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7973A - 自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7973A
CN102817973A CN2012101811048A CN201210181104A CN102817973A CN 102817973 A CN102817973 A CN 102817973A CN 2012101811048 A CN2012101811048 A CN 2012101811048A CN 201210181104 A CN201210181104 A CN 201210181104A CN 102817973 A CN102817973 A CN 1028179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age member
gear
friction linkag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811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17973B (zh
Inventor
小栗和夫
渡边坚一
漆畑隆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T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T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TCO Ltd filed Critical JAT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17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79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179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79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16H3/663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with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etween axially spaced orbital gears, e.g. RAVIGNEAUX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2003/445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out permanen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put and the set of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4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four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05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one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avigneaux set
    • F16H2200/202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avigneaux set using a Ravigneaux set with 4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F16H2200/204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with five engag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其可提高输出部件的音振性能,且抑制控制阀体和共用行星齿轮架的大型化,实现成本降低。该自动变速器采用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和五个摩擦联接元件(13R/C、234/C、12/B、4/B、R/B),并通过将五个摩擦联接元件(13R/C、234/C、12/B、4/B、R/B)中的两个元件同时联接的联接组合,实现前进4速及后退1速。将输出齿轮(OUT)直接支承于油泵壳体(30)的圆筒部(30a)。在输出齿轮(OUT)的后侧集中配置五个摩擦联接元件(13R/C、234/C、12/B、4/B、R/B)。相对于设于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两端部的前载板(23)和后载板(24)连结第一轮毂部件(31)和第二轮毂部件(32)。

Description

自动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拉维瑙式行星齿轮通过5个摩擦联接元件的联接、释放的组合来实现前进4速后退1速的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有如下的自动变速器,即、采用拉维瑙式行星齿轮(使两列行星齿轮一体化的复合型行星齿轮),通过两个离合器、三个制动器联接、释放的组合来实现前进4速及后退1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9(a)、(b))。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69730号公报
但是,在采用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实现4速的专利文献1的图9(b)所示的自动变速器的设计布局布局中,存在下述的三个问题。
(1)输出齿轮的音振性能差。
在输出齿轮的内周侧配置有制动器B1的部件,输出齿轮经由制动器B1的轮毂部件支承。这与直接用箱支承的情况相比,由于经由制动器B1的轮毂部件支承,相应地输出齿轮的晃动变大,容易产生噪音和振动。另外,在将制动器B1的轮毂部件配置于输出齿轮的内周侧的设计布局中,想要用箱部件直接支承时,则必须设置输出齿轮支承用的中间壁,变速器大型化,导致成本增加。
(2)控制阀体大型化,成本高。
必须在输出齿轮的一侧及另一侧连接箱侧与控制阀侧的油路,控制阀体大型化,成本增加。
(3)共用行星齿轮架大型化,成本高。
