和现浇砼形成。
26.一种如权利要求24所述钢筋砼结构体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设计步骤:
步骤1、根据现行钢筋混凝土规范设计形成结构体原设计图,所述结构体包括至少一个原层结构体;将原层结构体切换成至少两个结构体块,反之结构体块组合构成原层结构体;结构体块包括原设计配筋体块和原设计混凝土体块;形成结构体块分割图;
步骤2、根据结构体块分割图配置T构,并设计连接配筋,形成T构总装图;
步骤3、根据结构体块中的原配筋体块设计连接配筋,形成T构配筋架构图; 根据结构体块中的原混凝土体块设计定型架构,并在定型架构外表面补加模板,形成T构的模架架构组装图;将T构配筋架构和模架架构组合形成T构组装图;
步骤4、在完成步骤2、3的同时完成连接设计,形成连接构造图。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钢筋砼结构体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还包括配筋模架设计方法,其中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a、将结构体块切换成至少两个相互垂直连接的结构构件;反之、至少两个相互垂直连接的结构构件即构成结构体块;在结构构件中包括原构件配筋和构件混凝土;与结构体块相对应的T构由至少两个相互垂直连接的配筋模架构成;配筋模架是由配筋和模架组合构成的配筋模腔构件;
步骤b、在结构构件的原配筋基础上设计连接配筋,形成配筋模架的配筋图;
在结构构件的原混凝土内添加定型框架,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模板形成配筋模架的模架图;将配筋图和模架图组合形成配筋模架制作图;
步骤c、根据配筋模架制作图形成配筋件加工详图和模件加工详图。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钢筋砼结构体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还包括切换设计的竖切块设计方法,其中包括步骤如下:
竖切割面位于竖结构控制轴线的一侧或两侧,并有间距的平行于竖结构控制轴线;由竖切块形成的结构体块包括原层结构体的一个板构件和位于板构件下部的至少一个竖构件;竖构件包括墙构件、梁构件或柱构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结构体块的横截面为T型或倒L型;与之相应,所述T构包括一个板配筋模架(1)和位于板配筋模架(1)下部的至少一个竖配筋模架;竖配筋模架包括墙配筋模架(2)、梁配筋模架(3)、柱配筋模架(4)中的至少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T构的横截面为T形或倒L形。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钢筋砼结构体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还包括T构的组装设计方法,
A、板配筋模架(1)与至少一个梁配筋模架(3)相互组合连接形成板-梁T构;
B、板-梁T构上还组合连接有至少一个柱配筋模架(4),形成板-梁-柱T构;
C、板-梁T构上还组合连接有至少一个墙配筋模架(2),形成板-梁-墙T构;
D、板配筋模架(1)与至少一个墙配筋模架(2)组合连接,形成板-墙T构;当至少二个墙配筋模架(2)相互垂直连接时,形成组合墙构。
30.一种采用权利要求24至29任意一项所述设计方法的钢筋砼结构体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建造步骤如下:
步骤1、在工厂或工地制作成套配筋模架;
步骤2、在工地组装T构;
步骤3、将T构吊装、就位、固定在下部结构上,并相互连接成构装体;
步骤4、在构装体的配筋模架的模腔内现浇混凝土(14),完成现浇钢筋砼层结构体建造。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钢筋砼结构体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还包括T构组装方法,有以下几种:
a、将板配筋模架(1)和竖配筋模架连接成板-梁T构;
b、将板-梁T构继续与至少一个墙或柱配筋模架组装成板-梁-墙T构或板-梁-柱T构;
c、将墙配筋模架(2)相互组装成墙构。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钢筋砼结构体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还包括工艺装备配置和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工艺:
步骤1、在工地地面配置工作台,塔式起重机或汽车吊,并配置行走门式吊架,方管框和立方架;方管框是由方管组合的矩形框;立方架是由方管框以螺栓连接形成的立方体管架结构;在方管框和立方架上配置有调高旋钮;
步骤2、利用门式吊架运输、组装配筋模架;利用立方架定型、定位,完成T构组装;
步骤3、利用塔式起重机或汽车吊吊装、安装T构;其中包括将立方架一体吊装同时作为构装体支撑的方法。
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钢筋砼结构体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还包括混凝土浇筑方法:利用构装体的板配筋模架(1)做为操作面,先浇筑墙、柱、梁配筋模架内的混凝土(14),再浇筑板配筋模架(1)内的混凝土(14),一体完成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其中还包括混凝土找平方法:在组装完成的构装体的板定型框架的接口顶部固定找平件(1.9);以找平件的顶部为定位线找平混凝土上表面,找平件同时形成上部结构的预埋件。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钢筋砼结构体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后还包括二层以上结构体的建造方法:在下层结构体上预留墙或柱预留钢筋接头(8);继续吊装、固定、连接上层T构;并将下层结构体的预留钢筋接头插设在上层T构的墙配筋模架(2)或柱配筋模架(4)内,完成上层构装体的安装;然后浇筑混凝土(14),完成上层层结构体建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66784.0A CN102852223B (zh) | 2012-09-28 | 2012-09-28 | T构、构装体、钢筋砼结构体及其设计和建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66784.0A CN102852223B (zh) | 2012-09-28 | 2012-09-28 | T构、构装体、钢筋砼结构体及其设计和建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52223A true CN102852223A (zh) | 2013-01-02 |
CN102852223B CN102852223B (zh) | 2014-07-02 |
Family
ID=47399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6678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52223B (zh) | 2012-09-28 | 2012-09-28 | T构、构装体、钢筋砼结构体及其设计和建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852223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85414A (zh) * | 2013-09-23 | 2014-01-01 | 张建忠 | 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房屋建造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
CN104032859A (zh) * | 2014-05-15 | 2014-09-10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装配式l形混合连肢墙及其施工方法 |
