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0866A - 基板固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板固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0866A
CN102830866A CN2011101647744A CN201110164774A CN102830866A CN 102830866 A CN102830866 A CN 102830866A CN 2011101647744 A CN2011101647744 A CN 2011101647744A CN 201110164774 A CN201110164774 A CN 201110164774A CN 102830866 A CN102830866 A CN 1028308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receiving space
fixing method
acting force
dr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647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0866B (zh
Inventor
王士敏
郭元元
商陆平
李绍宗
王连彬
陈雄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aibao Hi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aibao Hi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aibao Hi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aibao Hi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16477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308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30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0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0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08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平板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板固定方法。该基板固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具有第二表面的第二基板;提供具有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的第三基板,并将第三基板设置于第二基板上,使第六表面与第二表面接触;提供一第二驱动模块用于将第三基板固定于第二基板上;提供具有第一表面的第一基板;提供分别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活动连接的支撑模块;提供第一驱动模块,用于提供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作用力,以将第三基板夹持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移除第二驱动模块;解除支撑模块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活动连接,使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夹持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三基板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

Description

基板固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板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板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触控面板根据其触控原理的不同,分为电阻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红外式触控面板以及声波式触控面板。
电阻式、红外式、声波式触控面板由于其工作原理导致的缺陷,不适合用作手持移动终端的操作界面。电容式触控面板由于其触控灵敏度好、使用寿命长、不易被外界信号干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持移动终端。
电容式触控面板又进一步分为表面电容式触控面板和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表面电容式触控面板由于仅能实现单点触控,因此,其应用范围也不广泛。而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由于其可实现多点触控被广泛应用。
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包括基板、X轴感测电极层、Y轴感测电极层。X轴感测电极层和Y轴感测电极层分别形成于基板的两相背的表面。X轴感测电极层包括多条相互平行且间隔分布的X轴感应电极串列,Y轴感测电极层包括多条相互平行且间隔分布的Y轴感应电极串列,且X轴感应电极串列与Y轴感应电极串列在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的投影相垂直。因此在制作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时,首先需要在玻璃基板的一侧表面制作X轴感测电极层,然后在另一侧表面制作Y轴感测电极层。制作X轴感测电极层和Y轴感测电极层需要经历镀膜、光刻等工艺,因此,需要通过夹持装置将所述玻璃基板置于各种环境中。
现有的玻璃基板夹持装置包括具有多个台阶的支撑板,所述台阶与支撑板的侧壁形成一凹槽,所述夹持装置通过支撑板的侧壁夹持所述玻璃基板的四侧边缘,利用所述多个台阶与所述侧壁形成的凹槽防止所述玻璃基板脱落。然而,该夹持装置只是在所述玻璃基板的四侧边缘对所述玻璃基板进行夹持,随着玻璃基板的尺寸增加,所述玻璃基板的中心位置会因重力原因而变形翘曲,使在玻璃基板上制作的X轴感测电极层或Y轴感测电极层的图案发生形变,影响所述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甚至丧失触控功能,导致所述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良品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防止基板翘曲的基板固定方法。
一种基板固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具有第二表面的第二基板;提供具有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的第三基板,并将所述第三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使所述第六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提供一第二驱动模块,用于提供一第二作用力,将所述第三基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提供一具有第一表面的第一基板;提供一分别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活动连接的支撑模块,并使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基板的第三表面相对;提供一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驱动模块,并使该第一部分与第二基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两侧、第二部分与该第一基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两侧,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具有第一作用力,该第一作用力将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结合在一起,以将所述第三基板夹持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并使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五表面接触;移除所述第二驱动模块,使作用于所述第三基板上的第二作用力撤除;解除支撑模块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夹持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三基板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基板固定方法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凹陷形成多个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背的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多个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第二收容空间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的第一部分可拆卸地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的第二部分可拆卸地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基板固定方法中,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呈矩阵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呈矩阵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点,所述第一驱动点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相似,其尺寸小于第一收容空间的尺寸,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点,所述第二驱动点的形状与第二收容空间相似,其尺寸小于第二收容空间,多个所述第一驱动点分别与多个第一收容空间对应,且分别可拆卸地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多个第二驱动点分别与多个第一收容空间对应,且分别可拆卸地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基板固定方法中,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基板固定方法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四周边缘和中心处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其他位置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四周边缘和中心处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基板上其他位置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且分别收容于该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四周边缘和中心处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和第二收容空间内的第一驱动点和第二驱动点之间提供的第一作用力大于其他位置的第一驱动点和第二驱动点之间提供的第一作用力。