从共用行星齿轮架至离合器C-2的旋转构件配置于两个太阳齿轮之间。因此,需要在共用行星齿轮架的中央部增设一个中心载板,从而共用行星齿轮架大型化,且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其可提高输出部件的音振性能,且能够抑制控制阀体和共用行星齿轮架的大型化,实现成本降低。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具备: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其具有:前太阳齿轮、后太阳齿轮、齿圈、与所述前太阳齿轮和所述齿圈啮合的长小齿轮、与所述后太阳齿轮和所述长小齿轮啮合的短小齿轮、可旋转地支承所述长小齿轮和所述短小齿轮的共用行星齿轮架;输入部件,其输入驱动源的旋转;第一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连结所述输入部件和所述前太阳齿轮;第二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连结所述输入部件和所述共用行星齿轮架;第三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将所述后太阳齿轮固定于自动变速箱;第四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将所述前太阳齿轮固定于自动变速箱;第五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将所述共用行星齿轮架固定于自动变速箱;输出部件,其与所述齿圈始终连结,通过将所述五个摩擦联接元件中的两个元件同时联接的联接组合来实现前进4速及后退1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的一侧配置所述输出部件,在所述输出部件的另一侧配置所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所述第三摩擦联接元件、所述第四摩擦联接元件、所述第五摩擦联接元件,并具备:第一轮毂部件,其在外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并与所述共用行星齿轮架的所述一侧端部的第一载板连结;第二轮毂部件,其在外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五摩擦联接元件,并与所述共用行星齿轮架的所述另一侧端部的第二载板连结;隔壁部件,其与自动变速箱共同形成收纳所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及所述各摩擦联接元件的变速器室,所述输出部件支承于从所述隔壁部件向轴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延伸的圆筒部。
如上所述,其采用如下设计布局,不使摩擦联接元件配置于输出部件的一侧,输出部件支承于从隔壁部件向轴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圆筒部。
即,为了支承输出部件,不设置中间壁,而用隔壁部件直接支承输出部件,因此与例如经由摩擦联接元件的轮毂部件支承输出部件的情况相比,可减小支承输出部件时的晃动,抑制噪音和振动的产生。
另外,其采用如下设计布局,在配置于拉维瑙式行星齿轮一侧的输出部件的另一侧集中配置第一摩擦联接元件~第五摩擦联接元件。
因此,可集中配置按压各摩擦联接元件的活塞的箱侧的油路和控制阀体侧的油路各自的交接部位。因此,能抑制控制阀体的大型化,成本也降低。
另外,其采用如下设计布局,相对于设于共用行星齿轮架的两端部的第一载板和第二载板连结第一轮毂部件和第二轮毂部件。
即,通过使用现有的载板,在两个太阳齿轮之间的位置不需要增设一个中心载板。因此,抑制了因增设中心载板引起的共用行星齿轮架的大型化,成本也降低。
其结果可提高输出部件的音振性能,且能够抑制控制阀体和共用行星齿轮架的大型化,实现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整体构成的纵向剖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概要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自动变速器中通过五个摩擦联接元件中的两个同时联接的组合来实现前进4速及后退1速的联接动作的联接动作表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配置于变速器室内部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输出齿轮、各摩擦联接元件的详细构造的放大剖面图;
图5(a)、(b)是表示比较例的自动变速器配置于拉维瑙式行星齿轮的两个太阳齿轮之间的中心载板的课题说明图;
图6(a)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在第一速(1st)的变速级的概要图,图6(b)是其速度线图的变速作用说明图;
图7(a)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在第二速(2nd)的变速级的概要图,图7(b)是其速度线图的变速作用说明图;
图8(a)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在第三速(3rd)的变速级的概要图,图8(b)是其速度线图的变速作用说明图;
图9(a)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在第四速(4th)的变速级的概要图,图9(b)是其速度线图的变速作用说明图;
图10(a)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在后退速(Rev)的变速级的概要图,图10(b)是其速度线图的变速作用说明图;
图11是实施例1中的自动变速器表示向各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油路径的润滑油路径说明图。
符号说明
PGU拉维瑙式行星齿轮
Ss前太阳齿轮
Sd后太阳齿轮
R齿圈
PL长小齿轮
PS短小齿轮
C共用行星齿轮架
IN输入轴(输入部件)
OUT输出齿轮(输出部件)
ATC自动变速箱
C/V控制阀体
13R/C第一离合器(第一摩擦联接元件)
234/C第二离合器(第二摩擦联接元件)
12/B第三制动器(第三摩擦联接元件)
4/B第四制动器(第四摩擦联接元件)
R/B第五制动器(第五摩擦联接元件)
17油盘
20变速器室
23前载板(第一载板)
24后载板(第二载板)
30油泵壳体(隔壁部件)
30a圆筒部
31第一轮毂部件
32第二轮毂部件
33第三轮毂部件
34第四轮毂部件
35第一鼓部件
36第二鼓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中表示的实施例1对实现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首先,对构成进行说明。
将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构成分为“整体构成”、“变速构成”、“变速器室的各元件的配置构成”进行说明。
(整体构成)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整体构成的纵向剖面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概要图。下面,基于图1及图2对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构成和摩擦联接元件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具备: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输入轴IN(输入部件)、输出齿轮OUT(输出部件)、第一离合器13R/C(第一摩擦联接元件)、第二离合器234/C(第二摩擦联接元件)、第三制动器12/B(第三摩擦联接元件)、第四制动器4/B(第四摩擦联接元件)、第五制动器R/B(第五摩擦联接元件)、自动变速箱ATC。
上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为将两列的行星齿轮即单小齿轮式行星齿轮和双小齿轮式行星齿轮一体化的复合型行星齿轮。如图1及图2所示,该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具有:前太阳齿轮Ss、后太阳齿轮Sd、齿圈R、与前太阳齿轮Ss和齿圈R啮合的长小齿轮PL、与后太阳齿轮Sd和长小齿轮PL啮合的短小齿轮PS、可旋转地支承长小齿轮PL和短小齿轮PS的共用行星齿轮架C。
如图1所示,上述输入轴IN是经由带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T/C输入来自未图示的发动机(驱动源)的旋转驱动转矩的轴。