US20190257094A1 (en) * | 2016-06-24 | 2019-08-22 | Southeast University | Building based on large-space structure and freestanding external envelope as well as construction method |
CN111032340A (zh) * | 2017-05-31 | 2020-04-17 | 利勃海尔比伯拉赫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起重机和作业机械的支承装置以及具有其的起重机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632189Y (zh) * | 2003-09-02 | 2004-08-11 | 高家榕 | 以拼装棚板为模板的现浇空心楼板 |
CN1912301A (zh) * | 2006-08-31 | 2007-02-14 | 赛海钢 | 型材框架及模块结构和由型材框架建造的房屋及建造方法 |
KR20090093561A (ko) * | 2008-02-29 | 2009-09-02 | 에스에이치공사 | 무거푸집 기둥과 tsc 합성보의 접합부 연결구조 및 그시공방법 |
CN102162284A (zh) * | 2011-02-14 | 2011-08-24 | 哈尔滨鸿盛房屋节能体系研发中心 | T形构件模块 |
-
2012
- 2012-09-28 CN CN201210366784.0A patent/CN10285222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632189Y (zh) * | 2003-09-02 | 2004-08-11 | 高家榕 | 以拼装棚板为模板的现浇空心楼板 |
CN1912301A (zh) * | 2006-08-31 | 2007-02-14 | 赛海钢 | 型材框架及模块结构和由型材框架建造的房屋及建造方法 |
KR20090093561A (ko) * | 2008-02-29 | 2009-09-02 | 에스에이치공사 | 무거푸집 기둥과 tsc 합성보의 접합부 연결구조 및 그시공방법 |
CN102162284A (zh) * | 2011-02-14 | 2011-08-24 | 哈尔滨鸿盛房屋节能体系研发中心 | T形构件模块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85414A (zh) * | 2013-09-23 | 2014-01-01 | 张建忠 | 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房屋建造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
CN103485414B (zh) * | 2013-09-23 | 2015-06-24 | 张建忠 | 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房屋建造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
CN104032859A (zh) * | 2014-05-15 | 2014-09-10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装配式l形混合连肢墙及其施工方法 |
US20190257094A1 (en) * | 2016-06-24 | 2019-08-22 | Southeast University | Building based on large-space structure and freestanding external envelope as well as construction method |
US10808396B2 (en) * | 2016-06-24 | 2020-10-20 | Southeast University | Building based on large-space structure and freestanding external envelope as well as construction method |
CN111032340A (zh) * | 2017-05-31 | 2020-04-17 | 利勃海尔比伯拉赫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起重机和作业机械的支承装置以及具有其的起重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52223B (zh) | 2014-07-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52224B (zh) | 配筋模架、组合架构、现浇砼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 |
CN105143570B (zh) | 一种建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5863067B (zh) | 一种模块化低层装配式异形柱钢结构房屋体系 | |
CN100554588C (zh) | 一种竖转钢-混凝土组合拱桥 | |
CN109025017A (zh) | 钢筋混凝土空心叠合双向密肋楼盖及其建造方法 | |
CN106013454A (zh) | 基于大空间结构体和独立式外围护结构的建筑及建造方法 | |
CN108385904B (zh) | 一种屋面女儿墙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760196B (zh) | 十字箱型截面钢柱结构的施工方法 | |
CN102852223B (zh) | T构、构装体、钢筋砼结构体及其设计和建造方法 | |
CN105568854A (zh) | 水上曲线形鱼腹式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梁施工方法 | |
CN105952061A (zh) | 预制剪力墙钢筋笼构件、柱钢筋笼构件及制造装配方法 | |
CN105040732A (zh) | 预制装配式钢筋砼地下综合管廊及其生产模具 | |
CN105649330A (zh) | 利用钢筋笼作骨架的外挂支模系统 | |
CN207110166U (zh) | 一种装配式预应力密肋楼盖复合板 | |
CN204919605U (zh) | 预制装配式钢筋砼地下综合管廊及其生产模具 | |
CN205894273U (zh) | 混凝土模块拼装式框架房屋结构 | |
CN205875520U (zh) | 预制梁钢筋笼构件和钢筋混凝土梁 | |
CN102121312B (zh) | 仿古建筑混凝土博缝板施工工艺 | |
CN109138220B (zh) | 纤维水泥板复合拼装骨架、墙身构件和装配式钢混剪力墙 | |
CN109610707A (zh) | 一种预制钢梁与楼板平齐装配的设计及快速施工方法 | |
CN214574621U (zh) | 一种节点干接法装配结构 | |
CN214531897U (zh) | 一种装配式预应力空心板楼盖施工支承系统 | |
CN112282164B (zh) | 一种轻质叠合楼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0066816U (zh) | 一种装配式拱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 | |
CN108978968A (zh) | 装配叠合式预应力密肋楼盖复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13 Address after: 312400 Industrial Function Zone, Changle Town, Shaoxing City, She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ZHENGHE BUILDING WIRE MOULD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44,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car Village Street No. 19, Zhu Liyan turn Patentee before: Zhu Hongyu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