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基板固定方法中,所述第二基板上还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呈矩阵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二表面和第四表面,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多个第三驱动点和主驱动点,多个所述第三驱动点分别与多个所述通孔对应,且可拆卸地装配于多个所述通孔内,所述主驱动点分别连接多个所述第三驱动点,用于通过所述多个第三驱动点提供一第二作用力。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基板固定方法中,所述第二基板的中心处的通孔的尺寸大于其四侧边缘的通孔的尺寸,且沿着所述第二基板的中心处向四侧边缘的方向逐渐变小。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基板固定方法中,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五表面以及第六表面均为平整且光滑的平面。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基板固定方法中,所述支撑模块包括调节模块,该调节模块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基板固定方法中,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均为台阶面或曲面。
本发明提供的基板固定方法中,所述基板固定装置包括可提供第一作用力的第一驱动模块和可提供第二作用力的第二驱动模块,所述第一作用力用于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结合在一起,所述第二作用力用于使基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上设置第一收容空间和第二收容空间,用于收容可提供第一作用力的第一驱动模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在第二基板上设置多个通孔,用于收容可提供第二作用力的第二驱动模块的多个第三驱动点,将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结合在一起,并将所述基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且通过合理布设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和第二收容空间以及多个通孔,可使夹设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基板保持平整,防止所述基板因受力不均产生翘曲。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基板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使用图1所示的基板固定装置的基板固定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基板固定方法,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提供的基板固定装置的示意图。该基板固定装置100用于固定一第三基板200,其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支撑模块130、第一驱动模块140、第二驱动模块150。所述第一基板110与所述第二基板120相对设置,所述支撑模块130包括一调节模块(图中未示出),该调节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活动连接,且所述支撑模块130的调节模块可调整所述第一基板110与所述第二基板120之间距离。所述第一驱动模块140包括第一部分141和第二部分143,所述第一部分141与所述第二基板12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10的两侧,所述第二部分143与所述第一基板11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120的两侧,所述第一部分141与所述第二部分143用于提供第一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驱动模块150用于提供第二作用力,以固定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之间的所述第三基板200。
所述第一基板110包括平整且光滑的第一表面111、第三表面113、多个第一收容空间115。所述第一表面111与所述第三表面113相背,所述第三表面11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平整且光滑的平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表面113还可以是其他曲面、台阶面等。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5为所述第三表面113向所述第一表面111凹陷形成的盲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5为方形盲孔,其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113上。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5呈矩阵且均匀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10上,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5用于收容所述第一驱动模块140的第一部分141。所述第一部分141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点1411,所述第一驱动点1411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5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驱动点1411的形状和大小与和它对应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5的形状和大小相似,且多个所述第一驱动点1411分别可拆卸地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5内。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141的多个第一驱动点1411可装配于一支架上,通过该支架可同时将多个第一驱动点1411装配于所述多个第一收容空间115内。
所述第二基板120包括平整且光滑的第二表面121、第四表面123、多个第二收容空间125。所述第二表面121与所述第四表面123相背,且所述第二表面121与所述第一基板110的第一表面111相对,且相互平行,通过所述支撑模块130的调节模块可调整所述第一表面111与所述第二表面121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四表面12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平整且光滑的平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表面123还可以是曲面、台阶面等。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5为所述第四表面123向所述第二表面121凹陷形成的盲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5为方形盲孔,其开口设置于所述第四表面123上,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5呈矩阵且均匀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120上,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5用于收容所述第一驱动模块140的第二部分143。所述第二部分143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点1431,所述第二驱动点1431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5一一对应,所述第二驱动点1431的形状和大小与和它对应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5的形状和大小相似,且多个所述第二驱动点1431分别可拆卸地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5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5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5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或第二表面121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111或第二表面121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0的四周边缘和中心处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5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基板110上其他位置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5,位于所述第二基板120的四周边缘和中心处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5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基板120上其他位置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5,且分别收容于该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的四周边缘和中心处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5和第二收容空间125内的第一驱动点1411和第二驱动点1431之间提供的第一作用力大于其他位置的第一驱动点1411和第二驱动点1431之间提供的第一作用力,防止在利用所述基板固定装置100固定第三基板200时,所述第三基板200发生翘曲。