如图1所示,上述输出齿轮OUT与齿圈R始终连结。该输出齿轮OUT的输出旋转按如下方式传递,反转齿轮1→副轴2→终端减速齿轮3→驱动齿轮4→差速齿轮箱5。而且,传递到差速齿轮箱5的输出旋转经过与差速齿轮箱5一体旋转的小齿轮对轴6→小齿轮7、7,从与小齿轮7、7啮合的一对侧齿轮8、9向未图示的左右驱动轴及左右的驱动轮传递。
上述第一离合器13R/C是在第一速(1st)、第三速(3rd)及后退速(Rev)中将输入轴IN和前太阳齿轮SS选择性地连结的多板摩擦联接离合器。
上述第二离合器234/C是在第二速(2nd)、第三速(3rd)及第四速(4th)中将输入轴IN与共用行星齿轮架C选择性地连结的多板摩擦联接离合器。
上述第三制动器12/B是在第一速(1st)及第二速(2nd)中将后太阳齿轮Sd选择性地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的多板摩擦联接制动器。
上述第四制动器4/B是在第四速(4th)中将前太阳齿轮Ss选择性地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的多板摩擦联接制动器。
上述第五制动器R/B是在后退速(Rev)中将共用行星齿轮架C选择性地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的多板摩擦联接制动器。
如图1所示,上述自动变速箱ATC,在箱内部空间收纳有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和五个摩擦联接元件13R/C、234/C、12/B、4/B、R/B等。在该自动变速箱ATC的驱动源侧连结有转换器壳体10,在转换器壳体10内配置有液力变矩器T/C。另外,在自动变速箱ATC与转换器壳体10的连结部配置有由发动机(驱动源)旋转驱动的油泵O/P。如图1所示,该自动变速箱ATC中设有控制阀体C/V和收纳该控制阀体C/V的油盘17。控制阀体C/V的内部具有生成在各变速级的油压的多个控制阀和油路等,将控制阀体侧油路和向按压各摩擦联接元件的活塞的箱侧油路各自的交接部位集中在自动变速箱ATC的后部。即,如图1所示,在自动变速箱ATC的后部,在轴方向的相同位置集中配置有第一离合器压油路11、第二离合器压油路12、第三制动器压油路13、第四制动器压油路14、第五制动器压油路15、润滑油路16的径方向油路部。
(变速构成)
图3是表示在实施例1中的自动变速器中通过五个摩擦联接元件中的两个同时联接的组合实现前进4速及后退1速的联接动作表。下面,基于图3,对使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各变速级成立的变速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第一速(1st)变速级通过下面的方式实现,即通过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三制动器12/B的同时联接,连结输入轴IN和前太阳齿轮Ss,将后太阳齿轮Sd固定于箱。
如图3所示,第二速(2nd)变速级通过下面的方式实现,即通过第二离合器234/C与第三制动器12/B的同时联接,连结输入轴IN和共用行星齿轮架C,将后太阳齿轮Sd固定于箱。
如图3所示,第三速(3rd)变速级通过下面的方式实现,即通过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二离合器234/C的同时联接,将输入轴IN与前太阳齿轮Ss和共用行星齿轮架C互相连结。
如图3所示,第四速(4th)变速级通过下面的方式实现,即通过第二离合器234/C与第四制动器4/B的同时联接,将输入轴IN和共用行星齿轮架C连结,将前太阳齿轮Ss固定于箱。
如图3所示,后退速(Rev)变速级通过下面的方式实现,即通过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五制动器R/B的同时联接,连结输入轴IN和前太阳齿轮Ss,将共用行星齿轮架C固定于箱。
而且,从图3的联接动作表可知,在从第一速(1st)至第四速(4th)的相邻变速级的加速及减速通过所谓的两个摩擦联接元件的交替变速进行。在此,交替变速是指在变速前的变速级中同时联接的两个摩擦联接元件中的维持一个摩擦联接元件的联接状态,释放另一个摩擦联接元件,新联接一个摩擦联接元件移至变速后变速级。例如,从第一速(1st)至第二速(2nd)的加速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维持第三制动器12/B的联接状态,释放第一离合器13R/C,联接第二离合器234/C。
(变速器室的各元件的配置构成)
如上述,自动变速箱ATC的箱内部空间(=变速器室20)中,如图1所示,配置有输入轴IN、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输出齿轮OUT、五个摩擦联接元件13R/C、234/C、12/B、4/B、R/B。下面,基于图4对变速器室20的各元件的配置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上述变速器室20作为箱内部空间由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的前端开口部的油泵壳体30(隔壁部件)形成。该变速器室20中,在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靠近驱动源的前侧(一侧)配置输出齿轮OUT。而且,在输出齿轮OUT的远离驱动源的后侧(另一侧)集中配置第一离合器13R/C、第二离合器234/C、第三制动器12/B、第四制动器4/B、第五制动器R/B。
如图4所示,上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配置于输出齿轮OUT的后侧、即输入轴IN的外周位置,并将前太阳齿轮Ss、后太阳齿轮Sd、齿圈R、共用行星齿轮架C设为四个旋转元件。该旋转元件中,共用行星齿轮架C由支承长小齿轮PL的长小齿轮轴21、支承短小齿轮PS的短小齿轮轴22(参照图1)、在两端位置支承2个小齿轮轴21、22的前载板23(第一载板)及后载板24(第二载板)构成。
如图4所示,上述输入轴IN设于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内周侧,上述输出齿轮OUT与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旋转元件之一即齿圈R直接连结。该输出齿轮OUT相对于从油泵壳体30向后侧并沿轴方向延伸的圆筒部30a经由轴承25直接支承。另外,在输出齿轮OUT的油泵壳体30侧固定有驻车齿轮26。
如图4所示,上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三个旋转元件(除齿圈R外)和各摩擦联接元件由旋转构件即第一轮毂部件31、第二轮毂部件32、第三轮毂部件33、第四轮毂部件34、第一鼓部件35、第二鼓部件36连结。
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轮毂部件31通过花键嵌合将第二离合器234/C的摩擦板配置于外周侧,通过输入轴IN的外周侧与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前侧端部的前载板23连结。
如图4所示,上述第二轮毂部件32通过花键嵌合将第五制动器R/B的摩擦板配置于外周侧,并与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后侧端部的后载板24连结。该第二轮毂部件32设于第三轮毂部件33的外周侧。
如图4所示,上述第三轮毂部件33通过花键嵌合将第三制动器12/B的摩擦板配置于外周侧,并通过第二鼓部件36的外周与后太阳齿轮Sd连结。
如图4所示,上述第四轮毂部件34通过花键嵌合将第四制动器4/B的摩擦板配置于外周侧,并在第二鼓部件36的比第一离合器13R/C更靠后侧与第二鼓部件36连结。
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鼓部件35通过花键嵌合将第二离合器234/C的摩擦对象板配置于内周侧,且通过花键嵌合将第一离合器13R/C的摩擦板配置于与该第二离合器234/C沿径方向重叠的位置的外周侧。而且,通过花键结合与输入轴IN的前端部连结。即,第一鼓部件35是将第二离合器234/C配置于内周侧,且将第一离合器13R/C配置于外周侧的兼用鼓部件。
如图4所示,上述第二鼓部件36通过花键嵌合将第一离合器13R/C的摩擦对象板配置于内周侧,并通过第一轮毂部件31的外周侧及后太阳齿轮Sd的内周侧通过花键结合与前太阳齿轮Ss连结。另外,该第二鼓部件36分割成将第一离合器13R/C的摩擦对象板花键嵌合且连结第四轮毂部件34的鼓部分和与前太阳齿轮Ss花键结合的连结部分,通过使鼓部分和连结部分沿周方向齿合而构成。
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离合器13R/C配置于比第二离合器234/C更靠近径方向外侧位置且与第二离合器234/C至少一部分沿径方向重叠的位置。该第一离合器13R/C的第一离合器活塞41配置于第一离合器13R/C的后侧即形成于第二鼓部件36的活塞缸。在第二鼓部件36与第一离合器活塞41之间介设有第一离合器复位弹簧51。
如图4所示,上述第二离合器234/C配置于比第一离合器13R/C更靠近径方向内侧位置且与第一离合器13R/C至少一部分沿径方向重叠的位置。该第二离合器234/C的第二离合器活塞42配置于第二离合器234/C的后侧即形成于第一鼓部件35的活塞缸。在第一鼓部件35与第二离合器活塞42之间介设有第二离合器复位弹簧52。
如图4所示,上述第三制动器12/B配置于比第二离合器234/C及第一离合器13R/C更靠近径方向外侧位置且与第二离合器234/C及第一离合器13R/C沿径方向重叠的位置。该第三制动器12/B的第三制动活塞43配置于第三制动器12/B的后侧即由自动变速箱ATC和其内侧的轴方向突出箱部61形成的大圆环槽的活塞缸。在自动变速箱ATC和第三制动活塞43之间介设有第三制动复位弹簧53。
如图4所示,上述第四制动器4/B配置于自动变速箱ATC的最后侧位置。该第四制动器4/B的第四制动活塞44配置于第四制动器4/B的后侧即由自动变速箱ATC形成的小圆环槽的活塞缸。在自动变速箱ATC与第四制动活塞44之间介设有由碟形弹簧制作的第四制动复位弹簧54。
如图4所示,上述第五制动器R/B配置于第三制动器12/B的前侧位置即与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一部分沿径方向重叠的位置。该第五制动器R/B的第五制动活塞45配置于第三制动活塞43的后侧即由形成于自动变速箱ATC的环状槽构成的活塞缸。第五制动活塞45的复位弹簧共用第三制动复位弹簧53。
接着,对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进行“比较例的共用行星齿轮架的大型化课题”的说明。接者,将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作用分为“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音振性能提高和大型化抑制作用”、“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作用”进行说明。
(比较例的共用行星齿轮架的大型化课题)
将采用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并通过两个离合器、三个制动器的联接、释放的组合实现4速的(日本)特开平10-169730号公报的图9记载的自动变速器作为比较例。
如上述公报所记载,近年来,在自动变速器中,对紧凑化及低成本化有了严格的要求。但是,在比较例所示的设计布局中,存在共用行星齿轮架大型化、成本高的问题。
即,在比较例的情况下,从共用行星齿轮架至第二离合器C-2的旋转构件配置于两个太阳齿轮S1、S2之间。因此,需要在共用行星齿轮架的中央部增设一个中心载板作为载板,从而使共用行星齿轮架变得大型化,成本提高。其详细的理由利用图5进行说明。
如图5(a)、(b)所示,需要在环形状的中心载板上设置长小齿轮通过的长小齿轮孔(例如,三个部位),根据该长小齿轮孔的设定,要求有下述的制约条件。
1)为了确保长小齿轮孔与中心载板外周的径方向厚度,中心载板的外径增大。
2)为了确保长小齿轮孔与中心载板内周的径方向厚度,中心载板的内径减小,将不能组装太阳齿轮。
3)由于打开长小齿轮通过的长小齿轮孔,因此,为了确保中心载板强度,必须增厚板的板厚。
因此,一个增设的中心载板为满足1)、2)、3)的制约条件成为外径很大且厚的板,共用行星齿轮架在径方向及轴方向都变得大型化。由于中心载板为要求新增设的增设零件,因此,成本提高。
另外,若成为不满足上述1)、2)、3)的制约条件而在中心载板上未设置长小齿轮通过的长小齿轮孔的构成,则需要将长小齿轮分割成两部分。即,在采用三个长小齿轮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的情况下,长小齿轮数为六个,因零件数量增加而成本提高。
(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
实施例1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作为在速度线图上转速关系直线上并列的四个旋转元件,具备前太阳齿轮Ss、后太阳齿轮Sd、齿圈R及共用行星齿轮架C。下面,基于图6~图10,对通过使四个旋转元件的转速关系不同从而获得的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进行说明。
(第一速变速级)
如图6(a)的阴影线所示,在第一速(1st)变速级,同时联接第一离合器13R/C和第三制动器12/B,并通过第三制动器12/B的联接将后太阳齿轮Sd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
因此,若经过输入轴IN向前太阳齿轮Ss输入输入转速,则如图7(b)所示,通过后太阳齿轮Sd的固定,前太阳齿轮Ss、共用行星齿轮架C、齿圈R及后太阳齿轮Sd的转速关系由一条直线规定。即,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转速通过前太阳齿轮Ss减速,齿圈R的转速进而通过共用行星齿轮架C减速。这样,使向前太阳齿轮Ss的输入转速减速的齿圈R的转速直接传递给输出齿轮OUT,从而实现第一速变速级(第一低速驱动变速级)。
(第二速变速级)
如图7(a)的阴影线所示,在第二速(2nd)变速级,第二离合器234/C和第三制动器12/B同时联接,并通过第三制动器12/B的联接而后太阳齿轮Sd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
因此,若经过输入轴IN向共用行星齿轮架C输入输入转速,则如图8(b)所示,通过后太阳齿轮Sd的固定,共用行星齿轮架C、齿圈R及后太阳齿轮Sd的转速关系由一条直线规定。即,齿圈R的转速通过共用行星齿轮架C减速。这样,将使向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输入转速减速的齿圈R的转速直接传递给输出齿轮OUT,从而实现第二速变速级(第二低速驱动变速级)。
(第三速变速级)
如图8(a)的阴影线所示,在第三速(3rd)变速级,第一离合器13R/C和第二离合器234/C同时联接。
因此,若经过输入轴IN向前太阳齿轮Ss和共用行星齿轮架C输入输入转速,则如图9(b)所示,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三个旋转元件即前太阳齿轮Ss、共用行星齿轮架C及齿圈R成为一体进行旋转。这样,与向前太阳齿轮Ss和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输入转速相同的齿圈R的转速(=输入转速)直接传递给输出齿轮OUT,从而实现第三速变速级(直接驱动变速级)。
(第四速变速级)
如图9(a)的阴影线所示,在第四速(4th)变速级,第二离合器234/C与第四制动器4/B同时联接,并通过第四制动器4/B的联接将前太阳齿轮Ss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