所述第二基板120上设有多个通孔127,所述通孔127呈矩阵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120上,所述通孔127贯穿所述第二表面121和第四表面123,且所述通孔127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5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120上。所述第二驱动模块150包括多个第三驱动点151和主驱动点153。所述第三驱动点151分别与所述通孔127对应,且收容于所述多个通孔127内。所述主驱动点153分别连接多个所述第三驱动点151,用于通过所述多个第三驱动点151提供一第二作用力,以固定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之间的第三基板20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127尤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120的四侧边缘和中心处,且所述中心处通孔127的尺寸大于四侧边缘的通孔127的尺寸,所述通孔127的尺寸指通孔可以收容的物体的体积大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127的尺寸沿着从中心处向四侧边缘的方向逐渐变小,即中心处的通孔127的尺寸最大,四侧边缘的通孔127的尺寸最小,位于中心处和四侧边缘之间的通孔127的尺寸介于中心处的通孔127的尺寸和四侧边缘的通孔127的尺寸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基板固定装置100包括可提供第一作用力的第一驱动模块140和可提供第二作用力的第二驱动模块150,所述第一作用力用于使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结合在一起,所述第二作用力用于使第三基板200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120上。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上设置第一收容空间115和第二收容空间125,用于收容可提供第一作用力的第一驱动模块140的第一部分141和第二部分143,通过在第二基板120上设置多个通孔127,用于收容可提供第二作用力的第二驱动模块150的多个第三驱动点151,将所述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结合在一起,并将所述第三基板200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120上,且通过合理布设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5和第二收容空间125以及多个通孔127,可使夹设于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20之间的第三基板200保持平整,防止所述基板因受力不均产生翘曲。
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提供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使用图1所示的基板固定装置的基板固定方法流程示意图。所述基板固定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401:提供具有第二表面和第四表面的第二基板。所述第二表面为平整且光滑的平面,所述第四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光滑且平整的平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是曲面或台阶面等。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四表面凹陷形成多个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呈矩阵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二基板上还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二表面和第四表面,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尤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四侧边缘和中心处,且所述中心处通孔的尺寸大于四侧边缘的通孔的尺寸,所述通孔的尺寸指通孔可以收容的物体的体积大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的尺寸沿着从中心处向四侧边缘的方向逐渐变小,即中心处的通孔的尺寸最大,四侧边缘的通孔的尺寸最小,位于中心处和四侧边缘之间的通孔的尺寸介于中心处的通孔的尺寸和四侧边缘的通孔的尺寸之间。
步骤S403:提供具有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的第三基板,并将所述第三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使所述第六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接触。所述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均为平整且光滑的平面。
步骤S405:提供一第二驱动模块,用于提供一第二作用力,将所述第三基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主驱动点和多个第三驱动驱动点。多个所述第三驱动点分别与所述多个通孔对应,并装配于所述多个通孔内。所述主驱动点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四表面所在的一侧,并分别与多个第三驱动点连接,以通过多个第三驱动点向该第三基板提供一第二作用力,将所述第三基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上。
步骤S407:提供一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的第一基板。所述第一表面为平整且光滑的平面,所述第三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光滑且平整的平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表面还可以是曲面、台阶面等。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三表面凹陷形成多个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多个第一收容空间呈矩阵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
步骤S409:提供一分别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活动连接的支撑模块,并使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基板的第三表面相对,多个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一一对应。所述支撑模块包括调节模块,所述调节模块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距离,使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基板的所述第五表面接触。
步骤S411:提供一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驱动模块,并使该第一部分与第二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两侧、第二部分与该第一基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两侧,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具有第一作用力,该第一作用力将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结合在一起,以将所述第三基板夹持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点,多个所述第一驱动点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点,多个所述第二驱动点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二收容空间。所述多个第一驱动点和多个第二驱动点一一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四周边缘和中心处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其他位置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四周边缘和中心处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基板上其他位置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且分别收容于该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四周边缘和中心处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和第二收容空间内的第一驱动点和第二驱动点之间提供的第一作用力大于其他位置的第一驱动点和第二驱动点之间提供的第一作用力,防止在利用所述基板固定装置固定第三基板时,所述第三基板发生翘曲。
步骤S413:移除第二驱动模块,使作用于所述第三基板上的第二作用力撤除。由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通过第一驱动模块提供的第一作用力结合在一起,使第三基板夹持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因此,将第二作用力撤除。
步骤S415:解除支撑模块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夹持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三基板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
本发明提供的基板固定方法通过一第二驱动模块提供的第二作用力将所述第三基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上,并通过一第一驱动模块提供的第一作用力将所述第三基板夹设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同时,通过合理设置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以及通孔,使所述第三基板在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时,防止出现翘曲现象。
以上为本发明提供的基板固定方法的较佳实施方式,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权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晓,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做多种改进或替换,所有的该等改进或替换都应该在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内,即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基板固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具有第二表面的第二基板;
提供具有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的第三基板,并将所述第三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使所述第六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
提供一第二驱动模块,用于提供一第二作用力,将所述第三基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上;
提供一具有第一表面的第一基板;
提供一分别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活动连接的支撑模块,并使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基板的第三表面相对;