因此,若经过输入轴IN向共用行星齿轮架C输入输入转速,则如图10(b)所示,通过前太阳齿轮Ss的固定,前太阳齿轮Ss、共用行星齿轮架C及齿圈R的转速关系由一条直线限定。即,齿圈R的转速通过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转速(=输入转速)加速。这样,使向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输入转速加速的齿圈R的转速直接传递给输出齿轮OUT,从而实现第四速变速级(高速驱动变速级)。
(后退速变速级)
如图10(a)的阴影线所示,在后退速(Rev)变速级,第一离合器13R/C和第五制动器R/B同时联接,并通过第五制动器R/B的联接将共用行星齿轮架C与自动变速箱ATC固定。
因此,若经过输入轴IN向前太阳齿轮Ss输入输入转速,则如图11(b)所示,通过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固定,前太阳齿轮Ss、共用行星齿轮架C及齿圈R的转速关系由一条直线规定。即,齿圈R在与前太阳齿轮Ss的输入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并进行减速。这样,使向前太阳齿轮Ss的输入转速逆转减速的齿圈R的转速直接传递给输出齿轮OUT,从而实现后退速变速级(倒档变速级)。
(音振性能提高和大型化抑制作用)
以小型或低廉为观念的自动变速器的实用化为目标,需要解决在比较例中未解决的“输出齿轮的音振性能差”、“控制阀体大型化且成本高”、“共用行星齿轮架大型化且成本高。”的课题。下面,说明对其进行反映的车载性提高和大型化抑制作用。
(a)输出齿轮OUT的音振性能好。
在实施例1中,其采用如下设计布局,不使摩擦联接元件配置于输出齿轮OUT的前侧,输出齿轮OUT经由轴承25支承于从隔壁部件即油泵壳体30向轴方向的后侧延伸的圆筒部30a。
即,为了支承输出齿轮OUT,不设置中间壁,而用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的油泵壳体30直接(经由轴承25)支承输出齿轮OUT。
因此,与例如经由摩擦联接元件的轮毂部件支承输出部件的情况相比,可减小支承输出齿轮OUT时的晃动,抑制噪音和振动的产生。
(b)抑制控制阀体C/V的大型化,降低成本。
在实施例1中,其采用如下设计布局,在配置于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前侧的输出齿轮OUT的后侧的变速器室20集中配置5个摩擦联接元件13R/C、234/C、12/B、4/B、R/B。
因此,可集中配置向按压5个摩擦联接元件13R/C、234/C、12/B、4/B、R/B的各活塞41、42、43、44、45的箱侧的油路和控制阀体C/V侧的油路各自的交接部位。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将来自控制阀体C/V的各油路11、12、13、14、15、16中的径方向油路部集中配置在自动变速箱ATC的后部即轴方向相同的位置。
因此,不需要在输出部件的前侧设置箱侧和控制阀体侧的油路的交接部位,由此,不需要在输出部件的前侧为连接箱侧和控制阀体侧的油路而将控制阀体大型化。其结果抑制了控制阀体C/V的大型化,成本也降低。而且,由于抑制了控制阀体C/V的大型化,相应地过滤器或CPU的配置自由度增大,而且,收纳控制阀体C/V的油盘17也能小型化,车辆搭载性也提高。
(c)抑制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大型化,降低成本。
在实施例1中,采用相对于设于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两端部的前载板23和后载板24连结第一轮毂部件31和第二轮毂部件32的设计布局。
即,从共用行星齿轮架C到第二离合器234/C的旋转构件为了支承长小齿轮PL及短小齿轮Ps而使用与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前侧端部连结的现有的前载板23的构成。因此,不需要如比较例那样在共用行星齿轮架的中央部即两个太阳齿轮之间的位置增设一个中心载板。
这样,在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两端连结各轮毂部件31、32,因此抑制了因增设中心载板引起的共用行星齿轮架的大型化,成本也降低。
(摩擦联接元件的润滑作用)
实施例1中,在第一速、第二速、第三速之间变速时,进行第一离合器13R/C、第二离合器234/C、第三制动器12/B的切换控制,因此,需要在如何润滑这3个摩擦联接元件13R/C、234/C、12/B上下功夫。下面,基于图11对反映其的摩擦联接元件润滑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在第一速和第二速之间的变速时,进行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二离合器234/C的切换控制。在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二离合器234/C的切换控制中,两个离合器13R/C、234/C成为滑动状态。因此,在第一速和第二速之间的变速时,需要进行两个离合器13R/C、234/C的润滑、冷却。
另外,如图3所示,在第二速和第三速之间的变速时,进行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三制动器12/B的切换控制。在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三制动器12/B的切换控制中,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三制动器12/B成为滑动状态。因此,在第二速和第三速之间的变速时,需要进行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三制动器12/B的润滑、冷却。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中,采用在与第二离合器234/C至少一部分沿径方向重叠的位置的外周侧配置第一离合器13R/C,在与第一离合器13R/C至少一部分沿径方向重叠的位置的外周侧配置第三制动器12/B的构成。因此,可有效进行第一离合器13R/C、第二离合器234/C、第三制动器12/B的润滑。
例如,若第一离合器13R/C与第二离合器234/C分离而配置,或者,沿轴方向排列地配置,则对第一离合器13R/C进行润滑、冷却的油,仅返回油存储部,因此,润滑效率较差。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中,从形成于输入轴IN的润滑油路向第一轮毂部件31的后侧供给的润滑油向如图11的箭头E所示的径方向外侧流动,经过形成于第一轮毂部件31的孔对第二离合器234/C进行润滑、冷却。另外,对于润滑路径,在鼓部件(及轮毂部件)上开有未图示的孔,润滑油由此向外周侧流动。
另一方面,如图11的箭头F所示,从形成于输入轴IN的润滑油路向第一轮毂部件31和第二鼓部件36的间隙供给的润滑油沿着第二鼓部件36向轴方向后侧流动后,改变方向向径方向外侧流动,经过第一轮毂部件31和第二鼓部件36的相对面对第一离合器13R/C进行润滑、冷却。而且,如图11的箭头G所示,对第二离合器234/C进行润滑、冷却后的润滑油向径方向外侧流动,经过形成于第一鼓部件35的孔,与箭头F的流动合流后对第一离合器13R/C进行润滑、冷却。
而且,如图11的箭头H所示,对第二离合器234/C及第一离合器13R/C进行润滑、冷却后的润滑油向径方向流动,经过形成于第三轮毂部件33的孔对第三制动器12/B进行润滑、冷却。