提供一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驱动模块,并使该第一部分与第二基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两侧、第二部分与该第一基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两侧,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具有第一作用力,该第一作用力将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结合在一起,以将所述第三基板夹持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并使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五表面接触;
移除所述第二驱动模块,使作用于所述第三基板上的第二作用力撤除;
解除支撑模块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夹持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三基板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凹陷形成多个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背的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凹陷形成多个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第二收容空间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的第一部分可拆卸地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的第二部分可拆卸地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呈矩阵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呈矩阵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点,所述第一驱动点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相似,其尺寸小于第一收容空间的尺寸,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多个第二驱动点,所述第二驱动点的形状与第二收容空间相似,其尺寸小于第二收容空间,多个所述第一驱动点分别与多个第一收容空间对应,且分别可拆卸地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多个第二驱动点分别与多个第一收容空间对应,且分别可拆卸地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板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板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四周边缘和中心处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其他位置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四周边缘和中心处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基板上其他位置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且分别收容于该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四周边缘和中心处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和第二收容空间内的第一驱动点和第二驱动点之间提供的第一作用力大于其他位置的第一驱动点和第二驱动点之间提供的第一作用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板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上还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呈矩阵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二表面和第四表面,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多个第三驱动点和主驱动点,多个所述第三驱动点分别与多个所述通孔对应,且可拆卸地装配于多个所述通孔内,所述主驱动点分别连接多个所述第三驱动点,用于通过所述多个第三驱动点提供一第二作用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板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中心处的通孔的尺寸大于其四侧边缘的通孔的尺寸,且沿着所述第二基板的中心处向四侧边缘的方向逐渐变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板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五表面以及第六表面均为平整且光滑的平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模块包括调节模块,该调节模块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距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均为台阶面或曲面。
CN201110164774.4A 2011-06-17 2011-06-17 基板固定方法 Active CN1028308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64774.4A CN102830866B (zh) 2011-06-17 2011-06-17 基板固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64774.4A CN102830866B (zh) 2011-06-17 2011-06-17 基板固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0866A true CN102830866A (zh) 2012-12-19
CN102830866B CN102830866B (zh) 2015-04-22

Family

ID=47334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64774.4A Active CN102830866B (zh) 2011-06-17 2011-06-17 基板固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3086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8378A (ja) * 2001-06-04 2002-12-20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基板クランプ装置
CN1744810A (zh) * 2004-08-30 2006-03-08 株式会社弘辉技术 基板搬运装置
CN101850650A (zh) * 2009-03-31 2010-10-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板固定装置以及基板固定方法
CN101851060A (zh) * 2009-03-30 2010-10-06 三星钻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固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8378A (ja) * 2001-06-04 2002-12-20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基板クランプ装置
CN1744810A (zh) * 2004-08-30 2006-03-08 株式会社弘辉技术 基板搬运装置
CN101851060A (zh) * 2009-03-30 2010-10-06 三星钻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固定装置
CN101850650A (zh) * 2009-03-31 2010-10-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板固定装置以及基板固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0866B (zh) 2015-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31493B2 (en) Printing platform supporting module and three-dimensional printer using same
US9889602B2 (en) Laminating device and laminat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CN102818188B (zh) 背光模块
CN201439257U (zh) 贴覆装置
TW201617596A (zh) 用於測試顯示設備之測試設備及其測試方法
EP2639678A2 (en) In-cell touch display panel structure
EP2875415B1 (en) Display arrangement
CN109694673B (zh) 多功能集成式导电胶带
WO2016149967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990001A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双面显示装置
JP2012154629A (ja) 静電センサ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JP2008272845A (ja) 刃保持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切断装置
JP5912985B2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246650A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606597U (zh)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及贴附遮光胶带的机器
KR101029354B1 (ko) 터치 패널용 강화유리 접착 지그
CN102830866B (zh) 基板固定方法
KR101850652B1 (ko) 산업용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4479873U (zh) 贴合治具
KR20160043688A (ko) 자유변형 흡착척
CN102830865B (zh) 基板固定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203582964U (zh) 用以固定待镀膜物的治具
US20210333927A1 (en) Infrared touch display device
EP2508967A2 (en) Touch panel capable of decreasing response time and reducing interference
CN105093577A (zh) 一种液晶面板的切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