另外,如图11的箭头I所示,从形成于输入轴IN的润滑油路向第一轮毂部件31和第二鼓部件36的间隙供给的润滑油沿着第二鼓部件36向轴方向前侧流动后,经过第二鼓部件36的润滑油孔,分成轴方向后侧和径方向外侧而流动。如图11的箭头J所示,一方的轴方向后侧的流动流过第二鼓部件36和后太阳齿轮Sd的间隙,向轴方向后侧流动后,改变方向向径方向外侧,经过第二鼓部件36和第三轮毂部件33的间隙,与箭头H的流动合流,对第三制动器12/B进行润滑、冷却。另一方的径方向外侧的流动流过长小齿轮PL和后太阳齿轮Sd的间隙,向轴方向后侧流动后,改变方向向径方向外侧,经过第二轮毂部件32和第三轮毂部件33的间隙,对第五制动器R/B进行润滑、冷却。
这样,对第二离合器234/C的摩擦板进行润滑、冷却的油对第一离合器13R/C进行润滑、冷却,由此,能够有效地对第二离合器234/C及第一离合器13R/C进行润滑。因此,在第一速和第二速之间的变速时,能够应对第一离合器13R/C和第二离合器234/C的较高的润滑、冷却要求。
另外,对第一离合器13R/C的摩擦板进行润滑、冷却的油对第三制动器12/B进行润滑、冷却,由此,能够有效地对第一离合器13R/C及第三制动器12/B进行润滑。因此,在第二速和第三速之间的变速时,能够应对第一离合器13R/C和第三制动器12/B的较高的润滑、冷却要求。
接着,对效果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中,能够获得下述列举的效果。
(1)一种自动变速器,具备:
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其具有前太阳齿轮Ss、后太阳齿轮Sd、齿圈R、与上述前太阳齿轮Ss和上述齿圈R啮合的长小齿轮PL、与上述后太阳齿轮Sd和上述长小齿轮PL啮合的短小齿轮PS、可旋转地支承上述长小齿轮PL和上述短小齿轮PS的共用行星齿轮架C;
输入部件(输入轴IN),其输入驱动源的旋转;
第一摩擦联接元件(第一离合器13R/C),其选择性地连结上述输入部件(输入轴IN)和上述前太阳齿轮Ss;
第二摩擦联接元件(第二离合器234/C),其选择性地连结上述输入部件(输入轴IN)和上述共用行星齿轮架C;
第三摩擦联接元件(第三制动器12/B),其选择性地将上述后太阳齿轮Sd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
第四摩擦联接元件(第四制动器4/B),其选择性地将上述前太阳齿轮Ss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
第五摩擦联接元件(第五制动器R/B),其选择性地将上述共用行星齿轮架C固定于自动变速箱ATC;
输出部件(输出齿轮OUT),其与上述齿圈R始终连结,
通过将上述五个摩擦联接元件中的两个元件同时联接的联接组合,实现前进4速及后退1速,其中,
在上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一侧配置上述输出部件(输出齿轮OUT),
在上述输出部件(输出齿轮OUT)的另一侧配置上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第一离合器13R/C)、上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第二离合器234/C)、上述第三摩擦联接元件(第三制动器12/B)、上述第四摩擦联接元件(第四制动器4/B)、上述第五摩擦联接元件(第五制动器R/B)。
并具备:
第一轮毂部件31,其在外周侧配置有上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第二离合器234/C),并与上述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上述一侧端部的第一载板(前载板23)连结;
第二轮毂部件32,其在外周侧配置有上述第五摩擦联接元件(第五制动器R/B),并与上述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上述另一侧端部的第二载板(后载板24)连结;
隔壁部件(油泵壳体30),其与自动变速箱ATC共同形成收纳上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及上述各摩擦联接元件13R/C、234/C、12/B、4/B、R/B的变速器室20,
上述输出部件(输出齿轮OUT)支承于从上述隔壁部件(油泵壳体30)向轴方向的上述另一侧延伸的圆筒部30a。
因此,可提高输出部件(输出齿轮OUT)的音振性能,且能够抑制控制阀体C/V和共用行星齿轮架C的大型化,实现成本降低。
(2)上述输入部件(输入轴IN)设于上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PGU的内周侧,
上述第一轮毂部件31通过上述输入部件(输入轴IN)的外周侧与上述第一载板(前载板23)连结,
并具备:
第一鼓部件35,其与上述输入部件(输入轴IN)连结,并在内周侧配置有上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第二离合器234/C),且将上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第一离合器13R/C)配置于与该第二摩擦联接元件(第二离合器234/C)径方向重叠的位置的外周侧;
第二鼓部件36,其在内周侧配置有上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第一离合器13R/C),并通过上述第一轮毂部件31的外周侧及上述后太阳齿轮Sd的内周侧,与上述前太阳齿轮Ss连结;
第三轮毂部件33,其在外周侧配置有上述第三摩擦联接元件(第三制动器12/B),并通过上述第二鼓部件36的外周与上述后太阳齿轮Sd连结;
第四轮毂部件34,其在外周侧配置有上述第四摩擦联接元件(第四制动器4/B),并在上述第二鼓部件36的与上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第一离合器13R/C)相比的另一侧与上述第二鼓部件36连结,
上述第二轮毂部件32设于上述第三轮毂部件33的外周侧。
因此,除上述(1)的效果之外,通过对轮毂部件31、32、33、34及鼓部件35、36进行处理,能够在输出部件(输出齿轮OUT)的另一侧集中配置五个摩擦联接元件13R/C、234/C、12/B、4/B、R/B。而且,能够有效地对在第一速和第二速之间的变速时切换的第一摩擦联接元件(第一离合器13R/C)和第二摩擦联接元件(第二离合器234/C)进行润滑。
(3)上述第三摩擦联接元件(第三制动器12/B)配置于与上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第二离合器234/C)沿径方向重叠的位置的外周侧。
因此,除上述(2)的效果之外,能够有效地对在第二速和第三速之间的变速时的第一摩擦联接元件(第一离合器13R/C)和第三摩擦联接元件(第三制动器12/B)进行润滑。
以上,基于实施例1对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具体的构成,并不限于该实施例1,只要本发明请求范围的宗旨下,则允许设计布局的变更及增设等。
在实施例1中,表示了将收纳油泵O/P的油泵壳体30设为隔壁部件,由该油泵壳体30支承输出齿轮OUT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油泵O/P与输入轴IN分轴设置,由形成变速器室的隔壁部件支承输出齿轮。
在实施例1中,表示出了搭载于平行配置输入输出轴的FF发动机汽车的自动变速器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FF发动机汽车,也能够适用于作为FR发动机汽车、将发动机和电动机的至少一方作为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将电动机作为驱动源的电动车及燃料电池车等各种车辆的自动变速器。

Claims (3)

1.一种自动变速器,具备:
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其具有:前太阳齿轮、后太阳齿轮、齿圈、与所述前太阳齿轮和所述齿圈啮合的长小齿轮、与所述后太阳齿轮和所述长小齿轮啮合的短小齿轮、可旋转地支承所述长小齿轮和所述短小齿轮的共用行星齿轮架;
输入部件,其输入驱动源的旋转;
第一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连结所述输入部件和所述前太阳齿轮;
第二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连结所述输入部件和所述共用行星齿轮架;
第三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将所述后太阳齿轮固定于自动变速箱;
第四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将所述前太阳齿轮固定于自动变速箱;
第五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将所述共用行星齿轮架固定于自动变速箱;
输出部件,其与所述齿圈始终连结,
通过将所述五个摩擦联接元件中的两个元件同时联接的联接组合来实现前进4速及后退1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的一侧配置所述输出部件,
在所述输出部件的另一侧配置所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所述第三摩擦联接元件、所述第四摩擦联接元件、所述第五摩擦联接元件,
并具备:
第一轮毂部件,其在外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并与所述共用行星齿轮架的所述一侧端部的第一载板连结;
第二轮毂部件,其在外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五摩擦联接元件,并与所述共用行星齿轮架的所述另一侧端部的第二载板连结;
隔壁部件,其与自动变速箱共同形成收纳所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及所述各摩擦联接元件的变速器室,
所述输出部件支承于从所述隔壁部件向轴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延伸的圆筒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件设于所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的内周侧,
所述第一轮毂部件通过所述输入部件的外周侧与所述第一载板连结,
并具备:
第一鼓部件,其与所述输入部件连结,并在内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且在与该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沿径方向重叠的位置的外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
第二鼓部件,其在内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并通过所述第一轮毂部件的外周侧及所述后太阳齿轮的内周侧与所述前太阳齿轮连结;
第三轮毂部件,其在外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三摩擦联接元件,并通过所述第二鼓部件的外周与所述后太阳齿轮连结;
第四轮毂部件,其在外周侧配置有所述第四摩擦联接元件,并在所述第二鼓部件的与所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相比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鼓部件连结,
所述第二轮毂部件设于所述第三轮毂部件的外周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摩擦联接元件配置于与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沿径方向重叠的位置的外周侧。
CN201210181104.8A 2011-06-07 2012-06-04 自动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179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6825A JP5303004B2 (ja) 2011-06-07 2011-06-07 自動変速機
JP2011-126825 2011-06-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7973A true CN102817973A (zh) 2012-12-12
CN102817973B CN102817973B (zh) 2015-06-17

Family

ID=46201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110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17973B (zh) 2011-06-07 2012-06-04 自动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56767B2 (zh)
EP (1) EP2532921B1 (zh)
JP (1) JP5303004B2 (zh)
KR (1) KR101292943B1 (zh)
CN (1) CN10281797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5105A (zh) * 2013-11-22 2016-07-06 加特可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CN106457997A (zh) * 2014-05-14 2017-02-22 Zf 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机动车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CN109253222A (zh) * 2017-07-14 2019-01-22 加特可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CN109764058A (zh) * 2017-11-09 2019-05-1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锁定轴承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0929B2 (ja) * 2014-03-28 2017-01-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US10378615B2 (en) 2014-12-26 2019-08-13 Aisin Aw Co., Ltd. Clutch and speed change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8738A (ja) * 1988-07-29 1990-02-08 Aisin Seiki Co Ltd オートマチック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H0247456U (zh) * 1988-09-29 1990-03-30
JPH08121550A (ja) * 1994-10-27 1996-05-14 Aisin Seiki Co Ltd Fr車用4速自動変速機
US5951433A (en) * 1996-12-05 1999-09-14 Aisin Aw Co., Lt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0172B2 (ja) * 1986-12-09 1996-06-2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JPH01283451A (ja) * 1988-05-07 1989-11-15 Daikin Mfg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遊星歯車列
JP3246139B2 (ja) * 1993-11-08 2002-0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用歯車変速装置
JP3648806B2 (ja) * 1995-03-24 2005-05-1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3661296B2 (ja) * 1996-08-20 2005-06-1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3439315B2 (ja) * 1997-04-04 2003-08-2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JP3304847B2 (ja) * 1997-09-30 2002-07-2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KR100337342B1 (ko) * 1999-10-29 2002-05-21 이계안 자동 변속기용 파워 트레인
JP3751915B2 (ja) * 2002-07-16 2006-03-08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用歯車変速装置
WO2006095784A1 (ja) * 2005-03-09 2006-09-14 Aisin Aw Co., Ltd. 車輌用自動変速機
JP2011126825A (ja) 2009-12-18 2011-06-30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Inc 光学活性tert−ロイシンアミドの精製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8738A (ja) * 1988-07-29 1990-02-08 Aisin Seiki Co Ltd オートマチック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H0247456U (zh) * 1988-09-29 1990-03-30
JPH08121550A (ja) * 1994-10-27 1996-05-14 Aisin Seiki Co Ltd Fr車用4速自動変速機
US5951433A (en) * 1996-12-05 1999-09-14 Aisin Aw Co., Lt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5105A (zh) * 2013-11-22 2016-07-06 加特可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CN106457997A (zh) * 2014-05-14 2017-02-22 Zf 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机动车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CN109253222A (zh) * 2017-07-14 2019-01-22 加特可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CN109764058A (zh) * 2017-11-09 2019-05-1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锁定轴承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32921B1 (en) 2014-04-02
CN102817973B (zh) 2015-06-17
JP2012251647A (ja) 2012-12-20
US20120316025A1 (en) 2012-12-13
KR101292943B1 (ko) 2013-08-02
KR20120135879A (ko) 2012-12-17
EP2532921A1 (en) 2012-12-12
US8556767B2 (en) 2013-10-15
JP5303004B2 (ja) 2013-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7975B (zh) 自动变速器
US8303457B2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7972237B2 (en) Gear train unit with motor generator
US9353833B2 (en) Multi-speed gearbox
CN102817973A (zh) 自动变速器
US20140364271A1 (en)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US8567273B2 (en) Gear transfer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US9933043B2 (en)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US10352408B2 (en) Planetary gear train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CN104334920A (zh) 多级变速器
US20160040755A1 (en) Multi-Speed Gearbox
CN104395641A (zh) 多级变速器
US20200318718A1 (en) Power split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to operate a power split transmission and powertrain
CN105556167A (zh) 自动变速器
CN109906323A (zh) 机动车的变速器
US10344837B2 (en) Vehicle transmission
US10302176B2 (en) Planetary gear train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US10006521B2 (en) Planetary gear train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a vehicle
US20160076627A1 (en) Transmission
CN109654180B (zh) 行星与定轴复合变速机构
US10344835B2 (en) Planetary gear train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US9958036B2 (en) Planetary gear train of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a vehicle
JP4885786B2 (ja) 多段自動変速装置
JP6107576B2 (ja) 自動変速機
JPS6249051A (ja)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